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教学资源 > 教育教学论文 >

数据库教学论文【多篇】

发布时间:2024-01-14 06:00:21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编辑:数据库教学论文【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数据库教学论文【多篇】

中教数据论文 篇一

关键词:数据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链数据中心系统;建构;教学研究

数据挖掘(Data Mining),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它是知识发现的有效手段。[[1]姚家奕。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原理及其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1](P119)数据挖掘是一门面向应用的新兴学科分支,在过去的几年中,在许多领域的应用取得了成功。[[2]胡可云,田凤占等。 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4. ][2]从当前,乃至今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视角,通过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创新,以问题逻辑的方式,构建数据挖掘技术支持下的问题链数据中心系统,使之成为教学体系的技术支撑和内容载体,有助于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成功转换。

一、教学的问题逻辑体系与问题链数据中心系统的建构逻辑

问题是属于认知方面——认知科学或认识论的概念。[[3]宋文淦。问题逻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3]教学活动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与解答问题的过程。释疑解惑是高校 “思政课”的重要价值取向。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是要让大学生在中学阶段“是什么”的基础上,着重解决对“为什么”的认知、态度和情感问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首席专家吴树青曾经指出:“《概论》的一个特点就是把重点放在帮助学生搞清楚‘为什么’的理论层面上。”[[4]李文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青年——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首席专家吴树青[J].求是,2007,(9):31-33.][4]问题逻辑是专门研究问题的一门应用思维科学,其中心任务是揭示问题之间及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这个范围内所产生的各种问题的逻辑性质和关系。[[5]周晓林。逻辑学教程[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175.][5]根据高校“思政课”从主要讲“是什么”向主要讲“为什么”的转换,其问题逻辑的性质决定了既不是将教材演绎式的体系逻辑呈现方式等同于教学方式,也不仅仅是在原有教材体系逻辑下进行形式逻辑的论证,而是要通过建立问题逻辑体系来构建“问—答”情景的分析系统作为求解问题的方式和机制。[[6]李梁。构建教学体系的问题逻辑系统 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关于“六个为什么”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0(13):58-63.][6]通过信息技术构建的问题链数据中心系统,是问题逻辑体系、“问—答”情景分析系统的技术支撑和内容载体。

问题链数据中心系统(以下简称“数据中心系统”)是以教育技术学领域提出的积件思想为导向,数据挖掘技术理论为支撑的,针对高校“思政课”的性质和特点,围绕问题体系的逻辑结构及“问—答”的情景分析系统设计、开发和应用的软件系统。“数据中心系统”在逻辑上有三个层次,即平台层、核心层和操作层。平台层由教材体系的问题链库和学生问题体系的数据集合库两部分组成:一是教师针对教材中所提出的问题,经过梳理、归纳、整合而形成的,以文本形式(doc、txt)呈现的教材体系的问题链库;二是教师通过收集学生问题,对其进行梳理、归纳、整合而成的,以文本形式(doc、txt)呈现的来自学生问题的问题体系数据集合库。核心层由教学体系的问题链库和教学应用的开源积件库组成,合称多媒体数据仓库系统。多媒体数据仓库系统不同于传统的多媒体数据库,教学体系的问题链库是在对教材体系的问题链库实施细分、解答并进行逻辑关联的基础上,把“问—答”内容转换成图片(gif、jpg)、声音(mp3、wav)、视频(avi、mpg)等多媒体格式,或与学生问题体系的数据集合库进行逻辑关联,以形成的实施教学的问题体系库系统;教学应用的开源积件库是借助Authorware、Flash、PowerPoint等软件,在教学体系的问题链库基础上,通过抽象概念具体化、逻辑命题情景化和理论阐述形象化等方式,以帮助教师讲授某个理论问题或学生学习某个教学重点的积件式课件群。操作层,即多媒体综合操作平台(以下简称“数据操作平台”)是供师生教与学使用的软件环境,也是多媒体数据仓库系统的技术支撑。通过开发“数据操作平台”,即利用动态网站技术,.net网站编程方式,实现教学体系的问题链库和教学应用的开源积件库的静态、动态调用,形成一个开放、互动的操作体系。“数据中心系统”不仅是教学的问题体系和“问—答”情景分析系统的技术支撑体系和课程内容载体,也是“课内”和“课外”教与学的技术支撑(教学媒体)和数据仓库(教学内容)。[[7]李梁。问题逻辑型数据中心系统:一种有利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进路——关于高校“思政课”多媒体教学及其课件研究的若干思考[J].中国电子商情通信市场,(9-10):125-129. ][7]

二、数据挖掘的进化历程和问题链数据中心系统的技术支撑

数据挖掘是一种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技术,是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存储、访问、传播、决策、应用的技术方法。数据挖掘的进化历程告诉我们,从早期的数据处理手段到数据挖掘的出现经过了一个进化过程。其进化阶段可以表述为:数据收集(20世纪60年代)——数据访问(20世纪80年代)——数据仓库、决策支持(20世纪90年代)和数据挖掘(正在流行)。[1](p15)数据挖掘作为一个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应用领域,正在各行各业的以信息分析为基础的决策系统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p13)为此,研究数据挖掘的进化历程,对于构建基于问题逻辑的“数据中心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数据挖掘技术早先表现为数据收集——即通过计算机、磁带和磁盘等技术支持,提供历史性的、静态的数据信息。数据收集是学习和进行教学活动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前期工作基础。

“数据中心系统”内教材体系的问题链库建设,实质上是一个数据收集的过程。“思政课”数据收集的路径可以指向历时性与共时性两个方面。柯林伍德把历史视为一条充满了问题与回答的河流。[[8]陈静,章建刚。“问答逻辑”的问题与逻辑[J].思想战线,1990(3):13-16. ][8]从历时性角度出发,我们可以通过梳理建国60多年来“思政课”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沿革历程,找出不同历史阶段、不同课程内容中提出的问题及其解答的方式,形成若干个教材体系的问题链库。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的沿革主要历经了五个主要阶段。通过历时性数据的收集,我们会发现:不同时期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所提出的问题大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如“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而不能搞民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等。通过对上述问题及其解答的纸质媒体、磁带、磁盘、数据库、网络媒体等历时性数据的采集、加工和存储,并进行梳理、归纳、整合就形成了教材体系的问题链库的基本内容。

数据挖掘的进化历程表明,由数据收集后获得的数据可以作为数据访问(在记录级提供历史性的、动态数据信息)和数据仓库、决策支持——即在各种层次上提供回溯的、动态的数据信息,[1](p15)“数据中心系统”的建设就是基于上述数据挖掘技术理论。即构成平台层的教材体系的问题链库、来自学生问题的问题体系数据集合库和核心层的多媒体数据仓库系统,可以“在记录级提供历史性的、动态数据信息”,并“在各种层次上提供回溯的、动态的数据信息”;由于“数据操作平台”简易,尤其适用于“思政课”内容更新快的特点和教师对技术掌握的要求。借助“数据中心系统”,教师和学生既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教与学,也可以不依赖网络进行单机课堂的教与学。“数据中心系统”不仅适用于教师“课内教学模式”,而且适用于学生“课外学习模式”。 三、数据挖掘技术的步骤与问题链数据中心系统的运行机制

数据挖掘技术是人们长期对数据库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的结果。数据挖掘的步骤可粗略地分为问题定义、数据准备和数据挖掘以及结果的解释和评估。[1](p131)就“思政课”教学来说,问题定义阶段具体表现为:教师对教材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梳理和归纳,通过确定问题类型、问题层次细化、分析和逻辑关联,建立问题逻辑体系(在“数据中心系统”内表现为教学体系的问题链库)。通过上述顶层、中层和基础类型问题的确定,针对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的教学,我们可以理出两条线索、三个基本问题。两条线索:一是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二是中国人民反对侵略的斗争;三个基本问题分别是: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第二,反侵略斗争的意义是什么?第三,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第一个基本问题可以细化为四个层次的小问题,即资本—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分别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其中“军事侵略”又可以细化为三个微型问题:资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迫签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9]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0-29.

][9]这样,把一个基本问题细化为四个层次的小问题,每个小问题又包含若干微型问题,并进行逻辑关联,形成一个教学体系的问题链库。

数据准备和数据挖掘阶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以“军事侵略”中的“抢掠财富”为例,教学设计可以调用教学体系的问题链库中的问题逻辑体系,并“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相关数据,这种对结果的解释和评估,反映了数据挖掘技术的步骤与问题链数据中心系统运行机制的逻辑关系。

四、数据挖掘技术的方法与问题链数据中心系统的动态平衡机制

数据挖掘是数据库研究、开发和应用最活跃的分支之一,是人们长期对数据库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的结果。一方面,“数据中心系统”的建构方法,借鉴了数据挖掘技术中使用的决策树法,即利用一种树形图作为分析工具。其基本原理是用教材体系的问题链库代表某一特定问题群,用教学体系的问题链库代表对这一特定问题可供选择的回答方式,用教学应用的开源积件库代表选择回答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通过多媒体积件式课件,以帮助教师讲授某个理论问题提供解答依据。另一方面,“数据中心系统”的动态数据信息,既可以来自教师,也可以来自学生。在教学中,随时收集来自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通过把学生的问题与教师设计的问题体系进行有效对接,并进行集成,可以不断丰富问题体系,实现“数据中心系统”的动态平衡。

综上所述,本文以问题逻辑的方式,借助数据挖掘技术理论,对“数据中心系统”建构问题的探讨,只是一种尝试性的探索。其价值不在于探索的结论或结果,而在于在探索过程中对问题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姚家奕。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原理及其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胡可云,田凤占等。 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4.

[3]宋文淦。问题逻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

[4]李文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青年——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首席专家吴树青[J].求是,2007,(9):31-33.

[5]周晓林。逻辑学教程[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175.

[6]李梁。构建教学体系的问题逻辑系统 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关于“六个为什么”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0(13):58-63.

[7]李梁。问题逻辑型数据中心系统:一种有利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进路——关于高校“思政课”多媒体教学及其课件研究的若干思考[J].中国电子商情通信市场,(9-10):125-129.

中教数据论文范文 篇二

【关键词】数据库系统原理 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045-02

一、引 言

《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研究数据库系统、数据模型、数据库查询语言、关系数据库设计、数据库系统实现技术等,还包括分布式数据库、并行数据库、面向对象数据库、数据仓库、数据挖掘、信息存储与信息检查、多媒体信息处理、数字图书馆等新技术。

为了适应现代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趋势,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以及实现技术,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原理、技术和方法,本文在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实践、测试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两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为设计数据库、学习和使用各种数据库开发工具、从事数据库管理工作、开发新型数据库系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改革探索

1.新的教学理念

针对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计算机技术人才的目标,以及多年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广、深、新、用”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制定了有特色的教学内容,解决了数据库系统原理教学中存在的“窄、浅、旧、轻视系统实现技术和新技术”问题。

(1)“广”。在教学中注重教学内容的广度,不但讲授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模型、语言、数据库设计技术、关系数据库等基本内容,还深入讲授系统实现的理论、技术和算法,也讲授数据库领域新技术。

(2)“深”。在教学中强调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技术的深度,深化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技术、理论和算法的讲授,并将相关的教学内容分解到各实践教学环节中,形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3)“新”。将数据库最新的研究成果融会贯通于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参与数据库的相关科研项目,使学生密切接触该领域中的新问题和新方法。

(4)“用”。强调知识的学以致用。在实验教学中设置了与各个知识单元配套的设计性实验题目,学生完成每个题目,设计相应的软件构件,并最终把软件构件整合成原型系统。

2.教学内容改革

《数据库系统原理》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又要学会使用和实现数据库管理系统。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技术方面的深度,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及发展,追求学以致用。具体要求如下:

(1)数据库基本理论。要求学生掌握关系数据模型、关系代数操作、关系数据库查询语言、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等内容。

(2)数据库应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数据库的设计理论,包括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同时要求学生熟悉某种大型数据库产品,如Oracle、DB2、SQL Server等,能够在现有的数据库系统如oracle上设计并开发应用系统。

(3)数据库实现。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数据库实现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存储和索引方法、关系代数操作的实现算法、查询处理和优化技术、并发控制和恢复技术等,并利用理论课上学习的方法和技术实现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原型。

(4)数据库新技术。要求学生了解数据库的当前研究现状和数据库新技术,如并行数据库、Web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嵌入式数据库、数据流等,并指导学生参与数据库的相关科研项目,使学生密切接触该领域中的新问题和新方法。

学生学习的重点是关系代数及SQL语句的使用、实体-联系模型、关系数据库理论、逻辑数据库设计、存储和索引方法、关系代数操作的实现算法及查询优化技术。学习的难点在于关系数据库理论、存储和索引方法、关系代数操作的实现算法。

3.教学方法与手段

(1)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在《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的教学中,对传统的、单纯课堂教学的模式进行了较大的改革。我们将任务驱动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模式等相结合,达到互相取长补短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学习内容,灵活应用这几种方法,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如针对数据库设计一章,采用任务驱动与案例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而模式设计理论一章则采用提出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针对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则采用合作学习方式。

(2)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理论课教学中,对传统的板书、讲授式教学方式进行了改进,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提高了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建立了教师的备课电子资源,使教师方便地进行教学研讨、教学经验交流,教学资源共享;学生能方便地利用电子资源进行预习、复习和讨论,进行实验的准备,提高了实验课的效率和效果。电子资源的建立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能够接受并掌握最新的数据库前沿专业知识。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通过理论课的学习来指导实践,通过课程实践来巩固所学理论。学生需按照实践讲义的要求,认真完成每一个实践项目,将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理论教学与实际Oracle或SQL Server数据库系统实践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4)作业与测试多样化。通过课堂讨论、课后练习、阶段测试、实践测试等学习方法,巩固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要求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积极思考,认真完成课后作业。课堂思考和课后练习是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教学环节,有助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消化、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阶段测试理论课的阶段测试和课程实践的阶段测试,目的是了解学生的阶段学习效果,对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出现的共性和个性化问题及时解决。

4.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化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角色转换法和专题授课法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包括:电子教案、电子课件、CAI课件、教学案例源程序及开发文档、教学网站、习题库、试卷库、案例库等。

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构建了新的含有丰富教学资源的学习环境。通过课件浏览,初步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及知识点,达到预习效果;通过网上教学案例使学生对数据库设计和数据库实现方法有了直观的认识,为应用系统及原型系统开发奠定了基础。指导学生如何通过网络获得数据库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学生能够跟踪和学习最前沿的知识。

三、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1.实践课程的设计思想

为配合《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的教学,开设了实践课程。《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实践目的是解决数据库实践教学三个关键问题:①将数据库管理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②将数据库应用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③将数据库科研项目中的部分研究内容引入实践教学。该实践课程为培养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必备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技能提供了有效途径。

2.实践课程的目标

《数据库系统原理》实践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完成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以及实现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原型,使学生较全面地、系统地掌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以及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法,使学生更深刻地领会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实现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为将来从事数据库系统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3.实践课程内容

为配合《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的教学,《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实践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①针对教学内容的关系代数及SQL语句部分,要求学生在Oracle数据库上建库并使用SQL语句完成各种数据库操作,从而深入理解关系代数的定义,熟练掌握SQL语句的使用。②针对数据库理论及数据库设计部分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设计并实现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如学生管理系统)。通过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实例来巩固教学环节中数据库设计技术和方法。③针对数据库实现部分的教学内容,安排“数据库管理原型系统实现”这一实践项目,将数据库管理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通过实际动手实现数据库管理系统来深入领会数据库实现技术。④针对数据库新技术部分的教学内容,将数据库科研项目中的部分研究内容引入实践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的数据库新技术。

4.组织形式和指导方法

采用分组的方式进行课程实践,把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8人。每组学生均需完成全部实验内容。组内按照系统功能模块对学生进行任务划分。每一项实践任务都有规定的完成时间,完成一项任务后方能开始下一个任务。每一项实践任务结束后,学生都需提交相应的书面报告。在全部实践内容完成后学生提交最终文档。

教师指导方法如下:①按照预期进度,在每一项实验内容开始前,提醒学生做好预习,设计好实验方案。②每一个实践项目开始时,教师针对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实践指导,讲授设计要点及实践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③在学生的自由上机时间,针对学生随时出现的疑问进行个性化的实践指导。④每50个学生配一个实践指导教师,能够保证实践指导和考核的顺利进行。

5.考核内容与方法

对上述每一个实践项目分别进行考核,对每个实践小组的每项实践项目都按照实践讲义规定的内容和步骤逐一检查。每个实践项目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按照考核标准中规定的实践项目的分值,成绩达到及格以上方可进行下一个实践项目。

课程实践的重点内容为数据库管理原型系统,占整个实践分数的80%。数据库应用系统分数占实践总分的20%,科研项目的完成情况作为整个实践课程的提高部分,在前两部分基础上附加10分,满分100分。组中每名成员的分数按照相应实践项目的分值折算成百分,每组视两个系统的总体功能完成情况为组中成员的分值加权。

6.课程效果

(1)该课程为学生的继续深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五年来,有71名学生考取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数据库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有14名同学考取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重点院校以及美国等国外大学数据库方向的博士生。目前,有很多人已成为学术界的骨干。8人已分别成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高等院校的教授,从事数据库研究,有的已成为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院长。20余人已是多个高等院校的副教授,从事数据库研究。

(2)该课程为提高学生就业率起到了重要作用。近五年来,110名毕业生(占就业毕业生总数的20%)从事数据库相关的研发工作。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受聘于IBM公司、微软、ORACLE公司、朗讯公司等国内外著名企业,也有一些人受聘于联发、华为、联想、金山、神州数码、亿阳等国企和合资企业。很多人已成为企业骨干和领导。

该实践教学模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软件开发技能、系统软件开发技能以及科研能力,巩固了理论知识,使学生的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四、结束语

本文针对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目前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课程建设的积极探索,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课程建设设想,并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实施,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设计和实现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技能。

参考文献

1 游晓明、刘 升。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教改的研究和实践[J].教学研究,2004(5)

2 陈树平、侯贤良。《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7(5)

3 段华斌。《数据库系统原理》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咨询,2008(2)

4 王 力、袁 嵩。《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改革实践与研究[J].教书育人,2006(14)

数据库教学论文范文 篇三

关键词:数据库;教学改革;实例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1―0010―02

一、目前数据库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1.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更新慢,教学内容陈旧

为了统一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大部分高校已经进行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重新修订和编制。但一旦制订完毕,针对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使用周期一般至少4年。对于高校大多数课程来说,4年的使用周期并不算长,如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化学、物理等,这些课程长期不会有多大变化,属于基础性更新慢课程。但对于信息技术类课程,尤其是数据库技术,4年的时间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陈旧的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满足信息社会对大学生的实际要求。

2.教材组织不合理,知识体系不适合于学生的理论学习和能力培养

纵观现行出版的数据库课程教材,基本上按照教学内容,以知识体系为顺序组织,分两大部分编排。在前半部分理论教学时,绝大多数学生感觉数据库课程理论较为抽象、枯燥,无法真正理解数据库理论的用途,反而还挫伤了学习数据库技术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较差。在后半部分实践教学时,学生也很难提高学习的兴趣,只是掌握数据库软件的简单使用和基本操作。学生在学完整门数据库课程后,仅仅掌握了几个独立的数据库知识点,仅会使用数据库管理软件的基本操作,对于如何规划数据库,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数据库,不这样设计数据库会引起什么样的结果,有哪些理论可循等,大部分学生云里雾里,根本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真正把数据库应用到实处。

3.使用SQL Server自带的外文实例数据库,学生难以理解业务和内容

目前出版的基于SQL Server数据库教材的实例,绝大部分都是基于SQL Server本身提供的实例数据库Pubs。Pubs是一个有关图书出版和销售内容的数据库,虽然Pubs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但Pubs数据库的信息都是英文的,并且学生根本不了解图书出版和销售的业务流程。大部分教师简单选用该数据库作为实例数据库,浪费了大量时间介绍Pubs数据库业务,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4.实验指导书设计不合理,连贯性不强

目前大部分的数据库实验指导书知识涵盖面广,内容翔实,但实例数据库变化多样,对于不熟悉业务的学生难以理解,更不用说在有限的学时里完成上机任务。况且大部分实验题目仅针对知识点,连贯性不强,且有些实验题目设计不合理,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或低于预期目标,不能很好地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不能真正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掌握理论应用数据库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改革实践

1.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与时俱进

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是数据库课程教学内容的核心指南。在编制数据库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时,我们遵循基础知识全面、实用技术突出、理论知识够用的原则,将数据库课程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基本够用、熟练应用、高级应用。在具体实施教学时,针对学生的整体水平,结合社会对大学生的数据库技术能力的要求,做必要的调整。一般教学目标至少达到第二个层次,教会学生熟练应用理论和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能力。对于基础好的班级可介绍数据库的高级应用,拓宽学生知识面。

2.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按教学组织顺序编制教材

数据库教研组成员在多年数据库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教材的优缺点,结合知识体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将多年的科研成果融入到数据库课程教学中,编写了数据库课程讲义,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编制了行之有效的教材。全书分为15章,教材选用SQL Server 2008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教学平台,以学生熟悉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数据库作为实例数据库贯穿始终。从数据库简单的概念到具体数据库的应用,再到理论提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介绍了数据库技术。同时该教材配套上机实验指导,实验数据库与教材实例数据库一致,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数据库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

3.合理分配学时,突出教学重点

目前,我校实行的数据库课程教学计划总课时数为48,其中理论32,实验16。按现行出版的任一教材进行教学,只能基本完成大纲规定的大部分内容,要把一本书的内容从头到尾详细讲一遍是不可能的。我们以自编的数据库教材为蓝本,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合理分配章节学时,重点突出,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数据库课程课时分配。

4.采用多媒体教学,精心制作课件

数据库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演示性较强的课程,特别是介绍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操作、SQL语句使用时,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一目了然。我们首先研讨了课程教学内容,以课次(2学时为一次课)为单位,统一课件PPT模板,分配给相应的教师制作,然后开展多次教学研讨会,对课件进行建议和修订,同时还将教师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和科研能力。经过多年的应用实践,完备的课件较好地满足了数据库课堂多媒体教学要求,达到了数据库教学的目标。

5.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启发式教学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让本具有生动、交互式的课堂变得僵硬、无聊,同时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数据库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丰富的示例、生动的动画演示无不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启发式教学,合理设计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6.强化上机指导,定时评估上机作业

配套的上机实验指导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目标,将理论和实践整合在一起,实现了实例的连贯性。教师上机时现场指导,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各个击破,让学生在每完成一次作业时,有较大的成就感。同时我们规定前一次的作业必须在下一次上机前完成,否则前一次成绩记0分。为防止学生抄袭,采用现场检查、提问的方式进行作业成绩评估,让学生真正掌握数据库操作能力。

7.改革考试方式,推进无纸化考试

因涉及到数据库具体操作、SQL语句调试等内容,传统纸质的考试方式不能较好地适应数据库课程考试,同时还增加了教师评阅试卷负担。针对数据库课程特点,我们开发了数据库课程网络考试系统,真正实现了学生数据库技术实际动手能力的评估,同时批量、智能化的评卷方式减轻了教师负担,还实现了评卷的客观性、公正性。

三、结束语

社会的信息化要求每一名大学生都应该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培养具有熟练利用数据库技术对数据进行管理、分析、加工和利用能力的大学生已成为当今时代的基本要求。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理论基础好、实际动手能力强、满足社会需求的数据库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陆骥,周莉。《数据库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7(S4).

[2]张新明,宁德琼,戴普明。《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05).

[3]王伟,刘洋。《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管理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8(07).

中教数据论文 篇四

关键词:数据库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数据库基础》是高职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主干课程。通过对课程学习,让学兵学会Oracle 9i的安装与卸载,能说出数据库的有关概念和基本原理,会使用SQL语句对表的数据进行查询、增加、修改、删除等操作,培养学兵对Oracle 9i数据库系统的应用和管理技能,为后续学习和将来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学兵学历大部分为高中或初中,他们的信息技术起点水平及个性存在差异。如何通过60学时的教学,充分挖掘学兵的潜力,实现学兵个性化发展,使学兵理解数据库的有关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会Oracle 9i的基本操作使用方法,面临很大的挑战。因此通过该课程的实际教学,针对学兵特点,重新思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结合笔者担任四期《数据库基础》课程教学的经历,讨论如何上好学兵《数据库基础》课程的几个思路。

1.课程兴趣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兵学习积极性的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能保持良好的情绪和注意力,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有了兴趣学兵就会喜欢和教员交流、沟通,和同学探讨、钻研,学得轻松,学习效果好,而且形成良性循环。经过四期的《数据库基础》课程教学教学手段,我发现学兵在开始学习数据库时,由于好奇心所致,大多学习热情、积极性很高,都想学、爱学,但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往往出现怨学、厌学。我们该如何给学兵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和保持它们学习数据库的兴趣呢?

1.1掌握学兵的心理特点,激发学兵学习兴趣

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员正确、巧妙地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兵强烈的求知欲望,引起他们的深厚兴趣,在学兵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里突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1]。例如在进行数据库入门教学,我引入了超市购物和网上购物。针对大家熟悉的超市购物管理系统,提出一系列问题:收款机是如何知道那么多商品的价格?商品调价期间,如何保证每台收款机收取同种商品时价格一致?仓库出库员如何知道超市中的某些物品快销售完了,需要及时补充?接着,以在淘宝网上购物为例,利用图例展示网上购物的一般流程,让学兵思考:如何在网上查找我们需要的商品?如果购买许多商品,如何查看每一件商品的具体情况?商品的质量有保证吗?有没有售后服务?网站是如何存储、管理顾客和商品信息的?这样一系列的疑问让学兵感到神奇:数据库是什么?为什么能使用数据库来存储、管理信息?怎样使用数据库方便、快捷的查询统计信息呢?所有一系列的问题就会在学兵的脑海中冒出来。要想解决上面的问题,我们首先要认识数据库。这样我们课堂内容的引出就顺其自然。

有了上面的引入,学兵的脑子里惦记的肯定就是“超市购物管理系统”、“网上购物管理系统”,这时候我们就可以恰到好处的向学兵讲明这两个系统的共性,为什么这些地方会用到数据库,以此为出发点,让学兵结合自身的生活环境,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出类似的数据库系统。这样,就让学兵意识到:原来我们身边这么多地方都用到了数据库系统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1.2活跃课堂气氛,发挥学兵的主体作用

数据库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课,既要让学兵熟悉一些基本理论,同时又要学会Orale 9i数据库的操作与使用。课堂上不仅要向学兵传授知识,更重要是向学兵传授学习的方法。教学中我们以教员为主导、学兵为主体,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发挥学兵的学习主动性,着力培养它们勤动手、勤动口、勤观察、勤思考的良好习惯,把感知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兵全身心投入学习。例如,在Oracle 9i创建表的教学中,教员先做一个自我介绍,让学兵通过教员的表述和自己的观察,提炼出教员相关的属性。接着教员提出一个实际问题:“新学期已有一批学兵报到,需要入学登记,请设计一个学兵登记表,这个表应该包含哪些字段(需要登记学兵的哪些相关信息)?在数据库中是如何创建表示的呢?”通过这个实例,采用“问题——思考——点拨”的形式,使学兵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教学手段,体验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兵既学会了相关知识,又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学到了探究知识的方法,培养了自主学习的意识。

2.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筛选

数据库技术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结合学兵教学的特点,数据库基础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兵在学习数据库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学会基本的操作技能。因此,在数据库基础的教学中会争议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分配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内容的教学时间?

传统教学模式是先对数据库基本原理、理论进行讲解学习,然后通过例子对其应用进行学习。由于课程相关数据库基本原理较为抽象、枯燥、不易理解,因而这种教学模式会造成:一方面学兵在理论知识学习阶段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降低,听课时会感到被动乏味;另一方面学兵在实践阶段又会发现与理论之间脱节,由于理论基础不扎实,没有理论指导,实践无从下手[2]。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我们在这门课程上做了一些改革,结合与专业相关的例子来讲解和阐述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力求以更科学合理的方式讲授这门课程,使学兵在学习过程中不会觉得学习数据库理论过于抽象和难懂。

对学兵来说,教学内容要面向实际应用,要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我们根据学兵工作的实际需要,精心提炼和组织教学内容,把整个数据库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数据库原理、SQL语言和Oracle数据库系统管理。数据库原理包括数据库基础知识、Oracle 9i的安装配置与基本操作,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兵明确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对Oracle 9i先有感性认识。SQL语言包括表的创建和删除、单表查询、多表查询和数据更新,重点讲述创建表的结构和数据约束以及使用SQL语句对表的数据进行查询、增加、修改、删除等操作,从而锻炼学兵开发、设计数据库的能力。Oracle数据库系统管理包括Oracle 9i的常用管理工具、Oracle 9i数据库的安全性和Oracle 9i的备份和恢复,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培养学兵对具体数据库系统的应用和管理技能。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十分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总的思想是由易到难,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面向应用,同时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

3.1教学方法

笔者认为,针对学兵的数据库基础教学,可以合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不能够孤立地讲理论和原理,而是通过启发式教学,针对数据库的实际应用去探索理论和原理与实际的结合,进而明确怎样利用理论和原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教员从“学兵登记表”出发,启发学兵思考怎样便捷、有效地管理学兵的相关数据,由浅入深,从学兵字段的设定,到常用数据类型的用法,再到构建数据表,逐步引申,学兵就能将这些知识连贯起来教学手段,体会利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

(2)任务驱动教学。教员通过巧妙设计,将要传授的知识和技能蕴含于任务之中,使学兵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其核心思想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员为主导,学兵为主体”。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过程可分为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学兵自主学习、交流讨论、解决问题及总结经验等几个阶段。在此过程中,学兵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员是学兵学习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导航者。其结果是学兵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式教学。在数据库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运用案例教学手段,进行示范教学,实现边讲边练,工学结合,大大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环境的差距,有利于引导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理解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3]。在教学过程中,从身边最常见的学兵档案管理、考务管理、图书管理系统等入手去认识数据库系统的操作。这样学兵在学习的时候不会感到抽象,因为所接触到的都是他们自己常见到的丰富的数据信息,从而对学习数据库知识产生亲切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探索精神,培养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实践能力。

其实,授课方法远不止这三种。还有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图示法等等。总之,教有良法,但无定法,教员应从实际出发,选用各种适当的方法。

3.2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将各种电教、网络设备的功能充分应用于教学。这些媒体的表现力各有特色,也都有其侧重面会计毕业论文范文。教学过程中,不同教学内容按需要选取恰当的教学手段。下面将不同教学情况下所采取的教学手段归纳如下:

(1)采用多媒体课件。在讲授基本知识时,教员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配合多媒体课件,减少板书时间以增加信息量的传授;同样,对于课程中抽象性较强和难以理解的内容,如表的连接等,借助多媒体演示可以对抽象内容进行动态演示,有利于学兵对知识的理解。

(2)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教员采用主控端,统一进行教学演示,这样学兵随后进行操作时,就会得心应手。这样不但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的作用,还能在学习的同时掌握教学内容。

(3)播放教学资料片。在学习过程中,给学兵播放与Oracle 9i相关的一些视频,教员在一旁稍作提示,既让学兵感到生动直观,又拓宽了学兵的知识面。

(4)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提高本课程教学时效性的重要教学手段。在实践课的教学中,要注意两个问题:首先教学手段,“任务驱动”,让学兵明确目的和任务;其次,在上机过程中,随时答疑解惑,并给予指导。

(5)网络课程教学。利用网络课程方式与学兵交流,解答疑难,这种不受时空限制的方式把教学扩展到了课后,充分利用网络的时空优势和技术手段,营造师生间互动和学兵间互动的环境。

4.采用多种考核方式

考试是检查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质量、衡量是否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数据库基础》课程在考核形式上,应改变以一份试卷定学兵优劣的做法,可采用多种考核形式,以加强对学兵平时学习的考核与督促。应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将学兵的平时成绩计入课程总成绩。平时的考核可以采用作业(书面作业和上机操作)、课堂提问、讨论以及阶段性测验等多种形式,在平时适当给学兵一些压力,引起学兵对这门课的重视,有利于考查学兵在每个阶段掌握知识的实际水平,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出学兵的真实成绩和综合能力。

5.结束语

总之,在我看来,要达到《数据库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首先要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了解学兵特点,设计课程内容、制定授课计划、选择教学方法,以实现培养面向部队、紧贴岗位的总目标。同时学兵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学会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碧苹。计算机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2):17.

[2]廖定安,刘子明。高职院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浅谈[J].科技资讯,2008(24):142.

[3]申玉静,谭业武。数据库案例教学在计算机专业专科教育职业化改革中的应用与研究[J].福建电脑,2010(1):22-25.

数据库教学论文 篇五

【关键词】组织课程结构;实践教学;课程项目实践;考评方式

【中图分类号】TU31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240-01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计算机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管理信息化已成为一大潮流,促进了数据库技术的迅速发展。目前市场上的数据库种类繁多,众多公司也使用不同的数据库软件进行项目开发,其中大多都是关系型数据库。微软公司推出的SQL Server以其丰富的功能及优越的性能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为此,众多学校都开始开设关系数据库这一门重要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SQL Server 2005是基于客户/服务器模式的新一代大型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它在易用性、可伸缩性、可靠性和数据仓库等方面的优异性能,为企业数据库的管理提供了强大支持,使其成为客户构建、管理、部署商业数据库饿最佳选择方案之一。同时,SQLServer 2005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学生毕业设计中较常用的软件之一。现根据近几年参与SQL Server的教学工作,分析、比较教学经验和教学效果,对使用机械工业出版社教材《关系数据库与SQL Server 2005》教学作如下分析与探讨。

2 组织课程结构

《SQL Server 2005》课程的结构分成两大部分:关系数据库基本原理与SQL Server 2005理论应用,在这两大部分中,重点与难点是关系数据库基本原理部分,该部分教学内容绝大多数是理论性内容,是学习任何数据库都必须要学习的基础理论内容,教学内容缺乏直观性,无法使用实验来直接强化课程内容,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与探讨意向。因此在教学中注意讲授第二部分教学内容时与关系数据库基本原理知识相结合,在“SQL Server 2005数据库应用”教学内容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将“关系数据库基本原理”知识有机融入教学环节中。从而,用“SQL Server2005数据库应用”知识强化“关系数据库基本原理”知识;用“关系数据库基本原理”知识指导“SQLServer 2005数据库应用”知识,达到两部分知识的双向学习与促进。

3 教学实践

3.1 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循循善诱

在学习SQL Server 2005数据库的时候,教师必须做到认真研究本课程学习的规律和结构,针对课程教学入门、理解、掌握、应用四个阶段,做到循循善诱,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数据库技术发展很快,不能仅以一门软件来学习它,学生必须对数据库的理论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并有效地用于实践中。所以,要以基础理论知识作为课程基石架构,并在掌握这些理论、原理的基础上,掌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基本应用。

3.2 加强实践教学,改变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SQL Server数据库系统的结构、特点和数据库的设计过程,阐述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掌握应用。引导学生投入时间与精力,查资料、选方案,实验时动手又动脑,使问题得以解决。如针对数据库设计一章,采用任务驱动与案例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中,从典型数据库实例分析入手,提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开展学生讲评,引导学生思考。

最近两年该门课程的理论课教学全部使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提高了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研室建立了备课电子资源库,可以方便地进行教学研讨、教学经验交流、教学资源共享;配合学校网站精品课程资源,学生能方便地利用众多资源进行预习、复习和讨论,进行实验的准备,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8次左右实验,但实验中涉及的教学内容应该有所侧重,配合数据库基本原理知识的实验要进行强化。课堂上检查、督促,实验后总结、讲评,下次实验前抽查、学生讲评,使学生尽快掌握。实验课时分配方案如下(表1):

3.3 强化课程项目实践,改革考评方式

本课程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课堂讲解知识的同时注意仔细演示、讲解清楚,在计算机机房实验练习时,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尝试,直观地掌握原理,吸收知识。改革考评方式,不能仅仅以考试成绩作为学生最后成绩,而应该平时作业、实验和考试综合评定,尤其是在作业与实验方面,本着基本理论与综合能力并重的教学原则,除了平时要求并督促学生完成小作业、验证性实验以外,对综合设计性实验也应该非常重视。对于自主性完成实验的学生,应给与支持和鼓励,同时多加引导,以促进学生主动能力、创新能力的开发。在课程最后可安排2-3周课程项目设计,也可以与其余课程,如《Java程序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结合起来,进行课程项目设计,比如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激发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促进学生将理论学习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丰富、系统学生的课程知识体系,同时也可强化教师的课程群建设能力。

4 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从事SQL Server 2005数据库教学中总结出来的一点经验和观点。教学中,使学生将被动型学习转变为主动型学习,同时注重实践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将是重中之重。实践证明,通过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改革考核办法、参与项目实训锻炼、总结教学经验,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龚小勇,段利文等。关系数据库与SQL Server 2005[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王浩,刘红梅。《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36—37

[3]朱如龙。SOL Server 2005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5]刘智勇。SQL Server 2005宝典[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数据库教学论文范文 篇六

关键词:教学改革;职教本科;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是一门典型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但由于数据库应用的广泛性,职教本科非计算机专业也有开设这门课程的需要,如电子商务、金融财会。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开设这门课程都有一系列的前继相关专业课。但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由于培养目标侧重点不同,没有足够的课时安排开设这些课程。而现在市面上的数据库教材,几乎都是基于学生已学过了相关前继专业课程之后进行编排内容的。如果教师不根据专业的培训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与优化,简单按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授课,学生学不懂,上课效果差,是必然的。

以下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以职教本科子商务专业为例,从课程培养目标、相关教育理论、整合优化方案与教学内容重新编排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1.课程培养目标

职教本科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它的培养目标既不同于普通本科,又不同于高职专科。学生既要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熟练的操作技能。过于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体现不出“职教”特点;过于偏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而忽视学生理论体系的建立,与“高职”无异。

对于《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来说,既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数据库管理平台的操作,编程实现数据库的增删改查、存储过程、触发器,数据库基本运行与维护;又要求学生理解数据库的体系结构、关系模型、关系运算及查询优化、范式理论、数据库的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学生既要微观上的动手操作,又要宏观上认识理解;既要有操作与维护现有数据库的实践能力,又要掌握数据库设计理论,能够针对具体数据库项目设计符合项目要求的数据库。

在具体教学中,如何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教学内容怎么整合与优化,对于《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这门课程来说,是值得认真研究的。有些学校是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分两门课程,先后进行授课,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有些学校尽管安排在一门课程中授课,但也是内容上的简单拼凑,并没有充分整合,更谈不上优化,再加上“非计算机专业”,没有相关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进行支撑,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相关教育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认识都是由感性到理性,所有的理论都源于实践,理论反过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教学过程同样如此。对于《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来说,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又有成熟的实践平台。基于“实践一理论一再实践”的理念,首先在数据库管理平台上操作,让学生得到一个对数据库的感性认识,然后再提炼与归纳相应的数据库理论知识,最后再将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多次反复,有利于学生对数据库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实践操作更有针对性与创造性。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也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有成熟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平台,可以给学生提供很好的学习情境,再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软件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建构数据库的理论体系、数据库设计理论,和在理论地指导下有针对性与创造性地对数据库进行操作。

基于上述教育理论,处理好数据库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将现有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与优化,是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教育规律的。

3.整合优化方案

根据笔者对本校及周边兄弟院校职教本科非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及市面上流行的数据库教材内容的调研,发现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整合与优化方案。

1)在开设该课程之前,一般只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并没有像计算机专业一样,前期开设了程序设计、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离散数学、软件工程等课程。因此在现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有必要在相应的章节补充一些必要的专业知识。如:讲解关系运算时,补充必要的离散数学知识;讲解数据查询时,补充条件表达式知识;讲解数据库程序设计时,补充数据结构知识;讲解数据库设计理论中,补充软件工程工程知识。

2)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开设数据库与计算机专业开设数据库的课程目标是不一样。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今后可能会面对大型数据库项目,可能会从事专业数据库管理员(DBA)工作,所以要求学生掌握关系运算语言进行推演,得到最优化的数据查询;要求用数学语言表示关系范式,并选择适当的范式;要求用E-R图等工具分析大型数据库项目,阅读与写作相关软件设计文档;要求掌握数据库的并发机制,对数据库系统进行专业管理与系统优化。

但对于非计算机专业来说,他们的主体培养目标是工作中需要用到数据库,去辅助其它的业务工作。如电子商务专业,学习数据库主要是构建网站平台及简单的数据库系统维护;对于金融财会专业,学习数据库主要是一些业务查询工作。

因此对现有教材的内容,应进行部分内容删除、简化。

3)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只有计算机基础中的电子表格(Excel)对数据库的学习有所帮助。因此在讲解数据库相关知识时,可以将Excel的知识与概念进行迁移,并对数据库的专业术语进行通俗化。如关系模式,就是一个二维表,元组就是电子表格中的一行记录,属性就是电子表格的一个字段,或一列。这样就能减轻学习数据库的难度。

4)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数据库,立足点在应用,掌握必要的理论也是为了更好地应用。因此有必要改变教材的内容编排,将数据库实践操作与数据库理论充分融合。利用现在数据库管理平台,去理解数据库理论知识,绝对不能与计算机专业一样,纯粹讲解理论知识;数据库理论知识,也应把握一个“度”,不能过于抽象,说白了,非计算机机专业数据库的理论是一种应用理论;如关系运算语言,只介绍选择、投影等的表示符号,而对于运算的描述,不要用关系语言去描述,对于他们来说,只会越描述,学生越糊涂,而应用自然语言,和具体数据表实例代替说明。对于数据范式,也是如此,不要过于数学化。

5)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特别是当他们感到这门课程过于专业,学习有难度时,往往会质疑,学习这门课有什么用,对他们的专业用什么帮助。为了解决学生的疑问,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这门课程,教师应对整个专业计划有所了解,同步开什么或后续会开什么数据库相关课程。教师应超越课程本身,设计专业案例。如电子商务专业,一般同步开的是c#程序设计,后续开商务网站建设,这时应该设计一个用C#语言编写的网站,并访问数据库这样的案例。将一些数据查询语句,存储过程作为C#的脚本在案例中进行应用,而不仅仅是在数据库平台上应用。在讲解数据库设计理论时,也可以设计一个学生熟悉的案例,如学生选课系统,并与C#编写的网站进行链接。这样学生就会用专业视角的去认识数据库的作用,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数据库知识。

6)学生今后工作可能会面对市面上的一些主流数据库软件,因此在教学中不要局限于一门具体数据库管理软件,在集中研究一种数据库管理平台时,对其它主流数据库管理软件也应进行接触与学习,帮助学生发现数据库软件的通用规律,掌握各种主流数据库之间的转换,包括Excel。

4.教学内容重新编排

4.1数据库绪论、软件安装与配置

4.1.1数据库的应用(信息管理系统、网站系统,特别是一些电商平台网站)

4.1.2数据库发展的三个阶段:人工管理、文件管理、数据库管理

预先准备好三个C#程序(普通的程序、访问office文件的程序、访问数据库的程序),通过分别演示这些程序,自然导出人工管理阶段程序与数据之间的关系,文件管理阶段程序与数据之间的关系,数据库管理阶段程序与数据之间的关系。

4.1.3安装与配置数据库管理软件,同时对数据库中所涉及基本概念、术语进行讲解,注意应从Excel中进行知识迁移

1)安装过程中,适时讲解:数据库的安全认证方式;数据库各种后台服务与实例,前台配置与管理界面;数据库的相关目录配置。

2)数据库软件的基本操作:数据库的新建、附加、分离,将常用的EXCEL数据文件转变为专用数据库。

3)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和一个具体的数据库,讲解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结构(三个模式、两个映像)、数据库系统;讲解三个世界:现实世界、信息世界、机器世界,三个模型:概念模型、数据模型(层次、网状、关系)、物理模型,关系模型的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增删改查)、完整性约束(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用户自定义完整性)。

4)利用Excel电子表格与一个具体的数据库,讲解基础概念:数据与数据类型、数据库与表,关系模型概念:关系、元组、属性、域、分量、主码、外码、候选码;数据库对表的基本要求。

4.2关系代数与数据查询的等价实现

首先,准备一个现成的数据库,附加到数据库管理系统,介绍数据查询的基本语法、比较与条件运算符;

其次,介绍关系运算,并同步用数据查询语句进行实现。

对于关系运算,仅要求学生掌握关系运算的书写方法,而对于这种关系运算规则,不再讲述用数学语言进行表示,而代替以文字描述、具体实例更好理解。

一个关系模式(二维表),用R(A1,A2,……,An)表示,其中A1,A2表示字段。等价查询:Select*from R。

投影操作:πA1,A3……(R),文字解释:选取一个二维表的部分列。投影操作的结果会减少列,行可能不变。在查询语句中,改变Select语句后面的参数实现投影操作。

选择操作:6F(R),文字解释:根据条件F,选取二维表的部分行,操作的结果会减少行,列不变。在查语句中,用Where语句后面的条件表达式实现选择操作。

笛卡尔积:R1xR2,文字解释:R1的每一行与R2的每一行分别相连,操作的结果,列是原来两个表列相加,行数是相乘。在查询语句中,将两个表名写在From子句的后面,用逗号隔开即开。

连接操作:R1-R2,是有条件的笛卡尔积。运算结果是笛卡尔积的子集。在查询语句中,from子句实现笛卡尔积,Where子句实现条件筛选。

除法操作:RI+R2,在R1中找出所有包含R2的行,所得到关系的列是R1列去掉R2的列。没有直接对应的SQL语句能够实现,要用两次否定,Exist语句实现。

还有三个集合运算,交、并、差,分别用INTERSECRT、UNION,EXCEPT语句实现。

查询优化树,优化规则。列上的聚焦函数。分组汇总查询:类似Excel中的分类汇总。嵌套查询。

本讲主要要给学生一个数据查询的理念,数据查询是基于关系代数的,应利用关系代数去理解查询过程,并利用关系代数去优化查询。由于课时的限制,不应过于注重一些细节。只要掌握了基本理念,本科生有较强的自学与扩展能力。

查询语句,应在c#例中实现。

4.3建立数据库、数据表、索引、完整性约束、数据插入、删除、修改

本讲学生应根据他人给出的数据库与数据表要求,要自己建立数据库、数据表,理解完整性约束并遵守相关约束,根据应用的需要,建立索引。这些仅要求用可视化界面实现即可,没有必要用代码实现。

建立数据表时,应理解常用的数据类型。

掌握数据插入、删除、修改的语句实现,进一步理解完整性约束并遵守相关约束。

4.4数据库编程、建立视图、存储过程、触发器

数据库编程,与其它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编程不一样,它的主要目的是编写存储过)好范文网○www.haoword.com(程与触发器,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编程语法,变量定义、控制结构之后,就应马上切人到编写视图、存储过程与触发器。

视图、存储过程与触发器也应在c#案例中实现。

4.5关系规范化理论

本讲的目的,是如何得到一个规范的二维表。

1)引用问题。给出一个数据表,进行插人、删除、修改可能出现的各种异常。2)介绍函数依赖、完、数据库设计全函数依赖与部分函数依赖、传递依赖。3)介绍三个范式。4)关系模式如何进行规范化。

4.6数据库设计

本讲学生应根据现实问题,得出应建一个什么样的数据库,数据库有哪些表,及每个表的数据要求。

1)需求分析;2)概念设计;3)逻辑设计;4)物理设计。

4.7案例实训

1)开发环境的搭建;2)相关技术介绍;3)现成C#案例分析;4)数据库建立,链接,在C#中插入查询语句、存储过程、触发器。

中教数据论文 篇七

关键词:;Access 数据库;论文选题;动态交互指导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5-2517-02

Research of Choosing Topics and Instruction System of Undergraduates' Theses Based on .NET Terrace

WANG Bang-yuan

(Information Science Department, Anhui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Institute, Anhui Economy Management Institute,Hefei 230059)

Abstract: Has been analyze the problems of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 can't attain complete match in the process of the currently most college's graduation theses to choose and instruction, and the efficiency of choosing topics and instruction be lowly etc. This papercombine with and Access database, and adopt control development technique,designed a system of choosing topics on network, release information, student primary election, the tutor choose the student , spread on the thesis and the dynamic state hand over with each other instruction etc.

Key words: ; access database; choosing topics; the dynamic state hand over with each other instruction

1 引言

高校毕业生论文选题和指导是一项相对繁杂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论文题目的过程包括论文题目的收集、题目的、学生选题、调整选题和公布选题结果等过程。在传统人工选题方式中,这一过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同时信息的流通和反馈速度较慢,而且会存在信息失真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论文选题的效果以及质量;二是毕业论文的选题是师生之间兴趣、爱好、研究方向和理论观点相契合的过程,这需要师生之间在选题之前进行沟通和了解,以便在教师公布论文题目之后,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选题和导师。因此,论文选题的过程也是师生互选的过程。但是,由于目前多数高校为人工选题,师生间的信息沟通较少,对彼此的研究方向不够了解,因此,教师与学生的不能达到完全匹配,指导工作效率低下。

针对我国高校毕业论文选题及指导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目前部分高校对毕业论文选题系统的研究,选用设计并开发了具有普遍性的毕业论文选题及指导系统,对于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效率很有必要。系统不仅能够实现网上选题,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了解,更重要的是,能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为提高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效率搭建一个有序的交流平台。

2 Web系统技术选择

本系统采用B/S模式实现,的系统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用Web服务器来运行程序,保留数据,使用标准的浏览器作为客户端,不需安装其它程序,从而实现了客户端的跨平台性。对于服务器端,采用windows server2003操作系统、、ACCESS2003构建。在中使用C#语言编程。采用全新的Visual 2005开发环境。

3 系统功能模块

经过系统需求分析,得出该选题系统的用户有学生、教师、管理员三类,从选题、学生预选到教师确定选题(正选)以及论文上传下载、指导交流,其主要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根据上述项目系统分析的特点,系统功能模块可分为管理员模块、学生模块和教师模块三大部分(如图3)。

3.1 管理员模块

可以通过网络论文要求,通知、通告;可以管理论文题目,对论文题目可以进行添加、删除、修改;管理教师和学生的基本信息;查看学生的选题结果、调整选题、可以指定指导教师;输出报表等。

3.2 学生模块

学生登录后,可以通过网络即时了解论文题目,并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预选论文题目;学生选题后,等待教师的确认,再填写、提交论文的开题报告(提纲)。学生可以按照毕业设计文件的要求,至少上传三次论文稿,让指导教师评阅;可以通过网络查看教师对于自己提交的论文稿的指导意见,并就某个问题与教师进行详细讨论。

3.3 教师模块

可以确认学生选题(正选);可以下载不同学生上传的论文稿,评阅后提出指导意见,供学生及时查看;可以查看学校公告、结题时间和通知等信息;可以分别回答学生的提问,或就某问题与学生进行详细讨论。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设置了一些制约条件:每个学生最多可以预选3个题目;每个选题做多可以被选15次;每个教师可以正选学生人数不能超过限定人数;学生被正选后,已经预选的选题被自动设为退选或删除掉。

3.4 选题主要流程

选题可分为学生预选和教师正选两个过程,其主要业务流程如图4所示。

4 主要技术的实现

4.1 访问数据库

系统采用ACCESS2003设计数据库(lunwenxt.mdb),主要有学生信息表、教师信息表、论文题目表、学生选题表,留言表等。具有断开式数据结构,能够与XML紧密集成,具有与数据库交互而优化的功能。为了使数据访问和数据操纵分离开,使用了两个组件,即DataSet(数据集,断开式结构核心组件)和。NET Data Providers(.NET数据提供者)。在系统中,使用对数据库的操作是通过DataSet和。NET Data Providers交互实现的。其基本步骤如下:

1) 创建一个数据连接;

2) 请求一个记录集;

3) 把记录集合暂存到DataSet;

4) 关闭数据库连接;

5) 在DataSet上做需要的操作。

在使用的数据库功能之前,必须先引用相应的命名空间,中关于数据库的命名空间如表1所示。

具体引用方法是: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数据库教学论文【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数据库教学论文【多篇】范文,共有26980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数据库教学论文【多篇】下载
数据库教学论文【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86956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