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读书笔记 >

一问一世界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7-11-08 09:42:49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第一篇:《一问一世界》读书笔记

《一问一世界》是有杨澜和朱冰著作的,但其中收录的多是杨澜的经历与成长。我关注杨澜时她已经离开凤凰台,在上海台工作。但是从几年前的“杨澜访谈录”,到现在的“天下女人”,她用人文观看待世界,发掘人性的真善美,无时无刻不散发出一名成熟女性的魅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更加了解了杨澜传奇的一生,更从中学习到了一名成功女性背后所要付出的努力。

一、懂得选择,懂得放弃,选择了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1994年,杨澜放弃了红极一时“正大综艺”,选择了远渡重洋去哥伦比亚大学进修。而正是这一次再度学习的经历,为她之后的主持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她在面对希拉里、克林顿这些站在世界之巅的人时能够从容应对。现在的我们,何尝不是常常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我们要做的就是即使再难也要自己做出选择,学会放弃;否则,拖沓到要别人帮我们抉择时,不管结果是什么都是痛苦的。只有做出自己的选择,然后尽力去做好当下的事,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每一步都走得踏实稳当。

二、一切都不会是偶然发生,功课很重要。一个好的主持人不论何时何地都要有话题,有问题。细心挖掘被采访者的每一个故事,用共鸣感烘托气氛,在遇到尴尬问题时才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诚意,耐心回答。同样我们需要真诚对人,在言语对话之间就能增加情感交流。杨澜在访问世界级名人时,时常放弃手稿,顺着对方的思路问下去。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不用自己的条条框框(好 范文网:wwW.HAOWord.Com)约束别人,发展自己随机应变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三、团队的力量十分重要。在“杨澜访谈录”上海工作室成立之初,正因为有曹景行等一行人,先进的思想,优良的策划,才能让结合了东西方知性美的杨澜在浦江之边尽情绽放。在一个团队之总,可能抛头露面受尽鲜花与掌声的只有一小部分人,然而荣誉并不是第一位的,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用自己的能力去成就事业,才是最值得我们思考和努力的。承认别人的贡献,接受别人的监督,“1+1>2”的效应是在和谐的合作氛围下才能达到的。谨记这一点,我们才能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更轻松。

杨澜是一位值得每一个想成为睿智优雅的女性的人学习的榜样,《一问一世界》更是一本值得我再三阅读与学习的书。

第二篇:一问一世界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报告题目:

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读书时间:世有疑惑,必须发问 ——你问的真的那么有“远见”?李海鸿100409013010级交通一班胡雪海11月——12月1

世有疑惑,必须发问

——你问的真的那么有“远见”?

书名:《一问一世界》

作者:杨澜

出 版 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页数:272

内容摘要:

本书共六个部分,每个部分所讲述的都包括不同“职场”人物,基本涵盖了《杨澜访谈录》的访谈嘉宾集中的若干领域:国际政治、商业、文化、女界、体育、艺术。

杨澜以自身经验阐述 “为何去问”、 “如何去问”、“问后如何”三个方面,与我们分享了不同“职场”的不同人士成功的背后以及《杨澜访谈录》成功的背后。

本书中杨澜讲述了她从1990年到峰2014年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她与克林顿、李光耀、韦尔奇、基辛格等政界高端人物的交往秘辛;与韩寒、席慕容、陈道明、蔡康永、张学友等文艺界人士的深入交谈;普拉西多.多明戈、比尔.盖茨、金嘉楠、蒋昌建等商业界知名人士的会面;与王光美、小泽征尔、高敏等坚韧的女性的亲密交往。她如何在每次访谈以及人生的每个节点潇洒地转换;她对赢的重新理解与感悟;她的20年非常媒体生涯和她眼中的媒体江湖。

关键词:访谈、传媒、职场、成功

正文:

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演进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杨澜和这个时代的真相。即使如杨澜所说,“真相,只能接近,而不敢妄称得到”。杨澜靠着“在‘记录一个人和他的时代’的主旨之下,尽可能地贴近‘心灵的真实’”这样一个信念,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访谈,一句又一句的发问,一次又一次地跨越。

她的媒体生涯以提问为主,充满了挑战,也分外有趣。这是她留给我深深回味的东西,同时引发了我对《杨澜访谈录》深深的好奇之心,也引发了读者对杨澜本人成功的进一步的思考。我在想,是否有一天杨澜可以做一期节目来访谈她自己,或许杨澜早已这么想过,而《一问一世界》就是对她自己的一次成功访谈。

我始终在想,在她访问过那么多知名人士的过程,每一次她都能从容应对,每一次提问都那么有远见吗?诸如在生活中,要与一个人,与一个陌生人进行沟通,发问是必须的,只有不断发问,沟通才能延续;而只有是那些能让双方都感兴趣的发问才能让彼此饶有兴趣地沟通。一次访谈更是这样,每一个问题很可能关系到下一秒的对话,可能会遭遇冷场,那么这又如何应对。杨澜,真的是一个提问高手?

今天的一个优质报道是如何把一个孤立的时间放在一个有着一定时间和时代背景的坐标上,给观众一个思考的框架。而对于杨澜面临的还不只是去给观众一个思考的平台,还要满足思考背后的受访者所作出的思考,否则节目是索然无味的,观众的思考也会过于狭隘。

要想使提的问题有质量,更进一步和受访者沟通,那么相关知识就要更加丰富。而这一点恰是杨澜带着身孕迫切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的主要原因,或许正是这样真的让她的提问上升了一个档次。在采访过500多名国内外知名人士,各行各业,也并不是她通过深造就能把知识的空缺填补完整的。正如她在访谈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崔琦时,她根本不懂什么“磁场驱使绝缘体向整数量子霍尔效应转换过程的普遍性”,她又如何深入科学?那么她只能问“你做过什么”,“想做什么”,“今后能做什么”,“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这些问题不见得有多高端。而这本书所陈述的却多是和访谈有关的,但它却那么有吸引力,这也恰是杨澜访谈的高明。

对杨澜来说,某种意义上,世界是用来问的。而她的好奇心就像如今的商界、职场的竞争一样,强烈得无可救药。通过人物访谈揭示历史的真相、心灵的真实,以开放的视野,文化的包容,关注个体的困境与成长,成为了杨澜的不懈追求。杨澜在每一次访谈过程中都保持一颗好奇心,她将此次访谈看作一次旅行,用简单的问题,引发受访者的深度思考,带给观众精神或感官上的炽热。这不是一朝一夕的经验之谈,是她20年来的传媒生涯的结晶,所谓“功到深处,柳暗花明”正是如此。那种在访谈时的优雅气质和潇洒转换每一个话题的节点,是杨澜的迷人的气息,也是本书所散发出的魅力。毋庸置疑,杨澜自身的经历以及杨澜的价值观也其展示的最有价值的思想内涵。

在杨澜看来,所谓远见在于当事人是否在正确的时间做出正确的

决定。

世有疑惑,必须发问。杨澜的发问并非句句高端,次次前沿,但她在每次提问是确实拿捏得当,她的发问似乎的确是有远见——有洞察力的。

作为主持人和记者,杨澜以提问为主,并以提问为乐。而提问,不一定来自于无知,相反有时候知道的越多,才会问出更有价值的问题。但在一个短短的采访不可能得到全部事实,因为没有一个人是完全袒露真实的自己的。虽然已经采访过500多名知名人士,但杨澜每每接触的受访嘉宾并非在她的专业领域,她对不知道的还是没有深入的研究和了解。于是,每次的提问都抛不开心灵故事,挖掘主人公内心真实的想法,而那些真正不为人知的故事始终是个谜。

所以,杨澜的发问并非真的那么有远见,能让每一才访谈都能环环相扣;能让每一个问题都出人意料,拍手叫绝;能让一次访谈解开层层内心谜团。

有多么让人难以置信的提问就有多么让你难以置信、拍案叫绝的回答。杨澜,只是用一颗好奇心敲开了受访者的心扉;这,绝非每一个人都能做到,这是杨澜一个人的魅力,是《杨澜访谈录》的艺术,是《一问一世界》的跌宕起伏。

附注:

参考文献包括《杨澜访谈录》节目视频

朱冰语评

部分访谈嘉宾的资

第三篇:一问一世界

第十届全市基础教育改革征文大赛

一问一世界

——课堂因新生成问题而精彩

曾容电话:15922652146

重庆市永川区胜利小学

论文类别:学科教学类学段:小学学科:语文

摘要:“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给予学生一些自主的时间,尊重他们的想法,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课堂会因他们而充满智慧和激情,世界也会因他们而更精彩。 关键词:提问质疑进步成长智慧

至今我都能清晰地记得五年级上册所上的那堂教研课——《毛主席在花山》。为了上好那堂课我做足了功夫,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课堂上的导入语、过渡语、小结语和总结语都是经过我反复推敲,精心编排设计而来,我对上课的“台词”早已做到烂熟于胸。因此整堂课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可以说是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后来在点评的时候,我才发现聪明反被聪明误,整堂课一开头就被我带入了虚假的繁荣。

在揭示课题的环节我是这样安排的:

1、课前播放歌曲《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刚才歌曲中在歌唱谁?(毛主席)

2、你对毛主席都有哪些了解?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引导对本组课文有个大致了解。)

3、引入课题。板书。

第二个环节我设计的是释题,了解时代背景。于是我问道:同学们看到课题你想问些什么?按照我的思路,学生应该问:“花山”是什么地方?课文写毛主席在花山干什么?果不出所料,我大加赞赏了一番后本想直接进入下一个环节,没想到最后一排的颜林把手举得老高,大有不答问题不罢休的架势。我只好让他提问,“为什么课题不叫‘毛

泽东在花山’而要说‘毛主席在花山’?”问题还没说完我头脑变一片空白,因为紧张,也因为预设不足,更因为我课堂应变等诸多因素,我只得将这个问题含糊其辞过去了。或许觉得我有些敷衍塞责,颜林一下子没了刚才的那股激情。而我也顾不得这么多,继续按照我的教学思路时而提问,时而讲解;学生时而回答,时而朗读。最后主席慈祥的笑容、亲切的交谈,熟练的动作------仿佛真进入了我们心灵的最深处。

课后交流,教研室李主任语重心长地对我说:“那个同学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课题不叫毛泽东在花山?’是一个最佳的入题点,《毛主席在花山》从称呼上就可以反映出老百姓对毛泽东的爱戴,一方面也隐含着毛主席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新生成的问题本来会让这堂课更精彩,你却忽视了。平时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从真正意义上去尊重学生,学生有时候会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这样的课堂说到底仍是教师在唱主角,学生仍是被动的学习。”听罢,我惭愧不已。

这让我想起一本书《一问一世界》,杨澜以提问为生,以提问为乐,可见问题意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重要。反思我的课堂教学,习惯于精心设计好问题,让学生一步步跟着我们的思路走。时不时为了开放我们的课堂,体现以生为本,也会留给学生提问的时间,但那都是为了迎合教改的需要,最后还是一个“请君入瓮”,而真正是学生最想问最需要知道的问题却被我们抛之脑后。以至于最后学生“如何提问,为何要提问,提什么问题?”变成了他们猜测老师需要他们怎么提问而逐渐没有了自己的主张。

在后来的教学中,我摒弃了固有的教学模式和思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提问,让学生的交流和汇报所获得的信息和存在的疑惑来及时调整我的教学思路。渐渐的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甚至敢于争论。有时候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但在这些提问争论中课堂越来越精彩,也让学生走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五年级下册时,我又上了一堂教研课——《彩色的非洲》,课堂上同学们带着在座的老师去领略完非洲的五彩斑斓,感受到它的古朴自然、神秘美丽,正好下课铃声响起。我松了一口气准备下课。有个同学“刷”地站起来说:“老师,尽管非洲多姿多彩,为什么很多人都不喜欢非洲?” “因为非洲太贫穷太落后了,还经常打仗。我也不喜欢。”有人抢答道。话语一出,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就是就是,在《瑞恩的梦想》里,饮用水严重缺乏。”“我看到电视里非洲儿童没吃的穿的,很可怜”“还是我们国家好,没战争,有饭吃有衣服穿”(对比中爱国情怀出来了)-------看他们说得差不多了,我示意他们安静下来,沉重地对他们说:“非洲是彩色的,色彩斑斓,多姿多彩。但非洲也正如你们所了解的,疾病、战乱、贫穷落后??仍然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面临的严峻

问题。相比之下,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非洲的儿童多希望能像我们一样,他们渴望健康,他们渴望你伸出友爱,援助之手,共同保护和建设这片奇异而又淳朴的的土地。同学们国强则民安,珍惜现在所拥有,努力学习,把自己变强,把国家变强,才能帮助自己,帮助他人。”教室里陷入了沉思。后来,李主任高兴的对我说:“我看到了你学生的进步,更看到你的成长。”而我知道在成长的道路上没有终点。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课堂上,我们不妨多给予学生一些自主的时间,尊重他们的想法,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让他们敢想敢问敢说,课堂会因他们而充满智慧和激情,世界也会因他们而更精彩。

第四篇:一问一世界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很喜欢杨澜在开篇的一段话:当你为了一个理想去奋斗,而且经历过挫折的时候,我认为你对整个世界的理解,会更深一步......是的,这是人生非常宝贵的财富,一个人经历过很大的欢喜,也经历过很大的挫折,但是他还是能够站起来,重新回到要做的事情上来,我觉得这是对一个人很大的考验,我体会很深。

《一问一世界》是杨澜入行20年的传记作品,立体展现杨澜20年非常媒体生涯,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杨澜和杨澜眼中的时代真相。在本书中,杨澜回顾了自己从1990年到2014年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她与基辛格、克林顿、布莱尔、老布什、李光耀、韦尔奇等高端人物的交往秘辛;她如何在人生每个节点自由潇洒地转换;她对“赢”的重新理解和体悟;她的20年非常媒体生涯和她眼中的传媒江湖??真实呈现她的“阳光二十载”:与电视偶然结缘、离开央视、出国留学、创办阳光卫视、《杨澜访谈录》、申奥形象大使??杨澜对自己20年媒体人生的审视与展望:以提问为生的她,对“赢”有了新的感悟;对“女性”有了理性的界定;对“问”有了执著的回归。

确实,我喜欢杨澜,是因为她有种独特的气质与魅力。虽然这本书是杨澜和朱冰一起著作的,但我更多的是关注杨澜的经历与建议,也许这就是一位你所钦佩的人对你的影响。自从收到这本书后,我就喜欢在静静的夜里,坐在床上,认真地阅读每一章节的内容,因为只有在夜里时,我才能静下心来,体会书中内容。我喜欢慢慢的阅读,只有那样我才能感受到她的体会与经验,读后也会想,当在自己遇到这中情况,我会怎么办。杨澜用自己一步一步走来的事实激励着我前进。

书中摘录了很多杨澜采访成功人士后的真实感触,每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不愿言及的心痛,在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她对真实人性的探求。书中还有很多对传媒行业的回顾和对前景的展望,浅读几章节就有如此多的感慨,我想这本书还是值得去品读的。

杨澜确实是一位传奇女士,她是一位融合了东西方知性美的女性,她用她的人文观看待世界,发掘人性的真善美。我之所以钦佩她,不是因为她华丽的成功,而是因为她一路走来,面对人生的态度,还有应对各种问题的灵活应变,在适当的时候懂得选择。她所获得的一切不是靠运气,而是她朝着坚定目标,不懈地努力获得的。

不管你走上了哪条职业大路,首先要对得起自己的心,只要认定了就不要在行动的时候后悔,坚持不懈的努力是实现梦想的必要条件,豁达的心态是享受追梦的静心剂。长江后浪推前浪,杨澜固然是一个成功女性的典范,她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一个值得每个女人学习的人。我们要自勉。

《一问一世界》,用这个书名,真实绝。杨澜二十年的采访生涯,一个字概况—“问”,问成了十年世人瞩目的《杨澜访谈录》,访谈了许多杰出的人物,让我们更好地、更真地认识了这个世界。“世有疑惑,必须发问”。

书中,杨澜叙述了自己访谈的经过,也从一个个影响了世界的人物身上揭示历史的真-相,心灵的真实,认识了世界。

我最受感动的是这一段内容:“从美国学习回来以后1998年我加入了凤凰卫视,作为制片人和主持人制作《杨澜访谈录》的前身《杨澜工作室》。我当时就是希望能做中国电视史上第一个一对一的高端访谈节目。其实那个时候自己也不过才27岁,不乏幼稚之处,但是我很有热情。当时香港电台有一套纪录片给我的影响很深,叫《杰出华人系列》。这个系列是以纪录片的方式寻访了世界各地的各个领域杰出的华人,从李嘉诚到贝聿铭等等。我当时就觉得应该把优秀的华人所做出的杰出的成就通过访谈的形式记录下来。所以在最初的两年,基本上谁成功我就采访谁,而采访的内容不过就是讲你怎么成功的?是刻苦啦,坚持啦,有伯乐啦等等,讲的是一个个成功者的故事。直到1999年我采访华裔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崔琦先生,我的观念才发生了转变。那是个初春的雨天,天气很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

校园里安详宁静,小松鼠上蹿下跳地觅食嬉戏。崔琦是沉静的,毫无喜形于色的神情,甚至还有一点害羞,一再为已经生疏的中文抱歉。他试图用最简单的语言向我这个门外汉解释他和其他两位科学家共同发现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强磁场中共同相互作用的电子能形成具有分数分子电荷的新型粒子。我听得一头雾水,还含含糊糊地点着头,心想如此悬殊的知识结构,这个采访可怎么做啊?我试图进入他的人生经历,他告诉我他出生在在河南宝丰县,乳名叫“驴娃儿”,直到10岁也没有出过自己的村子,每天帮助父亲做农活养猪放羊。12岁的时候,他的姐姐介绍一个机会可以让他到香港的教会学校去读书。他的父亲是一位不识字的农民,觉得家里就那么一个儿子,已经到了帮着干农活的时候,不愿意放儿子走。但他的母亲对儿子有更高的期待,坚持要把儿子送出去念书。小崔琦舍不得离开家,母亲就安慰他说,下次麦收的时候你就可以回来了。然后把家里剩下的一点粮食给他做了几个馍装在小包袱里。这样小崔琦就跟着亲戚远走他乡,坐了一个星期的火车到了香港。但他没有想到的是,他再也没有机会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他的父母就在50年代末的大饥荒中活活饿死了。我问崔琦:“有没有想过如果当年母亲没有坚持把你送出来读书,今天的崔琦将会怎样?”我期待的回答是,知识改变命运等等。但是他却说:“其实我宁愿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民。如果我还留在农村,留在父母身边,家里有一个儿子毕竟不一样,也许他们不至于饿死吧。”我听了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诺贝尔奖也好,科学的成就也好,社会的承认也好,都不足以弥补他的失去和永远的心痛。”

杨澜真的善问,也最能找到人性的真实。读这本书,认识真实的世界,寻找真正的自己,收益颇多。

第五篇:一问一世界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昨夜奋战到2;50,终于粗略地看完了杨澜的《一问一世界》,合上书却没有一丝困意,书中一个个故事冲击着我的大脑,要讲出个一二来,还组织不好语言,但一种冲击力、一种精神久久存留在我的脑海中。可能就像学生,走出校园,忘掉知识所剩下的东西就是你的所得吧。读了这本书,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美丽”和“漂亮”的区别,就像语闻所说,杨澜并不漂亮,但她很美。在杨澜的身上,我看到了女人的知性美、女性美、内敛美、高贵美。她的执着进取、她的大气理性我想应该深深地留在每一位读者的心中。

文中涉及到杨澜采访过的嘉宾500多位,涉及国际政治、商业、文化、女界、体育、艺术六个门类,好多我已不能记起人物的全名,但杨澜独到的见解却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里。比如英国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的故事尽人皆知,戴安娜王妃的死众说纷纭,在杨澜看来,他们的婚姻却是高跟鞋和泥土地之间的抵触。热衷于社交时尚的戴安娜喜欢穿着高跟鞋,穿梭在大都市衣香鬓影的舞会上,而充满“泥土气”的查尔斯仿佛是来自维多利亚时代,他最终与有相同爱好的卡米拉相携而行。短短的一段文字不仅让我感慨,更让我释然,在道德评价面前,是否应该加入一些对人性的理解。

在女性对待家庭和事业的问题上,杨澜称,挑两桶水比挑一桶水要轻松得多,事业和家庭不能偏废。多么形象又清楚的阐释!在男性主宰的政坛中,女性领袖的风采总是特别引人注目。无论是素有“铁娘子”之称的国务委员陈至立,还是曾有“瑞典政坛新星”之称的安娜.林德,抑或是被评为“在世最伟大的新西兰人”的新西兰前总理海伦.克拉克,都是在事业与家庭的双轨上实现了完美的平衡。而在杨澜身上,我再一次地深刻感受了她身体力行着对事业和家庭的阐释。有着众多令人眼花缭乱头衔的杨澜,最骄傲的是在2014年初,在《好主妇》杂志发起的一项有20多万读者参与投票的评选活动中,以遥遥领先的票数而取得的“最理想的新好主妇偶像”。在博客上,杨澜贴出了一篇名为《为事业、生活支三招》的文章,分享自己的心得。这样事业有成的名人,在如此繁忙中都能做到事业家庭两不误,崇敬之意再次油然而生。

掩卷合书,《一问一世界》留给我太多太多的精神食粮,不免写此浅薄之文,聊表心绪。

word该篇DOC格式一问一世界读书笔记范文,共有8497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一问一世界读书笔记下载
一问一世界读书笔记.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