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求平均数新版多篇

发布时间:2023-09-06 16:40:08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说明:求平均数新版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求平均数新版多篇

求平均数 篇一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平均数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和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平均数实际上每一份不一定一样多,而平均分是指实际上每份都一样多。因此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是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准备

口答:

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

2.五一班有42人,平均分成6个组,每个组有多少人?

3.小明期中测验语文和数学两科成绩共得180分,平均每科成绩多少分?

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实际上它们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它们的平均数,而不是原来每份实际的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平均数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产量等。怎样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如何求出几个数的平均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平均数)

2.出示例2.

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3.分析,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

教师拿出盛水的4个同样的杯子,标明刻度。

师: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相等吗?

生: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不相等。

师: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么意思?

生:平均高度就是4个杯子里的水面一样高。

师:怎样才能找出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

出示挂图(即课本中的下图)放在4个杯子后面,指出红线标明的地方(4厘米)就是平均高度。

教师演示,把水多的杯子倒一些到水少的杯子,使4杯水同样多,得到平均高度。

师:这平均高度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吗?它是怎样得到的呢?

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它不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而是把4个杯子里的水平均分的结果。

师:如果我们不倒水,能算出这个平均高度吗?

小组讨论。从而明确:要求4个杯子水的平均高度,要先把4个杯子的水面高度加起来,再除以4,相当于把4个杯子里的水合在一起,再平均倒在4个杯子里,看每个杯子水面的高度是多少。用算式表示就是(6+3+5+2)÷4.

教师板书:(6+3+5+2)÷4

=16÷4

=4(厘米)

答:4个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4厘米。

说说括号里求什么?为什么除以4?得到的结果表示什么。

要强调4厘米是平均数。

4.做29页上的“做一做”中的第1,2,3题。

订正时让学生讲出思考过程。

5.总结规律。

师:从刚才做的几道题中,你能说一说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吗?

通过学生的回答概括为:求几个数的平均数,先要求出这几个数的总数,然后再找出要把它平均分成的份数,最后用总数除以总份数就可以得到平均数。

6.出示例3.学生默读例3,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

师:如何比较哪一组平均身高高一些?怎样计算出高多少?

启发学生想:如一个一个地比,非常麻烦,而且不容易比清楚。先算出各组的平均身高,就容易比较了。

让学生运用从例2中学到的方法,自己求出两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求出哪一个组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多少。

师:如果不求平均身高,直接用各组所有人数的和进行比较行不行?为什么?

使学生明确,由于两组人数和每人身高不一样,不能直接比较,只能用平均身高进行比较。

(三)巩固反馈

1.选择正确列式,并说明理由。

一辆汽车第一天行53千米,第二天行58千米,第三天上午行30千米,下午行27千米。平均每天行多少千米?

A.(53+58+30+27)÷3

B.(53+58+30+27)÷4

2.光明小学五年级3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750元,六年级4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1210元。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这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

小组讨论后得出:

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

(750+1210)÷2

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

(750+1210)÷(3+4)

强调是把哪几个数平均分、分成多少份,要认真审题,找出所需要的总数及总份数,再求出它们的平均数。

(四)作业 

练习七第1,2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量的和除以这组数量的个数所得的商。因为这个平均数不是实际的数,与过去学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因而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经常用到如平均产量、平均速度等等,因此首先要建立平均数的概念,再分析求平均数的方法。本节课设计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又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首先通过简单的口答题,初步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分清平均数与平均分的联系与区别。为学新课做好铺垫。

新课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学习例2.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通过教师的演示,提问,学生在观察、讨论的基础上,理解平均高度的意义,建立平均数的概念。

第二个层次是指导列式计算。在实际中,求几个数的平均数,都不可能像杯子倒水那样操作,因此引导学生要通过计算来解决。

第三个层次,让学生做书上的“做一做”几个题,启发学生总结出求几个数的平均数的一般算法。

第四个层次,通过例3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类推、自己计算,从而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熟练地掌握计算方法。

练习的设计有所提高和变化,要让学生分清把哪几个数平均分,分成多少份,为以后学习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打下基础。

板书设计 

求平均数

例2 用同样的4个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6+3+5+2)÷4

=16÷4

=4(厘米)

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例3 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6个同学,第二组有7个同学,下面是两组同学身高的统计表。(单位是厘米)

eq \x(统计表)

(1)第一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6+142+140+135+137+144)÷6

=834÷6

=139(厘米)

(2)第二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2+141+133+138+145+135+142)÷7

=966÷7

=138(厘米)

(3)第一组平均身高比第二组高多少?

139-138=1(厘米)

答:第一小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

求平均数 篇二

课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的意义,学会较复杂的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会较复杂的的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投影显示第13页的复习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1)这题要求的是什么?(2)必须要知道什么?(3)怎样列式解答?

计算的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它有什么用?

思考:全班同学上美术课每个人都带了些“橡皮泥”做手工用,为了使大家都拥有有等量的“橡皮泥”,我们该用什么办法把我们手中的“橡皮泥”平均一下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小组合作讨论:研究例1 。

1、观察比较:例1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处与不同处?

2、思考并回答:

(1)这题求的是什么的平均数?

(2)必须要知道什么?

(3)你会解答这道题吗?

(先让学生分小组试着做一做,再选几名学生代表,讲一讲他们是怎样做的,老师将学生说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后集体订正)

①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8+33+23=84(个)

②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0+11+9=30(人)

③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84÷30=2.8(个)

列成综合算式是

(28+33+23)÷(10+11+9)=2.8(个)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个。

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例2。

1、观察比较:例1与例2 的条件与问题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思考并解答:你能联系例1 的解题思路计算出这题的结果吗?

放手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再讲一讲是怎样做的,老师将学生说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使学生明白:条件与与问题不同,计算方法和步骤也就不同,最后集体订正。

①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5×12+3×11+3.2×10=95(个)

②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2+11+10=33(人)

③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95÷33≈2.9(个)

列成综合算式是:

(2.5×12+3×11+3.2×10)÷(12+11+10)

=95÷33

≈2.9(个)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9个。

三、课堂实践

做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堂作业 1、练习三的第2题。2、练习三的第1、3、4题

整理和复习

教学要求  掌握统计的步骤(数据收集与数据整理),会认识统计表、会填充统计表。掌握较复杂的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仪)

教学过程

一、边练习边复习

学生在课本上自己完成,并根据题目体会:

1.分段对数据整理的方法

2.怎样从复式统计表中获取信息

3.应用题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二、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统计的步骤是什么?对应的方法是什么?

2.应用题的思路是什么?(分什么;按什么分)

三、课堂实践

练习四的1~3题。

四、课外实践

练习四的第4题。

课后反思:

学生习惯于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尝试,用多样化的方法方式进行探索。

求平均数 篇三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二)掌握简单的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平均数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和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平均数实际上每一份不一定一样多,而平均分是指实际上每份都一样多。因此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是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的方法是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准备

口答:

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

2.五一班有42人,平均分成6个组,每个组有多少人?

3.小明期中测验语文和数学两科成绩共得180分,平均每科成绩多少分?

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实际上它们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它们的平均数,而不是原来每份实际的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平均数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产量等。怎样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如何求出几个数的平均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平均数)

2.出示例2.

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3.分析,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

教师拿出盛水的4个同样的杯子,标明刻度。

师: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相等吗?

生: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不相等。

师: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么意思?

生:平均高度就是4个杯子里的水面一样高。

师:怎样才能找出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

出示挂图(即课本中的下图)放在4个杯子后面,指出红线标明的地方(4厘米)就是平均高度。

教师演示,把水多的杯子倒一些到水少的杯子,使4杯水同样多,得到平均高度。

师:这平均高度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吗?它是怎样得到的呢?

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它不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而是把4个杯子里的水平均分的结果。

师:如果我们不倒水,能算出这个平均高度吗?

小组讨论。从而明确:要求4个杯子水的平均高度,要先把4个杯子的水面高度加起来,再除以4,相当于把4个杯子里的水合在一起,再平均倒在4个杯子里,看每个杯子水面的高度是多少。用算式表示就是(6+3+5+2)÷4.

教师板书:(6+3+5+2)÷4

=16÷4

=4(厘米)

答:4个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4厘米。

说说括号里求什么?为什么除以4?得到的结果表示什么。

要强调4厘米是平均数。

4.做29页上的“做一做”中的第1,2,3题。

订正时让学生讲出思考过程。

5.总结规律。

师:从刚才做的几道题中,你能说一说的一般方法吗?

通过学生的回答概括为:求几个数的平均数,先要求出这几个数的总数,然后再找出要把它平均分成的份数,最后用总数除以总份数就可以得到平均数。

6.出示例3.学生默读例3,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

师:如何比较哪一组平均身高高一些?怎样计算出高多少?

启发学生想:如一个一个地比,非常麻烦,而且不容易比清楚。先算出各组的平均身高,就容易比较了。

让学生运用从例2中学到的方法,自己求出两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求出哪一个组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多少。

师:如果不求平均身高,直接用各组所有人数的和进行比较行不行?为什么?

使学生明确,由于两组人数和每人身高不一样,不能直接比较,只能用平均身高进行比较。

(三)巩固反馈

1.选择正确列式,并说明理由。

一辆汽车第一天行53千米,第二天行58千米,第三天上午行30千米,下午行27千米。平均每天行多少千米?

A.(53+58+30+27)÷3

B.(53+58+30+27)÷4

2.光明小学五年级3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750元,六年级4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1210元。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这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

小组讨论后得出:

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

(750+1210)÷2

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

(750+1210)÷(3+4)

强调是把哪几个数平均分、分成多少份,要认真审题,找出所需要的总数及总份数,再求出它们的平均数。

(四)作业 

练习七第1,2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量的和除以这组数量的个数所得的商。因为这个平均数不是实际的数,与过去学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因而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经常用到如平均产量、平均速度等等,因此首先要建立平均数的概念,再分析的方法。本节课设计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又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首先通过简单的口答题,初步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分清平均数与平均分的联系与区别。为学新课做好铺垫。

新课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学习例2.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通过教师的演示,提问,学生在观察、讨论的基础上,理解平均高度的意义,建立平均数的概念。

第二个层次是指导列式计算。在实际中,求几个数的平均数,都不可能像杯子倒水那样操作,因此引导学生要通过计算来解决。

第三个层次,让学生做书上的“做一做”几个题,启发学生总结出求几个数的平均数的一般算法。

第四个层次,通过例3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类推、自己计算,从而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熟练地掌握计算方法。

练习的设计有所提高和变化,要让学生分清把哪几个数平均分,分成多少份,为以后学习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

板书设计 

例2 用同样的4个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6+3+5+2)÷4

=16÷4

=4(厘米)

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例3 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6个同学,第二组有7个同学,下面是两组同学身高的统计表。(单位是厘米)

eq \x(统计表)

(1)第一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6+142+140+135+137+144)÷6

=834÷6

=139(厘米)

(2)第二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2+141+133+138+145+135+142)÷7

=966÷7

=138(厘米)

(3)第一组平均身高比第二组高多少?

139-138=1(厘米)

答:第一小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

求平均数 篇四

教学内容:课本第27-29页例2、例3,第29页的“做一做”的第1-3题,练习七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掌握简单的的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平均数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和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平均数实际上每一份不一定一样多,而平均分是指实际上每份都一样多。因此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是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的方法是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准备。

口答:

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

2.五一班有42人,平均分成6个组,每个组有多少人?

3.小明期中测验语文和数学两科成绩共得180分,平均每科成绩得多少分?

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实际上它们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它们的平均数,而不是原来实际的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平均数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产量等。怎样理解平均的概念,如何求出几个数的平均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平均数)

2.出示例2。

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3.分析,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

教师拿出盛水的4个同样的杯子,标明刻度。

问:①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相等吗?

②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么意思?

③怎样才能找出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

出示挂图(即课本中的下图)放在4个杯子后面,指出红线标明的地方(4厘米)就是平均高度。

教师演示,把水多的杯子倒一些到水少的杯子,使4杯水同样多,得到平均高度。

问:这平均高度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吗?它是怎样得到的呢?

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它不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而是把4个杯子里的水平均分的结果。

问:如果我们不倒水,能算出这个平均高度吗?

小组讨论。从而明确:要求4个杯子水的平均高度,要先把4个杯子的水面高度加起来,再除以4,相当于把4个杯子里的水合在一起,再平均倒在4个杯子里,看每个杯子水平的高度是多少。用算式表示就是(6+3+5+2)÷4。

板书:          (6+3+5+2)÷4

=16÷4

=4(厘米)

答:4个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4厘米。

说说括号里求什么?为什么除以4?得到的结果表示什么?

强调4厘米是平均数。

4.做29页上的“做一做”中的第1、2、3题。

订正时要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5.总结规律。

刚才做的几道题中,你能说一说的一般方法吗?

概括为:求几个数的平均数,先要求出这几个数的总数,然后再找出要把它平均分成的份数,最后用总数除以总份数就可以得到平均数。

6.出示例3。学生默读例3,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

学生编号 1 2 3 4 5 6 7 平均

第一小组 136 142 140 137 135 144 —

第二小组 132 141 133 145 138 135 142

问:如何比较哪一组平均身高高一些?怎样计算出高多少?

启发学生想:如一个一个地比,非常麻烦,而且不容易比清楚。先算出各组的平均身高,就容易比较了。

让学生运用从例2学到的方法,自己求出两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求出哪一组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多少?

问:如果不求平均身高,直接用各组所有人数的和进行比较行不行,为什么?

(使学生明确,由于两组人数和每人身高不一样,不能直接比较,只能用平均身高进行比较。)

三、巩固反馈。

1.选择正确列式,并说明理由。

一辆汽车第一天行53千米,第二天行58千米,第三天上午行30千米,下午行27千米。平均每天行多少千米?

A (53+58+30+27)÷3    B (53+58+30+27)÷4

2.光明小学五年级3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750元,六年级4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1210元。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这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

小组讨论得出:

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

(750+1210)÷2

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

(750+1210)÷(3+4)

强调:是把哪几个数平均分、分成多少份,要认真审题,找出所需要的总数及总份数,再求出它们的平均数。

四、作业 。

练习七第1、2题。

附板书设计 :

例2 用同样的4个杯子装水,水面的    例3 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6个同学,第二组

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      有7个同学,下面是两组同学身高的统计表。

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     (单位:厘米)

学生编号 1 2 3 4 5 6 7 平均

第一小组 136 142 140 137 135 144 —

第二小组 132 141 133 145 138 135 142

多少?

(1)第一组平均身高是多少?

(6+3+5+2)÷4                 (136+142+140+135+137+144)÷6

=16÷4                            =834÷6

=4(厘米)                        =139(厘米)

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          (2)第二组平均身高是多少?

是4厘米                            (132+141+133+138+145+135+142)÷7

=966÷7

=138(厘米)

答:第一小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

求平均数 篇五

平均数

教学目标 :

1、结合统计的具体事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2、能从各种信息中,发现并提出平均数问题,并探索的方法。

3、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4、体验平均数在描述事物时存在状态方面的优越性。对学生进行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关键: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感悟平均数的含义,从而更好地掌握的多种方法,并能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具准备:

红旗和黄旗各一面、课件、三个笔筒(21支铅笔)、乒乓球拍和乒乓球等。

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脉络按“平均数”(数学概念)——(计算方法)——应用题(实际应用)逐步展开。

活动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掂球比赛

引出争论

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高兴吗?像老师这样掂球你会吗?

好今天红队和黄队来比一比谁掂得多,有信心吗?

各队赶快推选出自己乒乓能手上台来!

谁愿意当裁判来数一数?

老师把大家的成绩统计在黑板上,请各裁判汇报

看看比赛成绩哪个队获胜了呢?

…看来不能以某一个孩子的成绩来比;

…看来也不能以总成绩来比;

怎么办呢?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我们就能解决评优的问题。

裁判选手各就各位

掂球比赛

各裁判汇报成绩

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到评选优胜小队,学生都乐于其中,所提的问题与已学知识构成矛盾,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笔筒分笔

方法渗透

老师先考考大家:怎样使这三个笔筒里的笔同样多呢?

…我们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叫“移多补少” ;

难道只有这种办法吗?

…老师给你的办法取个名字叫“先合后分”。

两种方法都可以知道平均每个笔筒里的笔有7支。

…同学们用了两种方法使笔筒里面的笔同样多,真聪明!

学生上台实际操作,同时说说过程。

通过简单的,具体生动的笔筒分笔,让每一个孩子初步体会到“移多补少” “先合后分”能使几种东西同样多。

学习例题

新知建构

1、出示例题。在废品回收活动中,四个小朋友上交的矿泉水瓶如图:

你获得的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要求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也就是要使每个小朋友收集的矿泉水瓶同样多,怎么办?…

3、学生汇报,教师边课件演示,过程之中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的表述准确清楚。

4、谁能用算式表示出刚才“先合后分”的过程?…引导孩子说出用瓶子总的个数除以人数。

5、

6、小结。刚才孩子门用了两种方法都可以知道平均每个人收集了13个(课件演示统计表),这13个是小红收集的吗?是小兰收集的吗?是小美收集的吗?那这个“13”是个什么数呢?对,这个“13”就是这四个小朋友收集的平均数,同学们注意观察,这个平均数“13”与这四个小朋友实际收集的个数相比,你发现了什么?在全班交流…是呀,这个平均数13并不代表实际每个孩子收集的,而是反映的四个小朋友收集的整体水平,它比最多的15个少,比最少的11个多,是处于中间的一个平均水平。

学生汇报所获信息。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汇报,教师边课件演示,过程之中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的表述准确清楚。

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

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平均数“13”的特点,各抒己见。

在学生体验了两种方法之后,探索的方法,感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用数学算式抽象出操作过程,使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积极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呈现了知识的产生——发展——初步完善的过程。

评选优胜

运用新知

现在你们能用刚才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评优”问题了吗?怎么评呢?…

两个队交换计算平均数。

用平均数来评价两个队的成绩,现在大家觉得公平了吗?你是怎么认识平均数的?它有什么好处呢?…启发孩子明白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是呀,平均数的作用真大,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它。

两个队交换计算平均数

评选优胜队

谈谈对平均数的理解。

首尾呼应,突出了孩子的主体地位,真正让孩子体验感悟平均数的优越性。

新知拓展

总结提升

1、教材44页第2题。气温。

2、平均数论坛。

(1)游泳池平均水深120厘米,小雪说:“我有142厘米,不会有危险的!”她说得对吗?

(2)数学故事:小陈应聘,他受骗了吗?公司员工平均月工资2000元,怎么理解呢?

3、小会计师。

4、教材45页第4题。

5、总结

记录本地一周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并算出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学生讨论交流

帮银河之星大擂台的选手算分。

(1)甲、乙两种饼干的平均月销售量谁多?多多少?(2)分析一下乙种饼干的销售量越来越大的原因。(3)如果你是该公司的老板你会怎么做?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求平均数新版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求平均数新版多篇范文,共有10315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求平均数新版多篇下载
求平均数新版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