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汇报材料 >

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多篇

发布时间:2023-06-14 14:59:14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编辑: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多篇

【第1篇】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

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精神要点解读和中英文翻译

陕西省省长娄勤俭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任务完成情况

去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贯穿全年的严峻形势,我们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贯彻中央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决策,全省经济继续在上升通道的合理区间稳健运行。完成生产总值1.77万亿元,增长9.7%。地方财政收入1890亿元,增长13.6%。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24366元和7932元,增长9%和11.8%。城镇登记失业率3.41%,物价上涨1.6%,明显低于控制目标。单位gdp能耗预计下降3.3%,四项污染物减排指标全面完成计划。

紧扣稳增长的关键环节精准发力,经济增长稳居全国第一方阵。一是两次出台稳产促销保市场十项综合举措,重点抓煤炭绿色外运通道、兰炭出省、增设油品销售网点、用电用气直接交易等,有效缓解了工业增长乏力状况,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1.3%,名列全国第五。二是狠抓项目建设考核,精简61%的省级投资核准事项,推出39个项目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一改连续下滑态势,全年增长17.8%,其中民间投资增长21.1%,大西客专、西安地铁2号线南段、咸旬高速、汉中机场、李家河水库等项目建成投用,引汉济渭、东庄水库建设取得突破进展。三是紧紧围绕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范文写作加强物价调控、培育消费新热点激活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提高。四是统筹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与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新增省级园区81个、高标准基本农田160万亩,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丰”,果肉菜蛋奶茶产销两旺,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

【第3篇】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还没有公布,下面是整理的关于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欢迎阅读!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二五”时期工作回顾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改革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省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和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有效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推动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五年来,全省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从的4.60万亿元增加到的7.28万亿元、年均增长8.5%,人均生产总值从4.48万元增加到6.75万元、年均增长7.5%,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达20934亿元、年均增长12.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9364.8亿元、年均增长14.9%。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二,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1.76%提高到2.50%,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从34.2%提高到39.0%。结构调整持续深化,三次产业比重由5.0∶49.6∶45.4调整为4.6∶44.6∶50.8,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明显提升,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4%。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新突破,开放型经济水平稳步提升,进出口总额达6.36万亿元,一般贸易出口占比提高到42.9%。内源型经济发展加快,民营经济占比达53.4%,外贸依存度从115.4%降至87.3%。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区域发展差异系数由0.680调整为0.660,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8.7%。绿色低碳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预计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约束性指标。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4757元和13360元、年均实际增长7.2%和9.0%,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85∶1缩小为2.6∶1,人均预期寿命达77.1岁,城镇累计新增就业824.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每年均控制在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年均涨幅为2.9%。“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五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积极应对持续贯穿的经济下行压力,促进经济增长稳中有进、稳中提质。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调控政策措施,在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点上精准发力,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增强消费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全力促进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优化投资结构,着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项目和重大民生工程建设,积极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6%,民间投资占比达60.1%。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7000公里、跃居全国首位,出省通道达20条,实现县县通高速,新增铁路通车里程1430公里,新建成一批机场、港口、能源、环保、水利等项目。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持续推进广货全国行、广货网上行,大力培育拓展电子商务、信息消费、旅游休闲等消费新增长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5%,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49.5%。充分发挥出口的支撑作用,着力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大力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跨境电商、旅游购物出口等外贸新业态,全面促进通关便利化,出口总额达4万亿元、年均增长7.3%。坚持稳增长重在稳实体经济,完善中小微企业综合服务体系,强化融资增信担保、技术创新等政策支持,推动大型骨干企业壮大规模增强实力,通过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五年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250多亿元,促进各类企业稳定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长9.4%,年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百亿元的企业分别达22家和221家。

(二)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我们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牵牢行政体制改革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加快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率先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省市县三级行政审批事项均比压减40%以上,省级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省直51个部门公布9类权责事项6971项。在全国率先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前置改后置审批事项超过90%,市场主体五年净增300多万户、增幅超过68%。建成省网上办事大厅,省直部门全部行政审批事项和99%的社会服务事项可实现网上办理。开通运行“信用广东网”,初步建成省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平台。探索率先基本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开展省与市县之间事权和支出责任置换改革,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完善专项资金管理,清理财政存量资金。率先建立包括准入负面清单、行政审批清单和政府监管清单在内的企业投资项目清单管理制度,实施备案的项目占企业全部投资项目的比例达90%。推进珠三角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拓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渠道,培育发展新型金融机构和金融组织,加快发展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民间金融稳步发展,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纵深推进。推动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优化,加快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增强国资监管效能。价格改革、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等扎实推进。分类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稳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

着力优化对外开放格局。深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率先基本实现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加强与欧美发达国家和世界500强企业的经贸合作,累计引进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2万个,实际利用外资1240亿美元、年均增长5.8%,服务业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3.9%。启动广东自贸试验区建设,下放第一批60项省级管理权限,在对接国际投资贸易规则体系上先行先试,首批27项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广州南沙、深圳前海蛇口、珠海横琴三大片区新入驻企业5.6万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着力推进经贸投资合作,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重点14国进出口额达8504亿元。支持企业“走出去”,累计协议投资设立境外企业约5600家,中方实际投资350亿美元、年均增长45.9%。务实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累计签约产业经贸合作项目4508个。

(三)坚定不移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我们始终把产业转型升级和中高端发展作为转方式调结构主攻方向,紧紧抓住“两个支撑”结合点,加快培育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广东经济升级版。落实《中国制造2025》,实施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先进制造业增加值、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提高到48.5%和27.0%,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19.0%。围绕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研发设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新业态,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提高到60.4%。重点培育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设备、新型平板显示、半导体照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7个产值超千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16.8%。坚持信息化先导战略,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业态加快发展。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载体建设,农业生产保持平稳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生产总值达1.52万亿元,年均增长10.7%。

(四)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我们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核心战略和总抓手,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启动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试点省建设,务实推进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狠抓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培育,筹建广东国家大科学中心,组建新的广东省科学院,启动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深化省部院产学研合作,多层次开展协同创新。积极培育孵化育成体系,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平台,推动金融科技产业加速融合。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有效发明专利量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保持全国首位,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超过1.1万家、五年翻了一番,技术自给率、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提高到71%和57%。加快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引进五批117个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和89名领军人才。深入实施质量强省战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进一步加强。

(五)坚持统筹发展和分类指导,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我们深入实施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在实现“四年大发展”目标基础上,抓好科技创新、项目建设、技术改造、重大平台建设和骨干企业培育等重点工作,着力推进“九年大跨越”。珠三角地区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62.9%,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53.6%,创新型经济蓬勃发展。我们瞄准区域发展短板,深入实施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战略,狠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扩能增效、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和全面对口帮扶。开展高速公路建设大会战,改善粤东西北内联外通条件。省产业转移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6%,占粤东西北地区比重上升到25.8%。设立粤东西北振兴发展股权基金。珠三角6个帮扶市累计投入财政资金约95亿元,引进项目692个,已完成投资约600亿元。粤东西北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高于全省。

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编制新型城镇化规划和珠三角全域空间规划,率先推进“多规合一”,开展省新型城镇化“2511”试点,扩大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推动基础设施城乡联网,扩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试点。实施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初步建立“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约3万公里新农村公路实现路面硬化。完成3765公里山区中小河流治理。解决755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全面完成两轮“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任务,帮扶249.2万相对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完成农村危房改造56.82万户和“两不具备”村庄6万余户搬迁安置。我省原中央苏区县、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步伐加快。扎实开展援藏援疆等工作。

(六)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我们坚持绿色化永续发展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开展生态控制线划定工作,基本划定林业生态红线。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推进电机能效提升、燃煤电厂脱硫脱硝、工业锅炉更新改造等工程,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黄标车”和老旧车淘汰任务。碳强度指标保持全国先进水平,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稳步开展。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示范省建设,累计完成“三旧”改造面积13.33万亩。开展练江、淡水河、石马河、广佛跨界河流及一批城市内河涌污染综合整治,主要江河水质总体稳定,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全部达标。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治,pm2.5、pm10平均浓度分别比上年下降17.1%和15.0%,城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实施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行动计划,强力推进汕头贵屿等地电子废弃物污染综合整治。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85.5%和90.1%。全面开展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建成生态公益林7214万亩、碳汇林150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8.8%。启动珠三角绿色生态水系建设。建成一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成绿道1.2万公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美丽海湾建设取得新成效。

(七)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切实增进民生福祉。我们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持续加大财政民生投入,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每年办好十件民生实事,省级财政和各级财政累计分别投入3072亿元和8479亿元,在底线民生保障、困难群体帮扶等方面,解决了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基本实现充分就业。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推进各类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基本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标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补助标准逐步调整提高,职工养老保险和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制度衔接,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面实施,省内异地就医实现即时结算。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残疾人保障、孤儿保障等底线民生保障水平进入全国前列。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任务,累计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含租赁补贴)66.1万套(户),基本建成59.4万套(户),改造棚户区20万套(户)。

全面推进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教育强县、强镇覆盖率分别达88.7%和94.2%。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高18.4个百分点,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标准化发展加快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巩固提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33.0%。民办教育、特殊教育快速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建设扎实开展,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和交流项目顺利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覆盖所有县(市)。中医药强省建设取得新成果。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出生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文艺创作涌现出一批精品,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全民健身和青少年体育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取得突出成绩。妇女儿童、民族宗教工作得到加强。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组织和村民自治建设。坚持专项打击整治和源头治理相结合,全面推进平安广东建设。圆满完成“六五”普法。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信访、司法行政、海防打私、应急管理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国防动员体系不断完善,双拥共建、优抚安置深入推进,军政军民更加团结。妥善应对强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和登革热、h7n9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等疫情,防灾减灾和救灾复产工作有力有效。

各位代表!五年来,我们始终把建设人民满意政府作为努力方向,不断加强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主动自觉接受监督。共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3621件、省政协提案3162件。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47项、制定修改政府规章65项。坚持依法行政,完善政府决策规则和程序,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改进和加强行政复议,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国务院“约法三章”要求,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从严从实整治“四风”和庸懒散奢、不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清理规范省级议事协调机构。省直党政机关和参公单位“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总支出连续5年“零增长”。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基本完成。监察工作扎实有效,审计全覆盖和职业化建设有力推进,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是我省经济发展较早进入新常态,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发展阶段性特征日益显现的五年;是我们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市场倒逼机制,坚定不移转方式调结构的五年;是我们向着“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不断开创转型升级发展新境界的五年。这五年转型发展的探索十分艰辛,经验弥足珍贵,从实践上有力佐证了党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前瞻性。回顾五年来的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向着“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目标迈进,必须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厚植发展新优势;必须坚持转方式调结构,引领发展新常态;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构建发展新体制;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增强发展原动力;必须坚持富民优先、民生为重,提升发展共享度,坚定不移迈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道路,努力当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排头兵。

各位代表!我省“十二五”时期改革发展成就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开拓奋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职工,向驻粤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人民警察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敬意!向长期关心支持我省改革发展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及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

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内外需求不足,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经济发展方式总体粗放,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企业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矛盾更加凸显,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仍然突出,民生社会事业还存在薄弱环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存在短板指标;协调各方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压力加大,公共安全隐患不容忽视,污染治理、食品安全、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发生深圳光明新区“12·20”特别重大滑坡事故,教训极其深刻;政府职能转变亟待深化,作风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将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发扬“三严三实”作风,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快解决这些问题。

二、“十三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做好“十三五”时期各项工作,对于确保我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实现“两个率先”的紧密衔接、整体推进,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综观国内外形势,我省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大逻辑,主动适应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增强战略自信、保持战略定力,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开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局面。

“十三五”时期政府工作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五次、六次全会部署,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战略,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着力建设绿色生态美丽家园,着力增进民生福祉,确保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十三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一个率先、四个基本”。“一个率先”就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立为我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年,力争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翻一番。突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转方式与调结构取得重大进展、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迈进创新型省份行列等目标要求,把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等摆在重要位置,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四个基本”就是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建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新体系、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力求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从体制创新、动力转换、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等方面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

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协调发展,增强发展协调性和整体性;坚持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增强永续发展能力;坚持开放发展,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发展内外联动性;坚持共享发展,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我们要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今后五年,我省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实现年均增长7%,到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11万亿元,确保提前实现比翻一番。坚持稳增长与调结构相互协调,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紧密结合,推进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新体系。在有效扩大内需的同时,以攻坚姿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中高端产品、技术比重,扩大高质量、高水平有效供给,形成需求侧与供给侧相互平衡、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经济增长新局面,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经济支撑。

——我们要全面深化改革,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紧紧围绕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打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发展环境。深化经济领域重点改革,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建立现代财税制度,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构建现代高效金融体系。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重点,统筹推进立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各领域改革,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我们要加快发展动力转换,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以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试点省建设为引领,加快基本建立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步伐,提升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以大规模协同创新推进重大科学技术突破,持续推进高水平信息化强省建设,建设面向全球的人才高地,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宏大局面。到,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技术自给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75%和60%,促进科技成果更快更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迈进创新型省份行列。

——我们要破解发展不平衡难题,形成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深入实施珠三角地区优化发展和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战略,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和产业链对接,促进经济跨区域融合发展,提升珠三角城市群作为引领全国发展主要空间载体的集聚辐射功能和国际竞争力,推动粤东西北地区经济振兴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生态持续优化、民生明显改善,稳步迈向全面小康。继续加强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省内外互联互通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夯实区域协调发展基础。加快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夯实“三农”基础,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幸福美丽乡村,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完善城乡一体化机制,推动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我们要坚持内外联动,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适应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的深刻变化,率先推进国际贸易投资规则创新,着力优化对外开放区域布局、贸易布局和投资布局,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宽领域、多层次、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加快培育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合作新优势。高标准建设广东自贸试验区,着力构建“一带一路”战略枢纽和经贸合作中心,形成粤港澳台经济深度合作新局面,全面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

——我们要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建设美丽广东。立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加强资源节约管理,调整能源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力争在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中走在全国前列。坚持不懈推进以大气和水污染治理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整治,统筹解决跨区域、跨流域环境问题,落实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务实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珠三角绿色生态水系、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建成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到,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完成国家下达任务,森林覆盖率达到60.5%,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整体提升全省绿色发展水平。

——我们要着力增进民生福祉,让全省人民群众共享全面小康成果。不断拓宽共享发展道路,整体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把增加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为全体劳动者创造充分而公平的就业机会,五年城镇新增就业550万人。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高于7%。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坚决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使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经得起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原标题:政府工作报告

三、工作安排

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是我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第一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意义重大。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7.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以上,出口总额增长1%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预期3%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完成国家下达年度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为“十三五”经济中高速增长开好局、起好步

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快形成高质量、多层次供给体系,开展改善消费品供给专项行动。推进质量强省建设,走以质取胜和品牌发展道路,提升产品、服务、工程质量。创新服务业态和商业模式。降低产品库存,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推动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加快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多渠道扩大消费。继续办好广货全国行、广货网上行和各类促销活动,支持广货众筹、消费金融公司等消费新模式。稳定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有效释放住房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落实小排量汽车、新能源汽车税收优惠政策,实施轻型货车下乡政策。

促进信息消费,发展智能终端产品及增值服务。推动电子商务向农村、境外和服务领域延伸,发展网络经济和分享经济。发展教育、文化、体育等服务,壮大养老健康消费。实施快递下乡工程,扩大农村消费。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促进旅游消费。开展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

扩大有效投资。坚持立足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点,提高投资有效性和精准性。全年安排省重点项目投资5000亿元。开工建设深中通道主体工程、罗定至信宜等15个高速公路项目,新增通车里程716公里。推进赣深客专、广汕铁路、深茂铁路等一批铁路项目建设,加快地铁和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加快推进湛江机场、梅县机场迁建和韶关机场改扩建前期工作,抓好港口、航道及配套产业园区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韩江高陂水利枢纽等重大水利工程,推进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前期工作。抓好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实施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包,推进与央企签约项目落地。开工建设一批重大环保项目和民生工程。建立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完善ppp项目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和扩大重点领域投资,用好省铁路发展基金等。加强项目储备,编制实施政府三年滚动投资计划。

力促出口平稳增长。强化对外贸稳增长的政策支持,支持企业深耕传统市场,拓展新兴市场,巩固出口市场份额。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和覆盖面,落实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保险政策,进一步清理规范进出口环节收费,全面推广出口退税网上申报和限时办结等制度。完善进口贴息政策,发挥进口商品交易中心、跨境电商直销中心等作用,扩大先进技术装备、资源性产品和优质消费品进口。加快推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互联网+”易通关和“三互”通关合作。建立完善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防范和应对体系。

促进各类企业健康发展。制定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政策措施,解决准入限制、项目审批等制度性障碍,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培育一批民营骨干企业。加快完善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和示范城市,带动创新型小微企业集群发展。落实信贷风险补偿金、融资政策性担保等中小微企业支持政策,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继续培育超百亿、超千亿大型骨干企业,支持其并购重组和转型发展。

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强化经济运行分析监测,加强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加大价格监管和反垄断力度。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适应经济结构重大变化,加强和改进统计工作。

(二)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攻坚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权责清单管理,进一步精简行政许可事项,清理规范行政许可中介服务,加快实施行政许可标准化。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健全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探索实行多证合一。开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试点,加快推进负面清单全覆盖。整合完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加快食品药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监管制度建设。推进事业单位法人治理和信用体系建设。全面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推广“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管理模式,着力改进直接面向企业和群众的公共服务。拓展完善省网上办事大厅,提高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全流程办理率和网上办结率。推动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改革。支持司法等领域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财税和投资体制改革。完善省对市县财政体制,启动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改革试点。扩大预算绩效管理范围。清理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实行一个部门原则上一个专项。加大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风险预警和监督考核制度。落实“营改增”扩围等税改政策,完善地方税体系,推进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深化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认真落实企业投资项目准入负面清单、行政审批清单和政府监管清单管理,进一步优化网上备案管理以及并联审批。

打好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战。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坚持有进有退、突出主业,调整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盘活国有资产。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促进降成本增效益。规范有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组组建试点。推动国有企业改制上市,支持开展资本运营。建立出资人管理事项清单制度,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推进珠三角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打造广州、深圳区域金融中心。加快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新三板区域中心、“青创板”等建设,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企业上市,发展直接融资。建设创新型期货交易所、大宗商品交易清算中心等金融创新平台。发展各类投资基金和股权众筹融资,扩大“险资入粤”规模。培育新型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组织,发展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深化地方金融机构和监管体制改革。加大清理打击非法集资力度,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综合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三)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完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统筹推进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试点省建设。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研发体系建设,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引领型创新企业,支持大中型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完善中小微企业创新服务体系。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广东国家大科学中心。实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倍增计划,争取建立国家实验室。加强省科学院创新能力建设,培育新型研发机构,推进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实施高新区创新发展提升行动。全面推进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支持发展重点行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建设专业镇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加强国际创新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科技攻关。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在计算与通信集成芯片、智能机器人、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等九大领域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推广一批重大战略产品。加快省市共建重大科技专项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注重原始创新,支持开展基础性科学研究和颠覆性技术创新。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方式,支持企业开展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研发攻关。加快应用型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项目库建设。实施军民融合科技创新项目,推进军地两用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应用。

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省级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和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激发企业创新潜力。改革科技成果产权制度,赋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开展经营性领域技术入股改革试点,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个人奖励约定政策。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省市联动加快建立政府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和风险分担机制,发展科技保险。加快知识产权交易和运营市场建设,完善知识产权行政和司法保护协同机制。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制度,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继续实施珠江人才计划等重点人才工程,引进第六批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才。

大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完善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实施孵化器倍增计划。推广创客空间等新型孵化模式,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撑平台。推进“互联网+”众创金融示范区建设,扩大创新创业金融街试点。建设一批新兴产业“双创”示范基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强化创新创业公共服务。推进科技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和专利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支持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形成良好的“双创”文化和氛围。

(四)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

着力促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制定实施“去、降、补”行动方案。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化解产能过剩的“牛鼻子”,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破产清算等方式分类处置,逐步实现市场出清。扩大国际产能合作,推动富余产能和生产环节向外转移。促进加工贸易、传统优势产能向粤东西北地区梯度转移。加快淘汰水泥、造纸等落后和过剩产能。开展降本增效专项行动,打好降低企业交易、人工、社会保险、财务、物流等成本的“组合拳”。重点以减税降费减轻企业负担,抓好国家各项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加快免除省定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推进电力、流通等领域市场化改革。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等,化解房地产库存。创新补短板投入机制,加快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通过技术改造等激活存量资产,修复现有产业和企业发展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实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计划,围绕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研发设计、信息服务、供应链服务、产权股权交易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进制造业升级专项行动,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深入实施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发展“工作母机”类装备制造业。加快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智能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打造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培育壮大一批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实施机器人示范应用计划。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新一代显示技术等6个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培育3d打印、可穿戴设备等新兴产业。实施传统支柱型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路线和行动计划,深入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加快扩产增效、设备更新和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全年完成工业技改投资3100亿元。推进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发展海洋经济。

打造全国信息化先导区。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一网三环”光缆骨干网扩容,打好城市光纤改造攻坚战,加快农村光纤网络建设。推动4g基站规模化建设和通信网络城乡全覆盖。加快公共区域wlan覆盖建设,推进超高速无线局域网专业化应用和在农村地区的试点应用。支持5g等新技术研发。实施“互联网+”、大数据战略发展行动计划,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车联网等新业态快速发展。深入推进“两化融合”贯标试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快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建设。强化信息安全保障。

(五)扎实做好农业农村工作

强化农业产能建设。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建设产粮大县和现代粮食产业功能区。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和农田水利建设。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加快粮食储备体系和仓储设施建设。打造粤西“北运”蔬菜优势产区,优化省级“菜篮子”基地。发展岭南特色经济作物产业,建设岭南特色优质水果产业带和雷州半岛热带水果产业示范区。建设省重点畜禽规模养殖场,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装备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冷链仓储配送系统。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农业科研项目储备库。扶持“育繁推”一体化骨干种子企业做大做强。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服务业,建设一批农业公园和农业综合体,发展农村电商,培育上市农业龙头企业,在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进渔船更新改造,发展远洋渔业和深水网箱养殖。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业环境监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

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强农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完成山区2400公里中小河流治理,加快海堤达标加固建设。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水平。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开展新一轮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促进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常态化运营。开展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完善农村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体系,推进农村社区法治建设,强化农村基层治理。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规范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规范化管理。稳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发展农业保险,开展农业补贴“三补合一”改革,组建省级政策性农业担保公司和现代农业发展基金。完善省市县三级农业执法体系。推进供销社、农垦、基层水管体制和国有林场改革。培育和规范发展自然村(村民小组)村民理事会,探索开展以农村社区、村民小组为单位的村民自治试点。

(六)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提升珠三角城市群核心竞争力。深入推进珠三角“九年大跨越”,突出抓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互联网+”行动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等重点工作,加快开放合作、产业集聚和产城融合重大平台建设,构建珠三角现代产业新体系,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中心。统筹实施珠三角全域空间规划和一体化专项规划,推进广佛同城和区域一体化。开展珠三角城市升级行动,联手港澳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推进珠三角生态环保一体化,建设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和低碳城市群。

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加快构建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项目建设和西江、北江航道扩能升级,统筹推动粤东、粤西港口建设和一体化发展。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存量经济。加大力度推动珠三角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提升粤东西北地区产业转移承接力,推进产业园区扩能增效、做强做大。科学有序推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更加注重产业集聚、补齐公共服务和公用设施短板、加快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等。支持湛江建设环北部湾中心城市,推进湛茂阳沿海经济带、汕潮揭城市群等建设。支持广清一体化,推动环珠三角市融入珠三角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县域产业新体系。深化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全面对口帮扶。支持我省原中央苏区县、海陆丰等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振兴发展。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证制度双落地,有序推进户籍人口城镇化,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推进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出发点的住房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建设海绵城市,推进地下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公共服务功能,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和宜居宜业水平。深化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省新型城镇化“2511”试点工作,全面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体制改革试点省建设。加强城市工作,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推进“多规合一”,加强城市设计,强化城市特色风貌,完善历史建筑保护制度。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有效防治“城市病”。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提高水电路气讯等城乡联网和通达水平,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推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试点经验,健全优质文化、教育、医疗等资源城乡共享机制。提升村镇规划建设水平,提高村庄规划覆盖率,建立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体系。建设一批农村社区示范点。修复南粤古驿道,提升绿道网管理和利用水平。

(七)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狠抓节能减排降碳。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年度目标任务。加强高能耗行业管控,抓好电机能效提升和注塑机改造,强化锅炉污染治理和节能监管,推进煤电超低排放。在珠三角地区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加强机动车减排,完成“黄标车”淘汰任务,推进新能源汽车在公共服务领域应用。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支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加快国家低碳试点省建设,完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发展碳汇交易,推进“碳规”编制。

推动资源节约高效循环利用。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力争走在全国前列。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标准,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示范省建设,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新增建设用地与闲置用地处置挂钩制度,加大“三旧”改造力度。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发展风能、核能、太阳能等绿色清洁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大力推进污染治理。开展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管理,有效压减pm2.5和pm10浓度,全面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狠抓练江、广佛跨界河流、茅洲河、小东江等跨市域河流和城市内河涌污染整治。加快粤东西北地区新一轮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乡(镇)村污水处理设施,全面建成“一县一场”,推进城乡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分类减量处理。强化重金属污染治理,抓好土壤分类管理和污染修复试点示范。加强环境执法,推进与司法衔接,严厉打击偷排污水、废气等环境违法行为。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强化主体功能区分区管控,加强生态控制线、林业生态红线划定管理。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实施森林碳汇等重点生态工程,打造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珠三角绿色生态水系。开展雷州半岛生态修复。加强海域海岸使用管理,开展海岸带、海岛综合整治修复,推进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美丽海湾建设。严格保护饮用水源和江河湖泊水质。推进排污权和水权交易试点。加强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健全生态文明制度,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八)着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高标准建设广东自贸试验区。在对接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体系上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建设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发展环境,形成更多改革创新经验并加快推广。深化粤港澳合作,建设港澳优势产业集聚区和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培育高端产业集群,吸引跨国企业区域总部和国内大型企业国际总部入驻。开展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资本项目可兑换等试点。建立国际化法律服务体系,打造智慧自贸试验区和国际人才港。推进“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葡/西语系经贸合作平台、国际邮轮母港等建设,加快推动粤港澳游艇自由行。

建设“一带一路”战略枢纽和经贸合作中心。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海陆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参与境外港口等建设,建立沿线港口城市联盟。加快广东(石龙)铁路国际物流中心和中俄贸易产业园建设,拓展粤新欧、粤满俄国际货运班列。用好广东丝路基金。推进中马广东—马六甲海洋工业园等境外产业园建设,抓好重大标志性工程和项目落地。深化与沿线国家农业、海洋渔业、资源能源、文化、旅游等合作。优化驻境外经贸代表处布局。

加快外经贸转型升级。促进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大力发展一般贸易,抓好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等建设,培育新型出口主导产业,扩大中高端产品出口。深入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支持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加强技术改造、研发创新和自主品牌培育。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加快发展服务外包,扩大技术、文化等服务出口。完善跨境电商政策扶持体系,打造跨境电商产业功能区,支持有条件的城市申报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推动内外贸结合商品市场建设,争取国家市场采购贸易试点,支持开展旅游购物出口。发展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企业。推动开发区二次创业。加快广东电子口岸建设应用。

推动更高水平“引进来”和更大步伐“走出去”。以欧美发达国家为重点,建立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库,加强对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高端服务业的招商引资。加快培育本土跨国公司,支持企业建设境外加工基地和营销网络,开展跨国并购。健全境外投资公共服务及政策支持体系。深度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加快港珠澳大桥、粤澳新通道等跨境基础设施建设,深化粤台交流合作,推动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建设,提升以侨引资引智水平。用好国际友城等外事资源,扩大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对内对外开放联动性,务实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加快珠江—西江经济带、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和我省与周边省区经济合作区等建设发展。继续抓好援藏援疆等工作。

(九)加快社会事业补短板上水平

促进教育公平协调发展。建设以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标准化发展,推动高水平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教育强市和珠三角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覆盖率均达85%以上。深化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建设,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民办教育。建设一批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实施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培育建设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加快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设。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粤参加高考工作。完善各学阶各类型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逐步提高覆盖面和资助标准。把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学校教师补贴政策实施对象扩大到公办普通高中和公办幼儿园,统筹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配置。

扎实推进文化建设。加强基层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水平,加快形成覆盖城乡、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基层公共文化场馆提升工程,以总分馆形式加快县乡图书馆、文化馆改造建设,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办好文化惠民品牌活动,强化公共文化流动服务。加快建设“广东公共文化云”。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打造一批具有岭南风格的精品力作。加强版权保护,规范文化市场秩序,推进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建设。发展影视传媒、动漫游戏、广告创意等文化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产业基地。支持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推进社区体育公园建设和体育场地设施开放,支持开展群众体育运动,大力发展校园足球。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做好奥运会等备战工作。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多层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着力建设卫生强省,打造健康广东。启动实施强基创优行动计划,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支持县级医院关键医疗设备配置、专科特设岗位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支持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改扩建,推进村卫生站“公建民营”规范化建设,改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提高县域内住院率。提升重大疾病防控能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巩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成果,扩大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覆盖面,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推动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鼓励发展民营医疗和健康服务机构。加强中医药强省建设,发展“南药”,提升中医、中西医交融与“治未病”服务能力。提升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水平,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做好妇女儿童工作,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

创新社会治理。深化平安广东建设,创新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持续开展社会治安集中整治和打击突出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和各类暴恐极端活动。强化反走私综合治理。加大依法管理互联网力度。实施“七五”普法,做好司法行政工作。抓好综治信访维稳,加强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加强城市安全和公共安全工作,提高突发事件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实行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抓好重点领域事故隐患排查整治,坚决预防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职业病防控。强化食品药品安全智慧监管和网格化监管,推进食品安全城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促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加强社区管理服务,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充分发挥工青妇等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做好城市民族工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做好人防、气象、地震、档案、方志、参事、文史等工作。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支持国防和军队改革,做好国防动员、海防空防、民兵预备役、双拥共建、优抚安置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启动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对全省相对贫困人口、相对贫困村情况开展全面摸查核准,开展建档立卡、动态管理,采取产业扶持、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生态补偿、易地搬迁、低保兜底等方式,扎实推进扶贫开发,不让一村一户一人掉队。严格落实“一把手”扶贫责任制,继续实施驻镇、驻村扶贫,调整珠三角和粤东西北扶贫结对关系,加快形成全社会参与的扶贫大格局。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发挥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作用,加大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支持技能晋升培训,促进劳动者自主就业。实施城乡一体化就业援助,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带动青年就业创业。积极创建和谐劳动关系。

推进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扩大社保覆盖面。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待遇动态调整机制。落实社会保险扩面征缴责任,推动企业全员足额参保。引导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稳妥推进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深化医保复合式付费方式改革,优化大病保险制度。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完善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启动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城乡一体化试点。完善社会救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事业。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棚户区改造新开工7.85万套(户)。建立实物保障与货币补贴并举的模式,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含租赁补贴)2.18万套(户)。完成12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做好“两不具备”村庄易地搬迁安置工作。

继续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今年全省将投入2100亿元,其中省级投入872亿元,集中力量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一是巩固提升底线民生保障水平,二是加大对困难弱势群体帮扶力度,三是强化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住房保障,四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五是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六是促进教育资源公平均衡配置,七是促进创业就业,八是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九是强化公共安全保障,十是抓好防灾减灾。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必须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是切实加强民主法治建设。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认真落实其各项决议、决定并定期报告工作。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办理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二是全面加强依法行政。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推进政府及其部门职责法定化。推进重大行政决策程序立法和合法性审查,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完善政府立法程序和公众参与政府立法机制,探索引入政府立法第三方评估。全面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综合执法,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三是坚持不懈抓好作风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国务院“约法三章”要求,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坚持厉行节约、倡俭治奢,全面整治庸政懒政怠政,强化督促检查和督查问责。加强政府效能建设,建设服务型政府。四是坚定不移推进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监察、司法、审计等联动的行政权力监督机制,推进廉洁政府建设。深入实施“阳光政务”,全面深化政务公开。抓好政府系统党风廉政教育和公务员队伍建设,促进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各位代表!“十三五”时期的发展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真抓实干、狠抓落实。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锐意创新、攻坚克难、埋头苦干,努力开创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共同创造全省人民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为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4篇】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及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任务和“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

是陕西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年初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经济下行压力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全省上下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来陕视察重要指示为指导,万众一心,埋头苦干,在追赶超越的征途上奋进,经济增速逐季回升,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8171.86亿元,增长8%,地方财政收入2059.87亿元,增长12.1%,城乡居民收入达到26420元和8689元,分别增长8.4%和9.5%,基本完成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一)针对下行压力精准施策,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一是适时出台多项措施支持企业稳产促销,在开局不利情况下,规上工业增速逐步回升,全年增长7%,在能源大省中实属不易。二是力促投资稳定增长,积极争取国家对水利、交通等重大项目的支持,开展央企进陕、民企进陕、京企进陕活动,与各大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去年争取中央资金2096亿元,发行政府债券1260亿元、企业债券64亿元,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8万亿元,增长8%。三是多措并举释放消费需求,网上消费等消费热点已成为广大消费者的重要选择,各大电商纷纷与我省进行战略合作,去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1%,物价指数上涨1%。四是依托园区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园区增加到2350个,粮食生产“十二连丰”,苹果产量稳居全国第一,农业规模经营和效益加快提升。经济的稳定增长,既保证了就业和群众增收,又拓展了调结构的空间。

(二)全面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新支柱产业加速成长并在应对经济下行中发挥重要作用。以重大项目为牵引扶持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闪存芯片、汽车电池项目和年产1500万部手机生产线相继投产,天然气重卡和混合动力轿车销量位居全国第一,国产大运和新一代新舟支线飞机研制取得重大突破,一批国家级大数据中心正式运行,非能源产业增长13%,高新技术产业增长25.9%,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7%,旅游总收入达到3005.8亿元。坚持“三个转化”思路推进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陕西煤化继延长集团之后跻身世界500强,能源化工产业经受严峻考验继续发挥支柱作用。通过政策引导鼓励轻工、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食品工业快速发展,客货运输量成倍增长,建筑业增加值达到全省gdp的9.8%。多点支撑、多元带动的产业格局正在形成,经济加快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三)“四化同步”统筹推进区域城乡协调互动,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一是按照“建设大西安、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思路,推动全省城镇化水平迈上新台阶。省市共建大西安工作持续推进,西安、宝鸡被命名为全国文明城市,西咸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统筹加强小城镇、美丽乡村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35个省级重点示范镇和31个文化旅游名镇完成投资145.7亿元,撤并行政村4830个,建成新型农村社区1002个,97万农村居民成为新市民,全省城镇化率提高1.35个百分点。二是坚持一市一策分类指导,各地竞相发展的局面进一步形成。继续推进计划单列市和省直管县试点,启动4个镇级市试点,依托工业集中区壮大县域经济,鼓励各地发挥优势错位发展。撤乡并镇207个,128个镇进入全国重点镇,3个镇列入全国建制镇试点,3个县撤县设区,陕南经济增速连年超过全省。三是全面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承载功能不断增强。新增保障性安居工程48.5万套,基本建成53.4万套,新增发放租赁补贴2.1万户,均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沿黄河公路建设顺利推进,改造县城过境公路29条,新改造农村公路1万公里,解决了25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气化陕西”二期工程惠及群众1500万,横贯关中、连接陕北的750千伏电力骨干网架全面建成。全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四)坚持山水林田湖一体化治理,生态建设正在向系统化迈进。大力实施“治污降霾·保卫蓝天”行动计划,拆改燃煤锅炉3867台,淘汰黄标车7.8万辆,关中削减燃煤300万吨,西安收获了251个蓝天,较上年新增40天。全面启动新一轮渭河综合治理,累计投资245.5亿元,安澜河、生态河、景观河目标正在变为现实。强化秦岭保护和汉丹江综合治理,有效遏制了秦岭北麓违法乱建现象,确保了南水北调中线水质安全。统筹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湿地恢复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造林绿化490.7万亩,建成“百万亩湿地”和“百万亩森林”。积极开展农村生态环境连片综合整治,改水改厕,治理面源污染,受到群众普遍欢迎。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健全高污染、高排放企业退出机制,加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实行垃圾集中处理,城镇污水处理率达83.2%,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4%,单位gdp能耗下降3.3%,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超额完成。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取得较大成绩,但与人民群众期待还有差距,尚需锲而不舍、铁腕治理、久久为功。

(五)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陕西已站在对外开放的前沿位置。围绕国家论坛和品牌展会精心搭建高端合作平台,参加欧亚经济论坛的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从首届的13个增加到53个,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圆桌会议机制正式建立,西洽会和农高会向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展会转型。依托海关特殊监管区积极创建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围绕大通关加快推进贸易便利化,与国内13个口岸城市建立合作关系,铁路航空物流集散中心初具规模,全省海关增加到6个,“长安号”纳入国家“中欧快线”年发送138列。发挥在国家外交大局中地位提升的优势,巩固发展与国外的省州友好关系,深化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办学机制,积极推进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艺术节和旅游博览会常态化。坚持高水平引进来、高标准走出去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6.21亿美元,引进内资5658.63亿元,分别增长10.7%和13.7%,境外实际投资6.66亿美元,增长47%,进出口总额突破300亿美元,增长12.8%,增速位居全国第5位。

(六)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追赶超越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以简政放权为重点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取消下放省级审批94项,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全部公开52个省级部门的4394项权责清单,修订发布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本。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目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行“三证合一”制度,有序推进“营改增”试点和价格、投融资改革,政府定价目录缩减55%,清理取消行政事业收费40项,通过优化国有资产配置组建企业集团2家,去年新增市场主体32.1万户,非公有制经济占比达到53.3%。以土地产权制度为核心深化农村改革,土地承包确权颁证加快推进,有力促进了党的各项农村政策全面落实。以服务实体经济为重点加快金融改革步伐,重组设立了秦农银行,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分别发展到13家和286家,发起设立政府产业基金5支,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省政府与5家银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上市公司发展到43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36家,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突破3万亿元。以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为目标实施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了体现正常增长机制的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和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进一步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规范省属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标准,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养老保险改革,实行县以下职务与职级并行和乡镇工作补贴制度。全面深化改革是激发活力、提升生产力的关键举措,仍需加大力度、持续推动。

(七)千方百计办好民生实事,全省人民的获得感不断提升。虽然去年财政增收压力明显加大,但“两个80%”仍然得到全面落实,全省民生支出3582亿元,保障能力持续提高,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坚持就业优先与鼓励创业创新相结合,重点群体就业得到充分保障,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88.5%,新增城镇就业44.3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93.8万人。扩面提标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居全国第12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府最高补助额达到200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月460元和年2500元,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人均财政补助分别高出国家标准20元,居民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水平分别达到人均2344元和户均1407元,乡村教师、精简下放人员等二十多个特殊群体的利益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保障性住房顺利实现三年23%的保障面,移民搬迁步入常态化轨道并在全国推广,年内又有45.1万户城镇居民迁入新居,129万人实现脱贫,其中搬迁21.9万人。加快实施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推进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和城区中小学校建设,狠抓普通高中办学质量和中职教育规模发展,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学前一年生均补助标准达到1300元,新增公办幼儿园839所,建成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29个,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6.4%,高考录取比例达到80.6%,家庭困难学生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都在积极解决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分级诊疗制度,组建各类医疗集团和联合体37个,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全面铺开,完善城镇居民大病保险体系,全省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97%,为基层招录医学本科生1803人、培养全科医生1520人。以30个重大文化项目为统领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全面实现,采取购买公共服务形式开展各类演出3000余场次,配备全民健身器材4.7万余件,一批文化精品力作亮相央视或全国舞台。民生改善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过程,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八)强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法治型、服务型、阳光型政府建设步伐加快。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各项部署,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持续贯彻八项规定精神,切实加强审计监督和效能监察,全面实施财政预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率先推行公车改革,省级“三公”经费支出下降18%。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坚决纠正“四风”突出问题,坚决查处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坚决严惩不作为、乱作为行为,查处政府系统违纪工作人员3278人。始终坚持依法行政,主动接受省人大依法监督,自觉接受省政协民主监督,提交地方性法规草案4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724件、政协提案747件,向省人大报告专项工作13项,接受省人大秦岭保护条例等执法检查4次,接受公共文化服务等专题询问2次,参与省政协常委议政协商2次、月度协商10次。进一步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全面实行政务公开。围绕平安陕西建设狠抓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全面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全过程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扎实做好新形势下的信访和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有效维护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民族、宗教、地震、气象、测绘、人防、邮政、档案、地方志等领域工作都得到全面加强。

各位代表,各项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二五”圆满收官。“十二五”确定的12项约束性指标全部完成,15项预期性指标基本完成,实现了由欠发达省份向中等发达省份的历史性跨越!一是综合实力大幅跃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1%,总量列全国第15位,财政收入翻一番,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二是干成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实事,固定资产投资是上个五年的3倍,新增高速公路1700公里,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3300万人次,国际航线由8条增加到36条,高铁从通达一个省会拓展为“一日交通圈”,西安开启地铁时代,渭河三年变清目标如期实现,引汉济渭和东庄水库工程加快推进,发展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三是创新潜能有效释放,相继被国家列为创新型省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五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63项,主导制定国际标准17项,去年技术交易额721.7亿元、专利授权量3.34万件,分别是五年前的7倍和2.9倍。四是对外开放短板加速弥补,实际利用内外资年均分别增长18.6%和20.5%,对外直接投资是“十一五”的3.6倍,进出口增长率连续位居全国前列,世界500强落户总数达112家,经济外向度从7.9%提升到10.4%,陕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明显提升。五是一系列重大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社保、医疗、商事和新型城镇化等领域的探索被国家推广,社会普遍关注的避灾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开创了全国脱贫攻坚的新路径,有效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六是“两个80%”全面落实,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跑赢生产总值,就业水平稳中有升,社会保障惠及城乡各个群体,230多万户居民通过安居工程迁入新居,170多万人依靠移民搬迁告别深山,三秦百姓分享到更多发展成果,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自豪。

各位代表,回首过去的五年,奋斗的历程充满艰辛,取得的成就令人欣喜,积累的经验值得铭记,这就是:不管面临多大的挑战,都必须牢牢扭住科学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不管遇到多么大的困难,都必须巩固和保持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政治生态;不管处理多么复杂的问题,都必须把全省人民的福祉放在第一位;不管取得多么好的成绩,都必须低调务实不张扬,埋头苦干!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的成绩,是全省上下勇于创新、知难而进、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驻陕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致以崇高敬意!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和支持陕西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二、“十三五”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根据省委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省政府编制了“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了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本次大会审议批准后,我们将认真组织实施。

“十三五”的主要发展目标是,在提高质量与效益基础上,经济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生产总值达到3万亿元、人均超过1万美元,城乡居民收入赶超全国平均水平,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个陕西”建设迈上更高水平。

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面临着严峻挑战:经济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较大,尤其是国际能源价格持续下滑,致使经济下行压力还在加大;受资源环境约束和市场波动双重影响,产业结构的深层次矛盾更加显现,增长动力不足问题十分突出;群众收入、脱贫攻坚、生态建设、对外开放等短板虽有重大突破,但与群众的期待相比仍有不小差距;认识、把握、引领新常态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实现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面临着新的巨大挑战;在政府自身建设方面,不仅廉洁从政需要持续强化,解决不敢担当、为官不为问题更为迫切。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陕西发展的重大机遇:在于科技、人才优势凸显和不断增长的标准、专利、技术交易成果,为创新驱动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于国家赋予我省建设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先行先试的使命和诸多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可获得更多的支持;在于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将在日趋激烈的个性化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在于连续的高增速积累和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于民生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极大保护和发展了生产力;在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大格局拓展了我省发展的空间;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和3700万三秦儿女人心思进、万众追梦焕发出的强大动力。我们一定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的要求,聚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扣五大发展理念,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新常态下新跨越,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的伟大胜利!

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在全国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以实施创新型省份、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西安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三大国家战略任务为契机,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加快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步伐,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创建国家实验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 ”行动计划,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构建具有陕西特色、体现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进入中国著名品牌的数量大幅提升。

把协调作为内在要求,着力构建可持续的发展结构。实施关中协同创新、陕北转型持续、陕南绿色循环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把关中打造成全国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策源地,把陕北打造成全球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和全国革命老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先行区,把陕南打造成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同步推进的国家生态文明综合改革示范区。抓住国家支持关中城市群建设和西咸新区先行先试机遇,积极推进大西安建设,着力提升中小城市承载能力,创新重点镇发展模式,狠抓新型农村社区、传统村落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覆盖率达到60%。围绕平衡发展强化以综合立体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启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工程,西安地铁运营里程达到200公里,建设铁路3500公里、高速公路1500公里,新建改建农村公路6万公里,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油路。

把绿色作为必要条件,让生态文明融入发展全过程。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统筹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严格划定并执行各类生态红线,认真落实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督察和终身追责制度,持续铁腕治污降霾,实施城市疏解疏通增绿工程,大力开展绿色矿山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水源地保护,启动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积极争取建设秦岭、桥山和黄河国家公园,围绕“关中留水、陕南防水、陕北引水”系统规划建设全省水系,积极支持绿色清洁生产和消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省森林覆盖率超过4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5%,力争西安每年增加10个蓝天,关中农村环境实现根本性变化。

把开放作为必由之路,建设内陆改革开放的新高地。积极建设“一带一路”,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交通商贸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产业合作中心、文化旅游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加快建设西安领事馆区,积极申报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与丝路沿线国家共建经济合作园区,继续办好欧亚经济论坛、西洽会暨丝博会、杨凌农高会和丝绸之路系列节会,努力吸引跨国公司及全球行业领先企业进行战略投资或建立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畅通政府对话、企业合作、民间互动渠道,促进全方位对外开放。

把共享作为本质要求,不断为三秦百姓创造新福祉。新增就业220万人。普及学前3年教育,全面实施13年免费教育,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费,5所高校和50个学科进入全国一流行列。社会保障实现基本制度定型完备、法定人群全面覆盖、保障标准合理调整,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形成适应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围绕健康陕西行动计划,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加快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县域就诊率达到90%,人均预期寿命达76.7岁。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年均增长15%以上,群众精神生活更加丰富,陕西文化软实力全面提升。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重点县和片区县全部脱贫摘帽,33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三、的主要工作

今年,我们要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精心谋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切实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实现“十三五”开好头、起好步。主要预期目标为:经济增长8%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9%和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物价涨幅控制在3%左右。

(一)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统筹推进“去产能”和“三个专项行动”。今年规模以上工业计划增长9%左右。为遏制生产和利润下滑势头,要全力打好“去产能”歼灭战。精准研判国际市场价格变化,向管理和技改要效益,寻找新的石油产销平衡点。重点开发陕北和彬长煤矿,逐步关停渭北老矿区。分类推进国企改革,优化国有资本配置,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争取中央专项奖补资金,坚决淘汰“僵尸企业”、高污染企业和产能过剩领域无竞争力企业,妥善安置分流人员。在此基础上,实施改善消费品供给、降本增效和制造业升级三个专项行动。分类施策支持有市场有效益企业扩大销售,积极扶持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鼓励首台首套优势装备推广应用,完善新能源汽车购买使用扶持政策。实施质量强省战略,推动企业开发适销对路新产品。从降低交易、人工、物流、财务成本和税费、五险一金、电力价格等方面发力,清理规范中介服务,实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管理,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进行直供电和低电价区改革,打好降本增效“组合拳”。全面评估技改资金使用情况,发布指导目录,实施150个重点技改项目。

按照补短板要求强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紧扣国家政策取向,进一步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和精准性。继续加强“米字型”高铁网建设,全力加快包西、西成高铁等项目进度,努力推进陇海铁路功能北移。以加密高速路网、增强等级公路联通能力和建制村通油路为重点加快公路建设,切实抓好黄陵至延安、宝鸡至坪坎、平利至镇坪高速和沿黄公路、搬迁集中安置点连接线建设。统筹规划建设大西安轨道交通和关中城际铁路,支持西安加快地铁建设,启动机场三期扩建项目。加快建设引汉济渭、东庄水库、斗门水库、亭口水库、延安黄河引水等项目,掀起新一轮水利建设高潮。依托神府、榆横、延安、彬长四大煤电基地,尽快建成至河北、山东、江西“两交一直”特高压输电通道,加快建设镇安抽水蓄能电站。积极推进光纤到楼到户,普及城区公共无线网络,不断扩充出省带宽,督促运营商落实降费提速政策,建设“宽带陕西”。以我为主精心谋划后续重大项目和滚动投资计划,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今年增长10%左右。

围绕市场化目标健全要素配置体系。改革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办法,积极培育综合性专利运营企业,探索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发挥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平台作用,充分释放创新要素活力。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创新投入方式,通过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推行股权投资、搞好以奖代补、开展风险补偿、完善财政贴息和政府购买服务,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向产业。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在陕发展,健全地方金融体系,争取两家民营银行获批,探索建立政府、银行和担保机构合作机制,积极发展金融租赁和消费金融,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或发行债券,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继续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依法收回违规用地,盘活存量,提高效率,确保稀缺资源优先用于重大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民生项目。加快形成供水、供气、供热、环保等方面的价格市场化决定机制,对高耗能行业实施差别惩罚性和阶梯电价,全面实行居民用电、用水、用气阶梯价格。

聚焦突出问题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公布市县两级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继续减少和规范行政许可事项,全面实行投资项目审批监管线上运行,加快推进“证照分离”,完成行业协会商会行政脱钩试点,争取列入国家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推进工商、质监、食品药品和城市管理等监督执法重心下移,落实政府属地监管职责,切实解决市场秩序、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市容市貌、社会诚信领域的管理缺位问题,把该放的全部下放,该管的坚决管好。继续改进直接面向企业和群众的公共服务,坚持县乡村三级群众办事干部代办制度,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将实体政务大厅向网上办事大厅延伸。

(二)努力重塑体现创新引领与适应消费需求的产业体系

按照中高端要求优化工业结构。一是选择30家科研院所复制推广西安光机所、西北有色院模式,支持企业采用延长模式兼并重组科研院所,完善工研院运行体制,支持所有在陕院士与高校共建实验室或研究室,加快建设西安交大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资助高校实现众创空间全覆盖,加快培育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主体。二是通过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互动促进优势产业提质增效。支持能源化工企业利用技术储备,加快建设神华榆林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延长石油延安煤油气综合利用等转化项目,并继续向产业链下游研发,打牢高端能源化工发展基础。启动中国制造2025陕西行动计划,依托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3d打印、机器人等领域的龙头企业,建设世界一流高端芯片制造、封装测试一体化产业基地和千亿规模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全国自主品牌汽车基地和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基地,国内领先的航空及航空服务业和卫星应用产业聚集区,加快培育壮大新支柱产业。三是根据国家战略创新体制机制、策划重点项目,积极争取列入国家航空发动机专项和集成电路产业基金支持,带动相关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四是围绕更多军工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民用企业深度参与军工生产两大目标,积极探索军民融合有效途径,争取国家重大项目布局,吸引配套企业聚集。五是超前部署石墨烯、量子通信、第五代移动通信、自旋磁存储等前沿技术研发平台和研究项目,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

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带动产业和拉动消费的作用。一是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改善供给侧结构,深入发掘历史人文资源,系统打造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和大遗址保护、自然山水、丝路文化、文艺陕军等文化品牌。发挥30个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引领作用,推动国有单位和社会资本联手开发多元化文化产品、打造旅游精品景区与线路,启动实施优秀中青年作家“百优计划”,推广《长恨歌》演艺模式,鼓励文艺团体固定景点开发精品剧目,结合文化旅游名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游和城郊休闲游,让中外游客在休闲娱乐中留下对陕西的美好记忆。二是引领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健全以航空、铁路、信息“三网”和西安国际港务区国际陆港、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国际航空物流港“两港”为核心的骨干物流体系,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物流园区,发展航空物流、保税物流和大宗商品物流。积极推广陕鼓服务模式,发展研发设计、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支持服务主体围绕消费新需求增加有效供给,加大地产品牌推广力度,建设城市商业聚集区和“15分钟”社区便民生活服务圈,培育发展文化休闲、体育健身、医养结合等消费业态。三是围绕“互联网+”发展新型业态。以同国家通讯基础运营商和电商龙头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契机,推动互联网与制造、能源、农业、商贸、物流、金融等产业深度融合,开展众包设计研发与网络化协同制造,建设智慧矿区,发展精准农业和农村电商,设立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推动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打造新的增长点,使转型升级跟上时代步伐。

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坚决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新增基本农田50万亩,治沟造地8万亩,发展节水灌溉耕地80万亩,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500万亩,总产超过1100万吨,从今年起就粮食安全对市县政府“一把手”实行年度考核。推进果业提质增效,壮大优势畜牧业,实施菜茶品牌化生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县域经济加快发展,让农户分享全产业链价值收益。农业支持政策向规模经营主体和产业融合项目倾斜,大力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积极促进土地流转,带动农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粮食加工转化,大力推广耕地质量建档立卡、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实行耕地休耕轮作,健全现代种业、果蔬苗木、畜禽良种和蔬菜育苗繁育体系,发展农产品销售、仓储、物流等市场化服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全面落实党的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确保财政投入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优化产业聚集承载空间。以现代农业园区条例颁布为契机,着力完善产业体系和配套设施,促进园区提质增效。继续支持各县工业集中区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推动国家级高新区和省级开发区进行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模式创新,更加主动地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建立地方与央企合作新机制,进一步搞好航空、航天、兵器等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建设西咸新区国家航空城实验区和汉中航空智慧城。支持杨凌建设世界知名农科城,在更高层面上发挥示范效应。支持西安高新区托管省内其他开发区,争取在更大范围内享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让创新要素渗透到全省各个领域。

(三)进一步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

加强城乡发展规划管控。加快形成总规、详规、专项规划相结合的规划体系,全面推行“多规合一”,确保城乡建设健康有序发展。编制关中-天水城市群规划、沿黄城镇带规划、省域空间布局规划,科学定位城市功能和人口规模。编制关中城市群核心区总体规划,加强西安、咸阳、西咸新区规划对接,建设现代化大西安新中心。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舒适、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要求,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将风道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和管理,统筹规划建设城市绿化带,使全省城市绿地率达到35%以上,新建居住区绿地率不低于30%,使每个城市的水系增量扩容、科学合理,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符号。

以城镇群为主要形态推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按照大西安为核心、宝鸡为副中心定位,促进西铜、西渭、西商一体化发展,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关中城镇群。支持延安、榆林、汉中、安康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引领陕北、陕南城镇群发展。切实抓好县城建设,继续开展蔡家坡、庄里、大柳塔和恒口4个镇级市培育试点,持续推进省级重点示范镇和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加强对市级重点镇建设的指导,围绕改善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强化城镇群发展根基。

全面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狠抓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设施建设,实施棚户区改造28万户,确保项目竣工前六个月编制完成配租配售方案、验收后三个月分配入住。搞好大城市停车场、充电桩建设,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工程,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省上抓好2-3个市作为试点。加快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进程,完善县城和重点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并配套发展人工湿地,对20个县城过境公路实施改建。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向常住人口全覆盖,年内户籍城镇化率达到40.8%。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以建立购租并举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积极推进房地产“去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支持建筑业提质增效。深化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和服务,开展提升城市形象和改善环境的创建活动,推行一网通、一站通、一卡通等民生服务智慧应用,彻底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

(四)更加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加快创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积极复制上海自贸区经验,建立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外资管理模式,抓紧提升海关特殊监管区品质,争取获批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继续加强大通关建设,优化整合口岸监管服务功能,推动航空港和陆港联动发展,推进丝路沿线省市区通关一体化,实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受理,争取设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离岸人民币结算中心。完善国际航线补贴政策,新开通9条国际航线,积极组织回程货源,着力提升“长安号”货运班列运行效益。

下大气力优化投资环境。建立健全投资环境评价机制和社会监督体系,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实行定向跟踪服务,推行来陕投资企业定期回访制度,开展优化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强化涉外投诉协调督办工作,严肃查处吃拿卡要现象,坚决整治各种推诿扯皮行为,切实保护客商合法权益,及时解决影响陕西投资形象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毫不动摇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积极申请设立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狠抓央企进陕、西洽会、农高会、陕粤港招商签约项目的落实,全年实际利用外资50亿美元、引进内资5900亿元。

积极推进对外经济合作。继续搞好半导体国际合作产业园、中俄丝路创新园、陕韩中小企业园、中哈苹果友谊园、中哈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支持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建材水泥、纺织服装、现代农业、清真产品等领域优势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统筹布局建设境外陕西产业园区和投资贸易促进中心,带动产品、技术、标准、服务出口,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拓展“海外陕西”发展空间,全年进出口总额350亿美元。

(五)系统抓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继续开展重点领域综合整治。实行治污降霾分季对标考核,强化特定时段重点防治,确保全省空气质量持续好转。理顺秦岭保护体制,退耕北麓全部坡耕地,从严控制矿山开采,坚决遏制违规采石和乱批乱建现象。结合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统筹实施桥山保护工程。开展矿区保发展治粗放、保环境治污染、保安全治隐患专项行动,改造提升陕北输油管道。以垃圾污水处理和面源、土壤重金属污染为重点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出台关中水系规划,实施水污染防治计划。加大斗门水库、渼陂湖、卤阳湖恢复建设力度,合理调配渭河生态基流,继续提升沿河林带、湿地、蓄滞洪区生态功能,切实解决重点支流和少数排污口超标排放问题。实施南水北调水源地保护行动计划,加大汉丹江综合整治力度。继续实施延河、无定河治理工程。

全面落实节能减排各项要求。实施工业污染全面达标排放计划、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扩大全省天然气消费总量,提高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应用比重。推广绿色建筑,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支持煤矸石、粉煤灰、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分别削减1.5%、1.5%、1.5%和2%。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体制机制。编制全省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实行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进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全面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从源头上防止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推行排污权、碳排放量配额和市场交易,实施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争取将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地列入国家自然资源管理改革试点范围。

生态文明建设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我们不但要只争朝夕治理当前突出问题,还要有通过几代人努力偿还千年旧账的魄力,保护好家乡的山山水水,为国家和子孙后代负责!

(六)以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决打好“五个一批”精准脱贫攻坚战。按照与城镇、园区、中心村“三靠近”原则推进易地搬迁,今年搬迁8万户、28万人。完善路、电、水、网等基础设施,培育壮大“一村一品”和县域经济,产业脱贫一批。增加转移支付数额,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生态补偿就地脱贫。对贫困家庭子女,从学前到小学、中学、大学直至就业“一条龙”帮扶,实现教育脱贫。实行农村低保与扶贫两线合一,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救助,实施社保兜底。从今年起,省财政扶贫资金年均增长不低于20%,年内确保130万人脱贫。

进一步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新增城镇就业3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60万人,重点做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以及“去产能”分流人员就业工作。完善被征地农民、个体从业人员和农民工等群体参保政策,逐步实现失业、工伤保险省级统筹。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落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城乡特困人员供养制度,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实现县城公益性公墓全覆盖,发展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机构,鼓励社会各界开展慈善活动和志愿服务。

更加注重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加快450所公办幼儿园建设,全面完成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改变农村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今年新改扩建100所城区中小学,继续进行城市大学区制改革。优化整合高中和职业教育资源,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改革财政投入方式,支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院、一流专业建设。全面推进健康陕西建设,启动全国综合医改试点,加快建立现代医院制度,积极组建医疗集团和医疗联合体,继续为基层培养全科医生和招收医学本科生,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加快筹建西北医科大学,支持陕西中医药大学创建全国一流中医高校,支持铜川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办学。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切实落实失独家庭补助救助政策。精心办好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健全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立公共文化服务政府采购和资助目录,实施移民搬迁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全面启动承办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的筹备工作,加快建设县区标准足球场,保障好群众基本文化需求。

着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在15个县区开展社区治理新模式试点,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和人民调解机制,继续深化信访制度改革,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全面落实政府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强危化品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新建10个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完善各类应急机制,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涉黑涉恶犯罪,强化特殊人群管理,确保网络和信息安全,坚决维护国家安全,扎实推进平安陕西建设。

四、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全面提升依法履职能力,积极创新服务管理方式,持续改进工作作风,加快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更好地适应中央要求、人民期待和新形势需要。

以推行权力清单为契机,将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不断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坚持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强化政府规章公开征求意见和听证工作,实行规范性文件“三统一”,推进全省行政机关法律顾问全覆盖,加快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建设。深化执法体制改革,推进执法重心和执法力量向市县下移,细化量化行政裁量基准,建立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强化对权力的制约监督,依法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积极贯彻落实省人大各项决议决定,认真办理审议意见和代表意见建议;大力支持省政协更好履行民主监督职能,继续落实好省政府省政协联席会议制度,主动参与省政协各类协商,扎实办好政协提案;全面丰富细化政务公开方式和内容,建立上级对下级常态化监督机制,真正做到行政行为在阳光下运行。

按照“三严三实”要求,持之以恒推进作风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继续严格执行国务院“约法三章”,坚持不懈纠正“四风”。按照守纪律、讲规矩要求,切实落实“一岗双责”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肃查处各种违纪违法行为。建立健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长效机制,从严控制行政成本,继续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的公开,确保“三公”经费只减不增。不断强化行政效能监察,加快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重点抓好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转让、公共工程建设等领域的监督检查。政府领导干部要带头强化党性修养和规矩意识,自觉执行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努力维护良好政治生态。

切实强化责任担当和执纪问责,努力提高各级政府的执行力。从制度层面强化决策落实,完善绩效管理和考核评价体系,跟踪督办重大决策执行情况,严格按照党的原则纪律规矩办事。切实解决能力不足而“不能为”、动力不足而“不想为”、担当不足而“不敢为”等“为官不为”问题,推进实施“能上能下”。创新激励机制,对干部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让广大干部安心、安身、安业,推动广大干部心情舒畅、充满信心,积极作为、敢于担当。建立合理容错机制,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保护那些作风正派又敢作为、锐意进取的干部,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励他们更好地带领群众干事创业,不断开创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的新局面。

各位代表,军政军民团结是我们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陕西的发展离不开驻陕部队和武警官兵的巨大支持与无私奉献。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关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总体部署,坚决支持部队走中国特色的强军之路,更加扎实地做好国防动员、兵员征集、民兵预备役和人民防空工作,更加主动地解决军转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和优抚对象的实际困难,不断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的大好局面。

各位代表,宏伟蓝图鼓舞人心,发展目标催人奋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低调务实不张扬,埋头苦干,努力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为同步够格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第5篇】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解读】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及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任务和“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

是陕西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年初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经济下行压力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全省上下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来陕视察重要指示为指导,万众一心,埋头苦干,在追赶超越的征途上奋进,经济增速逐季回升,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8171.86亿元,增长8%,地方财政收入2059.87亿元,增长12.1%,城乡居民收入达到26420元和8689元,分别增长8.4%和9.5%,基本完成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一)针对下行压力精准施策,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一是适时出台多项措施支持企业稳产促销,在开局不利情况下,规上工业增速逐步回升,全年增长7%,在能源大省中实属不易。二是力促投资稳定增长,积极争取国家对水利、交通等重大项目的支持,开展央企进陕、民企进陕、京企进陕活动,与各大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去年争取中央资金2096亿元,发行政府债券1260亿元、企业债券64亿元,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8万亿元,增长8%。三是多措并举释放消费需求,网上消费等消费热点已成为广大消费者的重要选择,各大电商纷纷与我省进行战略合作,去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1%,物价指数上涨1%。四是依托园区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园区增加到2350个,粮食生产“十二连丰”,苹果产量稳居全国第一,农业规模经营和效益加快提升。经济的稳定增长,既保证了就业和群众增收,又拓展了调结构的空间。

(二)全面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新支柱产业加速成长并在应对经济下行中发挥重要作用。以重大项目为牵引扶持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闪存芯片、汽车电池项目和年产1500万部手机生产线相继投产,天然气重卡和混合动力轿车销量位居全国第一,国产大运和新一代新舟支线飞机研制取得重大突破,一批国家级大数据中心正式运行,非能源产业增长13%,高新技术产业增长25.9%,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7%,旅游总收入达到3005.8亿元。坚持“三个转化”思路推进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陕西煤化继延长集团之后跻身世界500强,能源化工产业经受严峻考验继续发挥支柱作用。通过政策引导鼓励轻工、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食品工业快速发展,客货运输量成倍增长,建筑业增加值达到全省gdp的9.8%。多点支撑、多元带动的产业格局正在形成,经济加快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三)“四化同步”统筹推进区域城乡协调互动,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一是按照“建设大西安、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思路,推动全省城镇化水平迈上新台阶。省市共建大西安工作持续推进,西安、宝鸡被命名为全国文明城市,西咸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统筹加强小城镇、美丽乡村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35个省级重点示范镇和31个文化旅游名镇完成投资145.7亿元,撤并行政村4830个,建成新型农村社区1002个,97万农村居民成为新市民,全省城镇化率提高1.35个百分点。二是坚持一市一策分类指导,各地竞相发展的局面进一步形成。继续推进计划单列市和省直管县试点,启动4个镇级市试点,依托工业集中区壮大县域经济,鼓励各地发挥优势错位发展。撤乡并镇207个,128个镇进入全国重点镇,3个镇列入全国建制镇试点,3个县撤县设区,陕南经济增速连年超过全省。三是全面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承载功能不断增强。新增保障性安居工程48.5万套,基本建成53.4万套,新增发放租赁补贴2.1万户,均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沿黄河公路建设顺利推进,改造县城过境公路29条,新改造农村公路1万公里,解决了25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气化陕西”二期工程惠及群众1500万,横贯关中、连接陕北的750千伏电力骨干网架全面建成。全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四)坚持山水林田湖一体化治理,生态建设正在向系统化迈进。大力实施“治污降霾·保卫蓝天”行动计划,拆改燃煤锅炉3867台,淘汰黄标车7.8万辆,关中削减燃煤300万吨,西安收获了251个蓝天,较上年新增40天。全面启动新一轮渭河综合治理,累计投资245.5亿元,安澜河、生态河、景观河目标正在变为现实。强化秦岭保护和汉丹江综合治理,有效遏制了秦岭北麓违法乱建现象,确保了南水北调中线水质安全。统筹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湿地恢复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造林绿化490.7万亩,建成“百万亩湿地”和“百万亩森林”。积极开展农村生态环境连片综合整治,改水改厕,治理面源污染,受到群众普遍欢迎。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健全高污染、高排放企业退出机制,加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实行垃圾集中处理,城镇污水处理率达83.2%,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4%,单位gdp能耗下降3.3%,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超额完成。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取得较大成绩,但与人民群众期待还有差距,尚需锲而不舍、铁腕治理、久久为功。

(五)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陕西已站在对外开放的前沿位置。围绕国家论坛和品牌展会精心搭建高端合作平台,参加欧亚经济论坛的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从首届的13个增加到53个,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圆桌会议机制正式建立,西洽会和农高会向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展会转型。依托海关特殊监管区积极创建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围绕大通关加快推进贸易便利化,与国内13个口岸城市建立合作关系,铁路航空物流集散中心初具规模,全省海关增加到6个,“长安号”纳入国家“中欧快线”年发送138列。发挥在国家外交大局中地位提升的优势,巩固发展与国外的省州友好关系,深化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办学机制,积极推进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艺术节和旅游博览会常态化。坚持高水平引进来、高标准走出去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6.21亿美元,引进内资5658.63亿元,分别增长10.7%和13.7%,境外实际投资6.66亿美元,增长47%,进出口总额突破300亿美元,增长12.8%,增速位居全国第5位。

(六)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追赶超越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以简政放权为重点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取消下放省级审批94项,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全部公开52个省级部门的4394项权责清单,修订发布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本。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目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行“三证合一”制度,有序推进“营改增”试点和价格、投融资改革,政府定价目录缩减55%,清理取消行政事业收费40项,通过优化国有资产配置组建企业集团2家,去年新增市场主体32.1万户,非公有制经济占比达到53.3%。以土地产权制度为核心深化农村改革,土地承包确权颁证加快推进,有力促进了党的各项农村政策全面落实。以服务实体经济为重点加快金融改革步伐,重组设立了秦农银行,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分别发展到13家和286家,发起设立政府产业基金5支,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省政府与5家银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上市公司发展到43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36家,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突破3万亿元。以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为目标实施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了体现正常增长机制的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和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进一步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规范省属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标准,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养老保险改革,实行县以下职务与职级并行和乡镇工作补贴制度。全面深化改革是激发活力、提升生产力的关键举措,仍需加大力度、持续推动。

(七)千方百计办好民生实事,全省人民的获得感不断提升。虽然去年财政增收压力明显加大,但“两个80%”仍然得到全面落实,全省民生支出3582亿元,保障能力持续提高,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坚持就业优先与鼓励创业创新相结合,重点群体就业得到充分保障,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88.5%,新增城镇就业44.3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93.8万人。扩面提标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居全国第12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府最高补助额达到200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月460元和年2500元,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人均财政补助分别高出国家标准20元,居民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水平分别达到人均2344元和户均1407元,乡村教师、精简下放人员等二十多个特殊群体的利益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保障性住房顺利实现三年23%的保障面,移民搬迁步入常态化轨道并在全国推广,年内又有45.1万户城镇居民迁入新居,129万人实现脱贫,其中搬迁21.9万人。加快实施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推进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和城区中小学校建设,狠抓普通高中办学质量和中职教育规模发展,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学前一年生均补助标准达到1300元,新增公办幼儿园839所,建成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29个,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6.4%,高考录取比例达到80.6%,家庭困难学生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都在积极解决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分级诊疗制度,组建各类医疗集团和联合体37个,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全面铺开,完善城镇居民大病保险体系,全省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97%,为基层招录医学本科生1803人、培养全科医生1520人。以30个重大文化项目为统领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全面实现,采取购买公共服务形式开展各类演出3000余场次,配备全民健身器材4.7万余件,一批文化精品力作亮相央视或全国舞台。民生改善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过程,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八)强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法治型、服务型、阳光型政府建设步伐加快。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各项部署,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持续贯彻八项规定精神,切实加强审计监督和效能监察,全面实施财政预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率先推行公车改革,省级“三公”经费支出下降18%。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坚决纠正“四风”突出问题,坚决查处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坚决严惩不作为、乱作为行为,查处政府系统违纪工作人员3278人。始终坚持依法行政,主动接受省人大依法监督,自觉接受省政协民主监督,提交地方性法规草案4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724件、政协提案747件,向省人大报告专项工作13项,接受省人大秦岭保护条例等执法检查4次,接受公共文化服务等专题询问2次,参与省政协常委议政协商2次、月度协商10次。进一步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全面实行政务公开。围绕平安陕西建设狠抓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全面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全过程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扎实做好新形势下的信访和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有效维护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民族、宗教、地震、气象、测绘、人防、邮政、档案、地方志等领域工作都得到全面加强。

各位代表,各项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二五”圆满收官。“十二五”确定的12项约束性指标全部完成,15项预期性指标基本完成,实现了由欠发达省份向中等发达省份的历史性跨越!一是综合实力大幅跃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1%,总量列全国第15位,财政收入翻一番,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二是干成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实事,固定资产投资是上个五年的3倍,新增高速公路1700公里,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3300万人次,国际航线由8条增加到36条,高铁从通达一个省会拓展为“一日交通圈”,西安开启地铁时代,渭河三年变清目标如期实现,引汉济渭和东庄水库工程加快推进,发展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三是创新潜能有效释放,相继被国家列为创新型省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五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63项,主导制定国际标准17项,去年技术交易额721.7亿元、专利授权量3.34万件,分别是五年前的7倍和2.9倍。四是对外开放短板加速弥补,实际利用内外资年均分别增长18.6%和20.5%,对外直接投资是“十一五”的3.6倍,进出口增长率连续位居全国前列,世界500强落户总数达112家,经济外向度从7.9%提升到10.4%,陕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明显提升。五是一系列重大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社保、医疗、商事和新型城镇化等领域的探索被国家推广,社会普遍关注的避灾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开创了全国脱贫攻坚的新路径,有效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六是“两个80%”全面落实,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跑赢生产总值,就业水平稳中有升,社会保障惠及城乡各个群体,230多万户居民通过安居工程迁入新居,170多万人依靠移民搬迁告别深山,三秦百姓分享到更多发展成果,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自豪。

各位代表,回首过去的五年,奋斗的历程充满艰辛,取得的成就令人欣喜,积累的经验值得铭记,这就是:不管面临多大的挑战,都必须牢牢扭住科学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不管遇到多么大的困难,都必须巩固和保持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政治生态;不管处理多么复杂的问题,都必须把全省人民的福祉放在第一位;不管取得多么好的成绩,都必须低调务实不张扬,埋头苦干!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的成绩,是全省上下勇于创新、知难而进、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驻陕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致以崇高敬意!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和支持陕西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二、“十三五”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根据省委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省政府编制了“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了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本次大会审议批准后,我们将认真组织实施。

“十三五”的主要发展目标是,在提高质量与效益基础上,经济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生产总值达到3万亿元、人均超过1万美元,城乡居民收入赶超全国平均水平,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个陕西”建设迈上更高水平。

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面临着严峻挑战:经济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较大,尤其是国际能源价格持续下滑,致使经济下行压力还在加大;受资源环境约束和市场波动双重影响,产业结构的深层次矛盾更加显现,增长动力不足问题十分突出;群众收入、脱贫攻坚、生态建设、对外开放等短板虽有重大突破,但与群众的期待相比仍有不小差距;认识、把握、引领新常态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实现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面临着新的巨大挑战;在政府自身建设方面,不仅廉洁从政需要持续强化,解决不敢担当、为官不为问题更为迫切。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陕西发展的重大机遇:在于科技、人才优势凸显和不断增长的标准、专利、技术交易成果,为创新驱动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于国家赋予我省建设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先行先试的使命和诸多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可获得更多的支持;在于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将在日趋激烈的个性化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在于连续的高增速积累和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于民生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极大保护和发展了生产力;在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大格局拓展了我省发展的空间;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和3700万三秦儿女人心思进、万众追梦焕发出的强大动力。我们一定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的要求,聚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扣五大发展理念,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新常态下新跨越,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的伟大胜利!

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在全国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以实施创新型省份、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西安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三大国家战略任务为契机,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加快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步伐,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创建国家实验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 ”行动计划,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构建具有陕西特色、体现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进入中国著名品牌的数量大幅提升。

把协调作为内在要求,着力构建可持续的发展结构。实施关中协同创新、陕北转型持续、陕南绿色循环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把关中打造成全国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策源地,把陕北打造成全球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和全国革命老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先行区,把陕南打造成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同步推进的国家生态文明综合改革示范区。抓住国家支持关中城市群建设和西咸新区先行先试机遇,积极推进大西安建设,着力提升中小城市承载能力,创新重点镇发展模式,狠抓新型农村社区、传统村落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覆盖率达到60%。围绕平衡发展强化以综合立体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启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工程,西安地铁运营里程达到200公里,建设铁路3500公里、高速公路1500公里,新建改建农村公路6万公里,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油路。

把绿色作为必要条件,让生态文明融入发展全过程。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统筹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严格划定并执行各类生态红线,认真落实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督察和终身追责制度,持续铁腕治污降霾,实施城市疏解疏通增绿工程,大力开展绿色矿山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水源地保护,启动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积极争取建设秦岭、桥山和黄河国家公园,围绕“关中留水、陕南防水、陕北引水”系统规划建设全省水系,积极支持绿色清洁生产和消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省森林覆盖率超过4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5%,力争西安每年增加10个蓝天,关中农村环境实现根本性变化。

把开放作为必由之路,建设内陆改革开放的新高地。积极建设“一带一路”,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交通商贸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产业合作中心、文化旅游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加快建设西安领事馆区,积极申报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与丝路沿线国家共建经济合作园区,继续办好欧亚经济论坛、西洽会暨丝博会、杨凌农高会和丝绸之路系列节会,努力吸引跨国公司及全球行业领先企业进行战略投资或建立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畅通政府对话、企业合作、民间互动渠道,促进全方位对外开放。

把共享作为本质要求,不断为三秦百姓创造新福祉。新增就业220万人。普及学前3年教育,全面实施13年免费教育,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费,5所高校和50个学科进入全国一流行列。社会保障实现基本制度定型完备、法定人群全面覆盖、保障标准合理调整,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形成适应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围绕健康陕西行动计划,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加快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县域就诊率达到90%,人均预期寿命达76.7岁。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年均增长15%以上,群众精神生活更加丰富,陕西文化软实力全面提升。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重点县和片区县全部脱贫摘帽,33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三、的主要工作

今年,我们要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精心谋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切实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实现“十三五”开好头、起好步。主要预期目标为:经济增长8%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9%和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物价涨幅控制在3%左右。

(一)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统筹推进“去产能”和“三个专项行动”。今年规模以上工业计划增长9%左右。为遏制生产和利润下滑势头,要全力打好“去产能”歼灭战。精准研判国际市场价格变化,向管理和技改要效益,寻找新的石油产销平衡点。重点开发陕北和彬长煤矿,逐步关停渭北老矿区。分类推进国企改革,优化国有资本配置,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争取中央专项奖补资金,坚决淘汰“僵尸企业”、高污染企业和产能过剩领域无竞争力企业,妥善安置分流人员。在此基础上,实施改善消费品供给、降本增效和制造业升级三个专项行动。分类施策支持有市场有效益企业扩大销售,积极扶持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鼓励首台首套优势装备推广应用,完善新能源汽车购买使用扶持政策。实施质量强省战略,推动企业开发适销对路新产品。从降低交易、人工、物流、财务成本和税费、五险一金、电力价格等方面发力,清理规范中介服务,实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管理,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进行直供电和低电价区改革,打好降本增效“组合拳”。全面评估技改资金使用情况,发布指导目录,实施150个重点技改项目。

按照补短板要求强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紧扣国家政策取向,进一步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和精准性。继续加强“米字型”高铁网建设,全力加快包西、西成高铁等项目进度,努力推进陇海铁路功能北移。以加密高速路网、增强等级公路联通能力和建制村通油路为重点加快公路建设,切实抓好黄陵至延安、宝鸡至坪坎、平利至镇坪高速和沿黄公路、搬迁集中安置点连接线建设。统筹规划建设大西安轨道交通和关中城际铁路,支持西安加快地铁建设,启动机场三期扩建项目。加快建设引汉济渭、东庄水库、斗门水库、亭口水库、延安黄河引水等项目,掀起新一轮水利建设高潮。依托神府、榆横、延安、彬长四大煤电基地,尽快建成至河北、山东、江西“两交一直”特高压输电通道,加快建设镇安抽水蓄能电站。积极推进光纤到楼到户,普及城区公共无线网络,不断扩充出省带宽,督促运营商落实降费提速政策,建设“宽带陕西”。以我为主精心谋划后续重大项目和滚动投资计划,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今年增长10%左右。

围绕市场化目标健全要素配置体系。改革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办法,积极培育综合性专利运营企业,探索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发挥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平台作用,充分释放创新要素活力。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创新投入方式,通过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推行股权投资、搞好以奖代补、开展风险补偿、完善财政贴息和政府购买服务,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向产业。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在陕发展,健全地方金融体系,争取两家民营银行获批,探索建立政府、银行和担保机构合作机制,积极发展金融租赁和消费金融,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或发行债券,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继续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依法收回违规用地,盘活存量,提高效率,确保稀缺资源优先用于重大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民生项目。加快形成供水、供气、供热、环保等方面的价格市场化决定机制,对高耗能行业实施差别惩罚性和阶梯电价,全面实行居民用电、用水、用气阶梯价格。

聚焦突出问题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公布市县两级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继续减少和规范行政许可事项,全面实行投资项目审批监管线上运行,加快推进“证照分离”,完成行业协会商会行政脱钩试点,争取列入国家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推进工商、质监、食品药品和城市管理等监督执法重心下移,落实政府属地监管职责,切实解决市场秩序、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市容市貌、社会诚信领域的管理缺位问题,把该放的全部下放,该管的坚决管好。继续改进直接面向企业和群众的公共服务,坚持县乡村三级群众办事干部代办制度,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将实体政务大厅向网上办事大厅延伸。

(二)努力重塑体现创新引领与适应消费需求的产业体系

按照中高端要求优化工业结构。一是选择30家科研院所复制推广西安光机所、西北有色院模式,支持企业采用延长模式兼并重组科研院所,完善工研院运行体制,支持所有在陕院士与高校共建实验室或研究室,加快建设西安交大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资助高校实现众创空间全覆盖,加快培育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主体。二是通过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互动促进优势产业提质增效。支持能源化工企业利用技术储备,加快建设神华榆林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延长石油延安煤油气综合利用等转化项目,并继续向产业链下游研发,打牢高端能源化工发展基础。启动中国制造2025陕西行动计划,依托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3d打印、机器人等领域的龙头企业,建设世界一流高端芯片制造、封装测试一体化产业基地和千亿规模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全国自主品牌汽车基地和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基地,国内领先的航空及航空服务业和卫星应用产业聚集区,加快培育壮大新支柱产业。三是根据国家战略创新体制机制、策划重点项目,积极争取列入国家航空发动机专项和集成电路产业基金支持,带动相关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四是围绕更多军工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民用企业深度参与军工生产两大目标,积极探索军民融合有效途径,争取国家重大项目布局,吸引配套企业聚集。五是超前部署石墨烯、量子通信、第五代移动通信、自旋磁存储等前沿技术研发平台和研究项目,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

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带动产业和拉动消费的作用。一是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改善供给侧结构,深入发掘历史人文资源,系统打造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和大遗址保护、自然山水、丝路文化、文艺陕军等文化品牌。发挥30个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引领作用,推动国有单位和社会资本联手开发多元化文化产品、打造旅游精品景区与线路,启动实施优秀中青年作家“百优计划”,推广《长恨歌》演艺模式,鼓励文艺团体固定景点开发精品剧目,结合文化旅游名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游和城郊休闲游,让中外游客在休闲娱乐中留下对陕西的美好记忆。二是引领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健全以航空、铁路、信息“三网”和西安国际港务区国际陆港、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国际航空物流港“两港”为核心的骨干物流体系,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物流园区,发展航空物流、保税物流和大宗商品物流。积极推广陕鼓服务模式,发展研发设计、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支持服务主体围绕消费新需求增加有效供给,加大地产品牌推广力度,建设城市商业聚集区和“15分钟”社区便民生活服务圈,培育发展文化休闲、体育健身、医养结合等消费业态。三是围绕“互联网+”发展新型业态。以同国家通讯基础运营商和电商龙头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契机,推动互联网与制造、能源、农业、商贸、物流、金融等产业深度融合,开展众包设计研发与网络化协同制造,建设智慧矿区,发展精准农业和农村电商,设立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推动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打造新的增长点,使转型升级跟上时代步伐。

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坚决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新增基本农田50万亩,治沟造地8万亩,发展节水灌溉耕地80万亩,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500万亩,总产超过1100万吨,从今年起就粮食安全对市县政府“一把手”实行年度考核。推进果业提质增效,壮大优势畜牧业,实施菜茶品牌化生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县域经济加快发展,让农户分享全产业链价值收益。农业支持政策向规模经营主体和产业融合项目倾斜,大力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积极促进土地流转,带动农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粮食加工转化,大力推广耕地质量建档立卡、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实行耕地休耕轮作,健全现代种业、果蔬苗木、畜禽良种和蔬菜育苗繁育体系,发展农产品销售、仓储、物流等市场化服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全面落实党的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确保财政投入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优化产业聚集承载空间。以现代农业园区条例颁布为契机,着力完善产业体系和配套设施,促进园区提质增效。继续支持各县工业集中区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推动国家级高新区和省级开发区进行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模式创新,更加主动地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建立地方与央企合作新机制,进一步搞好航空、航天、兵器等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建设西咸新区国家航空城实验区和汉中航空智慧城。支持杨凌建设世界知名农科城,在更高层面上发挥示范效应。支持西安高新区托管省内其他开发区,争取在更大范围内享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让创新要素渗透到全省各个领域。

(三)进一步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

加强城乡发展规划管控。加快形成总规、详规、专项规划相结合的规划体系,全面推行“多规合一”,确保城乡建设健康有序发展。编制关中-天水城市群规划、沿黄城镇带规划、省域空间布局规划,科学定位城市功能和人口规模。编制关中城市群核心区总体规划,加强西安、咸阳、西咸新区规划对接,建设现代化大西安新中心。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舒适、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要求,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将风道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和管理,统筹规划建设城市绿化带,使全省城市绿地率达到35%以上,新建居住区绿地率不低于30%,使每个城市的水系增量扩容、科学合理,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符号。

以城镇群为主要形态推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按照大西安为核心、宝鸡为副中心定位,促进西铜、西渭、西商一体化发展,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关中城镇群。支持延安、榆林、汉中、安康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引领陕北、陕南城镇群发展。切实抓好县城建设,继续开展蔡家坡、庄里、大柳塔和恒口4个镇级市培育试点,持续推进省级重点示范镇和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加强对市级重点镇建设的指导,围绕改善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强化城镇群发展根基。

全面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狠抓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设施建设,实施棚户区改造28万户,确保项目竣工前六个月编制完成配租配售方案、验收后三个月分配入住。搞好大城市停车场、充电桩建设,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工程,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省上抓好2-3个市作为试点。加快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进程,完善县城和重点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并配套发展人工湿地,对20个县城过境公路实施改建。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向常住人口全覆盖,年内户籍城镇化率达到40.8%。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以建立购租并举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积极推进房地产“去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支持建筑业提质增效。深化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和服务,开展提升城市形象和改善环境的创建活动,推行一网通、一站通、一卡通等民生服务智慧应用,彻底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

(四)更加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加快创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积极复制上海自贸区经验,建立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外资管理模式,抓紧提升海关特殊监管区品质,争取获批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继续加强大通关建设,优化整合口岸监管服务功能,推动航空港和陆港联动发展,推进丝路沿线省市区通关一体化,实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受理,争取设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离岸人民币结算中心。完善国际航线补贴政策,新开通9条国际航线,积极组织回程货源,着力提升“长安号”货运班列运行效益。

下大气力优化投资环境。建立健全投资环境评价机制和社会监督体系,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实行定向跟踪服务,推行来陕投资企业定期回访制度,开展优化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强化涉外投诉协调督办工作,严肃查处吃拿卡要现象,坚决整治各种推诿扯皮行为,切实保护客商合法权益,及时解决影响陕西投资形象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毫不动摇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积极申请设立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狠抓央企进陕、西洽会、农高会、陕粤港招商签约项目的落实,全年实际利用外资50亿美元、引进内资5900亿元。

积极推进对外经济合作。继续搞好半导体国际合作产业园、中俄丝路创新园、陕韩中小企业园、中哈苹果友谊园、中哈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支持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建材水泥、纺织服装、现代农业、清真产品等领域优势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统筹布局建设境外陕西产业园区和投资贸易促进中心,带动产品、技术、标准、服务出口,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拓展“海外陕西”发展空间,全年进出口总额350亿美元。

(五)系统抓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继续开展重点领域综合整治。实行治污降霾分季对标考核,强化特定时段重点防治,确保全省空气质量持续好转。理顺秦岭保护体制,退耕北麓全部坡耕地,从严控制矿山开采,坚决遏制违规采石和乱批乱建现象。结合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统筹实施桥山保护工程。开展矿区保发展治粗放、保环境治污染、保安全治隐患专项行动,改造提升陕北输油管道。以垃圾污水处理和面源、土壤重金属污染为重点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出台关中水系规划,实施水污染防治计划。加大斗门水库、渼陂湖、卤阳湖恢复建设力度,合理调配渭河生态基流,继续提升沿河林带、湿地、蓄滞洪区生态功能,切实解决重点支流和少数排污口超标排放问题。实施南水北调水源地保护行动计划,加大汉丹江综合整治力度。继续实施延河、无定河治理工程。

全面落实节能减排各项要求。实施工业污染全面达标排放计划、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扩大全省天然气消费总量,提高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应用比重。推广绿色建筑,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支持煤矸石、粉煤灰、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分别削减1.5%、1.5%、1.5%和2%。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体制机制。编制全省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实行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进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全面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从源头上防止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推行排污权、碳排放量配额和市场交易,实施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争取将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地列入国家自然资源管理改革试点范围。

生态文明建设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我们不但要只争朝夕治理当前突出问题,还要有通过几代人努力偿还千年旧账的魄力,保护好家乡的山山水水,为国家和子孙后代负责!

(六)以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决打好“五个一批”精准脱贫攻坚战。按照与城镇、园区、中心村“三靠近”原则推进易地搬迁,今年搬迁8万户、28万人。完善路、电、水、网等基础设施,培育壮大“一村一品”和县域经济,产业脱贫一批。增加转移支付数额,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生态补偿就地脱贫。对贫困家庭子女,从学前到小学、中学、大学直至就业“一条龙”帮扶,实现教育脱贫。实行农村低保与扶贫两线合一,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救助,实施社保兜底。从今年起,省财政扶贫资金年均增长不低于20%,年内确保130万人脱贫。

进一步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新增城镇就业3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60万人,重点做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以及“去产能”分流人员就业工作。完善被征地农民、个体从业人员和农民工等群体参保政策,逐步实现失业、工伤保险省级统筹。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落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城乡特困人员供养制度,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实现县城公益性公墓全覆盖,发展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机构,鼓励社会各界开展慈善活动和志愿服务。

更加注重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加快450所公办幼儿园建设,全面完成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改变农村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今年新改扩建100所城区中小学,继续进行城市大学区制改革。优化整合高中和职业教育资源,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改革财政投入方式,支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院、一流专业建设。全面推进健康陕西建设,启动全国综合医改试点,加快建立现代医院制度,积极组建医疗集团和医疗联合体,继续为基层培养全科医生和招收医学本科生,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加快筹建西北医科大学,支持陕西中医药大学创建全国一流中医高校,支持铜川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办学。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切实落实失独家庭补助救助政策。精心办好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健全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立公共文化服务政府采购和资助目录,实施移民搬迁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全面启动承办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的筹备工作,加快建设县区标准足球场,保障好群众基本文化需求。

着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在15个县区开展社区治理新模式试点,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和人民调解机制,继续深化信访制度改革,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全面落实政府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强危化品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新建10个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完善各类应急机制,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涉黑涉恶犯罪,强化特殊人群管理,确保网络和信息安全,坚决维护国家安全,扎实推进平安陕西建设。

四、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全面提升依法履职能力,积极创新服务管理方式,持续改进工作作风,加快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更好地适应中央要求、人民期待和新形势需要。

以推行权力清单为契机,将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不断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坚持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强化政府规章公开征求意见和听证工作,实行规范性文件“三统一”,推进全省行政机关法律顾问全覆盖,加快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建设。深化执法体制改革,推进执法重心和执法力量向市县下移,细化量化行政裁量基准,建立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强化对权力的制约监督,依法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积极贯彻落实省人大各项决议决定,认真办理审议意见和代表意见建议;大力支持省政协更好履行民主监督职能,继续落实好省政府省政协联席会议制度,主动参与省政协各类协商,扎实办好政协提案;全面丰富细化政务公开方式和内容,建立上级对下级常态化监督机制,真正做到行政行为在阳光下运行。

按照“三严三实”要求,持之以恒推进作风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继续严格执行国务院“约法三章”,坚持不懈纠正“四风”。按照守纪律、讲规矩要求,切实落实“一岗双责”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肃查处各种违纪违法行为。建立健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长效机制,从严控制行政成本,继续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的公开,确保“三公”经费只减不增。不断强化行政效能监察,加快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重点抓好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转让、公共工程建设等领域的监督检查。政府领导干部要带头强化党性修养和规矩意识,自觉执行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努力维护良好政治生态。

切实强化责任担当和执纪问责,努力提高各级政府的执行力。从制度层面强化决策落实,完善绩效管理和考核评价体系,跟踪督办重大决策执行情况,严格按照党的原则纪律规矩办事。切实解决能力不足而“不能为”、动力不足而“不想为”、担当不足而“不敢为”等“为官不为”问题,推进实施“能上能下”。创新激励机制,对干部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让广大干部安心、安身、安业,推动广大干部心情舒畅、充满信心,积极作为、敢于担当。建立合理容错机制,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保护那些作风正派又敢作为、锐意进取的干部,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励他们更好地带领群众干事创业,不断开创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的新局面。

各位代表,军政军民团结是我们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陕西的发展离不开驻陕部队和武警官兵的巨大支持与无私奉献。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关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总体部署,坚决支持部队走中国特色的强军之路,更加扎实地做好国防动员、兵员征集、民兵预备役和人民防空工作,更加主动地解决军转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和优抚对象的实际困难,不断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的大好局面。

各位代表,宏伟蓝图鼓舞人心,发展目标催人奋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低调务实不张扬,埋头苦干,努力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为同步够格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多篇范文,共有56041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多篇下载
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