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教学资源 > 教育教学方案 >

窦娥冤教案(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15-01-25 07:21:15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第一篇:窦娥冤教案

窦娥冤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元杂剧的有关常识。

2、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弄清杂剧内容。

3、理解主人公窦娥的性格特征,概括杂剧的主题。

4、分析体会元杂剧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情节冲突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杂剧的语言。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赏读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元朝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一段辉煌的时期,杂剧成为当时一种流行的文学样式,涌现出了大批戏曲名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是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汉卿的《窦娥冤》,了解元杂剧的艺术特色。

二、元杂剧与关汉卿:

1、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剧情的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驾(皇帝)、孤(官员)、洁郎(和尚)等。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是按照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填写的,也可以在曲牌的规定之外,适当加入衬字或增句。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作“科范”,简称“科”,如“再跪科”“鼓三通、锣三下科”。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 有散白、韵白,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2、作者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生卒年不详。他一生“不屑仕进”([元]朱经《青楼集·序》),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他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与当时许多戏曲作家、杂剧演员有着密切联系。元末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明代臧晋叔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明初贾仲明《录鬼簿》说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其中有几种是否为关汉卿所作尚有争议;所作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是元杂剧中悲剧的典范,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序幕),第一折为故事的开端,第二折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折是情节的高潮,第四折是故事的结局。本文选的是第三折,是戏剧矛盾冲突的高潮,也是窦娥性格发展到顶点的部分。

三、理清本文戏剧情节:

第一部分:(开头~“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写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揭露世道不公。 第二部分:(“(刽子云)快行动些”~“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写窦娥告别婆婆。 第三部分:(“(刽子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结束)写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这三部分有张有弛,疏密相间,富有鲜明的艺术节奏。一开幕刽子手摇旗提刀,监斩官厉声吆喝,再配上缓慢沉闷的锣鼓声,舞台一片阴森紧张的氛围。窦娥披枷戴锁登场,呼天抢地的悲诉怒斥,更加重了悲剧气氛。眼看窦娥就要成为刀下之鬼,观众的心绷得紧紧的。然后作者却宕开一笔,转人第二部分婆媳诀别。窦娥哀怨低回的身世之叹与第一部分高亢激昂的斗争精神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她内心世界的另一面,催人泪下,感人至深。剧情发展明显有一顿,形成一张一弛的戏剧波澜。这一“弛”为下一“张”蓄势,从而转入全剧的高潮,真是跌宕多姿,匠心独运,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赏析第一部分:

1、朗读第一部分的唱词(学生齐读)。

2、《端正好》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

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表现了窦娥满腹冤屈与怨恨。

3、“游魂先赴森罗殿”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样理解?

提示:讳饰,实际是说被杀头而死。

4、《滚绣球》中有一句是说命运不由自己掌握,这句话是哪一句?它采用了什么诗歌手法? 提示:“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采用了兴的手法。

5、引用“盗跖、颜渊”的典故有何作用?

提示:这里是用以指责天地好坏不分,黑白颠倒。

6、《滚绣球》中有一句话揭露了社会的严重不公,是哪一句?

提示: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7、概括地说,《滚绣球》一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封建社会,人民不仅在人身权利及政治经济上受压迫,而且在思想上受毒害。在当时的社会中,按当时观念,天地鬼神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是被视为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封建官吏为了愚弄人民,也每每以青天自喻。窦娥开始也受神权思想影响,相信天地鬼神能为她主持公道;当张驴儿把谋害人命的罪名强加于其身时,她仍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只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由于冤情的深重,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她终于觉醒了起来,并终于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真相。使她对天地鬼神由信赖而怀疑,由怀疑又转为愤怒的控诉,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得以横行,良善衔冤,横遭杀戮。“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样,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认识到了善良的人的贫穷命短,罪恶的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也是对封建官府、对现实社会的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但窦娥敢于怒目青天,顿斥大地,对之进行愤怒斥责。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既表达了对天地不公的不满,反映了女主人公初步而又朴素的觉醒意识,又表现了主人公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群众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的反抗精神。窦娥的反抗性格中正闪烁着关汉卿思想的光辉。

但窦娥而的唱词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共鸣。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认识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又能怎么样?她除了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愤怒的控诉以外,只能是“落得两泪涟涟”。

第二课时赏析第二三部分,归纳人物、主题

一、赏析第二部分:

1、提问: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而求远呢?

明确: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展示了她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

3、作者为什么要表现窦娥善良的性格?

提示:这一细节的描写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加丰满动人,性格更加完美。大堂之上,酷刑之下,为使婆婆免遭毒打,她甘愿牺牲自己,屈招了药杀公公的死罪;这折戏中写她赴刑场时,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的细节,可见其性格的善良——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对婆婆是何等的孝顺,但像这样一个完美的善良的妇女,竟然惨遭如此的冤屈,被诬陷为杀人凶手,足见当时的统治是何等的腐败,社会是何等的黑暗。一个素来性格温顺的女子最终也做出了如此强烈的反抗,可见当

时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压迫是何等的深重。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因此,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

4、作者再次利用婆媳对白,叙说窦娥的冤屈,在情节上起何作用?

提示:主要用以激发人物的内心冤屈,表现人物内心愤恨,为后文发三桩毒誓作铺垫。

5、窦娥临死前反复叮嘱婆婆要祭奠她,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呢?

提示:这个问题可从这几方面考虑:

安排婆婆做这些事,是让婆婆有所寄托,以免婆婆孤独痛苦或生轻生之念;这正是体现窦娥难以舍别婆婆,表现了她对婆婆的挂念;

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这样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白发人送黑发人,白发人祭奠黑发人,可以增强悲剧气氛;更加突出社会黑暗,无公道可言。

6、窦娥说自己“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话怎样理解?

提示:因为现实难合人意,她在这种是非颠倒的社会中感到无能为力,只能感叹自己时运不济;另一方面这样说也可以安慰婆婆,减轻婆婆的悲伤,体现了她的孝顺。

二、赏析第三部分:

1、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明确: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亢旱三年”,楚州自然是颗粒无收,那些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贪官污吏自然就无可搜刮。

2、“苌弘化碧、望帝啼鹃”是怎么回事?这两个典故在文中起何作用?

提示:望帝啼鹃:杜宇神话,民间亦有流传,面目与古籍记载颇异,略云:岷江上游有恶龙,常发洪水为害人民。龙妹乃赴下游决嘉定之山以泄洪水,恶龙闭之五虎山铁笼中。有猎者名杜宇,为民求治水法,遇仙翁赠以竹杖,并嘱其往救龙妹。杜宇持竹杖与恶龙战,大败之,又于五虎山下救出龙妹。龙妹助杜宇平治洪水,遂为杜宇妻。杜宇亦受人民拥戴为王。杜宇有贼臣,昔日之猎友也,常羡杜宇既得艳妻,又登高位,心欲害之。一日猎山中,遇恶龙,遂与密谋,诡称恶龙欲与杜宇夫妻和,乃诱杜宇至山中而囚之。贼臣遂篡杜宇位,并逼龙妹为妻。龙妹不从,亦囚之。杜宇被囚不得出,遂死山中。其魂化鸟,返故宫,绕其妻而飞,曰:“归汶阳!归汶阳!”汶阳者,汶水之阳,即《蜀王本纪》所谓“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其妻龙妹闻其声,亦悲恸而死,魂亦化鸟,与夫偕去。

这两个典故主要表明案情是假,冤情是真,也是窦娥用以证明第一桩誓愿并非不能灵验,因为她相信自有天理在。

3、监斩官说:“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这一说在文中起何作用?

提示:反衬窦娥的确冤情深重,怨气冲天。

4、邹衍“六月飞霜”的典故起何作用?

可以衬托窦娥冤案是实,证明并暗示第二桩誓愿也能实现。

5、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6、“东海孝妇”的典故起何作用?

提示:除了暗示第三桩誓愿将要实现之外,更能衬托窦娥的反抗精神。

7、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现实,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合理的,这采用了什么手法?说明了什么?

明确: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作家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想象,让天地震惊,人神共怒,得以应验。虽然违背常理,却又合乎人情,有力地表现了广大人民要求伸张正义、惩治邪恶、洗雪天下冤屈的心愿,符合一般民众善恶有报的心理。

窦娥的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她发下三愿,为的是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感动苍天,让人们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上天被窦娥感动,也说明窦娥冤大恨深,又能增强悲剧气氛。这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愦、吏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呼告无门的社会黑暗现实。表现了女主人公与社会恶势力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超乎自然之上的感动天地的力量。

三桩奇愿也是作家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好理想的形象体现,这说明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虽然憎恶封建统治,却又找不到变革现实的出路,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所以最终还是让天地动容清官平冤来解决问题,这也反映了作家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局限。当然,也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爱憎。

8、提问:“煞”就是结尾的曲牌,为什么关汉卿要把“煞”分成[二煞][一煞][煞尾]三个曲牌呢?

明确:说明蓄积在窦娥胸中的怒火再也无法控制,犹如地下岩浆,冲向决口。也说明剧作家意犹未尽,他要把窦娥的无辜受害,要把人们对窦娥的同情,要把人们对统治者的愤恨表现得痛痛快快,淋漓尽致。于是在结尾处一波三折,把高潮推向顶峰。

在《法场》一折中,窦娥所要经受的是她生命中最后也是最大的一次灾难,经过公堂上黑暗的一幕,她的斗争意识已从朦胧自卫的反抗发展到自觉的反抗,对官府的绝望终于彻底粉碎了她逆来顺受的信仰,从而激发起她那一直被压抑在心底的反叛意识。在此折中,关汉卿没有多写窦娥对生的留恋和对死的恐惧,而是集中笔墨通过她的感情宣泄抨击了造成悲剧的社会因素。这种内心情感在[滚绣球][耍孩儿][一煞]等唱段中获得了充分的展现。一方面写了窦娥的恨,她把悲愤情绪和反抗精神汇成排山倒海的巨澜,狂怒地冲向那些在封建社会被奉为至高无上的神圣象征,王法刑宪,天地鬼神都成了她猛烈抨击的对象,整个社会在窦娥的思想中被完全否定了;另一方面又写了窦娥的怨,这种感情是当她的恨发展到顶点时忽而表现出来的,[滚绣球]的末一句与[煞尾]一段中,女主人公从抨击天地控诉社会转向悲哀自身,从而体现了一个善良的弱女子在强大黑暗现实面前的无可奈何。这一恨一怨,非但没有削弱情感的表达力量,反而还增加了这种感情的丰富性与悲怆色彩。

三、窦娥的人物形象: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他善良勤劳、孝顺贤惠,同时又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拼斗到底。她生于严酷的腐败的封建统治之下,注定要走向悲剧的结局。

四、概括主题: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

五、写作特点:

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

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是本折也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关于本色派的语言特点:

历来评论家都以“本色”二字概括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在课文中,指斥天地的场面高亢激越,冤气冲天,紧张急促;诀别婆婆的场面如泣如诉,哀婉凄惨,徐缓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感情如人.激荡如潮。慷慨激昂;这三个场面的描写,以质朴无华而富于韵味的语言,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逐层深人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见深邃。例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令人凄怆,刻画出窦娥与婆婆死别的悲痛心情;[滚绣球]全曲以及[一煞]中的“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突出地显示了人物的个性,语言平实,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不少古白话词语,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都表述得十分生动。课文中的说白,如窦京向刽子手请求走后街不走前街的对白,以及窦娥与婆婆诀别时的对白,都是相当动人的,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声气口吻酷似其人。课文中的曲白也配合得很好,如三桩誓愿的场面,三次用“白”提出誓愿,依次讲出“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得委实冤枉”;三次用“曲”强化感情,依次对以相应的四个典故来抒发胸臆。曲白相生,语言朴素而富于感情,把窦娥为其冤屈而抗争的精神表达得深切而感人。关汉卿戏剧语言不事雕琢镂饰,呈其自然朴实的本色,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强烈的艺术韵味,被称道为“字字本色”,尊为“本色派”之首。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剧情和人物性格服务。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六、启示

那么社会发展到了今天,我们应该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呢,我们说要维护社会的公正性,首先社会要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利益与要求。而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健全整个社会的法律体系,二是要求执法者的公正无私。试想,一个社会没有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无法可依,社会就会造成一片混乱。然而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因为“法立于上而成可下”, 要维护社会的公正性,还要求执法者有一定的素质,严格执法,秉公办事。如果不这样,整个社会就会清浊不辨、是非颠倒、善恶错位、真假难分,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弱势群体,就会担惊受怕、谨小慎微,他们就会就生活得委琐、卑贱。目前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建设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这就要求我们要继读完善法律,并依法治国,公正执法。这样使我们整于社会人人才有安全感,有尊严,人民就会齐心协力奔小康。不然 像窦娥以及她的婆婆这样的“弱势群体”她们今天可以不遇见“张驴儿”,明天可能遇到“赵驴儿”和“李驴儿”,他们的结果又是可想而知的。

第二篇:窦娥冤教案

一.导入

二.关于作者(ppt展示) 窦娥冤

三.介绍写作背景

四.元杂剧

元代杂剧有一套较为严格的体制:

1.结构:元代的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完一个完 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

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典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它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2.元杂剧的角色

元杂剧角色大致可分为旦、末、净、杂四类。

旦(女角):正旦(女主角)、小旦、贴旦(丫鬟)、搽旦(不正派的女人)、老旦(老年妇女)等。 末(男角):正末(男主角)、外末(男配角)、冲末(开场之末)等。

净(性格刚勇人物):净、副净、二净之别。

杂(上述三类不能包括的杂角):如卜儿(老年妇女)、徕儿(小男孩)、孤(官员)祗从(侍从)

、孛老(老年男子)、细酸(书生)、邦老(强盗土匪)等。

3.剧本的构成: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在的韵 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

宫调听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即“宾白”,“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明单宇《菊坡丛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五.整体感知

(一)这部剧共有四折,课文节选了前三折,请大家简要概括每一折的故事情节.

楔子:书生窦天章因连本带利欠蔡婆四十两银子被迫把七岁的女儿抵她做童养媳,然后进京赶

考去了。

第一折:庸医赛卢医欠蔡婆本利二十两银子, 心生歹意要勒死蔡婆却被张驴儿父子俩搭救,

张驴儿乘机逼蔡婆婆媳俩分别嫁给他们父子俩,蔡婆无奈之下答应了, 回家后遭到生性

刚烈的窦娥的责怪与反对, 只好先让张驴儿父子在家中住下。

第二折:张驴儿为达目的,心生恶意,找赛卢医讨了毒药欲毒死蔡婆,却阴差阳错被他父亲喝了,

张驴儿顺势栽赃窦娥,逼她私了,嫁与自己为妻,被刚烈的窦娥断然拒绝。于是,两人

对簿公堂,却不料碰上桃杌这个昏官,偏听张驴儿一面之词,窦娥为保蔡婆被屈打成招判

了死刑。

第三折:在被押往刑场的路上,窦娥激愤之下指天骂地,并在行刑前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

月飞雪、亢旱三年,以示冤屈,窦娥死后誓言一一应验。

每段内容概括:

楔子:父将窦娥来抵债

第一折:蔡婆讨债赛卢医、恶人赖债害人命

张驴父子救蔡婆、父子逼人成婚配

第二折:张驴设计害蔡婆、张父食毒归西天

张驴逼婚挟窦娥、张驴诬陷告州官、

昏官不察定死罪

第三折:窦娥刑场发誓愿、三桩誓愿皆应验

第四折:窦天章考中做官、窦娥冤情得昭雪

(二)第三折中,窦娥的形象在剧烈的戏剧冲突中被塑造的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请思考:本折可以分几个场景?

赴法场怨天(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见蔡婆遗嘱(窦娥告别婆婆)

在刑场誓愿(窦娥发下三桩誓愿)

1. 请朗读赴法场这一场景的两段曲子体会窦娥当时的情感,并回答这两段曲子主要写了些什

么内容?哪两句话最能体现这一情感?

内容:控诉天地的不公

语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2.《端正好》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窦娥满腹冤屈与怨恨

3.概括地说,《滚绣球》一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既表达了对天地不公的不满,又表现了

主人公的反抗精神。

4.引用“盗跖、颜渊”的典故有何作用?这里是用以指责天地好坏不分,黑白颠倒

5.在古代人的意识里,被看做是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是最神圣的天地是不容侵犯

的,现在怎么却成了斥骂的对象了呢?

明确:窦娥受神权思想影响,开始也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而天

地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把矛头就指向了天地。既抒发了自己的痛苦和悲伤。

6.窦娥的控诉难道只是对天地的一种简单的斥骂?

不是,这里的“天” “地”应该封建统治者,

所以窦娥的控诉应该是对整个社会秩序的怀疑,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的激烈控诉。是窦娥承受深重冤屈后的觉醒,体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

7.那么你从中读出了主人公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作者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营造这种效果的?情感:“怨”

艺术手法:对偶、对比、呼告等,不仅抒发了人物满怀冤屈的极端悲愤之情,深化了戏剧

冲突,使窦娥的反抗精神更强烈有势、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而且句式整齐,

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又由于这两个曲牌的唱腔高亢激越,音乐的

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的和谐统一,有一种强烈的感人力量。

8.分析诀别婆婆这一场景,你认为这一场景写窦娥与婆婆诀别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悲切痛楚,哀婉凄恻。

9.这一场景表现了窦娥的什么性格特点?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帮助?

性格:善良、孝顺

窦娥越是善良、孝顺,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

作者在这里是通过善良被毁灭来揭露社会的黑暗,揭露的意义就越深刻。

六。合作探究

探讨: 1.窦娥临刑前发出了哪三桩誓言,运用了哪些典故?每桩誓愿表现了窦娥什么样的愿望?

①血溅白练运用了“苌弘化碧、望帝啼鹃”的典故,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立刻了解她的冤情。 ②六月飞雪运用了“六月飞霜”的典故,她希望自己 的冤屈能让上天见证其清白。

③亢旱三年运用了“东海孝妇”的典故,她希望上天 能惩治邪恶

2. 窦娥所发的三桩誓愿能否交换一下顺序?

三桩誓愿,从时间的延续上,一桩比一桩更久长;从空间范围上,一桩比一桩更扩大。三

桩誓愿依次递进的过程,也是窦娥反抗精神依次上升的过程,是她斗争的矛头更加明确的过程。

3.在整体把握故事情节的过程中,我们接触到了一位受冤枉的女性窦娥,那么窦娥到底是

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 一. 善良、安分守己、有主见、刚强

? 二.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最终却落了个身首异处的悲惨结局,是谁之错?

(1)张驴儿父子,他们是窦娥悲剧的直接原因。

(2)楚州太守桃杌,他是窦娥悲剧的主要原因。

(3)庸医赛卢医,他既是造恶者,又是助恶者。

(4)其父窦天章他是窦娥悲剧的间接责任者。

4.问题:从上面的分析看,当时的社是个什么样的社会?

? (1)以强欺弱、以恶欺善;

? (2)吏治黑暗,官吏昏庸,贪赃枉法;

? ((转载请注明来源wwW.HAowORD.coM)3)科举制度对人身心的摧残。

总之,这是一个清浊不辨、是非颠倒、善恶错位、真假难分的世界,生活在这样一个暗无天日的社会里,窦娥这样的弱女子只能是受人摆布,任人欺凌。

分析戏剧的矛盾冲突

戏剧一般是通过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的,而戏剧冲突一般有三类:人物之间的冲突,人与环境的冲突,人物内心的冲突。那么本剧的主要矛盾冲突属于什么类型的?

明确: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有:

① 张驴儿误把自己的父亲毒死,却诬 陷清白的窦娥;

② 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

③ 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艺术特色

? ? 作品用丰富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设计超现实的情节,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

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

评论家以“本色”二字概括其特色。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深邃。

小结

1.窦娥的感情发展:怨-悲-恨

2.窦娥:古代妇女的反抗者形象

3.主题:揭露社会黑暗现实,歌颂女主人公的反

抗精神。

4.语言特色:通俗精炼,生动感人,运用元代口

语。

第三篇:《窦娥冤》教案

《窦娥冤》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知识、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了解元杂剧的结构及其舞台语言。

2.赏析窦娥性格的典型意义,正确认识窦娥的反抗精神,明确课文的主题。

3.体会尖锐的戏剧冲突与浓郁的抒情性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1.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有风格。

2.激趣并反复诵读,仔细揣摩,背诵经典段落。

★教学难点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读讲法,鼓励学生收集有关戏曲知识。

2.分角色朗读法,抓住重点曲词,引导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深入领会其思想内涵。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介绍中国古代戏剧的常识,把握剧情,初步感知课文。

一、导课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了封建礼教的罪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王国维)的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1838年以法文传至欧洲)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的善良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何法要被毁灭呢?

二、戏剧知识ppt

1.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2.戏剧文学,即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提示,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的交代以及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的提示等等;一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

3.戏剧的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4.特点: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矛盾冲突要尖锐集中;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

5.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固有的传统戏剧,话剧则是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6.戏剧的种类:

从表演形式上,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诗剧、广播剧、电视剧、街头剧、活报剧等; 从作品内容的性质上,可分:悲剧、喜剧、正剧等;

从故事情节上,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等。

从时代分,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

三、元杂剧与关汉卿简介ppt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四折一楔子演一完整的故事,依次写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楔子”,一般置于第一幕之前,类似现代剧的序幕,有时也置于两折之间,具有过场戏的性质。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2.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戏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每套曲子,是用不同的曲调组成的、曲调的多少不一)。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 1

调d调等。我国古代音乐以宫(相当于简谱1)、商(相当于简谱2)、角(相当于简谱3)、徵(相当于简谱5)、羽(相当于简谱6)、变宫(相当于简谱4)、变徵(相当于简谱7)为七声,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3.角色:扮演的角色主要有生、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外旦、贴旦、老旦、花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次要人物。此外还有以剧中人物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洁郎(和尚)等。

4.剧本构成: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即曲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

科(即科范):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动作、表情、舞台效果)。也称“介”。

白(即宾白——唱为主,白为宾):是剧中人物的说白部分,分别为对白、独白、旁白、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5.作者

关汉卿,号己斋叟,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附:《南吕.一枝花·不服老》ppt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予我这几般儿的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幽冥,天啊!那其间缠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四、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阅读剧本,疏通疑难字词,略。

2. 复述剧情。

楔子:贫寒秀才窦天章上京求取功名,向寡妇蔡婆借贷盘缠,蔡婆早就看上了他的女儿瑞云,乘机提出索要瑞云做童养媳。端云3岁丧母,7岁便到蔡婆家,改名窦娥。

第一折:17岁时窦娥与蔡婆儿子成婚,一年后丈夫病故,婆媳相依为命。一天,蔡婆去向赛卢医索讨银钱,赛卢医赚她到僻静处,想勒死她,幸亏张驴儿父子把她救下。因这救命之恩,张驴儿父子想霸占婆媳二人。

第二折:窦娥执意不从。张驴儿在羊肚汤里放了毒药,想害死蔡婆,强占窦娥。不料其父喝下了那碗羊肚汤,呜呼身亡。张驴儿反诬窦娥毒死公公,并威胁窦娥嫁给他为妻,不然要去公堂告发。窦娥问心无愧,与张驴儿去见官评理。太守桃杌是一个昏官,严刑逼供,窦娥坚不屈从。桃杌转对蔡婆用刑,窦娥为救婆婆,含冤承招,被判死罪。

第三折:临刑时窦娥满腔悲愤,呼天抢地,奔赴法场,死前发出“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桩誓愿.。

补充(第四折):窦天章官拜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来到楚州地面。窦娥鬼魂托梦父亲,诉说冤情。窦天章重新审理此案,杀了张驴儿。窦娥冤情得以伸雪。

3.再读课文,以窦娥为主语列出结构提纲。

⑴窦娥被抵作童养媳。

⑵窦娥拒绝改嫁。

⑶窦娥蒙冤入狱。

⑷窦娥含冤被斩。

五、作业

消化字词,完成《创》预习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教学步骤:

一、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一)窦娥形象

1.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

①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强欺弱、恶欺善的社会现实。

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聩,贪赃枉法。

③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孝顺和善良。

2.善良孝顺的窦娥却落得个身首异处的命运,她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呢?

①窦天章典卖女儿;②蔡婆婆放高利贷和买她作童养媳;③丈夫的夭折;④蔡婆的引狼入室 ;⑤张驴儿的陷害;⑥桃杌的贪赃枉法,屈打成招,滥施刑罚,草菅人命—→是黑暗的封建社会。

3.探究一:窦娥如果不怕连累婆婆,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明确: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婆婆也会被屈打成招,到那时,杀头的虽不是窦娥,却会是其婆婆,仍旧是一件大冤案。卑弱而善良的老百姓只能以牺牲自己来救助无辜的他人,是无法阻止冤案的发生的,因为制造冤案的是当时社会上强大的黑暗势力和官吏的贪赃枉法,腐朽昏聩。这样,我们就会深刻地体会出窦娥所唱的[滚绣球]这曲子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揭露是那样的入木三分,以及深刻地感受到窦娥对黑暗现实彻底失望而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是那样的震撼心灵。

探究二:窦娥为什么不肯嫁给张驴儿?

贞烈正派。人格尊严的维护,倔强个性的闪光;封建妇女的贞烈观“我一马难将两鞍间”“一女不嫁二夫”的戒律。

4.面对坎坷人生遭遇,窦娥持什么思想观念?

相信天命。幼年失母、少年离父、青春丧偶。“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对遭遇归结为“莫不是八字该载着一世忧”“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典型的“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思想,所以才有“劝今人早将来世修”对天命小心敬畏的神态。

5.总结

善良,孝顺;刚毅,坚强,不甘屈辱,不畏强暴,不甘于命运的摆布,对亲人细致体贴,对多舛命运勇敢抗争。在窦娥身上,既有封建思想的烙印,又有反抗性格的影子。

对联概括:贞洁敬孝,哀怨感天雪飞六月刚烈争抗,悲愤动地旱亢三年

(二)张驴儿:无赖狠毒、卑劣可憎的恶人。

(三)桃杌:贪婪成性、圆滑老练、自以为是、主观武断的昏官。

(四)蔡婆:胆小、糊涂。作用:映衬、铺垫。

二、理解主题

问:到底是谁毁灭了窦娥?那些人该为窦娥的死负责?

张驴儿,贪财好色,厚颜无耻,是无赖地痞流氓,悲剧的直接责任者。

滁州太守桃杌:贪赃枉法,草菅人命,悲剧的主要责任者。

庸医赛卢医:“死的医不活,活的医死了”,欠债不还,要勒死婆婆;卖毒药给张驴儿,是造恶者和助恶者。

窦天章:为索功名,典押骨肉,悲剧的间接责任者。

明确:“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是主人公认识的结晶,是剧本的点睛之笔,一语道破造成窦娥冤案的社会根源——以强欺弱、以恶欺善;官吏昏聩;科举毒害人心。窦娥的悲剧是社会悲剧。

主题:通过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三、拓展探究

1.窦娥非死不可吗?设想:窦娥打死也不承认,即使打婆婆也不承认,结局会怎样?桃杌是一个明如镜、清如水的包拯似的为民做主的官又怎样?

2.善良而坚强的窦娥就这样无辜的被送上了刑场,这样的结局着实让人痛心、惋惜、愤恨,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希望窦娥能幸福的生活着。

这样的心愿终于在明代人叶宪祖那儿得到实现,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

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水黄河,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

叶宪祖这样一改,真正符合了大家的愿望,不知大家有何感想。请讨论一下: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如此一改,虽然符合了人们的愿望,但削弱了原剧的战斗性,而流于一般戏曲的大团圆结局的俗套。

这样改,说明叶宪祖老先生并没有读懂原剧的意思,或者是他有意篡改原意,拍封建统治者的马屁,把一出控诉封建统治者迫害无辜百姓的悲剧,蜕变成一出歌颂神明、歌颂清官的庸俗喜剧。

3.解读刘兰芝、祥林嫂、窦娥几位女性形象。谁更有反抗精神?

刘兰芝:明白婆婆要驱逐自己,丈夫要求也无济于事,事情无法挽回时,她没有坐以待毙,等着被遣,而是变被动为主动,主动“遣归”早早起来“严妆”把自己打扮的美艳动人。刘兰芝变被动为主动,表现了极强的自尊心、积极维护自己的人格、个性坚强的特点。

祥林嫂和窦娥都不同程度地受着宗教思想的影响,但从她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各异。在窦娥的身上,表现出百折不回、生死不渝的抗争精神,向命运,向不公平的世道宣战。这是祥林嫂无法企及的。

四、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课文的艺术特色。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艺术特色赏析

教学步骤:

一、导入本课

从关汉卿的创作特色谈起。

二、鉴赏关汉卿本色的戏曲语言

戏曲作为表演艺术,语言通俗,才能宜于演员演唱,听众容易接受,做到雅俗共赏。明代戏曲作家和评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强调“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又与不读书之妇人小儿同看”,要“手则握笔,口却登场”。

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被称道为“字字本色”,尊为“本色派”之首。即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

1.指斥天地的场面高亢激越,冤气冲天,紧张急促;诀别婆婆的场面如泣如诉,哀婉凄惨,徐缓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感情激荡如潮,慷慨激昂;这三个场面的描写,以质朴无华而富于韵味的浯言,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逐层深人地刻画了人物性格。

2.课文中的曲词,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见深邃。

例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令人凄怆,刻画出窦娥与婆婆死别的悲痛心情;

[滚绣球]全曲以及[一煞]中的“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突出地显示了人物的个性,语言平实,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不少古白话词语,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都表述得十分生动。

明确:呼告、对比、对偶、反复、反问等修辞,抒发悲愤之情,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最能反映反抗精神的是哪两句?

明确:“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怎样理解“滚绣球”中的责骂天地?

不幸遭遇的前世归因;统治者青天白日自喻。

3.课文中的说白,如窦娥向刽子手请求走后街不走前街的对白,以及窦娥与婆婆诀别时的对白,都是相当动人的,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声气口吻酷似其人。

4.课文中的曲白也配合得很好,如三桩誓愿的场面,三次用“白”提出誓愿,依次讲出“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得委实冤枉”;三次用“曲”强化感情,依次对以相应的四个典故来抒发胸臆。曲白相生,语言朴素而富于感情,把窦娥为其冤屈而抗争的精神表达得深切而感人。

5.语言呈其自然朴实的本色,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强烈的艺术韵味。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剧作词汇丰富,句式富于变化,充分地吸收和提炼日常生活中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同时从古典文学名著中汲取营养,把这些和人民口头语言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他“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语言风格,收到了雅俗共赏的演出效果。

三、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

1.赏析“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2.窦娥希望以此达到什么目的?

第一桩: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即了解冤屈;第二桩:希望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映;第三桩:希望伸冤,上天惩治邪恶。

“官吏每无心正法”,怀着愤怒要上天来惩罚邪恶。

3.三桩誓愿真的能实现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

传统文学习惯: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神奇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表达美好的愿望。一是符合善恶有报的民众心理,引起共鸣;二是虽违背常理,合符人情,展现人民惩恶扬善、洗雪冤屈的美好愿望;三是刻画窦娥的反抗精神;四是九路黑暗,爱憎分明。

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四、作业

1.熟读第三折,背诵《滚绣球》。

2.预习《雷雨》并收集有关戏剧的对联。

第四篇:窦娥冤教案

《窦娥冤》教案

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1.了解作者关汉卿及元杂剧的特点

2、诵读感知,把握本文的故事情节。

3.初步感知窦娥悲剧的一生。

【课时重点】

1、阅读课文,正音释词。

2、诵读感知,把握本文的故事情节。

3、初步感知窦娥悲剧的一生。

【课时难点】

体味本色语言的特色风格。

【学法指导】

诵读·讨论探究·点拨

【相关链接】

1.本色派元杂剧作家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生卒年不详。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其中有几种是否为关汉卿所作尚有争议;所作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所谓本色派:指关汉卿不以仕途功名为念,保持生活与性格的真实,作品与生活性格的一致。

欲了解关汉卿,必得从他所写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套曲着手。兹录其尾声为代表:“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予我这几般儿的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幽冥,天啊!那其间缠不向烟花路儿上走。”这正是关汉卿生活与性格的真实写照,多才多艺,而不以仕途功名为念,为人豁达开朗,风流倜傥,滑稽多智,热情洋溢而不拘礼法。

2、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必修4 第一单元 《窦娥冤》鲁迅:“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里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相关积累】

1.中国古典十大悲剧

《窦娥冤》——(元)关汉卿《赵氏孤儿》——(元)纪君祥

《精忠旗》——(明)冯梦龙《清忠谱》——(清)李玉

《桃花扇》——(清)孔尚任《汉宫秋》——(元)马致远

《琵琶记》——(明)高则诚《娇红记》——(明)孟称舜

《长生殿》——(清)洪升《雷锋塔》——(清)芳成培

2.中国古典十大喜剧

《救风尘》——(元)关汉卿《西厢记》——(元)王实甫

《看钱奴》——(元)郑延玉《中山狼》——(明)康海

《墙头马上》——(元)白朴《李逵负荆》——(元)康进之

《幽闺记》——(元)施君美《绿牡丹》——(明)吴炳

《玉簪记》——(明)高濂《风筝误》——(清)李渔

一、预习导引

1、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

2、注字音

楔子(xiē)盗跖(zhí)嗟怨(jiē)前合后偃(yǎn)亲眷(juàn)斟酌(zhēn)罪愆(qiān)衔冤(xián)湛湛青天(zhàn)杳(yǎo)无音信 浣纱(huàn)错勘(kān)亢旱(kànɡ)鳏寡孤独(ɡuān)甘霖(lín)

田畴(chóu)埋怨(mán)尸骸(hái)哥哥行(hánɡ)古陌(mò)荒阡(qiān) 3 、解释加粗字词语:

①怎不将天地也生(甚、深)埋怨

②不提防遭刑宪(刑法,刑律)

③错勘(分辨、判断)贤愚枉(徒然)作天

④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咱”相当于“吧”)

⑤我窦娥向哥哥行(这里、那里)有句言

⑥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烧)些纸钱

⑦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荐”意为“祭,超度亡灵”)

⑧官吏每(“每”同“们”)无心正法

⑨断送(“断送”意为“发送,指殡葬”)出古陌荒阡

⑩兀的(这)不是我媳妇儿

二、合作探究

1、对照落实前面讲的元杂剧知识。找出本文的戏剧语言(唱、科、白)、宫调、曲牌、角色的表现样式。

(学生找后)明确:括号里面的小字是科介,括号外的小字是宾白,不带括号的大字是唱词。【正宫】是宫调,如【端正好】、【滚绣球】等是曲牌名。本文第三折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本文出现的角色有卜儿(蔡婆)、冲末(窦天章)、正旦(窦娥)、净(赛卢医)、副净(张驴儿)、孛老(张父)、外末(监斩官)

2、 概括故事情节。

楔子部分的情节:书生窦天章因连本带利欠蔡婆四十两银子被迫把七岁的女儿抵给她做童养媳,然后进京赶考去了。(序幕)

第一折的情节:庸医赛卢医欠蔡婆十两银子,心生歹意要勒死蔡婆却被张驴儿父子俩撞破,张驴儿乘机逼蔡婆婆媳俩分别嫁给他们父子俩,蔡婆无奈之下答应了,回家后遭到生性刚烈的窦娥的责骂与反对,只好先让张驴儿父子在家中住下。(开端)

第二折的情节:张驴儿为达目的心生恶意,找赛卢医讨了毒药欲毒死蔡婆,阴差阳错被他父亲喝了,张驴儿顺势栽赃窦娥,逼她私了,嫁与自己为妻,被刚烈的窦娥断然拒绝,于是,两人对簿公堂,却不料碰上桃杌这个昏官,偏听张驴儿一面之词,窦娥为保蔡婆被屈打成招判了死刑。(发展)

第三折的情节:在被押往法场的路上,窦娥激愤之下指天骂地,并在行刑前许下三桩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以示冤屈,窦娥死后誓愿一一应验。(高潮)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鉴赏第三折【滚绣球】,把握人物情感,体会语言特色。

2、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课时重点】

实践操作,主要鉴赏剧本第三折

【课时难点】窦娥对天地既斥又依赖的矛盾中透露出作者思想的复杂性。

【学法指导】 朗读·讨论·点拨

一复习提问

二合作探究

赴法场怨天(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概括第三折的三个情节结构(一)

) 情节结构?见蔡婆遗嘱(窦娥告别婆婆

1.不分好歹

3.错勘贤愚

1.避见婆婆

二.决别婆婆 (悲)2.倾诉真相(淳朴、善良的心灵)

3.微薄要求

? ?在型场誓愿(窦娥发下三桩誓愿)?一.指天斥地 (怨)2.欺软怕硬(对封建统治者的否定)

1.血溅白练

三.三桩誓愿(愤)2.六月飞霜(至死不屈的反抗精神)

3.亢旱三年

(二)鉴赏【滚绣球】

1、分析主要内容

在【滚绣球】一曲中,窦娥因蒙冤赴刑而发出对天地的怨恨。她悲愤地质问:“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她痛陈现实,指斥天地的不公、命运的不平,使“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这不公平的事实,摧毁了她对天地的敬畏和幻想,使她得出结论:“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她大声呼告,对天地加以否定:“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窦娥在绝望中愤而抗议,揭露人间普遍的不合理,否定掌握人间的贫贱富贵、生死寿命的天地鬼神的公正性。这里的天地是现实的象征,鬼神是人间统治者的象征。对天地鬼神的指斥,实际上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控诉、抗议,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

2、分析人物感情

这段曲词直抒胸臆,高亢激越,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主人公的满腔怨恨,体现了古代戏曲的曲词富于抒情性的特点。

3、分析写作手法

这支曲子运用呼告、对比以及对偶句、反问句、感叹句、词语反复等,不仅使主人公的满腔怨恨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而且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4、讨论: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但由于窦娥的冤情深重,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词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共鸣。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普通女子,窦娥对神明的天地本应深信不移,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她对天地鬼神由信赖而怀疑,由怀疑又转为愤怒的控诉:“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尸这样,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认识到了善良的人的贫穷命短,罪恶的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认识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又能怎么样?她除了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愤怒的控诉以外,只能是“落得两泪涟涟”。

(三)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

1、窦娥在临刑前发下了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其中运用的四个典故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上均限四字语回答。)这四个典故所涉及的四个人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别说明三桩誓愿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设计了三桩誓愿显灵的超现实情节,表明窦娥的冤屈的深重、反抗的强烈,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是本折也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3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试说明理由。

答:不能。因三桩誓愿一桩比一桩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不容变动。

4.她的三桩誓愿与前文对天地的指责你怎样理解?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5.提问: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现实,这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浪漫主义手法。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表明社会的腐败黑暗,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

三.从窦娥悲剧形成的原因探究本剧主旨

分小组合作探究窦娥的悲剧是什么造成的。

四、拓展迁移

1在中国古代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中,结尾采用浪漫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用想象、夸张的艺术形象,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愿望,如《孔雀东南飞》《梁祝》等,它们有什么共通之处?

明确:课文写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天动地。不仅表明窦娥的冤屈深重、反抗的强烈,而且显示她的愤怒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反抗情绪和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理想。

《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殉情和合葬,墓上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他们的精魂化为鸳鸯,生时离散,死后团聚,朝夕相伴,情意缠绵。这里所显现的情形和所蕴涵的感情很美,委婉地表达了对二人忠贞爱情的赞颂和对他们被迫害而死的无限同情,反映了人们追求婚姻自由和向往爱情幸福的美好愿望。

两篇作品都运用了大胆的想象。这种想象可以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两篇作品的内容都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但其中理想化的情节在现实生活中则是不可能出现的。作品通过想象、夸张,以超现实的情节,让美好的愿望在作品中得以实现,以寄寓作者的爱憎,反映人民的情绪和理想。结合作品内容来看,这种写法表现了作品揭露社会矛盾的深刻性和解决社会矛盾的理想化。同时,这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喜爱大团圆的结局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以及传统的文学作品扬善惩恶的教化功能。

2在文学世界里,我们阅读一个人物应该深入他的内心,用自己的心去触摸他的心,然后,我们就能成就一颗善良的心灵,请大家认真揣摩窦娥这个人物,以“窦娥,我对你说”为题写一篇短文。(不少于300字)

教学后记:

第五篇:关汉卿《窦娥冤》(教案)

窦娥冤

一、教学目的

通过课文教学,深刻认识元代社会的恶人横行、官吏贪暴、法制黑暗、政治腐败 理解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

使学生领会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划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二、教学重点

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

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划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

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三、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四、教学方法

诵读、解析、鉴赏

五、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约生于十三世纪初叶,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他一生共创作了60多个剧本,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郭沫若说过,关汉卿能够“爱人民之所爱,憎人民之所憎”。他的杂剧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现实,又关于把现实和理想结合起来,赋予他所肯定的人物以理想的光辉,表达出人民的美好愿望。

(二)元杂剧知识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1)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元杂剧的唱词按一定宫凋写成。共分五个宫(五个全音阶):正宫、中吕宫、南昌宫、仙吕宫、黄钟宫,分别相当于现在的c、d、e、g、a五个乐调(谱号);曲牌,相当于现在的调号和板号(如二黄散板、西皮快板等),也即简谱中的曲谱和节拍。元杂剧中一折限于一调一韵。

(2)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科范或叫“科”“介”,是关于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如“笑科”“见科”“把盏科”“做掩泪科”“内作起风科”等。

(3)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此外,每本杂剧结尾处有两句或四句诗句,用以概括全剧思想,提出本剧剧名。例如,“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末句是戏的全名,“窦娥冤”则是简名。

(三)概括情节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1、赴刑场(从开头到“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疏通一段文意,分析一段

【滚绣球】一段反映了窦娥怎样的性格?

窦娥被绑赴刑场,无情的事实轰垮了她的幻想,她从自己的奇冤大屈中认清了官场的黑暗,吏治的腐败。她不甘心就这样糊里糊涂地死去,她要控诉这人间的不平,她要诅咒这封建统治的神圣支柱──天地神祗!在这支曲词中,窦娥断然否定了所谓掌握着人的贫贱富贵,生死寿命的天地鬼神的公正性。天地如果确实是公正的,为什么现实中总是那样黑白颠倒是非混淆呢?天地不也是欺侮善良者而庇护那些有权有势的坏人么?关汉卿在这里让千百年来封建社会的受害者通过窦娥的嘴巴把满腔怨恨火一般喷

射出来。激烈控诉那迫害她和千千万万善良人民的黑暗现实。她对于天地神祗和命运的怀疑和否定,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秩序的否定。

【小结】以上这部分是写窦娥对天地鬼神的怨恨,表现了她坚强不屈的反抗性格。

2、见婆婆(从“(刽子手)快行动些,误了时辰也”到“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这一部分开始写窦娥在拥挤中走向法场时的情景。当刽子手问她可有亲眷要见面时,窦娥的一段唱在结构上与刻划人物上有什么作用?

(1)结构:照应楔子中父亲窦天章进京赶考的事;伏下第四折窦天章以肃政廉访使的身份为窦娥伸冤的事。

(2)刻划人物:更突出了窦娥的满腔愤怒和满心凄苦。一个遭受千古奇冤的青年女子,临死前竟然没有一个贴心的亲人来看望她一下。窦娥估计婆婆今天可能要来看她,可又担心这种情景会把她气坏,因此想走后街刑场,避而不见婆婆的面。她以最大的牺牲替代婆婆承受了一切,临死之前她当然十分渴望跟这个“相依为命”的唯一亲人会上一面。可是为了不致于“枉将他气杀”,窦娥又克制住自己的感情,情愿让自己的伤口上流着鲜血,而不愿在这时候让婆婆来见她的面。这是何等善良的心地,又是何等崇高的品德!关汉卿在这里用他极细腻的笔触,把他的主人公心灵深处最美好最闪光的东西袒露给观众看,然后又使观众看到它的毁灭。关汉卿就是如此成功地运用了他的悲剧艺术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窦娥不想见婆婆而婆婆偏偏来了,情节发生了波折,于是窦娥向婆婆诉原委,表心迹,提请求。这中间的一大段科白,既是戏剧情节发展必要的过渡,又有强调窦娥冤情委实不浅的作用。《快活三》《鲍老儿》两支曲子,唱出了窦娥的冤情比天大,关心婆婆的感情比海深。她的自我牺牲这么巨大,而临死前的要求却如此微小。关汉卿把女主人公对于不公平世道的怨愤和对于亲人的体贴结合起来写,这样人物的性格丰富饱满了。然而这样美好的人将要被毁灭了,观众的心也被揪住了,这就充分显示出关汉卿艺术手腕的高明。

【小结】以上这部分是写窦娥与婆婆的诀别,表现了也纯朴善良的性格。

3、在刑场(其余部分)

这一部分写血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这些情节怎样理解?是否是迷信?这些情节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现。这是一种体现作家理想的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从实质上来说,反映了封建社会里,由于受到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对自然界的一些怪异现象,如山崩地裂,彗星出现,长期干旱等等,还不能得到科学的解释。如果这些怪异现象出现在阶级压迫极其严重的年代,苦痛不堪的人民群众便常常把这种自然现象与反动统治者的罪恶联系起来,或者以为这是上天对当道者不仁的惩罚,或者以为是王朝末日的征兆,因而借机举事,等等。所以《窦娥冤》这一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一方面非常有力地显示了窦娥的反抗性格,同时也鲜明地反映出人民群众仇恨黑暗的封建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感情和愿望。

【小结】这一部分写窦娥的三桩誓愿,是完成窦娥反抗性格的最精彩的笔墨。

(四)分析写作特色

1、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

2、以唱词展开人物内心的冲突(怨愤),以科白为辅助手段表现人物心情。 3、矛盾冲突波澜起伏感情:怨天地,激越奔放──诀别,哀婉缠绵──誓愿,激越奔放。

(五)相关知识

1、“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

(1)“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2)“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3)“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东海孝妇逆来顺受缺少反抗精神。

2、十大古典喜剧:

关汉卿《救风尘》、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康进之《李逵负荆》、郑廷玉《看钱奴》、施君美《连闺记》、康海《中山狼》、吴炳《绿牡丹》、高濂《玉簪记》、李渔《风筝误》

3、十大古典悲剧:

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赵氏孤儿》、高则诚《琵琶记》、冯梦龙《精忠旗》、孟称舜《娇红记》、李玉《精忠谱》、洪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方成培《雷峰塔》

word该篇DOC格式窦娥冤教案(精选多篇)范文,共有27095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窦娥冤教案(精选多篇)下载
窦娥冤教案(精选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