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免费论文 > 其他免费论文 >

中国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论文(多篇)

发布时间:2023-09-05 05:20:38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导语】中国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论文(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中国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论文(多篇)

古代文学论文 篇一

摘要

王维是唐代诗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位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清新俊逸,尤其是以“空境”为意境的诗作更是诗中佳品。他善于通过对“空山”“空林”的描绘,勾勒出充满禅意、万象空灵的静谧境界,点化出纯明洁净、幽静淡雅、脱尘绝俗的诗歌意境。

关键词

王维;空山;空林。

不论是陶潜还是孟浩然,历朝历代的诗人们对自然山水美的追求和吟咏一天也没有停止过,乃至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大小谢开创的自然山水诗风,一时间蔚为大观。谢灵运偏重以重拙生涩的笔法,周流上下,对景物作繁复细致的描绘;谢朓则善于以清空简淡之笔,描绘江南秀丽温婉的风光。而受禅宗思想影响颇深的王维在经历仕途坎坷和人生变故之后,内心逐渐归于恬淡、超然,他的山水诗在继承大、小谢的基础上,从诗风到题材又有其自己的`创新和发展,尤其是题材方面他以过人的艺术才华描摹过华山的雄伟壮丽、终南山的奇幽广阔,展现了北方山川的绰约丰姿,也刻画过南方水国的柔美温和,蜀中山林的幽深繁茂,以及诗画交融开阔爽朗的大漠风光。

在他之前还没有一个山水诗人能将内容如此丰富、色调如此清丽、心境如此透明、文笔如此清新、构图如此精妙、意境如此飘渺的山水佳作留于笔端,令读者去感受意在言外的隽永风神。在如此众多的笔下风光中,王维对“空境”的描摹可以说达到了通透无碍的地步,尤其是对“空山”“空林”这些意象的捕捉。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自然与艺术媾和,结果乃在实际的人生世相之上,另建一个宇宙”,也就是说“空山”“空林”实质上是王维的另一个精神家园。而对于这种意象神来之笔般的描绘“惟在兴致,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通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尽现一种澄澈空灵的诗境。“空山”“空林”源于禅佛思想,王维把自己对自然山水的审美眼光与宗教思想合二为一,将抽象的禅学概念、禅理、禅意通过具体的外在物质表现传达出来,从而营造出一种灵动、空渺、清新之境。就如清人牟原相所说:“王摩诘诗如初祖达摩过江说法,又如翠竹得风,天然而笑。”王维以“空山”“空林”为意象的诗篇是其才情气质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完美结合。

1、王维诗歌中的典型意象之“空山”

王维笔下的“空山”意象丰富多彩,让读者不禁赞美叹赏,空山禅意深远,让人内心产生无限的憧憬与向往,笔者将他笔下的“空山”分为以下三类:

1.1、纯明洁净之空山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是一首描写雨后空山景致的诗篇,整首诗用词炼字细腻清爽,令人回味无穷。诗人提笔便落下“空山”二字,自然使人联想到死寂空无的山穹,可是让人意外的是诗人笔下的空山,非但不空反而意趣横生,丰富多彩,尽展一片纯明洁净之态。雨后空山清新如洗,花草夹杂着泥土和微雨的气息,带给人无比清新凉爽的感觉。皎洁的明月高挂在稀疏的松林间,淙淙的泉水在山涧的山石上跳跃翻转,带给人和谐的动态美感。诗人用短短四句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纯明洁净的雨后空山风景图。而后四句通过浣女归家、渔舟返航等生活细节再次描摹了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再如《山中》“山路元无雨,空翠湿衣人”。诗人行走在空翠的山中,虽然没有下雨,但依旧能够感受到山色的空明洁净,因为山中的树木苍翠欲滴,带给人浓浓的水气感,彷佛自己已然置身于一片洁净空明的翠雾之中,身心被水气滋润淘洗得纤尘不染。另有一首《送梓州李使君》中也同样描绘了雨后空山万象如洗的清新图景,“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空净山壑一夜小雨过后,树梢上的雨露淅淅沥沥滴落下来,清透中闪着光亮。

1.2、幽静淡雅之空山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小诗描写的是一个静谧的春山良夜,全诗抒写了心与身的闲静和空寂,重在写静。诗人在春山中落脚享受着难得的闲适和宁静,因为环境清幽寂静,更因为内心宁静,诗人才能在这空旷的山涧中感觉到桂花的飘落,而能够给我们嗅觉带来享受的桂花香无疑为整个春夜抹上了一层淡雅之色。在这里我们可以隐约看到禅宗思想的影子,《六祖坛经》中曾记载“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其所要传达的思想实质是:世界上万事万物本来就是空无一物的,真正空的应该是人们的内心,只有内心保持宁静,没有执念、没有妄念,才能做到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万事万物,才能发现世间的美好,才能倾听自己的心声。这首诗的三、四句构思极其巧妙,用明月破云而出惊醒山中栖鸟来侧面烘托春山之幽静。再如《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冬雪之夜,大雪满山,周围万籁俱寂,一片素洁一片淡雅,雪花轻灵地飘舞而下,尽情地装扮点缀着雪后空山。再看《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山穹退去苍冷变得青翠可爱,潺潺的流水打破这即使临风依旧可以听到蝉鸣的幽静空山,虽写深秋之景却无半点苍凉之意,反而带给人一种高雅清淡的文人情怀。

1.3、深邃幽绝之空山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是辋川很有名的一处幽静的景致,古时文人墨客都曾对鹿柴有过描摹吟咏,但只有王维笔下的鹿柴能给人一份深邃幽绝、离世旷远的象征意味。在空旷悠远的秋山里,分明可以听见若断若续、若有若无的说话声,可是说话的人在什么地方,谁也没看见。诗的前两句很自然地营造了一种幽绝神秘的氛围;而诗的后两句写鹿柴人迹罕至,加上有深林密树的遮挡,平日连阳光都很难投射进来,因而形成了厚厚的青苔,由此可以看出这座空山之深邃。还有王维的《过香积寺》:“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寺庙总是带给人庄严神圣的感觉,读者的视野可以通过想象去穿越那一座座深邃的庙宇庙檐,而钟声入古寺恰恰又营造了一种无限幽绝的氛围。同样的诗境同样的诗风在他《归嵩山作》中也有体现:“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虽然对嵩山的景致并没有细细描写,但“迢递”二字揭示了嵩山高远的山势,因此可以想见嵩山空旷高远林木茂盛幽密是参禅悟道的绝好去处。总之,王维笔下的空山时而清新如洗,时而雅致无声,时而神秘深邃,既展示了高洁爽朗的精神世界,又流露了恬淡优雅的诗人心性。他对于空山的描摹没有丝毫刻意的雕饰,可谓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空山不空”是他以空山为意境的诗歌最大的特征。

2、王维诗歌中的典型意象之“空林”

“空山”是王维笔下的熟客,王维对空山的描摹信手拈来,细致入微,而山中常有林木为伴,它作为点缀衬托空山的一部分,同样也在王维笔下熠熠生辉。其诗作中的“空林”实质上是他表达归隐山林之心的最直接最核心的意象,笔者把它归成以下三类:

2.1、空林之寂,体悟人世冷漠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文开头就以“独坐”二字营造了一个孤寂凄清的环境,诗人独自坐在深暗悠远的竹林里,没有人可以诉说,也没有人可以倾听,只能以弹琴鸣曲来排解胸中无限的苦闷。身处这重重幽暗的竹林深处,没有人知道“我”的存在,我无依无靠孤独寂寞,只有那知情知意的一轮明月,透过稀稀疏疏的竹影洒落在“我”身上,带来慰藉和安抚。明月本是一自然物,是不通人情、不晓人性的,这看似无情的景物偏偏带来了有情有义的安抚,暗自增添了一丝人情味,这种写法反倒将世态炎凉、人情冷漠衬托得更加明显。类似这种以空林之寂反衬人世冷漠的诗篇还有很多,诸如《早秋山中作》:“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这是诗人归隐之后的真实生活:一个人独处在这空寂的山中,以前的门庭若市早已不再,现在留下的只有一扇木门,而且常年没有人来叩响它,让人身处其中不免感受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再如《山居即事》中王维也有相似的描写:“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幽空松林,鸟雀还巢,访客稀少,令人寂寞孤独。

2.2、空林之蒙,参透人生无常

《积雨辋川庄作》:“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这首诗描绘了连日阴雨后农庄水雾弥漫空蒙飘渺的积雨图景以及诗人自己的日常生活。诗人平日在山中“习静”禅定打坐去领悟世界空幻的本质。而此诗中的“朝槿”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意象,它是夏秋之交开的一种花,因为这种花朝开暮落所以古人经常以此象征人生无常。我们联系王维的仕途经历就不难推测出此时他的心情心境,“人生无常”这四个字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其实,自从王维隐居之后,其内心对于人生无常的感慨在其他诗作中也可偶见一二。如《孟城坳》:“新家孟城坳,古木余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孟城坳是初唐诗人宋之问的别墅,王维在此重建别墅时,宋之问的别墅早已荒芜,只剩下成片的古木衰柳。这首诗在今昔的时光交错之下,传达出诗人一种难以释怀的茫然情绪,别墅昔日的繁华不再,今日“我”为宋之问悲哀,将来谁又会为“我”悲哀呢?人生世事难料,今盛昔衰没有定数,自己将来又安身何处呢?诗人对人生无常的这份悲慨,对身心无所安置的这份茫然正是王维后期心境的真实写照,这种心境在《辛夷坞》“纷纷开且落”一句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实人生就好比盛开的辛夷花,有美丽的绽放必定有归于尘土的败落,世事无常,没有永恒之态。

2.3、空林之悠,抒发隐士情怀

《早秋山中作》:“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西守故篱。不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这首诗是王维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之时创作的,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首句便以“无才”自称,因为自己无才不敢拖累盛明贤德的君主,还是解甲归田,回归自然山水吧!接着又举出了尚平和陶潜归隐的典故,表明他迫切归隐山林的决心,但更多的应该是对这种闲云野鹤生活的享受和对隐士生活的热爱。王维晚年喜欢徜徉于山水清音中,喜欢过隐士般的生活,这在他的作品《酬张少府》中也深有体现:“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晚年的王维在禅宗的指引下潜心悟道,远离尘世,寄心寄身于空旷悠然的山林间,过着隐士般自在的生活[5]。而《终南别业》中一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更是尽显道家自然悠闲之态:诗人在山间闲行,走到山涧溪水的尽头,眼前似乎无路可行,于是索性坐下身来,看天边的白云漂浮而起,一切都是那样放松自然。山间的流水白云引发了诗人无尽的兴致,这种自在洒脱正是道家自然而然、一切顺其自然的精神旨趣。总之,王维诗歌中的“空林”常常用寂寞的情感烘托出世态炎凉,以朦胧的笔法领悟到世事无常,借悠然的情怀表达出归隐的决心,这实质上也是一种超乎常人的人生体验和生命感悟。

王维笔下的“空山”“空林”虽然只是其诗“空境”的一部分,却好似一幅灵动有生机有活力的山水风光图,让人总能从图中发掘山水清音中的空灵之美,明净而纯洁;能从图中感受空寂山林中的优雅之美,静谧而恬淡;能从图中体会意在言外的神秘之美,深邃而幽绝;更加能够从图中看到唐朝社会的真实之美,令人向往憧憬,为之动容。王维的诗往往带着生命的脉动,他将自己的诗心置于花鸟山水中,一丝一缕化为绕指柔,目光所到便会开出圣洁的莲花。

参考文献

[1]刘宁。王维孟浩然诗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郭英德,郭常宝。中国古代文学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3]张立文。佛学与中国文化-“空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姜光斗。论王维对闲静空寂意境的描绘[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

[5]李会诗。最风流醉唐诗[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

优秀论文 篇二

【内容摘要】

在新课程和音乐艺考不断深入改革的今天,高中时期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关键的,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性格和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而且高中音乐是学生提高自身审美素养的关键途径,音乐学习的效率决定着学生自身对美认知水平的高低,因此高中音乐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头腔共鸣的培养,了解头腔共鸣的含义和意义与形成的方式,为他们未来的歌唱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高中;声乐教学;头腔;共鸣

一、头腔共鸣的含义和意义

在唱歌训练中,头腔共鸣会被经常提及到,但是,站在某些科学角度来说的话,头腔实际上不会产生共鸣的,因为在人类的大脑中,大脑和小脑构成主要的部分,在这之中有脑浆和各种神经组成,所以根本不会产生共鸣这一说法。因此在声乐教学中经常会把头腔共鸣作为一个常用语,在唱歌过程中,歌唱者发出声音的感觉其实是一种共振的感觉,而不是共鸣,但是头腔共鸣确实是歌唱的一种发音方式,因为在之前的十九世纪不太完善的研究导致的这种说法。关于共鸣,最简单的说辞就是通过振动去产生声音,有些弦乐都是通过这种原理来产生美妙的声音的,通过声带发出的声音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单一薄弱的,即使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声线,差别也是不大的,因此,只有借助腔体的振动辅助才能让声音显得更加有气势。但是,当把头腔共鸣和其他腔体共鸣来比较的话,头腔共鸣产生的声音更大些,更有气势,能有效的自己掌握音量和音色。有着“中国四大女高音歌唱家”之一的黄友葵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掌握了头腔共鸣,才是真正掌握唱歌的方式和技巧”。意大利的著名音乐家也曾经发表过类似这样的说辞,就是说,一般腔体的发展会随着自身年龄的变化也随着变化,但是头腔这个腔体不会这样,由此也可见头腔共鸣在唱歌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这种共鸣不仅在歌唱中表现出来,在一些演讲、播音方面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事实证明,缺少头腔共鸣的人说话都是乏力的。

二、头腔共鸣形成的方式

在人体的口腔中,上面比较硬的部分叫做硬腭,在硬腭后面软的部位叫做软腭,平时被人们称为小舌的部位叫做悬雍垂,是与软腭相连的,在唱歌的时候,软腭和硬腭之间必须有些距离,保证向上撑起,与此同时,小舌放松,根部垂下,尖部稍稍向上微卷,但是不可以过于僵硬,在这个前提下,口腔后面的咽腭也要打开。以上这些步骤准备完善后,鼻腔也要打开,毕竟鼻腔和口腔是相互连接的,相互连接的这个部分叫做鼻咽腔,所以也会带动鼻咽腔打开,利于声音的发出。但是,鼻咽腔的打开也是需要其他一些部位的辅助,比如说眉头不可以紧锁,不能紧张到向中间靠拢,良好的面部微笑,自然的将额骨向上提起,这样才能够把眉头打开,这样鼻咽腔才能够没有阻拦的进入空气和排出空气,声音才能更好的发出,这样可以让发音有一个全面的共鸣音效,也就是声乐中经常会提到的头腔共鸣。例如,在现实生活中,在高音演唱的时候,头腔共鸣或多或少的都用的地方比较多,在唱歌的时候,演唱者也可以根据所演唱歌曲的实际情况去进行改变。在头腔共鸣的时候,比较难的是把鼻咽腔打开,虽然是很小的一块区域,但是要做到真正打开还是很难的,所以在练习的时候应该多去着重练习,这样才能去深刻的体会那种感觉。同时,也可以找寻一些专门为了打开鼻咽腔而练习的音,也何尝不是个好的办法。沈湘老师曾经说过,“唱歌就是为了唱呼吸,唱共鸣”。由此可见,共鸣的唱法在唱歌中所占的地位也是很高的,头腔共鸣用不好的话,唱歌的音色很难会让人听着舒服,有些歌唱者往往靠着其他的乐器去把自己的声音提高,但是缺乏头腔共鸣的歌唱声音不会让人很喜欢的,毕竟是吊着声音唱歌,难免会有些乏味。

三、头腔共鸣的具体做法

头腔共鸣也称为面罩共鸣,是声音高位置上的唱法。其声音特点是明亮、具有穿透力的声响。高中音乐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时,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哼鸣”,一般分为开口和闭口“哼鸣”。它既可以巩固歌唱的基础状态,也能对于初学歌唱者的音色和歌唱的共鸣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就以闭口“哼鸣”为例子:首先要放松身体,调整正确的呼吸方式,双唇是轻轻地微闭,舌头要摊平,轻轻地抬笑肌;口腔里面含着半口水的感觉,或半打哈欠的感觉,下巴、喉部、声带等处于放松状态;运用气流慢慢发出“呣”音,由低到高,由小到大,哼到高音区时整个面部眉心等处有共振感,声音具有穿透力。还有一种比较难的方法就是说气是从鼻腔往头部猛冲的,练习花费的时间比较长,眉头处才能有明显的效果去振动,在这个方法中,气要往口腔中去移动,往斜上方去移动,同时,用“轰”这个字发出的气去冲击各个声腔。往头腔共鸣能产生的根本还是要依据口腔共鸣,要不然还是无法正常的使用鼻咽腔发出正确而且好听的声音了。当所有的声腔发生比较强烈的共鸣的时候,这样鼻咽腔才能是被正确打开。在一些解剖图上一般是无法看出腔体的存在的,但是头腔共鸣是在头部各个缝隙中产生的,通过气的冲击去产生共鸣。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音乐的同学在唱歌的时候,有的喉咙不够放松,或者是根本就打不开鼻咽腔,这样就会让声音找不到支撑点,因此气不会平稳。但是,更多的同学就是没法正确的展现出头腔共鸣,就因为这种情况,使得有些同学的歌唱水平没法得到突破,无法去歌唱突破自我的曲目,所以运用科学的方法训练头腔共鸣对歌曲演唱者受益匪浅。综上所述,高中音乐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时,要坚持把头腔共鸣放在重要位置,不断加强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他们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在为其圆音乐大学梦想的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歌唱的精彩,且得以升华!

【参考文献】

[1]司伟.新课程标准下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xx.

[2]黄秋山.公共艺术教育中音乐美育的意义及教学策略[J].职高教育,20xx.

探究中国古代文学优秀论文 篇三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即骈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诗经》《楚辞》是文学的奇葩;先秦散文是文学的经典;唐诗宋词是文学的绝唱。此外还有汉赋、元曲、四大名著等,这些都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

中国古代文学可谓是名家辈出,群星灿烂,名作如云,各体并兴,就文学形式来说,每一时代都有代表那一时代文学成就的体式。上古神话是我国最早的口头文学创作,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都是我国古代神话的精品。

先秦时代主要的文学形式是散文和诗歌。在百家争鸣的氛围中,产生了诸子散文。《论语》为语录体,主要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继《论语》之后的儒家重要著作是《孟子》。我们常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经典称为“四书”。

《庄子》是道家经典著作之一,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荀子》大部分为荀况自作。荀况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又兼采法家和其他各家学说的思想体系。韩非、李斯都是他法治思想的继承者。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散文有了很大的发展。《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记载春秋时期的史实,富有文学性。《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辑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史实,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为左丘明所著。《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私人编撰的历史著作,是编年体历史大事记,作者是孔子。《春秋左氏传》、《谷梁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

诗歌则以《诗经》和《楚辞》为代表。《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著名篇目有《关雎》《伐檀》《硕鼠》《七月》《氓》。公元前4世纪中叶以后,南方的楚国出现了一种新体的诗歌《楚辞》。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运用这种新的形式,写了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以及《九歌》《九章》等著名的作品。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诗人,他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诗经》中的《国风》、《楚辞》中的《离骚》,文学成就最高,《诗经》和《楚辞》并称为“风骚”,后来也用“风骚”来泛指文学。

汉代的文学主要是乐府诗、汉赋以及司马迁史传作品为最高文学成就的散文。“乐府诗”代表两汉诗歌的最高成就,保存乐府诗最完整的总集是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辑录了汉魏至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南朝陈徐陵编的《玉台新咏》,也是继《诗经》、《楚辞》之后一部很有影响的古诗总集。

汉代赋也称汉赋,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是比较有名的赋体散文。两汉散文成就最高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它既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新体例,又是传记文学的精品,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继《史记》之后班固的《汉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我们文学上所说的“四史”,就是指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和陈寿的《三国志》。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诗歌最为出色。出现了“三曹”,即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他们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白马篇》《洛神赋》均是他们的代表作品。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在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诗多为五言,按内容大致可分为田园诗和咏怀诗两大类,其中田园诗的影响最大。他以自己充满诗意的田园诗,为我国古典诗歌创作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是中国田园诗之宗。而南北朝的乐府民歌也显光彩,南朝民歌如《西洲曲》等,北朝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是《木兰辞》。在中国文学史上《木兰辞》与《孔雀东南飞》被合喻称为“乐府双璧”。这个时期还出现了所谓的“建安七子”,即建安时期的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七位作家。另外还有“竹林七贤”,即指魏晋期间七个文学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唐代诗歌创作进入了黄金时期。“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和稍后的陈子昂,上承建安风骨,力扫齐梁余风,发为清新的歌唱。在诗歌的发展上,确是起了承先启后的好作用,为唐代诗歌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盛唐时期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李白、杜甫和白居易是唐代三大诗人。李白和杜甫先后崛起,被称为中国诗歌史上雄视千古的“双子星座”。 李白人称“诗仙”,他的主要作品有《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属浪漫主义豪放派,“雄奇飘逸”是他的主导风格。杜甫,人称“诗圣”, 主要作品有《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其作品为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被称为“诗史”,“沉郁顿挫”是他诗歌的主导风格。 白居易,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要作品有讽谕诗《秦中吟》《新乐府》,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等,他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宋代的词向与唐诗并称。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女词人,其词婉约清新。她和柳永、晏殊、秦观、周邦彦、吴文英等都是著名的婉约派词人。苏轼开创了豪放词派,他与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共为豪放派的代表。陆游,南宋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主要表现渴望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宋代散文创作足与唐文媲美。欧阳修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他和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加上唐代的韩愈、柳宗元,被后人尊崇为“唐宋八大家”。

宋代的司马光在学术上有不朽贡献,花十九年时间主编了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此书与《史记》一起被誉为“史学双璧”。

元代之文学主要是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关汉卿是我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元杂剧的奠基人。他的《窦娥冤》是我国戏曲史上典型悲剧之一。元杂剧有四大家,即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和白朴。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是指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即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一般杂剧作家都兼写散曲。如马致远的散曲小令[天净沙]《秋思》、睢景臣的[般涉调]《汉高祖还乡》、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等都是千古佳作。

宋元时用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称南戏,后来又称为传奇。著名的南戏剧本有《荆钗记》(柯丹丘)、《白兔记》(作者不详)、《拜月亭》(施惠)、《杀狗记》(作者不详)四大传奇以及高明的《琵琶记》。

明代都市经济高度发展,适应市民需要的通俗文学样式如戏曲、小说特别昌盛。明代传奇作家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是我国戏曲史上的浪漫主义杰作。汤显祖创作《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称《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

到了明代,小说创作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在我国文学史上光辉曜目的作品,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明代短篇小说的主要形式是拟话本,代表作有冯梦龙辑集加工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与凌濛初编著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二拍”。

清代文学成就最大的是小说。曹雪芹的《红楼梦》堪称我国古代小说的高峰。另外还有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都有一定的地位。清代戏曲的杰作当推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近代小说的代表作有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曾朴的《孽海花》和刘鹗的《老残游记》,均被称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

古代文学的优秀论文 篇四

摘要:基于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在具体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阐述了任务驱动教学法、角色互换教学法、诵读法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及对学生专业应用能力提高所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应用能力;教学方法;改革;古代文学

专业应用能力是指从事某一岗位所需的基本能力,具体到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遍被确定为:文字书写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文章写作能力、文章阅读鉴赏能力、职业能力等。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从先秦到近代文学,包括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积累的文学文化遗产。虽然在课时安排上占用时间最长,需历时四个学期。但是,由于其所涉及的内容浩如烟海,往往一部作品所供参考的研究资料就可以组建一个小型图书馆,所以,在有限的课时内,很难传授给学生全部的知识,而以知识灌输为目的的讲授法也难以实现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民办高校学生普遍存在如下问题:首先,知识储备少,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及识记。其次,缺乏学习热情,学习主动性差,听课比较被动,参与课堂的热情不高,对教师布置的课外阅读及作业很难认真完成。再次,接受知识、消化知识的能力略有不足,知识理解力稍差。传统的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的教学形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基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的目标,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方法进行了如下改革:

一、以“任务驱动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潜能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这种方法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对教学的评价不以老师讲的是否精彩为主,而以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成效为主。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对自己所讲授的内容了如指掌,还要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科学地将教学内容进行分解,合理地设计学习任务,提示学习方法。

具体到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以元曲部分的“王实甫与《西厢记》”一章为例,传统课堂上教师基本按照作家生平思想、作品的题材来源、基本情节思想、艺术特色等几个方面进行讲解,大部分学生只是被动地记思想特点、艺术特色。这种机械的记忆很难对文本艺术性有切身的体会,文章的阅读与鉴赏能力也难以提高。而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教师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将教学内容中学生能够自主完成的部分设计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比如,我布置学生课下完成“张生与崔莺莺爱情故事的演变”这一任务,要求小组合作完成。同时,提示学生再次阅读学过的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阅读《西厢记》原著,以及其他相关的文献资料。课上各小组分别推举一个代表进行汇报,然后学生之间互相质疑、补充,教师适当指点、引导。这样,学生不仅完成了“西厢记的题材来源”这一教学内容,而且还引发了学生主动地思考“为什么‘崔张’爱情故事会由原来的悲剧转变成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喜剧”这一问题,使学生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又解决了一个教学难点。另外,学生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主动阅读了原著,对艺术特色也有了自己的总结和把握,教学重点也由学生自主完成了。一个合理的学习任务,完成了传统课堂上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致较高,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更扎实。

为了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小组合作任务有部分学生滥竽充数的现象,还可以适当设置一些独立型任务。如,在讲授先秦“诸子散文”时,可以尝试给学生一个需独立完成的任务,把学生引领到一个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比如,“找出孔子《论语》中论述‘仁’的语句,并谈谈你对此的理解。”布置的这个任务就迫使学生要仔细阅读《论语》,并且要查阅大量资料理解其中的含义,因为还要认真梳理出自己的体会,形成文字材料。课上采取同学间互评的方式将每个学生的文字材料随机分发给其他同学进行点评,这样既可以起到学生间互相学习的作用,同时也完成了互相监督。学生互评后教师选取完成较好的进行宣读交流,讲评,总结学生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对完成得不理想的学生,课下找时间进行辅导。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评价是重要的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不足,发现他人的优点,而且也能促使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学习任务。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也提高了信息检索和筛选的能力。

二、以“角色互换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活跃课堂气氛

角色互换法是互动式教学中一种典型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教师选取一部分能够自主把握教学内容的学生,让他们充当教师,进行讲解。具体操作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选取教学内容,进行分工布置。角色互换法对于理论性较强、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并不适用,因此,教师选择的内容极为关键,明清部分的小说尤其是“四大名著”的教学比较适合用这种方法。

第二步,学生准备阶段。教师提前2-3周布置讲课内容,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并且要求学生制作课件,写出讲稿。同时,给学生提供参考书目,列出“百家讲坛”“超星学术视频”等相关网络资源上的经典视频,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准备。在学生正式讲课前2-3天,教师还要对讲课学生的准备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以提高课堂效率。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能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以鼓励和帮助为主。

第三步,学生课堂讲授阶段。这一阶段,教师要以学生的身份认真听讲并记录。同时,掌控课堂秩序,观察其他学生的听课反应和状态。学生讲解过程如有知识性错误,不应打断学生进行纠正,以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中国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论文(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中国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论文(多篇)范文,共有12675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论文(多篇)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论文(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