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春天古诗(25首新版多篇

发布时间:2024-03-12 12:30:27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说明]春天古诗(25首新版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春天古诗(25首新版多篇

春天的古诗有哪些 篇一

一、新课伊始引入――激发学趣

在不少教师眼中,生物是一门枯燥单调、乏味无趣的学科,概念繁多难懂,叙述纷繁复杂,要想在新课伊始就引发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不亚于登珠峰。其实不然,问题很可能出在教者没有很好地利用旧知唤起学生对新知的追求,导致学生学趣淡化,提不起学劲。例如,学习新课“生态系统类型”伊始,我对学生说:“今天学习新课前,老师恭请各位同学复习曾经学习过的一首古诗,然后告诉老师这首古诗中蕴含着什么样的生物知识?”接着播放有声课件,大屏幕依次出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字幕和一幅硕大的蓝天、草原、牛羊图。伴随着优美动听的旋律和美轮美奂的草原画面,学生笑了,被曾经学过的古诗吸引住了,想急于说出古诗中蕴含的知识,却又扬言欲止,说不出所以然,急得挠耳抓头。我见学生窘态状,莞尔一笑,亲切地对学生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生物知识就蕴含在古诗中,让我们一起踏上愉快学习之旅吧!”然后迅速在大屏幕上抛出问题:1.古诗中描写了哪种生态系统?2.这种生态系统中的动物和植物有什么特征?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欣然批文入境,孜孜追求答案,整堂课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下课后,学生团团围着我就古诗中透露出来的点点滴滴生物知识信息侃侃而谈,不愿散去。

二、学习过程引入――加深理解

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解读领会掌握运用的程度因人而异,不尽相同。为解决学生个体差异问题,我借用古诗帮助学生理解,弥补学生对生活中呈现出来的生物知识的不足,教给学生获取生物新知的金钥匙。例如,在讲授“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时,为使大多数学生较好地走进文本、对话文本、理解文本、运用文本,我引入了诸多学生倒背如流的古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来耐心引导学生温故知新,从古诗中寻找蕴含的大量生物知识内容。通过反复诵读思考,学生恍然大悟,终于“嗅”出了这些古诗句其实从另一侧面告诉后人们,不管是春天梨花的开放,还是山寺桃花四月才绽放,或是鸭知春水暖,其实都形象科学地都揭示了温度、光照、水分、气候、地域等非生物因素差异对动植物的生长、分布、开花的联系与影响,进一步使学生懂得了要辩证地看待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科学道理。

三、结课环节引入――巩固知识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生物课堂教学亦然。教者重视利用学生熟悉的古诗句设计生物课结课,有利于学生梳理小结本堂课内容,理清知识脉络,巩固新知,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提供强有力的帮助。例如,学习完“植物茎的向光性”,我引用“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来结束:红杏之所以出墙,是因为单侧阳光照射引发了植物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导致了红杏的根茎具有向光性。又如,讲完“细胞的结构”后,我引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来告诉学生:被秋霜打过的枫叶之所以比二月春花还艳丽耐看,夏天的荷叶荷花之所以碧绿粉红好看,皆是因为这两种植物的液泡中的花青素含量增加导致的。随着夏秋交替、春夏更迭,气候气温发生了变化,而植物的花青素也随之变化,导致了植物的花或叶的色彩也随着改变。实践证明,在生物课结课环节引入古诗,能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学生的生物知识,较好地落实义务教育生物课标倡导的新理念。

四、复习阶段引入――培养能力

春天的古诗有哪些 篇二

关于春天的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校园的春天。 “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春姑娘又将悄悄的来到人间,到时花草树木都将张开笑脸,大地又将重新披上漂亮的绿衣裳。我们的校园也将迎来另一个美丽的春天:您看,清晨,同学们冒着初春的寒意,兴高采烈地来到了学校,春天写在了同学们的脸上;您看,红领巾在整洁的校服的衬托下,是那样的鲜艳夺目,春天飘在了同学们的胸前;您看,地上的垃圾少了,没了,同学们都把垃圾扔到了垃圾桶里,春天站在了同学们的手里。这时,春天在哪里?噢,春天已钻进了同学们的心里!看吧,你们看吧,美好的春天就在同学们身上。

这美好的一切,是谁带来的?这美好的一切就是好的行为习惯带来的。最喜欢濮存晰叔叔所做的那条公益广告,广告是这样说的:“我相信,文明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很近很近,近的触手可及,有时候文明离我们只有十公分的距离,有时候只是几十厘米的宽度,也有时候,可能是一张纸的厚度。”濮存晰叔叔告诉我们每一个人,要讲文明,树新风,养成良好的习惯。 可是在我们身边,在一部分同学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例如,在我们的校园里、楼梯间,还常能见到与我们美丽校园极不和-谐的果皮纸屑;在我们的教室里、操场上,各种食品袋、方便面盒随处可见;有的同学在教学楼走廊上追逐打闹,走路推推搡搡习以为常;还有部分同学相互之间讲脏话、粗话,随意攀爬树枝,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故意损坏学校的公共财物。这些不良行为和不良习惯,不但严重损害了学校的形象,也严重损害了我们自身的形象。

在《培根论人生》一书中,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深刻地指出:“人们的行动,多半取决于习惯。一切天性和诺言,都不如习惯有力。”可能有的同学会说:“我也知道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的习惯不好,可就是改不了。”的确,坏习惯养成后,要想改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我们要想使坏习惯变成好习惯,不仅要从小事做起,还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当吃了东西之后,不要随手把包装盒乱扔,走上几步,看见了果皮箱再扔;随身带上卫生纸,如果想吐痰,就让它派上用场或直接吐在痰盂中。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你就会惊奇的发现,即使手里拿着废弃物也绝不会乱扔了,这样,良好的习惯就养成了。

同学们,我们是春天里的花朵,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要接过中华文明的接力棒。我们每播下一个动作,将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将收获一个品格。让我们把讲文明、讲卫生放在心上,时时刻刻与文明交谈,用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千万不要把文明行为习惯看作小事。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做文明学生。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管住我们的口,不说粗话、不随地吐痰;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不打架斗殴;管住我们的脚,不践踏草坪。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同学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的校园一定会四季如春!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关于春天的演讲稿

春天,你带着生命和希望,乘着清风,踏着细雨,步履轻盈,跃过高山,飞过河流,千里迢迢而来。你所到之处,无不蕴含着朝气蓬勃的生机。

春天的到来,孕育着一片生机的开始。自古以来,诗人喜爱春天,赞美春天,是因为春天景色宜人,处处皆可入诗。漫步古诗百花园,只见咏春诗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随意采撷几朵,慢慢品读,不知不觉便可陶醉其中。

阳春三月,风和日丽,万物复苏,春暖花开,春*宜人;到处莺歌燕舞,彩蝶纷飞,春苗青葱,杨柳吐翠,好一派春意盎然,万木争春……难怪古今诗人吟咏春天,画家喜爱描绘春天,因为春天是一切色彩的总会,是一切美丽的融合。

春天的风和雨总是结伴而来。春风是春天的使者:那寒意犹存而不乏温馨的春风,是她轻轻拂醒大地,使大地欣然睁开了惺忪的睡眼,使无数的生命复活。春雨是生命的耕耘者:那绵绵的春雨,是她润醒了小草,润绿了杨柳,润开了报春花,告诉人们春天到来了。看—嫩绿的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新奇地张望着;杨柳摇摆着腰枝,随风飘舞着;杏花桃花美丽的开放着……春雨过后,湿润的空气夹杂着泥土的芬芳,随着和煦的春风迎面拂来,使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和希望!

春天里的鸟鸣更是那充满活力的生灵,尤其是那可爱的燕子,她是春天的先行者,我常在搜寻着她的踪迹,因为她们像五线谱上小巧玲珑的音符,配着“唧啾”的叫声,在鸣奏着春天的第一乐章。又意味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开始。

每当春天,回到故乡,我漫步在高高的山坡上,望着小河流淌的春水、被春风吹绿的丛林和完全被淹没在桃花中的村庄。我一边欣赏美景,一边呼吸着无比清爽的春天气息,感受到了春天剧烈跳动的脉搏。心情为之一震,啊!如此充满活力的春季!是你使大地焕然一新,是你叫大地满园春*,是你带给人类欢乐和希望,催促我们奋发向上,对生活充满无限的信心和希望……让我赞美春天!你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季节,也是一个充满美丽、神奇,充满无限希望的季节!作文600字

关于春天的演讲稿

春天,你带着生命和希望,乘着清风,踏着细雨,步履轻盈,跃过高山,飞过河流,千里迢迢而来。你所到之处,无不蕴含着朝气蓬勃的生机。

春天的到来,孕育着一片生机的开始。自古以来,诗人喜爱春天,赞美春天,是因为春天景色宜人,处处皆可入诗。漫步古诗百花园,只见咏春诗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随意采撷几朵,慢慢品读,不知不觉便可陶醉其中。

阳春三月,风和日丽,万物复苏,春暖花开,春*宜人;到处莺歌燕舞,彩蝶纷飞,春苗青葱,杨柳吐翠,好一派春意盎然,万木争春……难怪古今诗人吟咏春天,画家喜爱描绘春天,因为春天是一切色彩的总会,是一切美丽的融合。

春天的风和雨总是结伴而来。春风是春天的使者:那寒意犹存而不乏温馨的春风,是她轻轻拂醒大地,使大地欣然睁开了惺忪的睡眼,使无数的生命复活。春雨是生命的耕耘者:那绵绵的春雨,是她润醒了小草,润绿了杨柳,润开了报春花,告诉人们春天到来了。看—嫩绿的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新奇地张望着;杨柳摇摆着腰枝,随风飘舞着;杏花桃花美丽的开放着……春雨过后,湿润的空气夹杂着泥土的芬芳,随着和煦的春风迎面拂来,使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和希望!

春天里的鸟鸣更是那充满活力的生灵,尤其是那可爱的燕子,她是春天的先行者,我常在搜寻着她的踪迹,因为她们像五线谱上小巧玲珑的音符,配着“唧啾”的叫声,在鸣奏着春天的第一乐章。又意味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开始。

每当春天,回到故乡,我漫步在高高的山坡上,望着小河流淌的春水、被春风吹绿的丛林和完全被淹没在桃花中的村庄。我一边欣赏美景,一边呼吸着无比清爽的春天气息,感受到了春天剧烈跳动的脉搏。心情为之一震,啊!如此充满活力的春季!是你使大地焕然一新,是你叫大地满园春*,是你带给人类欢乐和希望,催促我们奋发向上,对生活充满无限的信心和希望……让我赞美春天!你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季节,也是一个充满美丽、神奇,充满无限希望的季节!

关于春天的演讲稿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柳条发芽,百花绽放。我走在真如古镇北石路桥的河边,迎着春天的绵绵细雨,呼吸着古镇的乡土气息,眼前是一片古寺、古树、古塔、古桥,河边一棵杨柳、一棵桃在春雨中轻轻的摇曳着,河边青青的小草,在雨中散发着泥土的芬芳,真让人心旷神怡、如痴如醉。多美的春天、多美的春雨呀。

春风飘佛香,让人心旷神怡,春雨送经声,让人神情自络,绿色怀抱的古寺,让人赏心悦目。仿佛整个身心都得到了释放。全身涌动着春的温暖,好一派春意盎然、人与自然和谐的的景象……走进春天,春水碧波涟漪,杨柳纤细婀娜。山野草长莺飞,细雨润物如歌。渲墨的风光飞入眼帘使人难掩激情释怀于春*满园之中即使谙知自己对文理的眼高手低也会情不自禁的铺笺信笔宣泄内心的赞美。梅衰未减态,春嫩不畏寒。有一场风雪来临也难掩春光的明媚,又有“夜月更拥良辰,春风十里柔情。”般的望春抒写扑入千陌使红尘更加能够喧泼庄严殊盛。

拥抱春天,看万朵锦花如蝶飞舞,听山雨滴答回声闲敲。思江南春水粼粼烟雨蒙蒙江波之上,赞北国碧水蓝蓝海浪滚滚岸礁之下。不禁心潮澎湃也呼一声感叹!些许的魂牵梦绕,曾有的诸多寄托在春风轻柔的时刻被温暖沁满润透。春天的气息是可以让人从久隐的阴霾之中走出来放松紧绷的身心畅快的呼吸一下的。携着春天的气息哪怕作一个含泪的微笑恐是人生之中莫大的幸福。

天好,一切皆好。享受春天的来临吧!把心真正的交付给春晖的季节,让春风给予一次真正的洗礼。“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相隔时空远去的古人把对春意盎然的美好诗句早已有了真真切切的诠释:四季之中惟有春天可以使人永恒的期待;世界之中惟有上苍给予的春天是富有真情温暖的。

关于春天的演讲稿

春天让人记忆翻新、思绪年轻、感触怡然;她本身就像鲜花色香撩人,本身就像美酒纯厚浓郁;君不觉春风拂面,春笋拔节、春雷阵动吗?只有春天,才会让我们领略和体会生活和生命的一份快乐!

还记得吗?北方的春天到来,小时候的我们第一次卸去棉衣,脱去鞋袜,穿着单薄的衬衣赤着脚丫,和自己的小狗一起奔跑、撒欢,在那水彩画一般的旷野……还记得吗?小时候我们跟着老师唱“春天在哪里”、“孩子睡了,妈妈也睡了”和“拿起小篮来到山上”,还有“让我们荡起双桨”,在窗外那碧空悠悠,绿树摇风的时辰……还记得吗?小时候我们站在屋檐下,托起小手掌或者小玻璃杯,跟滴答而下的春雨接触、交谈;或者一个人到近郊野地的水洼去捉蝌蚪,天空有温暖的阳光照下来……哦!那是儿时美梦一般迷人的寂寞!那是多么亲切而又遥远的歌声和记忆!那是多么奇妙而又甜涩的童趣呀!可是那些,究竟发生在我孩提时代的哪一天呢?

还有那些春天的年轻时光,那些让人悟起落,心灵有着甜美悸动的日子!

春天的古诗有哪些 篇三

关键词:赏析 古诗词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10-0056-02

作者简介:于葆青(1969―),山东成武人,硕士,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成武第二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是人类家园中永不老去的童心梦幻,是文学的源头,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它以细腻的感情、丰富的内容、和谐的音韵、优美的意境熏陶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学生学习古诗词,不仅能陶冶道德情操,而且可以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的目标是“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根据这一精神,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谈谈自己是从哪几方面进行古诗词赏析教学的。

一、理解诗词大意,整体感知内容

赏析古诗词最基本的就是正确理解诗词中词语、句子的意思,进而从整体上感知诗词的内容,这是我们赏析诗词的基础。在教学这一环节时,可以出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诗词中的某个词或某句话有几层意思?你能说出来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诗词中某句话所写的景色吗?

如:在教学王维的《使至塞上》时,笔者出示了以下问题: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共有两层意思,你能说一下吗?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优美,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出它所展示的景象吗?通过思考以上问题,学生们很轻松地把这首诗的大意理解透彻了。所以,一首诗词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论是叙事、抒情,还是议论、言志,表达的都是完整的意思。虽然受语言古今差异等影响,要让现在的学生完全理解古诗词句子的意思有一定难度,但入选教材的诗词都是经典名篇,大都通俗易懂,即使是千百年后的学生,通过自学和老师的引导也能读懂诗词的大意,再联系诗词的“上下文”去理解个别字词的意思,就可以水到渠成。基于古诗词大意去辨析字词意思,不仅易于理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体会诗词感情,走近作者心理

古诗词以其凝练的语言、和谐的韵律、浓缩的情感、醉人的意境,在文学的宝库中熠熠生辉,欣赏前人留给我们的诗词瑰宝是一种精神享受。李渔在《窥词管见》中对抒情作了精辟的论述:“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由此可见,抒情是诗词最基本的特点。诗词的创作过程始终伴随着诗人感情的激动,是其强烈感情的产物。为了让学生准确地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经历和创作风格。像读李煜的词,我们就要明白他由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的经历,这样才能真正体会他作品中的深重忧愁;读李清照的词,就要知道她前期、后期不同风格形成的原因。另外,古人用一些特定的表达方式来传递某种特有的情绪,像用折柳表达送别之情,借明月抒发思乡之情,寄秋风以表忧愁等,也应让学生了解。如果学生头脑中有了以上这些基本知识,再结合诗词的具体内容,就能准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如:笔者在教学李清照的《醉花阴》时,首先让学生明白这首词是她哪个时期的作品,再让学生结合全词看看是否确实体现了她前期的创作风格,是从哪几句话中看出来的。课堂上,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将作者的内心情感体会得淋漓尽致。

三、赏析诗词名句,陶冶精神世界

古诗词中的名句,有的主旨深刻,催人奋进;有的感情细腻,感人至深;有的景色宜人,令人赏心悦目。欣赏这些名句,对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陶冶学生的性情,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都有很深刻的意义。在教学这一环节时,笔者主要提示学生从这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1.这句话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有何作用?2.这句话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有何作用?3.这句话中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4.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抑或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如: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句诗时,可引导学生主要从动词运用的角度去分析: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燕的动态,从而使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通过对名句的赏析,不但训练了学生的理解、分析、想象、表达等能力,而且也使学生得到了美的享受,陶冶了性情。

四、学习诗词技法,指导学生写作

优美的古诗词不仅在感情、意境方面能感染人、打动人,其突出的表现手法更需要学生学习与掌握,这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诗词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想象等。在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时,笔者主要提示学生这样思考:诗中运用了何种手法?为什么运用这种手法?当这些问题解决后,笔者再让学生尝试着运用这种手法写作。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轮皓月从海上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洁白的月光,照着我也照着远在天涯的亲人。月光勾起了诗中人的无尽思念,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两地离愁,不能一处,是多么的痛苦;两人相思,同时望月,又是多么的甜蜜!这样,就达到了学以致用,指导写作的目的。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的灿烂瑰宝,是铭刻于华夏儿女精神世界中的独特符号。中华民族历来有注重古诗词学习的传统,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更能体会中国古代诗词的博大精深,更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增强其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在传承民族精神财富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创新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让每一个炎黄子孙更亲近古诗词,更热爱古诗词。

当然,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中最精致、最灿烂的一页,是整个中学语文教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当然,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多种多样,远不止上文所提及的几种,更好的方法还有待广大语文教师不断积累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张悦群。沐浴在古代诗歌的阳光中――新课标下古代诗歌教学的新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12).

春天的古诗有哪些 篇四

(1)整体把握。这一环节是古诗歌教学的常规工作,应在老师指导下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涉及内容应包括诗词作者、相关文学常识、注解以及字词读音。了解写作背景,对于一首诗词感情基调的确定非常重要。如教材中很多诗人的作品都创作于自己遭贬谪之后,情感上往往带有愤懑、抑郁之意,这些在诵读中应该有所体现。一些常见字词的读音辨析也不容忽视。如“沉舟侧畔千帆过”中的“沉(chén)”和“忽复乘舟梦日边”中的“乘(chéng)”。如果读音上混淆了,对诗句意义理解也可能产生偏差。一些古音字或特定读音的字词也应重视,如“浩荡离愁白日斜(xiá)”“将(qiāng)进酒”“阿(ē)房(páng)宫”等。

(2)细节品味。对诗词逐句进行细节品味,这是古诗词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老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精心设计问题,不断引导学生走进诗词的意境。在这个环节中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①让学生自己悟出“重读点”。所谓重读,就是在朗诵中加重语气、增大音量,以强调所读内容。诗词中哪些需要重读,为什么要重读?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把自己认为需要重读之处提出来,让学生标注在书本上,无疑这不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的发挥。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悟出来呢?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设计启发式问题的方式。如在李白《行路难(其一)》第一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通过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找到应该重读的地方。老师问:这一句表现的是什么场面呢?学生回答:是宴会。老师问:这是一场怎么样的宴会呢?学生答:是豪华奢侈的宴会。老师问:怎么能看出这场宴会的豪华奢侈呢?学生答:“金”“玉”的容器,价值“十千”“万钱”的酒菜。这三个问题思路清晰,层次步步推进,没有为难学生和牵强附会之感。学生在回答完第三个问题后就会明白,原来“金”“玉”“十”“万”需要重读,能强调出这场盛宴的豪华。

②找出诗词中情感变化的“关键点”。在一些诗词中,往往会有转韵现象。如在李白《行路难(其一)》中,前四句的韵脚是“an”,到了五、六句则转为“ai”,这就是需要关注的关键点。前四句,诗人异常压抑,面对美食佳酿毫无食欲,内心急切不安又无所适从,进退无路却又想继续求索。从整体上看,前面部分都是沉抑的,而在反复的“行路难”咏叹之后,一句“今安在?”则像是对前面“冰塞川”“雪满山”痛苦迷惘的宣泄,诗人已不是简单发问“我在哪里?”而更像是控诉:“我能往哪里走?”这样最后一句的豪言壮语便呼之欲出了。在教学中,这样的“点”很重要。学生一旦用转韵的规律找到这样的“点”,便能拥有一份成就感,对诗词的投入便又自然多了一分。

春天的古诗有哪些 篇五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诗歌教学 课堂预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12-0063-02

作者简介:康爱红(1970―),女,江苏如东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如东县袁庄镇先民初中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传统的古诗教学以知为本、以学为标,教师侧重对考试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强化训练,忽略学生的兴趣、情感、价值观等,诗歌的深厚底蕴难以得到发掘和传扬。但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则是以培育学生综合人文素质为目标,强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品位。如何才能将两者统一起来?根据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课堂的弹性预设入手,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发展,从而为“生成”创造条件。以下结合《钱塘湖春行》的教学实践谈谈笔者在课堂弹性预设环节的思路和策略。

一、以“三维”为原则,全面预设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中的弹性预设要为课堂生成导航,为体现学生主体性而预留空间,要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基于此,初中古诗教学要从知识教授讲方法、能力学习重过程、情感态度善引导三个维度进行设计。

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主动探究,在实践过程中体会诗歌情感、获得审美感受,也就是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诗歌教学目标预设的重点。新《课标》提出,学生阅读实践过程是诗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体验、感悟,在获得审美乐趣的同时锻炼其思维能力;切不可以简单的知识分析代替学生的能力探究过程。诗歌寄寓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只有在教学情境的激发下,才能让学生准确理解作品的写法和思想,表达自己的发现与感悟。教学中情感目标的落实要通过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如学生读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会受到浩然正气的感染: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会感悟到漂泊天涯的悲悯:吟贺知章的《咏柳》会体会到初春的美丽。

新《课标》理念下的诗歌教学是开放的,需要学生有开放的思维与自由的言论。语文教师要将教学目标设在弹性区间内,这样可引入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在实施过程中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让知识、经验在区间内进行自由碰撞,在框架中灵活组合、随性创造,通过师生互动的对话交流,将预设的教学目标不断完善。

《钱塘湖春行》是苏教版八年级的一首诗歌,其教学目标可设置为:

1.文本目标:(1)具体词语:绿杨阴、白沙堤;(2)特殊意象:水、云、早莺、新燕、乱花、浅草;(3)诗歌特点:节奏、韵律;(4)修辞手法:拟人、对偶。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

3.能力目标:能够背诵并积累、感悟、运用。

以上表现性目标对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维度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都有明确具体的陈述,具有极强的操作性,这样适度安排教学内容,教师也可依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调控。

二、把握主题,预设丰富动态的教学内容

诗歌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毫无距离地和诗人共鸣、与作品互动,这种理想境界的实现,难在对“诗眼”的突破。如何突破“诗眼”,这是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握的重点。每首诗歌都有自身所要表现的主题,作者的情感也蕴蓄其中,如何进行诗歌内容的教学预设呢?

笔者认为,要从主题的把握入手,分层进行,采用板块式教学设计,如“读美文―品美意―赏美韵”,又如“读通诗句,理解文字―读懂诗意,品味文学―读透情韵,反思文化”,另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穿插和变动。在每个板块的教学中,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仅是一种框架结构,在诗歌学习中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头脑思考,心灵感悟,进行自我表达。

如在《钱塘湖春行》的教学中,笔者这样预设:

【情感导入】

师: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一个古代传说。谁知道这个传说的名字啊?

生:《白蛇传》。

师:《白蛇传》的动人传说发生在哪里?

生:西湖。

师:是的,发生在杭州西湖。今天就让我们进入时光隧道,回到千年以前,让白居易作导游,走进西湖,与他一同“春行钱塘湖”。

【熟读感知】

学生先自由朗读,师请生读两个易读错的字:(没马蹄mò 白沙堤dī)

再让学生画出七言律诗句读:“孤山?筑寺北?筑贾亭?筑西,水面?筑初平?筑云脚?筑低。几处?筑早莺?筑争?筑暖树,谁家?筑新燕?筑啄?筑春泥。乱花?筑渐欲?筑迷?筑人眼,浅草?筑才能?筑没?筑马蹄。最爱?筑湖东?筑行?筑不足,绿杨?筑阴里?筑白?筑沙堤。”

【精读品悟】

1.齐读全诗,找出全诗是围绕哪个字展开描写的?(明确:春)

2.从“春”眼看诗,诗中都描绘了哪些景物意象?(写景:水、云等,状物:花草、莺燕)

3.从景观情,诗中的景物刻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爱景:西湖春景;爱情:恬静、舒适)

4.品鉴:诗人如何以字构图、以诗传情,将零散的景物意象汇聚成美丽的春景图?(诗人以“春行”为线索,用“足迹所到之处”组织画面,传情达意,结构严谨)

5.炼字推敲:哪些字或哪些词用得妙,并简要说明原因。

学生对颈联的“乱”字进行联想和感悟,从朱自清《春》中的描写感悟到春花的勃勃生机;由“浅”字体会“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那一刻的嫩绿和新鲜感;颔联中“莺争树、燕啄泥”巧妙地传达出春情的美好,莺燕活泼、俏皮地争树、筑巢,充满喜悦与希望,让人顿感欢欣与鼓舞。

【分析总结】

全诗流露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我们对大自然应持什么态度?诗歌着眼于“春行”,洋溢着马背上游春的趣味。诗人并不面面俱到,而是拾取几处,从孤山寺北徜徉到杨荫沙提,随着诗人,我们亦有饱览西湖美景之感。

通过这一教学设计,笔者抓住诗歌教学的要点,留给了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如诵读感知和提炼文字、感受意境等环节。同时在教学内容上要体现出学习的层级性,利用学生的期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多预设“怎么办”,多留白,使预设更具包容性。

诗歌教学的课堂预设要解读文本,抓住主题,再从整体把握,体会整首诗的思想情感。对学生来说,要让其透过诗歌感性的表象背后,挖掘更为本质和客观的东西。此时也要继续关注诗歌作者的生平、社会主流思潮等。另外,在进行预设时,教师要围绕所学作品扩大资料搜集的外延,引导学生加强对所学作品的解读与评价,拓展阅读视野,在拓展与比较中获得解读文本的最大可能性。而这也是进行课堂预设的本质目标所在,通过预设的带领,可以让学生对文本充分解读,一读读通诗句,再读读懂文字,三读品出诗意,每次朗读课文都能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悟。这样的课堂预设就让学生获得了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发展,实现了教学的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春天古诗(25首新版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春天古诗(25首新版多篇范文,共有11631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春天古诗(25首新版多篇下载
春天古诗(25首新版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86956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