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教学资源 > 教育教学方案 >

高中语文《伶官传序》教案(精品多篇)

发布时间:2024-03-15 10:02:32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概述】高中语文《伶官传序》教案(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高中语文《伶官传序》教案(精品多篇)

《伶官传序》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习“盛”“告”“困”“于”“其”“之”等产件文言词语的用法,《伶官传序》教学设计4。

2、体会一些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3、体会本文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表现主旨的方法。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层层深入的写法。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1.检查学生预习。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考查阅读课文的熟练程度,从而了解预读情况。

2有关的国王与国名:

课文第二段“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文中提到晋王、庄宗、梁、燕王、契丹、有的是王名(指人),有的是国名(也暗指人),请根据注释简述他们的情况(不要照读注解)。

3.时代背景简介:

五代(907-960年),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徘优(pái yōu,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即指此事。

4疏通课文:

(1)正音:矢(shǐ)盛(①shèng盛衰之理;②chéng盛以锦囊)函(hán)

(2)补充注释:

原—一用作动词,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盛以锦囊—一“以锦囊盛”的倒装。用锦绫做的袋子装着。盛,装着,动词。

函—一动词,装在木匣子里。原意“匣子”。

本——动词,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近。

5.阅读提示:

这篇史论观点明确,论题突出,说理有力,条理分明。前段叙事,后段议论。通篇围绕“盛衰”二字下笔。文章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伶官传序》教学设计4》。连用两个感叹句表明作者对“盛衰之理”的重视,对“岂非人事”的强调。用一个“原”字推寻原因,点出庄宗得失之事,引出文章的主要论据,确定全文论证的内容。“虽曰……岂非……”是反请语气的转折复句,意在强调后者。

在论述过程中文章紧扣庄宗“得与失”“盛与衰”,说明立论的历史根据。全文的论据,主要是叙述庄宗接受父命、报仇雪耻,后来由胜而败、由盛而衰的史实。在叙事中融入作者的议论,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从中归结出发人深思的道理,告诫人们汲取历史教训,这是史论文章的目的和特点。本文在“写史”方面,文字精当。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父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证明“成则由人”的道理。次写庄宗报仇雪耻后,以为大功告成,不思强盛,宠信伶官,由盛而衰,最后落个仓皇出逃、土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的“惨状”。也证明了“败亦由人”的道理。文章用对比手法和情感强烈的句式,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两句末的两个感叹句,用词不同,却饱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可谓壮哉”在赞叹中含有轻蔑;“何其衰也”,在惋惜中蕴含谴责,都表达了作者对这件历史事实的鲜明的观点。接着又用“岂……欤?”“抑……欤?”反诰语气的选择复句强调后者,说明成败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印证了开头的论点。为了加强文章的说理性,在最后一段中进一步推论,仍用“方其……”“及其……”的对比句式,推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扩展了论点,照应了题意,加强了文章的思想性。

[附]板书设计(可配合疏通课文书写)

6.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

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写作训练:

选择某一史实发表见解,自拟题目写一篇评论文章。

《伶官传序》 篇二

伶官传序

作者欧阳修,本文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言。《伶官传》是《新五代史》中的一篇合传。记伶人(古代音乐工作者和演员的称号)景修、史彦琼、郭门高等人的事迹。本文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下天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是由人事的道理。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戒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翻译:

伶官:伶,戏子,或唱戏杂技演员,现代的娱乐人员。伶官:宫庭里供统治者娱乐表演的人物。可见封建朝代不思于民生,不思于进取,奢华淫乐而痛失天下!伶官尚能使天下易主,可见不居安思危之害! 原:推求本原来,探究。 其:语气副词,表示期望、命令的语气。 庙: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 从事:这里指负责具体事物的官员。 一少牢:用在猪、羊个一头作祭品。牢,祭祀用的牲畜。 组:丝带,这里指绳索。 抑:还是。 逸豫:逍遥游乐,不能居安思危。 所溺:沉溺迷恋的人或事物。 乃:你,你的。 函:包容。 忽微:极细小的东西。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朱温,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被消灭,天下已经被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愿献出自己的生命,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放荡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被杀,国家被灭亡,被天下人讥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哪里仅仅是伶人啊!(我)写下《伶官传》。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篇三

学习要点

1. 积累掌握“与、归、易、告、虽”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3.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重点讲解

本文题解

本文选自欧阳修编撰的《新五代史•伶官传》。《新五代史》是和北宋初年的史官薛居正等人编写的《五代史》(即《旧五代史》)相对而言的。五代,指唐王朝灭亡以后,在中国北方相继更替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十分短暂的政权。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后唐庄宗李存勖取得政权后,荒淫腐化,癖好音律,宠用伶人,让他们做官掌权,以致败政乱国,只做了三年皇帝便身死国灭。为了提供历史借鉴,欧阳修在《新五代史》里写了一篇《伶官传》,记述了上述史实。本文是《伶官传》前的序,作者通过对史实的评论,针对当时所谓“天命”的观点,谈了自己的进步见解。

本文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比又合而为一的命题。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本文的对比论证在总体上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示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

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反馈练习

一、选择题

1.对下面加黑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绳索

c.此三者,吾遗恨也           恨:愤恨

d.及凯旋而纳之              纳:收藏

2.选出加黑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

a.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b.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3.选出加黑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函梁君臣之首              b.仓皇东出

c.一夫夜呼                  d.负而前驱

4.下面两组句子中加黑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皆背晋以归梁

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④与其所以失之者

a.①与②中的“归”相同,③与④中的“其”不同;

b.①与②中的“归”不同,③与④中的“其”相同;

c.①与②中的“归”相同,③与④中的“其”也相同;

d.①与②中的“归”不同,③与④中的“其”也不同。

5.对下列句子的翻译准确的一项是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a.兴盛衰亡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哪能是由人支配的事呢?

b.国家兴盛和衰亡的道理,即使说是由于天事,也不能不与人有关吧?

c.兴盛而后又衰败的道理,虽然有人说是天命,其实不也是由于人事吗?

d.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6.下面对课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传说晋王李克用临终前交给庄宗三支箭,目的是希望在宗牢记遗命,为父复仇。

b.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事。

c.李存勖把父亲交给的三枝箭“藏之于庙”,作战时又“以一少牢告庙”,表现出对父亲遗命的恭谨态度。

d.作者认为,祸患往往是从微小的事情日积月累而成,而那些有智谋、有勇力之人也往往为他所溺爱的事物所困扰,这是一条普遍的历史经验。

二、填空题

1.欧阳修,北宋  、  ,晚号  ,谥号  ,是北宋中叶  的倡导人,善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  、  、

都出自他门下。《伶官传序》选自他编修的  。

2.作者在论证中紧扣庄宗的“成与败”“盛与衰”,从而得出“  ”的结论,更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作者在最后一段,通过对比推论出“  ”的道理,把逸豫亡身之理推而广之,意味深长。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满把损,谦受益。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三、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问题

存勖,克用长子也。初,克用破孟方立于邢州,还军上党,置酒三垂岗,伶人奏《百年歌》,至于衰老之际,声甚悲,坐上皆凄怆。时存勖在侧,方五岁,克用慨然捋须,指而笑曰:“吾行老矣,此奇儿也,后二十年,其能代我战于此乎!”存勖年十一,从克用破王行瑜,遣献捷于京师,昭宗异其状貌,赐以鸂鶒卮、翡翠盘,而抚其背曰:“儿有奇表,后当富贵,无忘予家。”及长,善骑射,胆勇过人,稍习《春秋》,通大义,尤喜音声歌舞俳优之戏。

1.下列加黑的词意义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克用破孟方立于邢州。

b.从克用破王行瑜。

c.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d.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的一句是

a.克用破孟方立于邢州。

b.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置酒三垂岗——在三垂岗设宴庆功。

b.克用慨然捋须——李克用手握着自己的胡须大发感慨。

c.遣献捷于京师——派他到京师去进奉战利品。

d.儿有奇表,后当富贵——这个孩子外表奇特,日后定当富有。

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李存勖通大义,善骑射,胆勇过人。

b.李存勖喜音乐歌舞排优之戏,应追溯到五岁那年在三垂岗的熏陶。

c.李存勖外表奇丑,但从小却深受昭宗的喜爱。

d.李存勖五岁就随父亲征战,屡立战功,李克用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继承己业。

参考答案

一、1.c(遗憾)  2.d   3.a(a为名词作动词,其余为名词作状语)    4.d    5.d     6.b(文中并没否定天命)

二、1.文学家、史学家、六一居士   文忠   诗文革新运动   三苏父子  王安石   曾巩    《新五代史》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4.①(一个人)骄傲自满,就会受到损害,而谦虚谨慎,虚心接受人家意见就会得到好处。②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舒适可以使自身毁灭。

三、1.c   2.d   3.d    4.a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篇四

江苏省怀仁中学 顾惠

教学目标 :

1.学生能够根据作品的文体特色,语言特点进行诵读。

2.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感情,反复诵读文章,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文体特点和语言特点。

2.从读音、语气停顿、语调、表情达意等方面掌握文言文诵读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并对照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

二。全体学生齐读,进入学习氛围。

三。分析、朗读第一段:

1.请一位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学生倾听。

2.全体学生齐读开头“呜呼”两字,揣摩语气

(这两个字的语气内涵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教师联系全文内容,提示学生)

答:“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慨叹,惋惜。

3.讨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1)请学生翻译:

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也是人事吗?

(2)打出幻灯片: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比较它们的异同,讨论他们的优劣。

(教师引导:原文采用反问句,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而改用陈述句后,语气、力度改变了。)

4.讨论:“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重点:原,推究。 所以,表……的原因。

(2)问: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

提示: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庄宗的故事贯穿全篇,结果得出这个结论,或者说就是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证明这一句正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5.再次向学生明确全文慨叹、惋惜的基调,学生以这种基调再次集体朗读。

四:分析、朗读第二段。

1.学生自己揣摩晋王的临终遗言,并自由朗读。

2.请学生做示范朗读,并总结语气。

(教师引导:晋王的临终遗言,应该是语重心长,遗恨未消,用幻灯片打出)

3.有条件的教师可示范朗读,然后学生根据相应语气集体朗读。

4.问: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持什么态度?

教师引导: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是恭恭敬敬,兢兢业业。

5.问:这些态度可以从庄宗对待哪样事物看出?

答:从他对待晋王的遗矢可以看出。

6.请学生划出本段中与矢有关的、能体现庄宗恭敬的动词。

重点:受、藏、请、盛、负、纳(用幻灯片打出)

7.学生根据板书提示,熟读、背诵第一、第二段

8.抽查两位学生背诵,然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五。分析、朗诵第三、第四段:

【一】1.先让学生朗读开头两句话,思考它们构成什么关系?哪些关键词可以看出?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 ,入于太庙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其意气之盛 ,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 ,天下已定 ,一夫夜呼 ,乱者四应 ,仓皇东出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君臣相顾 ,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 ,泣下沾襟 ,何其衰也!

2.学生回答:构成对比关系,关键词是盛和衰。

3.问:第一句表现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词可以表现盛的气势。

4.生答:系、函、入、还、告、盛、壮哉

5.既然这些字词是表现盛的气势的,所以读的时候就应当重一点。

6.阅读讲究语气连贯,这一句首先让学生明确“方”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指出它的管辖范围。

(教师提示;方是正当的意思,所以应该管到“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7.相应的,让学生划分下一句,“及”管到哪里?

(引导:到“泣下沾襟”)

8.在点明语气和重音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自己把握朗读,教师适当提示,如“何其衰也”,最后两字应适当拖长。

9.请学生朗读,然后教师示范,最后学生集体朗读,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之所以这样设计,因为第一句是表现盛的,男生应该能体验出其中的感情,不会太小声,如果不幸男生没气势,就让女生大声朗读第一句,然后调侃男生,激励他们重新读,也顺势让学生熟读成诵。

【二】以上两句是形成强烈反差的,盛的时候是那么强大,但是却一下子衰败了,什么原因呢?作者似乎给出了两个供选择的理由: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幻灯片打出)

1.请学生翻译,重点是抑(或者)、本(推究)、自(由于).

2.这两句是问句,那么作者真的是有疑问吗?还是有明显有倾向的?

(这一问比较简单,学生应该能回答出,欧阳修倾向于后者,就是庄宗的盛衰都是由于人事。)

3.再来看下一句: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幻灯片打出)

教师讲解:庄宗的故事足以证明这两个道理,所以这一段综合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都是为了证明这样一个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的庄宗后来居然被几十个伶人围困,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这就再次提醒人们,要注意到“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啊。

【三】分析“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用幻灯片打出。

1.学生集体朗读后,对照课下注释翻译。

2.提一位学生起来翻译,纠正错误,

重点:第一个于解释为在、从,第二个于解释为被,注意“智勇”的词性,可提示学生,根据文言文对偶句词性一致,前面的“祸患”是名词,所以“智勇”也是名词。

3.讨论“岂独伶人也哉?”,幻灯片打出。

先请学生自行翻译,然后提问学生,要注意填充省略的内容,

(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这样吗?)

4.谈谈这句话包含的内容和作用。

教师提示、引导:这句话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的批评朝政,提醒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深长,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

5.如有空余时间,则加强背诵第三、第四段。

板书: 晋王: 语重心长,遗恨未消,

忧劳 盛

庄宗: 恭恭敬敬,兢兢业业

人事

还矢先王, 告以成功

宗 逸豫 衰

宠信伶人, 身死国灭

[1]

伶官传序 篇五

【教学目标 及重点】:

1、引异学生树立“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2、引异学生诵读品味本文抑扬顿挫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本文是一篇史论,教学时可与刚学过的《过秦论》《六国论》进行比    较教学,指导诵读,品味语言,由浅入深,启发诱导。力求学生在比    较中解决问题,从启发中有所发现。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新课导入  ,引出文章论题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那么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

二、比较标题,换成史论题目

这篇文章单从标题上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序文,但从内容上它却和前面刚学过的《过秦论》《六国论》的体裁一样,都是史论,那么就这三篇文章的标题而言,如果站在史论的角度比较一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回答。

提示:《过秦论》《六国论》两个标题上都有一个“论”字,这是史论文的标志,而且从这两个题目上就可以看出文章的主旨,也就是说文章标题就是文章核心,就是文眼。而本文虽是史论,但它根本就不是站在史论的角度命的题,而是站在序文的角度命题的。

好,那么现在我有个提议,如果我们也站在史论的角度为本文更换一个标题,而且也要有一“论”字,还要能反映文章主旨,大家看要怎样改才好呢?(讨论)

提示:庄宗论、后唐论、盛衰论、兴亡论。这几个题目都是可以的,那么我们就把“兴亡论”确定为本文的新标题,它即简单又能反映文章论题。好,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认真地看一看由我们自己命名的名人的名作--《兴亡论》吧。

三、比较内容,探讨内在联系

既然这三篇文章都是史论,而且我们也给他们统一了标题形式,那么下面就请同学们先默读一遍课文,与前两文比较一下,看内容上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读完的同学请注意比较,找出比较点,列出发言提纲,准备回答。

提示:〈1〉都是史论,都是由历史事实得出经验教训。

〈2〉都论及国家兴亡的原因。

〈3〉再深一层,秦的兴,是由于历代君王的励精图治,秦的灭,是由于帝王不施仁政;六国破灭,则在六国之君争相赂秦,它们的兴亡都正如本文所讲的“盛衰兴亡皆在于人事”,它们都可作为本文论点的典型例证,因此本文论点有着更强的普遍性。

由此看来,这三篇文章的关系是越来越密切了。接下来我们再比较一下它们语言上各有什么特色。

四、比较语言,体会文章特色

《过秦论》语言:气势恢宏,酣畅流利,极富文彩。

《六国论》语言:斩钉截铁,雄健有力,不容置疑。

那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呢?咱们先不看课文,先看一位名人对本文下的评语:

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此六一公平生最得意之笔,五代史第一    篇文字,后学者当百读不厌也。

--清。沈德潜

沈德潜是清朝的一位著名学者,他对本文的评价可见是相当高的,那么本文到底是怎样的“得史记神髓”呢?咱们还是认真地品味一下课文。

首先请大家小声地诵读一遍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品味本文是怎样地抑扬顿挫,何处该抑,何处该扬。请用升降符号在文中标出。

请两三名同学,按着自己的理解给大家解说一下本文是怎样地“抑扬顿挫”的,并作示范性诵读。教师给予补充纠正,并根据学生解说随手在黑板上画出起伏曲线,以示文中的起伏升降。

再请一两名同学进行分段诵读品评,比较优劣,矫正错误。

学生集体诵读品味,读出文章的音韵之美。

五、总结引申,导出兴亡规律

教师对着所画的起伏曲线解说:本文鲜明的抑扬顿挫的艺术特色,体现在庄宗的盛衰、兴亡、得失,以及作者对此感情上的抑扬、笔调上的起落之上。那么我们看一下,这些起起落落,实际上都是在围绕着什么上下波动的呢?

提示:“人事”,即盛衰兴亡之理。教师可随机在原起伏曲线中间划一横线,并在一端注上“人事”字样,即如:

看这一图象像什么?

价值规律。

那么咱们也把它称为“规律”看行不行?叫什么呢?

“兴亡规律”。

即是“规律”,就要用事实来检验它看是否正确:(教师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庄宗:忧劳则兴,逸豫则亡;

秦:  仁政则兴,暴政则亡;

六国:抗秦则兴,赂秦则亡;

项羽:重贤则兴,寡谋则亡;

学生:勤奋则兴,懒惰则亡。

可见,一个人的兴亡、得失、成败,与天命神灵无关,关键在自己,事在人为。这也是“兴亡规律”带给我们的启示,希望同学们用这一“规律”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板书设计 】:(用幻灯显示)

兴亡论

标题比较 六国论             |         兴

过秦论             |

均论国家兴亡       |

内容比较 秦与六国兴亡    ---|--------------------------(人事)

论证本文主旨       |

《过秦论》气势恢宏 |

语言比较 《六国论》斩钉截铁 |         亡

“兴亡论”抑扬顿挫         (“兴亡规律”)            “兴亡论”抑扬顿挫         (“兴亡规律”)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

1、 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 知识目标:

A、掌握实词虚词:原,函  , 告,抑,本。

B、一词多义:与,归,易,告。

c、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 夜呼,东出,

3、 能力目标:

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

教学过程 :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 新课导入  ,引出文章论题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那么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

二、时代背景简介:

五代 (907-960年),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徘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即指此事。

三。讲解:

(一)思考第一段: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或答“忧劳……”)

2.问:找学生翻译此句。 (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

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明确:盛衰在于人事。

(2)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例证法

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概括: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强调: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3)重点字词:

原  -- -- 名词用作动词,推究,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所以━ ━ …… 的原因

(4)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容呢?

明确:写庄宗如何得天下,写庄宗如何失天下的内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的。

(二)第二、三段

(1)由时间理出过程

庄宗李存勖(885━926)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庄宗多少岁,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

908年(23岁),“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与:给)

912年(27岁),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系:缚)

923年(38岁),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后唐。  (函:名作动,用木匣子装)

926年(41岁),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被动)

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3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

“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

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2)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

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告:祭告,祷告。

盛:装。

盛以锦囊:“以锦囊盛”的倒装。用锦绫做的袋子装着。盛,装着,动词。

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

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那么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3)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第三段的前两个大句子,和第四段开头两个句子。)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夜,东:名作状。夜:在夜间。// 东:向东。

②“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

(4)由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

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 得之难而失之易”。重点句是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论点。

此句用了正反对比。

抑-- --或者。

本—— 动词,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近。

(三).学生齐读第四段,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翻译。结尾一句,以问句结束有何作用?

于:被动。

所: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的短语。

(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伶人才如此吗?)

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的治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伶官传序

欧阳修

时间             事件             结论        教训

908年 (23岁)    受命继志                         祸智

盛   912年(27岁)   系燕父子以组                     患勇

(得)                                  忧劳可以兴国      常多

923年 (38岁)     函梁君臣之首                   积困

盛衰之理                                                                于于

岂非人事哉                                                               忽所

衰   926年(41岁)   身死国灭                       微溺

(失) (一夫夜呼……)                  逸豫可以亡身

伶 官 传 序 篇七

执教:付令军

教学目标 :

1、 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 知识目标:

A、掌握实词虚词:原,函  , 告,抑,本。

B、一词多义:与,归,易,告。

c、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 夜呼,东出,

3、 能力目标:

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

教学过程 :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 新课导入  ,引出文章论题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那么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

二、时代背景简介:

五代 (907-960年),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徘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即指此事。

三。讲解:

(一)思考第一段: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或答“忧劳……”)

2.问:找学生翻译此句。 (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

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明确:盛衰在于人事。

(2)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例证法

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概括: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强调: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3)重点字词:

原  -- -- 名词用作动词,推究,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所以━ ━ …… 的原因

(4)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容呢?

明确:写庄宗如何得天下,写庄宗如何失天下的内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的。

(二)第二、三段

(1)由时间理出过程

庄宗李存勖(885━926)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庄宗多少岁,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

908年(23岁),“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与:给)

912年(27岁),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系:缚)

923年(38岁),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后唐。  (函:名作动,用木匣子装)

926年(41岁),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被动)

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3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

“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

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2)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

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告:祭告,祷告。

盛:装。

盛以锦囊:“以锦囊盛”的倒装。用锦绫做的袋子装着。盛,装着,动词。

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

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那么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3)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第三段的前两个大句子,和第四段开头两个句子。)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夜,东:名作状。夜:在夜间。// 东:向东。

②“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

(4)由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

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 得之难而失之易”。重点句是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论点。

此句用了正反对比。

抑-- --或者。

本—— 动词,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近。

(三).学生齐读第四段,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翻译。结尾一句,以问句结束有何作用?

于:被动。

所: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的短语。

(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伶人才如此吗?)

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的治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伶官传序

欧阳修

时间             事件             结论        教训

908年 (23岁)    受命继志                         祸智

盛   912年(27岁)   系燕父子以组                     患勇

(得)                                  忧劳可以兴国      常多

923年 (38岁)     函梁君臣之首                   积困

盛衰之理                                                                于于

岂非人事哉                                                               忽所

衰   926年(41岁)   身死国灭                       微溺

(失) (一夫夜呼……)                  逸豫可以亡身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高中语文《伶官传序》教案(精品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高中语文《伶官传序》教案(精品多篇)范文,共有16471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伶官传序》教案(精品多篇)下载
高中语文《伶官传序》教案(精品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86956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