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教学资源 > 教育教学方案 >

《爱莲说》教案(多篇)

发布时间:2024-03-04 15:30:06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导读:《爱莲说》教案(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爱莲说》教案(多篇)

《爱莲说》教案 篇一

一、导入  新课

(上课前按“播放”键播放音乐,上课开始按“停止”键停止音乐,开始导入  。)

同学们,今天是我和大家的第一次合作,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字,课题是《爱莲说》。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我们一起先来欣赏一下莲的形象,然后我要请同学说说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按“导入  新课”键放莲花组图)

问题: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学生回答,一律加以肯定)

解说:莲花确实是诗意盎然的。历来就有许多咏莲的名句,如姜夔的名句“一一风荷举”;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莲的喜爱。不过,人们常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内在的品质。我们今天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文章。

二、体裁作者

在讲课文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本文的体裁和作者。(按放图像)

1、同学读“说”的介绍。

本文的体裁是“说”,“说”就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偏重于论述道理。那么我们课文这个标题“爱莲说”就可以怎么解释呢?

明确:说说爱好莲花的道理。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呢?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等一会将要讨论的问题。我们再来看一下本文的作者。

2、(放作者图像)指名朗读。

教师补充: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三、前提测评

在读课文之前,先请大家对照屏幕上映出的生词,把它在课文上画出来,并能正确朗读。(放注音,并请同学读,点“问号”播放“答对了”,如答错了可点上面的小天使动画,可播放“不对哟”声。正音并全班读,注意“鲜”的读音,可用现代汉语组词来区别,并读一下该词所在)

四、朗读训练

1、我们先听一下课文的录音,大家注意读课文的语气。(按“读”放课文录音)课文读完后,按椰树上方可回到界面。

2、录音再播放一遍,大家可以轻声跟读,体会一下怎样朗读文言文。(课文朗读中有两个错别字,可让同学边听边找)

3、请同学们轻声的自己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总结: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上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回答后总结)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五、思考讨论

1、下面就请同学自由小声读,并看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互相可以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

2、请同学来根据课文注释,把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一遍。(按图中书上的小按钮放图像,分页指名复述,并解释加点字)(解释课文的最后一页是巩固练习,如时间不够可跳过,直接按右下角的按钮即可进入下一步。)

3、现在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我们再读课文就要带着爱莲的感情来读,这次我们请女同学来读第一段,男同学来读第二段,女同学的声音应当是清新悦耳,男同学的声音应当是铿锵有力,我们比比谁读得更好。(同学读)

4、总结:都读得不错。但大家对“爱莲”的感情体会得还不够深,因此还没有把课文表达的感情充分的读出来,我们还要仔细体会。我们一起看课文的内容。

5、看课文分析题。(问题三个)

⑴问题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花?表现了莲花哪些品格?(课文分析的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按下面的向右的箭头即可)

答:比作君子。描写句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表现的品格: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许。(洁净而又庄重)

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

总结: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我们同学体会得很好。我们知道了作者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更因为莲的品格高尚。作者爱莲,也在赞颂莲,我们要注意带着赞美之情来读。一起朗读一下这个长句。(予独爱……)

⑵问题2。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    分别比作君子、隐逸者、富贵者。

补充:这三种人分别代表了三种处世的态度,我们来讨论一下。君子是一种什么样的人?(课文注释: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总结打出: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隐逸者呢?(课文注释: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而隐居避世)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打出:志向高洁,隐居避世)

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追求名利。(打出:贪慕荣华,追名逐利)

那么,作者写莲,同时又写菊、写牡丹的用意是什么呢?用作陪衬。菊正衬,牡丹反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

现在我们明白了,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我们齐背这三个排比句。(予谓菊……君子者也)

⑶问题3。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答:“菊之爱……宜乎众矣。”在这三句之前,作者有一个表示感叹的词“噫!”表示作者要发表感慨了。他的感慨是什么?生答:感慨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总结:对,当时社会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真正的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列的鄙视!结尾的这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文章的主题多深刻啊!(齐读噫……)

点拨:第二段的句子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将三种花的品格拟人化了。把莲花比作君子,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六、能力训练

1、了解托物言志。(按图中的红球,放概念)

2、按下面的红箭头,略作解释,放范例。

解说范例:梅花不畏霜雪,高洁不俗,有独特的风范,这正是作者本人这样一个革命的女性的象征,作者以梅自喻,梅花抒写了傲岸不羁、有随俗俯仰、追求平等自由的高尚情操和坚强意志。

3、练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解说:请同学试着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放图像)大家可以参照我屏幕上放出来的各种花木,也可以任意地另找一种。可以在纸上写一下,然后先说给你的同桌听,然后我们再一起交流。

七、作业 布置

1、背诵这篇课文。

2、将刚才的造句练习扩充为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写在练笔本上。

八、退出课堂

《爱莲说》教案 篇二

(北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教学目标】

1、基础目标:(即:传统语文教学目标)

①了解“说”这一文学文体;

②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

③解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把握难词难句和关键词语;

④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正反对称在文章中的作用;

⑤感悟作者的人生审美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⑥熟读文章,达到记忆和背诵的目的。

2、拓展目标:(视基础目标完成情况和学生实际接受能力适度进行,可部分或全部省略!)

①了解作者思想,价值观和处事态度;

②了解作者对宋明理学形成的贡献;

③了解宋明理学的形成,发展和主要内容;

④了解宋明理学的形成背景,儒释道三家文化与合流

⑤了解中国文化的大致发展脉络等等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对作者思想的把握,理解作者对君子的定义和期望等。

二、教学难点:借助文章了解宋代理学以及儒释道三家分和发展的大致脉络。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字句篇章)、讨论法(文章大意等)、电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问答法(引发学生对作者思想内涵的初步理解)、

讲授法(结合当时文化环境,深度理解作者思想;并结合文章,使同学们对

宋代文化环境及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大体脉络有初步了解和印象)等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幻灯片展示结合讲授)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预习】

1、查阅资料:了解“说”这一文体;作者简介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等

2、熟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解读文章;提升学生文言文理解能力(详见教学目标--基础目标)

二、教学要点:

1、教学重点:感悟作者的人生审美追求,理解作者眼中的莲花的形象和对人们处事观的期望——君子形象;

2、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展示几张美丽的莲花的图片(引起学生审美和学习兴趣),并提问进一步引发学生对于莲花的喜爱和兴趣,如:同学们喜不喜欢荷花啊;同学们觉得荷花受人喜爱的原因是什么,她有什么特点等(如果反应热烈,可以形成课堂的整体讨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莲花的优美文章,让我们来看一下,古人是如何评价莲花,又是如何用莲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下面我们:

2、介绍作者:

教师提问,要求学生来对作者进行介绍和评价,以检查学生大体的预习情况,如果学生预习充分,教师可以只做补充和纠正。

作者资料:

“ 周敦颐(1017—1073)

中国宋代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原名敦实。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以母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分宁(修水)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阳令,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熙宁初知郴州,擢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晚年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星子县城。曾游览庐山,为庐山的山水所吸引。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遂定居于此,并将原在故里的母亲郑木君墓迁葬于庐山清泉社三起山。敦颐卒,亦附葬于母亲墓旁。以后子孙世居江州,后裔绵衍。

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在以后的七百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气。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赜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张(木加武字)称他为“道学宗主”,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

周敦颐性情朴实,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把自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自此莲池名震遐迩。

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周敦颐是把世界本原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起始者。”

幻灯片录入时,同样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切不可以全部展示给学生,若学生预习充分,此段幻灯片也可略过。

应注意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特点突出重点,如: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等

3、引入文章的学习:

①朗读课文并点题,提醒学生注意本文所使用的文体特征:

•教师:下面,我们就亲自读一下这篇课文,来实际感受一下文章的优美和莲花的可爱;

同时,我们应注意本篇文章所使用的文体,“说”是我国古代非常常用的一种文体,在我们已经学习和将要学习的古文之中就经常能看到类似的文章,如《师说》,《马说》等等,希望同学在朗读以及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能结合以往学习的文章和预习所得到的资料,了解这一文体,我们将在结束课文讲解之后共同探讨它的特点,下面我们开始朗诵:

(引导学生主动起立朗诵课文(同时检查学生对文章的预习情况),若学生羞涩,可集体朗诵;若课堂气氛冷清且教师个人普通话和朗诵水平较高,也可由教师亲自朗诵示范。)

②正字正音(以保证学生朗读通顺为主,若学生表现良好,具体字义可待课文讲解时处理)

学生可能出现问题的生字(展示到多媒体上,方便学生朗读过程的进行):

蕃(fán):多;  淤(yū)泥;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wàn),不长枝节;

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隐逸(yi):指隐居的人;  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宜(yí)乎:宜:应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③整体感知:作者通过正衬和反衬的手法,将莲花分别与牡丹,菊花相对比,批判一味求利和消极避世的处事态度的同时,赞美莲花君子般的高尚情操。

•教师:同学们这么认真地读了这篇文章,应该已经对该篇文章有了大体的印象吧?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篇文章中,作者表达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讨论法:小组讨论结合个人发言,以学生自由思考为主,教师暂不作干涉)

4、文章具体内容的讲解:

•教师:同学们的想法都非常好,在这里,老师也先不做判断,然我们一起深入的理解本篇课文,在深入解读课文之后,相信我们就能跟好的总结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

(以句为单位进行讲解,处理生字,生词--理解句子意思,最后再形成对文章整体的把握,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语句,语句中个别生词以及译文的展示)

让我们来具体的看一下文本: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蕃”我们在朗诵的时候就已经提到,在这里有“多”的意思。

所以第一句就是说:水中、陆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人们喜爱的有很多种类。

晋陶渊明独爱菊。

陶渊明我们同学应该已经非常熟悉了(展示陶渊明的简短介绍,主要突出陶渊明隐居生活的特点),他是我国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也是文学史上最著名,甚至最纯粹的隐士,常在自己的诗作里表达对菊花的喜爱,如其在《饮酒》诗作中就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学们可以在脑中想像一下,隐士和菊花的特点,是不是非常的相像呢?(留几秒思考时间即可)

我们继续来看: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李唐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唐代,我们都是到唐太宗是谁啊?(学生易于答出:李世民。)所以,唐王朝是李家人打下来的天下,后人也就称唐朝为李唐了。世人,指社会上的一般人。“甚”在这里作非常讲。唐人爱牡丹,古书里就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予”在这里就是我的意思,是古时候人们称呼自己时候用的第一人称代词。“独”,单单是,只有,也可以理解为,唯独是我如此这般。“淤泥”很好理解,就是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染”意为沾染(到污秽)。

本句是说:莲花虽然是从河道或者池塘的污泥中生长出来的,但它本身却没有被这些污泥所沾染,身上没有留下“淤泥”的痕迹,而是将它自己的美丽展现到了世人的面前。莲花的这种生长于“污秽”却不同“污秽”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深深地吸引了作者,博得了作者的喜爱。

濯清涟而不妖,

“濯”和“清涟”我们在朗诵时候同样留意过了,“濯”就是清洗的意思,“清涟”指的是泛着微波的清水。“妖”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妖美”,这是一种病态的美丽,也许好看,但不端庄。

这一句就是说,莲花虽在清水里洗涤自己,追求并展现着个人的美丽,但并不留给别人任何不端庄的感觉,我们继续读下去,就能对这句话又更好的理解了。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这一句是对莲花的外表的描画,同学们可以分析一下,莲花在作者的心目中时留下了怎样的形象?这一形象与大家心目中莲花是否一样?这一形象又蕴含着怎样的精神呢?

我们来看句子:“通”即贯通,莲花的茎是中空的而且挺直的,所以作者写到“中通外直”。“蔓”我们提到过是“枝蔓”的意思,“不”在这里充当了动词,描绘莲花不横生枝蔓的样子。“益”做更,更加讲,这半句是描写莲花的芬芳,香气飘得越远,越令人觉得清芬。第四个小句是对整体外貌的总结: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还散发着清香)。这里的“亭亭”是直立的意思,“植”也是立,直立的意思。

这一句话就给我们描绘出了作者眼中的莲花,同学们有没有总结出她的样子呢?(此处可由学生发言,时间少的情况下,教师可直接讲解)笔直挺拔,没有枝蔓的修饰,非常的整洁,散发着清香,如同一个美丽的少女,干净整洁,却有着非常吸引人的气质。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句是作者对莲花的形象的一个总结,也是莲花美好品质的集中体现。句意很好理解,“亵”是亲近而不庄重的意思,“亵玩”我们可以理解为玩弄,把玩。这句就是说,莲花的美丽只能远远的观望,却不允许你过分亲昵的玩弄。

这一句是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的照应和具体化,莲花具有着独立的意识,虽然身处世俗,却能不被世俗中的污秽所沾染,反而将自己的清香散发出去,去影响别人。

我们再来看第二段,这一段主要是将莲花同牡丹,菊花做比较,通过正衬和反衬的手法进一步深化莲花高洁品质的珍贵。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予”就是我,前面已经提到了。“谓”在这里是评价,认为的意思。“隐逸者”是指那些不愿意跟世俗同流合污,隐居避世的人。这句是说: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人;而莲花,则是花中的君子。

这一句,作者将三种花分别和我们社会中的三种人做了对应,照应了前文,也为下句的议论做了铺垫。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噫”是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菊之爱”中的“之”是一种特殊的用法,放在主谓语之间,使原句的独立性消失,成为新句子的一个部分。“陶”代指陶渊明。“鲜”表示少。“宜”做应当讲。“众”就是多。这句话就是说:哎呀,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能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与我相同的能有谁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是非常多的了吧!

剖析完了全文,现在让我们回想一下我们的问题:作者对于我们的处事态度,有着怎样的期待呢?(课文讲解前以做过讨论,加上同学们长时间的思考,这里应由教师引导学生起立论说自己的观点,不必再使用讨论法。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文章是借对莲花高洁品质的描绘,勾画出作者心目中的新“君子”的形象,既不与世俗同流,也不消极避世,努力应找一个更好的社会,这一点也是我们同学所应学习和模仿的。

5、讲解文体

•教师:我们的课文讲完了,同学们对文章整体也有了一个把握了吧?现在让我们在回头处理一下,我们之前留下的问题:这篇课文所使用的“说”这一文体,有什么特点?

(同样引导学生发言,检查学生的预习质量,教师仅作必要补充即可)

说,是文言文的一种文体。与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它的主要特点是: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表现为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所以核心是议。

6、总结全课,布置课后作业

①思考题:

作者对于“君子”的刻画和你心目中的君子形象是否一致?这种形象和宋代之前人们所说的君子有什么异同,作者做了怎样的升华?你如何评价这一君子形象?(可以要求形成文本);

②找出文中的多音,多义字,并进行辨析;

③继续熟读课文,争取能流利背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深度剖析文章;借助文章了解儒释道的分合关系(详见教学目标--拓展目标)

二、教学过程:

1、回顾第一节课内容:回顾作者对于莲花,牡丹和菊花的特点及三者所代表的处事态度的描绘。

•教师: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课文简单了解了宋代思想家周敦颐对于三种常见花卉的态度和评价,那位同学能来总结一下呢?(学生回顾总结,教师做必要补充)

•教师:《爱莲说》中的三种植物,作者分别对其进行褒贬,其目的是影射社会中三类处事方式,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她们各自代表了怎样的处事观,我们又应该如何评价?

(引导学生答出:牡丹——积极入世,谋求地位和富贵,是大多数人趋之若鹜的处事方法;菊花——消极避世,远离世俗,虽然保持了个人的操守,但生活态度消极,对社会没有应有的贡献;莲花——通过个人的操守,在世俗中保持着美好的品质,既不同流合污,又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教师:这三种植物中,莲花受到作者的赞美,这实际上就是作者在向我们描绘他心目中的理想处事状态——君子的行为规范。

2、检查作业:

•教师:我们上节课曾经留了一些思考题:作者对于“君子”的刻画和你心目中的君子形象是否一致?这种形象和宋代之前人们所说的君子有什么异同,作者做了怎样的升华?你如何评价这一君子形象?

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作业谈谈个人的观点。(讨论--发言--教师总结)

(参考意见: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具有双重特点,对应的君子同样也是要两方面来看的,对于个体本身,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有很好的修养和内涵,不应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对于社会,君子则应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形成榜样和楷模,也就是说,君子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要“中通外直”,“香远益清”!

这两点与传统文化对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求暗暗相合,但又有不同。一方面,周敦颐先生不再强调修身和治国的层次性,更强调两者的兼顾和同步性:既要“中通”,也要“外直”,个人修养的提高,自然成就了榜样和范例,从而“香远益清”;另一方面,本文则对传统“君子”的盲目“入世”提出批判,认为首要的是保持个人的清高脱俗和圣洁大度,而不是最求功名和利益,这一点是从佛教思想中继承过来的。)

3、深入剖析文章,了解作者的文化观:

①对儒释道三家的讲解,揭示作者的思想。

•教师:这篇文章所描绘的三种植物表现了三类不同人群的处事方法,同时也是三种文化思想所带来的三种处事方式,更是中国文化的三股源头的具体体现方式。

同学们想必都应该熟知,中国的文化史上常提的三教——儒释道,也就是儒家,佛教和道教,它们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思想的三个源头,而这篇文章所表现出的也正是这三家的处事态度。

根据老师的提示,同学们能不能发现他们的对应关系呢?(留1分钟左右思考时间)

•教师:牡丹追求富贵,是人们争相追捧的对象。而传统的入学强调积极入世,同样有着大量的的学生追寻。我国自古就有“学而优则仕”,这一思想甚至时至今日,仍有广泛的影响,大部分人读书学习,为的不是提高自己,而是追名逐利,作者虽未明确的给予批判,却通过牡丹与莲花的对比,给予了否定。

菊花不与世俗同流,颇有隐士风范,正是道家出世隐居的思想的反应。道家强调“逍遥”,主张个体精神世界的自由和解脱,很少与世俗来往。这样做固然能避免被世俗所沾染,但是过于强调精神,是对个体物质需求的忽视,而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更无疑起到了极为消极的作用。这也难怪是“陶后鲜有闻”了。作者同样是不批评,更不赞同,持有否定态度。

三种花里,作者最喜爱莲花,她与佛教思想十分类似,事实上,莲花在佛教中,是十分常用的代表意向,比如:佛陀布道之座位称莲花座,相应之坐势称莲花坐势,莲花及莲花雕刻,佛寺中触目皆是。东晋高僧慧远创立之佛教宗派名白莲社,唐宋以降影响最大的净土宗名莲宗,专以莲花为喻阐释佛经教义的佛学经典名《妙法莲花经》等等。但作者笔下的莲花却并不仅仅代表着佛教的禅悟,净身,更多的是将佛教融合入儒教,形成一种“新君子”的形象,这也是儒释道三教合流和美学开始形成的标志之一。

②儒释道合流与理学的形成

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宋明理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明理学以孔孟之道的儒学为主干,还多方吸收了道家、儒家的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

(资料:作为儒、佛、道合流之产物的理学,是在会通三家得道方法基础上加以融合而形成的。

儒、释、道三家之学说,以其基本内容而言,无不是包括了这样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揭示宇宙人生的根本之道,另一方面在于阐明把握宇宙人生根本之道的方法。

所谓宇宙人生的根本之道,具体言之,在孔子(儒家创始人)那里,就是所谓“天命”(得道即在于“知天命”);在老子(道家创始人)那里,就是所谓“常道”(得道即在于“知常”);释迦牟尼(佛家创始人)那里,就是所谓“四谛”(得道即在于“悟四谛”)。孔、老、释三氏之学,其道固不相同,其得道之旨亦各异其趣:孔氏以为得道成圣则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老氏以为得道成圣则能“常无为而无不为”;释氏以为得道成佛则能解脱生死,永享极乐。

然而其三家之得道方法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即它们都是以限制人欲作为其得道的首要和关键的一步的。这种内容上的共同点,我以为即是儒、释、道三家之联结点。宋明理学恰是在这个联结点上做功夫的:

儒、释、道固然都主张限制人欲,然其各自所立之限度却并不相同:孔子是以“礼”为限度;老子乃以“自然”为限度;释迦则以“戒律”为限度。在他们看来,凡超出了这些限度的人欲,都是不合理的,故而是不当有也不能有的。但由于这些限度存在着范围和程度上的区别,故在孔子看来是合理的欲望,在老子或释迦看来就未必是合理的;反之亦然。不过,它们的区别毕竟是属于范围和程度上的差异,其限制人欲的性质是相同的。这也就是说,“礼”、“自然”、“戒律”之间并不存在根本对立的关系,正是这一点,奠定了日后儒、释、道合流的基础。

儒、释、道合流的过程,其实就是“礼”、“自然”、“戒律”之区别逐渐缩小、界限逐渐模糊的过程。宋明理学对儒、释、道的会通,其实质是在其三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中其“礼”、“自然”、“戒律”日益相互渗透而其区别日益缩小、其界限日益模糊的基础上,“体贴出来”(程颢语)一个“礼”、“自然”、“戒律”三者的精神因素兼而有之的“天理”,由此实现了儒、释、道原本按其道的不同要求为限制人欲所立的不同限度的统一,以这种消除了其限度之差异的“天理”来防范人心,限制和规范其情欲,将一切不合或逾越“天理”的情欲统统斥之为“人欲”,而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③简单介绍作者的儒学和佛学思想以及其理学的地位

(应让学生了解基本文学常识:周敦颐是宋明理学开山鼻祖之一)

可通过回顾第一节课的作者简介进行

•教师:学习了这篇课文,让我们回顾一下周敦颐先生的一生,看看我们是否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4、回顾全文,复习巩固

①课堂小结:

•教师:至此,我们就完成了本篇课文的学习,通过这篇课文,我们看到了我国古代思想家对人们行为处事的期望。对于当时的人们有教育意义,对于现在的我们,同样也有借鉴的必要,按照莲花一般的君子一样行事,是老师对在座的所有同学的一个期望,希望大家能够继续熟悉课文,不但能把这篇课文背诵,更要深入理解和记忆。

②字词拓展:

•教师:最后,我们将本节课的多音多义字总结一下

(由于提前步布置过预习作业,应由同学先回答,教师最后再将自己的总结播放在多媒体上)

展示内容示例:

(fán):①形容(草木等)茂盛;②繁殖

(fān):同“番”,如:蕃茄

(mán):蔓菁(jing)菜名。即“芜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块根肉质

蔓  (màn):①【名】藤蔓,草本蔓生植物的枝茎;②【动】蔓延;滋长;③【形】杂乱

(wàn):〖口〗∶蔓生植物的细长不能直立的枝茎

(xiān):新鲜的;滋味美好;有光彩的;特指鱼虾等水产食物,如:海鲜

鲜           (~卑)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姓氏

(xiǎn):少

5、作业

①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背诵全文;

②结合文章和作者,回顾本节课的内容,理顺北宋时期的文化发展。

6、教师小结

①语文教学肩负着发扬精神,传承文化,普及语文能力多方面重担,传统语文教学仅关注文字能力的提高显然是不可取的;

②教师方面,内容的统一和束缚将会限制教师的热情;

③而扼杀学生思考的机会,则会割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④课堂内容的多少取决于课堂和学生,而准备多少就取决于老师了,必讲内容若唯一,教师就需要准备十,本篇为例,如果学生接受能力弱,第二课时适度开展,甚至可以全部省略。

爱莲说教案 篇三

一、案例设计原则

1、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2、课堂教学中尽量不要忽视、荒废学生的任何一种智能。

3、每人都有智能强项,但八种智能可以兼有。

4、正视差异,善待差异,可以对个别的强项智能进行特殊培养。

5、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预习。

二、案例设计理念:

1、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2、按照多元智能组合设计教学情境,进行分组学习。

3、以“任务驱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描述“问题解决”的过程,展示探究的成果,交流学习的方法。

三、教学资源的提供

1、介绍相关教学参考书,提供图书馆、阅览室等与自学有关的时空条件。

2、提供网上学习的条件,介绍有关荷花的相关网站,有关荷花的图片、种类、荷花文化以及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视频资料等,唐人推崇牡丹的原因。。

3、提供文体相关常识、古代中国文学中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引发学生由课内向课外探索的兴趣与创新的动力。

在学生第一课时掌握了生字、实词和重点句并疏通大意整体感知,并按要求做好研究性预习的基础上,第二课时可作这样的要求和设计:

四、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八种智能模式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欣赏荷花的美丽高洁,体会莲“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性,体悟作者清高刚直的品格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欣赏能力、肢体运动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然观察能力、自我认识能力和对其文化内涵的领悟能力,同时培养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围绕教学目标分解任务

根据学生的智力倾向以及个人选择,组成几个个“问题解决”小组,分头完成各自小组的学习任务。

六、学生课前必要的知识准备——研究性预习

1、收集历代志士仁人、文人墨客有关描写荷花的诗词篇章,动手画一画或剪一剪书中描写的荷花和荷叶;

2、亲自去公园观赏荷花,了解相关的知识;

3、网上搜集有关莲的摄影图片;

4、查阅有关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及莲叶自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等方面的图书资料;

七、对学习者的预期成果:

读懂课文,能感受文章语言言简意丰,结构严谨的特点并懂得欣赏荷花的美丽高洁,体悟作者清高刚直的品格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哲学家笔下的人生哲理,能以语言、形体、音乐、绘画、人际沟通合作等方式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八、各智能训练的教学设计与要求:

语文活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说说读后的体会,背诵有关莲的诗词歌赋;介绍“说”这种文体的特征;用抒情性语言描述所看到的多媒体莲花图片;了解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及莲叶自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以莲为话题写一篇说明性文字;

数理逻辑:统计目前自己了解到的荷花种类;统计写莲的经典名句及其作者;

视觉空间:用水彩等颜料画一画课文所描写的荷花的。优美姿势;将有关莲的相关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肢体运动:创造性地表演荷花“翩翩起舞”的情景;科学、准确地操作计算机进行多媒体课件的播放;

音乐韵律:寻找并选择合适的民族音乐来给本篇课文配乐朗诵;或编一首《采莲曲》,配曲演唱;

人际沟通:用小组合作朗诵表演来表达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合作编辑赞美荷花的小画报或手抄报;合作搜集有关周敦颐及其作品《爱莲说》的背景资料,了解唐人推崇牡丹的原因、作者生平及所处的时代与环境;网上搜集有关莲的摄影图片;查阅有关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及莲叶自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等方面的图书资料;

自我认识:描述自己学了《爱莲说》后的感受;用抒情性语言描述所看到的多媒体莲花图片;如何认识莲的“出污泥而不染”;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以“我爱”说或写一段话,抓住所说事物的特征,力求能出新意。

自然观察:把收集的莲花资源进行分类或实地观察荷花并写一篇日记,要抓住荷花的特征。

评价方式:评出“最佳朗诵者”、“最快背诵者”、“最佳合作小组”、“最佳表演者”、“收集资料能手”、“小画家”、等。

九、案例效果与自我评价:

1、不拘一格的教学设计,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智能组合倾向与兴趣爱好选择命题与角度,参与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把教师所教的内容与学生想学的内容联系起来。

2、依据多元智能训练的思路创设教学情境,把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明确的任务的引领与驱动下,扮演不同角色,发展自我智能强项,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既为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供了可能,也为个人参与团队的、合作的、互动的学习创造了条件。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又在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智能训练方式、不同的探究途径、不同的实践成果的“交互”的“多元教学情境”中,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对话、合作与借鉴,学会协同发现、分享成果、欣赏他人的创造,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3、在开放的、有众多学生参与的课堂情境中,教师的作用将变得更重要。教师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创新的教学设计上及教学进程的导航与调控上。教师课堂的引导与调控水平关键体现在对学生思路、兴趣、情感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因为,学生学习经验与自控能力的不足、教学目标与教学情境整合的乏力、课程资源与知识储备的缺失等等,都会降损学习质量。

4、新课程的理念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应用如何在教师的设计水平上得以体现,关键在于教师在设计中是否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既有对教材显性资源的充分利用,又有对教材隐性资源的再度开发,提升教材内涵,提高课的含金量。这样,我们也许才能真正达到“下课铃响了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应是学生新的学习内容的开启”。通过这种开启学生多元智能的合作探究方式,既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又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使学生的学习空间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打通了学科界限,从而使学生的多元智力得到很好地

爱莲说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语言,并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究理解作品,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引导学生保持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教学重点:

探究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托物言志的手法,衬托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插图,谈感受

(请同学们将书翻到插图第一页,这是什么?看到这幅图你有何感受?请同学来谈一谈。

那么宋代著名哲学家周敦颐看到了盛开的荷花又会有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周敦颐赏荷有感而发写成的绝世佳作《爱莲说》。)

二、文学常识

1、“说”如何理解?(划下注释一,齐读)

2、作者简介(齐读)

3、30秒识记常识。

三、诵读课文

1、欣赏录音朗读。注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节奏、语速、语气。

2、跟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准确。

3、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和感情。

4、齐读课文。要求:有感情,注意朗读的语调语气。

四、疏通文意

1、自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

2、不懂的词句可以作上记号,小组讨论交流。

3、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4、自主读译课文,巩固重点文言词。

5、齐读课文(要求:口读心译)

五、研读探究

1、文章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为什么爱莲呢? (用原文回答)

2、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莲具有哪些品质特点值得作者喜爱?

(自己思考写一写,然后小组讨论补充)

3、由此看来,作者写莲,已经赋予了莲花人的品质,作者不仅仅是写莲,实质是写人,做人也应当做一个洁身自好,通达正直,高洁端庄的人啊!作者爱莲,写莲,不正是表达自己这种志向吗?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4、请同学们带着赞美之情诵读这几句。

5、文章写的是莲,文中却多次提到菊花和牡丹,这是为什么?有何用意?(正衬,反衬)

6、作者对爱菊和爱牡丹的人各持什么态度?(惋惜,鄙视)最后三句应该怎样来读?

明确:“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7、请同学们自读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8、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三句。

六、教师小结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他志在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我们也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周敦颐高洁傲岸的人格,学到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更应该学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诗意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一切,因为只有这样,我们写出的文章才会方香四溢。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爱莲说》教案(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爱莲说》教案(多篇)范文,共有15368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爱莲说》教案(多篇)下载
《爱莲说》教案(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