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教学资源 > 教学工作总结 >

课堂观察小结2篇

发布时间:2017-06-01 08:36:43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第一篇:课堂观察小结2篇

这次课堂观察我们组观察的老师是方洁老师,方老师上的课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幸福的收藏》,我的观察点是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虽说这节是语文实践活动课,但其中也蕴含了口语交际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5—6年级的学生口语交际的要求其中一条是:学生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根据课堂上我的观察统计,这节课听课学生共有29人,参与人次是34人,参与人数20人,占69%;主动参与20人,占69%,被动参与9人,占31%。其中程度好的12人,参与8人,占67%;表现一般的13人,参与9人,占70%;学困生4人,参与2人,占50%。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一、课堂上学生的发言面较宽。方老师上的是六年级的课,我们都知道,一般学生到了五六年级,都是越来越不愿意发言,发言权总是掌握在个别学生的手中。在这节课上,我们看到,学生的发言面还是挺广的,大部分学生还是比较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可见,这与方老师平时的训练是密不可分的。

二、老师能够广泛地利用好语文学习的资源,珍视体验,使学生能全身心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比如导入部分从一组童年的照片入手,勾起学生童年的回忆;接着又用一个心理测试小游戏,使学生畅所欲言地说幸福、品幸福;第二部分老师又利用了一个催人泪下的公益广告,找到幸福不仅是享受的过程,更是给予;最后,又以游戏和一组照片结束课程。

三、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是否自在,关键是自己是否被关注,整节课方老师不仅珍视优秀生的体验,还珍视表现一般和学困生,提高了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

建议:

1、语文老师要在具有教学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生活阅历的基础上,塑造自己富有人文精神和文学色彩的教学形象,但本节课课堂气氛过于低沉,建议老师用自己的优势吸引学生,提高课堂学生的参与度。

2、参与的基础不是服从,而是平等。这节课上,小组讨论时,学生七嘴八舌发言,但是,老师对他们正讨论的内提了一个问题,结果课堂马上变得安静,与先前判若两人。原因在于老师在确定提什么问题时,没有考虑学生会提什么问题,学生对什么问题感兴趣。学生的参与不是他们自发的要求,而是对教师的服从。

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当然,在实践教学中,由于存在着个体、文本内容、教学环境、教师心理差异因素,很难在每一堂课让学生以饱满的状态投入学习,可能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准参与度。”但教学是充满希望的艺术,只有憧憬,才有更高的追求。

课堂观察小结(2):

我们语文组教师有通过观察研究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良好愿望,都有强烈责任感,加之学校教学处、教学科研工作的要求,我们在4月13是组织进行了一次以课堂观察诊断为主题的主题教研活动。九年级备课组四位教师开设了四堂复习教学研讨课。现将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一、活动过程回顾:

活动前的准备:设计(选择)观察记录的工具。我们准备了“教师的移动位置”、“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参与度及成效分析”、“各种提问行为类别频次统计表”四份观察工具。对参与观察的教师进行明确的分工和简单的培训。确定两位教师划“教师的移动位置”图;确定三位教师记录“学生的学习状态”表,其中两位记录左边两组学生(相对人数较多),一位记录右边两组学生;确定三位教师记录“学生参与度及成效分析”表,其中两位记录左边两组学生(相对人数较多),一位记录右边两组学生;确定三位教师记录“各种提问行为类别频次统计表”,没有再作具体分工。

进入课堂进行观察:依照事先选定的记录方式,我们对观察对象进行了观察并及时作了记录。因为每一位教师都有特定的观察任务,所以所有老师观察活动都十分认真、专注。

观察后的汇报:在观察后的第二天,我们对观察的记录作了汇报,交流了进行课堂观察的感受。因为是观察汇报,所以我们较多的对课堂场景进行描述,对有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对图表进行呈现,没有过多的发表观察者对这堂课教学设计或者教学效果的评价。从交流的内容中我感受到老师们大多觉得这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但同时又觉得还有很多做法值得探究、改进。

二、对课堂观察开展点滴的思考。

由于对课堂观察研究还处在尝试阶段,在交流时老师们就觉得还有许多做法值得探究、改进;我对我们开展的课堂观察活动进行了反思,现将点滴反思汇报如下:

观察的焦点不够集中,结果是观察有效性不够高。

我们在观察前确定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目的):“教师的移动位置”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观察、“学生参与度及成效”观察、“各种提问行为”观察,但在实践过程发现,一次课堂观察根本观察不了那么多的问题,因为我们不可能在一次观察活动中穷尽课堂现象的方方面面,只有根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的中心,根据观察中心收集观察资料,记录并统计有关数据,这样的观察才更为有效。因此,今后再进行课堂观察一定要确定一个焦点,而且最好有被观察者提出。比如:如果我对我课堂表扬的技能不够自信,那么我们就可以确定以对“课堂表扬技能(有效性)”为观察焦点的课堂观察,达到提高表扬技能,最终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观察前培训仓促,观察工具选择欠佳,影响了观察信度和效度。

在确定观察的中心和观察的工具之后,我们虽然也依照记录方式的要求及准则对观察老师进行了最简单的培训,但由于仅仅是利用课间的十分钟时间,加之对观察工具的不够熟悉,因此最后发现观察误差比较大。(有的观察者对观察工具使用不够熟悉,观察在上课一段时间后才开始;有的是两位观察者观察相同的对象,但记录的内容差别较大。)其实,如果需要多个观察者进行观察,就需要较细致培训,这样才能达到较高的一致性。如果所选择的是定量的观察表,那么就需要对观察者进行(操作观察表所要求的)具体规则和技巧的培训,以提高观察的信度。

我们所选择的观察工具感觉有些不很恰当。比如“学生的学习状态记录”表,观察方法的要求是:每2分钟一次。我们的实际情况是一个观察者需要观察两个大组(约15名)学生,很明显操作较为困难。要解决这个问题或者是减少观察的对象(样本),或者增加观察的间隔时间。同样是“学生的学习状态记录”表,它对学生的学习状态的界定是:a投入状态(独立说),b投入状态(与他人说),c投入状态(看他人说)、d非投入状态(做无关的事情),e非投入状态(离开座位)。可实际上我们语文课的投入状态绝非仅仅是说,要是按这样的界定进行记录,那么观察者的主观判断的成分太多,势必会影响观察的信度,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学科特点增加“投入状态”的界定内容:感情朗读、参与讨论、深入思考、独立阅读、书面表达等等。同时为了提高不同观察者观察结果的一致性,也可以对“做无关的事情”列举一些通常情况:闲聊、打瞌睡、做别的功课作业……

第二篇:化学课堂观察报告2

课题(二):《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高三(13)课李岚老师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一课的学生学习投入状态分析

第一阶段(5分钟):问题引入时,有1人没投入,原因还在课桌里面找课本和复习用书,说明该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其他学生都做得很好。

第二阶段(10分中钟):问题(一)有关江苏卷第14、15题教学,教师要求学生考虑建模或用等效平衡思想时,学生投入率为100%。原因是教师语言准确,简洁,对学习任务的描述明确,同时与该教师在平时对化学用语重要性的强调是分不开的,但是对于“惰性气体”(不参加反应的气体)对化学平衡以及等效平衡方法和技巧时,方法教学不突出,方法的指导错过了最佳时机,因为当时有很大部分学生不能应用。

第三阶段(20分钟):问题(二)有关09年广东高考题、12年天津高考题和13年山东高考题的教学,2人发呆,1人看窗外,16个人看自己的辅导用书或没有动笔。原因是此题的题干辅导用书上有,学生看自己的书相对轻松,看投影比较累。还有就是教师让一学生站起来回答整个流程涉及的反应原始时,学生的声音过轻而教师没有做适当地及时处理,所以课堂成了一对一的单一交流,其他学生自然都投入了自己个人世界而脱离了课堂整体。到了学生动笔书写建模时,投入率又回到了100%,接下来涉及qc与k对学生而言是,有新感觉,所以投入率高。学生热情高涨,处于兴奋状态,对学生而言这是一种新的挑战,当展示模型成果时,真的是撞出了思维的火花,学生真正地融入了课堂,达到了课堂的高潮。原因是教师注意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梯度地螺旋式上升地设置问题,让学生不仅吃得饱,而且吃的好,所以个别学生出现分化已经无从着手,没办法思考了。

第四阶段(5分钟):6人没有投入,原因是学生自己前面的不懂完全失去兴趣,干脆放弃,只盼着早点下课的心理作怪。

总的来说,教师严密的教学设计和灵活的教学手段及教师的个人魅力,学生总投入率较高,教师高昂的激情,学生饱满的学习状态,是一堂轻松愉悦的课。

慈湖中学叶晓松

第三篇:教学课堂观察日记2

高中英语课堂中,如何提高学生思维的有效性是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观看完百花奖活动中丛培利老师的英语视频课后,我感触颇深。以下是结合丛老师的课阐述一下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如何有效地提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丛老师讲的是一堂英语听说课,在课堂中,她不断地通过各种类型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起学生激烈的讨论。达到了促进学生不断积极思考的效果,有效性很高。综合来看,正式有效的课堂提问实现了培养学生思维有效性的目的。那么,课堂提问对培养学生思维有效性到底有那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呢?

一、有效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英语课堂提问是师生教学互动的最主要的形式,它可以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亲身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积极地学习新的语言内容,并且运用所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其实就给学生提供一次学习、思考、提高的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提问越多越好。问不在多,贵在精。例如我们在听一些教师的课时,会发觉他们上课存在着不少“徒劳的提问”最典型的莫过于那种满堂脱口而出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学生也只是简单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课堂貌似热闹非凡,气氛活跃,实则提问和思维的质量低下,流于形式,根本就没有达到提问应有的功效。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使课堂节奏有张有弛,教学有输入有输出,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和习惯。所以,提问要注意问题的有效性,换句话说就是提出的问题要有教学价值,并适当控制难度,巧设坡度,以激活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目的。

二、 有效课堂提问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导入环节注重提问的趣味性

新课程新理念指导下的英语课堂教学,强调了导入阶段的趣味性、探索性。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环节,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兴趣是教学的基础,教师在任何一个阶段里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必须注视学生的反应是否自然发生,如果自然发生则被称为是注意的,教学本身就是有兴趣的”。因此,教师应在备课时因生、因时、因材,仔细琢磨,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发人深思的情景或话题。使每个学生都觉得有“话”可说,从而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自我表现欲,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有利于思维和联想的状态上来,为学好英语课文做好铺垫。

2.利用头脑风暴式提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导入课堂形式。具体做法是,教师根据事先准备好的内容,提出话题或任务,激活学生的大脑思维。学生在头脑中搜寻以前习得的知识,可以是单词、词组也可是你对问题的观点或看法。每个学生的叙述时间不宜过长,有时可在他们意犹未尽时让他们停下。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激励他们下次爆发速度的加快;二是可以给更多同学机会,活跃课堂气氛。当学生有困难时适时启发、引导和鼓励。

几乎所有的中国学生都不原意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特别是英语课,越是高年级的学生越不原意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头脑风暴法让他们以免除了这种顾虑,因为所有的答案都没有正误之分,在他们发言的时候,按照游戏规则,老师是不发表任何意见的,甚至是对他们所犯的语法错误也不立即进行纠错。在这种课堂气氛下,学生还是愿意“冒险”的。学生能够更自由地思考,进入思想的新区域,从而产生很多的新观点和问题解决方法。当他们有了新观点和想法时,就可以大声说出来,然后在他人提出的观点之上建立新观点。长期的课堂训练可

以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注意倾听他人意见并发表自己的建议的好习惯,我认为这也是学习方法的一种革新,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提高思维培养有效性的策略

1.信息差策略

此策略涉及利用信息差、制造信息差和信息共享的原则。信息差本身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信息共享体现了人的一种普遍心理需求。作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心理需求有意制造一种信息差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投入到交际活动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将带着渴求获得信息或传递信息的心理去运用语言。学生在与教师(或与学生)交流信息、满足心理需求的过程中,学习并获得语言能力。这种信息差策略可用于听、说、读的语言教学活动中。例如,活动一:学生之间(对子、小组或全班)讲述自己听到或获得的新闻、趣闻等对方不知道的事情,利用学生中自然形成的信息差组织交流活动。活动二:学生分头阅读教师事先准备的写有不同信息的字条,然后交流信息。活动三:学生分别阅读不同的段落,形成信息差,然后交流。其中活动三尤其适合处理篇幅长、信息量大的课文,还可以用于大班上课。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可以使用信息差策略,比如,从谈新闻到评论学生的言语行为,这些都可以贯穿在教学活动中。以上信息差活动的好处在于:它能制造一种人人渴望了解信息的心理需求,使学生带着填补信息空缺的渴望去接受信息。听话人既获得了信息,又学会了语言;而且渴求获得信息的心态会促进语言的理解和吸收,有利于语言的学习。从传递信息一方来看,为了准确完整地表述信息,讲述者会尽力发挥其语言能力,在听话人信息反馈的监控下,不断修正自己的语言,从而以较高的质量完成交际。这种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能力。

2.信息转换策略

如果说信息差策略的活动主要是一种语言解码过程的话,那么,信息转换策略则主要是一种语言符号的编码过程,也是信息再组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将已知信息重新编排或分类,或从已知信息中提取特定信息,并按新的主题对信息重新编码。在这种活动中,学生首先需要听懂或读懂所给的信息,找出与主题相关的信息,并进行必要的提炼、归纳和总结,然后形成文字。这种策略的特点是,听话人或读者紧紧围绕说话人或阅读教材中的信息进行信息转换和处理活动,语言就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自然学得了。这种信息转换策略可用于听、读、写的教学活动中。

3.个人关联策略

个人关联策略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指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人情况,如日常生活、兴趣、爱好、对某事或某人的看法、家庭、经历、对环境的感受、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等进行单独提问或对话。教师的提问应具有真实性;学生的回答也应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这种在课堂内的教师与单个学生的问答或交流活动被一些教育家称为个人化活动。二是指教师组织的活动或布置的任务与学生的切身利益、兴趣或前途有关,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作者之间讨论有关如何找工作,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如师范专业的学生一定会对如何制定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感兴趣。他们对相关的材料会采取积极主动的索取和采集的态度。他们会与同学商讨如何根据自己的愿望创造出一份理想的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在这样的个人或小组活动中,有阅读,有讨论,有设计,有想象。学生在积极和富有意义的活动中运用语言,所生成的语言不但具有个人特色,而且制定出的教学计划也有真实性。

4.师生交往策略

此策略涉及教师角色转变问题。如果教师以一种居高临下的身份在课堂上发号施令,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学生不敢开口发表意见,会出现语言单向流动的局面。学生即使开口,也很难做到真实的交际。如果教师转变角色,以一种平等的协商者或组织者的身份与学生交往或共同活动,学生就会受到鼓舞,心理压力就会随之减轻,他们就会轻松自如地参与交际活动。在语言交际活动中,师生可以就某个问题、概念、观点、事物、人物、现象及经历等问题进行探讨,沟通思想和交流信息。学生很可能就某个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或完全相反的观点,但是如果由于对权威的畏惧心理而无法沟通,或不敢发话,或言不由衷,以致出现全班只有一个答案或一种观点的局面。相反,教师平等、友好、实事求是的态度会大大增加交际的真实度,学生会完全解除心理上的戒备状态,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求问题的答案。

5.使用第一人称材料的策略

大多数以交际法为编写指导思想的国外教材中,尤其是听力和口语教材,都倾向于使用第一人称的材料。众所周知,使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具有真实感,给人以亲身经历的感觉。在不少文学作品中就不乏使用第一人称写的,如著名的《鲁滨逊漂流记》(丹尼尔·笛福)、《见闻札记》(华盛顿·欧文)、《了不起的盖茨比》(杰罗德·费茨杰拉德)等。此外,现代报刊杂志更是交际英语教材的重要资源。这些材料以传记、回忆录、游记、见闻、报道、采访、对话及导游等文体形式,用第一人称i或we来描述经历、见闻、事实或思想,交流意见或观点等,给人一种真实可信的感觉。这种感觉很容易使读者倾心地去听、去读、去说,或为故事中人物的命运或事件的发展分享喜怒哀乐,或表达自己相同或不同

的思想与观点,或感受与自己相同与不同的经历,或想象自己在相同情景中应作出的选择和判断,预见前景和结果。读者或听者的倾心参与是开展交际活动最理想的状态,它使交际活动具有了真实性。在笔者组织的交际活动中,有一项课前5分钟的准备活动(starter),每次由一位学生讲述新闻或见闻、趣闻逸事、小故事等。当说话人使用第二、三人称讲述时,一般只有85%左右的学生注视讲话人;当讲话人使用第一人称叙述时,100%的学生注目于讲话人。事实说明,选用第一人称的教材有助于创设课堂真实语境,有利于开展语言交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上述五种策略在创设课堂真实交际语境方面的作用是积极的,而且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以交流信息、表达思想为轴心开展交际活动,在交际活动中强化语言的理解和生成,最后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从而提高了培养学生思维有效性的效果。

以上就是我在观看完百花奖教学视频后的几点反思。希望能通过反思来促进自己今后的教学发展,继续向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时代优秀教师的理想目标而努力。

第四篇:幼儿个案观察小结2篇

幼儿姓名:李潘年龄:5岁

观察时间:

原始情况:

该幼儿个性较外向,各方面的能力较强,在语言、数学方面的表现较好,对新知识、新奇事物的渴求欲望强烈,但在一些行为习惯、生活常规、自我约束力等方面有一定的不足。由于爸爸妈妈平时工作较忙,知识水平较高,他们对孩子知识上的要求高,但在其他方面没有什么要求,顺其自由发展,有时不能及时指正孩子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吃饭、睡觉、集体常规等方面。

采取措施:

(1)把李潘的座位安排在老师容易顾及的地方,随时提醒.

(2)利用角色约束孩子的行为,在一日活动中,老师除了满足他正常的要求外,还提供机会培养其自制力, 如有时让他当 “小老师”,帮助老师收拾教玩具。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孩子乱扔玩具的毛病会得到改变。

(3)家长要积极配合幼儿园教育幼儿与同伴友好相处,有了进步及时表扬鼓励。

效果:

经过老师一个学期的努力,该幼儿在自我控制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知道集体活动中的规则,有时会控制自己的一些行为,但仍存在反复性。现在的他经常会主动帮助小伙伴,不像以前那么霸道了;平时也能主动地与老师、同伴交往,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了……小伙伴们也越来越喜欢他了

幼儿个案观察小结(2):

——小“调皮鬼”杨俊浩

小浩的个性分析:

小浩是我班的一个比较调皮的孩子,平时在幼儿园里总会有很多幼儿来告他的状,一会这个说他打人了,一会那个说他推人、踢人了,一会又有孩子说到哪里捣乱了,小浩就是一个时刻要“抓”在老师身边才“老实”的孩子。但调皮归调皮,我还是很喜欢他,因为他很天真,也比较聪明。这个孩子就属于在老师“监视”下才听话的那种,做事时老师盯着他就表现比较好,老师一转身就会“失控”。从这学期初我们开展剪纸游戏,我发现他比较喜欢剪纸,经过一学期的剪纸游戏,我看到了小浩在不断地进步。

场景一:剪纸区域里剪贴扩音喇叭

幼儿表现:

今天的剪纸区域中我投放了制作扩音喇叭的材料,让幼儿来剪贴喇叭。自主游戏一开始,孩子们都去选了自己喜欢的区域玩了,只有小浩还坐在中间一动不动,显然还没选好要到哪里玩。在我提醒下,他终于搬起椅子朝剪纸区域来剪纸了,我给他剪刀、纸,在他动手剪之前我告诉他,在剪的时候要认真有耐心,不能象以前画画那样,画一会没完成就离开了,他向我点点头表示同意。刚开始还算比较认真,拿着剪刀能安静地坐着剪,可没过多久,就有孩子来告状了,“老师,他抢我剪好的喇叭”真是的,我只转身了一下,又不“老实”了,自己放着不剪,要去抢别人的,还真会“坐享其成”。

情况分析与措施:

该幼儿在我们班算是一个特调皮的孩子,平时总有孩子来告他状,这学期长大了一岁,好像比以前懂事了些,可孩子毕竟小,自控能力还比较差,做事还缺乏一定的耐心,象今天的剪纸,刚开始还能认真地剪,可过了一会就觉得剪纸太累太慢了,没耐心了,看见旁边有孩子剪好了,就伸手去抢,抢不到还伴有一些攻击型行为,就出现了刚才被孩子来告状的画面了。经教育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对,但教育过后一会又忘了,又要去抢。在我的协调下小浩把抢来的喇叭还给了同伴,还在我的提醒下说了声“对不起”,接下来我陪在他旁边指导他剪,让他剪好喇叭轮廓自己涂胶水,鼓励他独立完成,在贴喇叭手柄时他觉得比较难求助了我,让我帮他粘一粘,我只帮他粘了一个,还有一个让他自己做,当他看到自己的小喇叭成形后很兴奋地举到我眼前给我看,此时的他一点儿也不“讨厌”,还真可爱

场景二:下午剪纸游戏课:剪贴红烧鱼

今天的手工游戏我让孩子们剪贴“红烧鱼”,活动一开始我给幼儿示范了如何剪贴这一盘红烧鱼,很多幼儿在我示范时就跃跃欲试了,可我也知道在我班也有个别几个孩子做事很缺乏耐心,做什么事要么直喊“我不会”等着老师去帮助,要么马马虎虎弄几下就算完成。为了让他们能认真地完成今天的剪贴任务,我故做神密地对他们说:“今天老师要请做得好的小朋友把红烧鱼带回家,做得不好的就留在幼儿园里,反正做得不好看,爸爸妈妈看了也不高兴”,话音刚落,就听到孩子们争着说“我要带回家,我要带回家”,小浩听了也特兴奋,也不管上课是不能离开座位的这个规矩,跑到我跟前说:“老师,今天我要认真做,我也要带回家”,说话时还用一双乞求同意的眼神望着我,我心中一喜,本来这一招就是“对付”你的,我对小浩说:“只要你今天能一个人完成,老师就让你带回家”,听到我对他的许诺后一转身就回去坐好开始剪了。不知是我刚才的话起作用了还是本来小浩就喜欢剪贴这盘红烧鱼,在整个剪贴过程中出乎我意料,从来没有一刻安静的小浩今天表现得真不错,一会就把盘子剪下来了,剪得还可以,虽然不是一直沿着圆形轮廓剪,显得有点凹凸,可我能看出来这次他是尽自己努力剪了,看到他能这样努力、这样认真我心里真感到高兴。我就在他旁边不时地表扬他,让他能坚持剪完成,小浩听了我的表扬,表现得更加认真了,还别说,今天是我见他最安静最认真做的一次了。小浩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把一盘红烧鱼剪贴好了,虽然做得不是很好,但我也觉得做得很不错了,所以我也兑现了我的诺言,让小浩把今天做的红烧鱼带回家。放学时小浩小心地端着那盘红烧鱼还真象揣着个宝贝似的,脸上带着甜甜的笑容来和我说“再见”,在那份笑容中我看到了小浩的进步,其实我心里也特高兴,也象“拾”到了一个宝,一个能“对付”调皮

孩子的“法宝”。

看来,再调皮的孩子只要我们老师能投其所好,有时哪怕就一句话也能起到很好的教育功效,真可谓是“教无定法”。在平时的教育中只要我们能坚持多鼓励、多引导、多表扬孩子,我想也会让孩子对一些安静、需要耐心的事感兴趣的。

场景三:剪贴《我是水里的鱼》

幼儿表现:

今天的剪纸游戏中,我教幼儿剪《我是水里的鱼》,剪得内容比较简单,只要将右边的三条鱼沿着轮廓线剪下,然后贴在左边的“大海”里。沿轮廓线剪我们经常练习,今天我注重让幼儿在剪的时候一定不能在小鱼边上留白,幼儿都明白老师的要求,很快地开始动手剪了。小浩也安静地坐好很认真地剪,一开始他用右手剪,剪得很好,基本不留白边,比较圆滑,或许是他觉得剪了一会手酸了,他开始用左手剪,嘿!还会“左右开弓”了,不过剪了没多久就没耐心了,一会看看这个一会看看那个。接下来剪的两条小鱼就远不如第一条好,小鱼边上有一块一块的白边,而且剪得有点凹凸。

情况分析与措施:

该幼儿活泼好动,能安静地坐好剪已经算不错了,不过我发现小浩自从开始剪纸游戏后,似乎对剪纸有着比较浓的兴趣,在平时的剪纸区域中总会来剪剪贴贴,虽然有时剪的不怎么好,但也能独立剪贴完。调皮好动的孩子比较缺乏一点耐心,象今天的剪纸就是这样,一开始剪得很认真,剪出的东西轮廓线很好,接下来时间稍长一些了,就不再象刚开始那么认真细致了,胡乱弄弄算好了。发现问题就需要我们老师好好地引导教育他,让他能对做任何事都能有从一而终的恒心。我发现小浩比较喜欢听“好话”,在他耳边多说说表扬他的话,他会表现得好一点。“投其所好”或许能收到不错的效果,在以后的活动中我尽量多采用鼓励表扬的话去引导教育他,使他逐步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

从上面三个记录场景中我能很清晰地看到小浩的进步,从一开始乱剪剪到现在能自己比较认真地独立完成剪纸作品了,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动手能力的不断提高,为他进行剪纸游戏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虽然小浩在我班的剪纸能力算一般,但我能看得出小浩对剪纸比较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会很小心地保护好小浩这份对剪纸的兴趣之情,小浩是个聪明的孩子,只是缺乏一点耐心,没有耐心就做不好事,所以我在活动中经常鼓励他做事要认认真真,要仔仔细细地把一件事先做好,再去玩或做另外一件事,不能三心二意。枯燥的教育对小班的孩子不怎么起作用,小浩最喜欢听故事了,我就给他讲《小猫钓鱼》的故事,让他在故事中明白做任何事不能三心二意,要一心一意才能做好的道理。每当他在剪纸时出现兴趣低落时我总会对他说:“你可不要做三心二意的小猫哦”,孩子每当听到这句话又打起精神继续剪下去。

孩子对剪纸感兴趣这是好事,说明再调皮、再爱捣乱的孩子也有他的兴趣爱好,我们要发动家长也一起来配合幼儿园,让家长抽空在家和孩子一起剪剪贴贴,或带幼儿上上网查看一些关于剪纸方面的资料,进一步激发孩子对剪纸的兴趣,我相信在我们师幼、家园的共同努力下,小浩在以后的剪纸活动中会表现得更好,我们一起来期待中班的小浩能更棒。

第五篇:2课堂观察的四个关键要素

课堂观察的四个关键要素

--关于课堂观察的思考之二

什么是课堂观察?在开展课堂观察之前,我们首先对课堂观察的定义进行了考察,我们看到的比较通用的是陈瑶老师在《课堂观察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一版)一书中的定义:“简单地说,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笔者基本上认同这样的定义,但认为有一些地方值得商榷,比如说,“研究者或观察者”,这样的表述对课堂观察的主体描述是不清晰的,因为这样的表述容易把教师的自我观察排除在外;另外,这个表述也忽略了“相应研究”之后的后续工作——行动跟进,而“改进行动”正是课堂观察的最终目的,所以,我想能否这样描述更为科学: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包括执教者本人) 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的分析研究,以期促进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我们认为,正确地理解课堂观察,应对课堂观察的关键要素进行必要的分析。我们认为,课堂观察有四个关键要素:主题、细节、反思和改进。

一、基于现实需要的主题确立。

在我们进行的课堂观察实践中,陈瑶老师说的“明确的目的”,常常精细化为“主题”。课堂观察是一种有预设的观察,这种预设的核心就是主题的预设,主题的预设是观察的前提准备,课堂观察不打无准备之仗,确立观察的主题是课堂观察的第一步工作。主题的确立应基于现实的需要,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视角出发确立观察的主题:

1.从学校实际出发。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实际情况,课堂观察的主题从学校实际出发,可以解决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天和小学提出来要观察教师解读教材的水平,因为他们的新教师比较多,教材解读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而青云中心小学,我们建议他们以“差异教学理论”为指导进行主题设计,因为他们的“十一五”学校主课题就是“小学差异教学的个案研究”;在平望实验小学,则以观察学生作为重点,因为他们学校的办学理念是“追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观察的主题正好与办学理念“虚实相生”。从学校实际发出容易形成学校课堂观察的特色取向。

2.从学科特点出发。每门学科有自己的核心特征,抓住学科中的具有核心意义的问题确立观察主题是进行学科研究的关键。如市实验小学在观察一节数学课的时候设计了关于学生数学思维习惯的主题,松陵第三中心小学观察数学训练的时候以“数学课堂训练思维价值”作为观察主题,震泽实验小学观察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口语实践”等等,都是抓住了学科的本质特点来确立观察主题的,从学科特点出发有利于提高学科教学的有效性。

3.从教师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师设计不同的主题,如我们观察特级教师的课,主要是为了学习与吸收的,而观察新上岗教师的课,最主要的是为了诊断与矫正的,目的不同,主题也可以相应的有所变化。更重要的是,不同的教师在课堂上的问题与经验、教学的特色与风格各不相同,这也是主题确立的重要依据。

4.从教与学的问题出发。教学中的问题即课题,也即课堂观察的主题。“问题”是在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的,因此观察的主题也是不断生成的。比如,我们在平望实验小学确立以“学生学习投入状态”为观察主题时,讨论了半天时间,最后发现学生学习的投入状态

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而观察学生也正是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教学研究中最为缺少的,于是,就确立了这个主题进行观察。

主题的确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们对教学现象进行认真的分析。观察的主题应具有如下特点:一是针对性,课堂观察的主题应从现实需要中产生,应该具体、鲜明、富有针对性,富有针对性的主题才能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一味求全是永远求不全的;二是重复性,课堂观察的主题可以也应该重复使用,可以用同一个主题观察不同教师的课堂,也可以用同一个课题观察跟踪同一个教师不同时期的教学;三是预设性,主题的预设是指观察者应对确定的主题进行一定的界定与事先的研究,预设前提下的观察才会有一定的深度,比如对“学习投入状态”,我们进行了预设性的界定与假设,我们假定学生的学习投入状况表现为三种,一是非投入,包括做小动作、说话、开小差及其它;二是一般性投入,呈现为一般性的倾听;三是非常投入,包括深度倾听、回答问题、完成作业(任务)、质疑及其它。这样,教师在观课的过程中就有一个主题的引领,就可以作聚焦式的研究。

二、基于系统思考的细节观察。

课堂观察要求我们在预设主题的框架之内,对课堂的细节进行观察。所谓“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最重要的“资料”就是“细节性资料”,或者说“细节即资料”。细节观察是课堂观察的基本功,越是成熟的教师,细节观察的能力越强,细节观察能力与教师的“专业判断力”直接相关。课堂中的细节观察应具有以下特点:

1.具象性。课堂观察所要求的细节是极为具象的,抽象化的概述是课堂观察的大敌。具象性就要求我们忠实于课堂的原始态,而不作任何的“删节”与“筛选”,如果稍有疏忽就会造成观察的失败。比如,我们曾经观察一节语文课《九色鹿》,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背信弃义”这个成语的意思,学生联系课文,谈了自己的理解,学生在回答时连用了五个“然后”,说话很不连贯:“然后??然后??”显然因为没有理清这些话语之间的关系,只好用“然后”“然后”来“串连”,那么,应该怎样指导比较好呢?我们在讨论的时候没有办法深入下去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记录的时候没有把学生这几句话的具体语言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当然,这种记述应该借助录音、录像法)。所以,细节观察必须是一种极其具体的观察。

2.主题性。有人说,“选择性是课堂观察与生俱来的特点”。这种选择性的特点也体现在细节的捕捉上,课堂观察的细节捕捉通常是基于观察主题进行。与主题无关的一般性细节我们常常会忽略之。但基于主题的观察并不是囿于主题,而是应在观察过程中不断丰富主题的涵义,比如,我们以“学生数学思维习惯”的主题观察一节数学课时,发现了这样一个细节:老师提问“一个数的因数有哪些特点?同桌讨论一下。”可是,几乎是话音刚落,老师一看时间很紧张,马上就说“123停!”这个细节表面上看与“学生数学思维习惯”的观察无关,但仔细一想却是关系紧密,因为学生的思维习惯需要教师“留下空间”,这样,关于“学生数学思维习惯”的主题在原来预设的基本上就有了深化。

3.深刻性。细节观察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善于观察关键性细节。课堂中发生的细节千千万万,课堂观察者要善于捕捉关键性的细节,我们所捕捉的细节应该蕴含着教师的理念,因而具有深刻性。

4.开放性。课堂观察的预设总是有限的,但课堂教学的本身总是千变万化的,细节的呈现更是无穷无尽。我们在观察“主题框架内”的细节的同时,仍应以开放的心态观察课堂。观察预设的主题应该成为引领我们深度观察的方向,但不能成为障住我们观察课堂世界视线的一张叶子,也只有适度开放地、敏锐地发现重要的细节,课堂观察的主题才能不断深化。课堂观察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但这个“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所以在不断地丰富着。

三、基于情境描述的深度反思。

课堂观察的反思是一种真功夫与硬功夫,观而不思,就不是“观察”,就只是“看看”。

观察必然伴着反思。课堂观察的反思是一种深度反思,在这种深度反思中,我们要求具有四个要点:

1.现象。现象是一种对课堂所见的概括性描述。比如,在观察学生课堂上草稿本使用情况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统计,说明有多少同学准备了或者没有在课前准备好草稿本,这就是一种现象的描述。现象描述是课堂观察的基础,但仅有现象描述还不够,我们还必须在现象描述的基础上重视细节的描述。

2.细节。如果说“现象描述”还带着一点“写意”的影响的话,那么,“细节描述”就绝对是一种工笔了。比如,观察学生草稿本的使用,笔者观察了两位同学(同桌)的情况,同学a已经完成了三道题目的计算是,同学b才刚才打开草稿本呢。这就是一种细节的描述了。课堂观察的反思就是以这种细节的描述为基础。

3.分析。对于所观察到的现象与细节,要进行分析,课堂观察的分析应该是由表及里的,从现象与细节出发,然后分析其原因,分析其理论的依据和理念的支持。我们在一所学校观察了六年级一个班的作前指导课,要求是“写一件值得写的事”。这节课中,老师用了30分钟时间与学生就这次作文应该写什么、有哪些要求、什么叫“叙事清楚“、什么叫“突出重点”、“怎样才能写具体”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及讨论范文《写春联》中“对话”的写法,等到还有10分钟的时候学生才有了写作的实践,要求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事情中的一段对话。在最后5分钟的时候进行了交流,但交流的时候,我们发现学生其实并没有写“对话”,最典型的就是我观察的31号同学的一段话,那位同学站起来读了这样的一段话:“‘我的钱掉了,我的钱掉了……’他绝望地说着,摸了摸这只口袋,又摸了摸那只口袋,‘天哪,我的钱掉了……’”教师对这段话很为欣赏,表扬他能抓住动作,写得很好。这些都是我们观察到的现象与细节,课后,我们在分析的时候首先要指出了这节作前指导课没有充分地尊重学生实践权利,我们还套用了苏霍姆林斯基关于阅读教学的批评(苏霍姆林斯基批评阅读教学关于怎样阅读的讨论不少,却就是不让孩子们去阅读),这节课上关于如何写作的讨论不少,但就是没有充分地让学生们去写。这就是一种分析。当然,仅有分析还不够,分析之后,还应有一定的建构。

4.建构。课堂观察的建构也是一种具体地建构,甚至是细节性的建构。关于上述的作文课,当时,我们就从“作前指导应精细化”观点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我在当天的日记中记样记述:“我又说到31号写的关于失窃的那段话,我说,我们也可以抓住这段话来大做文章——我的‘大做文章’,就是‘精细指导’,我说,作前指导课,就是要有具体的指导,通过我们的指导,让同学在课上有进步,而不是上与不上课差不多。我们很粗略地听听,也许会觉得31号同学写得够生动了,可是,细细一想,完全不是这样的。我们今天的观察主题是学生遭遇的问题及教师的应对措施,我说这里,学生就遇(我们一定会做的更好wWw.HAoWoRd.cOm)到问题了,只是老师没有发现而已。第一,这里有的词语用得还欠妥贴,‘绝望地说’应该是‘绝望地叫了起来’等等。第二,更主要的事,就这么几句话,根本就没有《写春联》中的那种‘对话’,而王老师也说自己的重点要训练对话的写作,其实,我们不必追求‘交流’的同学越多越好,而是可以抓住一个同学的交流生发开去,成为整个作前指导的一种资源,比如在这里,让31号同学回忆场景,当失窃者叫了起来,边上的人是怎样说的,人们是怎么议论的,这样一来,就会有对话,就会有故事,我们作前指导就大有文章可做了。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来练习着写,然后交流、比较,我相信,这才是作前指导的真正意蕴。”

现象、细节、分析、建构,这是课堂观察的一个完整的反思,也是一种深度的反思,在这种深度反思中,教师的理念必然会产生“不适感”,进而促进教学行为的自觉跟进。而这,正是课堂观察的根本目的所在。

四、基于理念变革的行动跟进。

课堂观察最本质的目的在于改变教师的行为,而这种行为的改变基于理念的变革,所以

这种行为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1.深层性。课堂观察引起教师的理念变革不是轻描淡写的,而是从切身的体验中获得的,所以是深层次的,是一种强烈的觉悟。有一次,我们根据学生的编号交流所观察到的学生的语言实践情况,结果发现有8位同学在整个一节课中连一次语言实践的机会也没有,于是,大家对照着座位表一看,马上发现,这8位同学所坐的位置正好在教师所站位置的右后侧(这位老师这节课是在阶梯教室上的),这些同学在整个一节课上可以几乎始终处于教师视线之外的,这个发现给这位老师震动很大,给每一位参与观课的老师震动也大,从表面上看,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因为教师的站位原因,但教师震动的原因却是因为深层的理念,我们会说出的理念是“关注每一个学生”,可是在课堂上居然会发生这样漠视学生学习的现象,在课堂观察的细微分析中,教师的骨子里的理念得到了锤炼。

2.自觉性。课堂观察对于教师是如此的深刻,因此,行为的跟进、行动的提升也必然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上述例子中,无论是上课的教师,还是听课的老师,恐怕以后在课堂上会特别地留意自己站位身后的同学,不要让自己的课堂留有“遗忘的角落”。而教学行为的改变只有是自觉的,才是有效的,强扭的瓜是不甜的。

3.迁移性。课堂观察所改变的行为,因为是基于理念变革的自觉行为,所以就不仅仅是停留在某一具体行为的改变,而是会有更多的行为改变,因为行为的深处是理念支撑,就象上述的例子中,我们也相信,影响教师的远不仅仅是“站在哪里”或者“注意身后的同学”这样的一种单纯的行为改变,而是会让教师地关注学生,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体现在更多更多的行为之上。

在整个课堂观察的过程中,基于现实需要的主题确立是前提条件,基于系统思考的细节观察是基础,基于情境描述的深度反思是核心,基于理念变革的行动跟进是目的,这些要素是课堂观察的关键点,体现了课堂观察的务实特征与学术品质。

word该篇DOC格式课堂观察小结2篇范文,共有16975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课堂观察小结2篇下载
课堂观察小结2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