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企业文化 > 企业文化建设 >

探讨物业管理企业文化与社区文化的适度融合(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15-01-22 10:43:11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第一篇:探讨物业管理企业文化与社区文化的适度融合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实现人民群众的愿望、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为矿区居民提供服务的我们来说,更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站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大力加强社区建设,确保矿区的发展和稳定。

我们***单位服务区域**平方公里,辖区内有**个物业小区,共有**万余户,**万余人。公司服务区域广、小区多且分散,周边单位多,这给我们工作带来诸多困难。然而社区作为矿区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其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着力加强社区建设,确保矿区的稳定发展?工作方式和途径也许有很多,本文仅从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和社区文化建设相结合的角度,谈一点学习认识。

社区是指一定地域内城市居民的自治组织,物业管理是为居民提供与房地产有关的全方位服务的企业。对于社区建设,目前矿区采取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三结合共同管理的方式,其中物业公司在矿区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矿区与物业公司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社区文化建设更离不开物业公司的组织和参与,并越来越成为物业公司提高物业管理水平美誉度的重要途径,探索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与社区文化建设适度融合,不仅有利于树立物业公司的品牌和形象,还有利于加强社区居民思想建设,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企业文化是规范物业管理、推动物业市场发展的关键

1、企业文化是规范物业管理的重要工具。

企业文化是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管理理论。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论,它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其意义在于通过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共同价值观来培育塑造认同企业价值观的企业人,制定有利于企业价值观形成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使企业的产品、服务、管理经营行为、物质环境、员工形象等都一致传达企业价值观,在社会上树立可供识别的企业品牌形象,实现企业的差别化市场发展战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就公司内部管理而言,企业文化通过塑造价值观推行价值观来实现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德治”。企业文化以其特有的管理功能,对提高物业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规范物业管理人员的服务行为作用巨大,物业管理人员可以因此提高管理服务的主动性,不断改进管理服务程序、流程、方法、技能,完善物业管理服务。

另外,就物业管理规范化的对象而言,物业管理法规不仅仅要规范物业公司的行为,还包括业主的行为。如果我们小区业主对物业管理制度的认知能力与认同程度十分有限,那物业管理的规范化发展就会受到极大的制约。物业管理制度建设本身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由物业公司根据国家的法规来自我建设、自我完善;业主对物业管理制度的认知能力与认同程度则需要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文化建设活动来培养提高,这也主要靠我们物业公司来做,其实质是物业公司企业文化在社区的宣化、延伸、渗透。换句话说,只有通过社区文化建设,宣传各项法规,弘扬社会公德,促进感情交流,提高居民素质,才能有效增进社区认同度,从而,为物业管理的规范化奠定良好的社会文化基础。

2、企业文化建设是物业市场竞争的需要。

当前,物业的市场竞争已经从人才、技术、管理水平、服务程序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全面铺开。从深层次分析,要全面提升物业公司的竞争力要靠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的服务经营理念、职工的综合素质来支撑并实现,因此,现代企业间的竞争是企业文化的竞争。物业品牌化是物业公司市场发展的需要。品牌是凝聚企业形象的重要载体,没有品牌支撑,企业的影响力就受到制约。物业公司要想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建设自己的知名品牌。

品牌竞争从根本上来说是文化的竞争。可以说,没有文化的环境不是文明,没有文化的商品不是精品,没有文化的服务不是享受,没有文化的竞争不能取胜。品牌所蕴涵的功能价值、品质含量、服务质量、企业伦理,归根到底是企业文化外化的结果。品牌的差异,说道底是文化的差异,是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差异。差异识别度越高,品牌竞争力越强。树立品牌,我们要运用文化眼光对待物业管理,创造充满文化氛围的环境,形成独特的管理风格,使物业管理具有鲜明的生命力。

第三,物业的品牌形象的根基,最终落在物业基础管理的服务上,而物业管理服务质量,不只是体现在服务的技术水平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服务的态度与行为上。员工的服务态度与行为怎样,取决于员工对公司、对业主的认识,这正是价值观范畴,也就是企业文化所倾注的领域。企业文化对提高企业管理服务质量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二、社区文化建设是物业公司企业文化的旋转舞台

1、社区文化建设是物业公司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社区文化,从广义上看,它是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介于社会文化和家庭文化之间的一种文化。一方面,物业公司作为社区内的一个独立行为主体,也就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自然主体。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内一切主体的社会责任,物业公司不能例外。因此,社区文化建设是物业管理公司的一项自然责任。另一方面,物业管理公司与业主签订契约,为业主提供优质专业的安全、维修、绿化、保洁,这是物业管理的物质层面,属于广义的社区文化建设范畴。因而,社区文化建设又是物业管理公司的契约责任。物业管理公司注重社区文化建设,既是物业公司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社区文化建设又是物业公司的责任,对自身发展负责,同时,对社区发展负责,而且重在精神层次的文化发展。这也是我们物业公司必须主动将社区文化建设纳入企业文化建设规划范围内的根本原因。

2、物业公司关注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因是市场需求。

几年来,随着油田几个新区的建设,物业公司和物业管理开始贴近石油工人,走进油田职工的生活,环境的变化,生活的便利使居民对物业管理由不接受到认可,现在职工生活已经离不开物业公司。但随着社会发展,职工生活水平提高,业主住户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物业公司在社区服务中的角色和地位,让业主住户对物业公司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抱有极高的期望。致力于社区文化建设是物业公司应对市场需求、完善物业管理环节的必然选择。实践也已经证明,那些重视社区文化建设的物业公司,更能为市场所接受。

3、物业公司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能动的,而不是被动的。

物业公司毕竟不是政府机构,而是一个有自身利益的经济实体。物业公司为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必须发挥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企业文化和社区文化互动,并起到示范和主导作用,在兼蓄个性化的家庭文化同时,积极弘扬社会主旋律,共建小区美好环境的主流文化,将物业公司企业文化在社区的伸张与社区文化的个性需求有机结合。从物业管理市场的发展来看,不着眼于满足社区文化的个性化需求的企业文化肯定是没有生命力的。根据这一规律所建立的企业文化,其在社区的延伸、扩张、渗透,与社区文化建设是相统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由物业公司组织主导的社区文化建设,是物业公司企业文化在社区的延伸与外化,也就是说,这样的诱发性社区文化实质上是物业公司企业文化的载体与表现形式,是物业公司企业文化在社区交往行为上的表现。因此,诱发性社区文化建设,本质上是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物业管理企业文化与社区文化的适度融合

油田社区建设的特殊性,决定着物业公司要将社区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纳入为物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油区的角度看,发展社区文化,是维护矿区稳定、增进理解和加强油区发展的重要举措,物业公司在社区文化和社区居民思想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物业管理企业文化与社区文化的适度融合指的是两者在内涵上的“适度融合”,使之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物业公司在具体操作中,不必分别打出企业文化和社区文化建设的旗号,以避免重复操作和互相抵消力量。物业公司作为一个文化建设主体,与分散的家庭比,有着无可比拟的组织能力和协调优势,显然是一个十分重要文化建设主体。从物业公司自身的发展需求来看,物业公司应业主对社区文化的需要而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是对市场的积极主动反应;物业公司加强企业文化在社区中的渗透力、辐射力,提高公司品牌知名度,是公司的经营发展策略;如果我们将由物业公司组织主导的社区文化界定为诱发性社区文化,那么,这样的诱发性社区文化实质上是物业公司企业文化在社区的延伸与外化,是物业公司企业文化在社区交往行为上的表现,是物业公司企业文化的载体与表现形式。

基于以上认识,物业公司是社区文化的能动建设者;企业文化是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业公司品牌的深厚底蕴;社区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诱发性社区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这样,我们物业公司准确把握自己的定位,就可以较好地处理好企业文化建设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关系,更好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企业文化建设也好,社区文化建设也好,它们的适度融合都是提高企业社区职工和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新型的社区人际关系和有利于油区发展的稳定社区环境。

第二篇:职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策略探讨

职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策略探讨

[摘要]创新职校学校文化,应加强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文章通过对当前职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指出了加强职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的意义,探索实现职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途径,从而使培养的职校学生更加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职校;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融合

校园文化是每个学校在办学实践中逐渐孕育和形成的独特办学理念、道德规范、组织制度,体现全校师生价值取(请关注WWw.haoword.CoM)向的学风、教风、校风、师生的精神风貌以及学校所具有的独特校容校貌等共同整合而成的人文生态环境。不同的校园文化锻造出不同的学生品格和不同类型的人才,而特定的师生群体又固化着特殊的校园文化特色。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怎样建设校园文化决定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如何建设有职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促进中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保障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协调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严峻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时代特征。中职校园文化建设要适应就业要求,实现与企业文化的交融和对接,势必要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企业需要新型技术人才,中职学校如果继续封闭守旧则无法胜任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能人才的任务,而“校企合作,共谋发展”为两种文化的融合提供可能。

一、当前职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个性不足,缺乏中职特色

当前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脱离职业学校培养目标,没有体现职业学校的特色。当今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基本上照抄普 1

通高中的校园文化建设。没有体现出自己作为职业学校的特点。由于职业学校发展建设时间不长,校园文化建设大多仿效普通中学,没有自己的特色。以校训为例:随处可见“勤奋、求实、团结、拼搏、刻苦”等字样,而能鲜明体现职业学校专业个性特色的内容则明显不足。由此可见,作为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的延伸和重要补充的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及时跟上发展步伐。

(二)因循守旧,缺乏现代气息

我们的校园文化惯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治学格言、立身之道等,一些“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能补拙”等耳熟能详的内容充斥板报、橱窗和宣传栏,而现代科学的学习方法、成才途径以及本专业发展的动态等现代信息则少而又少。这与改革年代“时间就是金钱,质量就是生命”、“外树形象、内强素质”、“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等企业文化相比,现代气息实在不足。

(三)封闭办学,缺乏职业特色

综观目前的中职校园文化现状,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办学开放程度不够,脱离市场主体,缺乏“职业” 特色,忽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中职教育是定向教育,其人才培养目标十分明确,即为社会尤其是企业培养一线合格技术人才。中职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像中职教育的教学过程离不开企业一样,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也不应该闭门造车式地疏远企业。目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未能体现中职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未能把培养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职业性人才的目标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发展规划之中,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脱节,学术气氛与职业氛围缺失。这就必然会导致人才培养上的尴尬局面。

因此,在中职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加快与企业文化的融合,这样的中职校园文化才是完整的、有特色的、系统的。

二、加强职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意义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能力。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应尽可能突出“职”的特点,融进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

(一)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的需要

职校只有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毕业生才能适应整个社会特别是企业的需求。企业要求每个员工具有事业心、责任感和协作共识的团队精神并遵章守纪,而现在很多毕业生刚上岗,不适应企业管理环境或者被企业淘汰,并不一定没有胜任职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而是由于缺乏适应企业管理和人际关系的能力素质,无法在企业的环境里找准自己的位臵,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因此,中职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必要专业操作技能,还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企业,并在社会、企业中生存、发展的能力。学校管理育人的手段方法与企业管理的手段方法往往差别很大,学生没办法通过学校的管理行为领会到企业管理。比如企业员工的纪律性要求和工作态度的严谨,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如果没有长期的养成教育,很难适应企业的这种制度文化。这些差异与限制导致了毕业生不能顺利地从学生角色转变为企业员工的角色,从而达不到零距离就业的需要。这就要求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吸收企业文化的成分,从先进企业的文化理念中吸取有价值的元素,使之成为新的校园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逐渐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距离,使职业学校的学生从入学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

(二)培养职校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需要

校园文化是一种以育人为核心教育文化,而企业文化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这种校企文化的互补性对中职的学生成才尤为

重要。现代企业和市场选择人才看中的不仅仅是学生拥有的文凭和技能证书,他们更看重是其职业素养,即个人基本素质、基本职业技能及职业精神。企业认为学生除了应具备必要的专业技能和的心理健康素质外,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是否具有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意识;严谨负责、一丝不苟的职业纪律;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现在很多学生缺乏对所投身职业的基本素养的了解,还不懂得学历与职业之间经常不对称的关系。当你的职业素养不能适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时,就业难的问题就难以避免。一方面不少职业学校的学生感叹就业难,另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也在四处寻觅、抱怨找一个合适的新员工难。良好的职业素养将大大促进就业进程与成效。这种职业素养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形成的,而是要通过一定的职业的文化氛围来陶冶学生,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生活中逐渐感受和了解,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接受这种职业素养要求。

(三)推进职业学校特色内涵建设的需要

职业学校引入企业文化,凸现学校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凝聚师生,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向心力。通过引入企业文化可以强化师生员工的集体荣誉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促进招生、就业工作。职业教育是以招生为龙头,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越来越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通过引入企业文化,树立良好形象,有助于家长对学校产生信赖感,也有助于企业对学校的认同,有利于学生顺利就业,而广泛就业,又如同无声的广告,对招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产生联动效应。同时有利于塑造学校形象,推动学校文化建设。职业学校要引入企业文化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必须依靠学校文化建设的直接成果,而学校良好形象的塑造又必然推动学校文化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效融合的途径

职校校园文化的立足点是以就业为导向,在建设职校园园文化的过程中,要凸显职业性特点,突出行业性特征,融入优秀的企业文化,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使职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成功地实现对接。具体实现途径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寻求两种文化的对接口,注重职业素养培养。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就要求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体现职教特色,就要使师生员工把“以就业为导向”办学认同为学校的群体价值观念,并以此为核心丰富、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企业要求每个员工具有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并遵章守纪,而现在职业学校学生普遍缺乏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和人沟通共事的能力,企业要求职工应有全局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不少学生由于年龄小,独生子女多,阅历见识浅,更缺少同甘苦共患难的锻炼机会,往往只看到眼前利益,缺乏长远思考和先人后己的精神,这就要求学校要强化对学生的职业定向教育。

一要通过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正确的职业观,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提供良好的校内外环境对其进行职业性格塑造。突出“职”的特点和企业文化的氛围。二要通过创设相应的精神和物质环境,培养学生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以适应其就业的需要,同时重视职业训练活动。三要提升学校的职业氛围,把学校的实训教室包装成企业“车间”,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把学生包装成企业“工人”。统一穿上实训服、带上工具包、凭胸卡进车间上岗。同时加强对“员工”组织纪律性教育,强调时间观念,不得迟到早退,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上岗生产,营造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促进学生职业认同感。

(二)寻找职业文化的渗透处,注重活动宣传策划。

职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吸收、渗透更多的企业文化,要将职业教育与企业文化内容融入校园教育教学中,注重宣传活动内容

的策划,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

一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课堂教学是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的基本途径。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企业文化的宣传和讲授,学生可以直接获得有关于企业文化的概念、内涵和精神。学校要把一些优秀企业文化以公共选修课程的形式纳入学校正规的教学系统中来,强化学生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接纳。二要引导学生利用实习、实训的机会把握和理解企业文化。在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过程中,教师要加以引导,让学生作为企业的一员,真切、客观地去体会企业文化的具体内容。三要邀请企业文化学者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这种讲座可分为面对全体学生的广义企业文化内容的讲座和面对具体专业甚至某一具体企业狭义企业文化的讲座。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将企业文化进行全方位的引入,也使学生通过这种引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了解和掌握企业文化的内容。四要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优秀企业文化内容的展示。这种展示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进入企业,通过企业的厂景、厂貌、文化宣传、人员介绍等现身说法与企业文化进行零距离接触;另一种是将某一个企业的文化作为专题在校内进行展示,或将几个或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成果进行综合的展示,实实在在地把企业的文化引入校园。

(三)搭建认识企业的大平台,注重校企联姻合作。

职校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引进企业文化的元素,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以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为载体,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平台,努力争取校企零距离的对接,真正地实现校企文化互融互动,实现培养目标同社会需求的统一,专业教学同社会实践的统一,学生学习同就业的统一,找出了对新世纪中职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

具体的讲,一是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动手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等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

接获得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于培养学生的过程之中,使学校与社会、教师与社会、学生与社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并在交流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全面素质。二是做好学生毕业实习工作。学生的实习经验也是企业选择人才的重要指标,学生们只有深入到企业中去,深刻地体验到企业文化,在企业生活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才能真正地适应企业的选择。三是加强校企的全方位合作,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更好地相通相融。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文化活动,企业也可以参与学校的文化活动,在相互参与中彼此借鉴,共同发展成为一个相互包容的整体。可尝试按照企业的架构组建班集体,在一些订单培养班,学校可尝试以企业的名称来命名班级,以企业的组织模式设臵班干部,按照企业的制度制定班级制度、公约,结合企业和专业的特点规划班级活动。如此按照企业的架构构建班集体,可以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体会到企业的存在,感受到职业文化气息。

参考文献:

[1]陈林青.职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的几点思考[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6):13-15

[2]彭建胜,王宗凡.以职业文化传播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j].当代教育论坛,2014(4):107-108

[3]刘汝.企业文化在中职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渗透与主动导入[j].广西轻工业,2014(2):142-144

[4]张旭曦.职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147(7):25-27

[5]吴强.浅析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j].教育与职业,2014(7):182-183

第三篇:关于民航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的思路探讨-林筠山

关于民航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的思路探讨

林筠山*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飞机维修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3) 摘要:本文从民航高职院校如何开展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课程入手,探讨了如何强化本校文化与职业教育的联系;并从教学定位、教学主体、教学目标、教学文化等各个层面展开,分析了民航高职院校如何与企业文化进行深度融合,并研究了如何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新理念。

关键词:高职教育文化;校园文化;深度融合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水平不断提升,校企文化的深度合作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重点。但是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管理方式改革等层面,对于学校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重视不够。校企文化的合作是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的重要基础。民航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深度融通,可以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从而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最终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从民航高校自身的特点出发,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课程

为了更好的开展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课程,民航职业学校需要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德育课程的开展,以下从三个方面出发,探讨了如何在民航高职教育中进行德育课程的开展。

1.以民航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为基础,开拓德育教学的新途径

民航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除了需要学习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外,也离不开德育课程的帮助。因此,民航高职院校要真正的做到与企业文化融合就必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全方位的开展德育课程。民航高职院校必须将优秀的行业文化引进校园,并以自身校园文化为基础对企业文化进行有效融合,从而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纽带,并进一步促进民航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交融和互动。最终促使民航高职学生能有一个正确的自身定位,并树立职业自信,从而养成正确的人才观和职业观。

2.加强民航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在办学中促进德育课程的开展

民航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中应当树立合理化的办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民航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应当充分体现民航高职院校和民航企业的特点,在开展自身管理的同时把民航企业需要的各项职业精神贯彻到其中。民航职业学校应当把教学管理与德育课程的开展相结合,构建自身的德育文化,把开展民航高职教学工作所需要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效率观念、质量观念、服务至上理念深入到民航职业学生的理念中。

3.德育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民航高职院校应当在社会实践方面,增加社会实践在教学内容的比重。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体验,帮助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体验企业文化。通过分类调研、实地考察、岗位实践、企业座谈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基金项目: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教科研项目“关于建设民航企业文化深度融合的校园文化研究”。

作者简介:林筠山(1983.9—),女,广东省广州市人,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飞机维修工程学院素质导师,助教,硕士研究生,(电子邮件)linyunshan@caac.net。1

二、强化校园文化与职业教育的联系,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对于强化校园文化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下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学校如何开展德育活动。

1.开创民航高职院校在班级管理的新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将班级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模式进行融合,从班干部的任命、班级团队精神的培养、班级事务的处理方法、班级文化的营造等方面进行尝试。在培养班级文化的同时,注重将企业文化融入到其中,通过日常的班级管理,促进学生对企业更好的了解。通过班级的管理将企业文化带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中,从而使学生能够提前接触到社会,最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企业适应能力。

2.在民航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中促进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是德育课程的重要环节。第二课堂的开展,不仅是民航高职院校教学理论改革的体现,并且是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和重视职业能力的体现,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对学校的教学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有着重要作用。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发展教育文化的同时注重引入企业文化,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参与中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培养学生良好的岗位适应力,让学生在第二课堂的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到学校的文化,加深对企业的了解。

三、从教学定位、教学主体、教学目标、教学文化等各个层面,与企业文化进行深度融合。

在对民航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入融合的思路探讨中,从教学定位、教学主体、教学目标、教学文化、教学能力、教学信息反馈等各个层面展开,讨论如何进行校企合作。

1.教学定位

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应以面向社会、立足行业、培养高素质的民航人才为自身的教学定位,对融合企业文化采取分类、重质的融合原则。首先按该校所设专业, 在加强本专业建设的同时对企业文化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而不是不加区别、不重质量的进行融合,从而能够形成本专业教学的高效性;其次在融合的企业文化的类别和内容设计上,该校应注意将所开设专业和教育教学方向有效地进行相互对应和衔接,从而形成所有专业的整体受益。

2.教学主体

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学主体方面,一方面应大力聘请相关教学专家来校开展民航专业和学术方面的讲座或报告;另一方面极力推进聘任民航专家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进行实际教学、演示、指导和辅导,并提倡将学校专业教师与专业人员共同编写出版企业文化教材纳入课程共同实施教学。除此之外,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应注重实施学院教师深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这样既能促进学校争优达标能力,又能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创新。

3.教学目标

民航高职院校应当在教学目标的的概念、内容、形式上进行全面的改革。在这一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需求的满足,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个人能力全面协调的发展。民航高职教育学院在教学目标中应当强调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教学目标。这对民航学校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民航专业的特殊性,对于学生的安全意识要求极高。

4.教学文化

民航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同时应当注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开拓精神的培养,在了解学生能力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学校的教学文化进行改革。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学中应注重建立起具有自身特点的教育文化,经过办学以来的长期集思广益和教学实践,建立良好的教学文化。

5.教学能力

民航高职院校教学能力的改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学生的课本知识、实践能力、专业技能进行综合性的提升。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将培养高素质的民航人才作为自身的历史使

命,从而促进学院学生职业素养。

6.教学信息反馈

民航高职院校在与企业文化进行融合时应当建立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持续改善。例如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问卷调查,或者设立意见箱等方式,来促进教学信息的合理反馈,从而促进与企业文化更好的融合。民航高职院校应当对教学信息反馈渠道不断的进行改善,从而在民航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产生更好的教学成果。

四、建设与优秀企业文化深度融合的校园文化新理念。

高职教育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浪潮中崛起的一个新的教育类型,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在进行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时,应注重从校园景观、校园建筑设计、校园绿化美化等物质方面来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除此之外还应当从学校的教学传统、学风、校风、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等方面对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的提升。学校教学环境氛围的提升,可对学生的成长过程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并将校园文化蕴含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实施真正的文化融合,从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良好融合对于教育活动的开展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在提高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培养良好的校风、培育优秀的民航人才方面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结语

民航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并不是一个相互孤立、机械分割的过程,而是一个相互依存、相辅相承的过程。从民航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特点上来看,民航高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必须从吸收优秀的企业文化入手,并加大学校对德育教育的力度,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符合时代潮流的民航专业人才。民航专业人才反过来可促使校企合作能够良好的进行,从而实现民航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吴卫锋.根植于民航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略论[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02):14

[2]余兴国.企业文化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3(03):42-44

[3]胡海员.基于企业文化的高职食品类专业教育[j].职教论坛.2014,9(29):11-12

[4]陈文海.论高职教育校企文化融合的前提及策略[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03):54

[5]张冬梅.略论广东省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走向[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5(10):27-28

第四篇:h教学管理类-李秀坤-《中职教育中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探讨》

中职教育中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探讨

鹤壁市淇县职业中专 李秀坤

电子邮箱:lxk316612@163.com联系电话:15939297316

【摘要】:企业文化是在企业核心价值理念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行为方式。中职教育培养的是企业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把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相融合,是当前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首要任务之一。通过对校企合作、创新融合企业文化的途径、融合校企文化的作用,阐述了优秀企业文化进入校园文化的必要性。这样进一步实现校企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双赢。

关健词: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企业文化 融合校园文化 中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职业性、技术性、应用性特点决定了其培养的学生必须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更要能够主动适应企业文化。这就决定了中职校园文化必须与企业文化实现对接和融合,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就业和创业。职业学校要依托与企业的关系,充分发挥“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办学优势,将优秀的企业文化融于办学实践的全过程,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力地促进优秀企业员工的培养。

一、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效融合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自然环境影响下,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并为企业所认可所遵循的,具有企业特色的群体思想意识、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是增强员工凝聚力、向心力的精神动力,是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理想信仰等精神支柱的集中体现。中职教育具有的职业性、技术性、应用性特点,决定了学生一毕业就要上岗、工作,但从目前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毕业生中相当部分因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最终离开企业。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不仅仅是就知识技能而言,更多的是不适应企业文化导致的心理差异、文化差异、习惯差异、经验不足等带来的“不适应”。产生这种不适应的主要原因是校园文化是以育人为核心的教育文化,而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企业规章制度和物质现象为载体的管理文化和经济文化,两种文化的差异使学生在校学习时的情景与进入企业后的情景形成巨大的反差。 为了有效应对这种普遍存在于中职毕业生当中的“不适应”现象,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依托企业,面向企业基层,培养实用人才”的办学定位,不断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围绕中职学生成才的内在需求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1

将企业的人文素质等因素融入校园文化中,实行开放式办学,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入到校园中,逐步确立以“诚信文化”与“企业文化”为基本坐标的校园文化建设格局。学生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在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认同企业文化精神,自然地融入到企业当中,较快地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

二、注重实践探索,创新融合企业文化的途径

中职院校融人优秀企业文化,汲取企业文化的精华,是全方位、深层次地推进工学结合的重要举措,是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其途径是多方面的。

在物质文化层面,融入企业文化要素。在探索中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要大力宣传和引进企业文化的元素,展示企业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兴建一批融合企业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景点。利用室内空间如教室、走廊、黑板报等,将企业的文化作为专题进行展示,或将几个或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成果进行综合展示。将学生直接带入企业,通过厂景、厂貌、文化宣传、创业史介绍等现身说法与企业文化进行“零距离”接触。通过环境营造与企业文化接轨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企业文化意识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具有“润物细无声”重要意义。

不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在精神层面的融合。企业的需求决定了学校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意专业知识的讲解,专业技能的传授,同时要坚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崇高的职业理想,强烈的职业责任。学校在工作实际中,将优秀企业制度引入中职学生行为规范的制订中,注重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强化诸如诚信、守纪、敬业、团结等与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内容,注重培养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在校企文化实际的互动和融合中,通过举办讲座、专题报告会、企业文化论坛等多种形式,对全体学生进行企业价值理念、品牌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等相关内容的教育,定期邀请企业相关人员到学校作专题讲座。在全校师生中形成以积极、开放、理性的态度去对待金融文化,树立起开放的校园文化观念,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在精神层面的融合。

对学生进行企业化教育与管理,在制度文化层面实现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为了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实际要求,学校把优秀的企业文化管理制度运用到学校管理之中,如“5s”企业管理方式,即通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等操作流程,使学校形成一个既清洁、整齐的工作环境,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并把企业文化管理融合到了学校的管理制度之中,实现了人才培养制度上的创新。

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在智力层

面的融合。为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学校根据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教学,师资力量以企业为主,企业选派业务能手和业务骨干负责专业课程的教学,学校教师负责学生学习组织和课后辅导等工作,用人单位和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学生根据不同企业的要求,在学校和企业工学交替进行学习,教、学、做合一,教学空间延伸到企业生产一线,形成一种“大课堂”的教学模式。同时注重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突出培养职业技能的实践教学,学生在进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通过感受、模拟、维护、制作等多项活动,养成良好严谨的职业习惯,同时深化对职业岗位的感情。通过以上途径,学生系统地掌握企业岗位业务技能,提高了岗位工作操作能力,了解并接受了企业文化,从而实现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在智力层面的融合。

不断加强职业道德和世界观教育,实现校园文化与金融文化在精神层面的融合。金融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意专业知识的讲解,专业技能的传授,同时要坚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金融职业道德,崇高的金融职业理想,强烈的金融职业责任。学院在工作实际中,将优秀金融企业制度引入高职学生行为规范的制订中,注重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强化诸如诚信、守纪、敬业、团结等与金融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内容,注重培养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在校企文化实际的互动和融合中,通过举办讲座、专题报告会、企业文化论坛等多种形式,对全体学生进行金融企业价值理念、品牌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等相关内容的教育,定期邀请企业相关人员到学校作专题讲座。在全校师生中形成了以积极、开放、理性的态度去对待金融文化,树立起了开放的校园文化观念,实现了校园文化与金融文化在精神层面的融合。

三、融合企业文化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作用

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企业文化是一种职业型文化,强调“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中职校园文化则是典型的教育型文化。学校通过引入优秀的企业文化,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可以使学生直接融人企业及企业文化,亲身体验企业与企业、人才与人才之间激烈竞争的现实,切身感受到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树立危机意识和时不待我的紧迫感,激发其学习专业知识的内在动力;可以逐步培养中职学生作为未来“现代职业人”的团队协作、科学高效的职业能力,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同时能引导学生尝试对不同文化和多元价值观的认识、理解和认同,为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需要,更好地服务企业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体现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实用性。中职学校通过融合企业文化实施订单培养,把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作为首要和根本的工作任务,使学生在企业中较早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帮助学生学到与企业无缝对接的专业知识。上课即上岗,上课即能感受到企业的文化氛围,毕业后即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

最大限度地消除或缩短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培训、磨合、适应期。同时,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根据用人单位的特殊需求量体裁衣,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使学校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围绕融合企业文化的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教学更具有效性,学生的职业素质、动手能力、企业业文化适用性得到了明显地提高。学校的教学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强、技能素质高,人才培养极具实用性,实现了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三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双赢。首先,从学校角度而言,实现了学生零过度就业。中职教育的根本特征决定了就业工作在整个学校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业就是中职学校的立校之本。学校订单班级的学生在毕业以后都在企业一线工作,毕业生不仅技能素质高,而且能较快适应企业文化,造就坚实的发展基础,实现了学生零过度就业。其次,从企业的角度而言,可以稳定、有计划地得到自身所需要的人才。刚出校门的中职学生在缺乏对企业文化足够理解和认同的背景下,往往难以迅速适应企业化的管理,找不准自己的定位,跳槽频繁。通过融合企业文化的订单式培养,企业不仅可以提前向学校就自身的人才需求状况进行量定身打造,稳定、有计划地得到自身所需要的人才,而且可以省却岗前对新员工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

参考文献:

[1]李红梅.《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理念探讨》

[2]黄南永.《中职院校校园文化衔接企业文化的路径》

[3]黄浩伶.《引入企业文化 构建新型的校园文化》

第五篇:民族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融合

2014年 4月 大众商务

no. 4,2014 (总第 112期)popular business (cumulatively,no. 112)

中华民族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相互融合之我见

彭红

(四川华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成都 610017)

【摘要】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并且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尽管理论界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中国历史传统、人文特征,但更多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仅沿袭西方企业文化理论,没有根据企业及所处环境特点来塑造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企业文化,因而使文化不能有效地融入企业经营管理中。而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它根植于企业经营管理特定时空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因此其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必然的。所以说,将我国的民族文化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去,建立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企业特点,有效促进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华民族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借鉴发展

中图分类号 :c2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283 (2014)04-0269-01

1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文化的积淀之深厚是其他很多国家不

可比拟的。关于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说

:“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

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

想。”无疑,中国文化的精神就是推动和指导几千年中国文化发展的世界

观和人生观。张岱年在《中国文化论争》中指出,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

的主体内容是 :“天人合一 ”、“以人为本 ”、“刚健有为 ”、“贵和尚中 ”。

1. 1“天人合一 ”的和谐精神

“天人合一 ”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特色,也是中华民族文

化的根本观点天人合一的观点包括 3方面内涵 :首先,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系统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 ;第二点,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要服从这一普遍规律 ;再次,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调谐。中国人强调人要与天地合德,天地人三位一体,追求人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人生理想境界。

1. 2“以人为本 ”的“仁”的体现

包含有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之一,也是中华

民族文化的又的一大特色,企业文化的构建要求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

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在儒家思想中,管理的关键是得人,管理的方式则

是人治,即一切都离不开人。

1. 3“刚健有为 ”的进取精神

“刚健有为 ”作为一种影响广泛的民族精神,所包涵的内容十分丰富,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强调健动,是刚健有为思想的基础和根据。其次,崇尚 “日新 ”、“革命 ”,所体现

的是积极有为的态度。再次,推崇高尚节操和抗争精神,这是刚健有为所体现的道德品格。

1. 4“贵和尚中 ”的和合精神

这种以和为贵的和合精神,肯定了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因而主张以广阔的胸怀,海纳百川的气概,容纳不同的东西。不偏不倚谓之 “中”,不“狂”不“捐”谓之 “中庸 ”。这种 “无为无不为 ”、“不争之德 ”的观点造就了中国人平和的性格。

2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对建立现代企业文化的启示与建议

2. 1现阶段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情况来看 :一方面,我国自进入企业文化以来,不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另一方面,我国尽管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和千年一脉的文化继承,但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没能 “中国化 ”,即:中国的企业文化未能和中华民族文化相融合,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第一,企业文化建设对员工个人价值认识和发挥不足。第二,企业文化建设缺乏个性与创新性。第三,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第四,企业文化中可持续发展意识缺失。

2. 2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的几点建议

建设有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基本要求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必须体现中华民族的特色,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征,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首先,奉行 “贵和尚中 ”,与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

儒家文化注重和谐统一,不仅重视自然的和谐,还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 ;不仅重视人与社会的和谐,还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以和为贵的企业伦理道德,是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以科学发展观确立企业文化的建设目标,突破把企业文化单纯等同于经济文化、效益文化等传统思维,以科学发展观关注弱势群体,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共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其次,.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要完美结合构建现代企业文化,必须走出误区,特别是崇洋的误区。为此,特提出以下几点需要注意的问题,以供借鉴。

第一,整合传统 “天人合一 ”观和 ”和谐 ”观的现代企业价值观 ;第二,作为矫正 “人治 ”传统弊端的制度权威的确立牢固树立制度规范的权威,是传统管理与现代管理融合意义上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第三,“修己安人 ”传统下管理者个人的身体力行,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最后,建立 “刚健有为 ”的企业精神,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在古老的《周易》中就有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的宝贵箴言,《诗经》中也有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的精彩格言,道家也有 :“与时迁移,应物变化 ”的主张,至于法家,顺应时代不断变化进取革新的精神更是非常突出。

对现代企业而言,具有创新能力的知识型员工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也是创新文化的主体。管理大师彼得 ·德鲁克曾说,培训与教育是使员工不断成长的动力与源泉。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培训与教育也是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条件。这就需要一种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文化氛围,因而企业不再是一个雇佣的组织,而是一个 “学习的组织”。企业应将教育与培训贯穿于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使员工能够在工作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保持与企业同步发展。

作者简介

:彭红,女,四川华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张岱年,程宜山 .中国文化论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10

[2]苏勇 .中国企业文化的系统研究 .复旦大学出版社 . 1996

[3]强以华 .企业 :文化与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14

[4][美]彼得 .德鲁克 .管理的实践 ———德鲁克管理经典 .机械工业出版社 . 2014 [5]彼得 ·圣吉 .第五项修炼 —学习性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上海三联出版社 . 1998

269页码

word该篇DOC格式探讨物业管理企业文化与社区文化的适度融合(精选多篇)范文,共有19182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探讨物业管理企业文化与社区文化的适度融合(精选多篇)下载
探讨物业管理企业文化与社区文化的适度融合(精选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