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莉娜的邀请》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15-03-23 05:09:18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第一篇:《莉娜的邀请》读后感

另一个讨论的主题则是永恒的,就是关于死亡和我们的存在。本在21章进入了“生死大事”的门里。只有活着的我们,才会为死后的无知无觉的存在苦恼。但是在我们出生之前,我们也是不存在的,却并不能引起我们的任何烦恼。但是,永生就不再意味着空虚吗?恐怕未必是如此,当我们无论如何都不必畏惧死亡的时候,我们也就失去了生的意义。因此死亡使得生命变得有意义,“因为任何一个物种,如果他们没有强有力的直觉去憎恶死亡,逃避死亡,如果他们缺乏这个重要的直觉,他们会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繁衍生息吗?”这是我从小就认识到的,也许,比书中的实验者本要小一些,看到书中描写关于死亡的思考,我有一种深切的共鸣。一切感觉都和人是相关的,但是对于这个宇宙而言,人又是多么偶然和渺小,因此这造成一种巨大的矛盾,卑微和伟大,同时存在于人的心灵当中,也成为哲学痛苦无解的根源,如果简单一些,我们就会轻松地将这个归结于上帝,这样我们就免去了思考的艰难。

人类是一个趋利避害的动物,因此上当思考带来痛苦的时候,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暗想:像一个普通的人那样生活,实际上可能更加幸福吧?我记得不久前我曾经说过,人们学习知识是为了获得幸福。如果这种知识是哲学的话,看来这个结论就是错误的,因为有的时候,就算是经过审视的人生,也不见得就是幸福的,当然,苏格拉底也曾经说过:清晰地思考比获得答案更为重要。可是,我们也知道,幸福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是具体的,幸福可以是山珍海味,也可以是粗茶淡饭,幸福这个概念,必须要转化成现实物,才可以体现出幸福感。因此,每个人的幸福寄托物,其实是不相同的,而幸福感却可以是相等或者类似的,都不能超脱人的感受的极限。否则,那就不算是人了。但是,当你期望的这一件东西或者目标达到时,幸福感就会渐渐消失。

第39章开始转向怀疑自己的讨论,记得在思维训练课上,我设置的一个训练就是对自我的分析,虽然这种分析迅速导向了设计,但是意图还是希望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因为我们关注外界或者本能地反映外界,而很少去研究我们为什么这样反映外界,我们很少关注自己的本质。但是怀疑自己,在书中的命题则是自己到底是不是“自己”,因为昨天的我,不时今天的我,这样的问题的确是形而上的,因为这涉及到记忆的问题,对于我而言,我的记忆里相当差,很多做过的事情很快就遗忘了,这是否就意味着,在我的记忆中,我“自己”是不完整的碎片?就象在每一个家庭的相册中,我们仅仅留下的是貌似幸福的笑容,而将痛苦的哭泣隐藏了。我们之所以能够认定我是“自己”,多少还是因为心理连续性的存在,性格和本质的潜移默化的存在。即使是“觉今是而昨非”,也还是同一个我。

第50章开始讨论对与错的问题,的确在这个方面其实没有一个真正绝对的标准,一切正确与错误其实都是相对的。在书中也援引了著名的杀一人而拯救更多人到底是不是对的例子。这个问题也牵涉到道德伦理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标准就更加无法确定。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道德和伦理总是在变化着,既存在横向的变化,也存在纵向的变化。所以在第61章,仍然面临的问题是:道德是事实还是虚构?可是我们知道:道德是人类的发明,用来让社会进行运作,道德,也是让我们做让他人喜欢的事情。而从生物学的角度讲,“自己的利益又是促成道德行为的真正动力”。但是由于人类的构成太复杂,国家、民族。阶层、家族种种,造成道德律的不同,而让我们忽略我们应该产生同情的对象。道德圈的扩大,随着世界越来越趋于一致而拓展。

直到第67章开始了进入“生而自由”的大门,可是这个命题是最虚伪的,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一个人,从来没有真正地自由过,因为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受着现实世界、遗传基因等各种因素的约束,我们潜意识地尊从着物理世界的因果律。性格即命运,也间接地说明了自由的局限性。最精彩的一段来自于第68章的第一段:莫非其实他便如这水,被拘在一条浅浅的溪流里,等待着自然规律的一声令下,他便要蒸发成风暴中的一缕云彩?

这种宿命论的思想让我想起了尼采关于自由意志的论述。而尼采在第70章出现了:“莉娜和尼采在打羽毛球。尼采极度好胜。“我又赢了一局。”他得意洋洋。”这本书出于一个女作家的笔下,因此就有浅显平淡的调侃,例如,“维特根斯坦发出狗吠般的笑声”。书的最后,所有的哲学问题在本的身上实际上变成了一种本能的爱,这种对莉娜的爱让他决定:哲学使生活变得美好了。所有的哲学问题其实在具体的生活中是无关紧要的,只有爱,这一种最崇高的本能,才是哲学的最终归宿。这样想着,我合上了书,然后到厨房给儿子做饭去。

第二篇:《早安,莉娜》读后感

《早安,莉娜》是我前几天读完的,我觉得它特别好看,估计买了这本书的小朋友也会觉得好看。

莉娜是一个小女孩,她的弟弟、爸爸、哥哥和奶奶住在一个家庭里,莉娜的妈妈生她的弟弟帝图的时候去世了,只有四个亲人在身旁。她爸爸也天天发脾气,哥哥也没了笑脸……莉娜感觉很伤心,想带着帝图逃走,逃到自己的朋友那里。她的朋友是一只熊,一只母熊,她给母熊起了个好听的名字:艾凡。最后她真的逃离了爸爸他们,来到了艾凡的家里(艾凡的家在山上)。莉娜的一个男朋友是西蒙,他也有时候来看望莉娜,还带些消息过来。帝图还很小,他说熊是巨人,又是说话结结巴巴,一点也不通顺。后来莉娜的爸爸和哥哥来上山捕猎,捕猎的猎物就是艾凡,莉娜组织了他们,救了艾凡一命。

莉娜回到了爸爸身边,他爸爸再也不捕猎了。令我奇怪的是,帝图已经想不起来他爸爸了,所以不适应他。我觉得莉娜还有胆量啊,离家出走这件事都敢做!我也很佩服帝图,他到了陌生的环境,没有奶奶陪伴,他都不哭的!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应该你买了这本书后,你也会喜欢的。

第三篇:池莉《所以》读后感

读<所以>有感

池莉是我比较喜欢的作家之一,看过她的几部小说如《太阳出世》、《烦恼人生》、《来来往往》、《生活秀》等。喜欢她的语言方式,喜欢小说中人物的鲜明个性,喜欢她结合时代的现实主义写法。读完之后让人坚信那故事就发生在身边。近来看了她的《所以》产生这样的感觉:1、《所以》这本书大多是一个怨妇的絮叨。文字和叙述太过直白、琐碎、绵长,一点可想象的空间都没有;2、对男人带有一种明显的仇恨感情。书中用极尽丑化之笔调,放大那些男人心中或身上存在的缺陷或弱点;3、作者借女主人公反抗母亲的独裁,发出诸如“中国政治就是家庭政治”的论断,有点可笑。我想我还需要补充的是《所以》这本书从一开始就是充满了各种仇恨。对父母的仇恨,认为他们偏爱长兄幼妹,漠视中间的“我”;对兄妹的仇恨,认为他们粗鄙庸俗,对中年妇女关春和她母亲的仇恨,认为她们合伙欺骗了年少无知缺少阅历的“我”,对英俊关淳的仇恨,认为他伙同全家利用她分配工作留在武汉后,对她只有禽兽之欲,是个“漂亮苕”(苕是一种武汉方言,表示蠢货的意思。)对董馆长、对华林等男人女人的仇恨。这些仇恨无一例外地表明:看!全世界都在误解和委屈我,全世界都和我为难,我苦苦争斗在凄风苦雨中,忍辱负重地、顽强地维护着我的尊严,但命运对我何其不公!难道这是作者的本意?时代和历史的变迁给主人公只留下了不公和伤痛?历史太强悍了,他的烙印伴随每个人,当然包括作家池莉。

作为一个熟悉池莉的老读者来说,我也认为叶紫身上有太多的池莉的影子,叶紫是武大的学生,还没有毕业就结婚了,作者也是在武大读书期间就结婚的,作者曾在《你是一条河》中刻画了冬儿,也是一个在家庭中受忽视,与母亲有着深刻的矛盾的形象,再加上这次的叶紫,我有理由怀疑,作者在自己的家庭中是否也一直是这样一个被漠视的地位?

另外,叶紫在与华林结婚及孩子出生以后,所面临的种种的窘境也与作者当年的生活如出一辙。叶紫为了孩子的奶粉尿布而不停地改编剧本来挣钱,作者当年曾自诉为了孩子的奶粉而写作了《烦恼人生》,结果频频获奖而得到足够的钱来买供给孩子的生活。

我相信,叶紫身上至少折射了作者自己生活的一大半。

第四篇:《波莉安娜》读后感

微笑面对世界

——《波莉安娜》读后感

时隔许久,我又拿起了《波莉安娜》这本书,再次阅读别有一番领悟。

这本书被分类为儿童文学,其中的一些描写手法和叙述方式也确实有些偏儿童文学化,但是在我看来,这本书给大人读也许会有更大的影响,正如当年它在美国的畅销——第一次发行就超过百万册!而且,它不仅影响了美国民众的生活,它也影响了世界各国民众的生活(因为它几乎有各种文字的翻译版本)。它带来的不只是一些关于波莉安娜这个小姑娘的小故事,更重要的是它向我们展示了一种非常乐观的人生观——正像作者埃莉诺所说:“我从不否认自己所经历的挫折和灾难,我只是不气馁,我想比起那些未知的不幸,这些肯定好得多!”所以,对于这本书给大人们带来的那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也许比给孩子们带来的简单的快乐更有意义。这也是我重读这本书的原因。

本书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波莉安娜父亲教给她的快乐游戏——就是从每一件事中都能找到一点令人高兴的事情来。对于波莉安娜来说,再大的难题摆在面前只不过会增加她发现难题背后隐藏的快乐罢了。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寻找快乐,以此养成了乐观地看问题的习惯,这使她得以一直快乐。纵然在真实生活中不会有这样的童话,因为人长大后就无法摆脱烦恼一直开心下去。甚至到了后来,pollyanna(波莉安娜)作为一个单词表示“过分乐观者,被视为愚蠢或盲目乐观的人。”然而这种乐观地面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在现实的基础上仍然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

波莉安娜是一个追求快乐的人,她活着的目的就是愉快地生活。在波莉安娜的眼中,人“活着”并不就是“生活”,她认为“生活”是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当然,这个小女孩想做的事情都很简单,到屋外玩,念书给自己听,和南希和老汤姆聊天,探索未知的世界等等。我们的世界是不可能像波莉安娜这样去纯粹地追求快乐的,那样世界也就乱了,波莉安娜毕竟生活在“童话世界”,她的世界里周围的人都是那么善良,那么容易被波莉安娜的乐观给影响。

当然此作也是有现实性的,作者笔下的“义务”以摆在波莉安娜面前的不快乐因素出现,但是被她视为解决之后就可以得到快乐的东西。现实里有太多像义务一样也许我们不很愿意但是必须做的事情。正如现在人所说,无论痛苦活着开心你都是活着,何不学着去快乐呢。波莉安娜就是这样,她不会去盲目打破义务,她也知道这是不对的,她做的是从完成义务中寻找快乐。我们没有能力去改变这个世界,但有能力改变自己。也许你的笑容改变不了世界,但是绝不能让世界改变了你的笑容。

在现在这个社会有好多人急匆匆往前走却忘了生活的美丽。沿路的风景是那么的美好,为什么不可以偶尔停下来闻闻花香,听听鸟语,像波莉安娜一样就算是在没有画片的阁楼里都能发现甚于画片的窗外的美景。盗用名言,生活从来就不缺乏快乐,只是缺乏寻找快乐的心态。

这是一个天使带来的故事——告诉我们每天都要高兴,教会我们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之中找寻快乐;如果说上帝会留下天使在人间,那一定是波利安娜以及像她一样会找寻快乐、送出爱心的你和我;漫长的岁月,平凡的生活,真正能慰藉我们心灵的其实是我们自己。

12级七临七班吴翔宇12170701

第五篇:《悠莉宠物店》读后感

读了《悠莉宠物店》这篇文章后,我觉得人类对动物做的太残忍了,《悠莉宠物店》读后感。

文中ken是一只白色的牧羊犬,它跟随了它的主人12年,已经接近终年,读后感《《悠莉宠物店》读后感》。 但有一次它的主人故意来超市买东西,让ken留在门口等他,然后自己悄悄逃离,去跟别的小狗玩……知道遇见了悠莉,它才在自己最后的有生之年见到了自己的主人。

(转载需注明来源wwW.HaoWord.com)

悠莉是一个特殊的女孩,她的食物是动物的愤怒。她可以让动物的愤怒转交给她,然后悠莉去用愤怒来换取动物恨的那个人的性命,转交给动物。

我觉得即使是流浪狗也应该有自尊,但有一只流浪狗,却被一个莽汉给狠狠地烧死了,在垃圾桶里。我希望,人们不要在伤害动物了。

word该篇DOC格式《莉娜的邀请》读后感(精选多篇)范文,共有4848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莉娜的邀请》读后感(精选多篇)下载
《莉娜的邀请》读后感(精选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