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教学资源 > 教育教学方案 >

外国诗两首教案(推荐9篇)

发布时间:2023-01-07 16:02:48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好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9篇《外国诗两首教案》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与《外国诗两首教案》相关的范文。

篇1:《外国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构思艺术。

能力目标

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2.揣摩精美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学习诗歌,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察诗人对自然的感应,深入理解生命底蕴,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用心领悟田园诗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突破方法: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蝈蝈与蛐蛐》,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诗歌意象并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来赏析诗歌画面,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自学《夜》。

突破方法:教师引领学生学习《蝈蝈与蛐蛐》,时刻提醒并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自学《夜》,也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阅读。目的是利用好自读课,让学生自主阅读,充分体验各种自学方式所带来的阅读快乐。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小组学习法:采用小组 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学《夜》。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在这个单元学习中我们一起赏过了雪,听过了雨,看过了星,今天我们要来一个垄上行,到田园中去走走。复习田园诗的知识(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提示学生背诵《过故人庄》《饮酒》《归园田居》等田园诗,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

设计(二)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时,她会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与力量。英国诗人 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和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熔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

1.济慈简介。(见“资料链接”)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在课文里标记出节奏、重音与情感。师生交流朗读体验,选取自己最喜欢、最拿手的片段作朗诵示范。如开头要读得缓慢深情,“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感叹句要语调上扬感情强烈,“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反复出现,可以读得快读得高些,结尾句里“鸣叫”要读得悠长些。

分小组朗读比赛,调动学生的情绪。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比如:男同学读这诗就可以读得激情满怀,女同学则可 以读得深情款款。

3.初步理解诗的内容与结构,试给诗歌加一个副标题。

给诗歌添加一个恰当的副标题,如同《雨说》一样。拟题如“写给大地的赞歌”“歌咏大自然”“四季的歌”等,都表达出诗歌的主旨。

4.感受画面。老师朗读诗歌,请学生闭上眼睛想像 ,从这首优美的诗歌里,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结合具体词句,用散文的笔法描述出来。(多媒体出示:读了……,我仿佛看到……)?

提示:“盛夏的豪华”让我仿佛看到夏日午后的阳光透过密密的枝叶,撒在林间草地上的点点碎碎的笑容。

“飘荡”和“沉醉”让我仿佛看到静寂的树林里,蝈蝈开始吹响号角,奏起欢快而喜悦的节奏。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让我仿佛看到大雪纷飞的夜晚,屋外寒风呼啸,万籁俱寂,屋内温暖如春,安详静谧。玻璃窗上水汽弥漫,作者拥着火炉,昏昏欲睡,朦胧中听到蛐蛐的歌唱,以为又回到了夏天。

5.激发想像,拓展空间:诗人只选取两种景物来写,也只写了冬夏两幅画面。但诗歌带给我们的感受绝不仅仅是这些。“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从这首优美的诗歌里,你还能想 像到哪些画面?请用优美的诗句,诗意表达。(多媒体出示:读这首诗,我还能看到……)

鼓励学生积极想像,示例:读这首诗,我还能看到春天树林间的百鸟千啭。

读这首诗, 我还能看到秋天南飞时叫声连连的大雁。

读这首诗,我还能看到冬去春来,冰雪融化时的流水潺潺。

读这首诗,我还能看到山崖上一粒松树的种子在悄悄地发芽。

6.探究领悟:由上一环节的诗意表达,教师自然过渡,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短小但内涵丰富、风格大气的特点。

诗歌通过联想将两个画面叠印在了一起,诗人只选取两种景物来写,但留给读者更多想像空间,大自然的歌手还有很多,大地歌声不断,以少胜多。通过引发读者的想像,丰富诗歌的内涵。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生机勃勃,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 爱和由衷的赞美。

7.教师小结:抓住诗中意象,可以体会诗歌的情感;放飞想像力,可以感受诗歌的美丽。《蝈蝈与蛐蛐》这首诗选取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蝈蝈和蛐蛐作为代表,表现了大自然四季“歌声”不断的特点,构思巧妙、意境精美。这可算是诗人济慈对大自然的敏锐的心灵感应吧。我们也可以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

学生美读诗歌,放飞心灵,感受济慈如月光般清丽恬静的诗风。配乐舒伯特《小夜曲》。

三、诗歌创作——为大自然写首歌

1.寻找动听的歌声。

大自然的歌声还有哪些?鼓励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如蝉的叫声,池塘里青蛙的“呱 ——呱——”声,树林里的鸟叫声,冰雪覆盖下的流水声,深夜里传来狼的嚎叫声,乌云深处传来奔雷的轰鸣声等。

2.感受大自然的生机。

教师示范:大自然的活力表现在——春天破土的嫩芽。

学生自由想像,如:冬天常绿的青松,雪地吐露芬芳的腊梅,年年南来北往的大雁等。

3.学生模仿课文自己吟诵一节,课堂朗读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大胆交流。

教师可示范,如:大自然的画卷呀,从来都不会单调。当所有的树因寒风的袭击而枯黄,点缀在这枯黄的世界中就有一团青绿,那就是松树的挺拔风姿啊!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当所有的花朵在冰雪中消失,隐藏在某个角落就有一种芳香,在空气中飘荡,那就是寒梅的芬芳啊!……

四、指导自读《夜》

四人小组合作共同学习《夜》,具体方法:

1.小组成员共同完成“ 读一读”部分,“写一写”和“画一画”部分自由选择独立完成。

2.展示学习成果,体验成功感受。请各个小组课堂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师生自由点评。在自学和点评的过程里,教师只起 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要让学生感到自主学习的快乐,评价时多关注学生的优点,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五、课堂小结

教师: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是极为平常的昆虫叫声,在诗人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极为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对诗歌的感悟有所不同。但是,赏析诗歌的方法是相通的。今天的课堂只是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学习赏析实践的机会,希望以后你们能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真正进入诗歌美妙的境界。

六、布置作业

课下阅读外国优秀诗篇,并选择几首背诵。

篇2:《外国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体验我国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京剧风格和韵味,进一步激发 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用风趣、幽默、诙谐地情绪表演《蝈蝈和蛐蛐》

教学重难点:通过歌曲的演唱和分角色设计表演唱,进一步体验以京剧音乐为素材而创作的浓郁京韵。

教学用具: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夏天的夜晚,当人们都进入梦乡的时候,田野却热闹了起来,同学们说说看都有些什么?(生回答,师出示一蝈蝈和蛐蛐的图片)

2、他们两个还有一个故事呢!这个故事的名字就是《蝈蝈和蛐蛐》。在南边的山坡上,在一块青青的草地,草地上住着蝈蝈和蛐蛐小哥俩,它俩吃饱了肚皮没事做的时候啊,老爱在一起吹牛皮。这不,今天天气挺好的,小哥俩又走出了家门,唱歌吹牛皮了。我们来听听!

播放歌曲《蝈蝈和蛐蛐》。

二、新课教学

1、师:带着问题再次聆听歌曲范唱。歌曲分为几段?情绪与风格又是怎样的呢?

生:回答。(三段,第一乐段8小节;第二乐段是中间带有反复记号的部分,9小节;第三段是最后的13小节。歌曲的曲调吸取了我国北方戏曲(如京戏)、说唱(如评剧)的音乐素材创作而成。风趣、幽默、诙谐。

2、教师范唱,学生来跟着伴奏来哼鸣或跟着老师一起唱。

3、听教师范唱第一乐段,让学生找出相同的乐句(即前三句)。

1)切分节奏型的知识点。(1)教师示范,引导学生进行练习。(2)加入自己的名字来唱唱看。

2)乐段最后前倚音的解决。可让学生画圈或摇头来帮助学生演唱。

3)介绍两个人物“蝈蝈”和“蛐蛐”,他俩一唱一和开始“吹牛皮”。让学生连起来唱唱第一乐段。

4、学唱第二部分。以说唱的形式各自吹虚自己的本领。

(1)教师可直接引导学生进行第二部分的演唱。

(2)说白部分由教师来打节奏,学生来说,再慢慢引导学生边拍手,边说。

5、学唱第三乐段。(1)教师可分别演唱带切分、附点、装饰音和不带切分、附点、装饰音的两种唱法,让学生进行对比。

(2)再分乐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学,加入声势演唱。

6、完整的演唱全曲。可让学生适当的加入身体动作,。

三、创编活动

1、根据乐曲描绘的音乐形象,分组分角色来设计表演,可以加入伴奏或其它肢体动作。

2、分组进行表演。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得出来一个怎样的道理的呢?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融趣味性与论理性为一体的歌曲《蝈蝈和蛐蛐》,它告诫人们,要踏踏实实、千万不能浮浮夸夸,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篇3:《外国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林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独运。

3、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用心领悟田园诗的 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时安排:1

教具准备: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方法:诵读法 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平常的昆虫的 叫声,在 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今天,我们将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引领下,区倾听生命的赞歌。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三的 写作训练。

《外国诗两首》教案

篇4:外国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读了这首诗后同学们一定会有像高尔基所说的“我开始读普希金诗时,好像我走进了树林中的一片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的感觉。

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内容。

一、读准字音

忧郁 向往 瞬息

二、词

解词:

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三、学习本诗

思考:

1、这首诗蕴含着什么人生哲理?

生活是本教科书,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才能战胜挫折,真正学会生活。

2、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假如受到了生活的欺骗,不要消沉,要积极面向未来,战胜自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选择的路》

关于作者: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 口语人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们喜爱。

先朗读本诗,熟悉全诗。

一、读准加红字的音

伫立( ) 涉足( ) 萋萋( )

诱人( ) 幽寂( ) 人迹( )

二、解词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三、学习本诗

思考:

1、“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这句话象征了什么?为什么?

“我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象征了如何抉择人生的道路;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 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魅力。

2、本诗能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的句子是哪些?

一片树林里分开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这首诗语言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读来亲切。在朴素自然的语言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外国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

篇5:外国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标

1. 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以及其创作。

2. 反复朗读,感受诗中艺术形象,体会诗人传达的情感。

3. 质疑讨论,品味、明确诗歌意象以及传达的情感。

4. 熟读成颂,体会诗歌或平实见真情或深邃闲自豪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复朗读,感受诗中艺术形象,体会诗人传达的情感。

2. 质疑讨论,品味、明确诗歌意象以及传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  反复朗读,感受诗中艺术形象,体会诗人传达的情感。

2. 熟读成颂,体会诗歌或平实见真情或深邃闲自豪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设计

二课时

板书设计

祖国

我爱祖国(奇异的爱情)

我爱草原、森林、大海、小路、灯光

轻烟、车马、山头、白桦

打谷场、农家茅房、小窗、节日夜晚

(景物、家乡的人民)

黑人    “我”------黑人种族

谈                              浓郁的寻根意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河流       熟知的、孕育黑人古老文化的河流,如:

幼发拉底河、刚果河、密西西比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亲爱的同学,爱国主义是诗歌永恒的主题,更是诗人永恒的歌唱素材。今天,我们就将一同走进《外国诗歌两首》,一同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的爱国心声。

结合查阅的资料,请给大家介绍一下莱蒙托夫的生平。

参考:

莱蒙托夫(1814年---1841年),俄罗斯十九世纪继普希金之后伟大的诗人。14岁开始创作诗歌,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短短的十三年创作生涯里,他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诗人继承了普希金的传统,把热爱祖国和歌颂自由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风格沉郁中有钢劲。

《祖国》在怎样的背景下开始创作呢?

(参考)

《祖国》,发表于1841年四月号的《祖国纪事》。针对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创作的歌颂沙皇的《祖国》,针锋相对、感情热烈地指出俄罗斯的伟大并不在于百姓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而是另有其他的因素。

今天,我们就将一同学习莱蒙托夫的《祖国》,一同去探究一下这篇充满强烈感情的作品。

二. 自读,体会诗歌表现的意象以及传递的情感

1.生自读感受,结合工具扫清生字障碍。

2.质疑讨论,师生合作解决生字障碍。

(投影)

重要的字音:

虔信    慰藉    镶嵌

重要的词义:

颤抖    覆盖    镶嵌

三. 讨论,明确诗歌表现的意象以及传递的情感

1. 结合经验,一般表达对祖国的情感,我们往往会把祖国化身为怎样的形象?诗中的诗人又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呢?

讨论明确:

表达对祖国的情感,祖国往往被人们化身为母亲(长者)的形象;在本诗中的祖国却被赋予了情人的形象,如:我爱祖国,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2.“我”对祖国的爱“奇异”在何处?

讨论明确:

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无论是鲜血换来的光荣,无论是充满了高傲的虔信的宁静,无论是那远古时代神圣的传言,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慰藉的梦幻。

3.请以“我爱祖国-----------”为句式,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诗人爱祖国体现在何处?

4.诗中三节开始,“我”所爱的景物与上文有何异同?

讨论明确:

我爱草原、森林、大海、小路、灯光

轻烟、车马、山头、白桦

打谷场、农家茅房、小窗、节日夜晚

(景物、家乡的人民)

四. 听读,明确诗歌表现的意象以及传递的情感

1. 诗中哪些词语体现出了诗人对祖国的爱?

讨论明确:

爱、奇异;也不能、无论是、无论是、无论是、都不能;但、凄清冷漠的沉静、随风晃动的无尽的森林、汹涌的河水的奔腾、爱乘、奔上村落间的小路、透过那苍茫的夜色、惦念、点点颤抖的灯光、爱、轻烟、大队车马、闪着微光的白桦;人所不知的快乐、堆满、打谷场、覆盖、农家茅房、镶嵌、小窗、直、更深夜半。

2.听读,明确重音部分。

五. 熟读成颂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结合资料,请给大家介绍一下美国诗人、小说家,黑人文艺复兴的领导者休斯的生平以及创作。

(生畅所欲言)

参考:

休斯,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写国小说、剧本、自传以及 诗歌,以诗歌的成就最高。代表作《哈姆雷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

休斯的创作植根于美国黑人生活,对他们的痛苦生活给予同情,讴歌了他们美好的情感,悠远流长的文化。创造性地把黑人民歌引入诗歌创作,形成了轻松、活泼、豪迈奔放的风格,对美国黑人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将学习他的一篇佳作《黑人谈河流》。

二. 自读,体会诗歌表现的意象以及所传达出的情感

1.生自读感受,结合工具扫清生字障碍。

2.质疑讨论,师生合作解决生字障碍。

(投影)

重要的字音:

深邃  潺潺   瞰望

重要的词义:

晨曦     黝黑

三. 讨论,明确诗歌表现的意象以及所传达出的情感

1. 诗中的黑人化身为怎样的形象?

2. “我”谈河流,谈到了怎样的河流?

3. 如何理解文中反复出现的“我了解古老黝黑的河流”“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讨论明确:

河流的古老黝黑预示着历史的悠久;我反复出现在古老河流边,预示着文明的创造离不开黑人的努力;灵魂像河流,预示着我牢记祖先悠久的文明与历史,充满了民族的自豪感。

4. 诗中“我”仅只作者吗?

参考:

黑人    “我”------黑人种族

谈                              浓郁的寻根意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河流       熟知的、孕育黑人古老文化的河流,如:

幼发拉底河、刚果

四. 听读,体验诗歌表现的意象以及所传达出的情感

五. 熟读成颂

[外国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

篇6:《外国诗两首》教案优秀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其形式特点。

2.合作研讨法休斯的诗意象凝练、表意深刻。《黑人谈河流》中“河流”意象以及以夸张手法回顾历史等,可引导学生合作研讨,加深认识和体会。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品读《祖国》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作者介绍

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诗人继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诗人的传统,把热爱祖国和歌颂自由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其风格沉郁中有刚劲,手法上既能出色地运用浪漫主义,又擅长现实主义的描写。

2.时代背景: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诗歌抒发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明确否定沙皇统治集团所宣扬的那种虚伪的甚至反动的爱国主义。代表保守的贵族地主阶级利益的斯拉夫派诗人何米亚科夫曾经写了题为“祖国”的诗发表于1839年,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就在于俄罗斯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通过令人感动也令人信服的形象描写,指明真正的爱国主义是同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分不开的。

诗歌发表后,别林斯基称赞它是“一篇最好的普希金式的诗”,杜勃罗留波夫认为诗人达到了“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

三、整体感知

1.词语积累

虔信qián 慰藉jiè

虔信:恭敬而相信。

2.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3.理清思路:

莱蒙托夫的《祖国》,从独特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抒发了对祖国的“爱情”。“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这一句统摄全诗,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这是个奇特的想法。下面的诗句围绕这种“爱情”展开。

“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无论是……/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幻梦”,诗人接连使用了几个表示让步的句子,强调他对祖国的这种“爱情”是无以替代的。

“但我爱——我不知道为什么——”,转折词“但”和接连的两个破折号,表明“爱”是强烈的.不可动摇的。

诗人接着铺叙了俄罗斯的草原、森林、河流的景象,又详尽描述了自己在乡间小路上“乘着马车”“透过苍茫的夜色”,寻找“颤抖的灯光”的过程。“我爱那野火冒起的轻烟,/草原上过夜的大队车马,/苍黄的田野中小山头上/那两棵闪着微光的白桦”,这是他截取的几幅祖国的土地上常见的、令他感动的画面。正是这些寻常景物,在日厮夜守中唤起了诗人对祖国的“爱情”。

第三段,诗人将笔触深入到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中。他以“我怀着人所不知的快乐”开头,详细描写了农家生活的场景:“堆满谷物的打谷场”“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茅房”“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到了“节日夜晚”,农人们尽情地饮酒、谈笑、舞蹈。诗人则同他们一起欢乐到深夜。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对祖国执著的“爱情”。在对“爱情”的阐释里,诗人没有选择什么惊心动魄的事件或是不同寻常的场面,只描写了自己在祖国土地上看到的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农家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在平淡描述的背后,是诗人对祖国俄罗斯的真挚感情。

文章层次如下:

第一节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直接抒发对祖国的热爱。

第二节诗人通过描绘祖国土地上的美丽风光(原野景色),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第三节诗人通过描绘俄罗斯人民平常的生活(农家生活),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四、品读把握感情

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① 怎样理解“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一句的和作用。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这一句统摄全诗,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这是个奇特的想法。下面的诗句围绕这种“爱情”展开。

② 诗人描绘了俄罗斯的河山风景和俄罗斯人民的生活,这些内容在诗中起何作用?

在《祖国》中,诗人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还详细描述自己在原野夜色中旅行的感受,以及和农民一起欢乐的场景。诗人没有使用激烈昂扬的口气直接抒发对祖国的爱,只让自己的情感在寻常的生活里缓缓释放。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里,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俄罗斯祖国深切的爱,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③ 诗人主要采用了什么方式来抒发感情的?

一开头,诗人就说“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接着使用了几个表示让步的句子强调他对祖国的这种爱情是无以替代的。又接着“我爱……,我爱……”,诗人反复强调,把自己炽热的爱国感情融化在俄罗斯生活的动人画卷之中。因此,直抒胸臆是诗人抒情的主要方式。

④ 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何特色?

首先,想象奇特。他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这是个奇特的想法。

其次,语言平淡而感情炽热。诗人没有选择雄伟壮观的景象抒发诗兴,而借助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草原、森林、河流、小路、灯光,还有俄罗斯人民一组组快乐而简单的生活画面来抒发感情,于平淡中风本色更显感情的深沉、厚重。

熟读课文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掌握以下三点:①理解本诗于平淡中见真情的语言特色;②把握诗歌诵读的节奏和感情;③理解诗中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品读《黑人谈河流》

一、复习导入

1.作者介绍:

兰斯顿休斯(1902—1967)是“哈莱姆(纽约黑人聚居区)的桂冠诗人”,是美国黑人文学最优秀的代表。他的作品主要是诗,也有小说和评论。他写作的题材大多是黑人的生活和种族问题,为黑人文学开辟了现实主义道路。出版有诗集《困倦的布鲁斯》《给犹太人的漂亮衣裳》等。

2.写作背景:

黑人是具有悠久历史的种族。在现存的几类人种中,黑人是最早在地球上留下自己的足迹的。但在近代史上,黑人生存的土地受到殖民统治者的侵略,许多黑人沦为奴隶,并被贩卖到美洲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肉体和精神都饱受欺凌。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废除奴隶制度,黑人获得自由。

这首诗是休斯乘车去墨西哥的旅途中一气呵成的,他自己说“用了十分钟至一刻钟时间”。诗人在谈到这首诗的写作过程时,从他父亲对自己同胞的那种“奇怪的厌恶感”,说到他不理解父亲的想法,因为“我是个黑人,我非常喜欢黑人”。接着,诗人谈到列车缓缓从密西西比河上的铁桥上驶过,他由这条古老的河想到黑人的命运,想到林肯总统为了废除奴隶制,亲自乘木筏沿着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到新奥尔良,他又想到黑人过去生活中的其他河流——非洲的刚果河、尼日尔河和尼罗河。诗就这样产生了。

诗人叙说了美国黑人从“盘古开天”、非洲祖先,一直到成为美国黑人的全部文明史。黑人是一个古老的种族,他们在大地上辛勤劳动,对人类历史也作出过贡献。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描写黑人的苦难和斗争,但却可以激起黑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可以唤起他们争取自由的热望,可以增强他们为美好未来而斗争的信心。这首诗写得凝练、深沉,节奏徐缓,但却蕴含着深不可测的力量。

三、整体感知

1.词语积累:

深邃suì 晨曦 xī 瞰kàn 望 黝yǒu 黑

深邃:深远,深奥。

瞰望:从高处向下望。

2.自由诵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

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长句、短句互相交错,参差跌宕;这样的变化既有涛行结构整齐均衡的一面,又不失之呆滞化一;既有诗行形式上的跳跃,又不失节奏上的和谐。

3.理清思路:

在《黑人谈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我了解河流:/我了解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诗中的“我”不是某个具体的黑人,而是代表整个黑人的种族。在这一节诗中,诗人反复地强调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并形象化地指出,这条“河流”“像世界一样古老”,比人类体内的河流──“血液”更古老。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第二节只这一行,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上一节对河流的认识仅限于“了解”,到了这一节,“我”已经深入地用“灵魂”去感受河流。换句话说,黑人的“灵魂”因见证“河流”(历史)而深邃。下面一节,则是由此开始的历史回顾。

“晨曦中我在幼发拉底河沐浴。”幼发拉底河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曾诞生过灿烂的古代文明。

“在刚果河畔我盖了一间茅舍,/河水潺潺催我入眠。/我瞰望尼罗河,在河畔建造了金字塔。”刚果河是非洲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尼罗河是世界最长的河流。尼罗河流域也诞生过灿烂的古代文明。

“当林肯去新奥尔良时,/我听到密西西比河的歌声,/我瞧见它那浑浊的胸膛/在夕阳下闪耀金光。”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最大的河流。林肯在担任美国总统时,废除了奴隶制,使美国的黑奴获得解放。

以上是诗人以夸张的手法回顾历史。“我”的身影掠过亚、非、美三大洲,从古代到现代,在每一个地方都有令“我”难忘的河流。

“我了解河流:/古老的黝黑的河流。”第四节,在句式上与第一节相仿,但是句子更短,表意更简明。“黝黑的河流”可认为是喻指黑人的历史。

最后一节,“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是第二节的重复,意在强化突出主题。黑人种族见证了人类的发展历史,黑人的“灵魂”里容纳着人类的文明,历史的积淀,因而显得“深邃”。liuxue86.com

这首诗显示了黑人对自己种族的自豪感。在诗人生活的时代,种族歧视的恶习在美国还没有根除,诗人代表自己的种族写下了这样的诗篇,无疑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另外,从这首诗中我们还能感受到诗人一种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源于黑人悠久的历史和深重的苦难。

这首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着严密的思想逻辑。我们如果仔细分析诗歌表象,似乎可以判断出这样一种思维逻辑: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生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四、品读把握感情

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① 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在《黑人淡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遍布世界的大大小小的河流,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摇篮,是人类精神与物质文明的发祥地。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我认识河流” 就是我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②“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沉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第二节诗的作用是承上启下,表明“我”已经深入地用“灵魂”去感受河流,由此引出下一节对历史的回顾。最后一节重复第二节,意在强化突出主题:黑人种族见证了人类的发展历史,黑人的“灵魂”里容纳着人类的文明,历史的积淀,因而显得“深邃”。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弄清以下三点中:① 理解本诗作者所表达的思乡之情;②理解“河流”这一意象的意义;③明确黑人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同学们,爱国,是一面飘扬在世界各国上空的永不褪色的旗帜。无论是平实中见真情的莱蒙托夫的《祖国》,还是深邃中显自豪的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他们的心声是相通的。那种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都是令人荡气回肠的。掩卷遐思,备感肩上使命崇高,恰如一代伟人毛泽东吟唱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我们能挂帆济海,谱写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磅礴诗章。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祖国

莱蒙托夫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统摄全诗)

俄罗斯原野景色:草原森林河流白桦 (平实中见真情)

农家生活:打谷场农家茅房小窗饮酒笑谈舞蹈

黑人谈河流

休斯

幼发拉底河(亚洲)

刚果河(非洲) 核心词:“河流”(历史的象征)

尼罗河(非洲)

密西西比河(美洲)

中心诗句:“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

深邃中显自豪

《外国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3.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投影演示莱蒙托夫和休斯画像)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板书文题、作者)

2、资料助读 (投影)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

2.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二、出示自学指导,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学课文

1、教师范读全诗。

2、利用书上注释读懂诗歌,学生自由诵读。

3、学生诵读全诗。

4、思考、合作探讨。

(1)《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画?

(2)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讨论交流,针对重点难点,教师适当讲解。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揣摩诗歌内在旋律。

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思考: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3、学生诵读全诗。多媒体演示俄罗斯风情图片,学生直观感受山川之美。以俄罗斯抒情名曲《卡秋莎》为伴奏音乐,师生有感情诵读全诗。

4、回答思考、合作探讨中的两个问题。

(1)诗人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打谷场丘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

(2)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即“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比勃罗留波夫语),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5、学生熟读全诗。

第2课时

一、指导自读《黑人谈河流》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长句、短句互相交错,参差跌宕;四个排比句,上半句结构相似,下半句发生变化。均不相同。这样的变化既有涛行结构整齐均衡的一面,又不失之呆滞化一;既有诗行形式上的跳跃,又不失节奏上的宫商之声。

2.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3)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

学生研讨,教师点拨:

(1)在《黑人淡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2)“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沉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3)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3.学生有感情诵读,体会诗歌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二、课堂练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虔( )信 颤( )抖 镶嵌( ) 深邃( )

晨曦( ) 河畔( ) 瞰( )望 黝( )黑

2、《祖国》一诗的作者是 (国别)诗人 (姓名);《黑人谈河流》一诗的作者是美国黑人文艺运动的领袖 (姓名),被誉为“ ”

3、如何理解《祖国》这首诗中“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一句的“奇异”的含义?

4、请从我国古代诗歌中,摘出两句抒发爱国情怀的诗句,并注明作者。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爱国,是一面飘扬在世界各国上空的永不褪色的旗帜。无论是平实中见真情的莱蒙托夫的《祖国》,还是深邃中显自豪的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他们的心声是相通的。那种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都是令人荡气回肠的。掩卷遐思,备感肩上使命崇高,恰如一代伟人毛泽东吟唱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我们能挂帆济海,谱写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磅礴诗章。

四、板书设计

外国诗两首《黑人谈河流》《祖国》板书设计

篇7:《外国诗两首》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感受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美。

2.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对比两首诗写法的异同。

4.学习作者坚强乐观的思想,正确理解人生的选择。

教学难点: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普希金、弗罗斯特的资料,搜集与挫折、路有关的诗句,结合“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是否遇到挫折和迷茫呢?这个时候你是如何想和如何做的呢?给大家说一说吧。

对于这件事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天我们来学习《外国诗二首》,看一下两位外国著名诗人对于这种情形有什么真知灼见,能带给我们什么有益的启示?板书课题《外国诗二首》。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方法引导:我们应该怎样阅读诗歌?

1.一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这一环节旨在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2.二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含的道理和表现的手法。

3.三诵、四背,这两个环节常常紧密相连,因此要注意诗的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四、研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读。

1.听录音,划分节奏,把握语气。

点拨: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shùn)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2.听录音,生听读,把握读音。

3.自由诵读,组内齐读。

4.了解作者

普希金,俄国伟大的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却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歌,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恐慌与仇恨,先后两次被流放,但他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别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无限的艺术魅力。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等。

【5. 55.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正开展得如火如荼tú,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二)品。

1、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朗读?

点拨:本诗是作者用劝说的口吻、和缓的语气鼓励人们相信生活,相信未来。所以应该用平等、娓娓而谈的语气,亲密和婉、热诚坦率的语调朗读。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点拨:指在生活中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身处逆境。指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的经历,也是指当时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的遭遇。

3、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点拨: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性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

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4、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点拨:体会到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悟、背。

1、“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写出了怎样的生活状态?

点拨:理想与现实有很大的矛盾,心中有美好的理想,现实的世界可能是令人悲哀的,可能会感受到被欺骗。

2、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点拨:这句话表明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表明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体验是丰富多样的,都是一笔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3、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点拨:没有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说明道理,而一般的诗歌艺术形象都比较生动鲜明。

五、自读《未选择的路》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晏殊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鲁迅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但丁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俗语“条条大路通罗马”“车到山前必有路”等等。

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写“路”的诗。

2、介绍诗人

弗罗斯特,美国诗人,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代表作品有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有《少年的意志》 、《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口语人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们喜爱。

3、朗读诗篇。

1)听录音,划分节奏,把握语气。

点拨: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2)师范读,生听读,把握读音。

3)自由诵读,组内齐读。

4、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点拨:这首诗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如黄河象征中华民族、松柏象征坚强勇敢、竹子象征品节高洁、康乃馨象征母爱、红玫瑰象征爱情。

2)全诗共4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并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

点拨: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3)为什么诗人要强调“难以再回返”?

点拨:因为一旦做出选择,人生的道路就会依照所做出选择而前行,做出的选择是无法更改的。

4)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怎样的人生哲理?

点拨: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在人生的岔路口,你做出什么选择将决定你的一生如何度过。人只能选择一种 人生道路,所以要慎重。要有魄力,勇于创新和进取,不要随波逐流,要经过思考做出独立自主地选择。

5)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21世纪*教育网

点拨: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和后悔,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六、对比阅读

请同学们对比阅读本课的这两首诗,说一说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点拨:两首诗写的都是对人生思考,前一首直抒胸臆,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后一首用了许多具体的形象,比如树林、路、荒草、落叶等,来阐释哲理。

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教人笑面人生;而《未选择的路》则以其深沉略带点惆怅的感叹,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引起人们感情的共鸣,激发人们对人生选择的思索。【版权所有:21教育】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一首哲理抒情诗,作者以劝告的口吻和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表达了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怀。《未选择的路》也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诗人选择的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道,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希望我们能继续阅读外国诗歌,在外国诗歌中不断汲取优秀文化的精华。

六、布置作业

1.在这两首诗中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进行背诵。

2.搜集与路有关的精彩诗句、俗语,摘抄下来。

板书设计: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镇静    相信

向往未来    忧郁

怀恋

未选择的路

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惆怅---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政哥

[《外国诗两首》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篇8: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课文原文

(1)《蝈蝈与蛐蛐》

济慈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常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2)《夜》

叶赛宁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丛林失去声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清清的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布置作业

【教学总结】

这首诗注重氛围的营造,动静相衬,意境优美,情味浓郁。“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蝈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与前面的氛围既形成对照又十分和谐,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以“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结尾,在诗人的联想中,将前后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让冬天“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蝈蝈的乐音”,在诗人的心灵中交织成一首此起彼伏的“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这首诗的意境既精微优美又广大深邃,是诗人生命情感对大自然的敏锐的心灵感应,使人们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蝈蝈与蛐蛐》一诗的构思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外国诗两首》教学杂谈

〖关于九年级语文诗歌和戏剧单元的备课〗

我们来看《黑人谈河流》,这首诗更富于现代气质,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难度。第一节作者反复强调河流的古老,让人想起一个词,就是“源远流长”,所以,这河流,实际上就是作者对黑人悠久历史的一个形象化的说法。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追随作者的身影掠过亚、非、美三大洲,从古代到现代,重温黑人的历史。因为黑人种族见证了人类的历史,黑人的“灵魂”里容纳了人类的文明,历史的积淀,因而“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表达了作者身为黑人的自豪感。

篇9: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外国诗两首》教案

知识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构思艺术。

能力目标:

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境、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揣摩精美语言,领悟诗歌的意蕴美和声韵美。

3、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学习诗歌,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大自然的情感;能从诗歌中获得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领悟诗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自学《夜》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小组在实践中学。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在这个单元学习中我们一起赏过了雪,听过了雨,看过了星,今天我们要来一个“垄上行”,到田园去走走。说到田园诗,大家想到什么呢?

引导学生复习田园诗知识,背诵过去学过的田园诗,如《过故人庄》《饮酒》《归园田居》等,列举熟悉的诗人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第一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  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及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三、诗歌创作

学生模仿课文自己吟诵一节,课堂朗读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大胆交流。四、布置作业。

熟读成诵,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板书设计: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第二课时

自学《夜》

1、课前准备:

分小组学习《夜》,读、改写、画、唱、说等学习方式任选:

请课代表牵头,自荐小组长组织小组准备。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课文、适合个人特长的方法,也可参与其中,出谋划策,指点迷津。

2、展示学习成果,体验成功感受:

师:相信这样的模仿创作会培养出一大批诗歌爱好者,伟大的诗人也许就会在你们中间产生。好,下面到了百花齐放的时候,分小组自学“夜”,然后我们上台交流。

请各个小组课堂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师生自由点评。在自学和点评的过程里,教师只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要让学生感到自主学习的快乐,评价时多关注学生的优点,特别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3、教师出示问题:

诗歌抓住了“夜”什么特点?诗歌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讨论明确:静谧、美丽的夜;安适、宁静的心境。

4、试比较《夜》与《蝈蝈与蛐蛐》的异同。

生:两首诗都是描写大自然,但表现的却是大自然的不同方面。朗读前者时可以感觉到诗歌 充满生机活力,后者中夜的静谧是需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生:诗歌第二节中写“只听见溪水轻轻地歌唱”,是以动衬静的写法。而《蝈蝈与蛐蛐》中运用的是以静衬动的写法。

生:最后一行诗中的“披”字,赋予明月以人的灵性,写出了月亮的多情。也可以看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这种情感和第一首诗是一样的。

生:第二节和第四节中都写到“夜来临,四下一片静”、“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这反复重复相同的话,给人感觉像唱歌一样,最好听的地方重复多次,令人印象深刻。这和第一首诗第1行、第9行的作用差不多。

师:是的,反复吟诵,造成了诗的节奏美、形成回环复沓的旋律美,深化了夜静谧、美丽的氛围。诗人此时的心境与诗歌的意境是一致的,那么安适、那么宁静。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夜、对于自然万物的喜爱与赞美。请大家深情朗诵诗歌。(全班朗诵)

5、课堂小结: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是极为平常的昆虫叫声,在诗人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极为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人们常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诗歌的感悟有所不同。但是,赏析诗歌的方法是相通的。我们今天这有限的45分钟,只是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赏析实践的机会,希望以后你能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真正进入诗歌美妙的境界。

6、布置作业:

熟读诗歌,摘抄优美的诗句。

板书设计 :

《外国诗两首》

静谧美丽的夜色         反复吟诵

安适宁静的心境         以动衬静

封志莉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外国诗两首》精品教案]

word该篇DOC格式外国诗两首教案(推荐9篇)范文,共有23024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外国诗两首教案(推荐9篇)下载
外国诗两首教案(推荐9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