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工作总结 > 调研报告 >

民警不良心理因素工作调研(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15-02-23 07:01:01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第一篇:民警不良心理因素工作调研报告

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心理因素的好坏决定了人主观上对事物的态度、观点、取向和承受力,对完成每一项工作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客观评价目前基层一线民警心理素质的现状,剖析其障碍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对于调动基层一线民警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以至于更好地完成各项公安保卫任务,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经过座谈、个别谈心、问卷调查等形式,总结出当前基层一线民警存在的不良心理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面对社会形势发展给公安工作带来的新变化、新要求和新任务,在思想上准备不足,认识不到位,因循守旧,对于打开工作新局面缺乏信心和勇气;二是面对日益繁重的公安保卫任务,长期牺牲个人时间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产生了疲劳厌战情绪和不平衡心理;三是面对人民群众民主法制、人权保障和监督意识的不断增强,感到自身执法素质和工作能力上明显不适应,思想包袱较重顾虑重重,甚至畏首畏尾,担心出现工作失误;四是面对内部管理工作和队伍竞争激励机制的不断完善,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压力过大,精神处于紧张状态;五是面对个别人对民警的恶意诬告和打击报复,担心自身正当执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根据研究,要消除民警上述不良心理因素,主要应抓好以下四个入手和三个结合:

四个入手一是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入手,提高民警队伍适应形势、把握大局和开拓创新的能力。一方面,要坚持不懈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民警头脑,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不断提高民警的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要夯实“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根基,引导民警正确认识新形势、新任务给公安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自觉转变执法观念,切实端正执法思想,彻底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和陈旧观念的束缚,开拓创新,勇于进取,以实际行动履行好“人民警察为人民”的宗旨。

二是从强化教育训练工作入手,解决民警不知怎么干和担心干不好的问题。要改革警务运作机制,逐步实现由学历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由课堂培训到技能训练的转变,由单一培训到战训合一的转变,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练什么,干什么、钻什么”的原则,保证基层一线民警每年都有足够时间参加封闭式警务技能、体能和各类培训,让民警切实做到“说得过、打得过、跑得过”,在各项公安保卫工作中感到胸有成竹,毫无畏惧,真正适应现实斗争的需要。

三是从整合警力资源和调整工作职能入手,切实为基层一线民警减压减负。要打破上下对应的警力配备模式,切实精简机关,整合警力资源,充实一线警力。特别是要真正做强派出所,科学设置岗位和划分职能,让基层一线警力不足的矛盾从根本上得到缓解,做到科学用警、合理用警,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警务效益。

四是从建立民警心理关怀制度入手,培养民警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高度重视民警心理健康工作,定期分析民警队伍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措施,搞好民警心理调试;要定期开展谈心对话、心理咨询等活动,增强民警的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要坚持文化育警,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活跃警营文化生活,陶冶民警思想情操,培养健康有益的生活情趣;要切实为民警解除后顾之忧,让民警感受到组织的关爱;要落实好休假制度,保障民警的正常休息,让民警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及时得到有效释放。

三个结合:

一是目标与实际相结合原则。目标设置必须体现民警目标的要求和满足民警个人的需要,才会受到良好的激励效果。目标不能制定的过于大或广,一定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而制定,否则适得其反,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是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物质激励是基础,就是结合以奖金或实物等形式对民警进行的激励,即要着力解决思想问题。精神激励是根本,就是结合以表扬、嘉奖、立功、授予荣誉称号等形式对民警进行的激励。队队伍管理中的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只有将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有机结合,才会不断提高民警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渗透力,才会锻造一支英勇善战、健康稳定的公安队伍。

三是民主公正公平原则。本着赏罚严明原则,不论亲疏,一视同仁,不断完善考核奖励办法,让那些“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具有实干精神的一线民警形成单位“标兵”通过学“模范”、树“标兵”等激励机制拉开民警待遇的档次,奖优罚劣,调动民警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更好地服务公安工作,造福新源各族人民群众。

结束语:

民警心理健康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它是从事公安工作的重要条件,直接影响了警察队伍战斗力的发挥。作为警察,应该怀有一种健康的心态,为目标,为以后的工作,为群众的利益,学会自我调节,保证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之中!

第二篇:消除基层一线民警不良心理因素工作调研

怎样消除基层一线民警的不良心理因素工作调研

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心理因素的好坏决定了人主观上对事物的态度、观点、取向和承受力,对完成每一项工作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客观评价目前基层一线民警心理素质的现状,剖析其障碍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对于调动基层一线民警工作

积极性、主动性,以至于更好地完成各项公安保卫任务,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经过座谈、个别谈心、问卷调查等形式,总结出当前基层一线民警存在的不良心理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面对社会形势发展给公安工作带来的新变化、新要求和新任务,在思想上准备不足,认识不到位,因循守旧,对于打开工作新局面缺乏信心和勇气;二是面对日益繁重的公安保卫任务,长期牺牲个人时间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产生了疲劳厌战情绪和不平衡心理;三是面对人民群众民主法制、人权保障和监督意识的不断增强,感到自身执法素质和工作能力上明显不适应,思想包袱较重顾虑重重,甚至畏首畏尾,担心出现工作失误;四是面对内部管理工作和队伍竞争激励机制的不断完善,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压力过大,精神处于紧张状态;五是面对个别人对民警的恶意诬告和打击报复,担心自身正当执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根据研究,要消除民警上述不良心理因素,主要应抓好以下四个入手和三个结合:

四个入手

一是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入手,提高民警队伍适应形势、把握大局和开拓创新的能力。一方面,要坚持不懈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民警头脑,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不断提高民警的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要夯实“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根基,引导民警正确认识新形势、新任务给公安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自觉转变执法观念,切实端正执法思想,彻底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和陈旧观念的束缚,开拓创新,勇于进取,以实际行动履行好“人民警察为人民”的宗旨。

二是从强化教育训练工作入手,解决民警不知怎么干和担心干不好的问题。要改革警务运作机制,逐步实现由学历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由课堂培训到技能训练的转变,由单一培训到战训合一的转变,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练什么,干什么、钻什么”的原则,保证基层一线民警每年都有足够时间参加封闭式警务技能、体能和各类培训,让民警切实做到“说得过、打得过、跑得过”,在各项公安保卫工作中感到胸有成竹,毫无畏惧,真正适应现实斗争的需要。

三是从整合警力资源和调整工作职能入手,切实为基层一线民警减压减负。要打破上下对应的警力配备模式,切实精简机关,整合警力资源,充实一线警力。特别是要真正做强派出所,科学设置岗位和划分职能,让基层一线警力不足的矛盾从根本上得到缓解,做到科学用警、合理用警,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警务效益。

四是从建立民警心理关怀制度入手,培养民警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高度重视民警心理健康工作,定期分析民警队伍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措施,搞好民警心理调试;要定期开展谈心对话、心理咨询等活动,增强民警的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要坚持文化育警,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活跃警营文化生活,陶冶民警思想情操,培养健康有益的生活情趣;要切实为民警解除后顾之忧,让民警感受到组织的关爱;要落实好休假制度,保障民警的正常休息,让民警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及时得到有效释放。

三个结合:

一是目标与实际相结合原则。目标设置必须体现民警目标的要求和满足民警个人的需要,才会受到良好的激励效果。目标不能制定的过于大或广,一定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而制定,否则适得其反,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是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物质激励是基础,就是结合以奖金或实物等形式对民警进行的激励,即要着力解决思想问题。精神激励是根本,就是结合以表扬、嘉奖、立功、授予荣誉称号等形式对民警进行的激励。队队伍管理中的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只有将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有机结合,才会不断提高民警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渗透力,才会锻造一支英勇善战、健康稳定的公安队伍。

三是民主公正公平原则。本着赏罚严明原则,不论亲疏,一视同仁,不断完善考核奖励办法,让那些“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具有实干精神的一线民警形成单位“标兵”通过学“模范”、树“标兵”等激励机制拉开民警待遇的档次,奖优罚劣,调动民警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更好地服务公安工作,造福新源各族人民群众。

结束语:

民警心理健康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它是从事公安工作的重要条件,直接影响了警察队伍战斗力的发挥。作为警察,应该怀有一种健康的心态,为目标,为以后的工作,为群众的利益,学会自我调节,保证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之中!

第三篇:浅谈高中学困生不良心理品质及产生因素 (新版)

浅谈高中“学困生”不良心理品质及产生因素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我国高中学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升学压力,他们中的一些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较大的障碍。比如:有的学生自我要求很高而有的要求又太低;有的学生虽然每日勤耕苦耘但效果不佳;有的学生沉溺于网络、早恋中而不能自拔;有的学生常陷于人际琐事而不得安心于学习等。对于这样的“学困生”,我们学校、教师、家长,包括整个社会都要有清醒的头脑,要做到主动发现问题,认真分析问题,积极思考对策,采取相应的措施去帮助这些同学。

关键词:不良心理品质产生因素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由于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很强烈,我国高中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升学压力。但是他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还不是很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有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产生各种形式的心理障碍,导致学习与生活等方面出现一系列问题,比如:有的学生自我要求很高而有的要求又太低;有的学生虽然每日勤耕苦耘但效果不佳;有的学生沉溺于网络、早恋中而不能自拔;有的学生常陷于人际琐事而不得安心于学习等。对于这样的“学困生”,我们若不早发现他们的问题并帮助他们解决,将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甚至会影响到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1

以下笔者结合近几年的工作实践,对“学困生”不良心理品质及产生因素进行分析,希望与同行们一起帮助“学困生”,从而激发他们的潜力,使他们达到新的高度。

一、 对“学困生”不良心理品质的分析

1、 不能专注,易开小差

马克·吐温曾说:“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那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专注是一种可贵的学习、思维品质。在日常的学习中,经常看到学生在学习时心不在焉,上课不能集中精力,时常开小差,听着听着就心猿意马,“身在曹中心在汉”。在做练习时,或拿着笔在手上转,或翘起二郎腿,或用手托着脑袋无所事事,不能专注于自己本该完成的任务,低效率地学习。

2、 畏惧困难,害怕挫折

宋人方岳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困难和挫折,是倾覆弱者生活之舟的波涛,又是锤炼强者钢铁意志的熔炉。现在的学生在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时,没有正确的认识,害怕吃苦,遇到稍微复杂的学习问题,就不愿多想,浅尝辄止,即使老师讲了,也不愿积极去思考,认真的归纳总结,害怕付出,而对于挫折又没有足够的意志力,也不愿去承担自己的责任。在生活中,也过于追求物质享受,经常抱怨学校饮食、寝室生活环境等不理想。

3、 情绪多变,不善调整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绪意指情感及

其独特的思想、心理和生理状态,以及一系列行动的倾向。”情绪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同时也影响着我的生活及行为。当出现不好的情绪时,最好加以调节,使情绪不要给自己的生活及身体带来坏的影响。高中学生由于年龄原因,还不能很正确去面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事情,对一些事情的理解多只能够站在自己的角度出发,情绪不容易调节,波动较大。比如在面对同学之间的摩擦时,在面对新老师新方法时,面对试卷上的对与错时,在面对学习与生活的安排上,在面对各科学习任务发生冲突时等,会显得处理方式过于急躁,过于简单,时而情绪非常饱满,充满斗志,时而情绪又非常消沉,垂头丧气。

4、 得过且过,避谈理想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没有生活”。 一个人一旦树立了符合社会需要的理想,就会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反之,则会浑浑噩噩,虚度一生。我们从学生进入高中开始,就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包括学习目标和人生理想。但是有的学生却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而有的则是能不想尽量不想,能不谈尽量不谈,害怕自己受到理想的约束,而不能随心所欲,宁愿得过且过,也不愿提及这一关系自己能否成人成材的“关键词”。

5、 排斥学校,厌恶学习

厌学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厌学问题已成为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大量研究表明,在我国超过半数的学生有厌学心理。有厌学心

理的学生不愿接受学校、老师,不愿意到教室,甚至恨学校、老师,恨教室,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从内心来讲,这些学生不想进教室,认为学校、教室不是他应该待的地方,非常排斥。

二、 对“学困生”不良心理品质的产生因素的分析

1、 社会因素

改革开放在当代青少年面前打开了一扇五彩缤纷的窗户,社会生活中良莠陈杂的事物使学生们眼花缭乱,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没有真正形成,对社会上的一些消极腐败现象,一些不适合他们看的文艺作品,一些不该去的文化场所,不能正确的判断,所以他们很容易受到影响,在不知不觉中中其毒,受其害。他们会觉得读不读书没有意义,有钱有权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他们崇尚武力,迷恋虚幻事物,讨厌世俗的一些不公,向往真空社会,将自己与社会封闭隔开;他们开始追求物质享受,怕吃苦,怕付出。

2、 家庭因素

目前,我国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对于那些曾经亲身经历过贫困的上两代人来说,他们格外关注孩子的身体发育和物质享受。有不少家庭在用高营养的食品滋养孩子身体的时候,却忘记了用高品位的精神食粮滋养孩子的心灵。在子女智力开发方面,他们不惜工本,但对孩子的个性心理品质、人格特征、道德水平、价值观念、感情生活却关心甚少。家长对于孩子过于溺爱、迁就,导致了孩子的任性、自私、

放纵、贪图享受等不良的心理特点。再加上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很多家庭中主要劳动力都外出打工,学生们长期在爷爷奶奶的照顾下成长,他们的很多想法,都不能够与家长及时沟通,家长也不能及时了解孩子们的思想动态。精神上缺失了依靠,而家长们又会想到用物质来补偿,这样更加重了学生们的心理负担,使他们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心理品质。

3、 学校因素

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以来都在喊着口号要改革,要注重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但是,实际上,很多地区,很多学校都不能够做到。依然是智育第一的应试教育模式,依然是重知识输灌、轻社会实践的教学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很多学校都是一片空白。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交流的最多的是应考知识,老师们关注的也是学生的成绩,而没有注重从源头来找原因,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帮助他们突破障碍。学生们过的还是三点一线式的生活,没有足够的活动供学生们施展自己的才能,做到劳逸结合,而打消了一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产生一种逃避的想法,且不断恶化。

4、 教师因素

除社会、家庭、学校方面的因素外,教师个人的一些行为,也会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带来较大的影响。比如说有的教师在对待学生时容易带入个人感情,喜欢谁,不喜欢谁;有的教师在处理班级事务时,没有原则,随心所欲;有的教师只重成绩,不注意行为和心理,没有及时发现学生身上所存在的问题;有的教师本身有些不当的行

为,和一些消极的言语,给学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等。长此以往,学生们原有的一些好的心理品质也会受到影响,而一些不好的心理品质则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总之,“学困生”的不良心理品质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是一天就能解决的。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和学生本人要一起努力,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我们统一思想,坚定不动摇,我们的“学困生”才可能去掉这些不好的心理品质,脱掉“学困生”这顶帽子,朝着好的方面去发展。

第四篇:调研报告:睡眠障碍的心理因素

课目:心理教育

时间:2014年05月13日

地点:电视室

授课人:范柯

参加人:在队全体官兵

内容:睡眠障碍的心理因素

人们在忙完了一天的工作之后都希望能通过好的睡眠来赶走一天的疲劳,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良好的睡眠质量,因为有些人受到睡眠障碍的困扰。那么,为什么会有睡眠障碍呢?产生睡眠障碍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1.焦虑引起的睡眠障碍。焦虑心理会导致失眠。一个人在非常焦虑不安的时候,大脑里总想着这样那样的事情,辗转反侧,所以导致失眠是非常正常的。如果你不能让自已的心态保持平静,让自己放松下来,而总是想着那些烦心的事情.那么你又怎么能够睡得着呢?所以,尽量让自己放松,忘记那些让你放不下的事情,是解决这种睡眠障碍的好方法。

2.害怕心理导致的睡眠障碍。害怕也会让人睡不着觉,这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小孩子因为害怕鬼怪,害怕雷电,害怕一个人在家,而无法睡觉;大人也可能因为心理恐惧而睡不着觉。二是越害怕睡不着就越是睡不着。有的人有这样的经历,以前发生过失眠的状况,心里想这次一定要早早入睡并睡个好觉,害怕再次失眠。

3.不艮情绪引起的睡眠障碍。年轻人的情绪容易波动,特别是容易受到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困扰而导致失眠。比如同事问关系紧张,工作上不顺心、和男女朋友吵架、恋爱失败、和朋友产生隔阂、受到领导责难等等都会让自己情绪不佳,失落、烦躁、痛苦、忧郁而导致失眠。而其中严重影响的就是恋爱失败。当一个人和自己心爱的人走向分手的时候,难过、痛苦、不平衡、失落、郁闷、烦躁的情绪总会围绕着他,让他食不知味,睡不安寝,甚至好多天都会处于失眠的状态。

4.过度兴奋的心理也会引起睡眠障碍。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金榜题名、受(更多内容请访问好范 文网WWW.hAOWORd.com)到领导嘉奖、得到大家的认可、升职加薪、或者是求爱成功即将和爱人步入结婚殿堂、或是喜得贵子等等的好事都会让你兴奋得睡不着觉,脑袋里一直想着高兴的事情,并一直处于兴奋激动的状态,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又怎能像平常一样安稳的睡觉呢?失眠当然也就在所难免了。所以,认识到导致失眠和睡眠障碍的具体原因,就能够从心理入手,调整自己的心态,让失眠等睡眠障碍远离自己。

第五篇:专业技术人员不良工作心理的自我调适

第三章专业技术人员不良工作心理的自我调适

第一节不良心理的概述及表现 所谓不良心理,是指个体在生活中出现的不正常的心理活动。人的心理是十分复杂的,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人格、智能等诸多方面。一般来讲,个体心理的各方面的活动与发展是比较均衡、全面的,但是由于社会及心理的原因,其中某些方面就可能出现异常。比如,有的中年人因更年期来临而出现烦躁不安、失眠、乏力、易怒等情绪障碍;有些青少年因为自己的愿望一时得不到满足而变得垂头丧气、忧心忡忡等。如果一个人的某些心理活动与正常人相比,出现一些反常的、特殊的,或过于亢奋,或过于低沉的行为反应,我们就称之为不良心理。 不良心理形成后,如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认识到它的危害,并且运用正确的方法,是能够自我调节的。

如今市场竞争激烈,各个企业都想寻求更大的利益,这无形中增加了员工的压力。如不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久而久之,员工心理健康可能会出现问题。而员工的心理出现问题不仅会影响员工个人的健康,还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困扰,因此,对员工的心理健康应充分重视。人的身体就像一台十分精密复杂的机器,各个系统与内脏之间,互相依存,功能互补才能使人体的各种机能处于平衡状态而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人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受到各种外界不良因素的侵害和干扰而不会生病,是因为人体本身存一种应激调节机制,能够把失去平衡的状态迅速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而当人体过度劳累(超体力劳动或超脑力劳动)时,人体的应激调节能力下降,因此便不能很好的调节机体的各种平衡,就容易让疾病趁虚而入。

易普斯研究发现,这部分人约占企业人员总数的2%-3%,他们已经处在了抑郁的边缘,有抑郁的倾向,心理困扰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员工成长的主要因素之一。职场人士的心理困扰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

1、抑郁倾向:这是职场中十分常见也最为严重的职业心理健康问题之一。出现抑郁倾向的职场人士,身体、情感、思维和行为都会受到影响。我们可以观察到,他们的工作效率和稳定性比以前降低了,记忆、注意力都大不如前,并且经常请假或迟到,工作兴趣严重丧失。

2、职业枯竭:

职业枯竭又称职业“倦怠”,是指在工作重压下的一种身心疲惫的状态,厌倦工作的感

受,是一种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如心理咨询师、教师、警察、客服等)是职业枯竭的高发人群。职业枯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压力过大导致的。首先,它体现在情绪的耗尽状态,这种情绪的耗尽让人会渐渐没有心情上班,还可能让人一上班就会感到身体不适。其次,它让人变得愤世嫉俗,开始对周围进行讥讽,批评、打击跟工作有关的一切事情。最后,它还让人对自我的评价降到极点,产生无能感。这部分职业枯竭状态的人员已经占到了群体的10%-15%,部分企业甚至达到了30%。

3、职场压力:

据研究机构美国职业压力协会估计,压力以及其所导致的疾病——缺勤、体力衰竭、神经健康等问题,每年要耗费美国企业界3000多亿美元。

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给职场人士同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竞争的加剧,不稳定因素的增加,使得他们的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形成压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常情况下是在工作中产生的各种压力,即职场压力。包括工作任务过重、人际沟通、角色冲突、工作环境等等。而如果这种压力得不到释放或缓解,将会影响到员工的身心健康、情绪以至影响到工作。

以上的一些问题若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必将影响员工心理健康。而员工的身心健康受损又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因此应在注重生产效益的同时,关心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避免给员工个人及企业都带来严重的影响。

第二节职场新人常见的不良心理

说到职场新人,就想起当年我当初走向职场时一样,怀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带着各自的理想和抱负,走上工作岗位和纷繁的社会。但是,经过培训、试用,我发现很多应届毕业生常常被怀念学生生活、心理状态不佳、人际交往病态心理、不能适应新环境等问题困扰着。心理素质特别欠妥,并且形成某些隔膜和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交朋结友和适应工作及社会。

通过分析发现,应届毕业生从校园到社会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在这一过程中,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角色、从未经历的工作,还有更激烈的竞争、更复杂的人际关系等等,他们中有许多人很难适应,因而出现一些不良心理。若职场新人在工作生活中能注重自身修养,努力克服以下种种不良心理,那就将为其职场高升而锦上添花:

(1)自卑心理

也许受家庭环境因素,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其短不知其长,甘居人下,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有自卑感的人,在社会交往中

办事无胆量,习惯于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态如不改变,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渐磨损人的胆识、魄力和独特个性。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不能自主地按照个人意愿去选择职业和单位。但社会职业偏见是客观存在的,当有些毕业生“不幸进入了遭受冷遇和歧视的职业和单位时,他们不论对是对自己的职业和单位还是对自己,都会产生一种误解和轻视,在与进入所谓的“热门职业和“好单位的同学比较时,便不由自主地背上了自卑的心理负担。

(2)怯懦心理

很多应届毕业生,刚刚走向社会,因为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辞令的人,导致内心胆怯、怕事、懦弱、拘谨,害怕困难,意志薄弱;害怕挫折,情感脆弱;害怕交际,性格软弱,平时寡言少语,行动拘束,容易逆来顺受和屈从他人,遇事退缩,极其胆小怕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愿与人多交往。从而阻碍自己计划与设想的实现。怯懦心理是束缚思想行为的绳索,理应断之,弃之。

(3)退缩心理

由于他们在走向社会前的自我评价较高,但社会评价却要低得多,这常常引起他们产生自我否定的心理。假如在工作中遭到几次挫败,就会自愧无能,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对自己是否有能力表现或做某些事情表示怀疑,结果可能会由于心理紧张、拘谨使原来可以做好的事情弄糟了。认同外界对自己的低评价,甚至在以后的工作中胆怯畏惧,退缩不前,垂头丧气、耿耿于怀,以避免自己的自尊受到伤害。缺乏视困难挫折为成功之母的信念。

(3)猜疑心理

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视对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整天疑心重重、无中生有。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成天提心吊胆地生活、内心总有解不开的疑惑,总有摆脱不了的矛盾、活的很累。因为这种人心有疑惑不愿公开,也少与人交心,整天郁郁寡欢。由于自我封闭,阻隔了外界信息的输入和正常的人际交流,便由怀疑他人到怀疑自己。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

(4)排他心理

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一切均在变!自高自大的人使自己总是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接收不了别人的意见或做法。而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思维方式等,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否则就会失去活力,产生副效应。排他心理恰好忽视了这一点,它表现为抱残守缺,拒绝拓展思维,促使自己只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内兜圈子,由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转化为自我怀疑、自我怨恨。

(5)逆反心理

初生牛犊不怕虎,很多应届毕业生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总爱与别人抬杠,说观点一定要和别人不一样,一定要与别人的意思相反,而不管谁的观点正确。以此表明自己的标新立异。对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他偏偏说坏;你说一他偏说二,你说辣椒很辣,他偏说不辣。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严格界限,常使人产生反感和厌恶。

第三节 心理健康之重要性 当我们广大企业的员工与全国人民一道,昂首阔步地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挺进的时候,一种盛世危象——心理疾病或精神疾患的恶魔,也在积聚、发酵、膨胀着,并正向我们这支奋进的队伍猛扑,撕咬着员工的身心健康,破坏着组织的战斗能力。世界卫生组织曾针对心理疾病给人类造成的严重危害,断言“没有任何一项灾难比心理障碍带来的痛苦更深重。”2014年,世界卫生大会在中国召开,预测在21世纪影响中国最严重的疾病是心理疾病,指出这是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最大问题。显然,如果我们要想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那就不能不正视这一“最大问题”,防止其泛滥成灾,给人民造成深重的痛苦。事实上,我国职工的心理疾病或精神疾患已经比较突出。

深圳富士康5月26日晚发生一起员工坠楼死亡事件。深圳市公安局通报称:初 步认定系自杀。这是富士康科技集团今年以来发生的第12起员工自杀坠楼事件。---新华社报道。富士康跳楼自杀事件一次又一次的发生,员工们“前仆后继”的自杀,必有其较深的根源。 尽管富士康在中国大陆的口碑并不算好,2014年左右还曾与某财经媒体对簿公堂,但实事求是地讲,把矛头完全指向富士康是草率和无力的。有两个简单又残酷的事实,一是富士康的员工自杀率并不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人自杀,每十万人中约有16人自杀,每40秒约有一人自杀,而1999年中国每十万人中约有13.9人自杀。据中央电视台援引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报告,2014年这一数字上升到20人左右。据报道,富士康目前在深圳的员工约有30多万人,其中普工约占一半左右,不必有些残酷地详细计算自杀率,但大致可以判断富士康的员工自杀率或普工自杀率至多是在全球或全国的平均水平线上。这应该是所有中国管理界应该关注的问题。【1】本文从员工心理健康的方面来探讨此问题,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让领导层重视员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尽力改变领导层对员工自杀无能为力的现状。

word该篇DOC格式民警不良心理因素工作调研(精选多篇)范文,共有11981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民警不良心理因素工作调研(精选多篇)下载
民警不良心理因素工作调研(精选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