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教学资源 > 教育教学方案 >

高中历史教案精简版精品多篇

发布时间:2023-09-14 05:20:26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导语】高中历史教案精简版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高中历史教案精简版精品多篇

高中历史教案 篇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

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

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也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2、新知介绍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1、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出现儒、佛、道三教相互吸纳渗透局面。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

(1)先声——韩愈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二、程朱理学

1、理学的概念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2、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

程颢、程颐、朱熹。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1)二程理学(北宋)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②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体现,是不可改变的。认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所谓“格物致知”原出于《礼记·大学》,《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皆以“格物致知”为前提。所谓“格物”就是指“即物穷理”。“格”字有二义,一是“来”的意思,格物也就是“达于物”,或者“即于物”的意思;二是“穷至”、“极至”的意思,所谓格物也就是就物而穷理。对于“物”,可训为“事”或“理”。程、朱主张就世间万事万物而体认天理。格物穷理,是教人从待人接物的具体事情中去体认道学家所讲的天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则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致”,有推致和穷尽两重意义,这和“格”字的意义相近。致知是指通过格物达到对于天理的真知。

(2)朱子学——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①天理与三纲五常的紧密联系,提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②“格物格致”的深化:“物”的概念

“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4、程朱理学的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

明初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3)用纲常礼教更加束缚了人的思想。

(4)传播海外,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陆九渊(南宋)王阳明(明朝)

2、陆九渊的“心学”主张

(1)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

(2)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得天理。

3、王阳明的“心学”主张

(1)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

课后小结

孔子贵仁,孟子贵义,儒家重伦理,讲信修睦,通仪礼。程朱理学直承孔孟而又继续发展,使之从传统启蒙思想上升为中国传统哲学。这种传统的中国哲学,是中国人对宇宙现象与人的生存原则的一种领悟和把握,并把这种领悟和把握的基本精神贯彻于实际践行之中。孔孟儒学乃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启蒙,至程朱理学才使中国哲学形成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哲学体系。程朱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里程碑。

复习总结

1、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2、宋明儒学新发展

3、鹅湖之会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

朱、陆素来观点对立,“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彼此不和”,在学说上各执一端,早已形成了各自独立的思想体系,成为南宋理学上的两大派系。

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使两人的哲学观点“会归于一”,于是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六月初,陆氏兄弟应约来到鹅湖寺,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

4、北宋的程颢、程颐(合称“二程”)

程颢被习称为“大程”,河南洛阳人。北宋儒家学者,著名哲学家,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程颢青少年时代就学于周敦颐,他的思想发展和其他理学家一样,受到佛、道学说的一定影响,再加到儒学。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因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故世称其学为“洛学”。

5、佛教的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谛是真理的意思)、“八正道”、“六道轮回”等等。

“四谛”的第一谛即苦谛—人所经历的生老病死一切皆苦。

第二谛是集(集是因的意思)谛—一切苦难的原因在于人有欲望,就会有行动,就是造业(造孽),就要轮回(转世)。

第三谛即灭谛—必须消灭一切欲望,才能消灭苦因,断绝苦果,达到不生不灭的涅盘境界。

第四谛为道谛—只有按“八正道”修道,才能消灭一切欲望。

“八正道”即正见解,正思维,正语言,正行为(正业),正生活(正命),正精进(毫不懈怠),正念,正定。

6、道教的教义

7、理学对儒家思想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理”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原则,即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也是天理在人间的具体表现;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出来,“天”的主体地位也被“理”取代了。

理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理”,是产生万物的本源,是离开事物而能独立存在的一种什么东西,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主宰,是天下万物永恒普遍原则。它体现在社会是儒家三纲五常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是人性;要通过“格物致知”方法,即接触天下万事万物去体会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与最终贯通;个人修养要以天理为准则,要“存天理,灭人欲”。

课堂练习

1、程颐认为:“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这段话的实质是

A.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B.宣扬儒家伦理道德

C.强调理为万物之本

D.倡导建立和谐社会

2、王阳明在镇压农民起义时感叹地说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为此王阳明主张

A.格物致知B.致良知

C.经世致用D.内省自修

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题。

高中优秀历史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瓦特研制成功“万能蒸汽机”;电力的发现与发展;第一台计算机的发明;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

理解:“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到来的必然性,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运用:探究科学思想与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运用问题探究、历史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社会的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电力的发现与发展是几代科学家努力的结果,树立继承发扬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观念;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开辟的时代被称为“电气时代”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课:人类社会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向前发展的,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又无一不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先导的。生产力的每一次巨大飞跃,都会带动人类社会发生历史性变化,在人类史上,截至目前总共发生了三次大的科技革命。其中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最伟大的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是带来了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时代……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背景:

(1)17世纪末,英国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

(2)18世纪中期,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应用机器进行生产成为可能。

(3)18世纪中期,英国通过殖民扩张,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市场迅速扩大;

(4)18世纪中期,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

2、过程:

(1)18世纪60年代,瓦特研制出新蒸汽机;

(2)80年代,瓦特又制成联动式蒸汽机------“万能蒸汽机”

3、瓦特蒸汽机问世的意义:

a 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

自此以后,只要有煤作燃料开动蒸汽机,就可根据需要建立工厂,不再受河流的限制。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生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形成。

b 促使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地展开,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

瓦特蒸汽机应用于运输业中,导致蒸汽轮船和机车出现,交通运输业发生了彻底变化,人们的交往更加方便,经济和文化联系也日益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c 推动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

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期最伟大的发明。蒸汽机的广泛利用,使英国到处建立起大工厂。在工业化进程中,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出缕缕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历史已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d 造成了环境污染。

二、电气时代的出现

1、背景:科学家对电的不懈研究

a 18世纪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造出避雷针;

b 19世纪初意大利科学家伏特发明电池;

c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d 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

e 1867年德意志科学家西门子发明发电机和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

2、电气时代的到来

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各种各样使用电力的新发明纷纷涌现,彻底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发电机和电动机相继问世,使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随后,电灯、电话、电车、电影和无线电报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电力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而新机器的发明和制造,反过来也推动了电力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3、电力取代蒸汽动力成为工业发展重要动力的原因

a 发电机的完善和改进;

b 长距离输变电技术的成熟;

c 电力的优势(方便、便宜、能量大)。

4、意义

(1)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瓦特蒸汽机出现后,机器生产在几乎所有工业部门得到迅速发展,而蒸汽动力驱动的轮船和火车又使交通运输更加便捷,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发电机的发明及其他电气技术的应用,使机器的使用更加普遍,更多的工业部门涌现出来,生产技术也更加先进。工业革命出现了新的技术革命浪潮,内燃机、汽车、合成化工技术、规模化的炼钢技术等相继发明出来,促进了工业的迅速发展。

(2)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的改变:

资产阶级由于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实力日益强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3)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蒸汽机出现以后,形成了新的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更加繁荣而且日益重要。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1、信息传播变革的历程。

a 造纸术改变了信息的载体;

b 印刷术加快了信息传播,扩大了传播的范围;

c 电子媒介改变了人类信息存储和加工的方式,使信息传播加快,信息获得更为便捷。

2、互联网的诞生:

(1)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

(2)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处于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加紧了对信息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推动了互联网的产生。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world wide web),音译为万维网。

3、互联网的功能和特点

一般认为,以纸质为媒介的报纸是第一媒体,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是第二媒体,以图像为媒介的电视是第三媒体。而互联网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的文化载体,这种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处理和传播,以比特为计量单位的电子媒介被人们称为“第四媒体”。

网络媒体具有界面直观、音色兼备、链接灵活和高速传输的特点。是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显著标志。

3、影响

(1)积极影响:

a 互联网推动了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b 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c 传统产业也借助互联网提高管理水平,并通过全球营销和采购扩大市场;

d 改变工作方式,人们可以在家里完成很多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乐趣;

e 改变人们生活方式,扩大交往,网上购物网络聊天等。

(2)消极影响:

a 垃圾信息和网络安全等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安全;

b 各国之间围绕互联网的竞争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主要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优势传输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

c 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容易使青少年沉迷网上虚拟世界,同时互联网上有害信息,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教学小结:

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世界科学历程中的“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从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角度阐述了近代以来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期最伟大的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是带来了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时代……

★作业布置:你觉得应该怎样评价蒸汽机的发明和电力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瓦特蒸汽机出现后,机器生产在几乎所有工业部门得到迅速发展,而蒸汽动力驱动的轮船和火车又使交通运输更加便捷,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发电机的发明及其他电气技术的应用,使机器的使用更加普遍,更多的工业部门涌现出来,生产技术也更加先进。工业革命出现了新的技术革命浪潮,内燃机、汽车、合成化工技术、规模化的炼钢技术等相继发明出来,促进了工业的迅速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2)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的改变

资产阶级由于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实力日益强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同时,随着信息交流和交通运输的便捷,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3)社会财富的大大增加和人们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蒸汽机出现以后,形成了新的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更加繁荣而且日益重要。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4)不能忽视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环境污染的逐步加剧。

高中历史教案 篇三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必修1,第二单元

2、年级:高一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二单元

5、学时数:40分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习惯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民法大全》,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及其时代局限性。

理解:成文法的概念和意义;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是罗马不断扩张的结果,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罗马法的历史作用、实质。

运用:1、运用因果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探究罗马法的发展演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讨论分析罗马法对于维系罗马帝国的作用,培养学生搜集、提炼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设置情景,通过法律案例判决来理解罗马法发展的进程,并体会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2、通过讨论罗马法的影响,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3、通过阅读教材,回答问题,使学生掌握综合归纳、因果分析、信息搜集、合作探究阶级分析等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罗马法是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起着重要的作用。

2、罗马法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而存在。

3、中国现行的《民法通则》等也受到罗马法的影响,深入了解罗马法的历史沿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罗马法四个阶段的演变,罗马法的影响。

难点:罗马法的影响,体会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罗莫洛是的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莫洛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罗莫洛的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请大家想一想,法官会怎么判呢?还有一个条件,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有以下几种类型:甲,奴隶出身,作战勇敢,阵亡;乙,外邦人,在罗莫洛征战中参军,伤残;丙,罗马平民,立过不少战功,年迈多病。

新课设计:

(一)罗马法

1、含义:指的是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

2、内容:习惯法、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

3、目的:为了维护和稳定罗马的统治

4、形成背景:

①阶级条件:平民与贵族相妥协,迫使统治者调整法律

②经济条件:罗马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③思想条件:古罗马崇尚自然法则

④主观条件:统治者的重视

(二)罗马法的形成及发展过程

1、习惯法

1)含义:人们接受并默认为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行为规则。

2)特点:没有固定的成文形式,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贵族常常随心所欲的解释法律,保护自己,损害平民利益。

3)判决:法官会偏袒罗莫洛的家人。因为罗马共和国早期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无形中为法官故意压迫平民、袒护贵族提供了方便。

2、十二铜表法(成文)

1)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叶

2)背景:贵族垄断立法权,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3)特点: = 1 GB3 MERGEFORMAT ① 内容广泛,条文清晰; = 2 GB3 MERGEFORMAT ②保留了一些较野蛮的习惯法、

高中历史教案 篇四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必修1,第二单元

2、年级:高一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二单元

5、学时数:40分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习惯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民法大全》,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及其时代局限性。

理解:成文法的概念和意义;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是罗马不断扩张的结果,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罗马法的历史作用、实质。

运用:

1、运用因果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探究罗马法的发展演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讨论分析罗马法对于维系罗马帝国的作用,培养学生搜集、提炼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设置情景,通过法律案例判决来理解罗马法发展的进程,并体会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2、通过讨论罗马法的影响,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3、通过阅读教材,回答问题,使学生掌握综合归纳、因果分析、信息搜集、合作探究阶级分析等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罗马法是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起着重要的作用。

2、罗马法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而存在。

3、中国现行的《民法通则》等也受到罗马法的影响,深入了解罗马法的历史沿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罗马法四个阶段的演变,罗马法的影响。

难点:罗马法的影响,体会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罗莫洛是的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莫洛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罗莫洛的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请大家想一想,法官会怎么判呢?还有一个条件,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有以下几种类型:甲,奴隶出身,作战勇敢,阵亡;乙,外邦人,在罗莫洛征战中参军,伤残;丙,罗马平民,立过不少战功,年迈多病。

新课设计:

(一)罗马法

1、含义:指的是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

2、内容:习惯法、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

3、目的:为了维护和稳定罗马的统治

4、形成背景:

①阶级条件:平民与贵族相妥协,迫使统治者调整法律

②经济条件:罗马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③思想条件:古罗马崇尚自然法则

④主观条件:统治者的重视

(二)罗马法的形成及发展过程

1、习惯法

1)含义:人们接受并默认为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行为规则。

2)特点:没有固定的成文形式,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贵族常常随心所欲的解释法律,保护自己,损害平民利益。

3)判决:法官会偏袒罗莫洛的家人。因为罗马共和国早期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无形中为法官故意压迫平民、袒护贵族提供了方便。

2、十二铜表法(成文)

1)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叶

2)背景:贵族垄断立法权,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3)特点:

① 内容广泛,条文清晰;

②保留了一些较野蛮的习惯法、

高中历史教案 篇五

公元前508年,雅典的政治制度又进行改革了。这是第一次实行“陶片放逐”制度,雅典的公民都怀着紧张而激动的心情来参加公民非常大会了,因为今天是投票的日子。什么是“陶片放逐”呢?

克利斯提尼是雅典一位富有魄力的政治家,他夺取政权后,制定了一项法令:凡是破坏国家民主制度,企图个人独裁的人,经过召开非常公民大会口头表决,交“陶惩审判庭”审判,并由它作出是否把他逐出雅典的判决。在这次非常大会上,多数公民认为有必要举行陶片投票,并且高声喊出了一个人的名字。于是又召集第一公民大会。在这次公民大会上,就知道谁将被逐出雅典了,被逐出雅典的人是非常不名誉的,也是非常不光彩的。

随着开会时间的临近,会场外挤满了焦急的人们。会场围着篱笆,设有十道门。“大家注意,今天是公民大会,外邦人不许入内。”在门口执勤的监察员大声地喊着。每个有投票资格的雅典公民,在自己选区的入口处领取一块陶片,陶片一人一张,不得冒领和多领。然后,他们在陶片上写上他经过慎重考虑认为应该放逐的人的姓名,在进主要会场大门时,他把陶片交给工作人员,陶片有姓名的一面朝下,因此,投票是为选举人保密的。投票结束后,公民大会的工作人员在公民公开监督下,作统计工作。如果某个人的票数超过了6000票,他就要被判放逐10年,期满后才能回到雅典,恢复他的公民权。

随着公布结果的时间的临近,会场上的气氛越来越紧张。大家都静静地等候着结果,整个会场只听见工作人员的走动声。终于,主持投票的一个主要工作人员宣布了投票结果。这次获票最多的是一个贵族的子弟。他的名字一宣布时,整个会场一片欢呼雀跃,人们争相谴责他的不利国家的行为:“他总是反对建立海军!对国家大事从不关心,总是关心自己的个人利益。”一个公民愤愤地说。“哼,他居然想实行个人独裁,总是欺压百姓,为非做歹!”一个农民模样的公民气哼哼地说。“让他滚出雅典!”会场上的公民发出一片喊声。这个贵族子弟在雅典公民的注视下,被立即押出会场,送出雅典城。“陶片放逐法”是雅典民主政治中有力的一项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对维护社会安定,保障公民权利,巩固克利斯提尼的政治起了很大的作用。

雅典的奴隶主民主制度到伯里克利时期时,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使得雅典的民主政治变成希腊奴隶制民主高度发展的典型。伯里克利削减了贵族会议和执政官的权力。为了保证一般公民都能担任国家公职,伯里克利制定了公职津贴制,规定除大将军外,所有担任公职的人员每日都可得到政府的津贴。雅典的公民因此都不拒绝担任公职了,而且把担任公职当做一种荣誉,谁要是一生中什么公职也没有担任过,谁就将被认作是懒汉和没有出息的人,那可是一生的耻辱。那么公民是怎样担任上国家公职的呢?通过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的选举。

按照雅典城邦的规定,公民大会由年满20岁男性公民参加,每9天在雅典城两边的广场上召开。会上,每个公民都可以登上讲台对国家的政策和所有公职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国家的一切重大决定必须经过公民大会讨论表决后方能生效。在选举公职大会上,每个年满20岁的男性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是500人会议。议员是由10个选区从20岁以上的公民中抽签选出的50名议员组成,任期为一年。在一年中各选区的50名议员团轮流担任一次主席团。每天早晨,主席团还要抽签选举一名议员为执行主席,任期只能为一天,不得连任。主席团和公民大会的活动就由这位相当于国家元首的执行主席来负责。雅典由于采用抽签制度,使得每个公民都有了担任议员的机会。而且议员任期只有一年,不得延期,可以想象想利用掌握的权力来搞政治特权是不可能的。

那抽签是怎样进行的呢?在一所寺庙里,放两只箱子,一只放着写有侯选人名字的名单,另一只放着白豆和黑豆。抽签时,由最先选出的执政官从一只箱子里取出一张名单,从另一只箱子里取出一粒豆。如果是白豆,这个人就当选了;如果是黑豆,那只好等下一年再碰碰运气了。“真倒霉,又是黑豆!”许多人未入选时,常常是这样埋怨道。

雅典的重要职务,如将军和骑兵、步兵统帅掌握着军队,关系到国家命运;司库员掌握国库钥匙,是要害部门,这些职务由公民举手表决,谁获得了多数票,谁就当选,当众宣布。当时雅典的最高司法机关是陪审法庭。这个陪审法庭由从全体公民中抽签选出的600名陪审法官组成。这些陪审法官又用抽签法分成10个陪审团,每个陪审团500人,另有100人以备急需。陪审法官每年改选一次,雅典的公民一般每3年就可以轮作一次陪审法官。陪审法庭的权力很大,国家大小案件的审理,所有公职人员的资格审查都由它负责,它还参加立法工作。需审理的案件都是在开庭前才抽签决定由哪个陪审团审判,判决结果是所有团员秘密投票决定的。审判的时间大都不超过一天。陪审法庭极有权威,罪犯不可能行贿法官,权势人物也无法干扰法庭,罪犯只能低头认罪。据说首席大将军伯里克利的好朋友被陪审团审讯时,他曾亲自出庭竭力为其申辨,甚至痛哭流涕,但他的好朋友仍被判了刑。而他本人也曾因挪用公款被罚款,并曾被革除了将军的职务。陪审团的作用,使得雅典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使它在公民中的威信极高。

雅典的民主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性,但雅典的民主统治仍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因为一般的公民无法担任掌握国家实权的大将军,统治阶级的上层通过不设将军职务津贴,牢牢地垄断了将军这个重要官职。尽管如此,雅典经过伯里克利的改革,公民成了国家的主人,他们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监督官吏,制裁无视法纪的官吏,保持政府的廉洁和政局的安定。所以,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不愧于希腊地区奴隶制民主制度的典范的。

高中历史教案 篇六

1.通过阅读教材,知道古代希腊的两个文明中心发源地,了解希腊城邦的一些基本史实。

2.能准确简述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状况,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3.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亚历山大东征的基本概况,分析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正确认识古代世界主要战争的两面性作用。

雅典民主政治

正确认识亚历山大东征

情景导入法、讲授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2022年我国将举办冬季奥运会,这使北京成为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将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

同学们,你们知道奥林匹克起源于哪里吗?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知识点一希腊城邦

1.地理位置: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半岛西岸、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岛等地区。

2.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爱琴海地区。这一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3.希腊城邦出现的时间:公元前8世纪;突出特点:“小国寡民”;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

知识点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4.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

知识点三亚历山大帝国

5.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边陲的马其顿成为军事强国。

6.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领3.5万大军,进攻波斯帝国。

7.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但是,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希腊城邦

1.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文明最早产生于哪里?主要有哪些文明?

爱琴海地区。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2.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这主要与什么有关?

“小国寡民”。与地理位置有关,希腊多山,不利于统一。

3.希腊城邦的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你知道二者有什么区别吗?

只有公民才能占有土地,公民可以享有很多权利,同时,参军打仗是公民的义务。非公民包括外邦人和奴隶。外邦人没有政治权利,不能占有土地。奴隶几乎没有任何权利和自由。公民与非公民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二者界限分明,非公民转化为公民,极为困难。

探究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阅读下面的材料,探究问题。

雅典民主政治家伯里克利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

(1)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最高权力机构是什么?

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

(2)如何认识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政治?

①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条件,把古代世界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②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它本质上仍是少数奴隶主对广大奴隶的专政。

探究三亚历山大帝国

1.阅读教材,说出亚历山大东征的开始时间、背景、过程、结果。

开始时间:公元前334年;背景:马其顿的强大;经过:击败波斯大军——攻占地中海东岸——埃及——灭波斯;结果: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

2.有人说:“亚历山大东征是一次侵略战争,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对此,你如何看待?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但是,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大量工商业者随军队流动,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四)归纳总结整体感知

(五)课堂检测巩固新知

见本书对应练习。

在本课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探讨了雅典民主政治和亚历山大东征这两个重难点问题。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引导学生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能够结合当时的背景来分析评价。学生们对于此类探究活动很感兴趣,各小组都能够积极发言,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高中历史教案模板 篇七

第六节 美国的建立和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重点: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背景、1787年宪法

难点: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教师可通过美国国旗导入本节的教学,“请同学介绍一下美国国旗的含义”。美国国旗记载着美国由13个州扩张演变为50个州的历史,也纪念着最初英国殖民统治下的13个州参加独立战争并最终为赢得独立做出的贡献。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2.北美独立战争的原因和背景,教师可按教材中提到的几个方面内容请学生归纳,也可换一种方法,例如给出几段原始材料,通过学生分析理解,归纳出独立战争爆发的深刻根源。

材料一 北部殖民地,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中部殖民地,以农业为主,土地肥沃,被称为“面包殖民地”。南部殖民地,盛行资本主义种植园奴隶制经济,主要作物是烟草、蓝靛,有一批“蓝靛百万富翁”

材料二 1660年的《航海条例》规定,北美殖民地所有的输入和输出商品都要使用英国船只运输,一切物品只能运往英国。1765年的《印花税法》规定,所有的印刷品、商业单据、法律证件等都要缴纳印花税。

教师提问学生,这两段材料说明什么问题同学们能否从中分析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要求独立的原因?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相比较,归纳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共同原因。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殖民地经济的发展要求摆脱英国的盘剥和束缚,双方矛盾激化致使战争一触即发。

3.独立战争的经过。建议教师给学生一段时间阅读教材关于战争进程的有关内容,按时间先后顺序总结独立战争进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制作一张大事年表。其中包括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1774年第一届大陆会议,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和第二届大陆会议,组成大陆军,1776年发表《独立宣言》,标志着美国的诞生,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1781年约克镇大捷,战争胜利结束,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等几个要点。

4.1787年宪法。这部分内容的讲授建议教师通过原始材料的分析加深学生对1787年宪法的理解。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787年)》摘录:

我们合众国人民,为了建设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保证国内安宁,规划共同国防,增进一般福利,使我们自己和我们后代得到自由和幸福,特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本宪法。

第1条

第1节 本宪法所赋予一切立法权,应操于联邦国会,国会包括参议院和众议院。

第2节第1款 众议院应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的议员组成……

第3款 众议员名额和直接税,应按照本联邦内各州的人口分配。这种人口

的决定,除全部自由人外,应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这种自由人中

包括必须服一定年限劳级的人口,不包括未纳税的印第安人……

第3节 第1款 联邦参议院应由每州两名参议员组成。参议员由州议会选出,其任期为六年……

第2条

第1节 第1款 行政权应操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的任期定为四年……

第2节 第1款 总统应为联邦的陆海军及奉调为联邦服阶段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

第3条

第1节 联邦的司法权应操于法院及联邦国会得以随时规定并设立的各种低级法院。法院和低级法院两者的法官,只要能忠于职守,即应继续在职……

教师可就以上这些材料,提问学生,该宪法中规定的建国目的是什么?政府的组成形式是什么?有哪些权力?国家职权由哪三个部门分掌?如何评价这部宪法?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完成教学。

5.北美独立战争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对美国本身的发展和对世界其他国家及地区的重大影响两方面分析。

教学设计思想

利用现实社会生活中美国的影响入手,结合大量的图片、文字、网上资料,创设历史学习的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在教师的设计、引导下,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完成知识的识记、能力的培养、情感的流露。

高中历史教案 篇八

《世界近现代史》

一、教科书对于学生发展的功用

(一)知识构建功能

本册书从内容编排上看,主要以时间顺序,以章节体形式编写;从线索看,主要有以下几条:

1、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确立——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

2、重要的国际关系

(1)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三次殖民高潮)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争夺世界霸权斗争)

3、民族解放斗争

美国独立战争、拉美独立战争——亚洲革命风暴——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4、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从每课的内容看,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独立完成一节课、一个单元的知识构建,并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认识历史各线索之间的关系,从而完整掌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

(二)能力培养功能

课程内容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我们应该更好地利用这些课程内容来培养学生能力,包括知识构建能力;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证地看待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实践操作功能

教材设置活动课,学生走出教室,深入图书馆、阅览室,上网查找资料,拓宽了视野,掌握了查阅资料,利用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对比较成熟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自编自演的历史剧,虽尚显稚嫩,但在过程中,挖掘历史的背景,揣摩人物心态和语言,使学生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又有了新的进步。

(四)心理教育功能

历史课的内容包罗万象。在学习过程中,从历史人物的坎坷悲壮,从历史发展的曲折反复,学生能够获得一个心理感受: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人的成功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想做成某件事,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从而增加心理的承受力。从世界史的发展中还学习到许多为科学献身、为国家捐躯、为真理求索的人,从他们身上,学生在情感上和心理上有很大的收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成功和失败,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情感教育功能

本册书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对外扩张、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从中我们受到的启发是:一要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的进步,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的行为都应顺应时代的潮流而动,否则将被历史淘汰;二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知耻而后勇,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意识到当代青年肩上的重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奋斗。

二、教科书的课程价值达成度

(一)从内容选取上看课程价值达成度

本书内容包含从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直到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集中叙述了资本主义从产生、发展到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历史。

本册书按时间顺序、以章节体的体例叙述了世界近代史的发展变迁。本书的主要线索是以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与之相关的线索还有:三次殖民高潮;被压迫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与冲突。主干知识与支干知识之间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共同构筑成世界近代史的发展脉络。从内容的选取上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在学生面前展现的是历史发展的广阔画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再掌握历史发展的各时期的特点,从而掌握了世界近代史的知识内容。

(二)从内容组织上看课程达成度

本册书从内容上可以看出,它改变了以往教材的繁难偏旧的编排,增加了一些新的知识和新的观点。以前的历史往往以政治史为主线索,学生从书中接受的往往是比较僵化的观点,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本书从内容选取上,增加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实,展现的是历史发展的全貌,学生又可以从文学、科技、经济发展的角度去掌握那个时代,迎合了高中学生知识的个性多样性和知识的综合化需要。

(三)形式特征看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

本册书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1)新教材课型多样,除了讲读课外,还有阅读课、活动课。上好这些课,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能力。(2)新教材增加了大量图片、画像、资料,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3)每章开始设引言。引言介绍了本章的内容背景和线索。便于学生从宏观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掌握历史发展的特点。(4)每节课后的练习题增设了《阅读与思考》专栏,由学生选做,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5)书后加附了《部分中英词汇对照表》,对书中出现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文件、历史事件称谓进行中英文对照,便于学生查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善于组织教学,有效的利用书中的资源、资料、练习题,上好阅读课和实践课,搭建学生思维的平台,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一定会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对教科书的加工处理

本册书总体编排设计精当合理,符合学生在这一年龄段的认知能力,注意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有机结合。

(一)加工改造的视角

1、根据历史知识特点。历史知识的特点是知识点多、散,教材是按照时间顺序编排的,一些历史线索难免显得支离破碎。

2、根据高二文科班学生的特点。高二文科班的学生大多数有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基本能够掌握教材上的基础知识。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有的学生对知识的分析理解不到位,缺乏用精练的学科语言概括表达的能力;有的学生缺乏自信心,不敢阐述自己的见解。

3、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现代教育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如何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能力,成为摆在教师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利用教材,大胆取舍,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对教科书的加工处理

1、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增补了一些内容。如:在学习《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时,向学生介绍了富尔顿和他的汽船,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介绍了萨拉热窝事件的经过,增加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对于学生的心理教育和情感教育。

2、有效的利用和整合课程资源。譬如:学习第四章第一节时,我注意将两次工业革命对比来讲授;第三节《列强对世界的瓜分》,我请同学总结世界历的三次殖民高潮。通过调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历史线索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3、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运用对比法、联系法、讨论法和研究性学习等多种形式。如:在学习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后,比较英国、法国、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学习了殖民侵略过程后,对比三次殖民高潮的时间、特点,从而认识资本主义的扩张性;在学习《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一节时,设置了研究性学习的题目“工业革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学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后,安排了活动课“如何评价拿破仑”。通过这些措施,培养了学生学史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4、将世界史和中国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学习过程中,渗透一种观念: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在学习工业革命时,请学生分析“鸦片战争与工业革命的关系”;在学习垄断资产阶级对外扩张时,分析“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和十九世纪末在中国掀起的瓜分狂潮有无关系”等,增加学生横向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

5、加强各学科的综合。历史展示的是过去那个时代的全貌,包罗万象,它涉及到地理、政治、文学艺术、科学等各方面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将各学科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如:分析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各国通过改革和革命,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分析其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欧洲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从而,印证一个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分析历史问题时,引导学生从各方面、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育形势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将更高,我们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有较高的教学理论,还要有崇高的师德修养。在教学中,我们不是教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利用好教材,才能适应今天的教学。教材是学习知识的一种载体,教师要能正确的驾驭它、使用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适应今天素质教育的需要。

高中历史课程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掌握科举制度创立和完善的过程;

⑵了解与科举制有关的进士、明经、殿试、状元等相关历史名称和知识点。

⑶理解科举制的创立对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及对后世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小组讨论归纳,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重要制度,影响极为深远,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探究,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合作意识。

⑵通过角色扮演,借助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辅助,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线索更加清晰,使学生真正走进课堂,产生历史认同感,体验学习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科举制的创立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对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科举制创立和逐渐完善。

2、难点:科举制度的影响

【教学方法】

1、角色扮演,分组讨论。

2、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共同学习、合作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人生有四大喜事。那么是什么呢?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我们今天就谈谈其中的一件喜事那就是金榜题名时,提到金榜题名时,我们立马就会想到考试,我们每个同学可谓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我们知道考试是今天社会对人才的一种较为公平选拔方式。那我们知不知道在古代社会是如何选拔人才的呢?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科举制的诞生

1、诞生的背景:魏晋时期按门第出身的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创立前,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要做高官必须同时具备①本人要出自高门权贵家庭。②还必须有地方官员和高门权贵推荐。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是不能做高官的。这样选拔官吏的实权并没有控制在朝廷手中。)

2、科举制在隋朝的诞生与哪两位皇帝相关?分角色表演隋文帝、隋炀帝时期的读书人,介绍自己所处时期的选官制度和形式,概括总结文帝和炀帝分别为科举制诞生做了哪些贡献?

3、讨论:科举制的诞生的作用。教师总结科举制与它的本质区别是:普通读书人和贫穷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这样就扩大了选官范围,选官权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科举制的创立。

过渡:隋朝科举制虽然规模不大,还不完善,但却有着重要意义。那么,科举制在唐朝是怎样完善的?

(二)科举制的完善

1、唐时科举考试的科目以哪两科最重要?常设考试科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明字、三史科、开元礼科。以进士和明经科最为重要。

2、唐朝科举制的完善与哪些皇帝有关?

唐太宗时,扩充国学规模,扩进学舍,增加学员,考中进士第一名,称状元。

武则天时,大力提倡科举,举行殿试,不仅有文举还开设武举。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主要考试内容

进士及第是一种高荣誉,人称“登龙门”。新进科进士聚集在京城长安曲江参加国宴,在曲江垂帘观看。高门权贵也云集于此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新科进士们附诗抒情、春风得意。

(过渡):我们现在学习了这么多,请大家讨论一下科举制对当时和后世及对整个世界文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三、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对社会发展有进步意义。

A、科考形式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考试。

B、他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扩大了唐朝以后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为封建统治阶级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开创了整个社会读书求学的良好风气。

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和唐文化的发展,造就一批诗人,推动古文运动和传奇小说发展,使唐文学达到很高水平。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高中历史教案精简版精品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高中历史教案精简版精品多篇范文,共有19069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高中历史教案精简版精品多篇下载
高中历史教案精简版精品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