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余秋雨先生中国文化课读后感3篇

发布时间:2021-07-01 17:08:14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余秋雨先生中国文化课读后感1

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

前段时间拜读了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化课,从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生命力之顽强,

世界古代诞生过四个文明古国,中国是唯一流传至今的文明。因为受到国粹大话系统的影响,总认为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是第一的,但是按照时间来说,中国只能排在第三有可能还是第四的位置。古巴比伦文明和古埃及文明比我们早出现一千多多年,即使我们有些看不起的印度文明也是跟我们同一时期的,有可能比我们更早。

与其去盲目的觉得我们是最厉害的,不如去思考我们为什么是唯一存在至今的,这个更加有意义,知道中国文化为何能够流传几千年至今,中国文化为何能够有如此大的生命力,就能知道中国文化往后怎么能够继续源远流长。

中国文化能够在古代;如此的兴盛,离不开创造文化的一些伟大的人,从老子到孔子,从李白到王阳明。这些文人继承着中国文化,也创造和发扬着中国文化,但是我觉得从客观上让中国文化得以保存的一些人也是值得尊重的。

中国文化从古至今几千年,经历过辉煌,当然也经历过筚路蓝缕,也有过差点断绝的危险,但是我们有一些伟人,让我们至今能够很自豪的说我们是世界唯一存在至今的文明古国。

首先当然是我们的祖先—炎帝与黄帝

华夏子孙,龙的传入是印入每个华人骨子里的东西,这是一种巨大的文化认同,不管是汉族,满族亦或是其他名族,都是华夏人,所以中国古代不管是谁统治中国,都会保护中国文明不断,以为统治者本身也是其中之一。

秦始皇也是中国文化得以保存至今的伟大贡献者之一,而且我个人认为是其中最重要的人。

始皇帝为中国带来了大一统的思想,后是帝王莫不以此为目标,这就从客观上让中国大多数时候都保持这统一的形态,保持着巨大的文化体量和文化认同,不分化。这统一的形态也让中国始终保持一个庞大的形态,这个形态也成为中国文化能够保持的重要保障。就比如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说的一句标新立异的话---崖山之后无中国。成吉思汗一统天下,建立元朝。他的子孙都是游牧名族,后是皇帝的确曾经想过将整个中国地区的田地全部变成草场,把汉人全部变成放牧的奴隶,断绝汉人的文化传承。但是因为当时汉人的体量太过庞大,而且上千年的农耕文明发展,能够为政府提供强大的财政保障,而这是游牧民族无法做到的,所以最终我们的祖先没有变成奴隶。始皇帝书同文,车同轨,是中国文化能够在整个华夏广泛流传的根本。

中国人骨子里的和善也是我们的文明能够存在至今的重要原因。

因为和善我们从不远征,不主动树敌,我们以德服人,我们总是希望和周边国家和睦相处,不想着去征服别人,统治别人,这就使得中国没有与远方的强大敌人爆发剧冲突,没有与其他民族结下不死不休的仇恨,这个特点至今中国都保持着。

因为和善,我们不极端,不是非左即右,我们奉行中庸思想。任何极端的事物,要么归于尘土,要么极尽繁华之后归于尘土,比较脆弱。就好比前苏联,举全国之力发展重工业,发展军事,极致强大,统领半个地球,但是国家其他很多方面比较薄弱,最终导致一败涂地,国家分崩离析。我们中庸,不走极端,方方面面都要兼顾,这也使得我们中国现在能够在世界上面临同样的围追堵截,但是仍旧能够屹立不倒。

当然,就如同人无完人一样,如此优秀的中国文化也有其弊端,我们轻视创新,忽视实证。

中国古代四民论---仕农工商。以当官出仕为最高追求,轻贱工商,但是真正的技术创新是要考工来实现的,而且在中国古代新的技术发明甚至不如一首华丽的诗受重视,这就导致中国古代特别是元代以后,创新能力极其低下。

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靠商人,但是中国古代商人恰恰是四民中最底下的一个,不受统治阶级重视,以商获利为耻。无人重视,就无人研究,所以中国古代统治者对经济的发展规律认知低下,经济发展以小农经济为主,经济活力不高。就好比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以后,迁徙天下富人至长安,以为把有钱人都拉到长安来,长安就会成为经济最好的地方。这种轻视导致古代中国经济虽然体量大,但是水平低。

我们的文化繁荣过,衰落过,但是从未断绝过,有着太多的伟人为我们创造文化,传承文化。

我们当代人也要为后人继续传承我们的文化,希望我们的文化能够万世传承,越来越好,永不断绝。

余秋雨先生中国文化课读后感2

“中国文化”是一个体量巨大的课题,她收纳一切、沉淀一切、预示一切,其广度和深度一般人难以驾驭,但余秋雨先生《中国文化课》一书处理得似乎比较恰当。秋雨先生还是那位谙熟文化传播之道的大家,他深知要让传统文化更易于被大众接受就必须摒弃艰深晦涩的讲道理摆论据的方式,他会精心挑故事,更会平和讲故事。更为难得的是,他给奠定中国文化根基的几篇名作《道德经》《逍遥游》《离骚》《金刚经》等,按自己的理解一一翻译,特别是蕴含天地人之哲理《道德经》,在秋雨先生笔译下表达得更直观,读者在结合自身经历下渐读渐明,或许在思想碰撞中又会有新的理解。

《中国文化课》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以史为迹叙说悠悠文脉,谈儒释道深究文化哲学,反思得失探寻利弊所在。当中,“史迹”部分更能引起我的共鸣。

“史迹”部分主要是以人带史,将文化脉络进行了纵向梳理。先秦诸子百家在列国诸侯纷争中,通过各自的政治实践,纷纷在中华文化中扎根,终让这个时期成为中华璀璨文化的一个奠基时代;秦汉的文化与意识的大一统,儒释道的交融,丰富了哲学思想,为统治者提供了多种施政选择;动乱的魏晋却辈出堪称“文化风骨”的名仕,各种艺术形式达到了一个高峰,二王的书法、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中国文化史上立下了一座丰碑;此后,在北方的马蹄声中,游牧与农耕文化的融合产生出了新的文化形式,拓宽了气场;盛唐之气得以承接,生发出开放包容的精神价值和拥有世界性的生活方式,并因之产生盛唐人的集体人格:具有诗人的“浪漫情怀”。璀璨如明珠的艺术形式——唐诗,与书法一道被认为是中华文明深处的无价瑰宝;宋代进入中国文化的汇聚期,体量巨大但不乏精深,宋代的文人所展现的自由、自立、自在的境界为后世敬仰,这个时代诞生了一位文化全才(苏轼)、两位文化高官(王安石、司马光)、三位战乱诗人(李清照、陆游、辛弃疾),以以上几位为代表的宋代文化没有被盛唐的光辉所覆盖,反而表现出与此前时代不同的稳重而沉着的中年气息,在宋代登上高峰的“词”将人们带入一个文化新时代;此后,中国文化在逐渐收紧的专制主义氛围中陡坡骤降,儒学因朝廷的过度尊崇而走向陈腐,清醒的学者无意抗衡便转而向内而求,王守仁的“心学”顺应而生并得到推广,此外,元杂剧、明清小说等艺术形式也不再像唐诗宋词那样浪漫悠远高于生活,而逐渐向人们身边走近,这个时期也有了此前时代不同的反叛精神,尤以三剑客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首,他们对社会进行批判,他们忧郁而深刻、勇敢而尖锐,大大加重了时代的分量,焕发着文化的高贵。此后近代百余年,中华文明遭逢大变,在西方的新思想新流派交错刺激下,传统文化出现断层,一度被摒弃,开宗立派的大家已然聊聊。

中国文化课

“史迹”部分阐述的中国文化流变,但具体到每个时期的细节时,最根本的还是人的行为习惯传承。一部分人通过对另一部分人的口耳相传,把累积起来的行为传接下去,经过时间的淘洗、扬弃、升华,最终沉淀为约定俗成的集体习惯,继而上升为整个时代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有诸子奔忙于各国实践理论,方有中国文化的精神奠基;有以李杜为代表唐代诗人敏感于自然和人性,方有盛唐的浪漫气息,有王守仁的龙场悟道,才有意蕴丰厚的“心”学。在历史大潮的奔流中,各个时代的精神价值点滴汇聚终成了一种无形的力量,不断向内紧固,向外拓展,延绵至今,站在今天回看历史长河,我们所承接的这份力量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文化吗?反观大众所认为的那些代表着文化的书卷、雕塑、古迹等有形的物,假如没有同时代的精神价值和集体人格去替其背书、延伸,它们也只是一个年份古老一点的物件,一个摆设,充其量只是文化表象、载体,并不是文化本身。读罢史迹全篇,感觉秋雨先生非常完整的诠释了他为文化作出的定义——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

我们常说读书要联系生活,观照自身。想必张先龙校长也非常赞同余秋雨先生提出的文化定义,并在实际工作中潜移默化的推行。张校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出的校园文化内核在集体行为而不在楼堂馆所命名和校园雕塑多少,他认为凝聚二中人文化精神是二中的学生口耳相传的“义忠仁”口号,是每位学生经历过的晨跑,书法课,阅读课,是校园天然的环境,雅正的标语,是厚重的应元石刻,悠扬的状元钟声……是的,正是这些集体的经历和感受升华成“义忠仁”精神,它不依赖于某个解释而固化,或者某一件具体的物而被代表。所以,校园文化真正内核并不在物,而在人的集体行为,二中有“真正学校、品质教育”的办学追求,二中人有“品行端正、习惯贞固、兴趣高雅、身心健康”价值取向,这些是二中的集体人格,是二中育人的成果,是二中真正的文化。

余秋雨先生中国文化课读后感3

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化课》这本书,读之,受益颇多。

余秋雨先生的阅历丰富、见识渊博,通读《中国文化课》,使我对先生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也使我对中国文化几千年经久不衰的奥秘、历史脉络、典籍名著、文化巨匠、名言警句等等,思想上逐渐清晰了,思路逐渐明了了,重点逐渐裸露了,传承方向逐渐辨识了,自豪感油然而生。使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自己心中有了落脚点,有了重量,变成了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有脚印,有声音的事物,萌发了无限的骄傲。

余秋雨先生通过纵向阐述,使我对中国文化全面了解,起到一个线性认识。使我对每个朝代、阶段,中国文化的内容有了一点粗浅的认识,或在脑海里留下一定的记忆符号,比如说周朝《周易》、春秋典籍、楚辞汉赋、魏晋名士、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的小说。

横向比较让我对中国文化渊远流长的基因产生了莫大的兴趣。世界如此之大,地域如此之广阔,种族如此之繁盛,语言如此之众多,只有也只有华夏儿女创造了这样几千年绵延不衰的灿烂文明,时至今日,它还义更加朝气蓬勃之力,继续开创未来,不得不令人崇拜它无穷的魅力,尽管他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点。

对于儒、释、道精典著作的翻译和阐释,对我的印象同样深刻。过去我对这些经典只是点点滴滴、一心半点的认知,通过这次阅读先生的著作,将点连成了线,使这些知识有了一个系统的印象,尤其对君子之道的论述,让人抓住了传承的绳索,老庄无为思想长生不老的秘密,佛法在华夏土地上发扬光大的道理。

余秋雨先生将每个时代文化代表人物的阐释,使我对这些时代这些人物的代表著作并人格形象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一幅鲜活的文化图像呈现在眼前,令人由衷产生对老子、孔子、屈原、司马迁、曹操、李白、杜甫、苏轼、关汉卿、曹雪芹等文化巨匠的膜拜。不愧为当时他们所处时代的文化旗手,也必将永远是中华文明上最耀眼的明星。

总之,《中国文化课》是一部难得的好书,对我们了解、传承中国文化的意义重大,是提高我们文化素质的好教材,是我们打开文化事业的良师益友。

word该篇DOC格式余秋雨先生中国文化课读后感3篇范文,共有4453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余秋雨先生中国文化课读后感3篇下载
余秋雨先生中国文化课读后感3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