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0-06-13 05:01:05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第一篇:《学与教的心理学》读书笔记(二)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书笔记(二)

沛县湖西中学陈西

(主编 皮连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版) 精读与课题研究密切相关的章节

第十一章课堂教学过程、方法与技术设计

第一节课堂教学活动过程

一、传统课堂教学过程模型及其缺陷

二、基于新的学习理论的课堂教学过程与过程设计

第二节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选择与运用

一、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分类

二、教学方法或技术选择的依据

第三节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与教材呈现技术及其评价

一、提高教材可懂度的技术

二、概念和规则的教学方法

三、改进人际关系与思维策略的教学技术

第一节课堂教学活动过程

一、传统课堂教学过程模型及其缺陷

传统课堂教学过程模型:五步课堂教学结构

1、组织上课

2、检查复习

3、讲授新教材

4、巩固新教材

5、布置课外作业

这一模型只反映了陈属性知识教与学的规律,没有反映知识向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转化的规律。传统教学模式忽略了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多样性,因此有严重的缺陷。

二、基于新的学习理论的课堂教学过程与过程设计

(一)新的教学模型“六步三阶段教学”

1、引起注意与告知目标

2、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

3、呈现有组织的信息

4、阐明新旧知识关系,促进理解

5、 引起学生的反映提供与纠正(5、对复习与记忆提供指导)

6、提供技能应用的场景,促进迁移(6、提供技能应用的情景促进迁移。)

完整的教学过程必须符合六步三阶段模型,缺少任何一步,或者学习不能发生,或者学习虽然发生,但不能转化或持久保持。

新旧教学模型的区别:

第一,前者着眼于教师的行为,后者着眼于师生双向活动教为学服务,离开了学,就没有教。

第二,前者没有没有知识分类学习的思想,后者则反映了这种思想。

第三,尽管新的教学模式有许多优点,但它不能解释学生道德品质的学与教。所以这里谈论的教学只是中小学各学科知识、技能或策略的教学,未涉及情感领域的教学。

(二)据学习结果划分课的类型

根据广义知识分类

1、以陈述性知识为主要目标的课

2、以程序性知识为主要目标的课

3、以策略性知识为主要目标的课

4、两类知识兼有或并重的课

(三)根据学习阶段划分课型

1、以知识理解为主要目标的课

2、以知识的巩固和转为主要目标的课

3、以知识的应用或检测化为主要目标的课

心得体会:新课程理念已经十分清楚地提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这说明教育教学改革日新月异,新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作为教育教学实践的参与者教师,更能也更应该用敏感的触角去感悟新时代的变革,给教育教学注入更鲜活的生命力。

第二篇:《学与教的心理学》读书笔记(三)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书笔记(三)

沛县湖西中学陈西

(主编 皮连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版) 精读与课题研究密切相关的章节

第十一章课堂教学过程、方法与技术设计

第一节课堂教学活动过程

一、传统课堂教学过程模型及其缺陷

二、基于新的学习理论的课堂教学过程与过程设计

第二节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选择与运用

一、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分类

二、教学方法或技术选择的依据

第三节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与教材呈现技术及其评价

一、提高教材可懂度的技术

二、概念和规则的教学方法

三、改进人际关系与思维策略的教学技术

第二节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择和应用

一、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分类

按学习结果分类

(1)适合于传授知识的方法:如采用先行组织者、阅读材料中

运用符号标志或设计附加问题,最流行的方法是讲演。

(2)适合于培养智慧技能的方法:如布鲁纳提倡的发现法

(3)适合于改进人际关系与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如脑激励法、

戈登技术。

按教学阶段分类

(1)引起学生注意的方法

(2)复习原有知识的方法

(3)呈现新教材的方法

二、教学方法或技术选择的依据

教学方法选择的主要依据是教学任务。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以上学生具有基本阅读技能以后,对于学习语言信息来说,看书的效果优于听讲。按照奥苏伯尔的同化论,教师讲解的重点是指引学生的知识组织。

心得体会:现代社会终身学习方式的转变对教师的要求应该是学习没有止境,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理论素养,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才不至于像一根蜡烛,在燃烧结束后,不知自己的价值是什么。教师应该像一棵树一样与学生一起成长,在知识的沃土里,根深才能叶茂。以各种方式学习,有计划的读书,接触各种途径的信息,参与社会实践,进行理论深造。总之,多学习,爱学习,才能体会真正的教学艺术魅力,而不是被动地从事教学工作抹煞教学工作本身应有的乐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以上学生具有基本阅读技能以后,对于学习语言信息来说,看书的效果优于听讲。"新课程强调学生

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条件,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心理学上的这句话让我找到了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一点心理学依据,多学习总是没坏处的。这说明“一三六”教学模式中的“一”张讲学稿中课前导学质疑检测等是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的。

第三篇:学与教的心理学读书笔记(六)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书笔记(六)

第十三章学习动机的激发(第一节)

沛县湖西中学陈西

如何增强学生的主体参意识,如何更进一步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是笔者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一直努力在做的事。在阅读《学与教的心理学》过程中感触颇深。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增强学生主体意识显然是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

首先我整理了这一部分的主要理论:

1、个体行为的内部动力就是动机,它是个体以一定方式引起并维持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的内部心理倾向。

2、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是通过制约学习积极性来实现的。学习积极性是学习动机的一种直接外在表现,是学习活动中是否认真、主动和投入的状态。

3、有无学习动机以及学习动机的强弱,可以通过学习积极性反映出来,而不同水平的积极性又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

4、比如著名的期望理论就认为行为既取决于目标的效价,又取决于达到目时标的可能性。

5、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所产生的心理倾向。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最著名的需要理论之一。体现了人都人的需要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缺失性需要)到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成长需要)的从低级到高级的层次变化。

6、学习和求知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求,是高级的成长性需求,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引起学习动机产生学习行为。需要必须符合两个条件才能引起动机:一、需要的强度;二、诱因。学习和求知的需要可以引发学习动机,产生学习行为,实现学习目标。

8、心理学将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是因好奇心、求知欲、自尊心、责任感、学习兴趣和成功感等内部因素所引发的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用持久。外部学习动机所追求的目标是学习目标而非学习任务本身,通常是由长者、权威、领导、或群体提供的分数等外部诱因,如果这些因素消失,学习行为便不能持久。

9、学习动机是由期待因素、价值因素、情感因素等三种心理成分构成的。期待因素——“我是否能完成这个任务”;价值因素——“我为什么要完成这个任务”;(学生对学习重要性的判断)情感因素——“我对这项学习任务的体验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产生轻松愉快、惊讶迟疑、焦虑不安或羞愧内疚等)

10、成就动机是个体愿意完成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任务,并力求达到完美程度的一种内在推动力。成就动机是学习动机的核心。不同的心理流派对成就动机的分类是不同的。

11、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是学习行为发生和维持的内部动力。因为学生要有效地进行有意义学习,学习动机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学生毫无学习的兴趣,缺乏求知的欲望,学习是很难长久维持的。因此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至关重要的。

12、尽管学习动机在促成学生高效学习的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学习动机并非越强烈越好。叶克斯—多德森定律说明了这一点。也就是说对于容易的学习任务学习动机要很强才能把做好,而对于难度很高的学习任务则需要较低的学习动机才可能顺利完成。对于难度中等的学习任务其成就则与学习动机成倒u字关系,所以学习任务的差异需要的学习动机的强度时不一样的。

13、学习动机强烈的学生,唤醒水平高,注意力集中,容易为学习做,好立即的准备,能较快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学习动机既影响学生只注意一些事情而忽视另外一些事情,又影响学生对学习行为的解释,从而始终指引着学习的方向,使学生朝着学习目标的方向进行。学习动机是通过对自己努力程度的自我调控来影响学习的,同时,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还取决于学习动机的类型。

这部分理论是学习动机的概述。可以看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增强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有效地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第四篇:《学与教的心理学》读书笔记(一)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书笔记(一)

沛县湖西中学陈西

出于课题研究的需要,我把曾经接触过的一些教育教学方面书籍又选择相关章节细细研读了一下。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但每一次阅读环境的变化,心境的不同,动机的差异,都使此“义”有很多的不同。为应付考试的读书与因实践的需要且结合了实践的心得进行的读书又有不同。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的“阅读”有“实践”这片肥沃的土壤滋养才显得枝繁叶茂。

我的研究课题是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既然学生是“主体”,那么相对而言,教师、教材、教学环境等就是“客体”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的研究必然要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进行。对学生的主体意识的研究当然也要以对主客体各要素的认识为前提。在阅读皮连生编著的《学与教的心理学》时我重点阅读了“良好教师的心理特征及其培养”“学生素质及其心理发展”“课堂教学过程、方法与技术设计”等相关章节,感触还是比较多的。

一、从心理学角度看一个教师的成功

从心理学上角度看一个教师成功的原因与其认知特征、人格特征、专业技能相关。

1.教师的认知特征与其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与日常认识不同,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其智力和知识储备之间并无显著相关,这也为“学者未必是良师”做了注解。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教师智商不低,知识储备也算充足,甚至也都有

比较辉煌的优良学习成绩的历史,平时甚至还有些自命不凡的味道,但教学中却并无多少建树这样的现象了。

与教师的教学效果显著相关的是一个教师的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以及思维的条理性。古人云:“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也就是说“茶壶里煮饺子”类型的人是做不好教师这份工作的。教师专业确实需要某些特殊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以及口头表达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努力地结果。

2.教师的人格特征与其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成功教师有两个重要的人格特征:

(1)富有热心和同情心

(2)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在自我的教学实践中,在向其他教师学习的过程中,对一些成功教师的人格特征对其工作的影响深有体会。单位时常举行公开课活动,偶尔也有机会出去参加教科研活动会听到不少教师的讲课,在这样的过程中确实受益匪浅,感触颇深。所有成功教师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富有热情甚至激情,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会迅速被感染,全身心投入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之中。他们对学生的鼓励形式多样,除了热情洋溢的赞叹,目光鼓励,还“煽动”其他同学用掌声来表示认可等等。你能感觉到教师的目光在洞察课堂上的每一位同学。有些教师课堂板书清晰,字迹潇洒,吐词清晰,课堂组织有序,课堂各环节环环相扣,这样一堂课似乎也挑不出什么毛病,但整堂课鲜有与学生的目光交

流,目光冷淡甚至冷漠,对学生的鼓励也仅限于“好”“还不错”的简单口头表达。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是一束待点燃的火把,需要教师用热情去点燃,没有这样的师生互动,一堂课就失去了灵性,缺乏生动的气氛,课堂效果自然是要打折扣的。

二、读书感悟点滴

1、新课程理念早有渊源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无论理论还是实践探索都在使教育教学更符合规律。

在读书过程中我有这样一段摘记:“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的口号,认为应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罗杰斯说:‘人的本性,当它自由运行时,时建设性的和值得信赖的’。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学生观,不应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应把他们看成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

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促进经验学习的课堂气氛,为此教师需要有真挚的感情,表现出温暖和同情。一旦和谐的气氛形成后,随之而来的是儿童自我导向的学习。

在心理学领域,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强调研究行为,认知心理学家强调研究认知。唯独情感领域的研究一向被忽视。罗杰斯基于人本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的认知、行为和情感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其非指导性教学并不注重具体知识的教学,他把人的价值、尊严、自由、创造、潜能的充分实现

罗杰斯提出了心理治疗的三条原则:移情、无条件积极关注和真诚。移情就是要有意识、理解和欣赏别人的感情。无条件积极关注就是不加判断地认可学生。真诚就是表里一致,不装模作样。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中情感的作用,强调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

针对这段摘记我写了这样一段心得体会:罗杰斯的教育教学理念对情感的重视弥补了传统教学观的不足,与新课程提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只有把学生作为活生生生的主体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个体,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唤醒学参与意识。

在《学与教的心理学》的阅读过程中我有这样一段摘记:

“布鲁纳认为教学目标在于我们应当尽可能是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内容,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当他在正规的学校的教育结束之后,将会独立地向前迈进。提出区分讲解式教学和假设式教学。采取后者,师生便处于合作状态。学生不是静坐在椅子上的听者,而是投入系统的阐述中,有时还可在其间担任主要角色。发现教学法的四大优点:提高知识的保持、增强智慧潜能、激励学生内在动机、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

针对这段摘记我写了这样的心得体会: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十分的经典,对于国外先进文化的学习在任何时侯都是必要的。新课程的许多教学理念都来渊源于人本主义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转变学习方式,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都是人本主义光辉思想的体现。

2、读书时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

在阅读《学与教的心理学》时我看到这样一句话:"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以上学生具有基本阅读技能以后,对于学习语言信息来说,看书的效果优于听讲。"我写了这样一段(心得体会)

现代社会终身学习方式的转变对教师的要求应该是学习没有止境,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理论素养,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才不至于像一根蜡烛,在燃烧结束后,不知自己的价值是什么。教师应该像一棵树一样与学生一起成长,在知识的沃土里,根深才能叶茂。以各种方式学习,有计划的读书,接触各种途径的信息,参与社会实践,进行理论深造。总之,多学习,爱学习,才能体会真正的教学艺术魅力,而不是被动地从事教学工作抹煞教学工作本身应有的乐趣。"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以上学生具有基本阅读技能以后,对于学习语言信息来说,看书的效果优于听讲。"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条件,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心理学上的这句话让我找到了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一点心理学依据,多学习总是没坏处的。这说明我县推行我校倡导的“一三六”教学模式中的“一”张讲学稿中课前导学质疑检测等是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的。 (《学与教的心理学》主编皮连生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版)

第五篇:学与教的心理学读书笔记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书笔记

看了这本书,第一个感受是纠正了我对一些心理学原理的认识。具体地讲,以前关于教学方面的心理学理论自己是知道一点的,但是看书之后发现,有些理论不是自己以前认识的那样,以前的认识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

比如关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自己在写文章的时候好多次用到这个心理学原理。在看杂志上的文章之时,偶尔也能看到作者引用这个心理学原理。然而,殊不知,艾宾浩斯是利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来得出这个遗忘规律的。后来的研究证明,如果学习材料是有意义的概念和原理,一旦学生理解之后,就很难遗忘。这个时候,显然不能用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来描绘概念和原理的学习与遗忘。这段论述对我的冲击是很大的。站在“心理学”面前,我感觉自己真得太渺小了。同时,这段论述也让我联想到了我们平时教学中要多多增加有意义的学习。对此,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例如根据加涅对学习的分类,可知学习有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之分。在言语信息的一个亚类——符号学习中,因为符号学习属于机械学习,故学习者可以在无意义材料中人为地赋予某些意义,使机械学习易于记忆。这种改进记忆的方法被称为记忆术。那么我们可否作这样的推论,对于艾宾浩斯的无意义音节材料,如果记忆者采取记忆术来记忆,那么其遗忘规律就不在是“先快后慢”了。

再如,当前在讨论教学问题时,经常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说法。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一般的说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尊重学生,跟着学生的思维走,等等。这些当然是对的,但显然是不具体的。当今建构主义学习观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教学时应仔细考虑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的已有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教学责任。在“规则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一节中更是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完全由学生独立发现规则的情况较少,更多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这样的观点让我联想到,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的发起者是教师,同时教师也是确保这个“过程”得以顺利通畅的关键因素。

类似地情况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常说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一直以为这种教学论是具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然而事实是这些教学论就是哲学取向的教学论。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在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兴起。还有,如看了“学习心理”部分就会发现,机械学习在学习心理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强化刺激这些手段具有正统的心理学意义。

看了这本书,第二个感受是让我看清了我们平时一些看似“不太好”的做法,其实具有重要的心理学原理。具体地说,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有一些教学方法被“素质教育”或者“新课程”套着一些“帽子”,殊不知,在这些“帽子”下面,隐藏着重要的心理学原理。

比如桑代克根据迷箱实验,提出可以把学习看做是刺激与反应的联接,并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三大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这三个定律反应了学习动机、练习、强化和反馈在这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学习的实质是条件反应形成和巩固的过程,其中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动机和强化。虽然这些研究成果与当今建构主义心理学具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习的本质。据此我不得不联想到朱国荣老师在杭州的那堂《长方形面积》:课中,在学生已经发现“长乘宽”就是“每行几个乘几行”之后,朱老师安排了一系列的关于“每行几个,有几行”的强化练习。当时我觉得这个过程有点死板,或者说给予学生再次去体悟的成分少了一点,感觉“不太好”。但从今天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过程,才发现那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

看了这本书,第三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对教学与心理学关系的理解。具体地说,以前只知道该这么做,但为什么这么做,有没有什么理论依据,是不知道了,而在看书之后,我找到了教学与心理学的联接。

看了这本书,第四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做好教学研究的信心。具体地说,以前总认为教学研究是一件非常深奥的事情,是那些非常聪明的人才能有实力去完成的事情,但是现在,我想我也可以去尝试。

比如,国内外心理学家、学者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水平并无显着的相关,教师的知识水平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无显着相关。

再如,调查显示,不经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就成为专家教师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成为专家教师,就必须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我们都身在教学一线,正在进行着大量的教学实践,我们都有成为教学专家的可能性,因为我们具备这样的条件。

word该篇DOC格式学与教的心理学读书笔记范文,共有8407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书笔记下载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书笔记.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