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长恨歌赏析(新版多篇)

发布时间:2023-10-31 04:00:11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导语】长恨歌赏析(新版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长恨歌赏析(新版多篇)

长恨歌赏析范文 篇一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育;创新;通俗音乐

“伯牙子期”是我们自小就耳熟能详的故事,他们正是因为音乐成为知己,成为生死之交,子期去世,伯牙弃琴。可以说,音乐是无国界的通用语言,是人类文明的传承与积淀。然而音乐教育却成为教育界的弱势,由于普通高考中音乐并不是一门应考科目,自然也就成了不被重视的学科,成为名副其实的“副科”,随着音乐教育的弱化,学生自然缺少了学习音乐的动机和兴趣,更谈不上通过音乐达到学生的情感教育。在新课程注重学生情感教育的大背景下,这种音乐教学的尴尬处境是许多音乐教师所面临的困境。笔者认为,高中音乐是培养学生情操,提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应该转变观念,创新教育,而充分利用通俗音乐便是很好的方式方法。

一、正确认识通俗音乐对高中生的影响力量

我们常常会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有自己喜爱的流行歌手,例如热门歌手邓紫棋、张杰、陈奕迅、王菲、少年偶像组合TFBOYS、韩国偶像团体及一些小众音乐歌手等等,尤其是近几年歌手海选的节目层出不穷,如,“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中国梦之声”等比赛节目博得众多眼球,可以说通俗音乐对大众的影响势不可挡。通俗音乐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以表达情感为主,比如描写爱情、友情、亲情和人生感悟、社会伦理、黑色幽默、暗讽社会现象等,其表现手法往往多样化、生活化,易打动人心,形成共鸣,其中也不乏一些粗制滥造的口水歌,在这种铺天盖地的流行音乐市场下,十六七岁的高中生往往容易被流行音乐中或喜或忧的情感表达所吸引,并在聆听的过程中受到感动,激起共鸣。然而通俗音乐的本质是具有商品化与艺术化的,在审美品位不一的情况下,学生常常被动地接受着这些良莠不齐的音乐,呈现出“被商品化”,特别是价值观及人生观,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不可不说的是,通俗音乐的确有着巨大的能够改变人情感与意识的力量。在高中音乐教学中,身为音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通俗音乐的力量引导学生,抓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动力,并通过通俗音乐的选择与施教,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二、择优而选,雅俗共赏

通俗音乐轻松易懂,不同于严肃音乐,它具有广大的听众,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日常生活的压力、学习考试的负重下,常常让人疲惫不堪,通俗音乐不拘一格的特性已成为大家发泄愤懑、填补空虚、反叛社会的情感宣泄途径,但也不乏充斥着众多低俗的劣质音乐。身为高中音乐教师,需要从良莠不齐的通俗音乐中挑选出适合学生的音乐,要知道,学生虽然自己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但毕竟有限,在纷杂的音乐世界里,他们往往也能陶醉在某些粗俗但自身觉得过瘾的音乐中。

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1)谨慎地选择一些通俗歌曲作为引导学生的突破点。课堂上选择一些优秀的,表达正能量的流行歌曲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歌曲体现的价值,比如五月天的《倔强》里的“我如果对自己妥协,如果对自己说谎,即使别人原谅,我也不能原谅……就算失望不能绝望”,信乐团《海阔天空》里的“海阔天空在勇敢以后,要拿执着将命运的锁打破。冷漠的人,谢谢你们曾经看轻我,让我不低头更精彩的活”等等。通过教师引导,提升学生的价值认识,在学业上、生活上,要有积极向上、坚强乐观的精神。(2)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精髓,利用流行歌曲深化教材的价值内涵,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内在理解。例如,教材的清唱剧《长恨歌》,是黄自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描述了唐明皇与杨玉环之间刻骨铭心的爱情,君王贪慕女色而国破家亡的历史教训。教师可以通过选择以《长恨歌》为主题的流行歌曲进行导入,让学生参与讨论,再结合白居易的《长恨歌》诗词朗诵,对清唱剧《长恨歌》进行逐步赏析,引导学生对《长恨歌》的词意及时代背景深入了解,让学生认识到清唱剧《长恨歌》所揭示出的深刻含义,作为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第一部这种体裁的作品,充分展现了腐败的政治必然会导致民族的灾难。(3)丰富学生的文化涵养,培养其鉴赏音乐的能力。对于流行音乐的喜爱,不少学生说不出所以然来,究其原因还是文化素养的欠缺,这就需要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知识,开阔视野,提升艺术审美,让学生对流行音乐产生正确的认识和判断,不但要认识到其艺术性的一面,也要知道其商品化的特征,对其也有取有舍,并反观民族音乐、严肃音乐,充分认识其内涵与意义。

三、通过通俗歌曲中的民歌元素赏析提升对民歌的认识

长恨歌赏析范文 篇二

一、“先学后教”的理论依据

数学教学原则―积极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内部动机,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唤起学生求知欲望及自觉性与独立性的要求。教师应该精心培养学生的兴趣、进取心、主动创造探索的精神。

二、“先学后教”的准备工作

1.学习方法的指导

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较长而集中的时间里,以系统掌握间接知识为主的一种特殊的学习形式。学生学习每人都有自己的方法,问题在于是否得法。怎样获得良好的学习方法,应从数学的特点和规律能及学生的特点加以考虑。在“减负增效”形势下,要大胆去改进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处于最佳状态、高效状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教师须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作具体指导。如学好数学家语言、会读数学课本、掌握数学概念、用活数学公式、掌握数学解题技巧及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如何复习等。总之要学会“听、读”。“听”,指听讲,是课堂学习;“读”,指阅读课本及有关资料。要学会思考,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善于反思和反求,即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逆向思维,以及反过来探求。

2.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毅力、意志、性格、信心等。教师以思想品德、学习精神、人格力量等感染学生。要尊重爱护关心学生。在学生中起表率作用。同时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锲而不舍的刻苦钻研的治学态度。

三、“先学后教”的具体做法

实施“先学后教”这个过程大体分成四步:

1.阅读―通过阅读可以较好的掌握数学语言,提高自学能力

教师提示教学目标,布置自学纲要、预习目标,使学生明确应掌握哪些知识,掌握到何种程度,让学生依纲阅读,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学生自己进行阅读教材,主要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感知吸收、积累。例如阅读函数内容时,从知识来讲,通过阅读以下几点要弄清:(1)什么是函数?(2)理解函数三要素是什么?(3)如何求函数的定义域、值域?(4)掌握函数的三种表示法。

2.思考―学生自己进行思维、研究

主要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辨析理解、深化。如:学习公式lg(a・b)=lga+lgb,有学生问:lg(a+b)

〖JP4〗从教学的实际看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

润萍

关键词:教学实际;诗歌鉴赏;诵读;质疑;讨论

从教学的实际看,高中生对古代文学史知识理解较浅,缺少古典文学底蕴,高中生对于古诗鉴赏,不仅觉得难解,甚至也颇有畏难心理。高中古代诗歌鉴赏的教学存在不少问题,教学很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教师单靠一张嘴和一支笔,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吃力。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改变这一现状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总结了以下的策略:

一、在教学实际中,注重诵读与想象相结合

诵读是领悟理解的基础。诵读有利于诗歌疑难的辨识,有利于诗歌思想内容的深入理解,有利于激发联想想象、增强语感。常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幻灯、录音、唱片,对于诵读,对于诵读与想象的结合帮助很大。比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描绘了一幅春江月夜的美丽画图。在教学的实际中,充分利用了早读时间,除了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分组读、轮读、接力读外,让学生多次听琵琶伴奏录音,通过想象把语言还原成可视可听的画面,复原画面,再现场景,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只有深深体悟了春、江、月、夜的美景,才能欣赏这种既明丽又静谧的梦幻般的情调与境界,才能理解张若虚对于宇宙思考和他独有的夹着悲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的少年式的人生哲理。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得到的是一种美的体验。

诵读阅读也不是盲目的阅读,是有针对性的,要引导学生抓住诗篇的关键,深入理解,玩味意蕴。《春江花月夜》想象中有想象,实境中含梦境,虚实结合,因此读时要有针对性,从虚处去读,不要死读,不要读死,学生要注重想象,否则诗歌的意蕴狭窄,得到的美感也就少了。

二、在教学实际中,鼓励质疑,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质疑,注重质疑效果

质疑是开启自主学习的钥匙、求知发现的表现。探究是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强烈的兴趣,一份好奇心,一种激情,敢于质疑,才能有新的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质疑问难。如:学习《菩萨蛮》时,在熟读之后引导学生质疑,学生指出:“明明韦庄满怀思乡的愁绪,可为什么要说‘还乡须断肠’,是不是很矛盾呢?”真是一针见血啊!不仅仅考虑到诗人情感,甚至这是该诗主题的思考。此问一出,学生立刻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学生的答案也是丰富多彩,令人欣慰的!生甲:“异地为客,不愿还乡看似有悖常理,但正因为如此,才更加表现出了江南的明丽秀美。”生乙:“从诗人的经历看,想还乡,不能还乡,表现了对故乡欲归不得的苦闷郁结。因为你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会有更断肠的悲哀。”生丙:“我认为讲到这里再回头看‘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就会理解陈廷焯为什么赞美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了,表面率直而内里千回百转”。学生的这些思考,不能不说是一种激情,一种投入,一种对古典诗词的热爱,那么质疑问难的好处也就显而易见了。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从作者、注释、意象、意境、艺术技巧等多方面讲解,可是,遇到诗歌鉴赏题时,学生仍然无处下手,甚至胡言乱语,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有对症下药,学生无的放矢的质疑,质疑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对于每篇新的诗歌,要引导学生猜测诗歌可能会讲些什么,诗人的情感是什么,怎么样表现情感……有针对的质疑。带着问题去读,找出难点,进一步发现问题,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比如李白《将进酒》题目中有“酒”字,就引导学生质疑全诗借酒说了什么事情,抒发了什么感情,用了什么手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时,学生便开始思考李白劝酒的缘由是什么?接着学生开始发言:“一定是借酒消愁,因为‘古来圣贤皆寂寞’”,也有学生说:“一定是举杯祝贺,因为‘人生得意须尽欢’”。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激发了学生鉴赏诗歌的热情,让认真学生思考之后,阐释自己的理由,从而慢慢引导学生理清诗歌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的感情脉络,体会诗人跌宕起伏的情感激流。在梳理了诗人情感之后,再去思考嗜酒反映着李白的失意人生,联系李白的人生经历,分析他为何会如此失意这一问题,得出答案并不是什么难事。通过有针对性的质疑,既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又让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效果良好。

三、在教学实际中,质疑――讨论相结合的鉴赏方式更有效

在教学实际中,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讨论,自己解决的自己的问题,这样的质疑――讨论相结合的鉴赏方式既有利于营造和谐、宽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又激发了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教师导而不发,让学生畅所欲言,在交流讨论中,得出答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赏析《李凭箜篌引》的课堂上,学生就针对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进行了质疑和分组讨论。在赏析《长恨歌》的课堂上,通过对“长恨”之“恨”的思考质疑,自由讨论,进而深入思考了诗歌的主题。生1:“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李、杨感情的深度和重量。”生2:“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生3:“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讽喻说、爱情说或者双重主题说就水到渠成了。最后,教师点拨:分析诗歌主题时,要考虑白居易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理解诗人的创作意旨。

在教学实际中,诵读――质疑――讨论的探究式教学形式,既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由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改为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之一。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质疑探索发现问题、分析讨论,解决问题,获得知识,逐渐形成知识网络,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志阳。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指津[J].考试周刊。2007(42)

[2]王皓。古典诗词意境的分类鉴赏[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19)

长恨歌赏析范文 篇三

关键词:白居易 长恨歌 内容及评价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

一、诗歌内容简析

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尽日君王看不足”,主要描写了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相识、享乐及玉环的貌美、得宠。

(一)两人相识

作品中两人是这样相识的,“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即杨玉环到了该出嫁的年龄,然后通过选秀,被李隆基看中。实则两人是这样认识的吗?杨贵妃本是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小名玉环,自幼由叔叔养大。开元二十三年,被封为唐玄宗之子寿王李瑁的妃子,被唐玄宗看上后,先出家为道,号太真,至天宝四年纳宫中,册封为贵妃,受到玄宗的极度宠爱。李商隐的《龙池》诗:“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 最后两句写夜半后,宴罢归来,宫中的铜壶滴漏声绵绵不绝,心中无事的薛王痛饮后早已睡去,而寿王却彻夜难眠,一个“醒”字非常警策,可见其当时的痛苦情状。所以作者所写与史实是不符的,完全是出于政治的避讳。

(二)贵妃貌美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采用夸张、对比的写作手法,集中描写了贵妃之貌美。无论是白居易的描述,还是其他文人的描述,贵妃的貌美都是比较抽象的。李白的《清平调词三首》,第一首从空间角度写,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第二首从时间角度写,表现杨贵妃的受宠幸;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但整体看,贵妃貌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丰艳”之美,宋代人在《杨太真外传》书中介绍,玉环与玄宗翻书,翻到《赵飞燕外传》,说汉成帝给赵飞燕造了避风台,玄宗说:“尔则任吹多少”;二是贵妃的皮肤特别白皙,作品中“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即是描写语句。五代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记载:“贵妃每有汗出,细腻而多香,或试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红也”。

(三)贵妃受宠

首先是自己受宠,“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其实,贵妃与皇帝也是常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磕磕绊绊的时候。史书记载贵妃与玄宗有两次比较大的感情矛盾。第一次是天宝五载,贵妃因“妒悍不逊”,被玄宗赶回了娘家,后因高力士建议,玄宗接回,贵妃“伏地谢罪”,二人合好,从此“后宫莫得进矣”;第二次是天宝九年,因贵妃“复忤旨”,后来贵妃送给玄宗“一缕青丝”,从此玄宗对贵妃“宠待欲深”。其次是兄弟姐妹沾光。“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杨玉环兄弟姊妹全都因她得以分封,家庭显赫,让人羡慕。杨玉环册封为贵妃后,玄宗又追封其父为太尉、齐国公,其叔为光禄卿,堂兄弟杨官鸿胪卿,杨为侍御史,杨钊赐名国忠,封魏国公,丞相;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

(四)奢靡享乐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等句,反复渲染玄宗得贵妃以后,如何行乐,如何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即玄宗的迷色误国。事实上,玄宗与贵妃在华清池沐浴之场景确实是比较奢华的,温泉沐浴是有等级差别的,第一级别是御汤―九龙汤、莲花汤,皇帝专用,第二级别是贵妃汤―海棠汤,杨贵妃专用,第三级别是太子汤,第四级别是公共温泉。虽然,玄宗与贵妃过着歌舞升平的奢华生活,但二人在艺术创作方面却是志同道合之人。据唐人著录的《开天传信记》记载,天宝年间,玄宗上朝听政捂肚子,高力士问其原因,皇帝说昨晚梦见一曲子,没来得及记下,笛子放在肚子处,刚才是一边听政,一边按笛眼,把这首曲子记下来。玄宗还选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子弟”。贵妃则在舞蹈方面造诣极高,她将《霓裳羽衣曲》变为了舞曲,进行领舞。根据唐・李浚《松窗录》的记载,当李白将《清平调词三首》献给皇帝的时候,贵妃则“持玻璃七宝盏,酌西凉州蒲桃酒,笑领歌,意甚厚”;而玄宗则“调玉笛以倚曲,每曲遍将换,则迟其声以媚之”。

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夜雨闻铃肠断声”,叙述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出逃,马嵬缢妃事件,玄宗与贵妃在马嵬驿生离死别的场面。“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到马嵬驿时,禁军将士不满情绪高涨,将领陈玄礼代表将士请诛杨贵妃,玄宗无法,只好赐杨贵妃死。“黄埃散漫风萧索”,“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通过环境的描写,写出了玄宗在西南行军的路上及在蜀地时痛苦的心情。

自“天旋地转回龙驭”至“魂魄不曾来入梦”,书写李隆基对杨贵妃的思念。

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群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芙蓉如面柳如眉”的睹物思人及“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少”的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另外,从“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语句中,一方面说明玄宗对贵妃的思念至极、度日如年,一方面也侧面反映出玄宗晚年孤独的生活。

自“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尾,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以行动写人,写出了贵妃内心的焦急与迫切;“云鬓半偏新睡觉”,“风吹仙袂飘飘举”,“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描写见情,描写杨贵妃的外在形态,展示其内心情感;最后当道士即将离开的时候,贵妃“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最后感觉还不能表达自己对玄宗的思念,又将“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重重誓词:“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一同寄去,叙事见情,把杨贵妃不念旧情,感恩报德,忠于爱情,矢志不渝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二、对李隆基、杨贵妃的历史评价

(一)李隆基

纵观历史,由于李隆基晚年的荒淫、迷色,导致唐朝由盛转衰,但对一个人物的评价要一分为二。首先,李隆基是一个有为的皇帝。他开创了“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还克己复礼,重用贤相,虚心纳谏,崇尚节俭,“焚珠翠之玩,戒其奢也;禁女乐而出宫嫔,明其教也”。其次,李隆基的时代是一个富裕时代。杜甫《忆昔》:“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最后,李隆基时代还是一个向上的时代。《旧唐书q玄宗本纪》记载,“于时垂髫之倪,皆知礼让”。但到了天宝时期,尤其是晚年,除任相失误,拒绝纳谏外,自己也变得骄奢淫逸起来。元稹《上阳白发人》:“天宝年间花鸟使,撩花狎鸟含春思。满怀墨敕求嫔御,走上高楼半酣醉。”加之唐代节度使制度,军事重心外重内轻,使得唐朝由盛转衰。

(二)杨贵妃

杨贵妃不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她对政事不关心,也不干政,否定“红颜祸水”说。她是一个悲剧人物。她自己没有选择幸福的权利,只不过是皇家王权的礼物和玩弄品,天生丽质不是自己的错,然而却是酿成悲剧的开端。本来与寿王李瑁是郎才女貌的一对,但却被玄宗看上,再到后来的马嵬缢死,都是自己无法改变的,真所谓“红颜薄命”。正如晚唐诗人罗隐《帝幸蜀》诗评价:“马嵬烟柳正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总之,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叙事有致,张弛自如;抒情深挚,缠绵细腻;语言优美明丽,自然流畅。

参考文献:

白居易《长恨歌》赏析: 篇四

这首长篇叙事诗叙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婉转曲折,催人泪下。元和元年(806)十二月,白居易被任命为盩(周至)县(即今陕西省周至县)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夫等一同观览仙游寺时,谈起这个故事。照王质夫的建议,白居易作《长恨歌》,陈鸿作《长恨歌转》。

据白居易《白氏长庆集·与元九书》中载:“及再来长安,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由是增价。”白居易自己在《集拙诗成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一诗中说:“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足见《长恨歌》这首诗既被诗人视为压轴杰作,又深受时人所欣赏,熟诵于“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元稹《白氏长庆集序》),流传很广。

从开头到“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诗人主要针对唐玄宗重色贪欢,朝政荒废,杨贵妃恃宠而骄,兄弟姊妹权重一时的情况进行了讽刺、揭露。对玄宗,首句就“重色思倾国”,“重色”则轻国,也就必然导致“倾国”。重色的君王遇到天生丽质的杨家女,二人朝夕相处,芙蓉帐里度良宵,春日出游赏春光,玉楼宴饮,玄宗皇帝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时间都耗费在贵妃杨氏身上,也就必然疏远臣下,荒误政事,所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正含蓄地道出了这一点。杨玉环本是薛王李瑁的妃子,也即玄宗的儿媳,“养在深闺人未识”等句是对本朝皇帝避讳的说法。

作为一国之主的玄宗,为了求得绝色美女而置父子伦理于不顾,已足令人反感,加之又因此荒废朝政,置国家百姓于不顾,玄宗之无道自不待言,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始终都是处于被奴役、任人支配的地位,杨玉环面对这个重色的国家最高君主,无论如何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她的入宫本是被动、不由自主的。但这个天生丽质,一笑百媚的女子,在得到玄宗的宠爱后,竟恃宠而骄,让她的姊妹弟兄皆得封官赏赐,尤其是其兄杨国忠为相期间,专横跋扈,祸国殃民,民愤极大。这个艳冠六宫的女子,已经堕落成骄奢淫逸的皇帝宠妃。同时也透露出玄宗皇帝为了获得这个娇艳妇人的欢心,是不惜一切来满足她的贪欲。所有这些事实并没有过多地表现,只是极含蓄地用“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一句,点出杨氏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情势。可以看出,诗人在立意上就要用这首长诗来对玄宗的荒唐与贵妃的骄纵进行谴责和抨击,题为“长恨”,就包含这一层意思。

“骊宫高处入青云”至“夜雨闻铃肠断声”,叙述安禄山起兵反唐,唐朝君臣狼狈出逃、杨贵妃被缢死等事的经过。正当玄宗沉迷于轻歌曼舞之际,一阵鼙鼓声从渔阳惊天动地而来,惊断了“霓裳羽衣曲”,也惊醒了李、杨二人永远享受荣华富贵之梦的幻灭。同时,“惊破”之“破”字也暗示着盛极一时的李唐王朝将自此一蹶不振,昔日的繁华将永远成为历史。这一段,作品逐渐转入对李杨二人不幸悲剧的同情,他们既是悲剧的制造者,又是悲剧痛苦的直接承受者之一,在叛军制造的战火烟尘中,曾经尊贵无比的唐玄宗不得不携带着杨贵妃等仆从妃嫔,仓皇向西蜀逃奔。

然而,这场悲剧更深重的受害者——广大的将士百姓不再沉默了,他们要求惩办酿成灾难的罪魁祸首。于是逃亡中的玄宗皇帝被迫将杨玉环在马嵬坡前缢死。杨氏实际上充当了玄宗的替罪羊,她的死是社会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环境导致了她的堕落和灭亡。从这个意义上讲,她又是一个令人同情的受害者。所以,诗人在叙述她的死亡时,是以同情的笔调来描述的。

从“天旋日转回龙驭”至“魂魄不曾来入梦”描写玄宗对贵妃的追思。身为一国之君,却不能挽救自己心爱的人于一死;及至叛乱平定,一人独返长安,物是人非,其凄惨悲伤之情不难想象。途径马嵬,触目伤情,痛不可遏;独处旧宫,对景思人,刻骨之痛,这些都写得感人而细腻生动。“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是从空间的角度写物是人非,对景伤情,惨痛难止;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则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表现这种刻骨的相思。至于“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则是以细节来具体表现上面所描述的感情,从更细微的角度刻画玄宗的心态。应当说,唐玄宗的这种苦思与其说是对杨玉环的相思,不如说是对自己亲手断送了爱情、断送了曾经与之海誓山盟的`爱人的生命而感到悔恨。

“临邛道士”句至尾,叙述道士在仙山寻到贵妃及贵妃深沉的表述。诗中的女主人公杨贵妃较之唐玄宗刻画得更为成功,显然融注了诗人更多的同情。在作品的第一段里,诗人就介绍说这个杨家女具有倾国倾城之貌,又用“回眸一笑百媚生”来形象表现,虽字数不多,杨贵妃那秀美的风姿却展现在目前。这一节中,“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至“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一段,既把一个楚楚动人的女性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也表现了她失去尉藉后的寂寞心情。其中,“梨花一枝春带雨”用传神的比喻使杨玉环伤心落泪的仪态尤为动人。加之下面一段对贵妃“含眸凝睇”的刻画、和她深情的誓词,就把一个在爱情上遭受重大挫折,但又顽强执着,不屈不挠,仍在追求的美丽女子的形象维妙维肖地展现出来了。她是美丽的,同时还如此一往情深。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把我们带到一个虚无缥缈的仙山上。在那儿,雍容华贵的杨玉环忍受着远离亲人的寂寞,与唐玄宗派来的使者会了面。她还是那样美,只是这种美由原来的热烈变得幽冷了。尽管已列仙籍,可她情丝未断,昔日的恩爱在其心灵上扎过根,开过花:但正是曾与她恩爱的人摧毁了她的爱情和生命。回头望见大雾笼罩着的长安,凄苦和哀怨又浸透了她的心。她交给使者一半钗、一扇合,作为表达情意的物品,给玄宗记住那只有你知我知的誓言,记住曾经发誓的地方和时间,只要记住这些,唐玄宗自己就永远无法消去对自己的恨,就象杨玉环的恨一样,与天地同在。作为一个成功的形象,杨玉环的鲜活之处就在于对背叛真情者的恨,愈长而弥真!

诗歌由对李、杨误国的憎恨,逐渐转为对他们的悲剧表示同情、哀叹。作者本人是个内心感情十分丰富的诗人,就《长恨歌》本身而言,千百年来所以被人民广为传诵,主要原因在于诗中塑造了两个深情的艺术形象,和对李、杨爱情及其悲惨结局的淋漓刻画,颇能引发出后人的同情之泪。爱情,是古今中外文艺作品的永恒题材,因而,成功地描写爱情的作品也就格外容易打动人、感化人、净化人的心灵。

《长恨歌》是以帝王和贵妇之间的爱情为题材的,但是,尽管诗人一开始是把他们作为帝王和害民的“尤物”来表现的,可随着情节的推移,诗人把李、杨二人都看成了普通的人,两个与自己一样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人,两个产生了真挚的爱情的人。于是,原来的立意转变了,诗人原来持有的代替遭受苦难的老百姓所抒发的“恨”让位于李杨二人之间对北叛爱情者的长恨和悔恨。这首诗之所以千百年来能够触动从帝王到百姓,从古人至今人的心弦,其原因并不在于谴责李、杨的误国,而在于表现了人类对真挚的爱的真诚的追求。

这是一部悲剧,是足以令历代读者刻骨铭心而“长恨”的一部悲剧。李、杨的行为,酿成了国家和人民的灾难,所以诗人有对他们的讽刺和谴责。而在李、杨两人而言,这又是一部饱含着血和泪的爱情悲剧。唐玄宗派道士海外寻找贵妃,除了出于对贵妃的思念外,也是他对自身罪孽的一种赎补。诗中突出表现了他的悔恨。贵妃在仙山深情的表述,对于她与玄宗的爱情夭折,也有历久弥深的憾恨。诗中对李、杨之间爱情关系的描写有一定的理想化色彩。叙事、写景,处处都融注着诗人强烈的感情。只有内心感情十分丰富的人,才能写出这样富有深情厚意、感人至深的诗篇。陈鸿《长恨歌传》中有这样一段话:“质夫举酒

于乐天前曰:‘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只有“深于诗”,即对诗歌艺术有深刻的研究和较强写作能力,同时又“多于情”,即对男女爱情有深刻体会的白居易才能担此重任。总的来说,作品对李、杨的误国作了一些讽刺,表示了一定程度的愤慨,但作品的主要态度是同情。

这首诗在写实的基础上,采用了幻想手法,情节离奇,引人入胜,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作者用饱蘸着感情的笔墨写来,使一个执着于爱的痴情女子形象跃然纸上。她姿容绝世,楚楚可怜,一往情深,足以唤起读者对她的同情和对她的爱情悲剧深深的惋惜。既然她对玄宗是那么地深情,人们自然也会推开想去,唐玄宗或许也有可爱和深情的一面。人们会情不自禁地与诗人一起,由对唐玄宗的反感而转为对他的同情,为这两个有情人的悲剧而叹息。伴随着玄宗的悔恨和杨贵妃的憾恨,千百年来,读者也与诗人一样,引起绵绵不绝的怅恨。这正是《长恨歌》得以历世传诵不衰的最主要原因。

其次,这首诗以景写情,情中见景。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字里行间处处充溢着感情。在作者笔下,感情的抒发往往与景物的描写融为一体。马嵬兵变后,玄宗怀着无限伤感,前往西蜀,“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在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上,萧瑟的秋风卷起漫天的风沙,天昏地暗,这既是实写秋天的黄土高原,更是为了衬托玄宗孤寂凄凉的心境,可谓虚实相兼。“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则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玄宗的内心是悲凉的。所以他见到的景色也都显得黯淡无光,令人伤心欲断。类似的描写都极富诗情画意,有很强的感染力量。

《长恨歌》人物的心理刻画可以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例如,写唐玄宗迷恋杨玉环的美色,尽管“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日夜厮守一处,但却还是“春宵苦短日高起”,这里一个“苦”字,就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了李杨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腐朽心理;“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看不足”三字又进一步写出了唐玄宗那耽情声色的荒唐心理;马嵬坡前六军请诛杨玉环,“无奈何”,“君王掩面救不得”等句,就写出了唐玄宗此时极度矛盾的维妙心情,“掩面”二字,一个细节,就成功地展示了唐玄宗对杨玉环那种不忍见其死而又不敢不使其死的复杂心理;杨贵妃听说“天子使”者到仙山,初是“揽衣推枕起徘徊”,继而是“花冠不整下堂来”,一个“徘徊”写出了初闻喜讯时的将信将疑,犹疑不决的心理;一个“下堂来”,则写出了其急切要见亲人的渴望心理。正是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所以就使诗中的形象内向、含蓄,栩栩如生。这些富于心理特征的细节的提炼,不仅成功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有效地推动着悲剧故事的发展,使悲剧性潜存在事物发展的必然逻辑之中。

《长恨歌》的语言优美和谐,婉转流畅,充分发挥了歌行体的特点,读来缠绵悱恻,令人回肠荡气,显示了诗人过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长恨歌赏析 篇五

1、《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2、《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像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来源:文章屋网 )

长恨歌赏析范文 篇六

【关键词】 古诗歌鉴赏 诗歌一言一语 关键词句 标题 景物、人物描写 抒情句 把握诗歌主题思想

古诗歌鉴赏是高考必考内容,在高考试题中占可观分量,然而不少学生由于古文素养低下,诗歌基础差,积累不够,加之诗歌自身的跳跃、倒装、含蓄、晦涩等特点,根本就读不懂诗,或不能准确全面理解诗,在此情况下却匆匆下笔答题,结果往往是堆砌术语、张冠李戴、答非所问、似是而非。

高考古诗歌鉴赏主要考查诗歌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两个方面,而要解答问题的前提是读懂诗歌。我们知道古诗歌的篇幅极其短小,语言极其精炼,无一赘字,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隐藏在这一言一语中,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诗歌有限的文字品味出诗人或喜或悲、复杂含蓄深沉的感情。只有体会出诗人的感情,把握了诗歌的主题思想,也才具备解答诗歌思想内容这一方面的能力,故本文将从通过分析诗歌一言一语,(即关键词句,包括诗歌的标题、诗中的景物、人物描写及抒情句等),把握主题思想的角度来探讨诗歌鉴赏的方法。

1 从题目看主题思想

在诗歌的标题中往往就流露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一看标题便可推知其主题思想。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之“喜”就流露出对春雨的喜悦之情;陆游的《书愤》之“愤”的愤怒之情。下面以《书愤》为例作以分析:

例1: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以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分析: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主张北伐,但投降派把持朝政使“世事艰”,他赞叹诸葛亮,渴望像诸葛亮那样建立千古伟业,然而“镜中衰鬓已先斑”,他的满腔抱负无法施展,这怎能不让他愤怒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矢志北伐的决心,对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愤怒之情。

小结:这种愤怒之情可从题目《书愤》中“愤”看出。当然除看题目外还要具体阅读诗歌,如临其境地去品味,如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抒发了诗人贫居孤独中见到表弟卢纶的喜中有悲、悲中有喜、悲喜交加的感情。

2 从诗歌景物、人物描写看主题思想

写景是为了抒情,诗人往往将眼前的景与虚幻的景写入诗中,这些景物寄托着作者的感情;而一首诗不可能纯粹描写景物,当然有人物的介入,为此我们可以通过找景物,分析景物的特点、象征意义及写人的词语,即人的动作行为、心理感受去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下面以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为例作以分析。

例2: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分析一:找出诗中景物与人物描写的关键词。①诗中的景物,景物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缺月、疏桐――凄清冷落的深秋;漏断――夜深人难眠;孤鸿――飘泊不定、无以为家;孤鸿的动作(惊起、回头、拣、不肯栖)――惊恐、忧虑、坚守;寒枝、沙洲――凄寒、孤独。②描写人的词语。幽人――幽居之人,被贬的作者;人的感受(独、恨、寂寞、冷)――孤独、怨恨、凄冷。

分析二:通过找出的关键词分析主题思想。北宋文学家苏轼因刚正耿直,在王安石变法中触犯权贵,为新党旧党所不容,一贬再贬。此诗是乌台诗案后苏轼在贬所黄州寄居定惠院时所作:深秋的夜晚一弯残月斜挂在叶子稀疏的梧桐树梢,已是夜深人静,词人心事重重难以入眠便来到室外,猛然发现一只鸿雁因见人而受惊飞走,它一边飞还一边回头,眼神似乎充满了忧虑怨恨,它在树林中孤独地飞来飞去,却不肯随便停下栖息。看着凄凉深秋景和寂寞孤独的鸿雁,会让我们联想到内心忧虑寂寞孤独的词人,此处明写孤鸿,实则表现作者的心境,即在树枝间徘徊的孤鸿正是不肯依靠任何人的正直的苏轼,所以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寂寞孤独而又高傲的情怀。

3 从诗歌抒情句看主题思想

一首诗除描绘景物,表现人物的行为、感受外,还通过一些语句直接抒情。如秦观的《画堂春》中“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表达惜春伤春无奈之情;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就抒发了诗人的思乡情怀;李商隐的《锦瑟》中“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表达了诗人追忆年华时的怅惘与苦痛之情。下面以李清照《声声慢》为例,分析从抒情句看主题思想。

例3: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分析:这是李清照后期词的代表作。面对国破家亡夫死,词人悲痛欲绝,想摆脱而不能――酒无法浇愁;因无心欣赏由盛开到败落;黄昏细雨点点,不是打在梧桐上,而是打在词人破碎的心上。最后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接抒发深沉的悲痛、无限的哀愁,词人的悲愁无法形容,所以“怎一个愁字”能说完呢?故此词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来直接抒情。

诗歌固然晦涩、朦胧、含蓄,但诗人或喜或悲的感情就潜藏在诗歌有限的语言中,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抓诗歌一言一语,提炼关键词句(即诗歌的标题、景物、人物及抒情句)来把握其主题思想。当然,在实际做题中我们还要综合运用、参照互补其它方面,比如看作者、明背景、看注释、抓典故等,而在平时还要多读诗、多感悟、多总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日积月累、坚持不懈,诗歌鉴赏能力自然就提高了。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方法,把握了诗歌的主题思想,那么诗歌鉴赏题也就不再面目可憎、令人惧怕了。

参考文献

1 高一语文必修4教师教学用书

长恨歌赏析范文 篇七

(1)培养学生诵读、解读诗歌的能力。

(2)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掌握鉴赏咏史诗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自由讨论、问题引导、品读鉴赏、归纳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恨之情,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教给学生解读诗歌的技巧,分析王昭君的形象,进而理解杜甫在诗中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

归纳总结,教给学生鉴赏怀古类诗歌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汉元帝年间,巴山蜀水有一位倾城倾国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走进了茫茫大漠,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她就是王昭君。800年后的唐朝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她的家乡――湖北秭归,情动心中,发诸笔端,遂成千古名篇《咏怀古迹》(其三)。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这首诗歌,走近王昭君。

二、教学活动一:掀起你的盖头来

1.初读诗歌,认识字词,读通诗歌

2.二读诗歌,明确基调,读好诗歌

明确:悲壮、怨恨

3.三读诗歌,疏通字词,读懂字面

明确:关注题目,结合注释,调整词序,梳理大意

三、教学活动二:此情可待成追忆

问题:1.诗文中,最能表达王昭君情感的词语是什么?

2.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还有什么“怨恨”可言呢?

3.作者是采用怎样的方法将这种“怨恨”表现出来的?

明确:1.怨恨

2.容貌美丽,不为君王所识。远嫁异域,夫死子娶,违背伦理。终生不得回乡,思乡浓烈。

3.①地点:荆门、紫台、朔漠、青冢;②景物:群山万壑、黄昏、夜月;③动作:一去―独留(生前寥落―死后孤寂);连―向(汉朝而转入匈奴,冷漠,失重,“向”面对的是生命的落寞);识(时间是曾经,方式是不客观画像,美丑决定权是画师,原则是是否行贿);归(修饰语是空,空有,徒有,动作发出者是魂魄,生之愿望未能完成,死不瞑目,魂魄完成其遗愿。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传悲愤之情、伤悼之意)④事物:画图,环佩魂,胡语。

总结:当她的容貌由一位画师来定夺时,当她的婚姻由一位君王来钦点时,当一个国家的安定由她来维系时,当她的乡愁终落魂魄里,当她承受着不合人伦的婚姻时,难道我们还听不到她――昭君那穿越时空的“怨恨”之声吗?

四、教学活动三:同是天涯沦落人

问题1.至此,我们已经完整地分析了诗歌,我们发现本诗歌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明确:不是,我们从诗文中所描绘的地点,荆门―紫台―朔漠―青冢,就会想到杜甫一生的轨迹,河南―长安―西南―湖北。是两个追逐梦想的人梦想产生到破灭的过程,昭君:远嫁匈奴,葬身异域,貌美不幸,魂归故里;杜甫:怀古伤己,排挤遭贬,怀才不遇,身处乱世,漂泊他乡,思念故土。其实是怀昭君伤自己!

问题2.请同学们根据诗意,对一对联,上联是:怀昭君,面如春风不受幸,远嫁异域,魂魄空归。

明确:伤余生,志向高远难施展,漂泊一生,功业难成。

五、教学活动四:触类旁通方为道

问题:请同学们根据本首诗及你所学过的怀古诗歌,总结鉴赏怀古诗歌的一般步骤。

明确:观眼前景物―忆历史人事―抒伤今情感―明对比手法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长恨歌赏析(新版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长恨歌赏析(新版多篇)范文,共有16849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长恨歌赏析(新版多篇)下载
长恨歌赏析(新版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