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读书笔记 >

《梦想的高度》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15-07-22 05:24:15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第一篇:读书笔记(我有一个梦想)

读书笔记

书名:我有一个梦想

作者:martin luther king

文段摘抄:

1. 然而,整整一百年过去了,我们却仍然得面对这个悲惨的现实:黑人依然得不到自由;

整整一百年过去了,黑人依然被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锁链羁绊着,举步维艰;整整一百年过去了,在物质繁荣的汪洋大海之中,黑人却依然独自生存于贫穷的孤岛之上;整整一百年过去了,黑人依然在美国社会的阴暗角落向隅而泣,在自己的土地上却感到流离失所。因此我们今天来到这里,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诸于众。

2. 我有一个梦想:总有一天这个国家会奋然而起,实现其信条的真谛:“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我有一个梦想:总有一天在佐治亚州的红土山坡上,昔日奴隶的儿子与昔日主人的儿子能够如兄弟手足般同榻而坐。我有一个梦想:总有一天就算是密西西比这样一个被不公正和种族压迫的热潮所统治着的荒漠之州也能转变成一方自由和正义的绿土。我有一个梦想:总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生活在一个不是以肤色,而是以内在品质来评价他们的国度。

3. 当美国成为真正伟大的国家,这一切必将成真。

4. 因此,让自由之声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巍峨高峰回响!让自由之声在纽约州的雄伟山脉中

回响!让自由之声在宾夕法尼亚州高耸的阿勒尼格山峰回响!

5. 让自由之声在科罗拉多州白雪皑皑的落基山回响!

6. 让自由之声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柔美群峰回响!

7. 不,不仅如此还要让自由之声在佐治亚州的石山回响!

8. 让自由之声在田纳西州的远眺山峰回响!

9. 让自由之声在密西西比州的每一座山岗,每一处丘陵回响!

10. 到那时,上帝所有的孩子——白人与黑人,犹太人与非犹太人,基督教徒与天主教徒—

—携手同唱那首古老的黑人圣歌:“终于自由了!终于自由了!感谢全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了!”

读后感

这是马丁·路德·金在1963年华盛顿的黑人集会上发表的演讲,那正是美国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最为严重的时期,正如他所说,黑人仍然被枷锁无情的束缚,在学校,旅馆,银行甚至公共厕所都能看见那刺痛那有色公民尊严的,污蔑黑人人格的“for white only”,所以,他们从密西西比而来,从佐治亚而来,从纽约州而来,从宾夕法尼亚而来,共同见证着伟大的时刻,这共和国的孩子们在林肯脚下诉说伤痛的时刻,这有色公民们向华盛顿纪念碑讨还“天赋人权”权力的时刻,这举国黑人以为共同的梦想而聚集在一起,要求白宫实现二百年来的神圣承诺,争取各色人种平等站立在带有母亲体温的寒冷大陆上的时刻。现在,没有人能阻挡黑人为争取人格自由和权力平等而斗争的脚步,没有人能动摇他们捍卫追求幸福权利的决心,没有人能干涉他们去追寻那明明白白写在《独立宣言》上的语句。我仿佛看见,那飘扬的旗帜和那血红色的标语,看见,在那盛夏的阳光中,黑人同胞手挽手哼唱的庄严的赞歌,我看见他们坚实的脚印踏进美利坚的记忆,看见他们笃定的眼神刻在了自由之书的扉页,我仿佛听见白人与黑人,犹太人与非犹太人,基督教徒与天主教徒——携手同唱那首古老的黑人圣歌:“终于自由了!终于自由了!感谢全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了!”

第二篇:光荣与梦想读书笔记

旅途上一直有看书的习惯,因为不受干扰、心态平和,所以总觉得对于所看的书来说,能够被如此这般集中专注的阅读,不能不说是一幸事。今年暑假回家的车上,挑选的是《光荣与梦想》的一二部,这次,最应该感觉到幸运的绝对是我本人。

《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实录》是美国记者兼作家威廉?曼彻斯特初版于1973年的著作。去年夏天的一个深夜,看到一个电视读书栏目介绍说此书最近被重新校译出版,特别想一睹这套影响了一代人的名著,可是看到书店码放的一套五本精装16开本大部头二百大洋的价码,踌躇再三还是放下了。于是来到厦大第一次进入图书馆主页,搜索的便是这五个大字。不巧新版本可能比较抢手,几次的搜寻都未能如愿。直到放假之前,躲到有空调的曾厝垵图书馆避暑,竟然让我翻到这1978年由当时的广州外国语学院英美问题研究室翻译组译、商务印书馆出版、所谓供内部参考用的最老版本。书虽老旧退色竟还整洁,纸张虽发黄发霉可还干净!

回家的道路有些曲折,需要先坐厦门到南京的火车,然后再从南京转车,所以不得不精简行李,仅有的一个背包,除了必需品只能挤进两本去。那么就这样上路吧。

这套书从1932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上台前后一直写到1972年的水门事件,勾画了整整四十年间的美国历史。全书分为五部分,其中:第一部《应运而起》从1932年在经济大萧条最严重的时刻罗斯福总统上台前后写起,包括整个“新政”时期,一直写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部《牺牲与变化》从1941年珍珠港事变一直写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本书充分运用新闻报导的特写手法,根据大量的美国报刊资料和采访材料写成。应该说,举凡这一时期美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历届政府中统治集团的内讧和两党的勾心斗角,经济危机引起的严重社会动乱,以及工人、农场主、退伍军人和黑人的群众斗争等等,都写的绘声绘色。

1、罗斯福

罗斯福本人正是集美国的“光荣与梦想”于一身的卓绝人物。

在大萧条力挽狂澜之后,罗斯福深谙全面的,全球的战略,这使他成为“最伟大的战时总统之一。”从外表看,他确不像一个军事天才。他每次访问军队,老是穿着他的绒布衬衫,戴着旧帽子,还有那漫不经心地打起来的蝴蝶领结。看上去,他倒更像一个衣着随便、精神饱满的老爷爷,要去度周末钓鳟鱼的样子。但话得说回来,他所率领的军队,本来也是很随便的。美国不是欧洲国家,它和欧洲国家不同,而这个国家最好的代表,就是这个住在白宫的美国人了。戴维?利连撒尔律师可以这么写罗斯福的“脸孔是世界上最英俊的战斗的脸孔”,艾森豪威尔将军可能对总统熟知地形、掌握和记得一个乡野的所有特点的天赋感到五体投地;然而,对于美国士兵和水兵来说,他的最大的天赋还是他对人热情关怀,以一个卷起袖子实干的美国的卷起袖子实干的总统的面貌出现于世界舞台之上。乔纳森?丹尼尔斯写道:“在他那个时代里,没有谁能像他那样,在美国人惊惧之时,能唤起美国人的内在信心。由于他深信美国人的自尊感,所以他要求或者期望美国人拿出勇气来的时候从来是没有什么顾虑的。”最能说明罗斯福的风格,说明他体贴

民情的是,有一次他视察夏威夷陆军医院。他到夏威夷本来是要跟海陆空高级将领谈话,制定计划,发动巨大攻势,迫使日本屈膝投降。但在他离开夏威夷之前,他要人用轮车推着他穿过病房,去看看那些被截除上肢或下肢的伤员。他向他们微笑,挥手致意。他什么话也没有说,但是他的出现就代替了他要说的一切的话。坐在这轮车上的是一个两腿早已完全瘫痪的人。他了解他们的心情,因为他也有过这种心情。然而他克服了过来,当上了总统,他们没有理由感到灰心丧气,以为不再能实现战前所抱的理想。

2、美国人的形象

前线的小伙子们以美国的民主军队自豪,正如他们以美国的工程兵和海军工程队自豪一样,前者能够在一夜之间搭成活动便桥,后者曾在英国工程兵声称无法办到之后,将阿森松岛的群山推平,建了一英里长的长型机场。尽管这样,他们很少吹嘘本国,甚至在自己人中间也没有这样。他们采取了一种坚强的、满不在乎的姿态,把该熬的都熬过去了。

想家的、厌倦的、滑稽可笑的、冲锋陷阵的普通士兵,在钢盔里洗袜子,抱怨吃得不好,向阿拉伯女郎吹口哨,或者说,见到什么女郎都吹口哨。他们硬着头皮把世界上这件最讨厌的勾当勉强熬过去,不失幽默、尊严和勇气。

美国能派出一支一千二百万人的军队,同时和两个可怕的帝国作战,又能建立一支比敌人和盟国的海军加起来还要大的海军,与此同时,民用开支又比1939年增加百分之二十。“这次战争开始以来,生活水平还能提高的,只有我们这个国家。整个欧洲都已弄得精疲力竭,而我们却没有。”这样一个国家确实是使人感到有些不解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的伤亡,相对来说,比之其他任何国家要轻,但是总统在1944年海军节却可以这样说,1943年美国武装部队曾经在敌人的滩头阵地前参加过二十七次登陆战,而且“这二十七次登陆战每次都取得巨大胜利。”

3、观复

第一二部描写的正是美国逐步展现出盛事荣光并汇集全世界梦想的上升时期。

全书结尾处,作者流露出对美国盛事荣光的怀念和对梦想消失的无限感慨,并为看不到美国今后的出路何在而感到彷徨,这里很有意思的事情有几个:

1)对此,在国内初版时,商务印书馆的评论是:“这些话半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哀歌,半是开历史倒车的反动幻想。实际上今天仍然是美苏两霸在争夺世界霸权,美帝也极想重圆逝去的春梦。”果然,13年后苏联解体,美国却迎来了新经济的澎湃浪潮,重新主导世界。

2)作者最后写道:“在干预了国外冲突三分之一世纪之后,美国人民再次转而内向,他们要在与世隔绝中寻求安危,在孤立中寻求复兴。”那么,从91年苏联解体,到二十一世纪多极兴起,美国人民又从干预冲突“再次转而内向”的日子是不是也会如期到来?持续扩散的贫穷,似乎终于要浮到无法再掩饰的明面处来了。与之一起来的黑暗与压力有着浓厚的山穷水尽的意味。

自5月份以来,有大约2.5万名世界大战退伍军人,携家带口,身无分文。来到华盛顿请求政府救济。面对这些“补偿金远征军”,政府慌了手脚、如临大敌,于是血型镇压。这一段历史简直是美国史上一段滑稽至极的历史,曾经拿起武器为国家某利益的人,国家回报给他们的却是枪子!他们浴血奋战、出生入死后,等来的不是和平安定的生活,而是贫困后的舞王以及粗暴的对待!

面临贫困,胡佛政府似乎完全慌了手脚,且毫无应对之法。于是将“大萧条”笼统归罪于“时势”,在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富的国家里,有1500万以上的人到处找工作,可是哪里也没有工作可以做。

1932年,大萧条时期最惨的一年,胡佛政府的长期不作为是的国家既是生产过剩又是消费不足。不降物价致使销售两下降,然后厂家为了减少成本而解雇工人,导致美国人民购买里萎缩,然后恶性循环??农场品价格惨跌,饥荒近在眼前了??

美国人有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失业是可耻的,贫困多少咎由自取”。于是生活在底层又失业了的人不仅面临这生活上的巨大压力,还有心理上的??更糟糕的是一些人无以为生、活活饿死,千百人只因像出生那样生活,才免于死亡。

1932年开始的故事,由荒诞、贫困、饥荒、黑暗、无望揭开了序幕,但总有一些光亮让未来看上去没那么无望。1932年4月7日,富兰克林*罗斯福以洪亮、充满信心的声音说,“我们要制定出一些计划,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身上。”

尽管这位现身并不被看好,尽管有许多人觉得他可笑、说大话,“并未让人觉得有如何的雄才大略”,但是美国民众需要新政(new deal),需要一个肯为了他们带来变革的总统。似乎顺理成章的又带着一些传奇色彩的,这位热情并充满信心的富兰克林先生当选总统并将于继年上任。

每当国家出现危难时,似乎总有一个英雄出现,且看罗斯福的新政如何改变美国。

每当美国处于危难之时,人们就会渴望有个“救世主”出现,带领美国人民渡过危机。这种英雄情结,使得富兰克林*罗斯福这个名字足浴成为一章(一段历史)的题目。尽管在罗斯福真正担任总统之前人们对他的评价普遍不高(尤指理论家们)。

哈罗得*拉斯基嘲笑他说,罗斯福“想用一颗药丸解救一场地震”。李普曼说他太软弱,面面俱到,太闲讨好,看不出与胡佛“有什么根本原则上的分歧”。欧内斯特*林德利报道说,美国渴望有个救世主,不过罗斯福先生“无论看起来听起来都不像救世主”。

但人民显然是更愿意相信这位言语中透出真诚、热情的罗斯福先生的,况且那是境况已经不能再糟糕了!罗斯福真实闪人时,面临的就是这种糟到不能再糟的境况,全国金融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各州银行业务有的完全停顿有的部分停顿,而证券交易所也正式关闭了。

罗斯福上任表至此时说:“首先让我明确的说,我坚决相信,我们唯一引为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一种无名的、丧失理智的、毫无道理的畏惧心理,能把我们搞瘫痪,什么事也办不成,是我们无法由退却转为进取。”他想过会申请授权广泛行政权并得到通过。银行休假,罗斯福援用《对敌通商法》拟送新法案去过会特别召开的紧急会议讨论。与此同时,美国人民也在行动,他们用各种办法来应对难关:以货易货,使用代币,用加拿大、墨西哥货币代替美国货币等等。新法案也要实施起来了,通过法案的当天晚上国家印制局添雇了375名新职工,美国政府的印钞机器全部开动了。而真正经常的一幕是对囤积金户施加压力,使他们吧紧紧攥在手心里的黄金和货币放出来。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凡在2月1日后提取过黄金而又在下星期一之前未退回存储的银行便公布他们的姓名。各地银行门前又排起长龙来了,人们争先把黄金存入银行就如同当初争先提款一般。各州联邦储备银行回收了共计3亿元的黄金,以此为储备,又能发行7.5亿元新钞了。不出一周就有13500家银行复业。纽约股票价格猛涨15%,幸福的日子虽然还没有回来,但是金融恐慌算是过去了。

《紧急银行法》、《全国工业复兴法》、废止金本位等一系列举措都不过是临时招架的办法,罗斯福对身边的新政派说:“挑一个办法试试看嘛,失败了就换另一个。总之要搞点什么试试。”召开记者会,发表“炉边谈话”,用人人都懂的词句和比喻把工业经济的复杂结构讲的一清二楚,谁都感受到了美国的经济正在往好的方向扭转,而罗斯福亲切、热情的形象也使得他获得了空前的威望。不过真正使美国经济危机结束的并不是new deal,而是一场战争,我们称其为第二次世界大战。

光荣与梦想的历史,畅快而生动的阅读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

在我几年前读西方人的新闻时,哪怕经历了翻译可能带来的失真,仍觉得它与国内的新闻有很大不同。国内的新闻总是平铺直叙的叙述一个新闻事件,而西方新闻往往在保持客观性的同时,综合运用各类表现手法使得新闻有趣,充满了可读性,其中如经常的夸张、比喻等手法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新闻表达的内容。近几年,国内的新闻也变的有趣起来,比如当时我读到《经济观察报》的主笔许知远的文章,特别长篇专题文章时就明显感觉了一种西方新闻的味道。后来,我知道了,中国新一代新闻人很多都受到了一位美国记者、作家的影响,他叫威廉.曼彻斯特,而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那本横跨1932年到1972年四十年美国历史的名作《光荣与梦想》。

终于,每天下班回去,翻看一个小时,慢慢的看完了这本大部头,领略了四十年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虽然这部作品很厚实,但是阅读的体验并不艰深或是沉闷,如果真是这样,想必本书的写作方式也不会被这么多记者模仿了。尽管这部书从多角度表现了整个美国社会那段时期的社会生活,但是也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美国总统,从胡佛直到尼克松,中间有罗斯福、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这几位美国总统也经历着美国历史上一个动荡巨变的时代。尽管美国政治相对更加大众化一些,但是毕竟站在舞台前端的总是那些风雨人物,所以以美国总统的更迭阐述美国政策的更迭,进而表现社会风气的变化,无疑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成功的写作策略。本书还有一大特点,便是把(请您支持wWW.hAOWord.Com)美国社会放在当时整个世界的背景下看待,所以,每一章的最后总会有一段同时期世界的局势阐述,与美国历史对比,制造一种“风起云涌”的效果,很有感染力。而本书最具煽情色彩,也是被中国记者们吸收的手法便是,在一个时间段上,说说后来的风云人物当时的情况,如还只有n岁,如还在某某学校念书,如还在干着某某显得不那么“风云”的小事。如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就是本曼彻斯特痕迹浓重的作品,当然,这里不是想抹杀《激荡三十年》的出色之处,毕竟,写这种时代大背景下的作品,《光荣与梦想》确实是很好的参考和框架。

在曼彻斯特笔下的四十年美国史确实可以称得上波澜壮阔,以大萧条时期的惨境和“补偿金大军”事件开始,在那个“山穷水尽”的夏天,胡佛成了美国历史上一个不太光彩的总统,而充满传奇色彩的罗斯福着开始了他的时代。接下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似乎只有珍珠港事件让美国人对这场战争有着刻骨铭心的伤痛,而接下来尽管有大量美国青年战死沙场,但是美国却着实获得了现实的战争红利,而杜鲁门正是幸运的接过了这份红利,但是也“不幸”的接过了罗斯福光辉的时期给他留下的阴影。在书中描述着杜鲁门刚上台时,人们对他的猜疑和他对人们常常拿他与罗斯福比较的恼火,不过他坚持了下来,还开启了冷战时代,而国内,臭名昭著的麦卡锡也开始了美国内政的黑暗年代,另一名“反共斗士”尼克松似乎是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但是却显得没麦卡锡那么强硬。艾森豪威尔结束了民主党对白宫的长期“占领”,同时带领美国进入一个“全速而稳健地进行”的时期,那段时期,美苏两国在太空的竞争开始,书中对当苏联在初期处于领先地位时,国内各式各样的反应有着生动的描绘。接下来,美国历史另一位传奇总统,肯尼迪上台,在我看来他的传奇并不在于他后来的被暗杀,而在于他在任的时期确实是段动荡而洋溢激情的时期。“猪湾事件”,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给我更深印象的是肯尼迪对黑人运动的坚定支持,那场出动军队护送黑人学生入学的场景足以和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个梦想》的演讲场景相媲美。约

翰逊在肯尼迪上台后的处境和杜鲁门颇为相象,在这段历史中,约翰逊似乎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总统,似乎也只有在如“肯尼迪遇刺,约翰逊接任总统”这样的叙述中出现他的名字。在本书中,我们可以对约翰逊有更多的了解。终于,尼克松登场,据说很多人都想不到中美建交会在这个昔日的“反共斗士”任上实现,而这也正反映了政治的多变性和现实性。本书以水门事件及其余波结束,也让我结束了一段畅快的阅读体验。

尽管本书以美国总统的更迭牵起了主线,但是本书最吸引我的还是对各个时期美国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侧面的细致和生动的表现。而经常引用当时媒体的很有个性的表达,也让今天再看别有一番趣味。而比照中国的当下现实,竟也发现中国现在的很多现象与当时的美国颇有些“形似”,至于是否“神似”,那就是仁者见仁的事情了。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中文版难得的翻译的很不错,至少读着感觉很流畅,我已经不知多少次目睹一本好书被糟糕的翻译糟蹋了,所以,对国外优秀作品来说,好原著还得配好翻译。对于想了解那段美国历史,也不愿了解的那么“本质”,那么“学术”的人来说,我强烈推荐本书,每天翻翻,在愉快的阅读中畅游一段异国光荣与梦想交织的年代,比照现实,或许会给我们些力量。

第三篇:梦想的高度读后感

《梦想的高度》这篇文章深深地震撼了我,梦想的高度读后感。

斯科特汉弥尔顿,这是一个多么不平凡的人啊!他用他的信念和力量,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医生“只能再活六个月”的断言被生的欲望打败,这是生命的奇迹;孩子们“花生豆”的嘲笑,被自强冷落,这是信念的奇迹;“虚弱瘦小、发育不良、鼻子里还插了一根坡到胃里的鼻饲管”的形象,被虽退役却“仍旧是冬季运动中受人尊敬的教练、顾问和评语员”的自信所掩盖,这是挑战的奇迹。

这一个奇迹充分地告诉了我们:只要努力,人生轨迹就会改变;只要坚持真理,胜利的花环就会属于你。

永不低头,矢志追求,自信而自强,没有哪种全会可以挫败你的人生!

贝多芬为了他的梦想,即使双耳失聪也不曾退缩;

海伦凯勒为了她的梦想,即使双目失明,也仍继续向前;

司马迁为了他的梦想;即使身受宫刑,也永不言弃;

他们面对如此巨大的困难都不曾放弃,那么,身心健康的我们、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又怎能因为学习上的一点困难而退缩呢?

用炽热的心去追逐梦想,用高远的志向去成就未来。

不管路途几多崎岖,就算跌倒我也不在意,因为我有雄心阗志;不管世上几多荆棘,就算遍体鳞伤也执著不屈,因为我有恒久的信念。勇敢面对,永不放弃,读后感《梦想的高度读后感》。

----------------------

今天,我读了《梦想的高度》这篇文章,使我感触颇深。

斯科特。汉弥尔顿从小得了一种怪病,被医生诊断为只能再活六个月了。他的鼻子里长插着一根鼻饲管,并且他的身体虚弱瘦小,许多孩子们都叫他“花生豆”。有一天,他喜欢上了滑冰,在滑冰中找到了许多乐趣,并且开始疯狂的练习,他战胜了许多人。最终他成了奥运滑冰冠军,从此以后没人再敢叫他“花生豆”了,相反,人人都用上去找她签名

 不曾放弃自己的理想,不曾想命运低头,一点点努力,一步步的前进,终于让一个弱者变成了强者!海伦。凯勒双目失明,却热爱写作,最后写出名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贝多芬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但是他创作了许多举世闻名的曲子《命运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张海迪全身瘫痪,进过不懈努力,最后成了一名教育家。

 这一个个奇迹告诉我们,只要努力,人生的轨道就会改变,胜利花环救护属于你,只要你永不低头,自立自强。

海伦。凯勒虽然双目失明,但它永不放弃,还有贝多芬和张海迪他没都是永不放弃,他们是不曾放弃自己的理想,不曾想命运低头,一点点努力,一步步的前进,终于让一个弱者变成了强者!

他们是不曾放弃自己的理想,不曾想命运低头,一点点努力,一步步的前进,终于让一个弱者变成了强者!才有了辉煌的今天。

而我们这些健全人为什么遇到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就退缩了?我们不曾放弃自己的理想,不曾想命运低头,一点点努力,一步步的前进,终于让一个弱者变成了强者!应该好好想想……

第四篇:视野决定高度 梦想成就未来

视野决定高度 梦想成就未来 ——国培小学科学理论研修总结

2014年9月,我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小学科学置换脱产培训,真的是机会难得,受益匪浅。国培第一阶段是理论研修,在这一段的学习中,与大家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交流、碰撞……我们共同走过了一段难忘的心路历程。从开始的心存疑虑到现在的的豁然开朗,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一、提高了思想,开阔了眼界。

在本次培训中,每位专家老师给我们做精彩的讲座。各位专家老师的讲座,阐述了他(她)们对教育教学的独特见解,对新课程的各种看法,对教育思想方法的探讨,并向我们介绍了比较前沿的教育理论知识,以及如何开展课例研究。如首都师大王陆教授的《教师在线社区的理论与实践》,开辟了新的远程学习方法,上海师大黎加厚教授的《时代变化与课堂教学结构》中讲到的微课程,一对一学习环境,颠覆了夸美纽斯的传统制班级教学模式,成为引领未来教育的新方向。从各位专家的亲身体验,从国内教育到国外理念,让我犹如呼吸到清新的空气,为之振奋。听了他们的讲座后,我的眼界开阔了,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真正明白现在的教育理念。

二、理念得以更新 思想得到升华

在45天的理论研修日子里,聆听了多场小学科学理论课程,让我在迷茫中找到了方向,我认真的倾听专家的讲解,让彷徨的我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开阔,茅塞顿开。给我今后从事教学工作指引了方

向,明确了目标,从而能有的放矢,愉快的投入到教学中去了。印象最深的是浙江省教科所喻伯军老师的《小学科学标准解读及实施》、重庆教科院曹雷老师的《小学科学教学评价标准》,这两位教研员从整体理念到细微字句,从文本到实例,与学员交流分享,期间,老师与学员的提问、解答交叉前行,时而谈笑风生、时而火花四射。

三、尊重学生 赏识学生

俗话说“树怕伤根,人怕伤心”,自尊心是学生成长的精神支柱,是他们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旦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就会不同程度的感到他人对自己的否定,从而产生消极情绪,丧失前进的勇气和热情,甚至形成可怕的变态心理。因此,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与学生平等对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尽量呵护每一位学生的自尊心。当教师能够做到呵护每一位学生的自尊心时,他就可以赢得每一位学生的尊重与欣赏。当师生能够相互尊重时,一种崭新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悄然建立,并开始为提升教学质量发挥作用了。

四、 增强信心 激发动力

有幸,得到珊瑚小学谭劲校长与朝阳小学陈维礼校长的点拨,他们的成长史看似一帆风顺,其实不然。谭劲校长从高中毕业后进入一个农村小学代课,一步步走到现在,成为国家级骨干教师,陈维礼校长仍是从重庆远郊区县小学,通过努力,一步步走到现在,成为重庆市屈指可数的小学科学特级教师。他们的成长给我猛地一棒,从睡梦中敲醒,接而进入沉思。我,我们也可以做得很好,做到更高,只是我们没有远大的理想,没有十足的干劲,没有强大的内心。这两位

校长的教授,让我相信,农村教师也可以有所作为,低学历教师也能干出大事业。

五、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做专业型教师

培训既紧张而忙碌,因为在培训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孜孜以求、学无止境的氛围。这种严谨实效的氛围,让每听一课我都认真准备,精心揣摩,通过网络便捷方式查阅相关资料,努力构建高效的教育教学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敢于迎接挑战,便也敢于创新。可以说,是培训激励了我的意志,启发了我的心智,让我更加执着地扑在小学科学的教育教学上。有句话说的好:“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得有一桶水,甚至是源源不断的源头水。”所以我们要想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不能做一潭死水,而是要做那源源不断的源头水,因此必须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第五篇:历史的脚步与背影——《战略高度:中国思想界访谈录》读书笔记

鲁红杰:历史的脚步与背影

——《战略高度:中国思想界访谈录》读书笔记

鲁红杰

一. 《战略高度:中国思想界访谈录》简短笔记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狄更斯如是描述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而我看了这本书后更愿意这样来描述我们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读了这本书之后突然之间感觉有些愧疚——对我们这个时代,我的认识一直存在很大的偏差。正如祝东力所说,正是由于世界近代以来政治、经贸路线在东亚大陆的交汇,正是由于古典中国向现在中国的急剧转型,以及正是中国在当代曲曲曲折折的成长,使历史和现实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全部的重大问题,最尖锐、最密集地出现在中国的思想空间。我们所公认的一点是,当下中国的思想界,“是没有大师的”。然而,种种“中国问题”期待着“中国理论”与“中国社会科学”。就“中国问题”而言,国内也不缺乏顶尖高手,但即使是这些高手,也没有能力单独为快速变化、高度复杂的中国社会开出完整的药方。他们往往是个子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着眼点对中国的症状的拿捏与把脉,往往受到同行的猛烈抨击。中国思想界因此而呈现出百花齐放、争奇斗妍的热闹情形。

中国思想界的分歧是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从那时起,越来越多的根植与中国本土的声音出现。可能它们的理论或许稍显粗糙与稚嫩,但是却开始直面“中国问题”。我之前从来没有看到过其它的书,能够像《战略高度》一样,网罗如此之多的各个领域的顶尖高手,并且能让他们纵情表达,演绎其纵深的思想内涵。这本书所关注的,是一个个足以影响国家民族前途与命运的重大现实问题:从中国改革与发展的方向路径到国家的产业战略、从中共执政能力到民主与政治建设、从地缘环境与外交战略到中美关系、从社会核心价值观到中国文化大国形象,以及三农问题、中华民族主义??面对着种种繁芜的“中国问题”,王绍光、温铁军、曹锦清、徐勇、张文木、黄纪宇、房宁、王小东、王长江、徐友渔、祝东力这些在在各个领域的顶尖高手们,尝试着从与西方经典理论不同的角度进行新的解读。而他们的这种理论探索,直接影响了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实践,也影响了下一代中国人的精神成长,更将会孕育了未来新的突破。

作为各领域的顶尖学者,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与方向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具体问题上,不同流派之间的观念分歧淡化了,对解决问题的方案形成的共识也若隐若现,这不是因为妥协,而是因为他们在“中国问题”上,始终坚持的是“中国立场”。对“中国问题”的答案的执着、对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探求,是这些站在中国思想界之巅的学者们共同特点。正是基于这种共同的追求,这些观点迥异、立场不同的顶尖学者们齐聚一本书之中,在不同观点、不同视角的直接碰撞中,让我们整合不同的思想资源,千锤百炼出可供社会赖以前行的精神食粮。

二.《战略高度》引发的思考:历史的脚步与背影

上次写读书报告的时候,因为篇幅的限制以及涉及不够深入,浅尝辄止,李老师告诉我说,要对文化这方面的问题继续关注。本书的最后潘维与祝东力两位老师就“重构我们民族的精神脊梁”以及“文化大国的兴衰与重构”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释。我将结合书中这两篇访谈继续谈相关问题。

虽然在经济上崛起为继日本之后的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为举世所瞩目,但中国的现代化并未完成,尤其是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结构仍未定型,政治社会的急剧转型导致的价值流失以及道德秩序的崩溃和瓦解,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可能还将是一种常态。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价值观念要经过近三百年的历史才在欧洲社会扎根,成为欧洲社会价值结构的主要骨架。潘维说,文化核心价值观是我们民族的骨架,没有文化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就没有了主心骨。没有主心骨,没有精神,我们的民族又哪来的未来?中国的知识人如何担纲起中华民族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关于主流价值结构重建的历史责任,可能是思想界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重要的任务。

一个世纪前,德国从一个长期积弱的经济落后国家迅速崛起为一个欧洲经济大国,韦伯对此深感忧虑,因为他认为,“一个长期积弱的落后民族在经济上突然崛起必然隐含一个致命的内在危险,即它将加速暴露落后民族特有的不成熟(immatuarity),这种经济快速发展与政治、文化难以成熟之间的强烈反差不但最终将使民族振兴的愿望付诸流水,甚至会造成灾难性的结局即民族本身的解体”。

在韦伯看来,所谓的“文化成熟”问题,也就是价值认同和文化主体性问题。如果一个国家、特别是它的精英阶层,必须有意愿和能力,在最高价值的层面上为自己文明的存在辩护,说明它的正当性,保持和增强它的理想色彩,在种种并存的、相互竞争的价值世界中,阐明自己的“存在必然性”,在关键时刻,有勇气肯定自己的价值体系,并担当起捍卫自己文明的责任,那么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说这个国家的实现了“文化成熟”。

现在,我们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是大国”的标准已经发生了变化,正如祝东力所说:“在当代,除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力量外,衡量真正的大国,还有一个标志性尺度——文化实力。一国无论多么强大,少了文化实力这个“软实力”就不是真正的大国。

无论是目前社会价值观的构建以及建设文化大国(其本质就是重构符合现代社会进程的新文化。)进而建设真正的大国,都离不开一个重要基础,那就是是本民族的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文化的发展具有继承性、延续性,传统文化是新文化诞生的摇篮和基础;新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延伸和发展。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与传统文化全盘决裂,不仅是不应该的,而且也是不可能的。人们在创造、构建新文化时,只有首先正视传统文化的存在,在前人的文化遗产基础上继续开拓,使传统文化的精华成为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才有新文化的创造。同时,民族性是文化的基本属性之一,而文化的民族性来源于文化的继承性,另起炉灶,凭空重建,将难以保持文化的民族特性和民族个性。只有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才能保持文化的民族个性,最终保持本民族的传承与延续。然而,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我们长期以来都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我们从小学开始就学习鲁迅对以“阿q精神”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批判,似乎传统文化都是坏的,不可取的;再与西方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一比较,我

们的传统文化就更加一无是处了。于是,抛弃与批判传统文化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这种认知的后果是灾难性的,今天的中国,从国家宪政制度到国民思想观念,从国家经济管理到民众日常生活,西方的影响无处不在。民国时代的中国还采用王朝时代的纪念方式,而新中国从建立起就改用了西式公元纪年;中国国民深受西方的只有、民主、平等、人权、主权等思想影响,议会政治、政党政治、选票选举等,都是西方民主思想基础上的中国化设计;中国政府的国家化管理,也基本照搬了西方模式;中国采用西方教育模式,哈佛、mba的流行表明,中国的教育理念也越来越西方化,圣诞节、情人节、西餐、歌星影星球星、流行音乐、影视选秀,中国年轻人总是撇开大众眼光而特立独行,前卫程度与西方青年没什么两样;甚至于中国高楼的样式、婚嫁习俗也都在向西方看齐。

回归历史,或许我们能够找到这种思潮的根源所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打破了中国士大夫阶层“天朝上国”的保守思想,而且随之而来的各帝国主义对华战争不禁用他们的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同时也打碎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谁都没有想到,在与西方列强的交锋中,中华文明竟然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惨,如此之不堪,中国的士大夫阶层由最初的惊奇到惊愕,由惊讶到惊骇,六神无主,方寸大乱,以至于发出了“千年未有之变局,三千年未有之强敌”的惊呼。随后一些知识分子进行了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尝试,但最终都没有能够挽救国家民族的命运。1919年,《凡尔赛条约》中对中国的不公平对待给了中国人长期积聚的矛盾一个宣泄口,于是五四运动应运爆发。在这个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广大知识分子利用西方“民主”与“科学”两杆大旗,对国民进行启蒙。事实上,五四运动确实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一点毋庸置疑。

然而,如果现在我们从文化层面对五四运动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的话,就不难发现事情是这样的:当时一些思想比较激进的青年学生,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刺激,在救亡图存需求的精神感召下,片面地接受了当时西方、日本等国流行的科学、民主思想,(现代科学精神,并非只是科学、民主两项,还应该包括宗教、人权、自由、平等、人文关怀、终极关怀等) 同时又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全面了解与必要的敬畏精神,更没有认真思考。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传统文化批判的思潮中,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一批知识精英几乎全部声气相投。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竞相发布自己的研究成果,毫不留情地批判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民性的弱点。甚至连一直拥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梁漱溟也不得不顺应世俗,总结出中国文化和国民性的十几条弱点。在那个精神崩溃的时代,各路中国精英达成一个共识,即国民劣根性以及传统文化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最大障碍。

那一代人对中西文化关系所作的判断,对中国文化前途以及民族前途所做的设计都是非常不合理的。甚至有人把中西文化完全对立,放弃了中西融汇、兼收并蓄的思想,完全放弃本土文化而对西方文化顶礼膜拜。

陈独秀在《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中认为:“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断不可调和迁就的。我敢说,守旧或革新的国是,倘不早早决定,政治社会上的矛盾、紊乱、退化,终久不可挽回!”陈的想法堵住了中西兼容的发展之路,将中华民族的文化选择逼到了一个非此即彼的境地。而他的真实意思显然只是对西方文化的选

择。像陈独秀一样,胡适也把是否能够复制西方的道路,看做关系到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决定性因素。他在《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中说:“我们如果还想把这个国家整顿起来,如果还希望这个民族在世界上占一个地位,——只有一条生路,就是我们自己要认错。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五四运动的重大成果之一,是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否定树立为一个不言自明的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文化运动的主题和基调,从而使得反传统主义成了所有知识分子共同的精神遗产。从民初的“伦理革命”,到七十年代的“批孔批儒”,乃至八十年代后期一些学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都无可怀疑地显示出中国二十世纪的文化运动是受激进主义所主导的。在二十世纪百年的时间里,进步、革命、科学、启蒙一直是最具魅力的口号。屏弃传统成为先进知识分子之所以先进的表征,所有对传统文化内在弊病的可能性批判都被充分挖掘并高扬起来,健康合理的剖析与蛮横荒诞的斥骂互相交叉。传统文化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化秩序中伤痕累累地从中心退到了边缘。这不仅是西方文化的侵逼和现代化的扩张所致,也是中国知识分子自觉自愿的选择。

五四运动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批判,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断裂层。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高潮,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就是向世人宣传西方以科学(真理)和民主为核心的民主思想。而它的敌人就是被视为腐朽、落后、封建、专制的中国传统文化。五四运动对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全盘否定,把中华民族的没落,全归结在传统文化文化头上,有些粗鲁。不能平心静气地判断传统核心价值的优质部分,就像倒洗澡水把孩子一起倒掉一样残酷。这直接导致了国人长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偏差,至今影响不去。

三. 何去何从与取舍之道

艺衡在新近出版的《文化主权与国家文化软实力》一书中指出,民族意识的养成需要文化主权的锻造。在这一场全球化时代新的文化价值秩序领导权的争夺中,如果我们不能从主权角度来思考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不能以文化主权来构造中国文化的现代形态,恐怕我们中华文明的复兴就会落空。文化主权关乎中华民族在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命运。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能成功创造出根植于本民族传统文化、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中国文化,遑论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华民族甚至都有被别的民族同化的危险。

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经济已经崛起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逐步加深,使得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中国应当对世界文明有所贡献”问题的现实性凸显出来;其次是中国的崛起还只是经济再崛起,因为直到19世纪70年代,中国的经济总量都大于美国,是世界上第一号经济大国。中国在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不仅仅是给世界提供最多的产品,而是同时为人类提供多种多样的软实力要素,这些软实力要素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行政体系乃至科学、文化、艺术和语言。例如唐代的时候,在西方比较历史学大师们看来,它“建成了政治、经济和军事等等的制度;它们不仅成了唐代的标记,在许多方面继续深深地影响到了直至20世纪的中国的文明,并且还为受中国深刻影响的东亚新兴诸国——日本、朝鲜和越南——提供了基本制度的样板”,“在中国的东北、西南和南部,是一些仿效唐代中国的

稳定的独立国,它们具有深受中国影响的相当发达的文化,以中国占支配地位的东亚文化在那时已经形成”。丁学良认为,从近代直到今天的中国,无论在经济上取得了多么巨大的成就,都还远远没有达到中国历史上整体文明所达到的高度,不具有那一时代的文化投射力。文化主权的提出,就是要给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潜力寻找到一个可以起跳的制度平台,从而把文明潜力转化为文化投射力。

要想建设中国的“新文化”,我们首先要有对本民族文化最基本的自信心。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文化自信心,那么它就是无力的、无气的、无力的,一个没有文化自信的民族,能从西方学习到真正有意义东西的可能性太小了,最有可能的就是该民族被同化。我们曾经以为要把传统文化彻底消除,才能进入现代文明。其实,传统文化是塑造现代文明的基石,是背景。如果德国没有强烈的日尔曼民族主义,或英国没有一种渐进的对宗教重视的过程,他们可能也就不存在现在各自的市民社会了。一个民族要发展,尤其是在危难中自救,除了政治、经济、制度建构方面的改变,还需要非常深刻的文化乃至文化心理的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在探讨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基本问题时,提出了一些富有方法意义的思想,这些思想能教会我们处理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途径,因而可称之为传统文化的方法价值。比如“中庸”,要求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过”与“不及”都应避免。“中庸”显然是以方法见长的传统文化。又如“天人合一”告诉我们,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人的生命活动与生命状况直接与自然状况有关。因此,人应像爱惜自身一样善待自然,不能破坏自然,人应与自然保持一种协调关系。无疑,“天人合一”也是一种以方法价值作用于我们的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提倡德治,崇尚操守,注重修身,五千年的文史孕育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公正无私嫉恶如仇、诚实笃信、不尚空谈、戒奢节俭、防微杜渐、三省吾身、豁达大度、温良恭俭让等立身之道;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这些传统美德和道德理想,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培养健康向上的道德品质,提升道德修养境界,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启迪作用。

同时,由于中国几千年封闭的小农经济、宗法制度、专制的官僚制度,使中国传统文化里不可避免地有其落后、消极的一面。尽管今天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方式较之古代社会发生了根本变化,但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影响依然存在甚至可以说是根深蒂固。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中国古代虽然取得了包括四大发明在内的科学技术成就,但历代封建统治者,实际上都把科学技术当作雕虫小技、奇技淫巧,认为“小人能之”,君子是不屑去做的。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呢?

我们常说传统文化是财富也是包袱,这里所说的财富,主要是指传统文化的精华;这里所说的包袱,主要是指传统文化的糟粕。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新文化诞生的基础和文化民族性的根基。文化的发展具有继承性、延续性,传统文化是新文化诞生的摇篮和基础;新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延伸和发展。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与传统文化全盘决裂,不仅是不应该的,而且也是不可能的。

人们在创造、构建新文化时,只有首先正视传统文化的存在,在前人的文化遗产基础上继续开拓,使传统文化的精华成为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才有新文化的创造。同时,民族性是文化的基本属性之一,而文化的民族性来源于文化的继承性,另起炉灶,凭空重建,将难以保持文化的民族特性和民族个性。只有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才能保持文化的民族个性。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是社会进步、人类发展的障碍。传统文化的糟粕,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背离、相冲突,阻碍社会的进步。同时,传统文化的糟粕是一种惰性的力量,它钳制人们的思想,妨碍人们的行动,不利于人们的观念变革和实践创新,阻碍人的全面发展。否认传统文化的价值,不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抱残守缺,不抛弃传统文化的糟粕,是文化保守主义的做法。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呢? 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来进行精华与糟粕的取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或批判,不能简单地照搬和否定,而必须经过时代的过滤,将传统文化置于时代的坐标之下,来进行我们的分辨、判断和选择。符合时代发展要求、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传统文化,便应当继承;违背时代发展要求、与时代发展潮流相背离的传统文化,便应当抛弃。根据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来进行精华与糟粕的取舍。传统文化的取舍,不能单凭主观判断,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必须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让实践来选择。将传统文化融人社会实践之中,通过社会实践证明是精华的内容,毫无疑问应当继承下来,通过社会实践证明属于糟粕的内容,则应果断抛弃。

上次由于篇幅的限制,更是由于个人水平有限,只能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个简单的讨论,太过肤浅。在评语中,李老师让我继续关注传统文化方面的话题。这些天来,我一直在关注相关方面的资料,有了一些心得。没想到这次我所选的书也有与文化方面有关的章节,完善了我在这方面的一些想法,于是便决意写出心里的一些想法,算是给李老师、给自己的一个交代吧。

1. 陈寅恪,《金明馆业稿二编》,上梅古籍出版社,1980

2. 钱钟书为钟叔河《走向世界——近代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所撰序言,中华书局,1

985

3. 陈寅恪,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学衡》1931年第4期

4.

5. 钱穆,《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上海,三联书店,19888王晓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准确把握》,《理论学刊》,2014年1月,总第179期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第l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

6.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

7. 梁启超, 《孔子》,《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六》,中华书局

8. 洪峻峰,《思想启蒙与文化复兴》,人民出版社,2014

摩罗,《中国站起来》,长江文艺出版

12. 艺衡,《文化主权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

word该篇DOC格式《梦想的高度》读书笔记(精选多篇)范文,共有18123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梦想的高度》读书笔记(精选多篇)下载
《梦想的高度》读书笔记(精选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