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11大自然的语言(精品多篇)

发布时间:2023-07-02 08:00:17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概述】11大自然的语言(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11大自然的语言(精品多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一些农谚。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

欣赏图片1欣赏图片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这些现象在告诉人们什么?

同学们以上说的都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都能发现。请同学们谈谈自己了解的大自然语言。

像这些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新课讲授:

一、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XX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狼吞虎咽,快速朗读课文

(1)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上讲台板书】

三、畅所欲言: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1、2、3段)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第4、5段)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11、12段)

四、细嚼慢咽:

朗读1段,品味语言

找出这一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些好词,好句,说说理由。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五、摩拳檫掌:

欣赏四季图片(春,夏,秋,冬)选任一季节,用生动,美丽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绘出来

六、作业:

曲不离口,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初试牛刀,同学朗读上一堂课的小短文,并做评价

无论是桃红柳绿的春日还是冰天封地的冬夜,都是大自然的现象。那么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对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呢?它们又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新课讲授:

一、朗读6—10段,思考

(1)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古今)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的?

(抓住关键词: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明确: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或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的逻辑顺序。

(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

明确:举例子。(找出并分析)例如: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比北京要早开20天。说明了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但有时为了使说明对象更透彻,可以举更多的例子。

(3)第10段中,“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起限制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你还能在文中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的地方吗?

(探讨),例如:第一段末:“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准确地说明了存在四季分明的地方。

二、抛砖引玉,《大林寺桃花》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三、七嘴八舌,质疑问难三步曲:

第一步,默读课文,找出疑难地方,标出。

第二步,四人一组讨论问题。

第三步,每组提出“杀手锏”(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讨论。

若没有,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文章介绍了物候现象,那为何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

四,各显神通:

在生活中,你知道还有哪些独特的大自然语言吗?为人类敲响了哪些警钟?

沙尘暴,海啸。

大自然的语言 篇二

教学要求

1.学会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指的是什么;指导识字、学词。

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浅显简明的导语 出示课题后,相机进行生字“语”的教学。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读),学生静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给足时间,照顾差生)

4.自由读课文,读后在课文中找出9个生字和6个要求会认的字,反复拼读,读准为止。

5.检查生字读音:同桌互读互查,教师利用不带拼音的字卡采取开火车、指名读、互相帮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点检查“仔、那、永、诉”的读音。

6.自由读全文,要求读正确。

7.大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序号标出节次。

二、指导读好一、二、三节

1.学读第一节。

(1)教师范读。看课件:以春天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跃出水面;雪山、三叶虫化石……等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妙的片断。

(2)学生自由练读。

(3)小组讨论:通过看插图、结合课前的郊外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全班交流:相机处理“说话、语言、仔细观察、发现”等词语。

(5)个人自由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互评;指名读。

(6)全班齐读第一节。

2.学读第二节。

(1)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2)看课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

(3)指名读一句,(贴小蝌蚪图)范读,齐读。

(4)启发学生想像讨论:小蝌蚪在说什么呢?(相机进行口语训练)

(5)师生合读。

师:这是:

生: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6)学生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从读中知道这一节指的是人们看到水中游着的蝌蚪,就会知道春天到了。

(7)看课件:春、夏、秋、冬各季节特征的片断,加深扩展学生的感受,以帮助突破难点。

(8)反复练读,指名读、评,最后齐读第二节。

(9)齐读一、二节。

3.学读第三节。

(1)指名读第三节。

(2)看课件:真实图像:大鱼及其鱼鳞的特写。动画:小鱼渐渐长成大鱼,鱼鳞上的圈圈逐渐增多。(配以简单讲解)

(3)自由练读,思考:这一节指的是什么?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4)自由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评后齐读。

(5)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6)看课件:树的年轮与年龄。

(7)齐读一至三节。

第二课时

一、指导读好第四、五节

1.学读第四节。

(1)指名读第四节。

(2)看课件:“三叶虫”化石的特写,简介。出现词语“化石”,读词语“化石”。

看课件:海洋逐渐演变成雪山。简介“三叶虫”化石年代久远,出现词语“古老”,读词语“古老”。

三叶虫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现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石的?

指名读第一句。范读,齐读。

这是在告诉人们什么?指名答,读第二句,范读、齐读。

(3)自由试读第四节。指名读、齐读。

(4)这个奥秘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出示词语“告诉”,读词。

大自然还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些奥秘——看课件:动物化石(恐龙蛋等)、植物化石。

2.学读第五节

(1)真是太奇妙了,我们怎么才能发现它的语言、读懂它的语言呢?

(2)指名读最后一节。读词语“粗心大意”、“永远”。

(3)范读第五节,必读。

(4)总结:不爱学习,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永远也看不见;只有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语言”,探索更多的奥秘。

(5)齐读全文

二、思考小结

1. 自由读课文。

2. 思考讨论:诗中指的是什么?

3. 口头练习,相机完成课后练习第1题。

(1) 水里游动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2)鱼鳞上的一个个圈圈,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3)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

2.指导书写。

(1) 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指名发言

(2)范写“就、诉、永”。

就:左右结构(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诉:右边是“斥”不是“斤”。

永:独体字。

(3)学生描写、临写。教师巡回辅导。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五、扩展活动。

1.准备三个头饰(蝌蚪、鱼、三叶虫)边表演边读诗。

2.说一说,画一画,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相机完成课后第4题)

3.召开一次《和大自然交朋友》的主题班会。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三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复习学过的文体导入 说明文学习。

二、通读全文,概括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后议论回答,然后教师明确:本文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知识及研究它的意义。

三、划分结构层次,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1.本文围绕着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全文可划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总结: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略)

2.再问:以上四个部分的说明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后小结。作者在介绍物候现象时采用了这样一种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它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同时使得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3.请大家快速阅读第三部分“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课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是按照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来安排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

教师提示:我们读一部小说,总是先读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全貌做极为简要和概括的说明。有时我们还经常读到摘要。摘要,顾名思义就是对原文的要点进行摘录。写摘要和写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要点,写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原作的内容全貌作简要的概括说明,而摘要却是在不损害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摘录原作的要点,将原作的主要内容准确地按原作的顺序写出来,不掺进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但为使上下文连续,可适当加上一些词语,原文有的句子太长可取其主要成分。

学生写完以后,教师把预先准备好的投影仪展示出来,供学生参考。(略)

四、总结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本质特点的一种文体。写说明文应按照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条理性。《》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的是物候学的知识,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作业 。叫学生回答上节课布置的作业 。

二、理解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1。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前三段课文。

2。理解题目的含义。问:“”指什么?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学生讨论,回答。第二段结束时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营飞,都是”,第三段开头又说:“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可见“”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作者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做,显得形象生动。课文以“”为题,作者是经过一番认真构思的。首先在课文第二段中有“传语”、“暗示”、“唱歌”等词语,将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其次,“”概括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给人以形象生动的印象。说明抽象深奥的物候学知识,从生动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精彩动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风景图,使人容易对其产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及里认识事物的过程。

3。理解课文生动形象说明事物的特点。课文第一段可以说是对题目的解释和具体化,本段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

学生讨论回答。本段具体描写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语言生动、优美、形象,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图。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这些贴切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受。恰当贴切地解释了“”。

(4)口头作文(略)

三、学习举例说明

1。导入 :本文在说明事物时除了条理清楚和生动形象以外,还有一个特点是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举例子可以将一些抽象深奥的事理形象明了地说出来,令人容易明白。请大家将课文中的例子找出来。

学生快速读课文,寻找文中的例子。教师指名回答。然后补充说明。

2。本文在举例时常用“例如”之类的用语。请同学们看看,这样的用语还有多少?有没有不用的?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明确:这样的用语,课文中还有“下面是一个例子”、“如”、“又如”等。也有不用的.如第二段举了“杏花开和布谷鸟来了”三个例子都没有用。

3。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有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明确:举例多少应根据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举或只举一个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举两个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两个例子很有必要。因为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冬天温和,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来推论,春天会来得早,但事实上是春天反而来得迟,且又寒冷。举两个例子说明,才能使人对此确信无疑。

四、总结扩展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课以后的感受。

2。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 (略)

11大自然的语言 篇四

春的语言——桃树上盛开着粉红色的桃花;竹笋偷偷地从泥土里钻出来,像胖娃娃似的;小树发芽了;燕子从南方飞来;布谷鸟,谷谷叫……

夏的语言——池塘里开满了白色和粉红色的桃花;知了叫得欢;青蛙在荷叶上呱呱呱地叫;桂花到处香……

秋的语言——天空中的大雁、燕子向南方飞去;田野里,金黄的稻子笑弯了腰,棉花朵朵白,高粱涨红了脸;柿子红了;一片一片的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

冬的语言——河水结冰;雪花飘飘;人们穿上了棉衣,戴上了帽子,围上了围巾;白茫茫的一片大雾;腊梅花开了;天昏沉沉的,是下雪预兆……

晴天的语言——晚上星星多,月亮高挂;燕子飞得高;鱼儿游得欢……

雨天的语言——蛛蛛收网;蚂蚁往高处搬家;鱼儿跳出水面;乌龟背上出汗;燕子飞得低;地面潮湿;乌云滚滚,雷声隆隆;含羞草′含羞′(除人为触碰)……

地震的语言——鸡飞狗跳;老鼠跑出洞;青蛙、蛇躺在马路上;井水变色变味、泛油泛泡;竹子开花;柳树梢枯死;蒲公英在初冬季节就提前开了花……南山实验学校南头部二(1)班汪婷儿指导教师余虹

大自然的语言 篇五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掌握“语言、以为、说话、发现、已经、古老、化石、告诉、学习、人们、永远”等词语。认识“察、逗、间、如、粗、意”6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什么是。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5、通过学习,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6、让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

难点

理解“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的意思。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我们人类用语言说话,可你知道吗?大自然也有语言。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听课文录音。

注意:要指导学生读准声母是平舌音的“仔、诉、粗”,读准韵母是后鼻音的“永”。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卡片,认读生字词。

(2)朗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二、三、四小节。

(1)自由读,想想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交流。

①说说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

(在学生汇报的同时,可让学生观察小蝌蚪、大鱼鳞等的图片帮助理解。)

②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a、为什么说蝌蚪在水中游,就知道春天来了?(青蛙春天排卵,小蝌蚪一般出现在春天的河塘里。)

b、什么是“三叮虫”?为什么找到“三叶虫”化石的地方,可以推断那里曾是汪洋一片?

(出示“三叶虫”化石的图片,介绍三叶虫:三叶虫是生活在海洋里的古生物,两亿多年以前已经灭绝。

“三叶虫”是生活在海洋里的古生物,如今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它的化石,可以推断出喜马拉雅山巅曾是汪洋大海。)

(4)这三节写了大自然中谁的语言?课文中的指的是什么?

(是指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它好像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新奇的知识,或者使人想到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等。)

(5)练习朗读。

2、学习第一、五节。

(1)你还了解哪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2)齐读第一、五小节。

(3)议答:如何理解“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总也看不见。”

(4)小结:大自然有无穷的奥秘,如果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动脑,你就会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四、朗读指导。

读句子时,要注意读出句子的节奏和语气。同时应做到边读边想象,如读到“你看那水里的蝌蚪,多么像游动的‘逗点’”,就要想象出蝌蚪的样子,蝌蚪在水中游动的情景。

本课是诗歌,要注意读出韵味来。每一节的二、四两行末尾都押“an”韵。韵脚要读清楚,有的可以拉长一点声音,如第二节中的“逗点”的“点”,“人间”的“间”都可以比别的字读得长些。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出示卡片,认读生词。

语言、以为、说话、发现、已经、古老、化石、告诉、学习、人们、永远

二、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读方格中的生字,说说你记住了哪些字?是怎么记的?

在字形上,要让学生注意到“诉”共七笔,最后一笔是“点”;“永”字第二笔是“  ”,不是“亅”;“告”字可用谜语“一口咬掉牛尾巴”记忆字形。

2、小组交流。

3、重点指导。

就:左右结构,右面没有“撇”。

告:上边的“牛”字竖不出头,口诀“一口咬掉牛尾巴。”

诉:左右结构,右面“斤”上加一点。

4、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书写。

本课有五个生字是左右结构的字。“化、语、诉、现”左窄右宽,“就”字的左右两部分大致相等。要让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范字后再写,并养成边写边对照的习惯,这样,就容易看到自己写字上的进步,提高写字的兴趣。

三、做找朋友的游戏。

布置作业 :

1、读拼音写词语。

2、把下面搭配恰当的词连起来。

大自然的        化石

游动的           蝌蚪

古老的           语言

3、看图,把下面的词语组成句子。

大自然的语言 篇六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示例2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字略)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略)

3.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作者竺可帧,物候学家。

2导语

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 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三、正课

1.速读课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争取2分钟内读完。

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从开头到“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第二段:从“物候观测使用的……”到“就可能避免”。 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段;从“物候现象的来!脑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天”。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迟早的各种因素。

第四段:从物候学这门研究……”到结束。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提问: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 顺序?

讨论并归纳: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4.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讨论并归纳: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 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5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典雅?

讨论并归纳;

(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融化 萌发 次第  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3)燕子翩然归来。(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4)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

(5)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簌簌”是纷纷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

(6)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

(7)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

(8)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以上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给人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用词形象、典雅。

6.提问: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讨论并归纳;举了三个例子。

7.提问:这一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

讨论并归纳:按时间先后顺序。

8.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活泼形象?

讨论并归纳:

(l)用“传语”“暗示”“唱歌”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人生动。

(2)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驾飞”这些词写物候现象,用词形象、典雅。

(3)用“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说成催促农民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

9.提问: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请一个同学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讨论并归纳: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10.提问:这一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四、小结

课文的第一部分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现象。每一个段落里面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

五、作业 (略)

第二课时

一、预习

阅读课文第二、三、四段,思考课后练习。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部分以优美的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下面请几个同学使用下列词语复述课文中关于四季的描述。

(苏醒 萌发 次第 孕育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三、正课

1.提问:文章第二段为什么说利用物候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讨论并归纳:

(l)从观测手段上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2)从数据意义上看,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2.提问:文章第H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3.提问: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讨论并归纳:

(l)纬度的差异。 (2)经度的差异。 (3)高下的差异。 (4)古今的差异。

4.提问: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说明?

讨论并归纳: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5.提问:“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挑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6.提问:“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出内陆要迟若干天。

7.提问:“高下的差异”这一段讲到“逆温层”。什么叫逆温层,逆温层是怎么形成的?

讨论并归纳:按正常的物候现象,植物的抽育开花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但在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逆温层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8.提问:研究物候学有哪些意义?

讨论并归纳;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第二,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第三,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第四,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9.提问:这四个方面的意义按什么顺序安排?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讨论并归纳:按从主到次的顺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两个“对于”、两个“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这些词语可以看出。

10.提问;研究物候学对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

讨论并归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特别是目前党中央提出的开发大西北的号召,因此,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很有意义的。

四、小结

本文从具体生动的四季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有关知识。运用举例子说明,使人清楚明了,确信无疑。此外,本又用词形象、典雅。

五、作业  (略)

大自然的语言 篇七

请双击页面,看看发生什么:-)

联系生活  拓展延伸

——人教版第2册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说说课文中指的是什么?

生:小蝌蚪在水里游是,这是在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生:鱼鳞上有一个个圆圈是,这是在告诉我们小鱼几岁了。

生:“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玛拉雅山巅是,这里在告诉人们:那曾是汪洋一片。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说明大家读的很认真。很奇妙,可是你知道吗?这些奇妙的大自然语言都来自实实在在的生活,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同学们请看:(出示放大的小蝌蚪、鱼鳞、以及三叶草图片)下面请同学们再看看这张图片(树的年轮),你看到了什么?

生:老师,我看到树桩。

生:好。同学们观察的很认真。这里砍伐后的树桩,树桩上的圆圈叫做年轮,它记载着这棵树的年龄,这也是。

生:老师,真的就在我们身边啊!

师:对,就在我们身边,请同学们联系生活想一想,你们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请讲给大家听一听。

生:燕子飞回来了,是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生:玉米成熟了,高粱穗儿红了,就是告诉我们秋天到了。

生:燕子低飞要下雨了。

生:老师,我知道“蚂蚁搬家”“蛇过道”也是告诉人们要下雨了。

师:我也知道,大雁南飞是告诉人们天气凉了,出现月晕是要刮风的预兆,这也是。

生:老师,我觉得“沙尘暴:也是,可我听不懂它对人们说什么?你能好诉我吗?

师:这为同学提的好,“沙尘暴“是,那是大自然的呐喊,也是对人类的一种报负。那么它究竟对人类说些什么?请各小组讨论一下。

生:它批评那些乱砍伐树木的人。

生:它在批评人们不注意保护环境。

生:“纱尘暴“在大声说:别在砍树了,地球都快被你们弄成秃头了,我能不发脾气吗,唿……唿……气死我了!

师:呀,太可怕了,那么怎样做你才不发脾气呢?

生:多栽树木、花草。

生:沙先生一定会说:“多栽化,多种树,山青水美的,谁有什么脾气呀,我就这点要求。”

师:同学们想象可真丰富!“沙尘暴”的语言你听懂了吗?好,希望“沙尘暴”愤怒的呐喊能给一些人以警示吧。

评析:本教学片断树立了人文的理念,创造地使用教材,很好的开发了课程。教师不是就教材而讲教材,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拓展知识,提升情感。在学生自我体验中明确了正确的价值观。师生是平等合作的关系,通过对话交流情感,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

张广祥感谢您的登录

大自然的语言 篇八

联系生活  拓展延伸

——人教版第2册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说说课文中指的是什么?

生:小蝌蚪在水里游是,这是在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生:鱼鳞上有一个个圆圈是,这是在告诉我们小鱼几岁了。

生:“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玛拉雅山巅是,这里在告诉人们:那曾是汪洋一片。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说明大家读的很认真。很奇妙,可是你知道吗?这些奇妙的大自然语言都来自实实在在的生活,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同学们请看:(出示放大的小蝌蚪、鱼鳞、以及三叶草图片)下面请同学们再看看这张图片(树的年轮),你看到了什么?

生:老师,我看到树桩。

生:好。同学们观察的很认真。这里砍伐后的树桩,树桩上的圆圈叫做年轮,它记载着这棵树的年龄,这也是。

生:老师,真的就在我们身边啊!

师:对,就在我们身边,请同学们联系生活想一想,你们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请讲给大家听一听。

生:燕子飞回来了,是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生:玉米成熟了,高粱穗儿红了,就是告诉我们秋天到了。

生:燕子低飞要下雨了。

生:老师,我知道“蚂蚁搬家”“蛇过道”也是告诉人们要下雨了。

师:我也知道,大雁南飞是告诉人们天气凉了,出现月晕是要刮风的预兆,这也是。

生:老师,我觉得“沙尘暴:也是,可我听不懂它对人们说什么?你能好诉我吗?

师:这为同学提的好,“沙尘暴“是,那是大自然的呐喊,也是对人类的一种报负。那么它究竟对人类说些什么?请各小组讨论一下。

生:它批评那些乱砍伐树木的人。

生:它在批评人们不注意保护环境。

生:“纱尘暴“在大声说:别在砍树了,地球都快被你们弄成秃头了,我能不发脾气吗,唿……唿……气死我了!

师:呀,太可怕了,那么怎样做你才不发脾气呢?

生:多栽树木、花草。

生:沙先生一定会说:“多栽化,多种树,山青水美的,谁有什么脾气呀,我就这点要求。”

师:同学们想象可真丰富!“沙尘暴”的语言你听懂了吗?好,希望“沙尘暴”愤怒的呐喊能给一些人以警示吧。

评析:本教学片断树立了人文的理念,创造地使用教材,很好的开发了课程。教师不是就教材而讲教材,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拓展知识,提升情感。在学生自我体验中明确了正确的价值观。师生是平等合作的关系,通过对话交流情感,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篇九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引入课题

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走进大自然,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恰。今天我们学习的不是去领略大自然优美的风光,而是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学习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说明文。

二、指名读“预习提示”,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学习字词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衰草连天—鬓毛连翘——翘尾巴

差异——差遣——差劲——参差

观测——道观播种——耕种

落叶——一丢三落四落枕

萌发翩然孕育簌簌

销声匿迹风雪载途

四、在5分钟之内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并写出阅读提要

第1至3自然段: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入手,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4至5自然段: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6至10自然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即纬度因素、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第11、12自然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齐读第1至3自然段,根据下列问题评点课文

思考题:

1、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文章开始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写起,作者离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文中哪些词语用得既准确又生动?有何作用?(在书上作好评点。)

(一)先总结三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1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第2自然段: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二)着重评点第1、2自然段的语言,体会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及作用,理解、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事物的表达技巧。

1、先检查学生的评点情况,并抽查学生讲析第1、2自然段中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作用。

2、在学生评析的基础上,教师作些讲评或归纳。

3、第1、2自然段词语评点如下,仅供参考。

写春:大地苏醒冰雪融化单本朋友谷仔几次单件改

“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

“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

“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

这些词语描写春天景色很有层次,用词非常典雅。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美丽画卷,美不胜收。

写燕子“翩然归来”,植物“孕育”果实,自然过渡,描写了夏季的景色。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透露出喜爱之情。

“孕育”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写秋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准备迎接叶子籁籁落下

“销声匿迹”描写了昆虫(准备)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写得有情有感,十分形象。

“衰草连天”描写出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迎接”一词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热、善解无意的天使。

“簌簌”写飘飞的落叶,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用“风雪载途”写寒冬,一词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灾,寒气逼人。以上这些词语,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把大自然写得神形兼备,为下文用拟人手法写大自然的语言作了准备。

这些描写,精彩纷呈,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鲜活的四季风花图画,令人目不暇接。

第2自然段一开始并未直接解释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而是从“草木”“候鸟”两方面举例说明物候现象同农业生产的关系。“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先写开花早的杏花、再写桃花,很有条理。这些都照应了上句的“草木”。而“传语”“暗示”与语言有关,且将杏花、桃花拟人化,十分亲切可爱。“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把布谷鸟的鸣叫写成“唱歌”,拟人形象,把布谷鸟的叫声写得很有音韵节奏,给人以美妙的享受。这一段由“杏”写到“桃”,从“植物”写到“动物”,最后才对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诠释,即:花香鸟语,草长芬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条理十分清楚。

六、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第1、2自然段的语言进行精点精评,从中我们体会了说明文中也可以对事物进行准确、生动、形象的描写,这既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也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这种寓说明于描写之中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七、朗读并背诵第1自然段

八、布置作业:

1、背诵第1自然段。

2、将第1至3段的有关词语抄下来,作好词语的积累。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学习第4至第,12自然段。

教学形式:3至4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根据老师提出的思考题自学课文内容,然后集中讨论,交流学习体会。再从若干组中选派若干名同学作代表上讲台讲课,

听后互相评议,教师适时点拨,最后归纳小结。

自学思考题:(出示小黑板)

1、用自己的话概括第4、5、7、B、9、10、11、1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文中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哪些例子?各用来说明什么问题?

3、第7、8、9、10段分别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能否打乱顺序?为什么?

4、研究物候学有何意义?

学生自学15分钟,讨论、交流10分钟,派代表讲课15分钟,教师归纳小结5分钟。

(一)概括段意

第4段:介绍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5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7段: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的差异。

第8段: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第9段: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第10段:物候现象来临的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

第11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第12段i加强物候观测,促进农业生产。

(二)体会本文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1、北京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第5段)

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更有说服力。

2、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第7段)

举例说明纬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

3、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第8段)

举两例说明经度的差异是怎样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

4、山地秋冬两季,……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第9段)

举例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5、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几天。(第10段)

举例说明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举例子是常用的说明方法,它往往能深入浅出,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通俗易懂,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解说得很清楚。

(三)说明的顺序。

第7段至第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的顺序来说明的,顺序不能打乱,因为这是按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说明事理的,否则就会不合逻辑、事理。

(四)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有四点:

①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②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③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三、教师归纳小结。

这堂课采用这样的形式,意在调动大家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会学”的目的。从效果来看,大家都动了脑、动了笔、动了口,并且大家互帮互学,想必是有很大收获的。希望大家像这堂课一样主动地学习,学会求知。

四、布置作业。

课后作一次社会调查,通过调查,你发现还有哪些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试举例说明。(农谚也行,但要做适当的解释。)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11大自然的语言(精品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11大自然的语言(精品多篇)范文,共有15672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11大自然的语言(精品多篇)下载
11大自然的语言(精品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