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教学资源 > 教育教学方案 >

鄂教版四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发布时间:2022-10-19 10:30:07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第一课寻找快乐密码

【设计理念】

情绪是人类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我们一般将高兴、喜悦、愉快等情绪称之为积极情绪或良好情绪,而将愤怒、哀伤、惊怕、恐惧等情绪称之为消极情绪或不良情绪。高兴、喜悦、愉快的情绪能明显促进小学生身体的健康成长。反之,恐惧、悲伤等情绪会危害其身体健康。

四年级是培养孩子情绪控制能力的关键期,如果教育和引导得当,可以使得孩子经常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如高兴、快乐、幸福、满足,使其增强自信心,情绪高涨,精神饱满,既能提高其完成学习任务、参加集体活动的热情,又能促进其健康心理的形成,避免由于长期体验消极情绪而引发的种种情绪障碍。积极的情绪体验会成为学生新的活动动机,使他们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也使他们情感调控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对于儿童来说,快乐应成为主导心境。本活动设计是让学生体验快乐,寻找快乐的策略,学会调节情绪。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初步了解快乐是情绪之一。

情感目标:体验快乐情绪,感受好心情。

技能目标:初步学习更多寻找快乐的方法,学会调节情绪。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验快乐情绪,感受好心情。

难点:学习更多寻找快乐的方法,学会调节情绪。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将学生分成两队,强调规则意识。

学生准备:一段快乐经历。

【教学流程】

环节

目标

操作

建议

观察岛

(热身暖心)

引出本课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情景故事

1.教师讲解教材中观察岛中四个场景图片:小鸟在快乐地唱歌;小蜜蜂在花丛中快乐地采花蜜;小青蛙在田地里捉害虫,非常开心的样子;小羊在高兴地晒洗干净的衣服。

2.思考:小动物的心情是怎样的?

3.教师小结:“这些小动物们快乐的情绪也感染了我们,我们多么希望自己每天也这么快乐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寻找快乐的密码》这一课。”

1.此处教师可酌情调整活动方式。

2.本环节用时不超过5分钟。

活动营

(体验分享)

体验快乐情绪,感受好心情,交流快乐的策略。

活动一:笑容可掬

1.老师讲解活动规则及流程:

规则:全班同学分站成两排,两两相对站好。每次各队派出一位同学,先各自站在原地同对方相互鞠躬,身体要弯腰成90度,并高喊对方的名字问好。然后相对前行,走到面对面时,再相互鞠躬并高喊一次,最后归队(鞠躬者与其余成员均不可笑,笑出声的同学就被对方俘虏,排至对方的队尾)。按排队顺序更换代表人选,直至本队全部同学都参与一次。俘虏的人多的一队获胜。

2.全班交流:你有什么感受?

活动二:分享快乐密码

1.音乐响起时,开始传快乐球,音乐一停,球在谁的手上就请谁给大家说说自己觉得快乐的事情,让别人也和你一起快乐。

2.在音乐声中传球,音乐一停,球在谁的手上就请谁给大家说说自己克服不快乐的方法。

1.学生游戏时要遵守游戏规则。

2.学生交流时教师要给予反馈。让每个同学都有表达的机会。

3.本环节用时控制在20分钟以内。

分享屋

(总结提升)

归纳出寻找快乐的方法。

1.你会用什么方法保持快乐的情绪呢?

2.全班交流。

3.出示书中的几种方法:

(1)每天晚上都要想三件当天所发生的好事,并分析它们发生的原因。

(2)接触能让自己开心的事物,如笑话、相声、小品、漫画、滑稽剧等等。

(3)向朋友和家人倾吐心中的忧愁和烦闷。

(4)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少一些抱怨。

(5)积极的自我暗示,提醒自己要保持快乐。

(6)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别人帮助。

(7)转移注意力,进行适度的体育活动。

1.总结归纳一定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

2.书中的方法可让学生通过默读、齐读等方法产生一定印象。

3.本环节用时至少5—8钟。

拓展园

(拓展延伸)

运用寻找快乐的方法,学会调节情绪。

活动一:故事《伞和草帽》

1.听故事《伞和草帽》

2.交流:奶奶为什么每天都变得快乐了?

3.你得到什么启示?

活动二:我的收获

学完这堂课,你觉得有哪些方法可以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快乐呢?快把你的快乐密码写下来吧!

1.教师要引导学生再次感悟调节情绪的重要性。

2.每个孩子可以结合不同的成长经历运用不同的方法。

3.本环节用时控制在10分钟以内。

【课后反馈】

1.学生对课堂活动是否感兴趣。

2.学生是否体验到快乐的情绪。

3.学生是否会运用方法调节情绪。

【参考资料一】心理学背景知识

积极心理学——积极的情绪和体验

积极心理学是当代新兴的心理学思潮。它关心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以此获得良好的生活。

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极其关注的中心之一。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都有拓延人们瞬间的知—行的能力,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同时,其他实验研究表明,积极情绪拓延了知—行的个人资源,而消极情绪则减少了这一资源,而且,积极情绪有助于消除消极情绪。

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有很多,比如主观幸福感、乐观等。其中,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自己对于本身的快乐和生活质量等“幸福感”指标的感觉。幸福者常常具有:1.具有更乐观的策略和性格;2.倾向于用积极的方式建构生活情境;3.预期未来适宜的生活环境;4.感觉能够控制自己的收入;5.对自己的能力与技能拥有自信。另外,幸福者能够化消极为积极,思考自我以及与自我有关的问题。

Seligman认为一个人选择乐观还是悲观,取决于其解释问题与挫折的方式是采取乐观的归因方式,还是悲观的归因方式。乐观产生健康、康复、精神,而悲观却导致相反的结果。我们对不同的情境已经形成了自动化的反应,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动化反应的意识,从而形成新的、更有效的方法去解释生活的事件。乐观可以使免疫系统更强,可以维持良好的健康方式,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的概率,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乐观还能预测一个人60岁后的健康状况,悲观的人比乐观的人更早开始生病和健康退化,乐观者比悲观者更长寿。

【参考资料二】名人名言

笑是一种没有副作用的镇静剂。——格拉索

世界上没有比快乐更能使人美丽的化妆品。——布雷顿

【参考资料三】关于快乐的小故事

不快乐的王子要去找快乐。有一天,他遇到一位快乐的樵夫。

王子问:“为什么你什么都没有,还会这么快乐?”

樵夫说:“谁说我什么都没有。我吃的饭和你一样多;我睡的床和你一样大;我做的梦和你一样美;你不能自由自在地到处游玩,我可以;你不能随随便便地躺在地上看云,我可以;为什么我会不快乐?”

第二课计划引领学习

【主题说明】

随着小学生年级的升高,学习内容日渐丰富,学习要求也不断提高。在面对复杂的学习任务要求时,学生由依赖于父母和老师逐渐转变为自主安排学习内容与任务,但小学四年级学生自主安排学习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学习辅导时,有必要让学生学会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让计划引领自己的学习。

本节课从心理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四个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制订学习计划的积极意义,练习制订任务明确、操作性强的学习计划,养成计划学习的习惯,分享学习计划成功执行的好处,体验计划给学习活动带来的效率感。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认识制定学习计划的意义和制定学习计划的方法;

2. 情感目标:体验计划给学习活动带来的便利性和成就感;

3. 行为目标:练习制定任务明确、安排合理、操作性强的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养成计划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

难点:培养计划学习的习惯。

【课前准备】

1. 调查小学生计划学习情况。

2.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环节

目标

过 程

建议

观察岛

(热身暖心)

引出本课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观察岛中的2个场景图,并对两个场景图进行对比。第一幅场景图中,男生在写作业,书桌上乱糟糟的,看着一堆书本发呆,不知道该干什么;第二幅场景图中,女生在学校里就把老师布置的作业一项项地记录了下来,回到家后拿出本子做好计划,然后认真地开始写作业,写完一项作业就打一个勾。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更喜欢图中的哪位小朋友?为什么?

3. 请同学举手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4. 教师总结:当我们面临比较多的任务时,提前进行周密的计划,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今天让我们来学习如何合理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导入本课课题。

1.此处教师可酌情调整活动方式。

2.本环节用时约5分钟。

活动营

(体验分享)

引导学生认识养成计划学习的习惯,分享学习计划成功执行的好处,体验计划给学习活动带来的效率感。鼓励学生分享制定学习计划的方法。

活动一:计划大PK

1. 教师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

2. 让每组同学围坐在一起,鼓励学生交流、分享自己曾经制订的学习计划。

3. 每组选派代表呈现出自己的学习计划,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制订最佳学习计划的关键因素:任务明确,安排有序,操作性强。

4. 参照制订学习计划的关键因素,每组投票推选出2名最佳计划制订者,参加班级终极PK赛,由老师和同学一起评出第一、第二、第三名。

5. 教师总结:我们学习的功课和要完成的任务都比较多,为自己制订一份任务明确、安排有序、操作性强的学习计划,会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同学们可以在开学前为自己制订一份学期总计划,并分解为月计划、周计划,也可以为每天的学习做一份具体的小计划。

活动二:给计划把关

6. 教师呈现案例,让学生小组讨论:蕾蕾的学习计划表是否合适?为什么?

7. 请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心理引导: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有效的学习计划,除了任务明确、安排有序、操作性强之外,还应让计划引领学习,将计划落实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而不是纸上谈兵。在落实计划时,应选择合适的、安静的环境,并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适当地调整计划。

1.学生在分享时,教师要巡视。

2.学生交流时教师要给予反馈。

3.本环节用时控制在20分钟以内。

分享屋

(总结提升)

归纳出合理制订学习计划的方法。

1.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制订学习计划的方法。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

2. 教师给予反馈和补充。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制订学习计划的小策略。

(1)把要做的事情分类,然后从自己觉得重要的、紧急的事情开始做。

(2)了解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由多少,并正确地使用时间。

(3)学习时间不宜过长。

(4)合理安排休息时间。

1.总结归纳一定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

2.教师的补充应有事例佐证,便于学生理解。

3.本环节用时至少10分钟。

拓展园

(拓展延伸)

练习制订任务明确、安排合理、操作性强的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养成计划引领学习的良好习惯。

1.组织学生按照教材上的提示,给自己分别制订当天的学习计划和一周的学习计划。

2.请同学分享自己的计划。

3.教师给予反馈和补充,鼓励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加以应用,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1.教师要引导学生写自己的小计划,如学生不明白,可以举例说明。

2.本环节用时控制在5分钟以内。

【练习题】

1.华华认为学习计划可有可无,你同意华华的想法吗?为什么?

2.你是否每天一定按照学习计划来安排自己的学习?

【活动反馈】

1.学生对课堂活动是否感兴趣。

2.学生是否真正认识了学习计划对于安排多种学习内容时的积极意义。

3.学生是否会制定学习计划。

【心理学背景知识】

1.计划策略

计划策略即制定学习计划、设置学习目标和如何完成已制定的目标,具体包括学什么、何时学、在何处学、为什么学和怎样学等内容。当然,这些都要在对学习材料、学习时间、学习环境和自己学习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思考的基础上做出来的,而不能盲目地制定计划,对未按计划完成的任务要分析原因。

2. 计划学习能力的培养

首先,引导学生树立对学生活动自我负责的态度。常用的方法是:在学习情境中,启发学生体会,受迫性学习指令和自主性学习指令给自己带来的不同心理感受,进而树立自我负责的学习态度。

其次,引导学生体验计划学习的目标序列。能以书面形式逐条写出学习任务、具体要求和完成顺序;能以口头形式逐条说出学习任务、具体要求和完成顺序;能在头脑中清晰呈现学习任务、具体要求和完成顺序。

第三,提供机会,让学生不断体会计划性学习的益处,从而形成计划性学习的习惯。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学习周期,比如一天、一周、一月或更长,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体验其对提高学习效能的积极作用。

第三课心胸可以比海宽

【主题说明】

宽容是一种爱、一种美德、一种境界。拥有一颗宽容的心,不仅可以发现更多世界的美好,还能在人际交往中化解矛盾、增进感情。对小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作用的同伴交往中,宽容必不可少。本节课力图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帮助学生认识宽恕的重要性,培养宽广的心胸。引导学生懂得与人交往时应有宽容的态度,不斤斤计较,欣赏别人的优点,包容别人的缺点。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宽容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懂得宽容是一种爱;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他人的宽容之心,以包容的态度应对矛盾冲突;

3、行为目标:能够在日常交往时,做到不斤斤计较,欣赏别人的优点,包容别人的缺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宽容的内涵与重要性。

难点:培养学生以宽容的心化解各种困难和矛盾,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第一,收集有关宽容的事例。

第二,相关课件。

学生准备:观察和收集生活中的关于宽容的小故事。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环 节

目 标

过程

建 议

观察岛

(热身暖心)

引出本课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师讲解观察岛中的图片:一位同学由于匆忙撞到了别人,两个人因此起了争执,互不相让。

2、请学生思考评价两位同学的行为,举手发言

3、教师总结:在日常交往中,有时难免发生矛盾冲突,这时需要注意当事人的行为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之失。当一个人不小心做错事,不弄清情况很容易产生愤怒的情绪进而激化矛盾。

本环节用时约5分钟。

活动营

(体验分享)

通过活动让学生感知体验解开心结带来的快乐,并且在真心话的表白中理解宽容的内涵,提升学生的爱心。

活动一:结绳结

1、两人一组,一人负责打结,另一人结绳结,全班各小组比赛快慢。

2、交流分享解开绳结后的感受,举手发言。

活动二:真心话大冒险

3、在邻桌两人合作完成比赛后,一起继续进行一次小游戏,向邻桌讲述一次宽恕对方而他不知道的事情。

4、听完对方的讲述,你有什么感受?与同学交流分享。

5、心理引导:结开绳结的开心愉悦类似解开心结后的感受,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也会遇上矛盾不愉快,也要努力解开心结,这对于双方都有益,就像大家在真心话中的感受一样,宽恕与被宽恕都会给自己带来快乐。

1.学生比赛时发扬合作精神。

2.学生分享感受时教师要给予反馈。鼓励每位同学都表达自己的感受。

3.本环节用时约20分钟。

分享屋

(总结提升)

对比讲解宽容的内涵,深刻理解宽容的理念并学会运用。

1、引导学生总结宽容对我们生活的重要作用。

2、教师给予反馈和补充。

3、引导学生朗读儿歌,让学生体会拥有一颗宽容的心的快乐感受。

心理引导: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拥有宽容的心。

1.总结归纳一定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

2.本环节用时约10分钟。

拓展园

(拓展延伸)

巩固所学知识,并在实际情境中运用。

1、组织学生思考回答教材上的问题,引导学生用宽容的态度应对实际情境中遇到的相关问题。

2、心理引导: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加以应用,在日常交往中遇到与同学的矛盾与小摩擦时,以宽容的行为应对。

1.引导学生再次感悟宽容的重要性,提醒每个学生在平时运用宽容的方法处理问题。

2.本环节用时约5分钟。

【活动反馈】

1.学生上完这节课的感受。

2.学生是否能以宽容的心对待他人,并从这个过程中产生快乐的体验。

【练习题】

1.完成句子:学会以宽容的心对待别人以后,我感到。

2.记录一件自己最近做过的宽容别人或者被别人宽容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教学参考素材】

老师可根据班上存在的实际问题利用这节课的内容进行补充讲清宽容不是怕人 、不是懦弱等内容。例如:起外号嘲弄人,一方不回应不是怕人,是宽容,如果回应了双方容易吵起来;东西被损坏要别人高价赔偿,之后虚情假意,口是心非不是宽容;不遵守纪律的人影响自己的学习,心理烦又不愿管,当别人发生矛盾时不制止、不管事不是宽容是纵容等事例。

学会宽容的方法。

培养爱心,要用爱的目光、阳光的心态看人、看待一切事物;以美好的心欣赏周边的事物,以真诚的心对待每一个人,以负责的心做好份内的事,以谦虚的心检讨自己的错误,以愉悦的心分享他人的快乐,以真诚的心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以不变的心坚持正确的理念,以宽阔的心包容对不起你的人,以感恩的心感谢所拥有的一切,以无私的心传承成功的经验,以平常的心接受已发生的事实,以放下的心面对最难以割舍的事。

宽容是人的信任、是人的善良、热情、理解、也是人心灵的福、心灵的泉、心灵的美。

宽容是心理健康的心电图,是通向世界的地图。

宽容是一种谦让,宽容是一种爱,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是一种境界。

每个人都有一颗宽容的心, 我们这个世界就很美好。

【心理学背景知识】

1、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自我价值保护原则,是指人们为了保护自我价值,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倾向。通常人们只接纳那些喜欢自己、支撑自己的人,否定自己的倾向于排斥。

自我价值保护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价。自我价值保护是一种自我支持的心理倾向,其目的是防止自我价值受到贬低和否定。由于自我价值是通过他人的评价而确立的,个人对他人的评价极其敏感。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而对否定自我价值的他人则予以疏离,与这种人交往时,可能激活个体的自我价值保护动机。

2、自利性偏差

人们在对某个事件进行时,会按照一种对他自己有利的方面来寻找问题/事件的原因,他们往往对成功的事件进行内归因,而对于失败的事情进行外归因,以避免自我价值受到威胁。比如:我学习好是因为我比别人更努力,这件事情做的很好是因为我在这方面能力很强;我这次考的不好是因为老师出的题目太难了,我把这件事情做砸了都是因为小明他不好好和我配合等等。

第四课在网络的天地里

【主题说明】

网络对小学学生来说已经不陌生。据调查现在小学生上网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网络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重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和辨别能力还比较弱,如不正确引导,很容易产生网瘾或误入歧途,所以本课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上网观念,培养学生合理上网的意识和能力,合理、适度地利用网络,不沉迷于网络。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认识了解网络的利与弊;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态度,体验网络带来的便利与愉悦;

3、行为目标:初步培养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上网行为的能力,学会合理、适度地使用网络。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合理上网的意识,让学生了解网络的利与弊。

难点:培养学生学会合理安排上网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调查小学生上网基本情况;

2、准备上课用的PPT课件;

3、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环 节

目 标

过程

建 议

观察岛

(热身暖心)

引出本课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师讲解观察岛中的图片(或用多媒体呈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网络的各种情况。

2、引导学生思考:看到这个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可以结合学生自身的上网经历谈感想,与全班同学分享交流。

3、教师总结:上网对我们每个同学来说都不陌生,那么我们在享受网络的时候怎么做才是合理的呢?导入本课课题。

本环节用时约5分钟。

活动营

(体验分享)

通过活动,鼓励学生分享和交流自己上网时主要做的事情,引导学生发现网络的利和弊。

活动一:我的网络天地

1、教师引导学生把教材上的表格填写完整,让学生在填写的同时思考自己在网络的天地里都做了些什么?

2、组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结果,选几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3、教师对学生的分享给予反馈,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网络的世界里,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哪些事情。

活动二:小小辩论会

4、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展开辩论,辩论的主题是“你认为上网好吗?”,请正方和反方各站到教室的一边,看那边的人数多,正方和反方必须尽可能多地说出支持的理由。

5、教师总结反馈: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可以了解到上网不仅有很多好处,也有很多的弊端。(教师可以把学生说的归纳总结,呈现在黑板上或者多媒体上。)那么我们在网络的天地里应该怎么做呢?

6、心理引导:结合学生自身的上网经历,理解认识到网络的利与弊。

1.活动一,学生交流时教师要给予反馈。最后引导学生知道上网时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

2.活动二,在同学们辩论的时候,老师要接纳,理解并在最后有个总结,让学生明白网络的利与弊。

3.本环节用时约22分钟。

分享屋

(总结提升)

引导学生归纳出健康上网的注意事项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应该如何合理使用网络,引导学生总结罗列出注意事项。

2、教师给予反馈和补充,对照阅读课本上列出的条目。

3、心理引导:巩固已学的知识,从感性的了解转化为理性的认识,使学生把知识内化,并且努力做到合理使用网络。

1.总结归纳一定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教师的补充应有事例佐证,便于学生理解。

2.本环节用时约8分钟。

拓展园

(拓展延伸)

强化学生对合理使用网络的知识,对之前学习的领悟运用。

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小峰的故事,请同学思考并讨论应该如何帮助他,教师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本组讨论结果。

2、组织学生填写教材上的“健康网络宣言”表格。请几名学生阅读自己的宣言。

3、心理引导: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加以应用,在使用网络时明确目的,合理安排上网时间。

1.教师要引导学生写自己的经历,如学生不明白,可以举例说明。

2.本环节用时约5分钟。

【活动反馈】

1. 学生对课堂活动是否感兴趣。

2. 学生积极参与度怎么样。

3. 学生是否学会合理使用网络,并自觉遵守健康上网的注意事项。

【练习题】

1.多选题:我一般上网是为了,

A.搜索信息B.玩游戏C.与别人聊天D.其他

2.记录一周内自己上网的情况,包括每次的上网时间和目的等,对照检查是否做到了合理使用网络。

【教学参考素材】

深圳:40%小学生上网主要玩游戏 12%学生有网瘾

深圳中小学生网络使用率达96.15%,11.9%的受访者网络成瘾,一系列调查显示“网民逐渐低龄化”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从昨晚起至15日,市卫生和人口计生委、市残联、市文明办、市精神卫生中心(康宁医院)等在市科学馆联合举办“心理卫生周”活动,专家围绕“网络成瘾”为题开设5场讲座。

11.9%的学生上网成瘾

“信息时代中国青少年生活方式调查”报告及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小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调研报告》都显示,在过去一年时间里,我国10岁以下网民从0.4%增长到0.9%,总数大约在300万人左右。约八成小学生9岁前开始接触互联网,更有部分小学生在学龄前甚至1岁就已经接触网络。不仅如此,网络已经成为小学生最喜欢媒介中的第二选择,仅次于电视。在被问及上网目的时,49.8%的被访小学生选择“看动漫、电影、下载音乐等”作为其上网的主要目的,“学习”的选择率达到40.6%,“玩网络游戏”也被40%的小学生列为主要目的。上网的小学生中,只有9.5%的人表示“不玩游戏”。同时,小学生网络成瘾现象初现,有7.1%的小学生是网瘾用户,有约5%的小学生有网瘾倾向。

市康宁医院预防保健科杨曦医生告诉记者,去年西南大学对4000名深圳中学生进行网络调查,结果发现,深圳中小学生网络使用率达到 96.15%,其中成瘾的学生占11.9%。该项调查与2006年深圳市疾控中心相关调查数据相吻合,市疾控中心对397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为9.4%,其中男生(12.7%)高于女生(6.7%)。记者还在采访中了解到,有调查显示,我市小学生拥有个人电脑的比例为82%,八成学生每周上网时间在5小时左右,四成的学生表现出了对网络游戏网站的偏爱,其中小学生和初中生居多。

网民逐渐低龄化值得关注

记者了解到,深圳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从6岁开始接触电脑、网络,在我市是非常正常的。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高文斌表示,如果说在互联网非常普及的时代,一个青少年不上网,这同样是值得非常关心的问题。但专家也指出,在互联网使用方面,中国青少年大量的问题都集中在娱乐或者具体到游戏有关的网络使用上,甚至很多人理解为,日常所说的互联网使用就是上网打游戏;而国外的情况则是,互联网游戏是造成网络使用问题的其中一个原因,但是排不到第一位。

全国性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极端性个案比较多,或者说,有些个案的极端程度比较大,曾发生过人身方面的损伤。市康宁医院心理咨询科主任余常红曾接诊过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学生,余常红说,网络成瘾的孩子仅有极少数被送到医院治疗,而送院的孩子基本上已出现了严重的行为问题。

不要粗暴禁止要正确引导

在谈到如何积极引导青少年健康使用网络时,在昨天开始的“心理卫生周”上专家表示,早期上网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引导,让青少年在最初接触互联网的时候就能充分了解互联网的各种功能以及它的积极影响和消极作用。只有引导青少年把电脑网络主要当做一个学习、工作和研究的工具来使用,那才叫做健康上网。

有着“戒网瘾第一人”称号的陶宏开教授也认为,很多家长最初见孩子会上网很高兴,但当孩子迷上游戏时又大惊失色,他们以为对孩子进行训诫、打骂就会起到效果;结果恰恰相反,家长如果着急焦躁、简单粗暴地反对孩子上网,会导致零至5岁的孩子产生反感情绪,最终无法沟通。为此,陶教授建议,孩子第一概念的形成十分重要,父母要学会引导孩子,当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教育他把电脑当做工具来使用,而不是游戏机。引导孩子合理利用网络,使网络真正成为孩子们学习及获取信息的工具。

深圳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马云驰告诉记者,首先应该肯定青少年喜欢和使用网络是好现象。所谓的沉迷,其实包含了他们对自由的向往和迷恋,因为在他们那个年龄,网络就意味着自由。在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层层僵化的管制之下,在家长们不断要求学这学那的强迫下,他们突然在网络中找到并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所以他们为网络而欣喜并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沉迷网络其实某种程度上是心理和精神的需要,是青少年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需要,但一般家长对此不够了解,以为孩子就是贪玩而沉迷网络。而在得不到理解的情况下,孩子上网的欲望只会加剧,有时会造成一些极端的行为和后果。她认为,面对喜欢和无限向往网络的孩子,家长所该做的是与孩子一起投身到网络的世界中,一起分享上网的乐趣,在同乐的过程中引导孩子正确适度地利用网络资源,并控制孩子的上网时间,而不是一味地禁止。因为,诸多案例其实已经给出了禁止不仅没有收效反而会适得其反的明证。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2005年11月22日公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显示,我国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的13.2%。在非网瘾群体中,另有约13%的青少年存在网瘾倾向。从年龄来看,13~17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最高,达17.1%;从总体趋势看,随着年龄的增长,上网成瘾的比例逐渐降低,30~35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最低,为12%;初中生、职高生网瘾的比例均超过20%。另据上海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近期对上海8所高校近4000名大学生的调查,上海大学生网瘾发生率达到12.9%。青少年网瘾,影响了自身正常的学习、生活,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不稳定因素。当前应采取切实措施,帮助青少年预防和戒除网瘾,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调查发现,网络游戏成瘾、网上聊天成瘾和色情成瘾是青少年网瘾的主要形式,其中男孩子以网络游戏成瘾和色情成瘾为主,女孩子以网上聊天成瘾为主。我国2600万网络游戏用户中,青少年占到80%,其中游戏成瘾者260万。据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去年对广州800多名中学生的调查,有约40%的学生曾经一次上网时间超过6个小时,一次上网时间超过9个小时的学生占31.8%。其中,在最长上网时间超过6小时的学生中,上网聊天的占34.8%,玩游戏的占21.3%;在最长上网时间超过9小时的学生中,上网聊天的占35.9%,玩游戏的占21.8%。青少年网瘾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1、是损害身心健康。研究发现,长时间上网的青少年会出现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孤独、焦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睡眠障碍等现象,严重的可能导致猝死或自杀。去年5月,天津一名沉迷网络游戏的13岁男孩跳楼自杀;今年2月,北京顺义一名少年在网吧长时间玩网络游戏后猝死。

2、是影响人格培养。网上交友带有虚幻性甚至是欺骗性,一些网络聊天内容弥漫着颓废情绪,语言粗俗。这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容易产生错误引导和不良影响,导致其道德价值观念淡漠,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下降。去年7月,辽宁鞍山一名少女被上网结识的网友胁迫到外地,先后被逼卖淫20余次,直至得到警方解救。

3、是导致学业荒废。一些青少年学生因沉溺网络而无心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最后不得不降级、休学或退学。2004年年底,上海大学81名学生因沉迷网络,学业无法继续,被集体退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近期对全国13所高校的调查显示,80%中断学业的大学生都是由于上网成瘾。合肥工业大学去年的调查也显示,该校退学的学生中有90%是因为沉溺网络而没有修满学分,还有百余名学生因为网瘾出现成绩下降,其中一些学生被降级试读。中小学生因为上网而逃学,辍学,离家出走的更是数不胜数.青少年自控能力比较差,又不善于取舍,沉湎于网上浏览而荒废学业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对这个问题不可忽视

4、诱发青少年犯罪问题。网上的内容良莠不齐,尤其是一些反动迷信、黄色网站网页的不健康内容,使已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成形期的青少年,分不清真善、好恶,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从而导致青少年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一初中生因为上网没钱而偷奶奶的钱被发觉后,居然用凳子砸死奶奶这样的例子真是太多了.

5、网上交友的问题.网上交友聊天是当前青少年上网的主要目的通过问卷分析,青少年与网友见面的占11.5%,从不见面的占56.3%,偶尔联系的32.2%。网上交友都是在“背靠背”的情况下进行,易使青少年产生说谎、虚拟的心理反映,与网友见面潜在着极大的危险性,我市就发生过五名高校大学生与网友见面遭强奸的事件。前不久三峡晚报上不就刊登了几个互不相识的初中生在网上认识后合谋在宜昌抢劫被抓的消息吗,因此,网上交友不慎易使青少年的自身利益受到侵害.

【心理学背景知识】

一、网络成瘾及其理论

网络成瘾,也称为网络过度使用或者病理性网络使用。它是指个体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其明显的社会和心理功能损害。网络成瘾的原因有很多,现在的研究普遍都支持“失补偿理论”。失补偿理论认为,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干预因素阻碍后,会需求其他的心理补偿,从而满足发展需求。因此,上网行为即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心理补偿行为的一种体现。如果正确控制上网行为,能够在一定程度对儿童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帮助他们缓解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缺失,但如果过度的使用,会引起儿童出现发展偏差或中断。

二、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的特点

1. 上网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的环境地点最多的是网吧和家里。而网吧上网的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的可能性要显著高于其他地点。由于网吧以营利为目的,缺少家长和老师的监控,中小学生只要付费就可以进行各种网络行为,如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甚至是浏览黄色网页。而中小学生自制力较差,对外界信息充满好奇心并且缺少思考分辨的能力,于是容易长时间沉溺在各种网络活动中。

2. 网络内容:绝大多数网络成瘾的中小学生主要在网络上玩游戏和进行聊天等休闲社交活动。这与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有关。中小学生处在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因此他们渴望与人交往,融入社交网络中。因此,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体验到孤独感的中小学生试图在网络中得到社交归属感的补偿。而网络游戏,缓解了中小学生的学业压力,并且满足了那些在学业上受挫的学生的成就感和自尊感。

三、小学生网络成瘾的家庭、学校影响:

对于小学生而言,家庭和学校是影响他们网络行为的最重要因素。

1. 家庭:亲子关系是影响孩子发展的重要因素。过分纵容孩子和过分限制孩子都容易使得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受挫而沉溺于网络时间。另外,家庭亲密度、家庭矛盾性对于小学生的网络成瘾影响尤为显著。家庭成员之间的吵闹、相互攻击等消极的行为会使得孩子逃避现实生活,更易于网络成瘾。

2. 学校:儿童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时期,他们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急于从老师、同伴那里得到认同。但是由于教育的模式,大多的学校里采取以学业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好坏,并且也缺少对于自我肯定与认同的教育,导致他们从网络中寻求这方面的补偿,导致网络成瘾。

第五课自信的我最美丽

【主题说明】

自信心,是个体对自己力量的充分估计,从而对自己产生的一种信心,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内容。自信心是人的成长与成材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学生如果自卑,看不到自己的力量,总是认为自己不行,搞不好学习,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固定的心理定势,给学习带来消极的影响。

四年级是小学生从小学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时期,是学生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在对自我评价上,他们开始不再完全依赖他人的评价,开始独立地对自己进行评价并且开始偏重对内心品质的评价。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有时甚至“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心理。相反,有的学生由于成绩不好或某方面的不足得不到班级同学的重视,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自己失去信心。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懂得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有自信,认识到成功的关键是自信;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成功的感受;

3、行为目标:使学生掌握几种相信自己、建立自信的方法,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懂得成功的关键是自信。

难点:使学生掌握建立自信的方法,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自信心的小故事。

学生准备:收集自信的照片、关于自信心的名人名言。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环 节

目 标

过 程

建 议

观察岛

(热身暖心)

引出本课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师讲解教材中观察岛中的图片:一幅图中的小朋友昂首挺胸,自信十足地在演说;另外一个小朋友低着头,很不自信地在演说。

2、学生思考:你认为谁能竞选上班干部?为什么?与同学交流看法。

3、教师总结:相信自己我能行,是自信的表现,也是别人信任你的基础,是成功的关键。导入本节课题。

1.此处教师可酌情调整活动方式。

2.本环节用时不超过5分钟。

活动营

(体验分享)

通过活动,鼓励学生体验自信表达的感受,懂得人在任何时候都要对自己充满信心。

活动一:竞选擂台

1、教师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竞选目标,并用三分钟准备竞选宣言。

2、请同学上台竞选,并组织其他学生投票。

3、统计票数,请竞选胜出的同学谈感受。

活动二:小鸟会飞了

4、听故事《我学会飞了》

5、交流:这个故事带给你什么启发?与同学分享你的感想。

6、心理引导:教师对学生的分享给予反馈,引导学生认识到相信自己,敢于尝试就是自信的表现,自信才能成功。

1. 学生在填写竞选项目和竞选词时,教师要巡视,给予指导鼓励。

2.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上台竞选者的表情神态动作,感受自信。学生交流时教师要给予反馈。

3.本环节用时约20分钟。

分享屋

(总结提升)

强化学生对自信心的理解,掌握几种相信自己、建立自信的方法。

1、自信能给人带来力量,使人把事情做得更好,还能让人心情愉悦,神采奕奕。学生思考:你觉得怎样才是自信的表现?

2、组织学生发言,教师结合课本上的例子总结。

3、心理引导:自信带给我们很多好处,学会自信地学习生活,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以后学着灵活运用不同的增强自信的方法,看看结果会有什么不同。

1. 教师总结的方法可与平时学生的表现结合起来。

2.本环节用时约10分钟。

拓展园

(拓展延伸)

运用学到的建立自信方法,突破自己,更加自信地学习生活。

1、听《小驴的故事》,交流: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

2、自信加油站:贴上自己自信的照片,写上几句自信的名人名言或祝福语,送给自己。

3、心理引导:人们可能由于自卑而不敢去尝试以前失败的事。可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条件都发生了改变时,只要我们勇敢去尝试就有可能成功。要建立自信,积极迎接挑战。

1.教师引导学生发言时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谈谈。

2.本环节用时约5分钟。

【活动反馈】

1. 学生对课堂活动是否感兴趣。

2. 学生是否体验到自信是成功的关键。

3. 学生是否能掌握几种建立自信的方法。

【练习题】

1.选择题:当遇见一道很难的算术题时,我会

A.思考一下,发现太难放弃

B.多试几次,相信自己能够解答

C.直接请爸爸妈妈或其他人帮忙算

D.实在做不出来,请教老师或其他人,并认真学习他们的算法

2.记录一件自己做的自信的事情,讲给别人听。

【教学参考素材】

名人名言:

1、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够撬起地球。 ——阿基米德

2、人多不足以依赖,要生存只有靠自己。——拿破仑

3、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爱默

4、天生我材必用。——李白

5、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7、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 ——居里夫人

小故事《红马家族》

红马家族祖祖辈辈居住在东域草原。东域草原气候干旱,水草稀缺,它们生活得十分艰苦。有的动物告诉红马家族,西域草原水草丰盛,美景如画。红马家族有一个梦想,就是到西域草原过崭新的生活。可是,去西域草原的路途遥远,需要通过许多关隘,可谓困难重重,险象环生。所以,没有一只红马能够成功地到达西域草原。

山神知道了这件事,他决定帮助它们实现理想。一天,山神找到一只健壮的年轻红马。山神说:“我帮你到达西域草原如何?”年轻红马当然十分高兴,它问:“难道你随同我一块儿去西域草原?”山神说:“我给你一个锦囊,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打开它,我就会立刻’出现在你身边。”年轻红马听了十分高兴。于是,它带着山神的锦囊,高高兴兴地上路了。

第一个难关是一座大山。年轻红马一看,山实在是太高了,一眼望不到顶,它从未攀登过这样高的山。它心里有些害怕,但是,一想到有山神的锦囊在手,心中就充满了信心。于是,它顽强地向山上攀登。几天过去了,年轻红马累得筋疲力尽。此时,它向山上望了望,仍然望不到顶,好像连一半还没有爬完,它有些失望。当它准备打开山神的锦囊时,忽然有一股凉丝丝的风刮来,令年轻红马感到十分舒服。它想,原来山越高,天气越凉爽。既然这样,就索性向上攀登好了。它越爬越高,山上渐渐变冷了,它有些吃不消了。卧在一块巨石上,它想,如果再向上爬,会不会被冻死呢?它决定打开山神的锦囊。这时,一只小鸟从它的头顶飞过。它的目光跟随着小鸟眺望远处。忽然,它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绵延起伏的山峦低下了头,远处是一片茫茫无际的绿色风景。天哪,自己已经到达了山顶。

年轻红马兴奋极了。下一步,它将下山,进入第二关:闯森林。经过一番努力,它下了山并顺利地进入了一片森林。它早就听说森林中有很多猛兽,所以心里不免有些紧张。它刚进入森林,就遇到了一只黑熊。黑熊张牙舞爪地向它冲了过来。它本想拿出锦囊看一看,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它只得撒开四蹄,狂奔起来。当它停下来的时候,已不见黑熊的踪影。此后,它又遇到了灰狼、狮子、巨蟒等,它都轻而易举地逃脱了。这时它才明白,自己的奔跑速度是非常快的,其他动物很难追得上。这样,它很快就走出了森林。’

此后,它又穿越了大河、沼泽地等,都化险为夷。

这一天,它来到了梦寐以求的西域草原。这里青草无边,河水清澈,鸟语花香,如同进入天堂一般。此时,它忽然想起了山神的锦囊。它想打开它,看一看山神是否能够出现。可是,当它打开锦囊之后,等了半天也没有见到山神的影子,它很纳闷。为了弄清事情的真相,它返回了东域草原,找到了山神。它质问山神为什么不讲信用。

山神说:“你们完全有能力到达西域草原,可是,你们缺乏的是自信,并不需要我的保护。那个锦囊就是我给你的自信,所以,你成功了。”

年轻红马听了这番话之后,豁然开朗。

此后不久,红马家族成员都顺利地迁移到了西域草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心理学背景知识】

自信与自我效能感

自信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是个体对自己的积极肯定和确认程度,是对自身能力、价值等作出正向认知与评价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自信是个体在成功后亲身体验到的一种良性情感,是一种经验型概念。通俗地说,自信不是在个体得到之后才相信自己能得到,而是在还没有得到之前就相信自己一定能得到的一种信念。一个自信的人应该具备正确自我评价、完全自我接纳和良好社会适应三个特征。

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首次提出,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的主观判断、评价和信念。自我效能感不是技能,也不是一个人的真实能力,而是个体对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拥有技能与能够整合这些技能从而表现出胜任行为,两者是有很大差距的。即使个体拥有完成任务所必需的技能并知道如何去做,如果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产生怀疑,也不可能表现出胜任行为。自我效能感是只针对特定任务领域而言的,并不是一个一般的个性特质。班杜拉认为,由于不同活动领域之间的差异性,所需要的能力、技能也千差万别。一个人在不同的领域中,其自我效能感是不同的。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富有自信心,能积极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缺乏自信,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会灰心丧气,产生无助感。可以说自信是自我效能高的一种表现。比如自信的人不一定是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表现出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但是自信一定是此人在很多事情上高自我效能感的累积总和。因此,要想培养自信,可以从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入手。

第六课问号伴随学习

【主题说明】

小学四年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探究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而探究欲望又是从问题开始,但部分学生存在“怕提问”的心理障碍,缺乏积极主动发现和捕捉问题的能力,更缺乏提问的勇气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品质是小学生学习辅导的重要内容;敢问、善问的品质是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部分。本节课力图从心理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四个方面,帮助学生认知提问的重要性,培养其敢问、善问的精神和能力。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提问的意义和重要性,了解提问的多种方式方法;

2、情感目标:消除学生“怕提问”的障碍,激发敢于提问的动机;

3、行为目标: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活动,学生能明白提问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习成长,消除学生“怕提问”的障碍;

难点:通过活动,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课前准备】

1、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2、学生课上提问情况调查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环 节

目 标

过 程

建 议

观察岛

(热身暖心)

引出本课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教材观察岛中的场景图:爱迪生学习母鸡的模样趴在鸡蛋上孵小鸡,边孵蛋边脑海里浮现母鸡在自己的鸡舍孵出小鸡的场景,心中也充满着期待和兴奋。(有条件可以用多媒体呈现)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说说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

3、请同学们举手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4、教师总结:凡事要有探究精神,即便失败了,也能从中获得经验,要勇于思考,尝试。正是善于观察,敢于思考,才让爱迪生成为了著名的科学家。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是否也需要有这种敢于质疑,勇于思考的品质呢?今天让我们来学习这一课(导入本课课题)

1.此处教师可酌情调整活动方式。

2.本环节用时不超过5分钟。

活动营

(体验分享)

消除学生“怕提问”的障碍,激发敢于提问的动机;培养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心理品质。

活动一:敢于提问

1、教师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

2、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理解图画中的内容(有条件可以用多媒体呈现)。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果你是有疑问的小男孩,会怎么做?为什么?

4、教师引导学生明白,敢于提问,勇于质疑是帮助我们提高学习效果的途径的理念,了解盲从或从众而不敢提问并不利于学习。

活动二:提问促成长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分享在学习中因为自己敢于提问而取得重要收获的经历。

6、各小组选派学生在全班进行成功经验分享。

7、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从理性上认识因为敢于提问而取得重要收获的效能,让学生明白提问促进我们的成长。

活动三:提问能手

8、以小组为单位,对“保护水资源”这一主题进行提问竞赛。

9、教师提出活动要求:围绕主题进行提问,力争提问的数量多且质量高。

10、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尽量避免无效的提问。

11、师生一起综合提问的数量和质量,共同评选“提问能手”小组。

12、教师给予“提问能手”小组一定的鼓励,让他们获取成就感。

13、心理引导:培养敢于提问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认识敢于提问,勇于探究是自己学习的真实需求。

1、学生交流时教师要给予反馈。

2、引导学生克服盲从或从众的心理,敢于提问,勇于质疑。

3、教师也可根据实际自行调整提问的主题。

4、学生在分享时,教师要巡视。让学生充分进行分享,以求获取提问促成长的效能感。

5、本环节用时约20分钟。

分享屋

(总结提升)

归纳出善于提问应注意的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分享屋中的文字内容。引导出本环节。

2、教师提出问题:读完了这段文字,结合我们这节课前面所学的内容,你了解到了哪些问题吗?

3、学生反馈

4、教师给予归纳和补充,最后板书出教材中有关善于提问应注意的几点注意事项。

5、心理引导:巩固已学的知识,从感性的了解转化为理性的认识,使学生把知识内化。

1.总结归纳一定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

2.教师的补充应有事例佐证,便于学生理解。

3.本环节用时约10分钟。

拓展园

(拓展延伸)

强化学生对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促成长的理念以及善于提问的方法,是对之前学习的领悟运用。

1、教师布置课外拓展作业:学习完这堂课,请坚持在每天的学习之余,尝试向自己或同学、老师、家长提出一个问题,并力争解决这个问题。看看经过一段时间后,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有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

2、心理引导:把课程上学到的知识投入应用,帮助学生形成会提问的能力和培养其良好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行为习惯的。

1.教师要引导学生写自己的小计划,如学生不明白,可以举例说明。

2.本环节用时约5分钟。

【活动反馈】

1、学生对课堂活动是否感兴趣

2、学生是否真正消除了“怕提问的”障碍;

3、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到的多种方式提问。

【练习题】

1、课下我提出了的一个问题是。

2、尝试多提问,并力争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学习到了 。

【教学参考素材】

(一)课前小调查

1、课堂上回答问题会跟随其他先回答的同学说。

是()不是( )

2、有不懂的地方,看见别人没举手,自己也就不举手了。

是()不是( )

3、遇到问题,我喜欢和同学一起讨论。

是()不是( )

4、经常向老师或他人请教不懂的问题。

5、在观察或思考时,重视自己的看法。而且在遇到问题时,对自己的看法很有信心。

是()不是( )

6、为更好地理解老师讲的课程,我会对笔记等内容归纳成问或不问。

是()不是( )

7、我经常在课上大胆提出我的问题,说出我的看法。

是()不是( )

8、在课上总是再问为什么,我不怕同学笑话。

是()不是( )

9、老师在课上提出的一个问题,我总是会进行多种思考。

是()不是( )

10、在课上我经常问的与众不同。

是()不是( )

(二)观察岛中备选资料的备选材料

动画片《小头儿子大头爸爸》

【心理学背景知识】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心理学家发现,不同的人在思维能力的差别是很大的,这种差别主要是在后天的培养中形成的。每个人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习惯不同导致的。所以,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

要培养“凡事问一个为什么”的习惯。这是因为疑问是积极思考的前提。问题的产生与解决会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我国古代教育家孟子就很提倡质疑,他认为,有疑问的学习才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他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质疑的谨慎,反对那种没有疑问的学习,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不少有经验的老师都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要有一问多思的习惯这里的多思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思维要有广度。很多问题,往往不是只有一种方法。所以,训练学生不应只满足于问题的解决,而是要尝试多种方法,然后进行对比,找到一种一种更合理的办法。其二是思维要有深度,解决问题不能浅尝则止,对于每个问题都要有勇气探究其内部蕴含的知识点,以求领悟其精髓。

要培养善于求异思维的习惯。求异思维就是要与众不同,与习惯不同,即要求思维具有独创性。很难想象,一个人连一点与众不同的意见也不能发表,将来还会有什么创造性。求异思维(又称发散思维)是一种朝着许多不同的方向、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的方法的思维。它要求学生能摆脱别人的影响,不拘泥于传统与惯例,即思维要具有流畅性、变通性与独创性。例如,在语文学习中找出同一个词的反义词、近义词、同义词;对同一个问题采用不同体裁、不同风格去写;扩写、改写、续写文章;在解决数学题目时运用多种方法。

“为什么”训练法

经常在头脑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如:“为什么天是蓝的”“为什么人要上学读书”“人为什么叫人而不叫别的”等。“为什么”是儿童时期最愿问的问题,实际上只问自己“为什么”,我们的大脑才开始真正运转。

一物多用训练法

寻找一件物品的多种用途。一般看来,一件物品只具有一种功用,如钢笔就是用来写字的,但实际上每件物品都隐含着多种用途,如港币可以用来压纸,笔尖可以用来扎孔,笔帽可以用来画圆等。进行一物多用的两个好处:一是在要用的物品不在的情况下,可以寻找其他物品代替,而不至于手足无措;二是有助于发明一物多用的物品,如多用笔,多用书包等。

一题多解训练法

即寻求一个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方法都不止一个。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找到一个解决方法后应尽量去考虑问题的其他解决方法。多想出一个方法,学生的思维就多前进一步。

问题教学法的心理学依据

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和策略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解决或创造性的解决自己所面临的新问题,问题解决是最高形式的学习活动,创造力则是问题解决的最高级表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也是时代对教育对人才的迫切要求。

一、问题及问题解决

1、“问题”的本质

所谓“问题”,就是“疑难”或“难题”,是个人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感到疑难的情境。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就是指在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问题一般包括四个成分:(1)问题的起始状态,即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条件的描述;(2)问题预期的答案或目标状态,即关于构成问题结论的描述。问题解决就是将问题起始状态转换成目标状态或预期状态;(3)障碍,是指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影响问题顺利解决的因素;(4)方法,指用来解决问题的程序和策略。

2、“问题”的类型

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根据问题的性质可以将其分成不同的类型。

(1)根据问题的明确程度可将问题分为界定清晰的问题和界定含糊的问题。界定清晰的问题是指给定的信息和要求,以及达到的目标状态都很明确的问题,如给一篇课文概括中心思想,提供了一篇课文,目标是概括中心思想,给定的问题很清晰,由问题的初始到问题的目标,不会产生歧途而影响直接到达问题的目标,其途径是唯一的。而界定含糊的问题是指给定的条件或目标没有清楚说明或对二者都没有明确规定的问题,如一篇课文的鉴赏角度,其对问题目标的界定是模糊的不是清晰的唯一的,留下了许多选择的余地。一般而言,界定清晰的问题相对容易解决,界定含糊的问题较难解决,解决这类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思维,对问题的解决者的能力要求比较高。

(2)根据问题的内容可以分为具体问题和抽象问题。具体问题是指针对特定具体情境的问题。如某个词语在可定的语境中的意思。抽象问题是关于非特定的一般情境的问题,是较难回答、概括性比较高的问题。如“人生的境界是什么” “如何写一篇作文的问题”等问题。

(3)根据问题的层次和水平可以分为呈现型问题、发现型问题和创造性问题。

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J.W.盖泽尔把“问题” 分为三类,即呈现型、发现型和创造型。呈现型问题指的是由教师或教科书给定的问题,其思路和答案都是现成的,直接体现着教师和教材编写者的思考。显然,这类问题并非学生主动参与的产物,而且往往追求标准答案,因而一定程度上压抑求异、质疑的精神。相比之下,“发现型”和“创造型”问题更具有创造价值。相比之下,这两类问题的共同特点是:1、从问题产生过程来看,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探索的结果,是“愤” “悱” 的结果,具有一定的自主性。2、从问题解决的过程看,由于具有强烈的内驱力,学生一般会孜孜以求,探究解决,表现出执著的追求性。3、从问题的本身特点看,它不是在老师统一要求下的产物,会更具有个性,是个性思维的表现。4、从问题的答案来看,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二者的区别在于,创造型问题是人们从未提出过的问题,没有先例的;而发现型问题的答案大多是已知的,发现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情境的再创,从人类认识的角度看,未提供新见解,但从学生认知个性来说,却是独立的发现,是探索,这种探索过程中所形成的意识和思维发展下去,就是真正的创造和发现。就学生目前而言,最有使用价值的是发现型问题。

二、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

心理学界一般倾向于不解决问题的过程分为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1.发现问题。问题解决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问题只有在被发现的时候,才能引起人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问题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能否发现,我的问题明显易发现,有的问题隐蔽不易发现,同时有的人善于发现问题,有的人则对问题熟视无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不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前者是思维是否敏捷的表现,后者只不过是方法和实验的运用。实验证明,发现问题的能力是个体思维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问题能否发现取决于三个因素:

(1)主体活动的积极性。主体活动越积极,接触面就越广,就能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问题。

(2)主体的求知欲望。有强烈求知欲望的人不会满足对事物的一知半觉,终会刨根问底,常会在别人习以为常的地方发现问题,即在无疑处有疑。

(3)主体的知识经验。知识越丰富,视野就越开阔,也就越容易发现问题。

2.明确问题:就是通过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要求与条件及其他们之间的联系,把握问题的实质,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

3.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方法和策略。提出假设是具有创造性的阶段,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阶段。如学生提出的解题设想、教师撰写的教与学方案、医生治疗方案。

4.检验假设:通过一定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

三、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影响因素

(一)有关的知识经验

任何问题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策略和技能,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专门领域的知识、技能和策略。

(二)习惯定势与功能固着

1.习惯定势:定势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具体实践中常常用一种自己熟悉的方式去解决不同情境下的新问题。

2.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一种从物体的正常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也就是说,当一个熟悉了一种物体的某种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的其他功能。

(三)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个体面临的刺激模式与其已有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一些简单而熟悉的问题,由于问题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变化而干扰阻碍了问题的解决。

(四)酝酿效应

当一个人长期致力于某一问题解决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如果他暂时停下来去做别的事情,几小时,几天或几周之后,他可能会忽然相到解决的办法,这就是酝酿效应。

(五)原型启发

所谓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原型之所以能起到启发作用,是因为原形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着某些共同点或相似处。通过联想,人们可以从原型中间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六)情绪和动机状态

在一定限度内,情绪和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的效率成正比。情绪的性质也影响到问题解决,情绪过于高亢或低落都会影响问题的解决。

第七课沟通小达人

【主题说明】

沟通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阶段和每个方面。婴幼儿会用哭闹、微笑来进行沟通,儿童成人在游戏、学习、工作上也有他们特定的沟通技巧和方式。大量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沟通对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幸福感的提高等有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人际沟通的重要性并了解自己的沟通状况;

2、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自己与他人的沟通过程;

3、行为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掌握沟通的技能、技巧,并能够运用于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沟通的技能、技巧。

难点:学会把沟通的技能技巧运用于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收集与本课相关的事例。

2、做好课件。

学生准备:思考自己人际交往中所遇到的问题、自己对问题的解决方式及解决的效果。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环 节

目 标

过 程

建 议

观察岛

(热身暖心)

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沟通方面的问题。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观察岛中的场景图:小男孩在校外遇到熟悉的老师,却不敢主动打招呼。

2、分析学生害怕沟通的心理现象

3、引导学生分享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沟通问题,回答问题:在校外遇见熟悉的老师,你愿意主动打招呼吗?为什么?如果你是老师,会怎么想?

本环节用时约5分钟

活动营

(体验分享)

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自己与他人的沟通过程。

活动一:测一测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活动一中的小测验并进行测试。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沟通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活动二:学会倾听

3、教师组织学生围成一个圈,并要求学生听到老师喊到包含5或5的倍数的数字时,集体跳一下。

4、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活动。

5、讨论问题:为什么会有同学没有跳起来?通过这个游戏,你想到了什么?

活动三:如何沟通

6、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活动三中的情景。

7、将学生分组,每组选两名代表用不同的态度表演事后丽丽和蕾蕾的沟通过程。

8、请各组代表分享:当他人粗暴地与你交流时,你有什么感受?当他人平静地与你交流时,你有什么感受?

9、心理引导:引导学生了解沟通的重要性,明白沟通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倾听是沟通中重要的品质,训练正确的沟通方式是有效的沟通所必需的。

本环节用时约25分钟

分享屋

(总结提升)

1、让学生掌握人际沟通的技能、技巧。

2、学会运用沟通的技能技巧解决实际问题。

1、引导学生归纳听、说、问、看在沟通中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分析在与人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3、心理引导:掌握沟通的核心技巧,了解沟通中存在的误区,是培养与训练沟通技能的重要环节。

本环节用时约10分钟

拓展园

(拓展延伸)

通过活动让学生掌握沟通的技能、技巧,并能够运用于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

1、教师布置课外拓展作业:你在与他人交流中存在哪些问题?今后打算如何改变?

2、心理引导:把课程上学到的知识投入应用,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培养与训练沟通技能技巧。

本环节用时约5分钟

【活动反馈】

1、学生对课堂活动是否感兴趣;

2、学生是否认识到自己在沟通中存在的障碍;

3、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到的技能与他人进行交流。

【练习题】

1、你所学习到的沟通技巧是什么?

2、举一个你在生活中运用所学到技巧的例子。

【教学参考素材】

一、心理学有关人际沟通的内容

人际沟通是指信息、思想、情感等在人与人之间传递和交流的过程。这一过程的进行不仅需要有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收者,还要有反馈、障碍、背景这三种要素才能人际沟通这一过程顺利进行。信息源和信息接收者是沟通的双方,它们互为沟通的主体和客体;信息是指信息源索要传递的思想、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内容;通道则是指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载体,比如视听信息、身体语言信息等;反馈则是指信息接收者对信息源及其所发出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这一过程使沟通成为一个双向的交互过程;障碍是指沟通过程中阻碍信息理解和准确解释信息的因素;背景则是指沟通过程所发生的环境。

人际沟通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非语言符号系统是指人际交流过程中为传达信息所使用的身体动作、姿势、表情、等。它包括无声的非语言沟通(面部表情、肢体语言、静态姿势、人际距离)和有声的非语言沟通(语速、语调、哭笑、呻吟等)。

人际沟通的策略主要包括印象整饰、倾听及非言语行为的掌握、自我揭露、表达等四个方面。印象整饰是指通过符合社会公认标准的衣着打扮、赞扬服从别人等方式而给人留下好印象的认知策略;倾听是指一个人全身心的去感受对方在说话过程中所表达的所有言语和非言语信息,从而达到能够理解对方的一门艺术(下面有具体介绍);非言语行为的掌握是指通过使用恰当的身体语言、语音语调、目光、表情等来达到有效沟通的策略;自我揭露指向接收者传递沟通者自己的信息,这一过程不仅能让信息接收者更了解自己,也传递了对信息接收者的信任的态度;表达指用清晰恰当的语言向接收者传递自己的思想、观点、态度等。

二、人际交流的基本原则:

1、尽量避免争论;不要轻易的批评、指责、抱怨别人;

2、每个人做一件事都有他的理由,阿拉伯人带头巾,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习俗,不了解别人做事的理由和想法就事而争论只会使双方受伤害;

3、友善的对待他人;人与人之间遇到问题时,把注意力放在别人的好处上,让想法觉得是他自己的,把选择权给他,把决定权留给自己;

4、要主动帮助人;当你遇到困难时是找你曾经帮助过你的人还是没有帮助过你的人;

5、主动与人打招乎,才有别人对你热情,让人感到真实、温暖;

6、评价别人要由低向高;让人感到舒服。

三、补充内容

通过暗示、提醒等方式引导学生归纳正确倾听的方法和技巧,再出示课件后请学生填写。

倾听的方法和技巧:

1、认真倾听

2、鼓励对方先开口

3、鼓励别人多说

4、切勿多话

5、表示兴趣,保持视线接触

6、使用肢体语言,注重暗示,你在仔细听暗中回归、梳理重点,适当的情形下给对方反馈。

第八课我的时间我作主

【主题说明】

小学中段,学生的时间观念初步形成,但是时间管理意识还很薄弱,尚未掌握科学的时间管理方法。合理安排时间是高效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保证,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管理自己时间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意识到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掌握合理利用时间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安排时间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学习与兴趣、娱乐之间的关系;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理利用时间的观念与意识;

3、行为目标: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提高学生时间管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提高学生时间管理的能力。

难点:让学生掌握合理利用时间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收集关于时间重要性的案例或者名言。

2、让学生准备纸和笔。

3、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环 节

目 标

过 程

建 议

观察岛

(热身暖心)

引出本课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师讲解教材中观察岛中的图片(有条件可以用多媒体呈现),重点让学生思考小男孩头上出现的一系列问号:世界上哪样东西是最长又是最短的,是最快又是最慢的,是最不受重视又是最值得惋惜的?没有它,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它看不见、摸不着,不长脚,却跑得快,只见它过去,不见它回来。

让学生猜一猜谜底是什么,可以适当给予指导

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想法,每人只限一次机会,猜对的得到掌声。

2、教师总结:同学们都猜的很对,没错,答案就是“时间”。我们每个人拥有的时间是相等的,但是在相等的时间里能够完成的事情却不同,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其中的原因,并且学习一下如何做时间的小主人,把自己的时间安排的既合理又有效,导入本课课题。

3、心理学引导:从感知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时间安排是合理的:制定计划?还是想到什么做什么?

1.此处教师可酌情调整活动方式。

2.本环节用时约5分钟。

活动营

(体验分享)

鼓励学生感悟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性,学会安排事情的顺序

活动一:东东的烦恼

1、教师组织阅读活动一中的故事,请同学们思考:东东的烦恼是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烦恼呢?

2、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各小组派代表与全班交流。

3、教师给予反馈:东东的烦恼在于不知道该如何合理安排时间。要高效利用时间就要学会有计划地安排事情的顺序。

4、心理引导: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要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制定计划

活动二:时间大战

5、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教材上排序的要求。

6、教师在每组选一位代表与全班同学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并说明原因。

7、教师反馈:让学生明白做事情要注意排序,先做最重要的或者最紧急的事情,其次再做不太重要的或者不太紧急的事情。

8、心理引导:从理解的角度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观念,培养制定时间计划的习惯。

1、学生在填写时,教师要巡视。

2、活动一,学生在交流时,如果跑题了,教师要及时引导,让讨论围绕主题进行。

3、活动二,在同学们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要接纳,理解并在最后有个总结,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3、本环节用时约20分钟。

分享屋

(总结提升)

归纳出合理利用时间的小诀窍

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合理利用时间的小贴士

2、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要合理高效地利用时间你有什么小窍门吗?

3、 教师给予反馈和补充,介绍教材上的方法和诀窍

4、 心理引导:巩固已学的知识,从感性的了解转化为理性的认识,使学生把知识内化。

1、总结归纳一定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

2、教师的补充应有事例佐证,便于学生理解。

3、本环节用时约10分钟。

拓展园

(拓展延伸)

强化对合理利用时间的学习效果,是对之前学习的领悟运用。

1、 组织学生按照教材上的表格来设计周末计划安排表。

2、 请同学分享自己的安排表。

3、 教师给予反馈和补充。

4、 心理引导:把课程上学到的知识投入应用,帮助学生提高合理利用时间的能力。

1.教师要引导学生写自己的经历,自己的小计划,如学生不明白,可以举例说明。

2.本环节用时控制在10分钟以内。

【活动反馈】

1、学生对课堂活动是否感兴趣;

2、学生积极参与度怎么样;

3、学生是否掌握高效地利用时间的方法。

【练习题】

1、这周末你的时间安排是怎样的?

2、经过时间安排,你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吗?

【教学参考素材】

一、时间重要性的名人名言

1、如果有什么需要明天做的事,最好现在就开始。——富兰克林

2、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鲁迅

3、人生太短,要干的事太多,我要争分夺秒。——爱迪生

4、时难得而易失也。——贾谊

5、丢失的牛羊可以找回,但是失去的时间却无法找回。——乔叟

二、是谁从我们身边悄悄地偷走了时间?

1、忽然被老师或班干部分派工作、有亲戚来访、同学间的闲谈、发手机短信、电话聊天、在决定先做哪科作业时用了好几分钟…… (事情的紧急和重要性)

2、“习惯拖延”是最大的时间偷窃者,李同学的那个星期天就是典型的“时间拖延”个案。许多同学都因无法克服小李那样的拖延恶习而感到苦恼,特别是在考试前,每天摆出苦读架式,甚至中午不休晚上熬夜,而收效甚微。

三、如何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时间?

1、强化儿童的时间价值意识

要让学生从小认识到时间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事业当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有意识地传授有关时间管理的知识,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检验他们的时间管理策略的有效性,并给予及时反馈。

2、帮助儿童设定明确的目标

明确的目标是对时间进行有效管理的前提。实践证明,“不知道该干什么”极大地影响了儿童对时间的计划和分配。帮助儿童在设立明确的目标时需要将近期、中期和长期目标相结合,这需要家长和老师的配合、引导。

3、培养儿童良好的自理能力

良好的自理能力是使儿童意识到自己对时间的控制能力的最好途径。它可以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日常生活中对时间的有效控制、效能反馈能使儿童提升自我控制的自信心,从而强化对时间的管理意识和能力。

4、教会儿童集中精力做正确的事

积极的时间管理中“帕瑞托原则”认为,20%的目标具有80%的价值,而剩余的80%的目标只有20%的价值。因此为了有效地管理时间,就应该根据价值来判断投入的时间,也就是说要区分事情的轻重缓急,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有较大意义的目标中。因此教会孩子学会区分事情的重要性、学会集中精力做正确的事情并且坚持完成是培养小学高年级儿童时间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5、纠正儿童的拖延行为

专家们发现拖延是时间管理之大忌。思考和计划固然重要,但行动更重要。拖延是许多学生时间管理不善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帮助学生做到今日事今日毕。

【心理学背景知识】

时间管理

时间是极其重要的学习资源,有效的时间管理可以促进学习,增强自我效能感;无效的时间管理则会削弱信心,降低学习效率。时间管理是自我调节学习的一种重要策略。

1、有效的时间管理策略:

(1)统筹安排学习时间,根据总体目标对时间作出总体安排;

(2)确立有规律的学习时段,高效利用最佳时间;

(3)灵活利用零碎时间,用这些时间处理琐碎事情;

(4)确立切合实际的目标,正确把握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

(5)使用固定的学习区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6)制定有层次的计划,分清任务的轻重缓急;

(7)学会对分心的事物说“不”,集中注意力于当前的活动;

(8)自我奖励学习上的成功,学会延缓满足。

2、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则

“四象限”是美国管理学家科维提出的一个时间管理的理论,把工作按重要性和紧急性两个维度进行划分,分为四个象限,如下图所示:

处理的先后顺序:先是紧急且重要的,其次是重要但不紧急的,再到紧急但不重要的,最后才是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

具体来说:

(1)第一象限是重要又紧迫的事

这个象限包含的是一些紧急而重要的事情,这一类事情具有时间的紧迫性和影响的重大性,无法回避也不能拖延,必须首先处理优先解决。

(2)第二象限是重要但不紧迫的事

这一象限不同于第一象限,这一象限的事件不具有时间上的紧迫性,但是它具有重大的影响,生活工作中好多重要的工作,都需要在事件出现之前做好准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未雨绸缪”。

(3)第三象限是紧急但不重要的事

第三象限包含的事件是那些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因此这一象限的事件具有很大的迷惑性。这些不重要的事件往往因为它紧急,就会占据人们很多宝贵时间。

(4)第四象限是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

第四象限的事件大多是些琐碎的事情,没有时间紧迫性,也没有任何重要性,做这些事情往往会浪费大量宝贵的时间跟精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判断与分析,根据生活中各项活动内容所占时间比例的大小和多少,将这些活动进行归类,帮助他们明确事情的轻重缓急,有重点、有条理地完成任务。

word该篇DOC格式鄂教版四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范文,共有28605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鄂教版四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下载
鄂教版四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案.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