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读书笔记 >

《走在教育的路上》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7-04-05 08:09:57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第一篇:《走在教育的路上》读书笔记

最近,有幸得到了朱市长的一本书《走在教育的路上》,利用了两天的时间匆匆看完,虽没有领略书中精髓,但是,却让我真正认识了朱永新市长或者说朱教授的崇高境界,他那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激情,对教育现状发展的忧思,对教育改革的执著,对西部贫困地区教育的关注,对基层教育工作者成长的精心呵护、关切和牵挂,对教育现实困境的一次次流泪……深深感动了我,读完这本书,仿佛和朱教授真的进行了一次心灵对话,好象我也成了一名为了理想的教育而和他并肩战斗的行者。

给我印象最深的当属他主持的“新教育实验”,目前全国已有200多所学校加入此项行动,而且已经取得了卓著的成果。“新教育实验”倡导了“六大行动”,即: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双语口才训练、建设数码社区、构筑理想课堂。“营造书香校园”就是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开展多彩的阅读活动,使学校成为传承优秀文化的阵地、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师生共写随笔”,就是倡导师生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学习、生活,在写随笔(日记)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反思自己,促进超越自我。“聆听窗外声音”,就是开展学校报告会活动,充分利用校外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社会,激发学生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创造的激情。“双语口才训练”,就是开展中英文听说活动,培养学生讲一口流利的中文和英文,培养学生具备终生受益的口头表达能力。“建设数码社区”,就是加强学校内外网络资源的整合,建设学习型网络社区,让师生进行网络学习、交流,在操作与实践中培养师生的信息应用能力。“构筑理想课堂”,就是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气氛,应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整合,因材施教,充分体现课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发展性。“新教育实验”开展以来,有许多老师在与学生共写随笔的过程中成长、成熟、成功,有许多学校在实践“六大行动”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辉煌。“新教育实验”所倡导的六大行动,也正和我们目前学前教育的课程改革不谋而合,尤其“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构筑理想课堂”这三个方面,正是学前教育内涵发展的主要素,所以,朱教授倡树的“新教育实验”,对我们学前教育也有很大的启发。

目前,我县的学前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距离学前教育的科学发展还有很大距离,尤其在成就一批名师、打造一批名园方面更欠缺一层,关键缺什么?不是缺机制,是缺教师自觉的记录、缺教师心灵的自醒,是缺少对教育浓郁、深切的爱。朱市长说:“一个真正爱教育的人,他的眼里应该是有泪水的”、“教育,我思念着你,你牵动着我,我们一起走过”,试想当老师把写反思当作园长派给的任务来完成的时候,能是心底真实情感的流露吗?能是对工作自觉的反省吗?能是对教育真正的热爱和牵挂吗?不是从心底真实流淌出来的文字又怎能打动别人?朱市长为了激励参与新实验老师的写作,曾开设了“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这个公司的承诺就是为那些坚持写十年日记的教师和学生投保,赔率是1赔10 。当然,朱教授的投保公司不但没有倒闭,而且是频频获利,赚的是盆满钵满,因为养成这样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不成功、不成名才是稀罕。朱市长说的好“写日记可以起到滴水穿石的作用,是能够改变人生的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的大课程;日记是笔耕的田园、也是人生的史册,而时间永远翻卷的书页,等待着你的浓墨书写,等待着你的重彩描绘”。可以想象,作为分管教育的一市之长、作为带着研究生的博导,不可谓不忙,但朱市长却能把每天经历的所想、每一篇书籍的所慨记录下来,这种精神多么值得我们感动和效仿。或许当我们在电视机前沉浸在肥皂剧的时候,或许我们在与朋友闲聊的时候,朱市长为了生命中理想的教育,正在构思一个提案,或者在与经典著作对话,而时间却从我们身边不经意的悄悄滑走了。想到这里,我们是多么的羞愧。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这是鲁迅先生一生勤勉于事,惜时如金的生动写照。所以,世界上没有速成的天才,也没有不付出汗水就获得的成功,只有象鲁迅先生说的、朱永新市长做的那样,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只要开始就永远不晚。不要以年龄为借口,也不要以工作忙为挡箭牌,惰性才是最大的敌人。为了实现理想的教育,各位老师,让我们从现在就开始吧。

最后,和大家分享朱永新市长的一首诗《走在教育的路上》,和大家共勉。

第二篇:走在教育的路上

走在教育的路上

不知不觉间,我在教育岗位上已经有十个春秋了,有学习有反思,有进步有掌声。一直在反思,作为一位教师,究竟该带给学生什么样的课堂,到底该如何行走在教育的路上?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 、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

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 、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 、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 、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 、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 、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 、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 、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 、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第三篇:教师读书笔记《走在教育的边缘》

偶然得到了这本《走在教育的边缘》,因为成为了自己的书,所以也没急着去看,反而将它搁置一边任其生灰尘.直到一天翻开,我就觉得非要看完不可了. 这本书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教育,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教育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全书以一个"教育"字贯穿始终,这不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的吗?

刘铁芳先生对于目前教育改革现状并不乐观。他认为,世纪之交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更注重形式层面的改革,而不是教育内涵本身的深化。深度体制化之中的教育日 渐成为一种越来越精致的技术,而不关心这种实践样式本身的教育价值与意义,教育缺少了内在的灵魂。认为,在一个话语时尚、口号迭出的时代,应更多地关注教 育的基本问题,如,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应关注每一个教育行为的价值意义,以期在观念层次面逐步超越教育的工具主义和技术主义,从而努力提升教育的 品格。同时,他还主张,教育改革步子要稳,脚踏实地,反对过于理想化、急功近利,应以平和的心态审视教育。虽然刘铁芳先生被世人称作“现代教育家”,但他 并不认为自己是教育改革的弄潮儿,喜欢在时下流行的教育观点之中来一点反向的思考,是个“独守在寂寞的书橱边,秉持心中那一脉细细燃烧的理想之火踯躅而 行”的人。

以上是我对此书作者观点和心态的一个大致的理解。结合成人高校教育,我有言想发的有三点:

一、尊重、审慎对待传统教育

作者首先在《“靠”教育生存与“为”教育生存》一文中提出了教师教育创新的三个内容:

第一,教育观念的创新。教师一方面立足自身生活经验积累的同时,要积极接纳外在优秀教育理念,保持个人教育思想空间的源头活水,在个人教育经验与外在教育知 识的不断交流碰撞之中,获得个人鲜活的教育理念的生长生成。第二,个人知识的创新。包括知识的更新,知识结构的更新。第三,教育行为的创新。教师的教育创 新最终要落实到教师的教育行为之中,落实到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之中。

这三个创新内容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有理论有实践。教育观念的创新与个人知识的创新,需要教师以开放的胸怀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学习,“吐故纳新”。缺少这方面 的创新,教师可以一时稳稳地站在讲台上,但缺少后劲,他的教育生命只能是昙花一现。真正难的还是教育行为的创新,即如何把“鲜活的教育理念”付诸实践,取 得有效的教育成果。

教育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在深厚积累的基础上勇于开拓,也需要理性思考和脚踏实地的精神。有时候,我们的一种创新似乎很“时尚”, 但往往忽略了传统教学的某些合理的成分,似乎反传统的就是创新,这是一个思想误区。例如,我们讲,教师不能“满堂贯”,要把学生看成是社会独立的个体,强 调尊重、民主、平等、交流、教学相长,有些教师就不顾课型一味地“师生互动”,一问一答,把个课堂搞成qq聊 天室(请继续 关注好范文网Www.HaOworD.coM),表面上看,课堂很活跃,但是否真正达到了教学目的就很难说了。其实,“互动式”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前对所教内容、教法的精心设计,课上通过引 导、提问与倾听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维。“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是不能变的。被实践证明好的传统教学经验是不能丢 的,知识还是要通过教师系统的传递,只不过在在讲述、提问、倾听等环节更强调技巧和灵活运用。课堂该“热闹”的时候就“热闹”,该“安静”的时候也要安 静。课型不同,考试方式也是有区别的,如果是“史”、“概论”等类课程,原理、概念、基础知识是主要内容,闭卷考试是传统的也是比较好的一种考试方式,通 过客观题与主观题、难易程度的合理配置,可以达到督促学生全面复习、检查、提高所学课程的目的。如果一味地强调考试制度的创新,一定要做反传统的创新,把 个闭卷考试改为开卷或是“答辩”式的考试,似乎不如此就不是创新,我想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也反映了某些教学管理干部改革内涵认识的浅薄。

全国优秀教师毛荣富说,“教师是一杯清茶,须善于品尝才会觉得有味。” 既然我们在种类繁多的饮料中选择了一杯清茶,不妨在满足解渴的同时细细地品尝它的滋味,它的香醇,喝出一种感觉,一种情调,使你对她情有独钟,舍他其谁。

三、教师要找好自己的位置

在《大学的品格》一文中,作者提到大学教师的定位问题。认为:“学术研究与教学确实有着重要的差别,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很好地统一起来的。”他引用英国教育家纽曼的话,“教学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研究则需要沉静和专注,教学和研究在很多时候可能是相互矛盾的。”

学 术领域真正的创造是非常罕见的。由于教师负担重、竞争激烈、职称评定、学术评奖等功利诱惑,导致低水平学术泡沫的泛滥以及日益增长的学术造假层出不穷。这 虽然部分源于客观环境、不合理的教育机制,以及个人师德问题,有待于教育和引导、规范规则、加强媒体监督等。但是,作为教师自己,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出 现,应该客观地看待评价自己的科研能力和业务能力。同时也应看到,任何一所大学,师资是有层次的,不同的教师有各自的特点。如何发展自己,需要不同的教师 给自己一个基点,找好位置。

作者认为,大学教师的定位主要有三种:

第一,研究型的,他们的工作主要是从事高创造性的学术研究,成为大学学术风向的领头人;第二,研究与教学结合型的,他们能吸收高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并能适当 地坚持自身的创造性研究,把教学和研究有效地结合起来;第三,教学型的,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充分吸收、理解国内外相关学科的科研成果,并能较好地传授给学 生。

现在社会上给教师的“番号”很多,如学者型、学究型、专家型、反思型、智慧型,等等,我觉得作者提出的三种还是比较概括,简单明了的。

从成人高校的情况来看,倡导“研究型教师”是不太符合实际的。“研究型教师”,我理解与“学者型教师”名字不同,意思相近,就是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主要以 研究为主,教学其次。而成人高校教师的工作大多是以传授知识或从事具体的教学管理为主,在此基础上做有关教育教学的研究工作。因此,成人高校的教师大多应 该定位在“研究与教学结合型的教师”。有的教师课上的很好,却欠缺科研能力,或者有其他原因不能在教书的同时进一步在学术上争取有所建树,在现实生活中, 这样的教师还是大有人在的,教书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学生反映教学效果很好,这类教师是否考虑把自己定位于第三种类型,即教学型的。在先进的教育研究成果 与学生之间扮演接力棒的作用,很好地完成知识的传递任务,应该是一种比较客观务实的选择。

做 “研究与教学结合型的教师”,教师首先应该是一名合格者。德国著名学者马克斯·韦伯在《以学术为术》的学术报告中说,“想要从事学术的人。必须认识到他面 前的任务的两重性。他不但必须具备学者的资格,还得是一名合格的教师,两者并不完全是相同的事情。一个人可以是一名杰出学者,同时却也是个槽糕透顶的老 师。”有这样一种情况,有的教师虽然教学效果一般,却热衷于研究,甚至硕果累累。我认为这是不可取的。忽视教学实际效果,即使在学术上再有建树,也只能是 纸上谈兵,不免有急功近利色彩,也有悖于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要求。教师应该在教好书的同时,树立终身学习的精神,掌握现代教育理念,结合成人 教育现状研究反思教学和教育管理,探讨发展成人教育事业的方法和途径,使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才是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

第四篇:行走在路上(读书演讲稿)

行走在路上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这些年,我陆陆续续地看了好些书。教育教学方面的书,有《名师教学思想和经典课堂》系列、《教学艺术论》、《牵到河边的马》等等,从老一代的于永正、贾志敏到新生代的王崧舟、窦桂梅、孙双金等,这些名师的书都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从中学到了很多。在这些大师中,最让我难忘的是诗意语文的倡导者王崧舟先生。

欣赏他的课,他的课,精致、和谐、大气、开放。在他的课堂上,你仿佛置身于一个满目繁花的世界,你会发现自己已经深深地迷醉,你不愿错过玫瑰,也不愿错过牡丹,一处一景,一步一叹,各有各的风姿,各有各的精彩。在这样的境界里,你惊喜不已,扼腕叫绝。你的眼睛不由自主地跟着他游走,你和学生一起,心甘情愿地哭了,笑了,愤怒了,又欣慰了。

欣赏他的语文观。他这样诠释语文:“謫仙笔落惊风雨,子美诗成泣鬼神”语文是精神的;“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语文是感性的;“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语文是儿童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是民族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是生活的。“诗意语文,我的朝圣之路!”当王菘舟执着地呐喊时,他告诉我们:“磨”课千遍也不厌倦。每节语文课的导入与结尾,他都要修改n次。他常常说:“放下、上升,再放下、再上升,每一次放下都是痛苦的,每一次上升都是快乐的。”正是这样的行动,王老师的生命才不断走向了圆满。

欣赏他的博学和勤奋。众所周知,他深厚的文化底蕴来自书本和实践。他酷爱读书,名不见经传时读,成名后读,闲暇时读,忙碌时也读,他读了大量的书,宗教类、哲学类,文学类,美学类,人物传记,甚至是奇门遁甲,周易看相之类的书。他曾经提到过一本书,叫《叶圣陶教育文集》,认为不读此书者不足以成为语文教师,就凭这句话就让许多语文教师惭愧。迫于生存的压力、竞争的激烈,老师们能读一些教育专业书籍已是不错了,像他那样读诸葛亮的《诫子书》、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佛家的《心经》又有几人呢?王菘舟说过“读书于我,是一种诗意的生存状态,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一种温暖的生命体验。一天不读书,就会有饥饿感、寒冷感、窒息感、憔悴感、孤独感。”当读书成为生活的状态,成为精神的必需时,人已经“抽身而出,透过艰辛,仰望神明”;当从哲学、宗教、历史、文化的高度俯视小学语文时,怎能不从“小”中窥“大”、从“小”望“远”、从“小”透“深”呢?当我们惊叹他教育艺术的巧夺天工,品味他教育境界的自成高格时,哪知背后支持的是如此宏阔的文化背景,哪知十八年面壁参禅的苦痛与蜕变?

我原来认为自己也算得上是一个爱学习的人,至少是一个不讨厌学习的人。没有成家以前,看书是我的最大爱好。为人妻为人母后,看书的时间相应就少了,不过一年也订阅了近十种的书刊,夜晚,柔和的灯光下,我会拿着一本故事书,和儿子一起看,指着书上的画面,一页页地念给他听。儿子学英语了,我也跟着学;听录音、查词典,忙得不亦乐乎,现在,每周一次的英语带班早读,我还能客串两下领读呢。儿子学绘画了,我就在旁边静静地看书。教学类的书,也多多少少看了一些。但静下心来细细思考,我觉得自己很是惭愧。很多时候,卑微的虚荣心和难以抑制的惰性让自己难以深入地学习和思考,还常常找借口自我原 1

谅。相比较而言,看消遣类的书倒是花了很多时间,教育方面的书籍,我总是率性所至,囫囵吞枣,常常是没有看完便束之高阁。想想王老师,真是汗颜!

只要行动,就有收获!今天,当我们欣赏名师课堂上游刃有余、韵味无穷时,背后正是一路辛苦的奔跑与一份梦想的坚守!让我们在名师的引领下,怀揣希望的梦想,用读书来磨砺自己的底气,以一种淡然的心态,从容的行走方式,让我们的教学生命不断绽放“天道酬勤,宁静致远”的美丽风景???

第五篇:行走在路上(读书演讲稿)

行走在路上

读书演讲稿

朱业平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这些年,我陆陆续续地看了好些书。教育教学方面的书,有《名师教学思想和经典课堂》系列、《教学艺术论》、《牵到河边的马》等等,从老一代的于永正、贾志敏到新生代的王崧舟、窦桂梅、孙双金等,这些名师的书都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从中学到了很多。在这些大师中,最让我难忘的是诗意语文的倡导者王崧舟先生。

欣赏他的课,他的课,精致、和谐、大气、开放。在他的课堂上,你仿佛置身于一个满目繁花的世界,你会发现自己已经深深地迷醉,你不愿错过玫瑰,也不愿错过牡丹,一处一景,一步一叹,各有各的风姿,各有各的精彩。在这样的境界里,你惊喜不已,扼腕叫绝。你的眼睛不由自主地跟着他游走,你和学生一起,心甘情愿地哭了,笑了,愤怒了,又欣慰了。

欣赏他的语文观。他这样诠释语文:“謫仙笔落惊风雨,子美诗成泣鬼神”语文是精神的;“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语文是感性的;“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语文是儿童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是民族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是生活的。“诗意语文,我的朝圣之路!”当王菘舟执着地呐喊时,他告诉我们:“磨”课千遍也不厌倦。每节语文课的导入与结尾,他都要修改n次。他常常说:“放下、上升,再放下、再上升,每一次放下都是痛苦的,每一次上升都是快乐的。”正是这样的行动,王老师的生命才不断走向了圆满。

欣赏他的博学和勤奋。众所周知,他深厚的文化底蕴来自书本和实践。他酷爱读书,名不见经传时读,成名后读,闲暇时读,忙碌时也读,他读了大量的书,宗教类、哲学类,文学类,美学类,人物传记,甚至是奇门遁甲,周易看相之类的书。他曾经提到过一本书,叫《叶圣陶教育文集》,认为不读此书者不足以成为语文教师,就凭这句话就让许多语文教师惭愧。迫于生存的压力、竞争的激烈,老师们能读一些教育专业书籍已是不错了,像他那样读诸葛亮的《诫子书》、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佛家的《心经》又有几人呢?王菘舟说过“读书于我,是一种诗意的生存状态,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一种温暖的生命体验。一天不读书,就会有饥饿感、寒冷感、窒息感、憔悴感、孤独感。”当读书成为生活的状态,成为精神的必需时,人已经“抽身而出,透过艰辛,仰望神明”;当从哲学、宗教、历史、文化的高度俯视小学语文时,怎能不从“小”中窥“大”、从“小”望“远”、从“小”透“深”呢?当我们惊叹他教育艺术的巧夺天工,品味他教育境界的自成高格时,哪知背后支持的是如此宏阔的文化背景,哪知十八年面壁参禅的苦痛与蜕变?

我原来认为自己也算得上是一个爱学习的人,至少是一个不讨厌学习的人。 1

没有成家以前,看书是我的最大爱好。为人妻为人母后,看书的时间相应就少了,不过一年也订阅了近十种的书刊,夜晚,柔和的灯光下,我会拿着一本故事书,和儿子一起看,指着书上的画面,一页页地念给他听。儿子学英语了,我也跟着学;听录音、查词典,忙得不亦乐乎,现在,每周一次的英语带班早读,我还能客串两下领读呢。儿子学绘画了,我就在旁边静静地看书。教学类的书,也多多少少看了一些。但静下心来细细思考,我觉得自己很是惭愧。很多时候,卑微的虚荣心和难以抑制的惰性让自己难以深入地学习和思考,还常常找借口自我原谅。相比较而言,看消遣类的书倒是花了很多时间,教育方面的书籍,我总是率性所至,囫囵吞枣,常常是没有看完便束之高阁。想想王老师,真是汗颜!

只要行动,就有收获!今天,当我们欣赏名师课堂上游刃有余、韵味无穷时,背后正是一路辛苦的奔跑与一份梦想的坚守!让我们在名师的引领下,怀揣希望的梦想,用读书来磨砺自己的底气,以一种淡然的心态,从容的行走方式,让我们的教学生命不断绽放“天道酬勤,宁静致远”的美丽风景???

word该篇DOC格式《走在教育的路上》读书笔记范文,共有10619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走在教育的路上》读书笔记下载
《走在教育的路上》读书笔记.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