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其他心得体会 >

于丹庄子心得【新版多篇】

发布时间:2023-07-10 11:00:20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说明:于丹庄子心得【新版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于丹庄子心得【新版多篇】

于丹《庄子心得》读书心得 篇一

庄子与老子都是我十分崇敬的两位神人,这致使我对道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两人的著作《南华经》与《道德经》都是道教中的经典。这两本书我大多在一两年前背过,尽管有些章节记得不甚真切,但精髓似乎还是抓住了的。抱着虔诚之心,我不敢对此两本经发甚议论,因为我不敢说我真懂了,但似乎参考别人的见解还是可取的,于是就读了于丹的《庄子心得》。

我以为庄子的精髓在于寓言,因为实际上《庄子》整本书可以说是一本寓言集。于丹的这本书的特点就在于它将现实生活和这些寓言结合在了一起,看似使庄子的思想显得更接地气。但我以为作对比阅读的心得会比她这种方式收获的更多。我就举几个例子谈谈我的浅见。

比如关于“小大”的观念,庄子在《逍遥游》中是这样阐述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这段话说明了世间万物的属性都是相对的,有比较才有高下。这种小大之辩在《秋水》《齐物论》等章节中也都有体现。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此二人讲的。是同一道理。

有用与无用的论辩也是老庄爱说的。庄子关于这个话题打的比喻是十分的多,而且多数都与树有关。如《逍遥游中》中:“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 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於机辟,死於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於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同样的,这样的无用之用的论调也可以在老子中找到理论依据。老子说:“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些只是庄子著作中的冰山一角,每个故事都那么耐人寻味。读过《道德经》的人会觉得《南华经》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熟悉。我想如果于丹从这个角度入手,可能会写出更好的书。至于她现在写的这一本,我并不看好。

于丹《庄子心得》读书心得 篇二

学习《庄子》,于丹教授讲述了这样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有兄弟两人,家住在80层的高楼上,有一天深夜两人背着行囊回家,却正好赶上停电,无奈之下他们只好选择爬楼梯,学习《庄子》。不多久到了20楼,两人开始感觉有点累了,合议了一下,决定把背包存在20楼,改天再回来取。卸下背包的两人感觉很轻松,说说笑笑,一鼓作气到了40楼。这时候兄弟俩已经很累了,然后便相互抱怨和指责,开始吵吵闹闹。吵到60层的时候,实在是太累了,甚至都没了说话的力气,只能平稳下来,安安静静地爬完了最后20层。终于到了80楼,兄弟俩站在家门口,却突然想起,钥匙忘到20楼的背包里了。

这个故事以前也听过,当时只是嘲笑两兄弟的健忘和糊涂,却没有想到其中也蕴含着人生的哲理。于丹教授说,故事里兄弟爬楼的过程,也正映合着人的一生。人生起步阶段,大家都是意气风发的,我们背负着沉沉的行囊,里面装着理想,装着报负,装着很多很多的愿望,不畏艰险,从脚下的第一个台阶开始上路。走到20岁,这是人开始步入社会的时候,也开始认同一些社会规则,这时会觉得社会给了我们很多的负担,托起自己已经足够疲惫,还是先把肩上的背包安顿下来,等到衣食无忧,有名有份了再回头拾取梦想也不迟。最初卸下包袱的时候确实很轻松,可随着年龄的增长,积累的增多,争斗越来越激烈,我们的内心也随之日益焦虑,这时候人不免抱怨,都觉得社会辜负了自己,付出太多而回报太少。走过40岁,那些意气风发的东西都过去了,人也就变得疲惫颓废。走到60岁,这时人已经进入了晚年,晚年的时光应该是美好的,值得珍惜的,不要再抱怨,应该安静和顺应一些。终于到了80岁,人生差不多也走到了终点,这时人会突然之间怅然若失,回想起这一生最宝贵的东西,那一直都没有打开过的梦想,留在了20岁的行囊里,却是再也回不去了。

故事很有意思,蕴含的哲理也引人深思,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人生的前20年,大家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在老师的督促关爱下度过的,一帆风顺的生活很单纯也很愉快,每个人在这样成长的路上,肯定积累下了自己美好的梦想,对未来的生活也有了圆满的规划,面对社会这更为广阔的舞台跃跃欲试。可真的步入社会,要一个人面对和承担其中的风浪了才发现,原来现实比想象的要残酷的多,到处碰壁的同时,那些美丽的梦想也一个个被击破,化为泡影。一方面是虚无的美丽梦想,一方面是现实的社会压力,这时很多人只能够放弃梦想而面对现实,于是背包被丢下,我们的人生也就走上了另一种轨迹。这也就是庄子所说的人被社会外界所"物化"的一个过程吧。

每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庄子认为,人的内心应该坚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随波逐流,而面对外在的世界则要通达和顺应,这就是所谓的"外化而内不化",只有这样,我们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才能够安身立命,不被纷繁复杂的社会所左右,从而丢弃掉理想,迷失了自我。

想起保尔·柯察金的一句名言,这也是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可以看作一条人生的行为准则,看似简单,实则很难做到。要想实现这一点,要想站在80层楼上的时候不再为遗留在20楼的钥匙而懊悔,这就需要我们从现在开始,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努力工作,用心生活,背着梦想的行囊,努力攀登吧。

于丹庄子心得 篇三

今天,一个有10块钱的人,未必他的快乐不如一个身价上百万上千万的人。手中有多少金钱,并不能决定它在你心中的分量。在今天我们这个社会上,最快乐的人,既不是穷得叮当响的人,也不是家财万贯的人,往往是那些有温饱到小康的这一批人。因为他们的日子不至于生活得过分窘迫,也不至于被财富所束缚,在财富里异化,为财富而担忧。我们大多数人,都属于有资格幸福的人。

现在网上流行这么一个段子,说人生无非是为了几张纸。为钱,就是为那么几张人民币。名呢,为了那么几张奖状,文凭,档案。人死了以后,为了墓志铭,为了烧纸钱。一辈子,就是为了几张纸而已。

庄子,把这些东西看得太淡了,所以,利束缚不了他。庄子觉得,要我为了利丧失我很多自由,很多心智,让我用心去为形役,不值得。这个道理今天也许有一些高士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说到第二层,破名,则要比破利难得多。我可以不为金钱所动,但是古往今来,有多少人生前一世,为的是死后追封一个谥号,由君王追封他忠,他孝,他文,他武。当这个谥号刻上墓志铭,他会觉得生前的一切失落在这个永恒的墓碑上得到了补偿。这就是辛弃疾所谓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庄子在乎名吗?庄子这个人,富有雄才大略,但他不爱说。他认为天地沉浊,不可与庄语。天地之大美,自是不言。这样,他就周游列国,在各地游荡。

他有一个好朋友叫惠施,著称是天下有名的雄辩家,在梁国做宰相。这一回,庄子晃荡到了梁国。很多人就跑去跟惠子(惠施)说,庄周(庄子)的口才和雄辩远在你之上,千万不能让他直接去见梁惠王,万一梁王把相位给了他就不好办了。于是惠子就发动他手下的人,满城去找庄子。后来,庄子听说这个事,就去找惠子。庄子对惠子说,南方有一种鸟叫鵷(yuan)雏(一种像凤凰的鸟),从南海飞到北海的时候,一路上,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甘泉不喝。有一天它飞过一只鴞(xiao)鸟(猫头鹰之类的猛禽)的头上,这只鴞鸟正在吃腐烂的老鼠,鴞鸟怕鵷雏抢它的老鼠,便仰头大叫一声。庄子对惠子说,你现在是不是也想对我大叫一声啊?其实,名位对于世俗,虽有设置的必要,但对于大智慧的人来说,名位就像旅社一样,没有什么值得留念的。这就是庄子眼中的名。

战国时期有三个最大的国家:楚国,齐国和秦国。楚王曾派大臣去找庄子,想把楚国的相位授给他。当时,庄子在蒲水上逍逍遥遥地钓鱼。楚国两个大臣说明请他出山为相的来意后,庄子又开始讲故事。听说楚国有一种神龟,死了三千年了,它的骨头被放在庙里,用作占卜。你说,它是情愿送了性命留下骨头,让人敬重好啊,还是情愿活在烂泥巴里打滚好呢?我猜,它一定愿意在泥巴里打滚。你们回去吧,我和它一样,愿意拖着尾巴在泥巴里打滚。这就是庄子对送上门来的名,如此态度而已。

人心为什么有自由?自由就是因为他不在乎。人的一生只有被你真正在乎的事情,可以真正拘束住。人生的劳顿有很多时候,要先问一问目的是什么?很多事是一个循环,也许你眼下的起点,对自己的交待,是一种十分高尚的回答,比如说,是为了家人,为了自己的成就,为了对社会有所贡献。但是,潜在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呢?这是不是我们给名和利,找的一个堂而皇之的托辞?有时,就是因为被名利在前面一步一步地牵引着,沦陷进一种无事忙的人生循环。

有时候,我们大家都会有一种无名火,或是因一个什么样的官没当上,或是因挣钱没挣到,总有一种堂而皇之的理由,变成了无名火,这个无名火循环往复地出现。在一个公司或一个机构里,最有资格高高在上的人,就是老板。他可以随意呵斥任何一个下属,你为什么没有把这个工作做好?你做不好工作,我就没有政绩,单位就没有好名声,所有过错全在你一个人操作的能力上。作为他的下属,只能是唯唯诺诺,点头称是。回家以后,这无名火就发在老婆身上,对着老婆大喊大叫,我辛辛苦苦在外挣钱,撑着这个家的名分,你才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但你没把家没管好,没把孩子管好,你就让我过这样的生活吗?把老婆臭骂了一顿,老婆也只好唯唯诺诺,点头称是。但是,她心里又不平衡,就去训孩子。孩子不服气,就去骂他们家的小狗。狗也不敢对主人说什么,出去就把无名火发在野猫身上。猫也打不过狗,只好忍气吞声,然后就拼命地去找耗子。因为只有在耗子身上,猫的愤怒才能得到宣泄。如此这般,一个老板的愤怒,跟一个耗子的委曲之间到底还差多少环节呢?这就是我们人世间的一种潜规则。其实,我们人人心里都有无名火,我们真的想让自己平息,就回过头来看看庄子,看一看有没有我们内心的原因:是别人给我们的这么多委曲,还是我们自己看不破名与利这两条船?

于丹《庄子心得》读书心得 篇四

闲暇时静心品读了余丹教授的《庄子心得》,读完后心里没有大波大涌的澎湃,也没有沉睡中猛醒,倒像有千百条虫子在胸中蠕动,窜动过每一条神经,仿佛要将身体及心境作个彻查,好让灵魂动起来,晾在风里,风掉霉尘与污浊。

余丹教授的解读,文字简洁,说服力强,多以现实生活为支撑,便于理解。庄子思想映射几千年,后人唯有在解读中努力还原,包括余丹教授在内的后来读者,都只是在膜拜中受用,去净化内心,去思虑人生,读完后回想起来,胸中也只有一个漠态的梗概,无法真切去感知全貌,我想这就是庄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它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领悟,需要身体力行的践行,我相信它是赋予有缘人的,这个缘需要虔诚,需要执着。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在他的文章中可以寻找到名利,功名,生死这些相对人生态度的大统一,人生是个恒古不变的话题,人类几千年来都在用实践解读内心,都在思考这个话题,到底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我想有太多不同的解释,每个人都在坚持自己的观点,都在努力生活、生活继而体现生命。

淡泊名利,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大众词汇。但真正又能有几人能像庄子一样活在名利之外呢?这是一个物欲澎胀,私欲成灾的时代,社会呼唤淡泊,需要庄子思想的浸润。我生活在一个偏远贫穷的小县城里,说到贫穷分两说,一是物质贫穷,二是思想贫穷,多年的积贫积弱,没有刷新这个小县城人的思维,大众依然夜夜笙歌,饭局上酒杯中造就了无数豪杰英雄,朋友一扎堆,喝酒、唱歌、洗脚一条龙,口袋空了,半夜回家免不了再爆局部战争,但他舍利成名得到大众肯定“某某耿直”。所幸的是,这种“耿直”延伸到了家庭,从主妇到小孩,也学会了夜猫子生活,子女是犯不着管教了,尽学着大人,举家夜归,在酒精的刺激下,似乎就有了“天地之间、舍我其谁”的胸襟了,家人也就在这种“会心会意的微笑中”找到了幸福的感觉,唯有苦了有老人的家庭,子女为其修了一条通向天堂的高速路。这种“耿直”似乎有其独有的市场,得到升迁、拿下项目、承蒙关照都得益于“耿直”,名利场上,有名利双收者,有舍利逐名者,有舍名逐利者,眼高手低者说:“我看破名利,追求淡泊”,内心空余无限的凄苦与失落。唯有剥开名利场的面纱,见着血淋淋的伤口,以庄子思想外敷内服,才能疗以顽疾,直达余毒。

一世功与名,皆付笑谈中。庄子以顺其自然的心境理解功名,虽济世之才,却穷困聊倒,但逍遥自在,闲适野趣。现在人对功名的理解,没有突破功名本身的瓶颈,得功名者,谓之才,不得功名者,谓之淡泊,才与淡泊本身就是功名的形式,唯有庄子不计功名才是真的达到顺其自然之境,不刻意追求,不随意屈从。在网上看到一大学教授的演讲,从中能找到在当前中国这种教育体制下追逐功名会成为人的一种本能,从幼儿班到大学教育,都是在干部体制下运行的,都会存在我国特色的官场潜规则,功名的追逐也就成了一种教育体制下存活下来的本能,这位教授的演讲的痛心疾首的,其间尽是无奈和无助,说明大气候还没有逆转,在我身边也有好些人看破了功名,就像尘世中人看破了红尘归依了佛门,最终知晓平安是福,平淡是真,但这部分人尽是中年人或老年人,就像国人的锻炼意识一样:“青年人沉睡、中年人觉醒、老年人奋起”,人太不容易满足,看到的永远是没有得到的,已经得到的似乎就不值一提,所以长期会沉迷于功名的角逐,很难从中解脱出来,直到力不从心那一天,叹口气后舒口气,但判断子女的标准依然用功名量化,强加给孩子成人的标准以实现自己未尽之遗志,悲乎、惜哉!庄子教我们看破功名,其中有大智慧,有大人生,它要纠正从国家到个人的盘根错节的愚疑。

庄子说:超越生死。我们常说:“生者奋发、逝者安息”,更有甚者曰“好死不如赖活着”,这些词句我对其的理解无法全面,都只能是以偏概全,因为我自身并不能达到庄子超越生死的境界,能遥知那是一种大智慧,大境界,超越说明无所谓生,也无所谓死,人的生死也就是春夏更替,草枯草荣一样,是一种规律性的更替,至于名利、功名就像植物的品种不一,只是一种生存状态要去适应一种生存环境一样,庄子说:我们的心境要游离于形骸之外。现实生活中的人,永远摆脱不了自我,自我中心意识严重,数着日子计算生与死,以物质取得的多少决定生命的质量,庄子思想中生与死的超越,我想应该是指超越人的内心,无所谓生,也就无所谓生的强求,无所谓死,也就无所谓死的遗憾,然后才能摆正生存的姿态,顺乎规律生活,将得失、爱恨、名利置于形体之外。

庄子思想经过了几千年的洗礼,评价已是多余,它作用于不同个体,产生的效果会有不同,对自身心理感受的记录我想无可厚非,有形的记录,说明离庄子思想无形的境界还相去遥远,将以此为勉,净化内心。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于丹庄子心得【新版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于丹庄子心得【新版多篇】范文,共有6273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于丹庄子心得【新版多篇】下载
于丹庄子心得【新版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