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蜀道难赏析(精选21篇)

发布时间:2022-09-28 17:28:15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好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21篇《蜀道难赏析》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与《蜀道难赏析》相关的范文。

篇一:蜀道难赏析

蜀道难赏析

本诗可大致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蚕丛及鱼凫”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主要写开辟道路之艰难.诗人从蚕丛、鱼凫开国的古老传说落篓,追溯了蜀秦隔绝、不相交通的漫长历史,指出由于五位壮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才在不见人迹的崇山峻岭中开辟出一条崎岖险峻的栈道.强调了蜀道的来之不易.

第二部分,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主要写跋涉攀登之艰难.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前八句为一层,强调山势的高峻与道路之崎岖.先例举了六龙、黄鹤、猿猱这些善于飞腾攀登的鸟兽面对蜀道尚且无可奈何的情况,以映衬人要攀越蜀道谈何容易;又特地选择了秦地突出的高山青泥岭加以夸张描绘,显示蜀道之高耸入云,无法通行.“问君西游何时还”以下为第二层,描绘了悲鸟、古树、夜月、空山、枯松、绝壁、飞湍、瀑流等一系列景象,动静相衬,声形兼备,以渲染山中空旷可怖的环境和惨淡悲凉的气氛,慨叹友人何苦要冒此风险入蜀.

第三部分,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到“不如早还家”,由剑阁地理形势之险要联想到当时社会形势之险恶,规劝友人不可久留蜀地,及早回归长安.这部分亦可分为两层.前五句为一层,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一夫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语句,突出剑阁关隘险要,后六句为一层,以毒蛇猛兽杀人如麻暗喻当地军阀如凭险叛乱则将危害百姓,规劝友人早日离开险地.

全诗主要由以上三部分组成,至于在诗中三次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两句诗,则是绾连各部分的线索.它使全诗首尾呼应,回旋往复,绵连一体,难解难分.

《蜀道难》是汉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辞”中的“瑟调曲”.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引《乐府解题》说:“《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都是四川山名)之阻”.自梁简文帝至初唐张文琮,曾有不少人用此题目写过诗.李白此诗,虽然也沿用了乐府旧题描写蜀道艰难,但内容较前有所丰富,思想意义也比较积极.

描绘蜀道的奇崛艰险是本诗的一个主要内容,这类诗句,占据了全诗的大部分篇幅.李白对故乡四川和祖国山河非常热爱,他的许多诗篇都强烈地表现出这一情感.《蜀道难》也是如此.虽然,为了达到规劝友人的目的,他极力夸张、描绘了蜀道之艰险可怖,然而对祖国山河的真诚热爱,使他不由自主地对笔下的蜀道倾注了饱满的热情,在描绘蜀道之艰险可怖的.同时也写出了它的突兀、峥嵘、强悍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显示出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其次,本诗体现了作者与王炎的深情厚谊.李白很重友情,他与诗人杜甫、道士吴筠、农民汪伦的友谊向来是文学史上的美谈.他与王炎的交情也很深.王炎入蜀,他一连写了《剑阁赋》、《送友人入蜀》等诗文相送,王炎去世,他又写了《自溧水道哭王炎》三首深表哀悼.在本诗中,他于描绘蜀道之时,每每情不自禁地发出“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侧身西望长咨嗟”一类感叹,对王炎此行深表担忧,并诚恳规劝王炎及早还家,表现出对友人的真切关心和一怀深情.

如前所述,本诗当作于天宝初.当时,唐朝社会表面上尚算安定繁荣,但骨子里却矛盾重重,不无危险.一方面,是“法令弛坏”,土地兼并严重,一方面,藩镇拥兵自重,朝廷难以控制.因此,李白此诗第三部分的有些诗句,尽管仍侧重于描写蜀道地势险要,但也于有意无意之间流露出他对国事危殆的忧虑,流露出了他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关心.

无论从哪个艺术角度衡量,《蜀道难》都堪称是李白的代表作.它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创作个性.

首先是感情强烈.开篇伊始,作者就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强烈咏叹,奔腾直泻,抒发出他对蜀道高峻艰险所感到的惊愕、感慨,而后,在诗的中间和结尾,他又两次重复了这一咏叹,将自己的强烈感情笼罩全诗,给人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感觉,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其次是夸张极度.夸张是诗人常用的艺术手法,然而,李白的夸张与众不多,他往往把笔下的事物夸张到极度,而且动辄用“千”;“万”等巨额数词来形容修饰.如“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轻舟已过万重山”等脍炙人口的诗句,都是典型的例子.就《蜀道难》而言,他的夸张也到了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人说登天最难;而他却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成语有云,谈虎色变,他却道“蜀道之难”,“使人听此凋朱颜!”民谣相传,“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到他笔下竟成了“连峰去天不盈尺”.为了强调秦蜀交通阻隔时间之久远,他说是“四万八千岁”,为了突出青泥岭山路之盘曲,他说是“百步九折”;而为了显示蜀道之高耸,他甚至夸张说连为太阳驾车的六龙至此也要掉头东返……这些极度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物实际,但却有力地突出了蜀道之艰险雄奇,突出了它不可攀越的凛然气势.

再次,想象丰富奇特.李白在这首诗中的想象力是惊人的,超越时空限制,不受任何约束.从蚕丛开国、五丁开山的古老传说到“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可怕现实,从六龙回日之九重云霄到冲波逆折之百丈深渊;既有“百步九折”、“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各种图景展现,又有“悲鸟号’、“子规啼”、“砯崖转石万壑雷”诸般音响激荡;甚而至于还有“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切身经历、实地感受.凭借神奇的想象,作者具体描绘出了蜀道峥嵘崔嵬的面貌,生动渲染出了它阴森幽邃的氛围,使人如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欧阳修曾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太白落笔生云烟”(《太白戏圣俞》),形象地说出了人们读《蜀道难》后所得到的艺术感受.

应该注意的是,作者还将神话、传说与他的奇特想象和恣意夸张结合在一起,使三者相辅相成,交融为一体.这是李白诗浪漫主义风格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本诗艺术上的又一特色.在这首诗里,作者采撅了蚕丛开国、五丁开山、子规啼恨的古老传说及六龙回日的瑰丽神话,把它们编织在他对蜀道艰难的奇特想象和夸张描绘之中,为笔下的山岭石栈涂抹上一层古朴悲凉而又神奇迷离的色彩,使整首作品散发出浓郁的浪漫气息.需要指出,这些神话、传说,既是作者想象的内容,也是他恣意夸张的体现,三者是互为表里,难以拆分的.

最后,谈谈《蜀道难》句式的灵活多变与语言的奔放恣肆.李白生性豪放不羁,写诗也喜欢用句式自由、叶韵宽松的歌行体,以便任意驰骋才气,表达胸中起伏多变的强烈感情.这首诗是七言歌行,句式以七言为主,又掺杂以四言、五言、六言、八言等,短者仅三字,长者达十一字,长短不等,错落交接,时而散漫,时而整齐,随心所欲,又舒卷自如.再从语言来看,既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匀称整饬,也有“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的散漫舒展;既有“枯松倒挂倚绝壁”之精炼凝重,也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之流畅轻快,“危乎高哉”一句同义反复,是故作.重笔以提起气势:“噫吁嚱”三字选用虚词,乃无心弄巧却别具风致,且又以四川方言入诗……奔放恣肆,毫无规范可循,冲口而出,却又无施不宜,对内容的衷达与情感的抒发起了富有成效的辅助作用.

篇二:蜀道难赏析

《蜀王本纪》中记载了一个有关蜀道的神话。据说当年秦惠王时,蜀王部下有5个大力士,称为“五丁力士”。他们力大无穷。于是秦惠王送给蜀王五个美女,蜀王就命五丁力士移山开路,迎娶美女。在回行路上,见一条大蛇蹿入山洞,五丁力士上前拉住蛇尾,用力往外拖,忽然地动山摇,山岭崩塌,压死了五丁力士。秦国的五个美女都奔上山去,化为石人。这个神话,反映着古代有许多劳动人民,凿山开路,牺牲了不少人,终于打开了秦蜀通道。李白运用这个神话的母题①,写了第五韵二句:“地崩山摧壮士死”,也可以说是指五丁力士,也可以说是指成千累万为开山辟路而牺牲的劳动人民。他们死了,然后从秦入蜀才有山路和栈道连接起来。第一段诗到此为止,用四韵八句叙述了蜀道的起源。

篇三:蜀道难赏析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篇四:蜀道难赏析

蜀道难赏析1500字

《蜀道难》属乐府古题,即(相和歌辞瑟调曲)。在乐府古题乐解里面有这样一段话:“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之阻。”铜梁、玉垒都是蜀中山名。李白袭用了这个古题,仍然写蜀道之艰险。但无论在内容、形式上都有新意。由此可见李白不仅善于吸收,更善于创新,他是在继承中有革新、有创造的。

三部分:

一、从开头至“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开辟之难,突出一个“难”字。

二、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写蜀道行走之难,突出一个“险”字。

三、从“剑阁峥嵘而崔嵬”至结尾,把自然环境与政治形势结合起来,写国情的险恶,以引起人们的警惕,突出一个“恶”字。

划分三段的主要联系:

1、内在联系:三个部分的自然衔接和描写蜀道由难而险,由险而恶,劝告友人还家,逐步深化主题。

2、外在联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三次咏叹,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一部分

“危途难行”是本诗的主题。前两部分从自然风光落笔,极尽描摹刻画之能事;第三部分转入对政治形势的咏叹,深化了主题。可看作是作者的精心构思。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歌一开头,就用了惊叹词“噫吁嚱”,表示十分惊奇和感叹 “噫吁嚱”是叹词的连用,可读成“噫,吁嚱”,“吁嚱”就是呜呼的意思。也有的说“噫”、“吁”,“嚱”是三个独立叹词的连用,突兀而起。“危乎高哉”的“危”和“高”,都是高耸的意思,各带一个感叹词。李白有一首写峰顶的诗,第一句就是“危喽高百尺”,“危喽”即很高的样子。与“危乎高哉”是同样意思的重复,也是起强调的作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成为词组“蜀道难”。这里“于”是比的意思。这几句大致是:哟,啊,高啊实在高啊,蜀道难行,比上青天还难。请看,从一开始就带上了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开篇即奇,一下子奏出激昂雄浑的基调,强烈的震撼着读者的心弦。

“蚕丛及龟凫,开国何茫然!”“蚕丛”与“龟凫”是传说中的两个蜀国的开国国君,“茫然”是茫远而难以知详的意思,说他们开创蜀国是多么遥远的事了。“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尔”作指示代词,“此”的意思,“尔来”就是自此以来,即蜀开国以来。“四万八千岁”不是确数,极言时间的久远。秦国的土地因山川多有险阻,故称为“秦塞”,“通人烟”即人员往来相通的意思。这两句说蜀地自古不跟秦地相沟通。“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当”,是遮拦、阻挡,这里当“面临”讲。“太白”是秦岭主峰太白山。传说因它冬夏都有积雪,所以叫太白。太白山在西安的西面,所以叫“西当太白”。谚语云:“武功太白离天三百”,极言其高峻。“鸟道”是人迹难至的险峻的小道,“横绝”是横空飞越的意思,“巅”是顶峰。这两句说,西边太白山挡住去路,山上的小路人迹难至,只有鸟儿才能从那横空飞越直达峨眉山顶。“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是以神话来反映我国古代人民征服大自然的大无畏英雄气概。蜀王派五个力士前去迎娶秦王的五个女儿,途中见一大蛇钻入山穴,力土们抓住蛇尾猛拉,结果地崩山倒。力士和秦王的女儿都被压死,山中就此裂开一条小路,把秦蜀两地沟通起来,也就是把形似天梯的陡峭山路和山崖间凿石架通的栈道联系起来。这虽是神话故事,但我们可以看出蜀地与世隔绝,蜀之道来之不易。作者不是客观地描摹蜀道的艰难,而是从传说和想象落笔,赋予秦蜀山川以浓郁的主观感情,表现了作者对蜀道带有鲜明个性的独特感受,融合着作者豪迈奔放的个性。

以上是第一部分。作者从古老的传说落笔,追溯了蜀秦隔绝的漫长历史,指出五位壮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才在不通人烟的崇山峻岭中,开凿出一条崎岖险峻的山路。强调了蜀道来之不易。这里讲的是蜀道开辟之难。

第二部分写蜀道行走之难。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标”,高木作为表记 其最高处叫做标,这里高标就是最高峰、顶峰。这几句极写山的高峻,上面有六龙驾着太阳神乘坐的车子,到此也不得不折回的高峰,下面有波浪汹涌盘旋的回流之水。这样上下着笔,顶天立地的山峰似乎伫立在我们眼前 接着写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不得通过,敏捷轻巧的猿猴要想越过去也愁于无法攀援。这是极写山势之高峻。“青泥何盘盘”,说青泥岭多么的盘旋曲折。“百步九折萦岩峦”,“百步九折”说不在长的距离中就有多处的转折,“萦岩峦”,说这路绕着山崖。萦,萦回,绕着的意思。这两句极写山的曲折。“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是摸,“历”是经过 “参”和“井”是两个星,它们相应地面上的位置,也就是古代常说的分野,分别属于蜀和秦。“仰”是仰首,“胁息” 是屏住呼吸,可见心情的紧张。走在山路上星星仿佛可以摸到,或从身边擦过。仰起头来,苍穹低下胁迫,使人透不过气来。这是极写山路之高。“以手抚膺坐长叹”,膺是胸。如“义愤填膺”成语。这句说,用手摸着胸脯坐下来长久地叹息着,可见山之高让人感到害怕。“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由秦入蜀是向西行 故称“西游” “畏途”,危险使人害怕的道路,“巉岩”是险峻的山岩,“畏途巉岩”,就是路险山高,所以“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但见”只看见,但,只的意思,而不是但是。悲伤的鸟儿对古树哀号,雄雌相随着在林间飞翔。“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说又听到杜鹃鸟对着夜月悲啼,愁绪笼罩着空旷的山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这里“此”是代“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凋”,凋谢,消失。“朱颜”就是红颜,“凋朱颜”就是红颜失色,非常害怕的意思。今天成语有“谈虎色变”,“凋朱颜”就是“色变”的意思。“连峰去天不盈尺” “连峰”是连绵的山峰,“去天”离天,“去”是离开的意思,“不盈尺”是不满一尺,“盈”是满的意思 “枯松倒挂倚绝壁”,说古老的松树倒挂着依靠在绝壁上。“飞湍瀑流争喧豗”,“喧豗”是哄闹声,是急流瀑布发出的。说飞泻的急流和汹涌的瀑布争相轰鸣。“砯崖转石万壑雷”,“砯”,水击岩石声,这里用作动词,撞击的意思 “转石”,激流翻滚着大石。讲水拍打着山崖,冲击着山石,千山万壑发出雷鸣般的响声。这几句化用了晋代张载《剑阁鸣》中的意思,“盘着飞湍走壁,沙石碰阁,汹涌而惊雷。”可见李白善于吸收前人长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其险也若此”,蜀道之高之危略作收束。“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尔”是第二人称“你”,我叹息你这远道之客为什么要到这儿来呢?

第二部分可分为两层:前八句为一层,强调山势的高峻与道路的崎岖。“问君西游何时还”以下为第二层,描绘了悲鸟、古树、夜月、空山、枯松、绝壁、飞湍、瀑流等一系列景象,动静相衬,声形兼备,以渲染山中空旷可怖的环境和惨淡悲凉的气氛,喟叹友人何苦冒险入蜀。这是写蜀道行走之难

第三部分,主要写剑阁险要,蜀地险恶,规劝远行的友人,不可久留。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剑阁”,剑门关,在今四川剑阁县北大剑山、小剑山之间。“峥嵘” “崔嵬”都是形容山势高峻。“当”,阻挡、守着的意思,说剑阁的形势非常险要,非常高峻,只要一个人守在这险要的关隘上,再多的人也攻不开。正因为地势险要,所以“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匪”即非,这是暗喻“所守之人”成为狼与豺。说守卫的人如果不是自己的亲信,就可能变成害人的豺狼,因为他们可以凭恃险恶的地形搞叛乱,残害人民。“一夫当关”以下四句,是化用张载《剑阁鸣》中“一人荷戟,万夫趦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里写“猛虎”、“长蛇”,用的是双关的手法,用“猛虎”“长蛇”代“所守”,并把所守的凶残比拟为野兽。“吮血”就是吸血。磨牙吮血比喻、比拟中含有夸张成分,形象更加鲜明。把割据一方的军阀凶残面目揭得淋漓尽致,从而强化了蜀地政治形势的险恶。这句说,人们早晨要躲避猛虎的袭击 晚上要逃避大蛇的侵扰。这些“野兽”都在磨牙吮血,杀人太多了。作者画出了他们穷凶极恶,残害生灵的面目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锦城”指四川成都,以织锦发达而得名。杜甫有“花众锦关城”的诗句。“云”是说,讲锦城这里虽说是乐土,我劝你不如早些回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西望”承接前文“西游”说的,由长安而行,望成都,故曰“西望”,“长咨嗟”是深深的叹息。

这最后一部分,从自然环境写到社会人生,赋予“危途难行”的主题以政治的内容。写蜀地形势的险要和环境的险恶,规劝友人不可久留,及早回家。这是写国情之险恶。

这首诗构思奇特,想象奇特,“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也。”(《河岳英灵集》)说这诗写的很奇特,自屈原以来还没有人写出这样味道来的。

一、充满炽热奔放不可抑制的情感,主观性非常突出。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激情澎湃,常常不能自已。诗歌形象高度个性化,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无论叙事或者写景,都融汇着作者的豪放性格。他那极为强烈的情感,在诗中常反复咏叹出来。开头“噫吁嚱”叹词的连用和“危乎高哉”同义词的反复使用,以独特的强调手法显示内在情感的份量,造成先声夺人的气氛。接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千古传诵的慨叹,定下了全文的基调,引出了古代人民不怕牺牲,不畏艰难险阻,征服大自然的充满神话色彩的描写,使读者不得不惊心动魄于蜀道开辟之难。

在绘声绘色叙述山行艰难可怕的时候,作者再次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喟叹,极力渲染苍凉、悲愁气氛,烘托“危途难行”的主题。末尾以“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双关语,由大自然之险,写到政治之危,又发出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以“侧身西望长咨嗟”的意味深长的叹息结束全篇,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的感叹,在诗中三次出现,是感情的爆发、延续和收束。第一次出现,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点出了主题:“危途难行”,并定下全诗的基调,一唱三叹,震撼人心。“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出现,还鲜明地体现了作品结构的严谨。它第一次出现,是写蜀道开辟之难;第二次出现,是写蜀道行走之险;第三次出现,是写国情之险恶。我们说,此时作者的感情发展达到高峰,悲愤难禁,倍觉艰难。同时在结构上,也标志着由极写山之高、路之难,转向写政治形势之险恶,既是前节的收结,又是后节的启导;既照应了开头,又使读者对蜀道之难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反复呼告,不仅鲜明地体现出作品结构的严谨和感情的起伏跌宕,又像乐曲的主旋律,具有回环荡漾的音乐美。由于它始终贯注全诗,这就构成了全诗的感情主干,并将全诗凝聚成一个完满的艺术整体。作者惊叹蜀道之难,感情又是昂扬奋发充满力量的,作者的感情仿佛是随着蜀山、蜀水迭宕起伏,读后令人心情振奋。

总之,这一中心句的三次出现,在全诗的层次结构,感情凝聚,气氛渲染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深厚的情感,还以作者对西行友人的提醒、呼唤、劝告中流露出来。“问君西游何时还?”以亲切的询问,表示对友人的关怀。而接着“畏途巉岩不可攀”一句已含有赶快回头,不可前行的意思,但友人毕竟又向前走了,历经险境而抵达剑阁。作者以熟人的口吻、困惑不解地问道:“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实际是一种担心,体现了作者对友人命运的关心,而友人终于在蜀地住下了。这是豺狼出没、蛇虎横行的地方,千万不能久留哇!于是作者又发出深情的呼唤:“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再三叮咛和规劝中,饱含着一片深挚的友好情谊。

二、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

李白并没有到过剑阁,因此有关山行艰险的生动描写,如从鸟兽的感受来刻画蜀道之高险:六龙回日、黄鹤难飞、猿猴愁攀;从行人的感觉来具体描写蜀道之艰险:峰回路转、山势险峻,表现人走在上面的畏惧心理、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以山川幽冷深寂的悲凉气氛来衬托渲染蜀道之艰险:古木荒凉、鸟声凄切将自然界渲染上了旅愁;还具体描绘了行人眼中的蜀道等等。可以说李白的想象力是惊人的,超越时空的限制 不受任何约束。大家想一下,他虽有漫游天下的生活深厚根底,但如果不发挥高度的想象,不挥洒夸张的笔墨 《蜀道难》决不会如此动人心魄,成为千古不朽的浪漫主义杰作。据元和略阳县志记载,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雨,行者屡逢泥淖,所以称青泥岭。李白对青泥岭的高峻难行或许有所了解,于是吟出“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的诗句,写青泥岭是那样的盘旋曲折,山路绕着山崖不停地打转。作者出于想象的精彩描写,夸张而不失真,典型地再现了山路之险和山行之难。

在抒发旅愁的时候,作者写到:“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这里古木参天,气象森严,鸟声凄厉回荡其间。丰富的想象,精心的构思,把人们引入一个悲凉、惨淡的艺术境界。“雄飞雌从”的设计,更使羁旅者勾起思念亲人的愁绪。这样生动的艺术效果,若不是作者在驰骋他那奇幻而又细致的想象之后落笔,是很难产生的。

再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蜀道上奇险壮观的景象吧!“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在作者如椽大笔之下,连绵的山峰,几乎顶天而立;枯老的`苍松倒挂在悬崖绝壁之间,飞泄的瀑流争相吼叫,砯崖击石发出震撼千山万壑雷鸣般的声响。这里既有群峰屹立的雄伟壮阔景象,又有枯松倒挂的特写镜头,既有充满诗情画意的近景,又有令人触目惊心的动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两句,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不得不叹服作者的想象力和描写的本领。

李白善于夸张。他的夸张与众不同处,往往是将事物夸张到极度,并且动辙用“千”“万”等数词来形容、装饰,如“燕山雪花大如席”、“朝如青丝暮成雪”、“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轻舟已过万重山”等脍炙人口的诗句,都是典型的。《蜀道难》的夸张也到了无以复加、登峰造极的地步。古人常以绝对办不到的事比喻成比登天还难,而诗里却极力夸张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除此恐怕没什么更夸张的写法了。“扪参历井仰胁息” ,也是绝妙的夸张之笔。“扪”“历”两个动词的连用,显出友人出没在星宿之间,那山之高就不言而自明了。“危喽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个描写与《蜀道难》有异曲同工之妙。“连峰去天不盈尺”比后世民谣“离天三尺三”的说法更具夸张性。“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也以猿鹤面对高峻的山崖无可奈何的夸张描写,反衬行路之人陷入困境。作者还把神话传说引入诗中,给这篇浪漫主义诗作增添了光怪陆离的色彩,“蚕丛及鱼凫”的传说,形容历史悠久,突出了蜀地自成一国与世隔绝的丰功伟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等诗句,活画出他们穷凶极恶,残害生灵的狰狞面目,极写环境的恶劣。

作者通过神话描写,既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大自然的极度艰难,又给“危途难行”的主题作了极精彩的渲染。“六龙回日”的神话以极写山势之高峻。按理六龙驾着太阳神坐的车子应通行无阻,可它也竟然被蜀道上的险山挡住了,太阳神也不得不转驾回宫,那行路人就更不要说了。“子规啼月夜”这是暗用蜀王杜宇的传说,给山行的描写笼罩上凄厉愁绝的气氛。传说子规的啼叫声,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那作者劝阻友人的用意已暗含在鸟鸣声中了。这实在是奇妙生动、令人拍案叫绝的写法。

这种罕见的奇特体调的形成,自然得力于那种令人难以比美的超凡绝伦的想象了。作者的想象,出入古今,驰骋上下,从古到今,从天上到地下,所有的想象与夸张都临近或超越了事物性质的极限,基本是超现实的。因此形成的意象,一个接一个的急促奔涌,奇意迭出。在想象、夸张之中又往往加上作者的感叹、惊呼、反问,这不仅充分显现了蜀道山川雄奇险峭的气势,而且表现着作者激情的跌宕,从中可感受到作者灵魂的飞动和落落大方自由的胸襟气度。正是这种鲜明强烈的主观性,才使得“蜀道”这一客观对象深深地印入读者心中,而难以忘怀

三、语言风格自由奔放,深深打上了作者特有的印迹。

豪放不羁的李白,在选择诗歌题材时,往往从个性出发,喜欢并善长乐府古诗,格律诗写的很少。乐府诗形式比较自由,不大受格律限制,最适合于李白表现他那丰富的想象,抒发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因此李白的古诗如《子夜吴歌》、《行路难》、《将进酒》等都很有名,而像《登金陵凤凰台》那样脍炙人口的作品并不多。初唐以来乐府诗的形式,一般都是七言古体,而李白却杂糅了三、四、五言等句式,甚至运用了散文的句法,颇具创意。由此可见,思想的解放与形式的自由是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的。《蜀道难》以七言为主,长短句交替使用从三言到十一言不等,显得灵活自如。大量诗句的散文化,体现出李白热情奔放不受拘束的特色。以开头为例 “噫吁嚱……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12句中,有5种句式:3、4、4、5、5、5、7、7、7、7、7、9,随着字数的递增,句子由短促强烈的感叹,过渡到较为舒缓的陈述。

描写蜀道行走之难的诗句,一般是七言,多至九言,还有十一言的。长句适合描写较为细致的景象和抒发较为复杂的情感。

而诗的最后部分,则多用四字或五字的短句。简短、峻峭的句式,有力地反映出了蜀地自然环境和政治形势的险恶,反复为友人敲响了一阵又一阵短促而震耳的警钟。

这首诗用韵也打破了齐梁旧说,即一韵到底的格式,而是竭尽变化之能势,用“an”韵的,基本在诗的前半部分,如“天”、“烟”、“巅”、“连”。诗的后半部分,用韵变化较大。“yi”韵的,如“尺”、“壁”;“ai”韵的,如“开”、“豺” “a”韵的“家”。用韵的变化,与后半部分写环境的险恶、政治形势的动荡有关系,也体现出作者变化不定的和紧张的情绪。总之,巧妙的用韵,使这首诗在描绘客观情状和传达主观情绪上,显得活泼自如,毫无呆板之感。

对声调的安排,也与表达内容相称。如“愁平山”连用三个平声,空谷传响,荡人心魄,极写蜀道令人可畏 气氛感伤悲凉。“扪 参 历 井 仰 胁息” 连用五个仄声,形象地反映出行进在极高的山路上那种高度紧张跼促的心理。巧妙地选择声调,以便跟所抒写的情感相称,这充分显示出李白深厚的艺术功力。

关于这首诗的基调问题。后人有模仿写《蜀道难》的。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样的佳句,至今为人们所传诵。这说明了这篇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它的生命力。

篇五:蜀道难赏析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烘托蜀道之难。

关于本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篇六:蜀道难赏析

首先,反复手法增强抒情气氛

诗人写景不是客观地描摹自然,而是浸透着感情的,属于“第二自然”。李白在《蜀道难》中,他对蜀道之难的描写,不是纯客观的再现,而是他对蜀道之难的独特感受,也就是蕴含着诗人思想情感的。那么,在诗人李白的笔下,蜀道是怎么样?诗中写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歌开始,诗人把自己的感受推到了最高点,一下子就把蜀道之高、蜀道难行给突显出来。这为全诗情感发展奠定了基调,也为后面描写奠定基础。诗人在这个基础上,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反复出现,渗透在诗歌的开始、中间、结尾,渗透到底,似如贯穿诗歌的主旋律。这样反复出现,不但使诗歌描写紧扣“蜀道难”这一中心,而且形成回肠荡气的韵律美,从而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气氛。同时,这样的反复,时时撞击着读者的心灵,激发读者的想象,引发读者的思考,使读者进入诗歌的审美意境,从而真正感受诗人的仕途艰辛,内心的苦闷及其人生的凄清。

其次,大胆夸张描写奇异山川

在诗歌中,夸张是浪漫主义诗人常用的手法。然而,李白在《蜀道难》中,为了更好的抒发情感,表达思想,诗人除了直接的夸张之外,还把神话传说融入其中,使夸张更加奇特,更富有文化意蕴,同时这些神话传说也有助于提高夸张的审美效果,从而更加突出蜀国的奇山异水之壮美。例如,诗中写道:“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蚕丛、鱼凫”是传说中古蜀国的两个国王。其意义是说,蚕丛和鱼凫两个蜀王,开国的事情多么渺茫不清。从那以后经过四万八千年,才和秦地的人有交相通达。“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意思是说, 直到地崩山塌,壮士都被压死,然后才有了天梯与石栈相互连接。“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意思是说,上面有即使是拉车的六龙也要绕弯的最高峰,下面有冲激高溅的波浪逆折的漩涡。高飞的黄鹤尚且飞不过去,猿猴想过去,发愁没有地方可以攀援。这几句从整体上说,诗人从蚕丛开国说道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啼月,天马行空般的驰骋想象。从夸张的角度来说,说到蜀道难行,说是比登天还难;山势高峻,就连飞鸟也无法飞过。即使是善于攀援的猿猴也“愁攀援”,甚至于可以使“六龙回日”。这些描写都算是奇特无比的,这样的夸张,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也是不可多得的。当然,这些艰难之路也正象征着诗人仕途之路的艰险。总之,诗人大胆夸张,奇特的想象,并融入神话传说,不但使蜀道山川富有神奇的色彩,突出了蜀道难行,而且更好地表现出诗人的仕途蹭蹬而无可奈何之情。

再次,散文语句提高表达效果

诗歌是讲求节奏的。“节奏是诗歌的.生命。”在诗歌中,产生节奏的方式自然是多样的。但最根本的是诗歌的节奏与诗人的内在情感有着直接的关系。因而,节奏也有助于诗人情感的表达。李白在《蜀道难》中,为了表现仕途的艰险,难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诗人选择了形式比较自由的乐府体裁。在诗中,大量使用了散文化句式,特别是在长短相间、参差错落的语言中,短句急促,长句舒缓,相互结合,高低起伏,不但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而且也表现出诗人李白豪放不羁的语言风格。比如,诗歌开始写道:“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里由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构成,又少到多,由短到长,语势急促,给人以不可阻挡之势。后面有“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由五字句、七字句和九字句构成,语气显得比较平缓,好似娓娓道来。如此散文化的语言形式,在《蜀道难》这首富有气势的诗歌中,不但没有减少诗意,反而使诗歌语言抑扬顿挫,起伏不定,不但给人以蜀道之艰险的感受,也使读者感受到诗人激*情及其情感的起伏状态,从而表现出诗人因仕途艰险而难以抑制的内心苦闷之情。

总之,作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伟大的。在中国文学上,李白贡献是巨大的。李白的诗歌内容丰富,情感真挚,思想深刻的,他不但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使内容和形式得到和谐的统一。

篇七:蜀道难赏析

《蜀道难》是李白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文学宝库中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不朽杰作。《蜀道难》本为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李白此诗是对传统题材的再发挥。此诗的主题思想众说纷纭,见解不一,我认为它与政治现实还是有一定联系的。诗歌创作于天宝初年,即李白第一次入长安的时候,当时表面繁荣的唐朝隐伏和酝酿着衰败、变乱的危机。藩镇割据,怀觊觎之心者,非徒安史。诗末抒发的感慨,当是针对时局而发,寄寓着诗人的隐忧,诗歌借助神话传说和民谚,驰骋丰富奇特的想像,运用夸张手法,近乎完美地描写出蜀道的奇和险。唐代殷?称赞此诗“可谓奇之又奇,自骚人以后,鲜有此体调”。相传贺知章读罢《蜀道难》,“称赞者数四,号为‘谪仙’”。

这是一首让古今文人拍案称奇的诗章。

诗歌开篇即凭空起势,骤响彻天。诗人把三个叹词相叠,两个形容词各带一个语气词并列,另用一个比喻,来突出蜀道之难,诗句气势磅礴,使读者在心目中对蜀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接着按由秦入蜀的路线(长安──太白山──峨眉山──青泥岭──剑阁──成都),具体写蜀道之难。

先写蜀道开辟之难。诗歌夸张地说自蜀开国四万八千年以来,一直“不与秦塞通人烟”,后来五丁力士拽蛇导致地崩山摧身死才促成了蜀道的修建。这个悲壮的神话故事为蜀道增添了许多神奇色彩,也间接地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次写蜀道旅途之难。以“六龙回日”的神话和想像,用黄鹤飞不过、猿猱愁攀援来反衬,用悲鸟、子规作烘托,极写山的高峻奇险;以“冲波逆折”“飞湍瀑流”的直接描写,用“崖转石万壑雷”的夸张手法,极写水的湍急凶险。

继写蜀道人事之难。剑阁位置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不乏据险作乱的先例,诗人怀着对国事的担忧、对人民的关切之情,警告当局要吸取历史教训,防止地方军阀据险作乱,残害人民。

文末的结语写蜀道之难导致的结果。行人望蜀兴叹,徒唤奈何,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人以鬼神莫测的笔法,纵横驰骋,时间上从四万八千年之前的混沌初开至战国而至中唐;空间上从长安跨越数座大山而至成都,从上可摩天的山巅到激流回旋奔腾的深壑;其他,从行人至鸟兽,从神话传说至当今世道……腾挪跌宕,惊心动魄,把蜀道之难渲染得淋漓尽致。

??本诗为乐府诗,形式自由,每句字数从三言至十一言,参差错落,且三次换韵,非常适合表达大自然的奇观和诗人热情奔放的思想感情。诗歌融神话、传说、谚语与景观、人事、心理于一炉,想像丰富奇特,夸张新颖独到,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前、中、后出现三次,反复咏叹,内容逐次加深,产生了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全诗从形式到内容,充分体现了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篇八:蜀道难赏析

这是李白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我们先来简单分析一下。

这首诗通篇描写的是蜀道之艰难。诗中重复了三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说明作者对蜀道之难痛彻心肺,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短短的九个字,把蜀道的艰苦卓绝刻画到了极致。

这样的诗句,这样的意境,也只有充满浪漫情怀、具有凛然风骨、酷爱自由生活的艺术天才李白,才会写得出来。

或许是早年蜀道留给他的印象太深刻了,李白还写作了几首著名的《行路难》。其中如“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已成千古传颂,使人不禁联想到当年屈原的诗句。两位大诗人虽然前后相差千年,所具有的豪情壮志却一脉承传。

篇九:蜀道难赏析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象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篇十:《蜀道难》赏析

一首《蜀道难》,给人的感觉不仅仅入蜀之路的艰难,更多的是人生之路的艰辛,“噫吁戏,危呼高哉!”人生旅途谁没有这样的感叹呢?特别是像李白一样具有“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远大理想、要求“济苍生”“辅社稷”“安黎元”的人,人生之路更是艰难。在《蜀道难》里,李白用他那高超的艺术手法,丰富奇特的想象,把这样艰难的人生之路表现的淋漓尽致。

首先,由“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引出古蜀国创业的艰辛,时间之长“四万八千岁”,环境之恶劣“西当太白有鸟道”就是有了“石栈相钩连”,还是面对“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的情形,处境之险恶“地崩山催壮士死”,就连黄鹤、猱猿这样会飞能爬的动物都难以越过而“愁攀援”,更何况是人呢?然而,古蜀国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五丁开山”那壮美的故事也不断激励着无数的勇士不顾“青泥何盘盘”,而“百步九折萦岩峦”,尽管把人折磨的“仰肋息,坐长叹。”

人生本来就是如此,创业自然是艰辛。古蜀国如此,秦塞亦如此,人类的发展史不也就如此吗?“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多少志士创业的`悲壮故事,李白用蒙太奇式的一串串电影镜头:由远及近,由静到动,由慢变快,那山峦起伏、连蜂接天的图画,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飞湍、瀑流、悬崖、转石带来的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排山倒海之势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魅力,激人进取的动力。真正的勇士怎能因此而退缩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人在感叹的同时,更是一种赞叹,赞叹造物之神工,英雄之神勇,面前的这“难”字已不是简单的“困难”所概而括之的了,更多的是体现了人生的意义,若能克服之则可以达到“连峰去天不盈尽”的境界,更能观赏得到“枯松倒挂倚绝壁”的奇境,至于“飞湍瀑流争喧虺,平崖转石万壑雷”的热闹景象就更别提了。这种人生历尽艰辛,览便人间美景的感觉,又怎是普通人能体会得到的呢?难免会有人会不解地问“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在封建社会,君王主宰一切的时代,士人的远大理想,人生价值均系于君王一身,因而主动去靠近天子,尽可能地去被天子赏识,是有志之士的一大目标。能接近天子,能得到天子得宠幸,是不胜荣幸“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然而,高处不胜寒,伴君如伴虎,天子那喜怒无常的性格,今天把你捧为掌中尤物,明天又可以把你看作“狼与豺”,时刻要提防着如虎如蛇的君王,稍不注意就会流血牺牲,人头落地。被天子宠幸的感觉不错“锦城云虽乐”,可是整天面临着“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的政治环境又怎不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呢?人生理想一旦真正实现,众星仰月,“剑阁峥嵘而崔巍”又会让你觉得寂寞而孤独,还不如像村民野夫那样过的悠闲自在的生活,因而又渴望回到原来的样子“不如早还家”,然而,身在江湖已容不得你做主了,只能“侧身西望长咨嗟!”。

难呐,人生!穷亦难,达亦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赏析一】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O?@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赏析二】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写山为远望,写水为俯瞰。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登高?”的节候。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连这点欢乐也失去了。这一联分承五、六句:“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细细体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无怪乎胡应麟盛誉其为“旷代之作”清代杨论推崇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明人胡应麟更说此诗“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羽毛

篇十一:《蜀道难》赏析

李白

噫吁?剑?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f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Y,?f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注音】

噫吁?剑?yi?xu?xī)??鱼凫(fú)??秦塞(sài)???萦绕(yíng)

石栈(zhàn)????????猿猱(náo)?扪参(shēn)??抚膺(yīng)

?f岩(chán)????????飞湍(tuān)??咨嗟(zījiē)?喧?Y(huī)

?f崖(pīng)????????崔嵬(wéi)?吮血(shǔn)

【文言基础知识】

古今异义:

⒈危乎高哉:危?古意:高?现在:危险

⒉但见悲鸟号古木:但?古意:只?现在:表转折但是

⒊尔来四万八千岁:尔?古意那,这指开国之初现在:你,如此

⒋连峰去天不盈尺:去:相隔?现在:到

通假字

【所守或匪亲】

“匪”通“非”。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鹤”通“鹄”。

词类活用

【调朱颜】

调,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f崖转石万壑雷】

?f,名词用作动词,原指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作动词用,冲击的意思。

转,使动用法,使……滚动。

【猿猱欲度愁攀援】

愁,为动用法,为……发愁。

【侧身西望长咨嗟】

西,名作状,向西。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回,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特殊句式

【倒装句】

⒈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于”和它后边的“上青天”构成的介词短语,介词短语后置,正确语序为“于上青天难”。

⒉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嗟:叹惋之辞,相当“唉”。

胡为:为何,为什么。

这是一个疑问句中的倒装句式,整体可以翻译为“唉,你这远方的为什么要到这里来呢”。

虚词【而】用作连词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译文】

噫,哎呀,好高啊好险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和鱼凫是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开国的事业何等茫然。从古到今四万八千年,秦蜀二地从不通人烟。西面太白山上只有鸟飞的路线,可以通往峨眉山巅。多少壮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条天梯似的栈道互相钩连。

上有那驾着六龙的日车也要回头的高峰,下有那奔腾澎湃的激流也要倒退的?川。连高飞的黄鹤也不得过啊,猿猴要过也无法攀援。青泥岭上路,盘旋又盘旋,百步九折绕山峦。抬起头来不敢出大气,手摸星辰头顶天。只好坐下来手按胸口发长叹:“西行的人啊,你什么时候回来呢?这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

只听见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雌的跟着雄的飞绕在林间。又听见子规在月下哭泣:“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一声声,愁满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听一听也会使人失去青春的容颜。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千年枯枝倒挂在悬岩上边。激流和瀑布各把神通显,冲得山岩震,推着巨石转,好一似雷霆回响在这万壑千山。“蜀道是这样的艰险啊!可叹(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不知是为了什么?”

剑门关气象非凡,但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把关的人若是不可靠,他反而成为祸患。行人来到这里,早上要防备猛虎的袭击,晚上要警惕长蛇的暗算。它们磨快了牙齿,时刻要摆人肉宴。被它们杀害的人啊,密密麻麻,成千上万。“锦城虽说是个好地方,倒不如早早回家去!”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当我踏上归途回身西望,还止不住连声长叹。

【赏析一】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健钡健叭缓筇焯菔?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象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呢?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志》),为唐代人蜀要道。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俱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象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东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所以殷?[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关于本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赏析二】

蜀道难,人生之路更难

篇十二:《蜀道难》赏析

唐代: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攀援 一作: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如此 一作:也若此)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译文

唉呀呀!多么高峻伟岸!

蜀道真太难攀登,简直难于上青天。

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

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

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眉山顶端。

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

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

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

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

屏住呼吸仰头过参井皆可触摸,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徒长吁短叹。

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

可怕的岩山栈道实在难以登攀!

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雄雌相随飞翔在原始森林之间。

月夜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令人愁思绵绵呵这荒荡的空山!

蜀道真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叫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

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

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水石相击转动像万壑鸣雷一般。

那去处恶劣艰险到了这种地步;

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了什么而来到这险要的地方?

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难攻占。

驻守的官员若不是自己的近亲;难免要变为豺狼踞此为非造反。

清晨你要提心吊胆地躲避猛虎;傍晚你要警觉防范长蛇的灾难。

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毒蛇猛兽杀人如麻即令你胆寒。

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的所在;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

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与长叹!

注释

《蜀道难》:古乐府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噫吁嚱:惊叹声,蜀方言,表示惊讶的声音。宋庠《宋景文公笔记》卷上:“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

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何茫然:难以考证。何:多么。茫然:渺茫遥远的样子。指古史传说悠远难详,茫昧杳然。据西汉扬雄巜蜀本王纪>记载:“蜀王之先,名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从开明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

尔来:从那时以来。四万八千岁:极言时间之漫长,夸张而大约言之。秦塞:秦的关塞,指秦地。秦地四周有山川险阻,故称“四塞之地”。通人烟:人员往来。

西当:西对。当:对着,向着。太白: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在长安西(今陕西眉县、太白县一带)。鸟道:指连绵高山间的低缺处,只有鸟能飞过,人迹所不能至。横绝:横越。峨眉巅:峨眉顶峰。

地崩山摧壮士死:《华阳国志·蜀志》:相传秦惠王想征服蜀国,知道蜀王好色,答应送给他五个美女。蜀王派五位壮士去接人。回到梓潼(今四川剑阁之南)的时候,看见一条大蛇进入穴中,一位壮士抓住了它的尾巴,其余四人也来相助,用力往外拽。不多时,山崩地裂,壮士和美女都被压死。山分为五岭,入蜀之路遂通。这便是有名的“五丁开山”的故事。摧:倒塌。天梯:非常陡峭的山路。石栈:栈道。

六龙回日:《淮南子》注云:“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日至此面而薄于虞渊,羲和至此而回六螭。”螭即龙。高标:指蜀山中可作一方之标识的最高峰。 冲波:水流冲击腾起的波浪,这里指激流。逆折:水流回旋。回川:有漩涡的河流。

黄鹤:黄鹄(Hú),善飞的大鸟。尚:尚且。得:能。猿猱(náo):蜀山中最善攀援的猴类。

青泥:青泥岭,在今甘肃徽县南,陕西略阳县北。《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二:“青泥岭,在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盘盘:曲折回旋的样子。百步九折:百步之内拐九道弯。萦:盘绕。岩峦:山峰。

扪参历井:参(shēn)、井是二星宿名。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叫做“分野”,以便通过观察天象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参星为蜀之分野,井星为秦之分野。扪(mén):用手摸。历:经过。胁息:屏气不敢呼吸。膺:胸。坐:徒,空。

君:入蜀的友人。畏途:可怕的路途。巉岩:险恶陡峭的山壁。

但见:只听见。号古木:在古树木中大声啼鸣。从:跟随。

子规:即杜鹃鸟,蜀地最多,鸣声悲哀,若云“不如归去”。《蜀记》曰:“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号曰望帝。宇死,俗说杜宇化为子规。子规,鸟名也。蜀人闻子规鸣,皆曰望帝也。”这两句也有断为“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的,但不如此文这种断法顺。

凋朱颜:红颜带忧色,如花凋谢。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去:距离。盈:满。

飞湍(tuān):飞奔而下的急流。喧豗(huī):喧闹声,这里指急流和瀑布发出的巨大响声。砯(pīng)崖:水撞石之声。砯,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作动词用,冲击的意思。转,使滚动。 壑:山谷。

嗟:感叹声。尔:你。胡为:为什么。来:指入蜀。

剑阁:又名剑门关,在四川剑阁县北,是大、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长约三十余里。峥嵘、崔嵬,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一夫”两句:《文选》卷四左思《蜀都赋》:“一人守隘,万夫莫向”。《文选》卷五十六张载《剑阁铭》:“一人荷戟,万夫趦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一夫:一人。当关:守关。莫开:不能打开。

所守:指把守关口的人。或匪亲:倘若不是可信赖的人。匪,同“非”。

朝:早上。吮:吸。

锦城:成都古代以产棉闻名,朝廷曾经设官于此,专收棉织品,故称锦城或锦官城。《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剑南道成都府成都县:“锦城在县南十里,故锦官城也。”今四川成都市。

咨嗟:叹息。

赏析

整体评析

此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当局,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

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整体把握

此诗大约是天宝(唐玄宗年后,742~756)初年,诗人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李白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写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嚱”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志》),为唐代入蜀要道。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假如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假如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李白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诗人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表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写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诗人之所以描写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李白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诗人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诗人对东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关于此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诗人“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逐段分析

第一段从开头到“相钩连”,用了四韵,为全诗定下豪放的基调,并用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蜀王本纪》中记载了一个关于蜀道的神话。据说当年秦惠王时,蜀王部下有五个大力士,称为“五丁力士”。李白们力大无穷。于是秦惠王送给蜀王五个美女,蜀王就命五丁力士移山开路,迎娶美女。在回行路上,见一条大蛇蹿入山洞,五丁力士上前拉住蛇尾,用力往外拖,忽然地动山摇,山岭崩塌,压死了五丁力士。秦国的五个美女都奔上山去,化为石人。这个神话,反映着古代有许多劳动人民,凿山开路,牺牲了不少人,终于打开了秦蜀通道。诗人运用这个神话的母题,写了第五韵二句:“地崩山摧壮士死”,也可以说是指五丁力士,也可以说是指成千累万为开山辟路而牺牲的劳动人民。李白们死了,然后从秦入蜀才有山路和栈道连接起来。第一段诗到此为止,用四韵八句叙述了蜀道的起源。

第二段共享九个韵,描写天梯石栈的蜀道。“六龙回日”也是一个神话故事,据说太阳之神羲和驾着六条龙每天早晨从扶桑西驰,直到若木。左思《蜀都赋》有两句描写蜀中的高山:“羲和假道于峻坂,阳乌回翼乎高标。”羲和和阳乌都是太阳的代词。文意是说:太阳也得向高山借路。而最高的山还使太阳回飞避开。“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这一句就是说:上面有连太阳都过不去的高峰。“高标”是高举、高耸之意,但作名词用,因而可以解作高峰。萧士赟注引《图经》云:高标是山名。这是后代人误读诗人诗,或有意附会,硬把一座山名为高标。原诗以“高标”和“回川”对举,可知决不是专名。

这两句诗有一个不同的文本。《河岳英灵集》、《极玄集》这两个唐人的选本、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唐人写本,还有北宋初的《唐文粹》,这两句却不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而是“上有横河断海之浮云,下有逆折冲波之流川”。从对偶来看,后者较为工整,若论句子的气魄,则前者更为壮健。可能后者是当时流传的初稿,而前者是作者的最后改定本。故当时的选本作“横河断海”,而李阳冰编定的集本作“六龙回日”。

以下一大段又形容蜀山之高且险。黄鹤都飞不过,猿猴也怕攀缘之苦。青泥岭,在陕西略阳县,是由秦入蜀的必经之路。这条山路百步九曲,在山岩上纡回盘绕,行旅极为艰苦。参和井都是二十八宿之一。蜀地属于参宿的分野,秦地属于井宿的分野。在高险的山路上,从秦入蜀,就好似仰面朝天,屏住呼吸,摸着星辰前进。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旅程中,行人都手按着胸膛,为此而长叹。这个“坐”字,不是坐立的坐,应该讲作“因此”。

以上是第二段的前半,四韵八句,一气贯注,渲染了蜀道之难。下面忽然接一句“问君西游何时还”,这就透露了赠行的主题。作者不像作一般送行诗那样,讲些临别的话,而在描写蜀道艰难中间,插入一句“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呀?”由此反映了来去都不容易。这一句本身也成为蜀道难的描写部分了。

“畏途巉岩”以下四韵七句,仍然紧接着上文四韵写下去,不过改变了描写的对象。现在不写山高路险,而写山中的禽鸟了。诗人说:这许多不可攀登的峥嵘的山岩,真是旅人怕走的道路(畏途)。在这一路上,你能见到的只是古树上悲鸣的鸟,雌的跟着雄的在幽林中飞绕。还有蜀地著名的子规鸟,常在月下悲鸣。据说古代有一个蜀王,名叫杜宇,号为望帝。李白因亡国而死,死后化为子规鸟,每天夜里在山中悲鸣,好像哭泣一样。

以下还有一韵二句,是第二段的结束语。先重复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接着说:使人听了这些情况,会惊骇得变了脸色。“凋朱颜”在这里只能讲作因惊骇而“色变”的意思,虽然在别处应当讲作“衰老”。

第二段以下,韵法与章法似乎有点参差。依韵法来写,分为三段。但假如从思想内容的结构来看,实在只能说是两段。从“连峰去天不盈尺”到“胡为乎来哉”是一段,即全诗的第三段。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到末句是又一段,即全诗的第四段,第三段前四句仍是描写蜀道山水之险,但作者分用两个韵。“尺”、“壁”一韵,只有二句,接下去立刻就换韵,使读者到此,有气氛短促之感。在长篇歌行中忽然插入这样的短韵句法,一般都认为是缺点。尽管诗人才气大,自由用韵,不受拘束,但这两句韵既急促,思想又不成段落,在讲究诗法的人看来,终不是可取的。

这一段前二句形容高山绝壁上有倒挂的枯松,下二句形容山泉奔瀑,冲击崖石的猛势,如万壑雷声。最后结束一句“其险也如此”。这个“如此”,并不单指上面二句,而是总结“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下的一切描写。在山水形势方面的蜀道之险,到此结束。此下就又接一个问句:你这个远路客人为什么到这里来呢?这又是出人意外的句子。假如从蜀中人的立场来讲,就是说:我们这地方,路不好走,你何必来呢?假如站在送行人的立场来讲,就是说:如此危险的旅途,你有什么必要到那里去呢?

接下去转入第四段,忽然讲到蜀地的军事形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于固守,难于攻入。像这样的地方,假如没有亲信可靠的人去镇守,就非常危险了。这几句诗完全用晋代张载的《剑阁铭》中四句:“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弗居。”诗人描写蜀道之难行,联系到蜀地形势所具有的政治意义,事实上已越出了乐府旧题“蜀道难”的范围。巴蜀物产富饶,对三秦的经济供应,甚为重要。所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第一句就说蜀地“城阙辅三秦”,也是指出了这一点。诗人作乐府诗,虽然都用旧题,却常常注入有现实意义的新意。这一段诗反映了初唐以来,蜀地因所守非亲,屡次引起吐蕃、南蛮的入侵,导致生灵涂炭的战争,使三秦震动。

这一段诗,在诗人是顺便提到,作为描写蜀道难的一部分。但却使后世读者误认为全诗的主题所在。有人以为此诗讽刺章仇兼琼,有人以为讽刺严武,有人以为讽刺一般恃险割据的官吏,都是为这一段诗所迷惑,而得出这些结论。但是,这几句诗,确是破坏了全诗的统一性,写在赠友人入蜀的诗中,实在使人有主题两歧之感。然诗作本是诗人感情之流露:蜀中势力盘根错节,险要的地势更成为滋生割据野心的土壤,诗人害怕友人误入是非之地,命丧宵小之手,故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之语。

篇十三:《蜀道难》全文赏析

噫吁戏:惊叹声。

蜀道:一般指自陕西进入四川的山路。

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的两个国王。

茫然:茫味难详。

四万八千岁:极言时间久远。

秦塞:秦地。古代蜀国本与中原不通,至秦惠王灭蜀,开始与中原相通。

太白:山名,秦岭主峰,在今陕西省周至一带。

天梯:上陡峰的山路。

六龙:相传太阳神坐由六条龙拉的车而行,被高标所阻而回车。

冲波逆折:激浪逆流。

黄鹤:即黄鹄,一种高飞的鸟。

猿猱:统指猿类。

青泥:岭名,在今陕西省略阳县。

萦岩峦:缭绕在山峰间。

抚膺:抚胸。

巉岩:险峭的山岩。

号:聒噪。

子规:杜鹃鸟。

凋朱颜:容颜为之衰老。

去天:离天。

绝壁:陡峭的山壁。

喧豗:轰响声。

嗟:叹息。

胡:何。

峥嵘、崔嵬:高峻的样子。

锦城:锦官城、今四川成都。

咨嗟:叹息。

篇十四:《蜀道难》全文赏析

本诗生动地描写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并且描写了蜀道上的奇异风光,壮丽景色。表现出诗人对山河的热爱。同时将人间险恶与蜀道难进行了有机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

全诗豪情奔放,想像丰富奇异,极具夸张性,语言富于变化而且充满感情,有声有色,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蜀道难》ppt备课材料

2.《蜀道难》的作者是

3.八年级《蜀道难》ppt

4.《蜀道难》原文翻译及神话传说

5.《蜀道难》书法

6.蜀道难 翻译

7.探究李白李白《蜀道难》的艺术体现特点

8.略论李白《蜀道难》的演变过程

9.《蜀道难》的主旨赏析

10.《蜀道难》教案附板书

篇十五:李白《蜀道难》赏析

蜀道难

唐代:诗人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蜀道难》诗人李白的赏析

《蜀王本纪》中记载了一个关于蜀道的神话。据说当年秦惠王时,蜀王部下有五个大力士,称为“五丁力士”。他们力大无穷。于是秦惠王送给蜀王五个美女,蜀王就命五丁力士移山开路,迎娶美女。在回行路上,见一条大蛇蹿入山洞,五丁力士上前拉住蛇尾,用力往外拖,忽然地动山摇,山岭崩塌,压死了五丁力士。秦国的五个美女都奔上山去,化为石人。这个神话,反映着古代有许多劳动人民,凿山开路,牺牲了不少人,终于打开了秦蜀通道。诗人李白运用这个神话的母题①,写了第五韵二句:“地崩山摧壮士死”,也能说是指五丁力士,也能说是指成千累万为开山辟路而牺牲的劳动人民。他们死了,然后从秦入蜀才有山路和栈道连接起来。第一段诗到此为止,用四韵八句叙述了蜀道的起源。

第二段共享九个韵,描写天梯石栈的蜀道。“六龙回日”也是一个神话故事,据说太阳之神羲和驾着六条龙每天早晨从扶桑西驰,直到若木。左思《蜀都赋》有两句描写蜀中的高山:“羲和假道于峻坂,阳乌回翼乎高标。“羲和和阳乌都是太阳的代词。文意是说:太阳也得向高山借路。而最高的山还使太阳回飞避开。“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这一句就是说:上面有连太阳都过不去的高峰。“高标”是高举、高耸之意,但作名词用,因而可以解作高峰。萧士赟注引《图经》云:高标是山名。这是后代人误读诗人李白诗,或有意附会,硬把一座山名为高标。原诗以“高标”和“回川”对举,可知决不是专名。

这两句诗有一个不同的文本。《河岳英灵集》、《极玄集》这两个唐人的选本、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唐人写本,还有北宋初的《唐文粹》,这两句却不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而是“上有横河断海之浮云,下有逆折冲波之流川”。从对偶来看,后者较为工整,若论句子的气魄,则前者更为壮健。可能后者是当时流传的初稿,而前者是作者的最后改定本。故当时的选本作“横河断海”,而李阳冰编定的集本作“六龙回日”。现在我们根据集本抄录。

以下一大段又形容蜀山之高且险。黄鹤都飞不过,猿猴也怕攀缘之苦。青泥岭,在陕西略阳县,是由秦入蜀的必经之路。这条山路百步九曲,在山岩上纡回盘绕,行旅极为艰苦。参和井都是二十八宿之一。蜀地属于参宿的分野,秦地属于井宿的分野。在高险的山路上,从秦入蜀,就好似仰面朝天,屏住呼吸,摸着星辰前进。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旅程中,行人都手按着胸膛,为此而长叹。这个“坐”字,不是坐立的坐,应该讲作“因此”。

以上是第二段的前半,四韵八句,一气贯注,渲染了蜀道之难。下面忽然接一句“问君西游何时还”,这就透露了赠行的主题。作者不象作一般送行诗那样,讲些临别的话,而在描写蜀道艰难中间,插入一句“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呀?”由此反映了来去都不容易。这一句本身也成为蜀道难的描写部分了。

“畏途巉岩”以下四韵七句,仍然紧接着上文四韵写下去,不过改变了描写的对象。现在不写山高路险,而写山中的禽鸟了。作者说:这许多不可攀登的峥嵘的山岩,真是旅人怕走的道路(畏途)。在这一路上,你能见到的只是古树上悲鸣的鸟,雌的跟着雄的在幽林中飞绕。还有蜀地著名的子规鸟,常在月下悲鸣。据说古代有一个蜀王,名叫杜宇,号为望帝。他因亡国而死,死后化为子规鸟,每天夜里在山中悲鸣,好象哭泣一样。

以下还有一韵二句,是第二段的结束语。先重复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接着说:使人听了这些情况,会惊骇得变了脸色。“凋朱颜”在这里只能讲作因惊骇而“色变”的意思,虽然在别处应当讲作“衰老”。

第二段以下,韵法与章法似乎有点参差。现在我依韵法来写,分为三段。但如果从思想内容的结构来看,实在只能说是两段。从“连峰去天不盈尺”到“胡为乎来哉”是一段,即全诗的第三段。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到末句是又一段,即全诗的第四段,第三段前四句仍是描写蜀道山水之险,但作者分用两个韵。“尺”、“壁”一韵,只有二句,接下去立刻就换韵,使读者到此,有气氛短促之感。在长篇歌行中忽然插入这样的短韵句法,一般都认为是缺点。尽管诗人李白才气大,自由用韵,不受拘束,但这两句韵既急促,思想又不成段落,在讲究诗法的人看来,终不是可取的。

这一段前二句形容高山绝壁上有倒挂的枯松,下二句形容山泉奔瀑,冲击崖石的猛势,如万壑雷声。最后结束一句“其险也如此”。这个“如此”,并不单指上面二句,而是总结“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下的一切描写。在山水形势方面的蜀道之险,到此结束。此下就又接一个问句:你这个远路客人为什么到这里来呢?这又是出人意外的句子。如果从蜀中人的立场来讲,就是说:我们这地方,路不好走,你何必来呢?如果站在送行人的立场来讲,就是说:如此危险的旅途,你有什么必要到那里去呢?

接下去转入第四段,忽然讲到蜀地的军事形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于固守,难于攻入。象这样的地方,如果没有亲信可靠的人去镇守,就十分危险了。这几句诗完全用晋代张载的《剑阁铭》中四句:“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弗居。”诗人李白描写蜀道之难行,联系到蜀地形势所具有的政治意义,事实上已越出了乐府旧题“蜀道难”的范围。巴蜀物产富饶,对三秦的经济供应,甚为重要。所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第一句就说蜀地“城阙辅三秦”,也是指出了这一点。诗人李白作乐府诗,虽然都用旧题,却常常注入有现实意义的新意。这一段诗反映了初唐以来,蜀地因所守非亲,屡次引起吐蕃、南蛮的入侵,导致生灵涂炭的战争,使三秦震动。

这一段诗,在诗人李白是顺便提到,作为描写蜀道难的一部分。但却使后世读者误认为全诗的主题所在。有人以为此诗讽刺章仇兼琼,有人以为讽刺严武,有人以为讽刺一般恃险割据的官吏,都是为这一段诗所迷惑,而得出这些结论。但是,这几句诗,确是破坏了全诗的统一性,写在赠友人入蜀的诗中,实在使人有主题两歧之感。明代的李于鳞,曾评诗人李白的歌行诗云:“太白纵横,往往强弩之末,间以长语,英雄欺人耳。”(《艺苑卮言》卷四引)对于这一段诗,我也认为是“强弩之末”的“长语”(多馀的话)。

篇十六:李白《蜀道难》赏析

蜀道难

作者: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翻译

哎呀呀,真是太高啦。攀越蜀道真比登天还难!

蜀国有蚕丛和鱼凫两个君主,他们开国得时间距今十分遥远,从那时起大概有四万八千岁啦吧,蜀国就不曾与秦地有什么来往。往西去有座太白山,其山高峻无路可司行,唯有飞鸟可以飞过此山,直到蜀国得峨眉之巅。秦惠王之时,才有蜀王派五丁开山,传说这五位壮士因开山导致地崩山摧而仕烈牺牲,才使得蜀道得天梯石栈连结啦起来。

蜀中上有日神得六龙所驾之车所不能逾越得高山,下有回旋倒流得曲折而波涛汹涌得河流。善高飞得黄鹄想飞越而不敢过,善攀援得猿猴想攀登而发愁无处攀缘,其山之险就可想而知啦。青泥岭得泥路曲曲弯弯,百步九折萦绕着山峦。行人攀至高山之顶,伸手可以摸得着天上得参星和井星,紧张得透不过气来,只得坐下来抚着胸口长吁短叹。

老兄西游打算几时回来?这蜀道得峭岩险道,实在是不可登攀。山野之间,只能看到在古木中悲号得山鸟,雄飞雌从地在林间飞旋。月夜里,还可以听到子规凄凉得悲啼,在空山中传响回荡。攀越蜀道,真是比登天还难啊,此情此境,使听到得人都发愁得老啦许多。

离天不满一尺得险峻高峰,枯松倒挂得悬崖峭壁,飞流瀑布撞击着巨石在山谷中滚动,发出雷鸣般得轰响。这样危险得地方,你这位远道之人为什么还非要来这里不可呀?

更不消说那峥嵘而崔嵬得剑阁啦,在这里一夫当关,万夫冥开。如果在这里把守关隘得人不是朝廷得亲臣忠士,他们就会据险作乱,化为豺狠一般得匪徒。他们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人们就得像朝避猛虎、夕避长蛇那样地躲避他们得侵害。锦城那个地方虽然是个使人快乐得城市,但是依我看来,你还是赶快回家得好。攀越蜀道之难,真是比登天还难啊,我侧身西望,只好发出长长得慨叹啰。

赏析

《蜀道难》是李白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得想象,着力描绘啦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得山川,并从中透露啦对社会得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得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嚱”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得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啦雄放得基调。以下随着感情得起伏和自然场景得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得咏叹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得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得心弦。

说蜀道得难行比上天还难,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得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得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得笔墨写出啦历史上不可逾越得险阻,并融汇啦五丁开山得神话,点染啦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得前奏,具有引人入胜得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得高危难行啦。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得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得高山,高标接天,挡住啦太阳神得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得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得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得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得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啦。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得难行。

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志》),为唐代入蜀要道。诗人着重就其峰路得萦回和山势得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得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啦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得步履、惶悚得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得难行似乎写到啦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得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得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得自然景观,渲染啦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得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啦蜀道之难。

然而,逶迤千里得蜀道,还有更为奇险得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得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诗人先托出山势得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得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得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得特写;而后,跟踪而来得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得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得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得描写,简直达到啦登峰造极得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得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得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啦。

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得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得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得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得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得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得发生,并联系当时得社会背景,揭露啦蜀中豺狼得“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啦对国事得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得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得安史之乱,证明诗人得忧虑是有现实意义得。

李白以变化莫测得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啦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啦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得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得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得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得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得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得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啦诗人得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得灵魂和瑰伟得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得艺术境界,充满啦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得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得高大形象。

唐以前得《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东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啦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得语言风格。诗得用韵,也突破啦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得程式。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关于此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得。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啦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得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得愤懑,迄无定论。

篇十七:李白《蜀道难》赏析

《蜀道难》是李白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代表作。从内容看,此诗应是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的。有别于其他的送别诗,此诗巧妙地运用别情,写出了蜀地山川的高峻奇险的特点,同时也融入了李白对当时社会现状的隐忧。“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意在劝阻友人不要西游,写尽蜀道之高。

“噫吁?健比?个感叹词连用,“危”“高”,同义重出,“噫吁?剑?危呼高哉!”一声惊叹,震撼人心。开篇之语,凭空起势,包含着充沛的感情力量,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具体描绘的惊呼中,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诗中蜀自开国四万八千年以来,一直“不与秦塞通人烟”;太白山有鸟道,却无人路可行,概括叙述了蜀国长期与内地隔绝的状况,也寓高山阻隔之意于其中。接着引用五丁开山这个悲壮的神话故事表现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之时,为蜀道增添了许多神奇色彩,也间接地说明了蜀道在历史上就是不可逾越的险阻。蜀山太高,连太阳神的车子都得绕行!而且天梯石栈的下面是急湍险流。健飞的黄鹤无法通过,善于攀援的猿猱之类也同样为如何通过而发愁,在此基础上,李白又通过摹写攀登者的神情和动作,如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等,来进一步烘托山路纤曲,蜀道因其高而艰险难行。

“问君西游何时还?”未登程先问归期,借惜别之情,写透蜀道之险。

“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不但路途难走,而且环境荒凉、凄清,充满了无限的哀怨与愁苦,使人闻而失色,这样的细节描写较好地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Y,?f崖转石万壑雷”四句运用夸张手法,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卷;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万壑雷鸣的音响,组合起来的动感画面,这一切产生了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山势高危使人望而生畏,山川险要令人惊心动魄,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李白觉得仍不到位,“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一句“质问”,一种虚幻的笔法,从侧面强化了蜀道的惊奇雄险。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地非久留之地。告诫友人之语写出李白的政治远见及内心的深深忧虑。

”蜀中之险甲于天下,而剑阁之险尤甲于蜀”,可见剑阁是蜀中军事要塞。剑阁位置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不乏据险作乱的先例。由自然而及人间,李白写剑阁之险意在引出蜀地的战祸之烈。巧妙地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警告当局要吸取历史教训,警惕战乱的发生。从这里可以看出,李白对太平景象背后潜伏的军阀割据局面的深深忧虑,表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远见卓识以及对国家命运和人民安全的深刻的关注,为诗篇增添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在诗中,李白还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反复)形式,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反复咏叹,内容逐次加深,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推陈出新形式、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让我们领略了“诗仙”李白的才情,《蜀道难》不愧为一篇“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浪漫主义杰作。

篇十八:李白《蜀道难》赏析

噫吁戏!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韵一)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韵二)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拊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韵三)

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韵四)

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蝾而崔嵬,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韵五)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李白的作品,以乐府和歌行最为著名,他的豪迈狂放的风格,在这些作品中表现得特别淋漓痛快。乐府和歌行,在诗的形式上,原无分别,如果以乐府曲调为题目,就属于乐府诗,如果自己制造题目,不谱入任何曲调,就属于歌行体诗。“蜀道难”是魏晋时代早就有的歌曲,它属于相和歌辞中的瑟调曲。这个歌曲的内容就是歌咏蜀道的艰难,行旅之辛苦。李白此诗,以《蜀道难》为题,所描写也是蜀道的艰险,所以它属于乐府诗。

李白此诗极力渲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他为什么忽然想到这个题材,为什么做这首诗,对于这一疑问,历来就有好几种解说。

唐人王定保的《摭言》首先记录了这首诗的故事。李白初到长安,去拜访贺知章。贺知章是玄宗皇帝器重的诗人,他读了李白这首诗,十分赞赏,夸奖李白有“谪仙之才”。接着,孟棨所著《本事诗》也说:李白从蜀郡到京师,住在旅馆里。贺知章闻其名,首先去拜访他。看到他的状貌姿态,大以为奇。又请他拿出著作来看,李白就把《蜀道难》取出来请教。贺知章读后,赞不绝口,称他为“谪仙”。这两段都是晚唐人的记录,大同小异,可知当时人以为李白作此诗是描写他从蜀郡出来漫游时的行旅艰苦,又可知李白作此诗的时候相当早。李白到长安,在开元、天宝年间,此诗大约作于开元末年。

篇十九:李白《蜀道难》赏析

蜀道难

唐代: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攀援 一作: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如此 一作:也若此)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赏析

前面提到李白的成名作《蜀道难》,就是代表: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开篇,李白就通过连声的惊叹,层叠的比喻,突出地表现了蜀道那不同寻常的险峻,然后又通过神话传说,夸张的笔墨写出了蜀道是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途,给险峻的天梯石桟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为进一步描写蜀道的艰险作了铺垫。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紫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此段极写山势高危。那太阳的六龙车到此也只得折回的突兀高峰,冲波击浪,曲折回旋于崇山峻岭的奔腾禾川,再加上黄难以飞过,猿猱发愁攀援的反衬,烘托了蜀道沿途的艰难。接着,李白又以青泥岭上盘旋迂回、百步九弯,似枯藤缠绕危岩的道路,和行人在高处仿佛伸手可摸星辰的描述,使人紧张得屏住呼吸,只有抚膺长叹!通过历史上的险阻、峰岭的高峻、山路的崎岖等描写,蜀道艰险之状,似乎已经写尽,但李白笔锋一转,以反问的句式,引出了一个新的境界:

问君西游何时还,长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这里侧重渲染蜀道沿途荒凉悲凄的气氛。山势险峻,森林荒凉,野鸟悲号,子规啼鸣,更何况群峰接天,枯松倒挂,深河飞瀑轰鸣,行人闻声失色,充分表现了蜀道的惊险,悲凉的空寂,由此而产生出了一种排山倒海,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最后,李白由写蜀中要塞剑阁的形势险要,引发出对时局的隐忧和对人生的感慨: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此段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和左思《蜀都赋》中描绘剑阁雄险的名句,表现了地势的险要,进而奉劝人们吸取历史教训,警惕战乱的发生。最后,以再次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主旋律作结,蕴藉了无限的感慨。

《蜀道难》形象雄伟,感情炽烈,想象丰富,语言夸张。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通过从古到今,从总体到局部,从山路到行人,以及环境气氛的悲凉、政治局势的险恶等多方面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的艰险,展现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全诗色泽光怪陆离,结构回旋往复,节奏鲜明而富于变化,充分显示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故而李白的同代人殷璠《河岳英灵集》称之为“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

前人论李白的诗,多标之以气。吴融《禅月集序》称李白诗“气骨高举”。《鹤林玉露》说李白“作为歌诗,不过豪侠使气。”王世贞《艺苑危言》说“太白以气为主”。称李白“以气为主”,实际上揭示出了李白诗歌一个极为重要的艺术特征,即李白诗的强烈自我意识和自我表现色彩,他的诗是他的理想、才具、人格力量的自我表现。李白是一位充满激情的李白。他的人生,可以说是追求自我价值、自我人格实现的人生。李白所要抒发的多是一种不吐不快的激荡情感。在情感的表达上,李白又选取了与这种情感性质相应的形式——宣泄的方式。李白诗表达情感不掩抑、不委婉,不取温柔敦厚之道,而是情感的率真的倾吐。

李白的两句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不仅道出了他诗的语言的核心,同时也表明着他的美学理想。这个美学理想体现在他的诗歌的每一个组成部分。与轩然高举的气骨、激荡的情感、超凡的想象相适应,李白选用了不同于其他盛唐李白惯用的诗体,创造了自己特异的结构与语言,以使诗情和辞采天然融合。李白五绝、七绝都称名于世,五言古诗也写得很好。然而他用得最多、也最擅长的是乐府歌行和七言古诗。

在李白的作品中,有两个很特殊的现象:

一是乐府奇多。在李白那个时代,所有的李白,大都偏重于近体诗的写作,很少有人再写古风,尤其是乐府。可是李白的作品中,乐府占了十分之一还多。李白集中,现存乐府一百四十九首,七言古诗八十余首。长短不拘,自由灵活的乐府歌行和七言古诗,为李白抒发激荡奔放的情感,驰骋天才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等,都是乐府歌行或七言古诗。李白极熟练地运用了这些诗体,所以无论诗的思想内容怎样风雨争飞,鱼龙百变,怪伟奇绝,但都如同水随山转,云从风幻,自在天然。

二是律诗奇少。李白的近体诗,共七百七十九首,但律诗只有八首,这真是一件使人难以相信的事。李阳冰说:“太白著述,十丧其九。”可见今本所载,不过其十分之一,所以今本所载七言近体(律诗)八首,并不能断言他终生只作此八首。虽然如此,但也十足的说明李白很少作七律。李白七律虽少,但绝句却很多,而且也都很好。在唐朝,绝句可以合乐而歌的,这和乐府很相近。李白的乐府,是当代的绝唱;他的绝句,也是当代绝唱。

篇二十:李白《蜀道难》赏析

唐玄宗开元六年李白十八岁时,即李白在隐居大匡山读书时期,因仰慕龙州牛心山李唐祖陵和蜀汉江油关名迹,“往来旁郡”,到过龙州江油郡江油县。那时,江油县即今平武南坝镇,南坝古称江油关,龙州州衙门和江油县衙门都设在今平武县南坝镇。李白住家的青莲乡和隐居的大匡山,唐朝时属绵州昌明县(后改名彰明县)。李白从青莲或大匡山去当时的江油县,必需沿涪江峡谷而上。在进入涪江峡谷口时,游了两岸相对的溶洞。传说他还在洞中读书,至今还流传着“太白洞对灯笼洞,灯照太白把书诵”的传说。李白走过的这百里长峡,山高谷深,江流湍急,峭壁摩天,栈道凌云(这段路程即现在从江油武都、白石经平武平驿至南坝镇一段)。李白正是在这段艰苦的行程中,积累了《蜀道难》的创作素材。

20xx年平武布衣学者曾维益先生经过十多年对李白文化研究,发现李白创作成名作《蜀道难》的时间是在其20岁之前,而且该诗作于古江油关。(今平武县南坝镇)在此之前,历代学者都把《蜀道难》的创作时间视为千古之谜。李白在江油关访问了爱好道教的江油县尉,两人谈话十分投机。李白对这位本来是管地方军事和治安的县尉,能无为而治,非常欣赏,临别时在尉厅题诗一首(即《题赠江油尉》):“岚光深院里,旁砌水泠泠。野燕巢官舍,溪云入古厅。日斜孤吏过,廉卷乱峰青。五色神仙尉,焚香读道经。”这首五言律诗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歌颂了县尉无为而治的道家精神。诗中写的“旁砌水泠泠”的泉水至今还在流淌,叮当作响,又名叮当泉。此泉至今仍在南坝场镇,泉水甘甜,终年不绝。(后来此诗刻碑留存后世,据著名平武籍教育家张秀熟在关于李白家乡的文章中记载,上世纪二十年代他曾在南坝叮当泉石壁上见过此诗)。

一生喜爱游览名山大川的李白,漫游龙州时,曾在龙州治地南坝牛心山读书赋诗。该山平地拔起,周围群山环抱,峰峦叠嶂,风景十分幽静绮丽。后人为缅怀诗人李白,宋乾道年间龙州太守史祈在牛心山建亭树碑,并刻有“太白台”石碑一道。至建国初期,该碑一直保存完好,但后来该碑不知所终。后经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多方查找,才在当地一农户家中发现,可惜该碑已被一村民抬去嵌作了石水缸的缸底石,而碑中“太白台”三字已被磨损,字迹模糊不清。值得庆幸的是,该碑左右两侧的题记和署年落款字迹仍保存完好,碑左侧题记为“本州太守眉山史祈旦立”,右侧署年为“乾道辛卯九月二十三日”,清晰可见。说明此碑为南宋初年所刻立,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

关于李白游龙州(南坝)这一史实,还散见于其他史志。据平武乡土学者杨曙东老先生考证,至少有以下六处记载这一史实。《四川通志》记:“龙安府平武县有明月沉潭,在明月渡。相传每夜有月形。李白有诗,岁久漫灭。今石壁上有宋宇文通诗刻”。《一统志》记:“太白台在四川龙州牛心山,太白读书于此,遗址尚存。”《方舆胜览》记:“太白与江油尉往来,故有太白台在尉厅,蒲翰有记”。明代扬升庵《全蜀艺文志》记:“李白赠江油尉诗(如前)”。《四川总志》记:“龙安府平武县牛心山有太白读书台,宋州守史祁手书刻石并太白赠江油尉诗”。《龙安府志》记:“清代龙安知府魏裔鲁诗曰:江随峡里转,百折到龙州;古渡月残照,孤村横小舟;林猿啼涧水,山鸟噪荒郊;太白今何在?空闻樵牧呕”。

篇二十一:李白《蜀道难》赏析

【原诗】:

蜀道难

李白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注释】:

⑵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何茫然:难以考证。何:多么。茫然:渺茫。

⑶尔来:从那时以来。四万八千岁:极言时间之漫长,夸张而大约言之。秦塞:秦的关塞,指秦地。通人烟:人员往来。

⑷西当:西对。当:对着,向着。太白: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在长安西(今陕西眉县、太白县一带)。鸟道:只有鸟能飞过的小路。

⑸地崩山摧壮士死:《华阳国志?蜀志》:“秦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揽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拽蛇,山崩时压杀五人及秦五女并将从,而山分为五岭。”横绝:横越。峨嵋巅:峨嵋顶峰。摧:倒塌。天梯:非常陡峭的山路。石栈:栈道。

⑹六龙回日:《淮南子》注云:“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日至此面而薄于虞渊,羲和至此而回六螭。”螭即龙。高标:指蜀山中可作一方之标识的最高峰。

⑺冲波:水流冲击腾起的波浪,这里指激流。逆折:水流回旋。回川:有漩涡的河流。

⑻黄鹤:黄鹄(Hú),又名天鹅,善于高飞。尚:尚且。得:能。猿猱(náo):蜀山中最善攀援的猴类。

⑼青泥:青泥岭,在今甘肃徽县南,陕西略阳县北。《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二:“青泥岭,在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百步九折:百步之内拐九道弯。萦:盘绕。岩峦:山峰。

⑽扪参历井:参、井是二星宿名。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叫做“分野”,以便通过观察天象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参星为蜀之分野,井星为秦之分野。扪:用手摸。历:经过。胁息:屏气不敢呼吸。

⑿子规:即杜鹃鸟,蜀地最多,鸣声悲哀,若云“不如归去”。《蜀记》曰:“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号曰望帝。宇死,俗说杜宇化为子规。子规,鸟名也。蜀人闻子规鸣,皆曰望帝也。”这两句也有断为“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的,但不如此文这种断法顺。

⒁嗟:感叹声。尔:你。胡为:为什么。来:指入蜀。

⒂剑阁:又名剑门关,在四川剑阁县北,是大、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长约三十余里。峥嵘、崔嵬,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

⒄朝:早上。吮:吸。锦城:《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剑南道成都府成都县:“锦城在县南十里,故锦官城也。”今四川成都市。

⒅咨嗟:叹息。

【翻译】:

唉呀呀,多么危险多么高峻伟岸!蜀道真太难攀简直难于上青天。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嵋山顶端。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纡回曲折的大川。善于高飞的黄鹄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可以摸到参、井星叫人仰首屏息,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坐下来长叹。

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可怕的岩山道实在难以登攀!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雄雌相随飞翔在原始森林之间。月夜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令人愁思绵绵呵这荒荡的空山!蜀道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叫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水石相击转动象万壑鸣雷一般。那去处恶劣艰险到了这种地步;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了什么要来到这个地方?

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也难攻占。驻守的官员若不是皇家的近亲;难免要变为豺狼踞此为非造反。清晨你要提心吊胆地躲避猛虎;傍晚你要警觉防范长蛇的灾难。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毒蛇猛兽杀人如麻即令你胆寒。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的所在;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与长叹!

【赏析】:

将神话传说、想象和艺术夸张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是本诗的最主要艺术特点。三者相辅相成,生动描绘出了蜀道峥嵘翠嵬的面貌和它阴森深邃的气氛,有力地突出了蜀道的艰险高峻和难以攀登的可畏可叹,还为蜀道涂抹上一层古朴凄凉、离奇迷幻的色彩,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句式灵活多变,语言奔放恣肆,也是本诗一大特点。诗歌句式以七言句为主,又间杂了三、四、五、六、八言等句式,变化频频,灵活多样;语言或匀称对偶,或散漫舒展,或精炼凝重,或通俗轻快,摆脱了一般诗歌中节奏统一板滞的现象,造成了参差错落、变化有致的美感和韵味。诗歌句式和语言的这种特色,正是李白豪放不羁的飘逸个性的体现。

诗歌中三次惊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自己的强烈感情笼罩全诗,主观色彩浓厚,给人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之感。随着景物的描写,惊叹之情不断加强,也使艺术效果逐步得以强化,使诗歌产生了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word该篇DOC格式蜀道难赏析(精选21篇)范文,共有44898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蜀道难赏析(精选21篇)下载
蜀道难赏析(精选21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