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教学资源 > 教育教学论文 >

教学研究论文范例(多篇)

发布时间:2023-10-30 22:00:02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前言】教学研究论文范例(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教学研究论文范例(多篇)

教学研究论文 篇一

一、剖析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情况

(一)忽略了对于音乐展现力的训练

如今的学前教育声乐教学形式忽略了对于音乐展现力和渲染力的训练而过于关注技能化的训练。许多学前教育学生在入学以后才着手进行学习专业,在以前完全缺乏对于音乐的功底和思维想法,此时教师又为了能够达到效果显著的目的,运用了急功近利的教学形式,这样只是进行了技能化的训练,忽略了对于歌唱的根本概念的系统和正规的专业培训,也缺乏了对于音乐演唱的展现力和表演能力的训练。

(二)注重学科教育

通常情况下,我国中职学前教育声乐教学在课程安排方面,分为有声乐课、键盘课和乐理课。测验学生的准则就是通过声音技巧和弹奏技巧,忽略了训练学生的教学观念、教学思想,训练出色的教师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根本宗旨,应当把所学的内容教给学生,并不是训练歌唱家或者演奏家。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并不是只注重声乐的学习。大多数中职学习仍然不具备包含自身特点的教学机制、教学纲领和教学资料等。这样的教学形式,无法迎合学生的现实需要,造成学生出现厌学思绪,有害于中职学前教育的进步。

二、有关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策略

(一)研究创新的教学形式

在创新的教学形式中应当注重以学生为重点,不但需要给学生制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要以鼓励学生歌唱兴致为核心。教学的职责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需要采取理论常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形式。通过这样的方式,以往的主导教学就变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这样不但使课堂氛围协调融洽,还有益于学生实现学习的最佳状态。这样的情形就需要中职学前教育声乐教学老师不但应当具有扎实的专业根基,还需要具备变通、诙谐的教学手段和思想。例如,教师可以特意设计问题来让学生进行思想,运用指引、研讨的形式处理问题。

(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准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水准可以干涉到学生的整体素质,影响学生潜能的基本因素就是教师教学的水平。所以,需要持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以便于推进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教学手段。例如,首先,学校需要在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的情况下,找到中职声乐教学中具有的缺陷。其次,依据以上问题,在课堂中教师应当实行学校的有关处理措施。最后,在学生的反馈中不断改良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教师依据学生的特征来进行教育。

(三)改良管理和测试体系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用这句话来形容关于目前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表现的缺陷,学校需要设立标准的测试体系来进行处理。例如如果老师逃避备课或偷懒,就实行相应的惩戒,当学生测试不及格的时候,学校就要对其实行批评指导,从而规范他的学习行为并协助学生改正。同样,设立奖励机制,对于品德标兵、三好学生给予嘉奖,用这样的形式来动员教师和学生投身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

(四)构造情感理念教学,推进学生情感的进步

学生在发声训练的过程中所激发出的内心情感,应当在进行歌曲演唱的过程中继续保持、强化和进步,重点应当在声乐教学程序方面逐渐进行。我们可以运用和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聆听、彼此信任、进行体验三个程序来做到较为合理的沟通与互动,进而能够激发学生形成与学校场景有关的积极思绪。而且,身为中职学校的音乐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当倾听学生的演唱,在倾听中找寻学生的疑惑与差错,进而与学生实行讨论和沟通。

三、总结

总之,有关于在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通常出现的现象,身为中职学校的音乐教师,就需要实行有效的探究、处理和改良,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教学标准更为妥当地得到渗透,也能够提升学校的教学成果,有效地促进学前教育行业的进步。

作者:赖桂玲 单位:广东省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

第二篇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内涵

对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现象,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主席麦克菲尔逊教授曾给出这样的解释:第一,对于世界上不同种类的音乐都具有它无可替代的风格和曲目,世界上任何一种音乐文化都值得去研究和学习,这些都应得到尊重。第二,音乐是社会和文化中诞生的产物,想要深入地了解一种文化就必须了解其音乐,同理了解音乐也需要在了解文化背景的基础上。

(三)高师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人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对已步入工作岗位的学生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中显示,近75%的学生认为目前从事的工作胜任程度一般,而在大学学习期间还有许多未能学习到的课程。由此可见,现今的高师声乐教学的重心过多地放在了学生专业的培养上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锻炼。这也是我国高师院校中的普遍现象,这需要高师声乐教学通过教学模式改革来改变这一现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通过对高师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基础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对学生教育也有颇多益处。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高师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一)教学理念的改革,编写适合的教材

中国音乐学院前院长樊祖荫教授曾说过:“在多元音乐文化的熏陶下,对开拓学生的眼界、训练学生的乐感和听力基础具有重要意义。这可使他们的思维更加开阔,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发展,促使各国的关系在音乐的桥梁作用下更加融洽,建造属于人类的地球村。由此可见多元文化声乐教学的重要性和益处。因此,要重视多元文化声乐教学工作,将其当成一项传承人类文明的使命对待,决不能将其单纯地看成声乐技巧的传授课。在音乐背后所蕴藏的文化需要教师去研究和发掘由此来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知识面。21世纪已有成熟的通信设备,学生获取新知识和意识与能力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强,放手让学生们自主学习,或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本文研究得出,在实行多元文化声乐教学来说首要问题是改变现有教材。我国现行的音乐教材存在三方面的缺陷,首先,由于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音乐种类繁多但挖掘深度不够。其次,教材中的作品特色不明确,民族声乐陷入了一个模板化的制作“死胡同”中。最后,教材中的作品难度过高,不易普及。在国外作品中,现行的教材为《声乐曲选集》,其中包揽了225首国外的声乐作品,但都侧重于欧洲作品的罗列。曲风较为单调,同时演唱难度过大,大多都是咏叹调,不仅是学生难以学习,而且老师在这类曲目上犯难。因此,编写一套风格特点明确,涵盖了广泛的多元文化声乐教材是对于多元文化声乐教学改革是极有必要的。

(二)启发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

在高师声乐教学的重点就是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的建立,良好的学习心态可大幅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的建立。声乐技能是一门较为枯燥的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侧重的是对技能的讲解和演示,学生进行模仿,这种教学方式将教师放在主体地位,学生为客体,虽然能快速地发掘出学生的音乐潜能以及主动性的发挥,可是长期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的学习无法离开老师的辅助,无法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利用本土特色声乐资源,注重与辅助专业相结合

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声乐教学资源,在现阶段的社会进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等有了极大的转变,一些由生产方式而衍生来的音乐也在无形中消失殆尽。一些的古老的民歌也随着逝世的老歌师消失在这个世界。一些择偶的情歌也因为乡下生活的大部分人员为老人和小孩而鲜有人传唱,但是只要有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出现我们就会感受到其中的异域魅力。因此,在实施多元文化声乐教学的同时也应重视区域音乐教学。这种做法不仅可优化音乐教学优秀资源的引入而且可传承和创新我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避免了高校之间重复化的教学也保护了我国悠久的音乐艺术。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声乐课程似乎独立于音乐教育中。因此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各个课程之间的联系,发挥其促进和补充的效果。在高校的连年扩招中学生的基础不一,一些学生的基础不够扎实,节奏感也不够,声乐课的设置就变成了视唱、练耳的课程,严重地拖垮了声学教学的进度甚至其教学质量还无法保证。因此,要重视学生视唱、听力方面能力的培养,这样这能保证高校的声乐课程的进行。除此之外,钢琴即兴伴奏在声乐教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而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是在高年级才设置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据本人的调查得知,大部分学生都是要上钢琴即兴伴奏才开始钢琴的训练,在毕业生的调查中发现在他们的工作中,钢琴伴奏是最理想也是最常用的乐器。

(四)提高声乐教师师资力量

在实施多元文化声乐教学中,部分民族地区的高师师资力量不足。多元文化声乐主要包括本土音乐和国外音乐两部分。本土音乐将汉族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作为重点,国外音乐以其他国家的音乐为重点。而目前大部分民族地区的高校声乐教师都是本校的留校学生或国内音乐学院毕业生。以本土音乐来说当然是本民族音乐最为熟悉,但其他民族音乐的熟悉程度就不得而知了。同时国内音乐毕业生对工作点当地的地方音乐特色也未必了解。拿国外作品来说,大多数教师都是以意大利音乐作品为主,另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音乐了解可谓是少之又少。实施多元文化声乐教学不仅需要对本民族音乐有深入了解,其他地区的音乐也应该相应地做一些了解。目前,我国大多数在职的声乐教师都没有受到过世界民族音乐的熏陶和教育。因此,提高我国声乐教师综合素质是多元文化声乐教学的重中之重。

三、结语

在多元文化百花齐放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高师声乐教学必须另辟蹊径,寻找一条与时展相符合的声乐教学改革创新之路来提高我国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声乐教学中学习到更广的知识,打下殷实的音乐基础。从而引导他们成为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兼具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这也是新课改的目的之一。由此可见,我国高师声乐教学发展必然需要走创新型教学模式之路。

作者:张娓 单位:重庆幼儿师范专科学校

第三篇

一、有利于学生学习经验的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绝非只是按照教师设计的框架和教学思路来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学习经验的过程,互助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合作起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通过不断的发现问题,不断的思考解决问题,互相的质疑和帮助,最终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在声乐课堂教学中,练声——唱歌——教师纠正——再唱歌,每一节声乐课就这样不断被重复。老师有时候讲解的感觉是其自己的知识经验,但是并不代表这个经验就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被动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以前高师声乐课堂最多两个人一节课,近几年发展成为三个人一节课或者四个人一节课。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极其有限,有的学生演唱中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下课时间就到了。这样的上课现状造成学生在课后的学习和练习变得比较盲目,不明白老师的要求到底是什么。即使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找到了一丝感觉,但没有过多时间加以巩固,课后非常容易遗忘。然而,这种三个人或者四个人一节课的模式又为合作学习,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一个人唱的时候,另外的同学就是观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每个学生既是当局者又是旁观者。当局者在演唱过程中,旁观者在老师的讲解和示范里,能够很清楚地了解演唱者所要追求的声音效果及在演唱中要注意把握的问题,同时反思自己的演唱,提高自己对歌唱中声音的认识和审美。

在课后的练习中,学生间互相唱给对方听,如果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唱,互助组的同学及时加以纠正,这个帮助和纠正的过程就是学生发现问题寻找一些途径和其他方式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如学生A在唱歌的过程中常常有“漏气”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找到声带碰撞发出声音的那个着力点,在唱歌的时候声带不能完全闭合,声带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在课堂上老师不断做示范让A的把声带碰响,但是介于各种心理因素,A还是不明白声带怎么碰响。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同一节课声带闭合较好的学生B在课后对其进行指导,通过讲解、示范、模仿来延续老师的教学要求,对A的这一问题想办法进行解决,最直接最明显的结果是同学“漏气”的毛病改掉了。但是我们看不见的是B对于怎么解决漏气问题已经建构起了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于唱歌过程中“漏气”这个问题有了很深刻的认识。找到了“漏气”的根源和症结,就能够避免自己在以后的演唱中出现这一问题。通过互助这种方式对A和B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让学生知道了为什么这样?应该是什么?怎么做?在合作的学习中每个人既是A又是B。合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建构起自己声乐学习经验的过程。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动力

高师声乐学生生源较差,大多数学生都只是高考前声乐培训了几个月,学生基础差,底子薄,演唱水平普遍较低。有的学生先天条件又不是太好,觉得自己唱得很差,课后根本就不敢在琴房练习,害怕别的同学嘲笑。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嗓子条件比较好,但是每一节声乐课所教授的内容,要求变化不大,进程比较缓慢,从心理上来说就会有所松懈,学习动力不足,课后的练习就比较马虎。众所周知,声乐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专业,要掌握好演唱技巧就必须要通过坚持不懈的练习,仅凭一副好嗓子,是不能把歌唱得很好的。合作学习以交际理论为理论依据,让学生的合作学习在一种交际的氛围中进行。能够考进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如果声乐较差,那他的钢琴或者视唱练耳一定是比较好的。在合作学习中可以充当钢琴伴奏的角色,也可以对于歌曲的音准节奏很好的进行把握。通过合作这一交际,同学之间形成彼此值得信赖的关系。互助组里的同学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可以对其他同学的问题加以帮助解决。互助组同学间的相互鼓励能够打破学生的害羞心理,勇于张嘴唱歌,这就走出了声乐学习的第一步。随着合作的增多,逐渐建立起自信。同样,对于学习动力缺乏的同学来说,随着课后合作学习次数的增多,自己练习演唱的次数增多,再加上同学的帮助和指导,学习进步得较快,对于课堂上老师的讲授能够更快地掌握,越学就会越有动力,越有动力就越想学,学习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过程。

三、有利于创设师生和谐的学习氛围

虽然中国的大学教育相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师生间的平等、信任、对话局面有所改变,但是还是没有完全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对于声乐教学来说更是如此。老师一般是根据学生的课堂现场演唱情况来决定该堂声乐课的教学内容,老师讲得很卖劲可是学生不一定很明白。这也是声乐教学中常见的现象,也造成了有的学生在声乐课堂非常紧张,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只能一味地迎合老师,老师怎么说就怎么做;就算自己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到了,也不明白自己是如何做到的,技术很难得到巩固。声乐学习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就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教学,一味灌输知识的方式,建立起师生间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巴西教育家弗莱雷认为教学应该是对话形式的,他说:“教师不再仅仅是授业者,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本身也得到受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反过来也在教育教师,他们合作起来共同成长。”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真正用心灵在和自己沟通,从心理上希望提高自己的演唱技术和音乐表现力,高师声乐的小课教学形式是非常有利于师生间的对话和交流的。教学中,教师要改“教”的方式为“帮”的方式,教师要多多敞开自己的心怀听听学生在演唱中的感受。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和学生进行交流,怎样才叫真假声的混合,要怎样咬字吐字才不会漏气,等等。刚开始学生会有一丝不好意思,不敢畅所欲言,甚至开始揣摩老师想知道的答案,对待他们的回答我都会详细地进行讲解和示范,慢慢地学生就从心里开始信任老师。以前只是我问他们答,慢慢地他们也开始试着给我提问题,如:老师你刚才让我这样唱我会感觉喉咙好像有点撑,这是什么原因?怎么解决呢?能够提出这些问题那说明学生是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了,能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老师的讲解、示范逐步解决问题。有时候老师也要把问题抛给听的同学。三个人一节课的情况下,一个同学在唱的时候,其他两个同学也要认真听,让他们听后说说,这个声音有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甚至让他们具体指导唱的同学。这样,学生在听别人唱的时候注意力也要集中,积极思考。要具体指导就是让学生想办法把同学说明白,学生讲得好的老师就鼓励,学生如果没有讲明白的地方,老师再加以补充。在这样的课堂中,老师也转变为辅助学生学习的角色了,老师的地位不再强势了,学生上课的心理压力就小了。声乐演唱中强调放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心理放松了,声乐学习就更轻松了。

四、有利于培养高师学生音乐专业基本功

高师音乐专业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为目标,高师音乐专业除了开设声乐课、钢琴课,还开设了键盘与和声。钢琴即兴伴奏课程,就是为了把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培养成又能唱又能弹的人才。在高师声乐的合作学习中,这些弹唱的技法才能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学生与学生之间除了互相要讲声乐技法上的问题,还要互为伴奏。有的同学钢琴底子比较差,刚开始弹伴奏磕磕巴巴的,而有的同学虽然钢琴技术好,但是为歌曲伴奏弹得比较少,不了解歌唱中的呼吸和连贯,在弹伴奏时像弹钢琴练习曲一样,对歌唱无法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随着时间的积累,歌曲难度由易到难,所弹歌谱增多,这样学生的钢琴伴奏水平才能不断提高,不仅能帮别人伴奏还能做到自弹自唱。就近几年的就业形势来看,有一部分学生报考公招能到中小学当音乐老师,还有一大部分学生在各级各类的培训学校当专职的声乐教师。高师声乐合作学习中,学生间会互相弹伴奏,互相听,唱,讲解,交流,让学生掌握了既能够弹又能唱,既能唱又能教的音乐专业基本功,这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

五、结语

教学实践证明,合作学习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通过聆听、辨析、交流、合作和互动来加强对声乐技能技巧的学习。学生在声乐学习中既当学生又当老师,能够通过聆听来提高自己对声乐的辨析能力和审美能力,能够从同学演唱中的声音变化和老师的讲解来掌握怎么样唱的声音才是美丽的声音,以此从思想意识上来指导自己的演唱,从而避免在声乐学习中走弯路。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把自己的认识和一些经验分享给别的同学,达到相互指导,互助咨询和评价,达到好的经验共享,摒弃不好的歌唱方法和习惯,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和效率,是培养合格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有效方式。

作者:吕芬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第四篇

一、青少年声乐的特点

少年时期几乎可以说每个人都是天生的歌唱家。仔细观察,小孩子在哭泣发声时肚子一起一落,这是腹式呼吸状态。这样的发声可以说是“建立在气息上的发声状态”,所以,小孩子哭泣时间长但嗓子却不哑。随着年龄的增长,呼吸的支点上移至胸,成了胸式呼吸。在这个阶段,一些少儿爱大声说话或喊叫打闹,迫使喉部过分用力,加大了声带负荷。另外,一些少儿在模唱社会上流行的通俗劲歌时,或为追求高亢而唱高调。或为宣泄情绪追求大音量。或为显示自己所谓的高水平而盲目习唱成人作品。凡此种种行为最终会导致他们歌唱时呼吸方式浅(胸式呼吸),喉部发生挤卡,声音失去亮声光泽,有的甚至声音散而嘶哑。实际上,没有科学的方法和状态的歌唱,就是不停地用气息冲击声带,恰如不断的咳嗽,从而使声带发红,水肿,进而嘶哑,失去声带的弹性、韧性和闭合度,美妙的童声嗓音最终也会在诸多错误观念、错误习惯的影响下变得越来越坏。

二、青少年声乐必须依据科学方法,系统规范地训练

刚开始学声乐最关键、最需要掌握的是什么呢?我认为,除在了聆听音乐、欣赏和参与音乐表演之外,从学术或技术层面更应该注重以下方面的训练。

1.建立管体歌唱的习惯

虽然声乐学习离不开嗓子(即声带)的运用,但是,我们强烈反对把童声的“纯嗓音”当作歌唱的声音。童声嗓音的确是美妙的,但在方法训练上绝对不可以用嗓子发声,直接从口腔唱出。不然,不仅这样的声音单薄苍白,音域不宽,而且长时间歌唱声带容易疲劳,嗓子容易嘶哑。实际上,有经验的教师会以童声“嗓音”为基础,训练少儿学生运用胸腔和头腔这些歌唱管体进行“共鸣”歌唱。

2.打开喉的习惯

开喉歌唱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打开“口腔”歌唱。发声通道中从鼻腔、鼻咽腔、口咽腔到胸腔中主气管所构成的“?”型管体,其连接枢纽就是口腔。我们在歌唱状态上要通过口腔的打开实现“头腔共鸣”和“胸腔共鸣”的连接,从而实现混声歌唱。打开口腔的练习主要为三点:(1)喉头下落发声;(2)后咽壁展开绷紧发声;(3)抬起小舌根进入鼻咽腔发声。有很多孩子在歌唱时忽略打开口腔,也就是不能完成开喉歌唱。这样的歌唱会找错声音形象,也会加重声带负荷,连续几年这样不开喉的歌唱,形成习惯,在变声后几乎等于没学,甚至错误的闭喉动作直接影响其后续发展。

3.建立在气息上发声的习惯

由于少儿生理发育所致,肺活量比成人小得多,所以说话歌唱大都有“短、平、快”的特点,即发声短促、平直、快速。无论从保护嗓子的角度,还是提高声音的歌唱性角度,都需要加强气息的训练。建立在气息上的说话与歌唱将有益终生。人的声音是气息流动与闭合的声带相作用而发出的,如何让声音圆润、透亮、灵巧?如何让管体共鸣通达、流畅、生动?一句话,就是要解决好“气”与“声”的结合。气是声的动力,没气,声带就不可能发声;有气但方法不对,则无好听的声音。如果说歌唱最重要的是声音,那么声音的训练最重要的就是气息的训练。“硬”起声和“缓”起声、渐强和减弱、顿音和长音等发声练习,就是要建立在方法上学会运气,建立在气息上学会发声歌唱。

4.建立耳朵听“亮“”暗”的习惯

管体的声音主要是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教师在教学时要逐步培养少儿学生的“内耳听觉”。要引导学生在开喉状态下,识别头腔的“亮”色彩,并养成高位置、头外唱遥远的听觉习惯。同时,识别胸腔的“暗”色彩,并养成从上而下唱到胸腔深处或者肚子里甚至大地上的听觉习惯。混声歌唱通俗点说就是“亮”“暗”结合的歌唱,也就是头、胸管体互动配合的歌唱。只要技术上会发“亮”声,也会发“暗”声,通过听觉来协调机理完成“亮”“暗”的组合,从而形成管体好的共鸣,也就是歌唱的好声音。因此,耳朵听力的培养不仅是节奏、音高的培养,很重要的是音色听觉的培养。

5.建立少儿真假混声歌唱

通过一到两年的训练后,少儿学生可在状态基本稳定下,进行真假混声的训练。真声与假声虽然在听觉上不一样,但歌唱方法与技巧依然不变,依然要放下喉头,完成胸腔共鸣;依然要运用抬小舌根完成头腔共鸣;依然要搭住气息去发声歌唱。因为一个健康人的声带天生就能发出真声(重机能)和假声(轻机能),千万不要被听觉的表象迷惑,而错误认为声音变了,那么歌唱方法就变了。实际上真声与假声的发出是气息与声带的作用关系有一定的结构变化而已。少年儿童在真声基础上加入假声的训练,在真假混声的能力逐步加强之后,声音的色彩明亮中变得更柔和,出现一种刚柔相济的灿烂音质。音域上很多孩子由原来的两个八度达到了三个八度。当然在少儿阶段学唱真假混声,由于生理发育歌唱器官尚未成熟,所发的声音爆发力和灿烂度比不上成人。一定阶段、一定程度上显得稚嫩有余,结实不足,但方法的科学性为学生后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更完成了少儿声音与成人声音的过渡。

三、总结

以上是我在声乐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观点、认识和积累,希望对关爱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的教师及家长朋友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也真心希望在科学的训练方法指导下,每一位少年儿童拥有一副健康、美丽的好嗓子。

作者:马印 单位:山西省长治县第四中学校

第五篇

一、高职院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过于专业

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并没有很专业的声乐基础,与专业声乐学校的学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就造成了在专业声乐教学的模式下,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就很难理解教学的内容。当高职院校的学生无法理解教学的内容是,就会极大地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就不会再用心的去学习声乐知识,声乐教学也就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师资力量的有限性以及学生基础的参差不齐

在高职院校中,学校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因此声乐教学在学校的教育中并没有很高的地位,学校对于声乐教学也并不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的学校就没有聘请专业的声乐老师,声乐教学的教学任务大多数时间都是由其他的专业老师来完成的。然而由于这些老师并没有必要的声乐技能以及知识,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教学就很难使教学的水平得到保证。除此之外,受到大学扩招的影响,新升上来的许多学生没有必要的声乐基础,这也给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没有良好地师资力量,又缺乏拥有专业声乐知识的学生,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就很难取得长足的发展。

二、提高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改革声乐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积极性

想要改善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水平,就必须改变教学模式。声乐知识的传播者声乐老师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所在。因此就一定要引进专业知识丰富的老师,把教学还给老师,让他们自由发挥,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同时要加强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地喜欢上声乐,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水平。学生积极性的提高需要老师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比如让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擅长的一方面表现出来,同时及时的鼓励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另外,老师也可以采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改变教学的方式,让教学的内容更加的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知识的兴趣。声乐老师还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声乐环境,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声乐教学的水平的目的

(二)选择合适的、有特色的教学内容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声乐教学的内容必须要结合自身的特点来制定,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选择有特色的教学内容。这是因为声乐教学的内容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当教学的内容充满乐趣的时候,学生的兴趣也就能够极大地调动起来。而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应该主要教授一些容易理解并且易掌握的内容,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于那些有一定声乐基础的学生,就应该教授一些更深层次的知识,这样也就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有了合适的教学内容,声乐教学的效果也就可以得到更好的提升。

(三)加强声乐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师资力量

对于声乐老师的选择,高职院校的要求普遍较低,因此,想要提高声乐教学的水平,就必须提高声乐教师的准入门槛。对于已有的声乐教师,应该加强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师自身能够满足声乐教学的目的,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此外,可以采取邀请专家开办讲座的方式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于聘请的音乐专家应该充分利用,可以利用一些闲暇的时间,对学校的声乐教师进行指导,从而提高他们教学的质量。同时,还应该加强各个高职院校的交流,通过交流促发展,实现共同进步。这样就能最大程度上提高声乐教学的水平。

三、结论

对于高职院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区别对待。只有真正了解了在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针对问题想出应对的策略。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是首先要做的,同时还要改变教学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的爱上声乐。只有当学生们真正地喜欢上声乐的时候,声乐老师才能更加轻松的进行声乐教学。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声乐教学才能取得良好地声乐教学效果。

作者:赵玉华 单位: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旅游管理系

第六篇

1声乐教学中的本土化和民族化的基本内涵及体现

现阶段,高师声乐教学中的民族化和本土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首先,在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上可以充分的体现出一定的民族性,我国由于长期的沿用传统的专业院校的教学评价体系等问题,使得高师声乐教学中的美声唱法能够成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方式,高师中的学生也对此种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偏爱,可以说,这样的教学模式并不利于我国高师声乐教学保持本土化的优势,也不是高师声乐教学的唯一手段,可以说,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一定的误区,因此,在唱法领域,我国要寻求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之间的衡平,达到高师声乐教学中的一种有效的思维跨越,通知能够充分的保持民族性和本土性。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需要教学工作者去延续的传统是多方面的,民族的就是特有的,同时也是具有一定的标新立异,可以说在教学方法上,民族性和本土性对我国高师声乐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其次,在声乐教学的作品的基本内容上,可以说,我国声乐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为民族声乐作品上的基本优势。从内容上来看,我国的声乐教学的众多作品都是一种旋律线条式的民族风格,在盐城的过程中,有可能不用听基本的唱词,只听音乐的旋律就能够变现出一定的民族特征,可以说这种特征是民族化的基本表现,也是最为实质性的表现,对于本土音乐文化是一种最好的诠释。此外在艺术的审美方面同样存在于文化教育的密切联系,我国自始至终都有着民族发展的母语教育的特点,可以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以在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民族性和本土性是十分明显的,如苗族的众多歌曲,其基本内容上都是存在其苗寨的基本元素的。最后,民族声乐作品是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基本载体,可以说,民族声乐中如果缺乏了基本的民族性特征,就无法实现本土性的转变,也就失去了声乐教学的基本目的性,可以说,民族声乐在创造和发展过程中国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北极光你和民族精神,歌曲《精忠报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高师声乐教学过程中的民族化、本土化的基本特征

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声乐发展史中我们可以看出,民族声乐所体现的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所以经过总结可以看出,高师声乐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民族化和本土化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声乐教学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承性。可以说,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孕育着该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精神,是这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基本土壤。而对民族文化的教育则是对民族的最本质的教育,最本源的教育,在学生教育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这样的教学才能体现出教学的意义。高师的声乐教学要注重罪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同时要注意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知道,高师声乐教学是在整个教育发展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我国对高师声乐教学的投入也是巨大的,取得的成果同样也是不同凡响的,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不能忽略该专业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不能忽略对我国民族声乐和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弘扬。

其次,声乐教学必然具备一定的文化包容性。声乐教学过程中,必然要对各国的文化模式进行一定的接触,在这个接触的过程中,作为我国一个音乐传统拜年历史的大国而言,这种接纳必然要有一定的容纳程度和理念上的创新,要有海纳百川的能力和态度。在文化研究过程中的文化包容是指一个相对动态的研究范畴,是一种传播并且得到接纳的一个过程。从声乐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对国外优秀声乐只是理论和实践的吸收是对我国高师声乐教学的一个重要辅助,如意大利、北美民歌的音律,对我国声乐教学同样具有一定的助推作用,很多因素可以在其中进行吸收,为我所用。

再次,声乐教学具有世界的多元性。现在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共同体,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强,而在此因素的影响下的声乐教学之间的互动也实现了地域上的突破,可以说这种突破就有历史必然性,我们要充分的打破“自我文化中心论”等不成熟思想的影响,要对其他地域的音乐文化进行一定的吸收,而这种吸收不仅仅停留在欣赏和聆听的层次上,应该尽可能多的创造机会去让学生学习,这种学习并非是放弃对本国声乐文化的积累,而是做到知己知彼,在生存中秋发展,同时在发展中寻求飞跃。多元性的世界声乐教学是一种声乐教学的基本趋势,同时也是我国高师声乐教学过程中必然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如在对非洲的音乐模式和音律进行吸收的问题上我们发现,非洲的多声部合唱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音乐在同一个节奏中有序进行,而另一种则是各声部的旋律线之间相互独立的进行,但是其中的长度却有多不同,这种典型的代表性音乐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多方面的吸收基本的发音方法,如果我们能够对此进行必要的吸收,同样能够创造出具有我国本土性的音乐教学模式。

3高师声乐教学过程中坚持民族化、本土化的基本原则

在高师声乐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民族化、本土化的发展思路,就有必要对其中的原则进行充分的分析。首先,综合培养原则的贯彻。我们知道,作为一个声乐教师,其基本的教学原则是将学生培养为综合性人才,这样社会上才能接纳学生,学生也才能有发挥才能的空间。在综合性技能的教学方式下,要将理论知识和实践需求相结合,声乐教师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声乐理论知识,还需要在其他技能方面有一定的综合提升,这既是教师作为基本准则,同时又是学校教书育人的最基本的目标。其次,坚持民族本土发展原则。虽然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综合性培养的原则,但是也要在民族本土上下一定的力度,要鼓励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贯彻民族本土的原则,这是传承本民族特色的基本路径,同时也是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效方式,我们必须看到在这个过程中的民族本土性的重要性,同时也深刻体现了我们文化体制建设过程中的现代性特征。最后,坚持风格多样的教学原则。高师声乐教学中,作品的演唱和内容应该遵循风格多元化的原则。我们要仔细研究,认真整合,使风格多元性的演唱方法和作品内容在声乐教学中得到良好的运用。再如新疆的民族声乐文化———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它是维吾尔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所作的重大贡献,是我们伟大祖国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光芒的珍稀瑰宝。我国56个民族人民共同创造了风格多元化的声乐文化,所以高师声乐教学应站在民族性的角度考虑,在教学中要体现风格多元化的特点,这是民族声乐文化完好传承和发展的保证。

4结束语

高师声乐教学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本土化、民族化趋势越发明显,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在此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独有的文化发展模式,而声乐教学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有必要对其本土化、民族化的发展做系统的研究,对其基本内涵,发展的基本特征以及原则问题进行阐释,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高师声乐发展路径,对学生的培养也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为我国高师声乐教学提供有力的环境保障。

作者:杨尚翡 单位:滁州学院

第七篇

一、新课标的声乐教学要求

(一)重视审美

从审美上来看,人们从来没有对其进行忽视,反而越来越有向多元化发展的审美趋势。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音乐教学进行精心设计,比如那种课外活动,通过演唱、比赛等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去对每一个音乐作品所带来的美感进行体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观。

(二)重视创造

俗话说:生活离不开创造。也就是说生活中几乎每一个东西都是人类所创造的,因此,要引起高度重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音乐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新课标也曾经规定,对那种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进行培养是每一个教育工作人员必须做到的,是无法推卸的责任。无论是对教材的编写,还是对教科书的讲授,都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努力开发对其的创新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为,创新是精神的灵魂,只有不断创新,社会才会不断发展,人类才会不断进步,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重中之重,教师应该将其提到议事日程上去,从而真正做到培养创新人才。

(三)重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正所谓:音乐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产生了音乐。在音乐教材中有不少歌词在对其作曲家的情感进行表达时,还夹杂着不少的自然风景,这样的教材来自人们所熟悉的生活,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切身的体会。从而将这首歌曲唱起来的时候,不仅能够对它产生兴趣,还能够真正做到对其情感的感受,真正地体现出音乐从生活中来,音乐歌颂生活。正因为这样的例子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因此,新的课程标准将其传承了下来,再一次得到肯定,并成了将来教学的发展趋势,因此,在对教材进行审视时,应该格外注意那种可以对教学起到良好影响的教学方法,将其传承下来,并加以创新,使其更好地为教学做出贡献。

(四)重视教学趣味

身为新时代影响下的教师,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更新教学上的观念是其教学的使命,通过对新课标的相关学习,崭新的教学理念会逐渐形成。对教学内容上的选择和理解,对教学目标的相关确立,都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通过对学生的音乐教学和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从而对学生爱好音乐的兴趣进行培养,充分发挥出音乐所具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陶冶其高尚的情操,是音乐教师的责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对教学趣味的改造和创新,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二、新课标下对声乐的相关思考

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内容的体现程度,直接影响到教育目标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很好的实现,因此,高中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其建立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具体如下:(1)理论:加强对声乐的发展史、声乐的美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解和认知;(2)师范教育:和中小学的教学方法相一致,比如,童声声乐训练、课堂声乐组织等;(3)技能技巧:加强对其的相关训练,并掌握基本的常识和相关的方法;(4)结合实践: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实践,比如在声乐艺术实践中要结合相应的演唱组织管理和舞台表演,在声乐教学实践中要结合教学课程见习和课堂教学实习等。只有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这个教学模式才是完整的,才能够实现教学目标。正所谓:新时代,新教育,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素质,除了要具备那种普通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外,还应该具备与现代教学理念和科学研究相适应的素质,同时,还应该具备现代教育所运用的基本能力以及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多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声乐意识,并对其组织管理和教学能力进行关注和提高;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尽早体验教师的角色,可以创设实践环节,从而让学生也当一回教师;格外注意音乐所表现出的象征性和表情性,给观者以充足的自由想象的空间。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现在,高中声乐教学能否赶上时代的列车,成了教育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上述对教学现状、教学要求和教学中的相关思考进行的简要阐述,主要是想说明一个观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创新,才能够实现其目标,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旧思想都需要摒弃,而是需要教育者对其进行不断探索和研究,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传承和创新。

作者:陈艳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费县第一中学音乐组

第八篇

如何对老年人进行声乐教学?老年人声乐教学内容及要求有哪些。老年人是不同于社会其他群体的特殊人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老年教育的意义,在声乐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针对于老年人特殊的生理以及心理来安排课程,老年人—学的慢,忘得快,注意力不集中、容易浮躁,为了使学员更形象的明白歌唱方法,我在教学中采取了快乐教学法,让老年人在教学过程中不至于感到枯燥和乏味,始终保持愉悦的心情,从而达到我们需要到的饱满的歌唱情绪和歌唱状态。

一、要做好歌唱之前的热身准备工作,调整情绪以及嗓音的保健

对于老年人来说,嗓音的保健至关重要,随着身体的老化,各个发声器官机能会有所下降,所以在唱歌之前为大家做做适当的热身运动时非常必要的,比如用扩胸、伸展、绕肩、转体等动作使之增加肺活量促进声带苏醒,并运用轻松愉快的音乐和富有动感的节奏,让身体的律动感染快乐的情绪,使学员们在快乐的律动中获得自然的愉悦的心情从而获得良好的歌唱状态。

二、教学要以歌唱的呼吸、发声、共鸣、吐字的训练以及歌曲演唱练习等为主要的内容,通过较规范和系统的训练逐步建立起正确的歌唱方法,掌握各种声乐的技

1、歌唱的呼吸训练包括各呼吸器官肌肉的锻炼和建立歌唱呼吸的正确方法。所谓“歌唱的呼吸就是呼的肌肉和吸的肌肉的对抗平衡”,对于老年人来说,首先从简单的学习打哈欠、喊声、哼鸣、共鸣、气息的练习,从而帮助学员们通过简单的动作和发声中得到启示,逐渐找到自己明亮的有气息支持的声音,为唱歌做好准备。

2、歌唱的发声训练包括起音、打开喉咙、口形变化、稳定喉头、真假声等内容。针对于老年人口腔打不开、不会运用气息的诸多问题,我们主要运用a、ai、i、o、u来训练发声,让学员在不断的反复练习中建立正确的打开口腔的状态,并且在字母的转换当中,找到统一的声音。用喊声引领歌唱发声,使学员轻松的找到发声的位置,在不断的强调、提醒中保持这种状态。在短音的练习中,让学员用手掐住自己的腰部,让其呼吸、发声,让学员感受声音的来源和弹性,找到气息的支持点。

3、歌唱的共鸣训练主要包括混合共鸣、可调节共鸣腔、声音位置等训练内容。面罩共鸣是现代美声学派的主要特征,追求在中声区就能形成高位置的面部共鸣,也就是母音和字声结合点在面罩形成。老年人的共鸣训练着重于放在哼鸣的训练,以闭口的哼鸣和开口的哼鸣的区别和共同点来找到共鸣的位置,易反复的练习来寻找歌唱的正确方法。

4、歌唱的吐字是很重要的部分,老年大学的学员有的来自五湖四海,所以又不同程度的方言或多的或少的影响到了有的学员的歌唱效果,比如n、l混淆,前后鼻音不分等诸多问题,所以在吐字训练中,将母音作为重点,作为字的发声引长部分,母音要发得圆润丰满、音韵准确、有明确的支点和稳定状态。在现在的老年声乐教学当中应当时时注意到老年人的身体素质,每次的练习都不宜过长,尤其是在练习呼吸训练的时候,多注意一些年纪稍长的老年人的练习强度,在专业的音乐院校有条件的让学员去多多听一些音乐会,可以不同角度的找到正确的方法来引导自己有更好的歌唱,作为老年大学的声乐教师,我经常给学员们举例几个典型的歌唱家,譬如中西合璧的夜莺—吴碧霞,可以让他们知道一个人可以驾驭不同的演唱方法和风格,等等。让他们在闲暇之余,听听国内以及国外的最专业的声音所带给他们的感觉,多听会给学员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三、总结

通过两年内在老年大学的实践中,让我渐渐的感受到对于老年大学的教学应该逐步形成一套切实可行、卓有成效的教学理念和流程,对于声乐的教学,还有待改进和完善,面对老年人,一定要有耐心,保持一定愉悦的心情给老年人上课,提高亲和力是上好声乐课的关键。就是让老年朋友在声乐课学有所乐,学有所得,享受快乐的教学过程。

作者:刘芳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第九篇

一、改革开放以来,龙江歌坛的发展情况

第一个时期是1978年——1988年,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思想解放的春风吹遍中国,龙江歌坛蓬勃兴起。这一时期的老歌唱家有在贝多芬《第九交响乐》中担任男中音演唱的魏启贤、以演唱东北民歌著称,拥有《新货郎》等佳作的男高音歌唱家郭颂、演唱《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的男高音歌唱家李双江、因演唱《我爱你塞北的雪》而家喻户晓的女高音歌唱家殷秀梅等,同时这些老一辈的歌唱家也是优秀的声乐教育家,多任职于高校,对新一代声乐学习者进行交流指导。从他们所演唱歌曲中不难发现,这一时期的歌曲内容上多为叙述生活、赞美家乡等;情感上偏向赞美与歌颂;唱法上大多数是民族唱法,但此时的民族唱法有了一定的发展与创新,以《我爱你塞北的雪》为例,这首歌曲的演唱方法体现了“中西”结合的特点,在民族唱法的基础上结合了美声唱法的运用,使整首歌曲具备了颂歌赞美性的特质。

第二个时期是1988年——1998年,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前进,各地区之间不同形式的音乐传播越来越快,流行音乐从港台地区涌入大陆,黑龙江省的声乐发展深受影响。这一时期的龙江歌坛的代表人物有出演《原野》的“双料歌后”万山红;1990年获得青歌赛冠军,演唱过《奉献》等歌曲的歌手张咪;1992年获得青歌赛季军,以一首《祝你平安》轰动全国的流行歌手孙悦等。以孙悦为例,我们可以看到这十年龙江歌坛发展中流行音乐的元素分量逐渐加大,迎合了大众音乐审美。另外,与上一时期相比,此时歌曲的内容更加侧重个人感情的抒发,演唱更加注重个性展现和情感表达。

第三个时期是1998年至今,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青年歌唱家、歌手,他们蓬勃的朝气与活力为龙江歌坛注入了新鲜血液,这些代表人物有因为一首《父亲》而妇孺皆知的青年男高音歌唱家刘和刚;凭借《不要再来伤害我》获2007中国原创歌曲总评榜网络最佳歌曲奖金奖的流行歌手张振宇;多次获奖,赢得大家好评的黑龙江省歌舞剧院青年独唱演员周虹池。此时龙江歌坛的歌曲演唱方法多以通俗唱法,除此之外,音乐的传播平台与上两个时期有了明显的不同,科技的发展使网络成为歌手表现与音乐传播的又一大平台。

二、改革开放以来龙江歌坛发展背景下,新时期声乐教学发展方向

龙江歌坛三十年间涌现出来的众多优秀歌唱家,其中一定有优秀声乐教育家的功劳。老一辈的歌唱家在后期都承担起了声乐教育家的角色,为龙江歌坛的发展壮大贡献力量,从他们的演唱生涯与教学生涯中,我们总结出一些经验供新时期声乐教学发展之用。

第一,声乐教师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上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教师应当在关心学生学习成果的同时关注学生的生活,“良师益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生感情是教师以对学生坦诚负责的态度而收获的。杨博亚老师是所有教师的好榜样,牟玄普、刘和刚都曾是他的学生,杨老师用父亲般的关怀关心他们的生活,用爱关注他们的成长,正是这位伯乐,才成就了龙江歌坛中不同时期的黑马。

第二,声乐教师要锻炼敏感地洞察音乐发展动向的能力,并以宽容的心态鼓励学生创新。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掌握音乐发展方向,为学生提供最新信息,对学生学习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深远的影响,当今文化呈多元化发展,演唱方法与技巧都不再受严重的束缚,鼓励学生多发现不同演唱者的演唱风格、方法,在不断的创新与尝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演唱方法与风格。

第三,声乐艺术的发展要与科技、网络紧密结合,创造出一部分与时代接轨的新作品。新时期出现了许多网络歌手,他们以网络为平台传播自己的音乐,我们的一些声乐专业学生也应该尝试利用科技对音乐进行包装,用网络资源传播自己的声音,网络应该成为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新阵地。

三、总结

30年间龙江歌坛的声乐无论在演唱方法、演唱风格、技巧,以及传播方式等方面都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不断进步与创新。黑龙江地区的声乐演唱与教学乘着发展的势头,在老一辈声乐表演艺术家与教育家的经验基础上,与时俱进,努力培养出富有朝气与活力的龙江歌坛继承人,将他们打造为具有国家、国际影响力的青年歌手。

作者:曲凯 钟英奎 曲茹 单位: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 长春电视台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第十篇

一、中俄音乐教育背景对比

建国以后,声乐教育逐渐普及。由于当时与前苏联的国际关系密切,所以一些经典的前苏联歌曲随着前苏联声乐学家在我国的讲学而广为传唱。但是,当时还远远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音乐教育体系。直到结束后,改革开放的中国才接受了世界顶级声乐艺术的洗礼,帕瓦罗蒂、基诺•贝基、多明戈等著名的声乐艺术家、教育家在中国举办的演出和音乐讲座,激发了中国声乐艺术和音乐教育的新发展。目前我国的声乐教育体系已经比较完善,但是学术是没有止境的,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继续借鉴先进的教育方法,不断推进声乐教育的发展。

二、中俄声乐教学理念对比分析

我国的声乐教学一直都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的知识灌输和传授为主。这种教学方法对于接触声乐时间较短、音乐修养较浅的学生来说,的确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但长久来看,并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的事必躬亲很容易造成学生的依赖性,使其丧失主动学习的兴趣的能力。此外,由于教师手把手地教授学生演唱方法,学生就不会再对作品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在没有充分认识作品的基础上演唱,很难完全把握住作品的风格和韵味,更难以表现出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另外,教师的保护式教学方法也很容易抑制学生的自信,一旦离开教师的指导,有的学生平时唱得挺好的歌曲却不知道怎么唱了,这就是缺乏自信的典型表现。俄罗斯的声乐教学理念与我国大相径庭,他们非常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声乐专业的学生在初级学习阶段,重点学习声乐的基础知识和培养歌唱的基本能力。这一阶段,主要教学内容就是欧洲古典艺术歌曲。学生通过反复学唱这些古典艺术歌曲、深入领会作品内涵,不仅加强了基本功练习,而且提高了艺术审美素养。教学的曲目在限定大致范围的基础上,一般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爱好自行选择,这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主动性。我国的声乐教学有必要改变扶着学生走完全程的理念,适当地给学生提供自我发挥的空间,鼓励他们多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兴趣和观点,了解自己的嗓音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演唱风格,以声情并茂地演唱,尽展才华。

三、中俄声乐教学特色对比分析

(一)练声曲在声乐教学中的地位对比

在俄罗斯的声乐教学中,歌唱的基本功是学习的先决条件,所以练声曲在声乐教学中,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练声曲目的选择上,每个俄罗斯声乐教师都有一套专属的练声曲目,为了达到训练目的,他们还要针对不同声部的学生,将练声曲目做适当的调整。在演唱练声曲目时,教师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别讲解练声曲目的创作背景、作者经历、作品中的情感表达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教师交换意见,探讨如何更好地演唱这首曲目。比较而言,练声曲在我国声乐教学中则很容易被忽视。虽然练声曲也在声乐教学科目之列,但受重视的程度则明显不够。在练声曲目的选择上,也不够严谨和重视。我国的声乐教学有必要加大练声科目的教育力量。

(二)钢琴伴奏在声乐教学中的地位对比

我国的声乐教学课程中没有设立专门的钢琴伴奏课。而俄罗斯的音乐学院里,声乐专业的学生必须要修钢琴伴奏课。在我国,钢琴伴奏不是主修声乐学生的必修课。在俄罗斯的声乐教学里,声乐演唱和钢琴伴奏是密不可分的,二者同属一个艺术整体,钢琴伴奏在声乐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声乐教学的每次课,都有专门的钢琴伴奏,伴奏好坏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把握好演唱与钢琴伴奏的关系,非常有助于将来登台演唱时的完美发挥。

(三)声乐教学中的课型设置对比

在课型设置方面,中俄两国的声乐教学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明显区别。一般而言,两国都是以“一对一”小课形式作为主要授课方式,以大课教学为辅助。不同的是,俄罗斯更多的是采用“一对一”或者“一对二”的小课形式。在俄罗斯的高等音乐学院,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一直采用“一对一”或者“一对二”的小课教学形式。同时,“同声部”的声乐教学方式在俄罗斯的高等音乐学院更受重视,是课程设置的一大特色。我国的高等音乐学院,也比较重视“一对一”的小课教学,但由于学生人数较多,一些公共课程则采取了大课的形式。不同的院校教学课程的设置也不尽相同,不同的年级,大课和小课的分配比例也不同。一般来说,低年级大课的比例可能相对较高,年级越高小课所占的比例越高。这种课型设置比较适合中国声乐教育的现状,目前中国的高等音乐学院普遍存在教师数量较少,而学生数量较多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一对一”的小课教学方式是很难普及的,适当变通教学方式也是无妨的。

(四)声乐教学中演唱作品的选择对比

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演唱作品,是专科音乐学院声乐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从我国的传统教育观念来看,一般情况下能够攻克难题的学生都被认为是优秀的学生。声乐教学中同样存在着这种难题情结,一些教师在为学生选择演唱作品时,很喜欢选择那些难度较高的作品,认为学生如果能够完美表现这些高难度的大作,就代表着其声乐水平已经提得很高。这种对难度的过度重视,往往会忽略对学生完整技能的训练。学生演唱的作品虽然够大、难度也够高,但是缺乏音乐技能的完整展现。俄罗斯的声乐教师在选择声乐作品时,多数会选择能够完整展现学生演唱技能的作品,尊重学生学习规律,从易到难逐步训练。

(五)声乐教学中演唱要求的对比

声乐演唱是声乐教学的最终目的,对学生声乐演唱的要求,中国与俄罗斯的音乐学院存在较大的分歧。从对演唱技能的要求来看,我国的声乐教师更注重在演唱中表现演唱技能,而不是发挥演唱技能唱好作品。这一点与俄罗斯明显不同,俄罗斯的声乐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已经为学生充分准备了练习技能的机会,所以俄罗斯的声乐专业学生基本上都具备了完整的声乐演唱技能,他们在演唱时会潜移默化地运用这些技能,而不是刻意表现演唱技能。而我国很多的声乐专业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练声训练,所以对技能的掌握不是很纯熟,他们一般都是在演唱作品时,临时学习这部作品所需要的演唱技能,这种情况下,演唱就会本末倒置,将演唱作为技能表现的机会来把握,而忽视了演唱本身。正是由于对演唱技能的要求不同,中俄在声乐教学中在演唱情感的投入方面也产生了一些差异。俄罗斯的声乐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情感,用浸染着情感的歌声去感染人、影响人。我国的声乐教师因为过于注重讲授、示范,所以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完全将情感融入演唱。不过对于演唱情感的重视,双方还是一致的,只是因为教学方法的差异,导致结果略有差异。

四、结语

教学研究论文 篇二

课堂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由有着共同目标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过程。教师和学生的和谐互动,“教”与“学”的高度融合,统一构成一个完整有效的教学活动过程。“教学活动是这二者的统一,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认识复合活动。”

在“教”的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这决定了教师在“教”的活动中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生“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通过教学内容展示在学生面前的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是客体,教师则成为主客体间“活”的中介,这又决定了教师在“学”的活动中具有引导作用。综合起来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能动的、但同时又是受导的地位。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告诉我们,必须看到学生作为主体的“活”的特质,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活动是教师了解学生、发现学生、引导学生、满足学生,并以此为基点设计和整合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感染的过程。

如果教师对教学活动本质特点的把握有所偏差,必将导致在大合班教学中,造成“教”与“学”的相互脱离,破坏教学过程的一体性、完整性、实效性。

二、影响大合班教学效果的两种倾向

实践证明,大合班教学效果难如人意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本质特点的把握有所偏差。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在教学实践中表现为两种倾向。

一种倾向是,在一些教学实践中,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唯一主体,忽视了学生是能动的学习的主体,教师不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体表现为教学活动刻板化、单边化。

教学活动刻板化突出表现在,完成知识的传授是教学的唯一目的,教学内容以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惟上,教学过程以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知、课堂小结的教学模式惟上,教师的教学灵性被压抑,学生的个性需要乃至共性需要被漠视。特别是,在教学管理与评估中,教学督导专家往往把自己曾经的教学方式方法、甚至陈旧的学科观念和教学观念带到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估中去,把个人的经验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活动的唯一标准。这使刻板化的特点被进一步强化。

教学活动单边化突出表现在,是课堂上只能听到教师和极少数学生的声音,大多数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权利被剥夺。教师是“主角”甚至是“独角”,任务是把知识装到学生这个“知识容器”中去;学生是“观众”与“听众”,任务就是温顺地配合教师接受灌输。教学中缺乏真正平等、有效的互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位置被忽略,成为单纯的知识受体,处处显示的是教师的核心优势地位。

这种倾向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它忽视了学生作为独立主体,有着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知识需求和心理需求的人的存在,使教学本身成为导致学生厌学的因素。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必然导致大合班教学效果的低下。

另一种倾向是,有些教师又片面地将学生看作是教学活动的唯一主体,忽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的作为。具体表现为教学活动随意化、表面化,教学活动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和深刻性。表面上看,课堂教学似乎形式多样,学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教学过程,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设计者、引控者的角色被弱化,嘈杂的课堂失去了质感和目标,学生的学习未能受到正确引导而迷失方向,教学处于无序状态,教学效果自然难以保证。

这两种倾向都不能正确地体现“教”和“学”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出现了“教”与“学”相脱离的现象。

只有正确把握教学活动的本质,协调好“教”与“学”的关系,才能克服大合班教学中的弊端,提高大合班教学的质量。三、改善大合班教学质量的思路

1.改变教学评价观念,关注学生主体特质。学者郑金洲认为,“在课堂的重构中,首先至少应树立有关课堂的四点基本认识:第一,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第二,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第三,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第

四,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在以上四个对课堂的基本认识中,第一个认识是核心、是根本,只有师生间建立真正的互动,才可能使课堂成为引导学生发展、探究知识、展现教师教育智慧的场所。第一,只有在有效的互动中,才可以使学生完成从知识到能力、情感到素质的内化过程,学生才能透过知识的探究过程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从而成为知识的真正拥有者。第二,只有在有效的互动中,知识的接纳与排斥、心理的融合与抵触、价值观的认同与冲突等课堂潜在的各种矛盾才可能得以表现,教师才能在处理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种种情况和事件中,表现出非模式化、非流程化、非技术化的教学艺术与教育智慧。

综上,“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不只在于教师的板书是否整洁,行为举止是否大方,时间控制是否合理,而更多地在与学生交往、互动的程度与水平,交往、互动的方式和成效。”教学成功与否,主要是看学生获得和发展了什么,而不是看教师表演了什么。

因此,大合班课堂应该总是处于一种流变状态,才能使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在相互呼应和相互促进中各自展现作为有主体性的人的灵动,教与学两个过程在动态中寻求到有机结合的最佳契合点,从而使教学过程丰满、鲜活、深刻、有效。

2.处理好管理和引导的关系。大合班教学中,学生人数众多,为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和效果,教师当然要加大对课堂的管理,但仅靠教学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已经成为保持大合班课堂秩序的决定性因素。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处理好管理和引导的关系,以管理为辅,引导为主,通过引导手段,使学生乐学、好学、学有所得,从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两个环节。双向互动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教学规律的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外在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因此,不能把学生看成被动的可以任意加工改造的对象,不能把学生当作无知的任由教师灌输的容器,不能只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和想象出发,一定要转变观念,树立起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育理念,实施互动的教育方法。主体性的塑造必须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每节课来实现,将其渗透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这样才能体现出教学活动的本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首先,教学活动要给予学生心理安全感。教师要通过身体力行给学生树立榜样,鼓励和赞赏学生通过挑战自我的方式来消除学生对犯错的恐惧,引导学生建立“不战而败是最大的失败”的观念,学习面对成功与挫折,为学生主动、自主地学习奠定心理基础。其次,要建立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师生、生生间要彼此尊重与合作。教师要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建立师生间的相互信任。

第三,精心做好教学设计。教师要在教学准备中把功课做足,要把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思想脉络、关注点充分结合起来进行周密新颖的教学设计,通过良好的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在教学中,要穿插运用问题教学、对话教学、体验教学、情境教学等有利于激发学生、调动学生、演绎学生、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学到知识,更要体验挑战自我与他人、竞争与协作、感性与理性、思考与力行,从而实现教学活动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影响。这种全方位的收获,必将使学生对教学活动做出高度的肯定性价值评价,也必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欲望、学习效果。此时,良好的教学效果则水到渠成了。

第四,重视教学活动的后续信息反馈。一堂课的结束,并不是教学活动的终止。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尽可能客观全面地收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反应,做好教学活动的后续反馈,使其作为调整教学活动的参照系。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结合个人教学感受,适时做出对教学的阶段性总结和调整,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更好地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

3.教师要内外兼修,提高人格魅力。一个好的教师,必定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必定是一个个性魅力指数高的教师。他或者是以知识的渊博服人,或者是以品德的优秀感人,或者是以益友的亲和赢人,或者是以课堂的妙趣横生引人,或者兼而有之。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内外修为,做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开展大合班教学似乎成为各高校的唯一选择。导致对大合班教学驾驭乏力、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的根本原因在于,一些教师忽略了学生作为教学过程殊客体“活”的特质。确保大合班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把“教”与“学”有机统一起来。

[关键词]大合班教学本质改变思路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各高校的师资和其他教学资源都显现出一定程度的紧张状况,开展大合班教学成为高校的唯一也是无奈的选择。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合班教学更加难以驾驭,教学质量更加难以保证。究其原因,除了教学条件、教学手段和学生人数多的外在局限之外,教师对大合班教学的驾驭理念、驾驭模式、驾驭能力恐怕是更主要的原因,根本上在于教师对教学的本质特点把握有失偏颇。

参考文献:

[1]王雪凌.教学:一种特殊的实践——认识复合活动[J].高校理论战线,2005(9):9-10.

[2]郑金洲.课改新课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3.

教学研究论文 篇三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强调:“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由此可见,为阅读教学打开一扇窗,大力展开课外阅读,增强感悟,培养语感,积累知识,提高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课外阅读的这扇窗该如何打开?怎样使学生养成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良好习惯?在实际工作中,我采取以下的四点做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激发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想读

兴趣是人们探索事物的一种积极的知识倾向,它能使人产生一种强烈向往的心情,从而积极主动地去认识事物。那么,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呢?例如在教完《草船借箭》这一课后,同学们深深地被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所折服,这时,我拿出了《三国演义》,对同学们说:“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这本书中还有许许多多,请一睹为快吧!”此时,学生们的阅读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下课之后,争先恐后去阅读这本古典名著。这就是我们常用的“一篇带多篇”、“片段带整篇”的方法,旨在为学生指引阅读方向,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选择合适的书籍,让学生可读

英国诗人柯勒律告诉我们,阅读者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这样才能“像挖宝矿的矿工,把矿渣甩在一边,只捡纯净的宝石”。本着“有益、有趣、有物”的原则,我排列出阅读课外书的参考书目和先后次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不同种类的书籍,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其中,低年级着重阅读《安徒生童话》《阿凡提的故事》《格林童话》《鞠萍故事系列》和科幻小说等,侧重培养想象能力;中年级着重阅读《成语故事》《儿童小百科》《爱的教育》《歇后语故事》等少儿故事和科技常识等,侧重培养感知理解能力;高年级着重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中国上下五千年》等比较通俗的古今中外历史故事、名人传记等,侧重培养鉴赏评价能力。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点到面,既有阶段性,又保持连贯性,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的同时,又能逐渐锻炼和养成自学的能力。

三、指导阅读的方法,让学生会读

从严格意义上讲,课外阅读应该是一种独立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需要,独立自由地确立目标、选择读物、指定计划、控制进度、检查效果。但由于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有限,所以我加强了宏观调控和方法指导。从时间上来说,每周设立一节阅读指导课,一节课外阅读课,每天中午保证有半小时以上阅读的时间。从指导内容上来说,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和讲故事训练,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并帮助学生选择材料;指导中年级学生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能感情朗读文章,并尝试写好片段赏析式的读书笔记,不少于30篇;指导高年级学生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发表独特的见解,进行感情朗读和复述,写好读后感,不少于40篇。

四、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爱读

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以激励学生更好地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我孜孜探求语文教育“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开展了朗诵会、名著导读、故事会、开心词典、读书笔记展评等实践活动。每个活动我都实施三个步骤:阅读准备、进行活动和评讲。如在朗诵会之前,我要求学生认真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好文章,然后好好自行练习。活动时,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筛选,每组两名优胜者参加全班朗诵。同学们表现出很浓的参与意识,热情很高,也发挥了较好的水平。在这一系列的讲述、竞答、品评、交流等活动中,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发现不足,寻找差距,从而促进内需,变“要我读”为“我爱读”,切实感受到阅读是人生一大乐事。

教学研究论文 篇四

一、陶冶民族文化情愫

艺术来源于生活和民族文化,想要学生培养出艺术气息,需要从民族文化方面着手,在小学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教育和艺术情感教育是很好的方法。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和交流的场所,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情感维系着课堂的纽带,当教师能够以丰富的情感投入美术课堂教学中时,学生才能够从课堂中感受到艺术的熏陶、感染,其创造性的思维才可以得到充分发挥,而不仅仅是学生的简单作画或者手工制作。另外,教师可以在与学生的谈话中设境,在美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设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表现。

二、教学过程中的文化素养提升

小学生处在幼年,其抽象思维尚未建立,他们理解事物大多是用的形象和图像思维,因此,美术课堂恰恰符合小学生的记忆趋势,适合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并进行文化素养的培养。教师应该精心设置别样的美术课堂,充分利用美术的图像感和色彩感,并融入民族文化,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并理解授课内容,同时又不乏想象的空间。如此,既可以激发学生民族文化的情趣,也可以积累更多的美术知识和艺术体验。如果能够结合多媒体等数字化信息技术,将图、文、色通过多样性组合构建出理想的美术载体或是作品,可以使得美术课堂更加丰富生动且艺术感和灵活感十足。

三、总结

小学美术的课堂,其重点并不是教授多少的美术专业知识,而是能够培养和激发学生多少的艺术素养、艺术灵感和艺术创新思维。通过美术教学启发小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通过加强艺术素质的培养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加强德育方面的发展。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学生对某些美术文化的情愫,探索他们的本质需求,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根据每个人自身个性的需求分层次发掘他们的艺术素养,进而实现学生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理想。

作者:杨武超 单位: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鼓城小学

第二篇:小学美术教学校外拓展途径探索

一、小学美术教学的发展现状

(一)目前我国小学美术教学的发展状况和特点

美术是一门特别的学科,它教会学生绘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了学生对课堂美术学习的积极性。现阶段小学的美术教学,主要还是在室内进行,老师会带一些物件实体,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然和画出自己看到的。一些课堂教学,老师也将传统的剪纸引入课堂,增加了课堂趣味外,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提倡的。将传统的剪纸引入课堂这就体现了我国小学教学的独特性。在美术课上,老师也会采用一些引导性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借鉴国外的小学教学方法,老师们也会采取无纪律的上课方式,座位不固定,学生可以自由交流。但是因为只是表面的借鉴,经常造成课堂混乱,因此这种方法收效甚微。

(二)与国外对比,我国小学美术教学的缺陷

我国的小学教学处于改革阶段,除了上述的可取之处外还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现阶段,我国的小学美术教学受传统的教学影响,仍然注重学生的临摹能力。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从临摹开始的,这不是说这种方法不好,而是说在初学阶段这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但是长期使用这种方法对学生的美术教育并没有好处,想象思维没有,甚至可以说是扼杀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这对于现阶段的培养创新性人才来说无疑是一种致命的打击。与国外小学教学相比,我国的小学美术教学通过校外途径学习美术教学的方法并不突出,而且对于这种形式有很多老师和家长是不赞成的。我国小学班制容量相对于国外还是较多,外出学生的安全成为了较大的问题。这也是小学美术教学校外途径无法发展与推广的原因。

二、小学美术教学校外拓展途径的探索

(一)校外美术的特点

校外美术的发展是在时展的情况下产生的。校外美术教学不收教育大纲和教科书的限制,可以使老师和学生共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加入自己独有的方法,使得校外美术教学更生动有趣。校外教学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画家,目的是把它当做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意识的一种方法。这种校外美术途径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二)小学教学校外拓展途径之校外活动

美术的校外教学是孩子们接触自然的一次机会,也是一次探险的机会,但不能任由学生自己乱跑。在校外活动中,教师的任务不是去教生在课外如何画画,画什么样的画。而是通过对话、看录像、讲故事、玩游戏等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潜在的美术意识和想象力,引导触发学生画画的兴趣,激发他们画画的激情,进而达到美术教学的目标。比如可以通过《美丽的城堡》、《神奇的鸟》等作品,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画自己心中所想的。

(三)小学教学校外拓展途径之命题的“模糊化”

美术教学是思维的自己发挥,不应当用统一的命题来局限孩子的思维,这就是我所说的命题“模糊化”。绘画教学,没有统一的命题,也就没有局限,孩子们可以自由的发挥,画自己想画的东西。没有题材的限制,孩子可以画水彩画、油棒画、黑白画、水粉画、水墨画和版画等等,这些形式的出现表现了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往往其中有一些出色的作品,真切的表现了童真童趣,表露出当代儿童良好的文化素养,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在校外美术中用“模糊化”的命题来引导学生,提高他们自身的素养。

三、小结

校外美术的发展凸显了现代美术的发展方向。小学美术教学是教育中一重要的环节,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想象思维的重要阶段。拓展小学美术教学的校外途径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在陶冶情操、提高形象思维、审美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拓展小学美术教学的校外途径需要老师的努力,也需要国家教育的改革。借鉴国外的小学买美术教学模式,改革我国小学教育中不足之处,最终使小学美术教学的校外途径得到发展。

作者:石友艳 单位:赤峰市元宝山区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小学

第三篇:小学美术教学个性培养研究

一、个性培养的含义

个性是人的一种综合、系统的心理结构,是共性中凸显的独特部分。个性的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性是社会性和自然性的结合。个性的基础是自然特征,每个人都有与其他人不同的特征,在成长的过程中还会不断形成和强化自己的个性。第二,个性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是偶尔爆发的心理特征,而是长期的心理现象。第三,个性是可以塑造的。教育和社会都能够改变人的个性,也可以对个性进行塑造和培养。

二、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个性

1.对小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进行培养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小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创造力和想象力是个性中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要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尽管小学生正处于想象力和创造力非常活跃的时期,然而由于受应试观念的影响,当前部分小学生比较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在美术教学中,创造力和想象力是重要的艺术表现能力。在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个性。教师不要给学生制定“像”与“不像”的标准,而应该带领小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接触大自然的动植物,让小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将这些东西画出来,尽量不要使学生受到成人思维的影响,让学生能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利用美术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

2.对小学生的个性化审美倾向进行培养

审美形式是小学美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包括质感、色彩和线条等。每个人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都是不同的,能够形成艺术美和自然美的整体知觉。然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一些小学生并不能发现这些形式中的美感,这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引导,培养小学生的个性化审美倾向,让小学生具备对形式美的欣赏能力和感知能力。不同的学生由于心境、性格和兴趣爱好的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审美倾向。在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要告诉学生个性化的审美倾向是正常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个性化的审美倾向,无需追求与他人的一致性。在进行审美时,教师不要预先设置审美标准,以免禁锢学生的思想和个性,而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观点,赞扬学生独具一格的审美眼光,使学生具备审美个性。

3.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培养小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要放下架子,积极与学生开展平等的互动,营造温馨、平等、和谐、快乐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小学生的个性才不会受到压抑,其才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独特的个性。只有获得了小学生的信任,教师才能够了解学生的心声,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要培养小学生的个性,就要使小学生对美术课充满兴趣。小学生天性活泼,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这是小学生性格的宝贵之处,教师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激发小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如,在画向日葵时,教师不仅要拿出向日葵的照片或视频让学生观赏,有条件的还可以拿出向日葵实物,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还可以将科学性的问题融入美术教学,让学生思考“向日葵为什么会向着太阳”,通过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美术学习。

4.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健康的人格是良好个性的基础,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小学生往往承受了父母和学校过多的期望,加重了心理负担,这样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其个性造成了一定的压抑。美术教育具有非功利的特点,在美术教育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技巧和知识,还要通过美术对小学生的精神情感、价值取向、文化素养进行培养,塑造小学生健康的人格,提升其精神境界。小学生只有具备了健康的人格,才能形成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审美能力,从而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个性。

三、结语

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美术教师不仅要教会小学生美术基本知识和技巧,更要着力培养小学生的个性,使小学生的天性得到舒展,发挥小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其形成独立的个性,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人格,从而使其成为具有良好个性品质的人才。

作者:徐佳 单位:江苏常州市湖塘桥中心小学

第四篇:小学美术教学情感教育研究

一、情感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教学是教与学结合的一个过程,老师的教一定离不开学生的学习,学生学习一定离不开老师的教导,没有教导学生学习的效果一定不明显。同时,老师教学如果没有学生反馈其漏洞,老师的水平就不会得到一定的提高。近年来网络时代已经影响到了所有人,所以有专家就指出,以后传统的老师教学模式已经没法在社会中立足,这就在一定的程度上意味着学生情感教育将逐渐的消失。这一现象的出现就告诉我们的家长,情感教育将会在以后的在教学过程中变的越来越重要。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不仅仅是只负责给学生传授知识,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的经历给学生渗透一定的情感教育。老师去尽可能的去关爱学生,注重学生对课堂的反映情况。在课堂中老师的一句话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在课堂中老师的言行举止会给学生一生都会带来影响。所以老师在课堂中的情感非常的重要,情感教学对孩子的智力开发,情感的发展,具有一定积极的作用。

二、将情感教育送去美术教学中的策略

1.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

小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对这些小学生来说也有着一定的压力。许多的学生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他们有了自己的主见,对于美术课来说,它毕竟不是必修的科目,所以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对于美术课堂的态度,主要是有老师来决定的,作为一个老师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心,首先要让学生从心底要接受你,要想让学生接受你的课堂,就需要在课堂中采取灵活的策略,投入更多的情感,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

2.进行角色的互换,拉近彼此的距离角

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一定的优点,它可以在课堂中融入更多的情感教育,但是传统的教学当中也有着一定的弊端,传统的教学课堂上老师永远是主角,我们要改变这种弊端,让学生充当课堂中的主角。不能让学生总觉得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让他们觉得欣赏一个艺术品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老师要走到学生当中去感受学生的气氛,尽可能的让学生去放松心情。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情绪,不仅可以让老师更好的发挥,也可以让学生更快的掌握基础知识。

3.相互倾听心声,老师与学生共同进步

教学模式在不断的改革,现代教学理论已经提出来教学就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所谓的统一就是让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彼此之间相互交流最后得到共同的发展。在课堂结束之后,我们老师可以抽出几分钟的时间来与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让学生放松心情,畅所欲言。他们可以随着讨论自己在本次课堂中所了解的知识和所获得的收获,也可以给老师指出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与老师共同讨论下节课该怎么去改进。自己在下节课堂中想要展示自己的什么作品等等,让学生参与到美术课堂的教学设计中,可以提出让老师在课堂中多展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美术作品,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加积极的参与到下一节的美术课堂中。老师认真考虑了学生的意见,学生就会觉得课堂中有自己的功劳,就会去更加的尊重老师,和老师有了一定的亲近感。

4.精心的去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精心的去创作出一份作品并不是一定意义上的美术创作,也不是情感教育的目标。美术创作活动没有规定的统一模式。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独立创作,或者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游戏活动,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美术创作活动带来的乐趣,这样就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兴趣,学生在尝试过美术创作后就会锻炼自己用自己喜欢的模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5.合理运用教学资源,合理表达情感

在美术的课堂中,我们要尽可能的借助自然环境资源,和校园与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这些资源给学生的美术学习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我们小学生的美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借助好这些原生态的课程资源,在这些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灵活应用资源,合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小结

在美术课堂中渗透情感教学的手法千变万化,但是我们必须要投入一颗真诚的心,只有我们老师拥有高度的责任感,对学生有一定的负责心,在自己的事业上要有执着的态度,只有心里想着学生,想着美术,想着情感,那么在美术课堂中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美术教育关,在美术课堂中积极地发展情感教育,合理应用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让美术与情感相结合,不仅让学生学习掌握了美术的基本知识,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们的整体素质。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以上是我对小学生美术课程中的情感教学的探究,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作者:滕淑辉 单位:赤峰市元宝山区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小学

第五篇:小学美术教学合作学习探究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现在的小学美术教学中,学习氛围单调、乏味、无聊、毫无乐趣,所以学生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当今社会,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没有养成团队精神和合作学习的意识。所以,要鼓励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理解。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让学生喜欢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在与别的同学交流、沟通的时候,能让他们学会理解别人,接受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学会换位思考,理解社会角色的转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这种合作意识也可运用到生活中,与朋友合作,理解父母。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二、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课堂纪律问题

合作学习本来就不是一个人的事,一旦涉及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就必然有争吵。所以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相比,会给课堂带来更多、更大的噪音。有了吵闹,必然会影响学习,降低学习效率。这是现阶段有些学校面临的问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解决的。这不仅仅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广大学生的责任。首先,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可以先停止所有活动,提醒学生要小声说话,不要大声吵闹,影响他人,也可以利用肢体语言提醒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是很重要的。

2.师生矛盾问题

师生矛盾由来已久,亟须改善,教师总是命令学生,师生之间的交往地位不平等。教师一直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的地位,被动接受教师的指令,任凭老师的安排和摆布。这种师生关系影响了师生的正常交往。这样的学习氛围不能让学生主动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学生也缺少了学习主动性,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影响了学生的心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更要强调合作学习,采取可行的办法解决师生矛盾。

三、小学美术教学中改善合作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

1.合理分组

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要对本班级的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教师可以让学生自愿分组或依据学生能力分组。老师不要过多地干预学生的分组,只需要加以指导。可以把五六个学生分成一组,但是每个小组不能都是好学生或学困生。小组要以好中差来组合,把几张桌子并在一起学习,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合作,也有利于每个小组整体水平的提高。分好小组之后,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导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让学生愉快地进行交流、讨论,各抒己见,听取他人的意见,相互探讨知识,展示自我,从而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合作共事的能力。

2.帮助学困生

在刚开始分组的时候,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个人意愿和喜好加入自己喜欢的小组。在小组学习的时候,对于落后的学生,应该有耐心,一步步地教。对于学困生应该选择一些简单的学习任务,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不应让他们突然接触难度大的学习任务,从而产生失落感和恐惧感。课堂中的合作,对于小学美术合作学习来说,学优生应该帮助学困生解决一些比较难的问题。学困生也可以按照好学生的建议把自己想画的东西画出来。如果学困生对画画并没有天赋或者不会,好学生就要一步步地教,要有耐心。为了让学困生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好学生应该利用课余时间为学困生提供讲解,也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自己的学习资料。好学生的学习方式可能并不完全适用于学困生,但是可以借鉴,可以从中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3.启发协作

对于合作学习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快速理解课程内容,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还要指导学生不要被传统的美术观念所束缚,要大胆地表现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不要害怕画不好。教师要提醒学生保证绘画作品的原创性”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提高。

四、小结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学会合作,这样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他们的美术成绩。

作者:蔡超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铁路第二小学

第六篇:小学美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整合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艺术源于生活。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与实际生活经验结合,跳出书本框架的局限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帮助学生领悟美术的独特魅力。如可以多多挖掘身边的各种艺术元素,对各种可再利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锻炼学生的手工制作能力。报纸、塑料瓶等废弃物品都能变废为宝,成为美术课程中的材料,经过手指魔法,变成一件件艺术品。这样学生能在生活中发现艺术美,并体现节约环保的理念。又或者针对学习内容进行引导。如在“各种各样的鞋”这堂课上,老师首先介绍鞋子的发展进程,再到鞋子的制成材料,使用功能和种类,最后到鞋子未来的发展可行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创新、构图、上色并装饰,塑造出比教材甚至生活中更奇特的“鞋”的形象。

二、提高教师修养,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一份伟大且任务艰巨的职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学生的成长。成功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对课程感兴趣,教师的自身修养,良好的师生关系都对教学有重要影响。在课堂中,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为人师表的主导作用。小学生生活经历少,对这个世界的感官更显得狭窄,教师可以多多关注美术相关书籍,增加阅读量,提升艺术修养,并言传身教,感染学生。营造艺术氛围让学生多接触美术相关书籍和影像。课余时,可以组织学生多参观各类型的艺术展览,开阔学生在美术创造、鉴赏、临摹方面的视野,促进审美能力提升,让学生自由创作,发散思维,创作出更具想象力的作品。美术不同于其他学科,更多的是情操培养,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在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还未形成的小学阶段,学生更需要的是老师的正确引导,这时“亲和力”至关重要。相比犯错时的斥责,适当的关爱、理解和尊重更能拉近师生关系,不但能让学生不再觉得老师高高在上,而且使学生敢于并乐于与老师沟通想法,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还能营造团结氛围,增强班集体的归属感,更好地体现自身价值。

三、创新教学方式,重视评价

(一)设置悬念

美术学习过程体现为探寻并发现客观事物美的过程。传统美术教学方式常常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这时如果在课前设置悬念,则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思维,使学生获取新技能、新经验和新发现。如采取猜谜形式,老师将本堂课将要学习的景物盖住,让学生通过触摸形式猜测并描绘出来,并分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各抒己见,互相补充说明,之后展现出实物,让学生对照实物找出细节处的异同,在此基础上老师再讲解画法,让学生进行完善修改,形成更生动有趣的作品。这样的学习更能达到快乐学习的效果。

(二)增加情境表演

许多小学生都有天生的表演欲和模仿欲,并有无限想象力,老师可以根据这些特点进行情境表演式教学。根据课程的不同设置不同情境,配合有趣的音乐,让学生成为主人公,把需要画的东西在大家面前表演出来,再结合色彩、阴影等细节画出来。这样学生不但能展示自己的才华,而且能增强自信心,更能接受各种美术知识。或开展户外游戏写生,让学生更近距离观察景物的形态和特点,激发学生绘画兴趣。

(三)合理评价

人都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肯定,这种肯定会使学习更具积极性。所以如何评价小学生美术作品的优劣对激发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孩子都有着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无论作品是粗狂还是精致,生动或抽象,鲜艳或单调,都是他们对世界一个角落的宣泄。老师应放大学生作品的亮点,多多鼓励表扬,挑选优秀作品进行讲评和奖励,既使优秀学生更优秀,又让基础差的学生树立信心,再接再厉。美术教学并不是把所有学生培养成艺术家,教师应当宽容和尊重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给学生更大展现平台和学习空间,进行评价时不能采用一个衡量标准,应横纵向比较,结合学生自身情况合理评价,使各个层次学生都能取得进步,提升审美水平。

四、结语

小学生对这个奇妙的世界充满好奇,美术就像一扇窗户,能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世界。因此,强调美术独有的魅力,把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相结合,并运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加以体现并持之以恒,能充分激发小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作者:庞欣欣 单位:赤峰市喀喇沁旗锦山镇龙山中心校

第七篇:小美术教学合作学习运用与探究

一、合作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

学生都处于相同的年龄阶段,他们交流合作非常容易方便,学生之间可以畅所欲言,他们能够说出自己内心的真正所想,并且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可以减少他们学习的焦虑感,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个性。

2.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交流的机会

美术教学过程中需要多种思想的抨击与融合,而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在课堂上,小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交流讨论,他们每个人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说出自己的想法,从而与他人的想法进行融会贯通,从而可以取长补短,创造出很多美术思维。

3.有利于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学生学会了接纳他人、宽松他人,他们能够认真思考他人的想法,并

二、加强小学美术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运用措施

1.科学分组,合理安排座位

老师应该根据每位小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科学分组,根据小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强弱进行分组,这样学生之间就可以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取长补短充实自我。

2.合理安排合作学习的程序

教师应该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和次数有一个合理的安排,在课堂上,应该分配学生适当的讨论次数,并且合理安排每次讨论的时间,教师应该掌控全局,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及时了解学生讨论以及学习的状况。

3.培养合作精神

老师应该培养小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他们自信、乐观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勤于合作、宽容他人的合作精神,让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够形成一种和谐互动的合作氛围。

三、总结

总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运用,我们要清楚地知道,我们是为了学习而合作,而不是为了合作去学习。

作者:李春平单位:吉林省东辽县白泉镇第二中心小学

第八篇:信息技术背景下单位小学美术教学研究

一、信息技术对小学美术教学的影响

1.信息技术拓宽了教师教学方式方法。

以往,小学美术教师主要依靠有限的教研活动以及教学刊物汲取教学经验。如今有了信息手段的介入,教师可以从网络中搜集各种教学改革的经验方法,信息来源渠道更加丰富,所获得的知识量也更多,可以为美术教学工作的优化提供参考借鉴。

2.信息技术丰富了美术课堂教学信息。

信息手段引入课堂,可以根据美术教材内容补充与学生学习相关的各种信息,画家的生平资料、代表作品以及实用美术的经典作品等,这些方面的补充有效缓解了小学美术教材信息量不足的弊端,使整个美术课堂更加丰富精彩。

3.信息技术增强了美术教学生动效果。

传统美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讲解来进行,有了信息手段的帮助,教学方式、互动形式更为生动灵活,教师运用多媒体演示,学生也可以走上讲台操作多媒体展示作品、表达观点等。

4.信息技术激发了学生美术学习热情。

小学生好奇心特别强,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生动演示一些精美的作品、创作的技法以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显示,有95%的学生认为多媒体对提高美术学习兴趣帮助非常明显。

二、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入小学美术教学之中

信息技术成为了美术教学成效提升的重要推动力,正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广大小学美术教师要立足教学实际进行拓展延伸,广泛运用信息手段推动美术教学顺利开展。

1.运用信息手段汲取先进教学经验。

教学工作是一项艺术性、创造性的行为,没有固定模式可以遵循,需要不断汲取新鲜的血液,广泛运用先进的成果,实现教学设计与组织的不断优化。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将信息化手段作为提高自身美术教学履职能力的有力助手,坚持上网浏览美术教学网站,与其他教师切磋教学技巧,搜集有关小学美术教学研究的文章,听取各种视频报告讲座,以信息手段为敲门砖置身于网络信息的海洋,广泛搜集汲取美术教学的先进经验、成功模式,并和自身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了美术教学的掌控能力,教学理念更加创新,教学手段更加新颖,教学模式更加优化。笔者先后从教学网站上搜集了多种教学经验与模式,与自身教学目标任务结合起来,有力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升。如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非常明显,家校联动美术教学法对整合美术教学资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等等,这些方面都是笔者在充分汲取他人经验并融合自身教学实践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来的,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2.运用信息手段丰富美术教学内容。

小学美术教学面临教材信息量不足的问题,教师应当想方设法为课堂增加生动的信息,使美术教学对学生吸引力更足。信息生动的介入可以有效实现这样的目标,笔者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拓展内容,让美术课堂活跃起来。例如在《现代雕塑》一课教学中,笔者事先在教学网站上下载了现代雕塑的多个代表作品,让学生直观形象观察分析从而产生直观感知,否则紧靠教材的几幅插图和教师的简单讲解,学生无法达到形象感知的效果。有了多媒体辅助,不仅展示了大量的作品,而且更为直观形象,效果非常理想。在《美丽的园林》教学中,笔者同样对学生进行了教学信息的补充,向学生播放了苏州园林的美丽景观,播放的旅游推荐片如同将学生带进园林身临其境,从园林的形态之美、色彩之美、设计之美,让学生对园林艺术具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图像视频配合教师的简要点拨讲解,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领悟的效果。同样,在《海洋生物》一课教学中,笔者运用多媒体短片向学生展示了海底世界的精彩,海洋中各种生物跃然屏幕之上,体积庞大的鲸、凶猛的鲨鱼、会变色的海底鱼类等等,这样的教学演示能够有效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向他们补充了知识,提高了兴趣,也为接下来的美术学习与创作奠定了良好基础。由此可见,运用信息手段来丰富拓展小学美术教学内容,能够让课堂更加厚实,信息量的增加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美术教学的顺利开展。

3.运用信息手段实施师生有效互动。

教师与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应当成为互动关系,美术教师一定要避免单向灌输的状况,要通过合适的内容、恰当的载体、优化的流程,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互动的平台。笔者在教学中以多媒体手段为抓手推动师生互动的进行,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在《我设计的未来建筑》一课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从建筑的造型、功能、结构等方面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拘一格进行想象与创作。自己创作的作品要有明确的主题,要有明确的思路。学生在建筑设计中融入了更多的创新思维,有的学生创作的作品中未来建筑是以绿色环保为主题,有太阳能收集功能、雨水收集功能、垃圾无害化处理功能等,整个建筑就是一个能源绿色循环的机器。也有的学生设计的未来建筑能够适应各种环境,能够在不同区域之间移动,其设计主题为流动的家等。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在这样的拓展性艺术创作中得到了全面体现与深化,在学生创作出一幅幅极具个性化色彩的作品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作品走上讲台,以多媒体实物投影的方式展示在大家面前,向学生逐一介绍自己作品的主题、设计思路、各部分功能介绍。每一幅作品的介绍就是学生创作理念的阐述,整个课堂变得非常活跃,大家踊跃发言介绍自己的作品,相互切磋交流研讨等等。笔者在学生介绍交流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点评,重在启发引导学生。多媒体手段的帮助让师生互动更加精彩,整个课堂氛围非常浓厚。

4.运用信息手段培养艺术鉴赏能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拓展学生艺术视野,向他们介绍大量的艺术作品,并借助于多媒体手段进行引导提高鉴赏能力。例如马奈是国外非常有名的画家,其代表作有《吹笛男孩》《左拉像》《奥林匹亚》等,笔者运用多媒体手段投影了这三幅作品让学生进行分析,从色彩的鲜明响亮、笔触的简洁准确、明暗的鲜明对比三个角度进行分析,领悟其作品的艺术特色,特别是表现外观方面的肖像画,在这些艺术手法方面更是取得了显著成就。有了多媒体手段的帮助,学生在笔者引导下对马奈的这三幅作品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不仅悟出了作品的精美,而且也学到了艺术鉴赏的方法。再比如新印象派画家梵高,他的代表作《向日葵》也是举世闻名的,笔者投影《向日葵》之后,引导学生从线条的跃动、色彩的突起等方面去欣赏这一作品,感悟作品中蕴含的情绪、思维,从这些名家名作的作品演示和欣赏指导中,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能得到了有效提高。

三、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教学与信息手段的融合,更多时候应当体现在教学设计的优化、内容的丰富、互动的开展等方面,教师还要利用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使其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曹艳 单位:江苏省阜宁县实验小学

第九篇:小学美术教学流程分析

一、依照规律,按部就班的程序

按照固有的顺序进行教学,是美术教学采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教学方式,顾名思义就是从学生认识事物的最为基本的规律入手,引导学生经历从容易到困难、从简单到繁琐、从外表到内核的认知顺序进行教学。这一教学程序完全尊重学客观的认知规律,能够有效地让学生在相应的思维逻辑中逐步走进事物之中,形成较好的教学效益。例如在教学《手印指印变变变》,教师就引导学生采用顺序式的教学设计:教师首先出示全新的不同指印,并引导学生尝试从不同的方向、角度以及大小形状添加新的形象,掌握指印以及变化的方法。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运用手掌的指头、根部,甚至拳头形状进行刻印,从而形成多彩多样的刻印方法;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画作中的指印和手印新形象,将手印和脚印进行巧妙而自然地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创造出更加契合认知的新形象。本案例中,教师对教学板块程序的设计,具有鲜明的自然规律,起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效果,虽然内容相同,但学生似乎经历了不同的游戏体验,对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较大的促进和提升。

二、设置悬念,先入为主的程序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果每一节课都按部就班的模式进行教学的话,就会显得模式过于单一,长此以往还会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实在得不偿失。再说,也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运用顺序式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对教学顺序做出及时地进行调整,让更多的教学设置引入课堂,形成多变的课堂教学格局,以保障学生学习效益的集中提升。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倒装的教学模式就能够有效地激活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充分发挥这一模式目标引领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先行出示学生的半成品或者完全成功的作品,让学生在先睹为快的前提下提升学习的兴趣,这样的设置可以为整节课的教学埋下有效的伏笔,留下有效的悬念,也促进学生建立有效的任务驱动。如在教学《我的地图》一课时,教师并没有按部就班进行教学,而是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首先画出了自己家到学校的“地图”,为学生作出的示范作用,并借机提出了学生的学习目标。接着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去过的最有趣的地方,比如动物园、游乐场,并在表述中回想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地方和建筑物,从而构建出“我的地图”的轮廓,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在绘画中展现自己曾经发生的愉悦经历。在这样的教学板块中,学生的绘画作品越发丰富,具有较强的趣味性,一幅作品成了一次游玩的有效印证,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随机应变,相应安插的程序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双方思想意识不断交流碰撞的对话过程。而教师与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都具有极强的主观能动性,因而教学过程不可能如同教师最初设计的一样一成不变。而一旦发生变化,就可能形成教学流程的更改。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帮助根据课堂教学实施的质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原有的教学顺序上作出及时调整,安插相应的教学环节,适当补充相应的教学内容,增设相应的教学环步骤,以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丰富性和多样化,从而达成更为臻美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三原色三间色》这一课时,当教师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红黄蓝三个原色进行调色时,有一位学生建议是否可以用黄和绿两种色彩进行调配。此时,教师并没有因为与自己的教学流程并不符合就断然拒绝,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尝试,并让其他学生一起观察颜色的变化。当颜色呈现出带黄的绿色时,教师则相机进行引导:三种原色两两调和的时候,如果某一种颜色的量偏大,就会形成偏重于这种颜色的间色来。此时,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高涨,他们纷纷建议再用黄色和紫色调和,教师依然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显然并没有预设黄色与紫色、黄色与绿色调和的环节。但在教学环节中,学生思维运转积极有效,他们蹦出了自己的思考和问题,教师如果死板而僵硬地将原有的教学思路奉为圣经,而不敢有丝毫的调整的话,就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有效满足,就会丧失学生的学习动力,造成严重的后果。而该教师则淡定自若,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时空,放手让学生自行安排和实践,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流程的设计安排是源于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尊重与思考,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质态进行设计。当然,美术课堂教学的流程也不仅仅局限于此,而要根据不同的态势以及学生的情况,进行具体的设计,才能完全契合学生的认知需要。

作者:朱艳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

第十篇:小学美术教学互动式教学实践

一、互动式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的基础

互动式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的基础,概括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互动式教学是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一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也符合新课标倡导的互动、开放、高效的课堂要求。所以,这种教学模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使用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第二,互动式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师生的互动可以让教师更及时地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教师可以及时地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这种教学模式适合小学美术教学。例如,学生在作画的时候,随时可能会遇到难点,如果教师不加以指导,那么就会导致整幅画作废,这样很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热情。第三,互动式教学增加了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一方面,可以缓解课堂学习及教学气氛,学生学习的压力也不会那么大。另一方面,同学之间沟通也非常重要,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

二、互动式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通过上文的研究可以看出,互动式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具有实践运用的现实价值。值得强调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从意识上重视互动教学策略,关注互动合作交流对学生成长及发展的重要性。其次,要让学生在互动中不断提升自身对美的赏析能力及表达能力。另外,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要利于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现。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以学生为本,教师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

小学美术教学必须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一方面要参与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走进自己的世界,让学生领会到自己教授的美术知识的内涵及本质。对于小学美术课来说,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说是非常失败的。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动。要引导学生之间正确评价彼此的学习成果,也让学生从中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不足之处。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互动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采用多媒体、PPT、电子白板等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及设备,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达到提升自身美术能力的目的。

3.及时强化互动的成效

教学研究论文 篇五

一、化学老师更好地采用化学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方法

为了不断加强情感教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高中化学老师要更好地采用化学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在化学课堂上引起广大高中生内心世界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落实他们的情感目标;注重实现高中化学的探究性教学,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提高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除此之外,高中化学老师还要知道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原有化学知识的基础,老师要了解他们不同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并且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心理倾向和认知规律,这有助于老师充分了解学生,从而更好地鼓励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不断提高他们自学的能力,做到课前预习,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化学课堂,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帮助解决他们遇到的具体问题,从而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成就感。如:高中化学老师在上化学必修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的时候,在化学知识教学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可以通过对1-20号元素原子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学习,通过演绎和归纳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自主扩展到主族元素电子排布规律的认识,以更好地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在情感教育方面,化学老师可以使他们通过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更好地了解物质运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更好地提高他们的成就感。

二、化学老师要了解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状况,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要为了不断加强情感教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高中化学老师要了解学生学习心理和具体的学习状况,争取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做到分层教学,为此,高中化学老师要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改进自己授课的进度、内容和方法,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并在教学中始终坚持这个原则;更好地进行分层教学,可以按照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等方面进行分层教学,给每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一个符合他们自身实际的目标,减少部分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压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努力帮助他们挖掘自己内在的潜能,使尽可能多的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以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老师还要为广大高中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良好的学习化学的环境,重视教学情境创设,使广大学生置身于发达化学课堂的情境当中,也可以联系生活中的相关化学现象,加强他们的理解,同时注重使他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更好地理解概念,使他们感受成功所带来的喜悦感,强化他们的学习化学的成功体验。如:学苏教版选修三《共价键的键能与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原子晶体》的时候,要在课堂上注重了解学生对共价键的特征、实质、分类等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状况,为了使多数学生都能够更好地掌握,老师的讲解应该针对全体学生,而不是为了省时省力而采用跳跃式思维为班级的尖子生等思维运转迅速的学生而忽视反应比较慢的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心理状态,更好地采用分层教学,也可以采用PPT等多媒体创造情境,加强学生的理解,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三、建立新型的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

为了不断加强情感教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高中化学老师在化学课堂上要努力丢弃那种呆板说教的教学方法,积极主动地和学生建立起新型的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像朋友一样帮助学生学习化学,经常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进行合作学习;同时要做到让优秀的学生带领部分后进同学一起学习化学,这样老师也可以省力一些;而且化学老师要做到一视同仁,绝不能歧视班级里的后进生,更不娇惯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要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化学课堂中来,老师在课堂上努力带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更有利于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保证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如:化学老师在上苏教版化学选修五《醇的性质和应用》的时候,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做乙醇的可燃性,与金属钠的反应等实验,增加与学生的感情,注重在与学生共同学习中建立新型的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以朋友的身份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困难,减少他们的挫败感,让他们感觉到老师的爱,老师特别的爱,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提高他们化学的学习质量。

四、总结

化学作为高中理科学生必修的重要课程之一,也是理科学生高考必考的科目,而且所占分值比较高,因此,不断加强情感教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有利于帮助广大高中生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更有利于他们在短期内提高他们的化学成绩,增强自己学习化学的兴趣,更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更有利于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促进其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作者:杨超 单位:江苏省射阳中学

第二篇:高中化学教学渗透化学思想方法

一、灵活运用化学思想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难题

在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同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告诉学生如何做题和解题,而不管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所学知识.显然,这样的教学方式只是停留在表面而已,对于学生的学习存在很大的弊端.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以及高中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应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灵活运用化学思想方法,让学生根据化学思想方法进行学习,从而真正地弄懂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化学水平.例如,在讲“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时,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化学思想方法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讲解.由于这部分内容涉及“能量转化”的问题,教师可以提出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解答.思考题: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在工作的过程中,染料利用吸收而来的太阳光形成电子,电极对电子进行收集之后,这些电子会经过外电路返回到反电极,形成光电流.在这一过程中,能量转化形式是怎样的呢?教师应该运用化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以最简单的方法发现最复杂的问题.学生在思考该问题时应该将“能量转化的过程”先放在一边,从问题中提取出最初吸收的能量和最后产生的能量.根据这种化学思想方法,学生可以得出能量转化的形式为“太阳能转为电能”的结论.由此看来,化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灵活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难题.

二、展示化学思维过程,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印象

在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顾着在讲台上讲课,而不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真正地加深对于化学理论知识的印象.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以及高中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教师应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多和学生进行互动,主动向学生展示化学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加深对于所学化学知识的印象.在很多时候,学生往往懂得解题方法和相应的化学知识,但是却仍旧不能够解对题目,其中一个关键的原因在于,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没有展示化学思维过程.例如,在讲“溶液的酸碱性”时,教师应该展开实验教学,在实验过程中运用化学思想方法,展示化学思维过程.实验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运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对检验溶液进行酸碱性的测量.教师可以事先准备蒸馏水、酚酞溶液、酒精、石蕊溶液、pH试纸、烧杯、试管以及各种待测溶液等实验用品.教师将这些物品用到实验中,然后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加以观察,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透过化学思维过程对化学思想方法的运用有所了解,从而加深他们对于化学知识的印象.

三、讲授化学思想方法,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在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太注重讲授化学思想方法,没有看到化学思想方法和化学教学之间的密切联系.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在化学教学中讲授化学思想方法,从而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主动使用化学思想方法,从而有效地掌握所学化学知识,提高自身的化学水平.例如,在讲“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时,教师应该在其中渗透化学思想方法.由于这部分知识内容和“催化剂”相关,教师可以首先复习这部分的知识点,然后展开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掌握这一知识点.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很可能会对某些概念不太明白,从而不能真正地掌握这部分知识.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让学生运用化学思想方法对其进行学习,从而使学生能够掌握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和知识点背后的规律.由此看来,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并且不注重化学思想方法的运用,不利于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以及高中理科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化学思想方法,注重发挥化学思想方法的作用.首先,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化学思想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其次,教师应该展示化学思维过程,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印象;最后,教师应该讲授化学思想方法,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曾娟 单位:江苏盐城市第一中学

第三篇:高中化学教学渗透学习迁移理论

一、对于物质性质的概括与迁移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对于各种物质的认识以及对其性质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组成,能够让学生对于相关物质的性质有良好的理解与认知,这也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随着学生接触的物质的不断增多,相似的或者相关联的物质也就越来越多.这个时候,学生容易将一些物质弄混淆,对于物质的一些性质也会存在似是而非的理解.要想化解知识教学中的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合理地在物质性质的教学中渗透学习迁移理论,引导学生透过对于物质性质的概括与迁移来归纳出一些物质以及一类物质的特征,并且让学生能够区分这些物质的异同.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避免学生对于相似物质间的混淆,也能够帮助学生对于物质的性质有更加准确的理解与掌握.例如,在讲“脂肪烃”时,在学习乙烯典型的化学性质(如加成、气化、聚合等)的同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概括有不饱和双键的烯烃类物质的通性,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推断或解释结构更加复杂的烯烃的化学性质.这是一个灵活的高中化学教学过程.通过对于迁移理论的渗透,不仅让学生对于乙烯的典型性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推断出一些更加复杂的烯烃化合物可能具备的性质,进而在遇到一些不熟悉的物质时能够对其性质有合理推断.

二、对于化学原理的归纳与迁移

对于化学原理的学习,同样是知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也是一个教学难点所在.当学生学习有机化学部分时,对于原理的理解与掌握非常重要,这是学生处理很多实际问题的重要参考.对于原理的教学,同样可以灵活地渗透迁移理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合理归纳的基础上对于化学原理进行有效迁移,进而推论出一些其他的内容.这是一个思维发散与延伸的过程,也是对于知识展开灵活应用实践的范例.教师要在课堂上深化对于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处理具体问题时更加准确与高效.例如,在讲“化学平衡移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引导学生概括出影响化学平衡的一般规律———勒沙特列原理.掌握了上述原理,可以帮助学生回顾和解释已学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某些知识,如合成氨条件的选择、SO2催化氧化反应条件的控制、CaCO3在CO2水溶液中的溶解与析出等,即构成逆向迁移,而且有助于学生对后续课程,如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理解与学习,即构成顺向迁移.教师如果能够在知识教学中渗透迁移理论,就能够让很多重要的教学内容都结合起来,并且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知识点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框架,并且深化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三、透过变式训练,提升学生的迁移能力

迁移理论不仅可以体现在具体的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在一些实际问题的思考中来锻炼学生的迁移能力,这是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培养与提升.教师可以透过各种灵活的变式训练来展开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创设一些开放式的思考问题来让学生展开分析,并且引导学生透过有效的知识迁移来让问题得以解答.这种训练方式值得教师进行教学尝试,尤其是当学生的知识积累已经十分丰富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会更有必要.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准确地找到解答方案,并且透过有效的思维引导来迅速化解实际问题.例如,在讲“有机化学基础”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根据你们学过的知识和不同的原料制取乙醇.让学生讨论时,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学生列举出许多解答方案,有卤乙烷水解法、乙烯水化法、乙醛催化加氢法、乙酸乙酯水解法、淀粉发酵法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料来源的难易、成本的高低、反应过程的控制,对上述方法进行综合评价,以达到思维求异、解法求优的教学效果.这是一个典型的变式训练,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让学生领会到正确的分析问题的方法与思路.

四、总结

总之,学习迁移理论对高中化学教学具有辅助功效.对于物质性质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透过对于物质性质的概括与迁移来归纳出一些物质以及一类物质的特征;对于化学原理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合理归纳的基础上对于化学原理进行有效迁移,进而推论出一些其他的内容.这些都是迁移理论的有效利用.此外,教师可以透过各种灵活的变式训练来展开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者:王玮 单位:江苏盐城市第一中学

第四篇:高中化学教学实施分组讨论教学模式

一、科学划分讨论小组,促进小组成员的学习

讨论小组的划分对于分组讨论的作用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情况和教材的设置进行综合考虑.由于学生的性格差异,有的学生在讨论时十分投入,有的学生却选择习惯性沉默.教师应该将那些课堂积极分子和学困生分在一组,使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发挥团队的力量,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讨论和发言,从而使小组讨论教学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能够充分表现自我,在讨论中促进自己的成长,提高化学水平.例如,在讲“铁、铜的获取及应用”时,教师应该科学划分讨论小组.该部分教学内容包括铁铜的存在形式和使用情况、高炉炼铁和湿法炼铜等知识点.教师可以将那些化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分在各个小组,对其他学生的讨论进行辅助,这样可以充分带动整个小组的讨论氛围.同时,教师还应该按照课程内容,将学生依次分为“铁铜存在形式”、“铁铜使用情况”、“高炉炼铁化学原理”、“湿法炼铜化学过程”以及“铁铜冶炼史”等合作小组,让每个小组就不同的学习任务展开讨论,这样就可以使小组讨论的目的变得更加精确,使学生的讨论结果更具有代表性,从而实现各个小组成员的共同提高.

二、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讨论问题,帮助学生展开思考

讨论问题的设置对于小组讨论教学而言同样十分重要.要是讨论问题在设置上存在问题,或者问题十分局限,就会使讨论问题失去现实意义和应有的价值.问题的设置不仅要与学生所学内容相关,同时还要和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际相关.当然,问题设置还应该保持开放性,这样学生在讨论时才能知道如何拓展自己的思维,否则就会局限于教材内容,限制自己的思维发展.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讨论问题,使学生根据相应的问题展开思考.例如,在讲“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时,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讨论问题.该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分子间作用力”、“氢键”以及“微观粒子运动”等知识点,可以使学生透过结构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由于这部分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教师应该根据现实生活设计一些问题.教师可以这样提出问题:我们平常在家吃的菜中都多多少少放了食盐,那么你能说说食盐是由哪些元素构成的吗?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继续提问:你能解释为什么氯原子和钠原子可以自动结合成氯化钠吗?通过这种层层提问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讨论,从而帮助他们打开思路,提高学习效果.

三、对讨论知识进行总结,加深学生的理解

除了讨论小组的划分和讨论问题的设置以外,总结环节同样十分重要.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要是教师不对学生的讨论内容加以总结,就不能使学生加深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使小组讨论教学流于形式.所以,教师应该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对讨论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对讨论过的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印象.当然,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既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还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时,教师应该对讨论知识进行总结.该部分的教学内容就是向学生介绍这些能源的利用现状,并引出“能源危机”和“新能源”等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情况进行讨论,然后让学生举例说明.同时,教师应该针对这些讨论的问题进行总结.教师应该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帮助学生弄明白这些知识点的内涵,并使学生看到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比如,教师对其中所涉及的能源的优点、缺点和使用情况列成表格形式进行类比,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掌握这部分教学内容.

四、总结

综上所述,传统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存在很大的弊端,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分组讨论教学模式.首先,科学划分讨论小组,促进小组成员的学习;其次,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讨论问题,帮助学生展开思考;最后,对讨论知识进行总结,加深学生的理解.

作者:陈国庆 单位:江苏省射阳中学

第五篇:高中化学教学微型探究式实验研究

一、明确探究性目标,落实微型探究式实验

在高中化学教学改革之后,微型探究式实验就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该方式能够对化学教学中的一些难点、重点等进行详细的探究,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在应用微型探究式实验时,应该对化学教材的探究目标进行详细的明确,方便落实探究式实验。例如,在进行离子反应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混合溶液的导电性实验进行探究,首先在盛有饱和溶液的氢氧化钡溶液中放入由石墨制成的电极,并将带有灯泡的正常电路接入到该电极上,使其组成一个完整的电路。之后向饱和的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渐滴入稀硫酸溶液,同时进行不断地搅拌,这时可以发现电路中的灯泡从一开始的不亮到逐渐变亮,之后有熄灭的现象。通过这个微型探究式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去探索实验的原理,主动掌握学习方法。在这个实验过程中,主要的探究目标就是研究电解质的电离现象和电离后离子的反应实质,通过明确的探究目标进行微型探究式实验,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整合优化微型探究式实验,发挥其功能

实验在教学中能够辅助教学内容的顺利进行,同时它也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教学方法,必须对实验加以重视。教师在进行微型探究式实验过程中,需要对实验的内容进行充分挖掘,详细地分析实验的内容和方法,对实验中的一些不足进行完善,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些方便。例如,在进行钠与水的反应实验时,首先要将长颈漏斗和玻璃管插入带有橡皮塞的试管中,同时将玻璃管外端通过乳胶管和金属管进行相连,在连接的乳胶管上放置一个弹簧夹。在试管中先加入60mL蒸馏水,滴入酚酞指示剂,混合均匀后再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煤油,之后放入几粒适当大小的金属钠,漏斗加满水,装置封严后观察现象。通过这个微型探究式实验可以观察钠不断在煤油层下落,接触到水面时快速发生反应,金属钠迅速熔成小球,并且在溶液中快速游动。试管中不断产生气泡,试管中的溶液颜色由无色透明变成红色。该反应过程中,钠的体积不断变小,试管中的溶液液面也慢慢下降,同时长颈漏斗的水液面缓慢上升。反应一段时间后,将弹簧夹打开,并在金属管口处对喷出的气体进行点燃,燃烧的火焰成淡蓝色。在该实验探究中,可以对金属钠的密度范围、金属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成分、反应后生成的产物是什么以及检验生成气体的方法等进行详细的探究。通过微型探究式实验的优化探究,能够得出金属钠的密度在水和煤油的密度之间,从反应的方程式:2Na+2H2O=2NaOH+H2↑可以得出反应的产物有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气。整合优化后的微型探究式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验中不断地提高化学水平。

三、拓展微型探究式实验的空间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微型探究式实验是非常重要的,对其进行研究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取。为了应用好微型探究式实验,就需要对探究的空间进行不断拓展。探究实验不仅对学生的化学知识进行巩固,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因此微型探究式实验的拓展是必须进行的一项任务。学生的实验根据学生的能力可以给他们进行适当的延伸,教师对实验进行筛选,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教师需要在一旁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学生遇到探究困难的时候及时地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引导学生去顺利完成实验。微型探究式实验是学生体验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学生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微型探究式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必须拓展微型探究式实验的空间。

四、总结

总之,微型探究式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必须对实验的探究内容和目标进行确定,不断对其进行研究。应用好微型探究式实验可以让教学更顺利地进行,提高教学的质量,也能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到实验的乐趣。因此,必须加强对微型探究式实验的应用研究。

作者:陈小玲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十四中学

第六篇:高中化学教学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的兴趣

在高中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对化学家以及化学史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抓住化学的特点,创设情感教学的情境,为学生简述关于化学家以及化学发展史的故事,吸引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向学生教学化学元素周期表时,教师可以先对元素周期表进行详细的讲解,然后对发现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家门捷列夫进行详细的介绍,并将门捷列夫发现和研究元素周期表的过程以故事的形态讲给学生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将门捷列夫坚持不懈的精神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对门捷列夫产生尊敬、佩服的心理,增加化学学习的情感元素。

二、创造实验教学的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高中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化学的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化学的知识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化学老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地开展化学实验,对出现该种现象的原因进行自我的总结和归纳,培养学生自我探索的精神。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解二氧化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使用以下的操作方法:(1)准备大型的玻璃杯和试管,及石灰石和稀盐酸;(2)对实验的部件进行组装,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3)加入化学成分石灰石和稀盐酸;(4)当石灰石的表面出现大量气泡时,使用向上排空气的方法收集二氧化碳。通过实验的演示和操作,使学生快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二氧化碳的知识。因此,在高中教学的过程中,化学教师要多创造实验的环境,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动手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三、创设问题教学的情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对知识进行接受和学习,使得学生产生厌恶的心理。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摒弃落后的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多样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在化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实际的案例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然后根据案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教学的情境,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快速找出答案。例如,在学习一氧化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一些化学气体泄露的重大事件,以及一氧化碳对大自然的危害,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者是实验的方法对一氧化碳产生的原因以及现象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究,从而得出准确的结果。由此可见,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一味地对学生告知答案,而是要通过相关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实验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罗建刚 单位:甘肃省卓尼县柳林中学

第七篇: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创新

一、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创新的现状

我国自实施高中化学课程改革以来,高中化学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地改革创新,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虽然在新课程北京的推动下,我国高中化学教学的方式有了一定的变化与创新,但是,目前,我国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创新的程度还处于低级阶段,仍存在较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高中化学教师对于创新教学观念的理解不够透彻。在多数化学教师的教学观念中,创新教学教学方式就是采取措施,调动课堂气氛,不断激发学生探究式学习的热情,的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十分活跃,这是一种令人高兴的现象。但是,多数教师对于化学知识的讲解依旧按照传统的教授思维,讲究“多讲多练”。因此,对于这种教学观念,应该不属于创新教学方式的一种。第二,创新教学方式,就是要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开发新的教学方式,但是,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化学教学课堂,依旧是以教师为主体,不断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机械地训练,学生能够的实际知识和能力仍没有实质性地进步。第三,在小部分化学教学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开放,让学生实行“完全地探究学习”,学习的整个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掌控。有的教师认为这是教学方式的创新,的确,创新的教学方式是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绝不是完全忽视教师的作用,教师是整个课堂的引导者,完全放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是不现实的,需要教师进一步改变教学方法。

二、强化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创新的建议

创新教学方式是对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提升知识素养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此,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需求的变化。高中化学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教师应该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高中化学教师创新教学方式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教师与学生应该经常沟通,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课堂教学的结构。教学课堂结构并不是呆板固定的,教师在遵循化学课堂教学方式科学性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的需要调整化学教学结构。第二,化学课堂要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性的教学方式离不开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应该作为课堂引导者,启发学生学习,而不是完全地放任学生自由学习或者仍遵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高中化学是一门特殊的课程,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以适应教学科目的特殊性。第三,高中化学教学方式的创新,应该注重实验对于教学的重大影响,教师应该积极采取实验教学的方式。高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特殊学科,试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中化学创新性教学方式离不开实验,因此,教师需要将实验融入到创新性教学方式中。以上几点是对于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创新的几点意见和建议,创新教学方式不是一个简单过程,教师应该在不断总结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积极调整教学策略,改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思维。

三、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创新的意义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创新对于各方面的影响都是积极而重大的,化学的实用性很强,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诸多的联系,因此,高中化学教学方式的创新有利于将化学生活化,强化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认知,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更主动地探索化学知识,提高化学课堂的效率。同时,高中化学教学方式的创新强调实验对于教学的影响,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你能力和董事能力,开发他们探究式学习的思维模式。除此以外,高中化学教学方式的创新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进一步促进我国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水平的进步。

四、总结

高中化学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因此,对于高中化学教学方式的创新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既要遵循科学的课程规律,又要结合化学学科本身的特殊性,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实现化学教学方式的不断革新与进步。

作者:葛岩 单位:江苏省常熟市中学

第八篇:高中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策略

一、学生化学学习兴趣提升的几个方式

1.什么是科学素质,科学素质就是人们在认识物质世界过程

中的表现出来的基本素质,化学科学素养对于学生的能力健全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说科学素养离不开化学科学素质这个因素。化学是一种自然类的科学,其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情况,其内容具备丰富性与我们的日常实际密切相关。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教学效益,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化学基本知识及其实验技能,这需要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其科学意识的培养及其提升,保证学生的科学能力的提升。这要求学生必须进行化学科学素养体系的健全,这需要引起相关教师的重视,积极做好相关的引导工作,进行教育观念的转化,教师需要进行新课程理念及其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入理解,积极做好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工作,进行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保证学生的整体科学素质的提升。这有赖于学生扎实的基础科学知识及其基本实验技能。这意味着高中生必须掌握良好的、扎实的理论知识,能够理解科学事实,掌握科学规律的应用方式。这需要教师灌输好学生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深化了解化学基础知识,了解科学价值观的运作情况,做好基础问题的分析,保证其自身思维能力的锻炼。

2.这离不开化学实验工作的开展,教师需要做好化学实验的

设计及其评价工作,保证学生的高层次实验能力的提升,针对学生实验过程中的问题,鼓励其积极探索,进行困难的克服,保证学生的科学精神的培养,保证其良好的实验能力的提升。这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具备良好的环保意识,保证其积极科学情感的树立,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保证其社会责任感的加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到化学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动机,生活中的化学和学生是密切相关的,教师需要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进行可利用素材的利用,联系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化学问题,共同解决高中化学课堂上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增强。

二、化学教学科学素养培养的具体细节方案

1.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进行化学史的渗透,化学史代表着一种人类的发展历史,通过对学生化学史资料的认真学习,更有利于学生感悟那些伟大化学家的自身精神特质,从而激发其内心的积极性,从而进行其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那些化学家们的探究精神,能够针对现实世界进行怀疑及其评判,脚踏实地的进行学习及其研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应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做好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培养工作,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培养其有效的方法,这样就可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这就有利于教育教学效益的提升,教师需要保证自身教学方法的适宜性,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知识及其技能的学习,从而提升其科学素质。

2.在日常实践中,教师需要进行自身教学角色的明确,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自身科学素质的培养,这离不开教师的言传身教,毕竟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得知,学生的模仿能力比较强,学生会模仿教师,教师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及其实践,保证学生从中获得乐趣及其满足,保证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定期安排一些生动活泼、生动形象的化学研究活动,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这需要教师做好实验的相关准备工作,做好设计准备工作,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其创新能力,这需要教师实现与学生的良好互动。

3.这离不开教师科学培养体系的健全,进行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更新,这就需要避免传统式教学,比如避免灌输式教学、填鸭式教学,要改变学生的被动性的听课,要明确到师生之间良好关系树立的必要性,师生之间需要是良好的互动学习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实验设计、实验探索、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保证其解决能力的培养,保证其自学能力及其团结协作能力的提升。

作者:许光 单位:山东日照市第一中学

第九篇:高中化学教学困难对策分析

一、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寓情感交流于教学中,多接触学生,多关心学生,及时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如经常找个别学习化学困难的同学聊聊,对生活有困难的学生问寒问暖,对优等生多听他们建议等措施,对待学生要真诚,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建议能大胆地提出,将自己的心理话向老师诉说,从而建立良好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克服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困难。要多地表扬学生,善于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少批评、不伤害学生的自尊,使他们消除对学习化学的恐惧。课堂提问时,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对回答不出的学生,也要采取暗示、提示、鼓励、肯定多种途径,让他们知道自己能行,从而树立自信。教师的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往往成为激励他们进步的动力、信心的源泉。

二、教师要努力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坚决废除“满堂灌”的老传统,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像化学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化学史、新闻报道、影像资料、实物、图片、模型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物质和化学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问题,让他们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的认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自读、自思、自练、讨论交流等,充分挖掘和调动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逐渐积累知识,发展自身能力。作为教师要认真参加新课程的培训,更新思想,转变角色。认真学习《化学课程标准》,对以往的教学进行反思,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用以指导教学实践。要不断学习,拓宽知识面,除了化学专业知识以外,还要了解相邻学科的知识,还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课改的需要。同时多参加一些校际间的教学交流活动,吸收新经验、新方法,尤其是向取得课改成效的教师学习,加强合作与交流,做到教学资源共享,教学方法取长补短,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三、增加教学资源的投入

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提高学生化学科学素质,政府应加大对中学教学经费的投入,帮助高中学校完善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计算机室等现代教学必需的教学设施。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用品和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例如,用一次性输液器可代替导管,用输液瓶可代替细口瓶装液体药品,用废金属可代替化学实验的铝、铁、铜,用暖水胆碎片可制硝酸银等,供实验所用。

四、总结

总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己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觉成为新课程实施的研究者。教育主管部门的各级领导要多关注新课程实施情况,切实改善高中教学设施,改进教学管理与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克服高中化学教学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化学学科的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提高。

作者:周春花 单位:江西省会昌中学

第十篇:高中化学教学难点与对策分析

一、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的难点

第一,由新课程标准所带来的教学难点。大部分学生认为新课程标准实施之后,教材中新增了很多难点知识,并且这些难点知识集中在一起。而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难以达到与之相衔接的程度,于是这些知识点就成为了学习的难点,比如《化学反应原理》中,焙变、墒变、溶解积等知识点,就是典型的教学难点。第二,由思维方法的欠缺所带来的教学难点。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方法,包括抽象思维和符号思维两种。就抽象思维方法而言,又以逻辑方法、科学抽象、假说验证为其中最主要的方法,当学生缺乏抽象思维时,就难以理解教学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就符号思维方法而言,部分学生对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使用符号来表示的概念比较难以理解,确切地说是化学符号思维缺失,而化学教学活动中又离不开这些化学符号,因此它也成为高中化学教学难点之一。第三,由教师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教学难度。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一味追赶教学进度,于是忽视了教学规律,没有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而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习越来越吃力,往往不能及时消化课堂教学中的知识。除此之外,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不当也是造成教学难度的重要原因,很多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不注重将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而只是沿袭“重复演练”的教学方法,于是化学课程就变得非常枯燥乏味,学生难以在学习方法上有所提高。第四,有学生自身的因素所造成的教学难度。学生方面的因素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点。其一,缺乏学习动机。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化学太枯燥,无法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而学习动力不足。其二,学习基础较差。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知识来源于初中化学,而部分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并没有奠定好基础,于是高中的化学就相当于架空学习。其三,学习习惯滞后。一些学生仍然坚持初中学习化学时候养成的习惯,课前不预习、课后不总结,一味依赖老师。在这种学习习惯的影响下,学生就难以把握教学中的知识难点与重点。

二、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难点的突破对策

第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难点教学中,教学设计要体现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这一点。因为只有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使学生对学习化学保持信心,进而才能有化解难题的可能。对此,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方式提出问题,具体而言就是将一个难题以有趣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之后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除此之外,善于联系实际,利用实验来提高教学活动的直观性,也是一种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的方法,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验中的方式,激起学生的探究欲。第二,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境。教学情境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深化对问题的思考。在面对难题时,很多学生的第一反应是退缩,把解决问题的希望寄予老师,而教师要想提高难点教学的效果,就要改变这一点,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度思索。例如,在教授《原电池的原理及其应用》这一课时,就可以使用以下方式创设情境:将铜片、锌片、导线、音乐卡、番茄组成一个番茄原电池,之后设置问题:为什么这种简单的构造能够使音乐卡发出声音?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展开对音乐卡发声的原理的探讨,而在探索过程中明确了电流的来源、H+在铜片上得到电子的方式等一系列问题的答案。第三,教师要重视交流与反馈的作用,在并在教学活动中体现这一点。交流是使教师的信息与学生的兴趣联系起来的桥梁,而反馈是教师预估教学效果进而做出改进的重要方式。就课堂交流而言,例题演练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例如,在教授“有机物分子式的确定”这一难点知识时,就可以通过以下例题来与学生进行交流:某有机物中有40个电子,现已知它会在燃烧之后产生等体积的CO2和水蒸气,请写出相同条件下该有机物的可能的结构简式。这个例题本身就具有开放性,而它的解答也是多元化的,因而需要师生之间进行交流与讨论,而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对教学难点的把握程度就展现出来,教师获得了教学反馈。

三、总结

教学研究论文 篇六

目前,关于探究式教学的界定纷繁多样,角度不同、情境不同,解读也不同。虽然界定的角度不同,但均包涵着共同的本质特征,即“不直接把构成教学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知策略直接告诉学生,取而代之,教师创造一种智力和社会交往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有利于开展这种探索的学科内容要素和认知策略”。[4]我们从“学”的方面、“教”的方面和“科学研究”方面三个视角进一步细化,探析其内涵,见图1。

二、探究式教学的历史沿革

探究式教学的发展与社会、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鉴于此,我们以时间为脉络,追溯探究式教学的历史渊源,比较不同时期国内外探究式教学的发展,如图2。

三、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模式

教学模式是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诸学科的长期教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它场合的教学的计划或类型,它是基于教学的可操作性而导向特定的学习结果的一步步程序,它最显著特征是构架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5]目前,常用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

1.自探共究教学模式。该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学生在自主探究、共同研究过程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从情景、协作、会话中,让学生建构知识;从问题解决过程中,体现知识问题化和问题解决知识化的思想,以问题构筑教学的主题,以问题体现教学的精髓。

实施模式:见图3

2.双主教学模式。双主教学模式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完全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即吸纳“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两者之长,避其所短。双主模式主要包括:5E循环教学模式和萨其曼探究教学训练模式。

(1)5E循环教学模式。

奥德瑞、乔潘等人的5E循环教学模式最早出现在美国《科学课程发展研究计划》──70年代早期从幼儿园到6年级的科学计划,也是最原始的探究课程计划模式。[6]它包括五个阶段:吸引阶段(engagement)、探索阶段(exploration)、解释阶段(explanation)、融合阶段(elaboration)、评价阶段(evaluation)。5E循环教学就是在这五个阶段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共同完成探究课题。该模式从学生“做”科学,对学习的渴望,寻找机会协作并实现合作;通过做科学,修正自己的想法、承担危险以及展现正确的怀疑、批判等意愿方面体现了科学探究对学生的要求。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教师传授核心知识,学生主动应用知识、理论。

实施模式:见图4

(2)萨其曼探究教学训练模式。

萨其曼探究教学训练模式是理查德·萨其曼(RichardSuchman)通过观察、分析科学家的创造性活动之后,结合教学法因素概括而成。它训练学生组织资料,进行因果关系的推理以及建立和验证理论,是一种由事实到理论的训练模式。这种模式基本上再现了科学家进行探索的进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6]

萨其曼探究教学训练模式遵循着“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反思”这样的程序。具体实施如图5。

四、概念图应用于探究式教学的案例

将概念图应用于探究式教学,可以帮助师生理清思路,明确探究方向。我们开展“抽水马桶节水研究”的全过程。提出问题:如今进入楼房居住的人愈来愈多,家家都用抽水马桶,大量的自来水被用作冲洗马桶而流失掉了,怎样用适当的水完成冲洗工作,既对家庭经济实惠,又为国家节省更多资源呢?

探究问题:冲水马桶节水问题

制定研究方案:教师和研究小组成员一起讨论探究内容、探究步骤、时间进程、人员分工等等,并把所能想到的所有问题及方案用宏观概念图全部拟订出来,形成完备的研究方案,以方便操作。

组织研究活动:按图7进行分工实施。

修正和完善:在探究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调整。

五、结语

概念图是用简单的图示来表征知识的有效工具,是知识的高度浓缩。用它来解读探究式教学,可以使我们轻松地理解其内涵、历史发展及实践模式。将概念图引入到探究式教学实践中,可以使研究者思路明确,轻松地把握探究过程,清晰地展示探究成果,最终达到提升研究者探究能力之目的。

参考文献:

[1]Joseph.D.Novak&D.B.Gowin(1984),U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2]Klein,S.P.,Kuh,G.D.,Chun,M.,Hamilton,L.,&Shavelson,R.(2005).Anapproachtomeasuringcognitiveoutcomesacrosshighereducationinstitutions.?ResearchinHigherEducation,46,(3):251~276.

[3]Yin,Y.,Vanides,J.,Ruiz-Primo,M.A.,Ayala,C.C.,&Shavelson,R.J.(2005).ComparisonofTwoConcept-MappingTechniques:ImplicationsforScoring,InterpretationandUse.?JournalofResearchinScienceTeaching,42,(2):166~184.

[4]靳玉乐。探究教学论[J].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5.

[5]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J].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480.

[6]廖伯琴。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98~99.

[7]刘红。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南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4,(4):25~28.

论文关键词:概念图探究式教学解读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教学研究论文范例(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教学研究论文范例(多篇)范文,共有60296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教学研究论文范例(多篇)下载
教学研究论文范例(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