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论《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精品多篇

发布时间:2023-07-22 09:37:42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寄语]论《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论《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精品多篇

论《雷雨》中周朴园的形象 篇一

论《雷雨》中周朴园的形象

摘要:

本文从总体上概括了周朴园的特征:既具备封建家长的专制、冷酷的一面,首先他教育子女要顺从,不许他们有任何独立的见解,其次他处处压抑自己的妻子,把繁漪压抑成石头一样的死人。在家庭中处处灌输自己的意志,确立了命令式的家庭模式。揭露他作为一家之长的绝对权威的专制统治。他同时还具备资本家专横、残暴的一面,开除大海,大死工人,离间工人代表还有他血腥的发家史揭露他冷酷、惟利是图的本性。

关键词:周朴园、形象、封建家长、资本家、《雷雨》是曹禺先生在一九三三年创作的一部优秀的多幕话剧,一九三四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它是中国“五四”以来优秀的剧作之一。作品通过周、鲁两家三十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劳资纠纷,组成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和他们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引导观众和读者去思考这悲剧的社会原因。第二幕是全剧的重点场次,着重描写了周朴园和鲁侍萍分离三十年重逢时的思想性格冲突,其中还交错着周朴园和蘩漪、四凤之间的爱情纠葛,以及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阶级矛盾。这一幕不仅展现了剧中几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特别集中地塑造了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反动资本家周朴园的形象。深刻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及其必然崩毁的命运。周朴园是剧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作品主要通过三条线索,三种矛盾冲突来揭露他专横暴戾,冷酷无情、虚假伪善,心狠手辣的反动本色。关键词:周朴园 形象分析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该剧是一部多幕剧,它写于一九三三年,一九三四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它是中国“五四”以来优秀剧目之一,也是中国话剧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一部杰作。正如郭沫若同志评价《雷雨》时说:“确是一篇难得的优秀的力作。”该剧通过周、鲁两家三十年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劳资纠纷、组成了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深刻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浑厚的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及其必然崩毁的悲剧命运。

周朴园是剧中的一个主要人物,他出身于封建家庭,虽然到外国留过学,却又尊崇旧道德。这个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人物,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是富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作者在剧中着重揭露这个人物隐藏在“仁厚”、“正直”、有“教养”等外衣下的专横暴戾、冷酷无性,虚假伪善和心狠手辣的精神面貌。但其也有人性的一面,如对鲁侍萍的怀念等。在《雷雨》中,他是制造这出悲剧的罪魁祸首,他是一颗“罪恶”的种子,下面从三种矛盾冲突中来分析周朴园这个人的人物形象。

一、周朴园与家庭的矛盾冲突

周朴园与家庭的矛盾,主要是他与蘩漪的矛盾冲突来表现的。他自诩他的家庭是“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而其实质是:他专横暴戾,冷酷无情的压制,摧毁了家中一切人的个性,尊严和自由思想,使公馆成为能窒息人的黑暗王国,人间地狱,他就是黑暗王国的专制魔王,他的命令就是“法律”,任何人不得违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㈠ 周朴园对妻子的冷酷无情

在作品的第一幕中,他一出场见到久别两年的妻子,第一句话就是:“你怎么今天下楼来了,完全好了么?”接着又命令蘩漪:“你应当再到楼上去休息。”两句就表明他对妻子的生硬、冷漠的态度。他只知道蘩漪是他的妻子——他的附属物;他的责任就是把她藏起来,同保存其它财物一样。因此,他不管妻子有没有病、什么病,病到什么程度,总之得“到楼上去休息”——实际是把她关起来。像周朴园这样的道德的人对自己年轻貌美的妻子是不会放心的,他自己长期在外,妻子一时不在自己房里呆着,在他看来这就是不守本份,这就成了没有“秩序”,所以他看见妻子下楼来了就不痛快。

㈡ 周朴园对家人的专横暴戾

蘩漪虽然是周朴园明媒正娶的妻子,但只是他的第三任妻子(第一任是侍萍,第二任是赶走侍萍后娶的名门小姐),两人只有夫妻之分,并没有夫妻感情。周朴园对蘩漪更多的是专横独断、唯我独尊。特别是强迫蘩漪喝药的场面,较典型地表现了这一点,作者运用了大量篇幅全场景来写,他的语气开始低而缓,“叫你给太太煎的药呢?”,“为什么不拿来?”,“为什么?药呢?”,“(慢)倒了?哦?(更慢)倒了!药还有么?”,“(低而缓)倒了来”。接着是高声,“(高声)倒了来。”,“你最好现在喝了它吧”。最后到严厉,“(忽然严厉地)喝了药,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大的孩子。”他见妻子蘩漪不吃,就动员全家人来作戏,先是叫小儿子周冲来劝说,“冲儿,你把药端到母亲面前去”,“去”,“说,请母亲喝”,“(高声地)我要你说”,见小儿劝说不行,又命令大儿子周萍来跪劝,“萍儿,劝你母亲喝下去”,“去,走到母亲面前!跪下,劝你的母亲”,“(高声)跪下!叫你跪下!”还冷峻地说:“蘩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孩子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他内心要维护的是整个家庭,要使这个家庭有秩序。他的内心,他的话,他的行为都是为了实现自己专制的目的。

㈢ 周朴园对儿子的专横教训

人的阶级性、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阶级的实践中逐渐产生和加固的。周朴园出身于封建家庭,但又在外留过学,也曾受过一些外国思潮的影响。他在听到小儿子周冲说了几句同情罢工的工人的话后说:“你知道社会是什么?你读过几本关于社会经济的书?我记得我在德国念书的时候,对于这方面,我自命比你这种半瓶子醋的社会思想要彻底的多。”他给儿子周冲的教训,不准他再说话,表明他对儿子的专横,他不许儿子有任何独立见解和自由思想的,吓得周冲不敢再跟他谈话。接着他向全家人宣布!“十分钟后我还有一个客来,你们关于自己有什么话说么?”他简直就像衙门里的官吏处理公事一样,几句闲嗑就暴露出这是一个冷酷无情的家庭统治者,他和家人之间没有一点亲人的感情,只有权威和命令。

我想由于周朴园的专横暴戾,冷酷无情,不仅造成周萍与蘩漪畸形反抗的乱伦关系,而且也摧毁了周冲向往自由平等的美好幻想。而蘩漪、周萍、周冲的悲剧都是因为周朴园的封建专制造成的。

二、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

周朴园和鲁待萍的关系深刻揭露了周朴园虚假伪善的一面。周朴园是个资本家,但同时也是一个“人”。他作为一个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并不是社会上某一阶级本质的抽象概括,而是现实中某阶级中有血有肉,有着复杂思想的人物。他虽然是封建专制主义的代表,但并不是没有人性。例如他对鲁侍萍的爱情,应该说不是虚伪的。三十年前,周朴园是个大少爷,曾到德国求过学,并不象他后来儿子周萍那样胡闹,而鲁侍萍当时是周家的侍女。这女孩当时年轻漂亮、伶俐,还读过书。在日常的接触中,周朴园感到鲁待萍很懂事,能听懂他讲的话,服侍得周到,于是对鲁待萍产生了感情。就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对晴雯、袭人那样。以后,就发生了关系,生了两个孩子。周朴园的父母也是默认的,已成了周朴园的偏房。后来,鲁侍萍被周家赶走、以及要他娶名门闺秀,都是来自家庭压力,甚至是家长的意志,周朴园是不情愿的,但在“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时代,他又是没有办法阻止的。何况在赶走之前,周家始终未让他鲁侍萍见上一面。心里一直感到非常的内疚,因此,这痛苦延续了三十年,一直到剧本里的今天。记得在电影故事片《雷雨》里,把侍萍强行赶出家门的,是周朴园的母亲。我想这是很有根据的。把刚生下第二个孩子才三天的侍萍赶出家门,肯定非周朴园所愿意,因为在三十年之后在重逢侍萍时,他仍然急切地惦记着这个孩子。这三十年来,他还一直保持着初恋时对鲁待萍的感情。所以,他保留她的照片,牢记着四月十八日是她的生日,把南方的家具带到北方,按照三十年前的老样摆着,夏天也总是关上屋子的窗户,都是为了纪念侍萍。他给儿子起名叫“萍”也是为了纪念侍萍。特别是在第二幕中,剧中也体现出了周朴园对鲁侍萍的关心,怀念之情。如:“我也派人到无锡打听过。”在他未知鲁妈就是侍萍时,他向鲁妈打听侍萍的坟墓在哪?想去修一修坟。”我觉得这些行为并不完全是“自作多情”的矫情。我认为剧本多少也反映出了人物的真情实感。也并不完全是“以此来自欺欺人”的假象,倒是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一种对自己”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而进行的自责。如果说他的这种怀念之情是故意装出来的,那么未免有点太冤枉了周朴园了。我认为周朴园对鲁待萍的怀念是真情的。因为三十年前,周朴园是一个不太胡闹的人。当时鲁侍萍也聪慧美丽,性格温驯、善良、知书达礼,也很能干。何况侍萍还为他生过两个孩子。可以看出周朴园确曾“爱”过她。自从周朴园和侍萍分手后,周朴园又经过两次婚姻都很不美满,他才出国留学,假如他能从这门婚事找到爱情,他是不会急切地离开爱妻出国留学的。蘩漪是很傲慢的、不听他,不吃他那一套,这从“吃药”那一场戏就可以看出来,周朴园娶了蘩漪。蘩漪没有什么家庭背景,深受西方新女性的影响,热烈而任性,周朴园发现,他仍然无法对她产生爱情。这里一个重要的原因,也还是因为他对侍萍的无法排遣的怀念和思念。如果侍萍也算“太太”的话,蘩漪是第三个。第二个应当是一个门当户对的旧式小姐,周朴园和她结婚,两个人都很不幸福,又因这个人身体不大好,再加上周朴园不爱她,结婚不久,大约是在周朴园去德国留学的时候,就病死了。周朴园之所以对与名门闺秀的婚姻不满意,并不见得是这位名门闺秀本人不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心里仍然想着侍萍。我们假设这位名门闺秀是位温驯的女性,在这没有爱情的婚姻里无端地承受深深的难言的寂寞,没有经过太长的时间,她就因郁闷不乐而离开了人世。又因周朴园也花天酒地放荡过,但是从来也没有尝到过什么是幸福,所以回忆起来还是和侍萍相处的日子,在他罪恶生涯中多少给他留下些美好的记忆。他的确曾喜欢她,何况她还是周萍的母亲,怎能不常常想起她呢?一个人对于已经失去的东西,总是特别觉得可贵,特别感到恋念的。尤其是他做了那样一件伤天害理的事,他又以为侍萍已经死去,对他不再有什么威胁、不利,他就更容易想到她的种种好处而不胜怀念起来。在这种状况,他自然就会更加怀念他最初的恋人了。但话又说回来,他毕竟还是个唯利是图的剥削阶级分子。

在第二幕中,鲁妈告诉他:侍萍还活着,并且就在此地,不过已经嫁给了一个下等人。鲁妈问他:“想见一见她么”。他连忙说:“不,不”。他不愿见,也害怕见怀念了三十年之久的侍萍。侍萍还活着,这一严酷的事实,将他内心的本质显露出来了,从而把三十年前的他和今天的他统一了起来。三十年前,是他这位周家大少爷为了迎娶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做妻子,又逼着侍萍冒着大雪,带着刚生下三天、病得很重的第二儿子离开周家。三十年后,周家大少爷已经是社会上有名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物,而侍萍已经是嫁给了下等人的妇人。如果相见、相认,会给自己带来比三十年前更不好的影响,会大大损害他自己的名望和身份。考虑再三,权衡利弊,因此,他连连说:“不,不”。片刻之间,对侍萍的怀念之情已化为乌有。早以被保持现在的身份、地位的阶级意识所替代了。“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经过三十年的风风雨雨,人的性格、容貌、生活方式、地位等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当他知道面前的鲁妈就是当年的侍萍时,同自己印象中的侍萍相比较,简直相差千里,侍萍现在已人老珠黄,今非昔比了。从而他觉得维护个人身份、地位和尊严的阶级意识表现得就更为强烈了。他说: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谁指使你来的?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这一连串的质问,是他本能的阶级意识的流露,是内心的紧张、恐惧的表现。他以为鲁妈是受人指使、千方百计地来寻找他,是想以过去的关系讹诈他才来的。此时他是以剥削阶级的庸俗卑劣的心理来看待鲁妈出现在他面前的。当他弄清了事实、答案是令他满意的、放心的。这完全是邂逅相遇、纯属巧合。接着他马上又玩起了小把戏、伺机使出、力图将三十年的恩怨作以瞬间的了断,下面不防用他的带有“好”字的七段台词来加以说明:

一说:“那更好了”。这是在稳定了对方情绪之后,没有了各种顾虑,准备“明明白白地谈一谈”了。

二说:“那双方面都好”。这是在得知最有嫌疑的知情人鲁贵并不知情之后,封口不再困难时说的。

三说:“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这是最能显示周朴园的阶级本质的一句话。在他看来,金钱不仅可以给他带来地位、身份和享受,而且还可以赎买罪恶,以求得心灵的安宁,这正是资产阶级的腐朽、丑恶灵魂的表现。

四说:“也好,我们暂且不提这一层”。随之他提出了辞退鲁贵父女的计划,显得多么果断、多么周密。真是快刀斩乱麻啊!

五说:“好得很”。那是在得知侍萍表示在大后天就离开此地后说的。他认为已经解决了问题,可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

六说:“好、好、好。”鲁侍萍表示既不要他偿还感情债,也不要他以金钱抵偿,他的最后威胁可以说已全部解除了,对他来说确实再“好”不过了。

七说:“很好。”周朴园宣布:“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鲁侍萍也同意说:“我希望这一生不至于再见你”。对周朴园来说,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简直太好不过了。

通过周、鲁以上的对话可以看出:周朴园和他开始时的托物寄情、怀念故人的感情相对照、似乎判若两人。但这种相矛盾、相对立的感情都是周朴园的真情流露,只不过它们是在不同时间、地点和场合的表现罢了。这种矛盾不是感情自身的矛盾,而是感情与思想的矛盾。他的感情是怀旧的,思想是现实的;感情还在梦里,可思想却在现实里;感情是真实的,思想却是复杂的。所以,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真实的,忏悔是认真的,但忏悔里有警惕。它们在维护周朴园的阶级地位、身份等问题上统一在一起了。不难看出,周朴园怀念鲁侍萍也是真心实意的,保护现有的身份、地位,以及绝情寡义就不会让人难以理解了。这就是周朴园虚假伪善的真实表现。

在《雷雨》第二幕中,鲁周两家三十年的新仇旧恨得到集中的反映。第二幕的前半部分,是周朴园和侍萍之间的“相认”。一上场,侍萍就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却没有认出侍萍。于是,这种一明一暗的关系,一下子就扣住了读者的心,从周朴园那些发号施令、居高临下的语言以及当他怀念起侍萍时的“沉吟”、“苦痛”的表情中,不难看出他是个地位高、权势大的“尊者”,而且似乎是个多情的人物,在侍萍的话里,也可以发现,她虽然看透了周朴园,却因为本性的正直善良,仍希望周朴园能认出她。看来,好像两方面冲突不起来了。然而,周朴园的情感毕竟是虚伪的。当他发现侍萍还活着,很可能会影响他的名誉、地位时,他始则厉声斥问侍萍“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继则用巨额支票收买侍萍,企图以他认为是万能的金钱打动侍萍,周朴园虚伪、冷酷的面貌至此暴露无遗。可是,侍萍是有骨气的。她看也没看,就将支票撕得粉碎,说:“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明告周朴园:金钱弥补不了罪过!表现出对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蔑视。侍萍和周朴园的矛盾冲突,反映了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人民同剥削阶级势力的斗争。

三、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

周朴园和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的关系,通过鲁大海之口,揭露了周朴园在政治上的反动本质。他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二千二百个小工,然后他从每个淹死的工人身上扣了三百元钱。他让矿上警察开枪镇压罢工工人,打死了三十多名工人。他又利用分化和收买部分罢工工人代表的手段,破坏了这次大罢工。从而可以看出:周朴园身上的每一个铜板上,都沾满了工人阶级的鲜血,以及对罢工工人的血腥镇压和其罪恶的发家史。

鲁大海虽是他的亲生儿子,但与他所要塑造的儿子截然相反。而且由于大海是站在反抗他的立场上的,作为被他剥削的工人阶级代表。对自私、冷酷的周朴园而言,亲子关系远远比不上利益关系。若不开除他,就不能平息罢工,不能巩固自己剥削者的地位。至于鲁贵和四凤,则是出于要免除后患,不让他和侍萍的关系泄露出去。

鲁大海的出场,展开了工人阶级与封建资产阶级的矛盾冲突。鲁大海站在周朴园面前,父子不相认。因为,鲁大海直接威胁到周朴园的切身利益,威胁到这个封建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根本利益。周朴园对鲁大海没有而且不能有父子之情了;有的只是压迫的欲望和阶级的仇恨。欺诈,行不通,只好撕下伪善的面目,恶狠狠地训斥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和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鲁大海则是满怀阶级仇恨,单刀直入地揭露周朴园: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人!”‘你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你故意淹死了两千两百个小工!”“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在激烈紧张的戏剧冲突中,人物短短的对话,就使我们看到了周朴园镇压工人罢工手段的毒辣,发家史的罪恶;看到了他狡诈、残忍的嘴脸;也使我们看到了鲁大海坚定的立场,不屈的斗争精神。在这一幕戏中,充满了人物间不可避免的冲突,在特定的环境中,过去和现在的矛盾交汇、连贯在一起。这样,使得人物的形象“立”了起来,并紧凑地写出了三十多年来的变迁,展现了两代人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以上的分析: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已经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在家庭中他是专横暴戾,冷酷无情的;在对待侍萍的情感上他是虚假伪善的;在政治上他是工人阶级的死敌;在经济上他是丧心病狂的吸血虫;在私人生活上他也是十足的伪君子。正如曹禹所说:“周朴园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这正是一个看似难以理解而又是多么贴切的“操行评语”啊!

参考书目

①《雷雨》作者:曹禺

编者: 郭娟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二OO三年七月出版

②《中国现代文学史》

编者: 吴宏聪

范伯群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出版

③《中国现代文学》

编者:党秀臣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九九O年十一月出版

④《中国现代文学史》辅导用书,编者:荆宝峰时代文艺出版社

OO三年八月

浅析《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 篇二

浅析《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

内容摘要:《雷雨》是曹禺先生在一九三三年创作的一部优秀的多幕话剧,一九三四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它是中国“五四”以来优秀的剧作之一。作品通过周、鲁两家三十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劳资纠纷,组成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和他们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引导观众和读者去思考这悲剧的社会原因。第二幕是全剧的重点场次,着重描写了周朴园和鲁侍萍分离三十年重逢时的思想性格冲突,其中还交错着周朴园和蘩漪、四凤之间的爱情纠葛,以及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阶级矛盾。这一幕不仅展现了剧中几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特别集中地塑造了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反动资本家周朴园的形象。深刻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及其必然崩毁的命运。周朴园是剧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作品主要通过三条线索,三种矛盾冲突来揭露他专横暴戾,冷酷无情、虚假伪善,心狠手辣的反动本色。

关键词:周朴园 形象分析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该剧是一部多幕剧,它写于一九三三年,一九三四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它是中国“五四”以来优秀剧目之一,也是中国话剧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一部杰作。正如郭沫若同志评价《雷雨》时说:“确是一篇难得的优秀的力作。”该剧通过周、鲁两家三十年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劳资纠纷、组成了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深刻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浑厚的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及其必然崩毁的悲剧命运。

周朴园是剧中的一个主要人物,他出身于封建家庭,虽然到外国留过学,却又尊崇旧道德。这个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人物,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是富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作者在剧中着重揭露这个人物隐藏在“仁厚”、“正直”、有“教养”等外衣下的专横暴戾、冷酷无性,虚假伪善和心狠手辣的精神面貌。但其也有人性的一面,如对鲁侍萍的怀念等。在《雷雨》中,他是制造这出悲

剧的罪魁祸首,他是一颗“罪恶”的种子,下面从三种矛盾冲突中来分析周朴园这个人的人物形象。

一、周朴园与家庭的矛盾冲突

周朴园与家庭的矛盾,主要是他与蘩漪的矛盾冲突来表现的。他自诩他的家庭是“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而其实质是:他专横暴戾,冷酷无情的压制,摧毁了家中一切人的个性,尊严和自由思想,使公馆成为能窒息人的黑暗王国,人间地狱,他就是黑暗王国的专制魔王,他的命令就是“法律”,任何人不得违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㈠ 周朴园对妻子的冷酷无情

在作品的第一幕中,他一出场见到久别两年的妻子,第一句话就是:“你怎么今天下楼来了,完全好了么?”接着又命令蘩漪:“你应当再到楼上去休息。”两句就表明他对妻子的生硬、冷漠的态度。他只知道蘩漪是他的妻子——他的附属物;他的责任就是把她藏起来,同保存其它财物一样。因此,他不管妻子有没有病、什么病,病到什么程度,总之得“到楼上去休息”——实际是把她关起来。像周朴园这样的道德的人对自己年轻貌美的妻子是不会放心的,他自己长期在外,妻子一时不在自己房里呆着,在他看来这就是不守本份,这就成了没有“秩序”,所以他看见妻子下楼来了就不痛快。

㈡ 周朴园对家人的专横暴戾

蘩漪虽然是周朴园明媒正娶的妻子,但只是他的第三任妻子(第一任是侍萍,第二任是赶走侍萍后娶的名门小姐),两人只有夫妻之分,并没有夫妻感情。周朴园对蘩漪更多的是专横独断、唯我独尊。特别是强迫蘩漪喝药的场面,较典型地表现了这一点,作者运用了大量篇幅全场景来写,他的语气开始低而缓,“叫你给太太煎的药呢?”,“为什么不拿来?”,“为什么?药呢?”,“(慢)倒了?哦?(更慢)倒了!药还有么?”,“(低而缓)倒了来”。接着是高声,“(高声)倒了来。”,“你最好现在喝了它吧”。最后到严厉,“(忽然严厉地)喝了药,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大的孩子。”他见妻子蘩漪不吃,就动员全家人来作戏,先是叫小儿子周冲来劝说,“冲儿,你把药端到母亲面前去”,“去”,“说,请母亲喝”,“(高声地)我要你说”,见小儿劝说不行,又命令大儿子周萍来跪劝,“萍

儿,劝你母亲喝下去”,“去,走到母亲面前!跪下,劝你的母亲”,“(高声)跪下!叫你跪下!”还冷峻地说:“蘩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孩子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他内心要维护的是整个家庭,要使这个家庭有秩序。他的内心,他的话,他的行为都是为了实现自己专制的目的。

㈢ 周朴园对儿子的专横教训

人的阶级性、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阶级的实践中逐渐产生和加固的。周朴园出身于封建家庭,但又在外留过学,也曾受过一些外国思潮的影响。他在听到小儿子周冲说了几句同情罢工的工人的话后说:“你知道社会是什么?你读过几本关于社会经济的书?我记得我在德国念书的时候,对于这方面,我自命比你这种半瓶子醋的社会思想要彻底的多。”他给儿子周冲的教训,不准他再说话,表明他对儿子的专横,他不许儿子有任何独立见解和自由思想的,吓得周冲不敢再跟他谈话。接着他向全家人宣布!“十分钟后我还有一个客来,你们关于自己有什么话说么?”他简直就像衙门里的官吏处理公事一样,几句闲嗑就暴露出这是一个冷酷无情的家庭统治者,他和家人之间没有一点亲人的感情,只有权威和命令。

我想由于周朴园的专横暴戾,冷酷无情,不仅造成周萍与蘩漪畸形反抗的乱伦关系,而且也摧毁了周冲向往自由平等的美好幻想。而蘩漪、周萍、周冲的悲剧都是因为周朴园的封建专制造成的。

二、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

周朴园和鲁待萍的关系深刻揭露了周朴园虚假伪善的一面。周朴园是个资本家,但同时也是一个“人”。他作为一个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并不是社会上某一阶级本质的抽象概括,而是现实中某阶级中有血有肉,有着复杂思想的人物。他虽然是封建专制主义的代表,但并不是没有人性。例如他对鲁侍萍的爱情,应该说不是虚伪的。三十年前,周朴园是个大少爷,曾到德国求过学,并不象他后来儿子周萍那样胡闹,而鲁侍萍当时是周家的侍女。这女孩当时年轻漂亮、伶俐,还读过书。在日常的接触中,周朴园感到鲁待萍很懂事,能听懂他讲的话,服侍得周到,于是对鲁待萍产生了感情。就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对晴雯、袭人那样。以后,就发生了关系,生了两个孩子。周朴园的父母也是默认的,已成了周朴园的偏房。后来,鲁侍萍被周家赶走、以及要他娶名门闺秀,都是来自家庭压力,甚至是家长的意志,周朴园是不情愿的,但在“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时代,他又是没有办法阻止的。何况在赶走之前,周家始终未让他鲁侍萍见上一面。心里一直感到非常的内疚,因此,这痛苦延续了三十年,一直到剧本里的今天。记得在电影故事片《雷雨》里,把侍萍强行赶出家门的,是周朴园的母亲。我想这是很有根据的。把刚生下第二个孩子才三天的侍萍赶出家门,肯定非周朴园所愿意,因为在三十年之后在重逢侍萍时,他仍然急切地惦记着这个孩子。这三十年来,他还一直保持着初恋时对鲁待萍的感情。所以,他保留她的照片,牢记着四月十八日是她的生日,把南方的家具带到北方,按照三十年前的老样摆着,夏天也总是关上屋子的窗户,都是为了纪念侍萍。他给儿子起名叫“萍”也是为了纪念侍萍。特别是在第二幕中,剧中也体现出了周朴园对鲁侍萍的关心,怀念之情。如:“我也派人到无锡打听过。”在他未知鲁妈就是侍萍时,他向鲁妈打听侍萍的坟墓在哪?想去修一修坟。”我觉得这些行为并不完全是“自作多情”的矫情。我认为剧本多少也反映出了人物的真情实感。也并不完全是“以此来自欺欺人”的假象,倒是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一种对自己”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而进行的自责。如果说他的这种怀念之情是故意装出来的,那么未免有点太冤枉了周朴园了。我认为周朴园对鲁待萍的怀念是真情的。因为三十年前,周朴园是一个不太胡闹的人。当时鲁侍萍也聪慧美丽,性格温驯、善良、知书达礼,也很能干。何况侍萍还为他生过两个孩子。可以看出周朴园确曾“爱”过她。自从周朴园和侍萍分手后,周朴园又经过两次婚姻都很不美满,他才出国留学,假如他能从这门婚事找到爱情,他是不会急切地离开爱妻出国留学的。蘩漪是很傲慢的、不听他,不吃他那一套,这从“吃药”那一场戏就可以看出来,周朴园娶了蘩漪。蘩漪没有什么家庭背景,深受西方新女性的影响,热烈而任性,周朴园发现,他仍然无法对她产生爱情。这里一个重要的原因,也还是因为他对侍萍的无法排遣的怀念和思念。如果侍萍也算“太太”的话,蘩漪是第三个。第二个应当是一个门当户对的旧式小姐,周朴园和她结婚,两个人都很不幸福,又因这个人身体不大好,再加上周朴园不爱她,结婚不久,大约是在周朴园去德国留学的时候,就病死了。周朴园之所以对与名门闺秀的婚姻不满意,并不见得是这位名门闺秀本人不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心里仍然想着侍萍。我们假设这位名门闺秀是位温驯的

女性,在这没有爱情的婚姻里无端地承受深深的难言的寂寞,没有经过太长的时间,她就因郁闷不乐而离开了人世。又因周朴园也花天酒地放荡过,但是从来也没有尝到过什么是幸福,所以回忆起来还是和侍萍相处的日子,在他罪恶生涯中多少给他留下些美好的记忆。他的确曾喜欢她,何况她还是周萍的母亲,怎能不常常想起她呢?一个人对于已经失去的东西,总是特别觉得可贵,特别感到恋念的。尤其是他做了那样一件伤天害理的事,他又以为侍萍已经死去,对他不再有什么威胁、不利,他就更容易想到她的种种好处而不胜怀念起来。在这种状况,他自然就会更加怀念他最初的恋人了。但话又说回来,他毕竟还是个唯利是图的剥削阶级分子。

在第二幕中,鲁妈告诉他:侍萍还活着,并且就在此地,不过已经嫁给了一个下等人。鲁妈问他:“想见一见她么”。他连忙说:“不,不”。他不愿见,也害怕见怀念了三十年之久的侍萍。侍萍还活着,这一严酷的事实,将他内心的本质显露出来了,从而把三十年前的他和今天的他统一了起来。三十年前,是他这位周家大少爷为了迎娶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做妻子,又逼着侍萍冒着大雪,带着刚生下三天、病得很重的第二儿子离开周家。三十年后,周家大少爷已经是社会上有名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物,而侍萍已经是嫁给了下等人的妇人。如果相见、相认,会给自己带来比三十年前更不好的影响,会大大损害他自己的名望和身份。考虑再三,权衡利弊,因此,他连连说:“不,不”。片刻之间,对侍萍的怀念之情已化为乌有。早以被保持现在的身份、地位的阶级意识所替代了。“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经过三十年的风风雨雨,人的性格、容貌、生活方式、地位等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当他知道面前的鲁妈就是当年的侍萍时,同自己印象中的侍萍相比较,简直相差千里,侍萍现在已人老珠黄,今非昔比了。从而他觉得维护个人身份、地位和尊严的阶级意识表现得就更为强烈了。他说: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谁指使你来的?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这一连串的质问,是他本能的阶级意识的流露,是内心的紧张、恐惧的表现。他以为鲁妈是受人指使、千方百计地来寻找他,是想以过去的关系讹诈他才来的。此时他是以剥削阶级的庸俗卑劣的心理来看待鲁妈出现在他面前的。当他弄清了事

实、答案是令他满意的、放心的。这完全是邂逅相遇、纯属巧合。接着他马上又玩起了小把戏、伺机使出、力图将三十年的恩怨作以瞬间的了断,下面不防用他的带有“好”字的七段台词来加以说明:

一说:“那更好了”。这是在稳定了对方情绪之后,没有了各种顾虑,准备“明明白白地谈一谈”了。

二说:“那双方面都好”。这是在得知最有嫌疑的知情人鲁贵并不知情之后,封口不再困难时说的。

三说:“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这是最能显示周朴园的阶级本质的一句话。在他看来,金钱不仅可以给他带来地位、身份和享受,而且还可以赎买罪恶,以求得心灵的安宁,这正是资产阶级的腐朽、丑恶灵魂的表现。

四说:“也好,我们暂且不提这一层”。随之他提出了辞退鲁贵父女的计划,显得多么果断、多么周密。真是快刀斩乱麻啊!

五说:“好得很”。那是在得知侍萍表示在大后天就离开此地后说的。他认为已经解决了问题,可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

六说:“好、好、好。”鲁侍萍表示既不要他偿还感情债,也不要他以金钱抵偿,他的最后威胁可以说已全部解除了,对他来说确实再“好”不过了。

七说:“很好。”周朴园宣布:“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鲁侍萍也同意说:“我希望这一生不至于再见你”。对周朴园来说,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简直太好不过了。

通过周、鲁以上的对话可以看出:周朴园和他开始时的托物寄情、怀念故人的感情相对照、似乎判若两人。但这种相矛盾、相对立的感情都是周朴园的真情流露,只不过它们是在不同时间、地点和场合的表现罢了。这种矛盾不是感情自身的矛盾,而是感情与思想的矛盾。他的感情是怀旧的,思想是现实的;感情还在梦里,可思想却在现实里;感情是真实的,思想却是复杂的。所以,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真实的,忏悔是认真的,但忏悔里有警惕。它们在维护周朴园的阶级地位、身份等问题上统一在一起了。不难看出,周朴园怀念鲁侍萍也是真心实意的,保护现有的身份、地位,以及绝情寡义就不会让人难以理解了。这就是周朴园虚假伪善的真实表现。

在《雷雨》第二幕中,鲁周两家三十年的新仇旧恨得到集中的反映。第二幕的前半部分,是周朴园和侍萍之间的“相认”。一上场,侍萍就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却没有认出侍萍。于是,这种一明一暗的关系,一下子就扣住了读者的心,从周朴园那些发号施令、居高临下的语言以及当他怀念起侍萍时的“沉吟”、“苦痛”的表情中,不难看出他是个地位高、权势大的“尊者”,而且似乎是个多情的人物,在侍萍的话里,也可以发现,她虽然看透了周朴园,却因为本性的正直善良,仍希望周朴园能认出她。看来,好像两方面冲突不起来了。然而,周朴园的情感毕竟是虚伪的。当他发现侍萍还活着,很可能会影响他的名誉、地位时,他始则厉声斥问侍萍“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继则用巨额支票收买侍萍,企图以他认为是万能的金钱打动侍萍,周朴园虚伪、冷酷的面貌至此暴露无遗。可是,侍萍是有骨气的。她看也没看,就将支票撕得粉碎,说:“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明告周朴园:金钱弥补不了罪过!表现出对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蔑视。侍萍和周朴园的矛盾冲突,反映了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人民同剥削阶级势力的斗争。

三、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

周朴园和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的关系,通过鲁大海之口,揭露了周朴园在政治上的反动本质。他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二千二百个小工,然后他从每个淹死的工人身上扣了三百元钱。他让矿上警察开枪镇压罢工工人,打死了三十多名工人。他又利用分化和收买部分罢工工人代表的手段,破坏了这次大罢工。从而可以看出:周朴园身上的每一个铜板上,都沾满了工人阶级的鲜血,以及对罢工工人的血腥镇压和其罪恶的发家史。

鲁大海虽是他的亲生儿子,但与他所要塑造的儿子截然相反。而且由于大海是站在反抗他的立场上的,作为被他剥削的工人阶级代表。对自私、冷酷的周朴园而言,亲子关系远远比不上利益关系。若不开除他,就不能平息罢工,不能巩固自己剥削者的地位。至于鲁贵和四凤,则是出于要免除后患,不让他和侍萍的关系泄露出去。

鲁大海的出场,展开了工人阶级与封建资产阶级的矛盾冲突。鲁大海站在周朴园面前,父子不相认。因为,鲁大海直接威胁到周朴园的切身利益,威胁到这个

封建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根本利益。周朴园对鲁大海没有而且不能有父子之情了;有的只是压迫的欲望和阶级的仇恨。欺诈,行不通,只好撕下伪善的面目,恶狠狠地训斥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和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鲁大海则是满怀阶级仇恨,单刀直入地揭露周朴园: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人!”‘你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你故意淹死了两千两百个小工!”“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在激烈紧张的戏剧冲突中,人物短短的对话,就使我们看到了周朴园镇压工人罢工手段的毒辣,发家史的罪恶;看到了他狡诈、残忍的嘴脸;也使我们看到了鲁大海坚定的立场,不屈的斗争精神。在这一幕戏中,充满了人物间不可避免的冲突,在特定的环境中,过去和现在的矛盾交汇、连贯在一起。这样,使得人物的形象“立”了起来,并紧凑地写出了三十多年来的变迁,展现了两代人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以上的分析: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已经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在家庭中他是专横暴戾,冷酷无情的;在对待侍萍的情感上他是虚假伪善的;在政治上他是工人阶级的死敌;在经济上他是丧心病狂的吸血虫;在私人生活上他也是十足的伪君子。正如曹禹所说:“周朴园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这正是一个看似难以理解而又是多么贴切的“操行评语”啊!

参考文献

①《雷雨》作者:曹禺 编者: 郭娟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二OO三年七月出版 ②《中国现代文学史》 编者: 吴宏聪 范伯群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出版

③《中国现代文学》 编者:党秀臣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九九O年十一月出版

④《中国现代文学史》辅导用书,编者:荆宝峰时代文艺出版社 二OO三年八月出版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论《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精品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论《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精品多篇范文,共有14140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论《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精品多篇下载
论《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精品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