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读《傅雷家书》有感(精品多篇)

发布时间:2023-06-29 09:06:08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寄语]读《傅雷家书》有感(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读《傅雷家书》有感(精品多篇)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一

家书,是亲人间倾诉的媒介。以情为笔,书写下句句行行,字里行间流露的是浓浓亲情。翻过一页页篇篇,薄薄信纸中传递的是赤诚话语。傅雷父子深沉而又温暖的情谊,皆流淌在这质朴的家书中。

1954年1月18日,傅聪动身前去波兰。傅雷一家“一夜都没睡好,时时刻刻惊醒”。母亲哭成了泪人,眼睛肿得不成样子。而傅雷,他一遍遍回想着傅聪的童年生活,愧疚填满了他的心:“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样的拥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与热爱呢!”尽管傅雷一直以严格的标准要求着傅聪、一直树立着一名严父的形象,但他对孩子的关切、心疼永远是同他人一样的。只不过父亲一向含蓄,如茶般淡泊,只有在这离别之际,我们才得以窥见这滔滔如江海般的深切的爱。但是,傅雷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他并非一味地指挥傅聪“应该怎么做”,而是提出建议和引导傅聪寻找方法。比如,傅雷就傅聪对于杰老师的看法,给予了他建议和帮助,教导傅聪处理事情是一定要心平气和、冷静理性。在那封长度可观的回信中,傅雷慎重地考量了方方面面的影响和原因,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式,并且尊重了傅聪的想法,让他自己仔细考虑、作出选择。傅雷的教育是以一种“放手”的教育。他主张“做人第一,其次是艺术家,然后才是做音乐家,最后才是做音乐家。”教导傅聪如何为人处世,强调他时刻心系祖国。“温室里的花朵是弱不禁风的,大自然中的树木才能经受住狂风暴雨。”他为了傅聪的成长呕心沥血,让傅聪长成不惧风雨的大树。

这些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在生活中,我的父亲对我的教育比起同龄人是严格的、独立的。在我小时候就要求我帮助家里做家务,也常常就一些含义深刻的问题,和我辩论、探究。在我记忆里,有很多我的朋友可以但我不可以做的事,也有一些他们不必但我必须要做的事。但是,他教育我要学会独立,使我在面对困难时更为从容,让我的思维更深刻,在成长的路上走得更快更远。现在,我已经知道父亲在我背后的付出和良苦用心,他那含蓄的父爱就如同朗朗明月,照耀我前行的路。赞叹伟大的亲情!亦赞叹淡泊如清茶、深沉如江海的父爱!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二

每个人都有生身父母,大都体会过父母的`慈爱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不是老师的教导,不是长者的叮嘱,而是父母对儿女的关切,是不同于我的父母的关爱,却不失被细心呵护的感觉,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爱,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爱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父亲傅雷是一个睿智,博学,正直的学者,年轻时甚至有些暴燥,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端庄贤淑,又温厚善良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而所谓“人”在傅雷心中又是具体而微的,这不只是一个愿望,一个口号。它大到对世界对人类对祖国的忠诚与献身精神,小到对自己事业的严谨,对父母的孝敬,对妻子的理解,对友人的宽容,甚至具体到了一个乐段的处理,一位友人的交往,以至于儿子的言谈举止也都一一告诫“手要垂直,人要立直”都使读者印象深刻,颇有感言。

母亲在那个险恶的年代,在个人安危毫无保障的日子里,她心系远方的儿子和孙子,她克制着内心的恐惧和痛苦,把坚强、安详、无微不至的关怀传送给漂泊异国他乡的亲人。一件为孙儿一针又一针织出来的毛衣,情重如山,她却为“礼薄”而不安,为了让儿子在异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她一丝不苟地写下菜肴的制作程序,惟恐疏漏一个细节。她爱夫爱子,一生为这个家奉献,然而,她同样为了不能再忍受的人格尊严的践踏和侮辱,夫妻二人一同将生命融合,迈向永恒,或许更多的是徇情,也算是个结束。然而这个结束却从没让人把他们夫妇俩分开过。

夫妇二人作为中国人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两个儿子成材,大儿子傅聪成为著名的钢琴大师,小儿子傅敏成为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教儿子先做“人”,后成“家”,在他们的人生的句号中,就用“人”字结束了,一切美好的的回忆不愿让自己屈辱,不愿再让生活中有如此多的自己不能忍受的不愉快。他们宁肯抛弃自己而获一个解脱,来完成人的诠释。 他们的死在我心中有了震撼,我不再象年轻时那样为他们痛楚,只求半个世纪来他们真正的安息。

正是他们严格的家教陶冶出一个世界级的艺术大师。正如好友楼适夷面对傅雷对儿子傅聪的家教的过严过细却“不以为然”。然而就是这样严格的家教,才造就了他不俗的一生,并给千千万万的父母留下了一面宝镜,照一照我们给了孩子一些什么吧?为了孩子我们自己怎样做事做人?

在书中我们不光看到了一个严格的戒子而又亲切关爱的父亲,同时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长。他的音乐译着和儿子沟通交流,他把对祖国的发展的关切之情,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同样流露给学生,傅雷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心力,在对社会祖国和人类世界尽自己的责任。儿子傅聪,在异国漂流生涯中,吸取了多么丰富的养料,但父亲使他在海外孤儿似的处境里,好像父母仍在他的身边,时时给他指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有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魔障和阻力,踏上自己正当成长的道路,通过这些书信,不仅儿子和亲人之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也通过这一条纽带,也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结合。后来的事实证明不管国内家庭所受到的残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恶名,他始终没有背弃他的祖国,不受祖国敌对者多方的威胁利诱,没有说过或做过有损祖国尊严的言行,这就是一个父亲对一个儿子的熏陶,这与父亲在数万里外,给儿子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时间,距离都不是问题,有心的父母,你那颗不眠的爱子之心,就是不可替代的教科书,人生的加油站。

这种关爱不是意识一个阶段,而是伴 父爱而来。这位严肃的父亲,从来就没有推卸自己的责任,即使在上海被日本包围成孤岛时,他就把孩子关在家中,而且很早发现在他幼小的身心中,有培养成为音乐工作者的素质,正如他对自己对人对工作对生活各方面都要求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一样,对待幼小的孩子一样,他亲自编制教材,给孩子制定日课,一一以作则,亲自督促,严格执行,他规定孩子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他做到了,也一同要求儿子做到了。真乃真父子。我为人间的这一遭父子情惊叹,对,是朋友,是同志。

除了感慨傅雷在创作上甚丰的翻译作品,骄人的成绩,还为他是这样一个集艺术与生命都美妙地融入自己生命中的一个近乎完美的人。他的生活有规律,人生就是优美的弧线,那留给我们的点点滴滴那样温暖每个少年、青年、父母的心。

对待儿子,他说:“我高兴的是我有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长的。”而且,他谦虚诚恳地说:“我与儿子的相处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教会我们如何和孩子相处,以怎样的一种姿态交往。”孩子经受痛苦时,他说:“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他不为孩子包办,而为孩子这种蜕变的过程而高兴,并且鼓励他艺术要有更诚挚的心,“得失成败尽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为了指导儿子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习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用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他说“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

面对现在大学生邮给父母的待寄汇款单,没有其余的问候,而这位父亲告诫儿子写信就是强迫你整理思想,也是极好的训练。在如今是多么需要啊。

在日常生活中,他告诫儿子“人总得常常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最基本的就是要抓紧时间”;“做事要科学化,要彻底”;“在外面世界均勿难为情,被人家随便多留,才能不打乱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与性情”。我觉的就是我们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而这样严于律己教子的人,他却说:“身外之名,只是为社会上一般人所追求,惊叹;对个人本身的渺小与伟大却没有相干。孔子说的‘富贵于我如浮云’,现代的‘名’也属于精神上‘富贵’之列,智者自甘淡泊,因此我们不因该受羁于贪念和欲望”。对成名成家的儿子不忘人生指南。

而当成年后,儿子面对感情的选择,他竟也不失时机的帮助:“要找一个双方缺点各自都能各自认识,各自承认,愿意逐渐改,同时能彼此容忍的伴侣(这一点很重要),要找永久的伴侣,也得用理智考虑,勿被感情蒙蔽,服人的眼光———结婚就会变,变得你自己都不相信事先要想不到这一着,必遭后来的无穷痛苦。”而当他们成家后,他有叮嘱切勿钱在手头,撒漫使花,越是轻视物质,越需要控制物质。

随处读来,有反复叮咛,有温馨提示,有如朋友交心,有的甚至连点重重的着重号,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些如细流般温润人心的句句话语,难道只是一般父母意义上的唠叨,这是千年修来的服气。翻动着每一页字字沁人心脾,我的心总能被染的金灿灿的。

随书还附录了儿子傅聪,傅敏给父亲的信,看来这些信并非一去不复返,并有幸被我们读者读到这样一本好书,比起其余诫子书更增添几分民主平等。不幸的是这样幸福一家被时代过早的拆散,作为一名教育者,一位家长,我力推这本书,或许你从中可以领略的更多,不妨亲自拜读。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三

读《傅雷家书》前我和傅雷大约有三次交集:

一是前几年略读过他的著作《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但没深入了解傅雷。

二是20xx年的初夏,认真读了放在我家里二十年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心中颇为震撼,被克里斯朵夫感动,被罗曼罗兰的文字感动,没多想这是傅雷的翻译。

三是20xx年末,在南艺校园闲逛,看见傅雷的雕像肃立在美术学院门前,才意识到傅雷和南艺的关系。

我当然老早就知道《傅雷家书》,也知道它是教育孩子的畅销书,但是一直没收,也没主动了解过书籍的内容,知道是爸爸写给儿子的信件。潜意识告诉我这样的信件通常意味着说教,我迟迟没有动阅读的念头。

合上《傅雷家书》最后一页,我心中五味杂陈,我的潜意识是正确的,同时感叹和此书相遇太迟。这是一个严厉地令人发指的父亲,这是一个饱含着深沉爱意的父亲,这是一个学贯中西、人格卓越的父亲,做他的儿子很幸运,亦很艰难。

傅雷和妻子朱梅馥共育有两子,大儿子傅聪,小儿子傅敏。傅雷对两个儿子的培养很不一样,他认为傅聪从小表现出很强的音乐天赋,就着力培养,傅聪也没辜负父亲苦心孤诣的栽培,成为名噪一时的钢琴演奏家。而傅雷却认为小儿子傅敏,资质一般,自然科学和数学还不错,就让傅敏走普通学校教育的路。有资料记录,傅敏当年报考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但是傅雷坚决不同意,最后傅敏成为一名普通的英语老师。

《傅雷家书》中的书信主要是傅雷和傅聪之间的对话。当年傅聪远渡重洋到波兰学习钢琴,傅雷为了训练傅聪的思想,培养他的文笔和才智,平均每个月写三封3000字的长信,和傅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告诉傅聪人生道理,帮助他缓解在异乡的烦恼和苦闷。这样花费心血和精力的父亲,世上能有几人?

从通常角度而言,傅聪的确被傅雷培养成人生赢家,少年得志,全球世界巡演,定居英国,住在五层楼的别墅中,家中四台钢琴,有三架斯坦威。可傅聪的成功却掩盖不住傅雷的悲凉,在这悲凉中,我读到傅雷教育的失败。

是的,傅雷的教育是失败的,除了钢琴演奏的成功外,傅聪并没有成为他父亲在家书里千嘱咐万叮咛的"人"——一个淡泊名利,报效祖国,感情专一,艺术至上的"人"。

我们先来看看傅雷对儿子傅聪浓厚的父爱。尽管傅雷学识过人,德艺双馨,在当时也是名流,可他的父爱和普通父母并无区别,甚至比普通父母还愿意为儿子鞠躬尽瘁,付出一切。

儿子要远行时,傅雷不放心,一点生活琐事都要在信中再三安排:"一切零星小事都要想周到,别怕天热,贪懒,一切事情都要做得妥帖。行前必须把带去的衣服什物记在"小手册"上,把留京及寄沪的东西写一清账。想念我们的时候,看看照相簿"。

儿子到了波兰后,傅雷拿出自己26年前留学法国的经验,手把手教儿子如何节省开支,如何请人吃饭:"事先可以协商,倘隔天通知下一天少吃一顿或两顿,房东可以不准备饭菜,因此可以少算一顿或两顿饭前。预料你将来不时有人请吃饭,请吃饭也得送些小礼,便是半打花也行,那就得花钱;把平时包饭地方少算的饭钱移作此用,恰好弥补。"

对于儿子的衣食住行,练琴交友,拜师学艺,傅雷左叮咛右嘱咐,末了,他还是不放心,说:"孩子,我真恨不得天天在你旁边,做个监护的好天使,随时勉励你,安慰你,劝告你,帮你辅平将来的路,准备将来的学业和人格。"

用尽全身之力为孩子未来铺就一条坦途,这是全天下父母的心愿,傅雷也不例外!可以想象出,在深夜的书房里,傅雷伏案工作一天后,虽然已经困顿不已,但是还要提着毛笔,用一笔一画的正楷,把疼到骨髓里的父爱,编织进家书的字里行间。那份牵挂,那份想念,那份忐忑,那份操劳,跃然纸上,而我,一个普通的读者,怆然涕下!

傅雷对儿子的要求极其严格的,其严厉程度,恐怕大多数父母都不及他万分之一。

傅聪来信的信封不干净,傅雷毫不留情地指出来,并由此推及做人方面,他认为:"日常琐事要做的干净,等于弹琴要讲究干净是一样的。我始终认为做人的作风应当是一致的,否则就是不调和"

傅雷寄给傅聪的书信,如果傅聪只回复"收到",傅雷势必不饶,一定要傅聪明确"来信及谱二册均已收到"。

傅聪演出海报的手写签名,笔画笔锋如何写,傅雷都要提出中肯的建议。

傅雷自己太博学,太强大,生活在如此优秀的父亲身影下,傅聪会不会很累?曾有傅雷的朋友问傅聪,他淡淡地回答说,还好,不觉得父亲的严厉有多过分!凭直觉,这不是傅聪的真心话,但是面对浓得化不开的父爱,他又能怎么说呢?

傅雷在信中和儿子,谈川戏,谈昆剧,谈李白,谈《世说新语》,谈贝多芬,谈萧邦,谈克里斯朵夫,他希望儿子要真诚,做艺术家一定要先做人。

他一再嘱咐儿子减少商业演出,把精力投放在自己技艺和艺术的提高上面,不要成为演奏家,而要做真正的艺术家。

他与儿子修家书的目的,除了思念儿子之外,更多的是希望儿子把在波兰学习的心得体会,总结出来,写出来,方便国内的学子参考。他希望儿子做教育家,他苦心积虑地为儿子以后的事业做准备,为中国的音乐界作准备。

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叮嘱儿子,好好学习,学成回来,报效祖国!傅雷是心中藏有大爱的人。

他深知儿子感情丰富,性情多变,除了学习之外,儿子的感情婚姻问题,让傅雷夫妇最为牵挂。他们用自己的爱情和婚姻,一再告诫儿子,感情要专一,要多体贴自己的妻子。

可是,让傅雷夫妇倾注全部心血培养出来的儿子傅聪,学成之后,远走英国,为了演出的需要,加入英国国籍!这件事给傅雷夫妇带来难以想象的痛苦!

我们不是当事人,不好评价是非,或许这其中本没有是非!当年的中国,当时的环境,当时的气氛!让任何一个人身处其中,都未必比傅聪做得更好!做这样的选择,傅聪自有他的苦衷和无奈!

当看到傅雷遗书里的一行字:"何况光是教育出一个叛徒傅聪来,在人民面前已经死有余辜了!"眼泪再次模糊了我的双眼!

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时,一直忘不了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有些人把自杀的人视为是懦弱的人,胆小鬼。好死不如赖活着,一直是我们对生命的信条。可是"哀莫过于心死",心已经死亡,肉体只是一副架子罢了。

如果你细细读完傅雷的家书,感同身受体会一个父亲炙热的爱,就明白傅聪加入英国国籍带给他的致命打击,你虽然不支持傅雷对生命的选择,也许你会尊重,因为死亡,失去肉体不是这世上最可怕最痛苦的事情。

傅聪住在英国的五层别墅,和第三任妻子一起奏响斯坦威庄严的琴声时,我想到傅雷信中滚烫的话语,说好的淡泊明志呢,说好的感情专一呢,说好的教书育人呢?

家书中傅雷对傅聪的教育,最后来,只落得一场空!

女儿十四岁,我们朝夕相处的十四年,使得我对教育有了最本质的认识,就是: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傅雷对傅聪的教育,再次印证这个认识。傅雷对傅聪的教育不可谓不尽心,无论是言传还是身教,这世间难有几人能超越傅雷!可是,今日住在五层别墅里的傅聪,远不是傅雷当初教育时所期望的成果!

读完《傅雷家书》,内心深深感谢傅雷,正是傅雷无私的爱和热情(把自己心得写下来,以备别人学习借鉴),才让如我一样的普通人,得以领略文学、艺术和音乐的魅力。这也正是《傅雷家书》自出版以来,畅销不绝的原因。傅雷的光芒永远在世间闪烁,他努力促使儿子去做的事,自己在不经意间达成了!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四

周末的闲暇时间,我喜欢安静地坐下来,品一杯好茶、弹一首好曲、唱一首好歌、读一本好书。.。.。.

——题记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与其儿子傅聪之间的书信往来集结而成的。该书是一本充满亲情的家书,也是一本充满哲理的好书。

傅雷的童年是在他母亲几乎不近人情的教育与监督下度过的,受此影响,他对傅聪的教育与监督也沿袭了他母亲的风格。教子严格,家风严厉,再加上傅雷脾气暴躁,父子之间的关系极其僵硬。

后来,为了更好的前途和命运,傅聪出国了,出国后,由于父子间的僵硬关系,傅聪并没有往家里写过信。但表面冷清、却又爱子之心强烈的傅雷,由于太多的思念、太多的担心,最后傅雷思来想去,决定给傅聪写书信。这一写就写了很多封,这些书信的最后合集就是我们如今所看到的《傅雷家书》。在这些书信中,篇篇都能让我们看到一颗深切的父爱之心,即使是时隔多年,也能从中深切地看出字与字之间的所流露出的那种父对子的思念和关爱之情。

这些信与一般父亲所写的内容不同,其不同之处在于:一般父亲写信都会表达着对儿子的欣慰、自豪、怀念、关心等情感,而傅雷所表达的则是对孩子童年时他的严厉要求的愧疚之情。诉说自己对童年时严厉待子的后悔之情。

再一次读《傅雷家书》时,我们不免会从中进一步得到:傅雷其实是一位好父亲,虽然他脾气暴躁,但都是源于他对儿子的严格要求和望子成龙的那种期盼的心啊。.。.。.哪位父亲不是这样的,表面上不易接近、冷漠,甚至觉得无情,可背地里所受的一次又一次的痛、一次又一次的伤,又有谁能体味得到呢?恐怕也只有他们吧。其实,他们是爱我们的,只是不善言词罢了。也许“父爱如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对我而言,读《傅雷家书》可以说是受益匪浅了,除了懂得傅雷那些对子的谆谆教诲外,我也为此对父母所给予的爱理解得更加深刻。自此,深觉对自己也应该严格要求,以使自己的父母少费心。

是的,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一位圣人谈心;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得到了老师的教诲。阅读,是滋润心田的甘露。而《傅雷家书》就是一本好书。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五

父爱如山,母亲如水。虽然纸短情长,但却奔赴千里,终于见字如见面。很多年前就读过傅译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在书店里也见过各种版本的傅雷家书,也曾耳闻傅雷家书入选教科书,与曾国藩家书地位相当等,但军规愚见,一直不看好书信体的“作业”,以为这种作品未免难成系统,又不免陈词滥调,絮叨琐碎。然而,最近一个多月,军规利用午休前晚饭后的时间,在公司陆续读完这本传世家书,不时或掩卷深思,或喟然长叹。其中鲜活之形象,谦虚之人格,无私之父爱,细腻之笔触,深刻之见解,让此书不负其盛名,为人父者当读之,为人子者更当读之。

家书内容在此不再赘述,读者读完自有道不清的感悟。军规只说本书最后附的傅雷朱梅馥遗书,傅雷在遗书中详细列出家中重要资产归属,委托妻弟代为处理,如补缴房租,遣散保姆费,甚至他们夫妻的火葬费!在遗书中,傅雷违心地称儿子傅聪为“人民的叛徒”,与整本家书中其部分,傅雷与子信中提到如何以傅聪为其骄傲,又鼓励他在艺术上继续进行,知感恩培养高尚的人格等——态度迥异!遗书中这最后几句是傅雷先生在如何极端残酷环境的环境下的无可奈何之语,正如朋评论家家所说,傅雷先生的死不是绝望之死,而是有尊严的死。傅雷的家书,会像一盏明灯,照亮一代又一代坚强、正义和值得尊敬的父辈与子辈们。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六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教育他们先做人、后成“家”,是孩子培养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因此傅雷夫妇也成为是中国父母的典范。

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从中,我首先感受到的是深厚的亲情。傅雷夫妇平实的语言道出的是一片浓浓亲情,读后让人感动不已。“你的信我们看得多宝贵,我们虽然分离了,可是心永远在一起,这是你给我们的唯一的安慰。”可怜天下父母心,在父母的眼中,孩子胜过一切。“只有你的一切真能使我们的心开放,想到你我就觉得幸福了,没什么抱怨的了。”儿女是那么容易让父母满足和幸福。“我们做父母的人,为了儿女,不怕艰难,不辞辛苦,只要为你们好,能够有助于你们的,我们总尽量的给;希望你也能多告诉我们,你的忧,你的乐,就是我们的,让我们永远联接在一起。”“只要常常写信来,只要看见你写着‘亲爱的爸爸妈妈’,我已满足了”“十七天不接来信,有点着急,不知身体怎么样?”纵观全书,类似这样充满期待、焦虑与关切的话语俯拾皆是,父母对儿女的牵挂、忧虑、关切之情跃然纸上。

更让我折服的是,傅雷夫妇对子女的爱不是固执己见的,而是互相尊重的。“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他们与儿子以朋友的身份相处,并没有要求儿子必须如何去做,而是以朋友的口吻向儿子提起,让儿子容易接受。“年纪大的人总是往更远的前途看,许多事你们一时觉得我看的不对,日子久了,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大错。”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学习也是互相的。傅聪学习父亲的为人处事,傅雷在与儿子相处的过程中“学到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父子成了朋友、知己,我想最理想的父子关系管莫过于此!

让我受益最大的是傅雷夫妇在孩子思想出现波动,生活中面临重大选择时候对孩子的谆谆教导,既不失父母的尊严,又能让孩子得到解脱,真的妙极了,特摘录几段共享:

当得知孩子在国外内心苦闷又不敢在家心中诉说时,他说“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地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克里斯朵夫不是经历过多少回这样的情形吗?”在外留学的傅聪一直把克里斯朵夫视为自己的榜样,甚至以克里斯朵夫自居,傅雷特意举克里斯朵夫的例子,正是为了激励儿子理性地面对挫折,学会坚强,汲取教训,实现理想的人生。

当儿子为技巧而烦恼的时候,父亲这样劝他“我劝你千万不要为了技巧而烦恼,主要是常常静下心来,细细思考,发掘自己的毛病,寻找毛病的根源,然后想法对症下药,或者向别的师友讨教。烦恼只有打扰你的学习,反而把你的技巧拉下来。……而主要的还在于内心的修养,性情的修养:我始终认为手的紧张和整个身心有关系,不能机械地把‘手’孤立起来。”针对傅聪的烦恼,父亲提出了多提升内在修养的看法。就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之下,傅聪在弹琴技艺突飞猛进的同时内在修养也在不断提升。

当儿子准备从波兰转往苏联留学时,父亲帮他分析了在波兰的学习环境很好,告诉他在波兰跟着杰老师能在七个月内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绩实属难得。并且说“从波兰转往苏联,极方便;再要从苏联转波兰,就不容易了!”他只是帮孩子分析情况,告知孩子利弊,真正的主动权还在儿子那里。

而当成年后,儿子面对感情的选择,他竟也不失时机的帮助:“要找一个双方缺点各自都能各自认识,各自承认,愿意逐渐改,同时能彼此容忍的伴侣(这一点很重要),要找永久的伴侣,也得用理智考虑,勿被感情蒙蔽,服人的眼光。结婚就会变,变得你自己都不相信事先要想不到这一着,必遭后来的无穷痛苦。”父母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孩子引以为戒,又搬出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教育孩子。而当他们成家后,他又叮嘱切勿钱在手头,撒漫使花,越是轻视物质,越需要控制物质。当夫妻闹矛盾时,又劝儿子“生活不是阳春白雪”而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体验家庭生活的烦琐与乐趣。

当儿子写给他们的一封长信丢失了,他们为此心神不宁了二十多天,他想让儿子把那封长信再写一遍,他这样对儿子说“我们为了丢失那封信,二十多天的精神痛苦,不能不算是付了很大的代价;现在可不可以要求你也付些代价呢?只要你每天花一小时的功夫,连续三四天,补写一封长信给我们,事情就给补救了。而且你离开比赛时间久一些,也许你一切的观感倒反客观一些。”就这样一件很棘手的事情就这样得到了圆满解决。

“说到骄傲,我细细分析之下,觉得你对人不够圆通固然是一个原因,人家见了你有自卑感也是一个原因;而你有时说话太直更是一个主要原因。例如你初见恩德,听了她弹琴,你说她简直不知所云。这说话方式当然有问题。倘能细细分析她的毛病,而不先用大帽子当头一压,听的人不是更好受些吗?有一夜快十点多了,你还要练琴,她劝你明天再练;你回答说:像你这样,我还会有成绩吗?对付人家的好意,用反批评的办法,自然不行。妈妈要你加衣,要你吃肉,你也常用这一类口吻。你惯了,不觉得;但恩德究不是亲姐妹,便是亲姐妹,有时也吃不消。这些毛病,我自己也常犯,但愿与你共勉之……”

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觉得直接拿来教育我的孩子是极好的,因为我的孩子在这一点上的表现和傅聪一模一样。

杰出的音乐天赋,父亲竭尽心力的栽培,少年成名,可以说傅聪和莫扎特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不同的是,莫扎特的父亲一心把儿子培养成音乐天才,却忽视了对他的情感教育,使莫扎特形成了冲动、傲慢、不切实际的个性,最终导致了父子关系的恶化。而傅雷夫妇在培养孩子的音乐才能的同时,也培养孩子的丰富的情感,高尚的道德。下面几句话可见一斑:

一个人唯有不求报酬地施与,才会得到最大的意想不到的报酬;

住在华沙必须问明房东的休息时间,切勿深夜练琴的事,望随时记住;

人越有名,不骄傲别人也会有骄傲之感:这也是常情;故我们自己更要谦和有礼;

若回国前有余款,可留在使馆,或者根本送给使馆,不要太看重个人利益,宁可节约些留给国家;

把个人看得渺小一点,自然会减少患得患失之心,结果身心反而舒泰,工作反而顺心;

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真诚的“不懂”比不真诚的“懂”,还叫人好受些;

无论如何细小微不足道的事,都反映出一个人的意识和性情。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与性情。一个人爬得越高,越要在生活的各方面兢兢业业;

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孩子,一个人空有爱同胞的热情是没用的,必须用事实来使别人受到我的实质的帮助,这才是真正的道德实践。

《傅雷家书》一书自问世以来,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情操、文化修养的启迪作用既深且远。不仅对青年人,广大的父母亲更是受益良多,从中学到了很多教子之道。我想,这正是这本书得以长期流传的原因吧!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读《傅雷家书》有感(精品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读《傅雷家书》有感(精品多篇)范文,共有11415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读《傅雷家书》有感(精品多篇)下载
读《傅雷家书》有感(精品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