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免费论文 > 其他免费论文 >

体育与健康论文精品多篇

发布时间:2023-10-29 02:00:10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摘要]体育与健康论文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体育与健康论文精品多篇

体育与健康论文 篇一

对于中职学生产生上述心理问题的原因可以归结于自身心理矛盾冲突、外界环境影响和不完善的心理健康引导等三方面。

首先,对于学生自身的心理矛盾冲突可以表现在为何选择就读中职院校这一问题上,鉴于我国教育的现状较多的学生在选择中职院校时不是出于自己本身的选择,而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限制、中考失利、成绩落后和其他的不得已因素等。这就使得学生在进入学校的最初产生的不是热情好学的心理,而是不甘心、不情愿、麻木或消极应对的不良心理,当然还有较大一部分学生面对学习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表现出的是迷茫,种种的因素均可能造成学生自身心理结构的失衡和心理问题的产生,最为常见的就是学生自我判断能力的下降和矛盾心理的产生。

其次,外界环境的影响包括来自家庭的压力和社会不良行为等两方面,家庭方面家长在帮助学生选择中职院校时多是希望孩子可以快速的掌握生存技能并能够承担一定的经济压力,但是社会的发展和就业压力的提升难免会引起这两方面的矛盾,随着矛盾的激化和竞争压力的提升就会导致产生沉默寡言、抑郁或自闭等心理健康问题。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包括网络游戏的风靡、烟酒活动的增加和社会阴暗面的呈现等多方面,中职院校的教育形式多要求学生进行住校,这就增加了学生课外活动时间的自由性和经济方面的充裕性,在面对诱惑或不良行为的影响时学生很难进行察觉或自制,这就导致违反学校规章制度行为的出现和叛逆心理的形成。

最后,对于我国中职院校对于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还处于很不完善的阶段,其中包括教师观念的陈旧和教学手段的落后,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和进行相关问题求救的主动性。教师对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忽视必然会导致矛盾的最终激化或不良行为的出现,而学生对于自身问题的不了解和消极态度也导致这一问题出现恶性循环。切实的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跟踪和积极进行相关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学生和生活,同时也有助于学校整体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中职体育教育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和具体措施:

1中职体育教育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首先,体育运动属于积极、主动和健康的锻炼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对于外界危险的判断和感知能力,通过快速的运动和平衡的协调可以使学生做到迅速的反应和完成相应的动作,从而使人变得更加强壮、敏捷和灵活。其次,通过体育训练还可以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了解,增强社会交往频率和改善人际关系,相关的研究表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项目和进行体育锻炼,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的适应性。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与他人进行紧密的协作和积极的配合,可以有效的提高其身心发展的协调性和对环境压力的适应性,这样无疑是增加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改善心理健康状态最为有效的方式。最后,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帮助学生释放和缓解心理压力,目前国际范围内风靡的放空方式便是进行极限锻炼,在提高身体素质和和改善自身亚健康状态的情况下,释放由工作、生活或学习产生的压力。虽然对于中职学生不提倡极限运动形式,但是适当的体育锻炼和运动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焦虑状态,同时还可以调节神经系统进行更加有效的调节和思考。此外体育锻炼还可以完善学生自身人格的发展,其中包括面对困难所必须的刚毅、坚强和乐观品质等,学生可以通过控制自身的身体机能达到主动进行选择和适应的目的,如克服孤僻、扩大社会交往、保持友谊和消除紧张等。

2如何通过中职体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

首先,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学生个性的培养,包括针对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或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项目或形式,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自我认识和建立自信心。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特长可以增加其对体育课程的`喜爱程度和参与的积极性,此外对于学生不擅长或不足的地方教师可以进行积极的解释和客观评价,在鼓励其发展自身潜能的同时,实现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在体验了成功之后学生就会对从前的挫折有更好的认识和建立更加成熟的心理以面对日后可能产生的问题。其次,对于教学项目的选择可以增加如球类比赛、团队竞技和多人协调的形式,这样就可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和情感交流的机会,在完成相应的运动项目过程中学生通过间接或直接的表情、肢体和语言沟通不自觉的产生亲近感、安全感和集体荣誉感。此外体育教师还应对团队整体的表现进行肯定,在观察学生技术掌握水平的同时通过交换合作伙伴和合理搭配的方式,扩大学生的交际范围,使其具备照顾、理解、帮助和关心他人的习惯,只有在这样的集体中学生才会得到健康的心理发展。最后,教师应该注重对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引导,体育锻炼是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其中包括欢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挫折和进取,这样丰富的情感体验无疑会增加学生心理健康的成熟度和自我协调能力。此外在进行体育锻炼时教师应该注重动作难度、气候变化和意外障碍的影响,帮助学生克服运动损伤、畏惧心理和疲劳放弃等心理,促进学生进行目标的完成和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通过上文对于中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产生原因的简单分析,不仅加深了对于心理健康重要性的了解,同时了解到中职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虽然目前中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面,但是随着中职体育教育形式的完善和其他改进措施的建立,一定能够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得到有效的提升和改善。

体育与健康论文 篇二

1体育活动对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

1促进认知的发展体育技术动作的学习是通过身体的各个部分来协调配合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感知力在一定程度上都得到发展与提高。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的人,可以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而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运动能力的获得,自然会促进其大脑机能的发展,这会使学生的记忆力增强、注意力集中、思维更加灵敏等。2促进情感的发展体育运动项目的多样性和运动环境的复杂性,能使愉快、乐观、友爱、同情等多种多样的情感得到发展。在竞赛项目中,为了夺取胜利学生克服困难、勇敢奋战、积极向上,在获得成功情感体验的同时,可培养乐观主义精神,也可控制和调节抑郁等消极情绪;在集体项目中,为了整体利益,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可培养热爱集体的集体主义情感;在课堂教学中,各种肢体语言的交流,师生之间的相互欣赏,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美感。运动中各类情感的培养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共同发展。3促进意志品质的发展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勇敢、果断、自制、坚韧等意志品质,是促进其意志发展的最优活动之一。在激烈的球类比赛中,在瞬息万变的情况下能促进学生果断做出反应的决断力;在耗时较长的活动中,可促进学生不怕吃苦的`坚韧意志力;在团体比赛中为了集体利益可促进学生发展克服个人欲望的自制力等等。这些良好意志品质的发展不仅可促进体育运动的开展,促进身体健康,也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4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在体育活动中,特别是在集体体育活动中,每一个人的能力、修养、在团队中发挥的作用等均被充分表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可以对自己在相关方面的长处和不足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促使自己有一个努力和改进的方向,有助于自我教育。在集体面前,为了顾全大局,为了比赛的胜利,就会克服自己的缺点,有意识地发扬优点,潜移默化地在各方面得到进步。

2体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的措施

1加强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心理指导1.1提高体育教师自身形象,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创造条件体育教师不但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评价者,而且还是集体运动的组织者、指挥者。体育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性格特征、较强的教育能力、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较强的协作能力、过硬的专业技能等全面的综合能力,在学生心中树立起较高的威信,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乐意接受和执行他的指示和劝告,提高参加各项活动的积极性。教师的言行举止,学生自然而然的学习和模仿,在无形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1.2构建平等的教学环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不同的态度、方式对待学生时,学生也会以不同的态度和方式对教师作出反应。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氛围,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也有着较好的作用。因体育教学多在室外进行,其形式多样的组织形式,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机会非常多。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友善对待学生,多关心学生,对学生的信任与爱,将鼓起学生良好品质的发展,学生会更努力学习,更要求进步,和老师的关系更亲密。同时也增强了老师对学生的爱护与关心,教学的热情也会更高,教学效果也会更优。和谐的学习环境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了心理素质。1.3合理安排教学计划,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根据他们的特点,合理安排适合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的教学内容。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不同运动能力的学生得到共同提高。在开展项目练习时,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运动量和动作难度应逐渐增大、增强,避免造成大的生理、心理负担。1.4注重教学中的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每一个体育项目都有其特有的锻炼效果,首先,根据体育教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通过长跑教学,引导学生战胜自我,培养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通过队列练习,保持自己的克制力;通过集体竞技比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增强集体主义感等等。其次,在体育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及时处理好突发事件。要在表扬和肯定学生优点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分析失败的原因,增强他们继续练习的信心和勇气。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直接环境,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性情、磨炼意志、塑造自我。体育活动是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支持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各类体育活动中,不仅可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还可以消除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紧张情绪,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能磨炼人的性格、锻炼人的意志等等,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3加强学校相关部门的协同发展1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学校应专门成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标准,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大众心理保健意识和知识。2加大对体育教师心理学培训的力度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学校应组织心理学专家对体育等相关教师进行心理学方面的培训,让体育教师在教会学生科学锻炼身体方式、方法的同时,对他们进行心理学方面的教育。同时购置体育与心理健康方面的教学指导书,并不断更新相关知识和教学方法,使体育教师在心理健康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3做好心理健康机构与学校体育部门的衔接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作用,并与体育部门密切合作,不仅要做到教育、指导、咨询、自助各方面紧密结合,还要建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心理保健反馈调控体系,以便更有效地进行有序、系统的协同。并将心理测量与调查同体育教学改革、科研相结合。

3结论

在大学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作为我们从事第一线的体育教学工作者,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认真分析他们身体和心理的状态,在实际工作中因材施教,并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方法和方式,让每一位学生不仅在身体素质上得到提高,在精神生活中也得到更多的享受。同时学校也要运用好体育资源和心理健康资源,并使其相融合,产生更大的效益,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国梦”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体育与健康论文 篇三

摘要:体育游戏具有趣味性、竞争性、智力性、约束性等特点,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科学合理的运用体育游戏,有助于大学生自信心、探索精神与创造性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和智力的发展,有助于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它可以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辅助教材内容被推广运用。

体育游戏是以体育动作作为基本内容,以游戏为形式,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目的的特殊的体育活动。它具有健身性、趣味性、智力性等特点,被广泛运用于中小学体育课的辅助教学。而在大学体育课中往往被忽视。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后期,除了青年期具有的不稳定心理状态外,更有来自大学生特殊社会角色的压力和特点。因此,他们内心常常充满矛盾和冲突。由于处理冲突的经验不足,这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会产生心理失衡,导致心理疾病。据1989年国家教委对全国12. 6万大学生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

20. 23%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不相信自己等。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体育教师也要担负起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任。体育教学中的体育游戏以它健身、娱乐、教育的功能能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它都是集体进行的,学生通过游戏活动相互交往,能加深同学之间的了解,增进友谊。在体育课中科学的增加游戏教学可以增强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团结互助的优良品德。体育游戏可以作为辅助运动技术水平提高的手段,也可以成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锻炼方式。 1体育游戏的特点

1. 1趣味性

趣味是游戏的第一特性,没有趣味也就无所谓游戏。体育游戏能满足游戏者好奇和好胜的心理需求。它的趣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游戏包括各种实物及不同类型的动作和活动,刺激人的感观,引人捧腹大笑产生愉快感。(2)游戏动作的难度性,采用限制条件、提出要求等,能够使人积极参加活动,聚精会神于游戏。(3)游戏的情景性,游戏者可以通过自身的动作获得乐趣并很快进入角色,还可以不受压抑地实现自己的愿望,使自己的情感和态度自然地流露出来,产生身临其境的角色效应。(4)游戏的惊险性,惊险的动作能有效地”刺激“与吸引学生,能使人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而出现紧张、兴奋及集中注意力。

1. 2竞争性

体育游戏具有在明确的规则约束下公平竞争的特点。体育游戏常以胜负作为结束方式,在游戏过程中参赛者需要克服外界物质障碍、个人生理障碍和心理障碍,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突出重围赢得胜利。但这种胜与负和输与赢不同,不会给学生带来心理负担。游戏的竞争性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优秀品质和团结互助的团队意识及集体主义精神。在体育教学中适当穿插体育游戏对学生心理发展有积极意义。

1. 3智力性

不少的体育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智力因素,如集中注意力练习游戏、穿越障碍接力游戏等,都需要有急智才能快速、准确的完成游戏。在一些竞争游戏中必须开动脑筋、启发思维在游戏规则允许的范围内选出最佳方案来战胜对手。在游戏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兴奋性,经常参加体育游戏可以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抑制兴奋的转换,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激活游戏者更多的脑部细胞,使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得以改善和提高。

1. 4约束性和公平性

游戏总是受一定规则和要求的制约。规则能够约束犯规行为,维护游戏的安全,保证双方的公平竞争。规则可以调节游戏者之间的关系,让每一个游戏者都能达到心理平衡。

2体育游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效应

2. 1体育游戏有助于启发思维,促进智力发展

体育游戏是一种复杂的条件反射过程,它取决于大脑皮层对内、外感受器所产生的各种信号的分析能力。在游戏中,学生的创造力、认识力和接受能力等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养和锻炼,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了智力发展,如组间接力跑、算术接力跑等游戏可发挥学生的思维、创造和应变能力。

2. 2体育游戏有助于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通过游戏可以在快乐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体格、体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增强自信心。由于主客观原因造成学生体育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较差的学生害怕做出的身体练习别扭好笑,在游戏过程中不敢参与练习,敷衍了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一方面对基础差的学生平均分组,加强个别辅导循循善诱,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另一方面应营造融洽轻松的游戏气氛,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使每个学生在游戏中获得良好的心理定势;还可运用激励机制,对学生取得的不同程度的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及时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

2. 3体育游戏有助于大学生探索精神与创造性的培养

创造性,更多地可以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乐于探索的精神。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工作者探索思考的问题。许多研究表明,游戏有助于学生探索精神与创造性的培养。因为体育游戏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探索,大胆想像的空间和场所,可以养成学生乐于探索与想像,勇于创造的态度与精神。如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利用所学过的知识创编游戏,游戏要求新颖独特,不拘一格,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学生在自编游戏的过程中,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绞尽脑汁,发挥想象。如果经常这么做,学生的创造力必然得到发展。在自编的游戏中,个性也得到表现。而在让学生组织游戏的过程中,学生的组织能力、随机应变能力、胆识、表现欲、个性特点等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2.4体育游戏有助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

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各种学习、考试压力的影响及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独立自闭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多,参加各种群体活动的时间大大减少,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增大。在体育游戏中,一方面学生们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形成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游戏中学生之间可以做到相互团结友爱、关心与支持、鼓励与帮助、尊重与信任、理解与体谅,有利于人际交往和沟通。另一方面,在游戏规则和要求的约束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对平等的,人与人之间是伙伴关系、朋友关系,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最佳空间。由此可见,大学生可以通过体育游戏来结识更多的同学、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友爱互助,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令人心情舒畅,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

2. 5体育游戏有助于消除大学生心理障碍

独生子女群体己成为当今大学生的主体,他们相当多的存在着任性、自私、不善交际、缺乏集体合作精神等不良习性。在当代知识经济学习化的社会,繁重的学习压力和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不但使很多大学生诱发悲观失望、忧郁孤独等心理障碍,还会使他们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体育游戏种类繁多,方法各异。参与者可以通过走、跑、跳、投、爬越等形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有助于他们摆脱压抑、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获取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保持心理平衡,以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

3结束语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后期向成年期转化的过程,其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迅速变化的过程之中。由于大学生阅历较浅、社会经验不足、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弱,对自己、社会、他人的认识还难以全面、准确,而其所承担的学习任务较重,对自我的期望较高,对社会的期盼较高,有极易受外界诸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心理上的矛盾和冲突,在人格的完善中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体育游戏以它综合性的特点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既体会到愉快情感,培养良好的情绪,又能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建构和完善大学生的心理品质。体育游戏在学校体育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教师要根据需要和可能,选择、创编一些有针对性,适用性强的游戏,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与健康论文 篇四

摘要:居里夫人的成功为无数人景仰,她说:“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体育教师,要把科学的健身观念传达给学生们,教给他们学习体育要讲科学、讲技巧,要拓宽体育兴趣面,另一方面,思维活动、体力活动必须如影随形、二者合一,掌握好体育知识,为身心健康奠定坚实的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爱国主义;品德教育

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对教学提出了更新、更完善的要求,体育教学也面临新的挑战。体育教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应地对教师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体育教学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意志坚定,使其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终生的锻炼身体的好习惯,能让学生们受到体育的益处,最终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教学多年,下面我对自己的教学心得做一总结,供同仁商榷。

一、充分体现体育教学的娱乐性

毋庸置疑,很多学生是非常喜欢体育的,教师只要抓住这一部分学生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带动其他的学生。同样的体育教学,一定要灵活地变换教学内容,变换教学方式,教学场地要适度更新。只有提起了小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才能提高学生们的体育学习成效,才能挖掘出部分优秀学生的体育潜质,也惟其如此才能够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

二、体育教学要重视激励教学

赞美的力量难以言喻,作为体育教师,我们要深刻懂得赞美学生,激发学生的潜力,推动学生在体育方面不断研究和探索,把他们的创造思维充分地激发起来。要让学生们知道,老师对他们寄予厚望,每天老师都在关注着他们,希望学生朝教师所期望的方向靠近。心理学证明:学生受到教师的鼓舞,会产生无穷的动力,会产生一种对老师的莫名的亲切。在赞美中,喜欢体育的学生能够茁壮成长;原本讨厌体育的学生,也逐渐地对体育发生兴趣。每天在体育的教学当中,上下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学生的成绩也提高得非常快。由于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和赞美,学生们在上课的时候也能够畅所欲言。只有将学生的想法和创造融入教学中去,才能使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激发。

三、体育教学不怕付出辛苦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体育教学就是向自然界进行挑战,向自己提出挑战。体育学习讲究技巧,需要教师多方面的引导,需要师生在一起细心地钻研。体育学习付出的不仅仅是体力,而是大智慧,包括在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对于一个合格的体育人才来说都至关重要,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安全教育,而安全教育必须重视,不可掉以轻心。

四、要重视教师的表率

众所周知,教师的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所以,作为体育教师,我们要注重在体育教学中的引导,作为一个合格的表率。要知道,如果教师的工作不到位,就难以服众,学生就得不到很好的审美,就难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共鸣。在体育教学当中,教师要和学生真诚的沟通,由相互信任发展到和学生们成为真正的知心朋友。只有获得了老师的信任,学生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严格律己、以身作则,在要求学生之前,自己先做到尽善尽美。真诚是沟通的桥梁,惟其如此,师生之间才会共同努力,提高学习成效,让体育教学春光融融。

五、培养学生的体育观念和爱国情操

教师要深刻地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作用,要经常向他们灌输体育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课程,而是对人的一生都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在我国的历史上,多少体育健儿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国争光彪炳史册。

总之,身为教师,身为学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知难而进,迎接挑战,要善于营造一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注意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加强解惑答疑的教育力度,关心课程的教学环境。能够用爱心抓住学生,让学生喜欢体育课,认识到体育课的价值,也只有细致入微的教学,才能促使学生爱学、学会,挖掘出自己的体育潜质,为一生的健康做出铺垫。

体育与健康论文 篇五

1小学体育教育在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中的作用

1.1小学体育教育先进理念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转变传统体育教育观念,从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角度有效开展素质教育是目前教育改革提出的主要要求,也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小学体育教育所遵循的主要原则。在知识经济时代,过分重视智育,忽视身体和心理健康,反而会适得其反,两者应当是相辅相成,不能忽视任何一个。随着我国对教育重视程度的逐步加深,转变教育观念,提升青少年整体素质已经成为小学体育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各个小学纷纷转变传统体育教育思想,接受适应我国教育体制的先进教育理念,为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奠定了基础。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尽管还深深影响着目前的小学体育教育,但是在改革思想的推动下,我国小学体育教育必将转变思路,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为培养二十一世纪具有较高体质健康水平的人才奠定基础。健康的身心是知识和能力得以发挥的重要载体,而小学体育先进教育理念的引入恰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了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1.2多样化小学体育教学方式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是目前小学体育教育的重点,在新课改要求下,小学体育教育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更多地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同时要求教师能够采用多样化的体育教育方式,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小学体育教育应当强调对学生体育锻炼方式方法的指导,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增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主动性。多样化小学体育教育方式下要求师生之间和谐相处,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快乐的运动氛围,保障学生能够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体育运动,同时为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形成有利影响。新一轮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保留了体育课中体育基本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增加了体育健康知识传授的内容,要求能够在体育教育中让青少年掌握更多的身体健康知识与科学健身方法,促进他们身体健康。此外,小学体育还应用了一些相关游戏来培养学生对某项体能的兴趣,这不仅能够吸引青少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学当中,还有利于青少年养成体育健身习惯,为他们长久的体质健康奠定思想基础。

1.3积极开展课余体育活动,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若想真正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单纯依靠每周两节的体育课是行不通的,体育课程更多的是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的相关技能技巧,能够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但是不一定能让学生长久地坚持下来。然而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恰恰要求他们在长期坚持的基础上进行培养。因此,注重开展课余体育活动,并将其列为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针对近年来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监测中存在的不足,教育部已经着手在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增加课余体育活动内容,争取保障青少年每天都能坚持1小时的体育活动。具体来讲,小学体育教育开展课余活动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在学生的课间活动中增加一些游戏性体育运动,缓解青少年的学习压力,也让他们认识到体育运动在调节他们自身心情状态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定期举办校园运动会,将不同年级的学生按照不同标准设置比赛项目,比赛以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让学生领悟体育运动精神为主,从而让青少年在正确认识体育运动的基础上,增加体育锻炼次数与时间,进而促进他们体质健康发展。

1.4创新小学体育教学评价标准,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青少年体质健康评价标准是衡量体质健康状况的量化手段,评价指标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学校体育教育的未来发展情况,也必将对学生的体质健康形成影响。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50m跑和立定跳远,大多数小学体育教育都只是从速度与距离上来衡量和考核学生体质达标情况,而缺少对其灵敏协调等身体能力的考核指标,但是青少年正处于灵敏协调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若缺少了相应的评价指标,必然会在教育中忽视对青少年这方面素质的培养,这十分不利于学生以后运动技能发展,不利于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因此,小学体育教育也在逐步创新教学评价标准,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指标的倾向性和操作性,以此来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1.5合理规划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调查显示,青少年身体机能与身体素质较低的主要原因就是学校体育教育相对落后,不符合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要求,因此,学校体育教育应结合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体育教育内容,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或者直接观察询问等方式来了解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尽量在体育教学中能够更多地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及体质健康发展要求。此外,小学体育教育还应重视对抗性运动项目,不能因为这些项目较强的对抗性特征而不开展这部分教学内容,比如户外拓展运动项目等。在课程设置方面要避免传统体育教学中的单一性,注意体育教育教学与学校校园文化的结合,科学合理地规划小学体育教育内容,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自主选择性,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教师则为学生提供运动中的运动技能指导,并记录好不同学生在体育课中经常会选择的体育运动项目,在多次的总结与分析中制定适合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发现青少年身体健康存在的问题,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1.6优化小学体育教学方式,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首先,坚持以学生兴趣的形成为目标点,以课程的结构为逻辑起点,以课程评价为基本出发点开展小学体育教育。课程是保障青少年体质健康体质形成的重要因素,是小学体育教育开展的最基本条件,所以优化小学体育教学评价方式有利于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同时也是推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次,以教学模式为实践创新点开展小学体育教育,有利于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在体育教学理论研究逐渐深入的条件下,传统枯燥的教育方式亟待改变,各个学校也纷纷开展了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情感式、范例式等新的教学模式开始出现在不同的。小学体育教学课程中,这为新时期的小学体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思想与出路。应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安排课程内容,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内容与课时,从而为教师教学提供依据,让青少年能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乐趣,并能够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在这种乐趣的激励下逐渐形成规律性的体育锻炼习惯,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最后,小学体育教育通过建立科学的分析框架来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青少年健康体质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增强其实践体验才能达到体质健康的目标。但是,这一过程是相对较为复杂的,小学体育教育通过建立科学的分析框架来对这个过程进行监控与监督,并及时改进整个过程中的不足。在这种科学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开展小学体育教育,使得小学体育教育的目标更加明确,更有利于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2结语

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与小学体育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教育方式及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因素都影响着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发展,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起到不同程度的作用。在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过程中,学校体育必须占主导地位,通过改进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从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角度,学校体育应树立生命教育,加强学生终身体育思想教育,让小学体育教育成为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小学体育教育与课外体育锻炼,从而有效提升其体质健康。

体育与健康论文 篇六

【摘要】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总结了关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效益的研究成果,讨论了影响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的因素,以期为今后关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探讨,以及为维护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体育锻炼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一直是体育心理学研究关注的重点。近年,随着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不断增大,清晰地揭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促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更多科学的参考,更成了一个十分重要而且迫切的研究课题。本文总结了许多关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效益的研究成果,讨论了影响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的因素,以期为今后关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探讨,以及为维护与促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一些参考。

1、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效益

大量的研究探讨了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这些研究较一致地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在我国,近年研究者的一系列研究进一步深化了这一结果。

李娜(20xx)采用筛选了抑郁倾向高分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体育兴趣小组为活动方式进行实验研究,结果发现有计划、有目的安排体育锻炼和娱乐性群体运动兴趣小组,有利于改善抑郁状况和情绪稳定性个性特征[1]。张兰君等(20xx)对有强迫症状的大学生体育运动干预实验研究发现,通过运动处方干预6周后其强迫症状、情绪稳定性均显著改善[2]。曹国民等(20xx)让实验组大学生参加了为期6周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后,发现其在简式心境状态剖面图(POMS)的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5个分量表及消极情绪纷乱总分上均与对照组组有显著差异,体育锻炼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效益[3]。袁玉涛等(20xx)的研究指出,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大学生中有9%的人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在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大学生中这一比例则为28%[4]。张勇等(20xx)调查发现,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在躯体类、情绪类、人际交往类以及神经症类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远远多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5]。沈辉(20xx)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为期2个月团体体育锻炼干预活动后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随着体育锻炼的深入而有所提高[6]。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许多文献已较好总结了这些研究成果,本文仅对此作较简单的总结。总的来说,国内外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效益:

(1)改变睡眠模式,提高睡眠质量;

(2)改善神经系统和大脑的机能;

(3)改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

(4)改善认知活动,如反应时间、注意不集中、思维混乱等;

(5)改善情绪状态,提高情绪健康水平;

(6)提升意志力;

(7)有助于人格的完善;

(8)有助于减缓或治疗心理疾病[7]。

2、影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效益的主要因素

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研究关注了体育锻炼在不同层面上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本文希望通过总结这些影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效益的因素,为利用体育锻炼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更多参考。

2.1锻炼主体因素

影响体育锻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的主体因素有许多,本文仅介绍研究者较为关注的几个因素,包括锻炼者的性别、锻炼兴趣、锻炼态度和坚持性。

2.1.1性别

许多研究表明,性别是影响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的一个重要主体因素。如贺亮锋(20xx)研究表明,各种运动对男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不同的作用。其中体育锻炼对POMS的各项指标的影响中,男女生在紧张、愤怒、疲劳和自尊上差异显著[8]。朱伟等(20xx)研究发现,男生心理健康状况相对好于女生,中等偏上运动量对男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中等偏下运动量对女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9]。这些提示,在利用体育锻炼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中要注意性别的差异。

2.1.2锻炼兴趣

锻炼兴趣是影响锻炼心理健康效益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如潘国斌(20xx)探讨了体育活动兴趣对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与效应,结果发现对体育有明显兴趣的学生较对照组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负荷效应、身体素质有显著性差异[10]。邱新宇等(20xx)发现,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性关系,不同兴趣组大学生的SCL-90因子总分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体育锻炼兴趣高的大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兴趣低的学生表现出与不锻炼和锻炼无规律学生相似的较差的心理健康状况[11]。这提示提高大学生的锻炼兴趣是利用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一个有效途径。

2.1.3锻炼态度与坚持性

刘萍等(20xx)指出,体育态度与心理健康总症状、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理承受力、适应性、情绪失调、焦虑等方面有低的显著负相关,与抑郁有中等的显著负相关。体育态度对心理健康总症状、情绪失调、焦虑、抑郁、偏执回归效应显著[12]。邱远(20xx)的一项研究也表明,体育锻炼能比较好地解释说明心理健康的响应变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贡献率达到52.15%;从事体育锻炼的态度、锻炼时间和锻炼的坚持程度等3个维度则起主要影响作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重要的贡献因素[13]。何仲恺等(20xx)通过POMS、SCL-90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考察了大学生锻炼坚持性和运动态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证明,运动态度在主观幸福感及POMS量表得分上主效应显著,而坚持性在POMS量表和SCL-90量表得分上主效应显著。不喜欢运动且坚持锻炼组的个体在主观幸福感量表上得分更低,而在POMS和SCL-90量表上得分更高[14]。这些研究表明,大学生的锻炼态度和坚持性也制约着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益。

2.2体育锻炼活动的特征

2.2.1体育活动类型

竞技运动与娱乐性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有所不同。邱新宇等(20xx)指出,娱乐性、竞争性及类型不确定的三种体育活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影响。他们比较了进行三种不同类型体育活动的大学生的SCL-90得分发现,在躯体化、抑郁、敌对因子上,锻炼类组得分低于竞技类组[11]。

集体运动与个人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也有不同影响。如何秋华等(20xx)的研究表明,采用课余集体体育锻炼的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并且效果优于一般的体育锻炼形式[15]。邱新宇等(20xx)比较了参加集体锻炼、个人锻炼和混合锻炼三种不同锻炼形式学生的SCL-90得分,发现不同形式组学生的因子总分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且集体锻炼组与个人锻炼组差异非常显著,集体锻炼组得分明显低于个人锻炼组,在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焦虑等因子分值上还好于混合组[11]。

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效益上也有不同表现。如North等(1990)一项关于体育锻炼对抑郁的控制作用的研究表明,有氧练习和无氧练习均可降低抑郁,但Petruzzello等(1991)却提出无氧练习不能降低焦虑,这提示如果希望改善整体的情绪状况,最好采用有氧练习[16]。

哪一种活动类型更具有良好的心理效应呢?Berger(1988)提出,有氧运动、封闭式运动、没有人与人之间竞争的运动,更有助于锻炼者的心理健康。事实是否真的这样呢?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问题将会得到更清晰的回答。

2.2.2运动量

我国学者蒋碧艳等(1997)发现,中等到较大的运动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更好地心理健康效应[17]。马嵘等(20xx)指出,中等运动量对大学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其作用主要集中在SCL-90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因子上,而对精神病性因子的作用不明显[18]。朱伟等(20xx)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中等偏上运动量对男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中等偏下运动量对女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长期坚持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9]。尽管有不同的意见,如范军(20xx)认为大运动量对大学生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效益[19],但总体上研究者较一致地认为中等运动量有较佳的心理健康效益。

运动量是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三者的函数,许多研究者单独探讨了这三个因素对心理健康效益的影响。

(1)运动强度。运动强度一般常用心率指标和最大吸氧量来衡量。运动心理学和运动医学一般规定:运动的大强度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50%-60%,小强度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40%左右。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能有较大的心理健康效应,适中的身体运动强度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和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相反,大强度的运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焦虑等消极的情绪。如李林等(1999)实验结果表明,身体锻炼有助于调节身心矛盾,增强心理健康,中等强度是大众健身锻炼较适宜的锻炼强度[20]。

(2)运动持续时间。研究者指出,每次运动的时间至少应为20-30min,60-90min的。运动也会产生理想的心理状态。如方敏等(20xx)的研究指出,每次30-90min的锻炼有更佳的心理健康效应[21]。一次运动的持续时间过长不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效果,坚持运动练习,才能获得良好的心理效应。

(3)运动频率。朱淦芳等(20xx)的实验表明,体育运动对焦虑和抑郁状态的改变有密切的联系,每周3次、每次1小时左右的中等强度或中等强度以上的运动量更有利于改善焦虑和抑郁倾向的大学生,其调节作用显著[22]。方敏等(20xx)的研究表明,每周2次或3-5次、每次30-90min的锻炼心理健康效应更明显[21]。宋子良(20xx)的研究也表明,体育活动时间越长、次数越多、项目越激烈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越明显,以每次锻炼1小时以上、每星期锻炼3次以上、经常参加混合类项目的体育活动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最理想[23]。

2.2.3体育活动项目

许多研究探讨了不同体育活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独特效益。李宜南(1999)对不会游泳和健美操的女大学生的测试表明,经过游泳和健美操训练后,学生的反应时、数字记忆广度有了显著提高,经过游泳训练,学生的睡眠效率得到了改善[24]。卢晓文(20xx)将通过SCL-90筛选出4组分别表现有抑郁、焦虑、强迫和人际关系敏感症状的大学生按照其喜好,分别安排在篮球、乒乓球、武术、健美、围棋5个选项班中进行一系列锻炼。结果表明,五种项目都能改善抑郁症状;健美和围棋和助于缓解焦虑;武术和健美对强迫组的同学有显著的改善作用;篮球和足球能改善人际敏感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25]。贺亮锋(20xx)的实验表明,不同运动项目对心境的指标具有不同的作用,其中篮球运动对除自尊以外的其他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的意义,排球运动对除紧张以外的其他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的意义,健美操运动对除愤怒以外的其他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的意义[8]。方秀宠等(20xx)的研究以无痛跑步、篮球、乒乓球锻炼的方式为抑郁情绪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干预,结果表明无痛跑步、篮球、乒乓球锻炼对学生的抑郁情绪具有积极的干预作用,其中无痛跑步效果最为显著[26]。

上述研究表明,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有相同之处也有独特之处,因此在利用体育锻炼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中要做到有针对性、有目的性,从而收到更大的效益。

3、小结

大量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在维护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中,要充分利用体育锻炼,让其成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方。同时,由于许多因素制约着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效益,我们要注意这些因素,让体育锻炼在维护与促进心理健康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娜.大学生抑郁情绪与体育锻炼干预实验.体育学刊,20xx,8(4):32-36.

[2]张兰君,李娜,王颖.大学生强迫症状的体育运动干预实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xx,16(7):478-479.

[3]曹国民,曹晖.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实验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xx,36(1):131-146.

[4]袁玉涛,田振生,刘春明,贾宝民.大学生心理里健康与体育运动的相关研究.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xx,20(1):69-70.

[5]张勇,孙高峰.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xx,29(1):56-58.

[6]沈辉.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实验的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7(1):35-37+17.

[7]佟立纯.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11(3):48-52.

[8]贺亮锋.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境和情绪的影响实验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xx,30(4):481-488.

[9]朱伟,李洪强.北京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xx,25(3):127-131.

[10]潘国斌.大学生体育活动兴趣与健身效应探讨.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xx,37(1):144-146.

[11]邱新宇,王麟.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30(1):122-124.

[12]刘萍,王振宏.大学生体育态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xx,24(6):635-636.

[13]邱远.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初步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xx,27(12):1637-1641.

[14]何仲恺,钱铭怡,杨寅等.运动态度和锻炼坚持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体育科学,20xx,27(6):39-44.

[15]何秋华,刘夫力.课余集体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体育学刊,20xx,9(5):59-61.

[16]张力为,毛志雄.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综述).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5,15(4):42-47.

[17]蒋碧艳,祝蓓里.上海市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心理科学,1997,20(3):235-238+287.

[18]马嵘,黄春梅.新疆高师大学生运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中国体育科技,20xx,43(2):52-55.

[19]范军.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27(6):114-116.

[20]李林,季浏.不同强度锻炼的心理效应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体育科技,1999,35(5):25-28.

[21]方敏,孙影.大学生SCL-90因子分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xx,26(2):100-101.

[22]朱淦芳,魏纯镭.体育运动对改善大学生焦虑和抑郁的相关研究.福建体育科技,20xx,23(6):57-59.

[23]宋子良.不同频度的体育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xx,31(7):948-950.

[24]李宜南.游泳、健美操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3):86-89.

[25]卢晓文.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xx,20(5):24-25.

[26]方秀宠,迟化,姜志强等.无痛跑步、篮球、乒乓球锻炼对缓解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实验研究.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xx,24(5):94-95.

体育与健康论文 篇七

摘要:本文通过对武汉市三所学校开展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的实验研究,认定学校构建校本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评价等具有现实性、可效性、合理性和特色性,有利于学校完成国家课程目标,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关健词:校本课程 资源开发 实践运用 特点探究

1.研究的目的

探索校本课程开发和运用的可行性和可效性,能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为校本课程建设的完善提供参考。

2.研究的背景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20xx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20xx年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确定了对学校进行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思想。遵循“先实践,后推广”的思路,我市于20xx年9月至20xx年先后在三所高中学校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武汉中学、武汉市第三中学组织了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实践研究,为贯彻《标准》积累经验。

3.研究的内容

3.1.构建适合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特点的校本课程体系。内容有:课程性质、目标设计、结构设置、资源开发和利用、评价、管理等几个方面。

4.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4.1.以学校为实践基地,发挥学校的自主性与创造性,采取市、区、学校三结合共同研究的形式,在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业务部门及有关教育专家指导下进行校本课程实践与研究工作。

4.2.研究采用实验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学生访问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各校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得出结论与建议。

5.研究结果与分析

5.1.校本课程性质、目标制定的研究

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是在国家、地方课程规划下以学校为本位,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为主,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由学校自己确定的一门课程。

构建校本课程的目标,是影响课程发展方向的核心问题。《标准》目标是对教学的整体要求。校本课程目标是学校办学育人理念的反映与再现,在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学校重视突出目标与学校办学理念的结合,使目标确定符合“健康第一”的思想和育人的发展思路。如:武汉中学遵循革命家董必武先生创办该校时提出的“朴、城、勇、毅”办学理念进行人格教育。因此目标第二条就提出了发扬“朴、诚、勇、毅”精神,培养志向高远,人格健全,勇于探索,善于实践,全面发展,特长明显的人格教育目标。武昌实验中学确立的“育思想、重发展、求创新”办学思想,提出了“每人能创编一个体育活动内容。”武汉三中的“以学生发展为主体”办学理念,提出了“人人形成自己的运动特长”的具体目标。各校制定出的具体目标既是办学理念的体现,又是对体育校本课程所作出的教学目标定位。

概括其特点,遵循了“五性”、“四原则”。

五性:

(1),主体性;以学校为主体。

(2),基础性;要为每个学生打好基础。

(3),发展性;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4),全面性;人的发展是主动全面的发展。

(5),实用性;面对具体情况,能操作并能达到目标。

四个原则:

(1)校本课程目标要与《标准》目标相结合,可更具体化,突出个性化。

(2)目标与学科要求相结合。

(3)目标与时代发展相结合。

(4)目标与校本特色相结合。

5.2.校本课程结构设置的研究

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各校在课程结构设置上,力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三条基本原则。均把课程结构设置为:基础课程与扩展课程(见图1)。

这是从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来区分的两种类型。同时把教学的基础课程结构分别设置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必修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选修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形成体育专长,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主要目的在于优化课程结构。

经过实践证实:学校新的课程结构设置,使教育、教学发生了新变化。教育思路扩宽了,教学的形式多样了,方法多变了,有效地利用了校内外的各种体育资源,激发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发挥学校、社会、家庭的潜能。

5.3.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

5.3.1.重视挖掘运动项目的开发与运用,使内容适合《课标》的教学要求。

为落实《课标》目标要求,学校加强在改造与开发教材内容方面,一是对原《体育教学大纲》中确立和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造,并加以调整,因校制宜;另一方面是对新兴运动项目内容的引进、改造和加工。例如:球类项目中增加许多小球类,舞蹈项目中增加竹竿舞等内容,体操项目与健美项目相结合、民族传统项目与新兴项目相结合。增设了滑板,攀壁,越野、救生、背摔等内容,并实行了新的整理和分类。在教材内容运用方面,为了使高中生能普遍达到《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开设田径,武术、球类等必修内容,同时增设丰富多彩的兴趣拓展内容与运动专长选修内容。

经实践后,问卷调查了解到:一是田经、球类、武术等项目教学内容改造后,由于增强了综合性(含健康教育)和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二是新学习内容的引进,扩宽了学生的学习爱好,增强了学生体育与健康的密切联系。三是学生有学习内容的选择,使运动爱好和专长得到发挥与形成,培养了学生的民主性、自主性和个性。新安排的教学内容,98.2%的学生认为:满足了对学习的多种需求,起到了健身心、益情趣、增才能的效果。

5.3.2.重视扩展课程的规划与实施,使学科课程适应于教育、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扩展课程是校本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研究中的难点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各校都重视对开展扩展课程的综合性研究,得出“四有”、“四落实”、“三结合”的经验。四有: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措施。四落实:内容落实,时间落实,人员落实,制度落实。三结合:一是将把课内的基础课程与课外的扩展课程相结合,二是与学校外,家庭,社会(社区)相结合。三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相结合。在实施过程中,武汉中学开展了“体育大课间”的研究,组织学生家长参加校体育趣味运动会,学生与家长同定锻炼计划,参入社区的活动,组织校际之间的“激情大比拼”等活动。武昌实验中学开展了体育特长与专业运动队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武汉三中采用开设俱乐部的体育教育形式,各校广泛开展学生在校内“体育有特长”、校外“专长能运用”为要求的多种教育活动,以保证课程的正常实施与运行。

通过实践,学校领导和教师们认为:扩展课程与基础课程的紧密联系,推进了课内外、校内外教育的一体化。实施扩展课程教育后,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运动技能更进一步得到了提高。更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更进一步促进了学生良好锻炼和生活习惯的养成。扩展课程应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因此在规划教学活动时,重视结合本校实际状况,特别强调基于生活实践领域,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让学生从学习活动中去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提高综合素质。

5.3.3.学生学习评价的研究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的探究,是与教学工作实际紧密联系很有价值的探讨问题。学习评价包括评定的内容、标准和方法。根据《标准》评价精神要求,如何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首先的问题是转变思想,树立新评价观念。其次明确学习评价指导思想,知晓评价对促进学生发展的导向和指导作用。再是构建适合评定学习成绩的内容、标准和方法。实验中各校都在评价内容指标上,把运动态度、心理、情意、知识技能、兴趣特长、体质状况、运动项目组织、裁判、评论、创编活动、家庭与社区活动等列入考核评价内容,把不同的考评内容分别按学期,学年(学段)进行安排。在标准上采用定性评定为主,按学分制累计评价,把学分制与等级制评价相结合。成绩按分项记于学生的手册。在方法上,采取教师、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班主任和家长可参与对学生的社会及家庭活动加分评价等。新的。评价,突出了以学生发展的价值取向和激励功能,关注学生个体的进步,在评价标准的定量与定性评分上,坚持客观、民主、区别对待、进步发展的原则,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学习的评定问题。

从各校对学生的考核结果,反映出:一是成绩不及格的没有了(除病残学生),二是分数高的增多了。教师们认为;这种评价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按照《标准》的要求,侧重对过程性和发展性的评价,内容、标准要求比过去不是低而是高了,因为知识与能力要求高了,内容面宽了,对运动技术掌握要求也没降低。其重要原因,就是成绩评定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只要自觉锻炼,掌握方法并运用,能积极参与探究性的学习,综合能力有所提高,并能取得好成绩,学生们认为:这样的学习评价很客观,有弹性,在完成学校统一限定评价内容中,有机会选择自己的运动专长和其它评价内容,能参加民主评价和自己评价,是对我们学习价值的肯定和激励,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通过自身努力,去达到评价的要求,争取好成绩。从评价的成效说明,新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现了新课程中提出“强化评价激励、发展功能而淡化其甄别、选拔功能”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观念 ,充分展现了《标准》评价的优势,使得评价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发挥了评价在课程中的核心地位。

5.3.4.重视校本课程的管理,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管理的效能。

课程管理主要包括职权、组织、人、财、物等问题。归纳各校对校本课程的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管理特点。其作法是;“健全组织、形成机制、划分责任、确保落实、加强合作、注重整合”。形成了管理上的“三多”、“五有”流程:第一,校级领导和部门负责人与体育教师主要负责组织,班主任和其它教师、学生参加工作,实行多元化管理。第二,校领导进行宏观决策和调整,整合人力资源等,体育教师分工与部门人员负责微观指导和调控,实行多层次管理。第三,与社区、家长、媒体的联系与配合,形成网络,实行多方位管理。第四,管理“有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第五,管理“有民主运行机制” ;部门、教师、学生参加民主管理。第六,管理“有信息交流” ;及时汇报工作情况,得到教育、社会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指导。第七,管理“有信息反馈”;取得的成果要总结和宣传报道。第八,管理“有学校特点”;反映在人本化和动态化。由于工作管理到位,保证了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6.研究成果

各校在实施校本课程工作中取得丰硕的成绩。所取得的成果多次在省市报刊、电视上进行了报道,多次举行省内外体育交流活动,部分研究内容参加了“九五”“十五”期间国家学校体育重点课题的子课题和、省级的课题研究,例如武汉中学对“体育大课间”,武汉三中对“……体育校本教材开发” ,武昌实验中学对“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等内容的研究,均在20xx年,20xx年湖北省体育学术成果评比中获得论文一、二等奖。学校开展对《标准》实践经验在全市高中学校中推广,学校编制的(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实验文集 三册)在全市中学中广泛交流,供大家学习与借鉴。

7.结论和建议

7.1结论

7.1.1 综上所述的分析结果表明:三所学校的实践突出了校本化的课程特征,反映出学校主动发展和自主管理的课程属性。对诸多问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在课程实施的操作上具有可行、合理和有效性。实践研究的成效证实了校本课程的作用和价值。

7.1.2 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是新课程改革与时俱进的产物,是为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提供的新平台,是教育改革创新精神的体现。实现校本课程有利于学校教育形成特色,有利于学科课程功能的发挥,更有效地完成《标准》的目标和任务。

7.2.建议:

7.2.1.国家教育部可根据目前各地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实验的现状,提供基层学校可操作的校本课程文选资料,便于“校本与课程”、“开发与方式”“过程与特色”的学习与指导,做到树典型,再普及。

7.2.2.地方教育教研部门应注重引导学校设置和完善校本课程,加强对实践的具体操作指导,处理好“认识与实践”、“基础与扩展”、“能力与发展”的联系,做到先实验,后推广。

7.2.3.学校开展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的基础性建设,要重视学校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学科课程的理论学习与研究,正确地处理好“标与本”、“体与健”、“知与行”的关系,做到先破后立。

参考文献

(1)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xx,6

(2)刘旭东 张宁娟 马 丽 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xx,8

(3)教育部 体育与健康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20xx,7

体育与健康论文 篇八

1我国大学体育教育课程改革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多个领域均进行了改革,其中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30余年。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反,科学技术的发展,汽车电脑等高科技产品大大的减少了人们活动量,20xx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国民体质监测报告和教育部同期发布的《20xx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显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仍继续呈现下降趋势。无论从教育改革或者大学生身体素质方面都反映出我国教育面临着改革的困境。因此,作为高等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也必须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建立和形成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通过改革给大学体育创造更好的发展,使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把“终身体育”这一现代体育教育理念,深化到每个受教育者的价值观中,促进我国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具有较强职业竞争力的合格人才。

2我国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现状

自1996年和20xx年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出台后,中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在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方面的科研论文数量逐年增加,研究内容涉及了教学理念、目标、内容、方法、模式、评价等方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1教学理念的创新研究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逐步提高,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终身体育”的课程理念渐渐深入人心,20xx年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提出了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的“阳光体育运动”理念,与新时期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相比较,它使体育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一种积极、阳光、乐观、豁达的生活方式,对于每一名学生来说,参加“阳光体育”不仅让健康和运动的理念深入学生内心,而且让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学生终身相伴。

2.2教学目标的修订研究

我国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改革的日益深化,推动了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变革,20xx年教育部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中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在经历了单一化和多样化的改革时期之后正向个性化的课程改革迈进,大学体育课程目标更加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价值取向。新的体育教学目标充实了许多新的内容,更加强调“三位健康观”,增强了课程目标的可操作性,主要表现在:落实了心理健康目标、增加了社会适应目标和切实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发展。素质教育说到底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这在现行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3教学内容的改革研究

20xx年以前我国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称之为《体育与保健》,它是《体育与健康课程》课改的原型和基础。新一轮课改后,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将原来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先提出课程目标,再列出与目标相应要求所需要的课程内容,用目标引领内容,课程内容由各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安排,没有具体的硬性规定,结合不同水平的学生状况,课程内容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水平一、二阶段以激发和保护学生体育兴趣为主,重点发展学生的基本身体活动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比赛活动;水平三阶段以形成和发展学生体育爱好为主,适当减少学习内容,在每类项目中有重点地选择一两项运动项目;水平四阶段要求学生重点学习一到两项运动技能,要求熟练运用该项运动技能。

2.4教学实施的改革研究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体育教育工作,关注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文件来明确规范体育课程教育,然而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的现象并未得到改善,以及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不强等方面看出: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另一方面,学生人数多、运动场地小,体育器材少这一普遍现象也制约着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实效性。针对这一现象,部分高校各种有效的课程实施模式与策略改变这一现象。如华东师范大学采用微视频的上课方式,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观看一些图片、史料和外景的方式来呈现学习内容,教师的语言更多是以画外音或者简单地串联主线的方式出现;还有的学校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分而不统”的分组教学模式,即按知识技能掌握程度来分小组,每个小组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和内容,尊重每位学生的不同身体条件和技能程度。

2.5教学评价的改革研究

在以往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中,由于受学科主义和竞技运动比赛的影响,评价内容比较多的是体能的评定和知识与技能的评定,新课改从学生个体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身体、心理、社会的三位健康观,在原基础上增加了态度与参与的评定和情意与合作的评定,并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评价目标体系。课程评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相结合,同时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层次评价与整体评价相结合,体质评价与体能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改变以往评价与教学同步结束,无法实现评价结果适时反馈的弊端,促进了学生更全面的發展。在具体评价方式上,有观察、口头评价、测验、技能评定等多种评价方式。在评价主体上呈现多元化趋势,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以往只重视教师评价的错误方法。

2.6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目前体育教学改革中,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目标流于形式,多数学生毕业时根本不能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更谈不上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体育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甚至统一的国家锻炼标准和考试形式,各地高校不能有效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从而形成了机械呆板的体教格局,使高校的体育教学过于循规蹈矩、整齐划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体育教学中注重身体素质和竞技体育,侧重于运动技术,忽视了其他方面的'东西,比如心理、社会适应、学生的创新、不同需求、个别学生的身体体能等诸多方面。考核中不能做到区别对待,重复培养学生,难以学以致用的现象仍为严重,更为严重的是学校对体育课程在体育场馆器材、仪器设备投资不足,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3国外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澳、新、日等一些發达国家开展了一系列“以市场为取向”的教育改革。其中“美国的SPARK(Sport,PlayandActiveRecreationforKids)课程”“澳大利亚的HPE(HealthandPhysicalEducation)课程”和“日本的体育健康课程”被视为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成功典范,深受学界的推崇。

3.1美国SPARK课程项目

课程最初是为了解决美国普遍存在的学生肥胖问题,改善学生的健康水平。以“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为教学理念,与过去的课程目标更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相比,SPARK课程目标更加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课程内容设置上除了涵盖传统的体育项目以外,还加入不少如地图挑战、飞盘、特技与翻滚等新颖刺激的个性体育项目;在与体能相关的活动中融入体育锻炼的知识与方法,在与技能相关的活动中渗透健康知识的传授。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即刻开始热身的基本教学策略,明确体育活动区域的边界和规则以及简明教学提示;教师通过发放任务卡、学生通过找伙伴的形式自行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全体参与的教学课程理念。在课程评价上,SPARK课程采用发展性评价和过程评价,主要关注学生个体的纵向比较,即进步幅度。

学校大多采用委托性体育场馆运营模式,与较强经营管理能力和能够承担经营风险的企业签订经营管理合同,明确他们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经营者受学校委托作为场馆的法人代表,负责场馆的日常经营管理,减轻学校维护经费负担的同时,合理使用场馆资源服务社会,并有相当数额的盈利返回学校体育。

3.2澳大利亚HPE课程

澳大利亚HPE课程较以往的体育健康课程目标相比,更注重对人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知识的培养。其以丰富的课程内容为特点,不但有身体运动的知识,更多的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如青春期生理知识、人际交往、安全、食物选择等诸多问题相关的生物学、营养学、生理学等多学科知识。

其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包括五个学习领域:领域一,培养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AttitudesandVal-ues),贯穿整个健康与体育的教学过程;领域二,要求学生学习和理解健康和身体运动的相关概念(KnowledgeandUnderstandings),以保证他们能够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领域三,要求学生能够展示身体运动的技术和策略(SkillsforPhysicalActivi-ty),以及自信的参与到身体运动中;领域四,要求学生能展示制定健康生活方式时所展现的自我管理的技能(Self-managementSkills);领域五,要求学生能够展示和谐人际关系、健康生活方式中交往技巧的能力(InterPersonalSkills),由于HPE课程计划非常强调对学生实际需求和学生现状的调查和尊重,一切学习计划都是以学习成果为核心,并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由学校领导和相关教师共同制定和实施,进而选择相应的教法和学法,因此,其课程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更好地保证了各校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3.3日本大学体育教育课程改革

1991年,日本大学体育教育课程改革是作为日本高等教育整体改革的一环被推动的,它改革的最大特点是完全放弃坚持半个多世纪的大学一二年级必修体育课程的法规性要求,将课程性质的决定权下放给各大学,这也促成了日本大学体育课程呈现形态及结构多样化的特点。

日本大学体育课程分为必修类、选修类、不开设三大类型,课程最富生命力的环节即是各种选修科目的设计与实施。值得关注的是大学的保健体育课程建设中呈现了专业化的取向:其作为基础科目称为“Sports身体运动”(必修课);作为综合科目称为“身体运动科学”(任选课),主要包括身体运动科学、身体运动实习和健康Sports医学,其中,在我国只有体育专业学生才有机会接触的脑电图、肌电图、动物实验等也涵盖在健康Sports的学习内容中;作为主题科目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季节性或特殊运动项目,如瑜伽、滑雪等;作为后续科目,还开设以三四年级为对象的“Sports训练”。这种适应时代发展而设计的大学体育健康课程内容体系,能与其他学科选修科目比肩的运动科学类选修科目,使日本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在相互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我国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对策

我国现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以来,大学体育教学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取得诸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口在何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外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路径和经验研究,或许可以成为我国课程改革所需要的他山之石,逐步将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变推向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改革(见图1)。

4.1给与地方和学校更多的自主权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针对性和操作性的统一,在课程计划的安排上应给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根据学生需求、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针对性、连贯性的教育理念,使终身教育不再只是口号。

4.2充实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知识体系

丰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即从设计选修科目人手,充实和强化大学体育课程的知识体系,把多学科整合成为专业化新型科目的选修课程,设置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课程内容,教学内容设计结合各地学校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综合多学科的知识和背景来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3提高课程教育实施的操作性和系统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将改革落到实处,对改革的具体实施人(一线教师)是个不小的挑战,首先课程改革应有操作性,并得到教师的认同和接受,在改革过程中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地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学习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内容、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满足学生好玩的天性和追求刺激的需求,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再难以企及。

4.4建立“课程改革”实验效果评估机构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评价注重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水平、学习过程、日常行为表现等纳入到学习评价体系中,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逐步完善评价体系,改变过去只注重学生运动成绩,要更多关注学生个体的纵向比较,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激励和赏识,逐步完善课程改革反馈调试机制,建立一个相对独立且具有较深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研究经验或背景的“课程改革”实验效果评估机构尤为迫切和必要。

4.5多元化经营与管理高校体育场馆设施

高效体育场馆担负着学校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科研、大型活动、各种重要竞赛等任务,体育场馆昂贵的日常维护费用给各高校造成较大压力,只有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把我国高校体育场馆推向市场,引进社会资金建设和运营体育场馆,才能发挥体育场馆的真正作用,做到“以馆养馆,以体养体”,促进高校体育建设的良性循环,更好地实现高校体育资源的效率最大化效应。

5结语

新时期,伴随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对教育的发展和革新提出了新的要求,许多学者从新的视野、新的角度来认识大学体育,反思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过去的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作为大学体育工作者,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深化的今天,必须适应改革的潮流,不断审视我国的大学体育,吸取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促使我国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更加切合学生的需求,同時满足新时期社会的要求。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体育与健康论文精品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体育与健康论文精品多篇范文,共有29238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体育与健康论文精品多篇下载
体育与健康论文精品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