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教学资源 > 教育教学论文 >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多篇】

发布时间:2023-10-04 20:00:57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导语:小学语文教育论文【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多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一

有些青年教师观课归来,常会说:“××课上得真好,我都被感动得流泪了。”听了这样的评价,笔者非常诧异:这是什么评价标准?“感动得流泪了”是一堂好课的标准吗?当然,一堂语文课能让听课的人流泪,说明这堂课在情感目标的达成上可能有过人之处。但是,仅仅让人“流泪”,并不是评价一堂好课的主要或唯一标准。因为阅读教学不是一般意义的阅读,仅仅达到“流泪”是不够的,它承担着比“流泪”还重要的任务,如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因为,语文教学说到底是打基础的。

由此看来,一些教师并没有做好观课的准备,没有掌握观课的标准,或者被泪水迷惑了眼睛,影响了判断,迷失了方向。这样观课,只能导致误判,可能学不到“真经”。那么,作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应该如何观课,并做出正确的判断,学到“真经”呢?

一、带上课标去观课

这里所说的“带上课标”,意思是说在比较熟悉《语文课程标准》(当然,能带上最好)的情况下去观课。从观课议课的角度讲,课标是衡量一堂课的尺子。可是,不少观课的教师根本不熟悉课标,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三维教学目标是什么都不清楚。如果是在没有“尺度”的情况下去观课,就很难对一堂课的真伪、优劣、高下做出正确的判断,甚至会被时下一些刻意煽情、得“意”忘“言”、追求花样、追求舞台效果、取悦于观课教师等情形的教学所迷惑、误导。

如果说掌握课标理念比较抽象、有一定难度的话,那么,有一个比较好把握的尺度,那就是用课标的“阶段目标”去观课议课,用“阶段目标”去审视判断。以课标中提出的词句教学目标为例:

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第二学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第三学段: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从上述目标中,我们可明确四个问题:一是理解词句的方法;二是理解词句的要求;三是教学的阶段性;四是目标的系统性。

如果用这样的教学目标作为观课议课的标准,那么,三、四年级的词句教学仍然停留在“理解词句意思”上,没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五、六年级的词句教学还是停留在“理解词句意思”上,没有引导学生去“推想”词句意思,更没有让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这样的教学,无论其多么煽情,多么巧妙,多么艺术,都是不符合年段要求的,都没有教在“点子”上,都缺乏对目标体系的把握和实施。

课标同国家制定的其他行业的标准一样,有最高权威性的指导、制约等作用。自觉地用标准,并学会用它作为观课议课的尺度,我们就会心明眼亮,不会被那些花里胡哨的教学所迷惑。

二、拿着教材去观课

如果说带上课标去观课是审视、评判一堂课“教得怎样”的话,那么,拿着教材去观课则是弄清一堂课“教的是什么”,是以教材为依据对照、审视其对错、偏正、深浅等。

如,不少教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都运用了大量的图片、视频、音乐,用大段大段的像背台词一样的诗意般的语言进行煽情。乍一看,这样的教学,手段多样且先进,很“好看”,很时尚。但是课文所在单元的导语中明确提出:“阅读本组课文,我们要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这是一个“读出语言文字背后意思、语言内涵”的阅读方法、能力的专项训练。根据这一单元的教学要求和学习方法,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恰恰不适合运用大量的图片、视频、音乐等,而是应着力引导学生静心、潜心阅读课文的语言文字,从字里行间体会其包含的精神或情感,以此培养学生感受语言内涵、品评语言滋味的能力。例如,课文的第三段写圆明园的各种景观,运用了“有……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等。从这么多看似平常的“有”字中,学生就能明显地感受到圆明园景观的多姿多彩、美丽壮观,就能强烈而真切地体会到作者对圆明园美丽壮观景象的自豪、骄傲、赞美之情,还能感悟到为后文写圆明园化为一片废墟,什么都“没有”了的无比痛心、惋惜、憎恨之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埋下了伏笔等。如果不是这样,而是运用了大量的图片、视频、音乐等,那么,“读出语言文字背后意思、语言内涵”的阅读方法、能力的这一专项训练,又如何能够落实?

也许有人会说,新课改不是倡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吗?请注意,无论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其根本是“教材”,而不是随便哪一篇文章。既然是教材,它就具有一定的规定性、制约性。我们用教材作为“镜子”去对照、审视一堂课,就能比较务实、清楚地看出,在这堂课上,教师是把握了教材,体现了编者意图,教在了“点子”上,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是随心所欲,无视教材的规定性、制约性,不管学生学习的起点、年段性等。不然,手头没有教材,就有可能将那些把语文课上成音乐欣赏课、资料堆积课、图片展示课、闹剧表演课等,正事没做好、闲事忙不完的教学,误认为是“超越文本”的“创新”做法。

三、调好角度去观课

这里所说的“角度”,是指观课的出发点、聚焦点。据了解,不少青年教师去观课,其角度不够恰当,常常被一些表面的、吸引眼球的、刺激感官的做法所吸引。为此,笔者主张:以平静的心态、审视的眼睛、充实的头脑和调好的角度去观课,力求不看热闹,要看门道。针对当前公开课和观课议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聚焦语文因素。所谓“语文因素”,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常说的“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书写)”。看一堂语文课,关键是看这堂课有没有这样的语文因素,有多少这样的语文因素,进而思考这些语文因素是如何让学生获得的。下面以《笋芽儿》这一课的教学为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看哪种教学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课例一】

师:(板书课题:笋芽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一起读!(生齐读)

师:(出示“笋芽儿”图片,贴在黑板上)这就是“笋芽儿”。(满怀激情地)笋芽儿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是那么可爱。多么可爱的笋芽儿[www.haoword.com],多么娇嫩的笋芽儿!我们带上“可爱”的感情一起读!(生齐读)

师:笋芽儿,多么可爱的样子,多么亲切的名字!让我们带上“亲切”的感情再读!(生齐读)

师:课文围绕着这个可爱、娇小的“笋芽儿”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充满童趣、发人深省的故事吧!

【课例二】

师:(板书:“笋”和“芽”)“笋”是个生字。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这个字。(生一边说着笔画,一边用小手书空)

师:谁来读一读这个题目?(生按照标注的拼音读)

师:(在黑板上加“儿”,成“笋芽儿”)现在加上了“儿”字,谁再读一读?(生读)

师:你看,有这个“儿”字与没有这个“儿”字,读起来一样吗?

生:不一样。没有“儿”字,读起来很难听,很生硬。有了“儿”字,读起来就像妈妈呼喊自己的孩子一样,很亲切。

师:还有不同说法吗?

生:有“儿”字,就觉得“笋芽儿”很娇小。

师:你看,这个“儿”字多重要呀!我们一起亲切地读读这个题目吧!

师:(出示“笋芽儿”图片,贴在黑板上)这就是“笋芽儿”。课文围绕着“笋芽儿”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如果从寻找语文因素的角度来看,课例一没有多少语文因素,不客气地说,它是披着语文的外衣,没干多少语文的事。教师只是通过一次次外力煽情,强加于学生,使其读出了“笋芽儿”的语气,学生并没有内化理解,没有收获到什么。课例二,则语文因素显而易见,可谓一举多得:一是指导“笋”字的书写(书空);二是让学生读准注音的“笋、芽”字音,也为读好儿化音作铺垫;三是在比较朗读中,初步感知到儿化在表达上的作用;四是在朗读中理解了“笋芽儿”的意思和体会到所表达的感情,即感情亲切、样子娇小;五是渗透了学习语文的方法。而且学生的所获所得不是教师灌输的、强加的,是他们在巧妙的比较中自悟自得的。这就使我们看到了两个课例在教学理念、方法、经验、水平等方面的明显差距。

二是聚焦学生表现。特级教师贾志敏讲过一个观课“看学生,不看教师”的事例: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一个教育代表团到上海一所学校听课。校长请贵宾们在学生后面入座,他们却表示:“我们为什么去注意老师呢?我们要观看的是学生是怎样学习的。”说着,纷纷把椅子挪到了黑板下面,面对着学生,静静地观看学生上课。这个事例很值得我们反思,因为不少青年教师观课与其相反,其角度常常错位,不是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是看教师课堂上的“表演”。加之当下有些公开课,其教学不是让学生潜心读书、沉思默想,而是把课堂搞得很“热闹”,教师过于强势、抢眼,让学生当配角,这就使得观课者只关注教师如何教,忽视了观察学生如何学、学得怎样。这样观课就难以全面、正确地做出评判。

课堂是学生学习发展、施展才能的天地,学生是红花,教师是绿叶,不可本末倒置。所以,我们在观课的时候,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那些过于强势、抢眼的教师“风采”、教学“艺术”所迷惑,把目光更多地聚焦在学生那里,看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得怎样,然后通过学生的表现思考“为什么”,即教师是用了怎样的教法使其这样的。这种“看学生,不看教师”的观课角度实际是在“看门道,不看热闹”,能使我们学到“真经”。不然,有可能会被那种把课堂当纸,以学生为笔,用教材做墨,尽情挥洒着教师“风采”、教学“艺术”的教学所迷惑,甚至还会误认为那是一种教学风格。

三是聚焦目标达成。语文是一门课程,它有明确的学习任务、要求,即学习目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达标。所以,看教学目标是如何体现、落实的,也是评价一堂课优劣、成败的重要标准。由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是一个很“吃功夫”的问题,所以表现出来的情形就大相径庭了。如,目标不明确,没有航标乱行船、处处刨坑处处坑的有之;目标不准确,南辕北辙、随心所欲的有之;目标不落实,只管“教过”不管“教会”,教学走教案、走过场的有之;当然也有目标明确,真正达标、教学效果好的教学。凡此种种,需要观课者在自身比较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去把脉、评判。

如,识字教学,我们要看是平均用力、泛泛而教,还是音、形、义有所侧重地教。有的字问题出在字音上,看教师是否有意识地强调;有的字问题出在字形上,或笔画、部件,或结构、笔顺,看教师是否给予点拨;有的字问题出在字义上,看教师是否着力引导等,并且还要看这些重点、难点问题是否真正解决、落到实处。也就是不仅看其“教过”,关键是看其是否“教对、教会、教好”。总之,观课角度是当下观课者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角度不当,会迷失思考的方向,做出误判,导致误学。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二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教育是什么?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过程中,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学有所成”的重要保证,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那么,在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我觉得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一、良好的识字和写字习惯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也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所以要从小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要教育学生从小就形成这样一种习惯:只要提起笔来,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笔一画地写,力求做到姿势端正,笔画清晰,结构合理,行款整齐,美观大方。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发现识字策略、识字规律以及适合自己的识字策略,进而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在校园内、在家里、在社区……只要见到汉字,就要自觉地识记。

二、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成为阅读或写作上的拦路虎。许多学生遇到困难时,要么跳过去不理睬,结果是囫囵吞枣;要么向别人求助,养成一种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因此读书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最常用的工具书为字典、词典,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

三、倾听、交流的习惯

我们无论在课堂中,还是在与学生的交谈中都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力,使他们会听。虽然“满堂灌”教学不可取,但培养学生们静静听讲的习惯却是必要的。学生们要想参与课堂讨论或交流,只有静心听取了别人的发言,才可能达到充分理解,进而表达自己的意见,听是与人交流的关键性一步。在学生已有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要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以及文明的态度和良好的语言习惯。

四、勤于朗读背诵的习惯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策略,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要扎实提高语文素养,非要养成朗读背诵的习惯不可。为此,学校和老师要给学生安排定时、定量的诵读内容,使学生可以卷不离手,曲不离口,日有所读,日有所获,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习惯。

五、读书看报的习惯

信息化时代,阅读将是人们搜集、处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会不会阅读将决定一个人向社会获取智慧的能力。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重视课外阅读,必须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我们要不断推选、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刊,引导学生認真阅读,养成广泛的阅读兴趣。

六、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观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最基本的途径。自然、社会、生活都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要教给学生观察自然、社会、了解现实生活的策略,使学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把看到的、听到的随时记下来,这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正像老舍先生说过的,“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这样的记录很重要,它能锻炼你的文字表达能力……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没有这些积累,就写不丰富。这样日积月累肚子里的货就多起来。”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生的重要,我们相信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肯定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受益匪浅,乃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三

一、课程改革是各国教育改革的大趋势

针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6年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并认为这是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这四个“学会”的基础是“学会学习”,它是上述四个“学会”的前提条件。

综合国际、国内的一些研究成果,要做到“学会学习”,应当具有以下学习能力。

1. 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学会学习的方法;

2. 有效地沟通与表达;

3. 泛读和理解的技能;

4. 探究推理、解决疑难的能力;

5. 获得、处理与应用信息的能力;

6. 创新的意念;

7. 开展研究的能力;

8. 终身学习。

上述学习能力的核心是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这也是今后的基础教育应着力培养的学生的基本素质。

二、对小学语文课程、教材改革的思考

近现代西方课程理论的不同学派对课程设计有不同主张,主要有学科或知识中心论、儿童中心论和社会中心论。美国现代课程论专家泰勒认为,任何课程都要受到有组织的学科内容、学生和社会需求这三个方面因素的制约。可见,上述不同学派的主张,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又都有不科学的一面:只强调制约课程的某一方面因素,而忽视其他因素。理想的课程设计,应当是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又顺应社会的需要,特别是能够促进儿童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

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对小学语文课程和教材改革,作如下思考。

(一)关于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现代课程理论、教学理论为指导,瞄准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把学生的发展置于课程、教材改革的中心地位,逐步建立校内外结合、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相结合的小学语文课程体系,使课程、教材真正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凭借。

(二)关于小学语文课程改革

总之,在课程方面要打破语文只注重课堂教学的一统天下,优化教学结构,加强课外活动,开发环境课程,做到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举,课内外、校内外结合,使学生在开放、多元化的语文课程中,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三)关于小学语文教材改革

在品种上,适应课程的多元化,实现教材的系列化。今后语文教材不仅要有供课堂教学使用的教科书,还要有提供给教师的活动课教材以及关于开展大语文教育的有切实指导作用的意见、建议。

在内容上,一方面要增加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有强大的感染力。一部文学作品甚至可以决定或改变人的一生。在人们开始意识到“情商”之重要的今天,多阅读文学作品无疑是提高儿童少年“情商”的一个良方。还因为通过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学做人,学语言,而且可以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要增加科技说明文。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能阅读科技说明文,应当是下个世纪的公民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

在体系上,构建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以语文训练为主线,由目标系统、训练系统、检测系统组成的语文教材的训练体系。

支撑这个体系的灵魂是教学思想的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忽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把课本看作知识的发源体,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传导体,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体。现代教学观念强调确立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学生不只是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知识的发现者。教师由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转向更重视学习的过程,并在指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这一教材体系的三大支柱是目标系统、训练系统和检测系统。

目标系统包括全套教材、每册教材、每单元教材乃至每篇教材的教学目标。目标明确、适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把教学目标标准化、系统化、网络化,是教材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每单元的教学目标,可以“导读”的形式出现。每课的教学目标,可以体现在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思考练习”之中。

训练系统是教材的主干。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要,语文教学要特别重视从小培养能够出口成章的说话能力,能够一目十行的快速阅读能力,能够写记叙文和常用应用文的作文能力以及能够主动获取、处理、加工、应用信息的能力。还应把识字写字、听说读写、观察思维以及学习态度、方法、习惯等要求分别列出,各自形成训练序列,再根据低、中、高年级教学的阶段性,把上述训练重点分层有序地编排在各册教材中,形成纵横交错的训练网络。为了体现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还可以通过对重点词、句、段等的画、批、注,起到辅导、示范作用。教材还应采取措施,如编成开放的、可增删调整的,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鼓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改编重组,以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此外,教材要在落实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增加弹性,比如,识字分“四会”“两个会议”,课文分必读、选读,练习有必做、选做,做到因材施教,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检测系统可以对教学做到及时反馈、调控,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各项训练的落实。每课、每组可设计自我检测的内容,每册可设计重在测试听说读写能力的样题,引导老师对一学期的语文教学进行全面的检测并作出实事求是的质量评估。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四

摘要:文章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作用,包括满足小学生生活化需要、符合语文教学发展,以及促进德育的自我发展。并探究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包括充分利用教材内容、丰富教学形式、采用生活实践的方式渗透德育、情感熏陶中融入德育、在识字中展开德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生活实践

随着时代的发展,德育在教学中的地位逐渐提升,德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及心理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充分重视德育。在农村小学中,多数儿童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为了生计,长期在外打工,这就导致学生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严重的甚至会让孩子形成孤僻或自卑等不良心理,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健康发展。文章以农村小学为例,探究如何将德育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作用

德育指对学生展开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及政治教育等,通常情况下,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不同教学阶段德育的内容也不同。其中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本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第二阶段为公民道德与思想政治的教育,第三阶段为世界观及人生观的教育。每个阶段的小学生,接受的德育内容也不同。例如,在小学低年级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使学生明确做人的基本准则,同时还要培养做人的基本品质,其中主要包括善良、诚实、公平及勇敢等,并对集体主义有一定的了解,使其具有团结精神,热爱祖国和人民,最终形成正确良好的人生观及世界观。

(一)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认知的重要阶段,在此过程中渗透德育,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小学生由于还没有完全形成认知,不能够采用理性或感性的方式面对学习及生活中的事物,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及理性思维。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形成全面的思想认识,最终提升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其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尤其对于留守儿童,这种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二)符合语文教学发展

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中包含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表达能力等,当今时代,小学语文教学要想得到发展,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德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相互结合,这种方式能够不断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内涵,使其长期稳定的发展下去。

(三)促进德育的自我发展

将德育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是德育自身的发展需求。在此过程中,德育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中,还需要将其与学生的生活及其他科目相互融合,这种方式能够促进德育长期稳定的发展[1]。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一)充分利用教材内容

教材是教师展开语文教学的主要工具,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体裁,包括古诗、散文、寓言故事等,内容较为丰富,因此教师在将德育融入其中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内容,根据教学要求,制定针对性的教材内容。例如,教师在讲解《鲁滨孙漂流记》这一课时,通过对文章内容的讲解,需要让学生知道独立及探索精神的重要性。文中的鲁滨孙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是他勇敢的克服了困难,正是由于他具备这种不畏惧困难的精神,才能够活下去。教师可以利用这一课时对学生展开德育,这种方式能够将德育与语文教学充分结合,最终达到提升学生探索能力及培养独立性的目的。

(二)丰富教学形式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教师需要不断丰富、创新自身的教学形式,在此基础上展开德育,提升课堂的新鲜感。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鲜明的形象,进而体会语文学习中的真情实感,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讲解《清平乐村居》的过程中,由于条件有限,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出村居中作者描绘画面的图片,其中草儿刚刚发芽、柳树随**动,黄莺在树上叫着,学生看到这种场景,一定会对本节课产生兴趣。接着,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对文章展开自主学习,大致了解诗歌内容。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对古诗展开细致的讲解,并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在此过程中会通过自己的理解体会文中诗人的情感,同时感受到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使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展开情感教学,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2]。

(三)采用生活实践的方式渗透德育

由于语文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其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中,同时在生活中也能展开语文教学,如课外教学更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个性,解放儿童的天性。儿童内在的思想品德能够在课外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展开一系列的课外活动。例如,教师在讲解《小英雄雨来》这一课时,在讲解完书本知识之后,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和雨来有着相同精神的人。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发现自己身边存在善良的人和事,通过向他人学习的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形成乐于助人、善良的品质,最终达到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目的。

(四)在情感熏陶中融入德育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德育的渗透。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创造出一定的情感氛围,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体验情感。例如,教师在讲解《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建立相应的情境环境,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可以为同学展示圆明园的历史图片,烘托出情感氛围,再为学生讲解圆明园在被毁灭之前的宏伟壮观,并与现在的残骸形成对比,使学生产生圆明园被毁灭的悲伤。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体会文中丰富的情感,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五)在识字中展开德育

我国教育纲领中规定,在小学阶段,小学生需要对2500左右的汉字完成认识、拼读及了解等,由此可以看出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在识字教学中融入德育,这种方式能够扩大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范围。我国在新课改实施之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字很多,提升了识字教学的难度,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想提升学生识字学习的质量,就需要在其中渗入德育,丰富识字课堂的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在讲解“膏”字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该字体中的上半部分内容展开放大,缩小下半部分的字体,这样在视觉上,该字体呈现出一种上大下小的形态,有一种下方承载着高大物体的感觉。同时再将该字按照正常结构书写,让学生观察哪种书写结构更为正确美观,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汉字书写中的结构分配能力,将汉字书写结构与做人的道理相互结合,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师友的重要性,同时明白学习生活中为人处世的道理,最终将德育与语文识字教学相互结合,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3]。

三、结语

随着人们对德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如何将德育渗透小学语文教学中,成为有关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文章通过研究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发现,对其进行研究能够有效提升德育的质量,同时还能够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世界观及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宋贵。教书育人,润物无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xx(5):57.

[2]王知乐。专业课程案例教学中渗透德育研究:以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公路养护技术课程教学为例[J].职业技术,20xx(7):48-49.

[3]李庆洁。润物细无声: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J].科技资讯,20xx(9):180-181.

作者:魏元淑 单位: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恒升镇小学校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五

摘要】随着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实施,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全面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因此,关爱学生成为我们广大教师始终不变并为之努力去塑造的教师形象。如何让孩子们在心情舒畅的环境下能够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这就需要我们要不但备好课,更要对学生进行无限地关爱,给予他们最大的爱心,使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爱心教学;赏识教育

“敬业爱生”是全体教师长期来共同塑造的良好形象,随着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实施,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全面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因此,关爱学生成为我们广大教师始终不变并为之努力去塑造的教师形象。如何让孩子们在心情舒畅的环境下能够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这就需要我们要不但备好课,更要对学生进行无限地关爱,给予他们最大的爱心,使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本文笔者从所从事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探讨如何关爱学生的学习,给予他们赏识教育的尝试。

一、爱向全体同学

想让学生学好语文,就要让孩子们喜欢语文,让他们感悟到语文的伟大美,也能对语文由此产生极大的兴趣。作为老师所要做的应该是给予学生最大的爱,并且我们要倾向于全体同学,不能只是部分学生,否则就会引起学生认为的“偏向”。所以,对每个学生献出爱心。因此,我们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决不能放弃对他们的爱。我们要对学生给予尊重、宽容、公平,哪怕是智商低下的,那些好“惹是生非的学生”,更不能去讽刺、挖苦没有按照教师意指去做的学生。首先,尊重学生。英国的哲学约翰洛克曾经说道:“家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也说道:“自尊自爱,作为一种力求完善的动力,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渊源。”尊重是体现着人与人的精神境界。我们在孩子们幼小成长心灵中要给他们种下尊重的种子,教育是最能体现尊重的,因为尊重是人的第一需要,当儿童们成长的初期更要以尊重为基础使他们长大成人。他们的幼小心理是在尊重的前提下走向成熟和丰富积累知识的。在学习中,孩子们时刻都想得到老师的尊重鼓励,这样才会产生一种学生更爱老师的情感,由此也会出现一种敬佩自己的老师,渴求他们所传授的知识,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正像有的人说的那样: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因此,我们作为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尊重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我们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和学生交朋友,通过尊重激励学生听课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要使学生养成公平正直、仁爱善良、光明磊落等高尚的道德品质。其次,公平关爱学生。平等待人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教师不能给学生留下偏向的印象。特别在素日的学习生活中,注重那些细微的语言行为。例如,我们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回答问题,不能只是提问几个学习好的学生,要面向全体学生,对问题深层的可以提问那些学习好的;对浅显一点的问题可以问及基础弱的学生。这样就可以人人都能被提问到,都能够参与到教学中来。当和孩子们谈心的时候,也要顾及到不同的孩子,在排座位的时候更要体现着公正平等的思想。我们在平时的讲课中时刻都要注意到的:对学生不能说三道四、指桑骂槐;也不能让孩子们没有面子,下不来台;更不能随便就会和家长回报,打小报告什么的;不要在说话时涉及学生的生理缺陷;不要忽视学生的任何闪光点,等等。

二、多鼓励学生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道:“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满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为自己创造的生命而永远自豪。”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我们作为教师更应该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了。通过赏识教育师生关系就会增近,学生更会喜欢自己的老师,继而会更加地努力学习,越是这样越好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誉,学生也就会奋发向上、锐意进取。所以,我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夸奖和表扬,从有利的方面进行诱导学生,激发孩子们的最大潜能。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表扬,给予学生赞许的眼神等,让孩子品尝更多成功的喜悦,同时给孩子提出合理的目标或期望,能够激发出孩子自信和积极向上的进取力量。在批语的时候,多写一些激励的评语。这就会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是创新精神。

三、发挥率先垂范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因此,我们作为教师要时时刻刻地注意自己的行为语言,做到言传身教,使他们能够耳濡目染。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我们要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只要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学生良好的学习动力才能得以更好地激发。总而言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时时刻刻地对学生进行着赏识教育,特别是当今的新课标实施,更要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使他们能够积极地发挥出创新能量,更好地达到教书育人。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六

【摘要】“情感”是课文的主旨,是教师的工作热情的体现,是学生健康成长,感知语文魅力的灵魂,是教师同文本对话,学生同文本对话,培养语感、理解文本、拓展思维、获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是我们在新课标下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有效途径,是领悟人类优秀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感心理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而新课标给语文定性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态度的体验,是精神价值的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世界的认识,人生观的树立等都是通过自身的情感而实现的。但情感的触发不是主观需要,而是客观事物本身。因此,教师要以充沛的感情,专注的精神,坚强的毅力,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娴熟的技巧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师生情感交融;教师充分发挥情感的动力作用,把学生的“内驱力”转化为一种精神力量,借以指导学生的学习行为。我在语文教学中,重视了情感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引入新课:创造良好的心理态势

良好的心理态势,就是对即将开始的活动做出最佳的心理准备,形成一种积极的心态和情感,让学生以“好的情绪”进入学习。

1、发掘教材新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语文教学是最富有情感性和艺术性的学科,教材图文并茂,语言精美,内容丰富多彩,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故事、寓言、童话,都是以情理感染人、启迪人、教育人。我在教《画杨桃》一课时,用一个具体的事例说明一个道理,让学生了解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由事到理的质的飞跃,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是一个理解难点。在教学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为突破难点铺好阶梯,我从画一幅简笔画入手,让学生猜测画的像什么?学生的思绪一下子被激活了,有的说像五角星,有的说像杨桃,有的说像树叶,有的说像海星……此时学生的发散思维很活跃,我开始切入正题:一个同学画杨桃却画成了五角星,他不仅没有挨批评,反而受到表扬,这是为什么?孩子们的思路进一步被激活,深藏在心底的求知火种被点燃,认知和情感的旋律被拨动,自主读书,寻求答案成为需要,突破难点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在教学中,我常常借一定的情境,唤起学生内心感情的冲动、渴望与激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思接文本,浮想联翩。如《小珊迪》一课,我首先放录音:“卖火柴、卖火柴!”“先生,请买盒火柴吧!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呀!”接着提问:“咦,这是谁?你们想知道吗?”随机引出课题,继续放录音,口中并描绘:“一个寒风凛冽的下午,小珊迪穿着又薄又破的单衣,一边走一边叫卖火柴,他走着走着,走到我们身边来了,你们想知道他说些什么?”学生们听了,显得异常兴奋。通过了情境的创设,一下子唤起儿童对故事片主人公珊迪的关注,有的问:“珊迪为什么要卖火柴?”有的问:“珊迪是个什么样的孩子?”等,这样一来情境创设激活,学生情绪跌岩,感情起伏强化了儿童的学习动机。

3、从教材出发,用语文史上活生生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大修订后的语文教材中,入编的文章不管在可读性、欣赏性,还是在贴近生活、渗透心灵、贯穿古今,与时俱进方面都比原教材强多了,尤其是积累、运用中“阅读”部分的短文,披文入情篇篇精彩,读起来琅琅上口,还能了解到古今语文史上的有趣故事,只要老师能巧妙点拨,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久久未忘终身受益。在学习《画龙点睛》这故事时,我除了指导学生通过个性化地读书,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成语的意思外,还扩展到语文上堪称有“画龙点睛”之称的王安石在写《泊船瓜洲》一诗时,反复琢磨,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选定“绿”字,在诗歌的银河中留下了“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千古名句的故事,贾岛关于“推”、“敲”二字思考的过程——使学生在为画家张僧繇的高超画技赞叹不已的同时,也为诗人的妙字,学识所倾倒,更领悟到祖国文化的博大情深。通过活生生的事例,不仅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而且使学生听后产生了自豪感,唤起了他们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了深入学好语文的愿望。

二、学习新知识、保持稳定的心理优势

学生在导入阶段被激发出来的兴趣、情趣、态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学习的发展而变化,它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随着教学的曲径通幽兴趣越来越浓;二是随着教学的艰难险阻信心由强到弱。学生有时聚集会神,有时心猿意马,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他们加以调控,使之始终处在一个稳定、适度的状态。

1、注意心理沟通,建立师生情意课堂教学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系和相互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沟通与交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的。我认为实现沟通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教师用启发性,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指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三是组织课堂讨论,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2、教师心理健康,传授技法娴熟教师除了用知识本身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外,还应在教学中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一个好的老师会以一个手势,一个停顿,或者一个淡淡的微笑,把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启迪学生的智慧。如果教师自身精神萎靡不振,这种情绪也会传染给学生,影响教学效果。我在教学过程中,不管自己有多大的烦恼,心情有多坏,都尽量不表现出来,以情激情,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同样地学生也尊敬我、爱戴我。师生之间营造了平等、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利于教与学的投入。

3、教师移情理解,掌握学习情绪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移情理解,让自己站在学生的位置上,设身处地为学生的学习着想,使教为学服务,能够形成师生间心理上的相互信任,移情理解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情绪和情感的外在原因,予以理解,如上一节体育课活动量大,学生下节课往往精神不振,天气干燥闷热,会使课堂气氛沉闷,都需要教师理解调节,不批评、不大动干戈发脾气;二是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理解能力,知识基础予以理解,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循循诱导,耐心辅导,而不是用一句“这么容易还不会”敷衍了事,当学生发表了与教师不同的意见时,虚心听取,作出公平的评价,而不是呵斥了事,对成绩差的学生,要主动接近他们,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障碍,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三、组织人际合作,调节课堂气氛

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置身于众多的同学与教师这一集体环境中,而课堂则是主要的学习环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必然会在此发生多方面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我在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会集中思考教师和同学提出的某一个问题,并对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的习惯。因为学生发表意见的时候是思维最活跃,情绪最高涨,求知欲最旺盛的时候,也是课堂气氛最和谐的时刻。这时不仅发言的学生得到了锻炼,不发言的同学也能从同学的发言中有所受益。如我在教学《新型玻璃》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张老师买了一套新房,可她碰到了难题,装修房子只差玻璃了,你能帮帮张老师吗?学生的情绪空前地高涨,同桌讨论,小组讨论,甚至自由找合作伙伴讨论,一个个装修方案拿出来了,不仅把课本中提到的新型玻璃用上了,而且还把自己知道的,想发明的新型玻璃帮老师装上了……这样的学习讨论,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是平等的,可以互相补充,甚至是争论。学生的情绪高涨,对所学的知识记得牢,学得好。

四、课堂总结:强化积极的心理定势

课堂教学的结束阶段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减轻记忆负担的重要环节,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画龙点睛的结束则使成功得以巩固,发挥学生的情感,对反馈矫正之后的结束有着重大的作用。

1、创设扣人心弦的情境活动

创设扣人心弦的情境活动,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重新吸引过来,产生浓厚的运用兴趣,促进“尾声中掀起高潮”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一节课学习新知识后,学生的思维和非智力因素正处在最佳状态。结合学生心理,让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的教学内容,采用开放的方式结束一节课。如教学《军神》后,我问:哪位同学能以“通过学习我懂得了…”开头,帮助老师小结这节课的内容。帮老师小结,这句话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我懂得了…”开头,学生易想易说,全班同学跃跃欲试,有的说通过学习我懂得了“一声不吭”是什么意思;有的说,我明白了劉伯承是神军,是真正的男子汉;有的说,我领悟到手术刀割在在劉伯承时,他坚强地承受住了痛苦,真了不起……这样,既达到了课堂总结的目的,又保证了课尾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的持久与稳定。

3、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我在课堂总结之后,常给学生提供一些智趣相融、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一方面激发学生的探新情趣,另一方面作为联系课堂内外,课与课之间的纽带,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发展。例如在教完《宇宙生命之谜》后,我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

(1)地球是微小、美丽而脆弱的,例如有一天它破碎了,我们将向何处去?

(2)人类探索宇宙生命之谜的脚步从未停止,如果你是一名科学家,你将如何去探索呢?

这些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再现,有利于开阔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到“课已终而意未尽”,带着疑问下课,带着新问题上路,渴望在知识的海洋中探求不止。

“情感”是课文的主旨,是教师的工作热情的体现,是学生健康成长,感知语文魅力的灵魂,是教师同文本对话,学生同文本对话,培养语感、理解文本、拓展思维、获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是我们在新课标下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有效途径,是领悟人类优秀文化的精髓。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七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健康活泼地成长,帮助学生创造自信、谦虚和朝气勃勃的人生。

一、内容上寻求创新。在教学内容上要重视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学习语文基础知识,这是创新的前提。

二、过程中寻求创新。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把握和积累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它是一个以熟悉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统一、培养和发展的多质性、多层次的学习过程,不能只是简单、单调的问答式,也不能是某种固定的僵化式,它要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其内部各种因素互相依存、相互综合利用用而形成的一些稳定的、必然的联系,如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联系、智力和知识的联系、智力活动和非智能力活动的联系、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的联系等,并将其融汇贯穿于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去努力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三、方法上寻求创新。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内容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法与学法。可是目前教学方法上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那就是只重教师的教法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法,这与素质教育是相悖的。

1、发展学生的质疑思维。要创设问题情境,诱发思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联系课内外本学科及其他学科的知识,不训斥、不敷衍学生的提问。提问是学生自学能力与理解能力的外显,能充分体现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求异与求同思维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有助于撞击出聪明的火花。求异思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探索性与创新精神,教师不能以一个绝对的答案封死学生灵活的大脑,扼杀他们的创造精神。

3、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对学生思维的练习与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概括思维等,也可以在课外活动中练习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是创造的源泉,只要我们注重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我们的语文教学是能够培养出有创造精神的人才的。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八

摘 要:传统文化积厚流光,博大精深,它不仅仅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结晶,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更是民族精神的精髓,现代文化的基石。但是,纵观如今小学语文课堂,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已经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崇高品德的形成、鉴赏能力的提高、培养小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的目标更是遥不可及。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不能再止步于课本上古诗词的学习,更不能局限在以往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介绍一些传统文化传播的新思路,发掘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播的新视角,让传统文化的种子能够根植于学生的心间,传统文化之花开在学生的心田。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传播;新视角

我国拥有5000年的历史,仰望星空,众所周知的传统文化依然闪烁着耀人的光彩。了解中华文明,传承中华文化,感悟中华文化的丰厚广博,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杰出文化的营养,是语文如今的总目标之一。但是,近年来,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却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怎样才能将传统文化精髓注入孩子们的心里,是教育界一直关注的话题。把传统文化“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这个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小学教育属于教育的初级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感到好奇、敏感。让学生感受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塑造民族精神,这一点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具有极大的意义。然而,目前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相对忽略了传统文化基础知识的传授,以至于学生不能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知识的深刻内涵,因此,我们在对小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注意教学内容,特别是讲授方法的选择和创新。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内涵

传统文化,是相对于“现代文化”而产生的一个名词。传统文化对于当前我国教育目的的确定以及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不单单展现了华夏民族的性格,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灵魂也蕴含其中,同时也反映出整体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与审美追求。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历史经验已经证明:丧失了传统文化的民族将会成为弱小的、任人宰割的民族。在我国,传统文化在每个人身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并日趋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主要分成两大板块:一是物质文化,二是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大体包含以下内容:古文、古玩、古建筑、民族戏剧、民族音乐、书法字画等等。精神文化又细分为两个方面:各类民俗以及流传下来的各种思想。思想文化主要是指古代先贤著名的思想,包括孔子的教育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朱子的哲学思想、阳明的“格物致知”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藏,我们不仅要把它们继承下来,更要将其发扬光大,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二、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视角

目前,快餐文化、日韩文化、网络文化等现代文化越来越流行,中国的孩子们品尝着洋快餐,欣赏着日韩动漫,聊天的话语中充斥着让人不知所云的网络语言,自然也距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日行渐远。鉴于这种现状,批判这类新生文化的声音不绝于耳。然而,传统文化与此类新生文化并非完全对立,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些新媒介很有可能成为未来推动传统文化传播的新动力,这一点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古时候的中国,也经常运用新媒介进行文化的传播,例如过年时家家户户贴的春联和门神,戏台上唱的大戏,流行的通俗小说等等。现如今,我们在推广传统文化时也有必要对新媒介加以利用。怎样将传统文化通过高效的、符合青少年兴趣的形式表达出来,让大家乐于学习,这是相当重要的。倘若传播媒介利用得当,网络等新媒介将会成为推行传统文化非常有力的工具和手段。那么,如何才能让越来越多学生畅游于传统文化的海洋,怎样才能将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转变得时尚活泼,让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获得更好的效果呢?

(1)把传统文化装扮得很童真

从《舌尖上的中国》带动中国传统小吃行业的发展,到大观园旅游文化节推动《红楼梦》的继承与发展;从《花木兰》的创意动画,到《百家讲坛》的荧幕巨献;这些都是在向我们传达一个新的思路,要想让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发展,就需要利用各种新的表达方式。

传统文化的内容是传统的,是厚重的,然而它的教育传播方式却不能局限于传统框架之中,传统文化依然可以展现得很童真。目前市场上比较流行的绘本、漫画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孩子们觉得有趣了,自然就很容易融入其中。

例如:在进行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故宫》这篇课文的学习时,教师除了解决好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故宫所传递给我们的传统文化。此时,教师可以借助我们上边谈到的书籍来进行补充,《我的家在紫禁城》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套书共有七本,它专门面向儿童设计出版,采用别具风格的形式展现了故宫。风趣幽默的语言,配上色彩鲜艳的图画,可爱的绘本赋予了故宫的历史、文化、建筑、工艺、人物乃至大自然别样的活力,也给予了孩子们在纸上游览紫禁城的机会,孩子们自然乐在其中。

(2)让传统文化“动起来”

历史传统文化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寓意且富有哲理,然而当今的学生却不能静下心来细细体味其中的精髓与真谛。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更直观地去了解这些故事的内涵,领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呢?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系列动画片就巧妙地将中国节庆、习俗由来融入动画片中,由名作《弟子规》为题材创作的动画片《孝孝龙奇幻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动画片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讲述历史文化故事,以传统文化中的角色为原型,运用动画片的方式展现中国经典的传统文化故事,使剧情生动活泼且耐人寻味,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除此之外,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和剪纸动画《草人》也相继进入荧幕,这样的作品不仅巧妙地传递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更把传统绘画、传统手工艺的精髓与传统文化融会贯通。这样精妙的设计,让学生心目中枯燥无味的传统文化知识真正“动”了起来。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这些生动活泼的内容带进教室、搬到课堂上来,这样不但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加热爱语文课堂,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当中给孩子创造了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学习的激情。

(3)将网络变成传统文化的大讲堂

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接触这个平台,并深受其影响。那么,为何不能将传统文化学习的场所从教室里、课堂中搬到网络平台上,让网络变成传统文化的大讲堂呢?

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上古诗词的讲解与评析,在课下教师要积极拓展并且开发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让学生有机会更多地接触到传统文化。例如:教师在对《论语十则》一课进行讲授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中国少年国学院》来搜集相关知识。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计算机设备,在学校的机房内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讨论,并进行专题汇报。这样的学习形式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品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熟悉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达到了手脑并用的效果。

“任何一个思想观念,要在全社会树立起来并长期发挥作用,就要从少年儿童抓起”。学生作为祖国文化的继承者和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就必须要了解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也必须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教育,提升文化素养,从而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不应再仅仅局限于传授学生运用语言的技巧,更应该向学生提供一个能够让他们持续感受传统文化、领悟民族精神的平台,达到陶冶情操及提升素养的目的,让传统文化的精髓得到传承与发展。

总之,传统文化不是虚无缥缈的,它不仅停留在书本上,也存在于荧频与网络之间,更好地体味文化内涵,就要更新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把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小学作为传统文化传播的起点,教师肩负着重要使命。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接受新的传统文化传播方式,以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实践,从而让传统文化的种子能够植根于学生的心间,使传统文化之花能够绽放在学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XX。

[2]郑文玉。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J]。才智,20xx(94)。

[3]张泽静。寓中国传统文化于中学语文教学之中的策略探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xx。

[4]汪瑞林。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学生血液[N]。中国教育报,20xx—03—03。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九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思想内涵及特点探索,总结了该教学法中生活情境、实物情境、图画情境等多种创设类型,分析了情境教学法能强化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参与,丰富感性认知等作用。最后把它在小学语文识字、阅读、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具体化。

关键词:李吉林;情境教学法;小学语文

小学课程中,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促进儿童思维及语言发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情境教学法能够展现教学材料的多层次意境,发掘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的思想内涵及特点

李吉林,全国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20世纪90年代,她通过对小学语文一至五年级的全过程实验摸索,借鉴外语语言训练中的情景教学,结合文艺论中的“意界说”,又吸收传统读写和直观教学等因素创立了“语文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态度的体验,帮助学生感知、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李吉林认为其内涵是“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简单来说,情境教学法是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创设特定的情境展开教学,激发学生情感,促进学生学习。李吉林情境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有“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形真”是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具有鲜明的形象,以简单的形体和暗示的手法,在形象上给学生具体感;“情切”是指情境教学法以教材中的有关形象带给人的情感体验去引导和感染学生,展开教学;“意远”是指情境教学法之“情境”兼具深度和广度,将教学内容的“情境”整体展示给学生,可为学生开拓广远的想象空间;“理寓其中”指通过前三者的联系,最终表达课文的中心———同时也是情境的内涵理念。

二。李吉林语文情境教学法中创设的情境的类型及其作用

李吉林以儿童为中心,通过不断实践摸索总结出以下六种情境创设类型:

(一)创设生活情境,获取独特感受

生活情境是指将教学融入到生活中,在生活中选取某一场景进行情境教学。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入到生活和社会中,并通过语言引导学生观察实际场景,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

(二)创设实物情境,强化学习动机

基于小学生抽象思维逻辑还有局限性,此时教师需选取一个实物作为教学中心展示给学生,引导他们观察并理解物体,使他们能通过直观的感受来体验知识,强化学习动机。

(三)创设语言情境,引导学生享受情感熏陶

教师在进行一个知识点的讲解时,需要依靠自身语言魅力感染学生,创设语言情境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体会和想象,吸引学生关注学习内容,使学生享受情感上的熏陶,完成对课文的深层理解。

(四)创设表演情境,调动学生参与感

根据小学生求知欲强,活泼好动的年龄特征,教师运用表演情境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在角色中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使课文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五)创设音乐情境,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

据心理学研究,使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是人的右脑的功能。教师教学时可以创设符合文章格调的音乐情境,合适的音乐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加深对课文的情感领悟,开发右脑功能。

三。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的运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其主体是识字、阅读以及作文三个板块的教学。

(一)识字教学中的运用

新课标要求识字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和识字的愿望。小学识字教学主要是关于独体字和形声字以及词汇的教学。

1.独体字的情境教学

汉字中大部分是合体字,只有小部分是独体字。对于教师来说,教好这部分独体字是提高学生识字水平的关键。由于儿童辨认单个汉字字形是从轮廓到内涵再到笔划。因此,教师教学时需要依据汉字的特有规律创设相应的情境对抽象的文字符号进行易化、简化,便于学生明了。

2.形声字的情境教学

汉字的主体是形声字,结构尤为复杂,却有规律可循。遵循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构字原则及汉字造字原理创设情境,突出形声字的特点,根据汉字之间的联系将其分类。比如教“颗、棵”时,先引导学生举例“一棵什么”,然后根据学生的答案将其分为两类并用图画画出来,通过图画让学生明白这两个字都表示数量,“棵”是“木”字旁就像树木一样具有生命存在;而“颗”右边是“页”,左边是“果”,也就是说像果实一样的事物。此处运用图画情境让学生简单区分形声字,使其不易混淆。

3.词汇的情境教学

对于词汇的教学可凭借课文情境理解难点词语,促进词语与形象的结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扩充词语,丰富词汇。例如:教《梅花魂》时,先创设实物情境将“梅花”展示给学生,了解实物后再引导学生体会梅花耐寒的秉性及品格。此外,利用迁移这一学习规律,以熟带生,进行词汇扩充,引导学生理解“腊梅”、“冬梅”等词语。

(二)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阅读教学要求让儿童在愉悦的学习状态下提升阅读能力,一般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初读感知

写人叙事的文章,通过表演情境唤起对主人公的关注;写景抒情的文章,通过图画情境将学生带入到意境中感受美景,培养审美;状物文章则创设语言情境使学生获取美感。

2.细读品味

心理学表明,“直观的内容越是吸引儿童,则导向概括形象的理解就越难。”因此,阅读教学时,教师需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具体感性情境后,及时转向抽象思维,进一步掌握文章结构及重难点,发展其逻辑思维。引导儿童细读的方法就是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和重点段落,教师可选取重点段落进行情境创设,加深学生印象。

3.精读领悟

提高阅读能力的精髓是多读且精读。引导学生精读就是培养学生语感,教师组织学生精读时要注重对教材的理解,注重文章的节奏、韵律、气势等。比如学习《泊船瓜洲》时,“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中的“绿”字是王安石多次修改使用的,它更能体现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为此,教师教学时可以创设语言情境描述王安石的时代背景,创设图画情境表现诗中意境之美,最后让学生在情境中反复诵读感受诗的意境,比较“绿”字与其他字的细微差别,理解“绿”字的含义,体会作者情感。抓住诗的传神之笔,借助情境培养语感,引导学生多比较、多思考,体会形象与枯燥,具体与空泛的差别。

(三)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新课标要求结合语文学习让学生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积累素材。根据李吉林情境教学法理论总结出以下几点来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

1.观察生活情景获取灵感

写作的源头来于生活,好的文章离不开生活的积累与实践,小学生写作文缺乏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因此,基于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丰富观察活动,到生活中去寻找写作的源头,在观察情境后写作文能够促使他们有话可写。

2.发散思维丰富写作途径

作文需要素材的积累,每篇课文中都有精彩片段,把文章中的好词佳句摘抄并积累,加上平时多读、多看,写作时就能有用的第一手资料。另外,让儿童在人群中表达自我也能够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实则是让学生写自己内心想写的事物,做到言之有物。教师运用情境指导学生写作时不仅要有清晰的思路而且还要扩宽学生的思维,因为小学阶段的儿童思维发展特点是逐步掌握书面语言并向抽象思维过渡。拓宽思维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第一,确定写作范围,学生自由选材。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根据自身情况写作,同时能够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发散思维;第二,利用提纲,多样化写作。写作前拟定提纲,然后根据提纲进行内容的扩充填补,培养他们写作的逻辑性;第三,抓住重点,丰富内容。选题时抓住题眼,做到详略得当,重点内容加以丰富,描写具体,略写内容可一笔带过,这样文章才会具有灵性和生动性。

3.范文指导教给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训练之。”阅读与写作本同源,充分发挥教材多样性的作用。利用教材中的典型课文进行范文指导,读写相结合。比如《开国大典》这篇文章,因它与单元作文相关,学习时要重点分析场面描写的技巧与方法,课后要求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类似情境进行练习,感悟文章中的描写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写作中。

4.及时训练步步为营

语言是思维的一种工具,和思维有密切联系,语言的发展标志着儿童思维的发展。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于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可以对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及时训练。儿童的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在发展过程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对于儿童的语言训练可以从“一句话”开始,进行大量的口头表达,然后是写日记记录生活中的琐事或是心情,然后将积累的素材进行整理后形成文章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刘佳利。浅论新课改背景下的情境教学———基于李吉林情境教育思想[J].辽宁教育,20xx(12):32.

[2]李吉林,张定璋。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xx: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4]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251.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小学语文教育论文【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小学语文教育论文【多篇】范文,共有24839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多篇】下载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