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工作总结 > 调研报告 >

乡旅游发展调研报告多篇

发布时间:2023-05-10 07:54:28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说明】乡旅游发展调研报告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乡旅游发展调研报告多篇

乡旅游发展调研报告篇1

内容摘要:为推进旅游健康快速发展,渝北区人大常委会对全域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认真分析了全域旅游的内涵、意义以及渝北区发展全域旅游的现状,立足渝北实际,从发展全域旅游的总体思路、发展原则、空间布局、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为全市旅游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视察期间,做出了“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的重要指示,开启了我国全域旅游发展的新纪元。2017年,全域旅游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明确提出,要“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使全域旅游成为新时代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充分释放旅游综合功能,促进旅游业成为渝北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建设美丽渝北的主抓手、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撑点,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体验,为深入推进区“135”发展战略、加快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注入发展新动能。

一、全域旅游的基本内涵

全域旅游指将特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综合统筹管理、一体化营销推广,促进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实现旅游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发展模式。实质是通过由“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以旅游业带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理念。全地域谋划打造、一体化规划实施、全空间景区化建设、全产业融合发展、全社会参与行动等是全域旅游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理念的重要内涵。

(一)发展全域旅游是旅游业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创新发展方面,全域旅游是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创新,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协调发展方面,发展全域旅游有利于统筹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区域特色化发展、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完善产业配套要素和提升整体服务水平。绿色发展方面,发展全域旅游能把生态和旅游结合起来,把资源和产品对接起来,把保护和发展统一起来,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创造更多的绿色财富和生态福利。开放发展方面,全域旅游更加注重拓展开放发展空间,打破地域分割、行政分割,打破各种制约,形成开放发展的大格局。共享发展方面,实施全域旅游、促进城乡旅游互动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不仅能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人口的福祉,还能提升城乡群众生活质量,形成统一高效、平等有序的城乡旅游大市场。

(二)发展全域旅游是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新时代,旅游已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游客对旅游的需求也越来越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全域旅游有利于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扩大老百姓的出游空间,为老百姓提供多元化的旅游选择,大幅提升老百姓的出游意愿、出游频率,全面提高国民旅游福利,提高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数。

(三)发展全域旅游是推进渝北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载体。发展全域旅游有效改善城镇和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城市人口向特色旅游小城镇有序转移;可以聚集人气商机,带动现代生态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商贸物流、交通运输、餐饮酒店等行业联动发展,为城镇化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能使农民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就地市民化。发展全域旅游,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的直接相融,促进农民在家就能开阔视野、提升文明素质,加快从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活方式转变。

(四)发展全域旅游有助于全面提升渝北区综合竞争力。旅游业对世界经济发展和就业的贡献均超过了10%,早已成为世界重要产业。新时代,游客更希望在当地进行深入的交流交往,更重视对一个地方风土人情、居民素质等整体环境的评价。我国不少省份也纷纷实施旅游战略,特别是贵州省大力发展旅游业取得的巨大成绩,不仅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改善,还提高了贵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振了贵州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极大增强了贵州在西部省份中的综合吸引力和竞争力。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渝北区发展全域旅游的现状分析

渝北区位于长江以北、嘉陵江以东的两江怀抱地带,幅员面积145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0万,是重庆主城和两江新区核心区域,是重庆新的城市中心和休闲中心。2016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141.94万人次,同比增长13.3%,实现旅游收入70.04亿元,增长15.2%。其中接待海外游客26.79万人次、过夜游客991.85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1.0%、10.0%,旅游业已逐渐成为渝北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一)区位优势得天独厚。首站地位显著,交通优势明显,区内江北国际机场开通国内外航线共260余条,其中国际航线61条,重庆火车北站是重要的城际交通枢纽,同时境内还有4条铁路干线、8条高速公路、7条轻轨,现代交通体系较为发达。市场潜力巨大,渝北是重庆主城的重要组成板块,背靠1000万主城人口,机场过境游客吞吐量达3800万人次,都市休闲旅游需求旺盛,与四川、贵州、湖北等地互动频繁,旅游客源优势较为明显。

(二)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全区现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5个(不含两江新区),其中4a级景区1个, 3a级景区4 个。大都市与大农村并存,既拥有都市商圈、特色街区、主题公园、农旅项目、历史文化等都市休闲旅游资源,也拥有山、水、田、园、林、泉、洞、峡、瀑等自然资源,特别是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兴隆花海、木耳七彩大庄园、大盛樱花小镇、大湾花仙谷等项目已初具雏型。

(三)旅游产业基础较好。旅游星级饭店10家(不含两江新区),其中五星级旅游饭店1家,四星级旅游饭店4 家,三星级旅游饭店5家,共有客房2525间,床位4147张。旅行社33家,分社7家,旅行社服务网点280家。

(四)实施“旅游+”正当其时。目前,渝北区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和消费能级提升的“换档期”,干部群众对完善城乡功能、提靓城乡形象、提升旅游品质有一定共识。这为实施“旅游+”、促进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了最佳切入期。大力推进旅游与城乡建设、商贸会展、文化体育、健身康养、生态保护、农业产业以及水、电、气、路、讯等领域的融合发展,有利于助推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但从总体上看,渝北区还存在对发展全域旅游认识不充分、理解不全面、发展思路定位较模糊、精品旅游景区数量少带动力弱、旅游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空间规模不足、产业链不完整、融合度不高、体制机制保障不够有力等影响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短板,需要通过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建设提升精品旅游景区,完善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拉长旅游产业链、提高产业融合度,构建新型旅游发展格局,提高人民群众对旅游的满意度。

三、渝北区发展全域旅游的总体思路、发展原则、空间布局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紧扣区“135”发展思路,围绕打造“山水之都·临空渝北”旅游品牌,坚持以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一城两区八景”总体布局,通过全域布局、全景覆盖、全局联动、全业融合、全民参与,推动旅游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将渝北区打造成具有强劲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国际临空旅游城,助推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

(二)发展原则。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发展的原则。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为导向 ,处理好渝北区全域生态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在保护的前提下,发挥生态资源的旅游功能,因地制宜,合理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坚持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都市旅游+乡村旅游”双轮驱动的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坚持瞄准主城,放眼世界的原则。顺应旅游市场需求个性化与多样化、精致化与高端化的要求,瞄准主城客源,争取周边市场,放眼国际市场。

坚持规划引领,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规划先行,编制“多规合一”的全域旅游规划,按计划分步实施,按年度分期推进,逐步推进全域旅游向组团化、集群化发展。

坚持培育品牌,核心做亮的原则。强化品牌意识,培育拳头产品,做亮精品景区,设计精品线路,加强宣传营销,提升旅游品质,增加有效供给。

(三)空间布局。“一城”,即国际临空旅游城。发挥渝北区作为重庆与世界交流交往的窗口功能,充分利用航空带来的巨大客流量,策划一批适宜72小时过境免签游客的都市旅游和乡村旅游项目,建成向世界推荐重庆的精品展示中心和旅游集散中心。依托保税区和机场商务商贸区,开设进境免税店、进口商城、进口商品便民店,打造保税商品、进口商品批发零售中心和进口商品分销体系,建成重庆接轨世界、融入全球的重要平台。利用“重庆飞”项目,加大对“渝新欧”国际大通道旅游城市及澳大利亚黄金海岸、美国旧金山、法国巴黎、意大利罗马等9条国际旅游客源地旅游机构的深度合作,推动旅游国际化,努力将渝北区建设成为国际临空旅游城。

“两区”,即都市旅游区和乡村旅游区。都市旅游区,即以机场为核心、车程半小时内的城市区域,重点依托两路片区和“三龙”片区,以建设特色街区为抓手,大力完善都市旅游功能,提靓城市形象,推进渝北由城区旅游向旅游城区转变。乡村旅游区,即以渝北农村全域空间范围,以“三环十景”的农旅融合发展规划布局为引领,打造提升农村全域美景,推动旅游与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的深度融合,成为承接都市旅游延伸功能的服务配套区、休闲度假区和生态涵养区。

“八景”,即八大精品旅游景区。立足现实基础、发展潜力和辐射区域,重点打造八大精品旅游景区,增强渝北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和竞争力,带动全域旅游发展。加快建设和提升统景国际温泉城、两江国际商务中心、两江国际影视城、“巴渝乡愁”田园综合体、玉峰山森林氧吧、铜锣山国家矿山公园、环山—圣名环球世贸城和嘉州商圈,打造支撑渝北旅游的核心力量。

vk6m1(8$@_9t%4jfsi]vz~a.png

(四)发展目标。到2021年,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渝北战略性先导产业,建成以国际临空旅游城为统领、都市旅游区和乡村旅游区为驱动、八大精品景区为支撑,城市时尚、乡村古朴,业态丰富、功能完备、集散便捷的宜居宜业宜游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旅游经济总量。全区旅游总收入突破120亿元,旅游总人数突破3500万人次,年接待过境游客300万人次,新增就业5万人。

——旅游吸引力。国家a级旅游景区数量达到10个,其中国家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3 个、3a级景区6个,精品特色旅游线路10条。

——旅游服务能力。星级标准饭店总量达到12 家,其中5星级饭店数量达到2 家、4星级饭店5 家、3星级饭店5个。成功创建全域旅游示范镇3个,全域旅游示范村20 个,培育限上旅游企业30家。

四、渝北区发展全域旅游的重点任务

(一)实施精品旅游景区工程。重点推进八大精品景区建设,按照“大投入大开放、大招商招大商”工作思路,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内涵和外延,高起点谋划带动性强、特色鲜明的大项目,着力推进传统景区的提档升级,增强精品景区的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努力将渝北打造成重庆旅游必到目的地。大力推进统景国际温泉城国家5a级景区创建,带动统景景镇融合发展。高起点规划建设两江国际商务中心,进一步丰富嘉州商圈业态,努力把两江国际商务中心、嘉州商圈培育成国家都市旅游4a景区。整合力量加快按国家4a景区标准实施“巴渝乡愁”田园综合体和铜锣山国家矿山公园项目,引爆渝北乡村旅游。精心策划玉峰山森林养吧和圣名环球世贸城片区环山项目,打造主题突出的康养休闲胜地。进一步提升两江国际影视城—国际华园影响力,打造成为重庆旅游新名片。

(二)建设特色街区(小镇)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市旅游功能配套,挖掘城市人文底蕴,推动特色街区建设。以龙兴古镇、巴渝民俗博物馆为重点,深入挖掘巴渝特色文化内涵,打造历史文化街区。以中央公园、国际会展城为重点,打造城市地标及风貌展示街区。以重庆文化创意公园、仙桃数据谷、图文两馆为载体,打造文化创意街区。发挥全民健身中心等城市公园的健身康养功能,发展城市绿道、骑行公园、慢行系统,拓展城市运动休闲空间,打造运动健身街区。对重庆耍坝等现有特色休闲街区进行提档升级,规范机场转盘渝航路餐饮经营环境,依托渝北“水煮鱼”和“巴渝兔”等特色餐饮,打造“中国水煮鱼之乡”特色美食街,使之成为展示渝北区形象的靓丽窗口。以各镇、村产业为依托,建立配套完善、特色鲜明、产业活跃、美丽宜居的特色旅游小镇。突出温泉特色,依托御临河滨河资源和梨橙、歪嘴李两大产业资源,促进统景景镇融合,打造具有国际休闲度假水平的温泉小镇。依托白岩山万亩野生樱花和山峦秀丽等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对自然田园进行艺术提升,打造具有田园牧歌意境的高山“樱花小镇”。依托铜锣山生态资源和产业优势,突出“花”“果”特色,通过丰富娱乐体验、生态休闲、康养度假等业态,构建以大生态、大健康为主题的石船花果小镇。依托立体山地海拔优势、原生态田园风光及华蓥山佛教文化等资源,打造茨竹避暑康养小镇。

(三)乡村旅游品质提升工程。强化“乡村公园”理念,以“一院一景、一村一景、一路一景、一库一景、一河一景、一园一景”等“六个一景”建设为抓手,推进农村全域美景建设。加快推进农旅融合发展规划和“三环十景”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专项规划,着力建设一批集生产、教育、观光、科研、创新、示范、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农业主题公园、科技示范园、农事体验园等乡村旅游景区(点),实现乡村旅游全域全季全方位游。按国家3a标准抓紧完善统景印盒景区、茨竹放牛坪景区的旅游配套设施,加大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服务接待设施建设,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对现有乡村旅游点进行提档升级,突出特色,精心设计,完备功能,增强旅游的内涵和价值。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推进“厕所革命”,打造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面貌。

(四)特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文化是旅游之魂,旅游是展示、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载体,旅游与文化相融合是必然趋势。要深度挖掘传承和弘扬巴渝特色文化,使文化浸润旅游业的全产业链,讲好渝北故事,提高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品位,为游客提供更多美好的文化旅游产品。完善城市文化功能,把渝北规划展览馆、博(文)物馆、美术馆、音乐馆等服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场馆纳入城市规划建设,加快渝北档案馆、党史馆建设,提升渝北城市文化品味。加强对渝北各行各业“名人”“大师”“工匠”的挖掘、评选和推介,根据历史典故、民间传说、民俗民风编写渝北轶事、趣事,发展群众文化,增强渝北人文底蕴。积极承办国际国内大型论坛、行业峰会以及文体赛事(活动),鼓励市内外文化名人、艺术院校到渝北创建工作室或创作基地,增强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把华蓥高腔、小河锣鼓、渝北酒酿制技艺、土坨麻饼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旅游项目建设统筹布局和推进,丰富旅游内涵。

(五)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工程。构建“城区+重点?特色乡镇+旅游名村”的三级节点体系,打造以“临空旅游集散中心”“龙头寺旅游集散中心”为核心的全域旅游服务枢纽,逐步建立镇(街)、村(社区)两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和改善全域旅游服务水平。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重点要加快完善渝北旅游道路交通运输体系,按交通会战三年行动方案,打通城市断头路,加快农村“十纵十横”骨架路建设,切实提升城乡路网对旅游发展的支撑能力。改造提升旅游路等级,全面打通城(镇)—景之间、景—景之间公交旅游客车通行瓶颈,形成旅游道路环线,实现城(镇)—景通、景—景通。树立农村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理念,建设“路边有绿化,道路从森林中穿过”的景观路网系统。加强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完善游客服务中心、景区导视系统、停车场、休闲座椅、旅游厕所等设施,提升景区整体品质。

(六)旅游要素水平提升工程。提升餐饮品质,挖掘开发渝北特色传统菜品和民间小吃,支持文化餐饮“申遗”,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餐饮品牌。构建新型住宿业,适量培育高星级饭店,大力引进住宿品牌企业到渝北连锁化、网络化、集团化发展,鼓励发展自驾车营地、帐篷酒店、民宿等新型住宿业态。优化旅行社行业,推进传统旅行社转型发展,支持旅行社服务网络进社区、进农村,鼓励在线旅游企业进行全产业链运营。积极发展旅游购物,加大对“渝北造”特色商品的宣传,大力推进本区农副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在机场、高铁车站、旅游服务区、高速路休息区、精品景区和乡村旅游景区(点)等地设置特色旅游商品购物区, 满足游客购物需要。推动娱乐业健康发展,探索“景区+游乐”“景区+剧场”“景区+演艺”等娱乐模式,丰富旅游内容。

(七)智慧旅游体系建设工程。加强渝北旅游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机场、码头、宾馆饭店、景区景点、农村全域无线网络全覆盖。建设渝北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旅游公共信息发布及资讯平台和旅游业门票预约与客流预警平台,大力创建智慧旅游城区、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智慧旅游乡村,实现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建设旅游行业监管综合平台和旅游应急指挥体系,实现旅游行业监管智能化。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推进网络营销、网络预订、网上支付以及咨询服务等旅游业务,发展在线旅游租车和在线度假租赁等新业态,整合线上线下及全产业链旅游资源、要素和技术,推动“互联网+旅游”融合发展。

(八)实施产业融合发展工程。大力促进“旅游+城镇化”,在城市(镇)建设改造中不仅注重建筑的基本功能,同时突出建筑的景观效果,完善城市(镇)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增强城市(镇)支持旅游综合体、主题功能区、中央休憩区等建设。大力促进“旅游+新型工业化”,突出渝北区在智能制造、汽车制造及军转民项目等方面的产业特色,鼓励工业企业以企业品牌文化、科技创新技术、生产制造工艺及流程等为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工业旅游,打造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大力促进“旅游+农业农村现代化”,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发展田园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行动,推动农副土特产品通过旅游渠道销售,促进农民增收。旅游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旅游关联性、带动性作用,大力促进旅游+商务会展、健身康养、教育科研等其他服务业融合发展,拓展服务新业态。

(九)实施旅游宣传营销工程。积极拓展大市场、实行大营销、开展大推介,做到全区总动员、全员做营销、全媒体宣传、全球引客源。扩大旅游对外宣传,把航空、高铁、高速公路通达城市作为营销主战场,在央视和各大媒体实施“山水之都·临空渝北”整体品牌形象宣传,选聘中外文化名人担任旅游文化大使推介渝北旅游。强化“山水之都·临空渝北”旅游品牌,每年由区领导带队,在全国开展旅游营销推介活动。针对不同需求精心策划特色美食游、休闲观光游、文化古镇游、商旅购物游和温泉养生游等旅行线路,利用旅游政务网、旅游形象宣传片、旅游微信平台、旅游微电影、特色文创演出等方式全方位宣传营销,重点提升八大精品旅游景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鼓励景区组建和参与跨区域、跨行业旅游营销联盟,抱团拓展市场,积极招揽客源。强化以节促游,继续办好国际旅游时尚节,统景温泉节、两江文化影视节、巴渝武术节等各类节庆活动,着力把渝北节会打造成知名旅游品牌。

(十)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工程。按照旅游法和重庆市旅游条例,切实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旅游综合执法机制,在重点旅游景区探索建立旅游警察、旅游工商分局、旅游巡回法庭等管理机构。发挥旅游部门主管作用,加强旅游执法,着力解决执法难、执法软的问题。完善旅游投诉受理机制,依法打击不合理低价游、强迫或变相强迫旅游消费、虚假广告行为,查处违法违规企业和从业人员。建立健全旅游从业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信用体系,将旅游失信行为纳入“黑名单”。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引导旅游经营者依法经营。

五、渝北区发展全域旅游的保障措施

(一)创新机制,增强合力。充分学习借鉴贵州、浙江等地发展旅游的经验,进一步突出旅游业在全区发展大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使旅游业成为全区的新兴产业。成立高规格的全域旅游发展领导工作机构,建立健全由渝北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统筹,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定期研究解决旅游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和问题。探索成立渝北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强化工作统筹、协调推进和督促落实,改变旅游发展“九龙治水、政出多门”的格局。把旅游发展绩效作为部门、镇街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同志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推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研究出台支持鼓励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每年召开全区旅游发展大会,进行充分发动,并通过现场观摩会、工作推进会以及明察暗访、督查通报等形式,推动重点工程落实。

(二)科学规划,多规合一。在全面普查区内各类旅游资源、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抓紧编制渝北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扎实推进“多规合一”,合理确定全域旅游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和发展路径,统筹推进全域旅游建设,尤其要注重对旅游新要素、新业态的规划,创造渝北旅游新优势,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将旅游用地规划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与城镇体系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等相互协调、无缝对接,将“条条规划”整合为“块块规划”,切实解决规划落地,避免低水平重复规划和行政资源浪费。

(三)优化环境,加大投入。优化投融资环境,搭建由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全域旅游融资平台。充分利用国家和市级扶持鼓励政策,拓宽投融资渠道。完善渝北区鼓励全域旅游发展的政策,重点研究出台促进旅游投资、激活旅游消费、运用旅游新技术和培育旅游新要素、新业态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各类资本投资开发建设重大旅游项目。支持民众通过众筹、众创等方式投身旅游创业,让旅游产业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广阔舞台。强化财政保障,提高资金效率。树立“根据项目安排资金”的投入理念,建立完善旅游重点项目库(目录),明确阶段目标,按职责范围分解到部门和镇街实施。部门、镇街据此按各自职责编制完善预算,集中投向重点项目,健全完善“多渠道投入、全方位整合”的旅游项目投入机制。

(四)全域发展,人才先行。通过对外引进与联合培养相结合,鼓励引进旅游行业各类专业人才,完善高中初级相结合的旅游教育体系。加强旅游教育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举办全域旅游高级研讨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研修班、旅游饭店总经理岗位职务培训班、旅游社管理人员岗位职务培训班,开展各类旅游行业技能大赛,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区旅游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快建设社会化旅游人才服务体系和市场化保障机制,完善旅游人才评价体系和人才流动机制,积极探索旅游人才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大力提高旅游人才配置效能,确保实现全域旅游健康发展。

乡旅游发展调研报告篇2

一、加强内部管理,整顿干部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今年年初,为加强景区内部管理,改变干部职工工作作风,调动员工积极性,增强工作人员责任感,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一方面,我们对全景区实施了制度化管理,推行科学和行之有效的目标管理责任制,签订内部目标管理责任书,实行定岗、定位、定指标、定任务,将工作任务与奖金福利挂沟,并在月工资中扣留10%作为风险押金,在年底进行工作实绩考核(目标责任制检查验收)时严格兑现。这样,真正做到人人有责任,个个有压力,从根本上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整顿干部作风,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我们认为,风景区的干部队伍在综合素质、文化结构、艺术修养、工作作风等方面应区别于一般单位的干部,每一位景区工作人员都应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但前段时间景区的人员素质、思想作风很不理想,与开发建设的需要很不相适应。因此,我们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再次大力进行思想作风整顿,采取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岗位述职、召开民主生活会以及优质服务竞赛等活动方式转变干部职工的工作作风,通过一年的努力,已经把干部的作风彻底转移到服务景区、服务建设、服务游客上来了。再者,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我们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分层次、分阶段对景区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同时,组织干部职工出外学习考察,交流经验,干部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改变用人机制,从社会招聘了一些优秀人才充实到营销、开发、导游一线,真正将风景区干部的人员结构调整到最优、思想素质调整到最佳、综合能力调整到最强的状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贯通到了各项工作中。

二、强化资源意识,落实保护措施,改善旅游大环境

风景名胜资源是大自然造化之精华,是人类祖先留下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也是风景名胜区赖以生存的命脉,它是国家的一项特殊资源,是保护型的社会公益事业。在今年的工作中,我们始终把资源保护摆在景区工作的首位,正确处理好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关系,加大资源保护力度,防止和杜绝种种急功近利的破坏性开发的发生。为有效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一方面,我们实施严格的监管制度,同时宣传发动群众增强保护意识,自觉保护旅游资源,诸如制做宣传标牌,下发文件,散发传单等。另一方面,进行大规模的专项整治活动,今年以来,我们对在景区范围内开山采石、挖沙取土、乱砍滥伐以及其它形式的破坏地形地质地貌和自然环境的活动进行了数次全面的清理整顿,共拆除了4家采沙场,封禁了8处采石点,关闭了3家违规企业,查处乱砍林木案件4起等等,对安大公路旅游主干线和入景公路上的路障和路边违章违规摊点进行了彻底清理,景区环境大为改观。

三、加快旅游开发,规划景区建设,提高景区建设规模和建设水平。

开发和建设是一种动态的保护,风景名胜事业离开资源的保护就会失去生存的基础,离开了科学和合理的开发与建设也会失去活力。因此,我们坚持在开发建设中实施保护,在保护中建设完善,做到保护与开发、保护与发展并举,不断开发新的景观,丰富景点内涵,提升景区品位,打造景区新形象。一年来,已投资80万元配套改造人和宾馆;投资20万元建好景区标示系统;投资15万元配套建设管理处机关,包括微机室、档案室等;投资30万元完成观音崖园通寺复建基础工程;投资20万元整改仙人府入景公路;投资15万元新建大江口景区售票亭;投资40万元开发藏君洞国宝厅;投资150万元建好大江口景区秀加移动通信基站;此外,投资80万元的蒿湖公路(蒿子坪至湄峰湖大坝旅游专线公路)3km路面硬化等项目正在动工建设之中。通过这些投资建设,完善了旅游服务设施,提高了湄江的接待档次,丰富了游览内涵。四、丰富旅游文化,作活山水文章,成功举办首届旅游节。为了更好地宣传推介湄江,进一步提高湄江的知名度,扩大旅游市埸,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做好做活湄江这篇山水文章,在我们的争取下,于今年x月x日至10月x日以涟源市人民政府、娄底市旅游外事侨务局名义联合举办了湖南旅游节首届多彩湄江投资福地旅游文化节暨湄江旅游开发10周年纪念活动。主体活动的湄江旅游开发10周年纪念大会暨广场文艺表演、大型绝壁攀登表演、湄江民俗山歌对唱赛、湄江抓鱼比赛、湄江风景名胜区投资说明会、湄江书画摄影展、篝火焰火晚会、湄江探宝你最红等活动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旅游文化节开幕式,规模巨大,场面火爆,盛况空前,参加人数达3万余人。旅游文化节过后,湄江的人气指数与旅游收入直线上升,与去年同期相比,旅游人数与经济收入成倍增长。这次旅游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可谓高水平策划,大手笔运作,不仅为湄江带来了人气和经济效益,也为湄江今后如何做大做活做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取得了良好的经验,其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乡旅游发展调研报告篇3

一年来,我公司景区的安全工作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县文化旅游出版局的统筹指导下,在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配合下,我景区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协同配合,认真实施,全面按照安全工作总体要求和部署,以对游客生命健康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履行旅游安全监管职能,全面完成了县上下达的旅游安全工作目标任务。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成立机构,落实责任。

今年,国家对安全工作十分重视,将旅游安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我景区作为全县主要旅游行业,旅游全监管是一项全新工作,更是一项惠民工程,因此,我景区对此项工作不敢有丝毫懈怠,而是高度重视,认真学习,深入调研、熟悉业务,不断掌握新的工作方法,吸取好的工作经验,全力做好旅游安全监管工作。

首先,抓住重点,制定方案。为做好旅游景区安全监管工作,我公司严格按照《县文化出版旅游局安全工作目标》精神,结合景区工作职能,制定了《关于加强旅游景区安全监督管理的实施方案》,确定了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和实施步骤,明确了以开展旅游景区为重点区域,为游客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旅游环境,确保广大游客玩的放心。

其次,成立机构,落实责任。为加大对全县旅游景区安全的监管力度,景区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有关科、室、队为成员的旅游安全监督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工作职责,进行了责任分工,为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第三,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按照县安委对安全工作的总体要求,为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做好旅游安全工作,我局结合旅游行业特点,制定并完善了一系列管理措施,明确要求各景区(点)本着坚持“以人为本,游客至上”的思想,全面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进一步增强安全意识,牢固树立“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的观念,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特别对旅游景区安全工作作了重点部署。

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实施,确保旅游安全工作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第一阶段:加强宣传,做好引导。结合夏季旅游安全隐患排查及集中整治行动,在旅游景区和游客中普及旅游安全生产知识,进一步引导业主树立安全意识,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努力营造人人关心食品安全的良好旅游氛围,为方便游客咨询和维权,

第二阶段:协调配合,集中整治。一是将安全监管同“黄金周”相结合,在“五一”、“十一”黄金周前,按照县文化出版旅游局的统一部署,县旅游、工商、卫生、公安、质监、文体、民宗、物价、交通、商务等职能部门协调配合,联合执法检查,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在景区保护、安全、管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深知与各级领导的要求和先进景区的工作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总结经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把某建设成为文明、诚信、安全、高效的精品景区。

乡旅游发展调研报告篇4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省、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和区委四届五次全体会议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促进全区旅游产业全域化发展。5月上旬,区政协副主席景颢、杜志民带领调研组对我区全域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的背景和目的

全域旅游是把一个行政区当作一个旅游景区来打造,是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是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科学系统旅游。

2016年11月崆峒区被国家旅游局列入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2017年3月,省上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今年2月,省委书记林铎在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强调,要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加快旅游强省建设,会上印发了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旅游强省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快智慧旅游发展的意见》;在今年2月26日召开的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省政协副主席、市委书记郭承录强调,要以敢死拼命和善作善成的精神状态抓好旅游产业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在区委四届五次全委会议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常委、区委书记陈铎强调,要加快发展全域旅游,推动城市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活起来、火起来。基于此,区政协主席会议把全域旅游发展纳入年度调研内容,其目的是为全区旅游产业发展建言献策,促进崆峒区全域旅游的发展升级。

二、调研的方法步骤

专题调研按照制定方案、委员培训、现场看点、座谈交流四个步骤进行。一是制定方案。4月23日,区政协分管副主席景颢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对调研活动进行了安排部署,研究制定了《全域旅游发展情况专题调研方案》,靠实了工作责任。二是委员培训。5月8日上午举办了全域旅游专题培训班,邀请区委副书记马旭怀同志现场授课,全面解读了全域旅游概念内涵和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任务要求,同时对省内外全域旅游发展比较好的杭州模式、桂林模式和嘉峪关模式进行了剖析和解读。三是现场看点。从8日下午开始,调研组依次深入崆峒国际旅行社、新都酒店、甘肃兰神国际旅行社平凉分公司、白庙梨花塬山庄、文邓大树谷生态休闲山庄、小鲤鱼生态山庄、虎山生态园、崆峒山、崆峒古镇、五味宫大酒店、半山村落农家乐集中区、平凉超越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海寨沟景区、白水金伟源特色种植示范园、花所天源生态农业园等15个点,全面了解了我区在旅游景区建设、产品供给、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四是座谈交流。10日上午,召开了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专题调研座谈会,大景区管委会、区文广旅游局分别围绕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工作作了汇报,调研组成员逐个点评发言,并对全域旅游发展提出了意见建议。

三、全域旅游发展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机遇,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按照“点轴联动、轴线开发、连通景区、带动城区、提升服务区”的思路,着力夯实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服务水平,强化行业管理,全区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均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2017年全区共接待游客885.5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9.2亿元,同比增长22.08%和25.38%。

1.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大力主导推进,建立健全了创建工作机制。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将旅游业作为区域首位产业,努力提高旅游产业在全区经济发展中的份额。2016年成立了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区上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区直相关部门和乡镇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方案》,出台了《崆峒区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崆峒区“旅游厕所革命”实施方案》《崆峒区旅游标识系统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建立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例会制、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区级领导联系协调制、重点工作推进责任制、限时制等工作机制。

2.始终坚持规划引领,明确发展布局,绘就了旅游产业发展新蓝图。组织编制了《崆峒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崆峒区“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一中心一龙头一纽带三片区”(即:建成全市旅游集散服务中心,以崆峒山大景区为龙头,以泾河为纽带,打造崆峒山大景区及周边旅游综合服务片区、南部生态休闲康乐片区、东北部乡村民俗体验片区)的旅游产业规划布局。邀请省级资质单位进行了乡村旅游区修建性规划编制,通过了《平凉市虎山生态旅游观光园概念性规划》《平凉市大树谷生态休闲山庄概念性规划》《平凉市崆峒区上杨回族乡乡村旅游扶贫规划》等多个专项规划。

3.持续扩大景区容量,延伸旅游线路,景区建设和品牌打造成效显著。区上以崆峒山大景区为龙头,以周边景区开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为带动,全面加快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2016年完成投资2.85亿元,实施平凉原生态民俗文化体验区、崆峒生态旅游度假山庄、崆峒山景前区绿化等重点项目38项,建成了泾河北路西段道路桥梁及景观绿化带、半山村落农家乐集中区、崆峒国医养生馆等项目;2017年完成投资3.6亿元,相继建成白水康泰休闲农业示范园、白庙贾洼阳光采摘园、梨花塬山庄等项目,旅游产品供给得到了有效补充,产业链条实现了充分延伸。

4.充分发挥“旅游+”功能,整合优势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充分挖掘道源、武术、养生、民俗文化内涵,组织开展了中华道源文化研讨会、平凉崆峒(国际)武术节暨甘肃省传统武术锦标赛等活动。在旅游与农业融合方面,建成了花所天源、白水康泰、海升超越农业等一批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和海寨沟滑雪场、半山村落农家乐集中区等一批重点乡村旅游项目,崆峒镇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省养生旅游特色小镇”。在旅游与体育产业融合方面,策划举办了甘肃省传统武术锦标赛、崆峒山全民登山赛、海寨沟冬季长跑等体育赛事,成功举办了两届崆峒冰雪文化旅游节。在旅游与城建城管融合方面,对南山生态公园、柳湖公园、绿地广场、宝塔公园等主题景点进行了景观建设和功能提升,全面提升了城市旅游功能和品味。

5.聚焦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要素配置,旅游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交通网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南山生态公园、柳湖公园两个3a级景区道路设施得到明显提升,完善提高了崆峒山、海寨沟、白庙塬区乡村旅游点及重点旅游专业村的道路通达度,全面打通景点连接通道。住宿设施建设呈现多样化态势,积极发展酒店住宿、特色住宿、农家乐住宿等多种住宿业态,规范提升了广成大酒店、五味宫、红泉大酒店等酒店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杜鹃田园、海寨沟康养馆等特色民宿已投入运营。地域特色餐饮建设加速推进,崆峒镇半山村落农家乐聚集区、白庙塬区农家乐聚集区、崆峒古镇小吃街等主题餐饮已建成运营,餐饮环境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国内和省内品牌旅行社进驻我区设立分公司数量持续增加,全区现有旅行社、分社、服务网点共37家,旅行社规范化经营、创新推广能力大幅提升,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差价盈利向提供优质服务盈利的转变。特色休闲娱乐产品开发有序推进,世纪商业广场、世纪花园酒吧一条街全面建成;文化娱乐场所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崆峒山大景区实景演艺剧场、老戏台茶楼等成为崆峒山景区的新亮点,《忆画崆峒》等实景演艺剧目已形成特色品牌。

6.创新旅游营销体系,树立旅游品牌,提升了崆峒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精心组织开展高层次、高水平旅游宣传推介活动,积极开发打造面向国内外、串联省内市内的精品旅游线路,拓展中远程客源市场。全力配合举办了平凉?崆峒养生文化旅游节,连续两年成功举办崆峒冰雪文化旅游节,崆峒葡萄文化旅游节等特色节会已成为崆峒旅游新的宣传亮点。同时,充分利用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西北旅游营销大会、文博会、西洽会、中国旅游日等节会平台开展了组团宣传推介;在央视、新浪等国内主流媒体和知名网络播放崆峒旅游专题片,对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的宣传报道。崆峒旅游的品牌效应不断扩大,旅游综合影响力持续提升。

四、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区在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方面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全域旅游发展先进地区相比,与广大游客的期待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全域旅游发展的氛围不浓,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充分。有关部门和乡镇对发展全域旅游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前期工作不扎实,全域旅游发展氛围仍然不够浓厚。相关部门主动参与融入、积极协调配合的机制尚未建立,旅游管理机构的综合协调职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是部分在建项目报备手续不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不足。部分新建旅游项目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如总投入近2000万元的文邓大树谷项目和小鲤鱼生态山庄,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备,有关涉及项目建设的报备材料不健全等。部分景区内旅游集散中心、咨询服务中心、停车场、交通标识、旅游厕所、垃圾处理等建设滞后。

三是旅游项目核心品牌少,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目前全区仅有5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2家,景区数量与周边城市相比较少。旅游项目设计上,普遍存在体验感不强、参与度不足等问题,主打“拳头”产品不多,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旅游吸引力弱。

四是部分项目前期缺乏统一规划,同质化倾向明显。部分旅游项目建设前期介入和宏观指导工作不够,缺乏统一规划布局,如东部川区的天源生态农业园、金伟源特色种植示范园与白庙境内的阳光采摘园和文邓大树谷等均为“旅游+餐饮+采摘”模式,缺乏错位竞争和优势互补的思维和理念。

五是全区高端旅游人才匮乏,部分景区经营理念落后。旅游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缺乏精通旅游管理和擅长旅游营销策划的高层次人才,从业导游大都是初级资格,中、高级资格偏少。绝大多数景区景点吸引力不强,仍以收取门票为主营业收入,没有实现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变。

五、对加快我区全域旅游发展的建议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委员们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综合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

1.提高思想认识,营造重视支持全域旅游发展的良好氛围。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坚持政府主导,引领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一是纳入全区经济发展计划,摆上工作日程。进一步加强对全域旅游工作的组织领导,作为“一把手”工程,确定“路线图”,绘好“时间表”,制定“任务书”,积极稳步推进。二是高标准定位,科学制定规划。按照一流旅游目的地标准,即“社会认知度高、有独一无二的吸引物、有完善流畅的市场营销和集散能力、极为便利的可进入性和通达性、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周密而细致的安全保障、极高的游客满意度、积极有效的措施和行动”,高水平超前规划,高标准全域打造。三是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发展合力。各职能部门要坚持融合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强协作配合,大力实施“旅游+”工程,推动旅游业与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多个产业的深度融合,积极为旅游企业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四是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创新发展路子。要走出去,学习观摩外省区发展全域旅游的新思想、新模式、新办法,借鉴他们在融资、景区运营等方面的成功做法和成熟经验,开阔视野,借鸡下蛋,创出自己的发展路子。

2.突出项目带动,为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承载。以项目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服务品质。一是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做好融资文章。重点引进实力较强、有旅游开发经验的品牌企业,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吸引更多金融资本、产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旅游业发展,推动旅游建设项目尽快落地并建成受益。二是_交通瓶颈制约,提升景区通达能力。加快飞机、高铁、高速公路、城市公交等交通设施建设,畅通城乡交通网络,打通景区景点间的旅游通道。要在道路沿线布设观景台、停车场等配套设施,积极推进房车露营地、自驾游基地建设。三是进一步完善公共设施,营造良好氛围。按照“城镇景观化、景城一体化、全域旅游化”要求,积极建设游客集散中心、咨询服务中心、标识标牌、旅游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扎实推进我区旅游业发展由景区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

3.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培育旅游新业态。一是推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现代农业庄园或美丽乡村示范区,打造乡村旅游发展综合体,全面推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切实发挥旅游业在脱贫攻坚和助农增收中的重要作用。二是挖掘文化内涵。要深入挖掘崆峒道源文化、中医药养生文化、农耕文化、陇东民俗文化内涵,抓好养生养老项目、农耕文化展示项目建设,鼓励民俗文化演出团体、养生旅游商品企业、中医药养生适宜技术、养生特色餐饮企业等进驻景区,满足游客养生体验、休闲度假的需求。三是注重旅游产品包装。以“平凉红牛”“平凉金果”品牌为依托,通过举办平凉养生旅游示范点评定命名等活动,评选一批特色旅游景点、养生场馆,强势推向市场。持续加强与甘肃兰神、上海春秋等省内外知名旅行社的合作,推介养生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以市场带动养生产业快速发展。

4.加强营销宣传,进一步提升崆峒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一是加大策划力度。做好品牌包装策划,策划崆峒旅游形象广告语,用“不到崆峒不知‘道’”一句话叫响崆峒。研究制作一批旅游宣传图书、旅游歌曲、微电影等高质量的旅游宣传品,赋予旅游项目更多的文化内涵,增强旅游景点的吸引力和神秘感。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在主流媒体及客源密集区的宣传,重点在发达地区高铁沿线和周边城市等宣传崆峒旅游品牌和旅游产品,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展会和推介活动,以节促游,以节兴旅。三是创新宣传方式。综合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平台,如抖音和火山等手机app,邀请专业机构或知名网红,通过微电影、数字旅游、影视植入、在线预定等媒介加强宣传。尤其要与加强与途牛、携程等互联网旅游平台的合作,实现旅游营销网络的全覆盖。

5.强化三项保障,全面提升全域旅游发展水平。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引进。进一步加大旅游人才培养、选拔和引进力度,制定支持特殊旅游人才优惠政策,建立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大力引进旅游管理、策划、营销高端专业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二是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要将发展全域旅游作为各乡镇和相关部门的发展目标,明确任务分工和要求,纳入年度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同部署,同督办,同考核。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设置评价指标,探索建立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企业、景区景点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平台,建立全域旅游科学评价机制,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三是加强旅游软环境建设。规范旅游执法行为,强化旅游行业管理和安全保障,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努力营造文明旅游、和谐旅游、安全旅游的良好氛围。

乡旅游发展调研报告篇5

____县旅游资源丰富,风景秀丽,境内有德天瀑布、明仕田园、龙宫仙境等高品位旅游景点40多处,素有“百里山水画廊”的美誉。加快旅游业发展,是____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的现实要求和战略抉择。

一、明确发展定位,做好旅游发展规划

旅游产业发展得好不好,首先要看发展规划做得好不好。对于____明显的区位优势和秀美怡人的山水风光,保持生态风貌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抓好全县旅游发展规划和景区景点规划编制,是确保资源有序开发,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的重要保证。结合全区旅游发展趋势和发展定位,正加快推进《____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德天瀑布景区旅游总体规划》、《____雷平—恩城—堪圩—硕龙—下雷控制性详细规划》、《全县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全县旅游绿道总体规划》修编,强化规划意识,提高规划水平,坚持做到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主导作用和统筹作用,指导全域旅游发展,提升旅游开发水平。

二、抓好提档升级,完善旅游服务设施

旅游服务设施水平决定着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品质和发展水平。加快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可以为旅游业发展创造环境、增加后劲。____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必须注重抓好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整体服务功能。

一要加快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结合景区景点建设和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加强宾馆饭店、停车场、旅游厕所、旅游标识系统建设,对各旅游景区公共厕所进行改造提升,逐步完善明仕田园景区、德天瀑布景区、恩城山水等旅游沿线旅游公共厕所建设;完善宾馆饭店等接待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接待档次,新建一批星级酒店,开展创“星”活动,满足游客需求。

二要加快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抓住____列入广西首批特色旅游名县创建县工作,以项目建设带动旅游大发展。重点推进安平旅游景区、恩城山水度假区、恩城水上古镇、老木棉-紫园景区、冠林及展鹏两家五星级酒店及摄影基地的规划建设,全面推进德天景区升级改造工程、德天瀑布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和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名镇、名村工作,尽快完成德天游客集散中心、服务中心和中越购物一条街建设。

三要加速构建旅游交通网络建设。围绕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切实改善和优化旅游交通条件。重点推进县城—那岭—硕龙、县城—恩城—堪圩—宝圩等2条旅游线路主干道建设,建设明仕—板价、恩城—格强、硕龙—德天、雷平—安平、全茗—乔苗等5条旅游公路连接线,建设硕龙—德天(沿归春界河)沿河游览步行绿道,提高县城区域内旅游通行能力。扎实推进崇靖高速公路(____段)、隆安—硕龙高速公路、崇左—____—靖西铁路等交通项目的规划建设,不断强化与周边县(市、区)交通网络连接,构建联通内外旅游大通道。

三、挖掘民俗文化,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

近年来,民俗文化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旅游产业的重要要素,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____要依托丰富的山水、历史、民族文化资源,扎实做好民族文化和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与传承,促进旅游文化融合,进一步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一要着力拓展“文化节庆”活动平台。着力在____特色民俗文化包(2016最新招商引资情况调研报告)装上做文章,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的思路,继续打造“边关国际文化旅游节”节庆平台,深入挖掘、包装下雷双降节、硕龙建街节、雷平观音出巡等节庆活动,扎实推进“边境大舞台·天天演”文化工程等,不断探索节庆活动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机制,进一步营造“以节造势、以势聚客、以客促发展”氛围,以资源换市场,加快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化进程。

二要加大对民俗文化的挖掘力度。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强化对当地民俗文化的挖掘开发,培育民俗文化与旅游经济融合点。以举行“三月三”侬垌文化旅游月为载体,通过举办文艺表演、摄影绘画、拔河比赛、篮球比赛、山歌赛、民俗风情体验及木棉花、油菜花观赏等系列活动,扎实推进边关文化、侬垌文化与旅游文化融合发展。依托富有地域民族风情特色的“短衣壮”,在宝圩板价村和堪圩明仕村建设集观光、娱乐、美食、养生等为一体的民族文化旅游村。结合安平旅游区等项目的落地挖掘土司文化,通过建设壮族博物馆等形式保存和开发土司文化,把保护民族文化与促进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加快组织实施“养利古城文化保护开发项目”和“壮族土司民俗文化村”建设,打造____壮族社会历史文化展示基地。

四、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每个地方的旅游资源都有各自的特点,开发旅游资源要充分考虑各地方的特色,因地制宜开发,才能形成特色品牌,才能吸引游客,才能实现旅游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一要打造文化旅游名片。____要依托申报“中国长寿之乡”和黑水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及雷平镇“百镇建设”、硕龙镇创建全国景观旅游名镇,结合《花千骨》、《农民篮球队》等多个剧组到____取景拍摄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整合全县生态、红色、边关、民俗等资源,打造中越边关特色旅游品牌、生态休闲养生旅游品牌、主题度假旅游品牌和民族风情文化旅游品牌,全面提升旅游业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二要打造文化旅游产品。对于特色旅游产品的打造,必须紧紧围绕____的山水风光和民俗文化两大要素,科学设计,精心包装。重点加大旅游与文化、体育、边贸、农业及其他产业的融合,加快传统民族手工艺品、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的研制和开发,设计和包装“短衣壮”民族服饰等壮文化特色产品;依托地方旅游产品产销渠道,加大龙眼、苦丁茶、大米、珍珠鸭蛋、八角、蛤蚧、蔗糖等本土特色农副产品包装推广,逐步形成具有____浓厚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为游客奉献精美可口的旅游大餐。

五、发挥沿边优势,推动旅游经济与口岸经济共同发展

____县作为中国连接越南和东盟各国的重要节点,开发跨国旅游、边境旅游、边关风情游有巨大的发展优势和潜力。要积极推进中越德天—板约国际旅游合作区建设,推动中越两国政府尽快签订《中越德天—板约瀑布地区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协定》,尽快开通中越边境“一日游”线路和边境旅游异地办证业务,进一步融入北部湾大旅游圈。结合硕龙镇打造成民族边关风情小镇和硕龙口岸升格为国际口岸的需要,把硕龙、德天、岩应三个互市点和硕龙口岸一并纳入硕龙镇区总体规划,建设硕龙口岸经济区,形成大口岸就是大旅游格局,进一步推动旅游口岸协调发展。

乡旅游发展调研报告篇6

####草原,是一块传统特色突出、民族风情浓郁、生态状况良好的具有代表性的草原,人民以传统畜牧业生产为主。长期以来,由于交通不畅,这里的环境保留了原生态的质朴,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也表现出观念上的保守,使得这块美丽的草原未能向世人展示其独有的魅力。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为牧民提供了展示其生产生活和当地文化的新途径。为这里的人民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增加致富渠道提供了可能。

7月11日至13日,在内蒙古党委宣传部和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主办的第六届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上,由前旗旅游局组织的####苏木的两户牧民自己设计、制作的民族服装服饰参加了展示。牧民的孩子也以模特身份登上了赛场。比赛结果,一户牧民获得现代服装组第七名,另外一户获得传统服装组第八名。首次参赛的牧民之子白音获得模特表演三等奖。

参赛的`服装承袭了传统风格,加入一定的现代元素,完全由####苏木基层牧民自已设计、自已缝制,在场内外赢得了一致好评。两位牧民还接受了内蒙古电视台等媒体的现场采访。

这次参赛增强了牧民们通过民族服装服饰的生产参与旅游的信心,提高了利用当地资源和技艺发展旅游业,展示新牧民、新形象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我旗旅游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群众基础。通过这次参赛,我们也看到了我旗草原旅游的发展方向,受到了重要启示。

一,牧民是草原的主人,是发展草原旅游业的主体力量。

草原是蒙古民族自古以来赖以生存的家园,是北方民族文化繁衍的摇篮。世代生活在####草原的牧民是这片草原的主人,草原因牧民而鲜活生动。在日益崇尚生态文明的今天,草原是###旗展示自身形象的名片,具有十分强烈的感召力,吸引着游人纷至沓来。####草原是###旗发展旅游业的依托,是众多旅游产品产生、发展的背景,是美丽的###旗最重要的底色。因此,调动广大牧民投身草原旅游业的发展,是我旗旅游业发展的前提。

二,草原旅游业要以传统的民俗风情为主,立足当地文化,打造本土特色。

科尔沁草原的蒙古文化源源流长,博大精深,至今仍对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挖掘科尔沁草原民间文化并发扬光大,是宏扬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的需要。在这方面,####草原具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这里,牧民的生活仍然保持了浓郁的传统风格。

如:缝制马肚带、衲靴底、缝制民族服装服饰、编马绊子、组装套马竿等,是地地道道的牧民生活原貌再现。牧民群众利用自家奶食、自家肉食和自家天然草牧场的秀丽风光,使游客流连忘返。因此,我们要因势力导,一定要立足牧区生产生活实际,依托草原传统习俗,打造当地特色旅游品牌。

三,加快观念转变,加强素质提升,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产业转型。

####草原处在大兴安岭向科尔沁草原过渡带上,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这里林草丰茂,植物繁多,是得天独厚的天然牧场。同时,####草原位于乌兰浩特这个游客集散城市和阿尔山这个核心景区之间,是兴安盟最重要的旅游交通线上的关键节点。这里山川纵横、河流众多、草原丰美,且有上百种乔灌木杂处其间,地形起伏多变,景观层次感强,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天然高尔夫球场。

####草原旅游应该科学规划,政策引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及时引导当地牧民转换观念,用市场经济的眼光看待本地资源优势,用科学发展的观点谋求可持续发展,自觉地保护环境,改善生态。使牧民改变过去粗放的经营方式,实现牧民由一产向三产转移,减轻盲目追求种养数量所带来的生态压力,充分发挥草原的生态效益,追求绿色产业迅速扩张,取得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双丰收。

四,打造高品位草原旅游品牌,让千家万户在旅游业中受益。

自2008年开始,我们依据这里的资源禀赋,在####草原规划了度假牧场、心灵牧场、####自驾游营地、科尔沁草原驿站等围绕“科尔沁草原”核心品牌,设计出“一线串珠式”的系列景区景点。经科学规划,意欲使景区最终成为生态观光、民俗体验、文化展示、休闲度假于一体的高品位旅游区。逐步打造连接乌兰浩特这个集散地和阿尔山核心景区之间的aaaa以上草原民俗旅游区,成为充分展示科尔沁民俗、文化特征的特色景区。在品牌支撑下,动员千家万户参与旅游业,让千家万户在旅游业中受益,从而带动####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成为绿色兴安快速崛起的重要推动力。

通过这次参赛,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草原上广大牧民积极投身旅游业的巨大热情和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科学规划指导下的、全民参与的####草原旅游业大发展的局面已经为时不远。同时,旅游业开发要坚持政府主导,民间主体,市场运作原则,切忌不顾规划的一哄而上。在征地、环保等方面,政府及时进入,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条件。避免出现一些违规的、非法的盲目建设,出现先天不足的景点,给今后管理留下隐患。

乡旅游发展调研报告篇7

旅游业发展至今其文化属性表现愈发突出,欣赏民族文化、品味民族文化、感悟民族文化、追求民族文化是现代旅游者对旅游活动的终极要求。因此,展现民族文化内涵、张扬民族文化个性、突出民族文化差异性是我县旅游业不变的灵魂和永久的主题。为深度挖掘民族文化精髓,加强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提高文化旅游品位,进一步打造“神秘湘西”旅游品牌,根据县委、政府部署和安排,永顺县民族事务局日组织了专门的调研组,对我县的芙蓉镇旅游进行调研:

一、芙蓉镇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现状

我县是一个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主要居住着汉族、土家族、苗族等民族。全县49.5万人,土家族有37.2万人占总人口的75%。历史悠久,民族性突出;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不断的传承、不断光大、不断变革。这里沉淀着民族千年的智慧结晶,内容博大精深,她包含民族历史文化、民族饮食、民风民俗、民间工艺、土家特色建筑等,而芙蓉镇更是土家族重要聚居区和发祥地,之所以备受广大游客的青睐,之所以被县委政府不遗余力将其打造为我县旅游黄金带,其核心就在于除了分布自然旅游景观之外,更为迷人的地方在于她是一座千年古镇,陈列着溪州铜柱等土家民族创造的、极为丰富的、以文化遗产为主体的众多人文旅游景观,这里遗留着大量的古建筑和土家民族特色建筑,而这正是大批游客心仪芙蓉古镇的重要理由。

1、历史文化

芙蓉镇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的古镇,它是土司统治溪州8x年重要交通要道,商贾云集,号称“酉阳雄镇”,原名王村,因中国电影泰斗导演谢晋、著名明星刘晓庆主演的电影《芙蓉镇》在此拍摄而得名。土家族起源于斯、统一于斯、建都于斯、发展鼎盛于斯。被专家誉为“土家源、千年古镇”。因得舟辑之利,可上通川、黔,下达沪、杭。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39年),溪州刺史彭仕愁与楚王马希范发起土家历史上最著名的“溪州之战”,公元940年双方言和立铜柱(现存该镇,是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于该镇会溪坪。明嘉靖年间,“东南战功第一”的抗倭英雄彭翼南就是由该镇起程,率部三千前往东南抗倭。而这里发现和挖掘的汉代古墓与天主教堂、红军医院等见证着该镇的历史。

2、自然生态文化

古镇三面环水,自古以来就是水上交通要道,窜镇而过的营盘溪瀑布连着瀑布,尤其是王村大瀑布,高101米,宽60米,飞流而下,声响如雷,故芙蓉镇又被称“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沈从文先生曾对古镇王村赞道:“白河中山水木石最美丽清奇的码头,应数王村,夹河高山,壁立拔峰,竹木清脆,岩石黛黑,水深而清,鱼大如人”。镇内还有著称“天下第一漂”的漂流和猛洞河沿岸秀丽宜人的美景。这些鬼斧神工朔造的奇特美丽的芙蓉山水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天然资源和生态条件。

3、土家饮食文化

土家族具有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土家族酸辣香的饮食特性,积累并创造了品种繁多、风味各异的民族特色佳肴。天下第一螺、土家腊肉、猛洞河桂花鱼、土家酸菜等传统饮食和小吃蒿子粑粑、刘晓庆米豆腐等都使很多游客吃了忘返;而伴随旅游业的蓬勃兴起,樱花蜜酒、牛头宴、土王全席等具有千年历史的美食开始重放光彩。即传承推广了土家饮食文化,又达到了以食促游,以食创收。

4、特色建筑

土家族先民古居溪州,早在采集狩猎时期,土家先民以树筑巢、以石垒屋、以石洞而居。“洞穴居”后来与兄弟民族建筑文化交融后发展成明清时期的封火统子大屋;“树巢居”则是土家先民为防潮湿防野兽在树上搭建居住的简陋窝棚,后与兄弟民族文化相互影响发展成今日的转角吊脚楼,成为溪州土家族当代的主要建筑风格。土家族民歌唱到:“唱支山歌难开头,木匠难起吊脚楼,铁匠难打钓鱼钩……”,转角吊脚楼的主构特征为吊脚转角,下吊金瓜,上挂猫弓眉枋;吊脚廊栏、门窗多扎“万”花格;吊脚下栏廊枋多通雕“万”浮雕花边。屋顶坡面小青瓦,飞檐翘角,翘角以雄为美。而在芙蓉古镇这种转角吊脚楼有土王行宫、红军医院等与古镇五里石板街构成了古镇标志性建筑,而石板街上磨光发亮的石板更是见证了古镇千年发展历史。

5、土家服饰文化与民间工艺

自古以来,土家族的服饰就是别具一格,分男装、女装和童装,头戴青丝帕,脚穿麻草鞋,彩丝绣钩花……形成自己的服饰文化。土家人善于绣花和织锦,自称“西兰卡普”,在古镇依然建着具有土家特色的织锦作坊,生产出土家服饰、土家织锦和绣花鞋垫。芙蓉镇上土家人与织锦作坊一样建有独具特色的竹篾加工作坊,编织出土家人特有的筛、簸以及宋祖英歌中精致的小背篓,同时还有石雕、木雕、根雕等,并以此来招揽游客。

7、民风民俗

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自己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学。其内容丰富,有神话、歌舞、传说、民歌、丧葬文化等。取材极为广泛,主题明确,表现生动,流传深远,具有多学科价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如土家族摆手舞、毛古斯舞、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梯玛歌、土家族民歌、土家族过年赶年等,而这些民风民俗与旅游的有机融合在芙蓉镇都有了一定的尝试。

二、芙蓉古镇发展民族文化特色旅游的契机

1、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精心打造。永顺县委政府连续几年经济会议提出了旅游发展王村的战略决策,从资金、政策上给予了倾斜,给芙蓉镇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2、良好的发展空间。新建的国家二级公路1828线穿镇而过,张家界-王村-凤凰旅游线路已成精品旅游线路,电影《芙蓉镇》的拍摄,《乌龙山剿匪记》、《血色湘西》取景拉动了芙蓉古镇民族文化旅游向前发展。

3、土家族原始戏剧舞蹈毛古斯入选奥运开幕式。原始戏剧舞蹈毛古斯产生于土家族祭仪式中,土家语称“谷斯拔帕舞”、“帕帕格次”或“拔步卡”。作为湖南唯一入选奥运开幕式的表演节目,在国人和世人面前展示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土家族文化。这也给土家族聚居区和发祥地芙蓉镇发展民族旅游提供了天赐良机。

三、芙蓉古镇发展民族文化特色旅游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旅游硬件建设,整合民族文化资源。搞好民族文化旅游,应重点突出、特点鲜明、丰富多彩的展览出民族文化,应避免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单一性,因地制宜,加强组合,包括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组合,主题不同的文化遗产景观组合等。加强民俗村,歌舞广场等硬件建设,如发展土家族民俗游,把当地土家族的民俗风情(包括服饰、居住、饮食、歌舞、婚俗、土家织锦、刺绣等)组合后向游客集中展示,吸引游客。同时也给那些没有机会向更多游客进行展演的单项文化遗产项目提供展示平台,可谓一举多得。加强行业管理,对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区居民进行专门培训,进行民族统一着装,学会简单的土家语。对古街进行集中改造修建,构建土家吊脚楼群,打造土家一条街。

2、重视节庆、广泛宣传。土家族民间节庆尤其是土家族节庆本身就是一项价值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在这一大项目下又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子项目,可以说民间节庆是集中展示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绝佳平台,例如,土家赶年过年,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首先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不断引导、积极宣传民间节庆。其次,在重视开展民间节庆的基础上,汇集众多的遗产项目,策划举办了多项融经贸、体育、文化、旅游为一体的节庆活动,如“中国土家族毛古斯节”、“土家族社巴节”等,通过多种媒体的全方位宣传,使很多平时难得一见的土家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不同的展演形式闪亮登场,让参观者大饱眼福,也让来自民间的艺人或表演者,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得到收获,提高传承保护民族文化的积极性。

3、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促进民族文化和旅游的有机融合与可持续发展。一是以旅游开发促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两者并不对立,只要正确看待两者的关系,处理好两者间的关系,保护与开发是相辅相成的,保护是为了我们更好的所用,而科学的开发行为带来的效益是促使资源得以更好的保护。二是用民族文化促进旅游发展,随着芙蓉镇旅游品牌价值升位,应抓紧对弥足珍贵的土家族民族文化遗产资源的深度开发,在遵循保留文化遗产原真性的前提下,开发出我县区域内的以展示土家族文化遗产为主题的众多旅游活动与旅游景观,进一步丰富芙蓉镇旅游内容,突出芙蓉镇文化旅游内涵,保持芙蓉镇旺盛的生命力与吸引力。三是搞好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我县民族文化遗产、特色工艺的多数传承者和拥有者因开展旅游增加了自身收入,改善了生活,甚至脱贫致富,使他们感受到自身文化的经济价值。同时也要把我县民族文化遗产、特色工艺的传承者和拥有者更多的投入到我县的旅游经济发展,促使他们提高保护自身文化的自觉性,加入到保护文化遗产的行列,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从而保证我县民族文化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最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乡旅游发展调研报告篇8

前?

(一)调查时间

10月24日

(二)调查地点

内蒙古呼和浩特回民区扎达盖公园

(三)调查人员

(四)旅游资源调查目的

1.通过本次的调查,详细的了解旅游资源的调查手段和注意事项。并通过此次调查,掌握旅游资源调查报告的编写。达到学以致用。

2.详细学习和运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对旅游资源进行评分从而进行判定。

(五) 旅游资源调查要求

1.从指导老师手里拿到旅游资源分类表,粗略了解表中种类和填写事项。

2.实地游览并根据实地情况填写旅游资源分类表。进行整理。

3.根据实地的考察进行讨论,找出有点并加以规划和利用,找出缺点来进行改善。并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

4.完成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第一章、调查区旅游环境

(一)调查区位置、行政区划与归属

扎达盖公园位于呼和浩特市通道北路与北二环路交汇北路东,区域与厂汉板镇,攸攸板镇相接。属回民区管理。 (二)交通状况

扎达盖公园临近交通网健全。北有呼包高速路,外地游客到达便利。南有通道北路直达市中心。且附近与北二环路交汇,方便抵达市区内任意位置。 (三)自然资源

扎达盖公园自然资源丰富,园内有扎达盖河穿过,也形成了扎达盖湖,河湖边芦苇丛生,造就了丰富的观光游憩旅游资源。同时,园内有可观的动植物资源,草地和以松树为主的林地面积大。并有喜鹊栖息地供游人观赏。地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降水量在200mm到400mm之间,四季景观不同。地处城市边缘,大气污染小,空气质量良好。 (四)人文资源

扎达盖公园以扎达盖河穿过得名,而该河又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扎达盖,蒙古语意为“宽阔”,扎达盖河即宽阔的河。它的本身就是一部呼和浩特市的通史。另外,园内有设有广场,凉亭,阁楼,塔式建筑等人文建筑,游览价值高。其次,扎达盖公会在设计伊始就设有老年活动中心等公众文化设施,还在发展中规划了钓鱼点等游览设施。人文旅游资源数量极多。

第二章、旅游资源开发和历史现状

(一) 旅游资源开发历史

扎达盖公园中流趟着的扎达盖河原来并不是现在这个模样,它有三个源头:一个是公主府东边的大水泉,一个是公主府西边的小水泉,还有一个是新、旧两城中间姑子板申村(现巴彦塔拉饭店一带)的水泉。公主府东边的水泉较大,人们叫它“大府河槽水”;公主府西的水泉较小,人们叫它“小府河槽水”;姑子板申的泉水东西流向,穿过从前清时期“归化营”的营坊(现回民区营坊道)门前,经礼拜寺巷到小教场、牛桥东河沿、城隍庙的霸王桥,而后与“大府河槽水”主流相汇,人们叫“营坊门前水”。其余的水和“营坊门前水“小府河槽水”在天主堂和北茶坊关帝庙南边合流,汇集成了扎达盖河。

道光、咸丰、同治(1821年至1874年)统治的半个世纪中,扎达盖河两岸成了‘南迎里府客’和‘北接外藩财’的商业闹市区。道台衙门两面临河,衙署四周密植杨柳。乾隆至道光时,即已长成合抱之木。每天拂晓,庆凯桥附近非常幽静。早起的人们,漫步桥上,凭着石头桥栏,耳听淙淙的流水声,远眺道台衙门树梢上的弯月,别具一番风光。朋苏召和乃莫齐召则被绿树环绕,清风掠过。树枝忽高忽低,召庙忽隐忽现,使人仿佛看到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仙境。于是,‘石桥晓月’和‘六桥溪柳’,便把扎达盖河两岸描绘成一幅色彩淡雅赏心悦目的图画。”

民国18年,绥远建省遇到特大旱灾,赤地千里,颗粒无收,成群的饥民,跑进城里抢食。民国19年,阎、冯联合反蒋,挑起中原大战,归化城失业青年被补征入伍。民国20年,傅作义将军出任绥远省主席后,情况虽然有所好转,但归化城的商务中心,已由扎达盖河两岸,移到了小南街一带。那里烟土店林立,绥远省的军政机关,都指望

鸦片税款开支,归化城的各行各业,亦全靠大烟周转维持,加之皮毛牲畜来源由蒙古国、新疆缩小到乌、伊两盟和阿拉善旗,整个扎达盖河沿岸店铺房院,都成了外强中干的空架子。

1949年9月19日,归绥和平解放,各族人民重见天日。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蒙、汉、回等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医治战争的创伤,文明代替了恶俗,扎达盖河露出了灿烂的笑脸。1959年,蜈蚣坝山洪暴发水流湍急,汹涌的洪水不仅冲毁了曾经重修了几次的庆凯桥,而且淹没了庆凯、太平两条大街及河东岸的营坊道、通道街。灾后,党和政府给受灾居民都盖了新宿舍,又将坝沟的水完全引入孔家营以西的五里沙河。在扎达盖河中、上游修建了好多桥梁,方便了人们来往行走和车辆运输;沿河则砌筑了石堤,加固了原来的土堤,以防山水再次泛滥

呼和浩特市成立之后,扎达盖公园所处位置被规划为呼和浩特市公路管理局苗圃,占地600亩,后在9月正式归于园林局。改建为公园,原苗圃植被茂密、生态环境良好,但是植物种类不够丰富。公园因东临扎达盖河,扎达盖公园因此得名。改建后的扎达盖公园是一个集游览观光、休闲度假、康体保健、科普教育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公园。

(二) 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呼和浩特市发布的《到2020年总体规划纲要》中,提出了三轴、四核、六带的城市规划理念,将扎达盖河规划到六带中。从此之后,扎达盖公园开始了飞速发展。呼和浩特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归森”和“新亮美绿净畅”的发展口号。扎达盖公园迎来了多次建设。建设之后,扎达盖公园设计主要以“生态园林”为指导,突出时尚性、生态性、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力求塑造令人耳目一新的集现代化与传统、艺术与自然、优雅与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式生态型休闲公园,使城市社会与自然体系间建立美好的依从关系,为游客创造享受自然、回归自然的理想生态空间。公园依据不同功能,将公园划分为四大景区:人工湖景区、健身娱乐区、生态景观区、采摘区。主要的景点有很多,包括:木亭、芳草亭、果园、人工小岛、主入口广场、次入口广场、林荫广场、庭院广场,其中还有一些特色的商店。

第三章、旅游资源基本类型

扎达盖公园以自然资源为主,旅游资源共有5个主类,10个亚类,19个基本类型。 详见(附表 扎达盖旅游资源分类表)

第四章、旅游资源评价

(一)自然资源的评价

扎达盖公园的自然资源总体呈优秀,有明显的区域划分,种类多,且保护度较好,各个部分与整体衔接性良好,部分资源呈现出良好的形象,尤其是以松树为主的树林,扎达盖河边大量的芦苇丛,很吸引人。另外,园内的动物生态系统值得称赞,有诸多的动物栖息。是城市中难得一见的场景。 (二)人文资源的评价

扎达盖公园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还具有浓厚的人文旅游资源。首先是该园内的河流历史文化沉淀悠久,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其次,园内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值得称赞,各个人文资源与自然相融合,例如水边的凉亭,湖边的假山,廊桥等。值得一提的是扎达盖公园正门的假山标示,气势磅礴,使人提起游览的热情。另外,公园内还设有停车场,充分的体现了人性化。 (三)总体评价

扎达盖公园的基本资源价值很高,但是在开发的过程中留下了很多的不足。影响了扎达盖公园的整体形象和发展。例如扎达盖公园分成了很多的区域,但是可是各个区域

联系过于紧密,且没有该区域明显的独立的特色。其次是扎达盖公园整体没有自己的独特的资源,园内的动植物都很常见,严重的影响了扎达盖公园的整体吸引力。另外,扎达盖公园的管理十分混乱,部分河水清澈见底,而其他的则十分浑浊,园内的廊桥的圆柱上被游客涂写严重,当初规划的店铺根本就没有实际运营,游客在非渔区钓鱼等。这些问题都会造成游客的不良感受。最后,公园内很少有标识牌,这会给游客的顺序游览造成困难。综合来说可以得到以下观点:扎达盖公园有较大的旅游发展潜力,但是如果按照现在的经营管理模式,将会举步艰难。

第五章、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建议

(一)严格的管理是发展之基

扎达盖公园的问题处处体现出管理的漏洞,其原因可能是公园免费之后财政经费预算不足,也可能是扎达盖公园的游览人数不足而造成了管理的松懈。但是无论什么原因,扎达盖公园如果想要长远的发展,加强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公园内随处可见的垃圾还有浑浊的水还有破旧的基础设施都是其发展的阻碍。对此,要加强管理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扎达盖公园的基础设施陈旧,比如供游人休息的座椅不足并出现了严重的老化且卫生状况欠佳。钓鱼区缺少供钓鱼人使用的设施。没有路标牌等。要新建和翻修基础设施。 2.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工作人员的素质决定了对管理的执行力,而执行力又决定了管理的效果。所以要规范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多开展教育以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制定工作标准,加强工作的监督和成果的检查。杜绝工作人员的投机取巧及偷懒。以提高扎达盖公园的整体环境质量及基础设施的保持度。 3.合理开发,特色发展

扎达盖公园的开发措施以政府的规范为主导,过分要求“绿”,植物的种植没有科学合理的搭配,也没有独特的植物景观。这样反而大大降低的土地利用对旅游资源的贡献。所以,扎达盖公园今后的发展应该注重可持续的、科学的、特色的发展。不能过分要求指标建设,应该多方位考虑。 (二)悠久的历史是发展之匙

扎达盖公园的开发离不开扎达盖河,而开发过程中却忽视了这条被呼和浩特历史称为“母亲河”的河。扎达盖河有着悠久的历史,河两岸曾经店铺林立,且几经起落,这已逐渐被现在的呼和浩特人所淡忘。扎达盖公园面积大,以扎达盖湖为主。而给湖提供水源的扎达盖河被冷落一旁。可以尝试还原扎达盖河的历史场景,在河岸两边建立历史上古色古香的店铺,将公园内失败的商店转移到两岸的店铺中,并引入商家,所出售的商品要围绕历史。并以历史为宣传手段。提高知名度。这样既可以进一步开发扎达盖公园,也可以给扎达盖公园带来可观的收入。 (三)清幽的环境是发展之机

扎达盖公园地处城市边缘,且四周村落诸多。本身又具有清幽的环境。这正是一个扎达盖公园发展的机遇。青壮劳动力向大城市或本城市中心涌动已成必然之势。而城市边缘村落留守的老年人则成了一个弱势群体。扎达盖公园有着很长的纵深,清幽的环境正也符合老人年的期望,划出部分与所规划的商业店铺距离远的区域并不是难事。而公园内部本身就具有老年活动中心等公众基础设施。扎达盖公园完全可以将该设施扩大并加以宣传,组织多个老年活动,将目标着眼于周边村落的老年人。而老年人又普遍对关于历史的物件感兴趣。这也变相为所规划的商业店铺提供了顾客。尽管村落中的老年人购买力偏低。但是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宣传群体。同时,老年活动往往会吸引大量的人,这对于扎达盖公园也是一个不错的契机。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乡旅游发展调研报告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乡旅游发展调研报告多篇范文,共有30795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乡旅游发展调研报告多篇下载
乡旅游发展调研报告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