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免费论文 > 其他免费论文 >

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通用多篇】

发布时间:2024-01-22 15:30:21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编辑】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通用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通用多篇】

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 篇一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 浅谈《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整合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探究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再认识 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生活)》课 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 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 浅谈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 如何教好小学品德与社会 浅谈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功能研究 浅析品德与生活(社会)的灵魂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思考 谈品德与社会课的导入 体验:《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命 谈《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开创诗意的品德与社会课堂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体会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实际当中如何起到更好的作用 《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实际当中如何起到更好的作用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罗布占堆")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实际上,《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置主要就是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生活中,做到学习致用。因此,在针对于《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也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如何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生活中,使其发挥更好的作用,使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受益。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于《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实际当中如何起到更好的作用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实现学生学习上更大的进步。 关键词:社会课程;实际生活;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146-01

《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丰富,并且对学生的教育性较大,学生通过有效的学习,能够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实现自身良好的发展。而教师进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社会中,充分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下面针对于《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实际当中如何起到更好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指导

为了进一步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指导。由于《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主要起到的是教育的作用,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和如何做事,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及自身理解能力的不同,一些学生对于教师讲授的知识能够进行充分的理解,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于教师讲授的知识无法理解,并且无法应用到实际当中,进而也无法充分的发挥《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作用[1]。因此,教师的课堂指导工作非常重要。例如,在讲授与友谊有关的知识时,教师主要需要学生理解何为同学之间的情谊,并且与同学朋友之间相处时如何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等等,但是,一些学生由于社交面比较窄,在班级中与其他同学沟通不到位,无法理解同学朋友的相处之道,进而也无法理解教师讲授的知识。针对于此种情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与其他同学交往,并且建立起深厚的友谊,这样学生才能够理解友谊的内涵,并且在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能够互相帮助、互相谅解,在同学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伸出援助之手,在与同学发生矛盾的时候,能够主动道歉等等。教师通过科学的指导,不仅充分的发挥出《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的作用,还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收获颇丰,实现了学生的良好发展[2]。

二、要求学生进行课外实践

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课外实践中,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的教育作用,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加理解知识的内涵,并且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相关知识。而为了通过采用课外实践的方式发挥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作用,教师需要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努力。首先,教师需要根据教授的知识制定好课外实践的计划,使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3]。例如,学生在学习完公共生活讲道德相关方面知识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这样一个计划,在学校内,要求学生在公共场所讲道德,并且将别人不讲道德的行为记录下来,与自身的行为做对比,找到自身在公共道德方面的不足之处,并且进行改正。学生通过按照教师制定的实践计划,在校园内发现了乱吐痰、大声喧哗、随地扔垃圾等不道德的行为,而学生通过结合自身的行为,将自身具有的不道德行为进行改正,实现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其次,教师应该积极的参与到学生的实践中,并且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学生在课外实践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而学生在遇到困难之后,无法继续进行课外实践,进而也无法将学习到的《品德与社会》相关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自然也无法发挥这一课程的作用。因此,教师通过参与到学生的实践中,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有助于学生顺利的完成实践内容,实现《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作用的发挥。

三、要求学生对身边小事进行反思,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

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通过对身边的小事进行反思,并且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才能够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例如,学生在过马路看到有人闯红灯的时候,学生应该进行自我反思,自己在过马路的时候是否出现过闯红灯的情况,闯红灯的危害有哪些等等,学生通过自我反思,能够将课堂上教师讲授的有关于交通安全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充分的发挥了《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的教育作用[4]。此外,学生还应该用平时学习到的知识教育他人,例如,生命教育,一些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吸烟、过度饮酒等,当学生发现此类同学的时候,应该用教师教授的相关知识去教育这类同学,使他们知道生命的珍贵,教育其爱惜自己的生命等等。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对身边的小事进行反思,能够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而实现《品德与社会》一门课程的教育功能。

《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社会应用性,在实际中应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充分的发挥这课程的教育作用,使学生能够理解《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相关知识的内涵,并且通过应用将其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进而科学的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现学生的良好发展。

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 篇二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 活动教学 主体性德育

一、小学品德课实施主体性德育的理念缺失现状及原因

1.从学校角度讲,学校给予品德课的关注不够。

2.从教师角度讲,品德课缺乏专职的教师。一个人身兼几职,总难免会顾暇不及。

3.从教材角度讲,由于新教材提供的资源有限,给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带来了困难。

4.从学生角度讲,学生自身对品德教育的需要不强。

二、小学品德课活动教学中实施主体性德育的建议

(一)需要建设一支专业的品德课教师队伍

1.教师要正确认识新教材。新教材的《品德与生活》,是以正文和练习的形式呈现。整体设计由单元主题、活动主题和活动内容三级构建而成,每一个活动主题(即每一篇课文)都以小活动栏或小动物、以提示语来串场,图文并茂,增加了教科书的趣味性、可读性、启发性和指导性。图例展示的内容是对儿童和儿童生活事件的再现,而且,教材所设计的活动或主题,大多需要儿童作为主体,参与其中,要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去做,去探索,去得出结论,学习过程是儿童运用“游戏”、“调查”、“实验”等多种形式感受、体验、领悟表达和构建的过程。

2.正确处理教材的引导作用。教材中反映的儿童生活情景具有一般性的特征,它是普遍地反映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并不具备指向性,也就是说教材中的情况也许本地区本班级学生不存在,或者是更严重。所以,教师要在图片内容的启发下,观察、了解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处理,有效地利用好图片引发的指导作用。

3.结合教学目标,深层挖掘教材。如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中的一课《别把花草弄疼了》,课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通过调查花草树木种植方面的情况,了解花草树木对人类生存的作用,使其养成保护环境的文明行为和习惯,学会种植花草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花草的养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通过体验、调查、讨论、表演等活动形式,发挥其主动性。

(二)学校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

1.情感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悟”中产生共鸣。在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中,道德情感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教师应尽量多地从这些方面考虑策略。比如:苏教版《品德与生活》第三单元“爱的行动”中一篇“他们需要关爱”,课程目标是让儿童了解残疾人最需要社会关爱,有效地触发学生从内心深处对残疾人心理的了解,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机会,加强学生和残疾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在交流中会产生共鸣,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其情理交融,知识内化,从而构建起真实的道德认知。

2.调查活动,让学生在“查”中所动。亲身的实践活动往往具有刻骨铭心的作用。比如: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父母的疼爱”,课程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关心父母、了解父母。因此,在教学前,可以设计亲情小调查活动,让学生和家长分别完成一份关于对父母和儿女了解情况的调查表,测试父母和儿女对彼此的了解程度,以此来激发学生去了解、关心自己的父母的情感,并能有效地促使学生自主产生感恩之情。

3.讨论交流活动,让学生在“说”中明理。讨论、交流,不仅具有集思广益、相互启发的良好效果,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三)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开展服务社区的实践活动

比如,让学生组成环保小队,制定周密的活动计划,维护社区的文明环境,包括宣传环保知识、调查不文明行为、维护环境卫生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往、提升公民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结束语

主体性德育只是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教学理念,并不是唯一的。笔者写这篇论文,主要是阐述本人对主体性德育的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一种理解,并希望能为品德课堂教学提出一些实际性的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

2.刘瑞芳。走向主体性的道德教育

3.刘黎明。论罗杰斯的主体性教育观

4.古人伏。小学班队工作原理与实践

5.王道俊,郭文安。主体教育论

6.王升著。主体参与型教学探索

7.钟志贤著。深呼吸。素质教育进行时

8.吴永军,王一军执行主编。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诊断

9.范树成著。德育过程论

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 篇三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 教学活动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24-01

活动是教育阶段最为重要的形式,是连接教与学的桥梁和纽带。小学品德课程是小学教育阶段尤为关注的课程,这就需要开展各种品德教学活动,使品德教育成为感化小学生心灵,培养小学生丰富情感,端正小学生价值取向,端正学习态度的有效教育途径。那么如何使小学品德课成为小学生乐于接受、积极参与、能动性强的课程呢,这就需要小学品德教师基于品德发展的现状以及教育趋势,以理论促实践,以实践丰厚理论,采取多样化的品德教学途径极大性调动小学生的参与激情,最终使小学生品德课程教学活动充满生机。

一、创建和谐的品德活动氛围促学生的自主参与性

基于对儿童的身心成长特点探究,发现儿童在自由的、没有约束的氛围内,能够心情愉悦地主动性追求认知和学习。课堂是链接教与学的桥梁,是学生进行求学认知的主阵地,更是开展品德教学活动的空间,它的教学建构、开展模式、活动场景等如何运作,直接关系着学生对于品德教学活动是否乐于接受、主动性参与、热情迸发,更关系着品德教学目标是否能够直接有效实现。因此,这就需要小学品德教师突破原有的教学方法,以现代教育教学方法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方法的优点为小学品德教学活动开拓教学思维空间和余地,最重要的是以现代教育教学方法为主要教学模式去创建宽松、活跃和和谐的教学活动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愿意去参与品德教学活动。

例如:在进行《我是中国人》的品德教学活动中,教师打乱以往整齐的课堂桌椅形式,让学生们把桌椅围成两个大半圆圈形式组成两个A和B学习队,教师向学生提问“从哪些方面看出我是中国人”,请AB两队的学生进行自由性讨论和发言10分钟,而后教师让两队分别选出5名代表成员进行发言。这样的学习氛围极大地考虑了学生学习和感情需求,学生们开心地配合教师进行品德教学活动,并热烈参与“我是中国人”的主题讨论中,以往不敢发言的学生都变得积极主动性的参与,而以往积极主动的学生变得更加善辩。最后双方分别派出5名代表,从外形、饮食、生活习惯和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回答。值得注意的是双方互为竞争对手,你追我赶地争先恐后回答,并以每次能够回答得多而为自己喝彩。通过这样的小学品德教学氛围的建构,极大地迎合了小学生身心成长和学习特点,极大地把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调动起来,敢于反驳、敢于提出自我观点,从而使品德课程深入人心,也培养了小学生高尚的品德,使爱国、爱集体、爱家思想融化为学生的一种素养。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品德课外活动促学生乐于参与性

从诸多的品德课外教学活动来看,故事品德教学活动最为普及也最为有教育功效,开展故事观后感活动可以诱发道德情感,促使学生乐于参与品德教学活动。无论是讲故事还是看故事形式都能够引起小学生对故事内容情节和人物情感共鸣,进而在情感上会受到感染形成一种反思,最终会使自己的思想认知得到一定程度的升华。这就需要小学品德教师采用讲故事或者看故事的形式,以满足小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需求,特别是教师选取一些内涵深刻,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去感化学生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形成一种教育方式促使学生能够分辨是非、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规范自己的言行。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为教学手段,成为小学生开阔其视野的平台,借助于这个教学手段小学生通过接触与自己生活紧密相关的事件,从而在思想受到触动和启发,与自身的言行形成参照和对比,最终在思想上获得新的认知。

例如:在进行《诚实守信》的品德教学活动中时,教师以观看故事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教师利用多媒体视频把社会上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有失诚实守信的小故事给予学生们观看,让学生们明白不诚实守信的行为对社会、对他人和对自己造成的不良性后果,而后让学生针对故事中的不诚实守信行为应该怎么去纠正从而形成好的影响。由于这些小故事就发生在学生的身边,很容易地挑动其学生的情绪,学生们热情高涨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而且这些意见和建议富有建设性打动了大多数学生的心声。通过这样的故事性品德教学活动,小学生在故事中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并根据故事中的人物性格以及情节对自己形成相应的映射,对于正确的言行会认同并继续坚持,而错误的言行会反思不当之处并寻求正确的解决问题办法,使小学生在思想上能够深化认识,在行动上给予激励或者纠正,最终使小学品德课程富有成效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

三、结语

如何以“活”导“动”,提高小学生参与品德课程的积极性,发挥小学品德的教化作用,为其他教学活动奠定思想根基,这就需要众多品德教学工作中扎根于品德教学活动的实践,以实践促教学,以教学促教育,从而使小学品德课程成为品德教育的前言阵地,成为小学生品德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 篇四

论文摘要:《品德与生活》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起来,可以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让课堂教学更生动,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电化教学这种现代教育技术已悄然走进课堂教学,给课堂教学注人了新的活力。电化教育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说教教学模式,促进了小学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

1《品德与生活》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优良、热爱生活的学生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而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直观、形象、信息量大的优势,如果能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将现代教育技术结合起来,可以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让课堂教学更生动,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

但是,《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不像语文数学那样升学要计入成绩,所以有些学校不重视这门课程。专门的品德老师很少,一般是安排语文老师、教导主任或是副校长兼任。正是因为学校对这门课的重视不够,让这门课成了小学教育中的非主流课程,很多老师在教授这门课程时,也不是特别用心,只讲究进度而不重视质量,不挖掘教材知识的内涵,甚至连教材都没读懂,更不说拓展延伸课外的知识了。要想把《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上得出彩,需要老师花大量的心思来准备,包括课前调查和资料准备,以及教学设计。这些都离不开多媒体的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

2.1图片导人,激发学习兴趣

导人新课是学生进人学习阶段的开始,采用恰当的导人方法,可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最佳的准备学习状态。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笔者在六年级下册《做一名地球卫士》之“地球属于谁”这一课题的教学中,通过ppt展示了一组精美的图片,这些图片是比人类出现得早的生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然后问学生能不能说出图片上的动物,知道不知道图片上哪些生命比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得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哪些好处。又比如在四年级下册《在希望的田野上》之“从传统到现代”这一课题的教学中,首先用一组农民在地里劳作的照片来开始这一堂课,然后播放镰刀、锄头等农具以及农业机械化的照片。用图片导人新课的方法,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还能让课堂教学更加出彩。

2.2运用视频,让教育更深刻

所谓道德认识,主要是指是非、好坏、美丑、善恶等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建立正确的道德认识,光靠背条文,讲空洞的大道理,效果是不明显的。《品德与生活》教材的内容涉及广泛,从历史到地理,从生物到生活,涵盖了古今中外英雄、领袖的故事和具体社会现象,日常生活的事例。要想让学生从学习中悟出道理来,就必须对这些人和历史事件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比如在六年级下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教学中,播放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电影片段,让学生了解当时是在抗日战争刚刚胜利的背景下,反动派悍然发动了内战。电影片段的观看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高尚爱国主义情操。又比如笔者在《从统一到鼎盛》之“秦汉一统”的教学中,播放了《百家讲坛》中讲解秦始皇的那一章,让学生了解秦朝的历史,全面认识秦始皇这一伟大的历史人物,从而认识到祖国统一的重要性。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的优势,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文字教材中一些抽象的知识以形象、具体的画面呈现出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音像感染,提升认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架在认识和行为之间的桥梁,它是一种内在动力,在内部可促成认识升华为信念—对道德观点坚信不疑;在外部要转化为行动的中间环节—渴望行动的动力。在学生明理的基础上,激发其道德情感,使认识得到升华,是每一位品德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到的。激发学生道德情感的方法是多样的,可以通过歌曲,也可以通过录音。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按照小学生情感发展的规律,即感受、体验、共鸣,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借助多媒体的声、光、色、形等方面的功能,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使学生的认识得到提升。

比如笔者在教授《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之抗日战争这一课时,用多媒体播放了《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松花江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抗战歌曲,雄壮激昂的革命歌曲,渲染出了庄严的气氛,浮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的场景,庄严的气氛感染着学生,激励着学生,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空前高涨。

2.4摄录工具的运用

摄影和摄像是现代化信息技术中不可或缺的两种工具,如果能把它们正确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能让学生做到知行统一。比如笔者在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交通与安全》教学中,借助相机和摄像机,让学生看到了我们身边的交通事故以及我们身边的交通安全措施。在此基础上,再来进行本堂课的学习,就更加游刃有余了。又比如在五年级下册《学做集体小主人》之“自主选举班委会”这堂课的教学前,用摄像机录下了高年级的同学选举班委会的视频录像,然后在教学中播放,让学生了解到自己身边的民主选举的基本程序,学习高年级同学的经验。

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 篇五

一、“精品课程”:构建教研新模式的平台

借鉴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广东省中山市于2004年率先启动了区域性基础教育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并成功地申报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的重点课题。这一课题旨在为进一步推进区域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而可持续地提升区域性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探索和开辟新的有效路径。在此,“精品课程”指的是借助“课程资源库”“教学方法群”“骨干教师网”和“管理策略集”等构成的系统来建设优质高效且具有很强辐射力的示范性课程。依托中山市“精品课程”的平台,我们的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实现了教研模式的转型与创新。

(一)基于“精品课程”的教研活动理念

传统的教研活动以优质课的听评为主要方式。这种方式具有重视教学、突出教法的优点,同时也有忽略课程的丰富性和系统性的不足。针对此,我们进行了基于“精品课程模块”开发的教研方式变革。所谓的“精品课程模块”开发指的是以知识单元或特定的综合性主题为基本研究对象,以资源、内容、策略(方法)、过程、评价为基本集成要素的动态性建设。基于此,我们的教研活动方式由优质课的打造转向为更具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精品课程模块开发,进而使得教学研究由关注“上好一节课”拓展到重视“上好一个模块的课”,由关注“课堂中上好课”提升为全面关注“课堂前中后上好课”,由关注教师把课上好转向为关注学生把课学好。

(二)基于“精品课程”的教研活动实施

基于“精品课程”的教研模式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工作:其一是研究和开发精品课程模块;其二是运用和推广精品课程模块。

就前者而言,我们首先将课程模块按不同标准进行划分,《品德与生活》主要以知识单元来分模块,而《品德与社会》以综合性主题来分模块。这样的划分能够保证课程模块的大小合适。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每册教材都只有3个单元。如果以单元划分,每个模块的容量就相对较大,不利于教师教学。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建设品德与生活(社会)的精品课程模块,它包括开发精品课程模块规划书、教学课例选、教研经验集和课程资源包。由此,整个教研活动的展开,无论是在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上,都大大超越了此前的优质课听评模式。以课程模块规划书为例,它要求教师们能从课程整体(如学段、学期等)上对某一模块进行考察和规划,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总体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相关策略,课时安排等。模块规划制约着精品课程模块开发的整体水平,引导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对教材和学情等加以分析和把握。例如,大涌镇旗南小学教师在编制“我心中的老师”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快乐的学校生活”主题五)精品课程模块规划书时,有的教师通过分析教材发现,教材中缺乏关于尊师的名人故事和名言,提议加以补充,也有教师结合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活事例”的生活德育理念,提出应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与教师交往的真实生活而不是抽象的道德要求去爱师敬师,认为这才是教材的编写思路。经过大家的讨论和辨析后,最终确定选择后一种思路作为大家的共识来编入精品课程规划书。事实上,编制规划书是我们所追求的,但它不是唯一的,毕竟这样一种教研活动方式更强调以实际教学为根本导向,而这一讨论、辨析和研究的过程更是教研活动所关注的目标。

在研究和开发了课程模块后,我们采取各种活动将获奖的精品课程模块资源包在网上向全市教师推荐,进而引导和鼓励其他教师结合自身的实际,充分运用这些优秀资源来开展教学。同时,要求教师们在运用过程中,尽可能地提出评价意见和改进建议,以供研发者进一步反思与改进。例如,我们组织了一次三区联动的精品课程“研”“用”结合交流活动。活动中,东区朗晴小学的陈慧老师,运用石岐第一城小学研发的《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多姿多彩的传媒世界”精品课程模块资源包,上了该模块的“怎样看电视”一课,而南区良都小学的陈莉江老师,则运用东区朗晴小学研发的《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做诚实的好孩子”精品课程模块资源包,上了该模块的“诚实的孩子人人夸”一课。整个活动充分体现了精品课程“研”“用”结合的教研新思路。与此同时,教师也建构起课程的“双重身份”,既是精品课程的研究和开发者,又是精品课程的推广和享用者。

(三)基于“精品课程”的教研活动成效

自2004年我市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以来,我们的品德与生活(社会)科教研新模式已初见雏形。在静态层面,我们建设了网络上的品德与生活(社会)精品课程资源库。迄今为止,全市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共研发了280多个课程模块,根据课程标准和有关评价指标,我们评选出了95项优质的课程模块。获奖精品课程不仅模块内容相对完整,内部体系完善,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体现课程改革理念,对教学重点难点有所突破,学术水平市内领先,而且操作性和实效性强,能发挥引领和辐射的作用。这些优秀的教学资源都已上传到“中山基础教育精品课程网”,供全市的教师方便快捷地下载使用。

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 篇六

自1995年参加工作以来,潜心研究课堂教学,大胆改革教法,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参加工作以来,两次获全国讲课比赛一等奖,两次获山东省优质课评选一等奖,一次获山东省优质课评选二等奖,两次获临沂市优质课评选一等奖;中国教育电视台山东台于*年播放了其课堂教学录像,在全省介绍她的课堂教学特色;齐鲁音像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了她的课堂教学录像,该教学录像还被确定为山东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培训资料。她的课堂教学特色受到国内著名教育专家邱学华等人的关注和好评。

在教学与教改实验中,她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积极积累教学经验并及时总结,先后有多篇学术于《山东教育》《创新教育》等教育专业刊物。参与《小学生作文教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小学生古诗诵读》《新课程教学方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学研究》《<品德与社会>综合能力训练》等近三十部教材、教学参考书、学生用书的编写工作。

她注重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与积累,积极参与教改实验,主持了多项教育科研课题。其中她主持的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生态化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通过了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和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鉴定,并在全省相关领域引起了良好反响。她的教育教学事迹先后被《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现代教育导报》等报道。

她的教学成绩突出,曾连续三年获“临沂市优秀教学成绩奖”。她的研究成果颇丰,获山东省第二届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临沂市第四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临沂市第六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临沂市第十三次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 篇七

【关 键 词】农村小学;德育;乡土资源;价值探究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2-0167-02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密切联系小学生的思想和社会生活实际……”对于农村孩子来讲,就是要充分利用农村所拥有的天然素材,即乡土资源,具体来说,就是指学校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包括生产生活经验、乡风民俗、传统文化、乡土人物等。

一、农村小学德育中开发利用乡土资源必要性

(一)提高小学德育的实效性

品德与社会课作为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对引导小学生逐步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具有重要作用,是小学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然而,长期以来,品德教学资源单一且教材多城市素材远离农村生活;教学模式局限于理论说教的讲授灌输且师生互动贫乏,这都使得品德课教学枯燥乏味,教学目标难以达成,实效性差且德育功能难以发挥。为提高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有必要引入乡土资源,运用学生熟悉的乡土资源引起他们共鸣,激发其学习兴趣;利用乡土资源突破重点难点,落实巩固基础知识;巧用乡土资源拓展教学空间,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善用乡土资源建立情感纽带,培养爱乡爱国纽带,进而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二)适应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据调查,小学生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现象,他们生活在一个相对狭隘的世界,具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外界的事物除非涉及他自己、亲人朋友或者兴趣爱好,否则很难融入他的经验。[1]同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也指出,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学习时需要凭借具体的实际经验或形象生动的例子。因此,小学阶段的学科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运用学生周边的例子、人或物来进行教学。而乡土资源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内容直观鲜活动人,题材广泛,且具有亲和力,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掌握道德知识,学会道德判断,懂得道德选择,内化为道德意识,外化为道德行为,最终借助乡土资源价值发挥品德教学的德育功能。

二、农村小学德育中开发利用乡土资源的积极作用

(一)有助于学生形成自我意识,塑造健全人格

自我意识的形成源于个人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源于农村孩子生活独特的风情民俗和地域物产等乡土资源,对他们形成自我意识具有重要的价值。首先,乡土资源在贴近学生生活的同时引导他们关注并体验现实生活,在与现实生活的交互作用中发展和丰富自己的经验、情感、知识和能力,加深对自我的认识和理解,促进自我意识的形成。其次,由于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自身的需要,让学生得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去观察、感受和研究社会,使学生的情感得以触及、丰富和调动,加深对社会的理解和认知,从而有助于学生逐渐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塑造健全的人格。

(二)有助于教师提升自身素质,增加职业素养

教师作为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在开发利用乡土资源的过程中,其自身的素质也必将得以提高。首先,教师的知识体系将得到丰富。教师为了积累乡土课程资源,就必须经常发掘、收集所在区域的乡土资源,或走访当地的名人故里、或请教专家学者、或借助网络传媒等中介,通过这些方式,来开阔眼界,弥补乡土资源的“空白点”。同时,为了更高效的在品德课教学中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教师会下意识地去学习相关的课程资源,尤其是乡土课程资源的理论知识。这都将帮助教师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理论水平。其次,教师的教研能力将得到提升。为了在教学中更好地开发利用乡土资源,教师必须更加细致的研读教材,在对教材有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归纳整理课本知识,标注重点难点,进而有指导地去鉴别、挖掘、搜集、整理、加工乡土资源,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用相关的具有特色的乡土资源来补充、扩展教材内容,丰富教学素材,让学生在饶有兴趣的课堂氛围中获取基础知识。最后,教师的教学技能也将得到提高。要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教师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营造师生平等的民主氛围,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式、换位辩论式等多种学习方式,活化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情感参与中掌握知识,提升技能,实现小学品德课教学的三维目标。

(三)有助于丰富学校的教学资源,形成办学特色

与城市小学相比,我国大多数农村小学教学条件落后,教育资源奇缺,没有网络传媒,没有语音教室,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这都严重阻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制约着小学的发展。但是,农村区域的学校也拥有其得天独厚的教学优势,那就是其蕴藏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生产生活资源、物产风情资源等,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学校发展有着巨大意义。首先,有利于改善并丰富学校的教学资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如,参加生产劳作,让学生体会家长辛劳,从而更加尊重长辈并逐渐养成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参观走访、调查研究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提升交流合作技能,积累生活经验并形成诚实礼貌、勇敢坚毅、善良感恩等优良品质;在学生自身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时去感受分享那份收获的愉悦幸福,逐渐养成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境界等。其次,有利于形成拥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教学师资队伍和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并最终形成学校特色,增强学校活力,促进学校的健康持久发展。

(四)有助于弘扬乡土文化,培养爱乡爱国责任感

一个地区的乡土资源承载着所在区域数千年的历史文明和文化积淀,是这个地区的根魂所在。但是随着市场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利益文化和去城市化逐渐成了农村生活的主导,乡土文化在忽视中逐渐被边缘化,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再去发现、不再去关心、不再去认识这片生养培育自己的土地与其上所蕴含的特色文化和厮守过活的人民,这最终导致游走于城市的农村子女心灵家园的“失根”。[2]心灵失根的个体,日渐模糊的家乡记忆,放下的故乡情愁,爱国终究成了一句口号。因此,我们更有必要引导学生去关心认识自己的乡土文化资源,指引学生对乡土文化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并能自觉进行反思、批判和汲取其中的有益成分,进而留住个体发展成长的根并积极弘扬家乡的本土文化。其次,在走访、调查、探究的同时,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关心家乡、接触社会、了解现实、正视区域发展中所具有的优势与潜在的问题,在为家乡自豪的同时产生建设改造家乡的志向,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随着认知的迁移增长,逐渐将家乡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农村小学德育中开发利用乡土资源可行性

(一)教育理念的支持

关注和研究乡土资源问题的学者纵横古今中外,他们主要涉及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哲学领域的人文主义,戴尔的经验塔理论;社会学领域的多元文化论和参照团体论;心理学领域的认知发展论和建构主义理论;[3]教育学领域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等,这些教育理念的提出和践行为农村小学品德课教学中开发利用乡土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二)实践经验的借鉴

由于20世纪中后期德育危机的出现,各国都进行了德育改革。特别是80年代以来,各国德育改革普遍转向开发利用乡土社区资源,迄今为止,国外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都渐趋成熟和完善。其中卓有成效的有美国“家庭――邻居――社区等”由近及远的课程安排;德国的图表辅助教学;英国的乡土参观;日本乡土教育的学科渗透和“乡土室”建设等。[4]

我国乡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起步晚但也取得了一些成就。理论研究方面涵盖了乡土资源的概念、特征、分类、开发利用的原则、意义和途径等;实践研究方面包括乡土教材的编写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乡土资源并未得到应有重视,教育者开发利用意识淡薄、能力不足,开发主体单一,利用方式有限,开发动力不足等等。

以上国内外的宝贵经验和实践反思都将为农村小学品德教学中开发利用乡土资源提供借鉴。

总之,农村小学品德教学中开发利用乡土教育资源拥有巨大的价值且有实际操作的可行性,但观之国内开发利用现状,我们发现乡土资源在农村小学品德教学中开发利用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著,赵祥麟译。学校与社会[M].人民教育教育出版社,北京,1994:113-134.

[2]蒲郑。探寻乡村教育之道[J].科技导刊,2012(2):7-9.

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 篇八

自任职以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承担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尤其致力于品德学科的教学和品德课题的研究,多年来,在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个性特点的教学风格,并取得得教育教学的累累硕果,现将任小学高级教师以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政治思想

作为一名坚守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党员老师,我始终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学习马列著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有良好的师德风范和教师素养,遵纪守法,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有极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特别是在反对“”组织的斗争中,体现出共产党员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抗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工作中,也很好地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风范。任现职以来,一直坚持出全勤。工作积极主动,勇挑重担,顾全大局,常常超负荷地工作,始终坚持战斗在教学第一线,做到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顾全大局,服从安排。

二、教育工作

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是学生的“心灵导师”。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同时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品德教育研究的老师,我深知自己身上担负的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我坚持人性化管理,并有效地将班主任工作和品德课程的教学和研究有机地整和起来,让品德学科的教学为班主任工作服务,也用班主任工作的实践来检验品德学科教学的理论指导,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教学的效果。对于班主任工作我一贯坚持做到:

1、人性管理创设宽松的育人环境

班级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土壤”,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我深知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是建设优良班风和学风的基础,更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所以,每接一个新班,我都先从建立班级规章制度,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做起,结合班级实际,讨论、制定《班级公约》及奖惩制度,将班级制度自主化,让惩罚制度人性化,把德育教育的思想润物细无声般的滋润学生的心田。

人人参与班级管理,个个都是集体的主人,这更是我自主管理班级的核心所在。为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我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班干部管理制度,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给学生一份能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工作岗位,并不失时机地进行调整和更换,让每个学生都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双重体验,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班级管理的有效渠道,学生在人人参与班级管理的真实体验中,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感受了自己的点滴成功,以此更好地激励他们相互合作。有了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再加上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的主人翁意识,班级的日常工作进入了自动化状态。

2、真情付出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学生面前,我是老师,也是他们的大朋友,我用微笑、赞赏和宽容让孩子在和谐、宽松、自主的的环境中学习、生活,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我还善于用一双慧眼,去识别每一颗“真金”,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因势利导,培养成材。让学生从老师的关爱中找到自尊,找到自信,找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友谊,更能找到老师对他们发自内心的真心的爱。

平时,我总是还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交流、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及存在的问题等,及时教育,加以鼓励,让学生能悦纳自我、体现自我、勇于实现自我、相信自己能行。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成功的体验。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的积淀,也让我的教育工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魅力。我所教的班级班风好、学风正,均是校级、区级的先进集体,在各级各类的竞赛活动中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我所教的学生道德品质高尚、基础知识扎实、行为习惯规范、自主能力很强。我的工作也得到了学校的认可、社会的肯定、家长的信赖和学生的喜爱。

三、教学工作

1、勤勉教学成绩突出

学校的德育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是最基本、最经常的形式,应该是日常教学,而品德学科的教学又是更为有效的教育途径,它其与他科目的最大不同在于它并不能仅仅通过知识传授获得,而更应该“润物细无声”地让学生在亲历中感悟。多年来,我一直从事品德学科的教学,参加各级各类的赛课均获奖,还多次承担了市、区品德学科的公开教学工作,潜心于品德学科的课题研究工作,在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个性特点的教学风格。

在品德学科的教学中,我敢于创新,大胆尝试,善于运用灵活的方法将品德教育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寓教于玩之中,促使学生高尚人格和良好习惯的养成,为德育教育开拓了又一片自由、广泛的空间。

充分挖掘品德学科的各类资源,发挥教育的功能,共同参与学生的教育活动在我教育教学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了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加强对孩子的道德品质教育,我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发挥社区教育的功能,聘请了离退休的老干部、老教师,请他们利用节假日、放学后、纪念日等时间,给孩子做讲座、谈感受,或者和孩子一起参加社区活动,在学习和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尤其是对那些道德品质相对落后的孩子而言,更是如同一场场及时雨,净化了孩子幼小的心灵。

2、深入研究大胆创新

经区教研室的推荐,我很有幸地成为镇江市品德学科中心组的骨干成员,定期参加各级各类的教研活动:与品德学科的专家零距离的接触,走进品德教学名师的课堂,同行之间面对面地对话交流等等,这一切无不让我受益匪浅,既提升了我的理论水平,也提高了我的教学能力,让我在品德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看得更多,走得更远。多年来,我还一直担任学校品德学科的教研组长,组织开展学校这一学科的教研工作。作为学科教研组长,我始终把教研放在重要的位置,坚持组织该学科的老师开展教研工作,并坚持在第一时间内把自己了解到的、学习到的最新专业理论和教研动态传递给本教研组的老师,和大家一起积极开展教研组的备课活动,与同科组老师一起钻研教材、教法与学法,共同开发教学研究专题。

任现职以来,作为课题组长,我主持了学校品德学科部级课题——《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的课题研究工作,并与2006年5月顺利结题,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和实践经验;参加了由镇江市教研室组织开展的省级课题的研究工作,是课题组的骨干成员

目前正主持学校品德学科市级课题的研究工作

3、扶持后辈共同进步。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品德学科的骨干教师,我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还积极承担培训青年教师的工作,任现职期间,为了能让青年教师尽快成为学校教学的主力,我主动承担培训青年教师的任务,在教学“结对子”“一帮一”活动中,积极扶持青年教师成长,在我的指导和帮助下,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在品德学科的教学中脱颖而出,成为这个学科的主力军。

四、工作业绩

1、个人荣誉

市义务教育教材选用委员会委员

市品德学科中心组骨干成员

区政府嘉奖

区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先进个人

区青年骨干教师

区品德学科基地研究员

校品德学科教研组长

参加市骨干教师培训

校师德标兵

校优秀教师

2、课堂教学

《我爱爷爷奶奶》——获全国品德学科录像课评比一等奖

《爷爷奶奶好》——参加市优质课的展示教学

《有多少人为了我》——区级研究课

《思想家孔子》——区级调研课

《祝你生日快乐》——区级观摩课

《我爱爷爷奶奶》——区级录像课观摩

《平安回家》——区级教学研讨课

3、指导青年教师

指导张志霞老师参加市品德学科“新秀杯”评课获三等奖

指导袁萃老师参加区品生、品社赛课获一等奖

指导蔡红玉老师参加区品生赛课获二等奖

4、课题研究

参与全国“十五”教育教学规划国家重点课题分课题“小学综合课程教学的开发与实验的研究,主持学校子课题——《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的课题研究工作,担任课题组组长,此课题已于2006年5月顺利结题

参加省级重点课题《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的研究,是课题组的骨干成员,此课题正在进行中

主持学校品德学科市级课题——《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此课题正在进行中

5、论文、案例获奖和发表情况

(1)论文

《捕捉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节外生枝”》——获中央教科所论文评选二等奖

《课堂与生活》——获中央教科所论文评选二等奖

《“节外生枝”也精彩》——获省“师陶杯”教育科研论文三等奖

《体验教育——思品教学中的新理念》——获市论文评选三等奖

《让艺术走进品德教学的课堂》——获区论文评选一等奖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获区论文评选三等奖

(2)案例

《家里的烦心事》——获省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一等奖

《家里的烦心事》——获市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一等奖

《规则是怎样来的》——获市案例评选三等奖

《过新年》——获市案例评选三等奖

《善待课堂质疑》——区案例评比一等奖

(3)发表

《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发表在省编《品德与社会》第十册教参中

《我是志愿者》——发表在省编《品德与社会》第十一册教参中

《我爱爷爷奶奶》——发表在《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学科教学典型案例的研究》一书中

《镇江,我为你骄傲》——被省编乡土教材录用

《镇江特产》——被省编乡土教材录用

《可爱的家乡人》——被省编乡土教材录用

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 篇九

转变品德课教育思想理念,有利于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素质教育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如果仍然按照应试教育的传统思想去认识品德课,就会停留在以升学考试的科目作为学校教育科目设置的依据的层面上。即使形式上有这一类课程,但在实施时其课时安排也会让位于语、数、外这类考试课程而大打折扣,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效果的测评很难避免应付的结局。树立关于品德课作用、地位的科学认识观,不仅对于落实素质教育,而且将为推进品德课堂教学安排、教育评价的一系列深入改革打开一道探索之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认识学生品德个性成长特点,为创新人才培养打下基础。依据个性心理学原理,每一个学生由于生理发育和家庭环境等影响的复杂性,其身心特点和认识觉悟、接受能力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同时,由于品德是个体对世界事物包含自身在内认识所表现出的稳定心理倾向,因此,认真研究学生个性成长特点,改变单纯从整齐划一的教学计划安排出发,尊重个性发展的差异,遵循因材施教的理念,为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打下基础,回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将发挥积极的探索作用。

探讨品德课堂活动组织规律,形成教育方式多样化和有效性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属于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一门综合课程,这一性质就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基本途径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完成。通过探讨品德课堂活动组织的规律,有利于教师针对不同学生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内容、检测评价标准和方式,在学生喜闻乐见教学过程中逐渐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品德教育、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历史和地理教育、国情教育以及环境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为学生成长为富有爱心、社会责任感强和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这对于目前不少学校缺少经过相应的专业训练、担负着繁重的行政管理工作、兼任该课程教学而导致无法集中精力深入备课的教师来说,具有优化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提升教育教学效果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近年来国内有关个性教育文章日渐增多,大多数集中在指陈应试教育整齐划一的教育方式对学生个性培养的不利影响而产生的各种问题层面上,虽然其中也有一些论者提出了改革课堂教学要求,却在针对小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中如何开展有效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几乎很少涉及。比如,吴晋熙《实施个性教育的探索与实践》(2011年第2期《当代教育科学》)虽然提出了如何进行个性教育问题,但是,由于将其置于同延伸到课后的活动与拓展和管理与文化一类的问题等而观之,使得有关课堂教育过程中怎样开展个性培养的讨论并未深入。张志瑞《素质教育应是个性生教育》(教育与管理 2012年第1期(总第135期)依据“加强素质教育,努力建设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和2OO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一精神,指出实施个性培养教育就是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也就是我们所强调的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之达到“小以小成,大以大成”的教育目标。不过作者仅仅立足于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现象一般化的叙述之中,未能论及课堂活动如何开展学生个性培养问题。赖香恒《个性化教学让课堂更高效》(师道・教研2012年第9期)一文,认识到了传统教育重功利轻发展、重共性轻个性、重传承轻创新,人的个性没有得到发展创新就无法实现这一弊端,并将个性教育就是要强调主体性、独特性和创新性,个性化教学是以个性教育为理论支撑。通过教师个性化的教学手段营造个性化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三维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能这一认识高度应是有新意的。然而,随后的分析仅有“个性化课堂训练”和“个性化评价激励教学活动”一些论述,却着力于“尊重教师个性化,制定教学高目标”的阐释。

在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注意学生个性培养教育,美国是这一教育理论提出和实践的代表者。自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全国性教育联盟、品格教育协会、伦理与品格促进中心先后成立推广“学生品格教育”,到80年末,有44个州开展这一教育活动。在他们提出的有关学生良好品格或品德内容要点有“诚实、尊重、平等、守法、友爱、责任、做最好”等,其中多数都与培养学生个性品质直接相关。国内也有不少学者也关注美国的这一教育活动。伍先禄《国外个性教育理念与实践对我国创新教育的借鉴意义》(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第23期)一文中,作者以美国为例,对中国和外国个性教育的教育观基础做了分析,指出建立在个人主义政治教育思潮之上的美国,其个性教育的出发点是个人独立性、创造性,强调个人自由发展,不受或少受社会、政治和宗教势力的限制,而中国对“个人主义”乃至与“个性”沾边的都视作是一个贬义词。在文章最后部分对我国教育改革“启示”论述时,以老师布置作文《春天》,大家都在赞美春天而另一个孩子则认为春天不好,被老师批以“胡思乱想”的例子,指出“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浸淫在这种顽固的思想中,深受其害,创造的勇气,思维的个性不知不觉被老师们的标准答案,教学大纲的统一性要求等消磨了。”这一问题的实质所在。只是没能具体论述有关课堂教学中个性培养的老师如何做才能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健康顺利成长。

综上所述,开展以小学生为对象、品德课堂学生活动教学组织为载体,立足于个性心理学和现代教育学所提供的基本科学原理,探讨如何从品德教育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到教学检测等多个角度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既有现实需要、也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因而是有新意的学术研究活动。

三、研究目标

通过探讨在小学品德课堂学生活动中,如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认真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主体性,实现品德课堂对于培育学生勇于创新的初步意识,促进认知、情感、能力等方面协调发展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通用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通用多篇】范文,共有20827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通用多篇】下载
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通用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