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名著读后感1200

发布时间:2018-02-27 10:05:16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第一篇:中国名著1200部

请加qq1219258993下载、观看

如需观看、下载本课程,请联系qq1219258993,保证全网最低价内容简介:

工作之余,领略中国名著的永恒魅力;学习之中,感受艺术珍品的不朽价值

★读古典文学名著★看经典电视名剧★听器乐经典名曲★赏千载传世名画

《中国名著1200》是一套全面展示中国数千年的艺术宝库中影响最大、价值最高、流传最广的100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10部名著改编的经典电视剧精彩片段,100首中国器乐经典名曲,1000幅中国千载传世名画的多媒体软件。

100部古色古香的文学名著,10部制作精良、群星闪耀的电视名剧,100首优雅清新的器乐名曲,1000幅细致传神的传世名画,带您领略千年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全面向您展现华夏五千年文明的灿烂辉煌! 《中国名著1200》是迄今为止国内市场上提供名著最全、角度最新颖、最独特的多媒体软件。它将阅读名著、观看名剧、聆听名曲、欣赏名画四种艺术表现形式完美地组合在一起,向您展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视听新概念。

*100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 千古流传的不朽佳作

选取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最经典、最优秀、最具代表性的100部文学名著,展现数千年文明进程中的风风雨雨,将一幅纵横开阔的历史画卷呈现在您的眼前!

*10部中国经典电视名剧 古典文学名著的华彩篇章

根据10大古典文学名著改编拍摄的电视连续剧规模宏大,由当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导演和最具号召力的演艺明星联袂奉献,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将10大古典文学名著细致入微地完美再现!

*100首中国器乐经典名曲 首首家喻户晓的绝世优美名曲

从音乐宝库中遴选中华民族器乐经典名曲100首,由中国最优秀的民乐演奏大师、最具声望的指挥大师、最负盛名的乐团完美组合,倾心演绎中国经典器乐名曲!

*1000幅中国千载传世名画 历久弥珍的稀世之宝

选取从先秦至今的468位著名画家的1000幅传世名画,充分展现了中国绘画艺术的高超技艺,山水、花鸟、人物,水墨丹青韵味十足。部分已经成为"国宝"级的千年名画,更是难得一见。

请加qq1219258993下载、观看

请加qq1219258993下载、观看

名剧、名曲、名画均附有专业权威的作者介绍、欣赏文字,全面增进您对中国古典艺术珍品的了解、让您在短时间内遍览中华文明五千年灿烂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套软件共5张光盘,由专业人士策划制作,软件的界面设计美观友好,工具栏图标设计全面、操作快捷方便。

★100部古典文学名著:书中人物栩栩如生,历史画卷纵横开阔!

★10部经典电视名剧:影视明星倾情演绎,看尽人间炎凉百态!

★100首器乐经典名曲:历经沧桑岁月磨砺,愈加珍贵难以忘怀!

★1000幅千载传世名画:韵味十足笔法精练,东方风情尽在其中! ……

如需观看、下载本课程,请联系qq1219258993,保证全网最低价

请加qq1219258993下载、观看

第二篇:读后感1200

读后感1200

读《他乡风雨》有感

《他乡风雨》是一本我非常喜欢的书,我曾经读过许多遍,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品味,暑假时我又从新细细品味这本书,读后感1200。

《他乡风雨》主要讲了:新中国为成立以前,李志诚和七千中华壮士为了维持家里的生活,远赴加拿大筑铁路。每天早晨天还没亮就要起来,吃一点稀粥就去工作。他们站在悬崖峭壁上筑铁路,不时有同伴坠崖身亡。劳累了一天,他们躺在凹凸不平的地上筑起帐篷。饥饿,寒冷,让他们无法入睡。那时正是反-华时期,中华筑路大军经常受到毒打,烧帐篷的伤害。后来,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他们翻身作主了。李志诚回到老家享受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去了。

中国人十分有骨气,就像梅花一样。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就是因为这些不肯屈服的中国人新中国才会成立,就是因为这些顶天立地的中国人新中国才会走到今天。

现在的中国是辉煌的,是令世界瞩目的,是令人骄傲。08年我们举办了奥运会,残奥会,09年我们成功的进行了太空出舱并且迎来了祖国60岁的生日,10年我们举办了世博会。

现在的中国在飞速地前进,飞速地改变。但是我们顶天立地,坚强不屈的精神从未改变。做一个有毅力的,顶天立地的,坚强不屈的人吧!

鲁迅的小说集子有三本——《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故事新编》我还没有仔细品读过,今天先来谈谈自己阅读《呐喊》和《彷徨》之后的一点感想。

从这两本集子的名字中就可以看出鲁迅思想的变化发展。先说《呐喊》。谁来“呐喊”?我。为什么要“呐喊”?我们不妨看看鲁迅那个著名的“铁屋子”譬喻——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这个虽然悲观沉郁的描述却暗含了一个信息,也可以说是一种自信:我是清醒的个体,我是站在启蒙的立场上的,所以我要呐喊,即便声音微弱、个人前途暗淡也在所不惜。以《阿q正传》为例,这篇小说固然带着作者强烈的自省色彩,但毫无疑问的,作者的精神是高于阿q的,是在无情自剖基础上的俯瞰。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语境后面便包含着一种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读后感《读后感1200》。

这一自信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表现得很鲜明:“所以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尽管经历了种种寂寞困苦,尽管有上述那段近乎绝望的“铁屋子”譬喻,内心深处的这一自信并没有改变。

但鲁迅的这一信念的扎根之处与普通作家是不一样的,正体现了他的丰厚与深刻。鲁迅一直把自己定位成“中间物”,只是进化链中的一个过渡。他“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一点光明出去,自己则甘愿灭亡。这一孤独者的本质,这一自我牺牲的精神力量,非但不会导致颓废消极,反而能激起一股悲壮的、自觉的赎罪感——替所有人去赎罪,而这一赎罪感蕴含着主体的自信与优越。

就拿《药》来说,通过解读我们发现,除了夏瑜,小说中的人物都具有“吃人者”和“被吃者”的双重身份,而革命者夏瑜则是单一身份——人血馒头——“被吃者”。这一身份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殉道意味,精神境界和直面人生的勇气远远高于其他人。或者还可以这样说,像狂人那样,夏瑜以前也是“吃人者”。如果说狂人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后,终于“痊愈”,自省的道路走了一半,那么后面的一半就由夏瑜用他的鲜血来完成了。

然而到了《彷徨》那里,这种自信忽然遭受了强烈质疑。谁在彷徨?我。作者逐渐进入到对主体内在的烛照和自省,于是主体的立场发生了松动;启蒙者已不能确定麻木的群众究竟有没有可能被唤醒,甚至开始怀疑其实启蒙对象不是不能清醒,而是他们不愿意清醒,管自生活赚钱麻木,倒是启蒙者多事,妄想改变些什么。

我觉得到《彷徨》这里,鲁迅的思想经历了一次转变。这个转变是深刻而持久的,绝非如教科书上说的是偶尔的精神苦闷。《祝福》中“我”面对祥林嫂询问地狱有无表现地手足无措,这令人看到了鲁迅逝世前不久所作的《我要骗人》的某种源头。在那篇文章里鲁迅写道:“倘使我那八十岁的老母亲,问我天国是否真有,我大约是会毫不踌躇,答道真有的罢。”这中间的痛苦、矛盾,我想局外人是很难真切体会的。

从《呐喊》到《彷徨》的变化当然不是一蹴而就、忽然发生断裂的。

《一件小事》曾被王朔嘲笑为只有小学生的水平,这不过证明了他的无知而已。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篇小说当然没有特别之处,其中的高大的背影的确也被小学生用滥了。但是,在那个时代写出这一作品是不容易的。胡适、沈尹默、舍我乃至后来的郁达夫都写过人力车夫,但是他们的角度都是同情怜惜,也就是说高于人力车夫。唯独鲁迅,是用一颗真心,真诚体会出了自身的渺校这一知识分子的自省,是难能可贵的。

再拿《药》来说,小说结局让两位母亲相遇。两位母亲都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她们的相遇突出了双重悲剧。夏瑜为了千千万万的华小栓而死,华小栓的母亲却希冀用他的血来换回儿子的生命。夏瑜的母亲则念念不忘儿子是被“冤枉的”,可见在她的意识中革命者的确是该杀的,但瑜儿并非革命者。母爱在这里体现的不是终极的关怀与壮美,而是深深地、寒彻骨髓的悲哀——连母亲都无法理解革命者,这是多么深广的哀痛啊!革命者又是多么的孤独啊!

革命者的孤独走到后来,就逐渐演变成《孤独者》中的冷峻与绝望。主人公简直就是鲁迅的自况,而小说中不断出现的“我”,仿佛时时要阻碍着主人公,则可以理解为鲁迅对自己的矛盾心态。小说以葬礼始、又以葬礼终是大有深意的。旧时代的帷幕落下了,旧时代的阴影却依旧笼罩,新时代的帷幕便在这笼罩中一道殉了葬。

王晖说过,鲁迅的小说在深刻地批判了国民性的同时,“又把否定的锋芒指向知识者自身。”我想,这便是鲁迅令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吧.

第三篇:《宽容》读后感1200字

从儿时起,我极爱宽容,因为痴迷清丽的句子:“被踏碎的花儿,仍将芬芳沾上鞋履,这,就是宽容。”

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翰无比。这是一位哲人对“宽容”最生动直观的诠释。一日读到“纪伯伦”的诗:“我永远在沙岸上行走,在沙土和泡沫中间。潮水会抹去我的脚印,风也会把泡沫吹走。但是海洋和沙岸,却会永远存在……”心灵默默颤动。我想我能理解海洋的永恒,我铭记着海洋的宽容。霎那间我似乎肯定自己理解了宽容——用爱来回报他人的怨恨,便是宽容了。霎那间我似乎觉悟到宽容是一个单纯的理想,她的存在仅仅需要一个高尚坚韧的灵魂。然而,当我读了的《宽容》后,我才发现,房龙先生似乎对“宽容”别有一番见解。

《宽容》一书虽然主要论及西方宗教历史上的不宽容及为这种不宽容所进行的斗争,但今天看来,房龙这本书的意义已远远超出宗教领域,而成为人类精神层面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范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争取宽容而战的历史。房龙在书中要说的道理很简单,可以引用他自己的一段话来说明:“大凡为宽容而战的人,不论彼此有什么不同,都有一点是一致的:他们的信仰总是伴随着怀疑;他们可以诚实地相信自己正确,却又从不能使自己的怀疑转化为坚固绝对的信念。”房龙最反对的是世俗全力和精神信仰结合后施加给所有信徒及非信徒精神和肉体上的暴政。在他看来,任何绝对的信念,都包涵着潜在的暴力,一旦信念找到了通往世俗权力的门径,它的暴虐本性就会显露出来。房龙给出的解决是怀疑,对任何的观念、理论、思维方式都要用怀疑来冲淡它繁殖、复制、独裁的本性,就连自己都要怀疑。怀疑一切,用怀疑给一切以改善发展的余地。在房龙的眼中,大部分信念信仰的开端都是朴素的,甚至可以说是浪漫的,但一旦稳定发展起来,就会落入功利主义的魔爪而万劫不复。痛恨功利的房龙却用功利观来解释叙述历史,勿宁说这是合乎逻辑的,因为那最初的纯洁高尚很可能在本质上是虚假的,是违反人类天性的。政治上的浪漫主义会演变成流血的暴政,带有浪漫情怀的君主往往都堕落为暴君,前者有法国大革命为证,后者在我们身边就可以找到蛛丝马迹。今天看来,“宽容”这个话题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宗教本身,而成为人类精神层面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诸如出于懒惰的不宽容,出于无知的不宽容和出于自私自利的不宽容等等。在面临全球化经济的今天,一个国家要想站稳脚跟,就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国家内部的改革、对外的开放必不可少,一个个旧企业面临停产甚至倒闭,一批新兴工业正在迅速崛起,市场经济来不得一丝一毫的宽容。将之扩大到生活和学习中,就是要树立竞争的对象,对别人的前进总抱以不认输、不甘落后的态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赶超别人,这也就是不予以宽容。值得指出的是,这里的竞争是平等、公平的,这里的不宽容不仅体现在对强者的不屈服,还表现为对自己的不满足,敢于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此说来,发展就要有对人对已不宽容、不松懈的态度,要有敢于挑战的勇气。

房龙先生坚信“宽容一统天下的日子定会到来,它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的进步”。思想的束缚、战争的暴虐、种族的歧视等等,都在呼唤宽容,我们渴望那和平安详的日子,但我们同样要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负责,必要的时候决不能“宽容”地得过且过,将宽容发展成为漠不关心,那恐怕才是最大的灾难!用客观的态度去看待人生,你会发现,生活中的宽容会让你平和安详,而发展中的不宽容会促进社会的进步,无论过去、现在、将来,二者都需要存在。

《宽容》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房龙在书中致力于用理性和自由来对抗各种基于偏见和自诩正确的优越感的狭隘意识,倡导在同一个星球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宽容和理解。可以肯定的是,不管人类文明发展到何种地步,只要地球上还存在哪怕两个人,这样的一种情怀,就是必须的。

第四篇:读后感1200字

朝花夕拾是鲁迅在受到政府的压迫、“学者”们的排挤,又历经战乱后写下的回忆。作者在这样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从鲁迅先生一生的经历看:嫉恶如仇,不过是对缺乏爱、失落爱、痛惜爱的一个自然反应罢了。

对这个细节下作者又给自己开了个伤心的玩笑:他的仇猫是毫无道理的,虽然猫吃老鼠,但他的隐鼠却不是猫吃的,而是被长妈妈踏死的,那么是否要恨长妈妈呢?在下一节回忆中,长妈妈也确实有些让人生厌,睡觉时占领了全床,满脑子的穷规矩和愚昧的信念,就是这样一位长妈妈,却把作者日思夜想的,别人都不能重视的渴望化成了现实,不懂识文断字的长妈妈把她自己都叫不出名的《山海经》买来,送给了“我”。正因为长妈妈这颗未被旧道德泯灭的爱心,使作者忆起她,追念她,委实不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复杂。

走过求学的过程,一起追忆失去的朋友。沿着这条线索,我看到二十纪初,以”我“为中心的一个个生活场景,人物心理历程,读着每一个寓意深远,回味无穷的结束句,我的心也随着作者一起起起落落……

我最喜欢的一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描述了鲁迅先生儿时在家时在百草园得到的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乏味生活。

在文中,充分描绘出百草园这个荒原充满着无限的乐趣,那儿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里无疑不是一座儿童的乐园,无一不充满生气,无一不充满快乐,难怪鲁迅先生喜欢这儿了。

当鲁迅先生到了要上学的时候了,家里将他送进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老师的家的书房。

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生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工作。鲁迅先生和同窗们经常到屋后的园里去玩,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远远不及在百草园里自由、快活。

通过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比较,让我感觉到小时候的童年是那么美好、愉快,现在,我是在接受教育的时候了,自然会有些不高兴,但是,应该用美的眼睛去观察生活,才会发现美。

鲁迅先生上的是私塾,一天下来几乎没有时间玩耍,束缚了学生爱玩的天性;而我们现在上的学校,每节课下课都会有时间玩,又玩了,又学了,也还算得上自由。跟三味书屋比起来,我们像在天堂。

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刻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我觉得,让儿童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应该让他们玩好。

迅的名字,是家喻户晓的。读到他的文章,却是在课本里,课文叫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鲁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来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加上他是“家喻户晓”的世界上都有名气的大作家,更是有点恐惧,不敢轻易读他的书。怕读不懂,自己太俗了。但自从读过鲁迅那《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下子,似乎把我和偶像的距离拉近了。朴实的文笔,细腻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一位和蔼慈祥,平易近人的爷爷交谈。

第五篇:红楼梦1200字读后感

岂有豪情似旧事,花开花落两由之

——《红楼梦》读后感

苍溪中学课改2014级8班 韩梦茹

女娲补天弃下了第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通灵顽石,这块被弃的通灵顽石幻形入世,乱入红尘。至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以此为舞台,萦绕着一群明媚鲜妍,千姿百态的女儿们,开辟鸿蒙,为谁情种。因此上,演出了这一场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红楼梦》写了一大群美人,他们住在大观园里,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女儿国,在短暂的几年中,充满了“花招绣带,柳拂香风”之美,充满了青春的笑与泪,爱和怨,酒和诗。享受到很有限,而又很难得的及其例外的自由。她们以及其现实的女儿之身,体现了非凡的审美理想。她们大都是十五六岁的姑娘,她们的一切都有一种青春纯洁的气息,即使是较有心计和事故的,例如薛宝钗,贾探春,任然是青春的纯洁的范围之内的心计和世故。

这个芳香美丽的小小女儿国,实际上是贾府的一部分。而整个贾府,则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外表之下充满了污浊丑陋的贵族家庭,只有门前一对石狮子是干净的。大片的污浊丑恶之中,仅有一小块芳香美丽。前者顽固的现实力量,始终统治着支配着决定着后者,其影响深入后者,不久便轻而易举的毁灭了后者。

黛玉葬花时说过:“搁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依就把花遭塌了。”

有人的地方,什么人伦悲剧没有?

故事的中心地位,是贾宝玉和他的表妹林黛玉、表姐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纠葛。宝玉在黛钗间究竟爱谁,贾府究竟选谁做宝玉的妻子,这是一个大问题。悲剧产生于两个选择的不一致。宝玉越来越发现黛玉是唯一的知己,宝钗虽也可爱可敬,心灵上总有一层隔膜。贾府的当权者们则是越来越发现宝钗符合贤惠儿媳的标准,黛玉的性格气质却隐隐含有某种叛逆性,宝钗能把对宝玉的爱尽量克制在礼法的范围之内,黛玉却往往作了执着的表露。悲剧产生于两个选择的权威性大相悬殊:爱不爱谁,宝玉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但是,娶谁做妻子,宝玉自己是一点权力也没有的,一切决定于父母之命。于是,悲剧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结局。

环绕他们三人的还有一大群少女少妇,都是“山川日月之精秀”,却都是“薄命司”册子上注定没有好结局的人物。

全书的《红楼梦曲子》,是对这群女儿美好品质的直接颂唱,但书中她们的判词,却又饱含了对众芳消亡的哀思。曹雪芹用她们的泪水酿成了芳醇甘冽的艺术之酒,这就叫“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

“世外仙姝寂寞林”的林黛玉最终是泪尽身亡;“山中高士晶莹雪”的薛宝钗竟是孤寂终生,曲中歌颂湘云:“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但“薄命司”中却淡淡写着“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歌颂妙玉:“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但“薄命司”中却冷冷地记着:“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青春守寡的是湘云,李纨;出嫁一年被折磨死的是迎春;远嫁的是探春;悲观绝望青春出家的是惜春;跳井而死的是金钏儿;含冤而死的是可卿和鸳鸯,斥逐羞愤而死的是晴雯……看至最后,叹到最后,脑中忆起了薄命司殿前那副对联:“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

将《红楼梦》从头翻到尾,看着众人各自离去,散开,再也聚不到一起。“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姓名。”如那啄尽食的鸟儿各自飞回林中,仅剩茫茫雪地上零星的残迹证明还有鸟来过。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风席卷着雪一吹,却已是回头不见,举目苍茫,整个世界仅剩下潦草的印记。

烈火烹油之烈,鲜花着锦之盛,也不过转眼连天衰草遮坟墓;美好的女儿,蹁跹的少年,市侩的老妇,污浊的禄蠡,也都是过了就如烟云零散。无论美好还是丑恶,在时间这把大刷的涮洗下都归于虚无。执着于喧嚣世俗中的一切实在没有意义。

人生真是一场梦,人类活像一个旅客,乘在船上,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驶去。在某一个地方上岸,好让其他河边等候上船的旅客登船。既然这样,我们对于人生可以抱着比较轻快随便的态度:我们不是这个尘世的永久房客,而是过路的旅客。

正像《虚花悟》中吟唱那样: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正是:岂有豪情似旧事,花开花落两由之。

word该篇DOC格式名著读后感1200范文,共有8245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名著读后感1200下载
名著读后感1200.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