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国企改革新思路精品多篇

发布时间:2023-09-05 22:00:35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摘要】国企改革新思路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国企改革新思路精品多篇

“抓大放小”国企改革的新思路 篇一

新形势下国企改革的“抓大放小”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企改革也加大了力度。从目前国家和各省市的改革战略上看,国企改革的主要思路仍然是如何抓大放小的问题,但是在具体的操作手法上,显然与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国企的放小,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员工持股的改制,而且采用这种解决方式的比例比前有所加大,在具体操作步骤上也得到了逐步完善。国企的抓大,则取得的突破较小。为了应对中国加入WTO后的市场竞争环境,各级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除了继续抓好大型企业的经营,还继续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搞集团化建设,力图以规模化、集团化来应对入世后的挑战。

总体上说,国企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在思想观念上还没有太大突破,不论是抓大,还是放小,都还有很多方面有待改进。

一、国企改革的放小,要树立动态资产的观念。

国企放小,主要是中小国企改制。目前,各级政府都在积极进行中小国企改制。虽然在经济理论界以及国家有关部门当中,对于国企应采取哪种改制方式还存在争论,但各方都认为改制是势在必行的,中小国企的改制并不会影响到国家的基本制度

各方对于改制争论的焦点主要是围绕着如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目前,国企的转让价格主要是以企业的净资产为标准,对于员工购买企业资产的,国家再让出一定的利益给员工,以促进企业的改革,同时也藉以承认企业员工多年来为企业做出的贡献。如厦门市文件规定:对于员工一次性全部购买企业股份的,可以给予20%的优惠。其他省市也做出了类似但标准各不相同的规定。

但是即便国家对于国企改制给予了优惠支持,企业对于改制的反应仍然不一。总体上看,效益好的企业的员工积极拥护改制,积极出资购买股权;而效益不好的企业,政府虽然给了优惠,员工仍然不愿意购买股份。这就阻碍了企业改制的进程,也影响了国家对于中小企业改革的进度。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以企业净资产为价格转让标准的方式存在着不够科学的方面。

关心经济的人们都知道,净资产是参照企业资产价格的一个标准,但是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是企业的盈利预期。即如果企业有着良好的盈利前景,则企业的转让价格可以大大高于净资产值;如果企业的盈利前景不好,则企业的转让价格将大大低于净资产值。股市上股票价格的走向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也正因此,效益好的企业改制工作进展顺利,而效益不好的企业改制工作首先遭到员工的抵制。

要解决改制的这一重大障碍,就必须树立动态资产的观念,也就是关注企业的盈利预期,把盈利预期作为企业资产转让的一个重要标准。净资产作为静态的标准,只是一个基本依据,把动态的观念引入,才能大大推动国企改制的进程。

但是在引入动态资产观念的同时,必须杜绝权力寻租现象的发生。动态资产观念引入后,资产的转让价格就有了很大的浮动空间。这个空间处理得不好,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而且极易造成腐败。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就是要建立科学的资产转让定价机制。这个机制完善了,就可以杜绝权力寻租,保护国有资产,促进企业改革。定价机制不能由某个部门说了算,而必须由市场说了算,即通过拍卖、招标等形式确定销售价格,由市场竞争来确定最佳的转让价格。

资产转让以拍卖(或招标,使用得较少)的形式进行,近两年在国内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基础,主要体现在公司的股权拍卖上。上市公司的股权拍卖由于涉及到的因素较多,目前并未再度形成高潮,但是中小国企的股权拍卖,则没有技术上、体制上的障碍,是完全可行的。效益好的国企资产的拍卖,可以以净资产为底价,通过市场竞争,达到它的理想市场价位。效益不好的企业,可以较大幅度地降低底价进行拍卖,甚至可以采用降价拍卖的方式,实现

资产的转让。同时必须规定,在同等条件下,企业的员工有优先购买权,并且只有企业的员工竞买成功的,才可以享受政策优惠。而通过拍卖增加的收入,可以用来弥补效益不好的企业拍卖价格的不足,用以解决员工安置等问题。

在这种新的转让方式实施日期的确定上,可以以2002年1月1日为基准,凡是从2002年1月1日起上报改制意向并获得国有资产营运主体同意的,在资产转让上可以采用拍卖的方式确定转让价格。

二、国企抓大,要防止患上恐龙症

在中小国企改制过程中,大型国企的改革也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可以说,加快中小国企改革,就是为了政府能够把主要精力和资源放在如何进行大型国企改革,提高大型国企的经营绩效上。

在中国入世的新形势下,大型国企的改革,一方面是继续抓好目前已有的大型国企的经营绩效,另一方面是以各省市、各行业为领域,对现有的一些国企进行合并、兼并,从而形成新的集团化企业。之所以要这么做,是为了增加国有企业的规模实力,从而与国外大集团资本相对抗。但是集团化只是企业应对大资本竞争的初级模式,如果处理得不好,将可能带来新的恐龙病,即企业规模大了,但是企业的竞争实力反而下降了。恐龙之所以来绝,除了因为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与自身的神经系统不能适应环境有关。据科学家的研究,大型恐龙由于体型过大,尾巴被别的动物咬上一口,疼痛感传到恐龙的大脑要好几秒时间,这样,恐龙就无法及时做出应激反应。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大型国企经营不善,就是因为患上了恐龙病,集团的资源没有整合,管理也趋于失控,结果是集团内各组织既无法互相利用优势,还互相拖累了,患上了大企业的通病。

不论是老的集团企业,还是新组建的集团企业,都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集团的资源如何整合,集团的管理如何才能不失控。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选择合适的集团化管理模式,另一方面要利用科学的管理技术。目前,大型企业在管理模式改革上做的工作比较多,甚至一改革再改革,有时反而造成了管理的混乱。在管理技术的利用上,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处于空白状态。这一方面是因为管理技术的引进和利用难度比较大,另一方面一些国企领导缺乏利用技术的意识。而面对瞬息万变的激烈竞争,管理技术越来越成为集团化管理不可或缺的手段。目前,有一种管理系统已经逐步引起了一些企业的关注,这个系统习惯上被称作ERP,即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它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十分流行的一种形式,大多数ERP系统在全面解决企业供销存、财务、计划、质量、制造等的核心业务问题方面均能够产生出效益。

目前,国内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自动运用了这个系统,如一些电脑库存管理的书店、超市等。顾客到一个书店去买书,售货员可以在电脑终端上迅速查出该书有无库存,如有库存,在哪个分店各有几本。当顾客买了书后,电脑可以自动减少一本书的库存。这样,书店就可以随时知道书店卖了哪些书,从而可以分析出哪些书比较畅销,哪些书应尽快增加库存,哪些书滞销,应如何处理,等等。当然,这只是最初级的ERP,对于一个大型企业来说,ERP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如联想集团,其建立ERP系统打通管理流水线花了近两年时间,引进了外部咨询机构,调动了销售、信息、财务等各个部门的人员,而且越到后期介入的人员越多。按联想人的说法,联想建立ERP系统后,才完成了脱胎换骨,为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有很多大型国企,在企业的经营运作上,往往认为引进高级管理人员,提高员工的素质,企业就可以在竞争中立足。事实上,大型国企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大,只有解决大所产生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业务庞大的联想集团在建立ERP系统之前,财务报表合并需要30天时间,被形象地称为最高决策层30天糊涂,1天明白,这自然如同大型恐龙的神经反应一样,谈不上能够准确及时地把握市场的变化。大型国企如果没有快速

反应的管理模式,即使拥有一大批高级管理人才,也会因为无法及时把握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无法及时把握市场的变化而造成企业经营上的滞后,从而在竞争中落败。

三、与狼共舞,中国企业也可以做狼

无庸讳言,中国入世,对中国而言利大于弊。那么,为什么中国入世前后,大量企业患了入世恐慌症,好象大祸临头了呢?这一方面是知道自身实力不足,另一方面是没有正确认识中国入世的利益所在。中国加入WTO大家庭,国外资本进入中国的同时,中国的企业也可以走出国门。因此,中国加入WTO,不能只是强调狼来了,而是要想到与狼共舞。国内企业是企业,国外企业也是企业,各有优势,也各有弱点,如果处理得好,国内外企业完全可以形成强强联合,共同开拓对方的市场。目前,企业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做出积极的反应,首先要多了解外国的企业和国外的市场,其次研究自身企业与国外企业的优势互补,融入国外市场的可能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中国加入WTO的优势。

同时,中国的企业应该尽快获得通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国际大市场是由各国的市场组成的,而各国的市场准入标准不一。这时,国际通用的质量标准就成了比较有效的市场准入的通行证。目前,国内已经有很多企业认识到了这一点,先后导入国际质量标准。如近几年国内通过ISO9000标准认证的企业急剧增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些企业导入国际管理体系,就是为了率先达到国际标准,从而进入国际竞争市场。这几年已经发现很多中国企业在产品走向国外时,因为没有获得国际各种有关标准的认证,而被拒于市场之外。抢先通过国际标准,就是在国外企业大举进入中国之前,中国企业也抢先进入国外市场,这样,企业就可以增加竞争能力,充分利用中国入世的优势。

国企改革新思路 篇二

国企改革新思路

从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等方面入手深化国企改革,是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是从过去专门针对国企本身实施改革的“治标”,升级到直接改革国资监管体制的“治本”

国企改革越往后走难度越大,能否取得关键性突破,直接关系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总体目标的实现。也正因如此,三中全会亮出了“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这一深化国企改革的利器。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国有资本体制改革包括两个层次,高层次的是国有资本配置机制的改革,低层次的是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可以说,从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等方面入手深化国企改革,是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是从过去专门针对国企本身实施改革的“治标”,升级到直接改革国资监管体制的 “治本”。以此为发端,下一步将探索建立国资运营公司、产业投资公司、投资控股公司等国资管理平台,作为出资人的国资委,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管好国有资本的出入作为要务,然后把投资权等权力授予投资运营公司,让后者以市场化的手段运营管理国有企业。

国企改革这些年来进展缓慢,说到底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经过近年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改革推进,国有企业全都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然而架构虽在,可实质上央企一把手甚至二把手的任命、薪酬的考核、员工收入的分配以及产权转让、股权流转,都是国资委说了算,不少企业经营者还保留行政级别,使经营者既像企业家又像政府官员,形成了主要对上负责而不是对企业负责的事实。在市场竞争中除了拥有垄断形成的控制力,真实的竞争实力不言自明。

近日,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等单位联合发布的2014年经济蓝皮书指出,垄断造成的效率损失十分巨大,据测算,仅仅电力、电信、石油、铁路四个行业的效率损失已经达到每年GDP的10%以上。不仅如此,“相比于生产劳动效率的损失,国有企业更大的损失是创新劳动效率,在技术创新方面没有任何优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现阶段启动的国资改革,即让国资委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从简单的对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实物形态的管理和产品生产经营的管理,转变为专心致志地做好对国有资本的管理,让企业经营完全与市场接轨,按市场规律办事,对于敲碎国有经济领域行业垄断、效率低下这块坚冰,有着全新而重大的意义。

国企改革这些年来的起伏跌宕表明,改革需要在迈向目标的过程中不走样、不作秀、不喊口号,一步一个脚印将蓝图变成现实。而只有新一轮国资改革真正到位,央企才能由垄断型企业进化为适应公平竞争环境的投资型、市场型企业,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才能大行其道

国企改革 篇三

国企该不该改革,应该怎样改革,一直是国内经济学家争论的热点话题。面对2012年中国经济活动的收缩以及国有企业利润的同比下滑,经济学家指出新一轮国企改革可以给中国带来新的增长机会。如果能通过国企改革消除资源配置扭曲,仅此一项就可以获得2%的年均GDP增幅。那么,怎样的国企改革才能创造出新的增长机会呢?改革的关键是什么?该如何破除阻力?

我想首先从国有企业的需要改革的原因说起,为什么要进行国企改革,因为国企存在着一系列弊端,阻碍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的效率。具体来说,首先是国有产权的原始主体虚置,导致国有产权配置和运行低效率。国有产权无法真正明晰到每一个具体公民的名下,产权的数量和存在状态对于每一个具体公民即原始主体来说都是“虚置”的,他也就无法,也没有动力真正去行使、监督他的国有产权。第二,国有产权与政府的行政权力合一,导致产权运行行政化。国企国有产权是由国家的各级政府来管理运营的,即使是 2003 年以后逐步成立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也是政府的特设机构。国有产权被各级政府及其部门所把持,形成“部门所有”和“地区所有”,导致条块分割。各地方、各部门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必然人为阻碍国有产权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流动,形成地区封锁、部门壁垒,由于国有产权几乎无法按照市场经济规则顺畅流动,必然造成国企产权结构凝固化、封闭化,进而导致国有资产运行的低效化。第三,国有产权异化为“官员产权”, 政企很难真正分开,官员作为国有产权的真实代理人同时也是股东代表,追求的往往不是国有股权的经济效益,而是政绩指标,即其行为是扭曲的。这不仅增大了资源配置的盲目性、随意性进而低效性,而且,产权与政权的合一,使得政府官员手中的行政权力在国有产权原始主体(全国公民)监督缺位的情况下变成一种“权力资本”,这就为政府官员的“寻租”活动提供了条件。国企运行中还存在着其他的弊端,包括产权运行的委托—代理链条冗长且具行政性,代理成本高昂,运营效率低下,国有产权界定不清,缺乏产权激励与约束功能,一股独大’,对公司治理绩效的损害更为明显。它使产权多元化的股东制衡机制被极大削弱,导致公司无论从竞争力、灵活性、对中小股东的责任感以及公司的生命周期来看,均缺乏与国际企业竞争的实力。

所以,国企改革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迄今为止我国国有企业主要经历了两轮大的改革。第一轮从1978 年开始到1989 年,这一轮改革的特点是以效益为导向的改革。内容包括政府对企业的放权让利、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制、利改税、厂长负责制及承包制等。第二轮改革是1992 年由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发起的,这一轮改革的特点是以产权为导向的改革,内容包括股份合作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股份制、抓大放小、“两转”改制( 产权与身份转换) 和兼并重组等。改革期间,一些做法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郎咸平2004年发表了题为《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的演讲,矛头直指格林柯尔掌门人顾雏军,对其近年来开展的一系列国企并购行动提出质疑,认为这些收购导致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并由此引发了学界和民间有关国企产权改革的大讨论。指出顾雏军利用财务手段,把一些经营困难但生产条件较好的国有企业的账面亏损做大,然后再低价收购这些企业。一旦收购完成,再利用类似的财务手段,制造“收购后赢利”的假象,从而巧取豪夺了大量国有资产,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一些郎咸平的支持者认为,权力支配、暗箱操作、法规不全、国资流失、职工及债权人权益受损已经成为当前国企产权改革的拦路虎。在国退民进的改革浪潮中,公平丧失,效率失察,一场正在上演的民资合法侵占国资的狂欢盛宴应该叫停。他们甚至认为,俄罗斯私有化进程教训正在中国上演。当时很多民众是支持郎咸平的,认为国企改革应该停止。而我是比较支持以张维迎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的观点,国有企业产权改革问题,一定要置于市场经济转轨的框架下来考虑,不能冒然引爆仇恨国资流失情绪。国有资产流失等种种问题在个案上成立,但在总量上不成立,种种问题的出现固然有

损社会公平,但国有资产改革的滞后同样导致市场的不公平,在市场经济体制尚未确立的大背景下,国企产权改革不能因噎废食,改革方向不能简单否定。另一方面,鉴于上述的国有企业的种种低效率和弊病,国企的改革不能停止。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国企改革中确实存在着一些负面现象:一是国资贱卖;二是职工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三是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甚至新的控制人通过企业改制来套取银行资金和进行金融诈骗;四是新的控制人由于战略、能力、资金或管理方式、管理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而把原来不错的国有企业反而给“整垮”了。因此,如何在改革中最大限度地减少负面效应,以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和被侵吞,确保职工的利益不受侵害是我们应当考虑的问题。国企产权改革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在涉及全民利益的根本问题时,决策者应该在充分尊重全体人民意愿的基础上寻找到国有企业产权变革的最佳途径。通过扩大公众参与的范围,保证国有企业改革不会出现少数人控制的局面。在产权变动问题上,不能仅仅是通过少数人的内部交易方式剥夺绝大部分人长期积累的基本财产。

国企改革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改革动力不足。大多数国企都不愿意改革,而且不会主动改革,因为国有企业,尤其是一部分央企,已经成为特殊利益集团。这就意味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在今后仍然需要三个力量去推动。第一,用政策力量。我们是主张在中共“十八大”以后,应该就国有企业的改革、央企的改革以及央企的产权多元化改革,中央政府尽快出台政策,用政策推动;第二,用行政力量去推动,就是各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应该把央企的改革、央企产权多样化的改革作为一届政府任期内很重要的目标之一;第三,用市场力量去推动,现在国有企业一些独占经营,垄断的领域,允许民营及其他资本进入。民营资本和其他资本的进入,必然会形成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市场力量。

其次,关于垄断的问题。凡涉及资源垄断、行政垄断、国家安全、军工和具有公用性质的国企一律应实行单一的“国有体制”,确立一套严格科学的国企管理模式和架构。二是在竞争性领域的国企应逐步退出,让民营企业逐渐发挥其作用。

第三,应该解决产权不明晰,政企不分的问题。尽管2003 年国资委成立以后实际代理了国企产权人的角色,改善了国企的治理结构,并对其管理、激励和决策体制进行了规范。但是,这些并未彻底改变国有企业“产权人不清”的弊端。国资委作为国有企业的股东,其实是扮演“股东代理人”的角色,而究竟国有企业的所有人、受益人和控制人是谁? 并不明朗。实际上在国有企业中实现的公司治理机制一直是一种内部人控制和党政机关行政干预的混合物。当前重要的是加强董事会建设和“政企分开”;而在管理层为防止“内部人控制”、国企高管薪酬失控等弊端,重点是多方加强对经营管理层的约束和监管,切实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管理层问责机制。国资管理部门作为国资的出资人代表(国有股的股东代表),对大型国企的产权多元化改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要理性推进大型国企的产权多元化改革,必须分离目前国资管理部门作为行政管理者与“出资人”的双重职能,消除其角色冲突,明确其角色定位——国资管理部门作为宏观的行政管理者,而国有投资控股公司作为出资人。国资委要破解当前存在的政企不分等难题的关键是设立监管的中间层———国资运营平台公司。国资运营平台公司是国有资本的运营机构,有独立的法律地位,它处于政府与市场的“界面”,是实现政资分开、政企分开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最重要的“节点” 国资运营平台公司一般有三大功能: 资产处置、整合重组和投资管理,。这个平台可以贯彻国家对国有资本“进”和“退”、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政策,体现政府意志,而经营运作的操作应按市场方式,遵循市场规则。

最后,应该注意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重点具有动态性。由于改革的内外部条件是变化的,有关的政策也随着改革实践的深入而不断调整,因此,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也是逐步深入的,其改革的重点具有动态性。在最初阶段或者说近期阶段,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重点是非公共领域和半公共领域企业、较小的企业、经营一般甚至较差的企业、地方企业、国有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孙公司及子公司;而在中长期阶段,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重点则是公共领域的企业主要是其非关键和非核心环节的企业、特大型或航母型企业、优势企业、央企、国家绝对和相对控股公司、集团(母)公司。

国企改革,需要打破垄断,给民营经济一片更广阔天地,并且实现利益再分配,让国企的股东——老百姓能够真正分享到其中的好处。改革的过程也许不会那么顺利,但重要的是社会形成共识,将改革继续向前推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国企改革新思路精品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国企改革新思路精品多篇范文,共有8506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国企改革新思路精品多篇下载
国企改革新思路精品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