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多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主题研讨材料

发布时间:2023-12-02 08:09:41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导语】(多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主题研讨材料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多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主题研讨材料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主题研讨材料汇编(3篇)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内涵极其丰富,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条件下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力指导和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开拓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篇章,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高度。本文试从新发展理念、资源配置论、发展主线论、保护生产力论、根本目的论等方面,论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新时代的基本特征和紧迫任务,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和发展大势基础上,围绕解决好我国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发展理念作了全面深入系统的阐述,指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在理论和实践上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打造发展新优势提供了行动指南。

习近平阐述新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发展作为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第二,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和社会之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之间、发展与安全之间的关系,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推动各方面均衡协调发展。第三,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第四,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深化人文交流,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对外贸易布局、对外投资布局,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发展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第五,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必须坚持共享理念,推进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坚持在发展基础上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第六,坚持“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全局”。新发展理念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和引领性,要紧紧扭住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与安全,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协同发力、形成合力。

新发展理念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

其一,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精髓。它系统考量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揭示了新的时代条件下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进一步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的必由之路,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理论精髓,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其二,新发展理念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它针对我国社会实践中出现的发展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相互关联的重大问题,综合考量并提出解决方案,因此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是引领高质量发展、打造发展新优势的基本遵循,必须统一贯穿经济活动全过程。

其三,新发展理念是一个重大理论突破。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关系发展全局、发展导向的一场革命。新发展理念的提出,首次给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增加了“理念”这一层次的范畴,从而改变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过去不涉及理念层面问题的状况,将催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框架体系的创新和重构。

其四,新发展理念是科学解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奇迹的新的理论因子。新发展理念不仅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红绿灯,同时也给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出了对其作出学理阐释的重大任务,从而为科学解码中国发展奇迹注入了新的理论因子。由此,将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张力,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

二、“使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资源配置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围绕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进行了接力探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的作用由党的十四大以来“基础性作用”的定性修改为“决定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述了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并多次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这个定位,是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探索上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习近平阐述资源配置的主要观点包括:第一,确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意义重大。作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定位,为进一步厘清市场和政府的作用边界,让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这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从根本上解决好政府职能的错位、越位和缺位问题,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也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第二,“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其中的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只有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才能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遵循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市场配置资源已被理论和实践证明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第四,既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方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另一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是要更多发挥政府作用,而是要在保证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管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着力弥补市场失灵。同时,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起来,而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既不能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两方面有机统一起来、协同发挥作用,才能使经济发展既有效率效益、又体现公平正义要求。第五,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无论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都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任何想否定掉公有制经济或者非公有制经济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习近平关于在资源配置中如何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作用的论述,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深入阐明了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新突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个新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发展。资源配置论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

其一,恢复了市场经济的本来面目。将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明确为“决定性”,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再认识的结果,使市场经济的本义得以归位,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其二,明确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一个有机整体。避免二者相互否定、相互割裂、相互取代,为坚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深化市场化改革,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有力理论支撑,有利于优化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资源配置及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使市场、政府“两只手”的耦合效应最大化,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市场经济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

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主线论

面对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运行中供需关系出现结构性失衡的突出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论断,并多次加以阐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要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此成为我国解决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的重大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

习近平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论述的要义主要有:

第一,关于背景。“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周期性、总量性的,但主要是结构性的。结构性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重大结构性失衡,主要表现为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等,导致经济循环不畅,急需改善供给侧环境和机制,创造新供给、满足市场需求,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第二,关于方法。在深入研究市场变化,分析把握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的基础上,找准供给市场定位,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定政策,“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垄断,健全要素市场,使价格机制真正引导资源配置”,增强市场主体内生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潜在增长率。政府要用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用政策、规划、法治引导和规范市场行为。第三,关于路径。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从生产端入手提高供给质量,“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通过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整体提升整个供给体系质量,不断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市场需求。第四,关于总要求。即“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就是要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形成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第五,关于目的。通过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破解供需结构性失衡突出矛盾,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

习近平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论述,针对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运行新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求在重视需求侧管理的同时,改革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和政策体系,进一步加强供给侧管理,重点解决供求关系错配的矛盾,特别是供给侧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这既是关于供求管理理论的重大创新,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政策创新,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的创新点在于:

其一,拓宽了传统经济学宏观经济理论研究视野。首次把供给管理纳入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体系,从而超越了西方经济学中一直侧重于需求管理和短期调控的宏观经济理论。

其二,突破了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理论。这一理论开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从供给侧入手调节经济运行的先河,是对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理论的重大发展,创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其三,创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节方式。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意味着供给侧管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一种常态化调节方式。必须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多采取改革的、市场的、法治的办法和手段,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改善供求关系适配度,促进宏观经济合理运行、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保护生产力论

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深刻把握全球性生态危机发展大势和我国发展面临生态环境制约的突出矛盾,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观世界发展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思想在继承发展我们党关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并回答了关于保护生产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关于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第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自然是生命之母,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没有大自然就没有人类自身。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社会。第二,生态环境影响文明兴衰。“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人类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发展不讲保护、只讲利用不讲修复,否则,必然会对大自然造成破坏并最终伤及人类自身。历史地看,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破坏人类文明。第三,生态环境是生产力的重要要素。生态环境是绿色资源、自然资本,是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之一,已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第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是金钱不能代替的。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把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保护优先,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完全可以转化为金山银山。第五,坚持“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要加快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转型,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生态循环产业,推动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和产业结构,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控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坚决守住生态红线,坚决摒弃拼资源的粗放增长模式。第六,“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要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各子系统,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

习近平关于保护生产力的论述,深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与保护生产力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鲜明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绿色发展的理念,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从而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保护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基本依据,对于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习近平关于保护生产力重要论述的主要理论贡献有:

其一,拓展了生产要素范畴。第一次明确大自然的社会属性和资本属性,从而将生态要素纳入生产要素范畴,澄清了过去对生产力囿于是“人对自然的关系”而否认“自然对人类关系”的错误认识,使两个方面统一起来,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方略的提出准备了思想基础。

其二,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首次提出并初步回答了保护生产力的重大命题,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解放、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完整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独创性贡献。

其三,拓展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保护生产力命题的提出,赋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个新的任务,即不仅研究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问题,还要研究生产力的保护问题,不仅要研究生态生产力的保护问题,还要研究社会生产力的保护问题。这必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框架内容发生重大变革,有利于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高度。

五、“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我们党的共同富裕思想基础上,就实现共同富裕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强调“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

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内涵非常丰富,主要有:第一,明确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这个根本立场,坚决防止两极分化。第二,强调实现共同富裕要以发展为基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实现共同富裕,最终要靠发展。只有以生产力不断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才可能满足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没有发展,没有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果,共同富裕就无从谈起。”第三,首次为基本实现共同富裕设计时间表和路线图。即:20xx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第四,丰富共同富裕的内涵。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是人民生活从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到生态的等各方面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发展过程,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第五,强化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各种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从而深化发展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夯实了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第六,明晰促进共同富裕的具体途径和政策措施。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现实任务。要统筹考虑需要和可能,坚持循序渐进,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把“蛋糕”做大,同时努力把“蛋糕”分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共同富裕在现实生活中更加充分展示出来。要统筹城乡区域发展,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问题,彻底消除绝对贫困;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增加人民发展能力,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建立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共同富裕、怎样实现共同富裕、何时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揭示了实现共同富裕与发展生产力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点主要有:创造性地提出共享发展理念、精准脱贫方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共同富裕、建立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等重大战略、重大论断、重大举措。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论创新推进了我们党的共同富裕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深化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为我国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实践、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指南和行动方案。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学理逻辑

党的十八大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改革开放近xx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变革的时代性特征,提出了“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时代课题。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系统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这也意味着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随后在20xx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并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5年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因此,透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学理逻辑及其内在逻辑关联,有利于增强其指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理论自信和行动自觉。

一、逻辑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时代坐标

从社会主义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的历史谱系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连续性,是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属性的坚持和创新,使得中国社会主义在纵向比较过程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并使这些特征打上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开始走向“强起来”的时代烙印。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通过融合改革开放近xx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新成就、出现的新情况、变化的新特点,为我国继续向前发展奠定了最直接、最现实的基础,进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推进到一个全新的起点和更高的阶段,使新时代显现出巨大的实践创造性和理论突破性。

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逻辑架构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发生根本性跃升的必然结果。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新变化,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使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这些重大成就意味着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境遇发生了深刻变革。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以“强起来”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以解决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导向,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从“新时代”的事实出发到“问题导向”,再从“问题导向”倒逼“理论创新”,这既是改革开放xx年来我国经济体制发展变革的现实路径,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成的内在逻辑。可以说,“新时代”它在时代特征和使命中重新标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时代坐标与历史方位,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代理论。

二、逻辑内核: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立论依据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立、巩固和发展完善的历史过程中,我们党非常重视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一方面,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原先落后的社会生产状况得到了巨大改变,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引领经济新常态,社会生产供给能力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整体生活水平已经走出贫困、越过温饱、实现小康,正朝着全面小康的水平迈进。可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这两个方面都发生了显著而深刻的变化。亦籍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从生产供给的视域来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意味着人民的基本生存需要已经得到满足,但供给体系没有根据需求变化与时俱进进行调整,人民群众更多元更高水平的新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因此,为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的生活需要,就必须加快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步伐,就要从经济总量扩张向经济结构优化转变来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也就是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迈进。从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来看,“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生产力的布局仍不平衡,生产力的总体发展水平还不充分,特别是在经济发展中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依然很大,在市场体制和政府职能、产品质量和生产数量、经济建设和生态环保等方面仍存在不平衡,这些不平衡既是我国生产力发展不充分的具体表现,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完善的现实反映。因而,建设经济强国就必须立足于这些现实问题,通过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在促进供给与需求动态平衡的基础上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要言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这既是构成新时代的基本内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现实基座。

三、逻辑统领: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政治保障

列宁指出:“一个阶级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地看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就不能完成它的生产任务”。这就是说,只有依靠党的正确领导才能解决好为谁生产、依靠谁生产、怎样生产等问题。因此,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也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才能继续推进。

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深水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解决好这些问题,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党的领导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抓住了中心工作这个牛鼻子,其他工作就可以更好展开”,并深刻指出:“做好经济工作,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反映了“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这一质的规定性在经济工作中的具体要求和生动体现。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不能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党的领导的优越性在哪里?就在于它的先进性和统一性,集政治、思想、组织等一系列优势于一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表明,只有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准确把握时代变化的趋势,确保我国经济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为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政治保障;也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因为党统揽全局、统筹布局、协调各方、制定政策,既是政府的向导和核心,又是实施政府宏观政策的组织保证;这将有利于推进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逻辑指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目标

在追寻现代化的崭新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早在19xx年x月,毛泽东在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开幕词中就提出:“我国人民应当努力工作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19xx年x月,周恩来明确提出:“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这一重要论述是对党的八大规定的经济建设目标的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经过进行调查论证、反复考量,逐步形成并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性展开,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21世纪前50年分阶段的发展目标,从而把第三步战略划分为三个步骤,即我们常说的“新三步”。

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各项事业不断进步,十九大明确提出两个阶段的现代化战略新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三十多年前所提出的现代化目标侧重于物质层面的发展不同,党的十九大所提出的现代化目标是全面的目标,是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大领域的目标。在现代化建设的新部署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经过改革开放近xx年的发展,我国GDP总额稳居世界第二,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大国,但把经济大国建设成为经济强国,则还需要经历相当长时间的奋斗才能实现。因此,我们更需要全面发展;更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可以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的提出,是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奋斗目标完成之后新的奋斗目标,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总体战略的继续和深入,进而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逻辑高度契合。

五、逻辑枢纽: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始终将发展尤其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贯穿于历史逻辑始终,提出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主要内容的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创新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体现;开放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所在。可见,五大发展理念集发展动力、发展机制、发展条件、发展环境、发展目标等为一体,是改革开放xx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经济思想的一次全面系统阐述,既反映了促进生产力系统结构优化和功能改善的内在特性,又体现了应如何调节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唯物辩证法发展过程和发展结果相统一的要求,在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在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也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与高速增长阶段不同,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发展从传统的工具理性转向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理性。这是因为与过去xx年相比,中国经济发展质态从生产力落后转变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经济发展质态的变化必然要求发展观的相应转变。因此,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主要内容的“新发展理念”,就成为对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这也是我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评判标准。可以说,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提出既是对以往发展理念的丰富完善,也是在更高层次上对传统发展思想的升华与超越。

六、逻辑重心: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关键支撑

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一体系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良性互动的经济体系,是促进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体系,这就要求社会经济各部门、各环节协调配合、有序运转,使经济体系的运行具有内生创新动力、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保证生产发展的可持续。因而,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努力建设好“六个体系一个体制”,即:“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要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要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要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要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突出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二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三是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四是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五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这些重大举措表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贯穿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环节,它要求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对外经济关系等在内的上层建筑与我国建设经济强国的奋斗目标相适应;同时,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良性互动的经济体系,既要通过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激发人的活力来促进生产力的现代化发展,又要通过推进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来变革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即在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的基础上变革调整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由此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逻辑重心和关键支撑。

七、逻辑主线:在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价值取向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光荣传统和阶级立场,时刻关注人民群众对切身利益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全过程。早在2012年,习近平同志当选总书记同中外记者进行见面会时就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随后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深刻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对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精准扶(脱)贫,补齐民生短板。同样,“以人民为中心”也是贯穿十九大报告的思维红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同时,十九大报告在关于八个明确中的第二点指出:“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可见,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更为明确地将人民作为利益和幸福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这是对“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和价值原则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双重深化,彰显了“人民”的历史主体性、实践主体性和价值主体性。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大会上进一步强调:“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这是由“人民性”这一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所决定的。如果说“富起来”的政治经济学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先富带后富,那么“强起来”的政治经济学则是强调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全部成果。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历程表明,在经济发展中任何偏离“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根本遵循都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既能促进经济发展,又能使得经济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的经济体制,因为我们的经济发展始终强调的是共同富裕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这决定了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需要,而不是资本增殖;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人民为中心,而不是以资本为中心。在当前主要表现为通过“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解决贫困人口、贫困地区的脱贫问题,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下任何人都不掉队。总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就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平主义经济思想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以下简称“习近平经济思想”),根植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之中,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今中国具体实践中的科学总结,为新时代中国经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跨越提供了科学理论向导。习近平经济思想这一科学命题,于20xx年xx月在中央政治经济会议上首次提出,其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济理论的最新创新成果,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古今中外经济思想在中国的深化发展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基于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审时度势,以其独特的政治见地和睿智的战略智慧,在传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依据中国具体实际对其进行创新发展,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一)习近平经济思想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经济思想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所在。”习近平经济思想从多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了创新发展。

其一,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思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最高命题。马克思主研义政党的根本立场是人民立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富生命力和吸引力的内容。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但是人的发展总是受物质条件的好坏的影响,物质条件对人类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换言之,只有生产力发达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彻底消除社会三大差别,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习近平发展了这个最高命题,以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为出发点,鼓励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而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其二,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真正共同体”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共同体思想”产生于资本主义旧社会之中,当时的社会并没有资本家承诺的那样美好,而是充满着剥削与压迫。马克思指出这种共同体是虚幻的,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必会被另一个共同体所替代,这种共同体就是“真正共同体”。“真正共同体”思想强调共同体的利益至上,不能为了个人利益牺牲共同体利益。如今,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逐渐成为一个共同体,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以侵害别国利益来推动本国的发展。习近平在经济全球化这个大背景下,针对我国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理念不仅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的成果,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真正共同体”的发第展与超越和经济全球化潮流的顺应。

其三,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市场与经济关系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相关理论。列宁是最早从理论和实践视野探索社会主义市场与经济关系的人。十月革命后,列宁期继承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思想,提出了一系列与苏联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经济建设思想,极大推动了苏联的经济恢复与发展,也为世界上其他生产力低下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经验指南。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列宁指出了以“新经济政策”替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该政策高度重视商品货币关系,主张用市场和货币机制的作用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可谓是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最先尝试。此外,列宁还主张同外国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等。习近平经济思想充分运用了列宁关于利用市场作用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经济思想。习近平高度重视市场与政府的作用和中国经济的国际发展,多次强调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及更有力的发挥政府作用,提出、颁布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经济发展政策,力图推动形成国际国内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格局,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权。

(二)习近平经济思想继承发展了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的相关经济思想

习近平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过程。”新中国成立后,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结合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实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之中,形成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实际、科学有效的经济思想,这些理论成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提供有益借鉴,是其重要的理论来源。

其一,继承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我国逐步实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经济建设逐渐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毛泽东依据当时的经济政治条件,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运用逐步过渡和和平赎买的方式实现了公有制改造,建立起了符合当时国情且较为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成功解决了经济落后国家何以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难题。此外,毛泽东关于经济建设问题,也数次在其多本著作中有所论述。如,在《论十大关系》之中,其认为经济建设就是要处理好轻、重工业与农业,沿海与内地等五个方面的关系,要以“协调”作为发展的准则。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则首次提出了改革是发展动力的观点。同时,毛泽东也多次论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科技和技术革命的作用。这些都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宝贵经验,如提出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的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

其二,继承发展了邓小平的相关经济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放到了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其在理论和实践的高度上,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同期,党中央还提出了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等经济思想。这些经济思想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智慧启示。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深化改革”,都充分体现了对邓小平相关经济思想的深化发展。

其三,继承发展了江泽民的经济建设思想。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道路”等重要论断。同时,江泽民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论述,总结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与时俱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基本分配制度上升为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充分彰显了对江泽民经济建设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其四,继承发展了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强调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认为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经济社会、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才能更好地解答为什么发展与怎样发展更好的问题,进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近发展。而习近平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就是新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化发展。“五大发展理念”代为发展动力、发展不平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更指明了我国未来很长一段时期的发展思路、方向、着力点,意义重大。

(三)习近平经济思想吸收借鉴了古今中外优秀经济思想成果

其一,吸收借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济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许多优秀经想济思想理念,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形成提供丰究厚文化根基。如,儒家所倡导的“义利统一”的义利观,其不仅是儒家哲学之中的价值观,也是现代经济活动之中的价值观。《孙子兵法》中的“合与利而动,不合与利而止”,其虽强调战争是否有利,但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收益的思想,与现代经济活动中效益优先的指导原则不谋而合。其二,吸收借鉴了西方经济学的相关论述。习近平曾强调:“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并不排斥国外经济学理论的合理成分。”虽然西方经济学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为资本主义社会服务,但是其中也包含着关于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相关内容。如,西方经济学之中的市场机制理论,其注重发挥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这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提供重要借鉴。同时,西方经济学中的国家宏观调控理论,资源配置理论等理论思想,也是我国经济建设方面出台的相关政策的重要借鉴。当然,我们也不能盲目借鉴西方经济学之中反映资本主义属性的价值观念,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有鉴别的对待,坚持去伪存真,洋为中用,为我所用。

二、实践逻辑:生成于丰富的基层磨练和地方从政经验,成熟于领航中国

理论创新源自于实践,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形成有着丰厚的实践基础。其萌发于其四十多年的基层磨练和地方从政经验,成熟于领航中国后的丰富实践与理论积淀之中。

(一)于xx多年丰富的基层磨练和地方从政经验之中生成

习近平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深厚,在知青下乡期间,就经常挑灯夜读,翻阅学习《资本论》相关书籍,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实平践运用高度重视。在xx任职期间,习近平时平特别重视“三农”问题,其深入实地调研正定中县“高产穷县”的主要原因,结合实际率先推动“大包干”试点,并且针对xx县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实行“半城郊型经济”“兴县富民”等政策,极大推动了xx县的经济发展。在xx任职的xx年半,是习近平经济建设相关思想成熟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习近平高度重视闽东地区的脱贫问题,其初到闽南上任,就拜访了xx的九个县区,针对脱贫问题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道路,多次论述大农业这个概念,提出要发展大农业政策。同时,习近平强调面对闽东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必须要具备辩证思维。在看见当地贫困处境的同时,也要注重其存在的自然优势,做到独特的闽东思考。在浙江任职期间,经济发展问题是习近平研究与思考最多的问题,这为丰富和完善习近平经济思想贡献了许多实践经验。在此期间,习近平多次深入实地进行调研,提出了“八八战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等重要论断,注重文化经济相结合,用文化经济带动浙江经济。在上海任职期间,习近平将xx的发展置于全国发展格局之中,强调“加大金融改革创新力度,积极推动上海的金融创新,提出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上海的比较优势。”习近平四十多年的基层磨练和地方从政经验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有益借鉴。习近平经济思想就是形成、淬炼、完善于习近平丰富的基层磨练与地方从政经验之中。

(二)于领航中国之中发展成熟

经由治县、治市和治省的层层飞跃,习近平理政的广度、深度有了质的飞跃。习近平对经济问题的思考逐渐深入并走向成熟,进入领航中国的时期。这一时期起始于十八大,丰富于十九大,是一个正在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全党智慧于第一身,开启了治国理政的全新征程。其中,习近平期平经济思想在这一时期得以正式提出并逐渐走向成熟。

这一时期,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生成与成熟,大抵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理论元素累积阶段。20xx年,十八大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近期目标,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年秋天,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力图实现周边国家共同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以崭新的视野看待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次年,在中央政治经济工作会议中,作出了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论断。十八届五中全会中五大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为新时代中国经济何以改革调整提供了思路、方向与着力点。在20xx年的中央经济会议中,指出了要引领经济新常态,努力使多方面工作重点实现转变,提出了“三去一降一补”政策等。20xx年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发表了关于经济建设的相关重要论述,如处理好“做好蛋糕”和“分好蛋糕”的关系。总之,在20xx-20xx年间发表的关于经济发展的相关重要论述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形成积累了丰厚的理论元素基础。第二阶段是正式形成和进一步发展时期。20xx年,十九大报告指明了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新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同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一命题正式提出,习近平经济思想正式形成。20xx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指出,要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等七个方面推动经济发展。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从三个方面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等。伴随着现代化进程和经济建设实践的持续推进,习近平经济思想形成了。

三、现实逻辑:应对国内外严峻形势的发展诉求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转化、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逐步步入中等收入发展行列,而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矛盾与风险却日益凸显。世界经济格局的动荡使得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新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迫切需要新的经济思想来指导,习近平经济思想就是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形成的。

(一)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是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早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依托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即是以资源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低价劳动力来推动经济发展的。长期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虽然推动经济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但是也带来了资源过度开发、环境破坏等问题。而且随着这些问题的显现、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劳动力素质的明显提升,依托要素驱动、投资驱动来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式已然不适应我国的实际情况。同时,历经新中国七十多年的建设发展,我国拥有了世界上最完备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工厂”,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轻重工业、服务业的发展比例还不够均衡,经济发展结构亟待优化升级。面对此情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发展结构、转换经济发展动力就变得尤为迫切。习近平对此作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要论断,这并不是代表中国经济的衰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停滞阶段”,而是指中国进入了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阶段。习近平经济思想就是在这转变过程中,针对原有经济理论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诉求所作出的科学应答。如习近平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创新驱动发展策略”等。

(二)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转变

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和需求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却充分显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转变。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包括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方面。进入新时代以来,社会主要矛盾的供给侧和需求侧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发生重大转变。习近平指出,现阶段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其不再单纯局限于过去简单的“物质文化需要”,而是转化为了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物质、文化、民主、法治等方面需求的满足。相应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总布局、总任务、发展动力等也发生了变化,人们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这都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得以形成的重要依据。

(三)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

中国经济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国际市场。改革开放后,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中国经济迎来了一波发展黄金期。同期,世界特上其他国家与地区的经济也处于发展的黄金阶段。但是自20xx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发主展黄金期结束,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杂音不断,经义济全球化的逆流不断涌现。而出现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经济危机后一些国家民粹主义、保护主义盛行,打着环境保护的名义采取贸易垒政策。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以本国利益有限为原则,破坏公平贸易关系和经济秩序。所以,面对逆全球化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经济发展的理论创新,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论断,坚持独立自主发展,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维护、构建公平公正的国际经济发展秩序和规则贡献中国力量。此外,十八大以来,中国在世界舞台的话语权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不断强化,逐渐成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完善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提出的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正确义利观”、中国进博会、亚投行的建立等理念和举措,为全球治理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习近平经济思想就是在不断应对国际新挑战之中生成与完善的。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多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主题研讨材料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多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主题研讨材料范文,共有21953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多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主题研讨材料下载
(多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主题研讨材料.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