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题西林壁(精品多篇)

发布时间:2023-11-12 08:00:17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概述】题西林壁(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题西林壁(精品多篇)

题西林壁 篇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三、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题西林壁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3.powerpoin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三、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板书:

一、复习第一首古诗

1、指名背诵读诗。

2、指名说诗句意思。

二、学习《游山西村》

1、初读感知。

2、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1)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教师补充。

(2)根据注释理解诗题。

3、理解诗句大意,方法同学首一首古诗。

4、品读悟哲理。

5、就读成诵。

小学三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篇三

古诗的学习主要通过“读、品、说、赏”几个方面进行,紧紧抓住“横、侧、远、近、高、低”几个词,放手让学生自读感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情感,领悟诗歌深刻的内涵,从而受到启迪。

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含义,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会看见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没想到,学生回答地让我惊讶!他们说出了很多连我都没发现的例子。我不得不称赞他们的观察力。我顺势又提了个问题:通过学习了古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他们回答地也比较到位。

当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由于学生感悟很多,所以预设的拓展理趣诗的内容没有出示;虽然力求关注每位学生,设计了多样化评价、解说式评价、引导性评价等评价方式,但真正到了课堂上,还是觉得不尽完美。

题西林壁 篇四

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诗所表达的意思。然后让学生以诗人的身份再去欣赏庐山的山峰,站在诗人的角度,把自己当作诗人,走进庐山去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去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这样,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来感悟诗中所蕴含道理的就很容易。我先采用小组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字面上的意思,让他们明白诗人会写下“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正的面目呢,原来是自己处在庐山的群山之中”。我让学生模拟表演试试看,把自己身藏在学校的树林中,看能否看清整个校园的面貌。这样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当然就明白了诗人所写的意思。最后我引导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告诉学生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然后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讨论,比如评价一个同学,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是只看√好范文网★www.haoword.com√到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到他的优点呢?还有生活中我们常常是自己犯了错误还不知道错在哪里而是等到老师或者同学点穿以后在猛然醒悟。告诉同学们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学,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学生自学体会了诗中的意思,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让学生一诗人的身份去体验,切身感受和再现到诗人写诗的情景,也开拓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也懂得了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人和事。

我认为在教学古诗时,让学生一诗人的身份去读去感悟,效果较好。

题西林壁 篇五

【评析】

一、“实”

实效性、有效性是目前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追求的最终目标。本课的教学无疑是切实有效的。

1、关于字典的运用。字典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工具,本课中,老师花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两次利用字典:一是用部首查字法从字典中查出“缘”,重点理解“缘”字第四、五画的名称,二是通过查字典区分“岭”“峰”意义的不同。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2、关于知识的拓展。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仅要理解本诗的意思。教者拓展的“到底怎样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面目?”以及介绍有关庐山的古诗和最后对苏轼的词的歌唱都具有现实的意义。

二、“美”

语文是美的,尤其是经典的古诗。

1、古诗的韵律美。古诗具有韵律美,适合朗读与吟诵。语言精炼,寓意深刻,理解时必须展开丰富的想象。教学时多次安排学生自主诵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合朗读热情。

2、古曲的意境美。教学时,教者有机地将四首古曲贯穿全过程,尤其时由学生自主选择后的配乐吟诵,更增添了诗味,使诗意更深远。

三、“活”

1、学生的自主。课堂上,学生是快乐的,自由的,他们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可以选择学习的方式,研究的途径以及诵读的内容和古曲的名称。因此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主动、轻松。

2、形式的多样。诗意的理解,教者没有拘泥于简单的讲解,而是有效地采用写、画、查、读、议等方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研究、去学习、去发现。所以“一堂课就是一湖春波荡漾的活水。”

【教师简介】:李伟忠,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副校长,1990年毕业于南通师范学校大专班,2000年江苏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该同志是南通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南通师范学校客座导师、南通市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讲员、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优秀学员,曾获南通市、启东市教学基本大赛一、二等奖,2003、2004年两次获全国教学艺术大赛一等奖。近三年来,在《小学教学参考》《中小学教学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教育探索》等全国、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5 篇。

题西林壁 篇六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了解每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境,和诗人思想感情,激发对祖国山河喜爱之情。

3.背诵第一首诗《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诗中重点词语“断、开、流、回”

2.  体会诗中描绘的雄奇景象、

3.  背诵

教学过程 

一、指导预习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学过了许多古诗,谁能背诵一首你已学过的。

2.读一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准字音

3.想一想哪些词语和诗句读懂了,哪些还不懂,把不懂的划下来。

(二)学生按要求自读

(三)检查预习

1.指名读《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四)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如果较容易的问题,可以让其他同学回答,较难的重点的可以留在讲读时再解决)

二、简介作者,理解诗题

1.  知诗人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2.解诗题

望:看,往远处看。

天门山: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

望天门山:往远处看天门山。

三、朗读《望天门山》,理解诗句大意,在此基础上背诵下来。

1.先理解字、词意思,再讲诗句的意思,(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第1,2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指点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2)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3)指名说句意

(4)教师小结句意:

天门山从中间割断,是因为奔腾的长江水从这里通过,清清的江水奔腾东流,在这里被峭壁阻隔而回旋激荡。

(5)学习第3、4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风帆,这里代指船。

(6)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雄奇秀丽的天门以夹江对峙,拔地而起,在铺满红光的江面上,帆船轻捷而来。

2.  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3.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1)根据诗意,给合图画,想象当时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给人以历历如在眼前的感觉。

(2)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

“断、开”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的声势是多么浩大“流、回”两山夹江,可见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荡,那气势真是不可阻挡。

(3)把理解的诗句画出来。画好后,可到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自己画了什么,为什么这么画。

(4)在讲画、评画的同时加深对诗的理解,全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长江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体现出诗人借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5)在熟读基础上背诵

提示“断、开、流、回”四个字帮助背诵。

四、加强感知,看图片或录像

附: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缘”字。

2.学会背诵《题西林壁》。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空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背诵《望天门山》(按诗题、诗人、诗句这个顺序背诵)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热爱。赞美之情。)

二、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

缘     庐    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三、按上节课三步方法学习第二首《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  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附:板书: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篇七

生动的刻画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的淳朴

《游山西村》这首诗的作者是围绕一个游字贯穿全文的生和好客的品质。本课教学基本是用问答式授完,没有问答不成课堂。有人反对问答式,但是我觉得小学阶段,没有老师设疑作引领,是很难诱导学生进行有效思维活动的。

上课时,我让学生自读古诗,说说古诗从哪些方面来写山西村的,学生说待客和景物,一切都比想象中的顺利,这时候,真的很佩服学生的自学能力。之后以“山西村美吗”这个大问题为主导,引领全诗的教学,所有小问题都围绕这个大问题收放,为这个大问题服务,在引导学生理解山西村不但景美,而且人美的过程中,渗透听说读写训练。学生最初讲的是第三四句,体现景美。还从哪个词看出山西村的美?“柳暗花明”让学生感受山西村的美,体会诗人的心情,再指名学生板演,指导学生朗读最后两句诗。两句优美的诗,既写出了乡村的美,又写出了诗人从“疑无路”到“又一村”的心理变化。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会遇到困难,以为无望,但经过努力,又重现生机的情况,学生讨论交流就能举出类似的例子。

山西村不仅写了景物的美,但写了人的活动,通过一些丰盛的食物,学生去感受村民们对到访客人是怎样的态度呢?有的说“热情”、有的说“大方”、有的说“好客”等等,这些热情大方好客的村民们,给诗人们展示的,不是景的美,而是纯朴的人性美。最后学生与诗人一道,融进这纯朴的乡情中,感受村民们的热情。通过反思朗读,把诗人对大自然的真挚的感情读出来。

题西林壁 篇八

课题

古诗二首――题西林壁

课时

1

总课时

教学

目标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3、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

重难点

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

准备

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过程

环节

预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理念

一、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二、学习《题西林壁》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1.听范读

3.检查预习:缘    庐   峰

1.知诗人,解诗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

(3)把握朗读重音

(4)学习3、4句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 题:书写。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

指导学生朗读、背诵、体会。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

介绍诗人:苏轼

(2)讨论句意

(5)讨论句意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4)小结: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朗读、背诵,说体会。

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观察的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 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效果察

不同。

课题

古诗二首――登飞来峰

课时

1

总课时

教学

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教学

重难点

熟读、背诵 、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教学

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环节

预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理念

一、谈话导入

二、学习古诗

三、总结全诗

1.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唐代的三首诗,接下来要学的是宋代的两首诗。先学第一首--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1.教师简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2.教师范读。

在教师的点拨下理解诗意。

点拨要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两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3.学生轻吟。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

1.齐读全诗。

2.说说全诗的意思。

3.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

学习这首古诗,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陶冶学生情操,积累语言、文学知识、打好语言基础,培养学生认识、鉴赏想象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

在学生了解诗的大意后,抓住色彩浓厚,形象显明的诗句,进一步引导学生悟情明理,体会诗的意蕴。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借景抒怀,登高顿悟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题西林壁(精品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题西林壁(精品多篇)范文,共有9422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题西林壁(精品多篇)下载
题西林壁(精品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