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古诗文阅读【精品多篇】

发布时间:2023-07-06 09:14:09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引言]古诗文阅读【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古诗文阅读【精品多篇】

古诗文阅读 篇一

第一章 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

第1节 文言实词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1~2题。

世主有先生①者,有后生者,有不生者。昔者楚庄王谋事而当,居有忧色。申公巫臣问曰:“王何为有忧也?”庄王曰:“吾闻诸侯之德,能自取师者王,能自取友者霸,而与居不若其身者亡。以寡人之不肖也,诸大夫之论,莫有及于寡人,是以忧也。”申公巫臣曰:“古之知道者曰先生,其楚王之谓也!”庄王之德宜君人,威服诸侯,日犹恐惧,思索贤佐。此其先生者也。

昔者宋昭公出亡,谓其御曰:“吾知其所以亡矣。”御者曰:“何哉?”昭公曰:“吾被服而立,侍御者数十人,无不曰:吾君,丽者也。吾发言动事,朝臣数百人,无不曰:吾君,圣者也。吾外内不见吾过失,是以亡也。”于是改操易行,安义行道,不出二年,而美闻于宋,宋人迎而复之,谥为昭。此其后生者也。

昔郭君出郭②,谓其御者曰:“吾渴,欲饮。”御者进清酒。曰:“吾饥,欲食。”御者进干脯粱糗。曰:“何备也?”御者曰:“臣储之。”曰:“奚储之?”御者曰:“为君之出亡而道饥渴也。”曰:“子知吾且亡乎?”御者曰:“然。”曰:“何以不谏也?”御者曰:“君喜道谀而恶至言。臣欲进谏,恐先郭亡,是以不谏也。”郭君作色而怒曰:“吾所以亡者诚何哉?”御转其辞曰:“君之所以亡者太贤。”曰:“夫贤者所以不为存而亡者,何也?”御曰:“天下无贤而君独贤,是以亡也。”伏轼而叹曰:“嗟乎!夫贤人如此苦乎?”于是身倦力解,枕御膝而卧,御自易以块③,疏行而去。身死中野,为虎狼所食。此其不生者也。

(节选自《韩诗外传•卷六》)

注 ①先生:犹言“先觉”“先醒”也。②郭:古代小国。③块:土块。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昔者楚庄王谋事而当 当:恰当,适合

b.宋人迎而复之  复:使……复位

c.曰:“何备也?”  备:准备

d.御自易以块  易:替换

解析 备:完备,周全。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庄王之德宜君人,威服诸侯。

译文:庄王的德行配得上做人们的君主,他的声威使诸侯顺服。

(2)于是改操易行,安义行道,不出二年,而美闻于宋。

译文:从此以后昭公改变了自己的心志和作为,安守正义实行正道,不到两年,他的美好声誉就传遍宋国。

(3)为君之出亡而道饥渴也。

译文:是为了您出逃的时候路上饥渴而储备的。

参考译文

历代君主有事先觉醒的,有事后才觉醒的,有(至死也)不觉醒的。过去楚庄王谋划一件事情,做得很妥当,却露出忧愁的神色。申公巫臣进前问道:“您为什么脸上有忧愁的神色呢?”楚庄王回答说:“我听说诸侯的品德,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和他在一起的人都比不上他自己的,就会亡国。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各位大夫的见解,就没有比得上我的了,我因此忧愁啊。”申公巫臣说:“古人所说的事先觉醒的人,就是楚王您啊!”庄王的德行配得上做人们的君主,他的声威使诸侯顺服,还每天担惊受怕的,想要寻求贤能的人来辅佐他。这就是那种事先觉醒的人。

过去宋昭公逃亡到国外,对他的车夫说:“我现在才知道我逃亡的原因。”车夫问他:“什么原因呢?”昭公说:“我穿好衣服站在那里,在我身旁侍候的几十个人,没有一个不这样说:我们的君主是个美男子。我说一句话,做一件事,朝廷中几百个臣子,没有一个不这样说:我们的君主,是一个圣人。我在朝廷或在内宫,都不能看到自己的过失,我因此才会逃亡于外。”从此以后昭公改变了自己的心志和作为,安守正义实行正道,不到两年,他的美好声誉就传遍宋国,宋国人迎接他回国,再次拥立他做君主。(他死了以后,)谥号为昭。这是那种事后醒悟的人。

过去郭国的国君逃出郭国,对他的车夫说:“我渴了,想喝水。”车夫进献清酒给他。他又说:“我饿了,想吃东西。”车夫给他进献干肉和干粮。他问车夫:“你车上的东西怎么这么齐全?”车夫说:“这是我平时储备的。”他又问:“那你为什么要事先储备呢?”车夫说:“是为了您出逃的时候路上饥渴而储备的。”郭君说:“你知道我将要逃亡吗?”车夫说:“是的。”郭君说:“那你为什么不事先劝告我呢?”车夫回答说:“您喜欢听谄媚逢迎的话,不喜欢听真实的话。我要是劝告您的话,恐怕在郭国灭亡以前就死了,所以我没有劝告您。”郭君变了脸色很生气地说:“我失去国家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车夫就改变了自己刚才的话说:“您失去国家的原因是您太有才能了。”郭君又问:“有才能的君主不能保全自己的国家,反而失去自己的国家,是什么缘故呢?”车夫回答说:“天下没有有才能的人,只有您一个有才能,因此您失去了自己的国家。” (郭君听了,高兴起来,)伏在车前横木上叹息道:“唉!做一个有才能的人这么痛苦吗?”这时他感到身体疲倦,没有力气,头枕着车夫的膝盖睡着了。车夫抽出自己的腿,换上土块,远远地离开了郭君。最后,郭君死在荒野,被虎狼吃掉了。这就是那种至死不醒悟的人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3~5题。

陶潜传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①。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②也。常

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素简贵,不私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③》。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④上人。性不解音,而蓄琴一张,弦徽⑤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琴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二,所有文集并行于世。(《晋书•陶潜传》)

注 ①不吝情:真率自然。②晏如:安然。③来:语气助词。④羲皇:古帝伏羲。⑤徽:系琴弦的绳子。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夏日虚闲 虚闲:空闲无事

b.亲旧知其如此   旧:老朋友

c.为乡邻之所贵    贵:敬重

d.弦徽不具     具:详细

解析 全:具备。

4、对下面三句话中加点的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b )

(1)好读书,不求甚解 (2)性不解音 (3)解印去县

a.三个“解”字的意思完全相同。

b.三个“解”字的意思各不相同。

c.前两个“解”字的意思相同。

d.后两个“解”字的意思相同。

解析 (1)解释。(2)通晓。(3)解下。

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译文:喜欢读书,却不去穷根究底地解释,一旦对书的内容有所感悟,就高兴得忘了吃饭。(关键词:甚解、会意)

(2)素简贵,不私上官。

译文:向来简朴自爱,不在暗中巴结上司。(关键词:素、贵、私)

(3)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

译文:我不能为了区区俸禄而向他弯腰行礼,小心谨慎地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关键词:折腰、拳拳、事)

参考译文

陶潜,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为乡里邻居所看重。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说:“先生不知道是什么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所以以此为号。清闲安静少说话,不爱慕虚荣实利。喜欢读书,却不去穷根究底地解释,一旦对书的内容有所感悟,就高兴得忘了吃饭。本性爱喝酒,可是家里穷不能一直得到。亲朋故旧知道这样,有时就置办酒招他过来,他去饮酒一定会喝完,目的是一定要醉。醉以后回去,一点也不收敛情绪。家里四壁空空,不能遮阳挡雨,旧衣衫十分破烂,盛饭的容器经常空着,也不在意。经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很能显示自己的志向,不计较得失,用这来结束自己一生。”他的自序是这样,当世人说这是实录。

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回家了。州里聘用他为主簿,不去,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朋说:“想做个文官,来挣些补贴家用的钱可以吗?”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为彭泽令。向来简朴自爱,不在私下巴结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地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夏月空闲的时候,就高卧在北窗之下,清风凉爽吹来,自称为伏羲一样的人。本性不通晓音乐,而准备了一张琴,琴弦和琴绳都不具备,每当朋友聚会,就抚琴和唱,说:“只图懂得弹琴的乐趣,何必去管琴声的好坏呢!”在宋元嘉中死,当时六十二岁,他所有文集在当时很流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6~7题。

孔子困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太公任往吊之,曰:“子几死乎?”曰:“然。”“子恶死乎?”曰:“然。”任曰:“予尝言不死之道。东海有鸟焉,其名曰意怠。其为鸟也,翂翂翐翐,而似无能;引援而飞,迫胁而栖;进不敢为前,退不敢为后;食不敢先尝,必取其绪。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子其意者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孰能去功与名而还与众人!道流而不明居,得行而不名处;纯纯常常,乃比于狂;削迹捐势,不为功名。是故无责于人,人亦无责焉。至人不闻,子何喜哉!”

孔子曰:“善哉!”辞其交游,去其弟子,逃于大泽,衣裘褐,食杼栗,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鸟兽不恶,而况人乎!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大公任往吊之   吊:慰问

b.直木先伐     伐:砍伐

c.辞其交游     交游:交往

d.鸟兽不恶     恶:厌恶

解析 交游:动词作名词,朋友故交。

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其意者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

译文:你的用心是装扮得很有才干以便惊吓普通的人,注重修养以便彰明别人的浊秽,毫不掩饰地炫耀自己就像是举着太阳和月亮走路,所以总不能免除(灾祸)。(关键词:饰、知、惊、愚、明、揭)

(2)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

译文:自吹自擂的人不会成就功业;功业成功了而不知退隐的人必定会毁败,名声彰显而不知韬光养晦的人必定会遭到损伤。

(3)是故无责于人,人亦无责焉。至人不闻,子何喜哉!

译文:因此不会去要求他人,别人也不会要求自己。道德修养极高的人不求闻名于世,你为什么偏偏喜好名声呢!

参考译文

孔子被围困在陈国、蔡国之间,七天七夜不能生火煮饭。太公任前去看望他,说:“你快要饿死了吧?”孔子说:“是的。”太公任又问:“你讨厌死吗?”孔子回答:“是的。”太公任说:“我来谈谈不死的方法。东海里生活着一种鸟,它的名字叫意怠。意怠作为一种鸟啊,飞得很慢,好像不能飞行似的;它们总是要有其他鸟引领而飞,栖息时又都跟别的鸟挤在一起;前进时不敢飞在最前面,后退时不敢落在最后面;吃食时不敢先动嘴,总是吃别的鸟所剩下的。所以它们在鸟群中从不受排斥,人们也终究不会去伤害它,因此能够免除祸患。长得很直的树木总是先被砍伐,甘甜的井水总是先遭枯竭。你的用心是装扮得很有才干以便惊吓普通的人,注重修养以便彰明别人的浊秽,毫不掩饰地炫耀自己就像是举着太阳和月亮走路,所以总不能免除(灾祸)。从前我听圣德宏博的老子说过:‘自吹自擂的人不会成就功业;功业成功了而不知退隐的人必定会毁败,名声彰显而不知韬光养晦的人必定会遭到损伤。’谁能够摈弃功名而还原跟普通人一样!大道广为流传而个人则韬光养晦,道德盛行于世而个人则藏誉匿耀不处其名;纯朴而又平常,竟跟愚狂的人一样;削除形迹捐弃权势,不求取功名。因此不会去要求他人,别人也不会要求自己。道德修养极高的人不求闻名于世,你为什么偏偏喜好名声呢!”

孔子说:“说得实在好啊!”于是辞别朋友故交,离开众多弟子,逃到山泽旷野,穿兽皮麻布做成的衣服, 吃柞树和栗树的果实,进入兽群,兽不乱群,进入鸟群,鸟不乱行。鸟兽都不讨厌他,何况是人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冯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昂。上以胡寇为意,乃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遂字王孙,亦奇士,与余善。(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良久,召唐让曰 让:责备

b.当是之时,赵几霸      霸:称霸

c.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   坐:获罪,犯罪

d.文吏以法绳之       绳:捆绑

解析  绳:纠正,制裁。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c )

a.①冯唐以孝著②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b.①乃复问唐曰②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c.①陛下虽得廉颇、李牧②虽累百世,垢弥甚也

d.①委任而责成功②蟹六跪而二螯

解析  a项①介词,因为;②介词,凭……身份。b项①副词,表两事顺承,于是,才;②副词,仅仅,只。c项假设连词,即使。d项①连词,表递进,并且,而且;②连词,表并列,又。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反映冯唐“有识见,性耿直”的一项是( b )

①冯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 ②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③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④上怒,起入禁中 ⑤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 ⑥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⑤⑥ d.②④⑥

解析  ①介绍冯唐的至孝、官职,④是文帝的情况。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冯唐不仅有真知灼见,而且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批评最高统治者,是难得的令人折服的杰出之士。

b.此文一笔两涉,冯唐之所以能显示自己品格的卓异,是因为遇到了“从善如流”的汉文帝。文章通过对话描写,再现了敢于直谏的良臣和勇于纳谏的贤君形象。

c.冯唐虽然杰出,但仕途却大起大落,坎坷不平,最后连一个官职都保不住。唐代王勃也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之叹。

d.这段文字体现了司马迁一贯的风格:全文朴实的叙写,蕴藏着强烈的爱憎之情。许多生动的细节描写,显示着强烈的文学性。

解析  这篇传文主要采用对话描写,因而“许多细节描写”这一说法不准确。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

译文:您为何当众羞辱我呢?难道没有僻静的地方(不能私下告诉我)吗?(关键词:奈何、辱、间处)

(2)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

译文:那些士卒都是平民百姓的子弟,由田野间出来从军,(他们)哪里了解军中的规章条令呢?(关键词:家人、安,状语后置句)

(3)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

译文:文帝很高兴,当天就令冯唐拿着符节去赦免了魏尚的罪,再度任命他为云中郡守。(关键词:赦、以为)

参考译文

冯唐以至孝著名,为中郎署长,侍奉文帝。文帝听说了廉颇、李牧的事迹以后,高兴得拍着大腿说:“唉!我(怎么)偏偏得不到廉颇、李牧那样的人才来做我的将军,(如果得到了,)我又怎会担忧匈奴为患呢!”冯唐说:“陛下即使得到像廉颇、李牧

那样的将才,也不懂得任用啊。”文帝很生气,站起来返入宫中,过了好一会儿,才召见冯唐,责备他说:“您为何当众羞辱我呢?难道没有僻静的地方(不能私下告诉我)吗?”冯唐谢罪说:“臣是个乡鄙之人,不懂得避忌。”

那个时候,正当匈奴刚刚大举入侵朝那县,杀死了北地郡的都尉孙昂。文帝正以匈奴入侵为忧,于是才再问冯唐说:“您怎么知道我不懂得任用廉颇、李牧那样的人才呢?”冯唐回答说:“臣听说古代君王派遣将军的时候,跪下来推着车,说‘朝廷内的事,由寡人做主,朝廷外的事,则任由将军裁断。一切论功行赏及爵封之事,都由将军在外决定,回来再报告一声就是了’。这并非无稽之谈。我的祖父说,李牧为赵将,屯驻在边境,军市的租税都自行用来犒飨士卒,赏赐在外决定,不受朝廷的牵制。君主把一切委托他,并且要求他成功,因此李牧可以竭尽他的智能,派遣精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能射的骑兵一万三千人,价值百金之良士十万人,所以他能够在北方驱逐单于,大破东胡,歼灭澹林,在西方抵制强秦,在南方抵抗韩、魏,那个时候,赵国几乎称霸。后来刚好赵王迁即位——他的母亲是个倡家女。他即位后,竟然听信郭开的谗言,终于杀了李牧,而派颜聚代替他。因此军队被击败,士兵溃散奔逃,为秦兵所虏杀。现在我听说魏尚做云中郡的郡守。他军市的租税全用来犒飨士卒,更拿出私有的钱财,每几天就杀一次牛,以飨宾客、军吏及舍人,所以匈奴躲得远远的,不敢接近云中郡的关塞。有一次匈奴曾经入侵,魏尚率领车骑出击,杀敌甚多。那些士卒都是平民百姓的子弟,由田野间出来从军,(他们)哪里了解军中的规章条令呢?终日只拼命作战,斩敌首,虏敌人,到幕府记录战功,可是稍有不合,文吏就以法律来制裁他。该赏的不赏,可犯了法,文吏却绝对按律处分,我愚蠢地认为陛下的法令太严明,奖赏太轻,惩罚太重。况且云中郡郡守魏尚只犯了错报多杀敌六人的罪,陛下就把他交给法官,削夺他的爵位,判处一年的刑期。由此说来,陛下纵然得到像廉颇、李牧那样的将才,也是不懂得任用的。我实在很愚昧,触犯了禁忌,该当死罪,该当死罪!”文帝很高兴,当天就令冯唐拿着符节去赦免了魏尚的罪,再度任命他为云中郡守,又任命冯唐为车骑都尉,统领中尉和郡国的车战之士。

过了七年,景帝即位,任命冯唐为楚相,后又免官。武帝即位,访求贤良之士,乡里推举冯唐。当时冯唐已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于是任用他的儿子冯遂为郎。冯遂字王孙,也是一个不凡的人,跟我很要好。

准确推断文言实词的秘笈

1、教材迁移推断

高考时碰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应首先联想学过的教材中的典型句子。

2、上下文义推断

依据上下文意贯通的原则可以推断词义。例如第3题中的d项,“具”虽有“详细”之意,如“私见张良,具告以事”,但“弦徽不具”理解为“琴弦和琴绳都不详细”就讲不通了,所以d项错误。

3、语法结构推断

文言文非常注重句子的形式的锤炼,某些篇目甚至为骈体文或辞赋类文章,更是结构整齐,讲究对仗。同一位置上的词语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据此可以推知词义。

4、辨析词性推断

不同的词性具有不同的语法功能,据此可以推断词义。如第6题中的c项,“交游”,应译为“朋友故交”。作“辞”的宾语,属于动词作名词。

5、句子成分推断

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多由副词充当。据此可以推知词义。如杜甫《兵车行》中“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中的“信”处在动词“知”之前,作状语,可以推断它解释为副词“确实”。

6、代入检验推断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具体语境中贯通文意。

古诗文阅读 篇二

8、本诗中三、四句表达了这种意思。(2分) 海棠最美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含苞待放之时。海棠花蕾“新著雨”而又在“欲开时”,色泽分外鲜红艳丽,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时的红晕,娇娆而妩媚。海棠显得别具一番风韵,显得异常之美。(3分)(意思对即可)

9、第三联诗人从侧面对海棠进行衬托。(2分)那美丽勤劳能歌善舞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不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海棠的美丽和风韵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了。(4分)(意思对即可)

古诗文阅读 篇三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 1.名句名篇默写题与文学常识题

知识范围:课标建议的40个背诵篇目(见附件1);文学常识以中国古代作家为主及

40个背诵篇目名称、作家及朝代(见附件2)。默写时要注意:

(1) “一字不差”。 如默写内容印象不深,可先记得几个字默几个字,后面想起来了再默。

(2)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书法。

(3)若是选默,就选择最有把握的几句来填,最好不要多默。

2、诗歌鉴赏题

考纲陈述:(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一步】  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

(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

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

(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  寂)。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第二步】  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小口径问题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四大类13小类。

●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

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 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

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

【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  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

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 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 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 南浦(送别之地), 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 或恋人思念 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 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 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 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 乌鸦(衰败荒凉), 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

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 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

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 富丽堂皇 ,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b. 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

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

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

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

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

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

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 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⒈ 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 运用修辞手法:比喻 对比 夸张 比拟)(高考常考)借代 双关 反问 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  对比   渲染  烘托  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⒍ 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⒈ 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  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⒊  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 对比 夸张 比拟  借代 双关 反问 设问、反问、反语;

⒋  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  对比   渲染  烘 托  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

常考)

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 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第五种类型: 语言炼字类

常式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  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炼押韵(平仄):调换词序

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

特别注意下面的另一种不同题型:

常式问: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着眼于全篇语言风格)

变式问: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正确解答:一般从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语言特点类术语):含蓄、幽默、风趣、直露、

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

第六种类型:分析诗眼类(或在全篇思想内容方面,或在全篇结构形式方面)

常式问: 诗中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变式问: 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具有统摄(总结)作用?为什么?

▲诗歌鉴赏选择题常见设误方法:(从北京上海试题来看,要做好考选择题的准备)

1、语言语风类错误:或故意译错实词虚词;或对诗歌的语言风格判断错误。

2、意境意象类错误:对诗歌的意象的含义判断错误;或对意境的概括错误。

3、技巧手法类错误:对诗歌运用的写作技巧的类型或作用判断错误。

4、思想情感类错误:拔高情感(对诗歌中描写的情感故意妄加引申,添上某种光圈);或转移情感。

5、观点内容类错误:扩大范围(把一个作家的某一具体作品风格用其整体作品风格来代替)。(设置错误的方法有:扩大,错位,拔高,硬套,兼用等)

古诗文阅读 篇四

从长远角度考虑,语文学习的提高非一日一时之功。它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多关注最新信息。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巴丘书事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巴丘书事

陈与义

三分书里识巴丘,临老避胡初一游。

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

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

未必上流须鲁肃,腐儒空白九分头。

注①陈与义,北宋末年、南宋初年杰出的诗人。

②巴丘:今湖南岳阳,历代兵家战略要地。

③《三国志·鲁肃传》写周瑜至巴丘病重,上书孙权举荐鲁肃以自代。

巴丘书事阅读题:

(1) 首句中提到的“三分书”具体指哪部作品?首联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2) 颔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 结合全诗的内容,说说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巴丘书事参考答案:

(1) 《三国志》。点题;交代写作缘起;暗示河山分裂(或“中原沦陷”的局面);为尾联埋下伏笔。

(2) 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写“对偶”不给分)并且视听结合,形象地写出了秋天的肃杀之景。(或暗示了战云纷乱、动荡不安的时局)

(3) 表达了作者坎坷漂泊的感慨,报国无门(或年老无成)的哀叹,忧国伤时的情怀。

作者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祜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陈与义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

赏析:

《巴丘书事》这首诗是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陈与义的一首典型诗借物咏事七律代表作。

这首诗写于建炎二年(公元1120xx年),作者避难在巴丘。

经历了北宋南宋之交,诗人的作品风格变得沉郁悲壮,有点杜甫诗作的味道。

首句交待写作缘起。从三国志中知道巴丘这一地名,年老为避胡人之乱来巴丘做首次游览。为书事打下基础。(因为末句说到鲁肃事)

颔联写眼前景。写得气象开阔,秋冬的树木在急风中啸叫,洞庭湖四野茫茫,晴天下日影紧随岳阳楼,使这一带知名的中心景物格外突出。“酣” “抱”二字以动态写静物,上句写秋冬风急天高的声势,下句把景物收 结于岳阳楼之景,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让人从**中感受到一丝安定的希望

颈联感慨诗人自己政治上坎坷漂泊的际遇,侵字有深义,下句中写初冬洞庭湖上露出几个大大小小的沙洲,风生水起,潮起潮落之间,沙洲时露时隐,用一吐字,气象非常。着一乱字,使人联想时局。

尾联诗人借三国典故,以鲁肃自负,反用“未必” 、“空白”之意,委婉含蓄地表 达了作者的忧国之情。

古诗文阅读 篇五

《病牛》是宋朝诗人李纲的诗作。诗人“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该诗以病牛自抒晚年的心志,表示忠心祖国、报效众生的信念决不动摇,体现了贵为宰相的博爱无私的仁者情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病牛》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赢病卧残阳。

[注释]

本诗是李纲于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被贬武昌时所作。

⑴ 实千箱:极言生产的粮食多。实:充实,满。 箱:装粮的容器。一说同“厢”,指官府的仓房。

⑵复:又,再。伤:哀怜,同情。

⑶ 但得:只要能让。

⑷众生:大众百姓。

⑸不辞:不推辞。

⑹羸(léi)病:瘦弱有病。残阳:夕阳,即快要下山的太阳。此处既烘托凄凉气氛,又喻指作者晚年。

《病牛》阅读题:

(1)本诗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2)“但得众生皆得饱”一句看似平常,实则意旨深远,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病牛》阅读答案:

(1)①比喻。诗题《病牛》,实非写牛,而是诗人自喻坎坷与艰辛。

②设问。第一、二句提问:勤恳为大众耕作的牛,为什么在“力尽筋疲”之后,却没有人理解和同情它呢?第三、四句作答,作者直抒胸臆:只要“众生皆得饱”,即使“赢病卧残阳”也在所不辞。

③拟人。第三句,把牛人格化,连用两 “得”字,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④夸张。首句两个“千”字,极力夸张,互相对照,写出了牛的辛劳,也突出了牛的功绩。(意对即可)

(2)全诗以病牛的口吻自问自答。一、二句提问,耕田千亩的病牛为什么得不到人们的同情?第三句“但”字一转,情绪由悲凉转为激昂,作者直抒胸臆:只要能够对国家民族和老百姓有利,使“众生得饱”,那么,即使是累伤病倒在夕阳残照之中也无怨无悔!“但得众生皆得饱”一句连用两个 “得”字,语气强烈,表现了诗人心忧黎庶、普济众生、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境界。(意对即可)

《病牛》作者:

李纲(1083年—1140年),字伯纪,邵武(今福建邵武)人。1120xx年(政和二年)进士。官至太常少卿。靖康元年,金兵初围开封,他坚决主战,阻止钦宗迁都,以尚书右丞任亲征行营使,击退金兵。后被贬。高宗时任宰相,主张用两河义军收复失地,在职七十余日即被罢,后任湖广宣抚使等职。

《病牛》译文:

病牛耕耘千亩,换来了劳动成果装满千座粮仓的结果,但它自身却精神极为疲惫,力气全部耗尽,然而,又有谁来怜惜它力耕负重的劳苦呢?但为了众生都能够饱,即使拖垮了病倒卧在残阳之下,也在所不辞。

《病牛》赏析:

《病牛》是宋朝诗人李纲的作品。诗人“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 《病牛》既是成功的咏物诗,更是杰出的言志诗,为后世所传诵。

诗的前两句“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这里,作者从揭示病牛“耕犁千亩”与“实千箱”之间的因果关系上落笔,将病牛“力尽筋疲”与“谁复伤”加以对照,集中描写了病牛劳苦功高、筋疲力尽及其不为人所同情的境遇。首句中的两个“千字”,分别修饰“亩”与“箱”(通“厢”,指粮仓),并非实指,而是极言病牛“耕犁”数量之大、劳动收获之多,同时,也暗示这头牛由年少至年老、由体壮及体衰的历程。次句反诘语气强烈,增添了诗情的凝重感。

诗的后两句笔锋陡地一转,转为述其志:“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病牛劳苦功高,筋疲力尽,却无人怜惜,但它没有怨天尤人,更未消极沉沦。因为它具有心甘情愿为众生的温饱而“羸病卧残阳”之志。这两句诗将病牛与“众生”联系起来写,以“但得”与“不辞”对举,强烈地抒发了病牛不辞羸病,一心向着众生的志向。结句中的“残阳”是双关语,既指夕阳,又象征病牛的晚年,它与“卧”等词语相结合,有助于表现老牛身体病弱却力耕负重、死而后已的精神。

这首诗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个病牛的形象,既绘出其身体病弱之形,更传出了其不辞羸病、志在众生之神。如此咏牛,颇为切合牛任劳任怨、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不过,此诗并非为咏牛而咏牛,而是“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我们只要能像前人所说的那样“知人论世”,便不难看出这一点。

赞颂了牛不辞羸病、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 “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

诗人疲惫不堪,却耿耿不忘抗金报国,想着社稷,念着众生,因此其笔下力尽筋疲、无人怜惜而不辞羸病、志在众生的老牛即诗人形象的化身。

作者正是这样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来吟咏病牛,托物言志的。因而,此诗中的病牛,也即作者自身的形象活了,动了,能在读者心中引起共鸣,产生美感。

古诗文阅读 篇六

近几年的中考看,文言文阅读在考试中所占比例有所调整,以常用词、翻译和应用为考查重点。以下这篇古诗文阅读理解:送友人(含答案解析),希望能借此提高同学们的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

古诗文阅读理解:送友人[薛 涛]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答题。(8分)

送友人

薛 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

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

离梦杳如关塞长。

(1)诗歌一、二句写景,请具体描绘这幅图景,并概括作者所表达的情感。(4分)

答:

(2)有人评价这首《送友人》“短幅中有无限蕴藉,藏无数曲折”,请任选诗的第三句或第四句,分析作者的情感有哪些“曲折”变化。(4分)

答:

答案:

(1)诗人秋夜登山临水,望见一派蒹葭与山色“共苍苍”的景象,月亮射出清冷的寒光,更令人凛然生寒。表达了对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或离愁)。

(2)答案示例:第三句:人隔千里,自今夕始,本应是无限伤感和遗憾,但这里却加“谁言”二字,似乎要一反那遗憾之意,是一种慰勉的语调。这与前两句的隐含离伤构成一个转折,表现出对相思情意的执着。

第四句:“关塞”,大约友人是赴边去吧,那再见自然很不易了。除非相遇梦中。不过美梦也不易求得,行人又远在塞北。“关塞长”使梦魂难以度越,己自不堪,更何况“离梦 杳”,连梦也不做。一句之中含层层曲折,将难堪之情推向高潮。此句的苦语,相对于第三句的慰勉,又是一大曲折。

古诗文阅读 篇七

高考语文满分答题精华总结

审清每一道题的题文表述;标清每一题答题的关键所在;写清每一处关键的答案要点。

第一版块:古诗文阅读与鉴赏(7题33分)

1、名句名篇默写题与文学常识题

知识范围:课标建议的60个背诵篇目;文学常识以中国古代作家为主及60个背诵篇目名称、作家及朝代。

默写时要注意:

(1)今年高考是四选三选默,选择最有把握的几句来填写,千万不要多默。

(2)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书法。(建议拿到试卷就先填写默写内容)

(3)要求“一字不差”。如默写内容印象不深,可先记得几个字默几个字,后面想起来了再默。

2、诗歌鉴赏题

考纲陈述:(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

(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

(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即我们平时讲的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小口径问题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四大类13小类。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一般情况下,我们要写明白:此诗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   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

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⒉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第五种类型:语言炼字类

常式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炼押韵(平仄):调换词序

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

特别注意下面的另一种不同题型:

常式问: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着眼于全篇语言风格)

变式问: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正确解答:一般从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语言特点类术语):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

■第六种类型:分析诗眼类(或在全篇思想内容方面,或在全篇结构形式方面)

常式问:诗中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变式问: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具有统摄(总结)作用?为什么?

文言文阅读(5题,21分)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预备知识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

(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10)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预备知识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词:诸焉盍旃叵

如何答好每一道题

3、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XX高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

(XX高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责:索求b.夏人循环问见,疑以为诱敌不敢击问:间或

c.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质:质问d.颜无子,不克葬克:能够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05广东)永平初,显宗舅新阳侯阴就慕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召晖拜为郎拜:授官              b.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候:等候

c.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爱:吝惜    d.顾谓掾属曰:“若之何?”谓:对……说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粜(卖米);籴(买米);穰(与农事有关);禳(与祭示有关);觐(拜见)。

■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

(05高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恐天下以吾私广国 私:偏爱b.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 第:暂且

c.此吾弄臣,君释之 弄臣:帝王亲近狎玩之臣d.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用事:凭感情做事

■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对称词语和句子中处于对称位置的词语意思相近或相反。

如: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被)重用、任用。 如:2追亡逐北,北:逃跑的人。

■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利用音形关系,通假推测。高考题:此除蝗虫谊(通“意”,意思)也。

【相关知识】

一词多义的产生:①词的本义。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开弓)。②词的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成语有“引吭高歌”。③词的比喻义。如“金城汤池”(比喻牢不可破)。④词的借代义。如“徒以口舌为劳”(代言辞)。⑤词的假借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考纲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根据义项之间的以上5种内在关系识记)

1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2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

3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4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

5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6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7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8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

9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10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

11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12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重点掌握黑体词的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见的义项)

先(祖先、已经死去的长辈)课(督促劝说)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逸(马脱了缰绳、放纵)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对(回答或对话)如(到、往)掾(古代属官的统称)工(工匠、精巧、擅长)僭(超越本分、虚假不真实)容(宽容、或许、许可)贷(借出借入,宽容)狱(官司、案件、监牢)白(告诉)与(赞扬)多(赞扬)遽(急速、就、恐惧)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给(食用丰足)按(追究、考察、调查)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典(主持)令(美好)差(病好了)执(捉拿)延(延请)省(减免)谢(道歉、推辞、告诉)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

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赧(因羞愧而脸红)竟(结束、完)坐(因……而犯罪、因为)甫(才)寻(不久)造(造访)过(拜访、责备)弑(子杀父、臣杀君)用(财用、因为)

4、文言虚词题

【答题技巧】

1、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

2、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

⑴虚实意识:

例:第一组: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05高考)

第二组:1问其与饮食者,则尽富贵者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⑵结构意识:

例:第一组:1所居屋第,不免霜露2所食唯蘇麦盐而已3少时衣食无所(05高考)

第二组:1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2朝野服焉3尤且择师而问焉4咸私哂其矫饰焉

第三组:1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宾2欲勿予,即患兵秦之来3幸先以我名告之

第四组:1吾将以身死白之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05高考)

第五组:1因谓其友曰2所谓因人成事也

⑶句位意识:

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      2尔其勿忘乃父之志3尔其戒之(05高考)

第二组: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唐临,长安人,周内史谨孙也

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第三组:1顷之,拜受为少傅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第四组:1若素激义,能为我筹此   2显者惭,杜门若不闻者(05高考)

(4)呼应意识:

例:第一组: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2果为马所颠仆(04高考)

第二组:1视其沼,则浅混而污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此则国人之最也

第三组:1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

第四组:1其所言不实2山峦为晴雪所洗(05高考)

(5)语气意识:

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2其一人大叫

第二组:1其李将军之谓也?2能设而不能动也3此马氏所以不对也(05高考)

第三组:1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附:考纲所列18个虚词:

⑴而①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用来”)。

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③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而,俄而)

⑵何①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②副词:“多么”。

⑶乎①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表测度,“吧”;表感叹,“啊”、“呀”;作词尾。

②介词:“于”、“在”、“从”。

⑷乃①副词:表承接,“就”、“才”、“于是”;表转折,“却”、“竟”;表判断,“就是”。②代词:“你”、“你的”。

⑸其①副词,表测度,“大概”;表疑问,不译;表反诘,“难道”;表婉商,“还是”;表期盼,“可要”、“要”。②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表假设,“如果”③代词:仅不代第二人称;指示代词。“那”“其中

⑹且①副词,“将要”、“将”、“暂且”;表程度,“已经”、“很”;②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并且”、“而且”、“况且”;表选择,“还是”;表假设,“如果”;表让步,“即使”、“尚且”;表转折,“可是”、“却”。

③助词,用于句首。

⑺若①代词,第二人称;指示代词,这②连词,表假设;表选择,“或”、“或者”。③构成复音虚词

⑻所助词:①构成“所”字结构,“……的人(事)”;②和“为”呼应,表被动;③和“以”连用,表原因,“……的原因”;④和“以”连用,表手段,凭借,……的方法(凭借)。

⑼为介词:①表对象,“向、对”;表替代,“替”;表目的,“为着、为了”;表原因,“由于、因为”;表被动,“被”。②疑问语气助词,呢。

(10)焉①代词:三人称疑问代词,表疑代词,哪儿,哪里,怎么;②语气助词:陈述感叹疑问语气③兼词“于之”;④作形容词词尾⑤

(11)也①用在句末,表肯定语气;②表疑问语气;③用在句中,表语气的舒缓或停顿;④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12)以①介词:表凭借,“凭”、“用”、“靠”、“按照”;表原因,“因”、“由于”;表对象,“跟”、“和”;

表时间、处所,“于”。②连词:类似”而”的用法(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目的,表因果,表修饰。

(13)因①介词“凭借”;“按照”;“趁着”、“就着”;因为;“从”、“由”;②连词,“因此”、“于是,就”。

(14)于介词⑴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在”、“向”、“到”、“从”、“对”、“对于”、“由于”;

⑵表比较,“比”;⑶被动,“被”。

(15)与①介词,“跟”,“同”;介词,“给”、“替”;介词,“和……相比”;②连词,“和”、“及”;

③通“欤”,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④动词(给予,结交,参加)。

(16)则①副词:表判断,“就是”;②连词:表承接,“就”、“便”、“原来是”;表假设,“如果”、“假设”;

表并列,“就”;表转折,“却”、“但是”、“倒是”。

(17)者①助词:附在动词后构成“者”字结构,“……的人(事、东西);②用在句中,表提顿”。

③附在时间词后,无实在意义。④放在数词后,翻译为“个,样”

(18)之①助词:衬助音节;取消句子独立;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代词:代人代事代物;指示代词(这,这样)。

5、性格表现题(句式题,古今异义题):

【答题技巧】:对六个句子进行三点审查:一审是直接还是间接;二审对象,看是不是题干中说的人物;三审性质,看是不是题干所说的性质特点。最后用排除法选择。

注意:如果要你分析概括评价文言文的观点态度,必须坚持:⑴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既要注意评价者观点态度的积极意义,又要注意评价者的时代局限性;(2)必须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恰如其分地分析评价,不能无限拔高,也不能有意贬低。(3)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看评价者对人民的态度;看评价者对统治者的态度;看作品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看作品在今天有无现实意义。

古今异义几种情况:

①词义的缩小。如“五谷”中的“谷”指“谷类”,今专指稻谷。

②词义扩大。如“涉江”中的“江”指长江,今泛指江河。

③词义的转移。如“牺牲玉帛”中的“牺牲”指祭祀中的牛、羊等祭品,今义指献身。

④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句中的“卑鄙”指地位低微鄙俗,今义指品质恶劣。

⑤古今同形异义。如“请指示王”句中的“指示”,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指”(指出)和“示”(示意给人看)

常见古今异义如下:

1亲戚2妻子3中国4所以5无论6更衣7殷勤8卑鄙

9其实10春秋11结束12约束13中原14烈士15牺牲16虽然

17不好18根本19学者20地方21山东22县官23致意24从容

25便宜26故事27南面28可怜29以为30从而31至于32祖父

33不必34因而35智力36前进37即使38向来39因为40老大

(抓住文言文中单音词较多的特点,对双音词进行切分)

6、内容归纳题

【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

⑴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

⑵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

⑶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

⑷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

⑸凭空添加,无中生有;

⑹强加因果关系。

7、文言文断句与翻译题

(1)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利用以下方法:

1、虚词标志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虚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虚词。

2、实词标志法: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文言文谓语,可利用此特点在它之前找主遇,之后找宾语。

3、修辞标志法: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如果以此特点为依据,其准确性更高。

4、名物标志法: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来断句。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

5、结构标志法:利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性(见后面常见固定结构)及位置的相对固定性,如有些关联词常常

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2)文言文翻译题:

方法:做好“换、留、删、补、调“。一定要直译,不要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赋分点:

1、译准词义:实词(含词类活用、通假、偏义词,修辞语句)及虚词和固定结构。

2、译准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3、译准句子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和句间关系(并列转折因果等复句关系)

备查知识1:常见文言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杀)。(2)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成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3)名词活用为意动:有“把----当作---”的意思,如:“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4)名词活用做状语:a.表特征状态,如“一狼犬坐于前”、“常以身翼蔽沛公”。b>表态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c.表工具,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d.表处所,如“相如廷斥之”。e.表趋向,如“操军破,必北还”。f.表频率,如“岁赋其二”。

(2)形容词的活用:①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如“斫其正,养其旁条”、“四美具,二难并”。②形容词活用做动词:如“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怎么样。)(4)形容词使动用法:“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使――明显);

(3)动词的活用:①动词的使动用法:“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②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则其至又加少焉”、“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备查知识2: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者,……也”、“……者也”、“……也”、“……者……”;

(2)“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

(3)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二)被动句:

(1)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见……于……”,“受……于……”表判断。如:“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徒见欺于王”

(2)“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3)“被”(后起用法,如:周公之被逮)。

(4)意念被动(无词语标志):兵挫地削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3)省略介词:“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

(四)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图”等。

(4)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五)定语后置:

(1)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六)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如:“具告以事。”(《鸿门宴》)。

备查知识3:常见固定结构(熟记黑体字部分)

一、表示疑问

①何以……?(凭什么……?)②何所……?(所……是什么?)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④如……何;奈……何?(把……怎样呢?)⑤孰与……?(与……比,哪个更…?)⑥独……耶?(难道……吗?)

二、表示反问

①何……哉(也)?(怎么能……呢?)

②何……为?(……干什么呢?)

③何……之有?(有什么……呢?)

④如之何……?(怎么能……呢)

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

⑥安……哉(乎)?(哪里……呢?)

⑦不亦……乎?(不是……吗?)

⑧……非……欤?(……不是……吗?)

⑨宁……耶?(哪里……呢?)

(10)顾……哉?(难道……吗?)

(11)独……哉?(难道……吗?)

三、表示感叹

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②直……耳!(只不过……罢了!)

③惟…耳!(只……罢了!)

④一何……(多么……啊!)

⑤亦……哉!(也真是……啊!)

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四、表揣度

①无乃……乎(欤)(恐怕……吧?);

②得无(微)……乎?(该不……吧?))

③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

④庶几……欤?(或许……吧?)

五、表示选择

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②……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

③其……?其……?(是……呢?还是……呢?)

六,其它

否则:如果不……就……。何乃:岂只是;为什么竟。、既而:随后,不久。既……且……:又……又…乃尔:竟然如此,这样。然而:这样却;但是。,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但所谓:所说的,所认为。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无(有)以:没有(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无庸:不用,无须。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相率:竟相,一起。向使:假使,如果。之谓:说的就是¬¬――。之于:对……的态度,同……相比

古诗文阅读 篇八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下面是采薇阅读答案,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阅读题:

16、对这首诗中词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点明出征时是春天。“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似乎是为人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

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说归来时是冬天。“霏霏”是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似乎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

C.“行道迟迟”的意思是慢慢地在路上走。

D.“今我来思”一句中的“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

17、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运用了起兴的手法。

B.前四句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以出征时和归途中所见的不同景色对比,写出了内心的伤悲。

C.这首诗写的是戍边战士在归途中的心情,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戍边时的苦况,对从军生活的厌倦,及对和平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D.“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平和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

《采薇》参考答案:

16、B(“霏霏”是形容雪下得很大。)

17、A(这首诗没有运用起兴的手法。“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直接叙述,而非对他物的描绘。)

《采薇》赏析:

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 “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毛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采薇》是“遣戍役”、劝将士之诗。这与诗意不符。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人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伤悲”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绝世文情,千古常新。今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李频《渡汉江》)的忧惧心理。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综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自南朝谢玄以来,对它的评析已绵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阐释史。王夫之《姜斋诗话》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和刘熙载《艺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为诗家口头禅。而“昔往”、“今来”对举的句式,则屡为诗人追摹,如曹植的“始出严霜结,今来自露晞”(《情诗》),颜延之的“昔辞秋未素,今也岁载华”(《秋胡诗》之五),等等。

古诗文阅读 篇九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诗歌赏析

第1课时 鉴赏诗歌的形象与思想感情

第2课时 鉴赏诗歌的语言与表达技巧

第3课时 对照式鉴赏

第4课时 作文突破一 审题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第5课时 文言断句

第6课时 文言翻译

第7课时散文类阅读

第8课时 史传类阅读

第9课时 作文突破二 点题

专题一 诗歌赏析

考情分析

湖南近三年高考诗词考点分析一览表

年份 体裁 考查内容 考查角度

朝代 作者 诗题

 绝句

和词 宋、金 秦观

元好问 《三月晦

日偶题》

《点绛唇》 1.鉴赏诗歌思想内容。

2、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词 宋 陆游 《好事近》 1.理解诗歌语言、表达技巧。

2、理解诗歌思想情感。

 绝句 元末

明初 高启 《春暮西园》 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或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等,任选一个角度。

命题特点

1、从时代看,以唐宋为主,可能涉及明清等。

2、从作者看,多为名家,也重视非名家的名作。值得说明的是对名家的考查多为其非名作。

3、律诗绝句为首选,且律诗、绝句是考查的主体,也兼及词、古体诗。从题材看,写景、抒怀、羁旅、送别、慨世、咏物、哲理为选材重点。

4.XX年前比较注重两首诗词的比较阅读鉴赏,从XX年才转为单首诗词的考查。从题型看,全为鉴赏、评价、分析的主观题。XX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可能仍将是分点设置,一首诗拟2道小题,一个题侧重于考查局部(手法、关键词、情感等),另一个题着眼于几个方面的综合。

5、复习范围上应以诗为主,词、曲次之;XX年的高考,必须注重诗歌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表达技巧的复习,在尽可能大的范围里,选择那些语言优美、意蕴丰富、爱国情怀、离别思念的诗篇来提升应考能力。

第1课时 鉴赏诗歌的形象与思想感情

典例导练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答案】 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对于第一问,诗歌描绘的画面,可以通过对四句诗的理解分析加以概括,难度不大。第二问,考查诗歌表现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该诗不同于一般的贬谪诗,曾自号“醉翁”的欧阳修并没有耿耿于怀,怨天尤人,郁郁寡欢,而是寄情于山水,悠然自乐。

第1课时 │ 典例导练

具体答题时,考生不但要细读诗歌,慢慢咀嚼,抓住“蛛丝马迹”,设身处地,合理推断,留意注释中是否有时局背景的介绍,了解诗人的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还应根据平时积累,进行综合思考,大胆推断,谨慎求证。对于本题而言,一些考生一看到注释中说“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就简单地判断该诗表达的是郁闷伤感的情怀。出现错误的原因,一是没有认真解读诗歌,二是没有利用初中教材中《醉翁亭记》所接触过的相关知识。

(2)

【答案】 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已经明示“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考生答题时,就要分别指出三、四句中的实写、虚写内容,并简要回答出虚实结合所起到的具体作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等,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的作用。

2 [•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 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答案】 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这首诗是一首怀古诗,追怀秦朝,诗人通过描写荒凉的景物来表达这种怀古伤今之情。首联直言“荒郊”“消魂”便透视出了这种情愫,颔联中“春草尽”、“古碑存”便进一步触发了诗人对秦朝的怀念,颈联进一步的景物描写更是渲染了荒凉气氛,尾联表明强秦已不再,只有黄沙漫漫,不堪回首,使诗人想到了当今的唐王朝,国事衰微,那是一种怎样的伤感之情呢!

第1课时 │ 典例导练

(2)

【答案】 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诗的情景关系处理是很自然和清晰的,作者由眼前实景引发了诗人的怀古伤感之情;而且在充沛的景物描写之中又寄寓了作者无尽的伤感之情;并且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是一种哀景,而抒发的也是一种哀情,这显然是一种以哀景写哀情的手法。

点拨提升

一、鉴赏诗歌形象

高考考查鉴赏诗歌形象一般有两大类别:一是鉴赏人物形象;一是自然景物形象,既包括多种景物综合描绘,即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类,也包括单一景物的刻画,即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一类。

鉴赏人物形象的几种方法。

(一)从人物本身的描写入手,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等等。诗歌往往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从对比烘托中来理解人物形象,即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具有间接性,可以避免镜头过多对准描写主体,和正面描写相结合,可以使诗歌虚实相生,拓展意境和想象的空间,可以使人物摇曳多姿。侧面描写或景物烘托人物,或借助他人的反应来表现此人,或用其他人物的对比,使所刻画的对象更为鲜明,更为突出。侧面描写对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须慎加选择,要选择确能起烘托作用或产生对比效果的事物,忌一般化、无明显特点的事物。

(三)细节中见精神。此外,人物形象的分析离不开对其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家庭环境等因素的考虑,即古人说的“知人论世”。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作者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诗人感情的载体,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主观的感情形象,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

基本方法是先找出诗句描写的客观物象,即诗中写了哪些具体的景和物;然后抓关键词(主要是各种修饰语或特殊句式)分析物象的特点(声、色、形、态、味、香等),注意写景的角度(上、下、高、低、远、近、俯、仰等)以及表现手法(点面结合、动静结合等)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其次要注意各种物象的关系(主次、对比、意象的组合等)。

不管哪种类型,都必须先认真分析诗歌具体描述的形象,抓住其特点,这是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方法,脱离了对具体形象的分析,架空了来谈论诗歌形象是毫无意义的,其结果就是泛泛而谈,千人一面,千面一孔。

二、体悟思想感情

(一)整体把握,分清类型。我们在阅读和分析时,一定要从把握诗歌的整体入手,即主要写了哪些景象,景象的总体特征是怎样的,作者感情的基本倾向等,既要深入体会,又要宏观把握。

古代诗歌从其取材范围、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九种类型。一是送别类。一般根据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的多是离愁别绪,依恋不舍。二是怀古类。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类是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另一类是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同时委婉地对现实进行批评。三是边塞类与思乡类。

边塞诗大都以描写战争为主题,或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或揭露战争的残酷性;而思乡诗则往往反映人们厌倦战争,渴望与亲人团圆,渴望安宁的平静生活。四是闺怨类。分两小类,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另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的向往。五是借景抒情类和咏物言志类。借景抒情类通过描写景物,抒发自己的忧愁哀思或远大抱负;咏物言志类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赞扬,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或理想。

如果我们能确定诗歌属于什么类型,就非常有利于准确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所表达的感情。

(二)研读题目,知人论世。诗歌题目通常涵盖了作品的主要内容,否则就有文不对题的弊病。研读诗歌的题目,就能大致推断它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诗言志,歌咏言。”一切优秀的诗歌作品,都应是时代的产物;一切优秀的诗人,都应该用自己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丰富的社会和时代精神。同时,任何作品都会不同程度地烙上作者个人人生经历的印记。因此,鉴赏时要顾及作者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时代背景,这才可以较确凿地思考作品的意旨,评价作者的思想态度,进而深思“义理”。

(三)抓住意象,体味意境。在古代诗歌中,有些意象其意义指向比较明确,而且有比较特定的内涵。如“羌笛”本义是羌族人吹的一种乐器,曲调哀怨,多含思念;后来就用“羌笛、竹笛、羌管”来作思乡的代名词。掌握常见意象的基本内涵,是有助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的。

诗歌中的意象不是纯客观自然的,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客观自然和谐统一的产物,即作品的意境。鉴赏古诗,就应当深入作品的意境中去,理解诗人是如何借助抒情客体来表现自己鲜明的个性色彩的,表现了自己的爱与憎、痛苦与欢乐、希望与追求等。

(四)重视注释,关照尾联。诗歌的语言和内容都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如有时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常常运用典故等,这无疑增加了理解的难度,为此,给出一定的注释是很有必要的。注释虽然只有短短的几个到几十个字,却是命题者给考生的暗示:介绍写作背景,那是暗示思想内容或现实意义;介绍相关诗句,那是暗示用典或其意境;介绍作者,那是暗示诗人的写作风格,等等。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诗歌中的尾联常常是表达作者感情和观点的句子,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慨叹古今,或冀望未来。

易错提示

(一)以译代析,没有鉴赏。鉴赏离不开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鉴赏,因此鉴赏诗歌时往往有诠释一下诗句内容的必要,但是这种诠释只是鉴赏的前提,而不是鉴赏本身。回答时如果只是对诗句作简单的翻译,没有根据题干的要求进行阐述,显然不符合鉴赏题的要求。“以译代析”的结果是没有赏析。

(二)浮在表面,缺乏分析。有的考生的答案表面上似乎该答的都已经一网打尽,无一遗漏了。按说该万无一失了,其实不然。如果是回答像“怎样表现”一类的题目,能将诗歌中用以表现的意象等答全是必要的,但它的重点在“怎样”,也即艺术技巧。考生如果只是将意象当作一个个例子,用来证明自己的某些观点,缺少结合诗句本身的分析,将导致观点与例子之间只是一种水与油的关系,观点脱离诗句本身,诗句成了观点的外衣,停留在“观点”加“例子”的层面上,不能体现诗句蕴含的思想内容,没有分析出“意象”的寓意,更没有分析这样表现的艺术技巧。

(三)望文生义,任意发挥。诗歌中的词语往往具有多义性的特点。不少考生在答题时不领会具体语言环境,常常用词的基本义替代词的语境义,望文生义、牵强附会,以致误入歧途。如由“春”想到“万物复苏”,想到“希望”,想到“热爱生活”,就是典型的以基本义替代语境义的错误。不少考生在答题时抛开诗歌的思想内容大谈自己的感想,结果离题万里。这种任意发挥的答案,无视诗歌鉴赏的根本前提是“鉴”,信马由缰,偏题在所难免,也是失分的症结所在。

(四)无中生有,盲目套用。即考生喜欢先从政治角度切入,绞尽脑汁地从字缝里发掘诗的所谓政治意义。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如有的考生可以由“春”想到“热爱生命”“为国效忠”“怀才不遇”,乃至“渴望一展雄才的豪情壮志”。这种凭着自己的想象而出现的随意答案,其原因是想用一些名词术语当作万能钥匙,盲目照搬,乱贴标签,以图能骗得一些分数。还有一种就是盲目套用。如鉴赏山水田园诗时就套用“隐逸”“闲适”“热爱自然”;诗词中若有花落飘零之景,就认为是“伤春惜春”;若作者是杜甫、白居易,则主题多是忧国忧民……这种推测,某些时候会侥幸“命中”部分答案,但如果不结合诗人的生平、思想、艺术风格,尤其是诗歌作品本身进行理解判断,分析综合,其结果只能是千人一面、缺乏个性与灵性,这种所谓的鉴赏只会让阅卷老师产生厌倦。

新题精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11分)

观魏博①何相公猎

张 祜

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

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注】 ①魏博,古地名。

(1)诗歌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有什么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诗歌后两联,简要分析“何相公”的形象。(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 这两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艳丽、壮阔宏大的晨猎场景(晨猎图),(分析概括3分)烘托了晨猎的氛围,为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作用2分)

【解析】 可以从“浅草”“红旗”“白马”,分析得出写环境色彩的艳丽,从“分围”“向日”“迎风”等,分析得出写场面的宏大。阅读标题理解诗的内容可以得出它的作用。

(2)【答案】 塑造了一个身手矫健、技艺高超的猎手形象。“背手抽”写出了取箭动作的娴熟利落。“翻身控”展现了猎手动作难度大,技艺高超。尾联通过描写人们的惊叹和大雁应声而落侧面表现出射箭技艺的高超。(形象概括2分,分析4分)

【解析】 分析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内容,就可以思考出人物的形象,正面描写主要从动作上分析,侧面描写主要从“万人齐指”和“一雁落”上归纳。

【诗歌赏析】

总括诗的前半部分,一至三句,是以朝霞满天,晨风拂煦,绿草如茵,红旗向日,作为人物亮相之前的壮丽场景,紧接而来的“白马骤迎风”一句,是英雄人物跃马出场,施展浑身“帅”劲的亮相动作。由此而下,此诗便将写作重心转到这位骁勇骑士当众显露猎射飞雁,矫健灵活的杰出身手上去。“背手抽金镞”,是正面描写骑士背手取箭的动作,著一“抽”字,手势的利落可知,加之“背手”而“抽”,又可见身段之灵巧。“翻身控角弓”,弯弓名之曰“控”,这就进一步展现了射者臂力强劲的架势,“控”之而再来一个“鹞子翻身”的漂亮动作,造型又是多么健美!对于这位英雄射手的真正的评价,当然不是停留在一招一式的动作表面。

关键所在,毕竟还有待于亮出他那百步穿杨的惊人绝技。果然,刹那之间,就在围观的人群中间,突然爆发出一阵哄然的欢呼,并且一齐指向遥远的天空。原来蓝天高处,一只带箭的鸿雁,垂着双翅,直向地面坠落下来。此处“寒空”之“寒”,虽有点出时令的作用,但主要在渲染高飞鸿雁的凌绝苍穹,从而加强了一箭高高命中的神异气氛。全诗至此,戛然而止。由于射雁成功而出现的欢声雷动的热烈场面,自可留给读者去想象了。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题目。(8分)

阮郎归

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①

向子 ②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③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④还。

【注】 ①乙卯为绍兴五年(1135),诗人在大雪征途上怀想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中被掳北去的徽、钦二帝。②向子 :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③同:通“彤”。④鸾辂:帝王所乘的车驾。

(1) 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现“断肠”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起笔设境,渲染氛围:江南江北,大雪漫天,阴冷苍凉。②展开联想,吐露悲意:易水清寒,国家蒙难,其悲不堪。③即景述怀,强化情感:彤云密布,关山重重,肝肠寸断。(评分建议:答出任两点即可,每点2分。)

(2)①对中原尽失、二帝被掳的伤痛之情。(1分)②对“靖康之耻”难以忘怀、难以洗雪的痛切之情;(2分)③对故国故君的思念之情。(1分)

【诗歌赏析】

首两句写作者风尘仆仆于鄱阳道上,正值大江南北风雪迷漫,想起靖康二年徽钦二宗被俘北去,至今已近十年。“易水寒”意味着生离死别和誓杀强敌。“同云”两句,从“遥知”生发而来。“同云”亦作“彤云”,指下雪前密布天空的阴云。“三关”,泛指中原关塞。极目北望,只见山外有山,连绵不断,自己所熟悉的花都汴京和中原父老,已经是不可能见到了。思念及此,怎不令人心碎欲绝。

下片承上而来。“天可老”三句是痛心国耻未雪。“频闻”两句表达了作者切盼和怀疑的心情。经常听说朝廷派遣使臣去金国向二帝问候,但究意何时两帝才能返回南宋呢?鸾,本为车上的鸾铃;辂,是车上的横木,此处以鸾辂代表帝王的车驾。作者在这结束的两句中针对主和派打着“迎还二圣,恢复中原”的旗号,实际上却在顺应着高宗不可告人的内心活动,即是并不打算部署军事力量,挥师北上,只求屈膝苟安,称帝于江左。这是因为如果南宋出师节节获胜,金国就会送还二帝,而他就得让位于钦宗。高宗既无北上恢复中原之意,二帝也不可能南归,亡国之恨也就难以消除。作者不能明说,只是以“频闻”、“几时”进行暗示,使读者领会其弦外之音。

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双调〕 碧玉箫

关汉卿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正清樽斟泼醅,有白衣劝酒杯。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

(1)这首小令的前四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答案】 前四句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秋山图:(1分)金风玉露的秋季,漫山遍野的枫叶绚丽多彩,泉水清澈,苍松荫道,金菊绕园盛开。(1分)不仅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1分)也为后面的抒情作了有力的支撑。(1分)

【解析】 前四句集中写秋天的景色。“秋景堪题”,是总写,是对秋景概括的赞美。以下三句,各自以绚丽的色彩展开对秋景的描绘。“红叶满山溪”,写远景。秋天来了,千山万壑到处是一片片殷红的颜色,经霜的树叶胜似二月的春花,意境开阔,引人入胜。一个“满”字给人增添了无限寥廓的感觉。

“松径偏宜”,写中景。稍近处有一条方便的弯曲小径,青松掩映,盘桓而上,直达山巅。青翠的松柏与满山的红叶形成色彩对比,加深了人们的视觉印象。“黄菊绕东篱”,写身边景物,是近景。盛开的黄花环绕着简陋的竹篱,一派农家氛围,一派田园风光。前四句,远处的红叶,近处的黄菊,通过青翠的松径联结成一个立体的完整画面,层次清晰,色彩绚烂,和谐宁静,秋意盎然。“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秋景是为了抒写其超脱、隐逸的情怀。

(2)

【答案】 用典。(1分)最后一句借用陶渊明隐居山林的典故(1分)表达了作者绝意仕途、归隐山林、醉酒消忧的激愤之情。(1分)

【解析】 陶渊明曾为彭泽令八十余日,赋《归去来兮辞》,自免去职,开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最后一句说学习陶渊明,表示了作者与仕途诀别、归隐田园的决心。

【诗歌赏析】

这首小令描写了秋山景色的绚丽宜人,诗人游山的诗酒豪兴和由此而生的归隐之叹,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污浊现实的不满。

开篇首句,即豪情满怀,气盖全篇;一连四句,展现出秋山的壮丽景色:正是金风玉露的季节,诗人载酒游山,但见漫山遍野,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状如云锦彩霞,宛如熊熊红火。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菊花,色彩鲜艳明丽;清浅的山溪,幽邃的松径,氛围清新秀美。秋景如画,自然会使诗人逸兴遄飞,顿生灵感,欣然而叹“秋景堪题”了。

作者一反诗词中草木摇落、红衰翠减、肃杀凄凉的悲秋情调,而以乐观豪情去写秋景的磅礴绚丽和勃然生机。且景中寓情:红叶、山溪,皆林泉之士所爱,红叶可题诗,可烧火煮酒;山溪可酿酒,又可供垂钓。苍松、黄菊,凌霜傲雪,经久不凋,象征超尘拔俗,志洁行芳,而为陶潜所赞。凡此皆为下文“学渊明醉”张本。而“堪题”、“偏宜”,赞美之情亦溢于言表。四句用隔句扇面对偶,写得有声(溪)、有色(红、黄)、有态(满、绕);景致描绘又极有层次:一二句写全景,是出乎其外,三四句写局部,是入乎其内,绘出一幅绚丽多娇的秋山图。

五六句写开怀畅饮的豪兴。值此绚丽宜人的秋景,正该让清樽斟满,开怀痛饮;难得与一伙布衣朋友相聚,正可举觞相劝。清樽、泼醅、白衣、酒杯,这些意象,又隐含着安贫乐道、浮云富贵、笑傲王侯之意。

末尾四句一转,正面抒发不屑仕进的归隐之情:出仕做官,纵然品级升到极限,最终能有什么救助呢?意即亦无济于事的。故不如学陶渊明归隐,以醉消忧。本来,关汉卿何尝不想兼济天下呢?但处于这样的时代,统治者昏庸暴虐,杜绝贤路;官场黑暗险恶,阴谋倾轧;正直之士又不愿同流合污。所以作者发出了绝意仕进、愤世嫉俗的呼声。然而这毕竟只是愤激之词,事实上终其一生,他并未消极归隐,而是正视现实,紧握笔杆,创作杂剧,在仕隐两途之外开辟出一条新路,度过了他战斗的一生。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古诗文阅读【精品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古诗文阅读【精品多篇】范文,共有38418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古诗文阅读【精品多篇】下载
古诗文阅读【精品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