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工作心得体会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认识(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15-07-02 05:19:27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第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认识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认识

当前,在全市以及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而又扎扎实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大举措,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阶段的具体化。从传统农业重镇如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角度出发,对建设新农村可理解为:始终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方向,以“服务城镇,富裕农民”为目标,通过实施“生态家园”建设活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包括经济、社会、政治、科教、文化、交通和社会保障等涉及农村方方面面的有机统一体,是农村社会综合发展程度的标志。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定位要准、要有新的发展观念、好的发展思路和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发展路子。综合分析我镇的现状,我认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上,我镇新农村建设要按照“三增方向、三化联动、四基一新”的基本思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三增方向”指的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财政增强;“三化联动”指的是农村经济产业化、环境建设生态化和精神生活健康化;“四基一新”指的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产业发展、农民基本素质提高、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以及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以镇村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以规划为龙头,以产业作支撑,以示范村为带动,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做强富民产业,壮大新经济组织,创建好班子,塑造新风貌,为建设经济发展、农民富裕、文化繁荣、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打好坚实的基础。

一、客观分析新农村建设中的优势和难点

梨林镇是我市的传统农业乡镇,素有济源“东大门”之称,新济公路横贯东西,207国道贯穿南北,济焦、济洛、济晋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交通便捷,区位优越。全镇地域平坦,总面积67.2平方公里,总人口43150人,辖45个行政村。

农业发展基础良好。粮食播种面积69975亩,林果面积达到5600亩,温室大棚达到310座,粮经比60:40;目前,主要以畜禽养殖、林果、蔬菜、粮食种植为主导产业,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55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4881元。

工业基础得到加强。目前,我镇乡镇企业达到3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家,从业人员3500余人,初步形成纺织、化工、皮革加工等支柱产业。2014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130440万元;地方企业入库税金539万元。

城镇设施逐步完善。投资300多万元建成占地87亩的绿色文化广场、体育中心等文体设施。投资700万元,完成了“运河桥、铁路桥、工业路”的两桥一路和集镇建设,构筑了四纵三横的集镇建设基本框架。

以上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为我镇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我镇农村经济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缺乏能够左右全镇经济发展的骨干龙头企业,三产发展滞后,特别是农村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农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民增收空间越来越小。二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财力所限,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多,凸现农村建设的相对落后;三是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参差不齐,掌握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不够。四是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这些落后的农村面貌是全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中最薄弱的环节。解决好这些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紧迫现实需要,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

二、科学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途径

回顾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每当国民经济出现结构性失衡、经济失调的时候,农业都会受到伤害;凡是农业徘徊不前时,必然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无论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对农业的基础地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面对新农村建设的号角,加快农村发展正逢其时。

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既要立足当前缓解突出矛盾,又要着眼长远解决根本性问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多建楼房、多修道路,其根本落脚点是解放生产力,实现生活幸福、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因此,我镇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将从实际出发,创新思维模式,探索新的途经,创造新的条件,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一)推进镇域经济稳步发展,使农民收入逐步提高。实现新农村的发展目标,经济是基础,经济不发展,建设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在新农村建设中,应以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来保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通过产业在城乡的互动,进一步打破城乡界限,缩小城乡差距,进而不断提升镇域经济实力。一是抓好新产业的培植。产业发展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我镇将加大项目引进建设力度,通过项目建设这个载体,集聚各类生产要素,调整和优化我镇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今后,我镇将着重服务和规划好“三大工业园区”。服务好全市沿获轵路,以东江为基点的“东南新工业园”;以荣昌公司、兴达公司为起点向东延伸,建设“纺织工业园”;沿207国道和新济路两侧用于工业园区建设。同时,我镇要依托优势产业,加快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未年五年,我镇要努力新增4万锭精梳棉纱生产规模,使纺织业总量达到10万锭,形成豫西北地区规模较大的纺织园;利用农副产品资源,建成一家2万吨无公害冷鲜肉制品企业;要通过招商引资争取到10—15个较大规模的项目;产值超亿元企业要达到3—5家,以工业化实现全镇经济总量的扩张,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强镇富民。二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规模化经营,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沿新济路、207国道为重点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产业带,抓好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围绕奶牛、生猪、蛋鸡三大优势畜禽品种,在全镇推行标准化养殖区和规模养殖场;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及储藏、保鲜、包装和运销业,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使群众生活环境不断优化。以城带乡是建设新农村的有力引擎,要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镇文明向农村辐射。在新农村建设中,我镇将以抓好范庄、五里沟、大交、薛庄新村为突破口,加大对农村道路、边沟、卫生环境的整治力度,扎实推进水利、饮水安全、能源、广播电视、通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文化、休闲、体育娱乐设施建设,使小城镇及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通过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今年,我们计划投资800万元,启动镇区巷路改造、商贸楼开发、镇区亮化、自来水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乡村与城镇的融合能力,建设农村道路8条20公里;解决群众吃水难题,完成7个村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

三)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使干部执政能力得到增强。新农村建设关键还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积极因素,特别是广大基层干部的力量。我镇将紧紧围绕“五个一”工程,以全面争创小康村(户)活动为基础,扎实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典型教育的示范作用,在各村、各支部广泛开展“干群联心”主题活动,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争当先锋模范;同时,我镇还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引领农民致富的积极作用,推行“支部加协会”工作模式,实现党支部职能作用的转换。“支部加协会”活动,就是在农村经济发展上,实现以党支部为核心,以农村专业协会为纽带,以科技大户为基础,以生产基地为依托的有机结合,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的持续增收,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四)加强文明教育科技培训,使农民素质日益提高。在新农村建设中,我镇要在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等方面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通过组织实施科普大集、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争取每年培训农民达6000人(次)以上,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科技能人。从今年开始,我们将尝试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各村开展“能人带动”工程,把农村思想素质好、致富本领高、社会影响大的农民评选出来作为能人,组织他们与“想富不会富、要富没门路”的农民结成帮带对子,发挥能人在农业技术、产业项目、资金信息、市场销售、外出务工经商经验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帮助被带动人从以种粮为主的传统种植业中尽快转移出来,快速增收致富。

五)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全面和谐。要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免收义务教育的杂费,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起政府出大头的农村基本医疗体系,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新农村建设需要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进入“十一五”向全党提出的新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更是各级干部必须面对的一个新课题,需要我们在具体实际工作中注重方式方法。

一)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三农”问题是长期积累形成的,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越来越突出。建设新农村,缩小城乡差别,彻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这是一个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长期过程,不是朝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牢固树立“打基础、谋长远”的思想,防止一哄而上,忽冷忽热走极端,搞短期行为,流于形式。必须把总体规划与阶段性目标结合起来,做到既有中长远的规划目标,又有近期工作安排。要有所侧重,分步实施,逐步完善,争取年年有目标,事事有人管,一年一大步,年底结硬帐。要坚持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从农民最积极、条件最成熟的村子抓起,一步一个脚印,见到实效,既让农民充满信心,又要让农民得到实惠,通过设施改造和建设,逐步推进电视有线化、网络宽带化、道路水泥化、垃圾日清化、排污专管化、环境生态化、农业产业化,不断改善和提升农民的生产和居住条件。

二)掌握节奏,以点带面,稳步推进。通过搞好试点,逐步积累经验,完善政策,然后全面推广,常常是解决很多难题的有效方法。因此,可以从先办有条件办的事、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做起,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允许起点有先有后,过程有快有慢,水平有高有低,不搞“齐步走”。善于研究把握新农村建设的规律,注意多方学习、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特别是规划要依山就势,顺其自然,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风貌。

三)强化政府引导职责,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各级党委政府是建设新农村的领导者、组织者;广大农民群众则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力量和主体。一方面党委政府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给予引导和扶持,重点在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技术、资金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帮助,切实为农民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各类困难和问题,抓好新农村建设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依靠农民,相信农民,教育农民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发动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断改变家乡面貌,使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拥护和参与新农村建设。要以农民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我们建设新农村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尽量实现政府与农民群

众目标的一致性,最大限度地实现主导与主体的最佳结合,使新农村建设产生最佳的效果。

总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创新发展,积极主动、最大限度地把握和利用好这次难得机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众志成城,合力攻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一定能够建设具有现代气息、经济发展、农民富裕、文化繁荣、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二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

警惕违法建筑阻碍新农村建设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虽新时期的新农村标准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但不管如何,安居才能乐业,俗话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往往是人多地少,老百姓富裕后,建房需求得不到满足,就无视《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法》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擅自在原有房屋加层,在空闲(荒)地、自留地、耕地甚至是基本农田上建设房屋,同时一部分村民为追求经济利益也借机擅自建设房屋,致使农村违法建筑渐成泛滥之势,严重阻碍了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村民违法建筑对以后村庄规划建设和和谐社会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首先,浪费宝贵而有限的土地资源。虽然农村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但村民无序无规划建设,会造成村内宅基地规划无法落实,使规划有序的宅基地出现残缺不全,如一幢规划是八间,因村民违法建筑的擅自移位,可能整幢宅基地规划得不到完整实施,无形中造成土地浪费。也会出现村内宅基地分配不公,人为造成多占土地建房。

其次,道路不畅,村容零乱。违法建筑是村民自行定位施工建设的,根本无法考虑村庄规划和所建房屋与周边存在房屋的协调一致,也不会考虑违法所建房屋的道路进出和村里其他村民的通行,直接影响整个村的道路畅通。村民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垃圾、污水不能统一排放和收集,影响村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

再次,所建房屋质量存在隐患。村民在违法建筑施工过程中,受到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阻止,采取加班加点突击施工,根本不顾建筑工程的施工规范和质量要求,快速建好放,以既成事实,让政府及相关部门难以拆除。如果拆除损失太大,村民的一生积蓄可能毁于一旦,让其继续使用,因房屋质量存在隐患,给村民以后的居住和使用寿命带来影响,间接浪费了自己挣来不易的金钱。

最后,村内纠纷不断,影响和谐社会建设。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农民对自己房屋是十分看重的,住房是家庭主要财产,如别人阻止他施工或别人施工的违法建筑对他们的房屋有影响,都会导致村民激烈反应。如自己违法建筑施工时被执法部门停工、拆除,他往往不找自身原因,而是打听谁向执法部门举报的,如是村里人举报就会引起打击报复;如别人的违法建筑对自己有影响,就会纠集他人“武力”解决,阻止违法建筑施工。在村民违法建筑施工过程经常引起治安、甚至刑事案件,给平静、和谐的村庄带来不安宁、不团结。

基于违法建筑在农村的不断涌现,给新农村建设带来诸多不利影响,防止违法建筑在农村的遍地开花,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已为遏制违法建筑指明方向。各级政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两手抓,一手抓服务,为应建村民及时安排宅基地、建好房。各级政府主要是县级政府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城乡规划部门要有公仆意识、服务意识,及时满足村民迫切建房要求。有些地方政府在规划为工业区、工业园、大学城等区域,为以后建设时拆迁方便和降低费用,下文件人为冻结该区域的村庄规划,随着政府领导的变更,这些区域的建设暂搁,村庄规划一冻就五年十年,随着时间推移村民家庭成员增多,住房困难,由于没有规划无法正常报批,迫使其搞违法建筑。现在有国家建设新农村的好政策,政府加大对农村村民建房的服务,违法建筑就会在源头逐渐减弱,直至消失。

一手抓查处,依法公平公正处理村民违法建筑。各级政府主要是县级政府,应整合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城乡规划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和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等力量,进驻各村全面展开调查,凡是有违法建筑的村民和处理结果多在村里张榜公布,让村民监督,让被处理当事人感到法律的公正。查处过程中,要积极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虽然村民违法建筑不断出现与村干部管理不力有很大关系,但是为了村庄建设,改善村容村貌,还是要依靠村干部的各种优势,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向村民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宣讲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政策,宣传建房的土地、规划法规。

有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的规定,通过各级政府和基层组织的共同努力,及时遏制违法建筑的势头,让村民走上合法建房之路,使其安居乐业,加快乡村经济发展。

第三篇:县委副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心得体会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工作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过去的一年,是我县农业农村工作经受重大考验的一年。面对农业灾多灾重的实际困难,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不等不靠,迎难而上,保持了农村经济较快发展势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元,同比增长*%。今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对于开创全县“三农”工作新局面,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就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我谈几点看法。

一、深刻领会,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以今年一号文件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一决策,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全面推进新阶段“三农”工作的具体部署,深刻反映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和时代特征,集中体现了亿万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也完全符合**实际和全县人民的根本利益。

1、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重点。无论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还是基本实现现代化,关键都是在农村,难点都是在农村,重点也都是在农村。发达国家的实践已经表明,保持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新农村建设好了,农村的全面小康才能实现,全县的小康建设才有坚实的基础。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就是要扭转“三农”发展明显滞后的状况,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确保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目前,我县县属人口*(*(万,其中**万是农民,农民收入水平还仅仅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3%。尽管我县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城乡二元结构并未打破,城乡分割的特征依然明显。可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攻坚之战、重点之战、首要之战,我们必须要打好、打成功。

2、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解决“三农”发展面临的众多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我县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农村面貌有了很大改善。但是,我们的“三农”工作总体上还是同全国、全省一样,仍然处于爬坡过坎阶段,还普遍面临着农民增收难、农业增效难、农村建设难、农民就业难等众多难题,如果这些难题不解决,特别是农业弱质、农村落后、农民弱势的状况不改变,不仅会影响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而且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新农村建设,从我县来讲,就是要通过推动产业新发展、建设新社区、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构建新体制,把传统农业改造建设成为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和能持续致富农民的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把传统村落改造建设成为让农民也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农村新社区,把传统农民改造培育成为能适应分工分业发展要求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形成城乡互促、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我们在“三农”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之战。

3、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把“三农”发展引入科学发展轨道,推进富民强县的生动实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归结点。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这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工作的集中体现。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着眼于所有城镇乡村,重视把农村的事情办好。我们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总任务、总抓手,引导各级各有关部门把“三农”工作的重心放到增进农民利益、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上来,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激发农民群众热爱美好家乡、建设美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

因此,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和党员干部一定要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使命,使科学发展强“三农”、全面建设新农村成为全县上下的共同认识和一致行动,努力使我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在全市乃到全省的前列。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全县人民的迫切愿望。

二、明确要求,突出重点,找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攻方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大历史任务。根据中央及全省、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实际,“十一五”时期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的,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在产业新发展、建设新社区、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构建新体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努力使我县成为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最高的县(市)之一。

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以群众满意为第一取向,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基础上,确定新农村建设的方向,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按照产业相对集聚、居住相对集中、土地相对集约、农村基础设施各类要素相对集合的要求,以现代乡村理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并有步骤、有计划地加以实施。

坚持典型示范,整村推进。选择条件相对成熟的镇村先行试点。在此基础上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照不同类型,有梯次地推进。

坚持分级负责,分类考核。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乡村组织、农民为主的要求来推进实施。并把此项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视任务完成、职责履行情况实施分类考核。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要抓好“六大建设”:

1、农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要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发展农村经济,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多(来源好范文网:wWw.HAOwOrD.com)元投入、多业并举,充分利用市场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努力形成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主要方向是,调优种植业、调大畜牧业、调强劳务产业、调快特色经济。各乡村要发挥优势,注重打造一乡一品或一村一特,努力争创强镇、强村,提升发展水平,不断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要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形态,特别是要积极探索辟建农业生态园区、珍稀畜禽综合养殖园区,以及特色旅游园区等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园建设,推动一产与二产、三产的有机结合。还要广泛宣传发动,培植并放大农民创业典型,千方百计营造“创业有功、致富光荣”的浓烈氛围,营造“家家有项目、户户忙致富、人人会赚钱”的浓烈氛围。

2、农村新社区建设。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为重点,整体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社区建设,努力把传统村落改造建设成布局合理、环境整洁、服务健全、文化丰富、管理民主、生活舒适的农村新社区。要以规划为导向,搞好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和各镇及中心村建设规划,形成城乡一体发展的新布局。在村屯环境整治上重点抓好“四清四改”,即清垃圾、清粪堆、清柴草、清路障,改水、改灶、改厕、改圈。努力实现“三区分离”,即生活区与畜牧养殖区、工业小区分离。搞好村屯庭院净化、绿化和美化,努力形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文明新社区。

[1][2]下一页

3、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支撑作用和城市的带动作用,推动公共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加快向农村辐射,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新增财政投向社会事业要向农村倾斜,进一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条件,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水平。今年要切实把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建设的重点放到农村,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繁荣群众文化生活。要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合作医疗、孤寡老人集中供养等制度,积极探索针对农业劳动者的养老保险办法,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努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拓宽社会保障渠道,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做到少有所学、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

4、现代农民素质建设。要顺应现阶段农民阶层加速分化的趋势,加大培训教育力度,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技能、创业就业能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创新培训方式,扩大对农村职业技术招生人数,大力培育农村后备劳动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要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教育活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系列创建活动,深化完善“百姓课堂”教育机制,引导农民树立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推动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文明,使农民群众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5、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按照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的要求,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着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法制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要创新农村民主管理形式,结合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坚持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的原则,不断建立和完善“四民主、两公开”的民主管理制度(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促进“四民主两公开”的制度化、规范化。要建立“民主管理日”制度,每月5日为全县“民主管理日”,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参加人员可以由农村老党员、老干部、村民代表等有一定的议事能力、具备相关知识的成员组成,要把财务公开作为民主管理的重点,将农村资源发包、村集体债权债务、税费改革和农业税减免政策、村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种粮直接补贴、退耕还林还草款物兑现、土地征用补偿及分配,以及国家其他补贴农民、资助村集体的政策落实情况,及时纳入民主管理的内容。农民群众要求公开的其他事项,也应公开。对于农民群众提出的质询,村“两委”班子要现场予以解释和答复,当场不能答复的要在10内给予书面答复。“民主管理日”原则上,每月一次,有事则开,无事可不开,但每季度头一个月必须召开。各村提交“民主管理日”的议题要事先征得乡镇党委、政府的同意,纪检监察等部门也要做好督促检查工作。县里也要出台一些相关配套政策,促进民主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6、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建设。要把深化城乡配套改革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着眼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形成城乡居民平等就业制度,扩大农民转移就业渠道。稳定和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以现有的种植大户和农机合作社为依托,采取综合措施,推动土地规模经营,建立有利于节约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民共享土地增值的机制。

三、强化举措,合力共建,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保障

(一)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各乡镇要层层发动,广泛宣传,加力造势,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总体要求、工作内容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让广大农民从“要我建”转变到“我要建”。宣传部门和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要围绕新农村建设,精心策划、制作好专题节目,及时跟进报道好思路、好经验、好典型,兴起全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

(二)部门配合,加大新农村建设的力度。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县直各部门要增强大局意识,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搞好服务。要把新农村建设的任务、目标作为今后农村工作的重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确保人力、物力、财力到位,保证工作顺利进行。对所有项目、资金,要实施“政府统筹,捆绑使用,定向投放”,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要切实发挥指导、协调作用。组织部门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宣传部门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宣传报道力度,强化舆论

[1][2]下一页

第四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心得体会

建构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根本任务,建设和谐新农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极为重要的的方面。如何建设和谐新农村,没有现存的路子可走,必须要进行探索和创新。围绕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理论界进行了不少的探索,有的地方也在进行探索性的试点,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必须要深入进行探索,作出明确的回答。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在阳东县北惯镇平地村挂点,创造性地提出、并率先地实行的“固本强基工程”,对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新农村”进行了新的、创造性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耀人的成绩,有了明确的答案。张德江书记说:“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加强村委会建设,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文明进步,促进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我暂且把这个“固本强基工程”名为“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阳东模式”,简称为“阳东模式”,这个模式具有极重要理论价值和普遍的实践指导意义。

这个模式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创新模式,它以“固为民之本,强执政之基”为理论指导。“固为民之本,强执政之基”是“三个代表”思想的高度概括,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基础与指导方向。以民为本,是我国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大众谋利益,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和谐社会,走上富裕的小康之路,是中国共产党一切活动的根本宗旨。我们党在农村执政的基础是扎根于村民中的基层党支部,这个基层组织带领村民,发展农村经济,奔小康,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充分反映村民的热切愿望,得到村民真诚拥护,是深得民心的,“得民心得天下”,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法律基础。

一、这个模式的建立,首先抓好、加强领导村民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领导班子问题。

张德江书记明确的指示说:“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面貌,关键是要把农村的班子建设好。”平地村领导班子建设的第一步,解决党员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和领导群众致富能力不强的问题,不断地教育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建立培养干部的教育机制,选派村干部进市、县党校的大专班深造,系统学习理论、村务管理和实用技术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深造,提高了领导成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思想观念从传统的小农经济的模式中解放出来,逐渐树立起市场经济意识,解放了思想,开拓了眼界,增强了村干部领导群众致富的能力。第二步,改变传统的用人机制,采取组织推荐、群众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录用村的“两委”干部,聘用了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主任助理和村务工作人员等,这就使得有理想、有能力、有才华的人脱颖而出,为建设和谐新农村出力。第三步,为了着眼于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持续发展,必须要培养村级领导班子的后备力量。平地村党支部在“固本强基”思想的指导下,对支部的建设采用了新的教育培养机制,新的党员活动载体,新的发展党员的渠道,这样就能不断的从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的使党支部注入了新鲜血液,加强支部的核心地位和领导力量。为了能够提高村级政权领导成员的管理能力,他们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作制度,使职责明确,有章可循,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也便于村民的监督。

建设和谐新农村必须要有强有力领导,必须要发挥党支部的核心领导作用。建设和谐新农村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要把存在了几千年的、保守的、简单循环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充满激烈竞争的、面向世界市场的、为消费者服务的、为他人的需要而生产的,要在多元文化的组合中实现其价值的市场经济,这是一场和平的、渐进的、深刻的革命,这场革命将会改变村民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当前的“三农”问题,其基本的原因是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矛盾造成的。换言之,必须彻底克服小农经济的思想意识、生产方式、经营理念和交往方式,才能使传统的农村实现工业化、产业化和城镇化;同时,也必须实现了工业化、产业化和城镇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才能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完成和谐新农村的建设。村党支部是“三个代表”思想在农村的体现者与实践者,因此,农村领导班子的建设必然成了极为重要的,不能不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尤其要提高班子的综合素质,提高带领农民致富奔康的能力”,这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关键问题。

二、这个模式,通过“三化并举”,把“建设富裕文明的新农村”作为“固本强基工程”的终极目标。

以工业化为中心,促进产品化和城镇化的建设。平地村“两委”明确提出“工业富村”的发展思路,以万象工业园作为经济发展的载体和先锋,以工业化带动种植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发展生产力,增加农民的收入,使村民富裕起来。这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固本强基工程”以“富民”为根本的任务,体现了“情为民所系,政为民所执,利为民所谋”的宗旨。在我国传统的政治思想文化中,有“富民”的优秀传统。历代儒家都把“富民”作为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之一,早期启蒙思想家唐甄明确得出,“立国这道无他,惟在于富,自古未有国贫而可以为国者。”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行的“富民”政策是受其宗旨所决定的、是自觉的,不只是理论上的探讨,而是付诸实践的。不改变传统的产业结构、不改变传统的增长方式、不发展商品生产,就不能增加社会财富,就不能使村民富裕起来。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使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使财富分配的公平,这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最基本的物质保障。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12

第五篇: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心得体会

建构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根本任务,建设和谐新农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极为重要的的方面。如何建设和谐新农村,没有现存的路子可走,必须要进行探索和创新。围绕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理论界进行了不少的探索,有的地方也在进行探索性的试点,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必须要深入进行探索。

这个模式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创新模式,它以“固为民之本,强执政之基”为理论指导。“固为民之本,强执政之基”是“三个代表”思想的高度概括,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基础与指导方向。以民为本,是我国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大众谋利益,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和谐社会,走上富裕的小康之路,是中国共产党一切活动的根本宗旨。我们党在农村执政的基础是扎根于村民中的基层党支部,这个基层组织带领村民,发展农村经济,奔小康,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充分反映村民的热切愿望,得到村民真诚拥护,是深得民心的,“得民心得天下”,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法律基础。

一、这个模式的建立,首先抓好、加强领导村民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领导班子问题。

建设和谐新农村必须要有强有力领导,必须要发挥党支部的核心领导作用。建设和谐新农村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要把存在了几千年的、保守的、简单循环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充满激烈竞争的、面向世界市场的、为消费者服务的、为他人的需要而生产的,要在多元文化的组合中实现其价值的市场经济,这是一场和平的、渐进的、深刻的革命,这场革命将会改变村民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当前的“三农”问题,其基本的原因是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矛盾造成的。换言之,必须彻底克服小农经济的思想意识、生产方式、经营理念和交往方式,才能使传统的农村实现工业化、产业化和城镇化;同时,也必须实现了工业化、产业化和城镇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才能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完成和谐新农村的建设。村党支部是“三个代表”思想在农村的体现者与实践者,因此,农村领导班子的建设必然成了极为重要的,不能不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尤其要提高班子的综合素质,提高带领农民致富奔康的能力”,这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关键问题。

二、这个模式,通过“三化并举”,把“建设富裕文明的新农村”作为“固本强基工程”的终极目标。

以工业化为中心,促进产品化和城镇化的建设。以工业化带动粮食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发展生产力,增加农民的收入,使村民富裕起来。这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固本强基工程”以“富民”为根本的任务,体现了“情为民所系,政为民所执,利为民所谋”的宗旨。在我国传统的政治思想文化中,有“富民”的优秀传统。历代儒家都把“富民”作为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之一,早期启蒙思想家唐甄明确得出,“立国这道无他,惟在于富,自古未有国贫而可以为国者。”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行的“富民”政策是受其宗旨所决定的、是自觉的,不只是理论上的探讨,而是付诸实践的。不改变传统的产业结构、不改变传统的增长方式、不发展商品生产,就不能增加社会财富,就不能使村民富裕起来。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使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使财富分配的公平,这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最基本的物质保障。

三、这个模式,十分重视村务工作的民主管理。领导班子的勤政、廉政和民主化的管理,是建设和谐新农村重要条件。

在村务民主管理方面,建立一整套管理的制度:“村民代表议事制度”、“村务情况通报制度”、“村务征求意见制度”、“民主决策制度”、“‘两委干部例会制度”等一系列的民主管理制度。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除了加强“两委”建设之外,对村民的公共事务实行什么样的管理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村民对村务有了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建议权、监督权,使村民有了当家作主的自豪感,这样能使村民心情舒畅地、积极地参加和谐新农村的建设,从而能使“固本强基工程”的目标能顺利实现。

领导干部实行人性化的管理,认真实行“情为民所系,政为民所执,利为民所谋”的宗旨,组织开展了“百名干部进农户”的活动,深入每家每户,察民情,解民忧;还实行“五包”:包思想教育、包传授致富技术、包解决实际困难、包帮助选准经济项目、包指导家居美化。通过这一系列的人性化管理活动,把党的温暖送进了每个村民的心坎,拉进了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增强了村民为实现“固本强基工程”的决心和信心,使他们与党支部同心同德地为实现“固本强基工程”的终极目标而奋斗,这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巨大精神力量。

四、这个模式,十分重视村民的全面素质的提高。人是社会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人的素质对生产力的水平、质量和发展速度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号召干部和群众:“学政治、学文化、学科技、学技能,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树立远大的理想,继承党的优良传统,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人的全面素质应该包括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是最基本的工作,人之为人,要使全体村民成为有道德的、守法的、文明的人。心理素质应该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基础的,对于外部环境所强制给予的种种挑战和压力的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市场经济是动态的、挑战性的、竞争型的经济,商场是大海,在大海中游泳,没有不遇上风浪的。要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求发展、求富裕,一定是有风险,所以一定要有坚强的心理素质。原创文秘材料,尽在网络络.com网。一个心理素质好的人,就是一个坚强的人。

在培养村民的全面素质时,还应该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儒家把“仁、智、勇”看成是天下三种最根本的道德。仁者,爱人,属于道德素质范畴;智,智慧,属于文化素质范畴;勇,战胜自我和一切困难,属于心理素质范畴。人的全面素质,也可以说是应该具有“仁、智、勇”这“天下之三达德”。也就是说,有仁爱之心的、有智慧的、能战胜一切困难的人,也是具有全面素质的人。一切社会财富都是劳动者所创造的,只要村民的素质提高了,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发达国家农业人口在__%以下,我国高达__%。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工业国家,必须要实现农村城镇化,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城镇化的道路应该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不要简单重复西方的老路。我国幅员广大,不同地域,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都有很大的差异,因而不同地域、不同地区的城镇化建设也应该是不同的。平地村的城镇化已经作出了详细的规划。

建设和谐社会,不仅是改革开放发展的现实所需要,更有其深厚的文化基础。当今各国社会、世界都充满着矛盾、斗争、暴力,以至战争,世界极不和谐,为何只有中国提出建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西方文化强调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中国文化则是强调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和谐与合一。儒家用阴阳互补、刚柔相济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待问题,十分重视“和为贵”的思想,以建立人际和谐、社会和谐为目标。因此,我们在建设和谐新农村时,应该要从传统文化中去吸取其精华,吸取儒家和谐文化的基因。

word该篇DOC格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认识(精选多篇)范文,共有17091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认识(精选多篇)下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认识(精选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