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读书笔记 >

《近距离看美国之一

发布时间:2017-04-20 08:17:30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第一篇:近距离看美国

近距离看美国(一)

作者: 高续增 / 时间: 2014年 11月号

编者按:《近距离看美国》系列文章为本刊总编审高续增老师近期在美国访学期间的见闻,深入美国人平常的生活,以更宽广更贴近的视角去发现,用朴实无华、犀利独特的文笔给我们讲述一个不一样的美国,和我们分享他的所读所见所闻所思。

美国的社会问题

以前对美国不是不了解而是全都通过书刊和媒体了解,这样的了解总是欠缺些确凿和细腻。如今经过一个多月的近距离观察,虽然仍显得肤浅,但感觉有了这个新的观察角度,说起话来有些底气了。

美国是很好,在许多方面中国没有办法跟它相比,但是,我还是发现它存在着某些令人十分担忧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它的前途真的很不妙。

曾经看到过一些学者对美国的社会问题进行过这样的批评,我也曾经把它当成一种苛求,以为人们总是要给好的事物找点瑕疵来表现看问题的全面吧。这次身临其境地观察和采访,确实体会到了问题的严重与顽固。

不只是一个城市,几乎所有大型商业城市都存在一个恐怖的现象,那就是“黑夜笼罩”的问题。一到天黑,在那些被称为“当趟”(downtown)的地方就不是美国了,简直就变成了令人生畏的喀布尔。

我们途径纽约、华盛顿、匹茨堡和圣路易斯时,都是白天,几乎每个十字街头都有一堆“闲散人员”扎堆伫立,其中绝大部分是黑人,他们五大三粗体格健壮,眼睛盯着来往的行人,嘴里在说着什么。好在是白天,我们没有看到街头抢劫之类的现象,但是在圣路易斯游览完“大拱门(gateway)”后,就亲身领略了美国的“街头政治”。

不知道为什么,那天所有的停车位都占得满满的。我们一行人的两辆车怎么也找不着车位,等到好不容易停好车时(当然不能停在一起了),时间已经快五点了,连乘坐电梯登“大拱门”都来不及,只好在“大拱门”的周围拍夕阳中的“大拱门”了。天渐渐黑下来了,我们两辆车的人各自去找乘坐的车。就在我快走到车位时,一个黑人大汉突然迎面出现在我的面前,我也不管他在跟我说些什么,赶紧绕道走开。走在前边的我们那辆车的司机张先生告诉我说,他是找你要钱呢。同行的另一辆车更让人害怕,停在它后面的车子让人砸了车窗,里面的手提包不见了,苦主是个白人家庭,几个人正在围着车子查看损失打电话报案呢。这事情发生在星期六,在第二天的party上,好几个来参会的华裔都诉说了他们经历的噩梦,都是不得不在天黑的情况下进入“当趟”(downtown,市中心)时遭人跟踪甚至抢劫的恐怖时刻。我问遇到抢劫时“报警管事吗”,所有回答是一致的:警察也害怕,因为那些人都带着枪,往往是事情过去以后,警察才赶到现场,决不会像你开车超速时警察到现场那么及时迅速。“占领华尔街”运动已经悄无声息了,可是那些无业游民占领“当趟”可是确确实实的事情,而且越来越严重,短时间内没有人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美国的“良民”——中产阶级(在美国,有正当职业的人都可以被称为中产阶级,而无须用年收入来界定)面对这个现实,只能在各个城市的郊区安家落户,没有事情也绝对不愿意在天晚时到“当趟”去冒险。在中国和在美国还有一个显

著的不同,就是中国人都盼着地铁修到自己的家门口,可是美国的“良民”都极力反对地铁往自己的家的方向延伸,因为地铁所到处,那些痈疽就会蔓延到那里,就连超市连锁商想发展连锁店都困难重重,所有住户都害怕一旦“热闹”了,交通方便了,治安马上就会恶化——想开发一个新的商业项目,没有当地居民的认可是办不到的事情。堂堂世界第一大国,如此严重的社会问题已经不是一年两年十年八年了,病的根源处在哪里?我最近发现一个新鲜的短语——“民主的过度滥用”——很是对症。

思考问题的出路

现存的所有社会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关键是社会的文化形态能否根据自身的逻辑找到解决或逐步缓解问题的有效手段。中国的社会问题虽然多,但是,每一个总在政府的关注和引导下向着好的方向转化。例如官场腐败是最能引起民众愤慨的问题,但是中国人上上下下都有治理这个问题的共识,每年也都有解决这个问题的进展。我想二十年后,这个问题总会有好的解决办法的。

而上面说的美国那个问题从十八世纪初开始形成,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民权运动勃发以后愈演愈烈,那些游手好闲的人群(主要是不习惯于现代社会以辛勤劳动生活来换取报酬的人们,其中以黑人占绝大多数)有了社会保障以后就不愿意出去工作了,他们每个月都去领取生活费以维持生活,余下的时间除了游手好闲之外,有相当一部分人与吸毒贩毒或者色情业搭界,是黑社会最广泛的基本土壤。我这里说的是局外人客观的话,他们当事人反而在躲避这个话题,原因极其微妙。当然我不是说所有的黑人都是这样百无聊赖,也有成为社会中间阶层的社会精英,现任总统奥巴马更是其中的特例,但从大多数来讲,美国人的某些族群的文化观念和生活习俗是造成这个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

那么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问题就不能被人们发现并着手解决呢?这就是上面所说的“民主的过度滥用”这个机制在起作用。

全社会一人一票的民主选举,是以每一个人都对社会的建设和将来的发展高度负责为前提的一项良好的制度设计,如果这个社会中的人中有哪怕两成的人想利用这个制度的缺陷“吃”这个制度、“赖”在这个制度身上成为寄生虫,这个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就会走样甚至扭曲,久而久之社会的阴暗面就会扩大,尽管这个演变的速率不高,但时间因素终将把这个社会引向极端。如果这个社会不在适当的时机对此进行矫正,我预言,最终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痈疽既已经养成,又有“民主观念文化”作保护神,想要割除这个痈疽的“手术”将是残酷的(而且该手段必然与当前的宪法的某些精神发生冲突),“主刀”的一方必然会被对方称为“法西斯”的暴政。而这样的选择,仅仅在“容忍痈疽无终止地发展”与“残酷手术所带来的阵痛”二者之间,除此之外没有第三条路。

“有那么严重么?”会有人这样问。请听我的分析。

这一二百年美国发展的背后,是以《独立宣言》为摹本的美国宪法的力量。而造成上述“痈疽”的根本原因,就是当年美国的政治家忽视了人性中惰性的一面,把它也当作人权的一部分进行“保护”。明确地说,就是美国的宪法精神保护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活着的人,也庇护了(抽象的)人的所有文化基因,这就使得“社会选择”停止了对某些文化后发民族或者族群的淘汰机制。用一句话说就是,“美国的民主制度保护了愚昧和落后”。

在美国繁荣期间,所有的社会问题都在喧嚣中被掩盖住了,而一旦美国这列巨大的列车进入了慢车道,上述问题会不可避免地涌现出来。我以为,解决的办

法必须是修改宪法,让那些不能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放弃原先已经到手的权利,如在修改宪法这个问题上的参与权利,这当然是一个改造社会的大动作,这个大动作所引起的巨大的社会对抗将不可避免。这是我在上个星期天的party上发布的一番言论,没想到,一个小姑娘冒了出来,大声叫道:“这是美国,请不要散布种族歧视的言论!”片刻的安静之后,别人都以大笑来回应这个十二三岁的abc(美国出生的中国人),我也只能在一片混乱中尴尬地悄悄溜走了。

事后我又想了许多。我认为,我们中国传统的社会治理办法中所含有的某些观念和精神应当是适用的,那就是“精英治国理论”。只是拿来美国借用,难度极大。由此,我又想到,中国有不少人想盲目借鉴美国的民主制度也是有害处的,我们应当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治国”的传统,找到能克服现代社会民主所产生的“通病”的因素。但是又一个难题出现了:如何能让现代中国社会中的“君子们”具备现代西方文化观念中精髓。

如果能建立一个能保证让那些真正肯于“劳筋骨、饿体肤、行不乱、守廉洁”的“君子”成为掌握国家政权的最高统治者的政治制度,如此,中国全方位地超过美国不仅是可以期待的,而且时间不会等待太久。需要指出的是,中国迟迟没有发展到现代社会的原因,是中国的社会文化存在缺陷: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没有真正的哲学;最高权力集团所设立的“禁区”太多。如果没有这两个缺陷,中国就会早于西方进入现代社会。正因为有这样的缺陷,又使得历史上的中国派生出下面的一条:中国历史上的各朝各代通过科举制度遴选社会精英群体的机制产生了缺陷。

如果有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它能够给予所有人以平等的基本生存权利,用以保证现实生活的和谐,又能够有一个由社会精英群体组成类似早先的“贵族院”那样的组织以决定的社会发展方向,那就可以被称为一个理想的社会。而这两个部分正是被美国现在的社会体系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所分别拥有的,因此,我看好现今这两个最有文化实力的大国能在今后相互借鉴后形成一个新型的社会实体,我认为,它将能保证人类的社会与文化再向前发展二百年。

第二篇:近距离看美国书评

读《历史深处的忧虑》

在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中选择了第一部来看,这本书是由林达给友人的回信组成,但作者给此书取名为“历史深处的忧虑”,这忧虑到底是什么?我带着问题看下去,发现作者以美利坚合众国1787年宪法的第一到第十修正案(下称“权利法案”)为主要线索,通过众多鲜活的事例讲述了“美国式自由”以及为此自由所付出的代价,为读者展现了美国里这一种与中国差异甚大的社会文化。而这个“忧虑”,指的便是人生来的自由权利能否得到真正保障而不会受到国家社会利益侵害,以及对此的追求所必须支付的代价吧。

看完全书,我想主要从文化角度来看看书中所谈到的“美国式自由”,思考我国现状。 从社会学角度来说,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这里着重谈的自然是非物质文明。人们谈起美国文化,可能首先想到的都是自由,对此既好奇又陌生,正如书中“卢兄”所问作者,这个号称世界上最自由的国家到底有着什么样的自由;这自由又有什么特殊之处。作者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谈论他的所见所思所感,大背景是美国这个特殊的国家经历了各种民族交融冲突的历史、社会问题,变成了一个文化大融炉,大量的新移民、新成员不停地迸发思想的火花,不同的观点与意见促使着社会形成一种包容与自由的氛围。追根溯源,美国的建立就是为了摆脱英国殖民获得自由,但独立战争胜利后开国元首们却没有建立正式的政府,唯恐吞噬刚刚得到的自由。如此一来却无法保障一个主权国家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因此建国者成立了联邦政府,同时慎重确立了权利法案,以防止联邦政府干涉和剥夺美国人民的自由。如书所说,美国的自由就是这么开始的。这留下了极其重要的政治文化传统,深刻影响了美国人民对自由的理念坚持,甚至整个美国的文化模式,渗透了他们的价值观与规范体系。

任何一个社会的文化均有其特定的文化体系,而不是一盘散沙,我想在美国,“自由”贯穿始终。 未曾接触过、或亲身经历过美国生活的人初看此书都会对书中描述的“各种自由”吃惊吧,因为这与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实在是大相径庭。权利法案第一条就规定了人民的言论自由、宗教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这并不只是纸上谈兵,在美国无论是说话,出版,或是电视媒体,互联网,都让人民有发表自己的看法的自由,哪怕是敏感话题,只要没有实际行动,政府都不能找你麻烦,作者举了马丁.路德.金作为例子,他充分利用了宪法中“言论自由”的条款,坚持非暴力,他发动的呼吁人权的走向华盛顿和平大游行,吸引了包括许

多白人在内的二十五万人,成功地使六十年代黑人争取人权的运动达到了目的,是很典型的运用言论自由的正面事例。而美国各种奇奇怪怪、大大小小的宗教、政治团体更是多得数不清,结社十分简单自由,可能你捐了一点款留了一个名就成为了某个团体的一员,但一旦改变了主意又可以随意离开。这增加了美国人讨论和表达自己所关心的问题的机会,也大大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在此方面中国简直形成了强烈对比,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不能全面照搬西方的制度,但中国的宪法同样规定人民的自由和权利,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却和美国完全不一样呢?放开十年文革的极端情况不谈,即使是在如今越来越开放的社会中,大家平时生活说话方面尚比较自由轻松,但却绝对不能在公共媒体或场合表达或宣扬“反动”言论,在互联网上则普遍存在“和谐”问题;宗教、结社的发展方面仍有很大的限制,社会公众的“权利意识”可以说处于襁褓的状态。我认为一方面是我国法制仍不完善,社会发展也没有达到相当的程度可以根本保障每一个公民权利和自由;另一方面中国的文化传统影响深远,儒家文化长期占主导地位,是主文化,讲究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自由权利一直处于被轻视和压制的状态,久而久之形成了民族性的文化氛围,即使进入了新的时代也难以彻底转变,宣传的主流思想仍然是为了集体牺牲个人,而对个人幸福的追求却不被重视。反观美国,极其重视个人的个性与权利,甚至可以让人民持有枪支,为了保护私有财产和安全而射杀擅闯者却不获罪。

当然,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变迁,时刻处于变化之中,美国人追求自由的过程实不可能一帆风顺。如书中所言,“权利法案在两百多年来的实践中,它简洁的条文必须面对复杂而且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它纸面上的立法必须逐步打破甚至已经存在了几百年的习惯势力(如种族偏见),去真正确立人的尊严。”我们看到了“自由”吸引人的一面,同时也要知道这背后所付出的代价是什么,有多巨大。作者一直在提醒我们这个问题,谈到了如何寻求个人权利与国家社会利益之间的微妙平衡,如何克服滥用自由、技术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给我们列举了许多典型,说明美国人在追求自由时的具体表现,他们不会放弃自己自由的权利,甚至于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他们追求自由,同样也明白要为此付出巨大代价,但即使发生了像奥克拉荷马大爆炸、人民圣殿事件这样的事情,美国也不因此而怀疑宗教自由,信仰自由和结社自由是每一个人的天赋权利。美国整个团结在同一种社会文化下,追求、维护着自由这个古老的基本信仰,也奉行共同的游戏规则,他们在不断地反思、探索,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不停进步,即使前路艰难。

书中特别大篇幅地介绍了辛普森一案的情况,为读者展示了美国的司法制度----典型的陪审团制度的基本情况。“ 司法独立”、“无罪假定”、“双方平等”、“全程辩护”等,美国讲求程序公正,而不是所谓正义----为民除恶,大快人心这种事情似乎一直受到中国文化的推崇,并不是说追求正义不对,但美国重视每一个人民的公民的自由和权利不受侵犯,即使是在法庭上成为了被告,在罪名未定前仍是受到法律保护的正当公民,与原告在道义上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而审决的过程必须讲究证据,陪审团的挑选与决定更加是慎之又慎,辛普森在案中看似铁证如山,罪无可恕,但最终还是被判决无罪。这种结果可能与美国人心意相违,却又在他们意料之中,因为所有的过程和内容都是“公正的”。这原则用作者言就是“宁可放过一千,不可错杀一个”,此话改自我们的老话“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听起来似乎后者更残酷,但如美国这种情况也不得不说是漏洞,可以说为了辛普森一个人的自由,美国人民动用了上千万美元的财力物力,还搭上了某些人的暂时自由,长时期的心理压力等等,即使被告不是名人,他们的付出也将是不计成本,每个人的自由都以整个社会为后盾,由其极力争取。而结果却很有可能是凶手被判决无罪、逍遥法外,如果继续违法犯罪,会危害更多人的自由和权利。但权利法案和司法制度的设计就是这样,其基本原则就是不以社会安全为代价,非法剥夺一个公民的自由和权利。美国的宪法精神不承认任何一种社会要求可以高于一个公民对于自由幸福和合法权利的要求。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了人。美国人民孕育了自由,也被自由影响着,自由是昂贵的,美国人既然选择了自由,就选择了为此支付金钱,精神损失,生命,还有对未来未知的恐惧。

诚如作者所说:“自由实在不是什么罗曼蒂克的东西,这只不过是一个选择,是一个民族在明白了自由的全部含义,清醒地知道必须付出多少代价,测试过自己的承受能力之后,作出的一个选择。” 美国在选择自己的历史,而历史也在考验着美国的选择。忧虑着,并前进着。

第三篇:近距离看美国之三

《近距离看美国之三(林达著)

读后感

这本书是老师推荐的,由于我校资源有限,并没有从这书的第一部看去,所以对他书中所提到的一些往事不是很了解。

《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丛书的第三部,涉及的是美国立国以来关于种族的问题。

确实,美国在这方面的问题上一直都存在争议。在我们外界看来,美国的种族歧视很严重。但我们错了,因为我们得到的只是单方面的信息。其实这个问题在美国存在着地区的差异;大体就是:北方反对种族主义,南方支持种族主义。因为北方发展的是资本主义工商业,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他们要解放黑奴,反对种族主义,已获得更多劳动力来发展工业;南方则发展种植园农业,是一种封闭性农业,这就需要加强对黑奴的人身控制,典型的做法就是种族主义。

我在这里要讲的不是要去解释种族问题,亦不是去批判美国在这方面的做法,而是从这本书中去了解美国的一些处理问题的方法。

在关于种族这一问上,最初美国就是有点像奴隶制国家,贩卖黑奴,承认黑奴。可随着工业的发展,南北方就存在了分歧,就如前面所提的那样。再后来,南北双方在这问题上出现越来越大的分歧,北方坚决反对,南方坚决坚持;原因还是自身利益,前面也有所提及。后来就爆发了美国唯一一次内战,南北战争。最终以北方战胜告终。

其实美国是一个很注重人权的国家,我觉得其在这方面就做得比我们国家好得多,他们讲究人权神圣不可侵犯。但为什么在对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存在歧视呢?林达认为这是一个历史问题,众所周知的黑奴贸易,白人就认为有色人种就低其一等,是上帝的弃儿,生来就是为他们服务的。在我看来,林达说得也很有道理,但其根本原因就是经济发达的程度,美国白人都是从欧洲迁移来的,经济水平较其他人种高,所以他们就存在一种人种优越感,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生产力发展的需求,有一些人的观念又发生转变了,就如北方和南方对待种族主义的不同态度,其根本原因还是牵涉到经济利益问题。

这本书由17封信组成,以信的形式写给一个叫卢兄的人。此书列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美国国民对种族主义的不同态度。以下简要讲几部分:第一封信主要讲了1991年的洛杉矶骚乱事件,四名洛杉矶白人警察殴打一名超速驾驶的黑人青年,以白人为主的陪审团却宣布四名警察“罪名不成立”,最终引发了骚乱;第四~七封信主要讲“阿姆斯达”事件,斯皮尔伯格以这个历史事件为背景拍摄了《阿姆斯达》这部电影。“阿姆斯达”在西班牙语中是“友谊”的意思。“阿姆斯达”号是西班牙的一艘运奴船,在一次运送过程中船上的黑人发生了暴动,最后这艘船去到美国,从而引发了美国人的一场司法斗争。关于“阿姆斯达”事件的故事有很多,在这里就不复述了。最终就是这艘船上的黑人获得了自由。第十封信主要讲林肯总统为南北战争的目标作了一个主题的切换,把联邦对这场战争的诉求从防止联邦的分裂转换为废除奴隶制度解放黑奴。

第四篇:近距离看美国之四

近距离看美国之四

-----华盛顿与美国

说起美国的建立不得不提的人物便是乔治·华盛顿,美国有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人作为第一任总统是幸运的。翻开南美和非洲各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即使是一个以民主宪法为伊始的新国家,堕落成为军事专制国家也是易如反掌。华盛顿是一位坚定的领袖,他保持了国家的统一,但是却无永远把持政权的野心,既不想做国王,又不想当独裁者。他开创了主动让权的先例----个至今美国仍然奉行的先例。 与当时的其他美国领袖如托马斯·杰弗逊、詹姆斯·麦迪逊、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等相比,乔治·华盛顿缺乏创新的精神和深刻的思想。但是他比所有这些雄才大略的人物都重要得多,无论在战争还是和平期间,他在行政领导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他任何政治运动都不会达到目的。对美国的形成,麦迪逊的贡献是重大的,而华盛顿的贡献几乎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 在《近距离看美国之四》这本书中所体现的华盛顿也是让人不得不崇拜的独一无二的偶像。

在书中是这样描述华盛顿的:“在美国历史上,华盛顿将军无疑是一个传奇。美国没有崇拜领袖的传统,难得竟有这样一个政治人物,能够在美国得到大家一致的信任,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以前没有过,以后也断断不会再有。”(谁知道以后呢?即使至今还没有。这或许有些夸张了,但也很好地说明了华盛顿无人能及的地位)

每次提及华盛顿,总是忍不住勾勒出他和乾隆见面的场景。一个穿着西装的美国总统的一个留着长辫子的中国古代皇帝,如果他们真见面了,当他们谈及三权分立时会不会打起来?当他们谈及文字狱时会不会打得更凶?

华盛顿领导了一场独立战争,让北美地区拜托了英国统治,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他本有机会做一个皇帝,至少是一个终身独裁者。可是他却是当了民主选举的总统。在《近距离看美国之四》中也这样说:“许多国家有过如日中天的领袖,多以能够叱咤风云、号召甚至煽动群众为荣。而华盛顿将军却是美国历史上最沉默寡言、以严谨自律闻名的一个政治家,他最担心的事情就是自己逾越了权力的分寸了。”

第五篇:近距离看美国读后感

也许,美国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从这个角度讲,了解美国,何尝不又是在了解自己?

在《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之一》这本书中,林达以他在美国草根层摸爬滚打的经历、感受写下了对美国民主制度、自由、美国历史的深刻观察、认识,近距离看美国读后感。书中以委婉的笔触、平易近人、朴实的文风把美国复杂、历史背景深远的法律、制度的渊源梳(内容来源好 范文网:WwW.HaoWOrD.cOM)理得井井有条,让大陆民众读到的不是法律的繁文缛节,也不是政治理论的高深晦涩,而是用一个个生动的事例将深远的道理复杂的过程、美国人民两百年来的思考娓娓道来。作者的眼光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但他的很多话、很多事,都有在投射大陆,给我们以思考、启发。

说到美国,我们也许首先想到的就是美国的自由。

是的,美国人有着典型的西方民主制度价值观,这从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中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但是,正如林达所说,要想理解美国的自由,你得先看到美国的不自由。在欣赏美国自由的同时,我们所不能忽略的,是美国人为了自由而付出的代价。美国人热爱自由,他们甚至可以为了自由而选择承受随之而来的牺牲,即使在经历了如诸如恐怖袭击、种族冲突、信任危机等情况下,也不轻易放弃自由,虽然有时候,他们为了自由,不得不付出惨重的代价。"不自由,毋宁死",在这个国度得到最真切的还原。

美国宪法的权利法案以及由以上权利法案十条修正法案产生的一系列法律制度,是超越我们传统的"法制"逻辑的。传统的儒家思想认为,要国家和谐,就必须遵循一种严谨而克己服礼的制度,在国家上体现为对上级机构的忠心和服从,在家庭上体现为长幼有序的森严宗族伦常,作为中国人,你要爱你们的皇帝,尽管他名正言顺地奴役你们;作为中国人,你要爱你们的祖先,尽管他们早已经化作一掊黄土。而另一个对中国影响深远的法家思想则强调:法制是一个国家维持秩序,惩恶扬善的保障,所以为了保护最大的善,国家不惜运用最大的恶。

但美国人拒绝这样的逻辑判断。在美利坚的灵魂深处,最终极的追求是自由。

在美国人的心目中,政府俨然是与人民对立的,是被他们所不信任的,所以美国立国之初的那些富有远见的政治家实行了最具有勇气的"立宪":建立制衡政府的宪法,而保有全体人民的自由。为此,我们不能不感叹:华盛顿真是太伟大了,这个美国之父建国后居然也不成立政府而是回去他的农庄种地;这帮长期遭受政治压迫、苦苦追求理想中自由的"罗得岛"的人们,要建立的居然是一个不要政府的国家,而美国立国后确实有13年没有政府的历史,最后实在是因为松散的社会关系需要管理和调整,才建立了联邦政府,读后感《近距离看美国读后感》。

从美国人对自由的向往中,我们便不难理解在罗斯福实施的新政使美国联邦政府膨胀之后,美国人为什么对美国联邦政府权限的扩大怀有重重戒心了。因为对他们来说,比起他们的文化背景中,千年历史以来的任何政府,美国政府的权力都要小得多,美国总统相比之下也要可怜得多。

的确,潘恩就曾在他的著作《常识》中说过:“国家这种组织是一种必要的恶。”在潘恩眼里,国家是一种组织,同时,美国的建国者在200年前就已经知道,国家机器是有它自己的运转机制的,一旦你把它建立起来,就由不得你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个国家,它运转方向的好恶,对于其人民的民主和自由的权利绝对是息息相关的。

在”二次〃阅读林达的过程中,我清晰地感受到了作者的努力,努力地用心倾听一个国家的脉动,努力地在探究中感悟那十分细腻入微的理念。我们看到,在美国,言论自由的关键是“内容中性”原则,“它与真理无关”,他只是一种个人表达自己的权利。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美国人虽然非常注重个人,但是也告诫个人: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谁也不能立身其外,坐享其成,维护他人的权利也关系到自己,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必须为他的个人行为负责。可以说,美国人对人性的弱点理解透彻,做法直白,他们从实际走向实际,利用机制删选不可靠的人,同时利用它去限制和规范人的不可靠的行为,这其实是对人的极度负责。精短的国家历史为他们筛选了相当完满的社会制度与规则。于是,在美国便有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制度,多元化的生活。

当然,我们也可窥见,那些有着强烈的法律意识的美国人,在拥有这些权利的同时,他们还支付了什么样的代价:“宁可放过一千,不能错杀一个”,可能是最好的概括。可以想象,这一种概念肯定会给与部分美国人可乘之机。这可能就是书中作者隐含的忧虑的原因吧。但是,这种忧虑,在美国,人们有忧虑和思考,却没有想通过彻底的变革社会制度来改变,而是选择了默认,并认为是理所当然。

为什么?

在我看来,是美国人享受现在的体制,至少,目前,还没有比他们现行体制更加自由,更加适合,更加完善的形式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时,他们也已经习惯了这一种美国式生活或者生存方式,并且,确实,他们很多的方面是走在了世界的前头。看看美国的全称:the unites states of america,即美利坚合众国。一听,便是一个色彩浓烈的坚硬的名字。抛去了各种政治因素,美国,只是一个从地球上不同大洲,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血统的人汇集起来的团体。有拿着绿卡的各色国民,又属于自己的传统,有它的先进,有它的忧虑,天堂也好,地狱也罢,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仅此而已。

不过是一个真实的事实,它有自己的路要走,它也在这个地球上平静或汹涌地前行。一直不停。我确信,这个世界每个地域,总有一天,通过亲历者的用理性的讲述,通过更多人耳闻目见,变得更加真切。每个国家的忧虑,有一天,只能是人类整体的忧虑。

这就是由这本书所想到的。中美之间有不少共同点,但同时也有着很多差异。这些差异,是社会文化所决定的,它们源自于中美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制度。我们没有必要让一方趋同于另一方,因为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我庆幸我读了《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之一》,不仅仅因为它让我更加了解美国,更因为它让我开始努力去思考一些没有思考过的事物,让我开始以全新的视野去看待社会。我希望我有一天能够踏上美国的国土,去感受一下现实中的美国,我更希望我们的国家——中国,能够不断繁荣富强,不断完善民主和法制,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中国将是世界上最前大的国家,她的人民自由的生活在华夏这片土地上,不再有历史深处的忧虑

word该篇DOC格式《近距离看美国之一范文,共有11219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近距离看美国之一下载
《近距离看美国之一.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