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读书笔记 >

《正确引导孩子的自私心理》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15-07-28 05:10:35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第一篇:《正确引导孩子的自私心理》读书笔记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全家上下都会把他捧在手心里。因此很多孩子就成了掌上明珠,小皇帝。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会助长他的自私心理,“什么都得听他的,要什么买什么,想怎样就怎样,还动不动就发脾气。”为什么孩子的气焰会这么嚣张呢?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家长造成的。

第一,父母把应该属于自己的物质上的所有东西毫无保留的让给孩子,久而久之他们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父母越是把自己当牛马,孩子便越没有尊重父母的意识,越会以自我为中心。

第二,父母的纵容,比如怕孩子在外吃亏,下意识地教育孩子学会自私。

第三,父母经常突出孩子在家中的中心地位。什么活动或者话题都以孩子为中心,在心理上给孩子造成一种唯我独尊的优越感。

怎样才能克制孩子自私自利的心理呢?其实知道了孩子自私的原因,要解决问题被并不难。

1、父母必须承认孩子是自私的。但孩子到3岁以上,还表现出不愿与人分享,或者抢占等行为,家长必须制止和引导。

2、父母别给孩子特殊待遇。比如让孩子参加一些劳动,或者给它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让他知道自己与别人是一样的,没有任何不同的地方。

3、给孩子多灌输正面的思想。如果家长从小就对他灌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话,那孩子心里不会装下别人、只会想到自己,长大后会变的贪婪,爱占小便宜,见利忘义,成为一个极端利己主义者而不受欢迎。

4、教育孩子体谅长辈。从小养成助人为乐的好习惯。

第二篇:读《正确引导孩子的自私心理》有感

读《正确引导孩子的自私心理》有感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全家上下都会把他捧在手心里。因此很多孩子就成了掌上明珠,小皇帝。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会助长他的自私心理,“什么都得听他的,要什么买什么,想怎样就怎样,还动不动就发脾气。”为什么孩子的气焰会这么嚣张呢?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家长造成的。

第一,父母把应该属于自己的物质上的所有东西毫无保留的让给孩子,久而久之他们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父母越是把自己当牛马,孩子便越没有尊重父母的意识,越会以自我为中心。

第二,父母的纵容,比如怕孩子在外吃亏,下意识地教育孩子学会自私。

第三,父母经常突出孩子在家中的中心地位。什么活动或者话题都以孩子为中心,在心理上给孩子造成一种唯我独尊的优越感。

怎样才能克制孩子自私自利的心理呢?其实知道了孩子自私的原因,要解决问题被并不难。

1、父母必须承认孩子是自私的。但孩子到3岁以上,还表现出不愿与人分享,或者抢占等行为,家长必须制止和引导。

2、父母别给孩子特殊待遇。比如让孩子参加一些劳动,或者给它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让他知道自己与别人是一样的,没有任何不同的地方。

3、给孩子多灌输正面的思想。如果家长从小就对他灌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话,那孩子心里不会装下别人、只会想到自己,长大后会变的贪婪,爱占小便宜,见利忘义,成为一个极端利己主义者而不受欢迎。

4、教育孩子体谅长辈。从小养成助人为乐的好习惯。

第三篇:《自私的基因》读书笔记

认识你自己--生存机器与谜米机器

-------------《自私的基因》读书笔记

引言

生命有意义吗?人生目的何在?人是什么?我们在面对这些深刻的问题时,无需再求助于迷信。十八世纪的达尔文通过《物种起源》科学地解答了这个问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残酷的自然,无情的选择,才造就了现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多姿多彩的自然和顽强生命力的生物。然而这种选择是在什么水平上进行的?不同于以前达尔文主义者提出的个体选择,群体选择或者是种群选择理论,道金斯认为,从发生在最最低级的水平上的自然选择—基因选择出发是解释进化论的最好方法。基因,是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自私的基因》一书从基因选择入手,对进化论进行研究,提出了“自私的基因”理论。并运用此理论对“自利”与“利他”行为的生物学本质进行探讨。

此书自问世以来引起巨大影响,褒贬参半,误读 者也不少。自私一词,毫无人性。很多人在看完这本书之后对人类绝望,对世界绝望,认为人不管活的如何,总是徒为基因作嫁衣裳。然而,正如作者在文末所说的那样,“我们是作为基因机器而被建造的,是作为觅母机器而被培养的,但我们具备足够的力量去反对我们的缔造者。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我们人类,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基因的暴政。”可以看出,作者明显不持有极端的“基因决定论”,排斥人类的文化,排斥人类的思想。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构造出一个冰冷的宇宙。

那么,《自私的基因》到底描述的是怎样一种世界?本文试图重构作者在文中描述的基因的世界,了解在作者眼中,基因到底是如何“自私”的。

几点解释

本书所谓的"利益"指的是"生存的机会"。“自私”是指基因所做的都是为了利益最大化提高自己生存的机会,虽然用这样一个人类道德领域中的词来修饰基因不太合适甚至荒唐,然而从全文看,这确实有助于我们的理解。

“在本书中,所谓的"我们"和“生存机器”并不单指人,它包括一切动物、植物、细菌和病毒,适用于一切在进化历程中形成的生物。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利己,利他和自私都是就行为维度上而言,与指主观意识如何认识无关,道金斯在本书中的讨论仅涉及行为的效果,即是该行为是降低或提高利他者或利己者生存的可能性。不讨论该行为的动机。作者所使用的"欺骗"、"说谎"等字眼也只有直截了当的含义,是在功能效果上相当于欺骗的行为。

第 1 页 共 7 页

一、基因的起源与其功能—自然选择的最基本单位

“我们都是生存机器--作为载运工具的机器人,其程序是盲目编制的,为的是永久保存所谓基因这种禀性自私的分子。”作者开门见山,开篇就直接给出了本书讨论的主题。其论点是,“我们以及其他一切动物都是我们自己的基因所创造的机器。”其目的是“研究自私行为和利他行为在生物学上的意义。”

虽然自然选择是“适者生存”,但是不同的适者其适应度也有所不同。要深入研究自然选择理论,就必须弄清楚其基本选择单位到底是什么。作者从正反两面论证了基因是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

在本书中,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之辨起源于对于利他主义者主体水平层次的讨论。有“群体选择理论”和“个体选择理论”(作者称之为“基因选择理论”)两种观点。一个群体,其层次有界门纲目科属种,那么,哪一级水平上发生的利他行为才是重要的呢?如果说选择在同一物种的群体之间以及在不同物种之间可以进行,那么选择为什么就不能在更高一级的群体之间进行呢?狮子与羚羊同属哺乳纲。为了不致使这一纲灭绝,狮子应该去捕食鸟类或爬行动物而非羚羊。以此类推,为了使脊椎动物这一门全部永恒地存在下去又该怎样呢?道金斯看出群体选择理论在利他主义自然选择的水平层次上表现出来存在着混乱状态,运用归谬法进行论证,揭示了群体选择无法自圆其说的理论缺陷。在这个基础上,道金斯完成了对“遗传单位--基因才是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和自我利益的基本单位”这一论点的正反论证。

在作者笔下,基因从“原始汤”(可能是海洋)中开始发展,在这个阶段,“基因始祖”是单纯的化学分子,在竞争中长寿,生育力高,复制力强的基因胜出;随后,外界环境改变,为自己构造了保护已以安居其中的基因胜出;在积累和渐进的过程中基因制造出结构日臻复杂的生存机器,能够制造出适应外界环境的生存机器的基因胜出。

在第二和第三个阶段,不同的基因开始尝试着生活在同一个生存机器内。他们组成了基因联盟,这就是dna。dna分子在进行自身复制的同时也在间接地监督制造了不同种类的分子--蛋白质,进而间接地控制了生存机器个体的一切。基因作为一个dna的基本组成部分,对生存机器的控制是从他们彼此间的合作展开的,道金斯称这些基因为统一的“基因复合体”。

在基因的彼此配合之下,生命诞生,成长开始在这个星球上留下印记。当然,生活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生命做出的一切行为都是有其危险性的。或者说,生存机器的每一决定都是赌博行为,我们无法预测下一秒钟会发生什么,自己的行为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因此,基因会事先为脑子编好程序,以便脑袋作出的决定多半能取得积极成果。另一方面,基因也赋予了生存机器一种学习能力。以便他们可以根据基因的事先编程和后天的经验做出合理判断。但是这种经验,不可避免的已将带有先天编程的痕迹。

因此,对于本书讨论的目的“研究自私行为和利他行为在生物学上的意义”,可以看出,生存机器的行为,不管是利他或自私,都在基因控制之下。这种控制尽管只是间接的,但仍

然是十分强有力的。基因通过支配生存机器和它们的神经系统的建造方式而对行为施加其最终的影响。但此后怎么办,则由神经系统随时作出决定。基因是主要的策略制定者;脑子则是执行者。他们按照这样的方式决定了一个有一个的行为。

然而,就像作者所说的“个体和群体象天空中的云彩,或者象沙漠中的尘暴。它们是些临时的聚合体或联合体,在进化的过程中是不稳定的。”作为遗传单位的个体因为体积太大而且寿命也太短,而不能成为有意义的自然选择单位。种群因为内部演化的影响而且不断地同其他种群混合,也会逐渐失去它们的特性。它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也不足,不能优先于其他种群而被"选择"。更何况,它们也无法全部继承上一代所拥有的基因。因此,在每个实体仅有一个拷贝的情况下,在实体之间进行选择是不可能实现进化的!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不可能是个体水平以上的生命层次。

至于dna或者是“基因复合体”,在有性生殖的遗传过程中,它们在从亲代到子代的“迁徙”过程中就可能会被分裂,或者倒位,对换等基因重组的形式所改变。因此,它们也无法成为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

排除掉其他之后,基本单位只可能是落在基因或者基因以下的水平层次了。道金斯在这里论证,基因之成为合适的自然选择基本单位,其原因在于它的“潜在的永恒性”。

基因--进行高度精确复制的复制基因,作为一个极小的单位,“接近于不可分的颗粒” 以极大的概率离开一个体进入下一代。世界上的基因可望生存的时间,不是几十年,而是以千百万年计算。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基因是接近永恒的,这种永恒性即是基因的特性。虽然从直观上看,自然选择总是以个体形式表现出来,但通过对物种生长繁殖死亡的本质后果的观察,而我们可以发现,其影响最终体现在基因库里基因频率的变化。

因此,每当我们想要解释某种特性,如利他性行为的演化现象时,最好养成这样一种习惯--只要问问自己:"这种特性对基因库里的基因频率有什么影响。

二、博弈中的基因

对于任何事物,外界条件总是有限的,基因也不例外。基因要争取生存,同它们的等位基因的竞争无可避免。因此,对照自私行为和利他行为的定义,从基因的水平上讲,利他行为必然是坏的,而自私行为必定是好的。那些在基因库中挤占其等位基因而使自己生存长久的基因,往往都会生存下去。“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在基因身上得到充分体现。然而我们也会看到,进化更多的是“战略”的博弈而不是简单的弱肉强食。基因本身是依它和它的环境中的其他基因配合的能力而被选择的。因此,为了更有效地达到其自私的目的,在长期的积累和演化中,基因维护自我进化利益的技巧和策略也逐渐地加以改进,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滋长一种有限的利他主义。正是在这样一种自私和利他的冲突中,基因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战略”博弈,为他们的未来而战。在这里我们必须重新明确,不管是“自私”还是“利他”,都是只谈效果不谈动机。

正如前文所说,基因是主要的策略制定者;脑子则是执行者。因而,基因间的博弈其外像化就是生物个体之间的博弈。这样的策略主要是指导性或者是战略性的策略。事实上由于

时滞造成的困难,基因也只能这样做。在具体环境中他们只能冷眼旁观。它要求个体在采取某种行为时必须考虑利益最大化。也就是最能增加自己的生存机会又不会冒太大的风险。在基因战略策略的指导下,生存机器 成功地“沦为”基因生存逻辑的物质载体。

在这里,道金斯引进了“进化上的稳定策略(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以下简称ess)”这一概念。他认为,“凡是种群的大部分成员采用某种策略,而这种策略的好处为其他策略所比不上的,这种策略就是进化上的稳定策略或ess。” 它一旦形成,就会稳定下来,任何举止异常的个体的策略都不可能与之比拟。偏离ess的行为将要受到自然选择的惩罚(在正常情况即自然条件变化不大时)。为说明这个概念,作者列举了鹰、鸽、还击者、恃强凌弱者、试探性还击者混合策略和“消耗战”,来说明只有按一定比例组合的基因,或按一定比例组合的复杂策略才是生物进化的稳定策略(ess),才能获得进化上的优势。于是我们看到基因有自私的一面,也有利他的一面,有残暴的一面,也有温和的一面,这就是“基因的多态性”。

在另一场博弈中,一开始说谎者处于有利位置,于是它们的数目增加,在说谎者成为多数时,自然选择就又会有利于那些能够迫使说谎者摊牌的个体。因而说谎者的数目会再次减少。在消耗战中,到最后,进化上的稳定策略就变成了面部表情不动声色。

这就是基因博弈的基本体现。

在《基因道德》一章中,道金斯还讨论了汉密尔顿的近亲选择。他认为,即使近亲之间的“爱”也是受基因生存策略支配的结果。他指出,近亲选择并非是个体选择与群体选择之间的中间形式,这种选择实际上是因为近亲间基因的相似让近亲作为传递基因载体,来使体内的基因增加生存的机会。因此近亲间的利他行为普遍存在。当然基因在做任何事时都会有“风险评估”,近亲也不例外。“亲缘指数”是评估时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因为相隔四代的个体从基因相似性而言与陌生人相差不大。然而,若是单单从亲缘指数上看,姐妹之间与亲子之间在亲缘关系上是一样的,然而事实上,人么对待子女肯定比对待兄弟来的“亲密”。这又存在一个认证的风险性和经验的重要性了。亲子关系总是比兄弟姐妹更好确认。所以“亲子之情”相对比较亲密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从基因繁殖的角度上看,有更多的子女,则其基因生存的机会更大。然而在实际中我们发现,生物都会控制其生育率。这样不是给其他个体繁殖的机会吗?按照道金斯自私基因理论,生物个体控制其生育率,绝非出于利他性动机,而是涉及到生育后的抚养问题。其目的还是在于提高基因的生存机会--最大限度的增加其子女的存活率。因此,自然选择肯定倾向于那些能够控制生育规模使子女存活率达到最高的个体。这就是一种生存的博弈策略--繁殖与生育的平衡。

当然,在抚养过程中,也会存在有“世代之间的斗争”。亲代目的是使自身拷贝基因最大程度的生存繁殖。要么对自己投资,使自己长存;要么生育并养育子女,使子女长存并进行生殖。当然,从长远角度上看,生育子女将会有最大的利益回报。在这之中,由于资源条件的有限性,亲代总会选择某几个子代增加投资,使得其投资的回报率最高。

当母亲的因为不知道该把一些食物给小的吃还是给大的吃而感到左右为难。它最有可能把食物给小弟弟,因为大哥哥可能可以凭自己的力量去寻找食物,它不一定会因此死去。但是母亲把食物给了大哥哥,小弟弟饿死的可能性就更大。这样其“亲代投资”的回报无疑就会小很多。在另一种情况下,家属之间也会互相欺骗,扎哈维指出,有一种幼儿(小布谷鸟)讹诈母亲的手段特别可怕,它放声大叫,故意要把捕食者引来。它在说,“捕食者,捕食者,快来吃我和我所有的小兄弟姐妹吧!”父母只好用食物塞住它的嘴巴。在动物世界,这样的欺骗很常见,当然,道金斯在这里只是描述这样一种事实,他只想最终表明,促使幼儿进行欺骗的基因在基因库里处于有利地位。而不是论证,这种行为符合道德准则,这对人类而言是不可接受的。

如果说体内有 50% 的基因是相同的亲代同子代之间还有利害冲突的话,那麽相互毫无血缘关系的配偶之间,其利害冲突该会激烈到何种程度呢? 生育及抚养为两性带来利益的冲突,博弈自然也存在于两性之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两性和平相处之道基本上是建立在互利条件上子女体内基因各自拥有来自其父母 50% 的基因遗传,相互合作共同抚养这些孩子明显对双方都有好处。他们的争斗焦点在于,谁应该付出更大的投资。一般而言,雌性个体在选择和谁交配的问题上比雄性个体更爱挑剔. 因为生育往往要占据雌性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如果生育失败,其损失比雄性而言大得多。在这种情况下,雌性动物会发展出策略,保证他们的投资获得回报。它们会在繁殖前就选择优秀的雄性进行性交,或者是在性交前要求对方筑巢,喂食,进行昂贵的投资,使其不会轻易抛弃妻子。这种结果最终导致了两性的平衡发展。

由最原始的亲代关系和两性关系说开去,群居动物之所以选择群居,肯定也是因为他们从中得到的好处足以抵掉风险。在群居动物中,有时生物会表现出出一种友好的相互利他行为,这是否说明了种群利益的存在?道金斯指出,这里没有任何利他行为,有的只是每个个体为了私利而利用其他每一个个体。如瞪羚在种群面对捕食者时的跳跃看似一个高尚的自杀行为,但是道金斯指出这种跳跃其实是个体的夸耀,它向捕食者显示它的身强力壮,向其暗示应该转移目标。在否定了物种利益存在可能之后,道金斯拓展了“共生”的含义,将不同种群的个体之间的相互利他行为称为互利共生现象,共生现象虽然从直观上看来对个体不利,然而从长远看都是使得自私的基因得以长久生存。

基因之间的博弈,特别是发生在亲子代之间和兄弟姐妹之间的“你死我活”毫无感情的博弈,使得生物世界披上了冰冷的的外衣。

三、文化基因—meme

道金斯并不认为人类仅仅是基因进化的产物,他有超越其他生物的特殊属性存在--文化。然而这种特殊属性其实也具有相当的生物特性。本书用meme(文化基因或译谜米)来表示。meme概念的提出几乎给人类文化的进化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人类中的进化,是基因和文化的双重进化。

世界各地的文化差异就像生物世界里不同物种之间的差异一样。而且人类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脱离了基因选择的范围了,因为人类高度发达的大脑可以扭转基因造成的影响。使得外

界环境依旧为我所用。在这里,文化基因的出现就是自然而然的。道金斯认为文化基因有其生物性是基于与自然基因的对比。

基因的繁殖方式是复制,逐渐提高其他基因库中的频率,觅母则是通过模仿从一个脑子转到另一个脑子,从而在觅母库中进行繁殖;基因为了争夺复制的物质资料来源而竞争,觅母则是为了人脑有限的储存空间和时间等限制性因素而相互竞争;基因相互配合,共同控制生存机器的的性状和行为;觅母同样选择了结合的方式共同支配文化的传播;除此之外,文化基因中也存在着一把剪刀,在自私的觅母支配下,强势文化也会扩张、繁衍,挤占其他的文化在觅母库中的位置。

在文末,道金斯指出,人类可能还有一个非凡的特征——表现真诚无私的利他行为的能力,他觉得我们具备足够的力量去抗拒我们那些与生俱来的自私基因。我们甚至可以讨论如何审慎地培植纯粹的、无私的利他主义!

“我们是作为基因机器而被建造的,是作为觅母机器而被培养的,但我们具备足够的力量去反对我们的缔造者。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我们人类,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基因的暴政。”在作者眼中,人类是有其尊严的。生存机器和觅母机器是与生俱来的,然而我们后天如何发展取决于我们的意志,我们的思想。这些才是人类尊严得以存在的根本!

四、对《自私的基因》的评论

1.自私的基因理论—人类的生物性

《自私的基因》问世以来,批评者甚多。他们认为道金斯将人类所歌颂发扬的个体之爱和利他行为全部无情的化为了基因自私的遗传策略。“生命的意义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在人性的世界里那么崇高和辉煌的舍生取义、视死如归,在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里完全是不合情理的。”(北京大学 吴国盛)这是他们所不能接受的,因为这样一来人类的生存毫无意义。但是纵观全文,作者很少以自私的基因的视角去看待人类,他更多的是以非人类的动物世界去观察和演绎其自私的基因理论,谈及人类社会最多的也是“觅母”一章,他也是在这一章正面提及人类的独特性。文化将使得人类摆脱基因的控制,发展出自己的人格,展示人类的尊严。在这一章的最后,作者也说明了人类是可以推翻基因的暴政的,因此,作者充分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复杂性,他想用它的理论证明的仅仅是人类种种特性中的生物性,而这种生物性某种程度上已经被人类的主观意识所掩盖。正是主观意识的产生使得人类从主宰他们的基因那里解放出来,变成有执行能力的决策者。批评者的错误在于将道金斯所描述的人类的生物性理解为人(请关注好 范 文 网:Www.haOworD.cOm)类的全部特性。

2.基因自私的道德混淆

另一方面,对“自私的基因”最普遍的误解是,把“基因自私”和“生物个体自私”混为一谈。基因自私是客观事实,而个体自私则涉及到的判断。作者在文初就已经提过,他只是想表述出这样一种事实,而不是提倡以进化论为基础的道德观,“我自己也觉得,一个单纯以基因那种普遍的、无情的自私性法则为基础的人类社会,生活在其中将会令人厌恶之极。然而我们无论怎样感到惋借,事实毕竟就是事实。”事实是不需要有道德这样的价值判断的。

批评者也将两者混淆了从道德伦理维度来驳斥自私的基因理论,而这正是道金斯最担心的事情。

3.语言表述的模糊

作者曾在书中明确提到反对目的论,然而却使用了“自私”这一个带有极强目的性的词语使其“表述方便”。进行论证时,作者的语言表述也带有很强烈的目的性色彩。这样的模糊论证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读者的迷惑与误解。

4.理论模型构建的缺失

在本书中,作者进行论证时有些并没有充实的事实基础,而仅仅是想象臆断的结果,充斥着“如果。。。的话”这样的字眼。例如,在解释炫耀性行为时,道金斯这样说,“如果动物个体会对种群密度进行估计而降低生育量,那么的个体都会伪装出密度很大的样子”这里只是想象却无明显的证据支持,这样的论证其逻辑的严密性也存在缺失。

5.关于文化基因的论证缺失

作者在文中论证了觅母和自然基因的相似性,而自然基因并未表现出道德的特性,而觅母却使得人类产生有崇高的道德呢?作者并未对此提出自己的论证。而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基因与道德这一对关系的讨论可能促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融合,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私的基因》一书或许正预示着学术界的一场大的变革。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自然界“无为”的统治下,世界朝着多元化的发展,这个小小的行星上竟然会有如此丰富多彩的生物,而不仅仅是如书中所描述的那样惨烈竞争,最后残留下已是残兵败将的幸存者,自私的基因间的竞争也并非如此可怕。

更何况,我们人类拥有文明和教育,我们的命运并非完全由基因决定,人类的自我意识和尊严会将人类从基因的工具中脱离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私的基因》从来没有忽略人类社会独有的道德价值体系,相反,它使得这一道德体系更加光彩夺目。

参考资料:

《自私的基因》(英)里查德?道金斯著卢允中,岱云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

第四篇:《自私的基因》 读书笔记

《自私的基因》读书笔记

从初中开始,就知道这本书,尤其是到了高中之后,更是听老师推荐过这本书,加上本身对生物较感兴趣,一直都想读读这本书,但遗憾的是,一直未能有机会读这本书。直到这学期,学习生物的进化时才找到机会读这本书。

一、书的简介与内容概括

《自私的基因》是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的一部科普著作。该书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基础,以尽可能通俗的语言论证了“成功的基因的一个突出特性是其无情的自私性。

该书的前面四章讲述生命的起源的演化,介绍基因如何通过自我复制以致最后演变成现在的物种。第五章到第九章介绍基因生存机器(即各种生命个体)之间的争斗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自私性。第十章论述群居行为中的自私性。第十一章立足于人类社会,以基因复制类比文化传播,论述人类社会文化传承现象,以说明虽然人类起源于生物界,但人类行为还是有其一定的独特之处。

二、感想

1、从自私的基因到人生的意义

首先没读过本书的人会被它的名字误导,(以前我也这样认为),作者在书的开头就说明这本书讲述的是事物是如何进化的,即在讲述基因

行为上的意义,而不是主观意义。作者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人类只不过基因创建的生存机器。我们的存在,完全是自然选择和不断淘汰的产物,我们活着就是为了保存和延续基因的存在。我们的饥饿、痛苦、快乐、满足感等……这些感受只是基因“设计”的“程序”,让我们在这些情绪的驱动下不断回避痛苦和追求享乐,以确保基因有更多的生存机会。细想之,不无道理,但我却不完全同意。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早就表明,我们已经有能力去反抗我们的缔造者——基因。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生命没有准确的定义,但我们的意识赋予生命以目的和意义,哲学上的观点“我思故我在”大概就是这个意思。用书中的话说:“我们是作为基因机器而被建造的……但我们具备足够的力量去反对我们的缔造者。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我们人类,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基因的暴政。(见第十一章)”。

2、生命的起源与演化

关于生命的起源与演化,与书本上讲的内容相似,即原始生命起源于海洋。在大约30到40亿年前,在一片汪洋大海中,一些有机物质(可能包括水、二氧化碳、甲烷和氨)在自然环境各种因素的作用下,生成了一种大分子,这种大分子在海洋的各个地方漂浮,其中有一种非凡的分子偶然形成了。这个分子之所以非凡,因为他们具有一种特别的性质:能够自我复制。经过数十亿年的演化与积累,最后生命诞生了。这些最初的简单的生命,又经过数十亿年复杂的演化,形成了今天丰富多彩的世界。

3、从自私的基因到社会秩序的构建

该书诠释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样一个进化论观点,在中国则等同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因此容易引起人们误解:似乎本书有个弦外之音——既然自然规律本身如此,那么是不是要遵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社会规则,才是符合自然规律的理想社会呢?

答案是否定的,本书完全没有这个意思。作者只是告诉我们,世界的面目“是怎样”,而不是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应该怎样”。作者说:“我并不提倡以进化论为基础的道德观,我只是讲事物是如何进化的,而不是讲人类应该怎样行动才符合道德准则。我之所以强调这一点,因为我知道我有被人误解的危险。有些人不能把阐述对事物的认识同提倡事物应该如何这两件事区别开来,此类人为数实在太多。(见第一章) ”

根据作者十一章的阐述,我得出了“人”这个概念有两层意思:第一,是自然意义上的生物,“它”是一大自然中的基因生存机器之一,这种生存机器遵从生老病死等自然法则;第二是社会意义上的理性个体,与其他动物相区分,“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生物性但又尽可能挣脱生物性以获得更高尚的自由意志。

社会秩序的构建,本质上是用社会意义的人来约束生物意义上的人,让社会意义上的人实现真正的自由,于是就有了道德、民主、法制。而道德是通过教育实现的,民主法制则是通过人们之间建立契约来实现的。

因此,从承认基因的自私性到承认人的自私性,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我们真正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才会知道怎样约束自己的行为。

4、无法回避的哲学问题

作者是个生物学家,他只是从生物学角度来论述基因的特性,但读下这本书不由得会联想到两个哲学问题:一是生命的起源;二是意识的起源。

对于生命的起源,虽然前面已经说了,是海洋某处一些有机物质偶然在环境能量的作用下形成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基因,但是这个说法我觉得有欠说服力。主要质疑来自统计概率,那些能够合成复制基因的分子,为什么会碰巧聚到一起?一切真是那么偶然吗?没有什么力量的驱动吗?作者说:“有关生命的起源,我的叙述只能是纯理论的。事实上当时并无人在场。在这方面存在很多持对立观点的学说,但它们也有某些共同的特点。(见第二章)这说明本书在生命起源的认识还”

是象我们一样说不清道不明,但我们不能苛求他,他在解释进化方面已经做得很出色了。正是由于生命起源的偶然性有无法解释的东西,所以神创论总会有生存空间。

再看意识的起源,如果说生命是柴,意识是火,那么人类意识的熊能烈火是谁点燃的?这一点,该书也尝试作了一些解释(见第四章),

我无法用简短的语言来概括该书的观点,但可以肯定的是,作者对意识的起源也并没有完全明确的认识,他说:意识的产生是“是当代生物学所面临的最不可思议的奥秘”(见第四章)。其实这何止是生物学的奥秘,它还是所有科学家、哲学家、宗教人士、普通人群乃至小孩都百思不解的千古之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5、小结

关于进化,还有太多的未解之谜等待着我们去发现。有这样几句话:理性怀疑,乐观批判。言论有分寸,思想无禁区。我想,这样的科学素养,在科学探索的路上必不可少。

第五篇: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看动画片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看动画片

摘 要:

儿童爱看动画片,这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事情。作为家长,家长应该理解孩子们的喜好。4岁的小波特喜欢看动画片,特别喜欢超人冲天一飞的模样,而且总有种要试试的冲动,2014年4月1日他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学起动画片超人的样子,从自家三楼的窗台上跳了下去。事情发生后,邻居马上把小波特送到了医院,并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尽管小波特幸运地没有受伤。但这件事情足以提醒广大家长思考:当孩子痴迷于动画片的时候,家长该怎么引导他们?

痴迷于动画片的孩子

镜头1:小强每天从幼儿园放学后,先玩玩具,玩一会儿后,大约5时左右,就会准时端坐在电视机旁,开始看动画片。

哪个台演什么,再换什么台,他心里非常有数,一连串的动画片一直要延续到8时左右。这期间,妈妈大声喊他吃饭,他也无动于衷,饭可以不吃,动画片不看完是不行的。无奈,妈妈只好一边让他看,一边给他喂饭。

镜头2:峰峰最近用零花钱买了许多圆卡,卡上印有各种勇士,据说是一个动画片中的各种人物。孩子们一看见模样,就知道是谁。几个小朋友围在一起,轮换打卡,谁把卡打过来,谁就赢了,然后就攒卡,看谁攒得多谁就荣耀。在这种利益的诱惑下,峰峰不顾回家了,也不讲卫生了,家长的话也不听了,每天玩得天昏地暗。

点评:

每个孩子在看动画片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演变成动画迷,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痴迷于动画世界的例子可谓举不胜举。“动画痴迷症”对于孩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沉迷于动画片,不能自拔,每天到了时间必须要看,雷打不动,奈何不得,以至于忘了吃饭,忘了做功课;

二是经常沉浸在动画片的情节之中,有些“动画语言”在孩子当中广为流传的,什么“美少女”、“奥特曼”等等,有些“动画行为”也成了孩子争相游戏的主题,你扮演“蝙蝠侠”,我扮演“恶魔”,精力分散了不少,恶作剧不断。

不言而喻,“动画痴迷症”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这绝非耸人听闻,研究表明,长时间痴迷于动画片的孩子易患孤独症,尤其在听力、注意力、语言能力等方面容易出问题。另外,动画片中一些有关打斗、有关情爱的内容,也往往会引起孩子的好奇,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十分不利的。

所以,家长应有意识地教会孩子理智地看动画片,片面制止不行,毕竟有些动画片确实能够让孩子很形象地学到知识,而且,动画片的功能就在于它的快捷方便,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

正确的引导首先在于把关,不可否认,有些动画片是很无聊的,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如果纯粹为了放松和娱乐,还是不看为好,因为孩子往往在笑过之后,就开始模仿了,所以,

应有所节制。

建议家长与孩子一同看动画片,因为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强,家长边看边与孩子聊,既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同时,孩子也会很自然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但增进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了解与感情,更重要的是,可以训练孩子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另外,可以购买与动画片有关的图书,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孩子看完动画片后,一般会意犹未尽,这时,看看书温习一下,就很容易对知识记得牢固。

孩子模仿动画片语言“我要杀了你”

曾经引发争议的动画片《虹猫蓝兔七侠传》中,虹猫为父报仇,经常高呼“我要杀了你,血债血偿”。牙牙学语的小朋友缺乏鉴别力与自控能力,模糊地认为,“我要杀了你”不过是表达愤怒的一种方式,于是,“妈妈做的饭不好吃,我要杀了你”;或者在游戏中,举着工具攻击伙伴,高呼:“我要砍死你,杀了你”,也就绝非偶然了。

专家认为,动画片与现实社会最大的区别在于强烈的游戏性和虚幻性。许多动画中的人物都能够死而复生,这就使得动画中的暴力就像儿童的游戏一般有趣。只要是游戏,就能激起孩子浓厚的兴趣,而此时游戏般的暴力影像也就相当自然地进入了孩子的视野,印入了他们的头脑中。其次,暴力影像因对施暴双方做正义、邪恶的区分而变得合理化了。很多动画片都是借由暴力的动作、夸张的情节来塑造“惩恶扬善、除暴安良”式的人物形象的,以增添其英雄色彩进而吸引孩子观看。往往起初是好人被坏人欺负,但是好人最后却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对坏人反戈一击,用武力制服了坏人。在这样的情节安排下,无形中暴力被“合理化”了,“以恶制恶”在儿童眼中成了应该受到鼓励和表扬的行为,模仿动画片中的“英雄”也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动画片中的人物和内容往往构成了孩子们的主要谈资。如果哪个孩子不了解正在热映的动画片的情节、人物和对话,不会模仿动画片中主人公的招牌动作,就会遭到耻笑和“排斥”。反之,如果哪个孩子能够把主人公的一招一式模仿得惟妙惟肖,那他一定会成为这个特定群体中的佼佼者。同辈群体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儿童成为动画片暴力影像的忠实观众。

孩子喜欢反复看同一动画片正常吗?

王先生最近很苦恼,因为他发现5岁的儿子最近有一个奇怪的特点:在看动画片时,特别喜欢重复。即对看过的动画片不厌其烦地看了一遍又一遍,而对新的、未看过的反而不太感兴趣。他不知道孩子这样正常不正常?

其实,四五岁的孩子出现喜欢重复看同一部动画片和图画书的现象并不是个别的,有相当一部分孩子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这一特点。孩子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个性的原因。在对待事物的态度上,能表现出人的个性的不同特点,孩子的个性正在形成和发展,这种个性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表现出来。喜欢重复看同一部动画片和图画书正是一部分孩子喜欢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喜欢重复的个性的一种体现。二是心理发展水平的原因。由于幼儿的认识能力、想象能力和记忆力的发展还很不完善,所以就不可能像成人一样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这样,孩子如果是每次都看不同的动画片和图画书,就会出现记不住的现象,而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则能避免这一现象,使孩子在重复中检验自己的

记忆和期望,从中体会到一种成就感。一般来说,随着孩子心理水平的提高,这种现象也会逐渐消失。

所以,孩子喜欢重复看同一部动画片或图画书的现象并没有什么不正常的,一般也不会有什么害处。如果这种现象的程度非常严重时,家长可以适当地进行引导。

正确引导孩子看动画片

儿童爱看动画片,这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事情。作为家长,家长应该理解孩子们的喜好。在动画世界里,孩子们实现了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梦想,弥补了现实生活的缺憾。从积极的效果看,儿童观看动画片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动画片可以满足儿童娱乐的愿望。

二、动画片可以充当儿童暂时的伙伴。

三、动画片可以为儿童提供有关社会和自我等方面的知识。

四、动画片可以帮助儿童培养自控能力和勇敢精神,养成良好的合作、共享和助人等行为习惯。

当然,也有一些动画片中含有暴力和色情等内容,儿童观看这类动画片后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比如产生攻击行为。

家长们还是应该采取措施帮助孩子免受或少受含有暴力内容的动画片的影响,尽量限制孩子观看含有暴力内容的动画片,同时家长应该与孩子一起观看动画片。家长对待孩子观看动画片,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严厉压制,而应该耐心引导。

一、让孩子成为主动的认知建构者,勿让孩子只作为消极被动的欣赏浏览者。

父母应随机引导孩子谈论、比较、评价动画片中的人物、情节,让孩子讲述其中优美的文学语言,真正体验其精神实质。

二、父母要筛选动画片,给孩子提供健康、积极的动画片。

三、幼儿期是感觉发育的快速期,这时孩子柔嫩的器官对有害的视、听觉刺激敏感性比较高,所以应尽量避免孩子长时间或近距离看电视,同时电视的音量也不要过高。

word该篇DOC格式《正确引导孩子的自私心理》读书笔记(精选多篇)范文,共有14671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正确引导孩子的自私心理》读书笔记(精选多篇)下载
《正确引导孩子的自私心理》读书笔记(精选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