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历史故事大全(共35篇)

发布时间:2023-06-20 16:38:31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好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35篇《历史故事大全》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与《历史故事大全》相关的范文。

篇1:历史故事

山东临清(一说临西县,在河北邢台仓上村南)有一条河,有个可以撑船运输旅客渡河的渡口。

民间相传,古时候有个嫉妒心强的女子在这里投河自尽,故称“妒妇津”。

《酉阳杂俎》记载:“晋大始中,刘伯玉妻段氏,字光明,性妒忌……”

晋朝大始年间(疑为泰始,公元266年—274年),有个叫刘伯玉(传说中称是临西县令)的人,他的妻子段光明生性好妒。

刘伯玉喜欢看书,有一天阅读三国大才子曹植的名篇《洛神赋》,书中描写一个美丽的女子——洛神宓妃:“肩若削成,腰如约素……云髻峨峨,修眉连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

刘伯玉读到此处,赞不绝口,忍不住对妻子说:“娶妇得如此,吾无憾焉!”

刘伯玉的老婆段光明回答说:“君何以水神善而欲轻我?吾死,何愁不为水神。”

——夫君为何赞美水神宓妃,而轻视我?我这就去死,何愁做不成水神!

当天夜间,段光明就投水自尽了。

七天之后,刘伯玉梦到妻子给他托梦说:“君本愿神,吾今得为神也。”

刘伯玉醒来之后,依然心有余悸,惊魂不定,此后一直到死,不敢渡河。

自从段光明投河之后,有女子渡河,如果长得美丽,就会激怒水神段光明,河水骤然“**暴发”,弄得女子衣裤破损,化的妆也花了。

若女子长得丑陋不堪,河水就会风平浪静,女子渡河若没有风浪,就会被人嘲笑长得磕碜。

因此,一些不自信的女子很忌讳过这条河,渡河的时候,先自毁容颜,以避免被人嘲笑。

当地人传出一首歌谣:“欲求好妇,立在津口。妇立水傍,好丑自彰。”

意思是,想要说个漂亮的媳妇,就让她去水旁站立,是美是丑,立马就会显现出来

篇2:历史故事

因为武则天容貌娇美,闭月羞花,而且举止投足娴静温雅,又聪慧敏捷,所以刚进宫不久就得到了太宗的垂怜,赐号“武媚”。不过,好景不长,当时的太宗身边美女如云,而且个个都是琴棋书画俱佳的才女,武则天仅是一个才人,而且年纪尚小,并不懂得如何笼络君心,所以她在太宗当政期间始终都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下等妃嫔。

而且,据史籍记载,李世民晚年,不知从哪里传来一个“帝传三世,武代李兴”的说法。李世民自然是英主了,可正所谓三人成虎,谣言流传得久了,也就不得不让人生疑了。而且,这种惑乱民心的谣言一日不禁,就会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蠢蠢欲动,于是,李世民便下了狠招。当时有个武将叫李君羡,是河北武安的玄武门守将、左武卫将军、武连郡公,而且,小名叫五娘子,身上背负六个“武”,就被倒霉地处死了,以警戒世人,千万不要乱想。

李君羡一死,可谓杀鸡儆猴,谣言也该止息了。可是,李世民还是不放心,他很快想起了那个一度让他欣赏的武则天,此女颇有见识,而且博通经史,难道李家王朝会亡在这个女人手中?于是,他又起了杀心,不过,武则天也不是吃素的,她不但识破了李世民的诡计,而且上演了一幕苦肉计,以自杀来表明决心。

这样一来,李世民反倒不忍心了,自己堂堂皇帝,竟然因谣言设计迫害一个女子,实在有辱威名。于是,武则天安然逃过一劫,不过,自此之后,她总算明白了什么叫伴君如伴虎,少不更事的武则天从此成熟了,懂得了如何去适应宫廷斗争的丛林法则。

此后漫长的岁月里,武则天一直没有得宠,也许是因为那件事,李世民不知道如何面对这个女子,她便在寂寞的深宫中慢慢地沉潜着,直到另一个男人的出现。

篇3:历史故事

大非川之战是发生在唐总章三年,也就是670年的四月到八月,在唐和吐蕃的战争中,唐与吐蕃为了争夺龟兹、疏勒、于阗、焉耆四个镇,而在大非川中的重要作战。这场战争,吐蕃避实就虚,从不与唐军精锐直接交锋,而是断了唐军的粮草后,集中优势兵力夺取了战争。而唐军远道出征,供给不足,特别是军中的将领不和,终陷败局。大非川之战的的地理位置是在今天的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平原,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大非川之战的地点是在今天的青海湖以西的布哈河。海拔在4000米左右.。位于青海湖南,东至碛石军,西至伏罗川,由此往西可至于阗,东北至赤岭,西北至伏俟城,南至乌海、河口,确实是青海的要津。唐朝的薛仁贵等人就是在这为吐蕃所败。

这场战役虽然叫作大非川战役,但是实际上胜败是取决于乌海。乌海自古都是青藏高原上的交通要道,文成公主入藏也就经过这里的。薛仁贵在这场战役中已获先机,但郭待封的擅自行动使唐军由胜转败。其实,郭待封的擅自行动也是唐军失败的重要原因所在。大非川之战是唐朝开国以来对外作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战役,而吐蕃凭借这场战役一跃成为了与大唐分庭抗礼的西部豪强,吐谷浑也成为吐蕃别部。虽然吐蕃在这场战争中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他们的损失也不小。

大非川之战是大唐和吐蕃之间的战役,在唐总章三年四月至八月时候,在大唐与吐蕃之间为了争夺龟兹、疏勒、于阗、焉耆四个镇,而在大非川所发生的重要战役。这场战役最后以吐蕃获胜,占据了青海西部而得以告终。那么大唐为什么会在这场战役中失败呢?现在就来分析大非川之战的局势吧。

薛仁贵在此战已获先机,但郭待封的擅自行动使唐军最终由胜转败,所以说,郭待封的擅自行动行为是唐军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在就来分析大非川之战中唐军失败的其他原因。首先,地利因素,使士兵们产生高原反应,让疲惫不堪的唐军战斗力削弱。唐军出发点是在鄯州,这里的海拔在2300米左右,是不会产生高远反应的,到了海拔4000以上,就逐渐出现了高原反应。而薛仁贵指挥的是轻锐倍道,所以缺乏适应高远环境的必要时间,并且体力消耗极大,因此造成的后果也就更加严重。

其次是战略的意图,围魏就赵,他的目的是在于占据逻娑。唐军以逻娑为出师之名,或许有胜利后直捣黄龙之意。在战前唐军踌躇满志,大胆深入。唐廷为了此次征战下了很大一番功夫,薛仁贵使围魏救赵的方法,同时西域布置的兵力也起到了牵制作用,战略部署可以说是高明。还有一点就是人和。在战争中,人和是极其重要的,想要获得胜利,人和是必备的条件。在《新唐书》列传第三十六中说到:仁贵退军大非川,吐蕃益兵四十万来战,王师大败。。

大非川之战是发生在唐总章三年,也就是咸亨元年四月至八月,共历时四个月时间,这场战争是大唐与吐蕃为了争夺龟兹、疏勒、于阗、焉耆四个镇,而在大非川的重要战役。这场战役的主要指挥官是薛仁贵、郭待封、论钦陵等人。那么大非川之战结果是如何呢?在大非川之战中,吐蕃军队避实就虚,不与唐军的精锐兵直接交锋,而是断了他们的粮草后,再集中优势兵力,最后夺取了胜利。而唐军远道出征,并且兵力不支,供给不足,特别是军中的将领不和,副将郭待封擅自违抗军令,一意孤行,最终将战役陷入了败局。最后吐蕃大获全胜,占据了青海西部。

在这场战役中,唐军的兵力是五万,吐蕃军的兵力的四十万。但是原本在这场战役中,大唐是可以获得胜利的,而郭待封的擅自行动是大唐失败的重要原因,导致吐蕃军反败为胜。还有一方面大唐之所以会失败的原因是因为地利因素,因为薛仁贵的轻锐倍道计划,使大唐军队没有适应高远环境的时间,于是消耗了大量的体力,最后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大非川之战是唐朝开国以来对外作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而吐蕃凭借这场战役一跃成为了与大唐分庭抗礼的西部豪强,吐谷浑也成为吐蕃别部。但是虽然大非川之战中,吐蕃最后获得了胜利,但是吐蕃在这次战役中损失也是不小的。

篇4:历史故事

正当大清国国运如日中天,中原江山已唾手可得,北京的金銮殿向皇太极频频招手的时候,皇太极的身体却一天天垮下来了。公元一**三年八月初九,皇太极像往日一样上朝下朝,处理国政,没有表现出任何异常的征兆。晚上,也如同以往一样,端坐在清宁宫东暖阁内的火炕上处理政务。亥时即九至十点钟左右,死神却骤然降临在他身上,年仅五十有二。皇太极走得十分突然,出师虽捷,英年早逝,给后世留下了无限的遗憾。有关皇太极的死,后世有着不同的猜测,有的小说家说皇太极是被多尔衮害死的;有的说是多尔衮和庄妃和谋将皇太极毒死的;

《清史稿》说是“无疾崩”。

皇太极到底是怎么死的呢?此事关系重大,是清入关前重要历史背景之一,不可不作说明。

说皇太极是被多尔衮或多尔衮与庄妃合谋害死的,纯系胡说,毫无历史根据,根本不值一论。

《清史稿〈太宗本纪〉》是这样记载皇太极的逝世的:“庚午,上御崇政殿。是夕,亥时,无疾崩,年五十二,在位十七年。”如果按这段话所记“无病崩”,那就是说皇太极在没有什么病的情况下,突然死了。事实果真如此吗?

我们说过,皇太极有一个老毛病,即鼻衄。由此而引起的必是头晕目眩,周身无力。我们从清稿上可以看出皇太极有病的明确记载。

崇德五年,锦州围城刚刚开始时,皇太极就病倒了。《清史稿》载:崇德五年七月,《清史稿》载:“上幸安山温泉。”《清太宗实录》上说:“圣躬违和。”这次病想必相当沉重,否则皇太极不会在灭明大计刚刚实施之际,去安山疗养。

对锦州围困了近一年,洪承畴率八路大军来解锦州之围了,洪承畴一开始就给清军来了个下马威,连续击败清军。前线形势吃紧,告急文书接连不断,皇太极万分焦急。松锦之战是他策划的廓清关外最重要的战役,关系到定鼎中原的大局,他恨不能生双翼飞向前线。但此时他的老毛病“鼻衄”又犯了,而且非常严重。皇太极未等治愈,带病赶到前方指挥战斗。大战告一段落,清军转危为安,从盛京城传来了宸妃病危的消息。皇太极对宸妃的感情太深了,他当即返京。一路上又是一番狂奔,可到了京城,宸妃已经亡故,皇太极竟没能见到爱妃最后一面。皇太极和他的父亲一样,都是多情种。皇太极的母亲孟古去世时,努尔哈赤痛哭不止,一月之久不食荤腥,以示哀悼。海兰珠去世,皇太极比他的父亲有过之而无不及。海兰珠火化后,皇太极饮食顿减,一次,他从中午一直昏迷到晚上,吓得满朝文武全都乱了手脚。此后的两个多月中,他一直沉湎于悲痛中不能自拔,后经诸大臣力劝似有悔悟:“天之生朕,原为抚世安民,今乃过于悲悼,不能自持。天地祖宗知朕太过,以此示警。朕从今当善自排遣也。”因此,接受了大臣们请求,出去狩猎散心。没想到在返回途中,路过宸妃墓,皇太极下马再次痛哭不已。宸妃的去世,极大地摧残了皇太极的身心,从此,他一病再病,身体状况急剧走上了下坡路。皇太极似乎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所预感,在诸王及妻子儿女们奏请祭祀宸妃时,他感伤地说:“山峻则崩,木高则折,年富则衰,此乃天特贻朕以忧也。”

崇德七年十月二十日,清史稿载:“圣躬违和,肆大赦。凡重辟及械系人犯,俱令集大清门前,悉予宽释。”这次病估计来得更猛,以至不得不用大赦的方法,求得上苍的保佑。

七天后,汉官都察院参政祖可法、张存仁上书:“皇上天纵神武,德被遐方,以仁心爱万民,以仁政治宇内,凡养民恤民,无不周挚,虽当大业创兴,实万世之圣主,当代之明君也。臣闻有道者,天赐纯嘏;福履者,景运灵长。今皇上道德醇备,福寿兼隆,虽偶尔不豫,辄获康吉,天之眷皇躬也昭昭矣,举国臣民不胜欢忭。伏愿皇上保护圣躬,上答天心,下慰人望。近见政事给予繁,动劳睿虑,各旗、六部诸大臣虚设何裨?凡心劳则气动,更愿皇上清心定志,一切细务,付部臣分理,至军国大事方可奏闻。况大业垂成,外国来归,正圣心慰悦之时,亦可稍辍忧劳。且时当食足兵强,皇上宜暂出游猎,以适上心。臣等谬任言官,惟以圣躬为重,伏望息虑养神,幸甚!”

皇太极阅后立即批示道:“所奏良是。朕之亲理代办处机,非好劳也,因部臣不能分理,是用躬自裁断。今后诸务可令和硕郑亲王,和硕睿亲王,和硕肃亲王一,多罗武英郡王合议完结。”

这就是说,从今以后除军国大事方可奏闻外,其它一些政务,由三个亲王和一个郡王处理就是了。这等于恢复了天命年间四大贝勒轮流执政的旧制,但这次的恢复,是皇太极天威赫赫下的恢复,他用不着再担心有谁敢和他至高无尚的权威提出挑战。

皇太极这个决定,实际是交出了日常行政事务大权,这次患病看来是更严重。从这句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皇太极在对待国事上,皆“躬自裁断”,“好劳”,以致身心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诸葛亮就是因为事必恭亲累死的,活了五十四岁,皇太极连诸葛亮都没活过。

同年十二月,皇太极接受祖可法张存仁的劝说,赴叶赫狩猎,行至开库尔处,因圣躬违和,不得已住了下来。

崇德八年正月初一,是每年一次的新年大典,皇太极又因圣躬违和,不得已也停了下来。

同年三月十七日,因圣躬违和,再次颁布大赦,死罪以下皆赦之。

同年四月初一,,因圣躬违和,向盛京及境内各寺庙祷告,施白金。

那么皇太极患的是什么病呢?

《清史稿?太宗本纪一》记载:“上仪表奇伟,聪睿绝伦,颜若渥丹寒而不。”根据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判断皇太极身体一定很胖,瘦人肯定不会寒而不的。皇太极到了中年,身体越发胖起来,他一生喜爱两匹战马一个叫大白,一个叫小白,由于过胖,他骑大白一天仅能行五十里,骑小白才免强行一百里。

现在看,胖人易患的大多是心血管病,估计皇太极是因高血压造成中风,以至脑内出血或心肌梗塞突然死亡,而绝不是什么端坐于清宁宫炕上无疾而终。

篇5:历史故事

王荆公就是所谓的王安石,一天他出了一个谜语,谜语是这样的:画时它是园的,写作的时候它是方的,到了冬天它就是短的,夏天的时候它又变成了长的。吉普听完后一下就解开了谜题,他说道:东海里生活着一条鱼,这条鱼它没有头也没有尾巴,如果再剃掉它的脊梁骨,得出来的东西就是你说的这个谜语的谜底了。

吉普没有直接就讲出谜底,而是用了另外一个谜语来解这个谜语。王安石戏作谜语的谜底就是日。说起“日”字不就是王安石说的么?日用图像表示的时候是圆圆的,写出来的“日”字是方的,太阳的长短和季节有关,冬天是日短夜长,夏天是日长夜短,所以日不也是冬时短,夏时长。

再说吉普的那个谜语,东海有鱼,没有头也没有尾巴,取“鱼”字,去头去尾就是“田”字,在除脊梁骨,那就是“田”字去一竖,去完就是“日”,也就是王安石谜语的谜底了。

王安石戏作谜语这个典故可以看出王安石的文字功底也可看出古人的业余生活方式,吟诗作对,作谜猜谜,可谓是另外一种言情雅致。

篇6:历史故事

詹姆斯·瓦特是英国着名的发明家,是工业革命时期的重要人物,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和法兰西科学院外籍院士。他对当时已出现的蒸汽机原始雏形做了一系列的重大改进,发明了单缸单动式和单缸双动式蒸汽机,提高了蒸汽机的热效率和运行可靠性,对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改良了蒸汽机,发明了气压表、汽动锤。后人为了纪念他,将功率和辐射能通量的计量单位称为瓦特,常用符号“W”表示。在瓦特的讣告中,人们对他发明的蒸汽机有这样的赞颂:“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有助并报偿后代的劳动。”

随着智育的发展,瓦特对客观存在的一些事物都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产生了好奇和钻研之心,这为他以后发明蒸汽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瓦特故乡的小镇子上,家家户户都是生火烧水做饭。对这种司空见惯的事,有谁留过心呢?瓦特就留了心。他在厨房里看祖母做饭,灶上坐着一壶开水。开水在沸腾,壶盖“啪啪啪”地作响,不停地往上跳动。瓦特观察好半天,感到很奇怪,猜不透这是什么缘故,就问祖母说:“什么玩意使壶盖跳动呢?”祖母回答说:“水开了,就这样。”瓦特没有满足,又追问:“为什么水开了壶盖就跳动?是什么东西推动它吗?”可能是祖母太忙了,没有功夫答复他,便不耐烦地说:“不知道。小孩子刨根问底地问这些有什么意思呢?”瓦特在他祖母那里不但没有找到答案,反而受到了冤枉的批评,心里很不舒服,可他并不灰心。连续几天,每当做饭时,他就蹲在火炉旁边细心地观察着。起初,壶盖很安稳,隔了一会儿,水要开了,发出“哗哗”的响声。蓦地,壶里的水蒸气冒出来,推动壶盖跳动了。蒸汽不住地往上冒,壶盖也不停地跳动着,好像里边藏着个魔术师在变戏法似的。瓦特高兴了,几乎叫出声来。他把壶盖揭开盖上,盖上又揭开,反复验证。他还把杯子、调羹遮在水蒸气喷出的地方。瓦特终于弄清楚了,是水蒸气推动壶盖跳动,这水蒸气的力量还真不小呢。就在瓦特兴高采烈的时候,祖母又开腔了:“你这孩子,不知好歹,水壶有什么好玩的,快给我走开!”他的祖母过于急躁和主观了,这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的话,险些挫伤了瓦特的自尊心和探求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年迈的老人啊,根本不理解瓦特的心,不知“水蒸气”对瓦特有多么大的启示!水蒸气推动壶盖跳动的物理现象,不正是瓦特发明蒸汽机的认识源泉吗?

1764年,学校请瓦特修理一台纽可门式蒸汽机,在修理的过程中,瓦特熟悉了蒸汽机的构造和原理,并且发现了这种蒸汽机的两大缺点:活塞动作不连续而且慢;蒸汽利用率低,浪费原料。此后,瓦特开始思考改进的办法。1765年的春天,在一次散步时,瓦特想到,既然纽可门蒸汽机的热效率低是蒸汽在缸内冷凝造成的,那么为什么不能让蒸汽在缸外冷凝呢?瓦特产生了采用分离冷凝器的最初设想。在产生这种设想以后,瓦特在同年设计了一种带有分离冷凝器的蒸汽机。按照设计,产生这种设想以后,瓦特在同年设计了一种带有分离冷凝器的蒸汽机。按照设计,冷凝器与汽缸之间有一个调节阀门相连,使它们既能连通又能分开。这样,既能把做功后的蒸汽引入汽缸外的冷凝器,又可以使汽缸内产生同样的真空,避免了汽缸在一冷一热过程中热量消耗。据瓦特理论计算,这种新的蒸汽机的热效率将是纽可门蒸汽机的三倍。从理论上说,瓦特的这种带有分离器冷凝器的蒸汽机显然优于纽可门蒸汽机。但是,要把理论上的东西变为实际上的东西,把图纸上的蒸汽机变为实在的蒸汽机,还要走很长的路。瓦特辛辛苦苦造出了几台蒸汽机,但效果反而不如纽可门蒸汽机好,甚至还四处漏气,无法开动。尽管耗资巨大的实验使他债台高筑,但他没有在困难面前停步,继续进行试验。当布莱克知道瓦特的奋斗目标和困难处境时,他把瓦特介绍给了自己一个十分富有的朋友——化工技师罗巴克。当时罗巴克是一个十分富有的企业家,他在苏格兰的卡隆开办了第一座规模较大的炼铁厂。虽然当时罗巴克已近50岁,但对科学技术的新发明仍然倾注着极大的热情。他对当时只有三十来岁的瓦特的新装置很是赞许,当即与瓦特签订合同,赞助瓦特进行新式蒸汽机的试制。从1766年开始,在三年多的时间里,瓦特克服了在材料和工艺等各方面的困难,终于在1769年制出了第一台样机。同年,瓦特因发明冷凝器而获得他在革新纽可门蒸汽机过程中的第一项专利。第一台带有冷凝器的蒸汽机虽然试制成功了,但它同纽可门蒸汽机相比,除了热效率有显着提高外,在作为动力机来带动其他工作机的性能方面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就是说,瓦特的这种蒸汽机还是无法作为真正的动力机。

自1769年试制出带有分离冷凝器的蒸汽机样机之后,瓦特就已看出热效率低已不是他的蒸汽机的主要弊病,而活塞只能做往返的直线运动才是它的根本局限。1781年,瓦特参加圆月学社的活动,也许在聚会中会员们提到天文学家赫舍尔在当年发现的天王星以及由此引出的行星绕日的圆周运动启发了他,也许是钟表中的齿轮的圆周运动启发了他,他想到了把活塞往返直线运动变为旋转的圆周运动就可以使动力传给任何工作机。同年,他研制出了一套被称为“太阳和行星”的齿轮联动装置,终于把活塞的往返直线运动转变为齿轮的旋转运动。为了使轮轴的旋轴增加惯性,从而使圆周运动更加均匀,瓦特还在轮轴上加装了一个飞轮。由于对传统机构的这一重大革新,瓦特的这种蒸汽机才真正成为了能带动一切工作的动力机。机构的这一重大革新,瓦特的这种蒸汽机才真正成为了能带动一切工作的动力机。1781年底,瓦特以发明带有齿轮和拉杆的机械联动装置获得第二个专利。由于这种蒸汽机加上了轮轴和飞轮,这时的蒸汽机在把活塞的往返直线运动转变为轮轴的旋转运动时,多消耗了不少能量。这样,蒸汽机的效率不是很高,动力不是很大。为了进一步提高蒸汽机的效率,瓦特在发明齿轮联动装置之后,对汽缸本身进行了研究。他发现,虽然把纽可门蒸汽机的内部冷凝变成了外部冷凝,使蒸汽机的热效率有了显着提高,但他的蒸汽机中蒸汽推动活塞的冲程工艺与纽可门蒸汽机没有不同。两者的蒸汽都是单项运动,从一端进入,另一端出来。他想,如果让蒸汽能够从两端进入和排出,就可以让蒸汽既能推动活塞向上运动又能推动活塞向下运动。那么,他的效率就可以提高一倍。1782年,瓦特根据这一设想,试制出了一种带有双向装置的新汽缸,由此瓦特获得了他的第三项专利。把原来的单项汽缸装置改装成双向汽缸,并首次把引入汽缸的蒸汽由低压蒸汽变为高压蒸汽,这是瓦特在改进纽可门蒸汽机的过程中的第三次飞跃。通过这三次技术飞跃,纽可门蒸汽机完全演变成了瓦特蒸汽机。从最初接触蒸汽技术到瓦特蒸汽机研制成功,瓦特走过了20多年的艰难历程。瓦特虽然多次受挫、屡遭失败,但他仍然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终于完成了对纽可门蒸汽机的三次革新,使蒸汽机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成为改造世界的动力。1784年,瓦特以带有飞轮、齿轮联动装置和双向装置的高压蒸汽机的综合组装取得了他在革新纽可门蒸汽机过程中的第四项专利。1788年,瓦特发明了离心调速器和节气阀;1790年,他又发明了汽缸示工器,至此瓦特完成了蒸汽机发明的全过程。

篇7:历史故事

1661年,顺治帝去世,才八岁的康熙即位。顺治帝临死前留有遗诏,命鳌拜等四位大臣做康熙的辅政大臣,帮助其处理国家大事。鳌拜因为立过战功,手握兵权,因而根本不将小皇帝放在眼里,更不愿意与其他三位辅政大臣商量,什么事情都独断专行。鳌拜成了康熙帝头一个心腹大患,成为康熙帝要清除的头一个目标。但宫中卫士多是鳌拜挑选的亲信,不能信任。康熙帝就借口要练习摔跤,从贵族子弟中挑选出十多个棒小伙进宫,表面上是陪他摔跤,暗地里却给这些小伙作了布置。一天,鳌拜大摇大摆地走进内宫时,宫门突然关上,十多个身强力壮的少年将他团团围住,把他摔倒在地,捆绑起来。接着,康熙帝下诏宣布鳌拜的罪行,将他投入监狱。

清除鳌拜后,就该解决吴三桂的问题了。当时,骄横跋扈的藩王不止吴三桂一个,广东有平南王尚可喜,福建有靖南王耿精忠。他们都是早期投降清廷的原明朝官员,因为跟随清军入关打农民军,打明朝军队,打反清义军卖力,立了“大功”,受到清廷的奖赏,就有许多特权,因而非常骄横,不肯再服从清廷的指挥,从而妨碍清廷政令的统一,成为新国家潜伏着的祸害。这三个藩王被称为“三藩”。

康熙帝深感“三藩”危害的严重性,他将平“三藩”与治理黄河、办理漕运作为三件最重要的国家大事,写成字条悬挂在宫殿的柱子上。

“三藩”也深知清廷对他们不信任,迟早会对付他们,但一时还吃不准会采取什么措施,严厉到什么程度。他们都心怀鬼胎,想试探一下朝廷的态度。平南王尚可喜老了,就上了一道奏章,请求告老还乡,但要求将王爵传给儿子,继续带兵镇守广东。康熙帝也想借此机会试探“三藩”对撤藩的承受程度,就顺水推舟,批准尚可喜告老还乡,但要撤销平南王府,王爵不能继承,理由是广东安定,不必再设藩王镇守。

这个答复深深震撼了三个藩王。吴三桂一面加紧准备造反,一面邀靖南王耿精忠一道再上奏章,请求康熙帝同时将“三藩”都撤掉。

吴三桂本意是希望康熙帝会做出些挽留的姿态,他们就顺水推舟留下来。谁知康熙帝竟然同意了,他又惊又恨,决定起兵造反。1673年农历十一月,吴三桂杀掉云南巡抚朱国治,发布讨伐清廷的檄文,自称“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并写信给平南王、靖南王及各地老部下,包括台湾的郑经,要他们共同起兵造反。

长期以来对清王朝高压政策感到愤怒的人们,找到了一次抒发胸中闷气的机会,所以头几年内,许多地方都起兵响应,大半个中国都沸腾起来,清廷的统治岌岌可危。

康熙帝临危不惧,停止执行耿精忠、尚可喜两藩的撤藩命令,将他们从造反行列中暂时分化出来,以孤立吴三桂;同时迅速调兵遣将,阻挡吴三桂的进攻。

由于吴三桂在军事上犯了错误,他的军事攻势持续了几年就停止了。双方在西北、西南、中南、华南相持了八年。1678年,吴三桂六十七岁,他已经等不及了,在湖南衡阳匆匆忙忙地登上皇帝宝座,国号大周。可是到这年秋天,他就病死了。

此后形势大变,清军的进攻越来越猛烈。到1681年,清军攻下昆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自杀,“三藩”的叛乱终于彻底平定。

篇8:历史故事

瓦特出生在一个机械工匠世家,从小就接触了很多有关机械的知识,并对这些知识进行了深入研究。瓦特长大后,从事机械修理工作,并在这一行显示出了过人的才能。

1756年,瓦特来到格拉斯哥大学当一名仪器修理工。在工作中,他接触到很多以蒸汽作为动力的机械,大大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并对蒸汽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一天,一所学校让瓦特修理一台纽可门蒸汽机。之前瓦特从来没接触过这种机器,但他不怕困难,毅然接下了这份工作。

在修理的过程中,他认真研究蒸汽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发现了纽可门蒸汽机存在的一些问题:由于汽缸时冷时热,蒸汽的利用率很低,而且活塞的活动时断时续,速度比较慢,很容易漏气。

瓦特在修好纽可门蒸汽机之后,便经常思考如何改进现有的蒸汽机。

一天,正在散步的瓦特想:蒸汽的利用率不高,是因为气缸内的温度无法保持一致。那为什么不能设计一个装置,来保证汽缸里的温度恒定呢?

回家后,瓦特画了很多设计图,终于研制出了新的蒸汽机。这种蒸汽机大大提高了蒸汽的利用率,节省了燃料。瓦特并不满足于自己取得的成就,他不断改进其他零配件,使蒸汽机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1874年,瓦特发明的蒸汽机问世了,并引起了世人的关注。这种节省燃料、性能良好的蒸汽机得到一致好评,并被逐渐推广开来。

瓦特是世人公认的蒸汽机的发明者,蒸汽机推动了工业的发展和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为了纪念他,把功率的单位定为“瓦特”。

瓦特并不是科学家,但他发明的蒸汽机却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可见,只要肯努力,任何人都可以创造奇迹。

篇9:历史故事

英国发明家。对当时已出现的原始蒸汽机作了一系列的重大改进和发明,提高了蒸汽机的热效率和工作的可靠性,使蒸汽机成为工业上可用的发动机,并由此得到广泛的应用。

也许,你曾听说过这样的传说:壶里的水烧开了,蒸汽不断地掀动着壶盖,瓦特看了大受启发,于是便发明了蒸汽机。

其实,这个传说并不可靠。因为在瓦特之前,人们已经发明了蒸汽机;瓦特是在别人发明的蒸汽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使蒸汽机臻于完善,能应用于工业生产。另外,瓦特改进蒸汽机,也并不容易,而是花费了10多年的艰苦劳动!

1736年,瓦特出生在英国造船工业中心格拉斯哥附近的小镇格里诺克。瓦特的父亲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木匠,他的祖父和叔叔也都是机械工人。由于家里很穷,瓦特没办法到学校里读书,就顽强地自学。在6岁的时候,瓦特就开始自学几何,后来自学物理。到了15岁的时候,他学完了《物理学原理》等书。

瓦特小时候很喜欢自己动手,制造各种机械。他曾制造和修理起重机、唧筒、滑车和一些航海器械。就这样,小瓦特对机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瓦特17岁的时候,就去当学徒,跟人学习修理机器。19岁的时候,瓦特来到伦敦,在一家钟表店里当学徒。

瓦特心灵手巧。他从修理各种机器中,弄懂了许多机械原理,于是修理的范围越来越广,甚至连经纬仪、方位罗盘、象限仪这些精密仪器,他也能修理。

瓦特那高超的手艺,引起了格拉斯哥大学教授台克的注意,聘请瓦特到格拉斯哥大学附属的教学仪器厂当仪器修理工。在那里,瓦特开始接触蒸汽机,成为他一生事业的重要转折点。

早在瓦特之前,人们就已经在那里制造蒸汽机了。从达·芬奇到牛顿,已有20多人研究过用蒸汽作动力的机械。1690年,法国的巴本制成了一台蒸汽机。1698年,英国的塞维利制成一台蒸汽泵,能够在矿井中抽水。1705年,苏格兰铁匠纽可门在巴本和塞维利的基础上,制成了一台蒸汽机。从1712年起,这种蒸汽机开始在英国各矿井使用。

不过,纽可门发明的蒸汽机,工作效率很低,常常要消耗大量的煤。

1764年,瓦特在格拉斯哥大学修理一台纽可门蒸汽机,使他有机会深入了解蒸汽机的构造,对蒸汽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瓦特看出了纽可门蒸汽机的毛病——蒸汽是在汽缸中冷凝,要花费大量的热量来加热汽缸。

瓦特凭借他丰富的机械知识和灵巧的双手,开始想办法改进纽可门的蒸汽机。那时候,瓦特身体不大好,可是他仍夜以继日地工作,花费了2年多时间,终于制成了一种新型的蒸汽机,工作效率大为提高。接着,瓦特又花费了6年多的时间,对蒸汽机作了两次重大改革。1784年,瓦特终于制成了新式的单动作蒸汽机。这种新蒸汽机比纽可门蒸汽机的耗煤量节省四分之三,而且运转速度大为提高。

从此以后,蒸汽机广泛得到应用,成为工农业生产中的动力。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蒸汽机是第一个真正国际性的发明。”恩格斯还指出,“自从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旧的工场手工业变成大工业以后,在资产阶级领导下造成的生产力,就以前所未闻的速度和前所未闻的规模发展起来了。”

随着蒸汽机的广泛应用,瓦特的大名也随之传遍了欧洲。人们把瓦特誉为“蒸汽大王”。

这时,荣誉和金钱像雪花般向瓦特飞来,他从一个穷苦的工人一下子跃为大老板,跃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瓦特迷醉于荣誉、金钱、地位和权力,变得无所作为。他的后半生,在科学技术上没有做出什么贡献。相反,瓦特以权威的身份,去压制别人的发明。1781年,瓦特曾反对推广霍恩布鲁渥发明的“双筒蒸汽机”;18世纪末,他又极力压制特列维蒂克发明的“高压蒸汽机”。

1819年,瓦特逝世,终年83岁。

瓦特的一生说明:在科学的征途上只有不断艰苦地攀登,才会有所发明,有所前进;一旦有了坐享其成的念头,就会停滞不前,甚至成为绊脚石。

篇10:历史故事

詹姆斯·瓦特(JamesWatt,1736年1月19日—1819年8月25日),英国发明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人物。

1776年制造出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以后又经过一系列重大改进,使之成为“万能的原动机”,在工业上得到广泛应用。他开辟了人类利用能源新时代,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发明家,把功率的单位定为“瓦特”(简称“瓦”,符号W)。

家世背景

1736年1月19日,詹姆斯·瓦特出生于苏格兰格拉斯哥附近,克莱德河湾上的港口小镇格林诺克。

瓦特的父亲是熟练的造船工人并拥有自己的船只与造船作坊,还是小镇的官员。瓦特的母亲AgnesMuirhead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并受过良好的教育。尽管瓦特出自于宗教家庭,但他后来还是成为了自然神论者。

瓦特小时候因为身体较弱去学校的时间不多,主要的教育都是由母亲在家里进行。瓦特从小就表现出了精巧的动手能力以及数学上的天分,并且接受了很多苏格兰民间传说与故事。

早年经历

瓦特17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而父亲的生意开始走下坡路。瓦特到伦敦的一家仪表修理厂作了一年的徒工,然后回到苏格兰格拉斯哥打算开一家自己的修理店。尽管当时苏格兰还没有类似的修理店,但是由于他没有做够要求的7年徒工,他的开店申请还是被格拉斯哥的锤业者行会(管理所有使用锤子的工匠)拒绝了。

1755年瓦特离开苏格兰,到伦敦寻求仪器制造匠的培训。他被康西尔的约翰·摩根所接纳。

求学经历

1757年,格拉斯哥大学的教授提供给瓦特一个机会,让他在大学里开设了一间小修理店,这帮助瓦特走出了困境。其中的一位教授,物理学家与化学家约瑟夫·布莱克(JosephBlack)更是成了瓦特的朋友与导师。

1757年格拉斯哥大学任命瓦特为其正式“数学仪器制造师”,并在校园里安排了一个车间。

改良蒸汽机

瓦特的小店开业5年后,在朋友罗宾逊教授的引导下,瓦特开始了对蒸汽机的实验。直到此时,瓦特也还从未亲眼见过一台可以运转的蒸汽机,但是他开始建造自己的蒸汽机模型。初步的实验失败了,但是他坚持继续实验并且阅读了所有他能找到的有关蒸汽机的材料,独立地发现了潜热的重要性(尽管这在好几年前就被布莱克教授发现了,但瓦特当时并不知情)。

1763年,瓦特得知格拉斯哥大学有一台纽科门蒸汽机,但是正在伦敦修理,他请求学校取回了这台蒸汽机并亲自进行了修理。修理后这台蒸汽机勉强可以工作,但是效率很低。经过大量实验,瓦特发现效率低的原因是由于活塞每推动一次,气缸里的蒸汽都要先冷凝,然后再加热进行下一次推动,从而使得蒸汽80%的热量都耗费在维持气缸的温度上面。

1763-1765年瓦特在修理纽科门泵时,设计冷凝器解决效率低的问题,罗巴克把瓦特的发明用于商业上。

1765年,瓦特取得了关键性的进展,他想到将冷凝器与气缸分离开来,使得气缸温度可以持续维持在注入的蒸汽的温度,并在此基础上很快建造了一个可以连续运转的模型。

但是要想建造一台实际的蒸汽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是资金,布莱克教授提供了一些帮助,但更多的资助来自于约翰·罗巴克(JohnRoebuck)。罗巴克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着名的卡伦钢铁厂的拥有者,在罗巴克的赞助下,瓦特开始了新式蒸汽机的试制,并成为新公司的合伙人。

试制中的主要困难还在于活塞与气缸的加工制造工艺上。当时的工艺水平下钢铁工人更像是铁匠而不是机械师,所以制造的结果很不满意。此外由于当时的相关专利申请需要国会的认可,大部分的资金都花费在相关程序上。由于资金的短缺,瓦特不得不另找了一份运河测量员的工作,并一干就是8年。

这之后,罗巴克破产,相关专利都由伯明翰一间铸造厂老板马修·博尔顿接手。瓦特与博尔顿从此开始了他们之间长达25年的成功合作。

与博尔顿的合作,使得瓦特得到了更好的设备资金以及技术上的支持,特别是在加工制造工艺方面。新型蒸汽机制造的一个主要困难在于活塞与大型气缸的密合,这个问题最终被约翰·威尔金森(JohnWilkinson)解决,他在改进加农炮的制造时提出了一种新的精密镗孔加工技术,可以用于蒸汽机的制造。

1776年博尔登-瓦特蒸汽机在波罗姆菲尔德煤矿首次向公众展示其工作状态。

1776年,终于第一批新型蒸汽机制造成功并应用于实际生产。这批蒸汽机由于还只能提供往复直线运动而主要应用于抽水泵上。在之后的5年中,瓦特赢得了大量的订单并忙于奔波于各个矿场之间安装由这种新型蒸汽机带动的水泵。在博尔顿的要求下,瓦特开始继续研究如何将蒸汽机的直线往复运动转化为圆周运动,以便使得蒸汽机能为绝大多数机器提供动力。一个显而易见的解决办法是通过曲柄传动,但是该项专利所有人,约翰·斯蒂德(JohnSteed)要求同时分享瓦特此前的分离冷凝器的专利,这一要求被瓦特坚决地拒绝了。

1781年,瓦特公司的雇员威廉·默多克(WilliamMurdoch)发明了一种称为“太阳与行星”的曲柄齿轮传动系统,并以瓦特的名义成功申请了专利。这一发明绕开了曲柄专利的限制,极大地扩展了蒸汽机的应用。之后的6年里,瓦特又对蒸汽机作了一系列改进并取得了一系列专利:发明了双向气缸,使得蒸汽能够从两端进出从而可以推动活塞双向运动,而不是以前那样只能单向推动;使用节气阀门与离心节速器来控制气压与蒸汽机的运转;发明了一种气压示工器来指示蒸汽状况;发明了三连杆组保证气缸推杆与气泵的直线运动。由于担心爆炸的危险以及泄露问题,瓦特的早期蒸汽机都是使用低压蒸汽,后来才引进了高压蒸汽。所有这些革新结合到一起,使得瓦特的新型蒸汽机(联协式蒸汽机)的效率是过去的纽科门蒸汽机的5倍。

1782年瓦特的双向式蒸汽机取得专利,同年他发明了一种标准单位:马力。

1782年,韦奇伍德在伊特鲁里亚陶瓷厂大规模采用博尔顿——瓦特铸造厂生产的联协式蒸汽机和伯明翰厂生产的动力机床,进行机械化陶瓷生产。

1784年,瓦特对联协式蒸汽机进行了改进,增加了一种自动调节蒸汽机速率的装置,使它能适用于各种机械的运动。从此之后,纺织业、采矿业、冶金业、造纸业等工业部门,都先后采用蒸汽机做为动力。

1785年以后,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受到广泛欢迎。

1794年,瓦特与博尔顿合伙组建了专门制造蒸汽机的公司。在博尔顿的成功经营下,到1824年就生产了1165台蒸汽机。瓦特与博尔顿都赚到了不少钱。

步入晚年

瓦特在半退休之前也有很多其它发明,比如他发明了一种新的利用望远镜测距的方法,一种新的透印印刷术,对油灯进行了改进,蒸汽碾压机以及延续至今的机械图纸着色法。

1800年瓦特的专利与博尔顿的合作到期,他于同年退休。但他们的合作延续到下一代,马修·博尔顿与小詹姆斯·瓦特继续合作,同时吸收了威廉·默多克为合伙人,保证了了公司的持续成功。瓦特退休后曾与他的第二任妻子到法国与德国旅行,并且在威尔士购买了一所住宅。

1819年8月25日,83岁的瓦特于英国斯塔福德郡,汉兹沃斯的家中去世。

篇11:历史故事

瓦特是世界公认的蒸汽机发明家。他的创造精神、超人的才能和不懈的钻研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1781年,瓦特制造了从汽缸两边推动活塞的动作蒸汽机,并采用曲柄结构,使往复的直线运动转变为放置运动。瓦特还设计了离心节速器,利用反馈原理控制蒸汽机的转速,使蒸汽机迅速被各工业部门采用,为产业革命铺平了道路。瓦特改进、发明的蒸汽机是对近代科学和生产的巨大贡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导致了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的兴起,极大地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骨瘦如柴的“懒孩子”

瓦特从小性格就很倔强。他和别的孩子一样都喜欢玩具,但是与众不同的是,到他手里的玩具一定要拆开,零件要卸下来,要看个究竟,弄个明白。然后,再按照原来的模样安装上,组合好,使玩具恢复原状。一次邻居家孩子的小车坏了,那个孩子很着急,瓦特拿过来,随手弄一弄就好了。像这样的事可多了,瓦特给孩子们修好了许多玩具呢。

瓦特的父亲是一个穷苦的木匠,整日如牛负重般地劳动着。母亲负担家务,整个家庭充满着痛苦和忧愁,由于他出生于这样贫寒的家庭,自然父母很难给他以结实健康的身体。

童年的瓦特身体非常虚弱,骨瘦如柴,贫病交加,使他失去了入学校读书的机会。时间长了,孩子们也都不体谅他,见他不上学,游手好闲,常常半真半假地说他坏话,叫他“懒孩子”、“病包子”,瓦特听了很不高兴。

孩子们给他起的这些外号很伤害瓦特的自尊心。他不甘心就这样虚度童年,他要求读书,渴望学习。在他强烈的要求下,父母拗不过他,只好答应教他读书。不管春夏秋冬,不管怎样辛苦劳累,他们都要抽空教他读书、写字,有时还帮他学些算术。就这样,童年的瓦特,在贫寒的家庭里,过着他那聊以自慰的学习生活。学的知识虽不多,他却记得很牢固,有时还能举一反三。

大约在瓦特六七岁时,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天,一位客人来看望他父亲。闲聊时,客人看见瓦特正拿着一支粉笔在地板上、火炉上画些圆圈和直线。客人便关切地对他父亲说:“你为什么不送孩子进学校学些有用的功课呢?在家里乱画,岂不白白浪费时光?”

父亲马上哈哈笑起来,然后回答说:“先生,你仔细看看,你看我的孩子在画什么。”

客人很纳闷,好奇地走过去,细心地瞧了一阵子,然后恍然大悟地说:“啊,原来是这样。这孩子画的是圆形和方形的平面图哇!这不是浪费,是在演算一个几何学上的问题,决不是浪费。”说完后,赞许地拍拍瓦特的肩膀。

一壶开水的启示

随着智力的开发,瓦特对客观存在的一些事物都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产生了好奇和钻研之心。这为他以后发明蒸汽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瓦特的故乡——格林诺克的小镇子上,家家户户都是生火烧水做饭。对这种司空见惯的事,有谁留过心呢?瓦特就留了心。

有一次,他在厨房里看祖母做饭。灶上坐着一壶开水,开水在沸腾,壶盖啪啪啪地作响,不停地往上跳动。瓦特观察好半天,感到很奇怪,猜不透这是什么缘故,就问祖母:“是什么东西使壶盖跳动呢?”祖母回答说:“水开了,就这样。”瓦特没有满足,又追问:“为什么水开了壶盖就跳动?是什么东西推动它吗?”可能是祖母太忙了,没有工夫答对他,便不耐烦地说:“不知道。小孩子刨根问底地问这些有什么意思呢。”瓦特在他祖母那里不但没有找到答案,反而受到了冤枉的批评,心里很不舒服,可他并不灰心。

连续几天,每当做饭时,他就蹲在火炉旁边细心地观察着。起初,壶盖很安稳,隔了一会儿,水要开了,发出哗哗的响声。突然,壶里的水蒸气冒出来,推动壶盖跳动了。水蒸气不住地往上冒,壶盖也不停地跳动着,好像里边藏着个魔术师,在变戏法似的。瓦特高兴了,几乎叫出声来,他把壶盖揭开盖上,盖上又揭开,反复验证。他还把杯子、调羹遮在水蒸气喷出的地方。瓦特终于弄清楚了,是水蒸气推动壶盖跳动,这水蒸气的力量还真不小呢!

就在瓦特兴高采烈、欣喜若狂的时候,祖母又开腔了:“你这孩子,不知好歹,水壶有什么好玩的,快给我走开!”她气势汹汹地说。

他的祖母过于急躁和主观了,这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的话,险些挫伤了瓦特的自尊心和探求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年迈的老人啊,根本不理解瓦特的心,不知道“水蒸气”对瓦特有多么大的启示!水蒸气推动壶盖跳动的物理现象,不正是瓦特发明蒸汽机的认识源泉吗?

做不完的模型

瓦特刻苦好学,有时读书通宵达旦。15岁就开始读一些工艺和物理方面的书籍,已经具有了一些自然科学知识。他喜欢天文学,常常一个人躺在草地上,观察天空的星星。他喜欢做模型:小起重机、小辘轳、小抽气筒以及船上用的各种对象,他几乎都做过,有的反复做过多次。

父亲被瓦特的好学精神感动了,慷慨地把自己使用多年的一套木工工具送给了瓦特,以示支持。瓦特利用这些工具,运用所学知识,试做了一件发电机器。这种机器转动时,能放射出灿烂耀眼的火花,还能产生一种电流,触到身上,有强烈的刺激感。邻居的孩子看了感到既新奇又神秘,都说瓦特了不起;年长的人也赞扬瓦特,说他有出息。

钟表店里的小学徒

瓦特18岁那年,家庭生活更加困苦,几乎到了断炊的地步。生活所迫,他不得不去外地谋生。他离开家时,衣服褴褛,只背着一个衣箱,箱中除了仅有的一件旧背心、一双袜子外,其余的则是工具。

开始,瓦特到了格拉斯哥,在一家数学仪器店里学习制造仪器。这里的工作很好,活儿很顺手,又能向长者学习一些技艺。

可是老板很吝啬,对瓦特很刻薄。这种谋生,解决不了家庭的困难。不久,他随着一位老船长到了伦敦。原想到伦敦也许会好一些,没想到反而遭了难。瓦特几乎天天徘徊在街头寻找职业。也许人家看他面容过于憔悴了吧,多日来,没有一个人收留他,雇用他。

伦敦是一个繁华的闹市,有百万人口,然而却容纳不下一个年轻的单身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以不计报酬的特殊条件在一家钟表店里落了脚。伦敦的寒酸生活,摧残了瓦特那经不起折腾的身体,使他失去了青春的活力,但同时也磨炼了他的毅力。过了一段时间,瓦特便离开了这敲骨吸髓的钟表店,返回格拉斯哥城。

到了格拉斯哥,瓦特打算支撑个门户,开设一家制造数学仪器的小商店。在筹划中,遭到了同行业主的刁难和阻拦,没有实现。说也巧,正在为难之时,得到了本城一位大学教授的帮助。教授给他在格拉斯哥大学里借了一间房子,名义上是专门为大学制造数学仪器,可实际上,是修理理科仪器。在这所大学里,他结识了一些教授、学者,他阅读了一些科学书籍,他打开了科学知识宝库的大门,他如饥似渴的求知欲得到了起码的满足。在这里,他恢复了身体,恢复了青春。此时瓦特刚刚20岁。

坎坷的道路,使瓦特过早体会到人世间的辛酸和不平。但他没有气馁,反而增加了勇气,他要通过高尚的劳动、勤劳的双手,去迎接那新的希望和光明。

篇12:历史故事

“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人。这三人原来都是明朝的将领,后来投降清朝。吴三桂驻守云南和贵州,尚可喜驻守广东,耿精忠驻守福建。

这三人虽然名义上是朝廷大臣,可实际上却各自独霸一方,俨然统治着三个独立王国。“三藩”在所镇守的省份,权力远超过当地其他官员,可以掌控当地军队、税赋,甚至私自制造货币。这三人的势力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皇权。特别是吴三桂,他兵多将广,实力雄厚,手下号称十万精兵。

耿精忠的父亲耿仲明和尚可喜都曾经跟随皇太极打天下。皇太极正式称帝后,论功行赏,耿仲明被封为怀顺王,尚可喜被封为智顺王,在汉人大臣中,他们的官算是最大的。清军通过山海关进入内地,吴三桂因帮助清军打败农民起义军,被封为平西王。在顺治时,改封耿仲明为靖南王,尚可喜为平南王。清朝封这几个人为王,是为了笼络汉人,让他们为朝廷效力。双方相互利用,各取所需。后来,为了剿灭南方几个省份的小朝廷和农民起义军,朝廷调遣耿精忠、尚可喜和吴三桂到云、贵、川、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在消灭南方建立的小朝廷和农民起义军后,这三人就驻守在这些地方,势力逐渐扩大。

“三藩”在驻地肆意剥削老百姓,几乎一切都要征税。在尚可喜驻守的广东,连像鸡、猪等家畜,甚至蔬菜、水果这些本来不该征税的东西,也要征税,而且还要加倍征收;像铜、铁、锡、木材等除按规定征税外,还要加收私税。每一年盘剥十余万两白银,搞得人民痛苦不堪,怨声载道。耿精忠驻守的福建盛产海盐,老百姓以此为生,耿精忠就对海盐征收重税,利润非常大。他利用福建临海的优势,跟荷兰及东南亚各地大搞走私贸易,无所顾忌,积累起大量财富。他身为清朝的官员,居然跑去走私当强盗,这是清政府所不能容忍的。

除此之外,“三藩”每一年还向清朝索要大量的经费。福建和广东两省一年饷银就需要两千余万两,而当时全国其他军队一年的军饷也不过一千七百余万两。史书记载“天下财赋,半耗于三藩”。“三藩”已经成为清朝政府严重的经济负担,再加上三王拥兵自重,日益骄横,已成隐患。而此时南方小朝廷都逐渐被消灭,农民起义也镇压下去了,“三藩”已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因此,康熙决心撤销“三藩”,并一直在寻找一个合适的理由。

这时,正好尚可喜年纪大了,想回老家辽东地区养老。他上书朝廷,想让自己的儿子尚之信承袭平南王封号,继续驻守广东,康熙批准了这一请求。但尚之信此人桀骜不驯,横征暴敛,酗酒嗜杀,官民怨恨,所以康熙最终下令撤销尚之信的封号。这件事情触动了吴三桂和耿精忠,他们意识到康熙有撤藩的意思。于是,他们上书朝廷请求撤销藩王,让他们回到北方。这其实是吴三桂和耿精忠的计谋,他们想以此试探康熙的态度。而康熙也不是等闲之辈,立马召集群臣商量这件事情,结果群臣意见不统一,对撤藩一事也多有顾虑。最后康熙当机立断,决定立即撤销“三藩”。因为康熙已经料想到这三王早晚会造反,撤藩一事宜早不宜迟。吴三桂等人原以为康熙会挽留他们,没有想到康熙这么干脆。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在云南起兵。为了笼络民心,他还跑到明永历帝朱由榔墓前,假惺惺地痛哭流涕一番,并表示要为明王朝复仇。然而讽刺的是,背叛明朝的是他,杀死永历皇帝的也是他,最后要给明朝报仇的还是他。

战争开始时,由于吴三桂准备充分,再伙同尚之信和耿精忠一起叛变,实力远强过清朝的地方军,因此节节胜利。吴三桂军由云贵开进湖南,几乎占据湖南全省,进而占据四川,四川官员纷纷投降,一些地方的藩王和将领响应。清军情况十分危急,形势不容乐观。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皇帝沉着应对,显示了很高的军事素养。

他调整战略,集中兵力对付吴三桂,对尚之信和耿精忠则采取笼络政策。这招果然奏效,尚之信和耿精忠在利益诱惑下马上又投降了清朝。

这一场仗打了整整八年,吴三桂在战争期间因病去世。康熙二十年(1681年),吴三桂孙子吴世璠自杀,清朝最终平定了这场叛乱,统一了南方。

这就是历史上的“三藩”之乱,通过八年战争,康熙消除了“三藩”这一大隐患,避免了国家的分裂,稳固了清朝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分裂终不得民心,失败是必然。

篇13:历史故事

康熙皇帝除掉鳌拜以后,开始考虑一件大事,就是要削平“三藩”。他把这件事写成字条,挂在宫里的柱子上,每逢抬头看见字条,他都要沉思片刻,心里想着:怎么处理才妥当呢?

“藩”指的是封建王朝的属地。“三藩”指的是当时驻守在云南、贵州的平西王吴三桂、驻守在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驻守在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这三个藩王。他们原先是明朝镇守辽东的边将,后来先后投降了清朝,充当引路人。领着清兵开进中原。他们攻打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招降汉放地主。一路打到云南、贵州、广东、广西,起着开路先锋的作用。顺治皇帝封他们为王,给予优厚的待遇。可是后来,“藩”的势力越来越大,以至难以控制,成了朝廷的威胁了。

“三藩”当中数吴三桂的地位最高,他被封为“和硕”亲王,平西大将军,管辖着云南、贵州,是那里的“土皇帝”,那两个省的大小官吏由他任免,税收一律供他使用,朝廷不能过问。朝廷每年还要从其他各省的税收中再拨给他白银两千万两。相当于国家总收入的一半还多。吴三桂把南明桂王的宫殿做为王府,又私自将明朝云南军阀黔国公的七百顷庄田据为藩庄。为了巩固权力,他加紧操练军队,采买大批军械马匹,还给手下将校的儿子和地方权贵们的子弟讲授兵法,培养年轻的军官。吴三桂是个老奸巨猾的人,他怕朝廷对自己不放心,就经常在少数民族地区挑起战争,借以表示边疆多事,少不了他。为了掩人耳目,他花重金从苏州买回四十个十五岁的歌童舞女,自己每天和文人墨客饮酒赋诗,观看歌舞,寻欢作乐。尚可喜在广东、耿精忠在福建也都专横跋扈,各自为政。只不过他们的地位和权势都比不上吴三桂。

正因为这样,康熙皇帝亲政以后,便把处理“三藩”的问题时挂在心上。面对柱子上的字条,他一次又一次地思考着:“‘三藩’的气焰一天比一天嚣张,要想长治久安,非撤藩不可!”他打定了主意,先从吴三桂下手。

有一天,管理皇帝私人事务的内大臣去看望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吴应熊娶了皇太极的第十四个女儿为妻,正做为额驸(就是驸马)住在北京。谈话当中,内大臣开玩笑似地对吴应熊说:“当初朝廷赐给平西王大将军印信是因为西南边疆有战事,现在全国平定了,怎么还不上缴大将军印呢?”吴应熊马上意识到,这一定是皇帝的意思,连夜派人前往昆明,告诉吴三桂。吴三桂没有办法,只好上缴了平西大将军印。不久,康熙皇帝又派人对吴三桂说:“您年纪大了,又有眼疾,不能过于操劳。云南、贵州事务让地方官去管理吧!”后来,朝廷又借口兵多饷少,裁减了“三藩”手下兵卒。吴三桂见朝廷一再限制他,江青肚子不高兴,便做了有朝一日反叛朝廷的准备。

康熙十二年(公元一六七三年),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回辽东老家养老,让儿子尚之信继承爵位。康熙皇帝正求之不得,立刻同意他回家,可不准他儿子接替爵位,吴应熊在北京听到风声,又派人把消息送到昆明。吴三桂马上把谋士们找来商量。他无可奈何地说:“尚可喜提出撤藩,我不提就不好了,所以也准备请求撤藩,试探一下。”一个谋士不同意,劝他说:“近来,皇上正找碴整您,您千万不能像平南王那样请求撤藩。”吴三桂冷笑着说:“我身经百战,手下猛将如云,不比尚可喜。皇上还年轻,他肯定不敢碰我。”于是,他写下了请求撤藩了奏折,派人送到北京。耿精忠听到风声,也连忙上了奏折,请求撤藩。

奏折送到了朝廷,文武大臣议论纷纷,有些大臣平日受了吴三桂的贿赂,这时候便站出来为他说话,对康熙皇帝说:“平西王镇守云贵边远地区,一旦撤出,边疆空虚,对国家不利。况且他家人口众多,迁移途中,定会骚扰百姓。还是不撤为好。”有些大臣只图维持现状,怕得罪吴三桂,也附和着反对撤藩。只有兵部尚书明珠等少数人主张撤藩,他们说:“‘三藩’准备谋反已经十分明显,不撤藩,国家永远不会安宁。”两派大臣各不相让,在朝廷上争吵起来。康熙皇帝默默地听着,猛然间打断大家的争论,斩钉截铁地说:“撤藩他们要谋反,不撤藩他们也要谋反,迟早要谋反,不如我们先发制人。”于是,他下令撤藩,并且派大臣到云南、福建、广东进行监督。

吴三桂没想到康熙真会同意他的请求。他好像输了钱的赌徒,又急又恨,决定起兵对抗。他换上了明朝孝服,把军队带到了永历帝(就是桂王)的墓前,他当众跪下,一边拿酒浇地,一边磕头如捣蒜。他嚎啕大哭,器得上气不接下气,趴在地上,怎么也不起来。这一哭,把军士们的眼泪也引了出来,都跟着哭了,全军上下,一片哀声。

吴三桂这个汉奸,过去亲自率兵绞杀了永历帝父子,现在却又来假惺惺地哭陵。实际是为了试探军心。他见军士们也跟着大哭,觉得人心是向着他的,不由得心中暗暗高兴。就在这一年,吴三桂把出“复明讨清”的旗号,统率人马向北进军了。福建的耿精忠马上响应。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逼死了父亲,也从广东起兵。驻守在贵州、广西、四川、湖南、湖北的汉族军阀纷纷攻城掠地,响应吴三桂。吴三桂一路顺风,没有经过多少战斗,就到达了湖南,只用了几个月的功夫,他的军队轻而易举地占据了南方六省。

“三藩”叛乱,江南失守的消息传到北京,朝廷上一片混乱。

“杀了要撤藩的大臣,赶快求和吧!”

“吴三桂兵力强大,不如以长江为界,分疆而治!”

这样的议论在康熙皇帝的耳边不断响起,干扰着他的决心。但是,他再次做出决断:派八旗军全力讨伐吴三桂,坚决镇压!

对耿精忠、尚之信,康熙皇帝则软硬兼施。他一方面派他们住在北京的兄弟前往福建和广东进行劝说,一再保证既往不咎,另一方面,又派八旗军去攻打他们,把他们逼得走投无路。这种各个击破的办法果然奏效,不久,这两路叛军都投降了。

篇14:历史故事

春秋前期,朝歌(今淇县城)为卫国都。

石碏,春秋时卫国大夫。卫庄公有三个子,大姬完、次姬晋、三州吁。州吁最受庄公宠爱,养成残忍暴戾的性格,无恶不作,成为朝歌大害。

当时,老臣石碏,为人耿直,体恤百姓疾苦。他几次劝庄公管教。约束州吁,但庄公不听,州吁作恶日甚,且享受过程。

碏子石厚,常与州吁并车出猎,为非作歹。石碏大怒,用鞭子抽打他五十下,锁入房内。石厚越窗逃出,住州吁府内。不回家,仍天天跟着州吁胡作非为,祸害百姓。

庄公死后,姬完继位,称卫桓公,石碏见他生性懦弱无为,告老还乡,不参朝政。此时,州吁更加横行霸道。

公元前719年,州吁听计石厚,害桓公夺位。州吁、石厚为制服国人,立威邻国,就贿赂鲁、陈、蔡、宋待国,大征青壮年去打郑国,弄得劳民伤财。当时,朝歌有民谣云:“一雄毙,一雄尖,歌舞变刀兵,何时见太平?”

州吁见百姓不拥戴自己,甚忧。石厚又让州吁去请其父石碏出来共掌国政。州吁派大臣带白壁一双、白粟五百钟去请。石碏拒收礼品,推说病重回绝,石厚亲自回家请。

石碏早想除掉祸根,为国为民除害。他趁石厚请他参政,假意献计说,新主即位,能见周王,得到周王赐封,国人才肯服贴。陈国国君忠顺周王,周王很赏识他,你应该和新主一同去陈国,请陈桓公朝周王说情,周王便会见之。石厚十分高兴,便备厚礼赴陈,求陈向周王通融。

见此,石碏割破手指,写下血书,派人事先送到陈国。血书写道:“我们卫国民不聊生,固是州吁所为,但我逆子石厚助纣为虐,罪恶深重。二逆不诛,百姓难活。我年老体衰,力不从心。现二贼已驱车前往贵国,实老夫之谋。望贵国将二贼处死,此乃卫国之大幸!”

陈国大夫子针,与石碏有深交,见血书,奏陈桓公,桓公命将州吁、石厚抓住,正要斩首,群臣奏:“石厚为石碏亲子,应慎重行事,请卫国自己来问罪”。

石碏知二贼被捉,急派人去邢国接姬晋(州吁之兄)就位(即卫宣公),又请大臣议事。众臣皆曰:“州吁首恶应杀,石厚从犯可免。”石碏正色道:“州吁罪,皆我不肖子酿成,从轻发落他,难道使我徇私情,抛大义吗?”从默然,石碏家臣羊肩说:“国老不必怒,我即赴陈办理此事”。

羊肩到陈杀石厚,石厚说:“我是该杀。请将我囚回卫国,见父后再死。”羊肩说:“我奉你父命诛逆子,想见你父,我把你的头带回去见吧!”遂诛之。

看过历史故事_有历史故事的成语的人还看了:

篇15:历史故事

潘大临是宋代黄州的一位诗人,他写过不少好诗。有一年秋天快到了,他的一位好友写信来问他:“你最近有新的作品吗?”潘大临回信说:“关于秋天的景色,每一件都能够写出好诗来。昨天我靠在床上休息,听到窗外风吹打着树林的声音,我便起来在墙壁上写道:‘满城风雨近重阳’。可是这时收租金的人却突然来了,这让我完全失去了兴致而无法再写下去了。因此我现在只有这一句寄给你了。”

附原文:宋·惠洪《冷斋夜话》卷四:“黄州潘大临工诗,有佳句,然贫甚……临川谢无逸以书问:‘近新作诗否?’潘答书曰:‘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恨为俗气所蔽翳。昨日清卧,闻搅林风雨声,遂起题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租人至,遂败意。只此一句奉寄。’”

后来,潘大临因为贫穷病死了,好友谢无逸为了纪念他,就续写下来这首诗:满城风雨近重阳,无奈黄花恼意香。雪浪翻天迷赤壁,令人西望忆潘郎。

逾二年又录:满城风雨近重阳,一江愁绪入洪荒。悠哉唯有庭中树,闲飘黄花白发上。

看过历史故事_有关历史故事的成语的人还看了:

篇16:历史故事

以前,有个财主姓丁,他有一个儿子,都十多岁了,还什么都不懂,请了好几个先生,就是教不会他一个字。丁财主心里可急坏了,一天他出榜文,声称若谁教会丁少爷一个字赏银十两。

一位老秀才见了,心想:这孩子再笨,也不至于不知道自己的姓吧?况且,这个“丁”字笔画简单,又好写,又好认,我怎么会教不会他一个“丁”字呢?于是,他便揭了榜。

到了财主家后,老秀才每天都叫丁少爷学习“丁”字,一晃就过了九天,丁财主要考丁少爷。老秀才怕丁少爷忘了,特意准备了一个钉子,让少爷拿着,说:“万一忘了,看看手里的东西,就想起来了,懂吗?”少爷点了点头。

秀才领着少爷去见丁财主,写了一个“丁”字说:“小少爷,这个字怎么念?”

谁知少爷

篇17:历史故事

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虽已建立了东汉政权,但全国尚未统一。当时,蜀地的公孙述也想称王称帝,争夺天下。这个时候,有一个实力派人物叫窦[dòu]融。王莽当权的时候,他当上了伏波将军。王莽失败以后,他归附了淮阴王刘玄,不但做了张掖[yè]都尉,还被刘玄的部属推举为河西五郡大将军。

拥有河西五郡的大将军窦融看到刘秀在政治、军事上占优势,有意顺附,便召集各郡太守和本地名流商讨,决定派使者带着书信和礼物前往洛阳。刘秀得知此事后,十分高兴,隆重接待了使者,并给窦融写了一封书信,信中说:“蜀地有公孙述,现蜀汉相攻,你的地位极为重要,一抬脚就会影响两端的轻重,无论你站在哪一方,都可以决定一方的成败。(原文是:‘举足左右,便分轻重。’)”从此,窦融十分忠心地跟随着刘秀,很快被升为大司马。刘秀得到窦融的支持,实力大增,终于消灭了公孙述和其他政敌﹐统一了天下。

后来,人们把“举足左右,便分轻重”简缩成“举足轻重”这一成语,用来形容在关键时刻处于关键地位的人,他的一举一动都能影响到整个局面。

看过历史故事_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的人还看了:

篇18:历史故事

庄子因为过分专注于著书,不太注重生产,所以家里很穷,经常因为没钱买粮而忍饥挨饿。

有一天,庄子家又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无奈之下,他只好硬着头皮到监理河道的监河侯家去借粮。监河侯本是一个很小气的人,但看见这么清高的庄子登门求助,便爽快地答应借粮,同时说道:“借你粮食当然可以,不过得等我收了老百姓的租税之后才能借给你,你觉得可以吗?”

庄子见监河侯不愿马上借粮,十分生气,他恼怒地对监河侯说:“我昨天从家里走了很远的路到你这里来,走在半路上,突然听到喊救命的声音。我当即朝发出声音的地方走去,一看,原来是躺在干枯的车沟里的一条小鱼在呼救。”

庄子叹了口气接着说:“它见到我,像遇见救星般向我求救。我当时连忙上前去问道:‘小鱼啊,你为什么来到这里?’小鱼回答说:‘我原本住在东海,今天不幸落在这车沟里,快要干死了,请你给我一升半斗的水,救救我的命吧!’”,监河侯听了庄子的话后,问他是否给了水救助小鱼。

庄子冷冷地说道:“我当时说:‘好吧,等我到了南方,去劝说吴、越两国国王,把西江里的水引来救济你,让你随江水愉快地游回东海去,你看怎么样?’”,监河侯一听傻了眼,对庄子的救助方法感到十分荒.唐,便说:“那怎么行呢?”,“是啊,鲫鱼听了我的主意,当即气得睁大了眼,气愤地说:‘我失去了依赖的水,没法活下去。我现在只要得到一升半斗的水,就能活命了。如果等你引来西江水,我早就死在这里了。那时候,你只能到卖鱼干的店铺里去找我了。’”

看过历史故事_描写历史故事的成语的人还看了:

篇19:历史故事

春秋时代,秦国和晋国联合攻打郑国。后来,秦穆公却暗中与郑国单独媾(ɡòu)和,并派杞子带领军队以帮助郑国保卫边疆为名进驻郑国,企图吞并它。杞子的军队进驻郑国之后,发现郑国没有什么戒备,就派人去报告秦穆公,请他秘密派兵来袭击郑国,一举灭掉它。秦穆公得到杞子的情报之后,马上派孟明视这位大将带兵出发。

秦军到了郑国的边境滑地,恰好有个郑国的卖牛商人弦高要到洛阳去做买卖。弦高发现秦军要袭击郑国,他突然想到一个好办法,就冒充郑国使者,宰了十二头牛,代表郑国慰劳秦军。同时,马上派人回报郑国国君郑穆公。郑穆公得到报告后,马上下令准备应战,并且派人到秦军驻地侦察,发现秦军正在整盔甲、磨兵器、喂战马。(原文是:“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于是郑穆公就派皇武子去见秦军驻郑国的将领杞子,告诉他说:“你们在我们郑国已经驻扎了很久,我们的供给也不足了,听说你们快回国了,我们郑国有个园圃,你们可以到那里去打猎。”杞子听他这么一说,知道自己的阴谋已经暴露,就跑到齐国去了。孟明视发现郑国已经有准备,也认为袭击它不会取得胜利,于是不战而回。

看过历史故事_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x的人还看了:

篇20:历史故事

历史对于人类不仅仅是前人的故事,记录人类经历一代又一代的过往及经验的历史常常能让我们从前人的故事中吸取教训,更能避免我们踏上前人已经走过的错路,是每个人需要了解学习的。以下让我们通过中国古代的皇帝们的历史故事来了解皇帝们的辉煌过往以及犯下的毁灭性错误。

秦始皇最后是怎么死的

秦始皇创建的大秦帝国,万世基业,不仅仅只是他梦想的一个蓝图,他是追梦者,他是一个勇者。在众人都没有意识到天下可为一家的概念时,秦始皇早就把目光放到了秦以外的国家,这些国家或偏安一隅,或垂死挣扎,在秦始皇的眼里,这些国家根本就不是秦国的对手,天下已是秦国的囊中之物。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姓嬴,名政,人称嬴政、吕政或者是赵政,生于邯郸(今属河北)。后世俗称嬴政或秦王政。自称“始皇帝”,被后世人称为千古第一帝。嬴政是个天马行空的诗人,凭借着自己超脱的想象力写就了又一部英雄史诗。他在13岁的时候就即位,成为了君临天下的霸主;22岁时,正式掌权亲政;39岁时又统一了六国建立秦朝;50岁出巡时驾崩。用他短暂的一生,谱写了一个时代的精彩乐章,当然他的功绩伟大,也是一位臭名昭著的暴君。他成为暴君的理由,不过就这三件事:修长城,阿房宫,焚书坑儒。

这三件事将秦始皇刻画成为了一个暴君,残暴不仁、尚武、贪婪,是他的另一面,尉缭子曾是秦国的开国元勋,但是秦始皇对他都不是很信任,保持着怀疑的态度。‘秦王为人,蜂��,长目,�茨疋撸�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乃亡去。秦王觉,固止,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而李斯用事。“ 秦国多疑又是他的另一个遭人诟骂的地方。

春秋时期,战国七雄,各自占据了自己的地盘并且不断发展自己的势力。魏国、齐国、秦国这几个国家是有实力称霸的,但是魏国、齐国根本就没有统一全中国的意识,而秦始皇有这个想法,最后他也做到了,实现了中国国土上的统一。”今天下,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文字、度量衡等的统一使中国的文明融合在一起,延续了中华民族此后两千年统一的基础。他横扫六合,结束了春秋战国五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一手创建了一个帝国的传奇。

秦始皇和他背后的建立起来的秦朝不仅仅代表着一种文化凝聚力和一种民族精神,正是凭借这种凝聚力,后世的朝代才能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而使得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内核得以延续,并使得古代中国文明连续不断地流传了二千多年,这是他极其伟大的地方。不管这个帝业建立的时间有多久,人固有一死,就算是皇帝也是终究逃不过这样的结局的。

秦始皇逃避自己的死亡,他选择了求仙问药,斥巨资无果。他曾经差徐福入海求仙,耗费了不少资金,却杳无音讯,感到被骗的秦始皇,抓来儒生审查,结果互相揭发四百多人,秦始皇一怒之下便把他们都在咸阳活埋了,这便是焚书坑儒,此后秦始皇又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劳民伤财。

关于他的死因,有多种说法,《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死在了第五次东巡途中。目前史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说死于疾病,另一种说法是死于非命。死于疾病是因为,秦始皇自幼身体弱,又日理万机,出游途中忙于批改奏折,又要顾及国内外的政事,加之七月正值酷暑,积劳成疾而在途中病发身亡。死于非命是东巡时遭人行刺,抑或猜测被奸臣赵高给害死。

孝庄钱皇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孝庄皇后,一个是清朝皇太极的孝庄文皇后,另一个是明朝的孝庄钱皇后。这两个女人,虽然同样以孝庄为号,但是两者的境遇却相差极大。孝庄文皇后是一个福气极大的皇后,并且有着极强的政治眼光,算是皇后中的强者。而孝庄钱皇后呢?说她是皇后,她在位之时,其实更偏向于一个妻子,虽然她在有些地方也尽了自己皇后的职责,但若是看她的历史事迹的话,她与英宗之间的感情,淡化了她的政治色彩,让她更加平民化。

孝庄钱皇后。是明英宗的原配皇后。他们两个成亲之时,英宗早已继位,因此两者的婚姻算是帝王的初婚,仪式隆重。钱皇后是都指挥佥事钱贵的女儿,海州人,被诚孝张皇后看中,选为英宗皇后。明英宗与钱皇后成亲之后,两人感情甚笃,谱写了一代帝后的缠绵绝恋。明英宗对钱皇后的感情,极为深厚,有初见时的一见钟情,有相守时的醇厚深恋,有同甘共苦后的感动敬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让一位帝王在去世的时候还在为她做打算呢?

首先要说的是,孝庄钱皇后是一位公私分明的皇后。钱皇后与英宗的婚姻虽然是他祖母一手促成的,但是英宗却对钱皇后一见钟情。两人结婚后,帝后感情极为深厚。

钱氏出身寒微,英宗爱恋着皇后,自然不只想对她好,爱屋及乌之下,也想将她母家的地位提高,扶持她的父兄上位。这个想法遭到了皇后的极力反对,她并不希望自己的丈夫为自己徇私。英宗以为皇后只是客气,哪知道提了好几次,都遭到了她的反对。知道皇后的苦心之后,对其越发敬重。

钱皇后是古代正室妻子的典范,不仅对自己的丈夫关爱有加,并且颇有容人之量。她知道自己嫁的是帝王,就应该以皇室血脉繁衍为重,因此她从不反对自己的丈夫采选女子入宫。不仅如此,她还一碗水端平,维护后宫的和谐。也许正是因为她的大度宽容,才有了后来贵妃周氏的步步逼近。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句话并不仅仅是一句笑话,历史上有多少对鸳鸯眷侣,在面对危难的时候,展现出了人性中的丑陋一面。但是钱皇后却用她的行动,为自己的感情作筹码。

正统十四年,在御驾亲征瓦剌部的时候,因为中了埋伏,明英宗被瓦剌俘虏。在经过交涉,明朝筹集资财以赎取英宗的时候,钱皇后捐出了自己的全部钱财。而当瓦剌部违背条约,收取财物后并未将英宗送回,群臣共举钺王登基之后,这个毫无办法的可怜女人,用了最凄惨的方法,祈求丈夫的回归。

一个深宫女人,前代皇后,父兄牺牲,朝政由自己的小叔子掌控。在毫无权势的情况下,她能做的只是为自己的丈夫祈祷,希望上天能护佑他平安。每天每夜地祈求,再困再倦也只是就地稍卧,不肯上床休息。过度的劳累、粗陋的饮食、冰冷的地面、冬天的严寒长期侵袭她的身体,她的一条腿受了重伤,再也无法治好,损坏了。而昼夜不停的悲泣也很快哭瞎了她的一只眼睛。对于自己的残疾,钱皇后毫不介意,也拒绝治疗,她心甘情愿地认为这是接回丈夫,上天要她付出的代价。

一个柔弱的女人,能为了自己的丈夫做到这种地步,足见其情深。

尽管英宗与钱皇后感情甚笃,但两人之间却还是夹了一个周贵妃。因为钱皇后无子,只能立周氏所生的庶长子为太子。也正是因为这样,周氏对钱皇后起了取而代之的想法。当这个想法遭到英宗的呵斥之后,周氏对钱皇后就有了一种嫉恨的心理。所以尽管明英宗去世之前,为钱皇后留下了诸多后手。但架不住登基的周氏的儿子朱见深,而朱见深对自己的母亲愚孝,因此钱皇后晚年的生活极为凄凉。最惨的是,她死之后,原本按照英宗的想法是与英宗合葬的,因为周氏的从中作梗,最终也没有生死同穴。

[历史故事]

篇21: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大全1:陈寿索米轻亮

唐朝房玄龄等撰写的《晋书·陈寿传》,收录了陈寿因为私仇而在书中有所表现的一则传闻,说的是丁仪、丁讷在曹魏时负有盛名,陈寿对他们的儿子们说:“送我千斛米,我就为令尊大人写好传记。”丁氏不答应,陈寿果真不为他们立传。

陈寿父亲曾做过马谡参军,马谡兵败被诸葛亮所杀,陈寿父亲也被牵连受罚,诸葛瞻又轻视陈寿。因而陈寿为诸葛亮立传,说诸葛亮军事谋略非其长处,又无临敌应变之才;说诸葛瞻只工于书法,名过其实。议论的人因此而轻视陈寿的为人。

但只有少数史学家如北周的柳虬、唐朝的刘知几等相信这个传闻,而多数的史学家则认为这条史料是假的。清朝潘眉在《三国志考证》中指出:“丁仪、丁廙,官不过右刺奸掾及黄门侍郎,外无摧锋接刃之功,内无升堂庙胜之效,党于陈思王,冀摇冢嗣,启衅骨肉,事既不成,刑戮随之,斯实魏朝罪人,不得立传明矣。”

其实在曹丕即王位后,就杀了丁仪、丁廙并男口,他们是没有子嗣的。《晋书》认为索米不得不为立传,此最无知的言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也指出:“《晋书》谓‘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被髡,故寿为《亮传》,谓将略非所长。’此真无识之论也。亮之不可及处,原不必以用兵见长。

观寿校定《诸葛集》,表言亮‘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励。至今梁、益之民,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过也。’又《亮传》后评曰:‘亮之为治也,开诚心,布公道,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恶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其颂孔明可谓独见其大矣。”由此可见,《晋书》贬陈寿之说,实为不实之词,不可尽信。

历史故事大全2:郑和下西洋

1405年7月11日(永乐三年六月十五乙酉)34岁奉成祖命,郑和从南京龙江港起航,经太仓出海,偕王景弘率27800人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1407年10月13(永乐五年九月十三丁亥)36岁回国后,立即与王景弘、侯显等率船队第二次下西洋,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

1409年(永乐七年已丑)38岁九月又偕王景弘、费信等第三次下西洋。

1413年(永乐十一年癸己)42岁偕马欢等人率船队第四次下西洋。

1417年(永乐十五年丁酉)46岁郑和率船队第五次下西洋。

1421年(永乐十九年辛丑)50岁偕王景弘、马欢等人率船队第六次下西洋,后人认为在这一次下西洋他发现了美洲。

1431年(宣德六年辛亥)60岁郑和偕王景弘、马欢、费信、巩珍等率船队27550人第七次下西洋。

历史故事大全3:李冰治水的故事

李冰是我国[战国]时期杰出的水利工程学家,都江堰的设计者和兴建的组织者。中外驰名的都江堰位于四川省中部岷江中游,整个工程是由分水堰、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工程组成的。它的规模宏大,地点适宜,布局合理,兼有防洪、灌溉、航行三种作用,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也是罕见的奇迹。二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排灌作用,确保了当地农业生产。

古代蜀地(今四川)非涝即旱,有“泽国”、“赤盆”之称。四川人民世世代代同洪水作斗争。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蜀国。秦为了将蜀地建成其重要基地,决定彻底治理岷江水患。同时派精通治水的李冰取代政治家张若任蜀守。李冰为蜀守的时间,没有明文记载,大约在秦昭王三十年至秦孝王之间(公元前277—前250年)。

李冰到蜀郡后,亲眼看到当地严重灾情:发源于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县附近,进入一马平川,水势浩大,往往冲决堤岸,泛滥成灾;从上游挟带来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积在这里,抬高河床,加剧水患;特别是在灌县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每年夏秋洪水季节,常造成东旱西涝。到任不久,便开始着手进行大规模的治水工作。

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沿岷江岸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水情、地势等情况,制定了治理岷江的规划方案。李冰发现开明所凿的引水工程渠首选择不合理,因而废除了开明开凿的引水口,把都江堰的引水口上移至成都平原冲积扇的顶部灌县玉垒山处,这样可以保证较大的引水量和形成通畅的渠首网。

李冰创筑的都江堰,史籍记载甚为简略。但以这些记载为基础,结合现今都江堰工程结构分析,可以基本确定李冰修建的都江堰由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及渠道网所组成。

在修筑分水堰的过程中,采用江心抛石筑堰失败后,李冰另辟新路,让竹工编成长三丈、宽二尺的大竹笼,装满鹅卵石,然后一个一个地沉入江底,终于战胜了急流的江水,筑成了分水大堤。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载:“犍尾堰(都江堰唐代之名)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李冰作之以防江决。

破竹为笼,圆径三尺,长十丈,以石实之。累而壅水。”此法就地取材,施工、维修都简单易行。而且,笼石层层累筑,既可免除堤埂断裂,又可利用卵石间空隙减少洪水的直接压力,从而降低堤堰崩溃的危险。

分水大堤前端开头犹如鱼头,所以取名叫“鱼嘴”。鱼嘴是在宝瓶口上游岷江江心修筑的分水堰,因堰的顶部形如鱼嘴而得名。《华阳国志》记载:李冰“壅江作堋”的“堋”就是指鱼嘴。它将岷江分为内外江,起航运、灌溉与分洪的作用。西股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东股的叫内江,是灌溉渠系的总干渠,渠首就是宝瓶口,流经宝瓶口再分成许多大小沟渠河道,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水网,灌溉成都平原的千里农田。分水堰两侧垒砌大卵石护堤,*内江一侧的叫内金刚堤,外江一侧叫外金刚堤,也称”金堤”。分水堰建成以后,内江灌溉的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灾了。

以后,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又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飞沙堰也用竹笼装卵石堆筑,堰顶做到适宜的高度。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以保障内江灌区免遭水淹。同时,由于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的漩涡作用,有效地冲了泥沙在宝瓶口前后的沉积。鱼嘴的分水量有一定的比例。春耕季节,内江水量大约占六成,外江水量大约点四成。洪水季节,内江超过灌溉所需的水量,由飞沙堰自行溢出。

宝瓶口是节制内江水量的口门。为了控制内江流量,李冰父子作石人立在江中,作为观测水位的标尺。《华阳国志·蜀志》载:李冰“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与江神要。

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这是见于记载最早的水则,说明李冰已基本掌握了岷江水位涨落的大致幅度。《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就是指李冰开凿宝瓶口。因“崖峻阻险,不可穿凿,李冰乃积薪烧之”,劈开玉垒山,凿成宝瓶口。宝瓶口不仅是进水口,而且以其狭窄的通道形成一道自动节水的水门,对内江渠系起保护作用。被分开的玉垒山的末端,状如大石堆,就是后人称做的“离堆”。

此外,还采取了在江心中构筑分水堰的办法,把江水分做两支,逼使其中一支流进宝瓶口。宝瓶口这一岩石渠道,十分坚固,千百年来在岷江激流冲击下,并未被冲毁,有效地控制了岷江水流。清宋树森“伏龙观观涨”一诗云:“我闻蜀守凿离堆,两崖劈破势崔巍,岷江至此画南北,宝瓶倒泻数如雷。”

李冰修成宝瓶口之后,“又开二渠,由永康过新繁入成都,称为外江,一渠由永康过郫入成都,称为内江”。这两条主渠沟通成都平原上零星分布的农田灌溉渠,初步形成了规模巨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渠道网。

李冰还作石犀,埋在内江中,作为岁修时候淘挖泥沙的深度标准。岁修的原则是“深淘滩,低作堰”。“深淘滩”是说淘挖淤积在江底的泥沙要深些,以免内江水量过小,不敷灌溉用;“低作堰”是说飞沙堰堰顶不可修筑太高,以免洪水季节泄洪不畅,危害成都平原。

后人把这六字诀刻在内江东岸为纪念李冰父子而建的二王庙的石壁上,很是醒目。岁修的方法是:每年水量最小的霜降时节,在鱼嘴西侧,用杩槎(就是马扎)在外江截流,使江水全部流入内江,然后淘挖外江和外江各灌溉渠道淤积的泥沙。到第二年立春前后,外江岁修完毕,把杩槎移到内江,让江水流入外江,然后再淘挖内江河槽,进行平水槽和飞沙堰的岁修工程。

清明节前,内江岁修完毕,撤除杩槎,开始放水灌溉。杩槎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临时性截流装置,是由三根大木桩用竹索绑成的三脚架,中设平台,平台上用竹笼装卵石压稳。把适当数量的杩槎横列在江中,迎水面加系横、竖木头,围上竹席,外面再培上粘土,就可以挡住水流,不致渗漏。

都江堰的修成,不仅解决了岷江泛滥成灾的问题,而且从内江下来的水还可以灌溉十几个县,灌溉面积达三百多万亩。从此,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

看过历史故事大全的人还看过:

篇22:历史故事

张良进履

据传说,有一天,张良在圯上(即桥上)漫步,适遇一年迈老人。只见老人故意把鞋摔下桥底,慢慢地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给我拾鞋!”张良感到太突然,想上前教训老人,但碍于老人的年纪,不忍下手,只好下桥取鞋。取鞋后,老人又令张良给他穿上,张良膝跪于前,小心帮老人穿鞋。事毕,老人非但不谢,反而大笑而去。片刻老人又返回,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也,5日后的黎明,与我会此。”二次会面,皆因张良迟到而散,第三次张良夜半赴约,先老人一步,老人才授给张良一本书,对他说:“读此书则为王者师。后10年天下会大乱。13年后你会见我于济北谷城(今山东平阴西南)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就很快走了。张良很奇怪,次日天明一看书,方知书名为《太公兵法》(太公,即姜太公,周武王的军师)。张良就日夜诵读此书,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足智多谋、文武兼备的“智囊”。10年后果然陈胜起义爆发,13年后张良去谷城,山下确有黄石一尊,老人的预言神奇般地得到应验。这个故事虽属后人虚构,但他赞扬了张良的聪慧过人。苏轼在《留侯论》中曾对张良的涵养评论道“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周文王重用姜尚

在商纣王时期,文王(当时被封为西伯)曾因苦谏纣王而被囚。其下属用美女奇物贿赂纣王,文王才保住了性命。归国之后,文王想举兵攻商,却因时机不够成熟,从者太少而落败。吸取了这个教训,文王重申了对商王的从属地位,同时下决心从根本上增强周人的力量。在文王的兴国策略中,有迁都于丰,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但最为后人称道的,是他的礼贤下士、敬老慈少之举。孟子说,因为西伯善于养护老者,天下有声望有资力的贤人就都跑到了周国。文王寻访到的最有才能的贤人,是人所周知的姜太公。据传,在文王寻访贤人的途中,有一天在渭水南岸看到一位气宇不凡的白发老者在钓鱼,每起一钓,就是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鱼。文王在惊讶之余,就与这位老者攀谈起来。而更令文王惊讶的是,这位老者竟然对治国之道颇有精辟的见解。文王大喜过望,就把老者请上车,一同回到都城。老者姓姜名尚,字子牙,因为文王在与他同归时说:“吾太公望子久矣!”就号称为太公望,俗名姜太公。在姜太公的辅佐之下,文王开始了对周围小国的攻伐,为周朝的立国奠定了基础。在晚年,西伯姬昌终于自号为文王,明显是要与商纣王抗衡。只是纣王的颓势还没有到底,而文王的力量还不足推翻商朝,所以,灭商的使命就只能落在武王的肩上了。

篇23:历史故事

腰斩李斯

自从陈胜、吴广起事后,各地义军此伏彼起。这时,秦二世听从郎中令赵高的建议,深居宫中,一切政事都由赵高决断。赵高与李斯有夙怨,赵高就趁机诬陷李斯想割地称王,又诬陷李斯之子三川郡守李由与义军私通。李斯想上书申辩,却被赵高扣下。赵高派人四处搜捕李斯的宗族,又对李斯严刑拷打。李斯不堪酷刑,被迫认罪,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八月被腰斩于咸阳,并夷灭三族。李斯死后,秦二世任命赵高为丞相,事无大小,都由赵高决断。

李斯(?-前208),战国末期楚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李斯协助秦始皇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他反对“以古非今”,提议焚书坑儒。他还按照秦始皇的命令,为统一文字、法律、货币及度量衡作出了卓越贡献。后因赵高的诬陷而被腰斩于咸阳。

赵飞燕姊妹花擅专宠

汉鸿嘉三年(前18),成帝刘驁微服巡行,经过阳阿公主家,见歌女赵飞燕艳丽非常,便召她入宫,极为宠幸。不久,成帝又将其妹赵合德召入宫中,封赵氏姊妹为婕妤。从此赵氏姐妹贵倾后宫,原来受成帝宠幸的许皇后和班婕妤都失宠。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在宫中的地位,赵飞燕又诬告许皇后、班婕妤有邪媒之道,诅咒后宫与皇上。同年冬十一月,成帝废许皇后,将她赶至昭台宫,又诛杀皇后之姊谒,并将其亲属遣送回故里,永始元年(前16)成帝立赵飞燕为皇后,又封赵和德为昭仪,居昭阳宫。该宫全用黄金、白玉、明珠、翠羽装饰。

班婕妤,楼烦(今山西朔县东)人,是班固的祖姑母。从小便有才学,善于写诗作赋。成帝初即位时,他被选入宫,开始为少使,不久得宠立为婕妤。成帝曾想和她同车游后庭,班婕妤婉言拒绝,她说:看古代图画,圣贤君主都有名臣陪待一旁,末代昏君才有宠姬相陪;如今皇上想与我同车,难道不和此相似吗?成帝认为班婕妤颇为贤慧。后来赵飞燕姐妹得宠,班婕妤和许皇后进见皇帝的机会减少。许皇后被赵氏姐妹诬陷后,班婕妤见情势危急,便请求去长信宫侍奉皇太后。成帝死后,她奉守陵园,死后葬于园中。成帝因宠爱赵氏姐妹,便把军政大权交给外戚王氏掌管,汉朝由此步入外戚专权的时代。

篇24:历史故事

梅妻鹤子

林逋晚年隐居在杭州西湖小孤山。在山上种了三百六十五棵梅树。平日除草,施肥,辛勤劳作。待到梅子熟时,就有成群小贩前来买他的梅子。他卖梅子不是按斤论两而是根据每树梅子多少毛判判,估价公道。所以商贩们都喜欢买他的梅子,他还准备三百六十五个竹筒,把每棵树卖下的钱分另装入竹筒里编上号。不管有客人、无客人或是客人多、客人少。一天用一竹筒梅子的钱过生活,绝不多用一文。

他还养了两只白鹤。客人来了,先生就打个忽哨,白鹤立刻飞来,立在先生跟前。他把钱和纸条装在一只袋里,挂到白鹤颈上,让白鹤飞往市里买鱼肉酒菜。那些商贩见白鹤飞来,知道先生来了客人,就按纸条所开货物收钱付货,交白鹤带回。

高力士脱靴

唐玄宗李隆基与宠妃杨玉环在沉香亭赏花,召翰林李白吟诗助兴。李白酒醉,命宦官高力士为其磨墨拂纸,即席写就《清平调》三首。应景之作,在李白是毫不费事,正象在一旁侍候的高力士说的:“放屁还没有这样快!”李隆基看了诗很高兴,赐饮。李白借酒,叫高力士为他脱靴,加以奚落。高力士是大太监,天子称他为兄,诸王称他为翁,驸马、宰相还要称他一声公公,何等神气,怎能吃李白这一套,靴是给他脱 了,但从此记恨在心。后来他在杨玉环面前捣鬼,把李白的官给罢了。原来李白诗云“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在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诗中所用的典故飞燕,是赵飞燕。赵飞燕因貌美受宠于汉成帝,立为皇后。后因淫乱,平帝时废为庶人,自杀。本来李白是用飞燕新妆比喻名花凝香,并没有讽刺杨贵妃的意思;高力士却说诗中的赵飞燕就是指杨贵妃,是故意侮辱她。杨贵妃“恍然大悟”,非常恼火,便在唐明皇面前讲了李白的坏话。

李白是个诗人,未免天真,在用典上不慎重考虑,被人钻了空子,连个闲官翰林都作不成,罢官而去了。

篇25: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精选

齐王嫁女

有一个名叫吐的人,经营宰牛卖肉的生意,由于他聪明机灵,经营有方,因此生意做得还算红火。

一天,齐王派人找到吐,那人对吐说:“齐王准备了丰厚的嫁妆,打算把女儿嫁给你做妻子,这可是大好事呀!”

吐听了,并没有受宠若惊,而是连连摆手说:“哎呀,不行啊。我身体有病,不能娶妻。”

那人很不理解地走了。

后来,吐的朋友知道了这件事,觉得奇怪,吐怎么这么傻呢?于是跑去劝吐说:“你这个人真傻,你一个卖肉的,整天在腥臭的宰牛铺里生活,为什么要拒绝齐王拿厚礼把女儿嫁给你呢?真不知你是怎么想的。”

吐笑着对朋友说:“齐王的女儿实在太丑了。”

吐的朋友摸头不知脑,问:“你见过齐王的女儿?你何以知道她丑呢?”

吐回答说:“我虽没见过齐王的女儿,可是我卖肉的经验告诉我,齐王的女儿是个丑女。”

朋友不服气地问:“何以见得?”

吐胸有成竹地回答说:“就说我卖牛肉吧,我的牛肉质量好的时候,只要给足数量,顾客拿着就走,我用不着加一点、找一点的,顾客感到满意,我呢,惟恐肉少了不够卖。我的牛肉质量不好的时候,我虽然给顾客再加一点这、找一点那,他们依然不要,牛肉怎么也卖不出去。现在齐王把女儿嫁给我一个宰牛卖肉的,还加上丰厚礼品财物,我想,他的女儿一定是很丑的了。”

吐的朋友觉得吐说得十分在理,便不再劝他了。

过了些时候,吐的朋友见到了齐王的女儿,齐王的女儿果然长得很难看。这位朋友不由得暗暗佩服吐的先见之明。

有些事情虽没什么直接的联系,但道理是相通的,如果吐不是以自己亲身的感受去举一反三地思考生活中的现象,那说不定就会要娶回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丑妻了。

寻找千里马

伯乐善于辨认千里马,他想把自己的儿子也培养成相马的能手。于是他给了儿子一本《马经》,要儿子按照《马经》上画的图样去寻找千里马。

儿子找啊,找啊,他每遇到一匹马,都拿《马经》上的图样来仔细核对,看看与书上画的特征是否相符。可是每次总有些细节对不上号。就这样找了一年,还是没找到一匹和书上画的一模一样的马。他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去告诉父亲。伯乐劝他不要灰心,叫他出去接着找。

无奈,儿子又踏上了寻找千里马的征程。上哪儿去找呢?他抚摸着《马经》,叹了口气,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儿子漫无目的地走啊走啊,心里不停地问:“千里马啊,你到底在哪里呢?”

正在发愁间,一只大蛤蟆一边“咕咕”地叫着,一边一蹦一跳地过来了。儿子看了半天,心下忽然“咯噔”一下:“咦,这不就是……”他大喜过望,掉头就往家跑。

还没迈进家门,儿子便大嚷起来:“我找到千里马了!我找到千里马了!”伯乐听了,忙奔出来问:“快说说,你找到什么样的千里马了?”儿子上气不接下气地回答:“我见过许许多多的马,只有这一匹和书上画的最像了。它也是头颅高高隆起,眼眶深陷,背脊缩着。只是有一样――它的蹄子却不像。”听完了儿子的'话,伯乐心里明白了大半,他只得苦笑着说:“孩子啊,这匹‘马’虽好,可是它蹦蹦跳跳的,人骑上去怎么受得了呢?”话音刚落,儿子脸上的笑容顿时僵住了。

伯乐的儿子错就错在把书本作为一成不变的教条,而不善于从实际出发来分析问题,这样怎么能找得到千里马呢?

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各据一方,征战不休,争夺霸主的统治地位。其中,刘备管辖割据的地方称为蜀。

刘备依靠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一批能干的文臣武将打下了江山,他死后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刘禅。临终前,刘备嘱咐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刘禅是一位非常无能的君主,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将政事都交给诸葛亮去处理。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呕心沥血地使蜀国维持着与魏、吴鼎立的地位;诸葛亮去世后,由姜维辅佐刘禅,蜀国的国力迅速走起了下坡路。

一次,魏国大军侵入蜀国,一路势如破竹。姜维抵挡不住,终于失败。刘禅惊慌不已,一点继续战斗的信心和勇气都没有,为了保命,他赤着上身、反绑双臂,叫人捧着玉玺,出宫投降,做了魏国的俘虏。同时跟他一块儿做了俘虏的,还有一大批蜀国的臣子。

投降以后,魏王把刘禅他们接到魏国的京都去居住,还是使他和以前一样养尊处优,为了笼络人心,还封他为安乐公。

司马昭虽然知道刘禅无能,但对他还是有点怀疑,怕他表面上装成很顺从,暗地里存着东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试一试他。有一次,他请刘禅来喝酒,席间,叫人为刘禅表演蜀地乐舞。跟随刘禅的蜀国人看了都触景生情,难过得直掉眼泪。司马昭看看刘禅,见他正咧着嘴看得高兴,就故意问他:“你想不想故乡呢?”刘禅随口说:“这里很快乐,我并不想念蜀国。”

散席后,刘禅的近臣教他说:“下次司马昭再这样问,主公应该痛哭流涕地说:‘蜀地是我的家乡,我没有一天不想念那里。’这样也许会感动司马昭,让他放我们回去呀!”果然不久,司马昭又问到这个问题,刘禅就装着悲痛的样子,照这话说了一遍,但又挤不出眼泪来,只好闭着眼睛。司马昭忍住笑问他:“这话是人家教你的吧?”刘禅睁开眼睛,吃惊的说:“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司马昭明白刘禅确实是个胸无大志的人,就不再防备他了。

刘禅身为一国之主,居然乐不思蜀,甚至连装着想念故乡都装不出来,贪图享乐而志向沦丧竟到了这种地步,实在可气可叹。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放弃自己的理想,而要严格要求自己,志存高远,不懈地奋斗。

篇26:历史故事

公元前661年,晋献公攻打翟国,其中晋国公族子弟中的叔虎表现十分优异,此战告捷后,晋献公按功行赏,赐叔虎封地为郤邑。郤芮是叔虎的第二个儿子,后来立下功劳,也被赏赐了封地,在冀邑,又被称作冀芮。叔虎的封地在郤邑,因此他郤氏一族的后代们就成为了晋国的世袭卿大夫。叔虎死后,还是晋献公执政时期,郤芮代替父亲,成为了卿大夫,归附于晋献公的三儿子夷吾,是夷吾党。

夷吾受骊姬之乱,被逼出走梁国,后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在晋献公死后继位为君,郤芮等人就是夷吾手下的第一批大功臣。夷吾继位为君以后,是为晋惠公,郤芮和吕省两人把持晋国朝政。晋惠公在位时间一共有十四年,在这十四年中,晋国先后和几个国家发生大战,晋惠公失利了很多次。他不好好反省自己,却将晋国的失败归咎于重耳,还派了勃鞮到翟国刺杀重耳。重耳早在晋献公时期就被勃鞮刺杀过,他知道勃鞮速度极快,提前逃走了。

晋惠公败于秦国后,将太子公子圉质于秦国。知道晋惠公重病的时候,他才派出自己的亲信告知秦国的公子圉。公子圉得到消息后,悄悄潜回晋国,在晋惠公的亲信郤芮和吕省的帮助下,顺利登上君位,是为晋怀公。

晋怀公继位以后,更加害怕重耳,他为了这个君位抛弃了秦穆公的女儿,自己的妻子怀赢,还因此和秦穆公交恶,不可以丢掉它的。为此,晋怀公问计于郤芮,郤芮认为,重耳要是能够回到晋国,他必然要依靠狐偃和赵衰等人的家族在晋朝中的势力;现在他们还没有回到晋国,可是他们的亲人和族人都在晋国,这些人就是我们手中的人质啊;我们可以利用他们,要挟赵衰和狐偃背叛重耳,这样重耳就没有依靠了。晋怀公认为郤芮的话有道理,按照郤芮的建议逼迫狐突召狐毛和狐偃二人回国。除了狐突,还有赵氏、毕氏族人,遗憾的是,他们都没有同意。晋怀公于是逼死狐突,在晋惠公之后的又一次大兴党狱。

后来,重耳得到了秦穆公的支持,不但回到晋国,还打败了晋怀公,并派人将其杀死。重耳继位为君,是为晋文公。跟在晋文公身边的那一批因郤芮的建议而失去族人的功臣们也回来了,郤芮这时才害怕起来。郤芮和吕省商议,烧掉晋文公的寝殿,意图烧死晋文公。勃鞮是几次被派去刺杀晋文公的人,晋文公继位后,他交代了自己所做的事情,还透露了郤芮的阴谋。郤芮和吕省放火烧了晋文公的寝殿,却没有发现晋文公烧焦的尸体,他们惊觉计划有变,逃出了晋国到了秦国,后被秦穆公所杀。

由于郤芮犯下了重罪,郤芮的儿子郤缺因此受到牵连。按照法律规定,郤缺是罪臣之子,永远不得入仕,被贬为了农民,剥夺了爵位。郤氏一族封地在冀邑,郤缺被剥夺了爵位后,就在冀地农耕。有一天,晋文公的大臣胥臣路过了冀地,他看到郤缺在田间劳作,他的妻子给他送饭,夫妻二人相敬如宾,一点也没有落魄相。胥臣觉得郤缺有德行,和郤芮是完全不同的。回到晋都后,胥臣就向晋文公举荐郤缺,他劝说晋文公任用郤缺,将郤缺的才德运用到晋国的朝政上,以抵消郤缺父亲郤芮的过错。晋文公听取了胥臣的建议,封郤缺为下军大夫。

晋襄公继位的第一年,晋国攻打翟国,郤缺作战勇猛,还擒获了白狄的首领。郤缺的军事才能得到体现,晋襄公既赏赐了推荐郤缺的胥臣,也封郤缺为卿,允许郤缺参与国家政治。此后,晋灵公和晋成公时代,郤缺在晋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职位也一直在上升。郤缺认为君主治国应该德治,但是这跟儒家中的德治有所不同。“德”中包括了威和惠,诸侯不服,必须武力讨伐,将其征服;诸侯服从,则怀柔对待,让他们看到跟着自己的好处。法家将此种思想称为“刑赏二柄”,秦汉时代则被称作“恩威并施”。由于并没有犯下大错,郤缺的结局应该是寿终正寝的。

篇27:历史故事

齐姜,齐桓公之女,曲沃武公之妻,后为武公之子晋献公姬诡诸的夫人,生子申生和女穆姬(秦穆公之妻)。晋国太子申生的母亲就是齐姜,一个长得很是美丽的女人。

当时齐国和晋国争霸,曲沃武公成功的将分裂了百年的晋国重新统一起来,为晋国的强盛奠定了基础。晋国本就是一个大诸侯国,国家的实力也很强大,统一之后则更加强大了。齐桓公根据国际局势考虑,齐国暂时不能和晋国为敌,于是将自己的女儿齐姜嫁给了晚年的武公。齐姜嫁给老年的武公,过的日子也可以想象啦,毕竟这可不是现代时候的忘年之恋,这说白了就只是一场政治联姻,没什么感情的。

齐姜嫁入晋国没几年,武公就病逝了。晋武公的儿子姬诡诸继承了晋国君位,是为晋献公。晋献公早在太子时期就很是倾慕年轻的齐姜的美貌,武公死后,晋献公就和自己的这位小后母有了私情。晋献公有一个原配夫人,她是贾国女子。贾国是晋国开国之君唐叔虞的小儿子姬公明的国家,和晋国同属于诸侯国,武公时期,贾国依附于晋国。晋献公的这个夫人嫁过来很多年,却始终没有孩子。根据史记记载,当晋献公还是太子的时候,公子重耳等人就已经成年了。由此可见,晋献公继位的时候至少也有四十岁了,人到中年,正夫人却迟迟没有身孕,即便她是一个绝色美姬,她在晋献公心目中的地位也会受到影响的。这时候的晋献公看着年轻美貌的小后母就眼馋,齐姜和晋献公私通以后,生下了一对儿女,后来早早的就病死了。

红颜薄命啊,齐姜死后,晋献公得到了骊姬、少姬,当然也有其他的女子,但她们对晋献公的影响都远不如骊姬姐妹。齐姜早逝,晋献公还是爱过这个女子的,所以他才愿意早早的就将申生封为了晋国的太子,将他当做储君来培养。可是,晋献公后来又恋上了骊姬,想要立骊姬的儿子奚齐为君。喜新厌旧的晋献公只好对不起死去的齐姜,处处打压太子申生,最终把申生逼死,方便给奚齐腾出太子的位置来。

可怜的齐姜,根本没有想到,自己死后,儿子申生会遭逢这么多的苦难。她曾以为的“良人”姬诡诸根本就是一个变了心的人,完全不顾念曾经和自己的情谊,一定将他们唯一的儿子置之死地。骊姬很会演戏,晋献公曾经委婉的向她表示过,是否希望废掉太子申生而立奚齐?骊姬听后却表现出一副大惊失色的模样,她说太子申生是晋国上下都很出名的贤者,是太子的最佳人选,她不希望晋献公立奚齐,这样一来,自己母子就会受到别人的指责,她祸国殃民、迷惑君主的罪名就洗不掉了。晋献公听了之后,对骊姬升起了一股强烈的保护欲。后来,骊姬陷害申生毒害晋献公,她故意露出失望的样子,对申生大加指责,说自己当初看走了眼,还不让晋献公废掉他。这种时候,说这种话,简直就是电视剧中的添火烧柴的狗血桥段啊。就这样,晋献公下定决心,一定要处置申生。

申生也不为自己辩解,早在他父亲将他分封在曲沃的时候,他就已经知道自己被晋献公所疏离了。即使这样,在申生的心目中,还是没有怨恨。士蔿曾对太子申生说:“献公将您分封曲沃,说明他不想立您为国君了。他封给您卿的爵位,抢先将您推送到人臣中最高的位置上去,您怎么能顺从呢?您不如逃走吧,免得将来大祸临头。就当是效仿吴太伯,还能得到谦让的美名,不是很好吗?”太子申生没有采纳士蔿的建议。骊姬陷害他,他明明有机会反驳,但是他放弃了,因为这只会让父亲难过。为了尽孝,他只能背负弑父的罪名,其他国家一定不会愿意收留他,他只能用自己的死来结束这场争斗。不得不说,申生的这种孝是一种愚孝,骊姬是个毒妇,她却放任其待在自己父亲身边。作为儿子,他没能向父亲证明骊姬之毒辣,是为不孝;作为储君,他没能担负起自身的责任,清除君主身边的奸人,是为不忠。总之,申生在无意之中就成为了这种不孝不忠之人。

篇28:历史故事

周邦彦是北宋著名词人,与北宋另一位著名的此人柳永,共同撑起了北宋婉约派词作大山。因为周邦彦本人精通音律,所以创作出了不少新的词调,因此受到后世此人的赞扬和尊敬,被尊为“正宗”,有“词家之冠”和“词中老杜”,是公认“负一代词名”的词人。

周邦彦生于公元1056年,去世于公元1121年,钱塘人氏,字美成,号清真居士。

周邦彦少年的时候个性张扬而疏散,但是却相当的喜欢读书,也因此得以成功进入北宋官场,官历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

同为旧党词人,但是与苏门词人不同,周邦彦在政治上比较倾向于改革。所以曾经在宋神宗一朝,针对新政变法,提出过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二十八岁的时候,他向宋神宗献上《汴京赋》。在自己所作的这篇赋中,大肆的歌颂新法。宋神宗是北宋变法第一人,历史上著名的熙宁变法,也就是王安石变法,正是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才得以实行的。

对于一手领导新法的皇帝来说,座下臣子能够赞扬自己的新法,得到认同,自然是十分高兴的事情。所以在当时宋神宗十分赏识周邦彦,周邦彦也因此一下子聪太学诸生直升为太学正。

宋神宗去世之后,由宋哲宗继位。当时是高太后当政,大肆的打压新党,废除前朝实行的新法,许多新党人士被打压,而旧党的苏门人氏也纷纷的回到京城之中。作为在神宗一朝,曾经大肆赞扬新法,并且表示自己支持态度的周邦彦,在旧党重新执法当政之后,被渐渐的排挤出京城,到了庐州、荆州、溧水等地担任地方官。

等到后来宋哲宗亲政,重新恢复新法,任用章惇等新党人士,苏门词人尽遭远贬,旧党被打压出权利中心之后,周邦彦才重新返回朝廷,官到提举大晟府。

蔡京当政之时,因为不愿意与蔡京等奸党合作,从而受到排挤,晚年的时候又被排挤出了京城,贬谪地方。都怕顺昌、处州等地担任地方官。

宋徽宗三年,在南京因病去世。

看过历史故事_中国历史故事还看了:

篇29:历史故事

一个人的见识以及谋略,可以从熟读历史书中得到发展。历史故事不仅总结了前人的教训,让我们避免在同样的错误中犯错,还将其中的智慧告知我们,可见读历史的重要性。以下历史故事将告知我们一些伟大古人的经历及成就。

郭守敬修订历法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以前,就重视吸收汉族的读书人,帮助筹划朝政大事。他重用一个汉族谋士刘秉忠。忽必烈称帝和定国号为元,都是刘秉忠的主意。后来,刘秉忠又向忽必烈荐引了一些朋友、学生,也一个个担任了元朝初年的重要官员。其中有一个是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

郭守敬是邢州(今河北邢台)人。他祖父郭荣学识渊博,不但通晓经书,对数学、天文、水利等都有研究。郭守敬少年时候,在祖父的影响下,对科学发生浓厚的兴趣。那时候,刘秉忠和他的朋友张文谦等正在邢州西南紫金山讲学,郭荣把他孙子送到刘秉忠那里学习。郭守敬在那里认识了许多爱好科学的朋友,学问就长进得更快。

忽必烈统一北方以后,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决定整治水利,征求这方面的人材。张文谦把郭守敬推荐给忽必烈,忽必烈很快就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召见郭守敬。郭守敬对北方水利情况十分熟悉,当时就提出六条整治水利的措施。忽必烈听了十分满意,每听完一条,就点头赞许。最后,他很感慨地说:“让这样的人去办事,才不会是摆空架子吃闲饭的呢。”接见以后,就派郭守敬担任提举各路河渠的职务,经办河道水利的事。

过了两年,郭守敬又被派到西夏一带去整治水利。那里经过多年战乱,河道淤塞,土地荒芜,生产遭到严重破坏。郭守敬到了西夏,经过详细勘察以后,发动民工疏浚了一批原有的渠道、水坝,还开挖了一些新河道。不出一年时间,这一带九百多万亩农田灌溉畅达,粮食丰收,百姓的生活也都改善了。

为了加强大都到江南的交通运输,忽必烈又派郭守敬去勘测水路交通情况。经过郭守敬的勘测、设计,不但修通了原来的运河,还新开凿了一条从大都到通州的通惠河,这样,从江南到大都的水路运输,就畅通无阻了。

元世祖灭南宋以后,更加重视农业生产的恢复。农业生产要利用历法。过去,蒙古一直使用金朝颁布的历法,这种历法误差很大,连农业上常常使用的节气也算不准。元朝征服江南以后,南方用的又是另一种历法,南北历法不一样,更容易造成紊乱。元世祖决定统一制订一个新历法。他下令成立了一个编订历法的机构,名叫太史局(后来叫太史院)。负责太史局的是郭守敬的同学王恂。郭守敬因为精通天文、历法,也被朝廷从水利部门调到太史局,和王恂一起主办改历工作。

修订历法工作一开始,郭守敬就提出:研究历法先要重视观测,而观测必须依靠仪表。原来从开封运来的有一架观察天象的大型浑天仪,已经陈旧不堪,得不到可靠的数据。郭守敬设计一套新的仪器。他觉得原来的浑天仪结构复杂,使用不方便,还创制了一种结构比较简单、刻度精密的简仪。他制作的仪器,精巧和准确程度都比旧的仪器高得多。有了好的仪器,还要进行精确的实地观测。公元1279年,郭守敬在向元世祖报告的时候,提出在太史院里建造一座新的司天台,同时在全国范围进行大规模的天文测量的打算。这个大胆的计划马上得到元世祖批准。

经过王恂、郭守敬等一起研究,在全国各地设立了二十七个测点。最北的测点是铁勒(在今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流域),最南的测点在南海(在今西沙群岛上),选派了十四个监候官员分别到各地进行观测。郭守敬也亲自带人到几个重要的观测点去观测。各地的观测点把得到的数据全部汇总到太史局。郭守敬根据大量数据,花了两年的时间,编出了一部新的历法,叫《授时历》。这种新历法,比旧历法精确得多。它算出一年有365.2425天,同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只相差26秒。这部历法同现在通行的格里历(即公历)一年的周期相同。但是郭守敬的《授时历》比欧洲人确立公历的时间要早三百零二年。

颜真卿刚强不屈

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从强盛转向衰落。各地节度使乘机割据地盘,扩大兵力,造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唐代宗死后,他的儿子李适(音kuò)即位,就是唐德宗。唐德宗想改变藩镇专权的局面,结果引起了藩镇叛乱。唐德宗派兵讨伐的结果,叛乱不但没有平定,反而蔓延开来了。

公元782年,有五个藩镇叛乱,其中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兵势最强。他自称天下都元帅,向唐境进攻。

五镇叛乱,使朝廷大为震惊。唐德宗找宰相卢杞商量,卢杞说:“不要紧。只要派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去劝导他们,用不到动一刀一枪,就能把叛乱平息下来。”

唐德宗问卢杞说:“你看派谁去合适?”

卢杞推荐年老的太子太师颜真卿,唐德宗马上同意。

颜真卿是当时一个很有威望的老臣。安史之乱前,他担任平原太守。安禄山发动叛乱后,河北各郡大都被叛军占领,只有平原城因为颜真卿坚决抵抗,没有陷落。后来,他的堂兄颜杲卿在藁城起兵,河北十七郡响应,大家公推颜真卿做盟主。在抗击安史叛军中,立了大功。唐代宗的时候,他被封为鲁郡公。所以,人们又称他颜鲁公。

颜真卿又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他写的字雄浑刚健,挺拔有力,表现了他的刚强性格。后来,人们把他的字体称为“颜体”。

颜真卿为人正直,常常被奸人诬陷排挤,只是因为他的威望高,一些奸人不得不表面上尊重他。宰相卢杞是个心狠手辣的人。他忌恨颜真卿,平时没法下手,这一回,趁藩镇叛乱的机会,派颜真卿去做劝导工作,是成心陷害他。

这时候,颜真卿已经是七十开外的老人了。许多文武官员听说朝廷派他到叛镇那里去,都为他的安全担心。但是,颜真卿却不在乎,带了几个随从就到淮西去了。

李希烈听到颜真卿来了,想给他一个下马威。在见面的时候,叫他的部将和养子一千多人都聚集在厅堂内外。颜真卿刚刚开始劝说李希烈停止叛乱,那些部将、养子就冲了上来,个个手里拿着明晃晃的尖刀,围住颜真卿又是谩骂,又是威胁,摆出要杀他的架势。颜真卿毫不畏惧,面不改色,朝着他们冷笑。

李希烈假惺惺站起来护住颜真卿,命令他的养子退出。接着,把颜真卿送到驿馆里,企图慢慢软化他。

过了几天,四个叛镇的头目都派使者来跟李希烈联络,劝李希烈即位称帝。李希烈大摆筵席招待他们,也请颜真卿参加。

叛镇派来的使者见到颜真卿来了,都向李希烈祝贺说:“早就听到颜太师德高望重,现在元帅将要即位称帝,正好太师来到这里,不是有了现成的宰相吗?”

颜真卿扬起眉毛,朝着四个使者骂道:“什么宰相不宰相!我年纪快八十了,要杀要剐都不怕,难道会受你们的诱惑,怕你们的威胁吗?”

四名使者被颜真卿凛然的神色吓住了,缩着脖子说不出话来。

李希烈拿他没办法,只好把颜真卿关起来,派兵士监视着。兵士们在院子里掘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土坑,扬言要把颜真卿活埋在坑里。第二天,李希烈来看他,颜真卿对李希烈说:“我的死活已经定了,何必玩弄这些花招。你把我一刀砍了,岂不痛快!”

过了一年,李希烈自称楚帝,又派部将逼颜真卿投降。兵士们在关禁颜真卿的院子里,堆起柴火,浇足了油,威胁颜真卿说:“再不投降,就把你放在火里烧!”

颜真卿二话没说,就纵身往柴火跳去,叛将们连忙把他拦住,向李希烈回报。

李希烈想尽办法,没有能使颜真卿屈服,就派人逼迫颜真卿自杀了。

[历史故事大全]

篇30:历史故事

“绿旗黄袍女元戎,珠帽无龙结束工;八百女兵都赤脚,蛮衿扎裤走如风!”这是当年咏赞太平天国女将苏三娘和她从广西带来的赤脚女兵飒爽英姿的一首诗。

洪秀全自从道光二十三年,即公元1843年创立拜上帝会起,以“天下多男子,全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的平等思想作号召,广泛发动农村的贫困妇女参加,在广西桂平县鹏隘山区曾经涌现出以杨云娇为首的许多妇女积极参加。他还说过“杀一人如杀我父,淫一女如淫我妻”这样的话。

在起义初期,太平军里有全由妇女单独组成的女军,和男军一起上前线奋勇作战。一直打到武汉,还是男女同职同官;攻克南京以后太平军东征,女军仍充前锋。女将苏三娘就曾经率领女军首先攀登占领镇江城,为太平天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是在刚刚取得小小的胜利,洪秀全认为半壁江山到手,大局已定,就要关门当太平天子,要把同打江山的女兵转为供他淫乐的嫔妃了。

在攻克南京前十七天,洪秀全就在芜湖江面的“龙舟”上突然颁发一道严分男女界限的诏令:“女理内事,外事非宜所闻。还用四个“斩不赦”限制身边的女兵与外界联系。攻克南京以后,跟随天王的女兵都要用纱巾蒙面,一进入天王府,就被禁锢起来,与外界完全隔绝了。

洪秀全早就迷恋后妃成群的帝王宫廷生活。他创立拜上帝会的时候,自称在天上有一房“正月宫娘娘”,所以把他的妻子称为“又正月宫”;金田起义的时候,他已经有美妃十五人;一年后在广西永安围城战中,洪秀全就有了三十六个女人。打出广西以后,到了湖南道州,又接纳何贡生“进献”的美女四人;占领武昌以后,洪秀全一次选妃,就选了民间女子“有殊色者六十人”。

到了南京以后,洪秀全到底有多少个美女?太平天国失败以后,有一本书叫做《江南春梦笔记》的,说是王后娘娘下辖爱娘、嬉娘、妙女、姣女等十六个名位共二百零八人;二十四个王妃名下辖姹女、元女等七个名位共九百六十人,两者共计一千一百六十九人。以上都属嫔妃,都是要和洪秀全同床共枕的。天王府不设太监,所以另外还有许多服役的‘女官’。以二品掌率六十人各辖女司二十人计算,合计为一千二百人。各项人数加起来,总计有两千三百多名美女在天王府陪侍洪秀全一个人。然而,天王洪秀全后宫拥有如此之多的嫔妃,却为什么没有一名太监呢?

据有关史料记载,1851年3月23日,太平军在东乡举行了洪秀全正式登基仪式。当时,洪秀全就已经妻妾成群,需要有人服务和侍寝,如果没有太监,不就乱套了吗?洪秀全虽然只是秀才出身,但他也知道后宫设立太监的重要性,那么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是他的后宫没有太监的呢?

其实,他不是不想有,自然也需要有太监,但是他没那份技术,也就是他的“天国”缺乏太监手术的技术人才。洪秀全曾命人找来许多男孩子,做多次手术都不成功,结果不少男孩子被这样活活弄死了。

太监手术是由清廷内务府专门处理这个事情的。那不是一般的人员,都是要经过严格培训的。据说手术之后还得插一个鹅毛管,那个时候没有现在的导尿管,还得分季节,夏天做手术容易感染,秋天上凉了以后才能做。那是有一整套严格程序的,他没这方面技术人员。他只知道有太监,但不知道太监怎么来的,不知道太监怎么做手术。他想学习,结果却是东施效颦,反误了许多男孩子的性命。

后来,因为弄不成太监,洪秀全就诏封女官进宫当太监使用,结果这些进宫的女官先后都成了他不同等级的嫔妃。就这样,后进宫的女官伺候先进宫的女官,天长日久,越进越多,于是,相继进入天王府后宫的三千佳丽,全成了供他日夜宣淫的嫔妃。洪秀全的后宫也成为历史上唯一没有太监的后宫。

洪秀全在没有太监的天王府后宫三千佳丽之中过了十一年帝王生活,到了同治三年,即公元1864年,他五十二岁,终于在曾国荃湘军的隆隆炮声和后宫粉黛的嗟怨声中,不得不丢下他那千百个美女娇娘,自尽身亡。他死后四十八天,天京沦陷,天国灭亡。

当时曾国荃率兵打进来之后,就一把火将天王府给烧了,这些如花似玉的佳丽们无不落荒而逃。后来有人写诗曰:“十年壮丽天王府,化做荒庄野鸽飞”。

篇31:历史故事

曹操率兵东指。东吴都督周瑜在接到曹操的挑战信后,即毁书斩使,以表白抵抗的决心。于是引发了曹操与东吴在三江口的一番交战。

周瑜打了胜仗,但他仍能谨慎从事,进行调查研究,连夜暗窥曹营。

周瑜发现曹操水军的指挥官是从刘表手下归降曹操的蔡瑁、张允,这两人“深得水军之妙”,是东吴破曹的主要障碍,周瑜就产生了“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的打算。

曹操正在为破东吴无策发愁时,忽有曹营中的幕僚蒋干出来自荐,说愿意去东吴说服周瑜前来归降,而且表示保证能完成任务。

周瑜听说老同学蒋干来访,就决定利用施行反间之计。周瑜先在大会群英的宴席上,定下了“但叙朋友交情”,不提“军旅之事”的规矩,封住蒋干的口。

进而周瑜又向蒋干显示江东英杰云集,“兵精粮足”的实力,炫耀自己“遇知己之主”,受到信任重用的地位,断绝蒋干说降的念头。

在夜间,周瑜与蒋干“抵足而眠”,佯装酒醉酣睡,诱使蒋干偷走一封伪造蔡瑁、张允投降东吴的书信,还安排了“江北有人到此”来暗联络的情节给蒋干看,让蒋干对书信确信无疑。

蒋干原为没有完成说降周瑜的使命发愁,幸亏得了这份重要“情报”,就连夜溜回曹营去报功。曹操

篇32:历史故事

嘉庆皇帝过生日,收到一份奇特的贺礼,有人从康熙和乾隆的御制诗中挑出了二百句组成一首长诗。康熙和乾隆都酷爱写诗,作品不计其数,但并不让人欣赏。嘉庆似乎也知道这件事。他问呈送诗歌的大臣,这首诗到底出自谁手?大臣说,乃是自己聘用的家庭教师——安徽桐城人龙汝言。嘉庆高兴地说:“南方士子,往往不屑读先皇诗,此人熟读如此,具见其爱君之诚。”当即赏龙汝言举人出身,嘱他参加第二年的会试。

第二年春天,主持考试的官员把会试文章以及录取名单拿给嘉庆过目。嘉庆翻了翻,说,这些文章太差太差。主考官瞎眼了?主考官诚惶诚恐,偷偷问皇帝的近侍,这一科的文章不错啊,大家公认比前几年好,怎么把皇上气成那样?近侍回答,你们没有录取龙汝言,皇上不高兴了,又不便明说。主考官恍然大悟。第二年,龙汝言自然榜上有名。嘉庆亲自主持殿试的时候,先打开弥封

篇33:历史故事

汉武帝为了打匈奴,通西域,再加上他的生活奢侈,喜欢讲排场,还迷信神仙,连年大兴土木,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许多年来,把文帝、景帝时候积累起来的钱财、粮食花得差不多了。

为了弄钱,他重用残酷的官吏,加税加捐,甚至让有钱的人可以出钱买爵位,卖官职。这些人做了官,当然要拼命搜刮老百姓,再加上水灾旱灾,逼得百姓难过日子,各地方就有大批农民起来反抗官府。

到了他在位的最后几年,他才决心停止用兵,并且提倡改良农具,改进耕种技术。他还亲自下地,做个耕种的样子,吩咐全国官吏鼓励农民增加生产。这样,国内才逐渐稳定下来。

公元前87年,汉武帝得病死了。即位的汉昭帝年纪才八岁。按照汉武帝死前的嘱咐,由大将军霍光来辅助他。

霍光掌握了朝廷大权,帮助汉昭帝继续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税收,减少劳役,把国家大事管理得很好。

但是朝廷中有几个大臣却把霍光看作眼中钉,非把他除去不可。

左将军上官桀想把他六岁的孙女,嫁给汉昭帝做皇后,霍光没有同意。后来,上官桀靠汉昭帝的姐姐盖长公主的帮助,让孙女当上了皇后。上官桀和他的儿子上官安想封盖长公主的一个身边人做侯,霍光无论如何不依。

上官桀父子、盖长公主都把霍光看作眼中钉,他们勾结了燕王刘旦,想方设法要陷害霍光。

汉昭帝十四岁那年,有一次,霍光检阅羽林军(皇帝的禁卫军),还把一名校尉调到他的大将军府里。上官桀他们就抓住这两件事,假造了一封燕王的奏章,派一个心腹冒充燕王的使者,送给汉昭帝。

那封信上大意说:大将军霍光检阅羽林军的时候,坐的车马跟皇上坐的一样。他还自作主张,调用校尉。这里面一定有阴谋。我愿意离开自己的封地,回到京城来保卫皇上,免得坏人作乱。

汉昭帝接到那份奏章,

篇34:历史故事

西晋时的祖逖,从小勤练武术,钻研兵法,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

刘琨也是个有报负的年轻人,两人很快便成为好朋友。这天晚上,半夜过后,祖逖忽然被一阵鸡鸣声吵醒,他连忙把刘琨唤醒说:“这鸡鸣声把人吵醒,虽然很讨厌,但我们可以趁此机会早些起床练习武艺。”

“好啊!”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两人来到院子里,专心地练起刀剑来。

从此,两人每到夜半,一听到鸡鸣,便起床练剑。

当时,祖逖看到国家被匈奴队伍攻陷了很多城池,非常着急,立刻上书皇帝,请求率兵北伐,收复失地。

皇帝很高兴,封祖逖为“奋威将军”,带领队伍北上。由于祖逖和刘琨作战英勇,不久便收复了很多北方的城池。

篇35:历史故事

春秋时候,重耳逃亡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道:“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队伍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队伍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队伍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pú)。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语“退避三舍”,现在常用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之一。

word该篇DOC格式历史故事大全(共35篇)范文,共有46102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历史故事大全(共35篇)下载
历史故事大全(共35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