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工作总结 > 调查报告 >

儿童奶调查报告多篇

发布时间:2023-06-18 09:30:43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摘要:儿童奶调查报告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儿童奶调查报告多篇

儿童奶调查报告篇1

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的逐渐扩大,由此所带来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倍受社会关注。由于与父母长期分开生活,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日常生活、与同伴的交往以及自我评价是否会因为缺少父母的直接关怀而受到影响?就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学习习惯、等基本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以切实了解留守儿童,为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提出培养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策略。

一、调查对象

调研对象:夏西小学所有留守儿童,参与调查的留守儿童共164人,发放调查问卷164份,收回问卷164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大批农村劳动者离开家乡,进城从事二、三产业。而这些劳动力在调查中发现22%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务工的时间是达到了半年,30%达到一年,13%达到一至三年,35%的在三年以上。由此可以看出有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是两三年的留守学生了。

其中在父母外出情况的调查中发现父亲外出的占40.5%,母亲外出的占3.8%。父母亲都外出的占57%,从此项调查中可以发现父母都外出的占了一半。父母外出务工的地点在省内的占56%,在省外务工的占34%,国外务工的占1%。

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有26%的留守儿童与妈妈生活在一起,有3%的留守儿童与爸爸生活在一起,有2%的与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有69%的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有17%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另外的留守儿童寄养在别人家里或者是自己生活。生活上是"单亲家庭"的合计为28%,隔代抚养为69%,家庭缺失的情况非常严重。在这些家庭中,父亲和母亲的角色由一个人承担起来了,难免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从儿童的角度看,如果父母选择一人外出流动一人留在家乡的流动模式,则父亲外出流动的比例大大高于母亲外出的比例,留守儿童能够与父亲一起生活的比例只占3%。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家庭教育中父亲承担“严父”的教育职责的传统,如此大面积的父亲“缺位”的情况,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将产生更大的影响。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其中有69%的农村留守儿童是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称之为隔代监护。隔代监护的监护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是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

根据我们对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不难发现他们家庭的经济状况大都不容乐观。也许由于经济原因,留守儿童父母回家次数也普遍比较少,其中仅在春节回来的占 81% ,还有 19% 两到三年才回来一次,这部分样本都集中在外省的打工人员。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其年龄及能力等各方面的原因,对父母亲比较依赖,调查表明:通常父母一周以内跟孩子联系的占66%,每天联系的占2%,一个月联系一次的占20%,12%的孩子反映父母不跟他们联系(包括超过一个月联系一次以及不固定联系)。 调查了解到,父母多采用打电话这种便捷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其次是通过写信的方式与孩子心灵交流,并且父母跟孩子沟通的内容最多的还是学习情况。而留守儿童主动与父母联系的目的调查中发现,有50%是汇报学习成绩,有47%是交谈自己很想他们,也有3%是叫他们给钱。

家庭教育是 监护的重要部分,指父母在家庭内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对子女进行教育和影响的过程,它对人的影响极为广泛而有效,它可促使儿童的身心、品德、健康和智力得以正常发展以形成个性、个人理想和发展志趣。它本身是一种法定责任,应随着监护权的转移而转移,而事实上这?

部分被无情地遗漏。 调查中还发现当留守儿童犯错时,监护人有73%是通过讲道理进行引导,而还有11%的监护人是通过骂的方式来教育,还有13%的监护人是通过打或向家长告状。由此可见还有27%的监护人没有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可见双方在沟通态度及方式上都存在着很大问题。

在调查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对自己有那些方面的影响时,有23%的认为可以提高家里的生活水平,有10%的认为可以使自己的零用钱增加,有62%的认为会对自己的学习有影响,有5%的认为管的人少了,玩的时间多了。大部分的留守儿童的认识还是正确的。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父母外出打工时有58%的孩子经常想念父母,有28%的孩子偶尔想念,也有11%的不想念。有25%的留守儿童希望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有46%的留守儿童不希望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有29%的留守儿童无所谓。有35%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务工对自己的成长有利,有18%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务工对自己的成长不利,有47%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务工对自己的成长没有影响,由此可见他们想和父母一起生活的愿望是非常强烈的。

通过调查发现当父母外出归来时有62%的留守儿童是与父母交流学习成绩,有20%的留守儿童是与父母交流身体情况,有6%的留守儿童是与父母交流与老师的关系,有6%的留守儿童是与父母交流与同学的关系,也有4%的儿童和父母没什么话可说。

调查发现,66%的农村留守儿童课余时间用于看书学习,16%的留守儿童做家务,5%的留守儿童用于做农活,还有8%的留守儿童用于和小伙伴游戏。

一谈到理想有20%的留守儿童没有想好,在没有父母督促的情况下,75%的留守儿童能自觉完成学习任务,20%的留守儿童大多数情况下能完成学习任务,2%的留守儿童偶尔会完成学习任务,只有3%的留守儿童不会完成学习任务。这表明留守儿童拥有较高的学习独立性。

与小伙伴游戏娱乐是儿童应该享受和乐意享受的权利和天然本性。在调查留守儿童的伙伴个数上,一半的孩子有很多好伙伴,有23%的孩子有5-10个,有22%的孩子有2-3个,也有6%的孩子只有一个。

在学习上认为学习比较轻松的占24%,也有7%的认为学习较困难,有70%的认为学习一般。在遇到困难时有22%的留守儿童找父母帮助,有26%的留守儿童找同学帮助,有18%的留守儿童找老师帮助,有28%的留守儿童找监护人帮助,也有5%的留守儿童不找人。由此可见留守儿童在遇到困难时大多都是找父母、同学、监护人帮助。

留守儿童对零用钱的使用上,通过调查发现有73%的用于买学习用品,3%的用于买玩具,11%的用于买零食,7%的用于其他。由此可见留守儿童在零用钱的使用上还是比较合理。

和同学的关系上:有38%的留守儿童和同学关系很好,有58%的留守儿童和同学关系一般,有1%的留守儿童和同学关系不好,有3%的留守儿童和同学关系自己都不清楚。在调查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的关系上,有78%的认为和监护人的关系很好,有2%认为和监护人的关系不好,有16%认为和监护人的关系一般,有2%认为和监护人的系自己都不清楚。关

三.思考与建议

上述调查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主要存在监护不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有可能导致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心理的一系列障碍。但农村留守儿童较非留守由儿童也有其突出的优点,如:能自己解决问题、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有果断的判断力等。我们要在发扬农村留守儿童的优点的同时,帮助他们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未成年人在生理和心理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之前,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的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监护人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一般来说,未成年人主要是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监护下成长的,只有在家庭监护和学校监护的相互配合、补充与协调下,他们才能获得一个相对健康的成长环境。但是在父母双方都外出的农村留守儿童中有相当多的留守儿童与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

祖辈抚养者在精神和体力上都处于衰老的过程当中,其自身就是一个需要照顾的老年群体,对孩子的管束难免会力不从心,也很难与孩子进行畅通的交流。老年人说话比较唠叨,孩子根本听不进去,还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而若寄养在叔叔、伯伯、姑姑、姨妈等亲戚家,其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就更加不利。在亲戚的立场是不便对孩子进行管教,孩子也很难在这些亲戚家中找到归属感,总是会有寄人篱下的感觉,也容易和亲戚家年纪相近的孩子产生矛盾。因此无论是爷爷奶奶等祖辈抚养者还是叔叔伯伯等其他亲戚代养者,他们对留守儿童的管理都只能是粗放型的,对留守儿童的照顾也仅仅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上。而更为重要的心理需求与发展往往被忽视,使得家庭监护的覆盖面不到位和学校监护也无法协调起来,从而会带来诸多隐患。

家庭是孩子成才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依托与基础,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使孩子在学校学习中更加有信心、更积极向上。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实际上是残破的,通常父母一周以内跟孩子联系的占66%,每天联系的占2%,一个月联系一次的占20%,12%的孩子反映父母不跟他们联系(包括超过一个月联系一次以及不固定联系)。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内部亲子之间的交往更多地具有时间上的长期间断性、空间上的远距离性、交往的非面对面性以及互动频率极低的特点,致使亲子之间的交往几乎成了一种正式的次级群体交往模式,成了农村留守儿童父母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事实上的“旁观者”。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作为一个初级社会群体的存在,在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教导社会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指导生活目标及形成个人理想等方面的教育和影响功能大为削弱。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移向了其他抚养者或代养者,而与此同时这些抚养者或代养者要么年纪大,知识水平与个人能力有限;要么就是同时还要耕种土地、喂养牲畜、洗衣、做饭及照顾自己的孩子,对留守儿童的成长成才教育根本无暇或没有能力顾及。这样农村留守儿童实际上就成了一群“父母双在的孤儿”,少人关心少人问。

勿庸臵疑,经济能力的提高是否就能给留守儿童带来更好的学校教育呢?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留守儿童的家庭收入比那些父母均在家务农的农村孩子的家庭收入要高一些童的学习成绩一般都不容乐观, 他们中的成绩优秀者仅占29%,大多数留守儿童的成绩都处于中等偏下。长时间的亲子分离,缺乏沟通,在学习方面所出现的困难、疑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与疏导,加之代养人文化素质偏低的原因,造成很多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缺乏上进心,老师也很难管教。

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全社会来说,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到我国的千秋大业。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资源应相互整合,相互协力,从而构建起面向留守儿童的更为完善的社会育人体系。

儿童奶调查报告篇2

一、调查目标: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大量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解脱出来,纷纷到沿海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打工挣钱,掀起了新的城市“淘金”热潮。由此带来了大量农村青少年脱离父母的监管,成为“留守孩”,引发了农村“留守孩”问题。为促使这一特殊群体的健康成长,我们专门就农村“留守孩”问题开展了专项调查。

二、调查的目:

以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及教育问题为视角考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即透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本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

三、调查方法:

1、调查时间:

2、调查地点:红河镇红河村

3、调查方式:通过查阅文献,进一步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通过实地调查研究了解有关情况,掌握事实材料;问卷调查;

4、调查对象:红河村全体留守儿童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农村留守孩在监护、受教育及身心健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农村“留守孩”年龄均不满18周岁,正处于人生中受教育、长身体、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仅需要接受学校的教育,还需要接受社会的关爱,更需要沐浴在父母亲情的抚育抚养之中。而实际上,由于远离父母、远离亲情,给农村留守孩子健康的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被委托监护人年龄普遍偏大,文化偏低,很难胜任监护职责。据调查,留守儿童的监护权绝大部分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还有2的留守儿童没有监护人。这些儿童的委托监护人普遍年纪大、文化低,绝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自己的生活。被委托监护人有的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无办法监护孩子。这些孩子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在身心健康和学习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影响。有的孩子形成性情孤僻,逆反心强;有的厌学逃学,明显地不如父母监护下成长的儿童。

2、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关爱,心理健康堪忧。据调查,有的外出打工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半年联系一次,相当多的外出打工者一年才返家一次,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来,单纯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有学上、有书读就万事大吉了,忽视与孩子的心理沟通与交流,导致对父母很陌生,亲情关系出现了障碍。父母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往往以物质弥补歉疚的感情。子女缺乏亲情关爱,内心空虚,有的对家长有埋怨情绪,还有的留守儿童为了宣泄烦恼,走上极端。

3、家庭和学校沟通不够,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品德和学习发展。留守孩理应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关爱。但由于——些学校偏重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对留守孩这个特殊群体缺乏特别的关爱,不能主动和监护人联系;同时被委托监护人又缺乏与学校沟通的意识和能力,不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在农村留守孩中,有的行为纪律散漫,存在品德不良现象,有近4.8的孩子不能正常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

4、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不能有效对接,留守儿童安全受到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年龄小,社会阅历少,辨别能力差,又缺乏呵护,往往成为被侵害的对象。据县公安部门的调查,在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员中,留守儿童占15,尤其是女孩容易被侵害。这不能不引起社会的重视。

五、调查结论及建议:

新时期,农村留守孩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大社会“痼疾”,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关爱农村留守孩子,关系到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是保障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的高度,明确责任,强化举措,切实加强对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和管理,使其健康成长。

(一)、健全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在关爱农村留守孩子中的积极作用

关爱农村留守孩子,学校要起积极作用,努力帮助外出务工的农民解决后顾之忧,真正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1、建立留守孩子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学生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学生的档案和联系卡片。其基本内容包括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住址、留守原因,家长务工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留守孩子临时监护人的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建立相互协作机制,在建档过程中,低一年级要向高一年级负责,小学要向初中负责,并及时补充、变更档案,以学生为中心组成关爱网络,时刻关注着留守孩子的成长。

2、实施关爱留守孩子责任帮扶制度。签订承包责任书,建立教师关爱学生校务日记,让有条件的教师成为“

代理家长”。凡寄宿在校的留守孩子,教师要与留守孩子经常交流,有条件的地方,教师可与学生同吃同住,随时掌握留守孩子的思想、生活情况;非寄宿的孩子,学校教师要定期家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孩子的情况,帮助监护人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

3、实行留守孩子“谈心日”制度。学校定期召开留守学生会议,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难,教育学生认真学习,遵规守纪,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明白父母打工挣钱来之不易,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班主任、老师平日要多关心留守孩子的学习、身心健康,让留守孩子深切感受班主任、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增强师生间的亲切感和信任感,进而成为可信赖的朋友。

4、加强对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一些留守孩子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要开设心理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学校要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倾诉信箱”,让学生的各种烦恼有地方倾诉,为学生打开“心结”。加强挫折教育和磨砺教育,培养留守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是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充实学生生活,让留守学生在欢乐、和睦、关爱、幸福、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5、尽快建立关爱留守孩子的应急机制。各中小学校要建立“留守孩子→学校→家长(监护人)→政府”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留守孩子在校期间遇到突发事件,要30分钟内告知委托监护人,1小时内告知在外务工家长,2小时内报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任何情况下,以保证学生的安全为第一要求,不得拖延推诿。要层层签订学校安全工作责任状,明确包保责任制,对重点留守孩子实行师生“一带一”包教帮扶,使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

(二)、加强协作与沟通,形成关爱留守孩子的合力

对于留守孩子的教育,必须构建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覆盖到留守孩子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

1、加强与留守孩子父母或监护人交流与沟通。学校要向留守孩子及其家长公布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详细通讯地址;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亲情专用电话,条件较差的也要借助其它形式的亲情联络方式让孩子跟家长保持联系,家长也可以随时通过电话,让知道孩子在校的情况;要通过书信与家长定期联系,通过下发《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学校工作和孩子学习状况,并把家长务工情况告诉学生,让家长在外务工放心,学生在校学习安心;每学期要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通报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了解留守学生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

2、重视家庭教育。关心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上有用人才,不仅是父母应尽的义务,也是法律赋予的责任。孩子在幼儿时期,父母尤其是母亲不应该离开孩子,外出务工要尽量带孩子随身就读或把孩子寄养在有一定条件、有教育能力的人家。同时,做到在外地多联系孩子,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利用务工淡季尽可能多地回家与孩子见面,在孩子生日期间或传统节日之时捎寄些衣物、食品,让孩子体会到父爱母爱。

3、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监护人的相关培训。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团委、妇联、居委会、村委会和学校要充分利用乡镇成校、村小学、家长学校等阵地,通过举行培训班、召开座谈会等途径,加强对孩子家长或其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使之提高文化水平,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和监护孩子的水平。

4、加强同社区、村组和家庭的合作。为了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由各级宣传部、教育局、团委、妇联组织牵头,整合社区、村组和家庭的力量,启动“留守孩关爱工程”,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留守孩子托管中心。各级学校要积极同社区、村组和家庭联系,通过印发关爱农村孩子倡议书等形式,使社会各界都来关心教育,关心留守孩子,形成政府、社区(村)、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

(三)、明确职责,努力营造农村留守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成长问题是当前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期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关注、参与,齐抓共管,营造良好氛围。

1、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因地制宜,适时调整学校布局,积极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在农村青少年集中的地方有计划地筹建幼儿园和寄宿制中小学,让农村留守孩子得到应有的教育、管理、照顾与关爱。同时,要结合农村留守孩子日益增多的现状,将学校如何转变办学理念,教师如何提高综合素质当作一件重要的工作长期抓下去。

2、各级政府、教育、编制部门要加强农村中小学编制管理,严格按照省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抓紧落实编制核定工作。在核定编制时,应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较多等特点,保证这些地区教师编制的基本需求;建立教师补充制度,逐步解决农村村小教师队伍老化问题,为寄宿制学校配备保育人员。要为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管理提供一定的经费保障,把留守孩子中的贫困生纳入重点资助对象。

3、各级文化、公安、工商、教育等部门要在政府的统筹协调下,狠抓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彻底根治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开展送书下乡活动,积极帮助扶持农村文化中心户、乡村书社、乡村报吧、乡村书吧的建立,用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为农村孩子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

4、加强农村青少年活动场所的建设。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基层组织在重视全体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关注农村留守孩子,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活动场所缺乏等一些紧迫问题。充分利用闲置的村级小学,通过“民办公助”等方式,筹建“农村少儿活动中心”,为农民子女,特别是留守孩子提供看护、兴趣学习等服务,引导这些孩子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杜绝留守孩子进入网吧及参与、迷信等有害活动。总之,农村“留守孩”问题是当前我国农村社会转型期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一定会为农村“留守孩”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儿童奶调查报告篇3

金秋九月,我们从大二步入大三,从稚嫩走向成熟。成长的路上虽然艰辛却不孤单——九月学校组织全班同学集体赴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我们大家共同成长的见证。我们86个同学分成了10个小组,走访了田东县2个镇的近100个村,走访交流上万人次,调查问卷达千份,收获颇丰。每个人也都从这次的活动中了解到中国内陆西部地区农村的现状,展现了新的世界、打开了新的思路,受益匪浅。

一、关键词解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改革开放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使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20年间,青壮年农民大规模进城打工、经商,强烈地冲击着我国农村“男耕女织”的传统生存方式。

但由于受收入、户籍、住房、教育等约束,打工农民要携家带口在城市立足并非易事。所以,许多农民工不得不把家人留在农村,自己单枪匹马到城市闯荡。由此,农村便形成了一个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体的庞大“留守群体”,人称“386199部队”。

按照官方解释,“留守群体”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妇女与老人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人员。

由此可见,留守人员产生的原因是农村人口的流动,而其中zui主要在于农民进城务工。因此,留守人员的留守地多为农村,特别是农民工规模庞大的内陆西部贫困农村地区。由于留守人员包括三个部分: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及留守老人,因此“386199部分”就不难理解了——“38”指三月八日妇女节,代表留守妇女,“61”指六月一日儿童节,代表留守儿童,“99”指九月初九重阳节,重阳节又称敬老节,代表的是留守老人。

二、现象呈现

引发我对于这个话题探讨的,主要还是我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在广西田东的亲眼见到、亲耳听闻的各种情况。

在走访当地居民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青壮力都不在家,留在家的多为老人及孩子,或者就是负责照顾孩子或者耕作的妇人。开始我的想法还只是停留在浅显的表层:留在家的这些人,要么年老眼花,要么稚龄待哺,要么文化水平不高,有的甚至不懂普通话或不识字,在进行问卷调查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后来经过仔细思量以及询问交流才了解到,农村的土地或者承包出去,或者自家耕种,无论哪种,耕作者多为妇女或老人。而年轻的劳力,不止男人、还包括年轻的妇女,大多出外打工或经商,极少在家耕作。白天的农村空空落落的,除了鸡犬相闻,一般听不太到人声。与此同时,村民们也是多有抱怨。光光种地不够家里的各种开销,必须要出去打工才能真正的养家糊口,甚至需要年轻的夫妻两个人一起在外打工才有可能过上好日子,才能让孩子上好的学校、让家里盖上新房子。而了解所知,也确实只有那些在外经商或打工做得比较好的才能把家中的房子翻修一新,而能有能力盖房子的几家人也被周围的村民羡慕得眼红。而这修房的几万元在城市里的人看来不值一提,便是东部地区的农村也多有这份能力而有余的了,但在这里,中国的西部农村,却是极为光耀门楣的大事件了。

我国农村俨然从“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转变为第三次工业革命下的“男工女耕”的经济模式。

除此之外,留守群体作为一个社会热点话题,也确实有相当的媒体报道及网络宣传,其中不乏各类数据及真人事例,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据联合国人口基金组织公布的《2007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我国目前每年大约有1800万来自农村地区的人口进入城市,中国进城务工的全部农村劳动力约1.3亿人。根据200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人。和2000年相比,2005年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香港《文汇报》2010年7月14日刊文称,中国农村留守妇女已达4700万人,面临多重生存发展困境。2012年7月6日《法制日报》报道谈及,我国现存4000万留守老人,涉及老人案件多发。

而涉及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各类生活报道、情感访谈、甚至是犯罪案件的报道也是数不胜数。

三、背景解读

(一)农村留守——与“城市留守”相对应

城市或者农村,都是人们聚居的地区,但二者的不同在于,城市是物质经济的繁荣区,是更高级的生存模式,有更优越的物质条件,更利于现代人的生存与发展。由此,城市形成了集聚效应,在经济、文化、人才、交通、政治等方方面面产生吸引力,向城市集聚,使得城市的发展不断良性循环下去。

因此,随着改革开放下的城市的迅速发展,城市与农村的界限愈加分明,城市对人的吸引力也愈加明显。无论是想在城市中干一番事业、闯一番天地,还是想在城市中获得更好的生活环境以及生存条件,或者只是想在城市多赚一些钱、多找一份工,无论年轻人或是上了年纪的人,都不免向城市进军,在城市安家。

但是城市在发展的同时,不仅意味着其工资水平的高标准,也意味着其物价水平的高标准。高昂的生存成本并不是外来务工人员能负担得起的,因此并不方便带上没有劳动能力的妇孺之辈一起生活,于是,他们就被留在了农村,成为农村的留守人员。

与此同时,城市也是有相类似的人群,比如城市的“空巢老人”。顾名思义,空巢老人是指子女离家、家中除自己外无其他人的老人。他们作为“城市的留守人员”,与“农村留守人员”的不同点在于:一是城市的空巢老人经济方面较为稳定,不说城市老人许多都有退休工资可以领取,就是在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落实的也会更为全面,在城市人良好的经济条件与发展的人道主义思想的支持下,社区、政府、媒体的帮助也会更多,从而大大减少城市空巢老人的经济担忧。二是城市的空巢老人的精神方面更有倚赖,城市相对农村来说文体休闲方面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备都要完备得多,社区花园、城市公园、小区内的老年人休闲中心等都是好去处,广场舞、太极拳、象棋桌等都是好玩法。

(二)西部地区留守——与“东部沿海地区留守”相对应

我国幅员辽阔,因此东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呈现较大的差异。同样是第一产业,由于地势、水源、气候等的差异,西部地区更适合畜牧业的发展,而东部地区更有利于农耕经济的发展。在人文环境方面,由于人口以及交通灯条件的差异,东部轻工业和第三产业较发达,西部则偏重工业和第二产业。而自然资源的差异也导致了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等工程的开展。总的来说,东部沿海地区更多属于开放型经济,西部内陆地区则多属于传统型经济。

可以想见,西部内陆地区的农村贫困现象会更显著,农村人口流失现象也更严重,因此产生的农村留守群体现象当然会更多。而正因为东部比起西部地区更加发和优越,我国现在西部人口东迁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这其中不乏大量城市中有经济实力的群众,更有许多西部农村向东部城市务工的农民。而在东部,由于整体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群体的经济实力有保障,即便是东部的农村地区,也不乏生活优越者;退一步说,即便是年轻人外出务工、年老者在家务农,但是子女仍可以每天回家居住,而不用向西部年轻人一般长时间远离家乡、远离亲人。

(三)中国的土地政策与现状——今昔对应

近年来,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扶持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国家的科技政策支持使农作物产量不断提高,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条件也得到了改善。

但是,从总体上看,不论是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或是落后的西部地区,农业的基础还很薄弱。

毕竟对于现在的社会来说,男耕女织无法自给自足,更无法满足诸如教育医疗等各类价值不菲的现代化需求。况且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脆弱而低产,虽农业税减免等各类惠农政策出台,却也无法改变精耕细作的农业的低产出、农民世代贫苦的情况,更不要说这种小农经济一遇灾荒或恶劣气候就会彻底崩溃、脆弱不堪。

基础设施达不到抗御自然灾害的水平,而人口多、需求大、压力大、技术有限,加上气候条件的不确定和恶劣性,使得保持粮食增产和扩大播种面积受到制约。此外,人少地多使得农村生产效率低,农民收入少,导致消费力不足,也影响了其他产业和经济生活多方面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国家的政策是鼓励农业发展,但个人耕种实在难以获利。集约型的农业进行大规模化的投资农业无疑是的农业发展方式,但这恰恰排除了农村中传统的“单打独斗式”的耕种模式,对于小本甚至无本的农民来说并无适用之处。

四、问题条陈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的问题就是成长的问题。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都会强调父母双方作为一柔一刚的存在,在孩子的成长以及人格的塑造上不可替代、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别说父母陪伴成长,哪怕是见上父母一面都难于上青天。长期打工在外的父母将孩子们托付给年老体弱的爷爷奶奶们,甚至有些时候是将年纪小一些的弟弟妹妹交给日渐长大的哥哥姐姐们照看,在他们成长的轨道中父母的角色虽存在却始终缺失着。而年老的爷爷奶奶不要说言传身教、教化育人了,他们虽有心,但单就是因为自身身体方面的原因,在大多数时候可能在生活方面都无力完全照看好活泼好动的孩子们。成长中的他们,每一步都要靠自己走出来。

对于留守妇女来说,的问题就是精神生活的空虚。她们每天起早贪黑,要去自家的田地里耕作,做本该是男人做的体力活;有的要外出做点走街串巷的小本买卖,以维持生计。但同时,她们还要兼顾家中的老人和孩子,做饭洗衣,该干的活儿一样也少不了。家中经济的负担、生活的劳累、抚养孩子老人的艰辛,都由自己一个人默默承担,而本该是站在自己前方、给自己倚靠的丈夫却不在身边,没有支持、没有认可、没有安慰。即使知道丈夫是为了这个家才外出务工,但身兼数职、将所有的事都自己扛,同样身为弱势群体的脆弱的女人,怎能数年如一日的承受,她们的心里必定是不好过的。

对于留守老人来说,的问题是晚年却不安逸。随着人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退化,无论是体力或是智力都会受到影响,这时的选择应该是安享晚年、颐养天年,而农村的留守老人却依旧劳心劳力。他们不仅要为家中的生计出力,下田耕作或者外出摆摊,还要担忧自己照看下的孙儿的成长,有没有哪里伤着了、哪时病着了、有没有被别家的孩子欺负了,等等。而同时,自己生活的条件可能并不好、自己的病也不舍得看、好饭好菜也要留给孙儿们吃,日子只有比从前更劳累,并无安逸可享。

总而言之,无论是留守儿童也好、留守妇女也好、留守老人也好,由于他们群体性的弱势性,导致他们成为多数案件的受害者或利益被侵犯者。同时,又由于他们的心灵世界孤寂、精神层面空旷,找不到情感的寄托或倾诉的对象,更没有帮助和指导的“老师”,一定程度上情感扭曲,有的zui终成为侵犯他人利益的人。因此,他们是弱势群体、是边缘化的群体,也是易走极端的群体。

而除此之外,留守群体还带了一些共同的问题。如治安问题,留守的皆为老弱妇孺,没有自救、自卫或者反抗能力,极易受到伤害,妇女儿童被猥亵强奸拐卖、老人被诈骗抢劫伤害的案件层出不穷、屡禁不止。如经济问题,留守在农村的人员劳动力低下,基本指望外出务工者寄回家中的钱用作开销,但生活中的花费远不止这些,他们仍需要为家中的经济状况担忧和出力。如医疗问题,在农村医疗等本就不够完善,人们也不够重视,有病有灾的无法得到及时救治,甚至因为费用昂贵而无力治疗。如精神问题,他们的精神空虚、心智弱化,极易被骗或被误导,引发违法犯罪问题或成为其受众。如教育问题,留守人员大多文化水平低下,难以在子女学习或做人方面给予帮助,甚至因为农村中种.种陋习或其他原因,孩子无法得到教育,等等。

五、尝试解决

(一)城市和农村的距离

要缩小农村和城市的距离,要做到两方面的统筹。

一方面,要认真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工作,加快农村的发展与规划。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仅仅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反哺之义也不止于增加农民收入。五中全会强调,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这意味着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也将进入加速发展期。

另一方面,要从城市着手,综合考量城市的接纳能力,完善城市的接纳政策。城市有其独有的魅力,2010上海世博会也宣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因此前往城市发展的理念是无可厚非的,城市不应该将非城镇人口排斥在城市之外。但是,在接纳外来人口的时候,一定要调查统筹城市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城市的接纳能力,虽不排斥但也不能容纳过多、使城市负荷过重。因此,对外来人口还应做好完备的接纳政策。

(二)西部与东部的距离

要缩小西部与东部的差距,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要优化东西部产业结构,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均衡东西部的发展。西部地区偏重重工业和第二产业,传统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东部地区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发达,经济形式开放而多样化。要通过优化调整各自的产业结构加快当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要综合考虑东西部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相互合作、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另一方面,在优化产业的同时,注重东西部生活质量的优化与均衡。其中,zui需要关注的是经济、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工资与物价等涉及民生的事项不能放任市场,政府也应作出适当适时的调整。在教育方面,加强东西部高等教育学校的建设,均衡发展各地教育教学,发展特色的大学本科、专科或研究生教育,尽量均衡教育资源的分配和协调。对于医疗和交通的发展,要通过大城市、中心城市辐射发展周边卫星城镇的形式,使东西部各大小区域都能有便利民生的医疗和交通。

六、总结

综观古今中外,农村问题并不是中国或中国西部地区的独有现象,而是全球自始就存在的。农村会存在农村的问题,正如城市也有城市的问题一样。总之,农村问题避无可避,也毋须避开,迎头解决才是正理。

另一方面,我对于将农村转型或发展成城市的说法并不认同。农村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对于城市和社会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能强行把农村全部变为城市,就像不能把所有的城市都变成北上广这类的经济发展模板城市一样,而应该保持原有的农村特色、各地不同的农村的特色。

儿童奶调查报告篇4

自从中国加入wto以后,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市现代化脚步显著加快。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需要的劳动力也日益增加,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民子弟涌进了打工的潮流。而农田则承包到少数雇主手中,年底则带着钞票回家热热闹闹地过年,年初又大包小包地奔向远乡工地,一阵欢喜,一阵悲凉,家里只剩下幼儿几人,各乡村冷冷清清的,这样的现象循环了一年又一年。

最近,我们组3人在各村做了一次调查,调查户数达数百户。结果每5户就有4户中有人员外出打工,而留守孩子在家自立的只有少部分,有多于一半的孩子有监护人,由此看来,隔代教育现象很严重。

其实以前,就有诸多新闻媒体报道了这些问题。让孩子自己生活,也许确实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自立能力,曾在一些电视节目上看到一些十来岁的孩子就能在家自己做饭,而且屋舍收拾得井井有条。到银行取款也是熟练得很,使其独立是对孩子的一种较好的锻炼方式。

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怎能离得开父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知已,他们大多有很多心里话要向人倾诉,此时父母便是最佳人选,但倘若父母在外打工,孩子就只能将这些都埋藏在心里。这是因时代的隔阂使祖辈与孙辈无法达到理想的沟通与交流,慢慢地这类儿童就会变得沉默寡言、孤僻、常感抑郁,专家们常说的青少年心理病症,多由此引发,心病还得心药医,父母在家里显得极为重要。

近年来一些校园暴力事件及自杀事件涉及的学生,他们大多数也是留守儿童,内心压抑,不能积极面对生活的恶果,研究青少年问题的专家申明,青少年在自杀或违法犯罪之前都有明显的迹象,这些迹象是父母很易觉察的。如果父母在身边,他们可以避免这些事的发生。一起起这样的事件,令人怵目惊心,更多的时候,我们将矛头指向了学校教育。的确,中国的教育比起国外的教育确有差距,但我们认为缺乏家庭教育才是此类事件的根源所在。因此父母也肩负着育人的职责而非单纯地抚养他们。

就经济方面来说,或许留守儿童比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要宽裕,留守儿童的生活费多由自己掌管,父母在外出打工之前,对资金方面都做了充分的考虑与准备,可就是经济宽裕,又加之自理自制能力跟不上,造成孩子们乱花钱,养成大手大脚的坏习惯。

孩子们的自制力有限,他们一有钱,就四处溜达。一晃就到了网吧。我们知道网络对青少年有不可言传的诱惑力,好多父母在身旁的孩子尚且不时地偷着去网吧、逃课,更何况留守儿童呢?他们既没有监护人,经济又宽裕,这方面的问题更是严重,学校对此怕也是爱莫能助。

我调查访问了某些家长,他们都对孩子是否会学坏这一问题表现乐观;少数表示无奈,没办法。孩子上学需要钱,种田收入又不够,但据我们所知,很多农民工挣足了钱,孩子却并没有能继续上学。世事难料,谁又能说谁老实的孩子在环境变化中不会变坏,要知道,这个物质充裕的时代,充满了各种诱惑,那些未成人滑入深渊完全可能。

我们一直都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他们需要呵护与培养。可是面对这么多留守儿童,我们不觉要打一个大问号,我们社会的希望在哪里?

那些留守儿童看起来自由自在,快乐得像一只在天空中飞翔的小鸟,实际上内心孤独得很。调查发现孩子们普遍希望父母在自己的身旁,每当夜深人静时,他们总是默默地流着泪水。他们还提到每逢节假日看见别家都团团圆圆,他们就坐在电视机前吃零食,内心确实很空虚。偶尔病了,也得不到安慰,这些都是他们默默承受的,虽然年底父母都回家,可呆不了半个月就要离开,其实他们很想对父母说别走,但还是没说出口,只能静静地望着父母远去的背影。祈祷他们在外平安,期待他们的再次归来。

他们的诉说让人听了愁肠寸断,当今社会有成千上万的孩子处于这种状况,父母迫不得已,他们也无奈,社会也没辙。社会早就暴露了这一问题,政府有关部门于是创办一些寄宿式学校,解决了表面上的问题,但我们期望更好的解决方案早日诞生,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儿童奶调查报告篇5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农村中的许多富余劳动者,陆续走上了外出打工、经商的行列。他们的孩子绝大多数只能留守在家庭,由老人或亲戚代养,这些学生便成了农村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据权威部门调查研究,我国目前有20xx万左右留守儿童,其中近四份之一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日照市莒县招贤镇中心初级中学 ,处在城乡结合部,现有教学班级22个,学生1200多人,许多家长外出务工,孩子的监护人大都是爷爷奶奶,他们大多本身没有接受较高、较系统的教育;对孩子的关心、教育更多的体现在溺爱上;他们年迈体衰,行动比较缓慢,祖辈之间缺乏沟通,即使有,大多也是无主题的沟通。当孩子在学习上面临困难时,不能及时的帮助和解决;生活上有了问题时也没有一个可以倾诉的地方,受了委屈也藏在心理;老师有时联系不上儿童的父母,便会出现教育的脱节现象,孩子显得非常无助。这样就造成了孩子性格孤僻、自卑、自私、倔强,逆反心理较强,退缩冷漠,不善于交流,脾气暴躁,冲动易怒,甚至过分任性,淘气。在失去了日常的父爱母爱后,孩子的思维、行为,对社会现象的感知与响应,也就发生了剧烈的震荡,导致厌学心理特别强。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成长问题,是班级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少年强则国强,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深思。

我们思考如何针对这一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问题进行教育对策研究,怎样从学校教育入手对家庭教育进行引导,尝试通过系列体验式德育主题活动和分层实施的心理干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中指出: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需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纲要中还要求重视儿童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逐步在大中城市和其他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儿童心理咨询和矫正服务机构。

2、教育理论。我国古代教育家很早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也常说: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保证。而留守儿童作为我们教师工作中特殊对象,他们既有一般学生心理特征中的共性,又有特殊性。因此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研究教育方法,改进教学。引导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加强我校教师教学科研意识,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健康发展。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针对我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主要厌学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条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子,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我校成功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研究内容

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个性心理品质、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2、监管人的基本状况和生存现状。

3、监管人的现状与留守儿童个性品质形成的关系。

4、探索留守儿童教育新模式、新方法。

5、建立符合留守儿童身心特点的良好品质的培养方案形成一套有效的成功经验及理论。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主要是搜集国内外有关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资料,搜集相关课题研究的最新信息,为本课题的研究作借鉴和参考。

2、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我校留守儿童心理现状,为实施兴趣学习法作好准备。

3、个案研究法。通过若干个个案研究﹐进行比较﹐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课题研究工作。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按方案做好阶段性总结,在总结中交流经验,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六、实施步骤及分工

1、准备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确定课题研究参与人员,设计制定研究方案,规划课题研究措施,分工落实。

(2)运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信息。准备课题研究的理论材料、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组织发动课题研究,进行课题研究的前期培训,作好课题研究的准备并开始初步的研究活动。

(3)做好课题申报工作。

2、实验研究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

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课题组人员和全校教师共同参与研究,通过课题研究课、课题研究会、成果汇报会等各种形式进行信息交流和经验总结。在实施阶段里,要求要建立研究资料档案(调查分析材料、课题研究论文等)。还可以不断地修正方案,完善方案。

3、总结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

(1)撰写研究综合报告、研究论文、经验总结,形成最后成果。

(2)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与交流。

(3)接受课题组专家组的全面评估与验收。

七、课题组研究成员及分工

王孝英:课题组组长,总领课题组的工作。

魏忠安 杜纪飞 :调查留守儿童男女生人数、年龄大小父母外出情况、生活环境

相庆昌 张相伟 :调查研究留守儿童面对学习及生活的态度、对父母打工的态度、留守儿童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和期望。

许贞刚 朱利志: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因素、建立留守儿童完备的信息档案 。

八、研究经费

学校将提供相关的经费保证本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与按期结题。

儿童奶调查报告篇6

大学校园是我们求学求知的乐园,是为我们今后走入社会融入社会的备战地。但作为当代大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做法却已为时代发展所不容。我们有必要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基层,了解风土人情、生活状况、民情民意,以求对社会现实及基本国情有更具体的更直观的感受与理解,这也对我们成长成才大有裨益。为响应学校与系部的号召,在老师的提倡与引导之下,我利用暑假假期深入山区农村,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生活状况进行了一些简单的调查,对调查情况做一些介绍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总结,同时谈谈我的个人心得。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为了生计进入城市打工,因为他们受一系列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将自己的子女带到城市就学。所以在我国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我与一些同学一道,在7月上中旬来到了湖南省吉首市凤凰县腊尔山镇的部分行政村以及贵州省铜仁市松桃县正大乡塘边村等地进行实地调查,对这些地方的整体面貌进行了一些了解。我个人重点关注了当地留守儿童的一些情况,主要是教育与生活方面。

一、

教育方面

(一)学校教育情况

湖南凤凰县腊尔山镇属于丘陵低山地带,西与贵州省接壤,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自然原因,当地与外界相对闭塞,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据了解,这些地方的大量外出务工人员的主要输入地为珠三角及长三角地区,在地理上与本地相距较远,留下老人孩子在家,一年也难得见上一面。另一方面由于当地大多数家庭都有3~5个孩子,故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及生活问题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地学校数量不多,且许多是由外面援建的,校舍、物资等方面的很陈旧落后。

(1)学费负担:根据我国的法律、政策,小学教育阶段是免收学杂费的。我在一条公路上看到一张“板拉学校”的“代收费”收取公示,其中一、二年级一学期85元,三年级105元,四年级100元,五年级114元,六年级103元。按照当地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水平,这种费用负担应该还是可以承受的,但考虑到每个家庭孩子的数量,很多家长仍会感觉到极大的经济压力。

(2)上课情况:在凤凰县腊尔山镇流滚村民建学校设有一至六年级,每个年级开设一个班,每个班的人数为20到50不等。据校长介绍,这在当地小学的规模算是比较大的了。另外,有些学生因为上学路途遥远,往往要翻山越岭,所以碰上恶劣的天气,很多学生就无法或者不愿去学校上课,甚至有些顽皮的学生经常无故旷课,这就导致实际上课人数的相对不确定性,给学校对学生的管理造成了很大的难度,无法面面俱到。在课程设置上,学校设置了语文、数学、品德、音乐、体育等课程。在山都村山斗小学,一共才几十名学生,就有两间教室。

(3)师资力量:民建学校只有几个老师,主要靠校长负责日常事务,同时还要负责几个年级的课程。在每年暑期,在湘西大部分地区都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支教团,给这些小学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与活力。但这毕竟不是长久的解决之道。民建学校由社会捐建了一间图书室,叫“远方图书室”,但据我的实地查看可以发现,这间图书室基本成了摆设,因为里面布满灰尘。我认为这首先是因为里面的图书并不丰富,对孩子不够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再者这里的许多孩子都没有培养阅读的爱好与习惯,课外时间极少用于阅读。师资薄弱是困扰教育发展的zui主要因素,各方都应予以足够的关注与帮助。

(4)安全教育:民建学校的教室墙壁上虽然贴着“不准下河游泳”、“不准下课窜马路”之类的“六不准”行为守则,但我在调查期间经常看到学生坐在教学楼二楼的走廊栏杆上,甚至还有学生从二楼爬到旁边一楼的屋顶上,其间身体直接悬在半空中,看得我出一身冷汗。学生中午下河游泳也是常有的事。根据上述情况,我认为学校的安全教育虽然表面上有,但落实起来难度相当大,在安全教育方面的理念也没有上升到足够的高度。

(二)家庭教育情况

从教育科学的角度来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亚于学校教育,尤其在孩子的幼年阶段,家庭教育的地位甚至超过了学校教育,因为它属于孩子培养的基础阶段,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与成长。遗憾的是,在我的走访与调查中,我发现这些贫困落后地区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状态。我总结了几点原因:第一,由于大多数孩子属于留守儿童,父母都出门打工,他们对子女的教育也就基本无从谈起;第二,农村劳动力外流,留守的老人由于繁忙的劳作,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教育;第三,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不到位,很多家庭有多名孩子,导致一些家庭对孩子“不在意”;第四,人们对于孩子的教育,要改变“孩子交给学校就万事妥当”的想法,观念比较落后。

二、生活方面

(一)衣食住行。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状况直接体现和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发育与长远发展。山区孩子在衣食住行方面是怎样的现实情况呢?我主要在贵州铜仁松桃县个别地区对此做了一些访问与了解。

在服饰穿着方面,虽然当地有很多少数民族,随处可见一座座苗寨坐落在山脚,但很难见到身着民族服饰的人。我问一个小学高年级的苗寨同学她们是否经常穿着苗服,她的回答是:“家里有苗服,但我们几乎从来不穿。”伴随着经济与文化的交流,这里的服饰风格与其他地方并无二致。但孩子们所着服饰大都比较陈旧而且数量有限,并且社会捐助的衣物也不在少数。日常饮食方面,这里的状况是令人担忧的。首先由于风俗习惯,这里是一日双餐,第一餐上午九点,第二餐下午六点。留守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对食物的需求应当是比较大的,所以我看到很多小学生中午会带一点干粮到学校吃。另外还得考虑营养搭配的问题。我在贵州松桃县正大乡塘边村的一户马姓苗家进行了一天的生活体验,发现他们在这方面做的是不够的。当地人热情好客,所以在接待我们的时候会做一些鸡蛋、肉食,但是据我了解,平时餐桌上是见不到这些的。在吃饭的时候,家里的小孩也从不拣荤的吃,以示对于客人的尊敬。现全国都在下力气解决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餐桌问题”,这的确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有待深入和广泛。除了吃饭之外,饮水也存在许多弊病。那边的山区饮用水都是直接从井里打出引用,虽然当地环境保护比较好,水质也不错,但饮用水没有经过任何消毒措施,有害物质、微生物都没有被消灭,这对健康无疑是一大隐患。第三就是家庭住所的条件。我所走访的苗寨大都年久失修显得相当陈旧,家庭卫生状况也不好。当地的厕所普遍由两块长木板搭建,旁边为牛栏、猪舍,蚊虫叮咬厉害,卫生状况极差。zui后是出行问题。当地几乎见不到硬化路面,大多为崎岖的小山路,尤其在我所调研的这一块,连摩托都走不了,故没有交通工具一说。孩子上学都要经过一两个小时的山路行走,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

(二)娱乐活动。

身处湘黔边境的大山深处的孩子们跟城市孩子们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童年。zui直接的体现就是玩具上。我在那里的小学看到很多孩子在课余的时候在玩滚铁环游戏。在富裕一点的农村,类似这些“土玩具”也几乎绝迹了,我小时候就玩过这些,但现在,也只有在这些落后的地方才能看到。我不是说这样的玩耍方式不好,我想说明的是,从这一方面来看这里的孩子课余活动是很单调的。所以,很多孩子去水边钓鱼捉螃蟹、甚至下水游泳。我们志愿者给腊尔山民建学校的小朋友带去了一些毽子、跳绳之类的活动器材,孩子们拿到后都玩得起劲。

(三)社会交往。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所以每个人都有与之相关的社会联系。而形成这一联系体的途径就是与周围的人、与其他各种不同的人进行交往。农村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害羞,不善于表达、倾诉,容易形成自卑、自闭的心理。我在调查中了解到一些情况,倒是与之前的印象有一些小的出入。我接触到的孩子,很多其实是很大胆很开朗的,反应快,说话也大方。后来我才知道,因为我去的地方每年都会有许多外面来的爱心人士、支教志愿者,所以他们对于我的到来并没有什么陌生的感觉。但也不尽然,部分孩子还是表现的很羞怯的。另外了解到的一个很重要的情况就是,这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就开始配置了手机,到初中就基本普及了。这是在外谋生的父母与孩子保持联系的方式,也是他们感情寄托的重要途径。所以总的来说,虽然与外界交流的频繁扩大了山区学生的社会交往范围,但这还是不够的,比如与家人感情交流的偏少、交往人群单一等等。

以上就是我暑期调研了解到的一些情况,由于时间、资金及经验、水平的限制,很多方面都做得不足,但仍然是有所收获的。

据国家统计局估计,2005年全国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人数约有1000万人左右,而且种.种迹象表明,这个数字也大有逐年增加之势。据全国妇联统计,2009年全国留守儿童的人数约为5800万,其中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超过4000万。目前,留守儿童占全部农村儿童总数的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据调查,四川、安徽、河南、湖南、江西、贵州、广东这7个省份的农村留守幼儿数量都超过100万。留守儿童的生存与教育状况,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从我所做的小调查来看就可见一斑。这一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部门、学者、舆论界与社会的高度关注。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积极关注基层,了解社会状况,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生活状况的调查活动,让我对社会基层、贫困地区的面貌有了zui直观zui细致的认识,这是在学校无法达到的。调研过程中经历的艰难与感动,也让我个人更加坚强和成熟。我也将持续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与教育状况这一社会问题,进一步深化认识。总之,这次调研虽然不能得出重大成果,但仍让我获益匪浅,可谓意义重大。

儿童奶调查报告篇7

奎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在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且这个群体的人数正在不断扩大,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针对这一现状,为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和身心发展情况我在假期期间到部分外出务工人员的家里及县教育局进行了为期5天的调研。据抽样调查,有的学校留守儿童比例高达50。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亟待引起政府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现特将假期中的调查报告整理如下;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呈两极分化,普遍较差。

父母外出,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学校教育往往处于事半功倍的尴尬境地。留守儿童一旦在某个学习环节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厌倦学习、不求上进。这种情况让学校的管理者和老师十分担心,在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贫困山区、半山区,这种情况已经影响了班级、学校的教学质量。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20,65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有的主课只有30分—40分,有的逃学、厌学,上课纪律性差。但也有少数留守儿童有着许多同龄孩子较少具有的优秀品质。比如:独立性、自理能力强、意志品质坚定,更懂事和体贴别人

2、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抽烟、喝酒、打架、骂人成为了“问题儿童”。如白家庄小学二年级学生保傅林在父亲外出打工多年里,由于长期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他在家里不听代养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老师反映他不是干坏事,就是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等现象发生。

3、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少数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障碍。

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或一周岁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我们对名学生问卷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的占,有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留守儿童有的情绪消极,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同学,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自己一个人生活,经常独来独往,从不与同学、老师讲话,极端的封闭。

4、监护管理不够强。

对169名留守儿童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托付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的占75人;拖付亲朋好友照管的占10人;有5的留守儿童没有监护人,独自一人生活。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管是祖辈还是亲朋好友,在他们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只要孩子能有饭吃,身体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事就尽到了责任。甚至部分监护人,因为忙于农活,对留守儿童的生活也照料不周。临时监护人因年老体弱等多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权,特别是老人防范防护能力弱,安全保护意识不强,也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屡有发生,使孩子的生存状况存在诸多隐忧。

5、监护人自身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缺失。

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加之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学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就连一些年轻的农村家长也难以很好地辅导学生,更不用说老年人了。并且,由于监护人的素质偏低,也造成了学校与监护人沟通上的困难。

二、产生的主要原因

1、农村家庭收入低下,父母家庭教育观念淡薄。

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特别是中小学时期,是人生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外出务工,由于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错过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期,对孩子影响极大;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得法,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认为把钱寄回家,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物质上满足,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的任务,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2、学校教育力不从心。

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寄望于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心有余力不足。大部分留守儿童没有寄宿学校,在学校的时间有限,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在学习上、生活上难以给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那些有问题的留守儿童难以管理。

3、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

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农村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方处于无人员、无设施、无场所的“三无”状态。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

三、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现行的一些具体做法

1、学校领导已引起重视,并建立相应的机制。

在调研的几所学校,都有留守儿童的统计和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具体措施。部分学校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形成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2、学校积极开展一系列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活动。

(1)定期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使留守儿童家长通过“亲情热线”经常与孩子联系交流,使孩子可以定期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并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情况,加强父母子女间的情感沟通,消除留守学生对亲情的心理饥渴。

(2)、开展模拟家庭活动,老师充当留守儿童的临时父母,将留守儿童接到自己家中,辅导学习,并给以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

(3)建立帮扶机制,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通过“两免一补”、贫困生、特困生救助等办法对贫困留守儿童进行重点救助。

(4)开展“结对子”活动。班主任组织学生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学习、生活上相互关心和帮助;同时,学校发动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子,一个或几个教师负责一个村的留守儿童,对其进行不定期的家访和生活上的一些关心和照顾,做到定点、定人联系;

(5)“五老”进校园活动。发动老干部、老党员等做义务校外辅导员,讲革命传统史,鼓励学生发挥艰苦奋斗、自强自立的优良作风,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3、积极建立家校联系,举办“四老”家长学校学校在学生入学时,详细记录了留守儿童家庭基本情况及父母的联系方式。

当留守儿童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与父母取得联系。同时,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大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做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学校对对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四老”人员进行培训,改变“四老”家教观念陈旧,对孙辈重养轻教、娇惯溺爱的情况,引导这些老人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学会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4、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进行跟踪管理。

完善学校留守儿童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建立“三知、三多、三沟通”机制(对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去向及联系电话等方面的知情;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多开展充满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到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监护人、代管人进行沟通)。根据每一位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有针对性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指导,并进行跟踪管理。

5、积极开展各类校内外活动。

班主任和老师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坚持启发、引导的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组织班队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他们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四、下一步的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意见建议

1、请上级有关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给基层以项目财力支持,扩大寄宿制学校的覆盖面,让留守儿童集中到学校吃住。对xx农村教育投入,帮助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村小、中学新办或巩固原有的寄宿学校,并按照实际留宿的留守儿童数量,发放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让留守儿童吃住警中到学校。

一是可以解决家中无人照顾的问题;

二是方便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是有利于同学间的交流,发展积极向上、开朗健康的性格和心理;

四是可以排除留守儿童上学往返途中的安全隐患。

2、学校应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农村中小学应切实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一是从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心和关爱;

二是针对留守学生特点,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在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

三是通过书信、热线电话等形式,加强与留守学生家长的沟通,为增进孩子与父母的联系创造条件。

3、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引导留守儿童家长重视对子女的教育。社会各方面应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宣传普及家教知识,教育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教育子女的职责。在留守儿童父母回乡探亲时,组织他们参加家长会或家长学校学习,引导他们经常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给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教育临时监护人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注重道德教育,更多地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

4、强化监护责任,构建亲属监护网络。

相关单位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家长在外出务工的同时,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事情安排好,外出打工后要加强与孩子沟通、学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科学方式和方法,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此外,要加强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转变监护理念,引导临时监护人及其他亲属对孩子的文化道德教育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让远离父母的孩子真正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合力营造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5、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构建社会呵护网络。

全省各乡镇、村(居)委会应尽快做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建设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针对各类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更切合实际地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问题。对于那些生活较困难和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要特别关注,建立社区帮扶中心,并组织干部到留守儿童家里慰问,切实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问题。要加强农村基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由村支部负责,统筹乡村学校的老师、村妇代会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团员等各方面力量,给予留守儿童“一对一”的特别关怀,组织他们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下一代,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社会各界都应当为他们提供一个和谐,优良的成长那个环境。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才会更加的成功,祖国的明天才会更加的灿烂。

儿童奶调查报告篇8

农村留守儿童一个特殊群体。

近几年,我国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所谓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随着大量农村成年男女向城镇转移就业,而多数人没有携带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许多的农村儿童远离双亲或单亲,成为农村家庭的留守儿童,多数依靠祖父或外祖父母监护。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在农村出现的“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视和十分关注的社会群体。

留守儿童问题不容忽视.

农村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只有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后,出现临时监护人学习辅导不力,生活照顾不周,亲子接触缺失等现象困难。

但已有调查表明,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对留在家乡的子女疏于照顾。

无法认真履行监护的职责,使孩子失去应有的安全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被拐卖,受到意外作害,失学辍学等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缺少亲情关怀和应有的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的成长发育中比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

“留守儿童”教育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学习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不多,将子女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人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过问甚少,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上弊端也较多。加之他们还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和学习。

(二)性格缺陷。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数较少,与留守子女联系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比例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

(三)缺乏亲情。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造成亲情欠缺,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点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情况看,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和父母关怀的强烈要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子女在人际文化、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习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四)心理障碍。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发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亲近畅通倾诉,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引发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封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

(五)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行为发生在文化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

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质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经常迟到、早退、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孩子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充分发挥农村的教育作用。儿童少年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区共同的责任,目前,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很大部分没有建立相关的儿童少年教育组织,使农村在儿童少年的教育与成长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原来那种稳定的由家长亲自伴孩子走儿童少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越来越多。这样,儿童少年的监护与教育的责任就几乎全部落在了学校肩上,但是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只有全部时间的四分之一,而其它时间大部是在家庭和社会度过的,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指导站、乡村教育机构就显得尤为迫切,同时,现在也初步具有了建立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的可能性和基础。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儿童奶调查报告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儿童奶调查报告多篇范文,共有28346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儿童奶调查报告多篇下载
儿童奶调查报告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