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教学资源 > 教学心得体会 >

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偶得

发布时间:2019-01-13 10:26:42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未成年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行事、依法维权、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在小学教育中实施法制教育的渠道有很多,有比较系统的法制教育课,有以综合主题形式为主的法制教育活动,如主题班队会、红领巾法制知识广播,也有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整合型法制教育。但就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来看,只有课堂教学才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最佳主渠道。因此,在课堂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意识培养力度,也就成了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义不容辞的、亟待研究解决的新课题、新任务。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应充分挖掘里面的法制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法制教育。下面是笔者在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中的几点偶得。

一、渗透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在小学法制教育中形成学科渗透,它的教育优势是法制教育其它途经无可比拟的。在目前客观存在的小学教育体系中,学科课程总是居于中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学科课程及其课堂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实施小学法制教育同样不可能逾越学科课程和课堂教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法制教育的学科渗透是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一条主要途经,也是最佳途径。

二、渗透法制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教学始终是一项带有明确方向性和目的性的活动,小学法制教育在学科中渗透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将法制教育列入教学目标之列,在备课、上课等各个教学环节中要善于开发教材所包含的法制教育因素,并在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时作为研究项目之一。

2、有机性原则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学科教学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各科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凭借学科教材,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如:在一堂语文课上,老师请学生用“赡”组词,一生回答“赡养”,此时老师加以了表扬,并因势利导,告诉学生:由父母“抚养”成人是子女的“权利”,而“赡养”老人是子女的“义务”,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对等的。你可以行使你的权利,但也要履行你的义务。这样,同学们在接受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无形中也受到了深刻的法制教育。

3、情感性原则。

    学科教学的法制教育渗透,必须富有情感性,必须讲究氛围,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动之以情。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要有知识的交流,还要有思想情感的交流。这种交流对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十分有利,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知理明情,达到“内化”的实效。如:教学语文课文《小壁虎借尾巴》、《珍珠鸟》等课文时,可让学生在课文描绘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动物们或有趣、或可爱、或美丽、或富有灵性等。当学生在受到美的感情激发和熏陶后,适时把语文教学中美的景象与现实中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丑恶现象(如白色污染、沙尘暴影响人民生活等)进行对比,自然而然就会激发学生对环境的热爱。懂得了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动物与我们人类的和谐相处,大自然才会变得这般美丽,从而激发学生自觉保护动植物、保护自然环境的主动性、自觉性,让我们生活的地球更加和谐和美丽。教师把这些以往在授课时几乎忽略或者说比较牵强的保护环境知识讲给学生听,既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又使他们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而且两者的结合显得融洽、自然。

    三、渗透法制教育的策略方法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首先应充分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法制教育的因素。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两者处在一个相融的统一体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科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收到实效。

    首先要注重德育教育

    素质教育,德育为先。法制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又首当其冲,是加强法制教育的基础。因此,我们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把德育教育摆在先行位置,寓法制教育于德育教育之中,让两者有机融合,相互促进。

加强德育工作,实效性是根本。体验教育在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及成长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在体验中获得自身感受,并进行自我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目的和途径。因此,教育者要用尽可能多地运用体验教育的方法进行德育教育,道德养成是一个知情意行并存的过程。少年儿童获得"知"的过程,不仅来自于成年人的教育,还来自于少年儿童的体验。这是少年儿童认知的重要来源。在体验方面,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提倡在实践体验中培养习惯。他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是真知的收获。”他还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所以,我们还可以说:社会即学校。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因此,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德育教育、接受法制教育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基本策略。

    其次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

    我们身边的一切规则都和生活紧密联系,古语说得好“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身边事例,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比如: 在学完课文《我家门前的小河》后,同学们都对小河一年四季的美景由衷地喜爱。这时候,我们就可以提示学生联系现实,看看我们周边的河流是不是每一条都是清澈的,现在有的河里的鱼常常会出现自然群死现象,有的河里的鱼不能食用,有的河就连河水的颜色都泛黑,还发出种种令人窒息、发呛、作呕的怪味等等。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通过讨论讲讲原因,他们就会不约而同发出感叹“保护环境多么重要啊!”此时,教师借机切入,通过介绍《保护环境法》,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国都很重视这个问题,把6月1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这样联系实际渗透法制知识,巧妙地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自然认同,何乐不为,何愁而无为!

    再次要为“渗透”创设合适的情境

    有意识、有目的地为教学创设合适的情境,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优美宜人的环境和轻松愉快的氛围,是最能使使学生产生了学习欲望,一进教室就将精力和情绪立即转移到课堂教学中来的最有效、最直接也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更应该注重这一点。如: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画“小法官”时,先把美术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型法庭,让墙上、黑板上、柜子里挂满或摆满各种有关法制的绘画,创设法制教育氛围浓厚的环境,使学生步入教室就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教学时先让学生观看黑猫警长动画,使学生产生小警官公正无私的形象,在这种情境中,学生的感情自然升华,激发了绘画欲望,从而笔下画出的线条,色块再也不是无情之物,而是表达真挚情感的符号,情与画完美结合。再如:为了对学生进行交通法规的教育,品德课上可以基于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年龄特点,用形式多样的游戏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法制的重要。让学生在所设的情境中有所感悟,有所理解,从而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例如:在对学生上学路上的安全进行教育的同时,我让学生做了一个身临其境的游戏:“今天我来指挥交通”,让学生了解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再让学生亲身实践,遵守交通规则的好处:他可以使行人和车辆有条不紊地通过。也可逆行而施,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人人都随己心愿,任意在十字路口穿梭,想怎样开就怎样开,就会引起很多的交通事故。并告诉学生这只是演艺,真实的现实是很残忍的。学生通过游戏,了解了许多的交通法规,树立和增强了学生从小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维护交通秩序的观念和意识。这对学生今后的生人生来说,将受益无穷。

    第四运用实例分析,帮助学生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例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讨论分析,最后明辨是非,掌握法律知识。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课时,可采用实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讨论后再得出结论。课堂上教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某人偷了一台笔记本电脑想要低价出售,而你正需要一台笔记本电脑,你是买还是不买呢?教师的话音刚落,就有学生抢着说:平时大家都想买便宜的东西,可难得遇到,现在遇到了,干嘛不买呀?”有的说:“偷来的东西不能买,买了就是帮助小偷销赃。”双方各持己见,争论不休。教师见时机已经成熟便出示相关的法律条文对他们说:“《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对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处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因为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行为,直接帮助了犯罪分子逃脱罪责或得到非法利益,干扰了司法机关查处赃物,给社会带来危害,因而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么一说,同学们都明白了购买赃物是违法行为,纷纷表示不能贪图便宜购买赃物,还表示,如果发现别人有销赃的行为要到有关部门举报。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法律知识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里,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第五、要关注时事,关注民生

    现实是活生生的教材,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讨论分析,明辨是非,做到遵纪守法。新闻上常常报道高楼、大桥坍塌等事故,血淋淋的场景令人触目惊心,尤其令人发指的是,这些建筑、大多是堪称国家一流的建筑公司承建的重点建设项目工程。可是由于这些建设部门投机取巧,偷工减料,造成质量上的严重低劣,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利益带来惨重的损失。责任者为了牟取暴利,往往将个人私欲凌驾于法律之上,报以侥幸的心理,或偷税漏税,或行贿受贿,结果咎由自取,还害了社会,害了国家。通过一系列的事件,让学生知道,要避免悲剧重演,除了务实求真,真抓实干外,还要的是要学法知法,增强法制意识,用法律武装自己;要增强生命感和责任感,清正廉洁,奉公守法。这样,学生通过对时事事件的了解、讨论,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在渗透法制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但也要注意简单化、庸俗化的形式主义,这里说的是渗透,既不是强加附合,更不能喧宾夺主,因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找准“渗透点”。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因此,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学的主体,更是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法制教育工作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点,思想教育才能直透心田。

    2、把握“渗透时机”。教师从教材出发,觅到源头——渗透点后,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有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适宜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状态。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得渗透得最佳效果。只有运用科学的教学理念,精心设计教学,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3、掌握“渗透度”。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育人从哪儿选择突破口,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突破的问题,教师要恰倒好处地处理二者的关系。而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过“度”则会喧宾夺主,改变学科教学的本质,是学科教学课变成专门的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

    法制教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至关重要,找准“渗透点”是重点,把握“渗透时机”是难点,掌握“渗透度”是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发挥课堂教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总之,笔者认为,法制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都能遵从教育规律,踏实工作,在实践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断地总结经验,学校法制教育工作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word该篇DOC格式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偶得范文,共有5884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偶得下载
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偶得.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