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工作总结 > 调查报告 >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9-03-19 17:12:30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调研报告1

崇阳县是农业部规划长江流域以南茶叶种植适宜区,为鄂南幕阜山名优绿茶和边销茶主产区,是幕阜山片区扶贫开发和茶业发展重点县。崇阳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百亿茶产业的战略号召,高度重视茶叶产业发展,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崇阳茶叶产业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

一、产业发展现状

1、实力明显增强2018年底全县茶园总面积8.1万亩,新建茶叶基地0.762万亩,比2017年扩大10.3%,其中采摘面积4.29万亩(其中新增1.7万亩高产新茶园,较上年增长31.3%),较上年扩大19%;茶叶产量4595吨,较上年增产10.5%;茶叶总产值18663.7万元,比上年增长7.5%

 2、基地布局日趋科学。近几年,全县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的顺利实施,促进了茶叶产业迈向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发展之路,一大批茶叶大乡镇和大基地逐步形成。全县茶园面积5000亩以上的大乡镇有石城、青山、白霓、沙坪、肖岭等5个乡镇;500亩以上的大基地有41个。形成了以肖岭至路口106国道沿线乡镇为核心的传统绿茶主产区;以青山、铜钟为核心的特色茶主产区;以天城产业园区为核心的青米砖茶主产区的良性发展格局。基地建设蓬勃发展。

3、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近几年来,我县茶叶产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2家,茶叶种植企业和茶叶深加工企业各一家。茶叶专业合作社18个,茶叶协会一家。提高了产业化组织程度,推进产业化经营水平。

4、品牌建设有新突破。崇阳县积极参与全国性的茶事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崇阳茶叶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特别是“崇阳白茶”越来越受消费者追捧,已成为崇阳茶产业一张亮丽名片。2015年青港白茶专业合作社“隽水源”白茶和一盅春茶业科技“一盅春”红茶获得“咸宁市十大名茶”,力沃茶业科技生产的青砖茶、崇阳绿谷茶叶种养专业合作社生产的“丫吉”白茶获得“咸宁市名茶优质奖”。隽水源青港白茶被省工商局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力沃茶业科技被省质监局评为“湖北省名牌产品”。2015年赤壁国际茶叶大会,“一盅春”茶产品被指定为大会唯一用茶,并获得金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结构单一,良种化比例低。全县良种茶园面不足10%,茶树老化、品种退化现象严重,低产、低质、低效茶园面积大。由于我省良种选育起步较晚,基础较差,没有良种投入政策,发展步伐相对缓慢,目前无性系良种茶园仅占总面积的27%,远低于全国46.3%的平均水平,成为制约我县茶产业提档升级、影响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

二是管理粗放,深加工程度低。大部分茶场机械设备陈旧,加工名优茶比重小,对茶产品仅进行初加工,效益较低,影响单位效益和职工收入,反过来又影响到茶园投入不足,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茶叶发展停滞不前。

三是品牌不亮,竞争力不强。虽然“一盅春”、“崇阳白茶”在县、市有一定知名度,但在省级层面我县县的茶产品还未打开市场,销往外省的几乎没有。

四是规模偏小,龙头辐射较差。全县小茶场居多,但真正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不多,现有的两家龙头企业规模偏小,机制不活,实力不强,特别缺乏大龙头、大企业、大老板,导致茶叶产业整体规模较小。  

三、发展对策
  (一)调整优化生产布局,加强优势茶区建设

一是以一0六国道沿线的五镇一乡名优绿茶6万亩,茶叶主推品种:鄂茶一号、楮叶齐、中茶108等。二是以青山镇、铜钟乡为中心的高效特色茶区3万亩,茶叶主推品种:安吉白茶、黄茶等。3、以金塘镇、港口乡、高枧乡为中心的高山云雾绿茶1万亩,茶叶主推品种:鄂茶一号、中茶108等。三是通过调整和优化区域布局,推动全县茶叶经济由分散型向集中型转变,茶叶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茶叶产品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力争经过5年的努力,把我县三大优势茶叶板块建设成名特优茶、无公害茶和有机茶生产示范基地。
  (二)利用科技创新,加强标准茶园建设
  按照农业农村部茶叶标准园创建方案的要求,重点强化以下四项工作:一是加强园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强茶园栽培管理和加工厂配套,加强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关质量技术标准,加强质量规范管理,重点建设青山、石城、白霓、肖岭4个标准化生产示范乡镇和10500亩标准化示范茶园。二是加快良种引繁推广步伐。要坚持发展新茶园必须是无性系良种的科学发展观,重点在三大优势茶区兴建一批国家级、省级茶树良种繁育基地,搞好苗圃、母本园和示范园配套建设,大力引进和培育适合本县发展的名特优新品种:鄂茶一号、楮叶齐、中茶108、安吉白茶、黄茶等,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占比达80%以上,新发展标准化良种园0.3万亩。三是启动0.5万亩中低产茶园改造工程。突出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和效益,把茶园低改纳入到全县低丘岗地和低产林改造两大项目范畴之中。通过改造提升,建设高效茶园1万亩,亩产值4000元以上。四是大力示范推广茶树机修、机采、茶园机耕技术,强化科技培训。提高实用新技术的入户率、到园率和到位率。 

(三)抓管理建品牌,提高产品竞争能力

一是强化茶叶质量认证。全县所有的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率达到100%,加工企业100%坚持生产许可证制度,企业产品100%通过QS认证。产地和产品100%实行无公害管理,60%有绿色食品认证,规模以上茶企通过有机茶认证。二是推广品牌战略营销计划。挖掘丰富品牌文化内涵,抓好品牌营销策划与宣传,支持茶叶龙头企业开展产销农超对接活动,采取多样化方式宣传推介“七崇叶”茶叶公共品牌, 支持“七崇叶”茶品牌商标申报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鼓励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规模经营、做大做强。组建销售网络,大力扶持各种合作组织,在全国大城市开设连销店专卖店,在电商渠道开展茶叶销售,建立茶叶批发市场,做到线上线下互动,出口创汇与国内销售并进,在品牌内涵建设上注意增加年轻时尚的元素,对产品进行创新、丰富和完善产品线,挖掘整理弘扬崇阳茶文化,坚持走“特色+规模+品牌”的路子,争取用3-5年的时间,举全县之力将“七崇叶”“隽水品牌打造一个省内乃至国际有影响力的茶叶公共品牌。

(四)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
  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创新发展理念,完善机制体制,努力构建新型的现代茶业加工体系。一是科学规划布局。实行“三个一批”:在茶叶集中优势产区新建一批高标准加工厂,改造提升一批初制加工茶厂,淘汰一批作坊式小厂。二是加大现代化、清洁化、自动化茶叶加工、茶饮料和茶食品生产线的引进和创新力度。大力推行全程现代化机械化加工,用工业化的理念、食品级的加工管理、现代化的机械装备武装茶叶加工厂,努力提高加工科技水平和劳动效率,加快淘汰传统落后的加工设备和工艺。三是培植重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培育1-2家产值过亿元茶叶龙头企业,5-10家带动能力强的茶叶专业合作社,尽快做强做大。同时,大力提倡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鼓励支持采用租赁、兼并、联合等办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促进茶产业升级换代。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调研报告2

受县人大常委会茶产业发展调研组的委托,现将对全县茶产业发展调研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7年工作要点,并经主任会议研究,决定成立调研组开展普安县茶产业发展专题调研,其目的是进一步掌握国内外及普安茶产业发展现状,学习借鉴先进地区、重点企业和重点品牌建设情况以及各地促进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先进经验,正确分析我县茶产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及时调整政策措施,助推全县茶产业发展,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县内外调研情况

本次调研活动由县人大常委会统一组织领导,3月6日至25日,分别到江西坡、地瓜、罗汉、青山等乡镇茶区走访茶农、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叶企业,了解茶叶种植、品种选择、茶园面积、日常管护、绿色防控、茶青产量、茶青价格、茶地收益、茶叶加工、生产条件、商标注册、品牌创建、市场销售、发展意愿及诉求等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与乡镇领导干部座谈,了解当地茶产业发展情况以及今后的打算、茶产业决策部署以及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存在困难和问题等。3月26日至4月1日,分别到杭州龙井茶核心产区调研茶园管护、茶青采摘、茶农收益、茶叶加工、茶旅一体化发展等情况;到杭州茶叶交易市场调研龙井茶精加工、包装、销售和地理标志品牌保护情况;到上海大地园艺种苗基地调研组培育苗技术情况,目前国内组培育苗技术成熟,组培育苗可大批量出苗,但要建组培育苗植物工厂、室内练苗和室外练苗基地,投入很大,成本高;到武夷山调研岩茶、红茶茶园、大红袍古茶树保护、茶旅一体化发展情况;到正山堂、素心兰公司座谈了解红茶发展历史、加工工艺、品牌建设、市场销售等情况;到武夷山市星村镇调研高山生态有机茶园管护、茶青收购、茶山效益、茶叶品种种植等情况;到贵阳与贵州省茶科所专家座谈,听取专家对“普安红”品牌打造、保护、运用、发展、宣传和推广的工作思路、目标、计划、措施、政策等情况及四球古茶树保护与开发的意见和建议。

二、县内外调研体会

经开展县内外茶产业发展专题调研,体会到我县在茶园管护、茶青采摘、生产加工、包装、销售、宣传等方面与浙江、福建存在一定差距。一是茶园管护方面。在龙井茶核心区、梅家坞茶区,有旅游作支撑,加之茶农家家户户都在加工茶叶,茶园的效益高,因此,茶农对茶园的管理规范,每年都对茶园进行修剪、施有机肥、用对茶叶无公害农药。而我县,由于茶青价格低,会加工茶叶的茶农少,茶青收益基本集中在明前茶,因此,整体效益低,导致部分茶农不修剪茶园、不按标准施用有机肥、乱用农药,导致部分茶园存在残留,甚至出现失管现象。龙井茶市场较大,我县龙井茶干茶和茶园都有增效空间,可适当发展一部分,保“黔茶第一春”之牌。二是生产加工方面。浙江、福建均有龙头企业引领及精致小作坊加工,有一家一户的茶农,也有茶叶大户或有一定生产规模的专业合作社,组织形式多样,茶农主要是自产自销,也有专业合作社+农户,主要是茶园由农户自行管理,若干家茶农的茶园连片形成茶区,在茶区建立加工厂负责加工,加工厂按一定标准收购鲜叶加工生产,负责销售,还有公司+基地,茶园还是茶农的,公司与茶农签订合作协议,制定统一标准,统一要求,提供统一服务。而我县茶叶一直沿袭着传统的生产方式,不进行茶叶加工工艺改进,处于自给自足状态,对茶农带动不强。茶农自身会生产加工的比较少,有小作坊,但环境较差,加工工艺比较落后,并且销售价格受到普安收购茶叶的客商限制。三是茶青采摘收购方面。浙江、福建生产加工企业多数采取聘用有素质临时工按天点工,要求采茶工人按标准采摘,每天能采摘3—5斤标准茶青,保证了茶叶加工的外形及品质。而我县基本是按斤计价,采茶工人为图数量,不按标准采摘,大大影响了茶叶加工的外形及品质。四是包装销售方面。西湖龙井茶,政府要求按照防伪标识、地理证明标志商标使用的有关规定,统一印制标识标签、设计包装物,符合西湖龙井茶“树真、扬真、宣真”要求的项目,一次性给予15—20万元的补助,有专门的茶叶交易市场集中销售,有茶叶体验馆。在武夷山市茶叶商铺较多,大部分以经营本地茶为主。而我县包装凌乱,无统一包装,并且标识不规范,无专门的茶叶交易市场。五是宣传推广方面。杭州在宣传西湖龙井茶产业、弘扬西湖龙井茶文化、推动西湖龙井茶旅游、促进西湖龙井茶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帮助茶农增收致富,为西湖龙井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茶品牌项目扩大交流、开拓市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项目,经立项后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近年来,我县在茶园种植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但见效不明显,在茶园管护、项目开发等方面投入不够。与正山堂合作“普安红”,也做了很多的宣传推广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在绿茶方面,没有龙头引领宣传推广也做得比较少。

三、国内外茶业发展情况

(一)世界茶业市场发展情况。

1、 世界茶叶产地分布情况。世界茶叶生产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茶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近97%,其中,亚洲占8l%,非洲占15.6%。亚洲茶叶产地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斯里兰卡和印度尼西亚等国,上述四国茶叶产量占亚洲总产量的81%;非洲茶叶产地分布在肯尼亚、马拉维、乌干达、坦桑尼亚和津巴布韦等国,上述五国茶叶产量占非洲茶叶产量的91%。

2、世界茶叶生产销售情况。世界茶叶产量自2001年以来保持了不断上升的趋势,由2001年的305.8万吨增加到2015年的528.5万吨,增长了72.83%,但是与2014年的519.5万吨相比,2015年的产量仅增长了1.73%,这主要由于部分国家茶叶种植回报率较低而弃茶改种其它作物。在各主要产茶国中,2015年中国的茶叶产量为227.8万吨,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43.11%,仍居世界第一位;第二位是印度,产量为119.1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22.54%;第三位是肯尼亚,产量为39.9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7.55%;第四位是斯里兰卡,占世界总产量的6.21%。在世界前十位产茶大国中,增幅最大的是土耳其和中国,2015年土耳其茶叶产量从2014年的23万吨增长到25.8万吨,增加了12.17%,中国茶叶产量227.8万吨比2014年的209.6万吨增长了8.68%;而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的茶叶产量均比上年减少,尤其是肯尼亚,由于气候变化,干旱、洪水和冰雹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比2014年的44.5万吨减少了10.34%。

3、世界茶叶价格波动情况。茶叶综合价格在过去十年一直保持稳定,直到2014年由于CTC红碎茶价格下降导致全球茶叶综合价格大幅度下降,而传统茶价格坚挺,最终2014年全球茶叶综合价格比上一年降低了2.45%,2015年茶叶综合价格较上一年略有提高,但幅度不大。

4、世界茶叶消费情况。随着国内外学者对茶与健康研究的不断推进,以及各国对茶叶保健功能的推广与宣传,全球茶叶消费量呈上升趋势,由2006年的357.3万吨增加到了2015年的494.4万吨,增长了38.37%。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主要的茶叶消费国,大部分茶叶在国内市场消费。2015年中国茶叶消费总量为182.2万吨,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茶叶消费总量的36.85%。其次是印度,其茶叶消费量为94.7万吨,中国和印度的消费量合占世界总消费量的56%。其他茶叶主产国肯尼亚和斯里兰卡的茶叶大部分供出口,本国茶叶消费非常低,2015年分别为3.3万吨和2.8万吨。从人均消费情况来看,全球茶叶生产大国中国、印度、肯尼亚的人均消费量都很低,2012-2014年人均消费茶叶分别为1.14公斤、0.74公斤和0.65公斤,印度尼西亚则更低,仅为0.34公斤。就我国国内茶叶销售情况来看,传统销售模式相对稳定的同时电子商务规模快速增长,目前64.4%的茶叶企业开展了茶叶电子商务,20.5%茶企计划开展。2013年天猫平台茶叶企业开设店铺数量14.2万家,活跃店铺数为5万多家;2014年则相应增长到了17.1万家及7.4万家,分别同比增长21%和44%;2015年双十一单天茶叶类卖家数量为33.8万家,同比增长94.4%。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茶叶移动电商交易占比稳步提升。调研数据显示,已开展了电子商务的茶企中有91.5%的企业涉足移动端业务,而计划开展电子商务的茶企中有93.3%的企业倾向于选择移动端。

5、世界茶叶市场对产品新的要求与发展趋势。一是卫生质量将是茶叶产品的最基本要求,茶叶卫生质量的三大障碍:农药残留、重金属、有害细菌,已日益凸现。有机茶、低农残无公害茶是茶叶的发展方向,并以每年5-10%增长速度递增。二是茶叶的消费需求和格局由传统的泡饮方式向优质、新型、方便和保健的方式转变。绿茶市场在不断扩大,销量呈不断上升趋势。茶类结构趋向多元化。如加香茶和果味茶在欧洲市场深受欢迎,乌龙茶在日本有良好的市场,普洱茶在香港和东南亚市场销路看好,白茶在美国市场前景越来越看好,药茶在美国和欧洲市场仍呈上升趋势。茶饮料在日本、我国、台湾省和美国(冰茶)一度迅速增长。在印度尼西亚、韩国等国增长也较快,并呈持续上升趋势。随着医学界对茶多酚保健效应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的证实,茶叶有效提取物的开发利用将会步入医学和食品领域,尤其是在美、英、日、中等研究较多的国家,其他还有茶皂素等内含物的提取和应用,都给茶叶的综合利用带来广阔的前景。对于未来10年的国际茶叶市场走势,全球红茶产量将保持年均1.9%的增幅,到2021年达到328万吨,价格将维持在每公斤2.75美元,略低于目前的价格水平。

(二)国内茶业发展情况

全国有18个省、市、自治区生产茶叶,涉茶人员约8000万人。茶叶产业已成为主产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出口创汇的优势农业产业,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16年,全国茶叶总产量与农业产值继续保持增长,种植面积增速减缓趋于合理,消费人群年轻化程度提高且人口占比明显增加,金融资本持续投入力度不减,出口量价额受汇率影响出现齐升。但受宏观经济环境与政策面影响,消费总量增速趋缓、低于产量增幅,市场存量增多、有待消化,价格保持平稳、增幅继续放缓,传统渠道亟需转型升级,企业经营压力明显增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趋势明显。

1、生产保持平稳。面积增速继续放缓。2016年全国18个产茶省(区)茶园面积比上年增加近100万亩,总面积接近4400万亩,增幅控制在2.6%以内,比上年低近2个百分点。开采茶园面积3637万亩,增加250万亩。产量保持稳定增加。全国干毛茶产量约为243万吨,比上年增加16万吨,增幅7%,比上年低约2个百分点。其中,中西部各省继续增产增收,贵州增产4.9万吨、四川增产3.2万吨、云南增产1.5万吨、湖南增产1.2万吨。农业产值持续提高。全国干毛茶总产值达到1680亿元,比上年增加160亿元,增幅10.5%,较之上年继续回落2.1个百分点。贵州、四川的干毛茶产值分别增加45亿元、33亿元,陕西、河南和湖北均增10多亿元。名优茶增幅减缓。名优茶产量107万吨,增幅8.1%,比上年回调2个百分点;大宗茶产量136万吨,增幅为6.3%,比上年回调1.7个百分点。名优茶产值1170亿元,增12.5%,增幅较上年明显减缓;大宗茶产值510亿元,增幅6.2%,较上年有所增加。名优茶与大宗茶产量占比分别为44%和56%,与上年变化不大;产值占比分别为69.6%和30.4%,上升和下降1.3%。六大茶类继续增产。红茶、黑茶、白茶均增产10%以上,黄茶增产70%以上。茶类结构优化,比例更加均衡,绿茶、乌龙茶占总产量的比重持续下调,分别达到63%、11%,红茶、黑茶、白茶、黄茶占比上升。提质增效明显。茶园结构优化,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比例达58.6%,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有机茶园面积比例7.2%,提高1个百分点。茶园平均亩产量55.8公斤、提高2公斤,亩产值3900多元、比上年增加270多元。另据2016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全年茶叶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99.4%,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2、销售量额缓增。

内销市场。2016年,受政策规定与市场低迷等因素影响,高档茶价格平稳、销量略减,中低档茶的价格差距进一步缩小,价格略升、销量增加,成为消费主流产品;全国成品茶价格保持稳定,内销总量约为182万吨,销售均价110元/公斤左右,较上年提高约4%。随着年轻消费者的增加与细分化要求的增强,茶行业聚焦“多样化”发展,在开拓便捷化、年轻化等新路径的同时,深挖品种、产地、风格、工艺等多种元素,催生多款新品,如“山头茶”、“小青柑”等。受“互联网+”影响,茶业电商、微商业务量继续增长,但增速变缓;传统零售门店、批发市场继续受到冲击,但出现复苏迹象;茶馆、茶楼等传统服务业的消费仍有待提振;茶旅结合成为拉动茶叶消费的新卖点;融“互联网+”精神与个性定制于一体的现代营销模式逐渐显现优势。值得关注的情况。一是内销被动存量仍在加大,释能不容小觑,据调查估计目前全国茶叶库存量接近80万吨,“去库存”任务紧迫;二是消费市场亟需加快培育,政策面与宏观环境持续影响市场,新旧消费理念尚需调和;三是产品结构有待继续优化,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创新产品、定制产品有待丰富;四是“线上线下”整合步伐急待提速,“互联网+茶叶”与实体经济相融合尚无成功经验;五是WTO渐进中国茶业,进口茶叶增速不减,部分外资已布局中国茶产业。

外销市场。2016年我国茶叶出口总量32.9万吨,同比增长1.2%;出口金额14.8亿美元,同比增长7.5%;出口均价4.49美元/公斤,同比增长21.7%。红茶增势喜人,绿茶和乌龙茶保持平稳,花茶和普洱茶呈下降态势,我国茶叶出口至130个国家和地区。中西部地区成本优势明显,出口潜力大,东部沿海地区出口茶产业正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3、2017年茶叶产销形势预判。生产。全国茶叶总产量有望继续增加,预计2017年全国干毛茶总产量应在250-255万吨之间,干毛茶总产值有望突破1800亿元。消费。消费人群有望继续增长;农村消费开始发力,城市消化力仍不足;产品按价格区间分布呈橄榄形,中档价格产品量价齐增;预计2017年茶叶内销量在186万吨左右,全国茶叶均价保持在120元/公斤。出口。预计随着人民币的进一步走低,2017年中国茶叶出口量提升至34万吨左右,出口金额在16亿美元左右。投资。更多的茶叶企业将进入新三板市场;茶金融类交易平台面临考验;更多资本将致力于渠道建设;传统渠道型企业、产品型企业、“互联网+”类垂直平台的投资将出现一定风险。科技。茶叶涉及一二三产业,科技可应用面广泛。预计2017年机器人、VR、互联网新技术等将大量应用于茶业,养管制等茶叶专项技术与现代高科技亟需对接融合、突破创新。

4、国家对茶产业发展扶持政策。2016年11月,农业部制定下发《抓住机遇做强茶产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以发展新理念为统领,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快建设一批标准化的茶叶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国际化的茶叶集团,创响一批有全球竞争力的茶叶品牌。《意见》指出,尽管我国是世界第一大产茶国,但茶产业大而不强、大而不精、大而不彰。当前,消费结构加快升级,脱贫攻坚加快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加快实施,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茶产业发展迎来难得的机遇。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聚焦重点、突破难点,做强茶产业,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助力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弘扬中国茶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意见》明确提出了“一稳定、两翻番、三提高”的发展目标。一稳定,即稳定茶园面积。划定优势区、发展最宜区,到2020年茶园面积稳定在4200万亩左右。两翻番,即实现茶叶总产值和出口额翻番。三提高,即提高茶叶质量效益、提高茶产业竞争力、提高茶产业持续发展能力。到2020年,培育5个销售额超50亿元的茶叶集团、20个销售额超20亿元的茶叶集团,通过10多年的努力,培育1-2个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的超大茶叶集团。

(三)省内茶产业发展情况

1、茶园建设情况。以规模化和集中度为核心,推进茶园向主产县、核心乡镇、专业村打造产业带与产业走廊。全省30万亩以上县5个、20万—30万亩县5个、10万—20万亩县22个;万亩以上乡镇237个,5000亩至1万亩乡镇177个;万亩以上村78个,5000亩至1万亩村292个。以铜仁、遵义等为主的武陵山区成为中国绿茶新的“金三角”。新建茶园大力推广无性系,全省无性系茶园面积比重90.5%,高于全国平均40个白分点。全省茶农137万户;茶叶专业合作社1424个,覆盖茶园面积278.5万亩占全省茶园面积的40.4%;15亩以上茶叶家庭农场4.86万户;企业茶园292.4万亩,农户茶园403.6万亩,截至2016年底,全省茶园面积696万亩。

2、茶叶产销情况。全省现有注册茶叶加工企业及合作社3760家(企业2336家,合作社1424家),加工点2872个;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9家、省级龙头企业136家、市级龙头企业316家;注册登记商标1246个,获对外贸易经营资格企业196家。全省现有茶叶初加工企业2345家,精加工企业264家,深加工企业16家,清洁化、自动化生产1524条。通过QS认证企业480家,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120家。2016年产量28.4万吨,产值299.8亿元,综合产值502.2亿元。绿茶产量排名全国第二位,在宏观经济下行、全国茶叶市场普遍不景气的大背景下,2016年全省茶叶产量、销量均实现20%以上的增长。夏秋茶产量17.2万吨,占全年总产量的60.4%,绿茶产量排名全国第二位。夏秋茶下树率较高的遵义为60%以上,铜仁市为50%,较差的毕节为40%。产品由单一绿茶向多种茶类并存发展,并开发出袋泡茶、冷泡茶、超微茶粉、茶枕、茶食品、茶饮料、茶多酚、荼籽油等多种茶叶精加工和深加工产品,产业链逐渐延伸。

3、发展目标。到“十三五”期末,全省建成茶园面积700万田以上,其中投产茶园600万亩,形成加工企业5000家以上,茶叶年产量40万吨,茶产业综合产值超过1000亿元,农民人均茶叶收人达到2000元。打造4个以上全国知名品牌,培育10个以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把贵州省建成中国高品质绿茶原料中心和加工中心,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重要生产基地,重要的出口大宗绿茶的原料基地;建成在规模、品质、品牌上引领全国的茶叶强省。

(四)县内茶产业发展情况

1、茶园规模发展情况。目前,全县标准投产茶园面积5万亩左右,涉及23个村7022户26954人,其中:涉茶贫困户共2354户,9766人,占涉茶农户总数的36.23%,茶产业扶贫效益明显,在茶叶种植区域农民人均纯收入80%都来自茶产业。已通过有机认证企业1家,茶园面积0.25万亩(宏鑫公司);通过无公害茶园认证企业(合作社)为12家,面积达3.369万亩。主要种植茶叶品种有云南大叶、福鼎大白、龙井43、乌牛早、安吉白茶、古茶、黔湄601。

2、茶叶加工企业情况。普安县以清洁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为发展方向,切实加快推进茶叶加工进程。全县现有茶叶加工企业、合作社、小作坊共75家,其中:公司13家,合作社27家,小作坊35家。获得省州茶叶加工龙头企业9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州级龙头企业7家。取得QS认证企业6家,有注册商标的14家,共注册商标14个,生产绿茶主要有“龙井”、“针茶”、“毛峰”、“碧螺春”等,红茶主要是“普安红”品牌系列(红条茶和红碎茶)。

3、2016年茶叶产销情况。2016年,茶青年产量达26325吨,其中:春茶茶青产量8775吨,平均售价41元/公斤,一芽三叶及以上(大宗茶)的茶青为967.5吨,占茶青总量的44.1%,平均售价为1.5元/公斤;夏秋茶茶青产量17550吨,平均亩产2000-3000斤,茶青价格在0.7元/斤左右,主要用来制作大宗绿茶和红碎茶、红条茶,成品价格为:大宗绿茶7-8元/斤,红碎茶6-7元/斤,红条茶8-8.5元/斤。干茶年产量达5850吨,实现综合产值11903万元,其中:春茶干茶产量1950吨,平均售价290元/公斤,综合产值5800万元;夏秋茶干茶产量3900吨,夏秋茶综合产值6103万元。2016年大宗茶主要销往广西横县、河南等地,年交易量4600吨左右,占年产干茶产量的78.6%;春季名优茶主要销往浙江、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福建、广西及省内,部分还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年交易量达1050吨左右。占年产干茶产量的53.8%;我县成品茶叶流通主要以小门市现货交易方式为主,包括专卖店、茶庄、茶馆、商场专柜、卖场、超市等,典型的自产自销,年销售量200吨左右。

4、2017年春茶价格及销售情况。2017年从1月31开始采摘春茶(乌牛早),随后龙井43、福云6号、云南大叶、黔湄601等相继开采。截止2017年4月16日,茶叶干茶产量达62万斤,其中茗优茶20万斤,大宗茶42万斤,加工成品茶有普安红、扁型茶、翠芽、碧螺春等。茗优茶茶青价格一芽一、二叶(含独芽)平均价格35元/,最高达150元/斤;大宗茶茶青价格一芽二、三叶(含机采)平均价格3元/斤。茗优茶成品茶价格一芽一、二叶(含独芽)平均价格180元/斤,最高的600元/斤,大宗茶成品茶价格平均价格20元/斤。目前,总产值达4440万元,其中:茗优茶3600万元,大宗茶840万元。随着普安茶叶产品质量提升和知名度的提高,2017年普安春茶价格较上年有所上涨,产品主销北京、上海、浙江、山东、江苏、广西及本省销售。全县加工厂、合作社、手工坊等80家左右、人均工资3500元/月,采茶人数1万人左右,采茶薪酬3000元/月。

三、相关建议

根据调研情况,综合分析国内外茶产业发展行情,结合普安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一)理清发展思路:全力宣传“普安红”,把“普安红”打造全国中大叶种红茶标杆品牌;与四球古茶为原料,打造“千年普安红”高端品牌;与正山堂合作,打造“正山堂普安红”高端中大叶种红茶品牌;提高绿茶加工质量,提升绿茶效益;严格绿色防控,打造绿色生态茶园;严格规范采摘,提质增效;谋划茶叶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创新、持续发展;通过品牌引领,提高普安茶知名度、美誉度,推动普安茶产业发展。

(二)策划定位高端品牌。品牌定位成功与否是决定茶产业发展成败的关键,普安茶从70年代发展至今,没有在全省、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致使全县茶产业发展举步艰难。严格来说,市场上并没有所谓的好品牌与坏品牌之分,只有强势品牌和弱势品牌之别,茶行业也是如此。近10年以来,中国茶行业的发展速度远远快过以往,茶业品牌化的步伐越走越快,很多人提出,未来的3-5年,将是中国茶业市场的洗牌期,如果不抓住机遇跟上时代的步伐,众多弱势品牌将不得不沦为强势品牌的供货商或加工厂。越来越多的茶企都意识到了打造品牌的重要性,市场上的茶业品牌也如同雨后春笋一般不断涌现。强势品牌虽然不是一蹴而就,其塑造过程却并非无章可循,概括起来无外乎以下几点:定位是基础、产品是关键、团队是核心、服务是根本、策略是方向。做好了以上几个方面,也就具备了打造一个强势品牌的基础。在对一个品牌进行准确定位时,我们需要秉承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站得稳,有根基。品牌定位必须结合企业的现实情况,需要有与之匹配的产品质量和广泛的消费需求作为根基;二是展得开,能延展。品牌定位必须拥有足够的发散点和支撑点,为多角度、跨领域的品牌运作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三是易接受,利传播。品牌定位或品牌观点必须要易于受众认知、理解和接受,才能够得到有效快速地传播。

普安茶品牌定位要从竞争的角度出发,在目标市场目标客户群体的心目中,找到一个独一无二、富有价值的位置,不能盲目跟风,人云亦云;在茶产业发展上不能赔了本赚吆喝,只挖井却看不见水源。红茶方面一是利用好我县有全球唯一四球古茶资源的优势,定位“普安千年红”品牌,这将是世界独一无二,也富有开发价值;“普安红”借助正山堂龙头企业,品牌定位为“中大叶种红茶代表品牌”,与其他红茶品牌具有一定的区别,从而体现出“普安红”的独特性。二是指定专人负责申请注册“普安红”“普安千年红”商标,避免以后商标出现滥用情况。绿茶方面,我县还缺乏龙头企业引领,在产品开发与品牌打造方面还须下大力研究,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就只有主打龙井,根据市场需求兼做毛峰、翠芽等。其他小叶种红茶可根据市场需求做其他品牌原料(如福建功夫);

(三)管好茶园选好品种。全县多数茶园的管理处于粗放生产的状态,往往是能采多少就采多少,没有从施肥、修剪、改良土壤和绿色防控上入手来提高产量,处于低投入和低收益的生产经营状态。从茶叶产量与产值分析看,平均每亩产茶叶68公斤,平均每公斤单价仅有20.35元,亩产值1384元。由于茶叶品牌知名度低,市场利润空间小,价格低迷原因,出现了大面积的茶园抛荒和无人管理等现象,大部分茶园一年只采春茶一季,有的茶园只采不养,有的低产园没有得到及时改造,严重制约了茶农种植积极性,进而严重影响了全县茶产业的发展。因此,我县茶园扩建并不是追求“量”的过程,而是力求“质”的改变,在扩建茶园的同时,要从提高茶叶质量入手,提高茶园管护力度,毕竟只有质量提高了,才会有更多的消费者捧场,茶青才能买更好的价格。在茶叶种植品种上应结合各品种的土壤、温度、光照、酸碱性等生长习性,因地制宜,突出优势,种植红茶以云抗10号、黔茶601、紫茶和古茶为主;绿茶以龙井43、乌牛早为主,根据市场需求兼顾福鼎大白品种。

(四)提升制作工艺。制茶工艺的精制程度决定茶叶的品质,目前,我县茶叶加工均处于粗加工水平,没有精制加工厂,导致没有上档次的产品,因此,我县红茶工艺建议以金骏眉工艺为基础,结合普安茶特点,创新出具有普安地方特色的加工工艺,做出具有普安地方特色的红茶产品,红茶、绿茶都要做精制加工。在江西坡工业园区建红茶粗、精加工厂,建绿茶精加工厂,支持小厂改造厂房、设备等提升工艺。

(五)严抓绿色防控。绿色发展,是做大做强茶产业的前提条件。一是根据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要求农业部门推动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工作,促进茶产业提档升级,开展标准化生产示范,推进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行业组织主动作为,承担政府交办的行业管理和推广品牌工作,组织龙头企业,配合地方政府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共同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做大做强茶产业。二是2015年我国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的出台,茶叶质量安全工作将长期处于高压态势。各产茶区政府应加快实施茶业标准化战略,健全标准体系,强化品牌保护,引导企业争取国际有机认证,深入开展农药残留超标治理,严厉打击违禁行为;行业组织应配合食药监与农业部门共同建立健全互联共享的茶业追溯监管综合服务体系与平台。三是正山堂同意采取帮扶1至2个贫困村的方式,收购该村夏秋茶500吨左右茶青做红条茶出口,前提是茶叶抽检须达欧标;宏鑫公司的红碎茶出口和富洪公司的出口茶都需达欧标因此,我县一定要抓好绿色防控工作,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定期或不定期对种植大户、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叶企业的茶青、茶叶成品进行抽样检测,保证茶叶“从茶树到茶杯”的安全,促使普安茶叶达到“无公害、绿色、有机、欧标”。若茶叶达欧标,则夏秋茶不愁卖,可做红碎茶、红条茶、绿片、黑茶出口。

(六)注重茶旅开发。茶旅一体化是茶业与旅游业及相关配套服务业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是围绕茶主题、依托茶资源,以茶基地为载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旅游体验为核心内容,形成茶旅经济链,最终实现茶业在旅游体验中增值,旅游通过茶产业添彩的一体化发展目标。实施茶旅一体化发展是丰富旅游新业态,助推旅游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带动茶区人民全面小康的有效手段。以茶叶+旅游的思维创新茶旅游产品是有效推进我县茶旅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按照茶区变景区、茶厂变体验馆、茶源变科普园的茶旅一体化发展思路,探索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发展格局。一是在茶源谷景区,以本县独有品种为引领,引进世界所有品种规范种植建百茶科普园,以争取全国乃至世界级茶叶专家到我县进行考察研究。二是建涵盖6大类茶精致小型加工厂,并建相应体验馆,让茶叶爱好者只有到普安才能同时了解6大类茶的加工工艺,并品茗6大类茶的独特性。三是在茶区以国际自行车赛道为载体配套建精品农家乐、高端民宿、康体设施等, 按5A级标准打造景区。

(七)保护古茶资源。当前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四球古茶树品种开发利用的潜在价值,有人已经在开始炒作,并有盗采古茶树枝条进行培育情况发生。因此,我们应加强四球野生古茶树保护、研究分析、选育扩繁建新园等工作,做好古茶树生存环境、现状、保护和开发利用,对古茶树保护采取原生态挂牌培土、修建栅栏、建设古茶树无性繁育苗圃试验基地、建设新建古茶二代试种基地建设等。

(八)搞好推广销售。我县茶叶生产的历史悠久,品质较好,但销售不畅,贱价抛售严重。主要原因在于市场营销的观念和手段落后。一方面缺乏对普安茶叶品质、历史和茶文化的系统宣传。普安茶品质好,究竟好在哪里,业界知之甚少,普通消费者了解更少。普安县只能做外地茶商的原材料。另一方面,企业只侧重于茶叶初级产品的销售,基本上没有健全的销售网络,坐等外地茶商上门采购,没有或少有自己的销售人员。企业普遍缺乏现代市场营销理念,缺乏专业的营销人才和专门的市场开拓之策,新的营销手段如建立企业网站、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仅有极少的企业采用过。因此,我县在推广销售方面急需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茶叶集中交易市场,以壮大规模,便于物流配送,实现资源共享等。二是规范普安红标准、包装和宣传口径等。三是预算资金请专家挖掘、整理普安茶文化,把历史、民族和茶文化融合,让茶产业发展更具有生命力。四是扩宽销售渠道,目前,茶叶的销售渠道主要有3种模式,即以团购、批发为主,兼顾零售终端消费者的专卖店,如今,品牌电商化与电商品牌化已成融合趋势,茶产业同样如此,茶叶销售要走电子商务平台来弥补时间、空间的限制。五是实施茶知识进学校、进单位、进酒店、进讲堂行动,推广茶知识,营造茶氛围。六是在县城、乡镇绿化带种植茶树替代其他绿化树种,让外来人员进入普安,首先接触的就是茶叶,以加深印象。

(九)加强人才培养。我县目前除江西坡镇成立了茶叶站有茶叶专业人才外,其余的乡(镇、街道)均没有茶叶机构和茶叶专业人才。导致技术断层,平时茶叶栽培、病虫害防治、加工技术无人指导。大部分茶农在茶加工技术上只会简单的工艺流程,对名茶、茶叶精加工技术没有严格按技术规程进行操作,产品质量难以提高。在产品创新能力上,茶叶加工技术落后,新产品开发、设备更新没有跟上,茶叶多为初级产品,产品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导致产品附加值低。因此,在全县茶产业发展上要加强人才的培养:一是加强与省茶科所深度合作,争取得到技术上的支持。二是向省和国家有关部门申报建茶学院,培养专科以上人才。三是开设培训班,邀请相关的技术人员对茶农、小作坊等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管理、加工等技术水平。

word该篇DOC格式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调研报告范文,共有15608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调研报告下载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调研报告.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