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工作总结 > 调研报告 >

发展文化调研报告多篇

发布时间:2023-05-23 08:01:59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概述]发展文化调研报告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发展文化调研报告多篇

发展文化调研报告篇1

根据市委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的战略决策,年初市政协将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确定为今年的重点专题议政课题。九月中旬开始,市政协组成调研组,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概况

截止2013年底,全市已形成各类文化经营实体824家。其中,核心层:新闻、广播、电视和电影服务类2家;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类包括数字影院、印刷企业、音像制品、图书租售145家;文化艺术服务类包括民间艺术社团、协会及艺术教育培训网点57家。外围层:网络文化服务类主要为网吧91家;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类包括旅行社、会展公司、酒吧歌舞和游戏游艺场所280家。相关产业层: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类,主要为打字复印、书画文玩219家。另有a级景区6处,星级饭店13家,星级农家乐11家。文化产业总体吸纳从业人员近万名。

二、工作成效

近年来,全市把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的重大举措,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为之付出了可赞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先后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的实施意见》、《旅行社组团来xx市旅游奖励补助办法》、《促进服务业发展暂行办法》和《优秀艺术作品奖励办法》等政策。

二是制定了发展规划。

先后编制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星海湖文化产业园规划》和《星海湖南域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规划了沙湖—— 天河湾——陶乐影视城——平罗玉皇阁——黄河古渡坊——矿山博物馆的东线旅游线路,沙湖——星海湖休闲度假区(五七干校)——贺兰山北武当寿佛寺的北线旅游线路。并向有关部门申报并确认非物质文化遗产32项,其中市级22项、自治区级8项、国家级2项。2012年,星海湖文化产业园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

三是建设了一批文化基础设施。

先后投入近30亿元,构建了覆盖城乡的四级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全市共建成文化馆4个、图书馆3个、文化艺术中心2个、博物馆4个、影剧院4个,“三馆一中心”成为xx市地标性建筑。

四是争取和引进了一批文化示范项目。

2013年,实施了国家级公共文化示范区项目,引进中基浩泰等民间资本,正在建设中华奇石山文化旅游城、星海银河景区、星海之星和星海湖休闲度假旅游区等项目。举办了星海湖全国露营大会、国际铁人三项赛、国际划水赛活动,举办了第二届黄河大合唱邀请赛并成为文化部该项赛事永久承办地。

2013年,全市共接待游客252.83万人次,实现收入13.24亿元。2014年,我市前三季度接待国内游客194.19万人次,总收入11.3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40%和14.10%。

三、主要问题

我市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尚处于培育阶段。由于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尤其是文化因素,包括集体的文化氛围、成员的文化素质、文化资源的丰富程度等因素所致,历史积淀、地缘区位、资源禀赋等因素所限,文化产业发展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于文化事业发展,滞后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先进地市相比差距还比较大。2012年,本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为1.29%,低于全区2.21%的指标。2010年—2012 年,本市居民文化包括教育方面的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1.27%、10.12%、10.10%,呈逐年递减态势。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定位不够准确。

在已经出台的文化产业发展文件和具体工作实践中,对文化产业的形态与业态定位不明晰;对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与旅游业、与服务业的分类与指导不够;对人文精神与自然资源、项目开发的契合和彰显不够。自治区将宁夏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态定位为4种,即回族文化、黄河文化、西夏文化和红色文化。而本市对文化产业形态的提法有8到12种之多,定位缺乏前置要件和灵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方向迷惘,无所适从。

(二)规划不够科学。

在既有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对文化市场的发展方向、消费趋势,对文化产业的理念和形态、内容和形式缺少合理的、可操作性的顶层设计。主导业态不突出,与全区乃至全国的发展战略结合不够紧密;各种相关业态聚集度不高,产业聚合效应、延链效应发挥不够;产业项目少,吸引力不强;由于体制障碍,境内仅有的一处5a级旅游区沙湖对本市产业发展带动作用不强。

(三)政策不够配套。

本市先后出台了一些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但含金量不高,执行力不强,加之没有专门的、具体的、配套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吸引社会资本的多元投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民间发展文化产业的意向和冲动,因缺少合适的投资项目和平台以及顺畅的融资渠道而受到抑制。无论是已经形成的业态,还是正在建设的项目,投资热度低,经营效益也低。

(四)市场不够成熟。

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服务市场多处于自娱自乐状态,创新不足,发展乏力;文化要素市场,包括文化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产权交易市场还没踪影,文化产业多处于粗放型、零散型经营,规模小,档次低,同质化。文化产业实体,近80%经营的内容不是网吧、酒吧,就是歌厅、舞厅和打字复印,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生态尚未形成。旅游业属于季节制约型、资源依赖型、要素匮乏型的产业,分布零散,点面脱节,景区与景区之间没有形成共生、伴生的协作体系,游客消费项目少、逗留时间短暂,导致“游玩在沙湖,食宿到银川”。

(五)人才不够充分。

一是既有的没用好,流失严重;二是没有的又难寻,引进不易。全市文化产业吸纳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0.50%,而发达地区这一比例为3%—6%。全市文化事业单位人员329人,其中,初级职称124人,中级职称94人,高级职称仅有20人。在11个类别和文化有关的专业协会中,共有会员926人,其中市级776人,自治区级120人,国家级仅有30人。既熟悉文化事业又熟悉市场经济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极为短缺,远不能适应引领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对策建议

在推进产业、生态、民生三大转型的进程中,发展文化产业既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又能创造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消费、聚集财富和实现就业的需要,也能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因此,应以更加深刻的文化自觉,像重视经济发展一样重视文化发展。

(一)明确产业定位,科学制定规划

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文化产业发展融入全区乃至全国的发展格局之中考量,置于中阿博览会平台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节点之中考量,置于建设开放富裕和谐美丽石嘴山的总体规划之中考量,主动与自治区文化产业“十三五”规划对接,起动编制《xx市“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修编现有文化园区和项目发展规划。遵循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遵循文化产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两重属性的客观要求,准确进行产业形态定位和业态选择,可考虑将本市文化产业发展形态确定为移民文化、山水文化和回族文化,打造既与全区文化形态相呼应又体现本市特色的文化产业板块;充分利用沙湖既有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将本市文化产业发展主攻方向确定为以沙湖、星海湖和北武当景区为依托的旅游业。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行业管理的原则,把握旅游业日渐成为一种大众生活的方式,把握散客游、自助游、智慧游的趋势,迎合游客审美、愉悦、健康、文化、求知和精神需求。在旅游资源类型的开发利用方面,将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有机结合,自然资源选择地貌景观和水域风光,人文资源选择民俗风情和饮食购物。以旅游主体大众化、需求多样化、开发规模化、产品特色化、服务人性化、运行科技化和质量标准化进行规划设计。

紧紧抓住农垦集团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的机遇,寻求利益契合点,积极参与沙湖旅游区的规划建设。使沙湖的资源品质、资源效用和开发条件统筹化,与星海湖开发建设相结合,与民俗风情相结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与城市规划经营相结合,依托沙湖景区承接游客。在客源定位上,以市外游客为主,面向中东阿拉伯国家和地区。实行园区化或街区规划,并使之一园包多园、一街含多项。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将园区或街区打造成综合性的聚集产业园、文化性的康乐产业园、人本性的体验产业园和社会性的民生产业园。

在景点建设、线路设计、品牌营销等方面,应该独辟蹊径,以无限的创新、创造与创意突破有限的资源束缚,以市场导向,充分考虑形态与业态、内涵与形式、灵魂与载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本地居民休闲与外地游客观光的关系等因素,突出特色,切忌简单复制和拷贝。

(二)统筹资源配置,打造品牌产业

在旅游要素开发建设和经营上,坚持地方化、特色化和新品、精品原则,以独特满足猎奇,以灵感增强吸引,以综合拓展功能。以“游”为节点和牵动,围绕游、购、娱、食、住、行诸要素,提高多样化选择和综合效益,为游客提供看点和体验。

通过延伸沙湖旅游景区线路,着力打造文化产业平台。建设融非物质文化遗产园、“五七”干校文化园、中华奇石山文化园于一体的国家级星海湖文化产业园;复制“清代廉臣俞德渊”祠堂等文化平台。

融创意、创造和零售、批发于一体,建设专业商场,打造品牌产品。经营碳素环保制品、沙湖绣、泥哇呜、沙枣核、柽柳、芦苇画等工艺品,枸杞、锁阳、丛蓉等药品,羊肉、糕点、亚麻油等食品,枸杞汁、酸枣汁、八宝茶等饮品,以及穆斯林用品和中东阿拉伯地区的工艺品。

在文化产业园中建设演艺园,表演阿拉伯风情歌舞和回族歌舞;开发贺兰山拓展、攀援等体验项目;开发艾草等中药材薰蒸、洗浴等保健项目。

在产业园中建设清真传统饮食园,借鉴福建xx县、青海撒拉、西安回民巷等地经验,将本市近百种清真传统小吃进行挖掘整理,以地道、系列、集群为方向,使之正宗、特色、多样。同时,改造完善或规划建设能够满足穆斯林游客宗教活动需要,并符合其风俗习惯的宾馆。

(三)强化政策支撑,优化发展环境

应吸纳各地经验并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定系统性、操作性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由各级政府牵头搞好规划,并投资配套基础设施。进一步开放市场,放宽市场准入, 降低办文化企业的门槛,制定鼓励文化产业市场发展的投融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国家、个人、外商和各种经济成分参与我市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建设。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可以比照高新企业进行税费返还或减免;享受比工业用地更优惠的土地使用政策。构建合理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奖励机制。将知识产权、无形资产及品牌拥有者的利益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接挂钩,知识产权、无形资产入股可达企业股份的70%,以利益驱动招揽文化人才。设立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采取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以及政府购买服务、消费补贴等途径,支持和扶持文化企业发展。设置“一个窗口解决问题”之类的部门,使兴业者方便投资,减少附加成本,并保障其合法权利。

(四)完善市场体系,创新经营机制

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引导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文化产品流通,发展文化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推介、咨询、拍卖等中介机构,建立无形资产交易平台,完善文化要素市场。建立市场信用制度和文化企业信用档案,通过市场拉动和推动,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从而产生资本集聚、消费导向、产业示范、利润增值等多重效应。

(五)加强行业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以管理规范化、服务个性化、运行科技化和质量标准化为要求,为游客提供全方位、个性化和便捷化服务。在卖看点、卖商品的同时,卖体验、卖服务,并以优质的服务作为产业吸引和支撑。在加强执法管理的同时,重视并提高行业协会管理服务能力,成立或健全旅游、餐饮、宾馆、演艺和客运等行业协会,并充分发挥其职能和作用。清真食品都必须通过ha|a|认证,符合国际标准;所有的清真餐厅都必须通过专门审查,符合穆斯林要求;所有的行业都必须通过验收和检查,符合行业标准。建设自驾车、房车服务设施,同时,建立旅游服务网站、景点和服务项目gps定位、微信查询等现代手段,使服务方式智能化。

文化产业是明天的经济。文化产业培育周期较长,欲速则不达。我市文化产业方兴未艾,在理论上、政策上的诸多层面正在破题,还有深入研究的必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承东启西”的宁夏“两区”建设,为我市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广西的“民歌效应”,甘肃的“《读者》现象”,云南的“丽江模式”,宁夏的“影城奇迹”,贵州的“侗歌范型”,陕西的“乐舞视窗”等,为本市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案例。只要上下同心,我市的文化产业定会风生水起、扬帆远航。

发展文化调研报告篇2

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当代综合国力与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西部地区,尤其是我区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产业可以说还刚刚起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还显得非常弱小。为了促进我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委对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文化产业界定和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和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都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力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

文化产业分为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艺术培训业等9大门类。

由于长期以来,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缓慢的制约和影响,我区的文化产业发展也相对滞后。目前,在我区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已有娱乐、音像、影视、演出、报刊图书、网络文化、艺术培训等国有、集体、个体文化产业,形成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经营格局。从文化部门统计的资料看,底全区在文化部门登记的文化经营户近900家,其中网吧132家,音像制品经营282家,歌舞厅53家,电子游戏72家,台球36家,音乐茶室46家,棋室27家,游乐场8家,营业性演出团休7家,图书业101家,印刷业50家,复印打字121家,电脑软件经营户8家,文化传媒(含广电)18家。20从业人员约3000 人,年总产值约10亿元,约占当年gdp的0.03%,按平均赢利15%计算利润达1500万元。年人均赢利5000元。这些文化产业的逐步兴起和形成,拓展了就业门路,开辟了新的'经济文化发展领域,增加了地方财政税收,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但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我区的文化产业还显得很薄弱,数量少、规模小、效益低。全区文化产业经营户的总量不到xx市的五分之一,不到xx市的三分之一。全区有100台以上电脑的网吧经营户仅有3家,且集中在xx市,其余各县上50台电脑的经营户较少,大都在30台左右,并且经营情况较差。在农村,除个别县(市)的乡镇有一两家网吧外,其余均未开设。艺术品市场、书画市场、文物市场尚未形成,电影市场严重滑坡,基本倒闭,文化旅游市场尚未完全启动。文化产业中不少项目经营惨淡、效益不佳。

二、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对发展文化产业认识不到位

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固然有客观原因,但主要还是在于自身陈旧观念的束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观念滞后,产业意识不强,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还停留在计划经济发展的模式中,等、靠、要思想突出,存在畏难情绪,怕担风险。只拘泥于投资风险小或是传统经营项目,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美好前景及在经济发展中所占有的重要战略地位。因而不重视,不主动抓文化产业,在今年5月18日至21日,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xx区是全省唯一没有参加的地区。而经济实力不如我区的xx区却能在交易会上签约42个项目,金额达30亿元。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体制上、机制上还存在着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的现象,权责不明晰,致使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2、资金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缺乏

由于我区经济比较落后,地区和各县(市)财政属吃饭财政,只保职工工资,投入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很少,而靠自身发展困难又很大。文化基础设施缺乏,全区8 个县(市)目前只有3个县新建了图书馆、文化馆,其余县(市)的图书馆都是五、六十年代的旧房子,面积小且因年长失修,成了危房。文化馆设施少、陈旧,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各县(市)过去修建的一些剧场、影院,因经营不善,大部分变成了商场、小吃城。如:作为七百多万人口的地区所在地毕节,目前,没有一个大的影剧院,影响了演出业的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3、缺乏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演艺人才,引领产业发展的能力较弱

电影公司、影剧场、地区演出公司等单位,职工年龄老化、文化程度较低,经营管理能力差,公司都处于亏损状态,电影院、影剧场都作为商场、小吃城解决下岗职工的生活来源用。文化单位中各类文化艺术创作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缺门断层。文化单位缺乏文化人的现象严重存在。如:毕节艺术团有在职职工137人,真正能够走向舞台的演员不到1/2,基本没有30岁以下的演员,有的舞蹈演员已不适应艺术表演的要求,更难使自己的表演艺术走向市场,形成真正的产业。

4、执法管理人员少,执法条件差

我区文化市场执法管理人员全地区不足50人,文化程度低,综合素质不高。全区大部分稽查队没有专门的办公用房,没有交通工具,没有办案经费。由于受条件的限制,执法人员对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扶持、服务都还存在不少的差距,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5、对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够

我区有6个国保单位,即xx县可乐文化遗址、毕节大屯土司庄园、大方奢香墓、黔西观音洞遗址、大方、毕节中华苏维埃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织金古建筑群;4个国家级风景旅游景区,即织金洞、百里杜鹃、九洞天、威宁草海。还有近200个省级、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旅游区。但这些旅游景点基本上只有自然景观,缺乏文化内涵,缺少带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包装、人文景观、文化商品、艺术表演等,没有很好地体现其价值。我区现存的许多民族民间艺术、传统工艺也没有得到整合包装,走向市场。

发展文化调研报告篇3

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文化创新,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全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符合形势发展要求、体现我县文化发展方向的战略思想。笔者按照这样的思路,对积极进行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进一步探索XX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目的在于建设小康社会、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恩格尔系数逐渐降低,人们用于文化的支出越来越多。随着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不仅有量的增多,而且有质的提高。文化消费更加多样化,自主选择性增强,计划经济体制下按公益事业发展文化的模式已远远满足不了群众的文化需求,迫切要求利用市场机制进行改革。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选择。文化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文化产业崛起是与新型工业化进程紧密相连的。20世纪90年代初露端倪的知识经济,将科技、教育、文化与经济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了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报刊、影视、出版、艺术、文化娱乐等产业,借助于高新技术和网络的力量,迅速发展壮大。在一些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有的甚至超过航空航天、汽车工业,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美国的影视业已成为全美居于前列的创汇产业,英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均速度,是其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增强我们综合县力的重要途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历史条件下,文化要成为综合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通过与经济结合形成的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来进一步使群众接受先进的文化价值观念;要把XX精神、XX地域文化展现出来和传承下去,使其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必须依靠新闻传媒、出版发行、文学艺术和文化教育的载体。如果离开了文化产业,其精神力量就得不到实现。在世界文化交往中,文化精神也是通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来传播的。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才能建立社会主义XX的文化优势,增强我县在竞争中的实力。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维护文化安全的战略举措。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全部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维系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经济全球化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领域,而且影响着文化领域的竞争。文化经济的一体化可能使一些意识形态问题被表面的经济现象所掩盖。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利用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科技优势,将经济与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手段和信息网络向世界传播其价值观念、政治模式和生活方式。可见,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一个文化问题、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涉及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政治问题。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

(二)要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必须正确认识文化产业的基本特性,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先进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先进文化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先进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

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文化与经济结合所形成的文化经济或文化产品,不可避免地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而文化经济的硬件设施,如广播影视设备、印刷出版设备以及电子网络等,却是一种物质性的产业形态。意识形态与产业形态的统一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既要用政治的眼光看待文化产业,又要用经济头脑来经营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政治导向等特性与市场紧密相联,市场对精神文化功能的实现具有决定性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文化产品都是通过商品交换来变成广大群众的消费品。离开市场,孤立地、片面地强调导向,结果必然是既没有经济效益,也没有社会效益,最终导致意识形态弱化,政治导向虚化。从一定意义上说,市场检验就是群众检验,远离市场就是远离群众。要坚持导向、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必须占领市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才能更好地坚持“二为方向”。

实践证明,片面强调意识形态特性或产业形态特性的倾向,都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首要的任务是要解放思想,推动文化产业观念创新。要破除孤立强调宣传导向的观念,确立在正确导向下抓市场份额就是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的思想;破除“面向市场”会导致意识形态领域失控的观念,确立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有利于发展文化经济、繁荣先进文化的思想;破除就文化谈文化、文化部门是非生产性单位的观念,确立文化经济一体化、文化产业是支柱产业的观念;破除发展文化经济单纯依赖政府投入和政策保护的传统观念,确立政府职能主要是“管”不是“办”、发展文化产业必须依靠市场的观念。

(三)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文体体制的改革没有现存的模式可借鉴,不可能有一个十全十美、一步到位的操作方案,需要我们积极大胆地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文化产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基本属性,要求文化产业的改革既要体现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又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既要借鉴经济领域的成功经验,又要借鉴外地文化产业发展的有益经验,在实践中探索XX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之路。

改革体制,目的是建立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文化产业发展体制。与我县经济发展、经济改革相比较,我们的文化建设、文化体制改革总体处于滞后状态。在经济全球化、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新形势下,文化体制不加快改革步伐,就会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很难设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阶段,文化体制还能继续依靠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垄断或半垄断地位,做大做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也很难设想,在我县文化领域逐步扩大对外开放,直接面对外来文化经济进入的条件下,我们的文化能够用旧有的体制守住民族文化,发挥好意识形态的引导功能,能够在国内有很强的文化竞争力;更难设想,我们的文化能够在旧体制下扬长避短、主动融合、全面创新,从而确保在全球化条件下的文化安全。凡此种种,都需要我们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产业发展体制。

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有两个,一是市场主体的定性,即文化单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微观主体,具有事业和产业双重属性,还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文化部门,是一个与市场无关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二是市场主体的定位,即文化产业部门是政府还是文化单位,是政企不分、管办合一,还是政企职能合理分开、管办职能适当分离?

首先,要区分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指导,一手抓好公益性的文化事业,

一手抓好经营性的文化产业。发展先进文化,这两大类都需要进行体制改革。公益性文化的发展要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从政府的角度讲,应当高度重视,制定政策,扶持发展;从文化单位来讲,不能脱离财力、脱离市场谈公益性文化的发展。公益性的事业单位,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大环境,深化内部改革,加强成本核算,实行企业化管理。经营性的文化产业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支撑,是文化实力的核心和推进改革的重点,要坚持市场主导的方向,按照产业体制的要求理顺管理体制。要打破地域和行业界限,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包括外资投资文化产业中符合政府规定的有关行业,实现文化经济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和公共化。在国家法制规范和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形成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跨地区、跨产业、跨所有制联合经营的新格局。

其次,按照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合理划分宣传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单位的职能。管理部门要转变宏观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坚持依法行政,多提供政策法律保障,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文化体制改革是一项政治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既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又要细致稳妥、有序推进。

第三,调整结构,组建集团,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文化产业的规模对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很多地方的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集中度不够,缺少规模化、实力强的文化产业集团,使丰富的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文化品牌竞争优势。应当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和文化资源的集中程度以及产业链的关联效应,加大对文化支柱产业的投入,加快组建具有规模优势的文化产业集团,尽快形成文化经济的生产和竞争能力。我们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经济文化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改善投资环境,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地区的文化集团和文化品牌。

组建集团要抓住四个要点:一是做好管办分离工作。按照有利于增强文化竞争力和实力的要求确定管理部门的职能;二是按照现代文化集团的组织结构理顺集团内部关系,实现“化学反应”,不搞“翻牌”集团,使集团真正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三是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和保障制度,使集团在资源、投资、人事、社会保障等方面能依法自主有效运作;四是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打破壁垒,强强联合,提高整体实力。

第四,转换机制,培育新型市场的竞争主体。当前,文化单位内部都在推行劳动用工、干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很多地方在竞争上岗、全员聘用、目标管理、绩效挂钩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但是,如果不把内部改革与确立文化单位市场竞争的主体地位联系起来,内部改革就不可能彻底,其活力、竞争力不可能得到加强。因此,要明确文化单位改革的目标,围绕增强市场主体的竞争力推进内部改革。另外,内部改革还要与相关配套政策特别是各项社会保障政策联系起来,保证内部改革的向前推进,促进市场体制的完善。

发展文化调研报告篇4

我县总工会积极落实《关于认真做好最低工资标准执行情况监督的通知》有关文件精神,工会领导非常重视此项工作,认真按要求做好我县的最低工资标准执行监督检查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切实做好最低工资标准执行监督检查工作,我县工会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了以工会主席为组长的县工会最低工资标准执行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统一协调指挥,落实上级工作安排,制定工作具体计划。

二、做好宣传教育

我们省的最低工资标准为630元,做好最低工资标准执行监督检查工作,确保这项政策落到实处,是切实维护职工权益,获得合法报酬的必然需要,我们各级工会应该在关心职工生活,维护职工权益上多做工作,切实保障职工的权益不受侵害,保障全体职工享受正当的工作时间和强度,享受到各项国家规定的福利。把工会真正建设成职工之家,体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为此我们把督促用人单位认真执行新调整的最低工资标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在我县的新闻媒体上进行了广泛宣传,使各用工单位和个人知晓,为使最低工资标准执行得到较好落实提供了舆论支持。

三、开展督促检查

我县总工会专门成立了个最低工资标准执行情况督促检查工作小组,分头深入到各个用工企业进行检查。各工作组共走访调查了近20个单位的5000多名职工。从检查的情况看,大约有一半多的用工单位执行了最低工资标准,但仍有部分用工单位没有执行该项制度。主要原因是这些单位处于停产、半停产的状态,企业自身运转困难,不能保证正常工资发放。

我县总工会今后要将最低工资标准执行监督检查工作作为一项日常工作坚持开展下去,对有能力却不执行该项制度的用工企业加大督查力度,切实保障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都暂时没有能力落实该项制度的企业,也要不定期地进行走访,及时了解企业经营情况,防止出现企业作假的行为。

发展文化调研报告篇5

文化强市,资金先行。近年来,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与工作措施,区委、区政府吹响了全区进军文化产业的号角,掀起发展文化产业的热潮。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市有关会议精神,采取得力创新措施,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围绕这一任务,我们近日组成调查组进行了专题调研,力求在分析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梳理出整合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创新投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思路与建议,助推全区“文化发展争第一”目标的胜利实现,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正视现实,目前我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所谓专项资金,就是指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为落实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拨给行政事业单位,具有专项用途,用于完成专项工作任务,为促进相关事业发展而设立的专项资金。也就是说,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贷*贴息和财政补助等扶持政策,帮助企业做大做强。近3年来,我区投入到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达到万元,每年以%的速度递增。

但是,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我区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方面,没有完全发挥出资金的真正功效,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与不足。同时,管理考核上,也存在一定的漏洞。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没有形成集束效应,专项资金安排比较分散

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全区缺乏整体的规划,造成有关部门各唱各的调,各走各的台,大量低水平项目建设专项资金被分散使用,有限的财力资源被无形之中支解,“撒胡椒面”现象较为严重。

(二)没有考虑统筹兼顾,专项资金使用相对浪费

由于片面强调“专款专用”,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和管理部门在发挥资金使用效益上主动性不足,对专项资金的整合缺乏研究和实践,产生了许多规模小、效益低的工程,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时有发生。

近几年,我区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持续增长,但总量相对较少。据粗略统计,全区文化产业投入中民营企业占%以上,政府财税引导作用发挥不够明显。20xx年我区设立的万元文化产业专项资金,至今尚未完全到位。

(三)没有体现科学考核,专项资金绩效考核难以实施

由于大多数专项资金被分散使用,有的只是短期行为,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因此考核目标难以确定,我区绩效考核工作难以开展。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容忽视,一定程度阻碍与影响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效能。

二、提高认识,充分理解整合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创新投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从规模上讲,能够促进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专项资金项目越来越多,数额越来越大,使用范围越来越广,迫切要求我们对之进行整合。统计数据显示:20xx年我区专项资金数额万元。到20xx年专项资金数额达到万元。近年来,随着财政收入总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发展经济、保障民生、文化强区等重大决策的实施,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增长势头更加明显,迫切要求我们探索全新的管理模式,对专项资金进行合理有效整合。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设立,可以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促进全区文化产业发展;

(二)从模式上讲,可以发挥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大胆改革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模式,推行整合捆绑使用,更好地发挥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多年来,专项资金多头管理,各自为战,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很难形成规模效应,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在统筹和整合上下功夫。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必须推进财政专项资金的整合工作。

(三)从管理上讲,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与管理层次

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专项资金分配管理机制,可以更好地显示资金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经过改革创新,通过全区范围内开展专项资金绩效考评试点,对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项目组织管理、项目实施、项目资金管理、项目工作绩效等方面的指标的考评,以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与管理层次。以项目建设促进各地文化资源、人才资源、市场资源的高度聚集,形成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园区,拉长产业链。

(四)从规范上讲,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工作

与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相结合,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工作势在必行。在《南京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绩效考核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中,市里将对区县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实行绩效考核,将根据《区县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绩效考评体系》进行综合测评,并按得分高低进行排序。确定排序前2名的区县为优秀单位,排序3-6名的区县为先进单位。为了实现我区在全市“文化发展争第一”的目标,我区必须整合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创新投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奖优罚劣,争先创优,激励发展。

整合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创新投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就是为了进一步发挥专项资金的支撑、鼓励和促进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整合使用的思路和建议

(一)注重规划,增强资金整合的契合力

发挥“集束炸弹”功能,解决好安排分散、重点不突出问题。首先,我们要从规划抓起。规划是开展一切工作的指南,只有规划做好了,资金整合才有依据,具体工作才有方向,整合目标才能落实。当前,紧要的是围绕我区产业发展,要通过科学调研、专家讨论论证,进一步明确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投向、扶持方向为重点,制订有利于资金整合的产业发展规划。制订规划要统筹考虑各方面的资金资源,进一步明确全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区域、重点问题,为专项资金集中投向,发挥聚合效应奠定基础。

(二)加强领导,增强组织保障的控制力

没有组织保障,整合资金就会变成一纸空话。整合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改革投入使用的方式方法,调整资金投入的方向和重点,涉及部门利益时,势必会遇到一定的阻力。因此,要加强区政府的统一领导,重点解决好工作协调问题,建立日常议事决策机制,及时根据政府的产业规划、工作规划,精心设计整合平台;围绕所规划的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建立相应的工作责任制,形成在同一项目区资金的统一协调和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口管理的工作沟通联系机制。

(三)搭建平台,增强资金整合的影响力

借鉴外地成功实践经验,着重在建平台上下功夫。搭建以重点产业为载体的整合平台,根据我区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制定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整合措施,把专项资金捆绑使用,使主导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做特做精。搭建以重点项目为载体的整合平台。要对重点项目比如等项目分类排队,本着先重点、后一般,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思路,每年确定一批扶持的重点项目,同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任务,切实增强专项资金投入的针对性,做到目标同向,形成合力。着力引导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有效投入,集中财力解决突出问题。

(四)强化考核,增强资金整合的附着力

紧紧围绕我区文化建设工作会议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以年度目标责任完成情况为重点,客观、公正、科学地考核和评价工作实绩。通过考核,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推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为“文化发展争第一”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文化产业发展绩效考核、目标责任完成情况、日常工作三个方面实行百分制考核,对各项工作任务进行细化、量化,并分别确定分值。考核办法采取单位自评、初步评估和审核评分的办法,根据区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初步评估的意见,确定文化产业发展绩效考核最终得分。

根据全区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组织推进情况,区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绩效考核领导小组每年对成绩显著的部门和乡镇(街道)给予优秀单位、先进单位、专项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表彰,并在全区范围内予以通报。每年从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经费用于文化产业绩效考核工作,报区委、区政府审批后用于配套奖励。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发展文化调研报告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发展文化调研报告多篇范文,共有15539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发展文化调研报告多篇下载
发展文化调研报告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