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

永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共4篇)

发布时间:2023-09-11 16:42:05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好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4篇《永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与《永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相关的范文。

永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共4篇)

篇1:《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教学重点背诵诗歌,品味语言,领悟情境 教学难点 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

课 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 课内语文教学法

教具器材朗读带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大历年间,漂泊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板书)

二、题解及背景介绍

看到标题我们应该猜得出来,《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我们已经讲到,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美读诗文(读):

1、欣赏课文录音。

2、自读诗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语调与感情,读出韵味。

3、生利用文下注释自由轻声译读诗文,不懂得地方做标记。

4、学生齐读,(请学生结合注释,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诗歌主要内容。)

明确: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四、问——细读句子,体味情感。

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身世,理解诗歌。(此处可由学生自由提问题,没有问到的师补充预设的问题。)

1、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读出主人公了么?(王昭君)

2、对于出塞的昭君,多数人看到的是她沉鱼落雁的美丽,而这首诗当中,你读出了昭君怎样的心事?用一个词。(怨恨)

3、昭君在汉元帝的深宫时,不过是个失宠的宫女,她风光出塞,做了千里草原之上最尊贵的**,对于我们今天一般人的理解而言,她应该是草原逐日的千里驹上最幸福的那个人,又何来怨恨之说呢?她怨什么?你是从那些诗句中读到的?

(试)明确: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佩空归月夜魂。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画图省识春风面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4、香溪水畔聪颖异常的那个女子,自从踏入宫门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她这一生的孤独。毛延寿的一颗丧父落泪痣,让昭君做了三年冷宫人。然后,一纸和亲书,她的美便终老在了单于父子的怀抱——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5、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写的是什么?这样写的目的又是什么?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两千多年前,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6、佳句鉴赏 :学生自由鉴赏 (这首诗歌当中,我认为有两句诗写得非常美,我自己很喜欢,不知道有没有同道中人?)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明确:“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

环佩空归月夜魂

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四、(再试)解决问题、共同探究诗歌主题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明确: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五、评——说出你学习诗歌的感受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请我们轻轻地唱一首《出塞曲》,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想象长城外才盛开的那些清香,想象风沙呼啸的沙漠下,骑马壮的英雄,还有那,夕阳下的青冢,望向故乡。(播放蔡琴的《出塞曲》)

作业(学以致用):

西施滩 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 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 似有不平声。

西 施 罗 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1、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反案,但立意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

提示方向:

1、崔道融的诗同情西施,为西施个人鸣不平,立意较浅。

罗隐的诗写出了“家国兴亡自有时”的自然规律,立意较深。

2、崔诗“浣纱春水急, 似有不平声。” (借景抒情、比喻)

刘诗“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对比、反问)

篇2:《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能参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3.理解咏史诗歌中所言的“志”及写作特色。

4.在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法、问题探究法等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人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2.感悟杜甫咏史诗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对杜甫咏史诗艺术特色的赏析。

2.诗人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1课时。

五、课文概述

《咏怀古迹(其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单元是唐诗单元。第五课节选的是杜甫在同一时期所作的三首诗,此首诗处于尾篇,有关作者及创作背景信息前两篇均有所涉及,但该篇是咏史诗,有必要补充相关的资料。在赏析中要兼顾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深入文本,鉴赏诗歌艺术特色和诗歌主旨。

六、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首先让学生谈谈对王昭君的认识。

2.引入诗人笔下的王昭君,结合王安石的《明妃曲》加以理解。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3.引出杜甫的诗篇。

【设计思路】由学生对昭君的平面认知(比如四大美女之一,昭君出塞的故事等)到诗人笔下的昭君(借了王昭君的故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即“托前代以自鸣所不平”)再到杜甫笔下的昭君及其承载的作者的情怀──基本思路是先分析昭君这一人物形象,继而分析出这一人物形象又成为诗人笔下的载志意象。

(二)写作背景

唐代宗永泰元年四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咏怀古迹五首》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设计思路】写作背景部分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快速过去,因为前两篇均有相关介绍。

(三)咏史诗

咏史诗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作。以历史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种名称,诸如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有的还直接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标题,这些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是以历史作为诗人感情的载体,史情紧密结合的,因此都属于广义咏史诗的范畴。《咏怀古迹五首》是咏史诗的名篇。

【设计意图】《咏怀古迹五首》是咏史诗,诗歌按题材分类的一种,这是需要学生明白的知识点,若以后遇到类似特点的诗歌,可以进行知识迁移,降低诗歌鉴赏的难度。古诗词教学中要尽量将知识点讲得通透点,学生才能真正把握诗歌真谛。

(四)文本朗读节奏划分

1.学生齐读文本,教师指出其中出现的问题。

2.展示节奏划分后的文本: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3.全班再次齐读。

【设计思路】《咏怀古迹五首》也是七言律诗,律诗讲究节奏和韵律,这些形式美是通过诵读体现出来的,这是让学生齐读的原因之一;另外学生在诗歌诵读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应在诗歌学习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五)立足文本,细读文本

1.找同学说说读完这首诗的感受。

【设计思路】给予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也是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利于文本讲解。

2.小组合作进行问题探究。

分别鉴赏(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小组内部讨论,推选代表回答,其他小组作评价,教师评价。

【设计思路】按联来鉴赏,把任务落实到每个小组,通过小组内成员的交流,以及小组间的评价对诗歌的理解会容易些,主要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借用之前学过的诗歌鉴赏方法在课堂上实践,老师要观察各小组的表现,可适当参与。

参考:

第一联,起句气势飞动,先声夺人,不知何所指归,好像在迎接一个英雄人物的出场。着一“赴”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便令“群山万壑”集于荆门,大有惊天动地之势。第二句揭开谜底:原来写江山灵秀,是为了托出昭君。一句“生长明妃尚有村”,包含了万千感慨,颇寓怜惜之意。

第二联,开始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中间两联,用对比的手法,写昭君远嫁异域荒漠的悲凉。“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万里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

第三联是委婉的讽语:仅凭画图哪里能识得佳人的美貌呢?纵然杀尽画工,也是追悔莫及。也许在月夜里,依稀仿佛,或可听到环佩作响,那是昭君的魂魄归来了吧!诗人通过理性的质问和悲凄的想象,表达了无限的伤感;“空”字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昭君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最后一联,宕开一笔,言千古琵琶之声,皆为昭君怨恨所凝──怨埋没汉宫,恨远离家国。结尾两句虽是附会之语,却是至情之论;诗眼:“怨恨”;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

3.《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

王昭君的故事是非常感人的。她自恃美貌,高标自持,不肯贿赂画工,最后远嫁匈奴,身葬绝域,令人悲慨。对王昭君,历代不乏歌咏,就连北宋王安石这样的“硬汉”也写了《明妃曲》,对昭君出塞之事大加议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这是因为女人貌美入宫被冷落,和男人怀才入朝不得志一样,都是让人感叹悲哀的事。杜甫咏王昭君,也不过是借昭君之事,浇自己胸中的块垒。

【设计意图】主要落脚于咏怀诗的特点之一──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再次证明诗言志的艺术特色,此题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悲昭君以自悲也”,问题并不是很难。

七、课后作业

1.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为第五课的三首杜甫诗做个小结(包括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设计思路】熟读成诵是经典诗歌的基本要求,杜甫的三首诗学完后,理应总结一下,对杜诗的认知会进一步深入。

篇3: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了解王昭君的故事及其命运的悲剧性;品悟王昭君于和亲使命中蕴藏的复杂情感。

过程与方法:赏析诗歌意象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体会诗人吟咏昭君同时寄托的深沉悲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汲取诗人对古人尊敬与赞美的朴素情怀;学习诗人表现人之性情的真实精神。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意象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吟咏昭君同时寄托的深沉悲慨。

教学方法:预习法;诵读法;揣摩法。

教学准备:课件与视频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名人导入:三峡风光,地杰人灵。荆楚之地,湖北秭归,不仅孕育了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也生长着一位倾国倾城的姑娘,她就是王昭君。(板书课题)

诗人回眸:杜甫,字子美。亲历“安史之乱”,诗怀忧国忧民。人称“诗圣”,赞誉其“穷也兼济天下”的高尚情怀,褒扬他登峰造极的七律艺术。

背景剪影:因好友严武突然病逝,失去了生活依靠的杜甫离开了成都草堂,乘舟沿江直至夔州,绘山川之壮阔之美,抒忧国忧民之思。

初读感知:

1.视频朗读。

2.集体朗读(配乐)

3.自由朗读,思考:

1)诗人从哪些方面追怀王昭君的故事?

2)故事中你读出了王昭君哪些情感?

3)诗人咏怀王昭君的用意有哪些?

精读揣摩:

一.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钟灵毓秀之乡,山水奔腾之势,为昭君村的展现勾勒出阔远壮盛的背景,表现不同于寻常闺阁女子的身世遭遇,突出其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联的特殊性。

赴:极富动态和气势,表现了荆门山的雄奇美丽,引出昭君的不同凡响。

二.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为了祖国民族的安宁和平,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大漠的征途,昭君用美丽的青春和生命维系着中原与匈奴几十年的友好往来。

紫台:壮丽繁华的汉宫 朔漠:荒寒萧索的大漠

青冢:青春容颜的埋葬 黄昏:黯淡无边的凄凉

艺术效果:色彩鲜明,两两对应。

一“连”字诉说了昭君关山迢递的迷茫凄伤与生命荒寒的岁月悠长;

一“独”字勾勒出昭君背影的孤独寂寞,寓形象于意象之中,两相衬托,旷古凄凉;

一“向”字透露出永恒的怅恨,以渐进的动态感传达了玩味不已的神韵。

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夜月魂。

貌若天仙却不受宠幸,被遣匈奴仍怀念故国;生命已逝却魂归故乡,清冷幽寂只闻环��作响。

画工的颠倒妍媸,元帝的昏庸大意,造成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一个“空”字流传着昭君绵绵不尽的深沉遗恨。

四.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琵琶声响,亘古悠长;挥泪泣血,幽怨情长。王嫱,不仅是一个深明大义舍小为大的和亲使者,而且是一名日夜思乡借曲抒怨的悲苦宫女。这才是血肉丰满真实可信的明妃,才是有性格有情结的中原姑娘。

怨恨:诗眼。一怨元帝昏庸,二怨远赴他域,三怨终老番邦。

千百年中世代累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和乡土最深厚的共同情感在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身上表现的尤是深沉悲凉。

写作用意:

借古抒怀:诗人着眼昭君被统治者所远遣所抛弃的那种悲慨和寂寞孤独,借她想念故土夜月归魂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课堂小结:“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咏怀古迹,表达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悲。

板书设计:

昭君 杜甫

绝代佳人 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 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 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 无辜遭贬

异域终生 空归环�� 西南漂泊 有家难归

篇4: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杜甫与王昭君的生平经历并明确其共性

2、掌握咏史诗的基本特征与鉴赏方法

3、通过对诗歌的整体感知与品读感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预习、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探讨诗歌内涵

2、掌握咏史诗的一般特征与鉴赏方法,最后以课堂实战巩固所学知识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味诗人蕴涵于诗歌中的深沉情感

2、培养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美感鉴赏

二、教学策略设计

本教学设计以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旨在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注重对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等学习能力的培养。从新知识的预习、知识的问题化以及合作探究的设计等处着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注重课堂的连贯性,使得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并且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掌握咏史诗特征,运用咏史诗知识赏析具体诗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图片资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讨论王昭君的生平经历。

2、多媒体展示王昭君与杜甫的图片

3、学生表达自己对四大美女个人或整体的看法,着重明确王昭君的生平经历。

4、思考杜甫诗中以王昭君为人物的用意

运用多媒体展示让内容形象直观,激趣导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探究的主动性

(二)知人论世

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元在预习的基础上分享王昭君、杜甫的基本情况,其他小组适当补充

2、教师强调重点知识的积累1、以小组为单元在预习的基础上分享王昭君、杜甫的基本情况,其余小组适当补充

3、知识的归纳整合。学生积累知识,为诗歌分析奠定基础

(三)《咏怀古迹》诗题分析

1、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解题

2、教师补充完善,并要求学生积累相关知识

3、学生在预习基础上分享积累知识,明确组诗体例

4、学生了解《咏怀古迹》其余四首诗歌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古典诗词组诗体例,并培养学生积累知识,分享知识的习惯

(四)文本把握

1、引导学生诵读诗歌,纠正诵读断句、读音等

2、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把握情感基调

3、与学生一起串讲诗歌,达到文白互换的效果

4、预留时间,要求背诵

(1)学生诵读诗歌,个别诵读、集体诵读,把握断句以及个别字音

(2)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把握情感基调。

(3)与教师一起串讲诗歌,能够用优美的语言对诗歌进行文白互换。

(4)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全诗。

师生通力合作,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之上把握诗歌情感基调,了解诗歌内容,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最终达到背诵诗歌的目的

(五)品读感悟(多媒体呈现问题)

1、找出点明昭君情感的词语。

2、文本赏析(采取知识问题化的模式,以问题形式+小组探究的方式进行鉴赏)

3、这首律诗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①、首联写景用意何在?

②、颔联主要写了昭君的那些事?突出昭君怎样的命运?抓住重点词语进行鉴赏。

③、赏析颈联中的“空”字,并思考昭君的悲剧到底是谁造成的?

④、尾联的“怨恨”点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这到底是谁的“怨恨”?请说明理由。

4、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对品读感悟进行小结

(1)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认真审读题干,深入思考问题,逐步完成教师多媒体呈现的问题

(2)学生采取小组讨论的模式,逐个发言,互相学习,打开思路,以达到合作探究的目的

(3)讨论结束以后,小组代表代表小组发言

(4)针对小组发言,全班进行讨论整合,形成合理恰当的认知

(5)学生对品读感悟环节进行小结

设计意图:教师将知识进行问题化的设置,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对诗歌进行有效解读。

注:

1、本环节基本无预设答案,由学生个人、小组探讨交流归纳整理,适当时教师可予以引导点拨。

2、知识问题化以教师设置的问题为引导,倡导学生自提问题,在课堂设置中给学生预留提问时间,要求。

(六)合作探究(由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总结)

问题:题为咏怀,可诗歌通篇只写昭君,似乎并无作者个人情怀,是不是诗歌本身与标题不符?小组探究,把握诗歌寓意设置问题,由表及里,了解诗歌通过咏史怀古以抒发自己身世之感的主旨

(七)咏史怀古诗的介绍

教师以合作探究为契机,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适时提出咏史诗这一诗歌类型,并对其基本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明确诗歌类型,掌握咏史诗的涵义以及鉴赏步骤。使得学生从具体的咏史诗出发,掌握咏史诗的一般知识,并能以此指导咏史诗的鉴赏

(八)课堂实战

教师设置同类咏史怀古诗《蜀相》,多媒体展现诗歌以及设置的问题

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诗歌鉴赏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且对知识进行巩固

五、板书设计

昭君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被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辨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深沉怨恨)

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旨在极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前一节课结束后布置相应的与课程相关的预习内容,如王昭君、杜甫的人生经历,自己对两者的情感体悟,重在使得学生动脑动手,同时引发学生的兴趣,这主要体现在课程导入中。在导入之后,对情感基调的把握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小,基本能得出答案。对于文本的把握以问题方式引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又可以采取小组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小组探究能力。本教学设计合作探究中将讨论核心由王昭君转入杜甫,从而归纳梳理出咏史怀古这一诗歌类型,最后以课堂实战对于所学进行巩固。本教学设计环环相扣,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但是在时间的分配与把握上存在问题,实战内容只进行了一半,因此细分各部分的时间分配是必要的。同时由于学生预习的有限性使得课程进度缓慢,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当对于学生预习内容进行有效指导。

word该篇DOC格式永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共4篇)范文,共有9374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永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共4篇)下载
永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共4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