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汇报材料 >

服务管理工作报告多篇

发布时间:2023-06-12 07:48:59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说明]服务管理工作报告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服务管理工作报告多篇

【第1篇】如何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调查报告

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搞好精神疾病防治,预防和减少各类不良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对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今年以来,各级政府都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为首要任务,我院作为苏州市民政系统唯一一家精神病院,主要承担着对社会弱势群体中精神病患者的医疗救助职能,是苏州社会救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伴随着苏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院的服务职能进一步调整和明确,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服务为核心的理念,立足民政服务对象,强化管理,认真履行职能,切实服务好社会弱势群体中的精神病患者,为苏州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基本情况

精神病福利院是苏州市民政局直属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系江苏省民政系统一级精神病院(省民政系统最高级),1984年更名为苏州市普济医院为了区别于管办分离改革的市属医院,经市改革领导小组同意和市编办批准,改称为苏州市精神病福利院增挂普济护理院牌子;市慈善总会在我院设立慈善病床15张,至增至110张(实际开放65张),用于城区特困精神病人的医疗救助;3月,市残联在我院成立苏州市精神残疾人庇护中心,为社会特困群体中的精神残疾人士提供庇护。

主要职能:负责收养治疗市区内三无精神病患者;精神病康复军人、退伍军人;对市区部分社会特困精神病患者开展慈善医疗;负责治疗与护理城市救助管理(收容)中查无地址、姓名的受助精神病患者,并对其中超过6个月以上的转为三无精神病患者进行收养治疗。

二、加强精神病人救治、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近年来,随着苏州改革的不断深入,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经济快速发展,政府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苏州市社会救助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我院服务对象的范围也在不断拓宽,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在不断增加,对我们的救治、管理和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针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重点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2、实施规范管理,严格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法规、制度开展工作。近年来,我院积极开展依法执业,诚信服务活动,狠抓医疗质量的提高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多年来,我院始终按照二级专科医院的标准和要求,认真落实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法规,严格执行三级查房、病历书写、病例讨论等核心医疗制度,聘请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等国内知名专科机构专家、教授来院查房授课,指导工作。同时还导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时取得uks证书(由世界最权威的质量管理认可机构之一英国皇家认可委员会颁发的证书)。近年又在同级专科医疗机构中率先引入his系统、电子病历、办公oa系统等,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我院继取得市区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资质后,已实现了相城区、吴中区、苏州工业园区等医保定点全区域覆盖。连续多年获得市社保局医保定点先进单位。,在接受市卫生局医疗机构年度校验的145家单位中,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苏州市依法执业、诚信服务a级信用等级单位称号,并且处于获此殊荣的9家单位前列。

3、全面整合资源,推行医、护、康、社、教、养六位一体服务模式。把帮助提高服务对象社会功能和自理能力,作为医疗护理康复业务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医、护、康、社、教、养六位一体模式。一是优化医疗质量,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引进国外先进的服务理念,推行团队服务模式,对病员实施多人(医生、护士、

社工等)参与、相互协作的小组服务工作,并积极开展音乐放松疗法、催眠疗法、脑电治疗、森田疗法、心理治疗和可视音乐治疗等,进一步健全院科两级质控组织,完善各项医疗制度。二是重视细节管理,深化护理服务内涵。以构建躯体护理、心理护理、生活护理为一体与援助、自助、互助相结合的整体护理援助系统为目标。实行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并举的服务方式,全面推行个性化护理并逐步推进服务对象个案护理计划,分类服务开展率达100%,分级护理率达100%,个性化护理率达100%。针对病员生活能力状况开展自理能力再训,并引入互评互比激励机制,激发病员参与积极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性。三是探索社工介入,完善康复治疗体系。将社工工作全面介入精神病患者康复辅助治疗体系,尝试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帮助休养员自行开展小组工作。相继成立休养员缝纫组、腰鼓队、电脑之家等11个兴趣小组,每天安排病员开展收看电视、下棋打牌、阅读报纸等活动,每周定期组织书画、器乐、手工和功能训练等康复活动,每月举办中大型工娱疗性趣味活动,如组织生日聚会、放映电影、卡拉ok等,在各大节日举办拜年会、元宵节猜灯谜、重阳登高等联欢、庆祝活动。此外,积极联系工疗加工活,拓展康复辅助项目,并通过各类途径将休养员手工作品进行义卖。四是设置特教课程,推进特殊教育工作。将休养员思想文化教育列入日常康复服务项目,开设教育培训课程,开展健康宣教,普及消防常识。同时,对精神残障儿童、青少年设置特教课程,开展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为一体的特殊教育。五是完善保障机制,强化生活照料服务。重点抓好病员的膳食供应和饮食营养,聘请专业营养师调配花色品种和科学膳食,对糖尿病、痛风等疾病对象专门供应特殊饮食,每月给三无对象发放零用金,用于在阳光超市内购买零星食品。同时根据季节变化,及时添置和更换在院病员服装,做好冬季保暖和夏季防暑工作,确保病区空气流通、地面整洁,尽力保障好休养员的在院生活。

4、积极探索创新,打造苏精福特色业务工作模式。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服务和保障好收养收治对象这一中心任务,不断加大业务建设力度,拓展视野,创新思路,探索实施四大特色业务工作模式。一是住院患者的分类管理模式。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一个病室的患者中,其病重、病情、病程等分别有明显的差异,对开展有计划、有步骤并带有群体性的康复医疗活动颇为不利。初,我院根据病人生活活动能力,躯体情况等将病人相对分类。这样就从客观上为分类管理创造了条件,继而对全院患者按康复需要对不同对象给予不同康复措施。分类管理既可以保证不同功能的康复医疗措施能顺利展开,又可使群体性的康复活动有一定的规律性而不零乱,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二是模拟社区生活情境模式。本院住院病人中半数以上为慢性精神病人。长期的住院生活,使这类患者社会功能明显减退,衰退倾向日趋严重,为此,我们参照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在院内开设了诸如休养员阳光超市、复康工作坊,成立了休养员阳光工作室等一系列模拟社区和生活场景,以提高患者社交技能及加强社会适应能力,使患者体现到自身的价值。同时对室内外的墙面及活动场所、病室等环境进行精心设计和布置,努力营造充满人情味的、尽可能体现家庭式温馨的舒适环境。三是省内首个儿童青少年精神科。随着我院收治对象中流浪救助精神病人特别是儿童青少年精神病患者日渐增多,由于他们的医疗、护理、康复及教育具有特殊性,下半年,我院成立了省内首个儿童青少年精神科,致力于儿童自闭症、精神发育迟滞、学习困难、多动症、抽动症、注意、情绪、睡眠、进食障碍等儿童青少年常见精神、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干预。同时还将逐步向社区拓展和延伸服务,为更多有需求的精障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帮助。四是特色老年精神科。围绕老年科的业务工作,针对不同对象、不同需求,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关怀服务。评估患者及家属的实际需要,重新进行功能定位,针对不同对象、不同需求,开展医疗(精神科治疗)、护理(生活护理、躯体护理、心理护理、自助、互助或介护等)、康复(肢体康复、心理康复等)或其他服务,侧重个性化,做好个案,为我院及苏州市老年精神科医疗工作提供一个理想的服务模式。

三、特殊人群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一家民政精神病院,我院的建设和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可以说是逆水行舟,艰难行进。就我院近几年收治对象的现状和特点以及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来看,目前的现状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病人压床,床位周转缓慢。住院病员病情日趋慢性化,趋向退顿,加之家属和社会的原因,一旦入院,就较难出院(而本院与各区民政部门及家属鉴定的协议住院期为3个月,我院医生也经常性敦促监护人办理出院手续),以致长年滞留院内,长期占有床位,影响继续收治(每个区都有为数不少的慈善对象在排队等待)。这使得慈善床位的效率、作用未能最大化,对整个社会特困对象来说,也有失公平。

3、精神病患者并发传染病及严重躯体并发症时转诊治疗困难。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由于增龄、器官功能减退、长期接受药物治疗等原因,并发各种传染病及严重躯体并发症的情况日渐增多,同时由于社会目前普遍对于精神病患者存在一些偏见,一旦这些患者需要转诊时,卫生系统综合医院又面露难色,不愿接收,以致此类患者常常得不到及时救治。

4、社会接纳度低,家属、监护人配合不够。一方面与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对于精神病患的认知、关注、关心不够有关,另一方面,这些患者的家属也多为弱势群体,客观上根本无力来关心患者,一旦将患者送来我院治疗后,则再也不闻不问,甚至当被告知患者并发严重躯体并发症或传染性疾病需转诊治疗时,也是不予关心,或是显得无可奈何,甚至表示让他(们)任其自然。

5、法律保障相对滞后。流浪精神病人是城市救助中的弱势人员,也是民政精神病院收治的主要对象之一,他们大多由于病史不详,或认知障碍,无法提供有效信息等,难以进行及时、正确的疾病诊断,从而无法确定是否住院监护。而国内目前尚缺相关法律规定,一旦日后家属起诉,院方利益将难以保障。如何做到救治过程中既保障救助对象的权益,又防范医疗纠纷、医疗缺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给医院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应引起有关人员的重视。

6、人才引进困难,技术力量薄弱。民政精神病院大多由于名称(多冠名精神病院、福利院等)、收治对象、医院条件、工资薪酬等原因,人才引进困难一直都是一个难题,即便勉强引进,往往也难以真正留住人才。相对于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业务技术力量与社会不断发展的服务需求带来压力和挑战,所有这些都使单位建设与社会快速发展需求不相协调,甚至对单位的正常运行带来困难,成为制约民政精神病院发展的瓶颈。

7、对护理人员的规范化教育培训不足。目前,民政系统的精神科专业人员一般都是依靠卫生系统的精神病院提供培训,而提供精神专科护理员的培训机构更是几乎没有。在专科护士的培养方面,江苏省目前暂未开设精神科专科护士的培养班,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组织培训。

8、传染病防控形势严峻。由于流浪救助精神病人大多病史不祥,且他们的生活环境恶劣,行为异常,感染各种传染病的概率较高,而在院精神病人均为群居生活,且传染病大多有潜伏期,容易引起交叉感染。

9、外来救助病人交流沟通困难。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流动人口急剧增加,往往很多救助病人为外地来苏人员,来自四面八方,也有一些是来自偏远山区,文化程度低,还有很多为智障病人,交流成为最大的难题。希望能够有多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帮助寻找他们的家人。

10、收治病人老龄化,护理风险增加。近年来,整个社会进入老龄化,自然我们收治的对象也出现同样的情况,老年人占到65%以上,因此生活护理量较重,与此同时,跌倒、哽噎等不安全因素也随之增加。这就更需要我们多培养一些全科护士来应对。

四、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争取政府重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精神障碍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因病致贫现象日益加重,特别是精神疾病,使很多家庭成为社会弱势群体。同时,由于精神病人的社会危害大,反复发作,需要住院和长期服药维持治疗。因此,对于社会弱势群体中的精神病患者开展医疗救助,只有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多部门协调联合,列入政府的发展规划中,要像养老中的阳光计划,残疾儿童中的明天计划那样,加大对精神残疾弱势群体的资助,使他们感受阳光和雨露。

2、民政部门对民政精神病院要有明确定位。要正如卫生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中残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的那样:加强分工协作,卫生、民政、公安、教育、司法、残联、共青团、妇联、老龄委等部门、单位和团体要针对日益突出的精神卫生问题,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并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民政精神病院要立足服务民政保障对象,真正履行好民政职能。

3、争取社会支持。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场合和条件,开展多种活动充分进行宣传,征得社会的同情和关爱,赢得社会支持。

4、加强内部建设和管理。要转变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结合民政精神病人的特点,逐步将封闭式管理向相对开放式管理模式的转变;大力加强人性化服务,把单纯的医疗服务向医疗、康复、护理为一体的服务模式转变;要从重视疾病治疗向重视病人身心康复和社会功能全面发展的转变。

四、民政系统精神病人服务工作与社会支持

民政服务民生,民政工作尤其是精神病防治这一重任需要依靠公众与社会各方的支持和帮助,因此我们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1、加强病人管理,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建档工作。各区、街道要安排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发现、建档、管理工作,由专人负责督促实施。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报告、登记管理制度,基层要建立病人档案,加强分级随访管理,并定期向社区管理人员汇报。可借助我市实施的中央补助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工作开展病人的诊治、随访、健康教育等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建立健全病人管理档案,为我市掌握重性精神疾病资料及开展病人健康指导提供科学依据。

2、加强技术培训,做好基层医务人员的随访指导工作。为有效实施好医改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内容,建立健全我市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各级各部门医疗机构要注重对精神卫生专科医师的培养、培训工作,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培训,组织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员的师资培训,加大对基层工作人员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专业培训和管理培训力度。适时对社区精防工作人员、民警进行专门培训普及常识,加强对有危险行为倾向患者进行追踪随访,有效组织实施病人随访指导,切实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管理工作。

3、加强部门配合,做好肇事肇祸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积极主动与公安、民政、残联等部门协调配合,加大对肇事肇祸病人的应急处置和精神疾患人员的治疗救助管理。建立部门协同制度,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单位要在建档、管理精神疾患病人的同时,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促进社会和谐和人群安全。与相关部门联系,及时了解当地精神疾病患者信息,通过应急处置、入院就诊等方式减少肇事肇祸率。

4、加强心理咨询,做好人群心理健康认识和疏导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重视对重性精神疾患病人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的心理咨询工作,将心理咨询纳入各卫生医疗单位精神疾患病人管理工作内容之一,有条件的社区可开展心理援助热线咨询服务,由通过培训的人员负责热线接听,参照卫生部《心理援助热线电话技术指导方案》开展热线服务。通过认真宣传教育,减少或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目前我院已成立了首个社区心理咨询室,着手开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将我院的专业服务推向社会,服务苏州地方和谐社会建设。

5、关心、不歧视精神疾病患者,帮助他们回归家庭、社区和社会。精神疾病患者和躯体疾病患者一样,也是疾病的受害者,应得到人们的理解和帮助。因此,作为政府机构或市民政精神卫生机构,我们都应向社会做好宣传,呼吁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对患者应负有照料和监护责任,不仅不应该嫌弃、遗弃患者,还要积极帮助患者接受治疗、进行康复训练,担负起照料和监护责任。社区不应歧视精神疾病患者,要创造条件帮助患者康复。单位和学校应该理解、关心和接纳康复后的精神疾病患者,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工作和学习条件。只有全社会紧密配合,形成合力,为精神病患者的诊断、治疗、康复、回归创造条件,使患者及其家属的社会羞耻感减少,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患者回归家庭、社区和社会。

【第2篇】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调查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9月下旬,按照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的工作安排,教科文卫委组织调查组在李向阳副主任的带领下,对我县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以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为宗旨,根据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的“四个最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大力度宣传《食品安全法》及《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办法》,建成了县、乡、村食品安全监管三级网络,整合了农业、水利、卫生等部门的检验检测设备、人员、技术等资源,坚持集中整治与日常监管相结合,创新推广“互联网+明厨亮灶”工作,确保了中招、高考等特殊时期重大活动无饮食安全事故发生,为创造我县安全的餐饮消费环境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目前,我县共有各类餐饮服务单位x家,其中:大中小型餐馆x家,单位、学校及敬老院食堂x家。餐饮从业人员x余人。

二、存在问题

(一)监管能力不足。一是乡村食品安全协管员因人员多,多为村干部兼职,每月仅x元补助,任务繁杂、待遇低,未充分发挥监管作用,农村自办酒席群体性聚餐监管工作开展的少,力度小,协管员发挥作用不大。二是监测手段和技术落后。日常监管工作中,执法人员仅凭索证索票、查看、嗅闻等简单方法执法;由于上级机构改革工作未到位,我县检验检测中心项目审批迟迟下不来,我县食药监局目前的检测中心设备少、技术人员不专业,开展的食品快检项目需将样品提交到市、省或外省进行检测。

【第3篇】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的调查报告

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搞好精神疾病防治,预防和减少各类不良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对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今年以来,各级政府都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为首要任务,我院作为苏州市民政系统唯一一家精神病院,主要承担着对社会弱势群体中精神病患者的医疗救助职能,是苏州社会救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伴随着苏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院的服务职能进一步调整和明确,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服务为核心的理念,立足民政服务对象,强化管理,认真履行职能,切实服务好社会弱势群体中的精神病患者,为苏州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基本情况

精神病福利院是苏州市民政局直属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系江苏省民政系统一级精神病院(省民政系统最高级),1984年更名为苏州市普济医院;为了区别于管办分离改革的市属医院,经市改革领导小组同意和市编办批准,改称为苏州市精神病福利院;增挂普济护理院牌子;市慈善总会在我院设立慈善病床15张,至增至110张(实际开放65张),用于城区特困精神病人的医疗救助;3月,市残联在我院成立苏州市精神残疾人庇护中心,为社会特困群体中的精神残疾人士提供庇护。

主要职能:负责收养治疗市区内三无精神病患者;精神病康复军人、退伍军人;对市区部分社会特困精神病患者开展慈善医疗;负责治疗与护理城市救助管理(收容)中查无地址、姓名的受助精神病患者,并对其中超过6个月以上的转为三无精神病患者进行收养治疗。

二、加强精神病人救治、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近年来,随着苏州改革的不断深入,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经济快速发展,政府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苏州市社会救助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我院服务对象的范围也在不断拓宽,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在不断增加,对我们的救治、管理和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针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重点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2、实施规范管理,严格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法规、制度开展工作。近年来,我院积极开展依法执业,诚信服务活动,狠抓医疗质量的提高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多年来,我院始终按照二级专科医院的标准和要求,认真落实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法规,严格执行三级查房、病历书写、病例讨论等核心医疗制度,聘请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等国内知名专科机构专家、教授来院查房授课,指导工作。同时还导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时取得uks证书(由世界最权威的质量管理认可机构之一英国皇家认可委员会颁发的证书)。近年又在同级专科医疗机构中率先引入his系统、电子病历、办公oa系统等,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我院继取得市区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资质后,已实现了相城区、吴中区、苏州工业园区等医保定点全区域覆盖。连续多年获得市社保局医保定点先进单位。,在接受市卫生局医疗机构年度校验的145家单位中,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苏州市依法执业、诚信服务a级信用等级单位称号,并且处于获此殊荣的9家单位前列。

3、全面整合资源,推行医、护、康、社、教、养六位一体服务模式。把帮助提高服务对象社会功能和自理能力,作为医疗护理康复业务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医、护、康、社、教、养六位一体模式。一是优化医疗质量,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引进国外先进的服务理念,推行团队服务模式,对病员实施多人(医生、护士、社工等)参与、相互协作的小组服务工作,并积极开展音乐放松疗法、催眠疗法、脑电治疗、森田疗法、心理治疗和可视音乐治疗等,进一步健全院科两级质控组织,完善各项医疗制度。二是重视细节管理,深化护理服务内涵。以构建躯体护理、心理护理、生活护理为一体与援助、自助、互助相结合的整体护理援助系统为目标。实行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心理护

理、康复护理并举的服务方式,全面推行个性化护理并逐步推进服务对象个案护理计划,分类服务开展率达100%,分级护理率达100%,个性化护理率达100%。针对病员生活能力状况开展自理能力再训,并引入互评互比激励机制,激发病员参与积极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性。三是探索社工介入,完善康复治疗体系。将社工工作全面介入精神病患者康复辅助治疗体系,尝试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帮助休养员自行开展小组工作。相继成立休养员缝纫组、腰鼓队、电脑之家等11个兴趣小组,每天安排病员开展收看电视、下棋打牌、阅读报纸等活动,每周定期组织书画、器乐、手工和功能训练等康复活动,每月举办中大型工娱疗性趣味活动,如组织生日聚会、放映电影、卡拉ok等,在各大节日举办拜年会、元宵节猜灯谜、重阳登高等联欢、庆祝活动。此外,积极联系工疗加工活,拓展康复辅助项目,并通过各类途径将休养员手工作品进行义卖。四是设置特教课程,推进特殊教育工作。将休养员思想文化教育列入日常康复服务项目,开设教育培训课程,开展健康宣教,普及消防常识。同时,对精神残障儿童、青少年设置特教课程,开展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为一体的特殊教育。五是完善保障机制,强化生活照料服务。重点抓好病员的膳食供应和饮食营养,聘请专业营养师调配花色品种和科学膳食,对糖尿病、痛风等疾病对象专门供应特殊饮食,每月给三无对象发放零用金,用于在阳光超市内购买零星食品。同时根据季节变化,及时添置和更换在院病员服装,做好冬季保暖和夏季防暑工作,确保病区空气流通、地面整洁,尽力保障好休养员的在院生活。

4、积极探索创新,打造苏精福特色业务工作模式。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服务和保障好收养收治对象这一中心任务,不断加大业务建设力度,拓展视野,创新思路,探索实施四大特色业务工作模式。一是住院患者的分类管理模式。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一个病室的患者中,其病重、病情、病程等分别有明显的差异,对开展有计划、有步骤并带有群体性的康复医疗活动颇为不利。初,我院根据病人生活活动能力,躯体情况等将病人相对分类。这样就从客观上为分类管理创造了条件,继而对全院患者按康复需要对不同对象给予不同康复措施。分类管理既可以保证不同功能的康复医疗措施能顺利展开,又可使群体性的康复活动有一定的规律性而不零乱,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二是模拟社区生活情境模式。本院住院病人中半数以上为慢性精神病人。长期的住院生活,使这类患者社会功能明显减退,衰退倾向日趋严重,为此,我们参照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在院内开设了诸如休养员阳光超市、复康工作坊,成立了休养员阳光工作室等一系列模拟社区和生活场景,以提高患者社交技能及加强社会适应能力,使患者体现到自身的价值。同时对室内外的墙面及活动场所、病室等环境进行精心设计和布置,努力营造充满人情味的、尽可能体现家庭式温馨的舒适环境。三是省内首个儿童青少年精神科。随着我院收治对象中流浪救助精神病人特别是儿童青少年精神病患者日渐增多,由于他们的医疗、护理、康复及教育具有特殊性,下半年,我院成立了省内首个儿童青少年精神科,致力于儿童自闭症、精神发育迟滞、学习困难、多动症、抽动症、注意、情绪、睡眠、进食障碍等儿童青少年常见精神、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干预。同时还将逐步向社区拓展和延伸服务,为更多有需求的精障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帮助。四是特色老年精神科。围绕老年科的业务工作,针对不同对象、不同需求,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关怀服务。评估患者及家属的实际需要,重新进行功能定位,针对不同对象、不同需求,开展医疗(精神科治疗)、护理(生活护理、躯体护理、心理护理、自助、互助或介护等)、康复(肢体康复、心理康复等)或其他服务,侧重个性化,做好个案,为我院及苏州市老年精神科医疗工作提供一个理想的服务模式。

三、特殊人群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一家民政精神病院,我院的建设和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可以说是逆水行舟,艰难行进。就我院近几年收治对象的现状和特点以及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来看,目前的现状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病人压床,床位周转缓慢。住院病员病情日趋慢性化,趋向退顿,加之家属和社会的原因,一旦入院,就较难出院(而本院与各区民政部门及家属鉴定的协议住院期为3个月,我院医生也经常性敦促监护人办理出院手续),以致长年滞留院内,长期占有床位,影响继续收治(每个区都有为数不少的慈善对象在排队等待)。这使得慈善床位的效率、作用未能最大化,对整个社会特困对象来说,也有失公平。

3、精神病患者并发传染病及严重躯体并发症时转诊治疗困难。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由于增龄、器官功能减退、长期接受药物治疗等原因,并发各种传染病及严重躯体并发症的情况日渐增多,同时由于社会目前普遍对于精神病患者存在一些偏见,一旦这些患者需要转诊时,卫生系统综合医院又面露难色,不愿接收,以致此类患者常常得不到及时救治。

4、社会接纳度低,家属、监护人配合不够。一方面与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对于精神病患的认知、关注、关心不够有关,另一方面,这些患者的家属也多为弱势群体,客观上根本无力来关心患者,一旦将患者送来我院治疗后,则再也不闻不问,甚至当被告知患者并发严重躯体并发症或传染性疾病需转诊治疗时,也是不予关心,或是显得无可奈何,甚至表示让他们任其自然。

5、法律保障相对滞后。流浪精神病人是城市救助中的弱势人员,也是民政精神病院收治的主要对象之一,他们大多由于病史不详,或认知障碍,无法提供有效信息等,难以进行及时、正确的疾病诊断,从而无法确定是否住院监护。而国内目前尚缺相关法律规定,一旦日后家属起诉,院方利益将难以保障。如何做到救治过程中既保障救助对象的权益,又防范医疗纠纷、医疗缺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给医院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应引起有关人员的重视。

6、人才引进困难,技术力量薄弱。民政精神病院大多由于名称(多冠名精神病院、福利院等)、收治对象、医院条件、工资薪酬等原因,人才引进困难一直都是一个难题,即便勉强引进,往往也难以真正留住人才。相对于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业务技术力量与社会不断发展的服务需求带来压力和挑战,所有这些都使单位建设与社会快速发展需求不相协调,甚至对单位的正常运行带来困难,成为制约民政精神病院发展的瓶颈。

7、对护理人员的规范化教育培训不足。目前,民政系统的精神科专业人员一般都是依靠卫生系统的精神病院提供培训,而提供精神专科护理员的培训机构更是几乎没有。在专科护士的培养方面,江苏省目前暂未开设精神科专科护士的培养班,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组织培训。

8、传染病防控形势严峻。由于流浪救助精神病人大多病史不祥,且他们的生活环境恶劣,行为异常,感染各种传染病的概率较高,而在院精神病人均为群居生活,且传染病大多有潜伏期,容易引起交叉感染。

9、外来救助病人交流沟通困难。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流动人口急剧增加,往往很多救助病人为外地来苏人员,来自四面八方,也有一些是来自偏远山区,文化程度低,还有很多为智障病人,交流成为最大的难题。希望能够有多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帮助寻找他们的家人。

10、收治病人老龄化,护理风险增加。近年来,整个社会进入老龄化,自然我们收治的对象也出现同样的情况,老年人占到65%以上,因此生活护理量较重,与此同时,跌倒、哽噎等不安全因素也随之增加。这就更需要我们多培养一些全科护士来应对。

四、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争取政府重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精神障碍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因病致贫现象日益加重,特别是精神疾病,使很多家庭成为社会弱势群体。同时,由于精神病人的社会危害大,反复发作,需要住院和长期服药维持治疗。因此,对于社会弱势群体中的精神病患者开展医疗救助,只有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多部门协调联合,列入政府的发展规划中,要像养老中的阳光计划,残疾儿童中的明天计划那样,加大对精神残疾弱势群体的资助,使他们感受阳光和雨露。

2、民政部门对民政精神病院要有明确定位。要正如卫生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中残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的那样:加强分工协作,卫生、民政、公安、教育、司法、残联、共青团、妇联、老龄委等部门、单位和团体要针对日益突出的精神卫生问题,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并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民政精神病院要立足服务民政保障对象,真正履行好民政职能。

3、争取社会支持。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场合和条件,开展多种活动充分进行宣传,征得社会的同情和关爱,赢得社会支持。

4、加强内部建设和管理。要转变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结合民政精神病人的特点,逐步将封闭式管理向相对开放式管理模式的转变;大力加强人性化服务,把单纯的医疗服务向医疗、康复、护理为一体的服务模式转变;要从重视疾病治疗向重视病人身心康复和社会功能全面发展的转变。

五、民政系统精神病人服务工作与社会支持

民政服务民生,民政工作尤其是精神病防治这一重任需要依靠公众与社会各方的支持和帮助,因此我们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1、加强病人管理,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建档工作。各区、街道要安排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发现、建档、管理工作,由专人负责督促实施。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报告、登记管理制度,基层要建立病人档案,加强分级随访管理,并定期向社区管理人员汇报。可借助我市实施的中央补助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工作开展病人的诊治、随访、健康教育等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建立健全病人管理档案,为我市掌握重性精神疾病资料及开展病人健康指导提供科学依据。

2、加强技术培训,做好基层医务人员的随访指导工作。为有效实施好医改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内容,建立健全我市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各级各部门医疗机构要注重对精神卫生专科医师的培养、培训工作,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培训,组织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员的师资培训,加大对基层工作人员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专业培训和管理培训力度。适时对社区精防工作人员、民警进行专门培训普及常识,加强对有危险行为倾向患者进行追踪随访,有效组织实施病人随访指导,切实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管理工作。

3、加强部门配合,做好肇事肇祸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积极主动与公安、民政、残联等部门协调配合,加大对肇事肇祸病人的应急处置和精神疾患人员的治疗救助管理。建立部门协同制度,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单位要在建档、管理精神疾患病人的同时,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促进社会和谐和人群安全。与相关部门联系,及时了解当地精神疾病患者信息,通过应急处置、入院就诊等方式减少肇事肇祸率。

4、加强心理咨询,做好人群心理健康认识和疏导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重视对重性精神疾患病人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的心理咨询工作,将心理咨询纳入各卫生医疗单位精神疾患病人管理工作内容之一,有条件的社区可开展心理援助热线咨询服务,由通过培训的人员负责热线接听,参照卫生部《心理援助热线电话技术指导方案》开展热线服务。通过认真宣传教育,减少或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目前我院已成立了首个社区心理咨询室,着手开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将我院的专业服务推向社会,服务苏州地方和谐社会建设。

5、关心、不歧视精神疾病患者,帮助他们回归家庭、社区和社会。精神疾病患者和躯体疾病患者一样,也是疾病的受害者,应得到人们的理解和帮助。因此,作为政府机构或市民政精神卫生机构,我们都应向社会做好宣传,呼吁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对患者应负有照料和监护责任,不仅不应该嫌弃、遗弃患者,还要积极帮助患者接受治疗、进行康复训练,担负起照料和监护责任。社区不应歧视精神疾病患者,要创造条件帮助患者康复。单位和学校应该理解、关心和接纳康复后的精神疾病患者,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工作和学习条件。只有全社会紧密配合,形成合力,为精神病患者的诊断、治疗、康复、回归创造条件,使患者及其家属的社会羞耻感减少,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患者回归家庭、社区和社会。

【第4篇】敬老院服务管理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一、敬老院基本情况

县目前共有2所敬老院,分别为县中心敬老院和县镇农村敬老院(7月正式运营),其中县中心敬老院修建于,占地面积1200㎡,为2层楼房,共有床位80张,入住老人16名,管理人员3名、服务人员5名,已办理法人证书和18位社会信用代码;县镇农村敬老院,项目总投资780万元,该项目位于镇呷拥社区,占地面积560㎡,建筑为4层楼房(带无障碍电梯),建筑面积2460㎡,共有房间80间。目前该项目已全面完成基础建设和部分设施设备采购,预计7月正式运营。

二、加强敬老院管理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我县敬老院目前实行公办公营,每年由县财政配套60万元用于敬老院正常运营开支,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好敬老院管理服务工作:

1、建立健全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在工作中,我们根据《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和《农村敬老院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结合敬老院工作实际,先后制定了《院长岗位职责》、《工作人员岗位职责》、《院民守则》、《卫生管理制度》、《食堂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请假制度》、《安全消防制度》等十多项规章制度,实行目标管理,落实岗位责任制,既做到敬老院的规范管理,又充分调动了全体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实行院长负责制,突出自我管理,体现以人为本原则。敬老院作为一个大家庭,为了营造和谐、温馨、生活有序“大家庭”氛围,我们在全面推行制度管理的基础上,突出抓好院民自我管理,全院形成周密的自我管理体系,从生产、生活到医疗出行等方面全部实行“院民自治、阳光操作”,提高了院民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增强了敬老院的凝聚力,营造了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和睦相处的良好氛围,有力地促进了敬老院的健康发展。

3、开展“争创”活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我们敬老院认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组织评选出了一批“五好院民”,还给予奖励。切实调动了院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极大地激发了院民们的生活热情。

4、安全保障。敬老院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配备应急灯8盏、灭火器16个,实行敬老院定期走访制度、安全隐患排查常态化,重点检查用火、用电、用气和食物方面存在安全隐患问题,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同时及时化解院民各类矛盾,从根本上消除各类安全事故隐患。

5、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每年爱心企事业单位组织员工到敬老院开展献爱心志愿服务活动,部分企业每年为院民购置衣物,县医院组织医疗技术骨干为院民做全面免费体检,县委政府每年给老人们拜年并给院民送来慰问品和慰问金。

6、优化服务,竭力创建星级敬老院。在敬老院管理服务工作中,始终贯串着“爱心管理、亲情服务”这一宗旨。工作人员配备方面:管理服务人员都具备有爱心、有孝心的基本条件,服务人员挂牌上岗,工作主动热情文明,不怕脏不怕累,能耐心细致周到的为老人服务,院民普遍感觉满意;生活方面:每周更换食谱,并由指定供应商供应菜肉奶等生活用品,确保食物安全与质量;医疗方面:全院院民全部参加新型合作医疗,每月定期为五保老人检查身体,准确填写院民健康档案。做到小病不出院、大病有保障,切实做到“老有所医”、“老有所靠”;文化娱乐方面:院内设照料中心,配备电视音响等设备,每天组织跳锅庄等文化娱乐活动,切实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使全体院民切实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思想教育方面:经常组织有文化的院民带领大家学习、收看电视,并加强对职工、院民思想道德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正确引导职工作职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模范、院民主动作争创文明敬老院民,争当文明院民的标兵。

三、敬老院服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我县敬老院作为一个公办公营性质的事业单位机构,其经费全部由县财政负担,随着对敬老院服务质量上要求逐步提高,所需财政资金逐步加大,同时敬老院作为一个服务行业,有政府与敬老院、敬老院与院民、敬老院与院民家属等多重关系存在,各种不可预见性的因素较多,矛盾隐患突出,亟待法律法规对敬老院资金管理和服务管理进一步规范;

2.文化娱乐较为单一:入住院民主要的文化娱乐方式为跳锅庄,读书、看报等关内地区常见的老年人文娱方式基本没有,这一方面是由于入住院民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另一方面由于敬老院管理服务人员无相应业务水平来院民开展丰富的文娱活动;

3.院民高原病较多,普遍体弱,护理难度大:目前我县敬老院共入住16名老人,其中生活部分自理5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4人,我县敬老院护理人员只有4人,且全部为女性,因护理员工资比较低,招不到合格的男性护理工,在对入住院民的生活护理中多有不便。

四、做好敬老院服务管理工作的对策措施

一是加强财政和社会慈善资金投入,改善敬老院基础设施;

二是加强人才引进,提升服务管理软环境;

三是提高护理员工资,同时引导社工、志愿者等参与敬老院服务管理。

【第5篇】关于城区居民小区物业服务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小区不小

——关于城区居民小区物业服务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城区居民小区如雨后春笋涌现,居民小区物业服务管理工作作为一项新兴行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为加强对住宅小区物业服务管理工作的研究,全面掌握物业服务行业发展状况,推动小区物业服务管理科学、健康、快速发展,县委办5月中下旬通过现场察看、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听取汇报等方式,重点对黄梅镇城区小区物业服务管理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小区物业作用不小

物业管理是房地产经济市场化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它既是房地产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现代化城市管理的重要一环,事关千家万户,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效益。

一是能促进经济增长。'买房一阵子,物业服务一辈子。' 作为商品房的售后服务,物业管理推动了房地产业运行体系的确立与完善,不仅本身对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还有利于刺激居民购房积极性,推动房地产业的持续发展,带动县域经济的持续增长。对开发商来说,良好的物业管理能塑造开发商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增强投资者的信心,提升其产品价格,促进销售,从而形成公司经营的良性循环。对住户来说,他们用几乎一生的积蓄来购买一套房子,房子是其个人资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好的物业管理可以使其个人资产处于完好的状态,延长使用寿命,提高其市场价值,即能确保物尽其用,值其所值。实践证明,物业较好的厦安、誉天下等楼盘销量较好,而且容易转让,保值率高。

二是能提高生活质量。居民小区的物业管理,无论是供水、供电、供气、路灯,还是绿化、休闲设施,都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它直接关系着所有住户的和谐安居、清洁卫生、维护服务和治安管理等。加强物业建设管理,对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市民安全感、满意度、生活品位、幸福指数有着重大的基础性作用。好的物业管理可以让人心情舒畅,促使人们安居乐业,改进人们的精神面貌,促进人际关系融洽、生活品质提升。

三是能增加群众就业。物业管理就业容量大,对扩大就业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县物业管理从业人员1500余人,从业人员大部分来自企事业单位下岗分流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及部队复转军人等,有效吸纳了多余劳动力,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为居民收入增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是能维护社会稳定。物业管理贴近群众,直接服务居民,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我县商品房新开发小区80个,县城区原有的老住宅小区或生活大院约170个,总计开发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约居住居民13万人。这些居民年龄、来源、性别、就业等构成复杂,社会稳控压力大。物业管理通过及时采集、变更住户信息,不断提高人防、技防水平,可以在维护社区秩序,协助公安等有关部门防范查处偷盗抢等刑事犯罪,防止可能发生的火灾、燃气泄漏、爆炸、电梯伤人等恶性事故中起到重要作用。

五是能完善城市管理。一个个物业区域是构成城区的基本单元, 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的建设,离不开物业形象和物业环境的改善。物业管理是建设现代城市的重要基础工作,已成为一项关系民生的社会管理手段。每一个物业管理区域环境整洁、优美,秩序井然,城区整体面貌和秩序才能得以提升。自起步以来,现有物业服务公司已经发展到48家,有18个小区先后获得省、市优秀管理小区和市文明小区、园林小区等称号,为创新社会管理和创建文明城市、园林城市奠定了基础。

二、小区物业问题不小

随着我县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小区物业管理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给县委、县政府工作带了很大的压力。

(一)监管部门没有各司其责。一是主管部门力量不足。县房管局是小区物业服务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房管局物业管理工作职责设在县房管办,现有工作人员3人,负责对全县80个小区及单位小区、48家注册物管企业进行业务指导管理。主管部门工作职责过多,工作力量严重不足,难以切实履行物业行政管理职责。二是职能部门管理缺位。小区物业服务管理是一项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的综合性工作,涉及的职能部门包括规划、发改、国土、工商、质监、税务、城管、公安、安监、园林、环保、供水、供电等。由于缺少把各部门联合起来共同指导服务的领导机制和平台,部门之间缺乏工作衔接,有的职能界定不清、有的监督服务不到位,致使遇到事情,往往推诿扯皮,小区成了执法空白区域。如有的小区内出现乱搭乱建、占用公共通道、破坏墙体结构影响使用安全、破坏绿化、破坏公用设施等违法行为以及乱停乱放、公共场合跳广场舞扰民、乱扔垃圾等一系列影响居民生活环境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居民反映强烈,物业公司却没有执法权,只能口头劝告和制止,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造成物业服务小区出现的一些矛盾问题久拖不决。还有的职能部门对物业公司有歧视性政策,比如,自来水二次供水用电费用由物业公司承担、电梯和路灯等用电不与居民用电同价、环卫部门收取物业公司的环卫费和装修渣土转运费等,增加了物业公司负担。三是乡镇的属地管理责任没有压实。按照7月28日通过的《湖北省物业服务和管理条例》规定:'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在同级党组织领导和民政部门指导监督下,依法组织和指导本辖区内的业主成立业主大会、选举业主委员会,监督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依法履行职责,协调物业服务与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的关系,调解物业服务纠纷',但实际上乡镇都认为物业服务管理是房管局的事,是物业公司的事,责、权、费不对等,不愿意管。四是社区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一个小区,少则数千人,多则数万人,小区里有许多治安、违建、绿化、娱乐、健身、文明创建等民生问题亟待解决,急需社区出面协调解决。然而,事实上,社区对小区是有心无力,放任自流,形成小区、社区'两张皮'.

【第6篇】如何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搞好精神疾病防治,预防和减少各类不良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对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今年以来,各级政府都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为首要任务,我院作为苏州市民政系统唯一一家精神病院,主要承担着对社会弱势群体中精神病患者的医疗救助职能,是苏州社会救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伴随着苏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院的服务职能进一步调整和明确,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服务为核心”的理念,立足民政服务对象,强化管理,认真履行职能,切实服务好社会弱势群体中的精神病患者,为苏州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基本情况

精神病福利院是苏州市民政局直属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系江苏省民政系统“一级精神病院”(省民政系统最高级),1984年更名为“苏州市普济医院”;为了区别于“管办分离”改革的市属医院,经市改革领导小组同意和市编办批准,改称为“苏州市精神病福利院”;增挂“普济护理院”牌子;市慈善总会在我院设立慈善病床15张,至增至110张(实际开放65张),用于城区特困精神病人的医疗救助;3月,市残联在我院成立“苏州市精神残疾人庇护中心”,为社会特困群体中的精神残疾人士提供庇护。

主要职能:负责收养治疗市区内“三无”精神病患者;精神病康复军人、退伍军人;对市区部分社会特困精神病患者开展慈善医疗;负责治疗与护理城市救助管理(收容)中查无地址、姓名的受助精神病患者,并对其中超过6个月以上的转为“三无”精神病患者进行收养治疗。

二、加强精神病人救治、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近年来,随着苏州改革的不断深入,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经济快速发展,政府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苏州市社会救助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我院服务对象的范围也在不断拓宽,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在不断增加,对我们的救治、管理和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针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重点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1、切实履行职能,做好精神病患者的收养收治工作。按照政府赋予我院的职能,在认真做好“三无”、“低保”、“优抚”精神病患者收治工作的同时,积极配合公安、救助管理站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中精神病患者的医疗救助工作,切实抓好“慈善对象”的收治,服务古城区,面向新市区,尽力满足各类服务对象的收养收治,为各类服务对象提供日常医疗、护理、康复和生活照料等服务保障工作,全方位的满足服务对象的疾病治疗和身心康复的需求。以来,累计收治各类精神病患者720人,其中三无对象21人,低保对象90人,救助对象577人,慈善对象32人。目前在院服务对象达412人,其中三无对象163人,优抚对象2人,低保对象178人,救助对象38人,慈善对象31人。鉴于近三年我院收治对象绝大部分为救助对象,我院每年多次举办与公安局精防网络、卫生系统专科医院(传染病院等)、市残联、社保管理部门、救助管理部门及民政条线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会,加强同相关单位的联动,商榷解决精神病人救治、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存在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三年来,经我们积极有效治的治疗使患者病情好转,并帮助他们联系到家属而出院的有463人,受到救助患者家属及各方的好评。

2、实施规范管理,严格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法规、制度开展工作。近年来,我院积极开展“依法执业,诚信服务”活动,狠抓医疗质量的提高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多年来,我院始终按照二级专科医院的标准和要求,认真落实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法规,严格执行三级查房、病历书写、病例讨论等核心医疗制度,聘请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等国内知名专科机构专家、教授来院查房授课,指导工作。同时还导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时取得uks证书(由世界最权威的质量管理认可机构之一英国皇家认可委员会颁发的证书)。近年又在同级专科医疗机构中率先引入his系统、电子病历、办公oa系统等,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我院继取得市区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资质后,已实现了相城区、吴中区、苏州工业园区等医保定点全区域覆盖。连续多年获得市社保局医保定点先进单位。,在接受市卫生局医疗机构年度校验的145家单位中,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苏州市依法执业、诚信服务a级信用等级单位称号,并且处于获此殊荣的9家单位前列。

3、全面整合资源,推行医、护、康、社、教、养“六位一体”服务模式。把帮助提高服务对象社会功能和自理能力,作为医疗护理康复业务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医、护、康、社、教、养“六位一体”模式。一是优化医疗质量,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引进国外先进的服务理念,推行团队服务模式,对病员实施多人(医生、护士、社工等)参与、相互协作的小组服务工作,并积极开展音乐放松疗法、催眠疗法、脑电治疗、森田疗法、心理治疗和可视音乐治疗等,进一步健全院科两级质控组织,完善各项医疗制度。二是重视细节管理,深化护理服务内涵。以构建“躯体护理、心理护理、生活护理”为一体与“援助、自助、互助”相结合的“整体护理援助系统”为目标。实行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并举的服务方式,全面推行个性化护理并逐步推进服务对象个案护理计划,分类服务开展率达100%,分级护理率达100%,个性化护理率达100%。针对病员生活能力状况开展自理能力再训,并引入互评互比激励机制,激发病员参与积极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性。三是探索社工介入,完善康复治疗体系。将社工工作全面介入精神病患者康复辅助治疗体系,尝试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帮助休养员自行开展小组工作。相继成立休养员缝纫组、腰鼓队、电脑之家等11个兴趣小组,每天安排病员开展收看电视、下棋打牌、阅读报纸等活动,每周定期组织书画、器乐、手工和功能训练等康复活动,每月举办中大型工娱疗性趣味活动,如组织生日聚会、放映电影、卡拉ok等,在各大节日举办拜年会、元宵节猜灯谜、重阳登高等联欢、庆祝活动。此外,积极联系工疗加工活,拓展康复辅助项目,并通过各类途径将休养员手工作品进行义卖。四是设置特教课程,推进特殊教育工作。将休养员思想文化教育列入日常康复服务项目,开设教育培训课程,开展健康宣教,普及消防常识。同时,对精神残障儿童、青少年设置特教课程,开展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为一体的特殊教育。五是完善保障机制,强化生活照料服务。重点抓好病员的膳食供应和饮食营养,聘请专业营养师调配花色品种和科学膳食,对糖尿病、痛风等疾病对象专门供应特殊饮食,每月给三无对象发放零用金,用于在阳光超市内购买零星食品。同时根据季节变化,及时添置和更换在院病员服装,做好冬季保暖和夏季防暑工作,确保病区空气流通、地面整洁,尽力保障好休养员的在院生活。

4、积极探索创新,打造苏精福特色业务工作模式。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服务和保障好收养收治对象这一中心任务,不断加大业务建设力度,拓展视野,创新思路,探索实施四大特色业务工作模式。一是住院患者的分类管理模式。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一个病室的患者中,其病重、病情、病程等分别有明显的差异,对开展有计划、有步骤并带有群体性的康复医疗活动颇为不利。初,我院根据病人生活活动能力,躯体情况等将病人相对分类。这样就从客观上为分类管理创造了条件,继而对全院患者按康复需要对不同对象给予不同康复措施。分类管理既可以保证不同功能的康复医疗措施能顺利展开,又可使群体性的康复活动有一定的规律性而不零乱,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二是模拟社区生活情境模式。本院住院病人中半数以上为慢性精神病人。长期的住院生活,使这类患者社会功能明显减退,“衰退”倾向日趋严重,为此,我们参照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在院内开设了诸如“休养员阳光超市”、“复康工作坊”,成立了“休养员阳光工作室”等一系列模拟社区和生活场景,以提高患者社交技能及加强社会适应能力,使患者体现到自身的价值。同时对室内外的墙面及活动场所、病室等环境进行精心设计和布置,努力营造充满人情味的、尽可能体现家庭式温馨的舒适环境。三是省内首个儿童青少年精神科。随着我院收治对象中流浪救助精神病人特别是儿童青少年精神病患者日渐增多,由于他们的医疗、护理、康复及教育具有特殊性,下半年,我院成立了省内首个儿童青少年精神科,致力于儿童自闭症、精神发育迟滞、学习困难、多动症、抽动症、注意、情绪、睡眠、进食障碍等儿童青少年常见精神、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干预。同时还将逐步向社区拓展和延伸服务,为更多有需求的精障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帮助。四是特色老年精神科。围绕老年科的业务工作,针对不同对象、不同需求,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关怀服务。评估患者及家属的实际需要,重新进行功能定位,针对不同对象、不同需求,开展医疗(精神科治疗)、护理(生活护理、躯体护理、心理护理、自助、互助或介护等)、康复(肢体康复、心理康复等)或其他服务,侧重个性化,做好个案,为我院及苏州市老年精神科医疗工作提供一个理想的服务模式。

二、特殊人群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一家民政精神病院,我院的建设和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可以说是逆水行舟,艰难行进。就我院近几年收治对象的现状和特点以及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来看,目前的现状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收治对象的快速增加与医疗卫生资源相对缺乏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从我院及兄弟单位近年来的收治情况来看,无论是新入院病人数还是在院病人数均呈快速上升趋势,如我院在前,卫生行政部门核定的床位数为264张,但住院病人却经常性超过300人,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我们的核定床位扩大到360张,但收治病人数增长更快,平均在院病人数达到382人,更达到414人。而医疗资源方面,无论是场地、设备还是人员都难以再有增加。

2、病人压床,床位周转缓慢。住院病员病情日趋慢性化,趋向退顿,加之家属和社会的原因,一旦入院,就较难出院(而本院与各区民政部门及家属鉴定的协议住院期为3个月,我院医生也经常性敦促监护人办理出院手续),以致长年滞留院内,长期占有床位,影响继续收治(每个区都有为数不少的慈善对象在排队等待)。这使得慈善床位的效率、作用未能最大化,对整个社会特困对象来说,也有失公平。

3、精神病患者并发传染病及严重躯体并发症时转诊治疗困难。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由于增龄、器官功能减退、长期接受药物治疗等原因,并发各种传染病及严重躯体并发症的情况日渐增多,同时由于社会目前普遍对于精神病患者存在一些偏见,一旦这些患者需要转诊时,卫生系统综合医院又面露难色,不愿接收,以致此类患者常常得不到及时救治。

4、社会接纳度低,家属、监护人配合不够。一方面与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对于精神病患的认知、关注、关心不够有关,另一方面,这些患者的家属也多为弱势群体,客观上根本无力来关心患者,一旦将患者送来我院治疗后,则再也不闻不问,甚至当被告知患者并发严重躯体并发症或传染性疾病需转诊治疗时,也是不予关心,或是显得无可奈何,甚至表示让他(们)任其自然。

5、法律保障相对滞后。流浪精神病人是城市救助中的弱势人员,也是民政精神病院收治的主要对象之一,他们大多由于病史不详,或认知障碍,无法提供有效信息等,难以进行及时、正确的疾病诊断,从而无法确定是否住院监护。而国内目前尚缺相关法律规定,一旦日后家属起诉,院方利益将难以保障。如何做到救治过程中既保障救助对象的权益,又防范医疗纠纷、医疗缺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给医院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应引起有关人员的重视。

6、人才引进困难,技术力量薄弱。民政精神病院大多由于名称(多冠名精神病院、福利院等)、收治对象、医院条件、工资薪酬等原因,人才引进困难一直都是一个难题,即便勉强引进,往往也难以真正留住人才。相对于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业务技术力量与社会不断发展的服务需求带来压力和挑战,所有这些都使单位建设与社会快速发展需求不相协调,甚至对单位的正常运行带来困难,成为制约民政精神病院发展的瓶颈。

7、对护理人员的规范化教育培训不足。目前,民政系统的精神科专业人员一般都是依靠卫生系统的精神病院提供培训,而提供精神专科护理员的培训机构更是几乎没有。在专科护士的培养方面,江苏省目前暂未开设精神科专科护士的培养班,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组织培训。

8、传染病防控形势严峻。由于流浪救助精神病人大多病史不祥,且他们的生活环境恶劣,行为异常,感染各种传染病的概率较高,而在院精神病人均为群居生活,且传染病大多有潜伏期,容易引起交叉感染。

9、外来救助病人交流沟通困难。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流动人口急剧增加,往往很多救助病人为外地来苏人员,来自四面八方,也有一些是来自偏远山区,文化程度低,还有很多为智障病人,交流成为最大的难题。希望能够有多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帮助寻找他们的家人。

10、收治病人老龄化,护理风险增加。近年来,整个社会进入老龄化,自然我们收治的对象也出现同样的情况,老年人占到65%以上,因此生活护理量较重,与此同时,跌倒、哽噎等不安全因素也随之增加。这就更需要我们多培养一些全科护士来应对。

三、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争取政府重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精神障碍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因病致贫现象日益加重,特别是精神疾病,使很多家庭成为社会弱势群体。同时,由于精神病人的社会危害大,反复发作,需要住院和长期服药维持治疗。因此,对于社会弱势群体中的精神病患者开展医疗救助,只有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多部门协调联合,列入政府的发展规划中,要像养老中的“阳光计划”,残疾儿童中的“明天计划”那样,加大对精神残疾弱势群体的资助,使他们感受阳光和雨露。

2、民政部门对民政精神病院要有明确定位。要正如卫生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中残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的那样:“加强分工协作,卫生、民政、公安、教育、司法、残联、共青团、妇联、老龄委等部门、单位和团体要针对日益突出的精神卫生问题,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并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民政精神病院要立足服务民政保障对象,真正履行好民政职能。

3、争取社会支持。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场合和条件,开展多种活动充分进行宣传,征得社会的同情和关爱,赢得社会支持。

4、加强内部建设和管理。要转变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结合民政精神病人的特点,逐步将封闭式管理向相对开放式管理模式的转变;大力加强人性化服务,把单纯的医疗服务向医疗、康复、护理为一体的服务模式转变;要从重视疾病治疗向重视病人身心康复和社会功能全面发展的转变。

四、民政系统精神病人服务工作与社会支持

民政服务民生,民政工作尤其是精神病防治这一重任需要依靠公众与社会各方的支持和帮助,因此我们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1、加强病人管理,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建档工作。各区、街道要安排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发现、建档、管理工作,由专人负责督促实施。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报告、登记管理制度,基层要建立病人档案,加强分级随访管理,并定期向社区管理人员汇报。可借助我市实施的中央补助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工作开展病人的诊治、随访、健康教育等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建立健全病人管理档案,为我市掌握重性精神疾病资料及开展病人健康指导提供科学依据。

2、加强技术培训,做好基层医务人员的随访指导工作。为有效实施好医改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内容,建立健全我市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各级各部门医疗机构要注重对精神卫生专科医师的培养、培训工作,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培训,组织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员的师资培训,加大对基层工作人员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专业培训和管理培训力度。适时对社区精防工作人员、民警进行专门培训普及常识,加强对有危险行为倾向患者进行追踪随访,有效组织实施病人随访指导,切实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管理工作。

3、加强部门配合,做好肇事肇祸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积极主动与公安、民政、残联等部门协调配合,加大对肇事肇祸病人的应急处置和精神疾患人员的治疗救助管理。建立部门协同制度,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单位要在建档、管理精神疾患病人的同时,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促进社会和谐和人群安全。与相关部门联系,及时了解当地精神疾病患者信息,通过应急处置、入院就诊等方式减少肇事肇祸率。

4、加强心理咨询,做好人群心理健康认识和疏导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重视对重性精神疾患病人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的心理咨询工作,将心理咨询纳入各卫生医疗单位精神疾患病人管理工作内容之一,有条件的社区可开展心理援助热线咨询服务,由通过培训的人员负责热线接听,参照卫生部《心理援助热线电话技术指导方案》开展热线服务。通过认真宣传教育,减少或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目前我院已成立了首个社区心理咨询室,着手开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将我院的专业服务推向社会,服务苏州地方和谐社会建设。

5、关心、不歧视精神疾病患者,帮助他们回归家庭、社区和社会。精神疾病患者和躯体疾病患者一样,也是疾病的受害者,应得到人们的理解和帮助。因此,作为政府机构或市民政精神卫生机构,我们都应向社会做好宣传,呼吁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对患者应负有照料和监护责任,不仅不应该嫌弃、遗弃患者,还要积极帮助患者接受治疗、进行康复训练,担负起照料和监护责任。社区不应歧视精神疾病患者,要创造条件帮助患者康复。单位和学校应该理解、关心和接纳康复后的精神疾病患者,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工作和学习条件。只有全社会紧密配合,形成合力,为精神病患者的诊断、治疗、康复、回归创造条件,使患者及其家属的社会羞耻感减少,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患者回归家庭、社区和社会。

【第7篇】对基层法律服务所自律管理工作的思考工作报告

关于对基层法律服务所自律管理工作的思考工作报告

关于对基层法律服务所自律管理工作的思考随着基层法律服务所的脱钩改制,司法行政机关由微观管理转为宏观管理后,基层法律服务所自律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切实做好基层法律服务所自律管理工作,已成为摆在各级司法行政机关的新课题,迫切需要加以认真思考。

一、基层法律服务所工作现状及原因

去年基层法律服务所完成脱钩改制,经过近一年的运作,已成为“自愿组合、自我管理、共同出资、共担风险”的合伙制社会法律服务机构,构成了基层法律服务新的管理体制,注入了自愿组合新的用人机制,制定了基层法律服务新的管理制度,增强了基层法律服务从业人员竞争意识和进取意识,法律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但是,基层法律服务所改制后,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日益显现,有的所对自律管理不够重视,存在“重业务、轻管理、重分配、轻积累”的问题;有的所主任缺乏管理经验,法律服务从业人员整体意识弱化,难以形成整体合力;有的所自律管理意识不强,内部管理不规范等现象,就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基层法律服务从业人员的思想波动较大。去年基层法律服务所改制不久,司法部在全国司法厅(局)长座谈会上,对基层法律服务又作了重新定位,加之去年未组织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资格考试,使部分基层法律服务人员对基层法律服务前景感到担心和失望,有的认为基层法律服务是特定时期产物,随着律师队伍的壮大要逐步萎缩消亡;有的认为基于目前国情和律师业发展壮大,基层法律服务在农村保留发展,创造条件后逐步向律师并轨;有的认为基层法律服务是作为律师制度的有益补充,也是基层法治的重要辅助力量,应规范长期稳定发展。这些想法使部分基层法律服务从业人员思想上产生波动情绪,影响了基层法律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

2、基层法律服务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从我县基层法律服务从业人员年龄结构来看,35岁以下的占基层法律服务从业人员总数的14%,36—45岁的占基层法律服务从业人员总数的69%,46岁以上的占基层法律服务从业人员总数的17%;从我县基层法律服务从业人员知识结构来看,法律大、中专毕业后从事基层法律服务占总数12%,高中或其他大、中专毕业后通过函授或自学法律大专从事基层法律服务的占总数88%,无论从年龄结构上,还是从知识结构上既影响了基层法律服务所的自律管理工作,也很难适应社会对基层法律服务的需求。

3、基层法律服务所的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基层法律服务所改制后,司法行政机关主要对基层法律服务实行指导和监督,将行政权利型的管理模式转变为服务型的管理模式,行业管理由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协会承担。但事实上基层法律服务所改制近一年时间,司法行政机关对基层法律服务的指导、监督与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协会的行业管理关系至今不顺,职能不清,各自的工作机制还没健全,在基层法律服务所转轨时期,势必忽视对基层法律服务所自律管理工作。

二、对基层法律服务所自律管理工作的思考及对策。

1、增强对基层法律服务所自律管理工作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自律管理是基层法律服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基层法律服务所的自律管理是管理工作的基础,是最重要的环节,既包括内部管理,又包括经营管理,即市场的调研和开发。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的法律服务市场进一步开放,法律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加之司法部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作了重新定位,明确基层法律服务的重点在基层、在社区,这就要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基层法律服务所的管理者充分认识自律管理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基层法律服务的新理念,及早研究市场,了解市场对法律服务的新需求;切实把握市场,掌握基层法律服务市场的主动权,开拓基层法律服务新领域,促进基层法律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

2、建立健全基层法律服务所自律管理的工作机制。这一机制的建立,是加强基层法律服务所自律管理的前提条件,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一是完善基层法律服务行业管理机制。在市级司法行政机关设立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协会的基础上,各区县下设基层法律工作者分会,以弥补区县局行业管理上的空白,由分会负责区县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日常管理,全面掌握基层法律服务从业人员的执业状况和思想动态,协调解决基层法律服务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基层法律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二是完善基层法律服务所内部管理的各项制度。它至少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明确的内部分工、团结的从业人员、顺畅的业务发展、保证的办案质量、规范的财务管理、齐全的档案卷宗、合理的收入分配、良好的纳税行为、自觉的自我约束等内容,涵盖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活动的每个层面、环节,是基层法律服务管理的基础。三是完善目标考核机制。目前,绝大多数基层法律服务所开展工作缺乏计划性,管理工作随意性大。因此,应倡导在基层法律服务所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年初要制定发展目标,围绕发展目标,给合伙人下达各自的工作要求,同时注重目标实施过程的管理,年底考核奖惩。这样既可做到工作有目标、有压力、有动力,又可促使合伙人除忙于自身业务外,也关心所里工作,对所里工作承担一部分责任。

3、加大管理力度,提高自律水平。管理是一门学问,是一门专业。

一是要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实践充分证明,业务好的法律服务工作者不一定能做好管理工作。同样,一个好法律服务工作者不一定是一个好主任(管理者)。从人的职业特性上分析,一位好法律服务工作者要求具备的个人素质与管理者要求具备的个人素质是不一样的,好法律服务工作者注重体现自我价值,敢为人先。而管理者更强调顾全大局,善于协调,注重人际关系。这就要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行业管理部门加大对基层法律服务所主任的培训力度,每年组织定期培训,定期检查考核,对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对不称职的建议重新选举产生,提高管理者的整体素质。

二是管理工作要靠制度来规范。就目前的基层法律服务所现状来看,一个好的基层法律服务所往往有一位好的管理者,既是业务骨干,又是管理者,还要有奉献精神,这些我们不能要求大部分基层法律服务所的管理者都有上述才能和精神,也不能把基层法律服务事业的发展寄托在少数人身上。而随着社会对法律服务的需求,加之法律服务执业特点,个别人左右全所的格局势必会打破,关键还是要有一个好的管理机制,有切实可行的制度,使每一个人都受到制度的制约。

三是要提高自律水平。事实证明,自律管理的好坏对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发展有着巨大作用。一个好的管理模式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位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效率,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经过我们对几个所比较,发现有的所单个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并不高,但由于全所自律管理模式好,有凝聚力,整个所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有的所整体素质并不差,出现各忙各的业务,谁也管不了谁,管理自然是一盘散沙。由此可见,自律管理工作对于个人来说可能显得并不重要,而对于整个基层法律服务所来说却是举足轻重。这就要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行业管理部门增强对基层法律服务所自律管理工作的意识,加大基层法律服务所自律管理工作力度,提高自律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使基层法律服务所管理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第8篇】老干部服务管理工作调查报告

利用社区资源为老干部提供方便快捷服务是做好老干部服务管理工作新的探索。近年来,我县根据老干部的身体特点和居住情况,在众兴镇来安社区,就老干部的社区服务管理工作进行了试点。

一、主要做法与效果

来安社区辖22个居委会,62600多口人,有离退休干部400多人,1993年成立老干部协会。为充分发挥老干部协会作用,进一步做好老干部服务管理工作,在来安社区老干部协会建立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居委会设立活动小组,在社区和居委会配置老干部活动场所和设施。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干部协会党支部为核心,以社区老干部活动中心(室)为阵地,以离退休支部和协会负责人为骨干,组织带领本社区离退休干部进行学习和开展有益于老干部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激发老干部为社会发展发挥作用;搭建了社区老干部自我服务平台,鼓励和引导老干部互帮互助,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一是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在构建和谐社区方面的积极作用。来安社区位于泗阳县经济开发区,建区初期,由于政策落实和宣传解释工作不到位,群众上访现象时有发生。来安社区老干部协会党支部成立以来,主动开展了面向老干部家庭、面向群众的宣传教育活动,运用板报、演出、发放宣传材料、上门谈心等形式,通过老干部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步调一致的和谐局面。

二是加强社区老干部活动阵地建设,使老同志得到就近、方便、快捷、周到的服务。社区腾出1000多平方米的房屋设立社区离退休干部活动中心,并在条件比较好的居委会设立老干部活动室。部分年高体弱、行动不便的离休老同志也能从家里走出来参加活动。过去,由老干部部门或单位组织活动,每月不到一次,参加的老同志还不到总数的30%。而在社区95%的老干部都能正常到活动室参加活动。

三是组织老干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社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委员,协会领导都由身体好、工作积极的退休干部担任,活动中心(室)的管理、活动的组织及服务等工作也是老同志自己负责。成立互帮互助小组,设立急救电话,按村(居)活动小组进行互助互救。在老干部中建成小帮大,健帮病,强带弱的互帮互助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同志的生活困难。党支部、协会和社区卫生院签订协议,为老同志免费体检、上门就诊、接送住院等服务。为使老干部晚年有个温暖幸福的家庭,党支部牵头创办了“鹊桥会”,为丧偶老同志的再婚牵线搭桥。

四是建立健全了社区老干部工作网络和制度。在老干部协会(支部)下面设立以居委会为单位的片(组),每片(组)1-2个村,形成两级网络。根据工作需要,订立了协会和片(组)工作职责,协会日常工作制度和学习制度等。在协会活动中心和片(组)活动室配备相应的活动器材和资料。

五是组织开展有益于老干部身心健康的各类活动,丰富老同志的精神生活。社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经常开展活动和组织学习,为老同志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学习交流提供平台。活动中心创办了《来安老年风采》,刊登活动情况和老同志写的文章,设立书报阅览室、电视室,丰富老同志的文化生活。活动室配有扑克、棋牌、桌球,供老同志自由选择。根据老同志的兴趣爱好,分别成立了文艺演出队、书画、花卉、摄影等兴趣小组,不定期举办演出和书画展览等活动。

六是组织引导老干部发挥作用。老干部党支部结合参观考察、通报情况活动,组织老干部为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发挥老干部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长和优势,在协会设立讲师团、矛盾纠纷协调会,义务从事关心教育下一代、居民纠纷调解等工作;坚持自愿量力,引导老同志参与社区建设管理、公益事业和招商引资等工作;成立老干部文艺演出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营造社区文化氛围。

二、几点体会

一是不需增加编制,投入小,见效快。来安社区社会化服务管理工作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实际出发,坚持“少花钱、多办事和发动老干部做老干部工作”的原则,老干部服务管理网络的管理人员从离退休人员中产生,不需增加编制。利用村居工作场所改建老干部活动室,投入少,见效快,是解决社区老干部很多场所问题的较好办法。

二是牵涉领导精力少,解决问题迅速。过去老干部有问题就找领导,现在有问题、有需求,如对政策不理解的先找协会反映,协会能解决的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再根据所反映的情况集中向社区和有关部门反映,畅通了渠道,维护了稳定。

三是信息传递迅速,方便老人生活。老干部社区服务管理网络,吸收了大量老干部参与管理,从而加强了老干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促进老干部在生活上互相帮助、互相照顾。

四是方便了老干部发挥作用。来安社区尊重老干部意愿,主动为老干部发挥作用搭建平台,组织离退休干部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公益事业、居民小区管理、矛盾纠纷调处、青少年教育等工作,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三 、有关建议

1、因势利导,大力推进社区老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目前在县级以下地区,存在离退休人员人数多,分布广,活动场所少,老同志参加活动困难等许多问题。建立社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成立社区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组织,健全服务管理网络,做好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是老干部工作的延伸和重要补充。各级老干部工作部门,要抓住时机,认真研究解决社区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社区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确保社区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

2、充分发挥社区管理机构的在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中的作用。社区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离不开社区党政领导的关心支持。来安社区老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开展,社区党政领导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认真听取离退休干部党支部、老干部协会汇报,及时解决服务管理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在老干部活动场地和活动经费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社区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3、选好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和服务管理网络负责人。这是推动社区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在来安社区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中,社区老干部协会支部、协会负责人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兢兢业业,不计报酬,不辞辛苦,精心组织做好每一项工作。同时,精打细算,节约开支,确保把有限的经费用好,发挥最大的效益。甚至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自掏腰包垫付。正是由于他们的奉献,保证了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9篇】老干部服务管理工作调查报告范文

利用社区资源为老干部提供方便快捷服务是做好老干部服务管理工作新的探索。近年来,我县根据老干部的身体特点和居住情况,在众兴镇来安社区,就老干部的社区服务管理工作进行了试点。

一、主要做法与效果

来安社区辖22个居委会,62600多口人,有离退休干部400多人,1993年成立老干部协会。为充分发挥老干部协会作用,进一步做好老干部服务管理工作,在来安社区老干部协会建立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居委会设立活动小组,在社区和居委会配置老干部活动场所和设施。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干部协会党支部为核心,以社区老干部活动中心(室)为阵地,以离退休支部和协会负责人为骨干,组织带领本社区离退休干部进行学习和开展有益于老干部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激发老干部为社会发展发挥作用;搭建了社区老干部自我服务平台,鼓励和引导老干部互帮互助,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老干部服务管理工作调查报告由精品学习网提供!

一是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在构建和谐社区方面的积极作用。来安社区位于泗阳县经济开发区,建区初期,由于政策落实和宣传解释工作不到位,群众上访现象时有发生。来安社区老干部协会党支部成立以来,主动开展了面向老干部家庭、面向群众的宣传教育活动,运用板报、演出、发放宣传材料、上门谈心等形式,通过老干部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步调一致的和谐局面。

二是加强社区老干部活动阵地建设,使老同志得到就近、方便、快捷、周到的服务。社区腾出1000多平方米的房屋设立社区离退休干部活动中心,并在条件比较好的居委会设立老干部活动室。部分年高体弱、行动不便的离休老同志也能从家里走出来参加活动。过去,由老干部部门或单位组织活动,每月不到一次,参加的老同志还不到总数的30%。而在社区95%的老干部都能正常到活动室参加活动。

三是组织老干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社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委员,协会领导都由身体好、工作积极的退休干部担任,活动中心(室)的管理、活动的组织及服务等工作也是老同志自己负责。成立互帮互助小组,设立急救电话,按村(居)活动小组进行互助互救。在老干部中建成小帮大,健帮病,强带弱的互帮互助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同志的生活困难。党支部、协会和社区卫生院签订协议,为老同志免费体检、上门就诊、接送住院等服务。为使老干部晚年有个温暖幸福的家庭,党支部牵头创办了鹊桥会,为丧偶老同志的再婚牵线搭桥。

五是组织开展有益于老干部身心健康的各类活动,丰富老同志的精神生活。社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经常开展活动和组织学习,为老同志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学习交流提供平台。活动中心创办了《来安老年风采》,刊登活动情况和老同志写的文章,设立书报阅览室、电视室,丰富老同志的文化生活。活动室配有扑克、棋牌、桌球,供老同志自由选择。根据老同志的兴趣爱好,分别成立了文艺演出队、书画、花卉、摄影等兴趣小组,不定期举办演出和书画展览等活动。

六是组织引导老干部发挥作用。老干部党支部结合参观考察、通报情况活动,组织老干部为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发挥老干部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长和优势,在协会设立讲师团、矛盾纠纷协调会,义务从事关心教育下一代、居民纠纷调解等工作;坚持自愿量力,引导老同志参与社区建设管理、公益事业和招商引资等工作;成立老干部文艺演出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营造社区文化氛围。

二、几点体会

一是不需增加编制,投入小,见效快。来安社区社会化服务管理工作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实际出发,坚持少花钱、多办事和发动老干部做老干部工作的原则,老干部服务管理网络的管理人员从离退休人员中产生,不需增加编制。利用村居工作场所改建老干部活动室,投入少,见效快,是解决社区老干部很多场所问题的较好办法。

二是牵涉领导精力少,解决问题迅速。过去老干部有问题就找领导,现在有问题、有需求,如对政策不理解的先找协会反映,协会能解决的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再根据所反映的情况集中向社区和有关部门反映,畅通了渠道,维护了稳定。

三是信息传递迅速,方便老人生活。老干部社区服务管理网络,吸收了大量老干部参与管理,从而加强了老干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促进老干部在生活上互相帮助、互相照顾。

四是方便了老干部发挥作用。来安社区尊重老干部意愿,主动为老干部发挥作用搭建平台,组织离退休干部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公益事业、居民小区管理、矛盾纠纷调处、青少年教育等工作,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三 、有关建议

1、因势利导,大力推进社区老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目前在县级以下地区,存在离退休人员人数多,分布广,活动场所少,老同志参加活动困难等许多问题。建立社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成立社区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组织,健全服务管理网络,做好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是老干部工作的延伸和重要补充。各级老干部工作部门,要抓住时机,认真研究解决社区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社区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确保社区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

2、充分发挥社区管理机构的在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中的作用。社区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离不开社区党政领导的关心支持。来安社区老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开展,社区党政领导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认真听取离退休干部党支部、老干部协会汇报,及时解决服务管理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在老干部活动场地和活动经费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社区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3、选好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和服务管理网络负责人。这是推动社区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在来安社区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中,社区老干部协会支部、协会负责人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兢兢业业,不计报酬,不辞辛苦,精心组织做好每一项工作。同时,精打细算,节约开支,确保把有限的经费用好,发挥最大的效益。甚至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自掏腰包垫付。正是由于他们的奉献,保证了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10篇】社区老干部服务管理工作调查报告范文

利用社区资源为老干部提供方便快捷服务是做好老干部服务管理工作新的探索。近年来,我县根据老干部的身体特点和居住情况,在众兴镇社区,就老干部的社区服务管理工作进行了试点。

一、主要做法与效果

社区辖22个居委会,62600多口人,有离退休干部400多人,1993年成立老干部协会。为充分发挥老干部协会作用,进一步做好老干部服务管理工作,在社区老干部协会建立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居委会设立活动小组,在社区和居委会配置老干部活动场所和设施。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干部协会党支部为核心,以社区老干部活动中心(室)为阵地,以离退休支部和协会负责人为骨干,组织带领本社区离退休干部进行学习和开展有益于老干部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激发老干部为社会发展发挥作用;搭建了社区老干部自我服务平台,鼓励和引导老干部互帮互助,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一是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在构建和谐社区方面的积极作用。社区位于县经济开发区,建区初期,由于政策落实和宣传解释工作不到位,群众上访现象时有发生。社区老干部协会党支部成立以来,主动开展了面向老干部家庭、面向群众的宣传教育活动,运用板报、演出、发放宣传材料、上门谈心等形式,通过老干部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步调一致的和谐局面。

二是加强社区老干部活动阵地建设,使老同志得到就近、方便、快捷、周到的服务。社区腾出1000多平方米的房屋设立社区离退休干部活动中心,并在条件比较好的居委会设立老干部活动室。部分年高体弱、行动不便的离休老同志也能从家里走出来参加活动。过去,由老干部部门或单位组织活动,每月不到一次,参加的老同志还不到总数的30%。而在社区95%的老干部都能正常到活动室参加活动。

三是组织老干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社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委员,协会领导都由身体好、工作积极的退休干部担任,活动中心(室)的管理、活动的组织及服务等工作也是老同志自己负责。成立互帮互助小组,设立急救电话,按村(居)活动小组进行互助互救。在老干部中建成小帮大,健帮病,强带弱的互帮互助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同志的生活困难。党支部、协会和社区卫生院签订协议,为老同志免费体检、上门就诊、接送住院等服务。为使老干部晚年有个温暖幸福的家庭,党支部牵头创办了“鹊桥会”,为丧偶老同志的再婚牵线搭桥。

四是建立健全了社区老干部工作网络和制度。在老干部协会(支部)下面设立以居委会为单位的片(组),每片(组)1-2个村,形成两级网络。根据工作需要,订立了协会和片(组)工作职责,协会日常工作制度和学习制度等。在协会活动中心和片(组)活动室配备相应的活动器材和资料。

五是组织开展有益于老干部身心健康的各类活动,丰富老同志的精神生活。社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经常开展活动和组织学习,为老同志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学习交流提供平台。活动中心创办了《老年风采》,刊登活动情况和老同志写的文章,设立书报阅览室、电视室,丰富老同志的文化生活。活动室配有扑克、棋牌、桌球,供老同志自由选择。根据老同志的兴趣爱好,分别成立了文艺演出队、书画、花卉、摄影等兴趣小组,不定期举办演出和书画展览等活动。

六是组织引导老干部发挥作用。老干部党支部结合参观考察、通报情况活动,组织老干部为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发挥老干部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长和优势,在协会设立讲师团、矛盾纠纷协调会,义务从事关心教育下一代、居民纠纷调解等工作;坚持自愿量力,引导老同志参与社区建设管理、公益事业和招商引资等工作;成立老干部文艺演出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营造社区文化氛围。

二、几点体会

一是不需增加编制,投入小,见效快。社区社会化服务管理工作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实际出发,坚持“少花钱、多办事和发动老干部做老干部工作”的原则,老干部服务管理网络的管理人员从离退休人员中产生,不需增加编制。利用村居工作场所改建老干部活动室,投入少,见效快,是解决社区老干部很多场所问题的较好办法。

二是牵涉领导精力少,解决问题迅速。过去老干部有问题就找领导,现在有问题、有需求,如对政策不理解的先找协会反映,协会能解决的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再根据所反映的情况集中向社区和有关部门反映,畅通了渠道,维护了稳定。

三是信息传递迅速,方便老人生活。老干部社区服务管理网络,吸收了大量老干部参与管理,从而加强了老干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促进老干部在生活上互相帮助、互相照顾。

四是方便了老干部发挥作用。社区尊重老干部意愿,主动为老干部发挥作用搭建平台,组织离退休干部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公益事业、居民小区管理、矛盾纠纷调处、青少年教育等工作,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三、有关建议

1、因势利导,大力推进社区老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目前在县级以下地区,存在离退休人员人数多,分布广,活动场所少,老同志参加活动困难等许多问题。建立社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成立社区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组织,健全服务管理网络,做好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是老干部工作的延伸和重要补充。各级老干部工作部门,要抓住时机,认真研究解决社区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社区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确保社区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

2、充分发挥社区管理机构的在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中的作用。社区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离不开社区党政领导的关心支持。社区老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开展,社区党政领导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认真听取离退休干部党支部、老干部协会汇报,及时解决服务管理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在老干部活动场地和活动经费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社区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3、选好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和服务管理网络负责人。这是推动社区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在社区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中,社区老干部协会支部、协会负责人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兢兢业业,不计报酬,不辞辛苦,精心组织做好每一项工作。同时,精打细算,节约开支,确保把有限的经费用好,发挥最大的效益。甚至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自掏腰包垫付。正是由于他们的奉献,保证了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11篇】退休老干部服务管理工作报告

利用社区资源为老干部提供方便快捷服务是做好老干部服务管理工作新的探索。近年来,我县根据老干部的身体特点和居住情况,在众兴镇来安社区,就老干部的社区服务管理工作进行了试点。

一、主要做法与效果

来安社区辖22个居委会,62600多口人,有离退休干部400多人,1993年成立老干部协会。为充分发挥老干部协会作用,进一步做好老干部服务管理工作,在来安社区老干部协会建立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居委会设立活动小组,在社区和居委会配置老干部活动场所和设施。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干部协会党支部为核心,以社区老干部活动中心(室)为阵地,以离退休支部和协会负责人为骨干,组织带领本社区离退休干部进行学习和开展有益于老干部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激发老干部为社会发展发挥作用;搭建了社区老干部自我服务平台,鼓励和引导老干部互帮互助,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一是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在构建和谐社区方面的积极作用。来安社区位于泗阳县经济开发区,建区初期,由于政策落实和宣传解释工作不到位,群众上访现象时有发生。来安社区老干部协会党支部成立以来,主动开展了面向老干部家庭、面向群众的宣传教育活动,运用板报、演出、发放宣传材料、上门谈心等形式,通过老干部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步调一致的和谐局面。

二是加强社区老干部活动阵地建设,使老同志得到就近、方便、快捷、周到的服务。社区腾出1000多平方米的房屋设立社区离退休干部活动中心,并在条件比较好的居委会设立老干部活动室。部分年高体弱、行动不便的离休老同志也能从家里走出来参加活动。过去,由老干部部门或单位组织活动,每月不到一次,参加的老同志还不到总数的30%。而在社区95%的老干部都能正常到活动室参加活动。

三是组织老干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社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委员,协会领导都由身体好、工作积极的退休干部担任,活动中心(室)的管理、活动的组织及服务等工作也是老同志自己负责。成立互帮互助小组,设立急救电话,按村(居)活动小组进行互助互救。在老干部中建成小帮大,健帮病,强带弱的互帮互助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同志的生活困难。党支部、协会和社区卫生院签订协议,为老同志免费体检、上门就诊、接送住院等服务。为使老干部晚年有个温暖幸福的家庭,党支部牵头创办了“鹊桥会”,为丧偶老同志的再婚牵线搭桥。

四是建立健全了社区老干部工作网络和制度。在老干部协会(支部)下面设立以居委会为单位的片(组),每片(组)1-2个村,形成两级网络。根据工作需要,订立了协会和片(组)工作职责,协会日常工作制度和学习制度等。在协会活动中心和片(组)活动室配备相应的活动器材和资料。

五是组织开展有益于老干部身心健康的各类活动,丰富老同志的精神生活。社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经常开展活动和组织学习,为老同志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学习交流提供平台。活动中心创办了《来安老年风采》,刊登活动情况和老同志写的文章,设立书报阅览室、电视室,丰富老同志的文化生活。活动室配有扑克、棋牌、桌球,供老同志自由选择。根据老同志的兴趣爱好,分别成立了文艺演出队、书画、花卉、摄影等兴趣小组,不定期举办演出和书画展览等活动。

六是组织引导老干部发挥作用。老干部党支部结合参观考察、通报情况活动,组织老干部为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发挥老干部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长和优势,在协会设立讲师团、矛盾纠纷协调会,义务从事关心教育下一代、居民纠纷调解等工作;坚持自愿量力,引导老同志参与社区建设管理、公益事业和招商引资等工作;成立老干部文艺演出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营造社区文化氛围。

二、几点体会

一是不需增加编制,投入小,见效快。来安社区社会化服务管理工作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实际出发,坚持“少花钱、多办事和发动老干部做老干部工作”的原则,老干部服务管理网络的管理人员从离退休人员中产生,不需增加编制。利用村居工作场所改建老干部活动室,投入少,见效快,是解决社区老干部很多场所问题的较好办法。

二是牵涉领导精力少,解决问题迅速。过去老干部有问题就找领导,现在有问题、有需求,如对政策不理解的先找协会反映,协会能解决的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再根据所反映的情况集中向社区和有关部门反映,畅通了渠道,维护了稳定。

三是信息传递迅速,方便老人生活。老干部社区服务管理网络,吸收了大量老干部参与管理,从而加强了老干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促进老干部在生活上互相帮助、互相照顾。

四是方便了老干部发挥作用。来安社区尊重老干部意愿,主动为老干部发挥作用搭建平台,组织离退休干部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公益事业、居民小区管理、矛盾纠纷调处、青少年教育等工作,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三 、有关建议

1、因势利导,大力推进社区老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目前在县级以下地区,存在离退休人员人数多,分布广,活动场所少,老同志参加活动困难等许多问题。建立社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成立社区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组织,健全服务管理网络,做好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是老干部工作的延伸和重要补充。各级老干部工作部门,要抓住时机,认真研究解决社区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社区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确保社区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

2、充分发挥社区管理机构的在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中的作用。社区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离不开社区党政领导的关心支持。来安社区老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开展,社区党政领导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认真听取离退休干部党支部、老干部协会汇报,及时解决服务管理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在老干部活动场地和活动经费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社区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3、选好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和服务管理网络负责人。这是推动社区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在来安社区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中,社区老干部协会支部、协会负责人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兢兢业业,不计报酬,不辞辛苦,精心组织做好每一项工作。同时,精打细算,节约开支,确保把有限的经费用好,发挥的效益。甚至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自掏腰包垫付。正是由于他们的奉献,保证了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服务管理工作报告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服务管理工作报告多篇范文,共有38311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服务管理工作报告多篇下载
服务管理工作报告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