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第三选择》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11-16 16:13:59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导读]《第三选择》读后感共含3篇,由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小编希望以下多篇范文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第三选择》读后感

第1篇:《第三选择》读后感

给大家带来《第三选择》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

目前而言,我尝试把我读过的每本书化作一个模型,解决问题也罢自娱自乐也罢,都想为我所用。《第三选择》是第一本,希望不是我最后一本拿来践行的高贵灵魂,是的,每本书都是一个高贵的灵魂。

书的封面的副标题是“解决所有难题的关键思维”,第一次听上去有点唬人的味道,毕竟活到我这个岁数,已经不相信这世间存在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当然,看完这本书,我依然觉得这本书只是尝试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而已,下面从我的角度来阐述一下本书试图传达给我们的方法论。

解决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得知道有哪些问题。问题可以怎么分类。这里主要从个人出发,将问题分为个人问题和其他问题,狭义上讲与自己相关的问题称为个人问题,比如职场问题、家庭问题等。而与自己无直接关系的问题,比如犯罪问题、国与国之间的争端问题,称为其他问题,本文篇幅有限,本人惜墨如金,且无关心国家大事的心情,故更多的将去探讨个人问题。

问题有了,那么为何会产生问题,是否有一个大而化之的笼统的原因呢。本书作者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思维误区。什么样子的思维误区呢?我们中大多数人在面对一个问题时,一般都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有一个想法,姑且称为第一选择,别人也有一个想法且与你不同,相对你而言,称为第二选择。那么究竟采用你的想法还是别人的想法呢,也就是采用第一选择还是第二选择呢?往往会有出现下面三种情况:

1)你胜了对方,采用第一选择。

2)对方胜了你,采用第二选择。

3)谁都胜不了谁,各退一步,达到妥协,采用“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选择”。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上面提到的三种情况。

1)你胜了对方,对方按你的想法来,那怎么保证你的想法是周全的呢?我有这样的疑问,主要基于我有一个这样的价值观,即我认为真理不掌握在多数人手里,也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掌握在所有愿意追求真理的人手里,你不是所有人,所以你不掌握真理,你想获得真理,你就得争取更多的意见,因为你不可能争取到所有人的意见,所以你永远不可能获得真理,但是如果你愿意听取更多人意见,你就走在逼近真理的路上。如果你执意坚持自己的想法,也许你获得自由,也许你自我满足,也许你很快乐,但是对不起你是狭隘的。但是,如果你觉得非这么做才快乐,我也会祝福你,毕竟我尊重每个人的选择。

2)对方胜了你,你按对方的想法来,那怎么保证对方的想法是周全的呢?想法和1)一样,不再废话。

3)你和对方都退一步,以互相妥协来达到共识,以求融洽,中国人的古话里被用烂掉的“以和为贵”,其实在我看来并非双赢,而是双输,因为都妥协了,有妥协就有放弃,放弃掉原本自己希望达到的目的。

以上的三种情况就是我之前所谈到的思维误区,只想到三种情况的思维误区。这种思维误区导致的结果便是在处理问题时,无法达到双赢。那么如何才能双赢,便不得不把本书中作者提到“第三选择”搬上文来。

什么是第三选择?简单定义就是,不是第一选择,也不是第二选择,更不是“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选择”,而是除了这些选择外的别的选择。具体定义是,除了以上选择之外,是否还存在既可以满足你的需求,也可以满足别人需求的选择。

那么,要想达到第三选择,你需要做些什么呢?本书作者认为需要经历四个步骤,下面我来解释下。

1)看到自己。简单来说就是,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因为这让自己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动机。

2)看到对方。简单来说就是,知道别人要什么。不知道别人的底线在哪,就找不到打开别人心门的突破口。

3)找到对方。看到对方的需求后,还得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对方为什么有这些需求,以及以对方角度来考虑这些需求存在的合理性。

4)协同。前三步其实是为第四步打基础的,因为只有在双方同意协同的情况下,才能有找到第三选择的可能性。协同这一步至关重要,而要达成协同,还必须完成四个步骤,分别是:第一步,双方要有协同的意愿。当两方为了一件事争执不休的时候,如何才能让双方有协同的意愿呢,这得有一方以一种提问的方式问对方是否愿意一起寻找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案,此时获得协同意愿的可能性会变大。第二步,双方要界定更好的标准是什么?第三步,基于第二步的标准将能想到的方案罗列出来,在未找到最好的方案之前,不对彼此的方案进行评价,这一点有点类似头脑风暴进行时不对别人的想法评价。第四步,从罗列的方案中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其实第四步给我的感受是,没有最好的方案,只有相对来说最好的`方案。

本书讲的第三选择其实就是一种协同,一种双赢。在协同之前要做的三步,第一步:看到自己;第二步:看到别人;第三步:找到别人。在促成协同的过程中要做四步,第一步:以提问的方式让对方愿意协同;第二步:界定更好的标准;第三步:罗列解决方案,注意点是不评论。第四步:找出相对较好的解决方案。这便是本书的模型。

第2篇:《第三选择》读后感

《第三选择》读后感怎么写?以下是我们给你的范文格式参考。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出版20年后,作者出了一本书《第三选择》,作者认为这是解决所有难题的关键思维。

一般的人会认为,我们跟别人打交道时,就是一种博弈,通过博弈,来获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结果往往就是你赢或者我赢,或者我们之间相互妥协取得的中间结果,就像50年代战争中的三八线。但这并不是作者说的第三选择,作者认为,妥协表面上看上去不错,本质是双输,妥协的关系是脆弱的,争端往往会再次爆发。

第三选择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首先我们第一要认真倾听,发言的目的不是辩论,而是让每一个人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我们要认真倾听对方的谈话,将他的思想提炼出来。要有同理心,一定要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只有这样,对方才能感同身受。

其次,要跳出我们的利益圈,如果我们把精力浪费在谁得49岁,谁得51的讨价还价上,我们就会因追求公平,而破坏了彼此的信任。在第三选择的思维下,我们必须愿意放弃我们的立场,必须愿意在放手中受到伤害,真正的创新的想法,不是来自于辩论,而是不同理念人之间的对话。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我们达成了协同找到了,第三选择呢。第一,我们周围的气氛是一种积极的气氛,第二,我们对原来的争执和这项不太感兴趣,第三,大家因为这个结果而受到鼓舞。

读了《第3选择》我想到了我们在三阶段的一个练习。24小时感召。我们希望感召别人来上课的时候,不能把它当成我们需要完成的一个任务。而是要真正设身处地的去询问对方,看对方用在生活和工作上有什么困惑?然后提出我们的建议。我们让他们上课的目的是真正想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困惑,让他们感受到我们一颗真诚帮助他的心。对方才能敞开心扉,愿意接受你的建议。这样达成的协议,即对我们有利,也对他们有益,双方都满意。而且我们的关系会因此而变得更加亲密。

第3篇:《第三选择》读后感

关于《第三选择》读后感的写法,可以参考本页面的所有内容。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面前总是充满难解或看似无解的问题,于是我们失望、焦虑、有时决定放弃、有时勉强接受一些最终还是会让自己觉得很糟糕的妥协。面对诸多棘手问题,大家惯用的第一选择就是按照“我”的方式,第二选择就是按照“你”方法。冲突点往往就在于,到底是你的选项比较好,还是我的。因此,不论选择哪一方,都会有人觉得受伤或牺牲。

“思想巨匠”斯蒂芬柯维在他的《第三选择》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思维,即:面对两难困境,不妨考虑超越你的或我的方法,让双方能从冲突中找到互相协同的出路,这就是“第三选择”。它分4个步骤来引领:第一步是“我看到自己”,第二步是“我看到你”,第三步是“我找到你”,第四步是“我和你协同”。

李维老师在解读中说:“第三选择”的本质是一种求协同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不但是为了解决问题,也是让我们每个人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人。可以说“第三选择”,也正是李维老师在软实力课堂上反复讲得“移情换位”的智慧。

听着此书,闭上眼睛回想和反省生活中的诸多经历,始知当时有些没有处理得更好的问题,多是因为自己不“觉知”、不内省、不倾听、不耐心、少了些同理心,坚持自己的所谓的完美却狭隘的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势造成。

李维老师的解读让我们得知:其实,生活中的许多冲突点通常不是关键,严重的冲突背后都有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什么让我们觉得自己很受伤?是我们自己让自己受伤。怎么办呢?只有深切理解对方,设身处地去“移情换位”,用同理心去接受对方并倾听了解对方为什么做出这种选择的原因,你就会放弃自己的选择,然后与对方共同做出“第三选择”,去寻找一种最佳的解决方案,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生命不是球赛,共赢,才是更好的人生。当我们冲破“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进入“第三选择”时,解决问题的方案就已不止一个,它会带我们走进一个全新的领域,创造出一种新的局面。

这不仅让人联想起“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安徽桐城的“六尺巷的故事”:说清朝时,在安徽桐城有一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名为张英、张廷玉父子。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往来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门。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当大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居,于是给家里回了信,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六尺巷子。两家礼让之举成为千古美谈。知古鉴今,这个真实的历史故事给人不尽的思索和启示,她与斯蒂芬柯维这本书所倡导的“第三选择”如此的相得益彰。

人生有无数个面对,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和压力,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但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有幸听到此书的解读,身心随之放松了许多。让我们超越“画地为牢”的思维桎梏,去寻找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法吧,那样我们才是个有勇气并快乐的人。

好范文网的小编希望你能喜欢以上3篇《第三选择》读后感范文,你还可以点击这里查找更多《第三选择》读后感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第三选择》读后感范文,共有4178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第三选择》读后感下载
《第三选择》读后感.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