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4-11-23 07:55:02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目录

正文

第一篇:关于土地改革的教学设计

关于“土地改革” 的教学设计

1.播放《暴风骤雨》中的“分马”时的场景,

2.教师提问:从这一场景中你看到了群众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呢?土地改革到底是怎么回事?

3.学生讨论,回答。

4.提问:新中国成立前,大部分土地归谁所有?农民的生活状况怎么样?如果你是国家领导人,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投影显示:有关土地改革前的中国农村、农民的图片。)要求学生结合相关内容来分析。

5学生讨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可大多数农民还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进行土地改革,将土地分给农民。

6.学生分析此次改革的方式、意义。

(请一位同学将书中的相关内容读给大家听,再请一位同学为大家介绍文中的两幅图片——“农民丈量分配土地”和“四川金堂县贫农分到了土地”。)

通过土地改革,农民分得了地主的土地、农具、家畜、家具等等。

土地改革的意义:①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②对无地和少地的贫苦农民来说,这是一次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③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④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7.当堂联系:

(1).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一练”,巩固学生对土地改革意义的掌握。

(2).投影出示一道练习题如下,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其思考能力。 歌剧白毛女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佃户杨白劳,又企图将其女儿卖掉。喜儿逃居深山多年,头发全白,被农民传说为“白毛仙姑”。八路军解放该地后,斗倒恶霸,喜儿获得翻身。

请回答:

(1)是什么土地制度,迫使喜儿逃居深山的?

(2)这种土地制度何时在我国彻底被消灭?标志是什么?

(3)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设想一下喜儿在1952年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第二篇:《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作者:历史文章来源:原创点击数:1686更新时间:2014-3-27

第3课 土地改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培养、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课本图片、历史网站、文学作品、乡土教材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形成正确历史概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采用讲授法、独立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完成本课内容的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资源:课本相关插图、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破题导入

1.组织学生阅读12页“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农民拔除原来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意味着什么?(这片土地原先属于地主所有,现在已经归翻身农民所有了。)

2.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作主人。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过去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当时,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

来,特别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历史,具体情况请看书。

二、自主先学 知识梳理

见《伴你学》p10 “导学目标”和“知识梳理”,学生自主预习课本内容,梳理教材线索(组内可讨论、交流)

三、教材挖掘 合作探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本第12页“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条款”,讨论回答: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都开始于1950

年;但是,全国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2. 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

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教师过渡:近3亿农民真正地翻身当家作了主人,将产生多么巨大的能量?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土地改革》图和课本相关插图,形象地了解土改经过和农民心情,通过讨论加深理解土改的历史意义。

1.土改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2.农民翻身后,对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了什么作用?(起了巩固的作用。因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课中反思:

土地改革的意义两点,第一点是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这一点,要通过回忆辛亥革命的成果——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分清两者的不同。封建制度和封建帝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第二点是人民政权更加巩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让学生讨论理解其中的含义:农民真正获得解放是新政权给予的,农民感激政府,从而拥护政府,积极参与其中。封建土地制度摧毁了,解除了农民身上的束缚,从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四、拓展视野 情感升华

以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为题,展开“接龙”活动,加深理解记忆。延伸:调查一下,如今中国的土地制度与50年代的土地制度有何区别?

五、知识整合 练习反馈

1.知识整合(板书):

(一)《中华人民你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1)1950年颁布

(2)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1952年完成土地改革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1)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摧毁了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势力。

(2)广大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彻底翻了身。

(3)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好转创造了条件。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练习反馈:

第三篇:第3课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课题:第3课土地改革

编写人:建湖县裴刘学校周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土改的必要性、土改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情况;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及土改的历史意义。注意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课本图片、网站资料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土改的信息,并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整合。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加深学生对解放后土改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的背景及土改开展的情况和意义

难点:关于土地改革的原因及必要性的分析;关于土地改革与新生政权的巩固和新中国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关系。

课前预习题

(1)解放前,我国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占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和,却只占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

(2)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定废除的土地所有制,实行的土地所有制。

(3)土地改革到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近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4)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5)土地改革的完成,使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业生产获得了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准备了条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1、随着开国大典的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你认为此后新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巩固政权)

2、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战胜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有上节课学到的什么事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个事件起到了什么作用?(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也为国内建设创设了良好的和平环境。)

3、承上启下:几乎在抗美援朝进行的同时,党和政府领导了土地改革运动。

二、讲授新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1、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段,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提出探究问题

①这是一种什么土地制度?②这种土地制度有什么危害,会产生什么影响?

(封建土地制度;地主富农人少地多,农民人多地少,这就束缚了农村生产力,严重阻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2)指导学生阅读毛泽东的一段话:“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这段话反映了广大新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3)指导学生综合归纳土地改革进行的必要性: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进行土地改革;②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尚未进行土地改革,为了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争取其对新政权的拥护以巩固人民政权,必须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2、土地改革的开展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1950年-——1952年底。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2)土地改革的指导文件: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本第13页“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条款”,讨论回答:结合文献内容,说明此次改革主要是改什么?改的目的是什么?(改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目的是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补充: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土地所有制有何异同?(提示:从土地占有者、地主阶级与农民的关系、产品分配等方面考虑)

(3)土地改革的具体办法是什么呢?(分批进行;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4)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这次土地改革有什么特点?(分批进行,区别对待;既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又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同时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性色彩,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教师总结:正是这种区别性的措施,使土地改革实现了四个心:贫雇农得地开心, 中农有利放心,富农不动定心,地主劳动回心。

(5)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此次土地改革的效果如何?取得了什么成果?(到 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全国 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生产及生活资料,每年免交地租350亿公斤粮食。)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同学们,在学习了土地改革的内容后,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土地改革的意义。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看其是从哪些方面来总结土地改革的意义的?为了更好总结,现在把同学们搜集到的一些资料呈现给大家。

资料1:这是1952年1月1日,为了宣传农村土地改革的胜利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的一套《土地改革》特种邮票,全套4枚,由孙传哲设计,上海大业印刷公司雕刻,上海大业印刷公司印制,1955年1月10日再版。生动地展示了土地改革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按照规定,农村划分出了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等几个阶级和阶层。没收来的土地和财产,被重新分配。无论是地主,还是雇农,每个人都得到一份土地。当然,最高兴的要数那些从前一无所有的贫雇农,他们中有的人甚至把土地证当作了宝贝,一直珍藏到今天。

资料2: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所以说,这是一次了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资料3:毛泽东也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

资料4: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这就是劳动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觉。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363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

同学们从三个方面总结了土地改革的意义:即

第一: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摧毁了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势力。第二:广大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彻底翻了身。

第三: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好转创造了条件。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

课堂小结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开展了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改革运动。通过土地改革,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这是近代历史开始以来中国人民反封建斗争的伟大胜利。土地改革进一步巩固了我国的人民民主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下节课我们就将一起去了解我国工业化起步的情况。

板书设计

第3课土地改革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1、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①、②)

2、土地改革的开展(时间、指导文件、具体方法、特点、效果)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①、②、③)

随堂训练

一、选择题

1、 建国后,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的法律文件是 ()

a、《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宪法》

2、 下列选项中,属于土地改革意义的是()

①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③建立了土地公有制④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二、材料解析题

歌剧白毛女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佃户杨白劳,又企图将其女儿卖掉。喜儿逃居深山多年,头发全白,被农民传说为“白毛仙姑”。八路军解放该地后,斗倒恶霸,喜儿获得翻身。

请回答:

(1)是什么土地制度,迫使喜儿逃居深山的?

(2)这种土地制度何时在我国彻底被消灭?标志是什么?

(3)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设想一下喜儿在1952年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第四篇: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设计简说]

每一个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象,在这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与认识,凝聚着诗人独特的思想与感情。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与太阳;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是:爱国主义。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最为动人的,是他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作于 1938 年 11 月 17 日,其时正值国难当头,艾青怀着对家乡、土地、民族的爱,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他选择了一个关键的意象——土地,来为时代呐喊。“ 土

地 ” 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 ── 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这是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和培养爱国情操的极好教材。学习这首诗歌,重在体验意象美,情感美,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实现,吟诵以感其情,吟诵以会其意,吟诵以领其韵,直至产生共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3.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把握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过程与方法

?? 有感情地诵读,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 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味诗人抒发的恋土深情,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聆听呼唤,读出 情感

课间播放歌曲《祖国之恋》:

在爱里 ,在情里,痛苦幸福我呼唤着你;

在歌里,在梦里,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

纵然是凄风苦雨,我也不会离你而去。

当世界向你微笑,我就在你的泪光里。

你恋着我,我恋着你,是山是海我拥抱着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是血是肉我凝聚着你。

纵然我仆倒在地,一颗心依然托举着你。

晨曦中你拔地而起,我就在你的形象里。

1 .从刚才的歌曲中,你听出歌者心底怎样的呼唤?(对祖国的热爱)

是的,故国、故乡、故土,与我们每一个人血脉相连,也是我们一生一世都无法割舍的眷恋。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 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向饱经沧桑,多灾多难的祖国唱了一首深情的恋歌。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感受诗人抒发的情感。

你初步感受到诗人对祖国怀着怎样的爱?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

(学情预估:学生可能会说到“深沉”、“炽热”、“真挚”、“执着”等词)

3.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而这种情感的爆发,可能有一个具体的诱因,比如受到欺负(杜甫的茅屋被风吹破,茅草被抢)或情绪受到触动(徐志摩告别心爱的康桥)。那么,你认为是什么诱因使艾青爆发出如此炽烈的爱国之情?

(学情预估:根据诗歌创作的时间,学生应该能联系时代背景感受到诗人的创作激情。教师可适当补充:悲壮的时代氛围触动了诗人艾青的情绪,于是在《我爱这土地》中抒发对祖国

的热爱。)

(说明:有人说,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整体感悟,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不能把音乐拆成音符碎片来欣赏,诗歌阅读与欣赏也该这样,要注意对诗人整体情绪的判读。这一环节,由聆听歌曲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了解背景和自由朗读中贴近作品贴近诗人,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二、入情入境,读懂意象

1.诗人是用怎样的方式来爱的?

“假如 我 是一只 鸟,/我也应该用 嘶哑 的喉咙 歌唱 。”

请注意,在这里,诗人用了 “嘶哑”这个形容词,而我们都知道,鸟儿鸣唱的声音应该是清脆的,珠圆玉润的。由“嘶哑”这个词,你会联想到怎样的形象?从中你体会到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学情预估:有些学生不一定能快速进入到诗人的情感世界中,教师可以相机点拨:啼血的杜鹃,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诗情,这忧患来自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深沉的爱。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的执著的爱。)

朗读这两句(注意重音位置),体味诗人的忧患诗情和执著的爱。

2.诗人为什么把自己比作一只鸟,而不是一片云,一棵树?

提示: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个意象。《诗经》的第一首便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此后鸟的意象便逐渐具有了更多的意蕴,不单以双鸟、孤鸟来比喻欢爱相亲或者别离,更常常是一种不受羁绊、超然高举的自由生命的象征。大家可以在自己的“库存”里搜索一下与“鸟”有关的诗句,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相关诗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古诗十九首》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古诗十九首》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

从此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文天祥《金陵驿》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王令《送春》

诗人对祖国、对土地、对民族的热爱,已到了不知如何倾诉的地步,他也就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爱情。虽然已不能再唱出美妙悦耳清亮动听的情歌,但这 “嘶哑”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来的,是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执著的爱。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播放朗读录音)。

虽然我们与诗人不同时代,但我们从朗读中会深切感受到那个时代诗人沸腾的热血。

3.诗人挚爱着的是一块怎样的土地?其歌唱的内容包括哪些?

同桌交流后明确(多媒体出示关键词句):

这 被 暴风雨 所打击着的 土地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 悲愤 的 河流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 激怒 的 风

来自林间的无比 温柔 的 黎明

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 “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意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这些修饰语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讨论)

(学情预估:这是整个学习活动中最有难度的环节,学生说的大多比较零碎,教师可以通过板书进行整理、提升。)

土地 ?? 饱受蹂躏的国土

喉咙嘶哑的鸟 河流 ?? 满腔郁结的悲愤

歌唱 风 ?? 不屈不挠的反抗

“我” 黎明 ?? 独立自由的曙光

好,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就是通过这些意象和关键的修饰语来表达的,所以这些地方要读重音。(指定几名学生朗读,作简要点评)

(说明:教学时不一定要用“意象”这个概念,看各自教学的积累,也可以用“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这个说法,学生可能更容易接受一些)

三、把握节奏,读出韵味

?? 如果让你来朗读这首诗,你觉得诗中哪一处最有起伏跌宕的感觉?

“——然后我 死 了,连羽毛 也腐烂在 土地 里面。”

正当我们为诗人不断的歌唱 ──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所吸引时,没料到诗篇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有何深意?

(学情预估:学生会各抒己见,教师提供艾青的创作谈:“我们的祖国,贫穷落后,多灾多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痛苦多于欢乐,我们心中郁结着过多的‘悲愤';然而,这毕竟是生我养我的祖国 !即使为她痛苦到死,也不愿意离开这土地。”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这是一种悲壮而凄绝的爱,是一种高贵而纯洁的爱。)

这样的爱该用怎样的语调表现出来呢?

探讨:“死”、“连羽毛也”“土地”这些词也是重点强调的,但根据诗歌意境来看,不能读重音,否则就显生硬了。那么该怎样处理呢?

讨论后明确: 我们可以这样:语速放缓慢,声音稍微压低、拉长,同样达到了强调的效果。而且,轻重缓急处理不同,诗歌的韵味便出来了。

教师范读,同学跟读、体会,语调要深情、殷切。

2.一首优秀的诗歌中总有几个句子能特别打动你。打动你的原因,就是情感真挚。这首诗中,表达感情最深切的是哪一处?

“ 为什么 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 我 对这 土地爱 得深沉??”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我们怎样理解诗人眼里的泪水?

(学情预估:经过思考、探究,学生有能力理解这泪水中饱含的深情。教师补充: “ 深沉 ” 一词也许还不足以表达爱的炽烈程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我们的心房,激起我们持续的共鸣,留下不尽的余韵。)那么,怎样朗读才能表现出这种涌动着的激情呢?

学生试读,揣摩,交流:

要像歌唱家那样,在隔开一行,作必要的间歇和停顿之后,吸够气,蓄足势,最终唱出最高的一个音符。(范读、齐读)

3.诗歌的节奏体现在两个方面:外在的音乐性,如音节、对称、押韵等;但更主要的是内在的节奏,这个内在的节奏就呈现为情感的变化。试着用曲线画出诗人情绪起伏的走势图。(请学习小组共同完成)

抗争 炽烈

悲愤 憧憬

忧患 执著

我们在诵读时要随着诗中感情的起伏体会内在的节奏,通过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表现出来。处理好停顿,诗歌的韵味就自然流露了。

同学们交流朗读节奏的划分,明确后开始诵读,读给小组同学听,相互切磋。读时将自己想象成诗人,沉浸到诗人创作时的情境中。

(说明:所谓“诗歌”就是“诗”与“歌”的联姻,这首诗在音乐性上虽然不如古典诗词,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但其内在情感的旋律节奏非常鲜明,是诗情的秩序。请学生用曲线画出诗人情绪起伏的走势图,能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在节奏,读出韵味。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不必将概念凸现出来。)

四、情绪对接,强化体验

1.每一个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象,在这意象里凝聚着诗人独特的思想与感情。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就是土地。请大家欣赏艾青同期创作的另一首土地情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见材料1)

学习小组从情感基调、意象内涵、节奏韵律等角度交流读这首诗的感受。

(学情预估:用刚才的学习方法,学生应该能把握这首诗的情感内涵和韵味。能理解 “土地 ” 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 ── 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这种爱,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来自民族生命深处。教师可以提供钱理群的评析——“土地”的意象还凝聚着诗人对于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命运的关注与探索。艾青最真切的诗都是献给中国农民的。)

2.祖国是亲爱的母亲,为了她,有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都在所不惜,一首首诗,就是献给祖国的铮铮誓言。(多媒体展示若干诗句)

如果让你抒写对祖国的热爱,会用什么样的诗句?

(学情预估:为了点燃学生尝试写诗的热情,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冰雪并没有封锁住母亲美丽的容颜,但历史不会忘记那刺骨寒冷的岁月??;当神舟再度飞天,中华续写辉煌的时刻??还

第五篇: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巴彦县兴隆二中王彦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掌握文中炽痛,嗥呜,斑谰,

污秽等词语朗读课文,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层体味作者的家园情,故国

情,揣摩本文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句,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强烈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抓住文中两段景物描写,赏析全文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两段之间的关系

了解写作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情境法,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观看一组图片。

是啊,谁不深爱着自己家乡,谁愿意离开生养自已的地方,但是,在解放前在1931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九·一八事变,就使千千万万的东北同胞无家可归.日本帝国猖狂入侵,广袤肥沃的东北大地沦落于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一时间,四野慌芜,民生凋敞,流亡是东北人民唯一的选择,内心撕裂般的疼痛

成了他们对那段日子唯一的记忆,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土地的誓言再回首那段痛楚的记忆吧!

二、走进作者,背景(学生介绍,教师适当补充)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 曹京平,辽宁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小说《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是当时“东北作家群之一”.

东北作家群:指九·一八事变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作家群体,作品及时地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 端木蕻良等,作品有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扬》等.

背景:这篇文章军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那时作者的家乡,东北三省已被日本帝国主义强占十年之久,作者有家不能回,有乡不能归.那是一种怎样的痛楚啊!

三、赏析课文

1、听课文录音(下面我们请千山先生为我们深情地朗读课文),同学们认真倾听.注意语速,语调和重音.听读时,且在课本上做些朗读标记,注意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生出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语速和重音,思考: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沦陷的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及自已在故乡的成长足.抒发了对沦土的故乡强烈的思念之情,并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战斗牺牲的誓言.

3、思考:文章两个自然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文章两段的结构是相同的,都是先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再直接抒情.

4、内容上有所不同.学生讨论找出两段中最精彩的景物描写的句子.生范读,读出感情并思考:两段所选景物名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景物?

* 1首先看第一段都描写了(请继续关注好 范文网:wWw.HAoWOrd.coM)哪些景物?(物产和景色)2这些景物是怎样的(物产丰富,景色优美)

3景物为什么写的如此丰饶美丽呢?(采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的?)

(a选择有东北地域特征的物产,并采用景物叠加,像电影的镜头一样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和美丽.b形容词的大量使用使语言优美,景色迷人.c运用大量比喻和排比,增加气势,给人美感.d调动听视嗅觉等多角度来写)

4这些景物是在眼前吗?(思忆故乡)

5此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激情的赞美和深情的怀念) 6此段有直接抒发这种感情的句子吗?请你调动朗读技巧,把它读给大家,看谁读的最有感情,教师可适当范读.

* 1第二段对故乡的回忆描写了哪两个季节的景色(春秋)2春秋的景色如何?(春的清新秀美,秋的丰饶富足)

3大家思考这一段景物的描写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速朗读(境界优美,感情舒缓,语气轻柔)

4此段作者面对土地发出誓言,同第一段所不同:除了对故乡的思念外还含有怎样的感情?(忧伤和愤怒)

5现在我们看文题,土地的誓言应该如何理解?面对土地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代表他什么心愿?(思乡和爱国)

6全班齐读作者表达对土地所发出的铮铮誓言,感悟作者保卫家乡,捍卫祖国的爱国情怀?(我要回到它身边……我的坟前)

小结:文章两段景物描写,前者选取东北特有的物产,展示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采用排比,比喻,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激情的赞美和深情的怀念,而后者选取春秋两季景物同样表现东北大地丰饶美丽,但没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第一段热烈,它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已保家卫国的铮铮誓言.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文中作者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当时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十年之久,对于作者来说,他失去了美好的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的版图上沦丧的土地呀!同学们,你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爱了吗?你感受到作者对侵略者的恨了吗?

1、下面请刘明泽和程竹新两位同学来代表大家声讨可恶的侵略者.

2、猖狂的日本帝国主义最终被我们赶了出去,因为我们的中华大地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儿女.在战争年代里,他们抛头颅,撒热血;在和平年代里,他们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

3、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热爱国土,热爱祖国的故事,诗篇或者歌曲?

1) 胡岩岩诗朗颂《祖国我爱你!》.

2) 孙天宇演唱歌曲《我的家在东北》.

3) 曹茜讲述著名数学家苏步表的爱国故事.

4) 耿容蒙朗颂了一首自己即兴创作的小诗---《巴彦,我爱你》 4同学们聆听着这样的歌曲和诗篇,你的心中一定涌动了爱国情,报国志吧!那同学们谁能说一说,做为二十一世纪,和平发展国家的中学生,你们应该怎样做,才能算是热爱祖国,热爱家

乡呢?(学生踊跃发言)

师结:我们伟大的开国元勋毛泽东,就曾说过,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已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慨,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老师相信长大的你们,肩负起国家建设的重任,我们的祖国会更加昌盛,富饶.同学们,努力学习吧!祖**亲在日夜期盼着你们早日成长为国家的动梁.

五、作业:

请以《土地的誓言》想到的为题,来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来抒发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吧!

最后让我们合唱一首精忠报国来结束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吧!

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物产丰富

思忆故乡赞美和怀念

景色优美

思乡爱国

春的清秀

发出誓言忧伤和愤怒

秋的丰饶

本网向您推荐更多范文:

土地资源 教学设计

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

word该篇DOC格式土地改革教学设计范文,共有13318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下载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