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教学资源 > 教育教学方案 >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教案(精选6篇)

发布时间:2023-12-16 16:12:16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好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6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教案》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与《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教案》相关的范文。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教案(精选6篇)

篇1: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新闻的特点。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学习并能独立筛取信息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重要信息,体会本篇新闻的突出特点。

教学难点:自主阅读过程中,品味本文是如何将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有机融合的。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法、提问法、对话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欣赏歌曲《东方之珠》,引出香港。进而提出香港回归事件。1997年7月1日,对所有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被英帝国强占100多年的香港终于回归到祖国的怀抱,百年的屈辱终于被洗刷;中国迈开了祖国统一的第一步。今天让我们跟随新闻记者们一起去感受那激动人心的时刻(板书课题)。

二、回顾新闻知识

1.什么是新闻及其分类?

明确: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是指通讯、消息、特写、文学报告。狭义专指消息。本文是一篇特写,所以在此处重点介绍特写。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发展、结果

3.新闻的特点:

明确:

<1>一事一报。一条新闻,只报一件事或一件事情的一个方面。

<2>篇幅、语句要简短。在有限的篇幅内说清一件事情。

<3>选点尖。选择第一落点,或主要矛盾的焦点,或戏剧性冲突的部位。 <4>用事实说话。没有主观意见,让读者只看到事实,看不到记者的身影。

<5>微言大义,事件型小切口、时政类大背景。由一个引人的新闻事件引入,着重写这个事件本身,然后提出普遍意义和时政价值。新闻事件切口要很小,采写要非常具体,要有细节。

4、新闻的结构

明确:

<1>标题 (正标题、副标题)

<2>导语 新闻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3>主体 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4>背景 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5>结语 新闻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三、介绍作者写这篇新闻的背景。

明确:英国人的到来,使得香港卷入世界性事端。十九世纪,英商来华进行鸦片贸易,赚取大笔财富,换取中国的白银、丝绸、茶叶和香料。清廷担心老百姓受到鸦片烟毒影响,决定禁止鸦片的进口。英商方面,渴望在港口加强地位,不受满清朝廷控制,因此导致鸦片战争(1840~1842年)的爆发。英国船坚炮利,中国战败。香港岛就在一八四二年所签订的《南京条约》中,永久割让给英国。邓小平同志在接见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的时候,明确地表达了中国政府将收回香港主权的意愿,同时,这也是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体现。

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将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四、生字词

凝重( níng ) 紫荆( jīng ) 停泊( bó ) 掩映(yǎn )

世人瞩目( zhǔ )旗帜( zhì ) 接载(zài )

凝重:庄重。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瞩目: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

接载:接待、装载。

易帜:变换旗帜,指降英国国旗,升起中国国旗。

序幕:指重大事件的开端。

子夜:半夜。

退役:军人役期满后停止服役,这里指“不列颠尼亚”号

战舰不再执行任务。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本篇新闻的结构。

明确:<1>导语(第1自然段):交代“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查尔斯和彭定康撤离香港的使命,香港即将回归中国。

<2>主体(第2-10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3>?结语(第11自然段):为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历史做了小结。

六、提问:什么是“不列颠尼亚”?

明确:不列颠尼亚也译作布列塔尼亚,是罗马帝国对大不列颠岛的拉丁文称呼,也是建立的不列颠尼亚行省的名称。不列颠尼亚被罗马人神化,称不列颠女神,后来演变为现代英国的化身和象征,成为英国的别称,敬称。不列颠尼亚这一称谓,在英国人心目中是非常庄严神圣的,就像中华这一称谓之于中国人民一样。要说有所区别,那就是当年,也就是18世纪上半叶,詹姆斯·汤姆森创作了同名诗作——《统治吧,不列颠尼亚》,在他40岁的时候,这首诗被托马斯·阿恩谱曲改编成同名合唱歌曲,即英国海军军歌,同时也是英国国歌之一。当年正是唱着这首歌曲,英国击败了对手,称霸海上,成为日不落帝国;也正是唱这首歌曲,英国进攻大清王朝,占领了香港等地。如今这首歌以及这首歌所表达的意境仍为英国人所钟情怀恋,每逢重大活动庆典,英国人都会摇动旌旗,齐声高唱。

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本次课,我们对新闻有了一个大致的回顾,并且对本文的结构进行了梳理。请同学们下来去收集一些关于香港回归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课前导入

上一次课我们已经对文章的结果进行了梳理,并让同学们收集了关于香港回归的资料。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带着同学们的资料来对本篇新闻进行深入的分析。首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

二、分析课文(由PPT明确参考答案)

1.说说你如何理解标题?

明确:①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

②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③“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之中统治的结束。?

2.导语有什么作用?

明确:

一是点题。点明了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

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

三是导语结束在时间上,为主体部分的时序顺序奠定基础。

篇2: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闻结构,了解新闻的写作特点。

2、感知课文内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

3、学习新闻的压缩。

二、过程与方法。

由新闻播报的方式串起对文章内容结构的梳理和对新闻的压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

掌握新闻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新闻压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开创“一国两制”的新局面。世界瞩目,举国欢腾。假设你是新华社一名记者,你打算选择什么角度来写这篇报道?(如中国人民的欣喜自豪、中国领导人此日行程、香港回归的进程回顾、香港市民的态度等)今天我们来学习的《别了,“不列颠尼亚”》这则新闻站在英方撤离的角度,写作角度与众不同。作为中央电视台外派的记者,请你在现场为观众播报这则新闻稿。

二、整体诵读,梳理本文的结构内容。

1、按照预习时所讲的新闻结构的有关知识,迅速对文章内容进行整理。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英国撤离香港。

主体:英国告别香港的具体过程。

4:30 降旗仪式 4:40 乘车离府 6:15 告别仪式 7:45 降旗仪式

0:00 交接易帜 0:40 英人离港

背景:四个背景材料,即港督降旗传统的介绍、港督府的介绍、英军占领香港历史的介绍和英军占领香港的统治时间的介绍。

结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2、补充问题。

(1)如何理解标题的含义?

明确:一方面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不列颠尼亚”号在中国人的目光中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

篇3: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特写性消息的特点,注意它和一般新闻的区别。

2、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的数位记者不辱使命,不负众望,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时刻,写下《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此文曾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二、香港问题的由来:?

提问:香港问题有何由来?

明确: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今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英国强迫清政府再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根据该约,清政府把位于深圳河以南,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的土地,以及附近262岛屿,租给英国,租期99年。这块租给英国的土地后来被称为香港新界。(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地位的谈判,在邓小平和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间进行。?邓小平态度坚决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邓小平的话,令当时有着“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这位中国的“钢汉子”面前,低下了头。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一篇新闻由几部分组成?具体落实到本文呢?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第1自然段):交代“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查尔斯和彭定康撤离香港的使命,香港即将回归中国。?

主体(第2-10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背景:(第7和第11自然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这种介绍就像电影中的闪电一样,将历史和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对比很强烈,而且突出了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

结语(第11自然段):为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历史做了小结。

四、掌握新词的意思

凝重:庄重 ?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瞩目: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 子夜:半夜

易帜:变换旗帜,文中指降英国国旗、升中国国旗。

五、研习课文,分组学习交流。

(一)?说说你如何理解标题

①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句式倒装,重在突出、强调。?

②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③“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之中统治的结束。

(二)学习导语

(1)将导语部分缩句并分析其作用?

英国米字旗降落,“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点题、揭示文章主旨。

(2)正确理解“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英国米字旗在属于中国领土的香港上空飘扬一百五十多年,意味着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持续了一百五十多年,交代香港沦为殖民地的屈辱历史。?

(3)正确理解“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句话?交代英国对香港施行殖民统治的末任港督;他的离港意味着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的终结,香港从此回归祖国。?

(4)“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着重强调英国殖民统治将彻底结束,香港将回归这一历史事实。

(三)学习主体

1、快速阅读课文主体部分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通讯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

时间 地点 主要事件?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30分 港督府 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40分? 港督府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1997年6月30日?

下午6点15分 添马舰东面的广场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

1997年6月30日?

下午7点45分 “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1997年6月30日?

最后一分钟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新的一天来临的?

第一分钟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

升起。与此同时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1997年零点40分中国南海? ?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

篇4: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生字词。

2.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学习重难点】

1.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现在我们常常可以见到大幅的伟人的画像,他们已经成了乡村、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了一种文化,我们看到过: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今年8月22号正好是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零九周年,与之有关的内容: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回归……今天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9周年的日子里,让我们来重温那段历史。

二、自主预习

1.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凝重(níng) 瞩目(zhǔ) 易帜(zhì)

港督(dū) 陈迹(jì) 赠言(zèng)

2.理解词义。

凝重:庄重。

掩映:彼此遮掩而相互衬托。

瞩目: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

子夜:半夜。

易帜:变换旗帜,这里指降英国国旗,升中国国旗。

陈迹:过去的事情。

交接:移交和接替。

3.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你知道什么是新闻特写吗?新闻特写有什么特点?

明确:新闻特写是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或时间,通过一个片段、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作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其特点是: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悍,侧重“再现”。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后,复述课文。

2.概括四个场景:

(1)6月30日下午4:30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2)6月30日晚6:15添马舰军营东西广场,降英国国旗。

(3)6月30日子夜时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4)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3.由此可见,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按时间顺序生动地描写了这些重大场面,结构清晰而严谨,主题集中而鲜明,让人不仅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从现场的气氛中能感受到深刻的历史内涵。

(二)研读1-2自然段。

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阅读文章,探究下面问题。

1.你能把文章第一段缩写成一句话吗?

明确:英国米字旗降落,“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2.“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修饰“英国米字旗”有什么作用?

明确:英国米字旗在属于中国领土的香港上空飘扬一百五十多年,意味着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持续了一百五十多年,交代香港沦为英租界的屈辱历史。

3.用“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修饰“不列颠尼亚”号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英国对香港施行殖民统治的末任港督,他的离港意味着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的终结,香港从此回归祖国。

4.“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着重强调英国殖民统治将彻底结束,香港将回归这一历史事实。

5.为何要突出“蒙蒙细雨”这一自然环境?

明确:体现出英国末任港督离任时的心情,更重要的是突出香港的明天犹如雨过天晴,前途无限光明。

四、板书设计

篇5:《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案

导入:

香港回归是哪一年?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假设你是一名记者,该怎样报道这一盛况呢?播放视频。

假如你是一名记者,你该如何报道?首先一起来回忆一下相关的新闻知识。

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可分为引题、主题、副题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主体:新闻的主干、核心。要求围绕导语具体介绍新闻事实。

背景:对新闻背景进行解释的事实材料。

结语:用来小结、展望、激励、评价等。

特点:真实性、时效性、简洁性

1、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看到不列颠尼亚,想到了什么呢?英国的全称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国。“不列颠尼亚”是什么东西呢?

英国皇家游轮。别了,不列颠尼亚,从字面上看,似乎是在与这个游轮告别,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

2、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找出文中的导语部分,请大家齐声朗读。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英国撤离香港。任何壮美的语言都难以尽现它的精美绝伦,任何浓重的笔墨都难以描绘它的恢弘壮举。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一般新闻的主要内容都可以在导语中找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导语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3、从导语部分我们知道了本篇新闻主要写了英国撤离这一内容,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主体部分。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通讯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

时间地点主要事件

1997年6月30日下午4点30分港督府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下降旗杆

下午4点40分港督府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下午6点15分距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的广场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女王宣读女王赠言

下午7点45分

“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6月30日最后一分钟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零点40分中国南海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不列颠尼亚”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4、这个表格已经将这则通讯的时间、地点、主要事件很清楚地罗列出来。这已经完成了本文作为新闻的主要任务。大家有没注意到,文中有两段内容在表格中完全没有涉及?是那两段呢?

第4段、第11段齐读这两段

这两段主要描写的是什么呢?

历史,具体一点讲的是什么历史?港督府的历史和英国侵占香港的历史。这两段属于新闻结构中的哪部分?

背景部分。文中背景部分除了这两段还有哪一处?(第7段)找出来,请同学朗读。

这些背景材料仅仅在讲述历史吗?从中找出现实的痕迹。

随着末代港都的离去

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又从海上去。

历史与现实两者放在一起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

对比,历史背景与现实场景串在一起,背景材料的引入使现实的场景具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练笔:根据对新闻的学习,请你以学校前不久举行的军训阅兵仪式为新闻报道材料,试写一篇200字以内的新闻。

篇6:《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一、导入新课

教师导人。

1997每7月1日,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这一天,离开了祖国100多年的香港 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今天,我们要学习一则新闻,这则新闻就是报道这件激动人心振 奋国威的事件的。(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师:这篇新闻全面生动地报道了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的全 过程,表述了香港回归祖国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1。)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注意 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根据新闻的有关知识,请找出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部分,想一想,主体部分 重点讲了什幺?

4、拓宽思维,比较阅读。

要求:根据新闻特点,对《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别了 不列颠尼亚》两篇课文作较为全面地比较分析。

5、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2。)

沧桑噙媒体瞩目嘉宾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同学进行纠正。

2、根据新闻的有关知识,请找出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部分,想一想,主体部分 重点讲了什幺?

明确:(标题浓缩了所要报道的事实,简洁明了,鲜明醒目,“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是个主谓短语。隆重,即是盛大庄重。“隆重”一词与“政权交接”的语体色彩一致,表明了交接仪式的氛围,体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是永载中华民族 史册的盛事。)

(导语:第1~5段,点明香港已经回归祖国及其重大意义。

主体:第6-25段,具体叙述交接仪式举行的全过程。

查尔斯王子的讲话。

重点叙述降旗、升旗仪式。(特写。)

xxx本关键字已替换主席的讲话。(重点。)

结语:第26-29段,交代出席交接仪式的其他人员及进行采访报道的各国记者 的人数。)(作必要的交代,使报道事实完整。)

3、拓宽思维,比较阅读。

要求:根据新闻特点,对《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别了 不列颠尼亚》这两篇课文作较为全面地比较分析。

明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及时鼓励,多肯定,在谈话中归纳出答案。)

4、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与同桌交流。(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5、重点研讨课文第3-5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3。)

①“这是中华民族长期期盼的一个瞬间,这是永载世界史册的一个瞬间。”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②第4自然段中转引了xxx本关键字已替换主席讲话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⑨第5自然段中两个“传向”呼应上文的--一词,高度概括了在国内外的影响。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指出这个“瞬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②着重说明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意义。

③举世瞩目。)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不必只局限于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七、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部分。

板书设计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导语:香港回归的重大意义。两个“这是”,两个“传向”。

主体:叙述交接仪式的全过程。

结语:出席仪式的其他成员及各国记者人数。 (时效性真实性 简明性)

word该篇DOC格式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教案(精选6篇)范文,共有9593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教案(精选6篇)下载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教案(精选6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86956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