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章节名称 |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16课《猫》 | 学时 | 1学时 | |||
课标要求 | 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每分钟不少于500 字。 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 |||||
内容与学情分析 | 内容分析 | 《猫》是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着“生命之趣”选编了一组写动物的文章,分别是郑振铎的《猫》、康拉德·劳伦兹的《动物笑谈》和蒲松龄的《狼》。 这几篇文章内容不同,体裁各异,但都跟动物有关。《猫》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述了自己家三次养猫的经历。作者以人道主义的情怀,关注身边的小生命,对三只猫得而复失的过程进行了细腻的刻画,描写了“我”与家人悲痛、遗憾的心情,尤其是对第三只猫的歉疚之情,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善于自我反省的精神。 | ||||
学情分析 | 本文故事性强,情节较简单,跌宕起伏,三起三落,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七年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与生活非常接近,这都为本文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教学本文时,要尽量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让他们讨论交流,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 | |||||
学习目标 | 1.继续学习默读,通过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方法,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重点) 2.通过梳理芙蓉鸟遇害案,勾画关键语句,品析语言,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理解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难点) 3.通过探究文章主旨,体会“我”同情弱小、勇于自省的精神,学会关爱动物、尊重生命。(重点) | |||||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 预习课文,收集本文的写作背景。课外阅读夏丏尊的《猫》、靳以的《猫》、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 | |||||
学习策略 | 勾画、圈点、摘录、批注法 合作探究法 | |||||
学习环节 | 学习任务设计与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设计 | 设计意图 落实目标 | |||
导入新课 | 1. 同学们,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小动物,生活中很多家庭把猫当作宠物来养,我们的大作家郑振铎先生家中也曾养过三只小猫,这样一个爱猫的家庭,为什么最终永不养猫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猫》。(板书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 | 明确学习目标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 |||
学习任务一: 感知文章大意 概括摘录内容 | 教师PPT出示自学要求 1. 默读《猫》,用简洁的话 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 默读课文,完成表格。 (总结三只小猫各自的特点和命运,梳理"我"及家人对他们的印象、感受,整体把握全文内容。) | 1.生概括主要内容。明确《猫》主要讲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得猫、养猫、失 猫的三次经历) 2.生通过圈点、摘录主要内容,完成表格内容。 | 运用摘录和概括等阅读技巧,引导学生总结三只小猫各自的特点和命运,梳理"我"及家人对他们的印象、感受,整体把握全文内容(落实学习目标1) | |||
学习任务二: 细品内容 体会情感 | 1.法官判案:芙蓉鸟遇害案。 2.(思考)相比前两只猫,为什么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但它亡失之后,我却更难过得多?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摘录文中体现我难过的句子,分析原因,把你的想法记录在书上。 3.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揣摩“我”当时难过的心情,以“我”的口吻展现“我”当时的心理活动。 | 1.学生默读课文,勾画相关语句,摘录案件信息。 (明确:冤案) 2.勾画出表达“我”反思的议论性语句,体味“我”的悔恨之情。 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派代表分享交流成果。 (明确:“我”的盲从、偏私、主观臆断酿成了猫的悲剧。) 3.生练笔,揣摩“我”当时的心理活动。 (小练笔边写边展示) | 1. 通过梳理案件,得出结论:冤案!体会“我”的主观臆断。 2. 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我”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落实学习目标2教学难点) 3. 人文关怀,理解“我”的内心情感。 | |||
学习任务三: 研读探究 理解主旨 学习任务三: 研读探究 理解主旨 | 背景助读,理解第三只猫的悲剧根源。 1.(思考)你们认为文中到底有几只猫?除了这三只,还有别的猫吗?“猫”的若有若无是否也象征着社会上的某些人?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你们的理由。 请学生概括本文主主旨,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选取文章出现的人或猫,诉说你想对他说的话。 2.从“我”深深的忏悔和反思中,你知道如何去对待生命吗? 师巡视,适时点拨 | 1.小组内讨论得出结论:第三只猫的背景根源来自罪恶的封建制度, 生思考,得出结论:“猫”象征着生活中残暴者、帮凶、弱者...... 2.文章的主旨正是借此阐发人生哲理:人类应该善待生 命,爱护弱小,不能因为个人好恶、私心、偏见而武断地对待生命。同时,善待生命不光是要平等地对待其他生命,对待他人,我们更是要予以尊重和关爱。 | 1. 通过了解写作背景,探究出猫的悲剧背后折射出封建社会中人的悲剧,强者压迫、剥削、欺凌弱小者是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 2. 让学生能与他人分享自己获得的有益启示,能根据 需要,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书面表达,懂得文章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会善待生命,同情弱小,敢于自我反省。 | |||
学习任务四: 对比阅读 善待生命 | 1. 上节课的作业中,要求同学们读了夏丏尊的《猫》、靳以的《猫》、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请同学们默读全文后,分别概括这几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这些文章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PPT出示综合运用默读方法。 | 学生填写表格 | 比较阅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并探究文本主题的能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 |||
达标检测 | 【课堂检测】 1.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在文章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品味下列语句,说说各句的表达效果。 (1)(猫)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十的白雪球 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2)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课后作业】 基础类作业(必做) 1. 请拟写一条倡导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标语。 拓展延伸类作业 (任做其一) 1.假如你走在公园里,发现有同龄人用弹弓打鸟,你会怎样劝阻他?(50字左右) 2.你和哪个小动物的相处曾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把那些经历写下来吧。 | 学生当堂分享答案,并相互评价。 基础类作业全体同学课后必做。 拓展延伸类作业学生根据喜好任选一题。 | 理清文章结构,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精彩语句,分析修辞手法,体会其作用。 作业分层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语文学科的趣味性。 1. 揣摩心情拟写标语,加深学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1. 情境写作,训练提升学生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 2.通过写作,抒发自己对小动物的感情,体会人和动物和睦相处的理念。 | |||
课堂总结 | 郑振铎先生的《猫》,让我们有了许多感悟。生命就像 一条河流,任何一朵浪花都不能忽视。希望同学们从自我做起,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关爱弱势群体,对事物做出评价时不因感情亲疏而对疏者妄下断语。如果出现错误,我们要学习郑振铎勇于解剖自己,敢于反省。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反省的人生没有价值”。希望同学们都能拥有一颗闪亮的自省之心。 | |||||
板书 设计 | 16.猫 郑振铎 不喜欢——愤恨——愧疚 尊重生命 同情弱小 敢于自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